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4 17:49
tags:高中数学必修一

高中数学必修三习题3.2-高中数学必修四 第一章 目录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
教案



第一章 集合
课 题:§0 高中入学第一课 (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
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
意向,掌握 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
排。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
级学 校深造。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
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
学们取得优异成 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
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
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
一年,…
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 题:为什么
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



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
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
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 科
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
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 共同完善归
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
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
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
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
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
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
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书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



修③、④),高二上 期(必修⑤、选修系列),
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
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
列(4个系列,分别有2、3、6、10个模块)
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
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②提供
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③倡导积极主动、
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
维能力; 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⑥与时
俱进地认识“双基”; 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
式化; 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⑨注重信息技
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
价体系。
5.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课时,



必修① 第一章13 课时(4+4+3+1+1)+第二章14
课时(6+6+1+1)+第三章9课时(3+4+1+1) ;必修
②第一章8课时(2+2+2+1+1)+第二章10课时
(3+3+3+1)+第三章 9课时(2+3+3+1)+第四
章9课时(2+4+2+1).
上课方式:每周新授5节,问题集中1节。
学习方式:预习后做节后练习;补充知识写在
书的边缘;
主要活动:学校、全国每年的数学竞赛;数学
课外活动(每期两次)。
6.作业要求: (期末进行作业评比)
① 课堂作业设置两本;② 提倡用钢笔书写,
一律用铅笔、尺规作图,书写规范;③ 墨迹、
错误用橡皮擦擦干净,作业本整洁;④ 批阅用
“?”号代表错误,一般点在错误开始处;⑤ 更
正自觉完成;⑥ 练习册同步完成,按进度交阅,
自觉订正;⑦ 当天布置,当天第二节晚自习之
前交(若无晚自习,则第二天早读之前交)。⑧ 每



次作业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分别得分
5、4、3、1 ,每本作业本完成后自行统计得分并
上交科代表审核、教师评定等级,得分90%~
98%为优 良等级,98%及以上为优秀等级;
三、了解情况:初中数学开课情况;暑假自学情
况;作图工具准备情况。


课题: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
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
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



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
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集合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 合理论的
基础上,它还渗透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
其术语的科技文章和科普读物中比比皆是,学习它可为参阅一般科技读物和以后
学习数学知识准备必要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
1.集合有关概念的教学:
考察几组对象:① 1~20以内所有的质数;



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③所有的
锐角三角形;④x, 3x+2, 5y-x, x+y;⑤东
2322
升高中高一级全体学生; ⑥方程
x
2
?3x?0
的所有实
数根;⑦ 隆成日用品厂2005年8月生产的所有
童车;⑧2005年1月,广东所有出生婴儿。
A.提问:各组对象分别是一些什么?有多少个
对象?(数、点、形、式、体、解、物、人)
B.概念: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 作集合
(set)(简称集)。
C.讨论集合中的元素的特征:
分析“好心的人” 与“1,2,1”是否构成集合?
→结论: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
确定的,是互 异的,是无序的。即集合元素三特
征。
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
是一个给定 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
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



一种成立。
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D.分析下列对象,能否构成集合,并指出元素:
不等式x-3>0的解;3的倍数;方程x
2
-2x+1
=0的解; a,b ,e,x,y,z;最小的整数;周长为
10cm的三角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全班每个
学生 的年龄;地球上的四大洋;地球的小河流
E.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
2.集合的字母表示:
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的元
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
②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集合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集合A,记作:a
?
A。
③ 练习:设B={1,2,3,4,5},则5 B,0.5
B, 3 B, -1 B。



3.最常见的数集:
① 分别写出全体自然数、全体整数、全体有理
数、全体实数的集合。
② 这些数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我们
用符号表示:N、Z、Q、R。
③ 正整数集的表示,在N右上角加上“*”号或
右下角加上“+”号。
④ 练习: 填∈或
?
:0 N,0 R,3.7 N,
3.7 Z,
?3
Q,
3?2
R
三.小结:①概念:集合与元素;属于与不属于;
②集合中元素三特征;③常见数集。
四、巩固练习: 1.口答:P5 思考;P6 1题。
2.思考:x∈R,则{3,x,x -2x}中元素x所应满
2
足的条件?(变:-2是该集合元素)
3.探究:A={ 1,2},B={{1},{2},{1,2}},则A与
B有何关系?试试举同样的例子



课 题:§1.2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
教学要求:更进一步理解集合、元素等概念,掌
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重点: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集合概念?什么叫元素?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征?集合与元素有何关系?
2.集合A={x+2x+1}的元素是 ,若1∈A,
2
则x= 。
3.集合{1,2}、{(1,2)}、{(2,1)}、{2,1}的元素
分别是什么? 有何关系?
二、讲授新课:
1. 列举法的教学:
① 比较:{方程
x
2
?1?0
的根}、
{?1,1}

{x?R|x
2
?1?0}

② 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
花括号“{ }”括起来。→P4 例1



③ 练习:分别表示方程x(x-1)=0的解的集合、
2
15以内质数的集合。
注意:不必考虑顺序,“,”隔开;a与{a}
不同。
2. 描述法的教学:
①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
合的方法,一般形式为
{x?A|P}
,其中x代表元素,
p是确定条件。 →P5 例2
② 练习: A.“不等式x-3>0的解”与“抛物线
y=x-1上的点的坐标”用描述法表示
2
B. 用描述法表示方程x(x-1)=0的解的集
2
3x?2y?2合、方程组
?
解集。
?
2x?3y?27
?
C.用描 述法表示:所有等边三角形的集合、方
程x+1=0的解集。
2

③ 简写 原则:从上下文关系来看,
x?R

x?Z

确时可省略,如
{x|x?3k?2,k?Z}
,
{x|x?0}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



素,如{(x,y)|y= x+3x+2}与 {y|y= x+3x+2}
不同,只要不引 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
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
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
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
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
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
采用列举法。
④练习: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方程x-8x=0的解
3
22
集。
三、巩固练习:
1. P5 3,4题。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
3.集合A={x|
x
4< br>∈Z,x∈N},则它的元素
?3
是 。
4.已知集合A={x|-3



=x+1,x∈A},则集合B用列举法表示
2
是 。
5.已 知集合A={x|x=2n,且n∈N},B={x|x-
2
6x+5=0},用∈或
?
填空:
4 A,4 B,5 A,5 B 6.设A={x|x=2n,n∈N,且n<10},B={3的
倍数},求属A且属B的元素集合 。
7.若集合
A?{?1,3}
,集合
B?{x|x
a= , b= 。
四.小结: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关键是会用适
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课 题:§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
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2
?ax?b?0}
,且
A?B
,则


(3)能使用
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
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
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
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三.学法
1.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
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如何用适当的
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内3的倍数; (2)1000以内
3的倍数



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 N; Q; -1.5
R。
3.导入: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 2≤2,
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
二、讲授新课:
1. 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
①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
系:
A?{3,6,9}

B?{x|x?3k,k?N且k?333}
*
C?
?
西乡一中学生
?

D?
?
西 乡一中高一学生
?


F?{0,1,2}

E?{x| x(x?1)(x?2)?0}
②定义:如果集合
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
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记作:
A?B(或B?A)

读作:A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
B包含(contains)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时,记作
A?B

③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A?B(或B?A)

④集合相等定义:
A?B且B?A
,则A?B
中的元素是一
样的,因此
A?B
.
⑤真子集定义:若集 合
A?B
,存在元素
x?B且x?A

则称集合
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A B(或B A)。 读作:A真包含于B
(或B真包含A)。
⑥练习:举例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探讨
{x|x
2
?3?0}

⑦空集定义: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empty set),记作:
?
。并规定:空集是任何
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⑧填空:1 N, → 比较:
{1}
N。
a?A

{a}?A

⑨讨论:A与A有和关系?
A?B,B?C
,则由什么
结论?
2.教学例题:(1)写出集合
{a,b,c}
的所有的子集,
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已知集合
A?{x|x?3?2}
,
B?{x|x?5}
,并表示
A、
B
的关系。
出示例题 → 师生共练 → 推广:n个
元素的子集个数
3. 练习:已知集合A={x|x-3x+ 2=0},B=
2
{1,2},C={x|x<8,x∈N},用适当符号填空:
A B,A C,{2} C,2 C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 书P9 1,2,3,4,5题。
2. 探究:已知集合
A?{x| a?x?5}

B?{x|x?2}
,且满足
A?B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
符号;Venn图图示;一些结论。注意包含与属




课 题:§3.1 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交集、



并集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
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
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
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
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法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
思考.交流和讨论 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



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已知A={1,2,3}, S={1,2,3,4,5},则A S,
{x|x∈S且x
?
A}= 。
2.用适当符号填空:0 {0} 0 Φ Φ
{x|x+1=0,X∈R}
2
{0} {x|x<3且x>5} {x|x>6} {x|x<-2
或x>5} {x|x>-3} {x>2}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
① 探讨:设
A?{4,5,6,8}

B?{3,5,7,8}
, 试用Venn图表示
集合
A

B
后,指出它们的公共部分(交)、合 并
部分(并).
② 讨论:如何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分别表示
两个集合的交、并?
③ 定义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
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作A、B的交
集(intersection set),记作A∩B,读“A交



B”,即:A∩B={x|x∈A且x∈B}。
④ 讨论:A
∩B与A、B、
B
A(A
B
A B
A

B∩A的关系? → A∩A= A∩Φ=
⑤ 图示五种交集的情况:…
⑥ 练习(口答):
A={x|x>2},B={x|x<8},则A∩B= ;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则A∩
B= 。
⑦定义并集: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
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union
set)。记作:A∪B,读作:A并B。用描述法表
示是:…
⑧分析:与交集比较,注意“所有”与“或”条
件;“x∈A或x∈B”的三种情况。
⑨讨论:A∪B与集合A、B的关系?→ A∪A= A
∪Ф= A∪B与B∪A
⑩练习(口答): A={3,5,6,8},B={4,5,7,8},



则A∪B=
设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则A
∪B= ;
A={x|x>3},B={x|x<6},则A∪B= ,A
∩B= 。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1:设A={x|-14或x<-5},求A∩B、A∪B。
格式 → 结果分析 → 数轴分析 → 比较:解
方程组 → 变:A={x|-5≤x≤8}
2. 指导看书P11 例1、P12 例2。
3.练习: 设A={(x,y)|4x+y=6},B=
{(x,y)|3x+2y=7},求A∩B。
格式 → 几何意义 → 注意结果 → 变题:
B:4x+y=3 或 B:8x+2y=12
三、巩固练习: 1.若{-2,2x,1}
?
{0,x,1}
2
={1,4},则x的值 。
2.已知x∈R,集合A={-3,x,x+1},B={x-3,
2



2x-1,x+1},如果A∩B={-3},求A∪B。
2
(解法:先由A∩B={-3}确定x)
3.已知集合A={x|a-1且A∩B=Ф,求a的取值范围。
4.若A={(x,y)|y=
6},B={(x,y)|y=x+1},
x
则A
?
B= ;
四.小结: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图示、性
质;熟练求交集、并集(数轴、图示)。


课 题: §3.2集合的基本运算(二)全集与
补集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
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
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
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
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
别与联系.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
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 br>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符
号分别是怎样的?
2. 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符号语言如何表



示?
3. 讨论:已知A={x|x+3>0},B={x|x≤-3},
则A、B、R有何关系?
二、讲授新课:
1.教学全集、补集概念及性质:
① 预备题:U={全班同学} 、A={全班参加足球队
的同学}、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
U、A、B有何关 系?
②结论:集合B是集合U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
来的集合。 → 画图分析
③定义全集(universe set):含有我们所研究
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 合,记作U,
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
念。
④定义补集(complementary set):已知
集合U, 集合A
?U,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
CA
,组成的集合,叫作A相对于U的补集,记作:
U
U
A
C
U
A
读作:“A在U中补集”,即
C< br>U
A?{x|x?U,且x?A}
。补集



的Venn图表示如右: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练:U={2,3,4},A={4,3},B=φ,则
CA
= ,
U
C
U
B
= ; → 图形分析
⑤ 讨论:A.在解不等式时,把什么作为全集?
在研究图形集合时,把什么作为全集?
B. Q的补集如何表示?意为什么?
⑥ 练习(口答):
设U={x|x<8,且x∈N},A =
U
{x|(x-2)(x-4)(x-5)=0},则
CA
= ;
设U={三角形},A={锐角三角形},则
C
= 。
2.教学例题:
课本P13例3 例4
补充例题:U={x|x<13,且 x∈N},A={8的正
约数},B={12的正约数},求
CA

CB
UU
U
A
出示 → 学生试逐个求 → 再试用图示求
3.练习:



设U=R,A={x|-1A∩B、A∪B、
CA

CB

UU
独立练习 → 方法小结:如何数轴分析
4.探究:结合图示分析,下面的一些集合运算基
本结论。
A∩B=B∩A, A∩B
?
A, A∩B
?
B, A∩φ=φ;
A∪B=B∪A, A∪B
?
A, A∪B
?
B, A∪φ=A;
A∩CA=φ, A∪CA=S, C(CA)=A
UUUU
5.小结: 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
号;图示分析(数轴、Venn图)。
三、巩固练习:
1.已知U={x∈N|x≦10},A={小于10的正奇数},
B={小于11的质数}, 则CA= 、CB= 。
UU
2.已知集合A={0,2,4,6}, CA={-1,-3,1,3},
U
CB={-1,0,2},则B= 。( 解法:Venn图法
U
3.定义A—B={x|x∈A,且x
?
B},若< br>M={1,2,3,4,5},N={2,4,8},则N—M= 。
四.小结:全集与补集






§4.1-2高中数学第一章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1、集合
( )
A、
{x|?2?x?3}
B、
{x|1≤x?2}
C、
{x|?2?x≤1}

D、
{x|2?x?3}

2、集合
( )
A、
?
B、
{x|?1?x?1}
C、
{x|1?x?2}

D、
{x|2?x?3}

3、若集合
( )
A、
{?1,0,1,2}
B、
{0,1,2}
C、
{?1,0,1}

D、
{0,1}

4、 满足条件
( )
A、4 B、3 C、
MU{1}?{1,2,3}
M?{?1,0,1,2},N?{x|x(x?1)?0}
A?{x|?1?x?2},B?{x|1?x?3}
A?{x|?2?x?2},B?{x| ?1≤x?3}
,那么
AUB?

,那么
AIB?

,则
MIN?

的集合
M
的个数是



2 D、1
5、设全集
I ?{a,b,c,d,e}
,集合
M?{a,b,c},N?{b,d,e}
,那么< br>痧
I
MI
I
N
是( )
A、
{d}
C、
{a,c}

?
B、
D、
{b,e}

6、设集合
A?{x?Z|?10≤x≤?1},B?{x?Z|x≤5}
,则
AUB

元素的个数是( )
A、11 B、10 C、
16 D、15
7、已知全集
U?{1,2,3, 4,5,6,7},M?{3,4,5},N?{1,3,6}
,则集合
{2,7}
等 于( )
UU
A、
MIN
B、
痧MI
D、
MUN

N
C、
痧MU
UU
N

8、如果集合
P?
?
xx??1
?
,那么 ( )
A、
0?P
B、
?
0
?
?P
C、
??P

D、
?
0
?
?P

9、设全集
U?{a, b,c,d}
,集合
M?{a,c,d},N?{b,d}
,则
(?M)I< br>U
N?
( )
A、{ b } B、{ d } C、
{ a, c } D、{b, d }
10、设全集
U?
?
1,2,3,4,5,6
?
,集合
A?
?
1,2 ,3,
?
,B?
?
2,4,5
?
,则
?
U
(AIB)等于
( )



?
6
?
C、
?
1,3,4,5,6
?
A、
?
2
?
B、
3,4,5
?
D、
?
1,
11、设 全集
S?{1,2,3,4,5,6,7}
,集合
A?{1,3,5,7}
, 集合
B?{3,5}

则 ( )
A、
S?A?B
B、
S?
?
?A
?
UB
C、
S?AU
?
?B
?

SS
D、
S?
?
痧A
?
U
?
B
?

SS< br>12、已知集合
A?{1,2,3,4}
,那么
A
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br>( )
A、15 B、16 C、
3 D、4
13、已知集合
M?{(x,y)| x?y?2},N?{(x,y)|x?y?4}
,那么集

MIN
为( )
A、
x?3,y??1
B、
(3,?1)
C、
{3,?1}

D、
{(3,?1)}
14、设集合
U?{1,2,3,4,5},A?{1,2,3},B?{2,5}
,则< br>( )
A、
{2}
B、
{2,3}
C、
{3}

D、
{1,3}

15、若
U?{1,2,3,4},M?{1,2 },N?{2,3}
,则
?(MUN)?
( )
U
AI(?
U
B)?

{1,2,3}
B、
{2}
C、
{1,3,4}
A、
D、
{4}

16、设集合
P?{1,2,3,4,5,6}, Q?{x?R|2≤x≤6}
,那么下列结



论正确的是( )
A、
PIQ?P
B、
PIQ?Q
C、
PUQ?Q

D、
PIQ?P

17、设 全集是实数集R,
M?{x|?2≤x≤2}

N?{x|x?1}


?MIN
等于( )
A、
{x|x??2}
B、
{x|?2?x?1}
C、
{x|x?1}

R
D、
{x|?2?x?1}

18、已知集合
M?{x| x?a?0},N?{x|ax?1?0}
,若
MIN?N

则实数
a
等于( )
A、
1
B、
?1
C、
1

?1
D、
1

?1
或0
19、已知集合
A?{x|x≤2,x ?R},B?{x|x≤a},

A?B,
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20、设集合
A?{5,(a?1)}
,集合
B?{a,b}
。若< br>AIB?{2}
,则
AUB?

21、设集合
M?{x|?1≤x?2},N?{x|x≤a}
,若
MIN??
,则
的取值 范围是
22、增城市数、理、化竞赛时,高一某班有24
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 28名学生参加物理竞赛,
19名学生参加化学竞赛,其中参加数、理、化
三科竞赛的有7名, 只参加数、物两科的有5名,
只参加物、化两科的有3名,只参加数、化两科
的有4名。若该班 学生共有48名,问没有参加
任何一科竞赛的学生有多少名?

a



第二章函数
§2.1函数的概念
教材分析: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
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
之间的依赖关系, 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
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
化的思想.
教学目的 :(1)在上一小节学习的基础上理解用
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 数概念
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
些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
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
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



化思想。
思考: (1) y=1(x∈R)是函数吗?
(2) y=x与y= 是同一函数吗?

几百年来,随着数学的发展,对函数概念的
理解不断深入,对函数 概念的描述越来越清晰。
现在,我们从集合的观点出发,还可以给出以下
的函数定义。
(先认识几个对应)
二.新课教学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
对应关系f,使对于 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
么就称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
数.
记作: y=f(x),x∈A.
其中,x叫 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
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
函数值的集 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x
2
x



1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
表示,如“y=g(x)”;
2
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
的函数值,是一个数,而不是f乘以x.
③ 两个函数相同必须是它们的定义域和对
应关系分别完全相同.
④有时给出的函数没有明确说明定义域,这
时它的定义域就是自变量的允许取值范围.
2.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
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
示.
(1)满足不等式
a?x?b
的实数的x集合叫做 闭
区间,表示为
?
a,b
?

(2)满足不等式
a?x?b
的实数的x集合叫做开
区间,表示为
?
a,b
?

(3)满足不等式
a?x?b
的实数的x集合叫做半
开半闭区间,表示为
?
a,b
?

(4)满足不等式
a?x?b
的实 数的x集合叫做也
叫半开半闭区间,表示为
?
a,b
?

说明:
① 对于
?
a,b
?

?
a,b< br>?

?
a,b
?

?
a,b
?都称数a和数
b为区间的端点,其中a为左端点,b



为右端点,称b-a为区间长度;
② 引入区间概念后,以实数为元素的集
合就有三种表示方法:
不等式表示法:37
?
; 示法:
?
x3?x?7
?
;区间表示法:
?
3,
③ 在数轴上,这些区间都可以用一条以
a和b为端点的线段来表示,在图中,
用实心点表示包括在 区间内的端点,
用空心点表示不包括在区间内的端
点;
④ 实数集R也可以用区间表 示为(-∞,
+∞),“∞”读作“无穷大”,“-∞”读
作“负无穷大”,“+∞”读作“正 无穷
大”,还可以把满足x
?
a, x>a, x
?
b, x的 实数x的集合分别表示为[a,+
∞]、(a,+∞)、(-∞,b)、(-∞,b) 。(见
演示)
(二)例题讲解
1. 一次函数y=ax+b(a≠0)定义域是R,值域是
R.。
2
+bx+c (a≠ 0)的定义域是二次函数y=axR,
4ac?b
{yy?
4ac?b
}{yy?
2
2
4a
}
4a



值域是
当a>0时,为: 当a<
0时,为:

2. 某山海拔7500m, 海平面温度为25°C,气温
是高度的函数, 而且高度每升高100m, 气 温下
降0.6°C.请你用解析表达式表示出气温T随高
度x变化的函数,并指出其定义域和值 域.


2
2
3. 已知 f (x)=3x-5x+2, 求f (3),f (- ), f
(a), f (a+1) , f [f (a)].

4.下列函数中与函数y=x相同的是 ( B ).
A.
y?
?
x
?
B.
y?x
C .
y?x

2
3
32
三.课堂练习 P31. 练习1, 2 (解
答见课件).
四.小结
在初中函数定义 的基础上进一步用集合与
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
念,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 断同一函数的



典型题目,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来表示集合。
五.作业
2
f
?
2)
?
??2,
?

f(
?
1. P38.习题2-2 A组 1,2.
2
2. 若f (x) = ax
- , 且 求 a.

§2.2 函数的表示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函数的常用的三种表示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
法表示函数,了解函数不同表示法的优缺点;
3.使学生理解分段函数及其表示法,会处
理某些简单的分段函数问题;
4.培养学生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
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相互转化,分段函
数及其表示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
数,分段函数及其表示法。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函数的定义及其三要素是什么?
函数的本质就是建立在自变量x的集合A
上对应关系,在研究函数的过程中,我们常用不
同的方法表示函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帮助我们
理解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重要手段。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函数有哪些常用的表示
法?
答:列表法是、图像法、解析法
二、新课讲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8-P29例2以上部分
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 列表法是、图像法、解析法的分别是怎样
定义的?
2. 这三种表示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多媒体
课件显示)
列表法 图像法 解析法
定用表格的形式把 用图像把两个一个函数的对应
义两个变量间的函 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自变
数关系表示出来关系表示出来量的解析式表示
的方法 的方法 出来的方法



不必通过计算就可以直观地表能叫便利地通过
优能知道两个变量示函数的局部计算等手段研究
之间的对应关变化规律,进函数性质
点系,比较直观 而可以预测它
的整体趋势
缺只能表示有限个有些函数的图一些实际问题难
元素的函数关系 像难以精确作以找到它的解析
点 出 式
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
可以相互转化,是有机的一个整体,像我们非常
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我们都可以用列表
法是、图像法、解析法来表示和研究它们。
下面我们再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研究函数
的列表法是、图像法、解析法的相互转化和应用。
例1、 请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
x,x?0
y?x?
?
?
?x,x?0

解:图像为第一和第二象限的角平分线,
y
如图2-5所示




x


本题体现的是由数到形的变化,是数形结合的
数学思想方法。
问1.如何作出函数
y?x?1
的图像?
2.如何作出函数
y?x?1
的图像?
3. 如何作出函数
y?x?2?3
的图像?
4.思考:如何由函数
y?x
的图像得到函数
y?x?a?b
的图像?
5.试求函数
y?x
与函数y=1的图像围成的图
形的面积。
例2、 国内跨省市之间邮寄信函,每封信函的质
量和对应的邮资如表2-5:



(多媒体课件显示)
表2-5
0?m

?20
信函质量
20?m?40

40?m?60

60?m?80

80?m?100

(m)g
邮资(M)1.20

画出图像,并写出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要让学 生明白当信函质量
0?m?20
时邮
资M=1.20是信函质量m的函数,是一种典型 的
多对一的函数,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
体会。
解:邮资M是信函质量m的函数,函数图
像如图2-6所示
2.40 3.60 4.80 6.00


图2-6
函数解析式为:




?
1.20
?
2.40
?
?
M?
?
3.60
?
4.80
?
?
?
6.00
,0?m? 20
,20?m?40
,40?m?60
,60?m?80
,80?m?10 0

注:像这样在定义域内的不同区间上对
应着不同的解析式的函数叫分段函数
1. 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
2. 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所有区间的并集,值
域是各段函数值域的并集;
3. 分段函数的求解策略:分段函数分段解。
例3、 某质点在30s内运动速度v是时间t
的函 数,它的图像如图2-7。用解析法表示这个函
数,并求出9s时质点的速度。(多媒体课件显示)



解:速度是时间的函数,且在不同的区间上
对应这不同的解析 式,因此速度是时间的分段函



数,我们应当分段处理。
1.当
0?t?5
时,可设
和(5,15)代入,得
?
10?b
?
?
15?5k?b
v?kt?b(k?0)
,将(0,1 0)

?v?t?10

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算出
20?t?30
5?t?10

10?t?20

时所对应的解析式。
?

?
t?10,0?t?5
?
3t,5?t?10
?
v(t)?
?
?
30,10?t?20
?
?
? 3t?90,20?t?30

由上式可得,t=9s时,质点的速度是

v(9)?3?9?27(cms)

问1.如何求质点在t=19s、20s、0.2s时的速
度呢?
2.求
v(v(9))
的值;
3.当
v(t)?27(cms)
时,对应的时间t是多少?
3解法1:(分段函数分段解)
①当
0?t?5
时,
v(t)?t?10?27
解得
t?17
(舍)
②当
5?t?10
时,
v(t)?3t?27
解得
t?9

③当
10?t?20
时,



v(t)?30?27
无解
解得
t?21

④当
20?t?30
时,
v(t)??3t?90?27
综上可知
t?9
或21
解法2:( 数形结合)由v与t图像可知只有
5?t?10

20?t?30
时,
v(t)?27(cms)
才可能成立,故

v(t)?3t?27v(t)??3t?90?27
解得
t?9
或21
三、 思考交流
第1、2题。
四、课堂练习
第1、2、3题。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主要内容
1. 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和各自的优缺点;
2. 分段函数及其解法;
3. 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六、布置作业
P34习题2-2 A组 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2.2 函数的二、例题
表示法 例1
一、函数的三种
三、分段函数



表示法及其各自
优缺点





例2


例3
§2.23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重点:对f的了解,用多种方法来求函数的解析

难点:待定系数法、配凑法、换元法、解方程组
法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例1.求函数的解析式
(1) f9[(x+1)= , 求f (x); 答案:f (x)=
x
2
-x+1(x≠1)
练习1:已知f( +1)= x+2 ,求f(x) 答案:f
(x)=x2-1(x≥1)



(2) f (x) = 3x2+1, g (x) = 2x -1 , 求f[g(x)];
答案:f[g(x)]=12x2-12x+4
练习2:已知:g(x)=x+1,f[g (x)]=2x2+1,求f(x-1)
答案:f(x-1)=2x2-8x+9
(3)如果函数f (x)满足af (x)+f()=ax,x∈R且x
≠0,a为常数,且a≠±1,求f (x)的表达式。答案:
f (x)= (x∈R且x≠0)
练习3: 2f (x) - f (-x) = lg (x+1), 求 f (x).
答案:f(x)= lg(x+1)+lg(1-x) (-1 例2.已知f (x)是一次函数,并且满足3f (x+1)
- 2f (x-1)=2x+17,求f (x).
答案:f (x)=2x+7.
练习4:已知f (x)是二次函数,满足f(0)=1且f
(x+1) - f (x)=2x,求f (x)
答案:f (x) = x2- x+1
例3.设f(x)是R上的函数,且满足f(0)=1,并且对
任意实数x,y
有f(x-y)=f(x)-y(2x-y+1),求f(x) 答案:f
(x) =x2+x+1



练习5:函数f(x)对任何x∈R恒有 f(xx)=f(x1)+f
(x2),已知f(8)=3,
则f()=
例4.已知函数y=f(x)的图像如图所示,求f(x)
练习6:已知函数f(x)的图像是由两条射线和开
口向下的抛物线组成,
求f(x)解析式

例5.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关于直线x=2
对 称并且x∈[0,2]上的解析式为y=2x-1,则f(x)在
x∈[2,4]上的解析式为 y=7-2x
练习7:设函数y=f(x)关于直线x=1对称,若当
x≤1时,y=x
2
+1,
则当x>1 时,f(x)= x
2
-4x+5

课堂小结:求函数的解析式的方法较多,应根椐
题意灵活选择,但不论是哪种方法 都应注意自变
量的取值范围,对于实际问题材,同样需注意这
一点,应保证各种有关量均有意义 。



布置作业:
1、若g(x)=1-2x , f[g(x)] = (x≠0),求f()的值。
2、已知f(x - )=x + , 求f(x-1)的表达式.
3、已知f(x)=9x+1,g(x)=x,则满足f[g(x)]= g[f(x)]
的x的值为多少?
4、已知f(x)为一次函数且f[f(x)] = 9x+4,求f(x).

教后反思:


2.3 映 射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映射的概念、表示方法;
2.使学生了解象、原象的概念;
3.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对应图示了解
一一映射的概念;
4.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间是有联系的,
对应、映射是一种联系方式。
教学重点:映射、一一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映射、一一映射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在初中学过一些对应的例子(投影);
(1)对于任何一个实数,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
和它对应;
(2)对于坐标平面内的任何一个点,都有唯一
有序实数对(x,y)和它对应;
(3)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
积和它对应;
(4)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相应坐标平面内
都有唯一的抛物线和它对应。
(Ⅱ)新课讲授
一.实例分析
1. 集合A={全班同学},集合B=(全班同< br>学的姓},对应关系是:集合A中的每一个
同学在集合B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姓.
2. 集合A={中国,美国,英国,日本},B
={北京,东京,华盛顿,伦敦},对应关系
是: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国家,在集合B
中都有一个首都与它对应.



3. 设集合A={1,-3,2,3,-1,-2},
集合B={ 9,0,4,1,5},对应关
系是: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
有一个其对应的平方 数.

三个对应的共同特点:
(1)第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在第二个集合
中都有对应元素;
(2)对于第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在第二个
集合中的对应元素是唯一的.

二.抽象概括
1. 映射的概念
两个集合A与B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而且对
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x,B中总有唯一的一个元
素y与它对应,就称这种对应为从A到B的射
映,A中的元素x称为原像,B中的对应元素y
称为x的像, 记作f:x y .
注意:(1)映射有三个要素:两个集合,一种对
应法则,缺一不可;
(2)A,B 可以是数集,也可以是点集或
其它集合。这两个集合具有先后顺



序: 符号“f:A→B”表示A到B的
映射,符号“f:B→A”表示B到A
的映射,两者是不同的 ;
(3)集合A中的元素一定有象,并且象是唯一
的,但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素可以允许< br>有相同的象;例:
“A={0,1,2},B={0,1,12},f:取倒数”就
不可 以构成映射,因为A中元素0在B中
无象
(4)集合B中的元素在A中可以没有原象,即
使有也可以不唯一;
(5)A={原象},B
?
{象}。

2.思考交流
(1) P37 练习1
(2) 函数与映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结论: 1. 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数集到数
集的映射)
2. 映射是函数的推广。
3. 一一映射(一种特殊映射)
(1)A中每一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的像与之
对应;



(2)A中的不同元素的像也不同;
(3)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像。

三.知识应用
1. 已知集合A={x│x≠0,x∈R},B=R,对应
法则是“取负倒数”
(1) 画图表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在集合
A中任取四个元素);
(2) 判断这个对应是否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
射;是否为一一映射?
(3) 元素-2的象是什么?-3的原象是什么?
(4) 能不能构成以集合B到集合A的映射?

2. 点(x,y)在映射f下的象是(2x-y,2x+y),
(1) 求点(2,3)在映射f下的像;
(2)求点(4,6)在映射f下的原象.
答案:(1) 点(2,3)在映射f下的像是(1,7);
(2) 点(4,6)在映射f下的原象是(52,
1)
3. 设集合A={1,2,3,k},B= {4,7,a
4
,a
2
+3a},
其中a,k∈N,映射f:A→B ,使B中元素



y=3x+1与A中元素x对应,求a及k的值.
(a=2 , k=5 )

四.问题探究
判断下列对应是否A到B的映射和一一映
射? (答案见教材全解p70)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映射的定义、表示方法、
象与原象的概念、一一映射的定义。强调 注意的
问题(前面所述)指出: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
多对一、一对一;一一映射是一种特殊 的映射:
A到B是映射,B到A也是映射。
(1)A?R,B?R
?
,x? A,f:x?|x|
(2)A?N,B?N
?
,x?A,f:x?|x?1|
(3)A?{x|x?2,x?Z},B?{y|y?0,y?N}
x?A,f:x?y?x
2
?2x?2
(4)A?[1,2],B?[a,b](a?b),x?A
f:x?y? (b?a)x?2a?b





六.课后作业

§3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目的:
(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
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数在某区间上的的
单调性.
教学重点: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
数的单调性.
教学过程:
阅读与思考

? 1、阅读教材
? P36的实例分析及思考交流止。



180
160
140120
100
80
60
40
20
0
3575
1
4
2
4
2
4
2
4
24
2
5
0
5
0
5
0
5
05
0
5
1
5
1
5
1
5
19

? 2、思考问题
(1)从P36图2-15 (北京从
2003每日新增非典病例的变化统
计图)看出,形势从何日开始好转?
(2)从P36图2-16你能否说出y随x
如何变化?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数据
时间间隔
20分钟之后
1小时之后
8-9小时之后
1天后
2天后
6天后
一个月后
记忆保持量
58.2%
44.2%
35.8%
33.7%
27.8%
25.4%
21.1%
刚刚记忆完毕 100%




保持量(百分数)
100
80
60
40
20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问:什么是增函数、减函数、函数的单调性?
0
1 2 3 4
天数
1
问题1、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指出图象的变
(4) y
,
?
化趋势:


y

y

(1) y?x?1(2) y??2x?2
(3) y??x
2
x
y?x?1
1

-
O
y??2x?2
x

y??x
2
2

1
O
x

y?
1
x
y

y



O

x

O
x

问题2、你能明确地说出“图象呈逐渐上升或下
降趋势”的意思吗?



在某一区间内,
图象在该区间呈上升趋势 当x的值增大时,函
数值y也增大
图象在该区间呈下降趋势 当x的值增大时,
函数值y反而减小
如何用x与 f(x)来描述上升的图象?

y
y?f(x)
f(x
1
)
O

在给定区间上任取x
1
,x
2
,
f(x
2
)
x
2x
1
?x
2
f(x
1
)?f(x
2
)
结论: 函数f (x)
在给定区间上为递增的。

x
1
x

如何用x与 f(x)来描述下降的图
y

象?
y?f(x)
f(x
2
)
在给定区间上任取x
1
,x
2
,
x
1
?x
2
f(x
1
)?f(x
2
)
f(x
1
)
O

结论: 函数f (x)
x

在给定区间上为递减的。

x
1
x
2



y
y=f(x)
f(x
1
)
O
x
1

x
2


f(x)
x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


?
区间I A. 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
x
1

x
2
,当
x
1

x
2
时,都有
f
x
1
)<
f

x
2

那么就说y= f(x)在区间I上是单调增函数.
y
y=f(x)
f(x
1
)
O
x
1

x
2


f(x)
x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
?
区间I A. 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
x
1

x
2
,当
x
1

x
2
时,都有
f
x
1
)<
f

x
2

那么就说y= f(x)在区间I上是单调增函数.
单调区间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I是单调增函数 或单调减
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f(x)在区间I上具有单调



性.
单调增区间和单调减区间统称为单调区间.
[例1] 证明函数f(x)?2x?1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证明:
设x
1
,x
2
是区间(??,??)内任意
(条件)
两个实数,且x
1
?x
2

f(x
1
)?f(x
2
)?(2x
1
?1)?(2x
2
?1)?2(x
1
?x
2
)
?x
1
?x
2
, ?x< br>1
?x
2
?0
?f(x
1
)?f(x
2)?0
即f(x
1
)?f(x
2
)
(论证结果)
则函数f(x)?2x?1在区间(??,??)
是增函数。
(结论)
例 3、求证:函数
f(x)??
练一练
0
?
上是单调增函数.
?
??,
1
?1
在区间
x
证明:

x1
,x
2
是(0,+∞)上的任意
两个实数,且
x
1< br>?x
2

则f(x
1
)?f(x
2
)?(?
x?x
2
1111
?1)?(??1)???
1
x
1
x
2
x
2
x
1
x
1
x
2
x
1
?x
2
?0,x
1
x
2
? 0,?f(x
1
)?f(x
2
)
故f(x)??
1
?1在区间
?
0,??
?
上是单调增函数.
x



[例2] 判断函数f(x)?x
2
?2x 的
单调性,并加以证明。
y
f(x)?x?2x
1
o
2
x
2
单调递减区间:
(??, 1)
单调递增区间:
[1 ,??)
【练习】:
1、判断函数f(x)=1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减函数

2、判断函数f(x)=1x在(0,+∞)上
减函数

想一想】:能否说函数f(x)=1x在(-∞,+∞)



不能. 因为x=0不属于f(x)=1x的定义域.

解题步骤
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步骤:
(1). 设x
1
<x
2
, 并且是某个区间上任意二个值;
(2). 作差 f(x
1
)-f(x
2
)
(3). 判断 f(x
1
)-f(x
2
) 的符号:
① 分解因式, 得出因式x
1
-x
2 .

② 配成非负实数和.


(4). 作结论.



小结
1. 概念
定义法
2. 方法
图象法


§4.1 二次函数的图像
教学目的: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c,h,k的作
用;领会二次函数图像移动的方法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c,h,k的作用
教学难点:领会二次函数图像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逐层推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说出下列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
(1) y = (x+2)
2
-1, (2) y = -
(x-2)
2
+2 , (3) y = a (x+h)
2
+k
二.问题探索
探索问题1:
y?x2

y?ax(a?0)
的图像之间有什么
2
关系?



实践探究1:在同一坐标系中做出下列函数的图
像;
y?x
2
;
y?2x
2
;
y?
1
2
x
2

观察发现1:
221.二次函数y=ax(a?0)的图像可由的y=x图
像各点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得到.
2.a决定了图像的开口方向: a>o开口向上,a<0
开口向下.
3. a决定了图像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开口大
小:|a|越小图像开口就越大
巩固性训练一:
下列二次函数图像开口,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为 (4),(2),(3),(1).
f(x)?
1
2
x
4
1
;
f(x)?
1
x
;
f(x)??x
;
f(x)??3x

23
22
2
探索问题2:
y?ax
2
(a?0)

y?a(x?h)
2
?k,(a?0)
的图像之间有什
么关系?
实践探究2:在同一坐标系中做出下列函数的图
像:
y?2x
2

y?2(x?1)
2

y?2(x?1)
2
?3

观察发现2:



二次函数y=a(x+h)
2
+k (a?0),a决定了二次
函数图像的开口大小及方向;
而且“a正开口向上,a负开口向下”;|a|
越大开口越小;
h决定了二次函数图像的左右平移,而且“h
正左移,h负右移”;
k决定了二次函数图像的上下平移,而且“k
正上移,k负下移”。
巩固性训练二:
1.将二次函数y=3x
2
的图像平行移动,顶点移
到(-3,2),则它的 解析式为
Y=3(x+3)
2
+2 。
2.二次函数y=f(x)与 y=g(x)的图像开口大小相
同,开口方向也相同,已知函数g(x)=x
2
+1,
f(x)图像的顶点为(3,2),则f(x)的表达式为
Y=(x-3)
2
+2 。

探索问题3:

y?ax (a?0)
,和
y?ax
22
?bx?c(a?0)
的图像之间有< /p>



什么关系?
观察发现3:一般的,二次函数
y?ax
y?a(x?h)
2
?k,(a?0)
y?ax
2
(a?0)2
?bx?c(a?0)
, 通
过配方就可以得到它的恒等形式:
。 从而知道,由

的图像经过平移就可以得

y?ax
发展性训练
2
?bx?c(a?0)
1. 由y=3(x+2)
2
+4的图像经 过怎样的平移变
换,可以得到y=3x
2
的图像.
右移2单位,下移4单位
2. 把函数y=x
2
-2x的图像向右平移2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 所得图像对应的函数
解析式为 : Y =(x-2)
2
-2(x-2)-3 = x
2
- 6x+5
= (x-3)
2
-4 。

三.课堂小结:
1.a,h,k对二次函数y =a(x+h)
2
+k图像的
影响。
2. y = x
2
与y =a(x+h)
2
+k 的图像变换规



律。
四.课后作业:

§4.2 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结合图像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的性
质,领会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重点:结合图像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对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思考
1. 阅读教材.
2. 思考函数
y?ax
二.问题探究
y?ax
1. 求证:a<0时,
2
2
?bx?c(a?0)
的性质
在区间< br>(?
2
b
a
,??)
?bx?c(a?0)
上是减小 的。
2. 例2,例3
三.归纳
1、二次函数的问题,结合图像可以更直观形象。
2、 将
y?ax
2
?bx?c(a?0)
配方得
b
2
4ac?b
2
y?a(x?)?
2a4a



后,就可通过
a

b
?
2a

4ac?b
2
4a
, 直接得函数
的主要性质,并依此画出图像。
四.练习实践
1. 教材P53 练习

1、2、3、4.
2. 函数y =4x
2
- mx+5的对称轴为x=-2 , 则
x=1时y =__D__
a .–7 b .1 c .17 d.
25
3. y = -x
2
- 6x + k图像顶点在x轴上,
则 k= __-9__ 。
五.课堂小结
1. 二次函数的几大性质
2.二次函数的几大性质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

的最值
教学目标
知识重点
§4.3课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
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问 题解决
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和运动、变化的观点;引导学生挖
掘知识的作 用,提高运用知识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
的求法



教学难点
数学思想
了解并会处理含参数的二次函
数的最值的求法
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方
教学过程 法和手

复习
① 复述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② 函数最值的定义
引例:求y?x
2
?2x?2的最值



通过引
例,激发

改变此函数的定义域,分别确定
学生进
函数的最值
一步研
引入 (1)[0,3]
究的兴

下面逐步给出
(2)[2,3]
(3)[-1,0]
2
趣,并引
入本课
的主题。

概念
分析
在闭区间[m,n]上,求二次函数
通过(1)、
y?a x?bx?c
的一般步骤:
(2)(3)、
b
2
4ac?b
2
(一)配方:y?a(x?)?
2a4a


逐步引
导 学生
利用一
(二)判断?
b
是否属于闭区间[m,n]
2a



求y??x
2
?2x在[0,2]上的最值
< br>元二次
函数的
图象分
析二次
函数在
闭区间
上的最值。










??1?[0,2]且函数在[0,2]上单调递减
解:y??(x?1)
2
?1

课堂
练习
?x?0时,y
max
?0< br>x?2时,y
min
??8





【例1】
求函数f(x)?x
2
?2ax?1,(x?[0,1])在下列 条件下的最大
值和最小值,并指出取得最值时x的值。
(1)a?0
(2)0?a?1
(3)a?1







例题
讲解
已知f(x)?x
2
?2ax?3,x?[?2,2], a?R
求函数的最值
【例2】



(定义域固定,对称轴
变化)
解:
f(x)?x
2
?2ax?3





因为函数 的
对称轴为x=-a。要求最值则要看
x=-a是否在区间[-2,2]之内
【例3】
已知f(x)?x
2

?2x?3,x?[t,t?2]
的最小值为g(t),试写出g(t)的解析式









学生积
极主动


(对称轴固定,
定义域变化)
解:

f(x)?x
2
? 2x?3?(x?1)
2
?4
为函数 地 利用
的对称轴为 x=1 固定不变,要求数形结
函数的最值,即要看区间[t,t+2]合的思
与对称轴 x=1的位置

想解决
问题。


小结
解决实际问题及求函数最值的
常用思想方法。









5幂

















数 § 函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幂函数概念的学习以及对幂函数
图 像和性质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
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 学生理解并掌握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
的灵活思 维能力。
教学难点
幂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重点
幂函数的性质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数学和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观察下列问
题中的函数个有什么共同特征?
(1)如 果李斯在超市买了每支1元的水笔n
(支),那么他应支付p=n元。这里p是n的函
数。
(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a,那么正方形的面
积为S=a
2
,这里S是a的函数。
(3)如果立方体的边长a,那么立方体的体
积为V=a
3
,这里V是a的函数。



(4)如果正方形的面积为S,那么这个正方
形的边长为a=S ,这里a是S的函数。
(5)如果壮壮t(s)内骑车行进了1(km),
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为v=t
-1

kms
),这里v
是t的函数。
由学生讨论,总结,即可得出:p=n,S=a
2

V=a
3
,a=S ,v=t
-1
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
形式。
这节课,我们将来共同学习另一种函数—
—幂函数(老师板书课题)

二、 讲授新课
1、定义:一般地,函数y=x
a
叫做幂函数,其中
x是自变量,a是实常数。
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幂函数?注意:①是否为幂的形式;②自变量是幂的底数,指数可以是
任意实数。
例1、(1)y=x
a
与y=a
x
一样吗?
(2)在函数y=x+2,y=1,y=x
2
+x,y=2x
2
+3,
y=
x
1
中,哪几个函数是幂函数?
4
1
2
1
2
(3)已知幂函数y=f(x)的图像过点(2,



1
8
),试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对于幂函数y=x
a
,讨论当a=1,2,3,
1

2
-1时的函数性质
表格如下:

y=x y=xy=x
3
y=xy=x
-
2






1
2

1

定义



奇偶

单调


















下面先请五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画出每个函
数的图 像,其他同学可以在同一坐标系内作五个
幂函数的图像。(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时间去研究



函数性质)
通过观察图像与表格
图像都通过(1,1) ;
(2)函数y=x ,y=x
3
,y=x
-1
是奇函数,函数
y=x
2
是偶函数;
(3)在第一象限内,函数y=x,y=x
2
,y=x
3

y=x 是增函数,函数y=x
-1
是减函数;
(4)在第一象限内,函数y=x
-1
的图像向上与y
轴无限接近,向右与x轴无限接近。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函数的奇偶

(1)f(x)=-2x
5
(2)g(x)=x
4
+2
(3)f(x)=-x+ x (4)g(x)=5x+ x

3、拓展题
证明幂函数f(x)= x
3
在R上是增函数
三、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本 节课主要从五个具体幂函数中认识幂函数的
一些性质,画五个幂函数的图像并由图像概括其
1< br>3
(1)函数y=x,y=x
2
,y=x
3
,y=x 和y=x
-1

1
2
1
2
2
5



性质是 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所以要注意引导
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像、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
自己去 探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6.1-6.2高中数学第二章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
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
f(x)?
22
x?1
,则
f(3)?
( )
A、2 B、4 C、
D、10
y?f(x)
2、对于函数
( )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y

x
的函数; ②对于不同的
x,y
的值也不同;

f(a)
表示当
x?a
时函数
f(x)
的值,是一个常量;

f(x)
一定可以用 一个具体的式子表示出来。
A、1个 B、2个 C、
3个 D、4个
3、下列各组函数是同一函数的是 ( )

f(x)??2x
3

g(x)?x?2x
;②f(x)?x

g(x)?x
2




f(x)?x

g(x)?
x
1
;④
f(x)?x
02
0
?2x?1

g(t)?t
2
?2t?1< br>。
A、①② B、①③ C、
③④ D、①④
4、二次函数
y?4x
2
?mx?5
的对称轴为
x??2
,则当
x?1
时,
y
的值为 ( )
A、
?7
B、1 C、
17 D、25
5、函数
y?
D、
?
0,??
?

6、下列四个图像中,是函数图像的是 ( )
A、(1) B、(1)、(3)、(4) C、
(1)、(2)、(3) D、(3)、(4)
7、若
f:A?B
?x
2
?6x?5
的值域为 ( )
A、
?
0,2
?
B、
?
0,4
?
C、
?
??,4
?

能构成映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1)A中的任一元素在B中 必须有像且唯一;
(2)B中的多个元素可以在A中有相同的原像;
(3)B中的元素可以在A 中无原像;(4)像的
集合就是集合B。
A、1个 B、2个 C、
3个 D、4个



8、
f(x)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下列结论中,不

正确的是( )
..
A、
f(?x)?f(x)?0
B、
f(?x)?f(x)??2f(x)
C、
f(x)gf(?x)≤0

D、
f
f
(
(
?
x
x
)
)
??1

9、如果函数f(x)?x
2
?2(a?1)x?2
在区间
?
??,4
?
上是减少
的,那么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3
B、
a≥?3
C、
a≤5

D、
a≥5

10、设函数
f(x)?(2a?1)x?b

R
上的减函数,则有
( )
11
A、
a?
1
B、
a?
C、
a≥

222
D、
a≤
1

2
11、定义在
R< br>上的函数
f(x)
对任意两个不相等实数
a,b
f(b)
,总 有
f(a
a
)?
?0
成立,则必有( )
?b
A、函数
f(x)
是先增加后减少 B、
函数
f(x)
是先减少后增加
C、
f(x)

R
上是增函数 D、
f(x)

R
上是减函数
12、下列所给4个图象中,与所给3件事吻合最
好的顺序为 ( )



(1)我离开家不久,发现自己把作业本忘在家里
了,于是立刻返回家里取了作业本再上学;
(2)我骑着车一路以常速行驶,只是在途中遇
到一次交通堵塞,耽搁了一些时间;
(3)我出发后,心情轻松,缓缓行进,后来为
了赶时间开始加速。
离开家
O
离开家
O
离开家
O
离开家
O













A、(1)(2)(4) B、(4)(2)(3) C、
(4)(1)(3) D、(4)(1)(2)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
2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3
f(4)?
、已知
f(0)?1,f(n)?nf(n?1)(n?N
?
)
,则

2
14、将二次函数
y??2x
的顶点移到
(?3,2)
后,得到的
函数的解析式为 。
15、已知
y?f(x)
在定义域
(?1,1)
上是减函数,且
f(1?a)?f(2a?1)
,则
a
的取值范围
是 。



16、设
x?
?
x?2 (x≤?1)
?
f(x)?
?
x
2
(?1?x?2)
?
2x (x≥2)
?
,若
f(x)?3
,则

三、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70分,解答应
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分)
(1)
y?

18、已知
(x,y)
在映射
f
的作用下的像是
(x?y,xy)
,求
(?2,3)
2x?1?3?4x
(2)
y?
1
x?2?1


f
作用下的像和(2,?3)

f
作用下的原像。(12
2
分)
19、证明:函数
f(x)?x
增加的。(14分)
20、对于二次函数
y??4x
坐标;
(2)画出它的图像,并说明其图像 由
y??4x
的图
2
2
?1
是偶函数,且在
?0,??
?
上是
?8x?3
,(16分)
(1)指出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方程、顶点
像经过怎样平移得来;
(3)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4)分析函数的单调性。
21、设函数
y?f(x)
是定义在
R
上的减函数,并且满
?
1
?
f(xy)?f(x)?f(y)

f
?
??
?1< br>,
3
??



(1)求
f(1)
的值, (2)如果
f(x)?f(2?x)?2
,求x
的取值范围。(16分)
第三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正整数指数函数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正整数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
(2)理解和掌握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
质;
(3)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
合的思想;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
于生活的哲理.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指数概念的扩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根式



的概念;
(2)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
之间的互化;
(3)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
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
象等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数指数幂
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
3.情态与价值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渗
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
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
理解;
(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
运算性质;
2.教学难点: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零指数、负整数指数的概念,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
2.浓缩后的3条法则是什么?怎样浓缩
好?

二、新课引入与讲解



在初中已学过,若是
大于1的整数,



的整数倍,那么






右端的
不是
就是一个分数
的整数倍,那么上式中


例如,当< br>=2,
=3时,,

了(引入自然,合理)



显然不能用正整数指
数幂来解释,所以必须对的分数指数幂重新定
义,为此规定,在

< p>

然应把
不是
的整数倍时也适用,自
看成是根式的



另一种记法,对于底
为什么要使



,须回忆应分几种情
况:
1.零指数与负整数的底均不能为零.
2.正分数指数幂,当指数的分子,分母互
质时,分母为奇数,底数可以为任意实数;分母
为偶 数时底数为非负实数.
3.负分数指数幂,当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互
质时,分母为奇数 、底数不能为零,分母为偶数,
底数为正实数.总之,当正实数为底时,指数可
为任意实数.
以上这几点均可举例说明.
关于运算法则仍然成立,可以通过特殊值
加以验证,克服心理障碍.


假如,设





验证第一条



∵ ,
∴ 成立.
它不仅让学生从心理上承认在指数概念
推广后,运算法则仍然有效,同时也能 启发学生
在解繁杂根式运算时,用幂的运算法则更为简
便.



当时,



(



,且
为既约分数);



(




为既约分数).
这样当指数推广到分数指数幂以后

浙大优学高中数学系列-好的高中数学同步视频教学


高中数学必修四的知识点定义总结-2017河北省高中数学竞赛答案


高中数学学不好的原因-红莲 高中数学课堂


高中数学知识点窍门-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二试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作业批改措施-高中数学全了课程视频教程


高中数学iphone下载软件-高中数学必修1-1答案


高中数学禁毒渗透教案-天津高中数学最新教材顺序


教资高中数学面试怎么准备-合肥新东方高中数学



本文更新与2020-09-14 17: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4655.html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