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2知识点总结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4 17:29
tags:高中数学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数学圆公式-问卷星考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
集合的含义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 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罿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 ,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
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芁< br>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
条件表示 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 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



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
?
A


② 真子集:如果A
?
B,且B
?
A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
A)


③如果A
?
B,B
?
C,那么A
?
C


④如果A
?
B同时B
?
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叫做
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φ=φ,A∩B=B∩A,A∪A=A,


A∪φ=A,A∪B=B∪A.


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 元素组



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四、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
的 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
到集合 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
的定义域 ;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
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 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
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 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
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5 )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
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 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
可以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


(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注意:(1) 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
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 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
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 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
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 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见课



本21页相关例2)


值域补充


(1) 、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
域.(2). 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
数值域的基础。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 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
P(x,y)的集 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


集合C上每一点的坐标(x ,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
数对x、y为坐标的 点(x,y),均在C上.即记为C={P(x,y)|y=f(x),x∈A},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
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
或离散 点组成。


(2)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 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
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


(3)作用:


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 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发

现解题中的错误。





4.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 、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5.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 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
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 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
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B”
< br>蚁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 b
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 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
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 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
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 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
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 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
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函数图象既 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
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3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
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 ;观察函数的特征;4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
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补充一:分段函数(参见课本P24-25)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 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
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 值几种不同的表
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 是一个
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 br>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


如果y =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 g的复合函数。


例如:y=2sinxy=2cos(2x+1)


7.函数单调性


(1).增函数

虿< br>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a,b,当a清楚课本单调区间的概念)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 自变量的值a,b,当a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


注意:1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必须是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a,b;当a

(2)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 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

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定义法:任取a,b∈D,且a号(即判断差f(a)-f(b)的正负);5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 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_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 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


注意:1、函数 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
并集.2、还记得我们在 选修里学习简单易行的导数法判定单调性吗?


8.函数的奇偶性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 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 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 1、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
数可能没有奇偶性 ,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2、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 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 于原点对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
关于原点对 称;2确定f(-x)与f(x)的关系;3作出相应结论:若f(-x)=f(x)或f(-x)-f(x)= 0,
则f(x)是偶函数;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 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 的定义域是否关于
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2) 有时判定f(-x)=±f(x)
比较困难,可考虑根据是否有f(-x)±f(x)=0或f(x)f (-x)=±1来判定;(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
图象判定.


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 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
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 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
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 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
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 程组消参的
方法求出f(x)


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


(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
值(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
在 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 ,b]上单
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x
n
?a
,那么
x< br>叫做
a

n
次方根(nthroot),其中
n
>1 ,且
n

N
*




n是奇数时,正数的
n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
n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 时,
a

n

方根用符号
n
a
表示.式子
n
a
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
n
叫做根指数(radic alexponent),
a
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膀< br>当
n
是偶数时,正数的
n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 正数
a
的正的
n
次方
根用符号
n
a
表示, 负的
n
次方根用符号-
n
a
表示.正的
n
次方根与 负的
n
次方根可以合并
成±
n
a

a
>0 ).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n
0?0



?
a(a?0)
注意:当
n
是奇数时,
n
a
n
?a
,当
n
是偶数时,
n
an
?|a|?
?

?
?a(a?0)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a
m
n
?a(a?0,m,n?N,n?1)

a
n
m*
?
m
n
?
1
a
m
n
?
1
n
a
m
(a?0,m,n?N
*
,n?1)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 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rsrs
rrr?s< br>(1)
a
·
a?a
(a?0,r,s?R)
;(2)
(a)?a
(a?0,r,s?R)


rrs
(ab)?aa
(a?0,r,s?R)


(3)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
y?a
x
(a?0,且a?1)
叫做 指数函数(exponentialfunction),
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0



图象特征


向x、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性质



函数的定义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


函数的值域为R
+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自左向右



自左向右

罿
看,


看,


增函数

减函数
图象逐渐上

图象逐渐下





在第一象限

在第一象限

内的图象纵
坐标都大于
1


内的图象纵
坐标都小于
1

在第二象限

在第二象限
内的图象纵
坐标都小于
1
内的图象纵
坐标都大于
1




函数值开始


图象上升趋


函数值开始
图象上升趋增长较慢,到
了某一值后
增长速度极
快;
减小极快,到
了某一值后
减小速度较
慢;
势是越来越

势是越来越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
f(x)?a
x
(a?0且a?1)
值域是
[f(a),f(b)]

[f(b),f(a)]

(2)若
x?0
,则
f( x)?1

f(x)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x?R



(3)对于指数函数
f(x)?a
x
(a?0且a ?1)
,总有
f(1)?a

(4)当
a?1
时,若x
1
?x
2
,则
f(x
1
)?f(x
2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ax
?N
(a?0,a?1)
,那么数
x
叫做以

a
为底
..
N
的对数,记
作:
x?log
aN

a
—底数,
N
—真数,
log
a
N
—对数式)


说明:注意底数的限制
a?0
,且
a?1



a
x
?N?log
a
N?x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lgN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e?2.71828?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lnN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
?
指数式


对数底数 ←
a
→幂底数


对数 ←
x
→指数


真数 ←
N
→幂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a?0
,且< br>a?1

M?0

N?0
,那么:(1)
loga
(M
·
N)?
log
a
M

log
a
N
;(2)
M
(3)
log
a
M
n
?n
log
a
M
(n?R)

?
l og
a
M

log
a
N

N
lo g
a


注意:换底公式
log
a
b?
l og
c
b

a?0
,且
a?1

c?0< br>,且
c?1

b?0
).
log
c
a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
log
a
m
b
n
?
1
n
(2)
log
a
b?

log
a
b

log
b
a
m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
y?l og
a
x(a?0
,且
a?1)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
x是自变量,函
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
y?2log
2
x

y?log
5
x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5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a?0
,且
a?1)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

0







图象特征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


函数性质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自左向右看,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图象逐渐下降 数
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


象纵坐标都大于
0


第一象限的图象
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


象纵坐标都小于
0


第二象限的图象
纵坐标都小于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
y?x
?
(a?R)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
?
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 br>羃
(2)
?
?0
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0 ,??)
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
?
?1
时,
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
0?
?
?1
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
?
?0
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
(0,??)
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 限内,当
x
从右边趋向原
点时,图象在
y
轴右方无限地逼近
y
轴正半轴,当
x
趋于
??
时,图象在
x
轴上方无 限地逼近
x
轴正半轴.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
y?f(x)(x?D)
,把使
f(x)?0
成立的实数
x
叫做函数
y?f(x)(x?D)
的零点。

罿
2、函数零点的意 义:函数
y?f(x)
的零点就是方程
f(x)?0
实数根,亦即函数
y?f(x)
的图
象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螈< br>方程
f(x)?0
有实数根
?
函数
y?f(x)
的图 象与
x
轴有交点
?
函数
y?f(x)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
y?f(x)
的零点:


(代数法)求方程
f(x)?0
的实数根;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y?f(x)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
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y?ax
2
?bx?c(a?0)



1)△>0,方程
ax
2
?bx?c?0
有两不等实根,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有两个交点,二
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莀< br>2)△=0,方程
ax
2
?bx?c?0
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 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有一个
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
ax
2
?bx?c?0
无实根,二次函 数的图象与
x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
点.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二章

立体几何初步


1、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
c为底面周长,
h
为高,
h
'
为斜高,
l
为母线 )


2、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3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V
=
4
?
R
3
;S
球面
=
4
?
R
2

3


第二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A
α


L




B∈
l
=>
l?
?



A∈
?



B∈
?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B、C三点不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α、B∈α、C∈α。












C
B


α
A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β





罿
符号表示为:P∈α∩β=>α∩β=L,且P∈L

α
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共面直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b、c是三条直线


a∥b



=>a∥c




c∥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注意点:


①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b的相互 位置来确定,与O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一般
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
2
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③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b;


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2.1.4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aα来表示


aαa∩α=Aa∥α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 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
面平行。


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符号表示:





bβ=>a∥α


a∥b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a
β




b
β


a

b
=
p
β∥
?



a

?



b

?



2、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1)用定义;


(2)判定定理;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2.3—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 平面与此平面
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


a∥α


aβa∥b


α∩β=b





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2、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的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 它们的交线平
行。


符号表示:


?

?



?
∩γ=
aa

b


罿
?
∩γ=
b



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1、定义:如果直线 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
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 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如图,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
们唯一公共点P叫做垂足。


P


a


L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则该直线与此



平面垂直。


注意点:a)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


b)定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


1、二面角的概念:表示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A


梭lβ


B


α


2、二面角的记法:二面角α-l-β或α- AB-β


3、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2.3.3—2.3.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
直。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 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
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 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
k

示。即
k?tan
?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α=0°,k=tan0°=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90°,k不存在.



?
?0
?
,90
?
?
时,
k?0
;当< br>?
?
?
90
?
,180
?
?
时,< br>k?0
;当
?
?90
?
时,
k
不存在。
?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k?
y
2?y
1
(x
1
?x
2
)
(P1(x1,y1) ,P2(x2,y2),x1≠x2)
x
2
?x
1

莁< br>注意下面四点:(1)当
x
1
?x
2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 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
1
、P
2
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 斜式:
y?y
1
?k(x?x
1
)
直线斜率k,且过点?
x
1
,y
1
?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
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 l上每一点
的横坐标都等于x
1
,所以它的方程是x=x
1



②斜截式:
y?kx?b
,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罿
③两点式:
y?y
1
x?x
1
x
1
?x
2
,y
1
?y
2
)直线两点
?
x
1
,y
1
?

?
x
2
,y
2
?

?
y
2
?y
1x
2
?x
1


④截矩式:
?

a,b

x
a
y
?1
其中直线
l

x
轴交于点
(a,0),与
y
轴交于点
(0,b)
,即
l

x
轴、
y
轴的截距分别
b


⑤一般式:
Ax?By?C?0
(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
y?b
(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
x?a
(a为常数);


(4)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l
1
:y?k
1
x?b
1

l
2
:y?k
2< br>x?b
2
时,




1
ll
2
?k
1
?k
2
,b
1
?b
2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5)两条直线的交点


l
1
:A
1
x?B
1
y?C
1
?0
l
2
:A
2
x?B
2
y?C
2
?0
相交

蒁< br>A
1
x?B
1
y?C
1
?0
交点坐标即方程 组
?
的一组解。
?
?
A
2
x?B
2y?C
2
?0


方程组无解
?l
1
l
2
;方程组有无数解
?
l
1

l
2重合


(6)两点间距离公式:设
A(x
1
,y< br>1
),(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Bx
2
,y
2




|AB| ?(x
2
?x
1
)
2
?(y
2
?y
1
)
2

Ax
0
?By
0
?C
A?B
22
(7)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
P
?
x
0
,y
0
?
到直线
l
1
:Ax?By?C?0
的距 离
d?
(8)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
l
1

l
2
的一般式方程为
l
1

Ax?By?C< br>1
?0

l
2

Ax?By?C
2
?0
,则
l
1

l
2
的距离为
d?
C
1
?C
2
A?B
22

第四章圆与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
x?a
?
?
?< br>y?b
?
?r
2
,圆心
?
a,b
?
,半径为r;
22

M(x
0
,y
0
)
与圆
(x?a)
2
?(y?b)
2
?r
2
的位置关 系:

(x
0
?a)
2
?(y
0
?b)
2
>
r
2
,点在圆外




(x
0
?a)
2
?(y
0
?b)
2< br>=
r
2
,点在圆上

(x
0
?a)
2
?(y
0
?b)
2
<
r
2
,点在圆内
(2)一般方程
x
2
?y
2
?Dx?Ey?F?0

1
DE
?
,半径为当
D
2
?E
2
?4F?0
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
?
r?
?
?,?
?
?
22
?
2
D
2
?E
2
?4F< br>

D
2
?E
2
?4F?0
时,表示一个点;
D
2
?E
2
?4F?0
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 1)设直线
l:Ax?By?C?0
,圆
C:
?
x?a
?< br>2
?
?
y?b
?
2
?r
2
,圆心< br>C
?
a,b
?
到l的距离为
d?
则有
d?r ?l与C相离

d?r?l与C相切

d?r?l与C相交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
距离 =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
2+(y-b)
2
=r
2
,圆上一点为(x
0

y
0
),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
(x
0
-a)(x-a)+(y0
-b)(y-b)=r
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C
1
:
?
x?a
1
?
2
?< br>?
y?b
1
?
2
?r
2

C
2
:
?
x?a
2
?
2
?
?
y? b
2
?
2
?R
2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①当
d?R?r
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②当
d?R?r
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③当
R?r?d?R?r
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④当
d?R?r
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⑤当
d?R?r
时,两圆内含;当
d?0
时,为同心圆。

Aa?Bb?C
A?B
22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高中数学规划单优点-人教版高中数学电子课本4一2


高中数学必须三 测试题-高中数学导数题多题一解


江苏高中数学课本必修2-高中数学 同步视频 免费下载


高中数学必修二89页习题-丹东万达写字楼教高中数学


圆锥曲线在高中数学哪本书里-高中数学求值域的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5指数函数总结-高中数学课本例题合集


齐齐哈尔高中数学版本-高中数学读法大全


高中数学竞赛都有哪些-高中数学且的意思是同时满足吗



本文更新与2020-09-14 17: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4618.html

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2知识点总结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