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性的公式《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09 07:35
tags:圆柱体积公式

12年义务教育什么时候实行-宁夏考试院


.
《圆柱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 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
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学生探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
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 的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培养学生应用公式解决为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具准备:用大萝卜切成圆柱,并把它分成若干等份的扇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唤唤醒旧知。
1、 课件出示
高< br>长

棱长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 b h

v
V=
s

h

=a
3

师:回忆我们学过哪些的立体图形,怎样求他们的体积?
(回忆长方体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索新知奠定基
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课件出示
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圆柱体所占空
间的大小叫圆
柱的体积。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
.
2、 你能猜测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吗?(生:可能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验证我们猜测的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是否能
成立?
(学 生在课前把大萝卜圆柱体,把它分成4、8、16、个扇形,用它学具,学生亲自经
历了把圆柱分割成扇 形的过程。学生亲历对圆柱体如何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全过程。)
(此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 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得
以发挥,让每一个学生体亲历转化的的过程,在小组交 流中真正的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
的来源,真正的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代表你们组把你们的验证过程汇报给大家听?
生1:把圆 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我们发现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半径的一半,
长方体的宽等于圆柱的底面 的半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它们的体积不变。所以
我们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半 径×高,也就等于长方体∏ r× r×h,也就
是底面积×高,所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合理的。 生2:我们组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
高=圆柱的高 ,他们的体积不变,所以我们验证,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是成立的。
生3:我们组是把圆柱转化成 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扇形面积的一半,扇形
1
的面积=底面周长× ×高,长方体的高=圆柱体的半径,底面周长=2∏ r,2和2约分,
2
所以我们得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是成立的。
(赢得了台下 的掌声。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会给我们
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会让他 们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5、 师:你们真棒,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合理的,我 们的公式是成立
的。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直观,更简洁?你愿意把这种方法说给大家听吗?
(学 生探索出的三种方法,第二种更容易让全体学生接受,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不同
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 教学理念,让每一个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1、3种的推导
过程,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设计,让 每一个学生至少都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圆柱
体的体积公式,知道公式的来源。)
6、 屏幕演示:(学生边说边演示)

.
.


通过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求圆柱的体积就是
要知道什么条件?

(演示到此处停一停,你发现了什么?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渗透了逼近的数学思想。同时
也培养学生善 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7、 谁愿意把这种验证方法再说给大家听?(边说边演示)
底面积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 h

(学生经历由实物到抽象的过程。脱离实物说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印象,同
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
底面积为< br>4.5
平方分米
高是6分米
要知道涂料桶占多
大的空间,需知道什么?

.
.
(让学生体会圆柱体体积计算是需要先知道底面积和高)













5




4










3 .14 ×4
2
×5=251.2(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2.512立方米。
2、
(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说一说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公式是什 么?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此问题设计,结合生活实际,巩固容积与体积 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
位的关系。)
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 厘米,
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4、
(由已知底面积,半径、直径到周长 ,步步引申,提高学生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的能力。)
四、总结提升,渗透学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知道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生2:知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直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s h

.
.
生3:我还学会了转化的学习方法。……(说出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
五、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v = s
× h




















.
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

.
《圆锥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
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 br>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推理”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 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
趣。
教学过程:
(一) 唤起与生成
1. 圆锥有哪些特点?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说出圆锥具有四
个一(即一个圆形底面、一个侧面、一个顶点、一条高)的特点。
2. 切入:研究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 探究与解决
1. 提出问题,引发联想: (出示一个圆锥形的铅锤),你有办
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学生可能会借 助盛水的量杯来测量铅
锤的体积等等。(引导学生评价测量的方法,引起认知冲突)有没
有求圆 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 类比猜想,提出假设: (1)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立体图
形,要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你会想到哪种立体图形?为什么?
引导学生类比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底面 都是圆形的,侧面都是曲
.
.
面,它们都有高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 定。)以前我
们是怎样探究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进一步大
胆猜想:圆锥的 体积可能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系;如果把圆锥转化
成圆柱,就有可能求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对学 生的回答
给予评价。) 既然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系。你觉得
它们之间会存在怎 样的关系?学生提出假设:圆锥的体积可能会
比圆柱的体积小;圆锥的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积的一半等等。 (2)
实验操作,验证推理 ①说明实验要求。 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
料中任意选择你们小 组认为合适的器具,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最
后小组长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提示:盛满沙子的圆柱的体积就
是沙子的体积(厚度不计),圆锥也是如此。 ②分小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③小组汇报:都选用的都是等底、底高
的圆柱和 圆锥,发现:把圆柱装满水,再往圆锥里倒,正好倒了
3次;把圆锥装满沙子再倒进圆柱,3次正好装满 。提出问题:为
什么选用的容器都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④归纳总结,达
成共识 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用字母
表示:V圆锥=13V圆柱=13Sh ⑤运用公式,计算体积 出示
例3,分析数学信息,要求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实际求的
是什么?需要分几步进行计算?(同时强调应用题的格式和单位
名称等应注意的事项)
(三)训练与应用
1、判断题√、×,并说说理由。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倍。( )
.
.
(2)圆柱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 )
(3)圆锥的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2

完成做一做。
(四)小结与提高
小结学习收获: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理计算公式的方法,评价
学习的表现等。
板书

圆锥的体积
V圆柱=SH V圆锥=13 SH
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 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
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 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六年级的
学生对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知识掌握较牢固 ,学生感到简单易懂,因
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
新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一个 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
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 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
的方法,不断加 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课件演示实验过程,让孩子从实
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 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
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对圆锥的体
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再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
知识点的作用。
1、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
的数学知识,同时也 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
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 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
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2、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
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 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
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 计算方法。让
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真正 体会到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
识的好处,学生自己去发现的新知识,是一种真正的理解,不是 老师硬灌输
给他的,他们能灵活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使我熟悉到新课改提倡的:“动手
实践、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我的教学,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















.
.
《圆锥的体积》中心发言稿
一 、说教材
(一)、学情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
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
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
体 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和圆锥体 积计算公
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
方体、圆柱体和圆 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
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 识和方法解决
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
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
积的计算公式。
.
.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探究实践法、练习法为辅, 实
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
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
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 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
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练习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
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两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
个必要条件;
二、是做 在圆锥里装满水往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
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 积公式的由来,从而
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
空间观 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
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 了教学重点。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要放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
培养上,通过基 本练习,发散练习、拓展练习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1、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
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 的,教师启发、引
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教会
让学生如 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重点,不能停留在大量的练习
.
.
上,要通过举一反三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2、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 己操作实验、观察比
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
法探索 新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双休日老师 去一个朋友家,他家正在装修,运来一堆沙子,他想
知道这堆沙子的体积有多少立方米?同学们能帮助他 解决这个问题
吗?
2、探究新知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师: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先独立
思考一下,
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班内交流。
统一认识,需要探究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师:这些想法都很好,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找一种计算圆锥体积
的方法。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圆 锥与以前学过的某种立体图形的体积之
间的联系来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实践验证
那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和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
有关系。怎么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
.
.
中的学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公式
班内汇报
师:研究的怎么样了,有发现的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好嘛。总结: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总结圆锥体积
计算公式。
(4)、师:同学们现在可以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老师朋友的疑问了吗?
再次研究圆锥的体积计算 所需要数据的测量方法。
学生研究,班内汇报
(5)、独立解决问题。












.
.

《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
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 (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80和5:200
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比例:3:9=( ):15
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外项是3和15,一个
内 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的。)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 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9=13,想( ):15=13( 5比
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
积”,求未知 项。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
就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
我国的旅游景点北 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
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 学生读题。
师:1:10是谁与谁的比?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
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
师: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 师:
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不知道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
个字)
师: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
知项。怎样根据这个比例中 的三项来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呢?这就要用到我们
前面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 度设为x米。可以
写成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 板书:解:设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x
米。 X:320=1:10 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什
么样的等式呢?谁上来做做? 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 写成两个
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的等式。
师:对了,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
.
. < br>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但把比例改写成了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
什么样的等式呀?(含 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我们知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同学们会解方程吗?
把这个方程解出来。 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抽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解
答。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未知项 是多少呀?(32)对了,这座埃菲尔铁塔模
型的高度是32米。 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 ?(解方程)那么在这
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 br>例) 出示比例的意义。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 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
不是能成比例.)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检验。 解比例在 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 br>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然后根据比例的基 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3、巩固例2练习
(1)出示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二名学生板演讲解分析 (3)小结:说一
说你是怎样解比例。(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然 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X)
4、这个比例你能解答吗?出示例3: 1.52.5=6X (1)谈话引导学生理解例
3,这个比例形式上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 解这
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
的外项、内 项 (3)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4)同学间互相交流,发现问
题及时解决 (5)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完成例3
5、指导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点,完成p42 “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解决问题:课本相关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
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例2
模型高度:原塔高度= 1 : 10
未知项(x) 320米
解:设这座模型高x米。
X:320=1:10
10X =320 x 1
X =320÷10
X =32
答:这座模型高32米。

.
.



《解比例》反思
首先复习旧知引出一个问题:3:9=( ):15,学生会从已有的经验入手思
考解决方法 。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意义,
更有学生想到了方程:X÷15= 3÷9。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解比例。 出示例2:法国巴 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
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 是1:10。这座模型高
多少米? 在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得出“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
高度=1:10。” 根据知道比 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
一个未知项。让学生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 米。可以写成一个比例X:
320=1:10。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个式子与五年级学过的简易方程的异同 ,再比例
这个式子与前面学过的比例式的异同。使学生明白,这个式子仍然是方程,但却
不同与 方程;这个式子又是一个比例,但含有一个未知项。使学生初步感知到,
因为与以前学过的简易方程不一 样,所以需要探寻新的解决方法。虽然含有一个
未知项,但还是一个比例 ,所以具备比例的基本性质: 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
的积。为下一步教学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埋下伏笔。
具体教学解比 例的时候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
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就是用到了转化 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比
例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让学生体会到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 别与联系。
关键是要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成简易方程,再运用解简易方程的方
法完 成剩下的步骤。在完成37页的第8题之后,对解法进行了总结:先根据问
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 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
方程;最后解方程。并且着重强调了在列比例时要注意 找准对应量。 教学
例3时,因为有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能够找准内项和外项,准确地列出 了方程,
难度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在对课本进行梳理之后,我
还安排了综合性的巩固练习。练习分出了梯度,以适用不同水平的学生。最后对
本课进行了总结,点明 了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布置了适量的作业。整节课下来,
学生能按设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效果很 好。
问题:
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提前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预习, 对比例的意义
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也掌握的很扎实,所以对授课内容比较了解,教学组织和实施
都 比较顺利。遗憾的是,虽然扶放结合的课堂效果很好,利于大部分学生掌握知
识,但是如果对例2 的教 学大胆放手,让学生直接板演并讲述思路,然后教师
从旁点拨,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
有加大教学密度的可能,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
.


《解比例》中心发言稿
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 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
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
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
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 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
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课前准备了教学多媒体;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练习法、讲解法和
自学辅导法等。
二、说教法:
教学时把让学生切实地掌握学习的方法放在突出的地位,注意让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其方法, 同时还引导学生总结出解比例的方
法,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切实< br>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有助于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落到实处.
.
.
在练习 的设计上重视层次和坡度,给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
供自主探索的材料和机会,让他们钻研感兴趣的 问题,使这部分学生
的潜能得到发挥.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
念.
教学解比例,重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例题的探讨,加深对比例
意义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 ,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脑、
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复习引新
1.解下列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解简易方程让学生了解解方程的
过程及格式。
2.复习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
比例。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根基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列出一个比例式
吗?指出 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自
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
.
.
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 一步的根据是
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 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
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 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
x。
3.教学“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
师板书。
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5.巩固练习
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五、布置作业
作业的布置由易到难,巩固学生对解比例方法的运用。同时强调
学生计算过程中要细心,培养良好的计 算习惯。


.

大专多少分能上-二级建造师是干什么的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路遥知幕初初小说


陕西省中考成绩查询-中国旅游的好地方


东北电力大学怎么样-四书五经是什么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长江师范学院2017录取分数线


跟对象聊天怎么找话题-win的现在分词


教师节花束-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


when的用法四种句型-轻薄办公用笔记本推荐



本文更新与2020-09-09 07:3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0256.html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