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必修4习题和复习参考题及对应答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04:02
tags:高中数学题

高中数学题典甘志国-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高中数学必修4习题和复习参考题及对应答案
A组
1、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指出它们是哪个象限的角:
(1)-265°;(2)-1000°;(3)-843°10′;(4)3900°.
答案:(1)95°,第二象限;
(2)80°,第一象限;
(3)236°50′,第三象限;
(4)300°,第四象限.
说明:能在给定范围内找出与指定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是第几象限角.

2、写出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
答案:S={α|α=k·180°,k∈Z}.
说明:将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表示.

3、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并 把集合中适合不等式-360°≤β<360°的元
素β写出来:
(1)60°;(2)-7 5°;(3)-824°30′;(4)475°;(5)90°;(6)270°;(7)180°;(8)< br>0°.
答案:(1){β|β=60°+k·360°,k∈Z},-300°,60°;
(2){β|β=-75°+k·360°,k∈Z},-75°,285°;
(3){β|β=-824°30′+k·360°,k∈Z},-104°30′,255°30′;
(4){β|β=475°+k·360°,k∈Z},-245°,115°;
(5){β|β=90°+k·360°,k∈Z},-270°,90°;
(6){β|β=270°+k·360°,k∈Z},-90°,270°;
(7){β|β=180°+k·360°,k∈Z},-180°,180°;
(8){β|β=k·360°,k∈Z},-360°,0°.
说明:用集合表示法和符号 语言写出与指定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并在给定范围内找
出与指定的角终边相同的角.

4、分别用角度和弧度写出第一、二、三、四象限角的集合.
答案:
象限




角度制
{β|k·360°<β<90°+k·360°,k∈Z}
{β|90°+k·360°<β<180°+k·360°,
k∈Z}
{β|180°+k·360°<β<270°+k·360°,
k∈Z}
{β|270°+k·360°<β<360°+k·360°,
k∈Z}
弧度制
{
?
|2k
?
?
?
?
{
?
|
?
2
?2k
?
,k?Z}

?
2?2k
?
?
?
?
?
?2k
?
,k?Z }

3
?
?2k
?
,k?Z}

2
{
?
|
?
?2k
?
?
?
?
{< br>?
|
3
?
?2k
?
?
?
?2
?
?2k
?
,k?Z}

2
说明:用角度制和弧度制写出各象限角的集合.

5、选择题:


(1)已知α是锐角,那么2α是( )
A.第一象限角 B.第二象限角
C.小于180°的正角 D.第一或第二象限角
(2)已知α是第一象限角,那么
?
2
是( )、
A.第一象限角 B.第二象限角
C.第一或第二象限角 D.第一或第三象限角
答案:(1)C
说明:因为0°<α<90°,所以0°<2α<180°.
(2)D
说明:因为k·360°<α<90°+k·360°,k∈Z,所以
k1 80??
k为奇数时,

6、一条弦的长等于半径,这条弦所对的圆心角等于1弧度吗?为什么?
答案:不等于1弧度 .这是因为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1弧度,而等于半径长
的弦所对的弧比半径长.
说明:了解弧度的概念.

7、把下列各角度化成弧度:
(1)36°;(2)-150°;(3)1095°;(4)1440°.
答案:(1)< br>?
2
?45??k180?
,k∈Z.当
?
2
是第三 象限角;当k为偶数时,
?
2
是第一象限角.
5
?
73< br>?
?
;(2);(3)
?
;(4)8π.
612
5
说明:能进行度与弧度的换算.

8、把下列各弧度化成度:
(1)
?
7102
?
;(2)
?
?
;(3)1.4;(4).
633
答案:(1)-210°; (2)-600°;(3)80.21°;(4)38.2°.
说明:能进行弧度与度的换算.

9、要在半径OA=100cm的圆形金属板上截取一块扇形板,使其弧AB的长为112c m,
求圆心角∠AOB是多少度(可用计算器,精确到1°).
答案:64°
说明 :可以先运用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求出圆心角的弧度数,再将弧度换算为度,也可
以直接运用角度制下的 弧长公式.

10、已知弧长50cm的弧所对圆心角为200°,求这条弧所在的圆的半径 (可用计算器,
精确到1cm).
答案:14cm.
说明:可以先将度换算为弧度 ,再运用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也可以直接运用角度制下
的弧长公式.



B组
1、每人准备一把扇子,然后与本小组其他同学的对比,从中 选出一把展开后看上去形
状较为美观的扇子,并用计算器算出它的面积S
1

(1)假设这把扇子是从一个圆面中剪下的,而剩余部分的面积为S
2
,求S
1与S
2
的比
值;
(2)要使S
1
与S
2的比值为0.618,则扇子的圆心角应为几度(精确到10°)?
答案:(1)(略)
S
(2)设扇子的圆心角为θ,由
1
?
S
2
1
2
r(2
?
?
?
)
2
1
2
r
?
2

?0.618
,可得θ=0.618(2π-θ)
则θ=0 .764π≈140°.
说明:本题是一个数学实践活动.题目对“美观的扇子”并没有给出标准,目 的是让学生
先去体验,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大多数扇子之所以“美观”是因为基本都满足:
S
1
?0.618
(黄金分割比)的道理.
S
2

2、(1)时间经过4 h(时),时针、分针各转了多少度?各等于多少弧度?
(2)有人说,钟的时针和分针一天内会重合24次、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
理由.
(提示:从午夜零时算起,假设分针走了t min会与时针重合,一天内分针和时针会重
合n 次,建立t关于n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其图象,然后求出每次重合的时间.)
答案:(1)时针转了 -120°,等于
?
2
?
弧度;分针转了-1440°,等于-8π弧度
3
(2)设经过t min分针就与时针重合,n为两针重合的次数.
因为分针旋转 的角速度为
时针旋转的角速度为
所以
(
2
??
?(radm in)

6030
2
??
?(radmin)

12?60360
)t?2
?
n

30360
720
n
. 即
t?
11
?
用 计算机或计算器作出函数
t?
时针与分针每次重合所需的时间.
??
720
n
的图象(如下页图)或表格,从中可清楚地看到
11




n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u1
981.82
1047.3
1112.7
1178.2
1243.6
1309.1
1374.5
1440.




































因为时针旋转一天所需的时间为24×60=1440(min),所 以
720
n≤1440
,于是n≤22.故
11
时针与分针一天内只 会重合22次.
说明:通过时针与分针的旋转问题进一步地认识弧度的概念,并将问题引向深入,用函
数思想进行分析.在研究时针与分针一天的重合次数时,可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从模拟的
图形 、表格中的数据、函数的解析式或图象等角度,不难得到正确的结论.

3、已知相互啮合的 两个齿轮,大轮有48齿,小轮有20齿,当大轮转动一周时,小轮
转动的角是__________度 ,即__________rad.如果大轮的转速为180rmin(转分),小轮的
半径为10.5 cm,那么小轮周上一点每1s转过的弧长是__________.
答案:864°,
24
?
,151.2π cm.
5
4824
?
?360??864??rad.

205< br>说明:通过齿轮的转动问题进一步地认识弧度的概念和弧长公式.当大齿轮转动一周时,
小齿轮转 动的角是
由于大齿轮的转速为3rs,所以小齿轮周上一点每1s转过的弧长是
48
? 3?2
?
?10.5?151.2
?
(cm)

20


P20
习题1.2
A组
1、用定义法、公式一以及计算器求下列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1)
?
17
?
23
?
21
?
;(2);(3)
?
;(4)1500°.
36
4
答案:(1)
sin
?
?
31
,cos
?
?,tan
?
?3

22
(2)
sin
?
??
22
,cos
?
??,tan
?
?1

22
(3)
sin
?
?
133

,co s
?
?,tan
?
?
223
31
,cos
?
?,tan
?
?3

22
(4)
sin
?
?
说明:先利用公式一变形,再根据定义求值,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

2、已知角α的终边上有一点的坐标是P(3a,4a),其中a≠0,求sinα,cos α,tanα的
三角函数值.
n?
答案:当a>0时,
si
?4
si
?
n??
5

4
5
3
,c
?
o?s
5
?
,?ta

n
当a<0 时,
4
3
3
,c
?
o?s?
5
?
,t?a

n?

4
3
说明:根据定义求三角函数值.
3、计算:
(1)6sin(-90°)+3sin0°-8sin270°+12cos180°;
(2)10cos270°+4sin0°+9tan0°+15cos360°;
3
???
2
?
?tan
2
?sin?cos
2
?s in

2446663
3
??
2
?
?cos4
?tan
2
. (4)
sin
323
39
答 案:(1)-10;(2)15;(3)
?
;(4)
?

24(3)
2cos
?
?tan
?
说明: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4、化简:
(1)asin0°+bcos90°+ctan180°;
22
(2)-pcos180°+qsin90°-2pqcos0°;
3
??
?abcos
?
?absin

2213
(4)
mtan0?ncos
?
?psin
?
?q cos
?
?rsin2
?

22
22
(3)acos2
?
?bsin
答案:(1)0;(2)(p-q)
2
;(3)(a-b)
2
;(4)0.
说明: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化简.



5、根据下列条件求函数
f(x)?sin(x?
值. < br>(1)
x?
??
3
?
)?2sin(x?)?4cos2x? 3cos(x?)

444
?
4
; (2)
x?
3
?

4
答案:(1)-2;(2)2.
说明:转化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

6、确定下列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1)sin186°; (2)tan505°;
(4)
tan(?


(3)sin7.6π;
(6)
cos(?
23
?
)

4
(5)cos940°;
59
?
)

17
答案:(1)负;(2)负;(3)负;(4)正;(5)负;(6)负.
说明:认识不同位置的角对应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7、确定下列式子的符号:
(1)tan125°·sin273°;
tan108?

cos30 5?
5411
(3)
sin
?
cos
?
tan?

456
511
cos
?
tan
?
66
. (4)
2
sin
?
3
(2)
答案:(1)正;(2)负;( 3)负;(4)正.
说明:认识不同位置的角对应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8、求下列三角函数值(可用计算器):
67
?
)

12
15
(2)
tan(?
?
)

4
(1)
sin(?
(3)cos398°13′;
(4)tan766°15′.
答案:(1)0.9659;(2)1;(3)0.7857;(4)1.045.
说明:可先运用公式一转化成锐角三角函数,然后再求出三角函数值.

9、求证:
(1)角θ为第二或第三象限角当且仅当sinθ·tanθ<0;
(2)角θ为第三或第四象限角当且仅当cosθ·tanθ<0;
(3)角θ为第一或第四象限角当且仅当
sin
?
?0

tan
?


(4)角θ为第一或第三象限角当且仅当sinθ·cosθ>0.
答案:(1)先证如果角θ为第二或第三象限角,那么sinθ·tanθ<0.
当角θ为第二象限角时,sinθ>0,tanθ<0,则sinθ·tanθ<0;
当角θ为第三象限角时,sinθ<0,tanθ>0,则sinθ·tanθ<0,
所以如果角θ为第二或第三象限角,那么sinθ·tanθ<0.
再证如果sinθ·tanθ<0,那么角θ为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因为sinθ·tanθ<0,即sinθ>0且tanθ<0,或sinθ<0且tanθ>0,
当sinθ>0且tanθ<0时,角θ为第二象限角;
当sinθ<0且tanθ>0时,角θ为第三象限角,
所以如果sinθ·tanθ<0,那么角θ为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综上所述,原命题成立.
(其他小题略)
说明:以证明命题的形式,认识位于不同象限的角对应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10、(1)已知
sin
?
??
(2)已知
co s
?
??
3
,且α为第四象限角,求cosα,tanα的值;
2
5
,且α为第二象限角,求sinα,tanα的值;
13
3< br>(3)已知
tan
?
??
,求sinα,cosα的值;
4
(4)已知cosα=0.68,求sinα,tanα的值(计算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1
,?3

2
1212
(2)
,?

135
答案:(1)
34
,cos
?
??
55
34
当α为第四象限角时,
sin
?
??,cos
?
?

55
(3)当α为第二象限角时,
sin
?
?
(4)当α为第一象限角时,sinα=0.73,tanα=1.1,
当α为第四象限角时,sinα=-0.73,tanα=-1.1.
说明:要注意角α是第几象限角.

11、已知
sinx??
1
,求cosx,tanx的值.
3
答案:当x为第三象限角时,
cosx??
222

, tanx?
34
当x为第四象限角时,
cosx?
222
.
,tanx??
34
说明:要分别对x是第三象限角和第四象限角进行讨论.


12、已知
tan
?
?3,
?
?
?
?
答案:
3
?
,求cosα-sinα的值.
2
1
(3?1)

2
说明:角α是特殊角.

13、求证:
(1)
1?2sinxcosx
cos
2
x ?sin
2
x
?
1?tanx

1?tanx
( 2)tan
2
α-sin
2
α=tan
2
α·sin
2
α;
(3)(cosβ-1)
2
+sin
2
β=2-2cosβ; (4)sin
4
x+cos
4
x=1-2sin
2
xc os
2
x.
(cosx?sinx)
2
cosx?sinx1?t anx
答案:(1)
左边?

??
(cosx?sinx)(co sx?sinx)cosx?sinx1?tanx
(2)
左边?sinx(
2
1
cos
2
x
?1)?sinx
2
1?cos
2
x
cos
2
x
?sinx
2
sin
2x
cos
2
x
?sin
2
xtan
2
x

(3)左边=1-2cosβ+cos
2
β+sin
2
β=2-2cosβ;
(4)左边=(sin
2
x+cos
2
x )
2
-2sin
2
x·cos
2
x=1-2sin
2
x·cos
2
x.
说明:还可以从右边变为左边,或对左右同时变形.可 提倡一题多解,然后逐渐学会选
择较为简单的方法.


B组
1、化简(1+tan
2
α)cos
2
α.
答案:1
说明:根据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将原三角函数式转化为正余弦函数式.

2、 化简
1?sin
?
1?sin
?
?
,其中α为第二象限角.
1?sin
?
1?sin
?
答案:-2tanα
说明:先变形,再根据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进行化简.

3、已知tanα=2,求
sin
?
?cos
?
的值.
sin
?
?cos
?
答案:3
说明:先转化为正切函数式.

4、从本节的例7可以看出,
cosx1? sinx
?
就是sin
2
x+cos
2
x=1的一个变形. 你能
1?sinxcosx
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推导出更多的关系式吗?

< p>
答案:又如sin
4
x+cos
4
x=1-2sin
2
x·cos
2
x也是sin
2
x+cos
2
x=1 的一个变形;
1
cos
2
x


P29
习题1.3
?1?tan
2
x
是sin
2
x+c os
2
x=1和
sinx
?tanx
的变形;等等.
cosx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至少能写出每个同角关系式的一个变形.
A组
1、将下列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并填在题中横线上:
(1)cos210°=__________;
(2)sin263°42′=__________;
(3)
cos(?)?
__________;
6
5
(4 )
sin(?
?
)
=__________;
3
11(5)
cos(?
?
)?
__________;
9
(6)cos(-104°26′)=__________;
(7)tan632°24′=__________;
(8)
tan
?
17
?
?
__________.
6
答案:(1)-cos30°;
(2)-sin83°42′
(3)
cos
(4)
sin
?
6


?
3
(5)
?cos
2
?

9
(6)-cos75°34′;
(7)-tan87°36′;
(8)
?tan
?
6

说明:利用诱导公式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2、用诱导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1)
cos(?
17
?
)

4
(2)sin(-1574°);
(3)sin(-2160°52′);
(4)cos(-1751°36′);
(5)cos1615°8′;


(6)
sin(?
26
?
)

3
答案:(1)
2

2
(2)-0.7193;
(3)-0.0151;
(4)0.6639;
(5)-0.9964;
(6)
?
3

2
说明:先利用诱导公式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再求值.

3、化简:
(1)sin(-1071°)·sin99°+sin(-171°)·sin(-261°);
(2)1+sin(α-2π)·sin(π+α)-2cos
2
(-α).
答案:(1)0;(2)-cos
2
α
说明:先利用诱导公式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数,再进一步化简.

4、求证:
(1)sin(360°-α)=-sinα;
(2)cos(360°-α)=cosα;
(3)tan(360°-α)=-tanα.
答案:(1)sin(360°-α)=sin(-α)=-sinα;
(2)略;
(3)略.
说明:有的书也将这组恒等式列入诱导公式,但根据公式一可知,它和公式三等价 ,所
以本教科书未将其列入诱导公式.


B组
1、计算:
(1)sin420°·cos750°+sin(-330°)·cos(-660°);
(2)tan675°+tan765°-tan(-330°)+tan(-690°);
(3)
sin
25
?
25
?
25
?
?co s?tan(?)

634
答案:(1)1;(2)0;(3)0.
说明:先利用诱导公式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再求值.

2、已知
sin(
?
?
?
)??
(1)sin(5π-α);
1
,计算:
2


(2)
sin(
?
2
?
?
)

3
?
)

2(3)
cos(
?
?
(4)
tan(
?
2?
?
)

1

2
答案:(1)
?
3
?
,当
?
为第一象限角,
?
2
(2)< br>?

?
?
3
,当
?
为第二象限角;
?
?2
(3)
?
1

2
?
?
3 ,当
?
为第一象限角,
(4)
?

?
?
? 3,当
?
为第二象限角.
说明:先用诱导公式将已知式和待求式都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 数,然后再根据同角三角
函数的基本关系得解.


P46
习题1.4
A组
1、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
(1)y=1-sinx,x∈[0,2π];
(2)y=3cosx+1,x∈[0,2π].
答案:(1)

(2)



说明:可以直接用“五点法”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也可以先用“五点法”作 出正弦、余弦
函数的图象,再通过变换得到这两个函数的图象.


2、求使下列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小值的自变量x的集合,并分别写出最大值、最小值
是什么.
(1)
y?1?
1
?
cosx,x?R

23< br>(2)
y?3sin(2x?
(3)
y??
?
4
), x?R

31
?
cos(x?),x?R

226
11
?
(4)
y?sin(x?),x?R
223
答案:(1)使y取得最大值的集合是{x|x=6k+3,k∈Z},最大值是
使 y取得最小值的集合是{x|x=6k,k∈Z},最大值是
(2)使y取得最大值的集合是
{ x|x?
使y取得最小值的集合是
{x|x??
3

2
1

2
?
8
?k
?
,k?Z}
,最大值是3;
3
?
?k
?
,k?Z}
,最小值是-3;
8(3)使y取得最大值的集合是
{x|x?2(2k?1)
?
?
使y取得 最小值的集合是
{x|x?
?
3
,k?Z}
,最大值是
3< br>;
2
3

32
1
?
(4)使y取得最大 值的集合是
{x|x??4k
?
,k?Z}
,最大值是;
2
3
5
?
1
?4k
?
,k?Z}
,最小值是
?
. 使y取得最小值的集合是
{x|x??
32
?4k
?
,k?Z}
,最小值是
?
说明:利用正弦、余弦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性质,研究所 给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性
?


质.

3、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
y?sin
(2)
y?
2
x
,x∈R;
3
1
cos4x
,x∈R.
2
答案:(1)3π;(2)
?

2
2
?
说明:可直接由函数y=Asin(ωx+φ)和函数y=Acos(ωx+φ)的周期
T?

4、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1)sin103°15′与sin164°30′;
(2)
cos(?
?
得解.
4744
?
)与cos(?
?
)

109
(3)sin508°与sin144°;
(4)cos760°与cos(-770°).
答案:(1)sin103°15′>sin164°130′;
(2)
cos(?
4744
?
)?cos(?
?
)

109
(3)sin508°<sin144°;
(4)cos760°>cos(-770°).
说明: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诱导公式将它们转化到同一单调区间上研究.

5、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y=1+sinx,x∈R;
(2)y=-cosx,x∈R.
答案:(1)当
x?[?

x? [
?
2
?2k
?
,
?
2
?2k
?
]
,k∈Z时,y=1+sinx是增函数;
?
2
?2k
?
,
3
?
?2k
?
]
,k∈Z时,y=1+sin x是减函数.
2
(2)当x∈[(2k-1)π,2kπ],k∈Z时,y=-cosx是减函数;
当x∈[2kπ,(2k+1)π],k∈Z时,y=-cosx是增函数.
说明:利用正弦、余弦函数的单调性研究所给函数的单调性.

6、求函数
y??tan(x?
答案:
{x|x?
?
6
)?2
的定义域 .
?
3
?k
?
,k?Z}

说明:可用换元法.

7、求函数
y?tan(2x?
?
3
),x?
5
?
k
?
?(k?Z)
的周期.
122


答案:
?

2
说明:可直接由函数y=Atan(ωx+φ)的周期
T?

?
得解.
?
8、利用正切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函数值的大小:
(1)
tan(?
?
)与tan(?
?
)

(2)tan1519°与tan1493°;
(3)
tan6
(4)tan
1
5
3
7
93
?
与tan(?5
?
)

1111
7
??
与tan

86
13
答案:(1)
tan(?
?
)?tan(?
?)
;(2)tan1519°>tan1493°;
57
937
??
?tan
. (3)
tan6
?< br>?tan(?5
?
)
;(4)
tan
111186
说 明: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诱导公式将它们转化到同一单调区间上研究.

9、根据正切函数的图象,写出使下列不等式成立的x的集合:
(1)1+tanx≥0;(2)
tanx?3≥0

答案:(1)
{x|?
(2)
{x|
?
4
?k
?
≤x?
?
2
?k
?
,k?Z}

?
3
?k< br>?
≤x?
?
2
?k
?
,k?Z}

说明:只需根据正切曲线写出结果,并不要求解三角方程或三角不等式.

10、设函数f(x)(x∈R)是以 2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且x∈[0,2]时f(x)=< br>(x-1)
2
.求f(3),
f()
的值.
答案:由于f(x)以2为最小正周期,所以对任意x∈R,有f(x+2)=f(x).于是:
f(3)=f(1+2)=f(1)=(1-1)
2
=0;
7
2< br>73331
f()?f(?2)?f()?(?1)
2
?

22224
说明:利用周期函数的性质,将其他区间上的求值问题转化到区间[0,2]上的求值问题.

11、容易知道,正弦函数y=sinx是奇函数,正弦曲线关于原点对称,即原点是正弦曲
线的对称中心.除原点外,正弦曲线还有其他对称中心吗?如果有,对称中心的坐标是什么?
另 外,正弦曲线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轴的方程是什么?
你能用已经学过的正弦函数性质解释上述现象吗?
对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讨论上述同样的问题.
答案:由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可知,除原点外, 正弦曲线还有其他对称中心,其对称中心


坐标为(kπ,0),k∈Z.正弦曲线是轴对 称图形,其对称轴的方程是
x?
由余弦函数和正切的周期性可知,余弦曲线的对称中心坐标为< br>(
称轴的方程是x=kπ,k∈Z;正切曲线的对称中心坐标为
(
?
2
?k
?
,k?Z

?
2
?k
?
,0)
,k∈Z,对
k
?
,0)
,k∈Z,正切曲线不是轴
2
对称图形.
说明:利用三角函数的图象和周期性研究其对称性.


B组
1、根据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写出使下列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集合:
(1)
sinx≥
3
(x?R)

2
(2)
2?2cosx≥0(x?R)

答案:(1)
{x|
(2)
{x|?
?
3
?2k
?
≤x≤
2
?
?2k
?
,k?Z}

3
3
?< br>3
?
?2k
?
≤x≤?2k
?
,k?Z}

44
说明:变形后直接根据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写出结果,并不要求解三角方程或三角不等式.

2、求函数
y??tan(2x?
3
?
)
的单调区间. < br>4
k
??
k
?
5
?
?,?),k?Z
. 答案:单调递减区间
(
2828
说明:利用正切函数的单调区间求所给函数的单 调区间.

3、已知函数y=f(x)的图象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求函数的周期;
(2)画出函数y=f(x+1)的图象;
(3)你能写出函数y=f(x)的解析式吗?

答案:(1)2;
(2)y=f(x+1)的图象如下;


(3)y=|x-2k|,x∈[2k-1,2k+1],k∈Z.

说明:可直接由函数y=f(x)的图象得到其周期.将函数y=f(x)的图象向左平行移
动1个单 位长度,就得到函数y=f(x+1)的图象.求函数y=f(x)的解析式难度较高,需
要较强的抽象 思维能力.可先求出定义域为一个周期的函数y=f(x),x∈[-1,1]的解析式
为y=|x|, x∈[-1,1],再根据函数y=f(x)的图象和周期性,得到函数y=f(x)的解析式
为y=| x-2k|,x∈[2k-1,2k+1],k∈Z.


P57
习题1.5
A组
1、选择题:
(1)为了得到函数
y?cos (x?)
,x∈R的图象,只需把余弦曲线上所有的点( )
1
3
?
个单位长度
3
?
B.向右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
3
A.向左平行移动
1
个单位长度
3
1
D.向右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
3
x
(2)为了得到函 数
y?cos
,x∈R的图象,只需把余弦曲线上所有的点的( )、
5
C.向左平行移动
A.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5倍,纵坐标不变
B.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1
倍,纵坐标不变
5
1
倍,横坐标不变
5
C.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5倍,横坐标不变
D.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3)为了得到函数
y?
1
cosx
,x∈R的图象,只需把余弦曲线上所有的点的( ).
4
A.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4倍,纵坐标不变


B.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1
倍,纵坐标不变
4
1
倍,横坐标不变
4
C.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4倍,横坐标不变
D.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答案:(1)C;(2)A;(3)D.

2、画 出下列函数在长度为一个周期的闭区间上的简图(有条件的可用计算器或计算机
作图检验):
(1)
y?4sin
(2)
y?
1
x
,x∈R;
2
1
cos3x
,x∈R;
2
(3)
y?3sin(2x?)
,x∈R;
6
11
(4)
y?2cos(x?
?
)
,x∈R.
24
答案:(1)
?

(2)



(3)

(4)

说明:研究了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3、不画图,直 接写出下列函数的振幅、周期与初相,并说明这些函数的图象可由正弦
曲线经过怎样的变化得到(注意定 义域):
(1)
y?8sin(?
(2)
y?
x
4
?
8
)
,x∈[0,+∞);
1
?
sin(3x?)
,x∈[0,+∞).
37
答案: (1)振幅是8,周期是8π,初相是
?
先把正弦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
8
?
?
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y
1
?sin(x?)
,x∈R的图象;
88
再把函数y
1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 原来的4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x
?
y
2
?sin(?),x∈R的图象;再把函数y
2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8倍
48< br>x
?
(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y
3
?8sin(?)
,x∈R的图象;最后把函数y
3
的图象在y轴
48
x
?
左侧的部分抹去,就得到函数
y?8sin(?)
,x∈[0,+∞)的图象.
48
12
?
?
(2)振幅是,周期是,初相是.
337
先把正弦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
?
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y1
?sin(x?)
,x∈R的图象;
77
1
倍(纵坐标不变) ,得到函数
3
1
?
y
2
?sin(3x?)
,x∈ R的图象;再把函数y
2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
3
7
1
?
(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y
3
?sin(3x?)
,x∈R的图象;最后把函数y
3
的图象在y轴
37
1
?
左 侧的部分抹去,就得到函数
y?sin(3x?)
,x∈[0,+∞)的图象.
37
再把函数y
1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说明:了解简谐振动的物 理量与函数解析式的关系,并认识函数y=Asin(ωx+φ)的图
象与正弦曲线的关系.

4、图1.5-1的电流i(单位:A)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函数关系是
i?5sin (100
?
t?),t?[0,??)

3
(1)求电流i变化的周期、频率、振幅及其初相;
(2)当t=0,
?
1171
,,,(单位:s)
时,求电流i.
6
1
?
答案:(1)周期为,频率为50,振幅为5,初相为.
5 03
1171
53

t?
时,i=5;
t?
时,i =0;
t?
时,i=-5;
t?
6
2
(2)t=0时,i?
时,i=0.


说明:了解简谐振动的物理量与函数解析式的关系,并求函数值.

5、一根长为l 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
的位 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s?3cos(
g
?
t?),t?[0,??)

l3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
(2)已知 g≈980cms
2
,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是1s,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精确到
0.1cm)
答案:(1)
2
?
l
;(2)约24.8cm.
g
说明:了解简谐振的周期.


B组
1、弹簧振子的 振动是简谐运动.下表给出了振子在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过程中的时间t
与位移s之间的对应数据,根据这 些数据求出这个振子的振动函数解析式.
t
s
0 t
0
2t
0
3t
0
0.1
4t
0
5t
0
6t
0
7t
0
8t
0
9t
0
0.1
10t
0
11t
0
12t
0
---
20.0 17.8 10.1
---
10.1 17.8 20.0
10.3 17.7 20.0 17.7 10.3
答案:根据已知数据作出散点图(如图).

由散点图可知,振子的振动 函数解析式为
y?20sin(
?
x
?
6t
0

?)
,x∈[0,+∞)
2
说明:作出已知数据的散点图,然后选择一个函数 模型来描述,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该
函数模型.


2、弹簧挂着的小 球作上下运动,它在t秒时相对于平衡位置的高度h厘米由下列关系
式确定:
h?2sin(t ?
?
4
)

以t为横坐标,h为纵坐标,作出这个函数在一个剧期的闭区间上的图象,并回答下列
问题:
(1)小球在开始振动时(即t=0)的位置在哪里?
(2)小球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与平衡位置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3)经过多少时问小球往复运动一次?
(4)每秒钟小球能往复振动多少次?

答案:函数
h?2sin(t?
?
4
)
在[0,2π]上的 图象为

(1)小球在开始振动时的位置在
(0,2)

(2)最高点和最低点与平衡位置的距离都是2;
(3)经过2π秒小球往复运动一次;
(4)每秒钟小球能往复振动
1
次.
2
?
说明:结合具体问题,了解解析式中各常数的实际意义.

3、如图,点P是半径为r cm的砂轮边缘上的一个质点,它从初始位置P
0
开始,按逆
时针方向以角速度ω rads做圆周运动.求点P的纵坐标y关于时间t的函数关系,并求点P
的运动周期和频率.



答案:点P的纵坐标关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y=rsin(ωt+φ),t∈[0,+∞);
点P的运动周期和频率分别为
2
?
?
和.
?
2
?
说明:应用函数模型y=rsin(ωt+φ)解决实际问题.


P65
习题1.6
1、根据下列条件,求△ABC的内角A:
(1)
sinA?
1

2

(2)
cosA??
2

2
3

3
(3)tanA=1; (4)
tanA??
答案:(1)30°或150°;
(2)135°;
(3)45°;
(4)150°.
说明:由角A是△ABC的内角,可知A∈(0°,180°).

2、根据下列条件,求(0,2π)内的角x:
(1)
sinx??
(3)cosx=0;
答案:(1)
(2)
3

2





(2)sinx=-1;
(4)tanx=1.
4
?
5
?


33
3
?

2


3
?

22
?
5
?
(4)


44
(3)
?

说明:可让学生再变换角x的取值范围求解.

3、天上有些恒星的亮度是会变化的.其中一种称为造父(型)变星,本身体积会膨胀
收缩造成亮度周期性的变化、下图为一造父变星的亮度随时间的周期变化图、此变星的亮度
变化的周期 为多少天?最亮时是几等星?最暗时是几等星?

答案:5.5天;约3.7等星;约4.4等星.
说明:每个周期的图象不一定完全相同,表示视星等的坐标是由大到小.

4、夏天 是用电的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晚上.为保证居民空调制冷用电,电力部门不得
不对企事业拉闸限电,而到 了0时以后,又出现电力过剩的情况.因此每天的用电也出现周
期性的变化.为保证居民用电,电力部门 提出了“消峰平谷”的想法,即提高晚上高峰时期的
电价,同时降低后半夜低峰时期的电价,鼓励各单位 在低峰时用电.请你调查你们地区每天
的用电情况,制定一项“消峰平谷”的电价方案.
答案 :先收集每天的用电数据,然后作出用电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制定“消
峰平谷”的电价方案.
说明:建立周期变化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B组
1、北京天 安门广场的国旗每天是在日出时随太阳升起,在日落时降旗、请根据年鉴或
其他的参考资料,统计过去一 年不同时期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1)在同一坐标系中,以日期为横轴,画出散点图,并用曲线去拟合 这些数据,同时
找到函数模型;
(2)某同学准备在五一长假时去看升旗,他应当几点到达天安门广场?
答案:略.
说明:建立周期变化的函数模型,根据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一个城市所在的经 度和纬度是如何影响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的?收集其他有关的数据
并提供理论证据支持你的结论.
答案:略.
说明:收集数据,建立周期变化的函数模型,根据模型提出个人意见.然后采取上 网、
查阅资料或走访专业人士的形式,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以此来说明自己的结论.




P69
复习参考题
A组
1、写出 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且把S中适合不等式-2π≤β≤4π的元素β
写出来:
12
?

5
?
7
??
9
?< br>,,
答案:(1)
{
?
|
?
??2k
?,k?Z},?

4444
22410
(2)
{
?< br>|
?
??
?
?2k
?
,k?Z},?
?,
?
,
?

3333
128212
?
?2k
?
,k?Z},?
?
,
?
,
?
; (3)
{
?
|
?
?
5555
(1)(2)
?
(3)
?

4
2
?

3
(4)0.
(4){β|β=2kπ,k∈Z},-2π,0,2π.
说明:用集合表示法和符号语言写出与指定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并在给定范围内找
出与指定的角终边 相同的角.

2、在半径为15cm的圆中,一扇形的弧含有54°,求这个扇形的周长与面 积(π取3.14,
计算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答案:周长约44cm,面积约1.1×10
2
cm
2

说明:可先将角度转化为弧度,再利用弧度制下的弧长和面积公式求解.

3、确定下列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1)sin4; (2)cos5; (3)tan8; (4)tan(-3).
答案:(1)负;(2)正;(3)负;(4)正.
说明:将角的弧度数转化为含π的形式或度,再进行判断.

4、已知
cos
?
?
1
,求sinφ,tanφ.
4
答案:当φ为第一象限角时,
sin
?
?
15
,tan
?
?15

4
当φ为第四象限角时,
sin
?< br>??
15
,tan
?
??15

4
说明:先求sinφ的值,再求tanφ的值.

5、已知sinx=2cosx,求角x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答案:当x为第一象限角时,tanx=2,
cosx?
525

,sinx?
55


当x为第三象限角时,tanx=2,
cosx??
525

,sinx??
55
说明:先求tanx的值,再求另外两个函数的值.

6、用cosα表示sin
4
α-sin
2
α+cos
2< br>α.
答案:cos
4
α.
说明:先将原式变形为sin
2
α(sin
2
α-1)+cos
2
α,再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变形.

7、求证:
(1)2(1-sinα)(1+cosα)=(1-sinα+cosα)
2
; < br>(2)sin
2
α+sin
2
β-sin
2
α·si n
2
β+cos
2
α·cos
2
β=1.
答案:(1)左边=2-2sinα+2cosα-2sinαcosα
=1+sin
2
α+cos
2
α-2sinα+2cosα-2sinαcosα
=右边.
(2)左边=sin
2
α(1-sin
2
β)+ sin
2
β+cos
2
αcos
2
β
=cos< br>2
β(sin
2
α+cos
2
α)+sin
2
β
=1=右边.
说明:第(1)题可先将左右两边展开,再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变形.

8、已知tanα=3,计算:
(1)
4sin
?
?2cos
?

5cos
?
?3sin
?
(2)sinαcosα;
(3)(sinα+cosα)
2

答案:(1)
58
3
;(2);(3).
75
10
说明:第(2)题可由
si
2
n
?
co
2
s?
?ta
2
n
?
?
?
?
9

co
2
s


1
,所以
10
或< br>si
?
nc
?
o?s
?
ta
2
?< br>n?cos
s
?
3
10
s
?

?< br>?
?
sin
2
?
?cos
?
i?
?
i
??n

2
10
tan
?
?13?1
n
c
c
2
9、先估计结果的符号,再进行计算.
(1)< br>sin
252525
?
?cos
?
?tan(?
?< br>)

634
(2)sin2+cos3+tan4(可用计算器).
答案:(1)0;(2)1.0771.
说明:先根据各个角的位置比较它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再估计结果的符号.

< p>
10、已知
sin(
?
?
?
)??
(1)co s(2π-α);
1
,计算:
2
(2)tan(α-7π).
答案:(1)当α为第一象限角时,
cos(2
?
?
?
)?
3

2
当α为第二象限角时,
cos(2
?
?
?
)??
3

2
3

3
(2)当α为 第一象限角时,
tan(
?
?7
?
)?
当α为第二象限角时 ,
tan(
?
?7
?
)??
3

3
说明:先用诱导公式转化为α的三角函数,再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计算.

11、先比较大小,再用计算器求值:
(1)sin378°21′,tan1111°,cos642.5°;
a(t
( 2)sin(-879°),
n
3
?
?oc(s,))
8
1 3
?
10
?

(3)sin3,cos(sin2).
答案:(1)tan1111°=0.601,sin378°21′=0.315,cos642.5°=0. 216;
(2)sin(-879°)=-0.358,
tan(?
33
?
13
?
)??0.414,cos(?)??0.588

810
(3)sin3=0.141,cos(sin2)=0.614.
说明:本题的要求是先估计各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再求值验证.

12、设π<x<2π,填表:
x
sinx
cosx
7
?

6








-1

7
?

4




?
2

2

3

2
tanx
答案:
x

3

4
?

3

7
?

6
5
?

4
3
?

2
-1
7
?

4
11
?

6
sinx
?
1

2
?
2

2
?
3

2
?
2

2
?
1

2


cosx
?
3

2
3

3
?
2

2
1
?
1

2
0
2

2
-1
3

2
?
3

3
tanx
3

不存在
说明:熟悉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13、下列各式能否成立,说明理由:
(1)cos
2
x=1.5;
3
(2)
sinx??
?
4

答案:(1)因为
cosx?1.5
,或
cosx??1.5
,而
1.5?1,?1. 5??1
,所以原式
不能成立;
(2)因为
sinx?
3
?
?
4
,而
|
3
?
?
4
|?1< br>,所以原式有可能成立.
说明:利用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性质进行判断.

14、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并且求使函数取得最大、最小值的x的集合:
(1)
y?2?
sinx
?
,x∈R;
(2)y=3-2cosx,x∈R.
答案:(1)最大值为
2?
最小值为
2?
1
?
,此时x的集合为
{x|x?
?
2
?2k
?
,k?Z}

1
?
,此时x的集合为
{x|x??
?
2
?2k
?
,k?Z}

(2)最大值为5,此时x的集合为{x|x=(2k+1)π,k∈Z};
最小值为1,此时x的集合为{x|x=2kπ,k∈Z}.
说明:利用正弦、余弦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性质,研究所给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性
质.

15、已知0≤x≤2π,求适合下列条件的角x的集合:
(1)y=sinx和y=cosx都是增函数;
(2)y=sinx和y=cosx都是减函数;
(3)y=sinx是增函数,而y=cosx是减函数;
(4)y=sinx是减函数,而y=cosx是增函数.
答案:(1)
{x|(2)
{x|
3
?
≤x≤2
?
}

2
?
2
≤x≤
?
}

(3)
{x|0≤x≤
?
2
}


(4)
{x|
?
≤x≤
3
?
}

2
说明:利用函数图象分析.

16、画出下列函数在长度为一个周期的闭区间上的简图:
(1)
y?
1
?
sin(3x?),x?R;

2 3
(2)
y??2sin(x?
?
4
),x?R;

),x?R;
(3)
y?1?sin(2x?
(4)
y?3sin(
答案:(1)
?
5
?
x
?),x?R.

63

(2)

(3)



(4)

说明:可要求学生在作出图象后,用计算机或计算器验证.

17、(1)用描点法 画出函数y=sinx,
x?[0,
?
2
]
的图象.
(2 )如何根据第(1)小题并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得出函数y=sinx,x∈[0,2π]的图
象?
(3)如何根据第(2)小题并通过平行移动坐标轴,得出函数y=sin(x+φ)+k,x∈[0,
2π]的图象?(其中φ,k都是常数)
答案:(1)
x
sinx
0
0
?

18
0.17
?

9
0.34
?

6
0.50
2
?

9
0.64
5
?

18
0.77
?

3
0.87
7
?

18
0.94
4
?

9
0.98
?

2
1
(2)由sin(π-x )=sinx,可知函数y=sinx,x∈[0,π]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2对称,


据此可得函数y=sinx,
x?[
?
2
,
?
]
的图象;又由sin(2π-x)=-sinx,可知函数y=sinx,x∈ [0,
2π]的图象关于点(π,0)对称,据此可得出函数y=sinx,x∈[π,2π]的图象.

(3)先把y轴向右(当φ>0时)或向左(当φ<0时)平行移动|φ|个单位长度,再把
x轴向下(当k>0时)或向上(当k<0时)平行移动|k|个单位长度,最后将图象向左或向
右平行移动2π个单位长度,并擦去[0,2π]之外的部分,便得出函数y=sin(x+φ)+k,x∈[ 0,
2π]的图象.
说明: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作函数图象.

18、不通 过画图,写出下列函数的振幅、周期、初相,并说明如何由正弦曲线得出它们
的图象:
(1)
y?sin(5x?
(2)
y?2sin
?
6
),x?R;

1
x,x?R.

6
2
?
?
,初相是.
5
6
答案:(1) 振幅是1,周期是
把正弦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
?
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函数y?sin(x?)
,x∈R的图象;
66
1
倍(纵坐标不变),就可得 出函数
5
再把所得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y?sin(5x?
?
6
)
,x∈R的图象.
1
x

6
(2)振幅是2,周期是2π,初相是0.
把正 弦曲线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6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y?sin
x∈R的图象 ;再把所得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就可得到
函数
y?2si n(x)
,x∈R的图象.
说明:会根据解析式求各物理量,并理解如何由正弦曲线通过变换得到正弦函数的图象.

1
6



B组
1、已知α为第四象限角,确定下列各角的终边所在的位置:
(1)
?
2
; (2)
?
3
; (3)2α.
答案:(1)
3
??
?
?k
?
??(k?1)?
,所以的终边在第二或第四象限;
422
(2)
90??k120? ?
?
3
?30??90??k120?
,所以
?
3
的终边在第二、第三或第四象
限;
(3)(4k+3)π<2α<(4k+4)π,所以2α 的终边在第三或第四象限,也可在y轴的
负半轴上.
说明:不要求探索α分别为各象限角时,

2、一个扇形的弧长与面积的数值都是5,求这个扇形中心角的度数.
答案:约143° < br>说明:先用弧度制下的扇形面积公式求出半径,再求出中心角的弧度数,然后将弧度数
化为角度数 .

3、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化简
cos
?
提示:
?
n
和nα的终边所在位置的规律.
1?sin
?
1?cos
?
?sin
?

1?sin
?
1?cos
?
(1?cos
?
)
2
原式?cos
?
(1?sin
?
)
2
2
c os
?
sin
2
?
1?sin
?
1?cos
?
?cos
?
?sin
?
|cos
?< br>||sin
?
|
1?sin
?
1?cos
?
?cos
?
(?)?sin
?
cos
?
sin
?< br> ?sin
?
?cos
?
.
?sin
?

说明:根据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将被开方式变形,并根据α的终边位置确定符号是
关键.

4、已知
tan
?
??
1
,计算:
3
(2)(1)
sin
?
?2cos
?
; < br>5cos
?
?sin
?
1
2sin
?
cos
?
?cos
?
2

答案:(1)
510
;(2).
163
说明:根据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将原式变形为只含tanα的关系式.


5、求证:
1?sin
?
?cos
?
?2s in
?
cos
?
?sin
?
?cos
?

1?sin
?
?cos
?
sin
2
?
?c os
2
?
?sin
?
?cos
?
?2sin
?
cos
?
答案:
左边?
1?sin
?
?cos
?
(sin
?
?cos
?
)
2
?sin< br>?
?cos
?
?
1?sin< br>?
?cos
?
(sin
?
?cos
?
)(s in
?
?cos
?
?1)
? ?右边.
1?sin
?
?cos
?
说明:把左边分子中的1变成si n
2
α+cos
2
α是关键.


x
2
y
2
y
?b(a?0,b?0)
,求证
2
?
2
?1
. 6、已知xcosθ=a,
tan
?
ab
答案:将已知条件代入左边,得 < br>左边?
a
2
acos
?
22
?
b
2
tan
2
?
b
2
?
1
cos
?< br>2
?
sin
2
?
cos
?
2
?1?sin
2
?
cos
?
2
?1.

说明:将已知条件代入左边消去θ是关键.

7、已知tanθ+sinθ=a,t anθ-sinθ=b,求证(a
2
-b
2

2
=16ab .
答案:将已知条件代入左边,得
左边=[(tanθ+sinθ)
2
- (tanθ-sinθ)
2
]
2

=16tan
2
θ·sin
2
θ,
再将已知条件代入右边,得
右边?16(tan
?
?sin
?)(tan
?
?sin
?
)
?16(tan
2
?
?sin
2
?
)
?16?
?16?
sin
2
?
?sin
2
?
cos
2
?
cos
?
sin
2
?
sin
2
?
cos
2
?
2

?16tan
2
?
sin
2
?
,
所以,左边=右边 .
说明:还可以利用
tan
?
?

8、(1)函数
y?3cos(2x?
(2)函数
y?sin(?3x?
答案:(1)
[< br>a?ba?b
,sin
?
?
及(tanθ+sinθ)(tanθ-s inθ)=tan
2
θ·sin
2
θ.
22
?
3
)
,x∈R在什么区间上是减函数?
?
4
)
,x∈R在什么区间上是增函数?
?
6
? k
?
,
2
?
?k
?
],x?Z

3


(2)
[?
?
12
?
2k
??
2k
?
,?],k?Z

343
说明:利用正弦、余弦函数的单调区间求所给函数的单调区间.

9 、(1)我们知道,以原点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的方程是x
2
+y
2
=r< br>2
.那么
?
表示什么曲线?(其中r是正常数,θ在[0,2π)内变化) < br>(2)在直角坐标系中,
?
?
x?rcos
?
,
?< br>y?rsin
?
?
x?a?rcos
?
,
表示什么曲 线?(其中a、b、r是常数,且r
?
y?b?rsin
?
为正数,θ在[0 ,2π)内变化)
答案:(1)表示以原点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2)表示以(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说明:本题只作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应用 训练,不必补充参数方程的有关知识.另外,
如果没有学习《数学2》,也可不做此题.


P77
习题2.1
A组
1、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纸中,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下列向量:
(1)
|OA|?4
,点A在点O正南方向;
(2)
|OB|?22
,点B在点O北偏西45°方向;
(3)
|OC|?2
,点C在点O南偏西30°方向.

答案:



说明:选定点O后,点A,B,C的位置就唯一确定.点A在点B的什么方位 是向量
中经常会涉及的问题,也是引入向量的直观例子.教师应让学生熟悉这种表示方法.

2、一人从点A出发,向东走500米到达点B,接着向北偏东60°走300米到达点C,
然 后再向北偏东45°走100米到达点D.试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用向量表示这个人的位移.
答案:

说明:位移是物理学中的基本量.在数学中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要表示出点A、
D之间的位移,就需要表示出点A、B,点B、C,点C、D之间的位移.让学生通过实例,
感受向量 与生活紧密相关.

3、如图,D、E、F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写出图中与
DE

EF

FD
相等的向
量.

答案:与
DE
相等的向量有:
AF,FC


EF
相等的向量有:
BD,DA


FD
相等的向量有:
CE,EB


说明 :主要考查三角形及其中位线的性质与向量之间的联系.向量是形与数之间的桥梁,
学习向量时,一定要 注意密切联系图形的几何性质,特别是相等和平行方面的性质.

4、如图,在方格纸上的□ ABCD和折线MPQRST中,点O是□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

OA?a,OB?b, AB?c,
分别写出图中与a、b、c相等的向量.

答案:与a相等的向量有:
CO,QP,SR

与b相等的向量有:
PM,DO

与c相等的向量有:
DC,RQ,ST

说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 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有条件的也可以运用几何作图
软件作图,通过平移,加深学生对相等向量的认识.

5、已知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ABC,求BC边上的中线向量
AD
的模< br>|AD|

答案:
|AD|?
33

2

说明:等边三角形具有许多性质,如三边相等,三边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等.向量 是联系代数与几何的有力工具,在解题时应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图反映几何特性.

< br>6、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
(1)若a、b都是单位向量,则a=b.( )
(2)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共线向量.( )
(3)方向为南偏西60°的向量与北偏东60°的向量是共线向量.( )
(4)直角坐标平面上的x轴、y轴都是向量.( )
答案:(1)×
说明:单位向量的长度都是1,但方向可能不同.
(2)√
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其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是一对共线向
量.
(3)√
说明:方向为南偏西60°的向量与北偏东60°的向量方向相反,它们是共线向量.
(4)×
说明:x轴,y轴只有方向,没有大小,因而不是向量.


B组
1、有人说,由于海平面以上的高度(海拔)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 br>示,所以海拔也是向量、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温度、角度是向量吗?为什么?
答案:海拔和高度都不是向量.
说明:海拔不是向量,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讲海拔时,通 常不从向量的角度去讲,
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同样,温度、角 度也不是向
量.

2、在矩形ABCD中,AB=2BC,M、N分别为AB和CD 的中点,在以A、B、C、D、
M、N为起点和终点的所有向量中,相等的非零向量共有多少对?
答案:相等的向量共有24对.
模为1的向量有18对.其中与
AM
同向的 共有6对,与
AM
反向的也有6对;与
AD
同向的共有3对,与
AD
反向的也有3对;模为
2
的向量共有4对;模为2的向量有2对.

说明:相等向量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学生应熟悉矩形的性质:有一个角是直
角、对边平行. 在解题中,要确定一个分类的原则,计算各类中相等向量的对数.这里是以
向量模的大小分类,然后考虑 各类中有几种不同的方向,最后研究各个方向上各有几对相等
的向量.


P91


习题2.2
1、设a表示“向东走10km”,b表示“向 西走5km”,c表示“向北走10km”,d表示“向南
走5km”.试说明下列向量的意义.
(1)a+a;(2)a+b;(3)a+c;(4)b+d;(5)b+c+b;(6)d+a+d.
答案:(1)向东走20km;
(2)向东走5km;
(3)向东北走
102km

(4)向西南走
52km

(5)向西北走
102km

(6)向东南走
102km


2、一架飞机向北飞行300km ,然后改变方向向西飞行400km,求飞机飞行的路程及两
次位移的合成.
答案:飞机飞行的路程为700km;两次位移的合成是向北偏西约53°方向飞行500km.

3、一艘船以8kmh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行驶,同时河水的流速为2kmh.求船< br>实际航行的速度的大小与方向(精确到1°).
答案:实际航行的速度是
217kmh
,船航行的方向与河岸的夹角约为76°.

4、化简:
(1)
AB?BC?CA

(2)
(AB?MB)?BO?OM

(3)
OA?OC?BO?CO

(4)
AB?AC?BD?CD

(5)
OA?OD?AD

(6)
AB?AD?DC

(7)
NQ?QP?MN?MP

答案:(1)0;(2)
AB< br>;(3)
BA
;(4)0;(5)0;(6)
CB
;(7)0.

5、作图验证:


11
(a?b)?(a?b)?a

22
11
(2)
(a?b)?(a?b)?b

22
(1)
答案:略.

6、已知向量a、b,求作向量c,使a +b+c=0.表示a、b、c的有向线段能构成三角
形吗?
答案:不一定构成三角形. < br>说明:结合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让学生理解,若三个非零向量的和为零向量,且这
三个向量不 共线时,则表示这三个向量的有向线段一定能构成三角形.

7、作图验证:b-a=-(a-b).
答案:略.

8、已知a、b为两个非零向量,
(1)求作向量a+b及a-b;
(2)向量a、b成什么位置关系时,|a+b|=|a-b|(不要求证明).
答案:(1)略;
(2)当a⊥b时,|a+b|=|a-b|.
说明:(2)的 结论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释,其实质是对角线
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9、化简:
(1)5(3a-2b)+4(2b-3a);
(2)6(a-3b+c)-4(-a+b-c);
(3)
[(3a?2b)?5a?(6a?9b)]

(4)(x-y)(a+b)-(x-y)(a-b).
答案:(1)3a-2b;(2)10a-22b+10c;(3)
3a?

10、已知a=e
1
+2e
2
,b=3e
1
-2e
2
,求a+b,a-b与3a-2b.
答案:a+b=4e
1
,a-b=- e
1
+4e
2
,3a-2b=-3e
1
+10e
2


11、已知□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O,且
OA?a
OB?b
,用向量a、b
分别表示向量
OC,OD,DC,BC

答案:如图所示,
OC??a,OD??b,DC?b?a,BC??a?b.

1
2
1
3
1
b
;(4)2(x-y)b
2




12、△ABC中,
AD?
1
AB
,DEBC,且与边AC相交于点E,△ABC的中线AM
4
与DE相交于点N .设
AB?a

AC?b
,用a、b分别表示向量
AE,BC,DE ,DB,EC,DN,AN

答案:
AE?
11331
b,BC? b?a,DE?(b?a),DB?a,EC?b,DN?(b?a)

44448
A N?
11
AM?(a?b)

48

说明:本题用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有关性质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EF?HG
.13、已知四边形ABCD,点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 证明:在△ABC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所以EF∥AC且
EF?
1
AC
,即
2
EF?
1
AC

2
1
AC

2
同理,
HG?
所以
EF?HG



说明:本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体会向量与几何的联系.


B组
1、飞机从甲地以北偏西15°的方向飞行1400km到达乙地,再从乙地以南偏东7 5°的方
向飞行1400km到达丙地.试画出飞机飞行的位移示意图,并说明丙地在甲地的什么方向?
丙地距甲地多远?
答案:丙地在甲地的北偏东45°方向,距甲地1400km.


2、已知a、b是非零向量,|a+b|与|a|+|b|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答案:不一定相等,可以验证在a,b不共线时它们不相等.

3、如图,
AM?
111
AB,AN?AC
.求证:
MN?BC

333

证明:因为
MN?AN?AM,


11
AC,AM?AB,
33
11

所以MN?AC?AB
33
11
?(AC?AB)?BC.
33
而AN?

4、根据下列各个小题中的条件,分别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1)
AD?BC

(2)
AD?
1
BC

3
(3)
AB?DC
,且
|AB|?|AD|

答案:(1)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证略;
(2)四边形ABCD为梯形.
证明:因为
AD?
1
BC

3
所以AD∥BC,且AD≠BC,
所以四边形ABCD为梯形.

(3)四边形ABCD为菱形.
证明:因为
AB?DC

所以AB∥DC,AB=DC.
所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AB|?|AD|

所以四边形ABCD为菱形.

说明:本题是用向量的性质判断图形的几何性质.

、OB、OC、OD
满 足等式5、已知O为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内的一点,且向量
OA


OA?OC ?OB?OD

(1)作图并观察四边形ABCD的形状;
(2)四边形ABCD有什么特性?试证明你的猜想.
答案:(1)通过作图可以发现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证明:因为
OA?OB?BA

OD?OC?CD

而OA?OC?OB?OD,
所以OA?OB?OD?OC,


CD
所以BA?CD,即AB?
因此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说明:本题需要先根据题意分析作图方法.实际上,这个图中三个顶点的位置是任意的,
、OB、OC
(如而第四个顶点的位置是由给出的条件确定的.所以在作图时,可先作向量
OA
图) ,然后作
OM?OA?OC及BM?OA?OC?OB
,最后只需将
BM
平移 至
OD
,连接
A、B、C、D四点得出四边形ABCD.
本题如能利用计算机软件作图,效果会更好,学生可以动态地观察图形,帮助思考.



P101
习题2.3
A组
1、已知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始点A的坐标,求它的终点B的坐标:
(1)a=(-2,1),A(0,0);
(2)a=(1,3),A(-1,5);
(3)a=(-2,-5),A(3,7).
答案:(1)(-2,1);(2)(0,8);(3)(1,2).
说明:解题时可设B(x,y),利用向量坐标的定义解题.

2、已知作用在坐标 原点的三个力分别为F
1
=(3,4),F
2
=(2,-5),F
3
=(3,1),求


作用在原点的合力F
1
+F
2+F
3
的坐标.
答案:F
1
+F
2
+F
3
=(8,0).

3、已知□ABCD的顶点A(-1,-2),B(3,-1),C(5,6),求顶点D的坐标. < br>答案:解法一:
OA?(?1,?2),BC?(5?3,6?(?1))?(2,7),


AD?BC,OD?OA?AD?OA?BC?(1,5)

所以点D的坐标为(1,5).
解法二:设D(x,y),则
AD?(x?(?1 ),y?(?2))?(x?1,y?2),
BC?(5?3,6?(?1))?(2,7).
?
x?1?2,
由AD?BC可得
?
?
y?2?7.
解得点D的坐标为(1,5).
说明:本题也可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用A、C和B、D的中点重合来解
题.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 解题.

4、已知点A(1,1),B(-1,5)及
AC?
D、E的坐标.
解:
OA?(1,1),AB?(?2,4).


11
A B,AD?2AB,AE??AB
,求点C、
22
AC?
11
AB? (?1,2),AD?2AB?(?4,8),AE??AB?(1,?2).

22

OC?OA?AC?(0,3)
,所以,点C的坐标为(0,3)

OD?OA?AD?(?3,9)
,所以,点D的坐标为(-3,9)

O E?OA?AE?(2,?1)
,所以,点E的坐标为(2,-1)
说明:要使学生理解向量的 坐标的意义,能利用向量的坐标确定一个点的坐标.

5、x为何值时,a=(2,3)与b=(x,-6)共线?
答案:由向量a,b共线得(2,3)=λ(x,-6),
所以
23
?
,解得x=-4.
x?6
说明:要让学生通过 此类习题的练习,体会两个共线向量的坐标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什
么可以通过比例来求解,这也是培养学 生归纳能力的一个途径.

6、已知A(-2,-3),B(2,1),C(1,4),D( -7,-4),试问:
AB与CD
是否


共线?
答案:
AB?(4,4),CD?(?8,?8),CD??2AB,所以AB与CD共线

< br>7、已知点O(0,0),A(1,2),B(-1,3),且
OA
?
?2OA ,OB
?
?3OB
,求点A′、
B′及向量
A
?
B
?
的坐标.
答案:
OA
?
?2OA?(2,4)
,所以点A′的坐标为(2,4);

OB
?
?3OB?(?3,9)< br>,所以点B′的坐标为(-3,9)
向量
A
?
B
?
? (?5,5)



B组
PO?AtAB?
1、已知点 O(0,0),A(1,2),B(4,5),
O
时,分别求点P的坐标.
答案:
OA?(1,2),AB?(3,3)

当t=1时,
OP?OA?AB?OB?(4,5)
,所以P(4,5);

t?
.当t=1,
1
,-2,2
2
1
13357 57
时,
OP?OA?AB?(1,2)?(,)?(,),所以P(,);

2
2222222
当t=-2时,
OP?OA?2AB?(1,2)?(6,6)? (?5,?4)
,所以P(-5,-4);
当t=2时,
OP?OA?2AB?(1 ,2)?(6,6)?(7,8)
,所以P(7,8).

2、判断下列各点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
(1)A(1,2),B(-3,-4),C(2,3、5);
(2)P(-1,2),Q(0.5,0),R(5,-6);
(3)E(9,1),F(1,-3),G(8,0.5).
答案:(1)因为
AB ?(?4,?6),AC?(1,1.5),所以AB??4AC
,所以A、B、C三点
共线;
(2)因为
PQ?(1.5,?2),PR?(6,?8),所以PR?4PQ
,所以 P、Q、R三点共线;
(3)因为
EF?(?8,?4),EG?(?1,?0.5),所以 EF?8EG
,所以E、F、G三点共线.

3、设e
1
、e2
是平面内一组基底,证明:当λ
1
e
1
+λ
2
e
2
=0时,恒有λ
1

2
=0.

< br>?
证明:假设λ
1
≠0,则由λ
1
e
1
+λ
2
e
2
=0,得
e
1
??
2
e< br>2

?
1
所以e
1
、e
2
是共线 向量,与已知e
1
、e
2
是平面内的一组基底矛盾.
因此假设错误,λ
1
=0.
同理λ
2
=0.
综上,λ
1

2
=0.

4、如图,设Ox、 Oy是平面内相交成60°角的两条数轴,e
1
、e
2
分别是与x轴、y轴正
方向同向的单位向量,若向量
OP?xe
1
?ye
2
,则把 有序数对(x,y)叫做向量
OP
在坐标
系xOy中的坐标.假设
OP?3e
1
?2e
2

(1)计算
|OP|
的大小;
(2)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本题中向量坐标的规定是否合理?

答案:(1)
|OP|?19

(2)对于任意向量
OP?xe< br>1
?ye
2
,x,y都是唯一确定的,所以向量的坐标表示的规
定合理 .


P108
习题2.4
A组
1、已知|a|= 3,|b|=4,且a与b的夹角θ=150°,求a·b,(a+b)
2
,|a+b|. < br>222
答案:
ab??63,(a?b)?|a|?2ab?|b|?25?123,| a?b|?25?123


2、已知△ABC中,a=5,b=8,C=60°,求
BCCA

答案:
BC

CA
的夹角为120°,
BCCA??20



3、已知|a|=2,|b|=5,a·b=-3,求|a+b|,|a-b|.
答案:
|a?b|?

4、求证:(λa)·b=λ(a·b)= a·(λb).
答案:证法一:设a与b的夹角为θ.
(1)当λ=0时,等式显然成立;
(2)当λ>0时,λa与b,a与λb的夹角都为θ,所以
(λa)·b=|λa||b|cosθ=λ|a||b|cosθ,
λ(a·b)=λ|a||b|cosθ,
a·(λb)=|a||λb |cosθ=λ|a||b|cosθ.
所以,(λa)·b=λ(a·b)=a·(λb);
(3)当λ<0时,λa与b,a与λb的夹角都为180°-θ,则
(λa)·b=|λa||b|cos(180°-θ)=-|λ||a||b|cosθ,
λ(a·b)=λ|a||b|cosθ=-|λ||a||b|cosθ,
a·(λb)=|a||λb |cos(180°-θ)=-|λ||a||b|cosθ.
所以,(λa)·b=λ(a·b)=a·(λb).
综上所述,等式成立.
证法 二:设a=(x
1
,y
1
),b=(x
2
,y
2< br>),那么
(λa)·b=(λx
1
,λy
1
)·(x
2
,y
2
)=λx
1
x
2
+λy
1y
2

λ(a·b)=λ(x
1
,y
1
)· (x
2
,y
2
)=λ(x
1
x
2
+y1
y
2
)=λx
1
x
2
+λy
1y
2

a·(λb)=(x
1
,y
1
)·( λx
2
,λy
2
)=λx
1
x
2
+λy< br>1
y
2

所以(λa)·b=λ(a·b)=a·(λb).

5、先作图,观察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形状,然后给出证明:
(1)A(-1,-4),B(5,2),C(3,4);
(2)A(-2,-3),B(19,4),C(-1,-6);
(3)A(2,5),B(5,2),C(10,7).
答案:(1)直角三角形,∠B为直角.
a
2
?2ab?b
2?23,|a?b|?a
2
?2ab?b
2
?35.

CBA?0
,证明:
BA?(?6,?6),BC?(?2,2)
,由
B得BC⊥BA,∠B为直角,△ABC
为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A为直角.
证明:
AB?(21,7),AC?(1,?3),ABAC?0
,同(1)可得结论 ;
(3)直角三角形,∠B为直角.
证明:
BA?(?3,3),BC?(5,5),BABC?0
,同(1)可得结论.

6、设|a|=12,|b|=9,
ab??542
,求a与b的夹角θ.
答案:θ=135°


7、已知|a|=4,|b|=3,(2a- 3b)·(2a+b)=61,求a与b的夹角θ.
答案:θ=120°
(2a-3b)· (2a+b)=4a
2
-4a·b-3b
2
=61,于是可得a·b=-6,
cos
?
?
ab1
??

|a||b|2
所以θ=120°.

8、已知|a|=8,|b|=10,|a+b|=16,求a与b的 夹角θ(精确到1°).(可用计算器)
答案:
cos
?
?

9、求证:A(1,0),B(5,-2),C(8,4),D(4,6)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一个矩形.
证明:因为
AB?(4,?2),BC?(3,6),DC?(4,?2)

所以
AB?DC,ABBC?0

所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

10、已知|a|=3,b=(1,2),且a∥b,求a的坐标.
解:设a=(x,y),则
23
,θ=55°.
40
??
3535
?
x
2
?y
2
?9,
x?,x??,< br>??
???
55
解得
?

??
y
?
x?.
?
y?
65
?
y??
65
.

?2
??
55
??
于是a?(
35653565
,)或a?(?,?).
5555
说明: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x与y同号.

11、已知a=(4,2),求与a垂直的单位向量的坐标.
解:设与a垂直的单位向量e=(x,y),则
??
55
x?,x??,< br>??
?
?
x
2
?y
2
?1,
??< br>55
解得
?

??
?
?
4x?2y?0,< br>?
y??
25
?
y?
25
.

??
55
??
e?(
525525
,?),或e?(?,).
5 555
说明:方程4x+2y=0中隐含了条件:x与y异号.


B组
1、已知a是非零向量,且b≠c,求证:a·b=a·c
?
a⊥(b-c).
答案:证法一:a·b=a·c
?
a·b-a·c=0


(b-c)=0
?


?
a⊥(b- c)
证法二:设a=(x
1
,y
1
),b=(x
2
,y
2
),c=(x
3
,y
3
).
先证a·b=a·c
?
a⊥(b-c).
a·b=x
1
x
2
+y
1
y
2

a·c=x
1
x
3
+y
1
y
3

由a·b=a·c得x
1
x
2
+y
1
y
2
=x
1
x
3
+y
1
y
3
即x
1
(x
2
-x
3
)+y
1
(y< br>2
-y
3
)=0.
而b-c=(x
2
-x
3
,y
2
-y
3
),
所以a·(b-c)=0.
再证a⊥(b-c)
?
a·b=a·c.
由a·(b-c)=0得x
1
(x
2
-x
3
)+y
1
(y
2
-y
3
)=0,
即x
1
x
2
+y
1< br>y
2
=x
1
x
3
+y
1
y
3

因此
?
a·b=a·c.
说明:这里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证明 方法,证法一是利用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进行证明,
而证法二是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进行证明.实际上, 学生学习了向量的坐标运算后,会遇到
是否需要选用坐标进行证明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不同的问 题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
体会两种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方法.

2、如图,在平面直角 坐标系中,以原点为圆心,单位长度为半径的圆上有两点A(cosα,
sinα),B(cosβ,s inβ),试用A、B两点的坐标表示∠AOB的余弦值.

答案:
cos?AOB ?
OAOB
?cos
?
cos
?
?sin
?
sin
?

|OA||OB|
说明:本题是为后面章节中两角差的余弦公 式的学习作准备,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向量在
三角中的运用.

3、证明:对于任意的 a、b、c、d∈R,恒有不等式(ac+bd)
2
≤(a
2
+b
2
)(c
2
+d
2
).
证明:构造向量u=(a,b),v=(c,d).


u·v=|u||v|cosθ(其中θ为向量u,v的夹角).
所以
ac?bd?a
2
?b
2
c
2
?d
2
c os
?

(ac+bd)
2
=(a
2
+b
2
)(c
2
+d
2
)cos
2
θ≤(a
2
+b
2
)(c
2
+d
2
).
说明: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是u,v同向.

4、如图,在圆C中,是不是只需 知道圆C的半径或弦AB的长度,就可以求
ABAC
的值?

答案:
ABAC
的值只与弦AB的长有关,与圆的半径无关.
证明:取AB的中点M,连接CM,则CM⊥AB,
AM?
1
AB

2
又ABAC?|AB||AC|cos?BAC,
而cos?BAC?
|A M|
,
|AC|
1
|AB|
2
.
2

所以ABAC?|AB||AM|?


5、平面向量的数量积a·b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概念,利用它可以容易地证明平面几何的
许多命题,例如勾股定理、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长方形对角线相等、正方形的对角线垂
直平分等、请你给出具体证明.
你能利用向量运算推导关于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一些其他性质吗?
答案:(1) 勾股定理:Rt△ABC中,∠C=90°,则
|CA|?|CB|?|AB|

证明:因为
AB?CB?CA

222


所以
AB?(CB?CA)(CB?CA)?CB?2CACB?CA

由∠C=90°,有CA⊥CB,于是
CACB?0

所以
|CA |
2
?|CB|
2
?|AB|
2

(2)菱形ABCD中,求证:AC⊥BD.
证明:因为
AC?AB?AD,DB?AB?AD,

所以
ACDB?(AB?AD)(AB?AD)?AB?AD

因为ABCD是菱形,所以AB=AD,所以
AB?AD?0

因为
ACDB?0
,所以AC⊥BD.
(3)长方形ABCD中,求证:AC=BD.
证明:因为ABCD是长方形,所以AB⊥AD,所以
ABAD?0

所以
AB?2ABAD?AD?AB?2ABAD?AD

所以
(AB?AD)
2
?(AB?AD)
2

所以
|AC|
2
?|BD|
2

所以AC=BD.
(4)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综合以上(2)(3)的证明即可.


P113
习题2.5
1、已知点A(1,0),直线l:y =2x-6,点R是直线l上的一点,若
RA?2AP
,求
点P的轨迹方程.
解:设P(x,y),R(x
1
,y
1
),
222222
22
222
则RA?(1?x
1
,?y
1
),AP?(x?1,y).
?
x
1
??2x?3,

由 RA?2AP得(1?x
1
,?y
1
)?2(x?1,y),即
?< br>?
y
1
??2y.
代入直线l的方程得y=2x.
所以,点P的轨迹方程为y=2x.
说明:本题实际上是利用向量进行图形变换,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应用向量意识.

2 、△ABC中,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BF与CD交于点O,设
AB?a,AC? b


(1)证明A、O、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
(2)用a、b表 示向量
AO

解:(1)易知,△OFD∽△OBC,
DF?
所以 ,
BO?
AOBOCO
???2

OEOFOD
1
BC

2
2
BF

3
AO?BO?BA
2
?BF?a
3

21
?(b?a)?a
32
1
?(a?b).
3

(2)因为
AE?
所以
AO?
1
(a?b)

2
AO
2
?2

AE
.因此A、O、E三点在同 一直线上,而且
OE
3
BOCO
?2,?2
. 同理可知
OFOD
AOBOCO
???2
. 所以
OEOFOD说明:本题的目的是要证明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为了降低证明的难度,将问
题分成了两个 小题.教学中,可以通过本题让学生思考证明三线共点的证明方法:可以是先
得出其中两条线的交点,然 后证明第三条线经过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利用向量的坐标来求解.

3、两个粒子A、B从同 一源发射出来,在某一时刻,它们的位移分别为s
A
=(4,3),
s
B=(2,10).
(1)写出此时粒子B相对粒子A的位移s;
(2)计算s在s
A
方向上的投影.


解:(1)v=v
B
-v
A
=(-2,7);
(2)v在v
A
方向上的投影为

4、平面上三个力F
1< br>、F
2
、F
3
作用于一点且处于平衡状态,|F
1
| =1N,
|F
2
|?
F
1
与F
2
的夹角为 45°,求:(1)F
3
的大小;(2)F
3
与F
1
夹角的 大小.
解:设F
1
,F
2
的合力为F,F与F
1
的夹角为θ,则
|vv
A
|
13
?

|vA
|5
6?2
N

2
|F|?3?1
,θ=3 0°;

|F
3
|?3?1
,F
3
与F
1
的夹角为150°

说明:由于没有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添高求解.


B组
1、以初速度v
0
,抛射角θ投掷铅球,求铅球上升的最大高度和最大投掷距离 解:设v
0
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为v
x
,竖直方向的速度的大小为v< br>y
,则
v
x
=|v
0
|cosθ,v
y< br>=|v
0
|sinθ.
设在时刻t的上升高度为h,抛掷距离为s,则 1
2
?
?
h?|v
0
|tsin
?
? gt,(g为重力加速度)

2
?
?
?
s?|v
0
|tcos
?
.
|v
0
|
2
sin
2
?
|v
0
|
2
sin2
?
所以,最大 高度为,最大投掷距离为.
2gg

2、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d=500m ,一艘船从A处出发到河对岸.已知船的静
水速度|v
1
|=10kmh,水流速度| v
2
|=2kmh.要使船行驶的时间最短,那么船行驶的距离与合
速度的比值必须最 小.此时我们分三种情况讨论:
(1)当船逆流行驶,与水流成钝角时;
(2)当船顺流行驶,与水流成锐角时;
(3)当船垂直于对岸行驶,与水流成直角时. < br>请同学们计算上面三种情况,是否当船垂直于对岸行驶时,与水流成直角时,所用时间

最短.
解:设v
1
与v
2
的夹角为θ,合速度为v,与v的夹 角为α了,行驶距离为d,则
sin
?
?
|v
1
|sin
?
10sin
?
0.5|v|
?,d??.
|v||v|s in
?
20sin
?

d1
?.
|v|20si n
?
所以当θ=90°,即船垂直于对岸行驶时所用时间最短.

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所以要通过作高来求解.

3、已 知对任意平面向量
AB?(x,y)
,把
AB
绕其起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θ角 得到向量
AP?(xcos
?
?ysin
?
,xsin
?< br>?ycos
?
)
,叫做把点B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θ角得到点
P.
(1)已知平面内点A(1,2),点
B(1?2,2?22)
.把点B绕点A沿顺时 针方向
旋转
?
后得到点P,求点P的坐标;
4
(2)设平面内曲线 C上的每一点绕坐标原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曲线x
2
-y
2
=3,求 原来曲线C的方程.
答案:(1)(0,-1).
解:设P(x,y),则
AP?(x?1,y?2).AB?(2,?22)


AB
绕点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
后得到的点的轨迹是
4
?
7

AP
,相当于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

AP
,于
44
7777
AP?(2cos
?
? 22sin
?
,2sin
?
?22cos
?
)?(?1,? 3).
4444

?
x?1??1,
所以
?
?y?2??3.
解得x=0,y=-1.


(2)
y??
3

2x
解:设曲线C上任 一点P的坐标为(x,y),
OP
绕O逆时针旋转
为(x′,y′),则
?
后,点P的坐标
4
??
?
?
x?xcos?ysin,?
?
44
?
?
y
?
?xsin
??ycos
?
,
?
?44

?
2
?< br>x?(x?y),
?
?
2

?
?
y
?
?
2
(x?y).
?
?2
1
2
1
2
又因为x′
2
-y′
2
=3,所以
(x?y)?(x? y)?3

22
3
化简得
y??

2x
说明:本题希望学生能运用题目中给出的法则进行运算,同时也体现向量的作用.


P118
复习参考题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
AB?BA?0

(2)
AB?BC?AC

(3)
AB?AC?BC

(4)
0AB?0

答案:(1)(√)





( )
( )
( )
( )
AB

BA
是相反向量,它们的和为零向量.
(2)(√) 当第一个向量的终点是第二个向量的起点时,这两个向量的和等于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
向第二向量的 终点的向量.
(3)(×)
当两个向量有共同的起点时,那么这两个向量的差等于减向量的 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的终
点的向量.
(4)(×)
实数0与任意向量的数乘结果是零向量,而不是实数0.


2、选择题:
(1)如果a,b是两个单位向量,那么下列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
A.a=b B.a·b=1 C.a
2
≠b
2
D.|a|
2
=|b|
2
(2)对于任意向量a、b,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a、b满足|a|>|b|,且a与b同向,则a>b
B.|a+b|≤|a|+|b|
C.|a·b|≥|a||b|
D.|a-b|≤|a|-|b|
(3)在四边形ABCD中,若
AC?AB?AD
,则( ).
A.ABCD是矩形 B.ABCD是菱形
C.ABCD是正方形 D.ABCD是平行四边形
(4)设a是非零向量,λ是非零实数,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a与-λa的方向相反 B.|-λa|≥|a|
C.a与λ
2
a的方向相同 D.|-λa|=|λ|·a
(5)设M是 □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O为任意一点,则
OA?OB?OC?OD
等于
( )
A.
OM
B.
2OM
C.
3OM
D.
4OM

(6)下列各组向量中,可以作为基底的是( )
A.e
1
=(0,0),e
2
=(1,-2) B.e
1
=(-1,2),e
2
=(5,7)
C.e
1
=(3,5),e
2
=(6,10) D.e
1
=(2,-3),
e
2
?(,?)

1
2
3
4
答案:(1)D
说明:两个单位向量的长度是相等的,因而长度的平方也是相等的.
A选项不正确是因为两个 向量相等,必须长度相等,而且方向相同.两个单位向量尽管
长度相等,但方向不一定相同.
B选项不正确.两个单位向量的数量积只有当它们同向(或夹角为0)时,它们的数量
积才为1. C选项不正确.因为a
2
、b
2
表示向量a和向量b的长度的平方,而| a|=|b|,所以它们应
该相等.
(2)B
说明:可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来解题.
(3)D
说明:这是向量加 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它只能保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不
能保证它是矩形、菱形、正方形.
(4)C
说明:当λ>0时,a与-λa的方向相反;当λ<0时,a与-λa的方向相同.
(5)D
说明:
OA?OC?2OM,OB?OD?2OM

(6)B
说明:两个不共线的非零向量构成一组基底.



3、已知
AB?AD?AC
,且
AC?a

BD?b
,分别 用a,b表示
AB、AD

答案:
AB?

4、已知六边 形ABCDEF为正六边形,且
AC?a

BD?b
,分别用a,b表示
DE、AD、BC、EF、FA、CD、AB、CE
略解:
DE?BA?MA ?MB??
11
(a?b),AD?(a?b)

22
21
a?b,

33
2211
AD?a?b, BC?a?b,
3333
1112
EF??a?b,FA?DC?a?b,
3 333

1221
CD??a?b,AB?a?b,
3333
CE? ?a?b.


5、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啵,点O为原点,A(-3,-4),B(5,-12).
(1)求
AB
的坐标及
|AB|

(2)若
OC ?OA?OB,OD?OA?OB
,求
OC及OD
的坐标;
(3)求
OAOB

答案:(1)
AB?(8,?8),|AB|?82

(2)
OC?(2,?16),OD?(?8,8)

(3)
OAOB?33



6、已知点A(0,1 ),B(1,0),C(1,2),D(2,1),试判断向量
AB和CD
的位置
关系 ,并给出证明.
答案:
AB与CD共线

证明:因为
AB?(1 ,?1),CD?(1,?1)
,所以
AB?CD
.所以AB与CD共线.

7、已知点A(1,1),B(-1,0),C(0,1),求点D(x,y),使
AB?CD

答案:D(-2,0).

8、n为何值时,向量a=(n,1)与b=(4,n)共线且方向相同?
答案:n=2.

9、已知a=(1,0),b=(1,1),c=(-1,0),求λ和μ,使c=λa+μb.
答案:λ=-1,μ=0.

10、已知△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1,1), B(4,1),C(4,5),求cosA,cosB,
cosC的值.
答案:
cosA?

11、已知单位向量m和n的夹角为60°,求证:(2n-m)⊥m,并解释其几何意义.
证明:(2n-m)·m=2n·m-m
2
=2cos60°-1=0,
所以和,(2n-m)⊥m.
几何意义如图所示.
34
,cosB=0,
cosC?

55


12、已知a=(1,0),b=(1,1),λ为何值时,a+λb与a垂直?


答案:λ=-1.

13、已知
|a|?3
,|b |=2,a与b的夹角为30°,求|a+b|,|a-b|.
答案:
|a?b|?13,|a?b|?1


14、如图所示, 支座A受F
1
、F
2
两个力的作用,已知|F
1
|=40N ,与水平线成θ角;|F
2
|=70N,
沿水平方向;两个力的合力|F|=100N ,求角θ以及合力F与水平线的夹角β.

答案:
cos
?
?


B组
1、选择题:
(1)已知
AB?a?5b,BC??2a?8b,CD?3(a?b)
,则( ).
A.A、B、D三点共线
C.B、C、D三点共线


B.A、B、C三点共线
D.A、C、D三点共线
519
,cos
?
?

820
(2)已知正方形 ABCD的边长为1,
AB?a

BC?b

AC?c
,则 |a+b+c|等于
( )
A.0 B.3 C.
2
D.
22

(3)已知
OA?a,OB?b,OC?c,OD?d
, 且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则( )
A.a+b+c+d=0
C.a+b-c-d=0
B.a-b+c-d=0
D.a-b-c+d=0 < br>(4)已知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的中点,且
BC?a,CA?b,A B?c


则①
EF?
11111
c?b
;②
BE?a?b
;③
CF??a?b
;④
AD?BE?CF?0
中正
22222
确的等式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5)若e
1
,e
2
是夹角为60°的两个单位向量,则a =2e
1
+e
2
;b=-3e
1
+2e
2
的夹角为( )
A.30° B.60° C.120° D.150°
(6)若 向量a、b、c两两所成的角相等,且|a|=1,|b|=1,|c|=3,则|a+b+c|等于( )
A.2 B.5 C.2或5 D.
2或5

(7)等边三角形A BC的边长为1,
BC?a,CA?b,AB?c
,那么a·b+b·c+c·a等
于 ( )
A.3 B.-3 C.
3

2
D.
?
3

2
答案:(1)A;(2)D;(3)B;(4)C;(5)C;(6)C;(7)D. 说明:(6)中向量的夹角可以是0或
2
?
1
,(7)中若
BA ?c
,则结论为.教师可以
32
给出各种情况让学生思考,认清向量的夹角,防止机械 地记忆答案.

2、已知向量a,b为非零向量,求证:
a?b?|a?b|?|a ?b|
,并解释其几何意义.
证明:先证a⊥b
?
|a+b|=|a-b|.
|a?b|?(a?b)< br>2
?|a|
2
?|b|
2
?2ab,
|a?b|?( a?b)
2
?|a|
2
?|b|
2
?2ab.

因为a⊥b,所以a·b=0,于是
|a?b|?|a|?|b|?|a?b|

再证|a+b|=|a-b|
?
a⊥b.
由于
|a?b|?|a| ?2ab?|b|,|a?b|?
22
22
|a|
2
?2ab?|b |
2
,所以,由|a+b|=|a-
b|可得a·b=0,于是a⊥b.
所以|a+b|=|a-b|
?
a⊥b.
几何意义是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已知a+b=c,a-b=d,求证:| a|=|b|
?
c⊥d,并解释其几何意义.
证明:先证|a|=|b|
?
c⊥d.
c·d =(a+b)·(a-b)=|a|
2
-|b|
2

又|a|=|b|,所以c·d=0.所以c⊥d.
再证c⊥d
?
|a|=|b|.
由c⊥d得c·d=0,
即(a+b)·(a-b)=|a|
2
-|b|
2
=0,
所以|a|=|b|.
几何意义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如图所示.




4、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E、F分别是腰AD 、BC的中点,M、N是
线段EF上的两个点,且EM=MN=NF,下底是上底的2倍,若
A B?a,BC?b
,求
AM


答案:
AD?AB?BC?CD?
1
a?b

2
11
AE?a?b,
42
31
而EF?a,EM?a,
44
111
所以AM?AE?EM?a?b?a
424
1
=(a?b).
2


5、已知向量
OP
1
,OP
2
,OP
3
满足条件
OP
1
?OP
2?OP
3
?0

|OP
1
|?|OP
2
|?|OP
3
|?1

求证△P
1
P
2
P
3
是正三角形.
证明:如图所示,设
OD?OP
1
?OP
2
,由于
OP
1
?OP
2
?OP
3
?0,
所以OP
3
??OD,|OD|?1.

所以|OD|?|OP
1
|?|P
1
D|.
所以∠OP
1
P
2
=30°.同理可得∠ OP
1
P
3
=30°.

高中数学竞赛常用知识点-高中数学陈国栋个人资料


如何做高中数学证明题-高中数学古典概型技巧


高中数学组校本研训安排表-新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扑克牌


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案例评析-高中数学必修一提高


怎么培养高中数学老师的专业知识-湘教版高中数学教材2


高中数学点线面视频-高中数学教师入党转正申请书


高中数学都包括什么-初高中数学教辅推荐


flash与高中数学-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时间2020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04: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5675.html

高中数学必修4习题和复习参考题及对应答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