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02:14
tags:高中数学题

高数 高中数学-高中数学网课谁押题准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思维训练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概念的亲 缘关系。我们在学习每一分
支时,注意了横向联系,把亲缘关系结成一张网,就可覆盖全部内容,使之融 会贯通”。这
里所说的横向联系,主要是靠一题多解来完成的。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道数学题,既
可以开拓解题思路,巩固所学知识;又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开发潜能,发
展智 力,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一题多解的训练中,我们要密切注意每种解法 的特点,善于发现解题规律,从中发现
最有意义的简捷解法。
例1 已知复数
z
的模为2,求
解法一(代数法):

z?x?yi(x、y?R),

z?i
的最大值。
则 x
2
?y
2
=4.z?i?x
2
?(y?1)
2< br>?5?2y.

?y?2,?当y??2时,z?i
max
?3.
解法二(三角法):

z?2(cos
?
?isin
?
),



z?i?4cos
2
?
+(2sin
??1)
2
?5?4sin
?
.


?当sin
?
??1时,z?i
max
?3.
解法三(几何法):
?
z?2,?点z是圆x
2
?y
2
?4上的点,
z?i表示z 与i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

z?i
max
?3.
如图1 所示,可知当
z??2i
时,
解法四(运用模的性质):
y
O
.i

-2i
Z
x

1


?z?i?z??i?2?1?3

z?i?3.?z?i
max
?3.
而当
z??2i
时,
解法五(运用模的性质):
?z?i?(z?i)(z?i)?zz?(z?z)i?1
2

.

?5?2I(z),(I(z)表z的虚部)


2222
a?b?1,x?y?1.
求证:
ax?by?1.
例2 已知
?I(z)?2,?z?i
max
?9,?z?i
max
?3.
2

分析1 用比较法。本题只要证
1?(ax?by)?0.
为 了同时利用两个已知条件,只需要观察
到两式相加等于2便不难解决。
证法1 :

?1?(ax?by)?
?
1
2
(a?b
2
?x< br>2
?y
2
)?(ax?by)
2

1
(1?1)?(ax?by)
2

1
?[(a
2
?2ax?x
2
)?(b
2
?2by?y
2
)]< br>2
1
?[(a?x)
2
?(b?y)
2
]?0,2

所以
ax?by?1.

分析2 运用分析法, 从所需证明的不等式出发,运用已知的条件、定理和性质等,得出正
确的结论。从而证明原结论正确。分 析法其本质就是寻找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因此,证明
过程必须步步可逆,并注意书写规范。
证法2 :
要证
ax?by?1.

只需证
1?(ax?by)?0,



2?2(ax?by)?0,

2222
a?b?1,x?y?1.
因为
2222
(a?b?x?y)?2(ax?by)?0,
所以只需证
22
(a?x)?(b?y)?0.

因为最后的不等式成立,且步步可逆。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分析3 运用综合法(综合运用 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重要公式、定理(主要是平均值不等
式)进行推理、运算,从而达到证明需求证的 不等式成立的方法)
证法3 :
a
2
?x
2
b
2
?y
2
a
2
?x
2
b
2
?y< br>2
?ax?,by?.?ax?by???1.
2222


ax?by?1.

分析4 三角换元法:由于已知条件为两数平方和等于1的形式 ,符合三角函数同角关系中
的平方关系条件,具有进行三角代换的可能,从而可以把原不等式中的代数运 算关系转化为
三角函数运算关系,给证明带来方便。
证法4 :
?a
2
?b
2
?1,x
2
?y
2
?1,
?
可设
?
a?sin
?
,b?cos
?
.x?sin?
,y?cos
?

?
ax?by?sin
?
sin
?
?cos
?
cos
?
?cos(
??
?
)?1,

分析5 数形结合法:由于条件
x?y?1< br>可看作是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1
22
l
y

d
O
x
ax?by?
的单位圆,而
证法5 :
ax?by
a?b
22
.
联系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可得下面证法。

2
(如图2)因为直线
l:ax?by?0
经过
22
x?y?1
的圆心O,所以圆上任意一点
M(x,y)


到直线
ax?by?0
的距离都小于或等于圆半径1,
d?

|ax?by|
a?b
22
?|ax? by|?1?ax?by?1.

简评 五种证法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方法,也都是应该掌 握的重要方法。除了证法4、证
法5的方法有适应条件的限制这种局限外,前三种证法都是好方法。可在 具体应用过程中,
根据题目的变化的需要适当进行选择。

2
(z?x)? 4(x?y)(y?z)?0,
求证:
x、y、z
成等差数列。 例3 如果
分析1 要证
x、y、z
,必须有
x?y?y?z
成立才行。 此条件应从已知条件中得出。故
此得到直接的想法是展开已知条件去寻找转换。
证法1 :
2
?
(z?x)?4(x?y)(y?z)?0,

?z
2
?2xz?x
2
?4xy?4xz?4y
2
?4yz?0,
(x?z)
2
?2?2y(x?z)?(2y)
2
?0,
?

(x?z?2y)
2
?0,
x?z?2y?0,

x?y?y?z
,即
x、y、z
成等差数列。
x?y,y?z,z?x
轮换对称特点,此特点的充分利用就是以换元分析2 由于已知条件具有
去减少原式中的字母,从而给转换运算带来便利。
证法2 :

x?y?a,y?z?b,

x?z?a?b.

于是,已知条件可化为:
(a?b)
2
?4ab?0?(a?b)
2
?0?a?b?x?y?y?z.

所以
x、y、z
成等差数列。


2
分析3 已知条件呈现二次方程判别式
??b?4ac
的 结构特点引人注目,提供了构造一个
适合上述条件的二次方程的求解的试探的机会。
证法3 :

x?y?0
时,由已知条件知
z?x?0,?x?y?z,

x、y、z
成等差数列。
2
(x?y)t?(z?x)t?(y?z)?0,

x?y?0
t
当时,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2
(z?x)?4(x?y)(y?z)?0,
故方程有等根,显然
t
=1为方程的一个根,
??
其判别式
从而方程 的两根均为1,
由韦达定理知
t
1
?t
2
?< br>y?z
?1?x?y?y?z.
x、y、z
成等差数列。
x?y

简评:证法1是常用方法,略嫌呆板,但稳妥可靠。证法2简单明了,是 最好的解法,其
换元的技巧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证法3引入辅助方程的方法,技巧性强,给人以新鲜的感
受和启发。

22
x?y?1
x?y
例4 已知,求的最小值。
分析1 虽然所求函数的结构式具有两个字母
x、y
,但已知 条件恰有
x、y
的关系式,可用
代入法消掉一个字母,从而转换为普通的二次函数求最 值问题。
解法1 :

?x?y?1,?y?1?x.

22222
z?x?(1?x)?2x?2x?1.

z?x?y
设,则
?
二次项系数为
2?0,

z
有最小值。
2
4?2?1-( -2)1
?21
x???
z
最小值
==.
2?22
时,
4?22

?

1
.
x?y
?
的最小值为
2

22


22
x?y?1
x?y
分析2 已知的一次式两边平方后与所求的二次式有密切关联,于是所求
的最小值可由等式转换成不等式而求得。
解法2 :
222
?x?y?1,?(x?y)?1,x?y?1?2xy.

222222
?

2xy?x?y,?x?y?1?(x?y).


x
2
?y
2
?
111
,x?y?.
22
x?y
2
当且仅当
2
时取等号。
?
的最小值为
2

分析3 配方法是解决求最值问题的一种常用手段,利用已知条件结 合所求式子,配方后得
两个实数平方和的形式,从而达到求最值的目的。
解法3 :
22
z?x?y.

1111
?x?y?1,?z?x
2
?y
2
?x?y?1?(x?)
2
?(y?)
2
? ?.
2222

111
x?y?z
最小
=..
22
x?y
2
时,
2

?
当的最小值为
2

分析4 因为已知条件和所求函数式都具有解析几何常见方程的特点,故可得到用解析法求
解的启发。
解法4 :
22
x?y?1
x?y
l,
如图3,表示直线
y
l
1
P(x,y)
O
1
x
表示原点到直线
l
上的点
P(x,y)
的距离的平方。
显然其中以原点到直线
l
的距离最短。

3
d?
此时,
2
|0?0?1|
2
2
?
2
,
( x
2
?y
2
)
最小

2
.
2
2

1
.
x?y
所以的最小值为
2


2222
x?y?z,x?y?z
有交点时,半
x?y?1< br>注 :如果设则问题还可转化为直线与圆

z
的最小值。
简评: 几种解法都有特点和代表性。解法1是基本方法,解法2、3、4都紧紧地抓住题设
条件的特点,与相关 知识联系起来,所以具有灵巧简捷的优点,特别是解法4,形象直观,
值得效仿。
例5 设< br>z?R,
z
?R.
2
1?z
求证:
|z|?1.
z
2
分析1 由已知条件
1?z
为实数这一特点,可提供设 实系数二次方程的可能,在该二次方
程有两个虚根的条件下,它们是一对共轭虚根,运用韦达定理可以探 求证题途径。
证法1 :
z
?a(a?R),
2
1?z
设当
a?0
时,可得
z?0

z?R
条件不合。
?a?0.
于是有
az
2
?z?a?0.

? z?R,?
该方程有一对共轭虚根,设为
z
1
,z
2
,于是
z
1
?z
2
,?|z
1
|
2
?| z
2
|
2
.

又由韦达定理知
z
1?z
2
?
a
?1,?z
1
?z
1
?z
2
?z
2
?|z
1
|
2
?|z
2
|
2
?1.?|z|?1.
a

分析2 由于实数的共轭 复数仍然是这个实数,利用这一关系可以建立复数方程,注意到
zz?|z|
2
这一重 要性质,即可求出
|z|
的值。
证法2 :
z
?a(a?R),
2

1?z

a?0
时,可得
z?0

z?R
条件不合,
?a?0.

a?
zzz
?a?a,??.
1?z
2

1?z
2
1?z
2
则有
22
z(1?z)?z(1?z)?z?z(z?z)?z?z(z?z).


2222
z?z?|z|,?z?z?|z|?z?z?|z|,?(z?z) (1?|z|)?0.

2
z?z?R,?|z|?1.

|z|?1.

分析3 因为实数的倒数仍为实数,若对原式取倒数,可变换化简为易于进行运算的形式。
再 运用共轭复数的性质,建立复数方程,具有更加简捷的特点。
证法3 :
z1?z
2
11
z??z??z?R.
?R,??R,
2
zz?z
z

1?z

从而必有
z?z?1.?|z|?1.
简评:设出复数的代数形式或三角形式,代入已知条件化简求证,一般也能够证明,它是解
决复数问 题的基本方法。但这些方法通常运算量大,较繁。现在的三种证法都应用复数的性
质去证,技巧性较强, 思路都建立在方程的观点上,这是需要体会的关键之处。证法3利
用倒数的变换,十分巧妙是最好的方法 。

22
x?y?9
外一点
P(5,12)
引圆的割线交 圆于
A、B
两点,求弦
AB
的中点
M
例6 由圆
的轨迹方程。
分析1 (直接法)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几何等式,运用解析几何基本公式 转化为代数等式,
从而求出曲线方程。这里考虑在圆中有关弦中点的一些性质,圆心和弦中点的连线垂直 于弦,
可得下面解法。
解法1 :
如图4-2-3,设弦
AB
的中点
M
的坐标为
M(x,y)
,连接
OP、OM


OM?AB
,在
?OMP
中,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勾股定理有
A
O
B
M
x
y
P
x
2
?y
2
?(x?5)
2
?(y?12)
2
?1 69.


4


22
x?y?5x?12y?0.其中
?3?x?3.
整理,得
分析2 (定义法)根据题设条件,判断并确定轨迹的
曲线类型,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曲线方程。
解法2 :
因为
M

AB
的中点,所以
OM?AB

5(,6)
所以点
M
的轨迹是以
|OP|
为直径的圆,圆心为2
,
|OP|13
?,?
22
半径为该圆的方程为:
513
(x?)
2
?(y?6)
2
?()
2
22

22
x?y?5x?12y?0.
其中
?3?x?3.
化简,得
分析3 (交轨法)将问题转化为求两直线的交点轨迹问题。因为动点
M
可看作直线
OM
与割线
PM
的交点,而由于它们的垂直关系,从而获得解法 。
解法3 :
设过
P
点的割线的斜率为
k,
则过P
点的割线方程为:
y?12?k(x?5)
.
?OM
的方程为
?

OM?AB
且过原点,
y? ?
1
x.
k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
M
点的轨
22< br>x?y?5x?12y?0.
其中
?3?x?3.

k,
迹。两方程相乘消去化简,得:
分析4 (参数法)将动点坐标表示成某一中间 变量(参数)的函数,再设法消去参数。由
于动点
M
随直线的斜率变化而发生变化,所 以动点
M
的坐标是直线斜率的函数,从而可得
如下解法。
解法4 :
设过
P
点的割线方程为:
y?12?k(x?5)


22
x?y?9
的两个交点为
A、B

AB
的中点 为
M
. 它与圆
?
y?k(x?5)?12
?
22
x?y?9,
?
解方程组
利用韦达定理和中点坐标公式,可求得
M
点的轨迹方程为:
x
2< br>?y
2
?5x?12y?0.
其中
?3?x?3.

分析5 (代点法)根据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点在曲线上则点的坐标满足方程。设而不
求 ,代点运算。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这里由于中点
M
的坐标
(x,y)
与两 交点
A(x
1
,y
1
)、B(x
2
,y
2
)
通过中点公式联系起来,又点
P、M、A、B
构成4点共线的和谐关
系,根据它们的斜率相等,可求得轨迹方程。
解法5 :

M(x,y),A (x
1
,y
1
),B(x
2
,y
2
),< br>则
x
1
?x
2
?2x,
22
?x
1
2
?y
1
2
?9,x
2
?y
2
? 9.

y
1
?y
2
?2y.

两式相减,整理,得
(x
2
?x
1
)(x
2< br>?x
1
)?(y
2
?y
1
)(y
1
?y
2
)?0.

y
2
?y
1
x?x2
x
??
1
??,
x?x
1
y
1?y
2
y
所以
2
12?y
?
12?y< br>??
x
,
,
5?xy

5?x
ABAB即为的斜率,而对斜率又可表示为
22
x?y?5x?12y?0.
其中
?3?x?3.
化简并整理,得
简评 :上述五种解法都是求轨迹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中 解法1、2、3局限于曲线是圆的条
件,而解法4、5适用于一般的过定点
P
且与二次 曲线
C
交于
A、B
两点,求
AB
中点
M

轨迹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值得重视。对于解法5通常利用
k
PM
?k
AB
可较简捷地求出轨迹
方程,比解法4计算量要小,要简捷得多。

< p>
?
例7.若
4
?x?
?
3
2
,则函数
y?tan2xtanx
的最大值为 ( )。
法一:二次函数求最值 ?

tanx?t,
4
?x?
?
2
?t?1< br>,
2tan
4
x2t
4
222?y?tan2xtanx???????8
1?tan
2
x1?t
2< br>1
?
1
(
1
?
1
)
2
?< br>1
?
1
t
4
t
2
t
2
24 4

3
法二:二次除以一次,均值定理
?

tanx?t ,
2
4
?x?
?
2
?t?1

2
2tan
4
x2t
2
2
?
1?t
?
-4< br>?
1?t
?
+2
2
3
?y?tan2xtanx?? ??21?t+?4??8
??
2
1?tanx1?t1?t1?t

当且仅当
1?t=?1
时等号成立
法三:导数求单调性
?
2
tanx?t,

4
?x?
?
2
?t?1
2t
2
?y?
1?t

4(t1?t)+2t
2
2(t2?t)
y
?
?=
22
(1?t)(1?t)< br>则
?t?2
取到最大值为-8

例8 已知圆O的半径为1,P A、PB为该圆的两条切线,A、B为两切点,那么
PA?PB

最小值为( )
(A)
?4?2
(B)
?3?2
(C)
?4?22
(D)
?3?22

A
法一:
O
P
B

第8题图


设PA、PB 的长度
如图所示:设PA=PB=
x
(x?0)
,
2
1?x
2
?
?
∠APO=,则∠APB=,PO=,
sin
?
?
1
1?x
2

x
2
(x
2
?1)x
4
?x
2
PA?PB?|PA|? |PB|cos2
?
=
x
2
(1?2sin
2
?< br>)
=
x
2
?1
=
x
2
?1

x
4
?x
2
y?
2
2
t?x?1,t ?0

PA?PB?y
x?1
令,则,令
(t?1)
2< br>?(t?1)t
2
?3t?22
y???t??3?22?3
ttt< br>则
等号当且仅当


法二:
t?
2
t
,即
t?2
时成立。
(PA?PB)< br>min
??3?22
.此时
x?2?1
.,选择答案D。
设OP的长度
2
t?1
,
2
?
?
设OP=t(t>1), ∠APO=,则∠APB=, PA=PB=
sin
?
?
1
t

22
P APB?PAPBcos2
?
?(t
2
?1)(1?
2
)? t
2
?
2
?3?22?3
PA?PB?|PA|?|PB|cos2
?
=
tt

t
2
?
2
t
2
,即
t
2
?2
时成立 等号当且仅当
法三:
1
设∠APO=
?
,则∠APB=
2
?
, PA=PB=
tan
?


11?sin
2
?
1
2
PAPB?PAPBcos2
?
?cos2
?=(1?2sin
?
)?(?1)(1?2sin
2
?
)
222
tan
?
sin
?
sin
?
?


例9 解不等式
1
1
2
22
2
=2si n
?
+2sin
?
?3?22?3
sin
?
=2
sin
2
?
2
时等号成立 。当且仅当
sin
?
,即
3?2x?3?5

法一: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1)当
2x-3≥0
时,不 等式可化为
3?2x-3?5?3?x?4

(2)当
2x-3<0
时,不等式可化为
3?-2x?3?5?-1?x?0

综上:解集为

法二:转化为不等式组求解
原不等式等价于
综上:解集为

法三:利用等价命题法
原不等式等价于
3?2x-3?5 或-5?2x-3?-3
,即
3
解集为

法四:利用绝对值的集合意义
原不等式可化为
?
x3?x?4或-1?x?0
?

2x-3?3且2x-3?5?3?x?4或1?x?0

?
x3?x?4或-1?x?0
?

?
x3?x?4或-1?x?0
?


335
35
3
?x-?
x到
222

2
的距离大于
2
,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时数轴上的点且小于
2
,由图得,
解集为
?
x3?x?4或-1?x?0
?

x
2< br>y
2
??1
1
?PF
2
,例10 椭圆
25 16
的焦点是
F
1
、F
2
,椭圆上一点P满足
PF
下面结论正确的
是( )
(A)P点有两个 (B)P点有四个

(C)P点不一定存在 (D)P点一定不存在

法一:

F
1
F
2< br>为直径构圆,知:圆的半径
r?c?3?4?b
,即圆与椭圆不可能有交点。故选D

法二:
1
?
(S
?pF
1
F
2
)
max
??F
1
F
2
?b?3?4?12S< br>?PF
1
F
2
?b
2
tan?16
24由题知,而在椭圆中:,
?

可能成立
12?16,
故选D

法三:
由题意知当p点在短轴端点处
?F
1
PF
2
最大,设
?F
1
PF
2
?2
?
此时
?F
1
PF
2
为锐角,与题设矛盾。故选D

法四:
tan
?
?
3
?
?1,?
??,?
44



P(5con
?
,4sin
?
)
,由
PF
1
?PF
2
,

PF
1
?PF
2
?PF
1
?PF
2
?0< br>,而
7
?
9
PF
1
?PF
2
?(5 con
?
?3,4sin
?
)(5con
?
?3,4sin
?
)?25con
2
?
?9?16si
2
?
n?0?con
2
?
??
无解,故选D

法五:
?PF
1
F
2
?
?
,假设
PF1
?PF
2
,则
|PF
1
|?|PF
2
|?6c
?
?6os
?
?6ni2s
?
?
n?i )?6n2
4
(
|PF
1
|?|PF
2
|?2a? 10
,而
即:
10?62
,不可能。故选D

法六:< br>2222
|PF|?|PF|?36(|PF|?|PF|64?2|PF
1212)?2|PF
1
||PF
2
|?36
1
|PF
2
|
con?F
1
PF
2
????
|PF2|PF 2|PF
1
||PF
2
|
1
||PF
2
|
1
||PF
2
|
3232327
?1??1??1??0< br>|PF|?|PF|
|PF2525
12
1
||PF
2
|
()
2
?
?FPF?90?PF
2
121
?P F
2
,故
不可能。故选D
法七:
33
|PF
1
|?a?ex
0
?5?x
0
,|PF
2
|?a?e x
0
?5?x
0
,?PF
1
?PF
2
?< br>P(x
0
,y
0
)
由焦半径知:
55
3318
2
625
2
?(5?x
0
)
2
?(5?x
0
)
2
?10
2
?x
0
?5 0?x
0
?
|PF
55259

1
|?|PF2
|?|F
1
F
2
|
25
25
|x< br>0
|?
?x??
3
>
8
,故不符合题意,故选D
3
而在椭圆中
|x
0
|?5

222

法八:


x
2
y
2
??1
22x?y?9
2516
设圆方程为: 椭圆方程为:
两者联立解方程组得: 16x
2
?25y
2
?25?16?16x
2
?25( 9?x
2
)?25?16??9x
2
?25?16?25?9?25?7
25?7
x
2
y
2
?x??
??1
22
9
不可能,故圆
x?y?9
与椭圆
2516
无交点
2

PF
1
不可能垂直
PF
2
故选D

1
f(x)=x+(
x?
0)
x
例11 求函数的值域
法一:判别式法

y
=
x
+
1
22
x
,则
x-yx+1=0
,由Δ
=y
-
4≥0?y≥2

2

y=2
时,
x
-
2x+1=0?x=1
, 因此当
x=1
时,
1
f(x)=x+(
x?
0)
)
[
x
有最小值2,即值域为
2,+∞


法二:单调性法
1
f(x)=x+(
x?
0)
x
先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任取
0?x
1
?x
2
,则
f(x
1
)-f(x
2
)=
(x
1
-x
2
)(x
1
x
2
-
1
)
x
1x
2

(
]

0
?x
1
?x
2

2
时,即
f(x
1
)?f(x
2
)
,此时
f(x)

0,1
上时减函数
()

2?x
1
?x
2
时,
f(x< br>1
)?f(x
2
)
f(x)

2,+∞
上是 增函数
()(
]

f(x)

0,1
上是减 函数,
f(x)

1,+∞
上是增函数,知
x=1
时,
f(x)
有最小值2,即值域为
[
2,+∞
)



法三:配方法
11
2
1
f
(< br>x
)=
x
+=(
x
-)+
2
x-
=
0
x
x
x
,当时,
x=1
,此时
f(x)
有最小值2,即值域为
[
2,+∞
)


法四:基本不等式法
f
(
x
)=
x
+
1 1
1
=
(x)
2
+
()
2

2< br>x
=
2
xx
x

f(x)
有最小值2,即值域为
[
2,+∞
)


x
2
+
2
x
+
a
f(x)
=,x∈[
1
,+∞)
x
例12 已知函数
1
a=
2
时,求函数
f(x)
的最小值;- (1)当
(2)若对于任意
x∈[1,+∞),f(x)>0
恒成立,试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1)当
a=
11
2
f( x)
=
x
+2+≥2+22
x=
2
时,
2
x
2
时取等号 ,当且仅当
k
2
f(x)=x+(k>0)
[,+∞)
f(x)
x
2
由性质可知,在上是增函数
?x∈[1,+∞)

)
是增函数,
f(x)
在区间
[1, +∞)
上的最小值为所以
f(x)

[1,+∞
(2)法一:
f(1)=
7
2

x
2
+
2
x< br>+
a
f(x)
=>
0
2
[1,+∞)
?x+
2
x+a>
0
恒成立
x
在区间上,恒成立
222
?x∈[1,+∞))
上增
y =x+2x+a=(x+1)+a-1

[1,+∞
y=x+2x+a
设,< /p>


所以
x=1
时,
y
min
=a+
3< br>,于是当且仅当
y
min
=a+
3
>
0
时, 函数
f(x)>0
恒成立,

a>-3


法二:
a
f(x)=x++2,x∈[1,+∞)
x


a≥0
时,函数
f(x)
的值恒为正;

a< 0
时,函数
f(x)
为增函数,故当
x=1
时,
y
min
=a+
3
,于是当且仅当
y
min
=a+
3
>
0
时,函数
f(x)>0
恒成,故
a>-3


法三:
x
2
+
2
x
+
af(x)
=>
0
2
[1,+∞)
?x+
2
x+ a>
0
恒成立
x
在区间上,恒成立
)
时的最大值-3,
?a>-x
2
-2x
恒成立,故
a
应大于
u=-x
2
-2x

x∈[1,+∞
所以
a>-3


f(x—2)=f(—x—2),
例13 设二次函数
f(x)
满足且函数 图象y轴上的截距为1,被
x轴截的线段长为
22
,求
f(x)
的解 析式
2
f
(
x
)
=ax+bx+c
(
a ≠
0)
,然后根据条件求出待 分析:设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定系数a,b,c
法一:
2
f
(< br>x
)
=ax+bx+c
(
a≠
0)


f(x—2)=f(—x—2),
得:
4a—b=0


x
1
—x
2
=
Δ
a
=22

∴b
2
—4ac=8a
2
由题意可知
c=1
解之得:
1
a=,b=
2
,c=
1
2

f(x)=

法二:
1
x+
2
x+
1
2

f(x—2)=f(—x—2),

故函数
y=f(x)
的图象有对称轴
x=—2

2
y=a
(
x+
2)
+k
可设
?
函数图象与y轴上的截距为1,则
4a+k=1

又? 被 x轴截的线段长为
22
,则
x
1
—x
2
=
Δ
d
=
22

整理得:
2a+k=0
解之得:
1
a=,k=—
1
2

1
f(x)=x+
2
x+
1
2


法三:

f(x—2)=f(—x—2),

x—x
2
=
22
函数
y=f(x)
的图象有对称 轴
x=—2
,又
1


y=(x)
与x轴的交点为:
(—2+22,0)

(—2—22,0),



故可设
y=a(x+2+22)





例14 设
a+lga=10

b
+10=10
,求
a+b
的值。
b
f(0) =1,a=
f(x)=
1
x+
2
x+
1
2

1
2

法一(构造函数)
bbbb
f(x)=x+lgx
f(a)=10=b+10=lg10+10=f(10)
,由于
f(x)
在 设,则
(0,+∞)
上是单调递增函数,所以
a=10
b
,故
a+b=10
b
+b=10


法二(图象法)
因为
a
是方程
x+lgx=10
的一个根,也就是方程
lgx=10-x
的一个根
x
b
是方程
x
+10
x
=10
的一个根,也就是方程
10=10-x
的一个根
x
g(x)=lg x
Φ
(x)=10-x

h(x)=10
令,,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 他们的图象,如图所示:
10
8
6
4
2
-5
B< br>5
A
C
10
A

a
是方程
g(x) =
Φ
(x)
的根,即图中OA=
a

b
是方程h(x)=
Φ
(x)
的根,即图中OB=
b

易得OA+OB=10,所以
a+b=10



法三:
xxx
方程
x+lgx=10

x
+10 =10
的根为
a

b

x
+10=10
, 得
10=10-x


x=lg(10-x)
,又
x+lg x=10∴lg(10-x)+lgx=10

即x(10-x)=10
10

即x
2
-10x
+
10
10
=
0
x
1
+x
2
=
10

(虚根
Δ
<0)


例15 已知数列
法一:作差
{a
n
}
满足
a
n
=
nn
+2

n∈N
*
,试比较
a
n
与< br>a
n+1
的大小
n
+
1
n
2
-< br>=>
0
a
n+1
-
a
n
=
n
+
3
n
+
2(n
+
2
)(n
+
3
)
∴a
n
+1
>a
n


法二:作商
?
a
n
>0

a
n
a
n
+
1

n
n(n
+
3
)n< br>2
+
3
n
n
+
2
===<
1
n
+
1
(n
+
2
)(n
+
1
)
n
2
+
3
n
+
2
n
+
3


a
n
<
a
n
+1
-

方法三:(单调性)
a
n
=
n
n
+
2
-22
==
1
-
n
+
2
n
+
2n
+
2

a
n
关于
n
单调递增

a
n
<
a
n
+1


方法四:(此法重理解,不适合数学解答)
浓度法 把
a
n
=
n
n
+2
看成是一杯溶液(糖)的浓度,随着
n
的增大(相当于向溶液中加糖),
浓度 当然增大,易得

例16 等比数列{
a
n
<
a
n+1

a
n
}的前n项和为
S
n
?
(n,S
n
)
n?N, 已知对任意的 ,点,均在函数
y?b
x
?r(b?0

b?1,b,r
均为常数)的图像上.
(1)求r的值;
?
b?2(loga?1)n?(N)
n2n
(11)当b=2时,记
b?1
b
1
?1b
2
?1
·······
n
?n?1
?
bbb
2n
证明:对任意的
n?N
,不等式
1
成立
x
?
(n,S
n
)
y? b?r(b?0

b?1,b,r
均为常数
n?N
解:(1)因为对 任意的,点,均在函数
n
S?b?
的图像上.所以得
n
a?S
1
?b?r
,当
n?2
时,
r
,当
n?1
时,
1
a
n
?S
n
?S
n?1
?bn
?r?(b
n?1
?r)?b
n
?b
n?1
?(b?1)b
n?1
,又因为{
a
n
}为等比数列,所以
n?1
r??1
,公比为
b
,
a
n
?(b?1)b

n?1n?1n?1
a?(b?1)b?2b?2(loga?1)?2(log2 ?1)?2n

nn2n2
(2)当b=2时,,
b
n?1
2n?1
b?1
357
b
1
?1b
2?1
?·······
n
???
b2nbbb246
2n

n
,所以
1
法一:数学归纳法
2n?1
2n

b?1
357
b
1
?1b
2
?1
···· ···
n
???
bbb246
2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
2n?1
?n?1
2n
成立.
33
?2
n ?1
2
2
2
当时,左边=,右边=,因为,所以不等式成立.
b?1
357
b
1
?1b
2
?1
···· ···
k
???
bb
2
b
k
246
假设当
n?k
时不等式成立,即
1
2k?1
?k?1
2k
成立.则


b?1b
k?1
?1
357
b
1< br>?1b
2
?1
·······
k
????
bb
2
b
k
b
k?1
246

n?k?1
时 ,左边=
1
2k?3(2k?3)
2
?k?1???
2k?24(k ?1)
?
2k?12k?3
?
2k2k?2

4(k?1)
2
?4(k?1)?11
?(k?1)?1??(k?1)?1
4(k?1) 4(k?1)

所以当
n?k?1
时,不等式也成立.
由①、②可得不等式恒成立.

法二:构造数列
设数列{
cn
}满足
c
1
c
2
c
n
=n?1
c
n
=
n?1
n

3
2
4
3
n?1
n

357
??
所以原不等式等价于
246
2n?12
?
2n
1
2 n?1n?1
?
n
?
2n?1?2n?1n
?
4n
2
?4n?1?4n
2
?4n

?

2n
显然上式成立
法三:构造函数
f(n)?

135 7
???
n?1
246
2n?1
2n

f(n)n 2n?12n?14n
2
?4n?1
??==?1
2
f(n-1)2 n4n?4n
n?12nn?1

f(n)?
所以函数
1357< br>???
n?1
246
2n?1
2n
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
f(n)?f(1)=
法四:放缩法
13
??1
2
2
所以原式成立
357
(??
246

2n?1
2
335577< br>)=?????
2n224466
2n?12n?1345678
?????? ?
2n2n234567
2n?12n?2
?=n?1
2n2n?1


法五:均值定理
357
??
246

总结: 2+44+66+8
2n?1
=
2
?
2
?
2< br>2n246
2n+(2n?2)
2?44?66?8
2
???
2246
2n(2n?2)
=n?1
2n
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想象以及扎实的 数学基础是一题多解必备的基础条件,经常训练一
题多解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另外不同的 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利于让自己
的知识体系更网络化,从而在考试之中利于不败之地。
所 以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不要满足于通法通解,在能够完成一种或一类题的基础上(高
考对于结果的要求使 我们不得不追求通法通解),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想象、合理的运
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创造出新的方法 和技巧。同时对比各种方法和简便性、通用性,加入到自
己的方法库中,为解题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武器。

高中数学鲁教版目录-高中数学二进制数


高中数学怎样才能高效的学好-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视频百度问


提高高中数学计算能力的题目-高中数学选修4学几本书


高中数学算可信度-高中数学必修怎么分人教版


2018暑假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培训-写给高中数学老师的对联


高中数学统计知识特点-北京高中数学学哪几本书


高中数学课程标2011-哪些省人教a版高中数学


湖北高中数学哪些课本-2007年高中数学奥赛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02: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5430.html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