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04:31
tags:高中数学题

广东省高中数学竞赛初赛-高中数学不好能学好大学数学吗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集
第一部分
(一道解析几何题)
(本题15分)已知曲线
C
是到点
P(?
13
,)
和到直线
28
5
y??
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l
是过点
Q< br>(-1,0)的直线,
8
M

C
上(不在
l
上)的动点;
A、B

l
上,
MA?l,MB?x

轴(如图)。
(Ⅰ)求曲线
C
的方程;
|QB|
2
(Ⅱ)求出直线
l
的方程,使得为常数。
|Q A|
(Ⅰ)解:设
N(x,y)

C
上的点,由题设得:
1
??
3
?
5
1
2
?
x??y??y?< br>.化简,得曲线的方程为
y?(x?x)

C
????
28 8
2
????
22
?
x
2
?x
?
(Ⅱ)解法一:设
M
?
x,
?
,直线
l:y?kx?k,则
2
??
B(x,kx?k)
,从而
|QB|?1?k|x ?1|


Rt△QMA
中,因为
2
y
M
B
A
l
x
Q
O
x
?
2
?
(x?1)k?
??
x
2
?
2
??< br>2
22
?
|QM|?(x?1)
?
1?
?

|MA|?

2
1?k
4
??
(x?1)
2
|x?1|?|kx?2|
2
(kx?2)
|QA|?
所以|QA|?|QM|?|MA|?
. ,
2
4(1?k
2
)
21?k
222
2
|QB|
2
2(1?k
2
)1?k
2
x?1
??

2
|QA||k|
x ?
k
|QB|
2
?55
,从而所求直线
l
方程为< br>2x?y?2?0
. 当
k?2
时,
|QA|


?
x
2
?x
?
解法二:设
M
?
x,
?
,直线
l:y?kx?k
,则
B(x,kx?k)
,从而 2
??
1
0)
垂直于
l
的直线
l
1< br>:y??(x?1)

|QB|?1?k
2
|x?1|
. 过
Q(?1,
k
因为
|QA|?|MH|
,所以
|QA|?
|x?1|?|kx?2|
21?k
2

l
1

y
M
B
A
l
x
|QB|
2< br>2(1?k
2
)1?k
2
x?1
??

2
|QA||k|
x?
k
|QB|
2
?55
,从而所 求直线
l
方程为
2x?y?2?0
. 当
k?2
时,
|QA|
(不等式经典试题)
例1 若
0?
H
Q
O
x?1
,证明
log
a
(1?x)?log
a
(1?x)

a?0

a?1
).
分析1 用作差法来证明.需分为a?1

0?a?1
两种情况,去掉绝对值符号,然后比较法证明.
解法1 (1)当
a?1
时,
因为
0?1?x?1,1?x?1

所以
log
a
(1?x)?log
a
(1?x)

2

??log
a
(1?x)?0

(2)当
0?a?1
时,
因为
0?1?x?1,1?x?1

所以
log
a
(1?x)?log
a
(1?x)

2

?log
a
(1?x)?0

综合(1 )(2)知
log
a
(1?x)?log
a
(1?x)

分析2 直接作差,然后用对数的性质来去绝对值符号.
解法2 作差比较法.
因为
log
a
(1?x)?log
a
(1?x)

?1
lg(1?x
2
)?0

lga
?
所以
log
a
(1?x)?log
a
(1?x)


说明:解法一用分类相当于增设了已知条件,便于在变形中脱去绝对值符号;解法二用对数性质 (换底公
式)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且不必分而治之,其解法自然简捷、明快.
典型例题二
例2 设
a?b?0
,求证:
a
a
b
b
?a
b
b
a
.

分析:发现作差后变形、判断符号较为困难 .考虑到两边都是正数,
可以作商,判断比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证明不等式.
a
a
b
b
a
证明:
ba
?a
a?b
?bb?a
?()
a?b

b
ab

a?b?0
,∴
?1,a?b?0.

a
a
b
b
a
a?b

()?1
. ∴
ba
?1.

ab
b
a
b
又∵
a
b
b
a
?0


a
a
bb
?a
b
b
a
.
.
说明:本题考查不等式的 证明方法——比较法(作商比较法).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判断符号、
作商、变形、判断与 1的大小.
典型例题三
a
4
?b
4
a?b
4< br>?()
(当且仅当
a?b
时取等号) 例3 对于任意实数
a

b
,求证
22
分析 这个题若使用比较法 来证明,将会很麻烦,因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中有
(
22
a?b
4
)
,展开后很复
2
杂。若使用综合法,从重要不等式:
a?b?2ab
出发,再恰当地利用不等式的有关性质及“配方”的技巧
可得到证明。
证明:∵
a?b?2ab
(当且仅当
a?b
时取等号)
两边同加
(a?b):2(a?b)?(a?b)

4444222
2222
a
4
?b
4
a
2
?b
2
2
?()
(1) 即:
22
又:∵
a?b?2ab
(当且仅当
a?b
时取等号)
两边同加
(a?b):2(a?b)?(a?b)

22222
22


a
2
?b
2
a?b
2
?()

22
a
2
?b
2
2
a?b
4
)?()
(2) ∴
(
22
a
4
?b
4
a?b
4
?()
(当且仅当
a?b
时取等号). 由(1)和(2)可得
22
说明:此题参考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主要是应用均值不等式来证明,要注意均值不等
式的变形应用,一般式子中出现有平 方和乘积形式后可以考虑用综合法来解.
典型例题四

111
???9.

abc
111
分析 显然这个题用比较 法是不易证出的。若把
??
通分,则会把不等式变得较复杂而不易得到证
abc
ba
明.由于右边是一个常数,故可考虑把左边的式子变为具有“倒数”特征的形式,比如
?
,再利用“均值
ab
例4 已知
a

b

c?R

a?b?c?1
,求证
?
定理”就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证明途 径,这也常称为“凑倒数”的技巧.
证明:∵
a?b?c?1


111a?b?ca?b?ca?b?c

?????
abcabc
baba
cacb
??2??2
,同理:
??2

??2< br>。
abab
acbc


111
???3?2?2?2?9.

abc
说明:此题考查了变形 应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题目中用到了“凑倒数”,这种技巧在很多不等式证明中
都可应用,但有时要首 先对代数式进行适当变形,以期达到可以“凑倒数”的目的.
典型例题五
例5 已知
a?b?c
,求证:
111
??
a?bb?cc?a
>0. 分析:此题直接入手不容易,考虑用分析法来证明,由于分析法的过
程可以用综合法来书写,所以此 题用两种方法来书写证明过程.
证明一:(分析法书写过程)
111
??
>0
a?bb?cc?a
111
只需要证明>
?
a?bb?ca?c
为了证明



a?b?c


a?c?a?b?0,b?c?0

111
>0
?,
a?ba?cb?c
111
∴>成立
?
a?bb?ca?c
111
∴>0成立
??
a?bb?cc?a

证明二:(综合法书写过程)

a?b?c

a?c?a?b?0,b?c?0

111
> >0
a?ba?cb?c
111
∴>成立
?
a?bb?ca?c
111
∴>0成立
??
a?bb? cc?a

说明:学会分析法入手,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但有时这两种方法经常混在一起应用 ,混合应用时,应用
语言叙述清楚.
典型例题六

例6 若
a?0,b?0
,且
2c?a?b
,求证:
分析 这个不等式从 形式上不易看出其规律性,与我们掌握的定理和重要的结论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所以可以采用分析的 方法来寻找证明途径.但用“分析”法证不等式,要有严格的格式,即每一步推出的都是
上一步的充分条 件,直到推出的条件是明显成立的(已知条件或某些定理等).
证明:为要证
c?
只 需证
?
即证
c
2
?ab?a?c?c
2
?ab.< br>
c
2
?ab?a?c?c
2
?ab

a?c?c
2
?ab

22
也就是
(a?c)?c?ab

即证
a?2ac??ab

即证
2ac?a(a?b)


a?0,2c?a?b,b?0

2



c?
a?b
?ab
,故
c
2
?ab
即有
c
2
?ab?0

2
又 由
2c?a?b
可得
2ac?a(a?b)
成立,
∴ 所求不等式
c?c
2
?ab?a?c?c
2
?ab
成立.
说明:此题考查了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在题目中分析法和综合法是综合运用的,要注意在书写 时,分析
法的书写过程应该是:“欲证……需证……”,综合法的书写过程是:“因为(∵)……所以( ∴)……”,
即使在一个题目中是边分析边说明也应该注意不要弄混.
典型例题七

例7 若
a
3
?b
3
?2
,求证
a?b?2

分析:本题结论的反面比原结论更具体、更简、宜用反证法.
证法一:假设
a?b? 2
,则
a?b?(a?b)(a?ab?b)?2(a?ab?b)

22

a?b?2
,故
(a?ab?b)?1

332222
33

1?ab?a?b?2ab
.从而
ab?1

a?b?1?ab?2

222

(a?b)?a?b?2ab?2?2ab?4

22
22

a?b?2

这与假设矛盾,故
a?b?2

证法二:假设
a?b?2
,则
a?2?b

33332< br>故
2?a?b?(2?b)?b
,即
2?8?12b?6b
2
,即
(b?1)?0

这不可能.从而
a?b?2

3 33
证法三:假设
a?b?2
,则
(a?b)?a?b?3ab(a?b)? 8


a
3
?b
3
?2
,得
3 ab(a?b)?6
,故
ab(a?b)?2

3322

a?b?(a?b)(a?ab?b)?2

22

ab(a?b)?(a?b)(a?ab?b)

2

a
2
?ab?b
2
?ab
,即
(a?b)?0

这不可能,故
a?b?2

说明:本题三种方法均采用反证法,有的推至与已知矛盾,有的推至与已知事实矛盾.
一般说 来,结论中出现“至少”“至多”“唯一”等字句,或结论以否定语句出现,或结论肯定“过头”
时,都 可以考虑用反证法.


典型例题八

例8 设
x
、< br>y
为正数,求证
x
2
?y
2
?
3
x
3
?y
3

分析:用综合法证明比较困难,可试用分析法. 223332
证明:要证
x
2
?y
2
?
3x
3
?y
3
,只需证
(x?y)?(x?y)

6422466336
即证
x?3xy?3xy?y?x?2xy?y
, < br>4224332222
化简得
3xy?3xy?2xy

xy(3x? 2xy?3y)?0

22

??4y?4?3?3y?0

22

3x?2xy?3y?0

2222

xy(3x?2xy?3y)?0

∴原不等式成立.
说明:1.本题证明易出现以下错误证法:
x?y?2xy

3
x? y?
22
33
3
3
2x
2
3
y
2
,然后分
(1)
x?y?1
;(2)
x?y?1
;(3)< br>x?1

0?y?1
;(4)
y?1

0?x?1< br>来讨论,结果无效.
2.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要求相邻两步的关系是
A?B
,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必要条件,后一步是前一
步的充分条件,当然相互为充要条件也可以.
典型例题九

22
例9 已知
1?x?y?2
,求证
1
?x
2
?xy?y
2
?3

2
分析:联想三角函数知识,进行三角换元,然后利用三角函数的值域进行证明.
证明:从条件看,可用三角代换,但需要引入半径参数
r

22

1?x?y?2

0???2?
. ∴可设
x?rcos?

y?rsin?
,其中
1?r?2,
1
sin2?)

2
113113

?1?sin2??
, 故
r
2
?r
2
(1?sin2?)?r
2
222222
1
113

r
2
?

r
2
?3
,故
?x
2
?xy?y
2
?3
2
222

x
2
?xy?y
2
? r
2
?r
2
sin?cos??r
2
(1?
x2
y
2
说明:1.三角代换是最常见的变量代换,当条件为
x?y?r< br>或
x?y?r

2
?
2
?1
时,均可
ab
222222
用三角代换.2.用换元法一定要注意新元的范围,否则所证不等式的变量 和取值的变化会影响其结果的正确
性.


典型例题十

1111
??????1

2n?1n?22n
111
分 析:要求一个
n
项分式的范围,它的和又求不出来,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
????
n?1n?22n
例10 设
n
是正整数,求证
方法,观察每一项的范围,再求整体的范围.
证明:由
2n?n?k?n(k?1,2,?,n)
,得
111
??

2nn?kn
111
??

2nn?1n
111

k?2
时,
??

2nn?2n

k?1
时,
……
111
??

2nn?nn
1n111n

????????1

22 nn?1n?22nn

k?n
时,
说明:1、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放缩要 适应,否则会走入困境.例如证明
1117
?????
.由
1
22
2
n
2
4
111
,如果从第3项开始放缩,正好可证 明;如果从第2项放缩,可得小于2.当放缩方式不同,
??
2
k?1k
k< br>结果也在变化.
2、放缩法一般包括:用缩小分母,扩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缩小分子,扩大分 母,分式值缩小;全量不少于
部分;每一次缩小其和变小,但需大于所求,第一次扩大其和变大,但需小 于所求,即不能放缩不够或放缩过
头,同时放缩后便于求和.
典型例题十一

(a?b)
2
a?b(a?b)
2
例11 已知
a?b?0
,求证:.
??ab?
8a28b
分析:欲证不等 式看起来较为“复杂”,宜将它化为较“简单”的形式,因而用分析法证明较好.
(a?b)
2
a?b(a?b)
2
证明:欲证,
??ab ?
8a28b
(a?b)
2
(a?b)
2
只须证.
?a?b?2ab?
4a4b
?
a?b
??
a?b
?2
即要证
????
?(a?b)?
????

2a2 b
????
即要证
22
a?b
2a
?a?b?
a? b
2b

即要证
a?b
2a
?1?
a?b
2b


即要证
a?b
a
?2?
a?b
b

即要证
1?
b
a
?2?
a
b
?1
,即
ba

?1?
ab
ba
?1?
(*)
ab

a?b?0
,∴(*)显然成立,
即要证
(a?b)
2
a?b(a?b)
2

?? ab?
8a28b
说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实质上是寻求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分析法通 常采用“欲证——只要证—
—即证——已知”的格式.
典型例题十二

888233233233
例12 如果
x

y

z
?R
,求证:
x?y?z?xyz?yzx?zxy

分析:注 意到不等式左边各字母在项中的分布处于分离状态,而右边却结合在一起,因而要寻求一个熟知
222< br>的不等式具有这种转换功能(保持两边项数相同),由
(a?b)?(b?c)?(c?a)?0
,易得
a
2
?b
2
?c
2
?ab?bc? ca
,此式的外形特征符合要求,因此,我们用如下的结合法证明.
888424242
证明:∵
x?y?z?(x)?(y)?(z)

233233233

?xyz?yzx?zxy

888233233233

x?y?z?xyz?yzx?zxy
说明:分析时也可以认为是连续应用基本不等式
a
2
?b
2
?2 ab
而得到的.左右两边都是三项,实质上是
a
2
?b
2
? c
2
?ab?bc?ca
公式的连续使用.
如果原题限定
x

y

z
?R
?
,则不等式可作如下变形:
x< br>8
?y
8
?z
8
?x
3
y
3
z
3
(?
1
x
11
?)
进一步可得
yz
x
5
y
5
z
5
111
到:
33< br>?
33
?
33
???

xyz
yzxzx y
显然其证明过程仍然可套用原题的思路,但比原题要难,因为发现思路还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已知
0?a?1

0?b?1
0?c?1
,求证:在
(1?a)b,(1?b)c,(1?c)a
三 数中,不可能都大于
1

4


分析:此命题的形式为否定式, 宜采用反证法证明.假设命题不成立,则
(1?a)b,(1?b)c,(1?c)a
三数都< br>大于
1
,从这个结论出发,进一步去导出矛盾.
4
证明:假设
(1?a)b,(1?b)c,(1?c)a
三数都大于

(1?a)b?
1

4
111

(1?b)c?

(1?c)a?

444
又∵
0?a?1

0?b?1

0?c?1

111

(1?b)c?

(1?c)a?

222
3

(1?a)b?(1?b)c?(1?c)a?

2
1?a?b1?b?c1?c?a
又∵
(1?a)b?

(1?b)c?

(1?c)a?

222

(1?a)b?
以上三式相加,即得:
(1?a)?b?(1?b)?c?(1?c)?a?
3

2
显然①与②相矛盾,假设不成立,故命题获证.
说明:一般情况下,如果命题中有 “至多”、“至少”、“都”等字样,通常情况下要用反证法,反证
法的关键在于“归谬”,同时,在反 证法的证明过程中,也贯穿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解题思想.
典型例题十四

例14 已知
a

b

c
都是正数,求证:
2
?< br>?
a?b
??
a?b?c
3
?
?ab
??3
?
?abc
?

3
?
2
???
分析:用分析法去找一找证题的突破口.要证原不等式,只需证
?2ab?c?3
3< br>abc
,即只需证
c?2ab?3
3
abc
.把
2a b
变为
ab?ab
,问题就解决了.或有分析法的途径,也很容易用综合法的形
式写出证明过程.
证法一:要证
2
?
?
a?b
??a?b?c
3
?
?abc
?

?
?ab?3
?
3
?
2
???
只需证
a?b?2ab?a?b? c?3
3
abc


?2ab?c?3
3
abc
,移项,得
c?2ab?3
3
abc


a
b

c
为正数,得
c?2ab?c?
∴原不等式成立 .
证法二:∵
a

b

c
为正数,
ab?ab?3
3
abc

?c?ab?ab?3
3
cab?ab?3
3
abc
. < br>即
c?2ab?3
3
abc
,故
?2ab?c?3
3
abc


?a?b?2ab?a?b?c?3
3
abc

?
a?b
??
a?b?c
3
?
?2
?
?ab c
?

?
?ab?3
?
3
?
2
???
说明:题中给出的
a?b?c
3
a?b

ab
,,
abc
,只因为
a

b

c
都是正 数,形式同算术平均数
3
2
与几何平均数定理一样,不加分析就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 均数定理来求证,问题就不好解决了.
原不等式中是用“不大于”连结,应该知道取等号的条件,本题 当且仅当
c?ab
时取“=”号.证明不等式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仅仅是一个手段或形 式问题,我们必须掌握证题的关键.本题的关键是证明
c?2ab?3
3
abc

典型例题十五

例15 已知
a?0

b?0
,且
a?b?1
.求证:
0?
111
(a?)(b?)?1

a
ab
分析:记
M?0?
111
(a?)(b?)< br>,欲证
0?M?1
,联想到正、余弦函数的值域,本题采用三
a
ab< br>角换元,借助三角函数的变换手段将很方便,由条件
a?b?1

a、b?R< br>?
可换元,围绕公式
sec
2
??tan
2
??1< br>来进行.
证明:令
a?sec
2
?

b?tan< br>2
?
,且
0???
?

2
111111
)(b?)?(sec??)?(tan??)

(a?
2
asec?tan?
sec?
ab
111
?
)(b?)?1
成立. ∵
0???
,∴
0?sin??1
,即< br>0?(a?
a
2
ab
说明:换元的思想随处可见,这里用的是三角代换 法,这种代换如能将其几何意义挖掘出来,对代换实质
22
的认识将会深刻得多,常用的换元法 有:(1)若
x?1
,可设
x?sin?,??R
;(2)若
x?y ?1
,可设
x?cos?

y?sin?

??R
;(3)若
x
2
?y
2
?1
,可设
x?rcos?

y?rsin?
,且
r?1

典型例题十六

例16 已知
x
是不等于1的正数,
n
是正整数,求证
(1 ?x)(1?x)?2
nnn?1
?x
n

分析:从求证的不等式 看,左边是两项式的积,且各项均为正,右边有2的因子,因此可考虑使用均值不
等式.
证明:∵
x
是不等于1的正数,

1?x?2x?0



(1?x)
n
?2
n
x
n
. ①
nn

1?x?2x?0
. ②
将式①,②两边分别相乘得
(1?x
n
)(1?x)
n
? 2x
n
?2
n
?x
n

nnn?1n

(1?x)(1?x)?2?x

说明:本题看起 来很复杂,但根据题中特点,选择综合法求证非常顺利.由特点选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这
里因为
x?1
,所以等号不成立,又因为①,②两个不等式两边均为正,所以可利用不等式的同向乘性证得结< br>果.这也是今后解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典型例题十七

例17 已知,
x

y

z
?R
?
,且
x?y?z?1
,求证
x?y?z?3

分析:从本题结构和特点看,使用比较法和综合法 都难以奏效.为找出使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不妨先用
分析法一试,待思路清晰后,再决定证题方法.
证明:要证
x?
只需证
x?
y?z?3

y?z?2(xy?xz?yz)?3

xz?yz?1
. 只需证
xy?

x

y

z
?R
?


x?y?2xy

x?z?2xz

y?z?2yz

2(x?y?z)?2(xy?

xy?

x?
xz?yz)

xz?yz?1
成立.
y?z?3

xy?xz?yz?1
后,思路已说明:此题若一味地用分析法去做,难以得到结果.在题中得 到只需证
较清晰,这时改用综合法,是一种好的做法.通过此例可以看出,用分析法寻求不等式的证明途 径时,有时还
要与比较法、综合法等结合运用,决不可把某种方法看成是孤立的.
典型例题十八

例18 求证
1?
111
?????2

2
2
3
2
n
2


分析:此题的难度在于,所求证不等式的左端有多项和且难以合 并,右边只有一项.注意到这是一个严格
不等式,为了左边的合并需要考查左边的式子是否有规律,这只 需从
1
下手考查即可.
2
n
证明:∵
111111
?????(n?2)
n
2
nnn(n?1)n?1n

1?
1
?
1
111
?
1
?
11
??
11
?
? ??2??2

?????1??????
????
??
222< br>n
23n
?
12
??
23
?
?
n? 1n
?
说明:此题证明过程并不复杂,但思路难寻.本题所采用的方法也是解不等式时常用的一 种方法,即放缩
法.这类题目灵活多样,需要巧妙变形,问题才能化隐为显,这里变形的这一步极为关键 .
典型例题十九

例19 在
?ABC
中,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
,若
A?C?2B
,求证
a
4
?c
4
? 2b
4

分析:因为涉及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故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进行边角的转化.
证明:∵
A?C???B?2B
,∴
B?
?1
,cosB?
32
由余弦定理得
b
2
?a
2
?c
2
?2accosB?a
2
?c
2
?ac


a
2
?c
2
?b
2
?ac

4422222

a?c?(a?c)?2ac

22
=
(a?c?2ac)(a
2
?c
2
?2ac)

说明:三角形中最常使用的两个定理就是正弦和余弦定理,另外还有面积公式
S?
1
a bsinC
.本题应用
2
知识较为丰富,变形较多.这种综合、变形能力需要读者在平 时解题时体会和总结,证明不等式的能力和直觉
需要长期培养.
第二部分
本题主要考查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 想方法和综
合解题能力.满分15分.
y
2
x
2
21.( 本题满分15分)已知椭圆
C
1

2
?
2
?1(a ?b?0)
的右顶点
ab

A(1,0)
,过
C
1
的焦点且垂直长轴的弦长为
1

(I)求椭圆
C
1
的方程;
(II)设点
P
在抛物 线
C
2

y?x?h(h?R)
上,
C
2
在点
P

的切线与
C
1
交于点
M,N
. 当线段
AP
的中点与
MN
的中
点的横坐标相等时,求
h
的最小值.
2


?
b?1
2
a?2
?
y
?
解析:(I)由题意得
?< br>b
2
,?
?
,
所求的椭圆方程为
?x
2?1

4
?
2??1
?
b?1
?
a
(II)不妨设
M(x
1
,y
1
),N(x
2,y
2
),P(t,t?h),

抛物线
C
2
在点P处的切线斜率为
y
?
2
2
x?t
?2t

直线MN:
y?2tx?t?h
,代入椭圆
C
1
得: 4x
2
?(2tx?t
2
?h)
2
?4?0


4
?
1?t
?
x
22
?4t(t
2
?h)x?(t
2
?h)
2
?4?0

42 2
?
1
?16
?
?
?t?2(h?2)t?h?4
?
?
?0

因线段MN的中点与线段PA的中点的横坐标相等则:
x
1
?x
2
t(t
2
?h)t?1
111
??

?h??1?t?Qt??2t???2

2
22(1?t)2
ttt
?h?1

h??3


h??3
时,
?
1
422
?16
??t?2(h?2)t?h?4
?
??
?0
不成立;
422< br>??1
,代入
?
1
?16
?
?
?t?2(h ?2)t?h?4
?
?
?0
成立, 因此
h?1
,当
h?1
时,得
t
因此
h
的最小值为1.
典型例题一
例1 比较
x?3

3x
的大小,其中
x?R

解:
(x?3)?3x

2
3
?x
2
?3x?3

33
?[x< br>2
?3x?()
2
]?()
2
?3

22
33
?(x?)
2
?

24
3
??0

4

x?3?3x

说明:由例1可以看出实数比较大小的依据是:①
a?b?0?a?b


a?b?0?a?b
;③
a?b?0?a?b

2
典型例题二


例2 比较
x?1

x?x
的大小,其中
x?R

解:
(x?1)?(x?x)

642
642
?x
6
?x
4
?x
2
?1

?x
4
(x
2
?1)?(x
2
?1)

?(x
2
?1)(x
4
?1)

?(x
2
?1)(x
2
?1)(x
2
?1)

?(x
2
?1)
2
(x
2
?1)

∴ 当
x??1
时,
x?1?x?x


x??1
时,
x?1?x?x.

说明:两个实数比较大 小,通常用作差法来进行,其一般步骤是:第一步:作差;第二步:变形,常采用
配方,因式分解等恒等 变形手段;第三步:定号,贵州省是能确定是大于0,还是等于0,还是小于0.最后得
结论.概括为“ 三步,—结论”,这里的“变形”一步最为关键.
642
642
典型例题三

x1
?1)

(x?)

x
2
?x?1< br>)的大小.
22
x1
22
分析:直接作差需要将
(x?1) (x??1)

(x?)

x?x?1
)展开,过程复杂,式子冗长 ,可否考
22
例3
x?R
,比较
(x?1)(x
2
?
虑根据两个式子特点,予以变形,再作差.
xx
?1)
=
(x ?1)

x
2
?x??1

22
x
?(x?1)(x
2
?x?1)?(x?1)
, < br>2
1
?(x?1)(x
2
?x?1)?(x
2
?x? 1)

2
x1
22

(x?1)(x??1)?(x?)(x?x?1)

22
111
?(x
2
?x?1)?x(x?1)??0

222
x1
22
则有
x?R
时,
(x?1)(x? ?1)
?
(x?)

x?x?1
)恒成立.
22
解:∵
(x?1)(x
2
?
说明:有的确问题直接作差不容易判断其符号,这 时可根据两式的特点考虑先变形,到比较易于判断符号
时,再作差,予以比较,如此例就是先变形后,再 作差.
典型例题四


例4 设
x?R
,比较
1

1?x
的大小.
1?x
1x
2
?(1?x)?
解:作差,
1?x1?x
x
2
?0
, 1)当
x?0
时,即
1?x

1
?1?x

1?x
x
2
?0
, 2)当
1?x?0
,即
x??1
时,
1?x

1
?1?x

1?x
x
2
?0
, 3)当
1?x?0

x?0
,即
?1?x?0

x?0
时,
1?x
∴< br>1
?1?x

1?x
说明:如本题作差,变形,变形到最简形式时, 由于式中含有字母,不能定号,必须对字母根据式子具体
特点分类讨论才能定号.此时要注意分类合理恰 当.
典型例题五

例5 比较
18

16
的大小
分析:两个数是幂的形式,比较大小一般采用作商法。
16
18
18
16
18
16
19
16
1
16
9
16< br>?()()?()
解:
18
?()
2
16
168
16
282
说明:求商法比大小的变形要围绕与1比大小进行.
典型例题六

例6 设
a>0,b>0
,且
a?b
,比较:
a
a
?b
b

a
b
b
a
的大小。
分析:比较大小一般方法是求差法或求商法,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然后确定大小。
a
a
b
b
a
a?bb?a
?()
a?b
解 :
ba
?ab
b
ab
aa
>1,a?b>0
?()
a?b
>1

bb
aa
1,a?b<0?()
a?b
>1

b >a>0
时,
0<<
bb

a>b>0
时,


a
a
b
b
a
a?b
?()>1

ba
>1

ab
b

?ab>0

?ab>ab

说明:求商法的基本步骤是:①求商,②变形,③与1比大小从而确定两个数的大小.
baaaba
典型例题七

例7 实数
a、b、c、d
满足 条件:①
a?b,c?d
;②
?
a?c
??
b?c
?
?0
;③
?
a?d
??
b?d
?
?0< br>,则有
( )
A.
a?c?d?b
B.
c?a?b?d

C.
a?c?b?d
D.
c?a?d?b

(天津市2001年南开中学期末试题)
分析:先由 条件②③分析出
a、b

c、d
的关系,根据条件利用①用数轴数形结合比出 大小.
解:∵
?
a?c
??
b?c
?
?0
,∴
a、b

c
同侧

?
a?d
??
b?d
?
?0
,∴
a、b

d
异侧

a?b,c?d

∴把
a、b、c、d
标在数轴上,只有下面一种情况
由此得出
c?a?d?b
,∴此题选D.
说明:比较大小时可以借助于数轴 ,利用推出的一些结论在数轴上标出它们的相对位置,这样容易看出几
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尤其是比较 的个数较多时适用.
典型例题八

例8 已知①
?1?a?b?1
;②
1?a?b?3
,求:
3a?b
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是给 代数式的字母的范围,求另外代数式的范围.分为两步来进行:(1)利用待定系数法将代数

3a?b

a?b

a?b
表示.(2)利用不等式性质及题目条件 确定
3a?b
的范围.
解:设:
3a?b?x(a?b)?y(a?b)?(x?y)a?(x?y)b

由①+②×2得:
?1?2?(a?b)?2(a?b)?1?3?2



1?3a?b?7

说明:此题的一种典型错误做法,如下:
??1?a?b?1,1?a?b?3,
?0?2a?4
,即:
0?a?2< br>


?2?b?0

此解法的错误原因是因为
a< br>与
b
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量,而不是各自独立的,当
a?b
取 到最大
值或最小值时,
a?b
不一定能取到最值,所以用以上方法可能扩大变量的范围 .
避免出错的方法是通过待定系数法“整体代入”,见解题过程.


典型例题九

例9 判断下列各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若
ac?bc
,则
a?b.

22
11
?.

ab
cc
(3)若
a?b,c?0
,则
?.
ab
(2)若
a?b
,则
(4)若
a?b,c?d
,则
a?c?b?d.

(5)若
a?b?0,a?c
,则
a?bc.

(6)若
a?b,m?N
?
,则
a?b.

分析: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mm
2
1
?
?0
?
222
解:(1)
ac?bc?c?0?
c
2
?
?a?b
,是真命题.
ac
2
?bc
2
?< br>?
(2)可用赋值法:
a?3,b??2
,有
也可这样说明:
11
?
,是假命题.
ab
11b?a

??
abab

a?b
,只能确定
b?a?0

1111

ab
的符号无法确定,从而
?
的符号确定不了, 所以
?
无法得到,实际上有:
abab
11
?
?
?
cc
cc
(3)与(2)类似,由
a?b?
,从而
a?b ?
??
?
ab
?
?
?
是假命题.
ab< br>ab
c?0
?
?
(4)取特殊值:
a?5,b?1,c?2, d??3.


a?c?b?d
,∴ 是假命题.
定理3的推论是 同向不等式可相加,但同向不等式相减不一定成立.只有异向不等式可相减,即
a?b,c?d?a?c ?b?d.

?
a?b?0
?
2
?
?a?ab?
a?0
??
2
(5)
?
a?bc
, ∴是真命题.
a?c
?
?
?
ab?bc
?
b?0
?
?
(6)定理4成立的条件为必须是正数.
举反例:

< br>a?3,b??4,m?2
,则有
a
m
?b
m
.
说明: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性质定理成立的条件.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 通过
举反例.
典型例题十
例10 求证:
a?b,
11
??a?0,b?0.

ab
分析:把已知的大小关系转化为差数的正负,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完成推理.
证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得
典型例题十一
例11 若
a?b,c?d
,则下面不等式中成立的一个是( )
(A)
a?d?b?c
(B)
ac?bd

ab
(C)
?
(D)
d?a?c?b
< br>cd
解:由不等式的性质知:(A)、(B)、(C)成立的条件都不充分,所以选(D),其实 (D) 正是异
向不等式相减的结果.
说明:本的解法都是不等式性质的基本应用,对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要逐条掌握准确,以便灵活应用.
典型例题十二
例12 若
?1?????1
,则下面各式中恒成立的是( ).
(A)
?2?????0
(B)
?2??????1

(C)
?1?????0
(D)
?1?????1

分析 本题考查是否能正确使用不等式的性质来进行变形,应看到,已知条件中含有两个内容,即
?1???1

?1???1

???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可得
?1????1

????0
,继而得到
?2?????2

????0
,故
?2?????0
,因此选A.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若
a?b?c
,则一定成立的不等式是( )
A.
ac?bc
B.
ab?ac
C.
a?c?b?c
D.
111
??

abc
分析:A错,当
a?b,
也不对.
c?0
时有ac?bc
;同样B错;D没有考虑各数取零和正负号的关系,所以
故选C,因为不等式两 边同时加上一个任意数(此题是
?c
),原不等式成立.
说明:这类题可以采用特例法:令
c?0
即得C成立.


典型例题十四

例14 已知:
a>b,e>f,c?0
,求证:
f?ac<e?bc

分 析:要证明的式子中,左右均为二项差,其中都有一项是两字母积的形式,因此在证明时,对两项积要
注 意性质的使用,对两项差的证明要注意使用同向加性或异向减性来处理.
证明:
?a>b,c>0,?ac>bc,

??ac<?bc.

f<e,
∴由同向加性可得:
f?ac<e?bc

说明:此题还 可采用异向减性来处理:
f<e,ac>bc,
做这类题过程并不复杂,关
?f?ac <e?bc.
键是记准性质,并能正确地应用.
典型例题十五

例15已知 集合
I
?
,B?
?
x|x|?y?2,y?A
?
,
求:
A?B

?R,A?
?
x|x
2
? 5x?14<0
A

B
,从已知来看,
A
的范围容易求,< br>B
的元素由
y?A
可以推分析:要求
A?B
,需要先求集合< br>算,但在推算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解:
?x?5x?14?0且I?R,

2
?R
,意在明确 集合
A
中的元素为
R
,若去掉此条件,会出现不确定的情况.比
如,
?2?x?7
的实数和
?2?x?7
的整数显然是有区别的.另外,这里集合
B
的元素是通过集合
A
的元
素求出的,解题时,一定要看清.
说明:本题中的条件
I
典型例题十六

例16 设
a

b
都是非零实数,求不等式
a?b

11
?
同 时成立的充要条件.
ab
分析:本题是求两个不等式同时成立的充要条件,因此,这两个不等 式不能分开来讨论.如果分开讨论,

a?b
成立的条件就是
a?b
本身;而
11
?
成立的条件则是
a

b
同号,且< br>a?b
,但这个条件只是
ab
11
?
的一个充分条件,并且与 第一个不等式
a?b
是矛盾的.所以必须研究这两个不等式同时成立的条
ab
件.显然,应该从求它们同时成立的必要条件入手.
解:先求
a?b

件.
1111
?
同时成立的必要条件,即当
a?b

?
同时成立时,
a

b
应具备什么条
abab
?
a? b,
?
a?b?0,
??

?
11
,得
?
b?a

??0.
??
?
ab
?
ab



a?b?0
可知
b?a?0
,再由

b?a
?0

ab?0
,即
a

b
异号, 因此
a?0?b
是不等式
a?b
ab
11
?
同时成 立的必要条件.
ab
11
再求
a?b

?
同时成立的充分条件.
ab
事实上,当
a?0?b
时,必有
a?b
,且
1 111
?0,?0
,因而
?
成立.从而
a?0?b
是不等式
abab
11
?
同时成立的充分条件.
ab
11
因此,两个不等式
a?b

?
同时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a?0?b
ab
1111
说明:本题结果表明,
a?b

?< br>同时成立,其充要条件是
a
为正数,
b
为负数.这与
?
成立
abab
11
的条件
ab?0

b?a
不要 混淆.解本题是从必要条件入手的,即若
a?b

?
同时成立,则要研究从< br>ab
11
不等式
?

a?b

a

b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从中得出结论(
a?0?b
),再把这个结论作为一个 充
ab
11
分条件去验证
a?b

?
能否同时成立 .从而解决了本题.
ab
a?b

典型例题十七

例17 已知函数
f(x)?ax?c
满足:
?4?f(1)??1,?1?f(2)?5.< br>则
f(3)
应满足( )
(A)
?7?f(3)?26
(B)
?4?f(3)?15

(C)
?1?f(3)?20
(D)
?
2
2835
?f(3)?

33
分析:如 果能用
f(1)

f(2)

f(3)
“线性”表示出:< br>f(3)?mf(1)?nf(2)
,就可利用不等式的基本
性质,由
f(1)

f(2)
的取值范围,推出
f(3)
满足的条件.
解:∵
f(1)?a?c,f(2)?4a?c,

11
[f(2)?f(1)],c?[f(2)?4f(1)]

33
1

f(3)?9a?c?3[f(2)?f(1)]?[f(2)?4f(1)]

3

a?
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得
故选(C).
说明: (1)也可设
f(3)?mf(1)?nf(2)
,由代定系数法求得
m??
(2)下面的错误是值得引以为戒的∵
f(1)?a?c,f(2)?4a?c,

58

n?

33



f(3)?9a?c.


0?a?3?0?9a?27,
?
?
??7?f(3)?26.

1?c?7??c??1
?
故选(A)
上述推理错误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将条件
?
?4?f(1)??1
?
0?a?3
化为使
a

c
的取值范围扩
??
??1?f(2)?5
?
1?c?7
大所致.事实上,作为点集

N?
?
(a,c)0?a?3,1?1?7
?
之间的关系是
M?< br>?
N
,如图点集N是图中乱世形OABD所围成的区域,点
集M是由平行四边形 MNBP所围成的区域,这样就直观地表现了
M?
?
N
,揭示了上述解法的错 误.
第三部分
本题主要考察椭圆的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 同时考察解析几何的基本思
想方法和综合解题能力。满分15分.
m
2
?0
, (21) (本题满分15分)已知
m?1
, 直线
l:x?my?
2
x
2
2
椭圆
C:
2
?y?1

F
1
,F
2
分别为椭圆
C的左、右焦点.
m
(Ⅰ)当直线
l
过右焦点
F
2< br>时,求直线
l
的方程;
(Ⅱ)设直线
l
与椭圆
C< br>交于
A,B
两点,
VAF
1
F
2


VBF
1
F
2
的重心分别为
G,H
.若 原点
O
在以线段
GH
为直径的圆内,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
GH
O
G,H

m
2
m
2
2< br>2
?0
经过
F
2
(m?1,0)
,所以
m? 1?
(Ⅰ)解:因为直线
l:
x?my?
,得
22
m2
?2
,又因为
m?1
,所以
m?2

故直线
l
的方程为
x?2y?1?0

(Ⅱ)解:设A(x
1
,y
1
),B(x
2
,y
2
)


?
m
2
x?my?
?
?2
,消去
x
得 由
?
2
?
x?y
2
?1
?
?
m
2
m
2
? 1)??m
2
?8?0
,知
m
2
?8
, 则由
??m?8(
4
2
mm
2
1
?
。 且 有
y
1
?y
2
??,y
1
?y
2
?
282
x
1
y
1
xy
,),H(
2,
2
),

3333
uuuruuur
xxyy
因原点O在以线段GH为直径的圆内
OG?OH?
12
?
12
?0

99
由于
F
1
(?c,0),F
2
(c ,0),
由题可知
G(

x
1
x
2
?y< br>1
y
2
?0

m
2
m
2
m
2
1
2
)(my
2
?)?y
1
y
2
?(m?1)(?)

x
1
x
2
?y
1
y
2
?(my
1
?
2282
m
2
1
??0
,即
m
2
?4
。 所以
82
又 因为
m?1

??0
,所以
1?m?2

所以
m
的取值范围是
(1,2)

典型例题一
例1 解不等式:(1)
2x?x?15x?0
;(2)
(x?4)(x?5 )(2?x)?0

分析:如果多项式
f(x)
可分解为
n
个一次式的积,则一元高次不等式
f(x)?0
(或
f(x)?0
)可用“ 穿
根法”求解,但要注意处理好有重根的情况.
解:(1)原不等式可化为
把方程
x(2x?5)(x?3)?0
的三个根
x
1
经过三个根,其解集如 下图的阴影部分.
∴原不等式解集为
?
x?
(2)原不等式等价于
∴原不等式解集为
32
23
5
?0,x
2
??,x
3
?3
顺次标上数轴.然后从右上开始画线顺次
2
?
?
5
?
?x?0或x?3
?

2
?
?
xx??5或?5?x??4或x?2
?


说明:用“穿根法”解不等式时应注意:①各一次项中
x
的系数必为正;②对于 偶次或奇次重根可转化为
不含重根的不等式,也可直接用“穿根法”,但注意“奇穿偶不穿”,其法如下 图.
典型例题二
例2 解下列分式不等式:
x
2
?4x?1
32
?1
(1); (2)
2
?1?
3x?7x?2
x?2x?2
分析:当分式不等式化为
f(x )
?0(或?0)
时,要注意它的等价变形
g(x)

f(x)
?0?f(x)?g(x)?0

g( x)

?
f(x)?g(x)?0
f(x)f(x)
?0?
?
或?0?f(x)?0或f(x)?g(x)?0

g(x)g(x)
?
g(x)?0
(1)解:原不等式等价于
用“穿根法”
∴原不等式解集为
(??,?2)??1,2
?
?6 ,??
?

??
2x
2
?3x?1
?0
(2)解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
3x
2
?7x?2
∴原不等式解集为
(??,
11
)?(,1)?(2,??)

32
(2x?1)(x?1)
?0

(3x?1)(x?2)
解法二:原不等式等价于
用“穿根法”
∴原不等式解集为
(??,
11
)?(,1)?(2,??)

32
典型例题三

例3 解不等式
x
2
?4?x?2

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去绝对值符号, 而去绝对值符号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绝对值的意义
?
a(a?0)

a?< br>?
?a(a?0)
?
二是根据绝对值的性质:
x?a??a?x?a, x.a?x?a

x??a
,因此本题有如下两种解法.


2 2
??
?
x?4?0
?
x?4?0
解法一:原不等式
?
?


?
22
?
?
x?4?x?2< br>?
?
4?x?x?2

?
?
x?2或x??2
?
?2?x?2


?
?
?2?x?x
?
x??2或x?1

2?x?3

1?x?2

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x1?x?3
?

2
解法二:原不等式等价于
?(x?2)?x?4?x?2

2< br>?
?
?2?x?3
?
x?4?x?2

?

?
故1?x?3

2
x?1或x??2
?
?< br>?
x?4??(x?2)
典型例题四

x
2
?6x?5
?0
. 例4 解不等式
2
12? 4x?x
分析:这是一个分式不等式,其左边是两个关于
x
二次式的商,由商的符号法 则,它等价于下列两个不等
式组:
22
??
?
x?6x?5?0< br>?
x?6x?5?0

?

?
22
???
12?4x?x?0
?
12?4x?x?0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上 面两个不等式级的解集的并集.也可用数轴标根法求解.
解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下面两个不等式级的并集:
22
??
,
?< br>x?6x?5?0 
?
x?6x?5?0,

?

?
22
??
12?4x?x?012?4x?x?0
??
?
( x?1)(x?5)?0,
?
(x?1)(x?5)?0,
?
?
或< br>?

(x?2)(x?6)?0;(x?2)(x?6)?0;
??
?
x?1,或x?5,
?
1?x?5,

?

??

x??2,或x?6
?2?x?6
?
?
?1?x? 5,

x??2

x?6

∴原不等式解集是
{xx??2,或1?x?5,或x?6}

解法二:原不等式化为
(x?1)(x?5)
?0

(x?2)(x?6)
画数轴,找因式根,分区间,定符号.
(x?1)(x?5)
符号
(x?2)(x?6)


∴原不等 式解集是
{xx??2,或1?x?5,或x?6}

说明:解法一要注意求两个等 价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求每组两个不等式的交集,再求两组的解的并集,否则
会产生误解.
解法 二中,“定符号”是关键.当每个因式
x
的系数为正值时,最右边区间一定是正值,其他各区间 正负相
间;也可以先决定含0的区间符号,其他各区间正负相间.在解题时要正确运用.
典型例题五

x
2
?2x?2
例5 解不等式
?x

3?2x?x
2
分析: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含有< br>x
的代数式,必须先把它们移到一边,使另一边为0再解.
(x?2)(x
2
?x?1)
?0
. 解:移项整理,将原不等式化 为
(x?3)(x?1)

x
2
?x?1?0
恒成立,知原 不等式等价于
(x?2)
?0

(x?3)(x?1)
解之,得原 不等式的解集为
{x?1?x?2或x?3}

22
说明:此题易出现去分 母得
x?2x?2?x(3?2x?x)
的错误解法.避免误解的方法是移项使一边为0
再解.
另外,在解题过程中,对出现的二项式要注意其是否有实根,以便分析不等式是否有解,从而 使求解过程科学
合理.
典型例题六

例6 设
m?R
,解 关于
x
的不等式
m
2
x
2
?2mx?3?0

分析: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解:当
m?0
时,因
?3?0< br>一定成立,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R


m?0
时,原不等式化为
(mx?3)(mx?1)?0

31
?x?

mm
13

m?0
时,解得
?x??

mm

m?0
时,解得
?
∴当
m?0
时,原不等式 的解集为
?
x?
?
?
31
?
?x?
?
mm
?

m?0
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x
?
?
13
?
?x??
?

mm
?
说明:解不等式时,由于
m?R
,因此不能完全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解.因 为当
m?0
时,原不等
式化为
?3?0
,此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R
,所以解题时应分
m?0

m?0
两种情况来讨论.


3
131

x
2
?
后,认为
??< br>,这也是易出现的错误之处.这时
m
m
mm
3131
也应分情 况来讨论:当
m?0
时,
??
;当
m?0
时,
??

mm
mm
在解出
m
2
x
2
? 2mx?3?0
的两根为
x
1
??
典型例题七

例7 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2ax?a
2
?1?x(a?0)

分析:先按无理不等式的解法化为两个不等式组,然后分类讨论求解.
?
2ax?a
2
?0,
?
2x?a
2
?0,
?
解:原不 等式
?(1)
?
1?x?0,

(2)
?

1?x?0.
?
?
22
2ax?a?(1?x);
?
a< br>?
x?,
?
a
2
?
?
?
x?,
a?0
,得:
(1)?
?
x?1,

(2)?
?
2

?
?
22
?
x? 1.
x?2(a?1)x?a?1?0;
?
?
2222
由判别式??4(a?1)?4(a?1)?8a?0
,故不等式
x?2(a?1)x?a?1?0
的解是
a?1?2a?x?a?1?2a


0?a?2
时,
组(2)的解是
x?1

当< br>a?2
时,不等式组(1)无解,(2)的解是
x?
a
?a?1?2a ?1

a?1?2a?1
,不等式组(1)的解是
a?1?2a?x?1,不等式
2
a

2
综上可知,当
0?a?2
时,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a?1?
?
2a,??
;当
a?2
时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
?
a
?
,??
?

?
2
??
说明:本题分类讨论标准“
0?a?2

a?2
”是依据“已知
a?0
及(1)中‘
x?

x?
a

x?1
’,(2)中
2
a

x?1
’” 确定的.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是不等式问题中的难点,也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一般
2
地,分类 讨论标准(解不等式)大多数情况下依“不等式组中的各不等式的解所对应的区间的端点”去确定.
2
本题易误把原不等式等价于不等式
2ax?a?(1?x)
.纠正错误的办法是熟练掌 握无理不等式基本类型的解
法.
典型例题八

例8 解不等式
4x
2
?10x?3?3


分析:先去掉绝对值号,再找它的等价组并求各不等式的解,然后取它们的交集即可.
解答:去掉绝对值号得
?3?4x
2
?10x?3?3

∴原不等式等价于不等式组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x?
?
?
?
15
?x?0或?x?3
?

22
?
说明: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关键是要把它化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然后把不等式等价转化为不等式
组,变成求不等式组的解.
典型例题九

223
例9 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x?(a?a)x?a?0

分析:不等式中含 有字母
a
,故需分类讨论.但解题思路与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完全一样:求出
223
方程
x?(a?a)x?a?0
的根,然后写出不等式的解,但由于方程的根含 有字母
a
,故需比较两根的大
小,从而引出讨论.
2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x?a)(x?a)?0

(1)当a?a
2
(即
a?1

a?0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
x
?
x
?
x
x?a或x?a
2

?
?
(2)当
a?a
2
(即
0?a?1
)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x?a
2
或x?a

(3)当
a?a
2
(即
a?0
或1)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x?R且x?a
?

说明:对参数进行的讨论,是根据解题的需要而自然引 出的,并非一开始就对参数加以分类、讨论.比如
2
本题,为求不等式的解,需先求出方程的根
x
1
?a

x
2
?a
,因此不等式的解就 是
x
小于小根或
x
大于大
根.但
a

a< br>2
两根的大小不能确定,因此需要讨论
a?a
2

a?a2

a?a
2
三种情况.
典型例题十

例10 已知不等式
ax?bx?c?0
的解集是
集.
分析:按照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解法,先确定系数
c
的正负,然后求出方程
cx
2?bx?a?0
的两根即
可解之.
2
?
x
?
?x?
?
?
(
?
?0)
.求不等式
cx
2
?bx?a?0
的解


解:(解法1)由题可判断出
?

?
是方程
ax
2
?bx?c?0
的两根,

?????
bc

????

aa

ax
2
?bx?c?0
的解集是
x??x??
,说明
a?0

??
c
?0?c?0

a
ba
cx
2
?bx?a?0?x
2
?x??0

cc
1111
ba

x
2
?x??0
,即
x
2
?(??)x?(?)(?)?0

????
cc
11

(x?)(x?)?0

??
11

0????
,∴
?

??< br>而
??0

??0
????0?

(x?
?
11
11
?
)(x?)?0
的解集为
?
x?x?< br>?

??
??
??
(解法2)由题意可判断出
?< br>,
?
是方程
ax
2
?bx?c?0
的两根,

????
c

a

ax
2
? bx?c?0
的解集是
x??x??
,说明
a?0

而< br>??0

??0
????0?
??
c
?0?c?0< br>.
a
对方程
cx
2
?bx?a?0
两边同除以x
2

11
a?()
2
?b?()?c?0

xx
1

t?
,该方程即为
x
at
2< br>?bt?c?0
,它的两根为
t
1
??

t
2
??


1
11
1
??

? ?
.∴
x
1
?

x
2
?
?
x
1
x
2
?
2
∴方程
cx?bx? a?0
的两根为
1
1
,.
?
?

0????
,∴
11
?

??
∴不等式
cx
2
?bx?a?0
的解集是
?
x
?
?
11
?
?x?
?

??
?


说明:(1)万变不离其宗,解不等式的核心即是确定首项系数的正负,求出相应的方 程的根;(2)结合使用韦达
定理,本题中只有
?

?
是已知量,故 所求不等式解集也用
?

?
表示,不等式系数
a

b

c
的关系也用
?

?
表示出来;(3)注意解 法2中用“变换”的方法求方程的根.
典型例题十二

例12 若不等式
x?ax?b
1
的解为
?
(??,)?(1,??)
,求
a

b
的值.
3
x
2
?x?1x
2
?x?1
分析:不等式本身比较复杂,要先对不等式进行同解变形,再根据解集列出关于
a< br>、
b
式子.
解:∵
x
2
?x?1?(x?)
2
?
13
?0

24
13
x
2
?x?1?(x?)
2
??0

24
2
∴原不等式化为
(2?a?b)x?(a?b)x?a?b?0

?
?
2?a?b ?0
?
1
?
a?b
?
, 依题意
?
?2?a?b3
4
?
a?b
?
?
?
2?a?b3
5
?
a?
?
?
2
. ∴
?
?
b?
3
?
2
?
说明:解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不等式,要注意判断二次项系数的符号,结合韦达定理来解.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不等式
ax
2
?bx?2?0的解集为
x?1?x?2
,求
a

b
的值.
分析:此题为一元二次不等式逆向思维题,要使解集为
x?1?x?2
,不等式
ax< br>2
?bx?2?0
需满足
条件
a?0

??0

ax
2
?bx?2?0
的两根为
x
1
??1< br>,
x
2
?2

解法一:设
ax
2
?bx?2?0
的两根为
x
1

x
2
,由韦达定理 得:
??
??
b
??
b
x?x?????1?2
2
??
?
1
?
aa
由题意:
?
?
22
?
x?x??
?
???1?2
12
??
a
??
a
2

a?1

b??1
,此时满足
a?0

??b?4a?(?2)?0

解法二:构造解集为
x?1?x?2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
(x ?1)(x?2)?0
,即
x
2
?x?2?0
,此不等式与原不等式
ax
2
?bx?2?0
应为同解不等式,故需满足:


ab?2

a?1

b??1
??
1?1?2
说明: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同时还考查逆 向思维的能力.对有关字母
抽象问题,同学往往掌握得不好.
典型例题十四

2
例14 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ax?(a?1)x?1?0

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为含有字母系数,所以还考查分类思想.
解:分以下情况讨论
(1)当
a?0
时,原不等式变为:
?x?1 ?0
,∴
x?1

(2)当
a?0
时,原不等式变为:
(ax?1)(x?1)?0

1
1

a
a
1
②当
a?0
时,①式变为
(x?)(x?1)?0
. ②
a
11?a11
1

?1?
,∴当
0?a?1
时,
?1
,此时②的解 为
1?x?
.当
a?1
时,
?1
,此时②的解为
a aaa
a
①当
a?0
时,①式变为
(x?)(x?1)?0
,∴不等式的解为
x?1

x?
1
?x?1

a
说明:解本题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关键是要找到分类的标准,就本题来说有三级分类:
分类应做到使所给参数
a
的集合的并集为全集,交集为空集,要做到不重不漏.另外,解本题 还要注意在讨论
a?0
时,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ax
2
?(a?1)x ?1?0
应首选做到将二次项系数变为正数再求解.
典型例题十五

2
例15 解不等式
x?3x?10?8?x

分析:无理不等式 转化为有理不等式,要注意平方的条件和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一般情况下,
f(x)?g(x)
可转化为
f(x)?g(x)

f(x)?g(x)
,而
f(x)? g(x)
等价于:
?
f(x)?0
?
f(x)?0
?
?
g(x)?0

?
g(x)?0
?
?< br>f(x)?[g(x)]
2
?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下面两个不等式组:
?
8?x?0
8?x?0
?
?
2

?
2

?
x?3x?10?0

x?3x?10?0
?< br>2
?
2
?
x?3x?10?(8?x)
由①得
??
x?8
,∴
x?8

x?5或x??2
?

< p>
?
?
x?8
?
74
由②得∴
?
x?5 或x??2

?x?8

13
?
74
?
x?
?
13.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x
?
?7474
???
?x?8或x?8
?
,即为
?
xx?< br>?

1313
???
f(x)?g(x)
型的不等式求解,注意: 说明:本题也可以转化为
?
f(x)?0
?

f(x)?g(x) ?
?
g(x)?0
?
2
?
f(x)?[g(x)]
2
2
?
这里,设全集
U?{xx?3x?10?0}?{xx??2或x?5 }

A?
?
?
xx?3x?10?8?x
?

??
则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
A
的补集
A

?8?x?0
?
2
74
2
?x??2

5?x?

x?3x?10?8?x?
?
x?3x?10?0

1 3
?
22
x?3x?10?(8?x)
?

A?
?
xx?2或5?x?
?
?
74
?
?
,∴原不等式的 解集是
13
?
?
74
?
A?
?
xx??

13
??

教资高中数学面试书-浅谈优化高中数学作业论文


高中数学导语课件-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试题下载


高中数学联赛试题与答案-高中数学各种规律题


新版高中数学A版-2017湖北高中数学文高考题


高中数学到底怎么学-高中数学思维导图图片简单漂亮


高中数学竞赛培优教程专题讲座-高中数学征解题


高中数学必修一根式-高中数学教师岗位工作职责


深圳学而思高中数学老师推荐-高中数学什么是导数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04:3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5734.html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集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