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汇总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4 14:34
tags:高中数学公式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2007-济南招聘高中数学老师


高中公式定理
必修1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x?A?x?C
U
A;x?C
U
A?x?A

2.德摩根公式

C
U
(A?B)?C
U
A ?C
U
A;C
U
(A?B)?C
U
A?C
U
A

3.包含关系(U为全集时)

A?B?A?A?B?B?A?B ?C
U
B?C
U
A?A?C
U
B??

4.容斥原则
card(A?B)?cardA?cardB?card(A?B)

card(A?B?C)?cardA?cardB?cardC?card(A?B)?card(B ?C)

?card(C?A)?card(A?B?C)
5.集合
?
a
1
,a
2
,...,a
n
?
的子集个数共有< br>2
n
个;真子集有
2
n
?1
个;非空子集
2
n
?1
;非空真子集有
2
n
?2
个。
6.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f(x)?ax
2
?bx?c(a?0);

(2)顶点式
f(x)?a(x?h)
2
?k(a?0);

(3)零点式
f(x)?a(x?x
1
)(x?x
2
)(a?0) .

7. 指数运算性质
(1)
a
r
a
s
?a
r?s
(a?0,r,s?Q)

(2)
(a
r)
s
?a
rs
(a?0,r,s?Q)

(3)
(ab)
r
?a
r
b
r
(a?0,b?0,r?Q)
8.对数运算性质
1


如果
a?0,

a?1,M?0,N?0,
那么 < br>(1)
log
a
(M?N)?log
a
M?log
a
N

(2)
log
a
(
M
)?loga
M?log
a
N

N
(3)
log
a
M
n
?nlog
a
M(n?R)

(4)换底公式
log
b
N?
(5)常用推论
n
n
log?log
a
b

m
b
a

log
c
a?log
a
c?1

log
a
b?log
b
c?log
c
a?1

m
log
c
N
(b?0,且b?1;c?0,且c?1;N?0).

log
c
b
9.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
一般地 ,我们有:
y?f(x)
在区间
?
a,b
?
上的图象是连续 不断的一条
曲线,并且有
f(a)?f(b)?0
,那么,函数
y?f(x)
在区间
(a,b)
内有零点,
即存在
c?(a,b),
使得
f(c)?0
,这个
c
也就是方程
y?f(x)
的根。

必修2
1.圆柱,圆锥,圆台表面积

底面面积
侧面面积
表面积

2

圆柱
s

?
?
?r
2

圆锥
s

?
?
?r
2

圆台
s
上底
?
?
?r
1

s
下底
?
?
?r
2

2
2
s

?2
?
?rl

s

?
?
?rl

s

?
?
l(r
1
?r
2
)

s

?
?
(r
1
2
?r
2
2
?lr
1< br>?lr
2
)
s

?2
?
?r(r?l)
s

?
?
?r(r?l)


2.柱体、椎体、台体的体积
柱体:
V
柱体
?S< br>底
h;V
圆柱
?
?
?r
2
h

11
2
V?Sh;V?
?
?rh

锥体底圆锥
椎体:
33

圆台:
1
1
V
台体
?(S
上底
?S
上底
S
下底
?S下底
)h;

V?
?
h(r
1
2
?r
2
2
?r
1
r
2
)

3
圆台
3
3.平面的基本性质
(1)公理
a.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
面内。
b.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c.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
条过该点公共直线。
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三个推论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4.等角定理
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
补。
5.异面直线判定定理
连接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不经过此点
3


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6.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
行。
7.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
行。
8.面面平行判定的推论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
相交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9.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
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11.平面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他们的交线平
行。
1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
面垂直。
1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直线垂直。
1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4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15.面面垂直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1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平行:
l
1
l
2
?k
1
?k
2

垂直:
l
1
?l
2
?k
1
k
2
??1

17.直线方程
点斜式:
y?y
0
?k(x?x
0
)

斜截式:
y?kx?b

截距式:
x
?
y
ab
?1

两点式:
y?y
1
x?x
1
y?y
?

21
x
2
?x
1
一般式:
Ax?By?C?0

18.距离公式
两点间距离公式:
p
1
p
2
?(x
2
?x
1
)
2< br>?(y
2
?y
1
)
2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d?
Ax
0
?by
0
?C
A
2
? B
2

两平行直线间距离公式:
Ax?By?C
1
?0

A x?By?C
2
?0
d?
C
1
?C
2
A< br>2
?B
2

19.圆的方程
(x?a)
2
?(x?b)
2
?r
2

20.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上
?(x?a)
2
?(x?b)
2
?r
2


5


圆内
?(x?a)
2
?(x?b)
2
?r
2

圆外< br>?(x?a)
2
?(x?b)
2
?r
2

21.直线与圆位置关系
相交
?d?r

相切
?d?r

相离
?d?r
必修3
1.古典概型: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件只有有限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事
(3)相等。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古典概
型。
2.数据的数字特征: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作众数;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
列,当数据有奇数个时, 处在最中间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
数;当数据有偶数个时,处在最中间的两个数的
据的中位数;
(3)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就是平均数,
记作:
x?< br>1
?
x
1
?x
2
?????x
n
?

n
6


平均数是这组数


( 4)标准差:
s?
1
n
n
22
1
x
1?x?x
2
?x?????x
n
?x
n
?
?? ????
?

2
1
?x
?
2
?
?
x?x
?
2
????
?
x?x
?
2
2
(5)方差:
s
s
2
?
?
?< br>x
x
12n
1
?x?x
2
?x????x
n
?x
222
??
3.三种抽样方式:
(1)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①总体个数
N
是有限的;
②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相同,都是
n

N
③样本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的,即一个一个的抽取;
④是一种不放回抽样,即不可能先后抽取到同一个个体。
(2)系统抽样的特点:
①适用于总体容量
N
较大的情况;
②剔除多余个体,在第1段抽样用简单随机抽样;
③等可能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
n
为样本容量)。
(3)分层抽样:
①特点:
a.
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
n
N
b.
利用事件先掌握的信息,更充分的反映了总体情况;
c.
等可能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相等。
②步骤:
a.
分层求抽样比:确定抽样比
k?
n

N
b.
求各层抽样数: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
n
i
?N
i
?k

c.
各层抽样:各层分别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抽取个体;
d.
组成样本:综合每层抽取的个体,组成样本。
7


4.几何概型:
在几何概型中,事件
A
的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P
?
A< br>?
?
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5.概率的基本性质:
(1)概率
P
?
A
?
的取值范围:任何事件的概率在
0~1
之 间,即
0?P
?
A
?
?1

(2)概率的加法公 式:如果事件
A
与事件
B
互斥,则
P
?
A?B?
?P
?
A
?
?P
?
B
?

(3)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若事件
A
与事件
B
为对立事件,则P
?
A
?
?P
?
B
?
?1

6.回归方程:
(1)回归直线: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
附近,就称这两个变量 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作回归
直线;
(2)利用回归方程对总体进行估计:利用回归直线,我们可以进行
预测。若回归方程为
必修4
1.三角恒等变换:
(1)
sin
?
?sin< br>?
?2sin
?
?
?
?
?
?bx
0
?a

y?bx?a
,则在
x?x
0
处的估计值为
y


cos
?
?
?
22
??
??
?
?
sin
(2)
sin
?
? sin
?
?2cos

22
?
?
??
?
?
cos
(3)
cos
?
?cos
?
?2 cos

22
8


?
?< br>??
?
?
(4)
cos
?
?cos
?
??2sin
2
sin
2

(5)
sin
?< br>cos
?
?
1
2
?
sin
?
??
?
?
?sin
?
?
?
?
?
?

(6)
cos
?
sin
?
?
12
?
sin
?
?
?
?
?
?sin?
?
?
?
?
?

(7)
cos?
cos
?
?
1
2
?
cos
?
?
?
?
?
?cos
?
?
?
?
?
?

(8)
sin
?
sin
?
??1
2
?
cos
?
?
?
?
?
? cos
?
?
?
?
?
?

(9)
2tan
?
sin
?
?
2
1?tan
2
?
2
?
(10)
1?tan
2< br>cos
?
?

1?tan
2
?
2

2
2tan
?
(11)
tan
?
?
2
1?tan
2
?
2
2.和、差、倍、半角的三角函数:
(1)和(差)角公式:

sin
?
?
?
??
?sin
?
cos
?
?cos
?
sin?


cos
?
?
?
?
?
?cos
?
cos
?
?sin
?
sin
?


tan
?
?
?
?
?
?
ta n
?
?tan
?
1?tan
?
tan
?

(2)倍角公式:

sin2
?
?2sin
?
cos
?


cos2
?
?cos
2
?
?sin
2< br>?
?2cos
2
?
?1?1?2sin
2
?


tan2
?
?
2tan
?
1?tan
2
?

(3)半角公式:

9


tan
?
2
?
1?cos
?
sin
?

?
sin
?
1?cos
?

sin
?
?
2tan
?
2

1?tan
21?tan
2
1?tan
2
?
2
?
?
2

2

cos
?
?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交换律:
a?b?b?a

??????
(3)分配率:< br>?
a?b
?
?c?a?c?b?c

(4)
cos
?
?
a?b
a?b
(2)结合律:
?
a?b??
a?b?a?
?
b


a?b?0

(5)
a?b?a?b

(6)若
a?
?
x,y
?
,则有
a?x
2
?y
2
,或
a?x2
?y
2

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1)平方关系 :
sin
2
?
?cos
2
?
?1

(2)商的关系:
tan
?
?
sin
?

cos
?
2
(3)其他形式:
sin
2
?
?1? cos
2
?

cos
2
?
?1?sin
2
?

sin
?
?cos
?
tan
?


cos
?
?
sin
?

tan
?
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公式一:当
k?Z
时,
sin
?
?
?2k
?
?
?sin
?

cos
?
?
? 2k
?
?
?cos
?

tan
?
?
?2k
?
?
?tan
?

(2)公式二:
s in
?
?
?
?
?
??sin
?

cos
?
?
?
?
?
??cos
?

tan
?
?
?
?
?
?tan
?

10


(3)公式三:
sin
?
??
?
??sin
?

cos
?
?
?< br>?
?cos
?

tan
?
?
?
?< br>??tan
?

(4)公式四:
sin
?
??
?
?
?sin
?

cos
?
??
?
?
??cos
?

tan
?
?< br>?
?
?
??tan
?

(5)公式五:
sin
?
?
?
?
2
?
?
?
??
?cos
?

cos
?
?
?
?2
?
?
?
?
?
?sin
?

(6)公式六:
sin
?
?
?
??
?
?
?
2
?
?
?
?
?cos
?
cos
?
?
2
?
?
?
?
??sin< br>?

6.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加减法:
a?b?
?
x
1
?x
2
,y
1
?y
2
?< br>;
(2)数乘向量:
?
a?
?
?
x
1,y
1
?
?
?
?
x
1
,
?< br>y
1
?

(3)数量积:
a?b?a?bcos
?
?x
1
x
2
?y
1
y
2
(4)模:
a?a
2
?x
22
1
?y
1

(5)夹角:
cos
?
?
a?bx
1
x2
?y
1
y
2
a?b
?
x
2
1
?y
222

1
x
2
?y
2
7.函数
y?Asin
?
?
x?
?
?
图像的基本变 换:
(1)先平移后伸缩:
函数
y?sinx
的图像
?
向左(右)平移
????
?
?
个单位
???
函数
y ?sin
?
x?
?
?
的图像
?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br>1
?????
?
倍,纵坐标不变
?????
函数
y? sin
?
?
x?
?
?
的图像
?
纵坐标变 为原来的
?????
A倍,横坐标不变
?????
函数
y?Asin
?
?
x?
?
?
的图像。
(2)先伸缩后平移:

11


?
函数
y?sinx
的 图像
???????????
函数
y?sin
?
x
的图像
1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
函数
y?s in
?
?
x?
?
?
的图像
A倍,横坐标不变?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
??????????
函数
y?Asin
?
?
x?
?
?
的图像。
向左(右)平移
?
个单位
?
8.向量的有关概念:
(1) 向量的长度或模:向量
AB
的大小,也就是向量
AB
的长度(或
称模 ),记作
AB

(2)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叫作零向量,记作
0

(3)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叫作单位向量。
(4)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 向相同的向量叫作相等向量。向量
a

b
相等,记作
a?b

(5)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作平行向量。向量
a

b
平行,记作
ab
。 我们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即对于任意
向量
a
,都有
0a

(6)共线向量: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移动到同一直线上,因此,
平行向量也叫作共线向 量。
9.弧长公式、扇形的面积公式:
11
l?ar

S
扇形
?lr?ar
2
。其中
l
为弧长,
r
为圆的 半径,
a
为圆心
22
角的弧度数。
必修5
1.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关系:

a
n
=

( 数列{
a
n
}的前n项和为
s
n
?a< br>1
?a
2
???a
n
) .
12
?
s,n?1
s
n
?s
n?1
,n?2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a
1
?( n?1)d

其前n项和公式为:
s
n
?
n(a
1
?a
n
)n(n?1)d1
?na
1
?d?n
2
?(a
1
?d)n
.
2222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a
1
q
n?1
?
其前n项和公式为 :
s
n
?
a
1
n
?q(n?N
?
)(q?0);

q
?
a
1
(1?q
n
)
,q?1,
1?q
na
1,
q?1

s
n
?
?
a
1
?a
n
q
,q?1,
1 ?q
na
1
,q?1.

4.若
m、n、p、q?N,< br>且
m?n?p?q,
那么,当数列{
a
n
}是等差数列时,有
a
m
?a
n
?a
p
?a
q
;当数列{
a
n
}是等比数列时,有
a
m
?a
n
?a
p
?a
q
.

5.等差数列{
an
}中,若
s
n
?10,s
3n
?30,s
3 n
?60.

6.等比数列{
a
n
}中,若
sn
?10,s
2n
?30,则s
3n
?70;

7.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与外接圆半径的关系:
a
sinA
?
b< br>sinB
?
c
sinC
?2R;

a?2RsinA,b?2RsinB,c?2RsinC
;
sinA?
a
2R
,sinB?
b
2R
,sinC?
c
2R;

a:b:c?sinA:sinB:sinC;

a?b?c
?2R;

sinA?sinB?sinC
正弦定理与面积公式:
8.余弦定理:
a< br>2
?b
2
?c
2
?2bccosA,
b
2< br>?a
2
?c
2
?2accosB,

c
2< br>?a
2
?b
2
?2abcosC.
11
s
A BC
?
1
2
absinC?
2
bcsinA?
2< br>acsinB,

13


b
2
?c
2
?a
2
cosA?,
2bc
a
2
?c< br>2
?b
2
cosB?,

2ac
a
2
?b
2
?c
2
cosC?.
2ab
选修1-1
1.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2.若
p?q,则
p

q
的充分条件,
q

p
的必 要条件.

p?q
,则
p

q
的充要条件(充分 必要条件).
3.逻辑联结词:⑴且(and) :命题形式
p?q
;⑵或(or):命题形式
p?q

⑶非(not):命题形式
?p
.
p

q

p?q

p?q

?p






4.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
















焦点在
x
轴上

焦点在
y
轴上
14


图形

标准方程
范围
顶点
轴长
焦点
焦距
对称性
离心率

5、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
焦点在
x
轴上

焦点在
y
轴上
x
2
y
2
??1
?
a?b?0
?

a
2
b
2

y
2
x
2
??1
?
a?b?0
?

a
2
b
2
?a?x?a

?b?y?b

?b?x?b

?a?y?a

?
1
?
? a,0
?

?
2
?
a,0
?

?
1
?
0,?b
?

?
2
?
0,b
?

?
1
?
0,?a
?

?2
?
0,a
?

?
1
?
?b,0?

?
2
?
b,0
?

短轴的长
?2b
长轴的长
?2a

F
1< br>?
?c,0
?

F
2
?
c,0
?< br>
F
1
?
0,?c
?

F
2
?
0,c
?

F
1
F
2
?2c
?
c
2
?a
2
?b
2
?

关于
x
轴、
y
轴、原点对称
cb
2
e??1?
2
?
0?e?1
?

aa
图形

标准方程
范围


y< br>2
x
2
??1
?
a?0,b?0
?

a
2
b
2
x
2
y
2
??1
?< br>a?0,b?0
?

a
2
b
2
x??a
x?a

y?R

y??a

y?a

x?R

15


顶点
轴长
焦点
焦距
对称性
离心率
渐近线方
?
1
?
?a,0
?

?
2
?
a,0
?

?
1
?
0,?a
?

?
2
?
0,a
?

虚轴的长
?2b
实轴的长
?2a

F
1< br>?
?c,0
?

F
2
?
c,0
?< br>
F
1
?
0,?c
?

F
2
?
0,c
?

F
1
F
2
?2c
?
c
2
?a
2
?b
2
?

关于
x
轴、
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cb
2
e??1?
2
?
e?1
?

aa
b
x

a
a
x

b
y??y??


5.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标准方

图形

顶点
对称轴
焦点
准线方
x??
?
p
?
F
?
,0
?

?
2
?
y
2
?2px

y
2
??2px

x
2
?2py

x
2
??2py

?
p?0
?

?
p?0
?

?
p?0
?

?
p?0
?




?
0,0
?

x

?
p
?
F
?
?,0
?

?
2
?
p
??
F
?
0,
?

2
??
y

p
??
F
?
0,?
?

2
??

离心率

p

2
x?
p

2
y??
p

2
y?
p

2
e?1

16


范围

x?0

x?0

y?0

y?0

6.过抛物线的焦点作垂直于对称轴且交抛物线于
?

?
两点的线段
,即
???2p

??
,称为抛物线的“通径”
7.焦半径公式:
p
2
p< br>若点
?
?
x
0
,y
0
?
在抛物线< br>x
2
?2py
?
p?0
?
上,焦点为
F,则
?F?y
0
?

2
若点
?
?< br>x
0
,y
0
?
在抛物线
y
2
?2p x
?
p?0
?
上,焦点为
F
,则
?F?x
0
?

8.函数
f
?
x
?

x
1

x
2
的平均变化率:
f
?
x
2
?
?f
?
x
1
?

x
2?x
1
0
9.导数:
f
?
x
?
在点< br>x
0
处的导数记作
y
?
x?x
?f
?
(x
0
)?lim
?x?0
f(x
0
??x)?f(x< br>0
)

?x
10.函数
y?f
?
x
?
在点
x
0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
y?f
?
x
?
在点
?
?
x
0
,f
?
x0
?
?
处的切线的斜率.
11.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C
'
?0
;②
(x
n
)
'
?nx
n?1
; ③
(sinx)
'
?cosx
;④
(cosx)
'
??sinx


(a
x
)< br>'
?a
x
lna
;⑥
(e
x
)
'< br>?e
x
; ⑦
(log
a
x)
'
?
12.导数运算法则:
1
1
;⑧
(lnx)
'
?

x
xlna
?
1
?

?
2
?

?
?f
?
?
x
?
?g
?
?
x
?
fx?gx
??
????
??

?
?
?
f
?
x
?
?g
?
x
?
?
?
?f
?
?
x< br>?
g
?
x
?
?f
?
x
?
g
?
?
x
?

?
f
?
x
?
?
?
f
?
?
x
?
g
?
x
?
?f
?
x
?
g
?
?
x
?
g
?
x
?
?0
??
??
?
2
?
?
3
?
?
g
?
x
?
?
?
g
?
x
?
?
?

13.在某 个区间
?
a,b
?
内,若
f
?
?
x
?
?0
,则函数
y?f
?
x
?
在这个区间内单< br>调递增;
17



f
?
?
x
?
?0
,则函数
y?f
?
x
?
在这个 区间内单调递减.
必修1-2
1线性回归方程:
?
y?bx?a
(最小二乘法)
n
?
x
i
y
i
?nxy
?
?
i?1
?
?
b?n
2
其中,
?
2
x?nx
?
i< br>?
i?1
?
?
?
a?y?bx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 过定点
(x,y)
.
2.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r??
(x
i?1
n
i
?x)(y
i
?y)
n

?
(x
i?1
n
i
?x)
2
?
(y
i
?y)
2
i?1
注:⑴
r
>0 时,变量
x,y
正相关;
r
<0时,变量
x,y
负相关;
⑵①
|r|
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
|r|
接近
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3.条件概率
对于任何两个 事件A和B,在已知B发生的条件下,A发生的概
率称为B发生时A发生的条件概率. 记为P(A|B) , 其公式为P(A|B)
P(AB)

P(A)
4相互独立事件
(1)一般地,对于两个事件A,B,如果_ P(AB)=P(A)P(B) ,则称
A、B相互独立.
(2)如果A
1
,A
2
,…,A

n相互独立,则有P(A
1
A
2
…A
n
)=_
P(A
1
)P(A
2
)…P(A
n
).
(3)如果A,B相互独立,则A与

B,

A与B,

A 与

B也相互独立.

18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1)2×2列联表

A,B
为两个变量,每一个变量都可以取两个值,变量
A:A
1
,A
2
?A
1
;
变量
B:B
1
,B
2
?B
1
;

通过观察得到右表所示数据:
并将形如此表的表格称为2×2列联
表.
(2)独立性检验
根据2×2列 联表中的数据判断
两个变量A,B是否独立的问题叫
2×2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
(3) 统计量χ2的计算公式
n(ad-bc)
2
χ2=

(a+b)(c+d)(a+c)(b+d)


6.复数相关结论
.(1) z=a+bi

R
?
b=0 (a,b

R)
?
z=
z
?
z
2
≥0;
(2) z=a+bi是虚数
?
b≠0(a,b

R);
(3) z=a+ bi是纯虚数
?
a=0且b≠0(a,b

R)
?
z+z
=0(z≠0)
?
z
2
<0;
(4) a+bi=c+di
?
a=c且c=d(a,b,c,d

R);
7.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
设z
1
= a + bi , z
2
= c + di (a,b,c,d

R),则:
(1) z
1
±z
2
= (a + b)± (c + d)i;
(2) z
1
·z
2
= (a+bi)·(c+di)=(ac-bd)+ (ad+bc)i;
19


(3) z
1
÷z
2
=
(a?bi)(c?di)
?bdbc?ad
(z
≠0)
?

ac
2
?i
(c?di)(c?di)
c2
?d
2
c
2
?d
2
8.几个重要的结论
(1)
(1?i)
2
??2i

1?i1?i
?i;??i;

1?i1?i
(2)
i< br>性质:T=4;
i
4n
?1,i
4n?1
?i,i
4 n?2
??1,i
4n?3
??i

i
4n
?i< br>4n?1
?i
4?2
?i
4n?3
?0;

(3)
z?1?zz?1?z?

9.运算律:(1)
z
m
?z
n
?z
m?n
;(2)(z
m
)
n
?z
mn
;(3)(z
1
?z
2
)
m< br>?z
1
m
z
2
m
(m,n?N);

选修2-1
1.如果闭区间
?
a,b
?
上函数
f (x)
的图像是连续曲线,且满足
f(a)f(b)?0

那么
f( x)
在开区间
(a,b)
内至少存在一个零点。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两天相交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垂直
于这个平面。
3.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
平面。
?
?
4.若向量
a,b满足a?b?0,则a?b.

1< br>z
5.
结合律:(a?b)?c?c?(a?b);
交换律:a?b?b?a;

6.设
?

?
为实数,那么

(1)< br>?
a?a
?
(
?
?R);
(2)
?
(a?b)?
?
a?
?
b,(
?
?
?
)a ?
?
a?
?
a(
?
?R,
?
?R);
(3)(
??
)a?
?
(
?
a)(
?
?R,
?
?R).
7.空间两个向量
8.空间向量的数量积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具有同样的运算律:
20

< p>
(1)交换律a?b?b?a;
(2)分配律a?(b?c)?a?b?a?c;

(3)
?
(a?b)?(
?
a)?b(
?
?R).
(1)a?a?a;
(2)a?b?a?b?0;
(3)cosa,b?
a? b
(a?0,b?0).
ab

9.
a与b的数量积:
a? b?abcos
?
(
?
为a与b的夹角).

10.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a?(x
1
,y
1
),b?(x
2
,y
2
),则a?b?(x
1
?x
2
,y
1
?y
2
);
(2)设a?(x
1
,y
1
),b?(x
2
,y
2
),则a?b?(x
1
?x
2
,y
1
?y
2
);
(3)设A? (x
1
,y
1
),B?(x
2
,y
2
), 则AB?OB?OA?(x
2
?x
1
,y
2
?y
1
);

?
4
?
设a?(x,y),
?
?R ,则
?
a?
?
?
x,
?
y
?
;< br>?
5
?
设a?(x
1
,y
1
),b?(x< br>2
,y
2
),则a?b?(x
1
x
2
?y< br>1
y
2
);
11.点到直线的距离:
d?PA?PA?S
O
.

22
点到平面的距离:
d?PA?n
0
.

选修2-2
1.推理与证明
(1)合情推理与类比推理:
①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退出这类事物的所有
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 推理,叫做归纳推理,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
的过程,它属于合情推理;
②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或一致)性,推测其中
一类事物具有与另外一类 事物类似的性质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21


(2)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①找出两类事物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②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
命题(猜想);
③一般的,事物之间的各个性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
约的.如果两个事物在 某些性质上相同或相似,那么他们在另一写
性质上也可能相同或类似,类比的结论可是 真的;
④一般情况下,如果类比的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
质之间越相关,那么类比得出的命题越 可靠。
(3)演绎推理(俗称三段论):由一般性的命题推出特殊命题的过程,
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 理。
(4)数学归纳法:
①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
②步骤:
a.
命题在
n?1
(或
n
0
)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
b.
假设在
n?k
时命题成立;
c.
证明
n?k?1
时命题也成立;
完成这三步,就可以断定对任 何自然数(或
n?n
0
,且
n?N
)结论
都成立。
(5)反证法:
??
推理
???
否①反证法的证题模式可以简要的 概括为“否定
?
定”。即从否定结论 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
22


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 就是“否定之否定”;
??
推导出矛②应用反证法证明的主要三步是:否定结论
?
??
结论成立。 盾
?
(6)分析法:
①所谓分析法,是指“执果索因”的思维方法,即从结论出发,
不断地去寻找需知,直 至达到已知事实为止的方法;
??
需知1
???
需知2
???②分析法的思维全貌可概括为:结论
?
已知。
(7)综合法:
①所谓综合法,是指“由因导果”的思维方法,即从已知条件出
发,不断地展开思考, 去探索结论的方法;
??
可知1
???
可知②综合法的思维过程的全貌可概 括为:已知
?
??
结论。 2
?
2.导数及其运算
(1) 导数的物理意义:瞬时速率。一般的,函数
y?f
?
x
?

x?x
0

的瞬时变化率是
lim
f
?
x
0
??x
?
?f
?
x
0
?
,我们称它为 函数
y?f
?
x
?

x?x
0

?x?0
?x
的导数,记作
f'
?
x
?
y'
x?x
0
,即
f'
?
x
?
?li m
f
?
x
0
??x
?
?f
?
x< br>0
?

?x?0
?x
(2)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的切线 。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出当

P
n
趋近于
P
时,直 线< br>PT
与曲线相切。容易知道,割线
PP
n
的斜率是
k
n
?
f
?
x
n
?
?f
?
x
0
?
,当点
P
趋近于
P
时, 函数
n
x
n
?x
0
n0
?x?0
y?f
?
x
?

x?x
0
处的导数就是
切线
PT
的斜率k
,即
k?lim
f
?
x
?
?f
?< br>x
?
?f'
?
x
?

x
n
?x
0
0
(3)导函数:当
x
变化时,
f'
?< br>x
?
便是
x
的一个函数,我们称它为
f
?
x
?
23


的导函数。
y?f
?
x
?
的导函数有时也记作
y'
,即
f'
?
x
?
?lim
f
?
x??x
?
?f
?
x< br>?

?x?0
?x
(4)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若
f
?
x
?
?c

c
为常数),则
f'
?
x
?
?0

②若
f
?
x
?
?x
?
,则
f'
?
x
?
??
?x
a?1

③若
f
?
x
??sinx
,则
f'
?
x
?
?cosx
; < br>④若
f
?
x
?
?cosx
,则
f'
?
x
?
??sinx

⑤若
f
?
x?
?
?
x
,则
f'
?
x
?
?
?
x
ln
?

⑥若
f
?
x?
?e
x
,则
f'
?
x
?
?e
x

1

xln
?
1
⑧若
f
?
x
?
?lnx
,则
f'
?
x
?
?

x
x
⑦若
f
?
x
?
?l og
?
,则
f'
?
x
?
?
(5)导数的运 算法则:

?
f
?
x
?
?g
?
x
?
?
?
?f'
?
x
?
?g'
?
x
?


?
f
?
x
?
?g
?
x
?
?
?
?f'
?
x
?
?g
?
x
?
?f
?
x
?
?g'< br>?
x
?

?
?
f
?
x
?
?
f'
?
x
?
g
?
x
?
?f
?
x
?
g'
?
x
?
?

?

?
2
??
gx
??
??
g x
??
(6)复合函数求导:
y?f
?
u
?
u?g
?
x
?
,称则
y
可以表示成为
x

函数,即
y?f
?
g
?
x
?
?为一个复合函数,
y'?f'
?
u
?
?g'
?
x
?
?f'
?
g
?
x
?
?
?g'
?
x
?

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
一般的,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正负有如下关系:在某个区间
?
a,b
?

①如果
f'
?
x
?
?0
,那么函数
y?f
?
x
?
在这个区间单调递 增;
②如果
f'
?
x
?
?0
,那么函数
y?f
?
x
?
在这个区间单调递减。
24


(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极值反映的是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大小
情况。
求函数
y?f
?
x
?
的极值的方法是:
①如果在
x
0
附近的左侧
f'
?
x
?
?0
,右侧
f'
?
x
?
?0
,那么
f
?
x
0
?
是极大
值;
②如果在
x
0
附近 的左侧
f'
?
x
?
?0
,右侧
f'
?x
?
?0
,那么
f
?
x
0
?
是极小
值。
(3)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数:
求函数
y?f
?
x
?

?
a,b
?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①求函数
y?f
?
x
?

?
a,b
?
内的极值;
②将函数
y?f
?
x
?
的各极值 与端点处的函数值
f
?
a
?

f
?
b?
比较,其
中最大的是一个 最大值,最小的是最小值。
4.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1)复数:形如
a?bi

a?R ,b?R
)的数叫做复数,
a

b
分别叫
它的实部和虚部;
(2)分类:复数
a?bi

a?R,b?R
)中,
①当
b?0
,就是实数;

b?0
,叫做虚数;
③当
a?0,b?0
时,叫做纯虚数。
(3)复数相等:如果两个复数实部相等且虚部相等就说这两个复
数相等。
(4)共轭复数:当两个复数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时,这两
25


个复数互为共轭复数。
(5)复平面: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 复平面,
x
轴叫做实轴,
y
轴除 去原点的部分叫做虚轴。
(6)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但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就不能
比较大小。
5.复 数的运算:设
z
1
?a?bi

z
2
?c?di< br>(
a,b,c,d?R

(1)
z
1
?z
2
?
?
a?c
?
?
?
b?d
?
i

(2)
z
1
?z
2
?
?
ac ?bd
?
?
?
ad?bc
?
i

(3)
z
1
?
ac?bd
?
?
?
ad?bc?
i
?

z
2
?0
)。
z
2
c
2
?d
2
6.几个重要的结论:
(1)
z
1
?z
2
?z
1
?z
2
?2z
1
?z
2

(2)
z?z?z?z

(3)若
z
为虚数,则
z?z
2

7、乘法运算律:
(1)
z
m
?z
n
?z
m?n
;(2)
?
z
m
?
?z
mn
;( 3)
?
z
1
?z
2
?
?z
1
n< br>?z
2
n

m,n?R
)。
nn
2
2
2
22
?
22
?
8、关于虚数单位
i
的一些固定结论:
(1)
i
2
??1
;(2)
i
3
??i
;(3)
i
4
?1
;(4)
i
n
?i
n?1
?i
n?2
?i
n?3
?0

选修2-3
1.计数原理: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有N
类办法,在第
一类办法中有
M
1
种 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 法中有
M
2
种不同的方
法,……,在第
N
类办法中有
M
N
种 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
26


情 共有
M
1
?M
2
?????M
N
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有
N
类办法,在第
一类办法中 有
M
1
种 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
M
2
种不同的方
法,……,在第
N
类办法中有
M
N
种 不同的方法,那么完 成这件事
情共有
M
1
M
2
???M
N
种不 同的方法。
(4)排列:从
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
m

m ?n
)个元素,按照一
...
定顺序排成一列, 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排
...
列。
(5)排列数:
A
m
?n
?
n?1
?
?? ?
?
n?m?1
?
?
n!

m?n,m,n?N< br>) 。
?
n?m
?
!
(6)组合:从
n
个 不同的元素中任取
m

m?n
)个元素并成一组,
叫做从
n
个不同 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7)组合数: m
A
n
n
?
n?1
?
???
?
n?m?1
?
n!

C?
m
?

?< br>A
m
m!m!
?
n?m
?
!
m
n< br>②
C
n
m
?C
n
n?m

C
n
m?1
?C
n
m
?C
n
m
?1


(8)二项式定理:
1n?12n?22rn?rr1n
?
a?b
?
n
?C
n
0
a
n
? C
n
ab?C
n
ab?????C
n
ab????C
n
b


(9)二项式通项公式:
T
r?1
?C
n
r
a
n?r
b
r

r?0,1,??? ,n
)。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随机变量:如果随机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可 以用一个变量
X
来表示,并且
X
是 随着试验的结果的不同而变化,那么这样的变量
27


叫做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常用大写字母
X

?
等< br>Y
等或希腊字母
?

表示。
(2)离散型随机变量:在上面 的射击、产品检验等例子中,对于
随机变量
X
可能取的 值,我们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
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
(3)离散型随机 变量的分布列:一般的,设离散型随机变量
X
可能取的
值为
X
1,X
2
,???,X
i
,???X
n

X< br>取每一个值
X
i

i?1,2,??????
)的概率
P?
?
?
?X
i
?
?P
i
,则称表为离
散型随机变量
X
的概率分布,简称分布列。

(4)分布列性质 :①
P
i
?0

i?1,2,??????
;②
P
1
?P
2
????P
n
?1

(5)二点分布:如果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其中
0?p?1

q?1?p
,则称离散型随机变量
X
服从参数
P
的二点< br>分布。
(6)超几何分布:一般地,设总数为
N
件的两类物品,其中一类
M
件,从所有物 品中任取
n

n?N
)件,这< br>n
件中所含这类
物品件数
X
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则 它取值为< br>k
时的概率为
kn?k
C
M
C
N?M
k?0,1,2,???,m
),其中
P
?
X?k
?
?
n
C
N
m?min
?
M,n
?
,且< br>n?N

M?N

n,M,N?N
*

( 7)条件概率:对任意事件
A
和事件
B
,在已知事件
A
发生 的条
28


件下事件
B
发生的 概率,叫做条件概 率.记作
P
?
BA
?
,读作
A
发生的
条件 下
B
的概率。
(8)条件概率公式:
P
?
BA
?
?
P
?
AB
?

P
?
A
?
?0

P
?
A
?
(9)相互独立事件:事件
A
(或
B
)是否发生对事件
B
(或
A
)发 生
的概率没有影响,这 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P
?
AB
?
?P
?
A
?
P
?
B
?
(10)
n
次独立重复事件: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各次之间相互
独立的一种试验 。
(11)二项分布:设在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个事件
A
发生的 次数,
A
发生次数
?
是 一个随机变量。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 br>率是
p
,事件
A
不发生的概率为
q?1?p
,那么 在
n
次独立重复试验

P
?
?
?k
??C
n
k
p
k
q
n?k

(其中
k?0,1,??????,n

q?1?p
)。
于是可得随机变量
?
的概率分布如下:

这样的随机变量
?
服从二项分布,记作
?
~B
?
n,p
?
,其中< br>n

p
为参
数。
(12)数学期望: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
?
的概率分布为

则称E
?
?x
1
p
1
?x
2
p
2
?????x
i
p
i
????

?
的数学 期望或平均数、均值,
数学期望又简 称为期望,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29


(13)方差:
D
?
?
?
x
1< br>?E
?
?
2
?p
1
?
?
x
2
?E
?
?
2
?p
2
?????
?
x
n
?E
?
?
2
?p
n
叫随机
变量
?
的均方差,简称方差。
(14)集中分布的期望与方差一览:

两点分布
二项分布
?
~B
?
n,p
?


(15)正态分布:若概率密度曲线就是或近似地是函数
f
?
x
?
?
1
2
??
期望
E
?
?p

方差
D
?
?pq,q?1?p

E
?
?np

D
?
?qE
?
?qnp,q?1?p

e
?
?
x?
?
?
2
2
?
2

x?R

的图像,其中解析式中的实数
?

?

?
?0
)是参数,分别表示
总体的平均数与标 准差。则其分布叫正态分布记作:N
?
?
,
?
?

f
?
x?
的图象称为正态曲线。
(16)基本性质:
①曲线在
x
轴的上方,与
x
轴不相交;
②曲线关于直线< br>x?
?
对称,且在
x?
?
时位于最
高点;
③当
x?
?
时,曲线上升;当
x?
?
时,曲线下降,并且当曲 线向左、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
x
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
靠近。 ④当
?
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
?
确定。
?
越大,曲线越 “矮胖”,
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
?
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
分布越集中。
30


⑤当
?
相同时,正态分布曲 线的位置由期望值
?
来决定。
⑥正态曲线下的总面积等于1。
(17)
3
?
原则:
从上表看到,正态总体在
?
?
?2
?
,
?
?2
?
?
以外取值的概率只有4.6 %,

?
?
?3
?
,
?
?3
?
?
以外取值的概率只有0.3%,由于这些概率很小,通
常称这些情况发生 为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通常认为这些情况在
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3.统计案例
(1)独立性检验:
假设有两个分类变量
X
Y
,它们的值域分别为
?
x
1
,x
2
?

?
y
1
,y
2
?

其样本频数列联表 为:

x
1

x
2

y
1

a

c

y
2

总计
a?b

c?d

b

d

总计

a?c

b?d

a?b?c?d

可以利用独立性检验来考察两个变量
X

Y
是否有关系,并且能
较精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可靠程度。具体的做法是,由表中的数据算出随机变量
K
2
的值:
n
?
ad?bc
?< br>,其中
n?a?b?c?d
为样本容量,
K
2

K< br>2
?
?
?
a?b
??
c?d
??
a ?c
??
b?d
?
?
2
值越大,说明“
X

Y
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K
2
?3.841
时,< br>X
31



Y
无关;
K
2
?3.841
时,
X

Y
有95%可能性有关;
K
2
?6.635
时,
X

Y
有99%可能性有关。
(2)回归分析:
回归直线方程
y?a?bx

其中
b ?
?
?
x?x
??
y
i
i?1
n
i
i?1
n
i
?y
2
?
?
xy?nxy< br>ii
n
?
?
x?x
?
?
i?1
n< br>?
x
i?1
2
i
?nx
2

a?y ?bx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截得的对应线
段成比例.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
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
段与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线 段成比例.
4.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每一条直角边是它在斜边上
的射影与斜 边的比例中项,斜边上的高是两条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
比例中项.
5.圆周角定理:一条弧 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圆
周角的角度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6.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
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7.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90
0
的圆周角所对的< br>弧是半圆.
32


8.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
切线.
9.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0.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经过切点.
11.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经过圆心.
12.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这两条切线长相等.
13.弦切角定理:弦 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心角;弦切角的度数
等于它所夹弧的度数的一半.
14.切割线定 理:过圆外一点作圆的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切线长是
割线上从这点到两个交点的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5.推论:过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割线,在一条割线上从这点到两个
交点的线段长的积,等于 另一条割线上对应线段长的积.
16.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7.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18.推论:圆内接四边形的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9.定理: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内对角互补,那么这个四边形四个顶角
共圆.
20.推论: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其内对角,那么这个四边
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21.*托勒密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两对边乘积之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
乘积.
33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点的极坐标
(
?
,
?
)
化为直角坐标
(x,y)
的关系式

?
?
x?
?
cos
?
?
y?
?< br>sin
?

2.点的直角坐标
(x,y)
化为极坐标
(
?
,
?
)
的关系式

?
?
?
2

?x
2
?y< br>2
?
?
?
tan
?
?
y

x
(x?0)
3.点的直角坐标
(x,y,z)
与柱坐标
(r,?
,z)
的关系式
?
x?rcos
?
0?r???

?
?
y?rsin
?

0?
?
?2
?

?
?
z?z
?? ?z???
4.点的直角坐标
(x,y,z)
与球坐标
(r,
?,
?
)
的关系式
?
x?rsin
0?r???
< br>?
?
cos
?
?
y?rsin
?
sin?

0?
?
?
?

?
?
z?rcos
?
0?
?
?2
?
5经过点
(x0
,y
0
)
,倾斜角是
?
的直线的参数方程

?
?
x?x
0
?tcos
?
?
y?y(t为参数)
0
?tsin
?
6.经过两个定点
(x
1
,y
1
)

(x
2
,y
2
)< br>(其中
x
1
?x
2
)的直线的参数方程
?
x
1
?
?
x
2

?
x?
?
y
1?
?
y

?
为参数,
?
??1

?
1
?
?
2?
y?
1?
?
7.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参数方程

?
?
x?rcos
?
?
y?rsin
?

?
为参数)
8.圆心为
(a,b)
、半径为r的圆的参数方程

34



?
?
x?a?rcos
?

?
为参数)
?
y?b?rsin
?
x
2
y
2
9.椭圆
2
?
2
?1
的参数方程
ab
?
x?acos
?

?

?
为参数)
?
y?bsin
?
10 .中心在
(x
0
,y
0
)
的椭圆的参数方程

?
?
x?x
0
?acos
?
?
y?y
?
为参数)
0
?bsin
?
11.双曲线
x
2
a
?
y
2
2
b
2
?1
(a?0,b?0)
的参数方程

?
?
?
x?
a
cos
?

?
为 参数)
?
?
y?btan
?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1.
a?b?a?b?0;

a?b?a?b?0;

a?b?a?b?0.
2.当
a?0,b?0

a
b
?1?a?b;


a
b
?1?a?b;


a
b
?1?a?b.

3.性质:如果
a?b
,那 么
b?a
;如果
b?a
,那么
a?b
.
4.性质:如果
a?b

b?c
,那么
a?c
.
5.性质:如果
a?b
,那么
a?c?b?c
.
6.推论:如果
a?b,c?d
,那么
a?c?b?d
.

35


7.性质:如果
a?b

c?0
,那 么
ac?bc
;如果
a?b

c?0
,那么
ac? bc
.
8.推论:如果
a?b?0

c?d?0
,那么< br>ac?bc
.
9.推论:如果
a?b?0
,那么
a
2
?b
2
.
10.推论:如果
a?b?0
,那么
a
n
?b
n
(n为正整数).
11.推论:如果
a?b?0
,那么
a?b
(n为正整数).
12.定理:对任意实数a和b,有

a?b?a?b
.
13.定理:对任意实数a,b,有
a
2
?b
2
?2ab
,(此式当且仅当
a?b
时取
“=”号) .
14.定理:对任意两个正数a,b,有
时取“=”号).
15.定理:对任意 三个正数a,b,c,有
a
2
?b
2
?c
2
?3a bc
,(此式当且
仅当
a?b?c
时取“=”号).
16.定理:对任意三个正数a,b,c,有

a?b?c
时取“=”号).
17.简单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定理:对任意实数a,b,c,d,有

(a
2
?b
2
)(c
2
?d
2
) ?(ac?bd)
2
.
18.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定理:设
a
1
,a
2
,?,a
n

b
1
,b
2
,?,b
n
是两组实数,
则有
2222
???a
n
)(b
1
2
?b
2
???b
n
)?(a
1
b
1
?a
2
b
2
???a
n< br>b
n
)
2

(a
1
2
?a
2
1
n
1
n
a?b
(此式当且仅当
a?b
?ab

2
a?b?c
3
(此式当且仅?abc

3
当向量
(a
1
,a
2
, ?,a
n
)

(b
1
,b
2
,?,bn
)
共线时,等号成立.
19.定理:设a,b和c,d都是实数,如果
a?b,c?d
,那么
36



ac?bd?ad?bc

此式当且仅当
a?b
(或
c?d
)时取“=”号.
20.定理(排序不等式)设有两个有序实数组

a< br>1
?a
2
???a
n

b
1
?b< br>2
???b
n

则 (顺序和)
a
1b
1
?a
2
b
2
???a
n
b
n
?

(乱序和)
a
1
b
j< br>?a
2
b
j
???a
n
b
j
?
12n
(逆序和)
a
1
b
n
?a
2
b
n?1
???a
n
b
1
. < br>其中
j
1
,j
2
,?j
n
是1,2,
?
,n的任一排列方式,上式当且仅当
a
1
?a
2
??? a
n
或(
b
1
?b
2
???b
n
)时取“=”号.
21.定理(贝努利不等式):对任何实数
x??1
和任何正整数n,有

(1?x)
n
?1?nx
.
37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图片-如何做好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第35届高中数学竞赛成绩-高中数学老师简历自我介绍


高中数学200个结论-高中数学题目中找出隐含条件


高中数学永乐大典pdf-高中数学概率试卷


高中数学二项展开式-高中数学选择题如何做快


高中数学知识多选题-三角函数恒成立高中数学高考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博客-高中数学 讲座视频


高中数学曲线改错题加解答-高中数学补习暑假工



本文更新与2020-09-14 14: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4216.html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汇总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