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必修1-5公式大全_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00:32
tags: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教学困惑案例反思记录-高中数学极限系统教学视频


必修2:
一、直线与圆 1、斜率的计算公式:k = tanα=
y
2
?y
1
(α ≠ 90°,x
1
≠x
2

x
2
?x
1
2、直线的方程(1)斜截式 y = k x + b,k存在 ;(2)点斜式 y – y
0
= k ( x – x
0
) ,k存在;
(3)两点式
y?y
1
x?x
1
xy
?

x
1
?x
2
,y1
?y
2
) ;4)截距式
??1

a?0,b?0

y
2
?y
1
x
2
?x
1
ab
(5)一般式
Ax?By?c?0 (A,B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
位置关系:





4、两点间距离公式:设P
1
( x
1
, y
1
) 、P
2
( x
2
, y
2
),则 | P
1
P
2
| =
5、点P ( x
0
, y
0
)到直线l

:A

x + B y + C = 0的距离:
d?
7、圆的方程

标准方程
圆的方程
x
2
+ y
2
= r
2

(x – a )
2
+ ( y – b )
2
= r
2

x
2
+ y
2
+D x + E y + F = 0
圆心
(0,0)
(a,b)
半径
r
r
平行
垂直
k
1
= k
2
且b
1
≠ b
2

k
1
k
2
= – 1
重合

l
1
:y = k
1
x + b
1

l
2
:y = k
2
x + b
2

k
1
= k
2
且b
1
= b
2

l
1
: A
1
x + B
1
y + C
1
= 0
l
2
: A
2
x + B
2
y + C
2
= 0
A
1
BC
?
1
?
1

A
2
B
2
C
2
A
1
B
1
C
1

??
A
2
B
2
C
2
A
1
A
2
+ B
1
B
2
= 0
?
x< br>1
?x
2
?
2
?
?
y
1
? y
2
?
2

2
Ax
0
?By
0
?C
A?B
2

一般方程
?
DE
?
?
?,?
?

?
22
?
1
D
2
?E
2
?4F

2
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22

P(x
0
,y
0
)
与圆
(x?a)?(y?b)?r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
d?(a?x
0
)
2
?(b?y
0
)
2
, 则
d?r?

P
在圆外;
d?r?

P
在圆上;
d?r?

P
在圆内.
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直线
Ax?By?C?0
与圆
(x?a)?(y?b)?r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222
d?r?相 离???0
;
d?r?相切???0
;
d?r?相交???0
.
1


10.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
1
,O
2
,半径分别为r
1
,r
2
O
1
O
2
?d

d?r
1
?r
2
?外离?4条公切线
;
d?r
1
?r
2
?外切?3条公切线
;
r
1
?r
2
?d?r
1
?r
2
?相交?2条公切线
;
d?r
1
?r
2
?内切?1条公切线
;
0?d?r
1
?r
2
?内含?无公切线
.
11.圆的切线方程
(1)已知圆
x?y?Dx?Ey?F?0

①若已知切点
(x
0
,y
0
)
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 其方程是
22
D(x
0
?x)E(y
0
?y)
? ?F?0
.
22
D(x
0
?x)E(y
0
?y)

(x
0
,y
0
)
圆外时,
x
0
x?y
0
y???F?0
表示过两个切点的切点弦方程.
22

x
0
x?y
0
y?
②过圆外一点的 切线方程可设为
y?y
0
?k(x?x
0
)
,再利用相切条 件求k,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
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轴的切线.
③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可设为
y?kx?b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必有两条切线.
(2)已知圆
x?y?r

①过圆上的
P
0
(x
0
,y
0
)
点的切线方程为
x
0
x?y< br>0
y?r
;
②斜率为
k
的圆的切线方程为
y?kx?r1?k

二、立体几何 (一)、线线平行判定定理: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4、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二)、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1、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若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2

2
222
2


(三)、面面平行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四)、线线垂直判定定理:
若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五)、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1、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2、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六)、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七).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4)转化为线面垂直;(5)转化为面面平行.
(八).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线平行;(3)转化为面面平行.
(九).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面平行;(3)转化为线面垂直.
(十).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相交垂直;(2)转化为线面垂直;(3)利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
(十一).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面内任一直线垂直;(2) 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4)转化为该直 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P
(十二).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转化为线面垂直.
三、空间几何体
A C
(一)、正三棱锥的性质
D
O
B
1、底面是正三角形,若设底面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则有

图形 外接圆半径 内切圆半径 面积

A
正三角形

O
OA?
3
3
3
a

OD?
6
a

S?
3
2
4
a


B
D

3


2、正三棱锥的辅助线作法一般是:
作PO⊥底面ABC于O,则O为△ABC的中心,PO为棱锥的高,
取AB的中点D,连结PD、CD,则PD为三棱锥的斜高,CD为△ABC的AB边上的高,
且点O在CD上。∴△POD和△POC都是直角三角形,且∠POD =∠POC = 90°
(二)、正四棱锥的性质
1、底面是正方形,若设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有

正方形

B
P
图形

O
A
外接圆半径 内切圆半径 面积
S = a
2

D
C
O
A
B
E
2
OB =
a


2
a
OA =
2
2、正四棱锥的辅助线作法一般是: 作PO⊥底面ABCD于O,则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PO为棱锥
的高,取AB的中点E,连结P E、OE、OA,则PE为四棱锥的斜高,点O在AC上。∴△POE和△POA
都是直角三角形,且∠ POE =∠POA = 90°
(三)、长方体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的平方等于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平方和。
特殊地,若正方体的棱长为a ,则这个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为
3
a 。
(四)、正方体与球
1、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它的外接球半径为R
1
,它 的内切球半径为R
2
,则
3a?2R
1
,
a?2R
2

(五)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1、圆柱: 表面积:2π
R
+2πRh 体积:πR?h
2、圆锥: 表面积:πR?+πRL 体积: πR?h3 (L为母线长)
22
D
O
C
1

B
2
A
1

D
A
C
B
3、圆台:表面积:
?
r?
?
R?
?
(r?R)l
体积:V=πh(R?+Rr+r?)3
4、球:S
球面
= 4πR
2
V

=
4
πR
3
(其中R为球的半径)
3
5、正方体: a-边长, S=6a? ,V=a?
6、长方体 a-长 ,b-宽 ,c-高 S=2(ab+ac+bc) V=abc
7、棱柱:全面积=侧面积+2X底面积 V=Sh
8、棱锥: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 V=Sh3
9、棱台:全面积=侧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
V?
1
(s
1
?s
1
?s
2
?s)
2
h

3
4


四、三视图 1.投影: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称为 平行投影。平行投影按照投射方向是否正对着投影面,可以分
为斜投影和正投影两种。
2 、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图,这种投影图叫做几何体的正视图(也叫主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图,这种投影图叫做几何体的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
影,得到投影图,这种投影图叫做几何体的侧视图(或左视图)
3、“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是三视图之间的投影规律,是画图和读图的重要依据.
画几何体的三视图时,能看见的轮廓线和棱用实线表示,不能看见的轮廓线和棱用虚线表示。
必修3: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 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
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 有限步之内完成.
2、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程序框

起止框


输入、输出框


处理框


判断框

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结构图请看教材)
4、( 1)、辗转相除法: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所得的余数和较小的数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做上面的除
法 ,直到大数被小数除尽,这个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约数。
(2)、更相减损术。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 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
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 数(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3)进位制 ①以k为基数的k进制换算为十进制:
不同的用以处理数据的处理框内。
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
入、输出的位置。
赋 值、计算,算法中处理数据需要的算式、公式等分别写在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可用在算法中 任何需要输
名称 功能
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是任何流程图不可少的。
k?a
n?1
?k

a
n
a
n?1
...a
1
a
0(k)
?a
n< br>?
nn?1
??a
1
?k
1
?a
0
?k
0

②十进制换算为k进制:除以k取余,倒序排列
5


第二章 统计 1.
总体和样本:
在统计学中 ,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
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 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 随机地抽取调查单
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
(总体个数较少)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1)抽签法;⑵随机数表法;⑶计算机模拟法;
4、系统抽 样(等距抽样):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
取样本。 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
(总体个数较多)

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5、分层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 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
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
构成总体的样本。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 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总体
, , ,
中差异明显)

6、总体分布的估计:⑴一表二图:①频率分布表——数据详实
②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布直观 ③频率分布折线图——便于观察总体分布趋势
注: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为1。
⑵茎叶图:①茎叶图适用于数据较少的情况,从中便于看出数据的分布,以及中位数、众位数等。 ②
个位数为叶,十位数为茎,右侧数据按照从小到大书写,相同的数重复写。
7、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s 为标准差)
(1)、平均值:
x?
x
1
?x
2
?
?
?x
n

n
(x
1
?x)
2
?(x
2
?x)
2< br>?
?
?(x
n
?x)
2
(2)、
s?

n
8、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1)、概念:(1)回归直线方程:
y?a?bx< br>
?
???
(2)回归系数:
b?
i?1
n
?x
i
y
i
?nxy
i?1
n
?x
i2
?nx
2

a?y?bx

??
(3).应用直线回归时注意:回归分析前,最好先作出散点图;
6


第三章 概率
一、概念 1、事件: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2、古典概型:⑴基本事件: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基本结果;
⑵古典概型的特点:基本事件可列举;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⑶概率计算公式:一次试验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共有n个,事件A包含了其中的m个基本事
件,则事件A发生的概率
p(A)?
m

n
3、几何概型:⑴特点:①所有的基本事件是无限个;②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⑵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4、若A∩B=ф,即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5、若A∩ 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即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那么称事件
A与事件 B互为对立事件;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
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 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具
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 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3)事件
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 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
件A发生B不发生;(2)事件 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五、解析几何
29、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y?y
1
?k(x?x
1
)
(直线
l
过 点
P
1
(x
1
,y
1
)
,且斜率为
k
).
(2)斜截式
y?kx?b
(b为直线
l
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 br>y?y
1
x?x
1
(
y
1
?y
2< br>)(
P
?
1
(x
1
,y
1
)

P
2
(x
2
,y
2
)
(
x
1
?x
2
)).
y
2
?y
1
x
2
?x
1
7


(4)截距式
x
a
?
y
b< br>?1
(
a、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a、b?0
)
(5)一般式
Ax?By?C?0
(其中A、B不同时为0).
30、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l
1
:y?k
1
x?b
1

l
2
:y?k
2
x?b
2< br>

l
1
||l
2
?k
1
?k2
,b
1
?b
2
;

l
1
?l
2
?k
1
k
2
??1
.
31、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d
A,B
?(x
2
2< br>?x
1
)?(y
2
?y
1
)
2
(A
(x
1
,y
1
)
,B
(x
2
,y
2
)
).
32、点到直线的距离
d?
|Ax
0
?By
0
?C|
A
2
?B
2
(点P(x
0
,y
0
)
,直线
l

Ax? By?C?0
).
33、 圆的三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x?a)
2
?(y?b)
2
?r
2
.
(2)圆的一般方程
x
2
?y
2
?Dx?Ey?F?0< br>(
D
2
?E
2
?4F
>0).
(3)圆的参数方程
?
?
x?a?rcos
?
?
y?b?rsin
?
.
3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
Ax?B y?C?0
与圆
(x?a)
2
?(y?b)
2
?r
2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d?r?相离???0
;
d?r?相切???0
;
d?r?相交???0
. 弦长=
2r
2
?d
2

其中
d?
Aa?Bb?C
A
2
?B
2
.
35、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图形、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
x
2
y< br>2
椭圆:
ab
?1(a?b?0)

a
2
? c
2
?b
2
,离心率
e?
c
?
x?aco s
?
2
?
2
a
?1
,参数方程是
?
.
?
y?bsin
?
8


x
2
y
2
c
b
双曲线:
2
?
2
?1
(a>0,b>0),
c
2
?a
2
?b
2
,离心率
e??1
,渐近线方程是
y??x
.
a
aba
抛物线:
y?2px
,焦点
(
2
p
p
,0)
,准线
x??
。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
2
2
36、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x
2
y2
x
2
y
2
b
(1)若双曲线方程为
2
?
2
?1
?
渐近线方程:
2
?
2
?0?
y??x
.
ab
ab
a
xy
xy
b
(2)若渐近线 方程为
y??x
?
??0
?
双曲线可设为
2
?2
??
.
ab
ab
a
x
2
y
2
x
2
y
2
(3)若双曲线与
2
?< br>2
?1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2
?
2
??

??0
,焦点在x轴上,
??0

abab
焦点在y轴上) .

37、抛物线
y?2px
的焦半径公式
2
22
p
.(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
2
pp
38、过抛物线焦点的弦长
AB?x
1
??x
2
??x
1
?x
2
?p
.
22
抛物线
y ?2px(p?0)
焦半径
|PF|?x
0
?
2
六、立体几 何
39、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的方法
(1)三角形中位线 (2)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40、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2)先证面面平行
41、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方法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平面平行)
....
42、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方法
转化为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
43、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
....
(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一个平面内垂直交线的直线垂直另一个平面)
9


44、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45、柱体、椎体、球体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侧面积=
2
?
rl
,表面积=
2
?
rl?2
?
r
2< br>
圆椎侧面积=
?
rl
,表面积=
?
rl?
?
r
2

1
V
柱体
?Sh

S< br>是柱体的底面积、
h
是柱体的高).
3
1
V
锥体< br>?Sh

S
是锥体的底面积、
h
是锥体的高).
3
4
球的半径是
R
,则其体积
V?
?
R
3< br>,其表面积
S?4
?
R
2

3
46、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及计算
47、点到平面距离的计算(定义法、等体积法)
48、直棱柱、正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的性质:侧棱平行且相等,与底面垂直。
正棱锥的性质:侧棱相等,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七、概率统计
49、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的计算
平均数:
x?
x
1
?
x
2
??
x
n
1
方差:
s
2
?[(x
1
?x)
2
?(x
2
?x)
2
??(x
n
?x)
2
]

n
n
1
[(x
1
?x)
2
?(x
2
?x)
2??(x
n
?x)
2
]

n
标准差:
s?
50、回归直线方程
n
?
?
x
i
?x
??
y
i
?y
?
??
i?1
?
b??
n
?
2
y?a?bx
,其中
?
?
x
i
?x
?
?
?
i ?1
?
?
a?y?bx
?
xy?nxy
ii
i?1
n
n
?
x
i?1
2
i
?nx
2< br>.
n(ac?bd)
2
K?
(a?b)(c?d)(a?c)(b? d)
51、独立性检验
2
52、古典概型的计算(必须要用列举法、列表法、树状 图的方法把所有基本事件表示出来,不重复、不遗
.........
漏)

10

职业高中数学下冊教案-赵礼显高中数学视频


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总结-高中数学全部必修课本


高中数学拓展课程-2018山东高中数学课改


高中数学网课资源免费-高中数学怎么上课有意思


高中数学中d是什么意思-初中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课件


高中数学联赛光荣榜-青岛学而思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e的函数高考题型-高中数学题库word


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pdf-如何学好高中数学排列组合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00:3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5285.html

高中数学必修1-5公式大全_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