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最新版复习资料-经典-全面)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05:14
tags:高中数学知识点

高中数学老师试卷评语-河南省高中数学会考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 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
数列、不等式、解 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
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 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 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
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 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 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
数的图象与性质 、三角函数的应用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 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 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

⑼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
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
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
N
?

N
?
表示正整数 集,
Z
表示整数集,
Q
表示有理数集,
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
a
与集合
M
的关系是a?M
,或者
a?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
x
|
x
具有的性质},其中
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
空集(
?< br>).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A?B

子集
(或
A中的任一元素都
属于B
(1)A
?
A
A(B)
BA
(2)
??A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B?A)

(3)若
A?B

B?C
,则
A?C

(4)若
A?B

B?A
,则
A?B

A
?
B
?
A?B
,且B中至
少有一元素不属于
A
(1)
??A
(A为非空子集)
?
真子集
(或
B
?
A)
?
(2)若
A?B

B?C
,则
A?C

???
BA

集合
A中的任一元素都
(1)A
?
B
A(B)
A?B

相等
属于B,B中的任
一元素都属于A
(2)B
?
A

(7)已知集合
A

n(n?1)
个元素,则它有
2
个子集,它有
2?1
个真子集,它有
2?1
个非空子集,它有< br>2?2
非空真子集.
n
nnn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1)
AA?A

AB
交集

{x|x?A,

x?B}

(2)
A???

AB
(3)
A

A
B?A

B?B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
AA?A

??A

A
B
AB
并集

{x|x?A,

x?B}

(2)
A
(3)
A

A
B?A

B?B

1
A(?
U
A)??

2
A(?
U
A)?U


{x|x?U,且x?A}
补集
?
U
A

痧B)?(
U
A)(?
U
(A
U
B)
痧B)? (
U
A)(?
U
(A
U
B)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 解集
|x|?a(a?0)

{x|?a?x?a}

|x|?a(a?0)

x|x??a

x?a}


ax?b
看成一个整体,化成
|x|?a

|ax?b|?c, |ax?b|?c(c?0)

|x|?a(a?0)
型不等式来求解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判别式
??0

??b
2
?4ac

??0

??0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二次函数
y?ax
2
?bx?c(a?0)
O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c?0(a?0)
的根
?b ?b
2
?4ac
x
1,2
?
2a
(其中
x
1
?x
2
)

x
1
?x
2
??
b

2a
无实根
ax
2
?bx?c?0(a?0)
{x|x?x
1

x?x
2
}

的解集
{x|
x??
b
}

2a
R

a x
2
?bx?c?0(a?0)
{x|x
1
?x?x
2}

的解集
?

?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
①设
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
f
, 对于集合
A
中任何一个数
x
,在集合
B
中都有
唯一 确定的数
f(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
A

B以及
A

B
的对应法则
f
)叫做集合
A

B
的一个函数,记作
f:A?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①设
a,b
是两个实数,且< br>a?b
,满足
a?x?b
的实数
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 br>[a,b]
;满足
a?x?b

实数
x
的集合叫做开 区间,记做
(a,b)
;满足
a?x?b
,或
a?x?b
的 实数
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
分别记做
[a,b)

( a,b]
;满足
x?a,x?a,x?b,x?b
的实数
x
的集合分 别记做
[a,??),(a,??),(??,b],(??,b)

注意:对于集 合
{x|a?x?b}
与区间
(a,b)
,前者
a
可以大于 或等于
b
,而后者必须
a?b
,(前者可以不成立,为空集;而后者必须成立).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f(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f(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

f(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y?tanx
中,
x?k
?
?
?
2
(k ?Z)

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
f(x)
是由 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
域的交集.
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
f(x)
的定义域为
[a ,b]
,其复合函数
f[g(x)]
的定义域
应由不等式
a?g(x )?b
解出.
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求函数最 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
(大)数 ,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
不同. 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
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
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 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
最值.
③判别 式法:若函数
y?f(x)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
y
的关于
x
的二次方程
a(y)x?b(y)x?c(y)?0
,则

a(y)?0< br>时,由于
x,y
为实数,故必须有
??b(y)?4a(y)?c(y)?0< br>,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2
2
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⑤换元法:通过 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
数的最值问题 .
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
【1.2.2】函数的表示法
(5)函数的表示方法
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 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
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6)映射的概念
①设
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 对应法则
f
,对于集合
A
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
B
中都有 唯一的
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
A

B
以及
A

B
的对应法则
f
)叫做集合
A

B
的映射,记

f:A?B

②给定一个集合
A
到 集合
B
的映射,且
a?A,b?B
.如果元素
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
b
叫做元

a
的象,元素a
叫做元素
b
的原象.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函数的单调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定义
性 质
图象 判定方法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
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
自变量的值x
1
、x
2
,当x<
1

..
x时,都有f(x)< f(x),
212
...
..........
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 br>间上是增函数.
...
(1)利用定义
(2)利用已知函数
的单调性
y
y=f(X)
f(x )
1
f(x )
2
(3)利用函数图象
x
2
ox
1
x

(在某个区间图
象上升为增)
函数的
(4)利用复合函数
单调性
(1)利用定义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 br>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
自变量的值x
1
、x
2
,当x< 1

..
x时,都有f(x)>f(x),
212
...
..........
(2)利用已知函数
的单调性
y
f(x )
1
y=f(X)
f(x )
2
(3)利用函数图象
x2
o
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
间上是减函数.
...
x
1
x

(在某个区间图
象下降为减)
(4)利用复合函数
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 ,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
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③对于复合函数
y?f[g(x)]
,令
u?g(x)
,若
y?f(u)
为增,< br>u?g(x)
为增,则
y?f[g(x)]
为增;若
y?f(u)为减,
u?g(x)
为减,则
y?f[g(x)]
为增;若
y? f(u)
为增,
u?g(x)
为减,则
y?f[g(x)]

减;若
y?f(u)
为减,
u?g(x)
为增,则
y?f[g(x )]
为减.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2)打“√”函数
f(x)?x?
a
(a?0)
的图象与性质
x
y

f(x)
分别在
(??,?a]

[a,??)
上为增函数,分别在
[?a,0)

(0,a]
上为减 函数.
(3)最大(小)值定义
o

x

① 一般地,设函数
y?f(x)
的定义域为
I
,如果存在实数
M
满足:(1)对于任意的
x?I
,都有
f(x)?M

(2)存在
x
0
?I
,使得
f(x
0
)?M
.那么,我们称
M
是函数
f(x)
的最大值,记作
f
ma x
(x)?M

②一般地,设函数
y?f(x)
的定义域为
I
,如果存在实数
m
满足:(1)对于任意的
x?I
,都有
f(x)?m

(2)存在
x
0
?I
,使得
f( x
0
)?m
.那么,我们称
m
是函数
f(x)
的最 小值,记作
f
max
(x)?m

【1.3.2】奇偶性
(4)函数的奇偶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定义
性 质
图象 判定方法
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
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
函数的
f(-x)=-f(x),那么函数
...........
f(x)叫做奇函数.
...
(1)利用定义(要
先判断定义域是否
关于原点对称)
奇偶性

(2)利用图象(图
象关于原点对称)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
域内任意一 个x,都有
f(-x)=f(x),那么函数
..........
f(x)叫做偶函 数.
...

(1)利用定义(要
先判断定义域是否
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图象(图
象关于y轴对称)
②若函数
f(x)
为奇函数 ,且在
x?0
处有定义,则
f(0)?0

③奇函数在
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
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 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 br>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
〖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
(1)作图
利用描点法作图:
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②化解函数解析式;
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 ④画出函数的图象.
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
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 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
数的图象.
①平移变换
h?0,左移 h个单位k?0,上移k个单位
y?f(x)????????y?f(x?h)y?f(x)???? ????y?f(x)?k

h?0,右移|h|个单位k?0,下移|k|个单位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②伸缩变换
0?
?
?1,伸
y?f(x)????? y?f(
?
x)

?
?1,缩
0?A?1,缩
y?f(x)?????y?Af(x)

A?1,伸
③对称变换
y轴
x轴
??y?f(?x)

y?f(x)????y??f(x)

y?f(x)? ?
直线y?x
原点
y?f(x)????y??f(?x)

y?f(x)?????y?f
?1
(x)

去掉y轴左边图象
y?f(x)????????????????y?f(|x|)

保留y轴右边图象,并作其关于y轴对称图象
保留x轴上方图象
y?f(x)???? ??????y?|f(x)|

将x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
(2)识图
对于 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 、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
(3)用图
函数图象 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
题结 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①如果
x?a,a?R,x?R,n? 1
,且
n?N
?
,那么
x
叫做
a

n
次方根.当
n
是奇数时,
a

n
次方根
用符号
n
a
表示;当
n
是偶数时,正数
a
的正的
n
次方根用符号
n
a
表示,负的
n
次方根用符号< br>?
n
a
表示;0

n
次方根是0;负数
a< br>没有
n
次方根.
n
②式子
n
a
叫做根式, 这里
n
叫做根指数,
a
叫做被开方数.当
n
为奇数时,a
为任意实数;当
n
为偶数
时,
a?0

?
a (a?0)
③根式的性质:
(a)?a
;当
n
为奇数时,
a?a
;当
n
为偶数时,
a?|a|?
?

?a (a?0)
?
n
n
n
n
n
n
(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m
n
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a?
n
a
m
(a?0,m,n?N
?
,

n?1)
.0的正分数指数幂 等于0.
m
n
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a
?
1
m
1
?()
n
?
n
()
m
(a? 0,m,n?N
?
,

n?1)
.0的负分数指数幂
aa< br>没有意义. 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
(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a?a?a
rsr?s
(a?0,r,s?R)

(a
r
)
s
?a
rs
(a?0,r,s?R)< br>

(ab)?ab(a?0,b?0,r?R)

rrr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4)指数函数
函数名称 指数函数
定义
x
函数
y?a(a?0

a?1)
叫做指数函数
图象
a?1

y
y?a
x
y?a
0?a?1

x
y
y?1
y?1
(0,1)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定义域
R

值域
(0,??)

过定点 图象过定点
(0,1)
,即当
x?0
时,
y?1

奇偶性 非奇非偶
单调性 在
R
上是增函数 在
R
上是减函数
函数值的
a
x
?1(x?0)
a
x
?1(x?0)

a
x
?1(x?0)
a
x
?1(x?0)

a
x
?1(x?0)
变化情况
a
x
?1(x?0)
图象的影响 在第一象限内,
a
越大图象越高;在第二象限内,
a
越大图象越低.
a
变化对

〖2.2〗对数函数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对数的定义
x
①若
a?N(a?0,且a?1)
,则
x
叫做以
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
x?log
a
N
,其中
a
叫做 底数,
N
叫做真数.
②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x
③对数式与指数式 的互化:
x?log
a
N?a?N(a?0,a?1,N?0)

(2)几个重要的对数恒等式
log
a
1?0

log< br>a
a?1

log
a
a
b
?b

(3)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
常用对数:
lgN
,即
log
10
N
;自然对数:
lnN
,即
log
e
N
(其中
e?2.71828
…).
(4)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a?0,a?1,M?0,N?0
,那么
①加法:
log
a< br>M?log
a
N?log
a
(MN)
②减法:
log
a
M?log
a
N?log
a
logNn
③数乘:
nlog
a
M?log
a
M(n?R)
a
a
?N

M

N

log
a
b
M
n
?
log
b
N
n
(b?0,且b?1)

log
a
M(b?0,n?R)
⑥换底公式:
log
a
N?
log
b
a
b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5)对数函数
函数
对数函数
名称
定义
函数y?log
a
x(a?0

a?1)
叫做对数函数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a?1

y
x?

1
y?log
a
x
0?a?1

y
x?

1

y?log
a
x
(1,0)







O
图象
(1,0)
x
O
x
定义域
(0,??)

值域
R

过定点 图象过定点
(1,0)
,即当
x?1
时,
y?0

奇偶性 非奇非偶
单调性 在
(0,??)
上是增函数 在
(0,??)
上是减函数
函数值的
log
a
x?0( x?1)
log
a
x?0(x?1)

log
a
x ?0(x?1)
log
a
x?0(x?1)
log
a
x?0 (0?x?1)

变化情况
log
a
x?0(0?x?1)
图象的影响
a
变化对 在第一象限内,
a
越大图象越靠低;在第四象限内,
a
越大图象越靠高.
(6)反函数的概念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设函数
y?f(x)
的定义域为
A
,值域为
C
,从式子
y?f(x )
中解出
x
,得式子
x?
?
(y)
.如果对于y

C
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
x?
?
(y)

x

A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子
x?
?
(y)
表示
x

y
?1?1
的函数,函数
x?
?
(y)
叫做函数
y?f(x)
的反函数,记作
x?f (y)
,习惯上改写成
y?f(x)

(7)反函数的求法
?1
①确定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②从原函数式
y?f(x)
中反解出
x?f(y)

?1?1
③将
x?f(y)
改写成
y? f(x)
,并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
(8)反函数的性质
?1
①原函数
y?f(x)
与反函数
y?f(x)
的图象关于直线
y?x
对称.
?1
②函数
y?f(x)
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 br>y?f(x)
的值域、定义域.
?1
'
③若
P(a,b)< br>在原函数
y?f(x)
的图象上,则
P(b,a)
在反函数
y ?f(x)
的图象上.
④一般地,函数
y?f(x)
要有反函数则它必须为单调函数.
〖2.3〗幂函数
(1)幂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
y?x
?
叫做幂函数,其中
x
为自变量,
?
是常数.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2)幂函数的图象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3)幂函数的性质
①图象分布:幂函数图象分布在第一、二、三象限,第四象限无图象.幂 函数是偶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二
象限(图象关于
y
轴对称);是奇函数时,图象 分布在第一、三象限(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时,图
象只分布在第一象限. ②过定点:所有的幂函数在
(0,??)
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
(1,1)

③单调性:如果
?
?0
,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0,??)
上为增函数.如果
?
?0
,则幂函数的图象在
(0 ,??)
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
x
轴与
y
轴.
④奇偶性:当
?
为奇数时,幂函数为奇函数,当
?
为偶数时,幂函数 为偶函数.当
?
?
q
p
q
(其中
p,q
互 质,
p
p
q
p

q?Z
),若
p
为奇数
q
为奇数时,则
y?x
是奇函数,若
p
为奇数
q
为偶数时,则
y?x
是偶函数,若
p
为偶数
q
为奇数时,则
y?x
是非奇非偶函数.
?
⑤图象特征:幂函数
y? x,x?(0,??)
,当
?
?1
时,若
0?x?1
,其图 象在直线
y?x
下方,若
x?1
,其图
q
p
象在直 线
y?x
上方,当
?
?1
时,若
0?x?1
,其图 象在直线
y?x
上方,若
x?1
,其图象在直线
y?x
下方 .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补充知识〗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①一般式:
f(x)?ax?bx?c(a?0)
②顶点式:
f(x)?a(x?h)?k(a?0)
③两根式:
22
f(x)?a(x?x
1
)(x?x
2
)(a?0)
(2)求二次函 数解析式的方法
①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
②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
③若已知 抛物线与
x
轴有两个交点,且横线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
f(x)
更方便 .
(3)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①二次函数
f(x)?ax?bx?c(a?0)< br>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
x??
2
b
,
顶点坐标是
2a
b4ac?b
2
(?,)

2a4a
②当< br>a?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
(??,?
b
bb
时,< br>]
上递减,在
[?,??)
上递增,当
x??
2a
2 a2a
4ac?b
2
b
bb
f
min
(x)?;当
a?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函数在
(??,?

[?
x??
]
上递增,
,??)
上递减,
4a
2 a
2a2a
4ac?b
2
时,
f
max
(x)?< br>.
4a
2
③二次函数
f(x)?ax?bx?c(a?0)

??b?4ac?0
时,图象与
x
轴有两个交点
2
M1
(x
1
,0),M
2
(x
2
,0),|M< br>1
M
2
|?|x
1
?x
2
|?
?< br>.
|a|
2
(4)一元二次方程
ax?bx?c?0(a?0)根的分布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是二次函 数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初中代数中虽有所涉及,但尚不够系统
和完整,且解决的方法偏重于二次 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运用,下面结合二次
函数图象的性质,系统地来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
22
设一元二次方程
ax?bx?c?0(a ?0)
的两实根为
x
1
,x
2
,且
x
1< br>?x
2
.令
f(x)?ax?bx?c
,从以下四个
方面来分 析此类问题:①开口方向:
a
②对称轴位置:
x??
b
③判别式:
?
④端点函数值符号.

k

x
1

x
2

?

y
f(k)?0
a?0
?
O
k< br>x
1
x
2
x
x??
b
2a


x
1

x
2

k

?

y
a?0
f(k)?0
?
x
O< br>x
2
1
k
x
x??
b
2a


x
1

k

x
2

?

af
(
k
)<0
y
a?0x
O
k
1
x
2
x
?
f(k)?0

k
1

x
1

x
2

k
2

?

2a
y
x??
b
2a
k
x
O
1
x
2x
f(
?
k)?0
a?0

y
x??
b
2a
O
x
1
x
k
2
x
a?0< br>?
f(k)?0

y
?
f(k)?0
x
1< br>O
k
x
2
x
a?0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y
?
f(k
1
)?0
?
a?0
y
x??
f(k
2
) ?0
x
2
k
2
b
2a
O
k
1x
1
x
O
k
1
x
1
?
x2
?
k
2
x
x??
b
2a

f(k
1
)?0
a?0
f(k
2
)?0

⑤有且仅有一个根
x
(或
x
2
)满足
k
1

x
(或
x
2
)<
k
2

?

f
(
k
1
)
f
(
k
2
)
?
0,并同时考虑
f
(
k
1)=0或
f
(
k
2
)=0
11
这两种情况是否 也符合

y
?
f(k
1
)?0
a?0
y
f(k
1
)?0
?
O
k
1
x
1< br>?
k
2
x
2
x
O
x
1
k< br>1
x
2
?
k
2
x
f(k
2
)?0
a?0
f(k
2
)?0


k
1

x
1

k
2

p
1

x
2

p
2

?


此结论可直接由⑤推出.
(5)二次函数
f(x)?ax?bx?c( a?0)
在闭区间
[p,q]
上的最值
2

f (x)
在区间
[p,q]
上的最大值为
M
,最小值为
m,令
x
0
?
1
(p?q)

2
(Ⅰ)当
a?0
时(开口向上)
①若
?

bb
bb
?p
,则
m?f(p)
②若
p??
?q
,则
m?f(q)

?q
,则
m?f(?)
③若
?
2a2a
2a2a
?



??< br>?
??
?
??
f
x
b
f
f(?)< br>2a
f
f
b
)
2a
f
xx
f(?f (?
f
b
)
2a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①若
?
bb
?x
0
,则
M?f(q)

??x
0
,则
M?f(p)

2a

?
??

x
0
f

f(?
b
f

2a
)




(Ⅱ)当
a?0
时(开口向下)
①若
?
b
2a
?p
,则
M?f(p)



?
f(?
b
2a
)

f

x

??
f




2a
?
??
x
f
0
f(?
b
x< br>2a
)
f
②若
p??
b
2a
?q
, 则
M?f(?
b
2a
)
?
f(?
b
2a< br>)
f
x
??
f
③若
?
b
2a
?q
,则
M?f(q)
?
f(?
b
f
2a
)
x
f
??
x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①若
?

bb
?x
0
,则
m?f(q)

??x
0
,则
m?f(p)

2a2a
?f(?
b
)
2a
b
)
2a
?
f(?< br>


f
f
x
0
x
x
0< br>??
f
x
f
??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 br>y?f(x)(x?D)
,把使
f(x)?0
成立的实数
x
叫 做函数
y?f(x)(x?D)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
y?f (x)
的零点就是方程
f(x)?0
实数根,亦即函数
y?f(x)
的图象与
x

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
f(x)?0
有实 数根
?
函数
y?f(x)
的图象与
x
轴有交点
?< br>函数
y?f(x)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
y?f(x)
的零点:
1 (代数法)求方程
f(x)?0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y?

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y?ax?bx?c(a?0)

1)△>0,方程
ax?bx?c?0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
零点.
2
2
f(x)
的图象联系起 来,并利用函数的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2)△=0,方程
a x?bx?c?0
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
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
ax?bx?c?0
无 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高中数学 必修2知识点
2
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
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 字母,如五棱柱
ABCDE?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 行于底面的截面
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P?ABCDE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 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
'''''



'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P?ABCDE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2 圆柱的表面积
S

?

2

?

?

rl?

2r

2
3 圆锥的表面积
S?
?
rl?
?
r

2
22
S?4
?
R
S?
?
rl?
?
r?
?
Rl?
?
R
4 圆台的表面积 5 球的表面积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V?S

?h
2锥体的体积
V?
1
S

?h

3
3台体的体积
V?(S

?
1
3
S

S
?S

)?h
4球体的体积

V?
4
3
?
R

3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且横 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0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 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
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D C
符号表示为
A
α
B
A∈L
A
α
·

L


B∈L => L α
A∈α
B∈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A B
C
α
·

·

符号表示为:A、B、C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α、B∈α、C∈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α∩β =>α∩β=L,且P∈L
α
β
P
L
·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共面直线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b、c是三条直线
a∥b
=>a∥c
c∥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b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的选择无关,为简便,点O一般取在 两直线中的
一条上;
?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2
,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b;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 —— 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 ——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 —— 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a α来表示

a α a∩α=A a∥α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符号表示:
a α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b β => a∥α
a∥b
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a β
b β
a∩b = P β∥α
a∥α
b∥α
2、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1)用定义;
(2)判定定理;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2.3 —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符号表示:


a∥α
a β a∥b
α∩β= b
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2、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
α∥β
α∩γ= a a∥b
β∩γ= b
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定义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 叫做平
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如图,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公共点P叫做垂足。
L

p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α

2、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注意点: a)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
b)定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二面角的概念:表示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A
梭 l β
B
α


2、二面角的记法:二面角α-l-β或α-AB-β
3、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2.3.3 — 2.3.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平面(公理1、公理2、公理3、公理4)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3.1倾斜角和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 间所成的角α
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2、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3、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4、 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 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斜率公式: k=y2-y1x2-x1
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两 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
们平行,即
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 论并不成立.即如果
k1=k2, 那么一定有L1∥L2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 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
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
l
经过点
P
,且斜率为
k

0
(x
0
,y
0
)
y?y
0
?k (x?x
0
)

y?kx?b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
l
的斜率为
k
,且与
y
轴的交点为
(0,b)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已知两点
P
其中
(x
11
(x
1
,x
2
),P
2
(x
2
,y
2
)?x
2
,y
1
?y
2
)
y-y1y-y2=x-x1x-x2
2、直线的截距 式方程:已知直线
l

x
轴的交点为A
(a,0)
,与y
轴的交点为B
(0,b)
,其中
a?0,b?0

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关于
x,y
的二 元一次方程
Ax?
2、各种直线方程之间的互化。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1、给出例题:两直线交点坐标
By?C?0
(A,B不同时为0)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L1 :3x+4y-2=0 L1:2x+y +2=0
解:解方程组
?
?
3x?4y?2?0

?
2x?2y?2?0
得 x=-2,y=2
所以L1与L2的交点
PP
12
?
?
x
2
?x
2
?
?
?
y
2
?y
1
?
22
坐标为M(-2,2 )
3.3.2 两点间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P(x
0
,y
0
)< br>到直线
l:Ax?By?C?0
的距离为:
d?
Ax
0
?By
0
?C
A?B
22

2、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
l
1

l
2
的一般式方程为< br>l
1

Ax?By?C
1
?0


l
2
Ax?By?C
2
?0
,则
l
1

l
2
的距离为
d?
C
1
?C
2
A ?B
22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1 圆的标准方程
222
1、圆的标准方程:
(x?a)?(y?b)?r

圆心为A(a,b),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 br>222
2、点
M(x
0
,y
0
)
与圆
(x?a)?(y?b)?r
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
(x
0
?a)
2
?(y
0
?b)
2
>
r
,点在圆 外 (2)
(x
0
?a)
2
?(y
0
?b)2
=
r
,点在圆上
(3)
(x
0
?a)2
?(y
0
?b)
2
<
r
,点在圆内
2
22
4.1.2 圆的一般方程
1、圆的一般方程:
x?y?Dx?Ey?F?0

22
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1)①x2和y2的系数相同,不等于0. ②没有xy这样的二次项.
(2)圆的一般方程中有三个特定的系数D、E、F,因之只要求出这三个系数,圆的方程就确定了.
(3)、与圆的标准方程相比较,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
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
4.2.1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直线
l

a x?by?c?0
,圆
C

x
2
?y
2
? Dx?Ey?F?0
,圆的半径为
r
,圆心
(?
离为
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DE
,?)
到直线的距
22
(1)当
d?r
时,直线
l
与圆
C
相离;( 2)当
d?r
时,直线
l
与圆
C
相切;
(3)当
d?r
时,直线
l
与圆
C
相交;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两圆的位置关系.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
l
,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
l?r
1
?r
2
时,圆
C
1与圆
C
2
相离;(2)当
l?r
1
?r
2时,圆
C
1
与圆
C
2
外切;
(3)当
|r
1
?r
2
|?l?r
1
?r
2
时, 圆
C
1
与圆
C
2
相交;
(4)当
l?| r
1
?r
2
|
时,圆
C
1
与圆
C
2
内切;(5)当
l?|r
1
?r
2
|
时 ,圆
C
1
与圆
C
2
内含;
4.2.3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1、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 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
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R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O
P
M
Q
M'
y
4.3.1空间直角坐标系 x
1、点M对应着唯一确定的有序实数组
(x,y,z)

x

y

z
分别是P、Q、R在
x

y
z
轴上的坐标
2、有序实数组
(x,y,z)
,对应着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点
3、空间 中任意点M的坐标都可以用有序实数组
(x,y,z)
来表示,该数组叫做点M在此空间直角坐 标系中的坐
标,记M
(x,y,z)

x
叫做点M的横坐标,
y
叫做点M的纵坐标,
z
叫做点M的竖坐标。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z
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P
1
O
M
1
N
1
x
M
M
2
H
N
2
y
N
P
2
1、空间中任意一点
P
1
(x
1
,y
1
,z
1
)
到点
P
2(x
2
,y
2
,z
2
)
之间的距离公式 P
1
P
2
?(x
1
?x
2
)
2
?(y
1
?y
2
)
2
?(z
1
?z
2
)
2


高中数学 必修3知识点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1 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
在数学上, 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
是 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 前
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 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
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 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 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
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程序框 名称 功能

起止框

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是任何流程图不
可少的。

输入、输出框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可用在算法
中任何需要输入、输出的位置。

处理框
赋值、计算,算法中处理数据需要的算式、公
式等分别写在不同的用以处理数 据的处理框
内。


判断框

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
“是”或“Y”;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
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 “是”与“否”
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 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
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 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
由若干个依次执 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A
行B框所指定的操作。
B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 br>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
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 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
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 ,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
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 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 br>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 此
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 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
P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 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A

A
P
成立
不成立
P
不成立
成立




当型循环结构 直到型循环结构
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因此,循环结 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
构,但不允许“死循环”。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计数变量 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
用于输出结果。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计数一 次。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2.1 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1、输入语句
(1)输入语句的一般格式
图形计算器
(2)输入语
INPUT“提示内容”;变量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句的作用是
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功能;(3)“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 什么样的信息,变量是指程序在运行时其值是可以变
化的量;(4)输入语句要求输入的值只能是具体的 常数,不能是函数、变量或表达式;(5)提示内容与变量
之间用分号“;”隔开,若输入多个变量,变 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隔开。
2、输出语句
(1)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图形计算器

PRINT“提示内容”;表达式
Disp “提示内容”,变量
(2)输
语句的
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出结果功能;(3)“提示 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表达式是指程序要输出的数据;
(4)输出语句可以输出常量、变量 或表达式的值以及字符。
3、赋值语句
图形计算器
(1)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变量=表达式
表达式
?
变量
(2)赋值语 句的作用是将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变量;(3)赋值语句中的“=”称作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的
意 义是不同的。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不能对换,它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4)赋值语句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右边表达式可以是一个数据、常量或算式;(5)对于一个变量可 以
多次赋值。
注意: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能是表达式。如:2=X是错误的。 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如“A=B”
“B=A”的含义运行结果是不同的。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 数式的演算。(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④
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1.2.2条件语句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条件语句的 一般格式有两种:(1)IF—THEN—ELSE语句;(2)IF—THEN语句。2、IF—THEN—E LSE
语句
IF—THEN—ELSE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1,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2。

IF 条件 THEN


满足条件?

语句2
语句1

ELSE

语句1
语句2

图1
图2
分析:在IF—THEN—ELSE语句中,“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1”表示 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语句2”
表示不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END IF表示条件语 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
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则执行THEN后面的语句 1;若条件不符合,则执行ELSE后面的语句2。
3、IF—THEN语句
IF—THEN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3,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4。


IF 条件 THEN
语句
END IF


满足条件?
(图4)

语句
(图3)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注意:“条件”表示判断 的条件;“语句”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条件不满足时,结束程序;END IF表
示条件 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边的语句,若
条件不符合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转而执行其它语句。
1.2.3循环语句
循环结构是 由循环语句来实现的。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
(WHILE型 )和直到型(UNTIL型)两种语句结构。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1、WHILE语句
(1)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对应的程序框图是

循环体
WHILE 条件


循环体
满足条件?







(2)当计算机遇到WHILE语句时,先判断条件的真假,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WHIL E与WEND之间的循环
体;然后再检查上述条件,如果条件仍符合,再次执行循环体,这个过程反复进 行,直到某一次条件不符合为止。
这时,计算机将不执行循环体,直接跳到WEND语句后,接着执行W END之后的语句。因此,当型循环有时
也称为“前测试型”循环。
2、UNTIL语句
(1)UNTIL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对应的程序框图是

DO
循环体
循环体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2)直到型循环又称为“后测试型”循环,从 UNTIL型循环结构分析,计算机执行该语句时,先执行一次循环体,
然后进行条件的判断,如果条件 不满足,继续返回执行循环体,然后再进行条件的判断,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
到某一次条件满足时,不 再执行循环体,跳到LOOP UNTIL语句后执行其他语句,是先执行循环体后进行条件判
断的循环语句。
分析:当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的区别:(先由学生讨论再归纳)
(1) 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
在WHILE语句中,是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在UNTIL语句中,是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
1?3?5?...?99 的一个算法.
(见课本
P
21
) 例题:
设计计算
S?1
S?1
For I From 3 To 99 Step 2


S?S?I
I?I?2
End For
Print S
S?1
I?1
While I ? 99

S?S?I

I?1
While I ? 97
S?S?I
End While
Print S
I?I?2
End While
Print S
? ? ?

S?1
I?1
Do
S?S?I
I?I?2
Loop Until I ?100 (或者 I ?99 )
Print S
S?1
I?1
Do

I?I?2

S?S?I
Loop Until I ?99
Print S
? ?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S?1
I?1
Do While I ?99 (或者I ?100 )
S?S?I
I?I?2
Loop
Print S
?
颜老师友情提醒:
S?1
I?1
Do While I ?97 (或者I ?99 )

I?I?2

S?S?I
Loop
Print S
?
1. 一定要看清题意,看题目让你 干什么,有的只要写出算法,有的只要求写出伪代码,而有的题目则是既写出算法画
出流程还要写出伪代 码。
2. 在具体做题时,可能好多的同学感觉先画流程图较为简单,但也有的算法伪代码比较好写, 你也可以在草稿纸上按
照你自己的思路先做出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一般是先写算法,后画流程图 ,最后写伪代码。
3. 书写程序时一定要规范化,使用统一的符号,最好与教材一致,由于是新教材 的原因,再加上各种版本,可能同学
会看到各种参考书上的书写格式不一样,而且有时还会碰到我们没有 见过的语言,希望大家能以课本为依据,不要被
铺天盖地的资料所淹没!

1.3.1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1、辗转相除法。也叫欧几里德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1):用较 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
约数;若
S
0
和一个余数
R0
;(2):若
R
0
=0,则n为m,n的最大公
R
0
≠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
R
0
得到一个商
S
1
和 一个余数
R
1
;(3):若
R
1
=0,则
R
1
为m,n的最大
公约数;若
R
1
≠0,则用除数
R0
除以余数
R
1
得到一个商
S
2
和一个余数< br>R
2
;…… 依次计算直至
R
n
=0,
此时所得到的
R
n?1
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2、更相减损术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我国早期也有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的算法,就是更 相减损术。在《九章算术》中有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
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 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
翻译为:(1):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 是否都是偶数。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2):
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 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
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 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例2 用更相减损术求98与63的最大公约数.
分析:(略)
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区别:
(1)都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计算上辗转相除法以 除法为主,更相减损术以减法为主,计算次数上辗转相除
法计算次数相对较少,特别当两个数字大小区别 较大时计算次数的区别较明显。
(2)从结果体现形式来看,辗转相除法体现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则 得到,而更相减损术则以减数与差相等而
得到
1.3.2秦九韶算法与排序
1、秦九韶算法概念:
f(x)=a
n
x
n
+a
n-1
x
n-1
+….+a
1
x+a
0
求值问题
f(x)=a
n
x
n
+a
n-1
x
n-1
+….+a
1
x+a
0
=( a
n
x
n- 1
+a
n-1
x
n-2
+….+a
1
)x+a0
=(( a
n
x
n-2
+a
n-1
xn-3
+….+a
2
)x+a
1
)x+a
0

=......=(...( a
n
x+a
n-1
)x+a
n-2
)x+...+a
1
)x+a
0

求多项式的值时, 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依次多项式的值,即v
1
=a
n
x+a
n-1
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v
2
=v
1
x+a
n-2
v
3
=v
2
x+a
n-3
......

v
n
=v
n-1
x+a
0
这样,把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题。
2、两种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1、直接插入排序
基本思想:插入排 序的思想就是读一个,排一个。将第1个数放入数组的第1个元素中,以后读入的数与已存入
数组的数进 行比较,确定它在从大到小的排列中应处的位置.将该位置以及以后的元素向后推移一个位置,将读
入的 新数填入空出的位置中.(由于算法简单,可以举例说明)
2、冒泡排序
基本思想:依次比 较相邻的两个数,把大的放前面,小的放后面.即首先比较第1个数和第2个数,大数放前,小数
放后. 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直到比较最后两个数.第一趟结束,最小的一定沉到最后.重复上过程 ,
仍从第1个数开始,到最后第2个数...... 由于在排序过程中总是大数往前,小数往后,相当气泡上升,所以叫冒
泡排序.
1.3.3进位制
1、概念:进位制是一种记数方式,用有限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 数值。可使用数字符号的个数称为基
数,基数为n,即可称n进位制,简称n进制。现在最常用的是十进 制,通常使用10个阿拉伯数字0-9进行记
数。对于任何一个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进位制来表示。比 如:十进数57,可以用二进制表示为111001,也可
以用八进制表示为71、用十六进制表示为3 9,它们所代表的数值都是一样的。
一般地,若k是一个大于一的整数,那么以k为基数的k进制可以表示为:
a
na
n?1
...a
1
a
0(k)
(0?a
n< br>?k,0?a
n?1
,...,a
1
,a
0
?k)< br>,
而表示各种进位制数一般在数字右下脚加注来表示,如111001
(2)
表示二进制数,34
(5)
表示5进制数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第二章 统计
2.1.1简单随机抽样
1.总体和样本
在统计学中 ,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 , ,
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
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
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
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1)抽签法;⑵随机数表法;⑶计算机模拟法;⑷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1)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2)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3)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例:请调查你所在的学校的学生做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
5.随机数表法:
例:利用随机数表在所在的班级中抽取10位同学参加某项活动。
2.1.2系统抽样
1.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 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
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
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前提条件: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 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
可以在调查允许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样 本开始抽样,对比几次样本的特点。如果有明显差别,说明样本在总体中
的分布承某种循环性规律,且这 种循环和抽样距离重合。
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 框的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 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
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
2.1.3分层抽样
1.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 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
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 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两种方法:
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 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
抽取样 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 本分别代表该
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分层的比例问题:
(1)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 主要是便
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 对各层的数据资
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1、本均值:
x?
x1
?x
2
?
?
?x
n

n
( x
1
?x)
2
?(x
2
?x)
2
?
?
?(x
n
?x)
2
2、.样本标准差:
s?s?

n
2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3.用样本估计总体 时,如果抽样的方法比较合理,那么样本可以反映总体的信息,但从样本得到的信息会有偏
差。在随机抽 样中,这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我们用样本数据得到的分布、均值和标准差并不是总体的真正的分 布、均值和标准差,而只是一个估计,但
这种估计是合理的,特别是当样本量很大时,它们确实反映了总 体的信息。
4.(1)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共同的常数,标准差不变
(2)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乘以一个共同的常数k,标准差变为原来的k倍
(3)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标准差的影响,区间
(x?3s,x?3s)
的应用;
“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中的科学道理
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1、概念:
(1)回归直线方程(2)回归系数
2.最小二乘法
3.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1)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即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依存的数量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
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规定Y值的变化, 通过控制x的范围来实现统计控制的目标。如已经得
到了空气中NO
2
的浓度和汽车流 量间的回归方程,即可通过控制汽车流量来控制空气中NO
2
的浓度。
4.应用直线回归的注意事项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做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
(2)回归分析前,最好先作出散点图;
(3)回归直线不要外延。
第三章 概 率
3.1.1 —3.1.2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
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
n
A
fn(A)=
n< br>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
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 (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
的概率。
n
A的比值
n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 验总次数n,它具有
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 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
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 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
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
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 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
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 不发生;(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3)事件A与事件
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 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件A发生B
不发生;(2)事件B发生事件A不 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3.2.1 —3.2.2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
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
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3.3.1—3.3.2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1、基本概念:
(1)几何 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
的概率 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P(A)=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2) 几 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
能 性相等.
高中数学 必修4知识点
第一章 三角函数
?
正角:按逆时 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
1、任意角
?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
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
2、角
?
的顶点与原 点重合,角的始边与
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
?
为第几 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
k?360?
?
?k?360?9 0,k??

??
第二象限角的集合为
?
k?360?90?k?3 60?180,k??

??
第三象限角的集合为
?
k?360?1 80?
?
?k?360?270,k??

??
第四象限角的集合为
?
k?360?270?
?
?k?360?360,k??

??
终边在
x
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
?k?180,k??

??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终边在
y
轴 上的角的集合为
??
?k?180?90,k??

??
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
?k?90,k??

??
3、与角
?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
??
?k?360?
?
,k??

??
4、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
1
弧度.
5、半径 为
r
的圆的圆心角
?
所对弧的长为
l
,则角
?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
?
?
l

r
6、弧度制与角度制 的换算公式:
2
?
?360

1?
?
180

1?
?
?
180
?
?
?57.3

?
??
7、若扇形的圆心角为
?
?
?
为弧度制?
,半径为
r
,弧长为
l
,周长为
C
,面积为
S
,则
l?r
?

C?2r?l

yP
T
OMx
11
S?lr?
?
r
2

22
8、设
?
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
?
的终边上任意一点< br>?
的坐标是
?
x,y
?
,它与原点的
距离是
rr?
?
x
2
?y
2
?0
,则
sin?
?
?
yx
y

cos
?
?

tan
?
?
?
x?0
?

rr
x
9、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正弦为正,
第三象限正切为正,第四象限余弦为正.
10、三角函数线:
sin
????

cos
?
???

tan
?
???

11、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
1
?
sin< br>2
?
?cos
2
?
?1
?
sin
2
?
?1?cos
2
?
,cos
2
?
?1? sin
2
?
?

?
2
?
sin
?
?tan
?
cos
?
sin
?
??
sin
?
?tan
?
cos
?
,cos
?
???

.(3) 倒数关系:
tan
?
cot
?
?1

tan
?
??
12、函数的诱导公式:
?
1
?< br>sin
?
2k
?
?
?
?
?sin
?

cos
?
2k
?
?
?
?
?co s
?

tan
?
2k
?
?
?
?< br>?tan
?
?
k??
?

?
2
?
sin
?
?
?
?
?
??sin
?

cos
?
?
?
?
?
??cos
?

tan
?
?
?
?
?
?tan
?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
3
?
sin
?
?
?
?
??sin
?

cos
?
?
?
?
?cos
?

tan
?
?
?
?
??tan
?

?
4
?
sin
?
?
?
?
?
?sin
?

cos
?
?
?
?
?
??cos
?

tan
?
?
?
?
?
??tan
?

口诀: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
?
5
?
sin
??
??
?
??
?
??
?
?
?
?
?
?cos
?

cos
?
?
?
?
?sin
?

?
6
?
sin
?
?
?
?
?cos
?

cos
?
?
?
?
??sin
?

?
2
??
2
??
2
??
2
?
?
口诀:正弦与余弦互换,符号看象限.
13、①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
?
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y?sin
?
x?
?
?
的图象;再将函数
y?sin
?
x?
?
?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1
倍(纵 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y?sin
?
?
x?
?
?
的 图象;再将
?
函数
y?sin
?
?
x?
?
?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
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sin
?
?
x?
?
?
的图象.
②数< br>y?sinx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1
倍(纵坐标不变 ),得到函数
?
y?sin
?
x
的图象;再将函数
y?s in
?
x
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
?
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br>?
y?sin
?
?
x?
?
?
的图象;再将函 数
y?sin
?
?
x?
?
?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 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
倍(横
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y??sin
?
?
x?
?
?
的图象.
14、函数
y??si n
?
?
x?
?
??
??0,
?
?0
?
的性质:
①振幅:
?
;②周期:
??
2
?< br>?
;③频率:
f?
1
?
?
;④相位:
?x?
?
;⑤初相:
?

?2
?
函数
y??sin
?
?
x?
?
?
??
,当
x? x
1
时,取得最小值为
y
min
;当
x?x
2< br>时,取得最大值为
y
max
,则
??
1
1?
?
y
max
?y
min
?

??
?
y
max
?y
min
?

?x
2
?x< br>1
?
x
1
?x
2
?

22
2

15、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y?sinx



y?cosx

y?tanx

y=cotx
y
y=cotx
图象 < br>-
?
-
?
2
o
?
2
?
3< br>?
2
2
?
x

定义
R


R

?
?
??
?
?
xx?k
?
?,k??xx?k
?
?,k??
????
22
????

值域
?
?1,1
?


?
?1,1
?


x?2k
?
?
k??
?
时,
R

R

x?2k
?
?
?
2y
max
?1
;当
?
k??
?
时,
最 值
x?2k
?
?
?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
?
k??
?
时,
y
min
??1


值 值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
y
max
?1
;当
x ?2k
?
?
?
2
?
k??
?
时,
y
min
??1

周期

2
?

2
?

?

?

奇偶

奇函数 偶函数 奇函数 奇函数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
??
2k
?
?,2k
?
?
?
22
?
??



单调

?
k??
?
上是增函数;

?
2k
?< br>?
?
,2k
?
?
?
k??
?
上是增 函数;在
??
??
k
?
?,k
?
?
??< br>
22
??

?
2k
?
,2k
?
?
?
?

?
k??
?
上是增函
数.
?
3
?
??
2k
?
?,2k
?
?
?
22
???
?
k??
?
上是减函数.


?
k??
?
上是减函数.
对称中心
对称

对称中心对称中心对称中心
?
k
?
,0
??
k??
?

对称轴
?
??
k
?
?,0
?
?
k??
?

?
2
??
对称轴
x?k< br>?
?
k??
?

?
k
?
?
,0
?
?
k??
?

?
2
??
无对称轴
?
k
?
?
, 0
?
?
k??
?

?
2
??
无对称轴
x?k
?
?
?
2
?
k??
?



第二章 平面向量
16、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零向量:长度为
0
的向量.
单位向量:长度等于
1
个单位的向量.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17、向量加法运算:
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
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
⑶三角形不等式:
a?b?a?b?a?b

⑷运算性质:①交换律:
a?b?b?a

②结合律:
a?b?c?a?b?c
;③
a?0?0?a?a
. < br>⑸坐标运算:设
a?
?
x
1
,y
1
?

b?
?
x
2
,y
2
?
,则
a ?b?
?
x
1
?x
2
,y
1
?y
2
?

????
C

a

b

?

18、向量减法运算:
?

a?b??C?????C

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连终点,方向指向被减向量.
⑵坐标运算:设
a?< br>?
x
1
,y
1
?

b?
?
x
2
,y
2
?
,则
a?b?
?
x
1
?x
2
,y
1
?y
2
?


?

?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
x
1
,y1
?

?
x
2
,y
2
?
,则
???
?
x
1
?x
2
,y
1
?y
2
?

19、向量数乘运算:
⑴实数
?
与向量
a
的积是一个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
?
a


?
a?
?
a

②当
?
?0< br>时,
?
a
的方向与
a
的方向相同;当
?
?0
时,
?
a
的方向与
a
的方向相反;当
?
? 0
时,
?
a?0

⑵运算律:①
?
?
?
a
?
?
?
??
?
a
;②
?
?
?
?
?
a?
?
a?
?
a
;③
?
a?b?
?
a?
?
b

??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⑶坐标运算:设
a??
x,y
?
,则
?
a?
?
?
x,y< br>?
?
?
?
x,
?
y
?

20、向量共线定理:向量
aa?0

b
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
,使
b?
?
a


a?
?
x
1
,y
1
?

b?
?
x
2< br>,y
2
?
,其中
b?0
,则当且仅当
x
1< br>y
2
?x
2
y
1
?0
时,向量
a< br>、
bb?0
共线.
??
??
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
e
1

e
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 平面内的任意向量
a
,有
且只有一对实数
?
1

?
2
,使
a?
?
1
e
1
?
?
2
e
2
.(不共线的向量
e
1

e
2< br>作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2、分点坐标公式:设点
?
是线段< br>?
1
?
2
上的一点,
?
1

?2
的坐标分别是
?
x
1
,y
1
?
,< br>?
x
2
,y
2
?
,当
?
1
??
?
??
2
时,

?
的坐标是
?
?
x
1
?
?
x
2
y
1
?
?
y
2
?

,
?
.(当
?
?1 时,就为中点公式。)
1?
?
??
1?
?
23、平面向量的 数量积:

a?b?abcos
?
a?0,b?0,0?
?
?180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
0

??
⑵性质:设< br>a

b
都是非零向量,则①
a?b?a?b?0
.②当
a

b
同向时,
a?b?ab
;当
a

b
反向时,
a?b??ab

a?a?a
2
?a

a?a?a
.③
a?b?ab

⑶运算律:①
a?b?b ?a
;②
?
?
a
?
?b?
?
a?b?a?
?
b
;③
a?b?c?a?c?b?c

⑷坐标运算:设 两个非零向量
a?
?
x
1
,y
1
?
b?
?
x
2
,y
2
?
,则
a?b?x
1
x
2
?y
1
y
2


a?
?
x,y
?
,则
a?x?y
,或
a?
22
2
2
????
??
x
2
?y
2. 设
a?
?
x
1
,y
1
?

b?
?
x
2
,y
2
?
,则
a?b?xx
12
?yy
12
?

0


a< br>、
b
都是非零向量,
a?
?
x
1
,y
1
?

b?
?
x
2
,y
2
?< br>,
?

a

b
的夹角,则
cos
?
?
a?b
ab
?
xx
12
?y
1
y
2
x?y
2
1
2
1
x?y
2
2
2
2

知识链接:空间向量
空间向量的许多知识可由平面向量的 知识类比而得.下面对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证明,求值的应用进行总结归纳.
1、
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⑴.直线的方向向量:
若A、B是直线
l
上的任意两点 ,则
AB
为直线
l
的一个方向向量;与
AB
平行的任意非零 向量也是直线
l
的方向
向量.
⑵.平面的法向量:
若向量< br>n
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
?
,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
?
,记作
n?
?
,如果
n?
?
,那么向量
n
叫做平 面
?
的法向量.
⑶.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待定系数法):
①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平面
?
的法向量为
n?(x,y,z)

③求出平面 内两个不共线向量的坐标
a?(a
1
,a
2
,a
3
),b?(b
1
,b
2
,b
3
)

④根 据法向量定义建立方程组
?
?
?
n?a?0
?
?
n ?b?0
.
⑤解方程组,取其中一组解,即得平面
?
的法向量.

(如图)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 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⑴线线平行
设直线
l
1
,l
2
的方向向量分 别是
a、b
,则要证明
l
1

l
2
,只需 证明
a

b
,即
a?kb(k?R)
.
即:两直线平行或重合
⑵线面平行
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共线。
①(法一)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是
a
,平面
?
的法向量是
u
,则 要证明
l

?
,只需证明
a?u
,即
a?u?0< br>.
即: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的方向向量与该平面的法向量垂直且直线在平面外
②(法 二)要证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也可以在平面内找一个向量与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即可.
⑶面面平行
若平面
?
的法向量为
u
,平面
?的法向量为
v
,要证
?

?
,只需证
u

v
,即证
u?
?
v
.
即:两平面平行或重合两平面的法向量共线。
3、
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的垂直关系

⑴线线垂直
设直线
l
1
,l
2
的方向向量分别是
a、b
,则要证明
l
1
?l
2
,只需证明
a?b
,即
a?b?0
.
即:两直线垂直
⑵线面垂直
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
①(法一)设 直线
l
的方向向量是
a
,平面
?
的法向量是
u,则要证明
l?
?
,只需证明
a

u
,即a?
?
u
.
?
?
a?m?0
,则l?
?
.
②(法二)设直线
l
的方向向量是
a
,平面
?
内的两个相交向量分别为
m、
,若
n
?
?
?
a?n?0


学 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即:直线与平面垂直
向量都垂直。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共线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内两条不共线直线的方向
⑶面面垂直
若平面
?
的法向量为
u
,平面
?
的法向量为< br>v
,要证
?
?
?
,只需证
u?v
,即证u?v?0
.
即:两平面垂直两平面的法向量垂直。
4、
利用向量求空间角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已知
a, b
为两异面直线,A,C与B,D分别是
a,b
上的任意两点,
a,b
所成的角为
?


cos
?
?
AC?BD
ACBD
.

⑵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②求法:设 直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a
,平面
?
的法向量为
u,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

a

u
的夹角为
?
, 则
?

?
的余角或
?
的补角
的余角.即有:
sin
?
?cos
?
?
a?u< br>au
.

⑶求二面角
①定义: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的每一部分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
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 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二面角 的平面角是指在二面角
?
?l?
?
的棱上任取一点O,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 射线
AO?l,BO?l
,则
?AOB
为二面角
?
?l?< br>?
的平面角.
如图:



A
O
l
B

②求法:设二面角
?
?l?
?
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
m、n
,再设
m、n
的夹角为
?
,二面角
?
?l?
?
的平
面角为
?
,则二面角< br>?

m、n
的夹角
?
或其补角
?
?
?
.

根据具体图形确定
?
是锐角或是钝角:
◆如果?
是锐角,则
cos
?
?cos
?
?
m?n< br>mn


?
?arccos
m?n
mn

◆ 如果
?
是钝角,则
cos
?
??cos
???
m?n
mn

?
m?n
?
?
. 即
?
?arccos
?
?
?
mn
?
??< br>5、
利用法向量求空间距离

点Q到直线
l
距离
若Q为直线
l
外的一点,
P
在直线
l
上,
a
为直线
l
的方向向量,
b
=
PQ
,则点Q到直线
l
距离为
h?
1
(|a||b|)
2
?(a?b)
2

|a|
⑵点A到平面
?
的距离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若点
P
为平面
?
外一点,点
M
为平面
?
内任一点,
平面
?
的法向量为
n
,则P到平面
?
的距离就等于
MP
在法向量
n
方向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d?MPcosn,MP


?MP?
n?MP
nMP

?
n?MP
n

⑶直线
a
与平面
?
之间的距离
当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 平行时,直线上的各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由此可知,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直线上
任一点到平面 的距离,即转化为点面距离。


d?
n?MP
n
.


⑷两平行平面
?
,
?
之间的距离
利用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将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转化为求点面距离。

d?
n?MP
n
.

⑸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设向量
n
与两异面直线
a,b
都垂直,
M?a,P?b ,
则两异面直线
a,b
间的距离
d
就是
MP
在向量
n
方向上投影的
绝对值。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d?
n?MP
n
.

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⑴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 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P
O
PO?
?
,O??
?
?
推理模式:
PA
?
?A
?
?a ?PA
a?
?
,a?OA
?
?
概括为:垂直于射影就垂直于 斜线.
A
?
a

⑵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 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PO?
?
,O??
?
?
推理模式:
PA
?
?A
?
?a ?AO

a?
?
,a?AP
?
?
概括为:垂直于斜线就垂直于射影.

7、三余弦定理
设AC是平面
?
内的任一条直线,AD是
?
的一条斜线AB在
?
内的射影,且BD⊥AD,垂足为D.设AB与
?< br> (AD)所
成的角为
?
1
, AD与AC所成的角为
?
2
, AB与AC所成的角为
?
.则
cos
?
?cos
?
1
cos
?
2
.

B
A
?
?
1
?
2
?
D
C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8、 面积射影定理
已知平面
?
内一个多边形的面积为
S
的二面角的大小为锐二面角
?
,则
?
S
?
,它在平面?
内的射影图形的面积为
S
?
?
S
?
,平面< br>?
与平面
?
所成


S
'
S


cos
?
?=.

SS

9、一个结论
长度为
l
的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 直的直线上的射影长分别为
l
1
、l
2
、l
3
,夹 角分别为
?
1

?
2

?
3
,则 有
l
2
?l
1
2
?l
2
2
?l
3
2
?cos
2
?
1
?cos< br>2
?
2
?cos
2
?
3
?1

?sin
2
?
1
?sin
2
?
2
?sin
2
?
3
?2
.
(立体几何中长方体对角线长的公式是其特例).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24、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cos
?
?
?
?
?
?cos
?
cos
?
?sin
?
sin
?
;⑵
cos
?
?
?
?
?
?cos
?
cos
?
?sin
?
sin
?


sin
?
?
?
?
?
?si n
?
cos
?
?cos
?
sin
?
;⑷< br>sin
?
?
?
?
?
?sin
?
co s
?
?cos
?
sin
?


tan< br>?
?
?
?
?
?
tan
?
?tan< br>?

?

tan
?
?tan
?
?tan
?
?
?
?
??
1?tan
?
t an
?
?
);
1?tan
?
tan
?
t an
?
?tan
?

?

tan
?
?tan
?
?tan
?
?
?
?
??
1?tan
?
tan
?
?
).
1?tan
?< br>tan
?

tan
?
?
?
?
??
25、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
?
?2 sin
?
cos
?

?1?sin2
?
?sin< br>?
?cos
?
?2sin
?
cos
?
?(s in
?
?cos
?
)

222

cos2
?
?cos
2
?
?sin
2
?
?2cos
2
?
?1?1?2sin
2
?

?
2,1?cos
?
?2sin
2
?
升幂公式
1?cos< br>?
?2cos
2
?
降幂公式
cos
2
??
?
2

cos2
?
?1
1?cos2
?
2

sin
?
?

2
2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26、
万能公式:
αα
1?tan
2
2
;cosα?
2
sinα?
αα
1?tan
2
1?tan
2< br>22
2tan





tan2
?
?
2tan
?

2
1?tan
?
27、
半角公式:
α1?cosαα1? cosα
cos??;sin??
2222
tan
α1?cosαsinα1 ?cosα
????
21?cosα1?cosαsinα






?
(后两个不用判断符号,更加好用)
28、合一变形
?
把两个三角函数的和或差化为“一个三角函数,一个角,一次方”的
y?Asin(
?
x?
?
)?B
形式。
?sin< br>?
??cos
?
??
2
??
2
sin
?
?
?
?
?
,其中
tan
?
?
?

?
29、三角变换是运算化简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变换,提高三角变换能力,要 学会创设条件,灵活运用三角公式,
掌握运算,化简的方法和技能.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如下: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角的变换:在三角化简,求值,证明中, 表达式中往往出现较多的相异角,可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倍
半,互补,互余的关系,运用角的变换, 沟通条件与结论中角的差异,使问题获解,对角的变形如:

2
?

?
的二倍;
4
?

2
?
的二倍;
?
??
?
的二倍;是的二倍;
224
30
o
?
?
?

cos?
; ②
15?45?30?60?45?
; 问:
sin
2
12
12
ooooo

?
? (
?
?
?
)?
?
;④
?
4
??
?
?
2
?(
?
4
?
?
)< br>;

2
?
?(
?
?
?
)?(?
?
?
)?(
?
4
?
?
)?(
?
4
?
?
)
;等等
(2)函数名称变换:三角变形中, 常常需要变函数名称为同名函数。如在三角函数中正余弦是基础,通常化切
为弦,变异名为同名。 (3)常数代换:在三角函数运算,求值,证明中,有时需要将常数转化为三角函数值,例如常数“1”的代 换变形
有:

1?sin
?
?cos
?
?tan
?
cot
?
?sin90?tan45

22oo
(4)幂的变换:降幂是三角变换时常用方法,对次数较高的三角函数式,一般采用降幂处理的方法。常 用降幂
公式有: ; 。降幂并非绝对 ,有时需要升幂,如对无理式
1?cos
?

用升幂化为有理式,常用升幂公 式有: ; ;
(5)公式变形:三角公式是变换的依据,应熟练掌握三角公式的顺用,逆用及变形应用。
如:
1?tan
?
1?tan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tan
?
1 ?tan
?
tan
?
?tan
?
?___________ _

1?tan
?
tan
?
?___________
tan
?
?tan
?
?____________

1?tan
?
tan
?
?___________

2tan
?
?

1?tan
2
?
?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tan20
o
?tan40< br>o
?3tan20
o
tan40
o
?

sin
?
?cos
?
?
= ;
asin
?
?bcos
?
?
= ;(其中
tan
?
?
;)
1?cos
?
?

1?cos
?
?

(6)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运算通常从:“角、名、形、幂”四方面入手;
基本规则是:见切化 弦,异角化同角,复角化单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无理化有理,特殊值与特
殊角的三角函数互化 。
oo
如:
sin50(1?3tan10)?

tan
?
?cot
?
?

高中数学 必修5知识点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在
???C
中,
a

b

c分别为角
?

?

C
的对边,,则有
a
(
R

???C
的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
a?2Rsin?

b?2Rsin?

c?2RsinC

?
bc
??2R

sin?sinCsin?

sin??
ab

sin??

sinC?
c
; ③
a:b:c?sin?:sin?:sinC

2R2R
2R
3 、三角形面积公式:
S
???C
?
1
bcsin??
1absinC?
1
acsin?

222
222
b? c?a
4、余弦定理:在
???C
中,有
a?b?c?2bccos?
,推论:
cos??

2bc
222
第二章 数列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数列中
a
n

S
n
之间的关系:
, (n?1)
?
S
1
a
n
?
?
注意通项能否 合并。
?
S
n
?S
n?1
,(n?2).
2、等差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
a
n

a
n?1
=d ,(n≥2,n∈N),
?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等差中项:若三数
a、A、b
成等差数列
?A?
a?b

2
⑶通项公式:
a
n
?a
1
?(n?1)d?a< br>m
?(n?m)d


a
n
?pn?q(p、q是常数).

⑷前
n
项和公式:
S
n
?na
1
?n
?
n?1
?
n
?
a
1
?a
n
?
d?

22
⑸常用性质:
①若
m?n?p? q??
?
m,n,p,q?N
?
?
,则
a
m
?a
n
?a
p
?a
q

②下标为等差数列的项
?
a
k
,a
k?m
,a
k?2m
,??
,仍组成等差数列;
③数列
?
?
a
n
?b
?

?
,b
为常数)仍为等差数列;
④若
{a< br>n
}

{b
n
}
是等差数列,则
{kan
}

{ka
n
?pb
n
}
(k

p
是非零常数)、
{a
p?nq
}(p,q?N< br>列。
⑤单调性:
?
a
n
?
的公差为
d
,则:
ⅰ)
d
ⅱ)
d
*
)
、,…也成等差数
?0 ?
?
a
n
?
为递增数列;
?0?
?
a
n
?
为递减数列;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ⅲ)
d?0?
?
a
n
?
为常数列;
⑥数 列{
a
n
}为等差数列
?a
n
?pn?q
(p,q 是常数)
⑦若等差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
S
n
,则
S
k

S
2k
?S
k

S
3k
?S
2k
… 是等差数列。
3、等比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G、b
成等比数列
?G?ab,

ab
同号)。反之不一定成立。 ⑵等比中项:若三数
a、
⑶通项公式:
a< br>n
?a
1
q
n?1
2
?a
m
qn?m

⑷前
n
项和公式:
S
n
?
a
1
?
1?q
n
?
1?q
?
a
1< br>?a
n
q

1?q
⑸常用性质
①若
m?n ?p?q??
?
m,n,p,q?N
?
?
,则
a
m
?a
n
?a
p
?a
q


a< br>k
,a
k?m
,a
k?2m
,?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
q
(下标成等差数列,则对应的项成等比数列)
k
③数列
?
?
a
n
?

?
为不等于零的常数)仍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正项等比数列
?
a
n
?
;则
?
lga
n
?
是公差为
lgq
的等
差数列;
④若
?
a
n
?
是等比数列,则
?
ca
n
?
,a
n
?
2
?
1
?

,< br>?
?
a
?

?
n
?
2r
1
,q.

?
a
?
(r?Z)
是等比数列,公比依次 是
q,q,
q
r
n
⑤单调性:
a
1
?0 ,q?1或a
1
?0,0?q?1
?
?
a
n
?为递增数列;
a
1
?0,0?q?1或a
1
?0,q?1??
a
n
?
为递减数列;
q?1?
?
a
n
?
为常数列;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q?0?
?
a
n
?
为摆动数列;
⑥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是常数列。
⑦若等比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
S
n
,则
S
k< br>、
S
2k
?S
k

S
3k
?S2k
… 是等比数列.
4、非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类型Ⅰ 观察法:已知数列前若干项,求该数列的通项时,一般对所给的项观察分析,寻找规律,从而根据规律
写 出此数列的一个通项。
类型Ⅱ 公式法:若已知数列的前
n
项和
S
n

a
n
的关系,求数列
?
a
n
?的通项
a
n
可用公式
,(n?1)< br>?
S
1
a
n
?
?
构造两式作差求解。 ?
S
n
?S
n?1
,(n?2)
用此公式时要注意结论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分为二”,即分段式;另一种是“合二为一”,即
a
1
a
n
合为一个表
达,(要先分
n?1

n?2
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运算,然后验证能否统一)。
类型Ⅲ 累加法:
形如
an?1
?
a
n
?a
n?1
?f(n?1)
?< br>a?a?f(n?2)
?
?a
n
?f(n)
型的递推数列(其 中
f(n)
是关于
n
的函数)可
构造:
?
n?1n?2

...
?
?
?
a
2
?a
1
?f(1)
将上述
n?1
个式子两边分别相加, 可得:
a
n
?f(n?1)?f(n?2)?...f(2)?f(1)?a
1
,(n?2)

①若
f(n)
是关于
n
的一次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
② 若
f(n)
是关于
n
的指数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
③若
f(n)
是关于
n
的二次函数,累加后可分组求和;
④若
f(n)
是关于
n
的分式函数,累加后可裂项求和.
类型Ⅳ 累乘法: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
a
n
?
a
?f(n?1)
?
n?1
?a
n? 1
?f(n?2)
?
a
n?1
?
?
?f(n)?
型的递推数列(其中
f(n)
是关于
n
的函数)
可构 造:
?
a
n?2
形如
a
n?1
?a
n?f(n)
?

?
a
n
?
?
...
?
?
a
2
?
a
?f(1)
?
1< br>将上述
n?1
个式子两边分别相乘,可得:
a
n
?f(n?1 )?f(n?2)?...?f(2)f(1)a
1
,(n?2)

有时若不能直接用,可变形成这种形式,然后用这种方法求解。
类型Ⅴ 构造数列法:
㈠形如
a
n?1
?pa
n
?q
(其中
p, q
均为常数且
p?0
)型的递推式:
(1)若
p?1
时,数列{
a
n
}为等差数列;
(2)若
q?0
时,数列{
a
n
}为等比数列;
(3)若
p?1

q?0
时,数列{
a
n
}为线性 递推数列,其通项可通过待定系数法构造等比数列来求.方法有如下两种:

法一:
a
n?1
?
?
?p(a
n
?
?)
,展开移项整理得
a
n?1
?pa
n
?(p?1)< br>?
,与题设
a
n?1
?pa
n
?q
比较系数 (待定系
数法)得
?
?
?
qqqqq
q
?
,(p?0)?a
n?1
??p(a
n
?)?a
n
??p( a
n?1
?)
,即
?
a
n
?
?
构 成
p?1p?1p?1p?1p?1
p?1
??

a
1?
?
q
q
?
为首项,以
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
?
a
n
?
?
的通项整理可得
a
n
.

p?1
p?1
??
a
n ?1
?a
n
?p,

?
a
n?1
?an
?
构成以
a
2
?a
1
为首
a
n
?a
n?1
法二:

a
n?1
?pa
n
?q

a
n
?pa
n?1
?q(n?2)
两式相减并整理得
项,以
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求出
?
a
n?1
?a
n
?
的通项再转化为类型Ⅲ(累加法)便可求出
a
n
.

㈡形如
a
n?1
?pa
n
?f( n)
(p?1)
型的递推式:
⑴当
f(n)
为一次函数类型(即等差数列)时:
B
的值,转化成 以
a
1
?A?B
为首项,
法一:

a
n< br>?An?B?p
?
a
n?1
?A(n?1)?B
?
, 通过待定系数法确定
A、

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a
n
?An?B
?
,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
?
a
n
?An?B
?
的通项整理可得
a
n
.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法二:

f(n)
的 公差为
d
时,由递推式得:
a
n?1
?pa
n
?f (n)

a
n
?pa
n?1
?f(n?1)
两式相 减得:
a
n?1
?a
n
?p(a
n
?a
n ?1
)?d
,令
b
n
?a
n?1
?a
n< br>得:
b
n
?pb
n?1
?d
转化为类型Ⅴ㈠求出 < br>b
n
,再用类型Ⅲ(累加法)
便可求出
a
n
.

⑵当
f(n)
为指数函数类型(即等比数列)时:
法一:
设< br>a
n
?
?
f(n)?p
?
a
n?1
?
?
f(n?1)
?
,通过待定系数法确定
?
的值,转化成 以
a
1
?
?
f(1)
为首项,以
p
公比的等比数列
?
a
n
?
?
f(n)
?
,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
?
a
n
?
?
f(n)< br>?
的通项整理可得
a
n
.

法二:

f(n)
的公比为
q
时,由递推式得:
a
n?1
?pa< br>n
?f(n)
——①,
a
n
?pa
n?1
? f(n?1)
,两边同时乘以
q

a
n
q?pqa
n?1
?qf(n?1)
——②,由①②两式相减得
a
n?1
?a< br>n
q?p(a
n
?qa
n?1
)
,即
an?1
?qa
n
?p
,在转化为
a
n
?qa< br>n?1
类型Ⅴ㈠便可求出
a
n
.

n
法三:
递推公式为
a
n?1
?pa
n
?q
n
(其 中p,q均为常数)或
a
n?1
?pa
n
?rq
(其中p, q, r均为常数)时,
要先在原递推公式两边同时除以
q
n?1
,得:< br>a
n?1
p
a
n
1
a
n
??
b
???b?
,引入辅助数列(其中),得:
n
n
n?1nnq
q
q
qq
b
n?1
?
p1
b
n
?
再应用类型Ⅴ㈠的方法解决。
qq
⑶当
f(n)
为任意数列时,可用通法:

a
n?1
?pa
n
?f(n)
两边同时除以
p
n?1
可得到
a
n?1
a
n
f(n)
a
n
f(n)
???b
b?b?
,令,则,在转化
n
n?1n
p
n?1
p
n
p
n?1
p
n
p
n ?1
为类型Ⅲ(累加法),求出
b
n
之后得
a
n

类型Ⅵ 对数变换法:
?p
n
b
n
.
形如
a
n?1
?pa(p?0,a
n
?0)
型的递推式:
q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在原递推式
a
n? 1
?pa
两边取对数得
lga
n?1
?qlga
n
?lgp
,令
b
n
?lga
n
得:
b
n? 1
?qb
n
?lgp
,化归为
q
a
n?1
?pa
n
?q
型,求出
b
n
之后得
a
n< br>?10
b
n
.
(注意:底数不一定要取10,可根据题意选择)。
类型Ⅶ 倒数变换法:
形如
a
n?1
?a
n
?pa
n?1
a
n

p
为常数且
p?0
) 的递推式:两边同除于
a
n?1
a
n
,转化为
11
??p
形式,化归为
a
n
a
n?1
a
n?1
?pa
n
?q
型求出
1
的表达式,再求
a
n
a
n
还有形如
a
n?1
?
1m1m
形式,
ma
n
的递推式,也可采用取倒数方法转化成化归为
a
n? 1
?pa
n
?q
型求出
1
??
a
n?1< br>qa
n
p
pa
n
?q
a
n
的表达式 ,再求
a
n
.

类型Ⅷ 形如
a
n?2
?pa
n?1
?qa
n
型的递推式:
用待定系数法,化为特殊数列
{a
n
?a
n?1
}
的形式求解。方法为:设
a
n?2
?ka
n?1
?h(a
n ?1
?ka
n
)
,比较系数得
k
,于是
{a
n?1
?ka
n
}
是公比为
h
的等比数列,这样就化归为
a
n?1
?pa
n
?q
型。
h?k?p,?hk ?q
,可解得
h、
总之,求数列通项公式可根据数列特点采用以上不同方法求解,对不 能转化为以上方法求解的数列,可用归纳、
猜想、证明方法求出数列通项公式
a
n.


5、非等差、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求法
⑴错位相减法
①若数列
?
a
n
?
为等差数列,数 列
?
b
n
?
为等比数列,则数列
?
a
n< br>?b
n
?
的求和就要采用此法.
②将数列
?
an
?b
n
?
的每一项分别乘以
?
b
n
?
的公比,然后在错位相减,进而可得到数列
?
a
n
?b
n
?
的前
n
项和.
此法是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⑵裂项相消法
一般地,当数列的通项
a
n
?
c

(a,b
1
,b
2
,c为常数)
时,往往可将
a
n
变成两 项的差,采用裂
(an?b
1
)(an?b
2
)
项相消法求 和.
可用待定系数法进行裂项:

a
n
?
?
a n?b
1
?
?
an?b
2
,通分整理后与原式相比较,根据 对应项系数相等得
?
?
c
,从而可得
b
2
?b
1
cc11
=(?).

(an ?b
1
)(an?b
2
)(b
2
?b
1
) an?b
1
an?b
2

常见的拆项公式有:

111
??;

n(n?1)nn?1

1111
?(?);

(2n?1)(2n?1)22n?12n?1
11
?(a?b);

a?b
a?b
m?1mm
?C
n?1
?C
n
;< br>


C
n

n?n!?(n?1)!?n!.


⑶分组法求和
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 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
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一般分两步:①找通向项 公式②由通项公式确定如何分组.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⑷倒序相加法
如果一个数列
?
a
n
?
,与首末两 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则可用把正着写与倒着写的两个和式相加,就
得到了一个常数列的 和,这种求和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特征:
a
1
?a
n
?a
2
?a
n?1
?...

⑸记住常见数列的前
n
项和:

1?2?3?...?n?
n(n?1)
2
;


1?3?5?...?(2n?1)?n
2
;


1
2
?2
2
?3
2
?...?n
2
?< br>1
6
n(n?1)(2n?1).

第三章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对称性)
a?b?b?a

②(传递性)
a?b,b?c?a?c

③(可加性)
a?b?a?c?b?c

(同向可加性)
a
?
b
,
c
?
d
?
a
?
c
?
b
?
d

(异向可减性)
a
?
b
,
c
?
d
?
a
?
c
?
b
?
d

④(可积性)
a
?
b
,
c
?0?
ac
?
bc

a
?
b
,
c
?0?
ac
?
bc


(同向正数可乘性)
a?b?0,c?d?0?ac?bd

不等式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异向正数可除性)
a?b?0,0?c?d?
a
?
b
< br>cd
⑥(平方法则)
a?b?0?a
n
?b
n
(n? N,且n?1)

⑦(开方法则)
a?b?0?
n
a?
n< br>b(n?N,且n?1)


(倒数法则)
a?b?0?
1111
?;a?b?0??

abab
2、几个重要不等式
a
2
?b
2
.

a?b?2ab
?a,b?R
?
,(当且仅当
a?b
时取
?
号). 变形公式:
ab?
2
22
②(基本不等式)
a?b
?ab

?
a,b?R
?
?
,(当 且仅当
a?b
时取到等号).
2
2
?
a?b
?
变形公式:
a?b?2ab

ab?
??
.

?
2
?
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要注意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 三相等”.

③(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
a?b?c
3
?abc
(a、b、c?R
?
)
(当且仅当
a?b?c
时 取到等号).
3

a
2
?b
2
?c
2< br>?ab?bc?ca
?
a,b?R
?

(当且仅当
a?b?c
时取到等号).

a?b?c?3abc(a?0,b?0,c?0)

333
(当且仅当
a?b?c
时取到等号).

若ab?0,则
ba
??2
(当仅当a=b时取等号)
ab
ba
若ab?0,则???2
(当仅当a=b时取等号)
ab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bb?ma?na
??1??

aa?mb?nb
其中
(a?b?0,m?0,n?0)

规律:小于1同加则变大,大于1同加则变小.

当a?0时,x?a?x
2
?a
2
?x??a或x?a;

x?a?x
2
?a
2
??a?x?a.

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a?b?a?b?a?b.

3、几个著名不等式
2a?ba
2
?b
2
①平均不等式:
?1

?ab??
?1
a?b22
?
a,b?R
?
,(当且仅当
a?b
时取
?
号).
?
(即调和平均
?
几何平均
?
算术平均
?
平方平均).
变形公式:
2 2
?
a?b
?
a?b
ab?
?
;
?
?
22
??
2
(a?b)
2
a?b?.
2
22
②幂平均不等式:
1
a
1
2
?a
2
2
?...?a
n
2
?(a
1
? a
2
?...?a
n
)
2
.

n
③二维形式的三角不等式: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x
1
2
?y
1
2
?x
2
2
?y
2
2
?(x
1
?x
2
)
2
?(y
1
?y
2
)
2

(x
1
,y1
,x
2
,y
2
?R).

④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b)(c?d)?(ac?bd)(a,b,c,d?R ).
当且仅当
ad
22222
?bc
时,等号成立.
⑤三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
1
2
?a
2
2< br>?a
3
2
)(b
1
2
?b
2
2?b
3
2
)?(a
1
b
1
?a
2b
2
?a
3
b
3
)
2
.
< br>⑥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
1
?a
2
?...?a
n
)(b
1
?b
2
?...?b
n
)
? (a
1
b
1
?a
2
b
2
?...?an
b
n
).

222222
2
⑦向量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
,
?
是两个向量,则
?
?
?
?
??
,
当且 仅当
?
是零向量,或存在实数
k
,使
?
?k
?时,等号成立.
⑧排序不等式(排序原理):设
a
1
?a
2< br>?...?a
n
,b
1
?b
2
?...?b
n
为两组实数.
c
1
,c
2
,...,c
n

b
1
,b
2
,...,b
n
的任一排列,
a
1
b
n
?a
2
b
n?1
?...?a
n
b
1
?a
1
c
1
?a2
c
2
?...?a
n
c
n
?a
1< br>b
1
?a
2
b
2
?...?a
n
b
n
.
(反序和
?
乱序和
?
顺序和)
当且 仅当
a
1
?a
2
?...?a
n

b1
?b
2
?...?b
n
时,反序和等于顺序和.
⑨琴生不等式:(特例:凸函数、凹函数)
若定义在某区间上的函数
f(x)
,对于定义域中任意两点
x
1
,x
2
(x
1
?x
2
),

x
1
?x
2
f(x
1
)?f(x
2
)
)?或
22
x
1
?x2
f(x
1
)?f(x
2
)

)?.
22
f(f(
则称f(x)为凸(或凹)函数.
4、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
常用方法有:比较法(作差,作商法)、综合法、分析法;
其它方法有:换元法、反证法、放缩法、构造法,函数单调性法,数学归纳法等.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常见不等式的放缩方法:
①舍去或加 上一些项,如
(a?
1
2
31
)??(a?)
2
;

242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缩小),如
1111
?,?,

k
2
k(k?1)k
2
k(k?1)
(
2
2k
?
212
?)?,

k?kkk?k?1
12
?(k?N
*
,k?1)
等.
kk?k?1
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求一元二次不等式
ax?bx?c?0(或?0)

2
(a?0,??b
2
?4ac?0)
解集的步骤:
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
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
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象.
五解集: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规律:
当二次项系数为正时,小于取中间,大于取两边.
6、高次不等式的解法:穿根法.
分解因式,把根标在数轴上,从右上方依次往下穿(奇穿偶 切),结合原式不等号的方向,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7、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先移项通分标准化,则
f(x)
?0?f(x)?g(x) ?0
g(x)
?
f(x)?g(x)?0
f(x)
?0?
?
g(x)
?
g(x)?0
(时同理)
“?或?”
规律:把分式不等式等价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
8、无理不等式的解法:转化为有理不等式求解

?
f(x)?0

f(x)?a(a?0)?
?
2
?
f(x)?a


?
f(x)?0

f(x)?a(a?0)?
?
2
?
f(x)?a
?
f(x)?0
?
f(x)?0
?

f(x)?g(x)?
?
g(x)?0

?
?
f(x)?[g(x)]
2
?
g(x)?0
?
?
f (x)?0
?
f(x)?g(x)?
?
g(x)?0

?< br>f(x)?[g(x)]
2
?
?
f(x)?0
?
f( x)?g(x)?
?
g(x)?0

?
f(x)?g(x)
?



规律:把无理不等式等价转化为有理不等式,诀窍在于从“小”的一 边分析求解.
9、指数不等式的解法:
⑴当
a?1
时,
a
f(x)
?a
g(x)
?f(x)?g(x)

f(x)
⑵当
0?a?1
时,
a?a
g(x)
?f(x)?g(x)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规律: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转化.
10、对数不等式的解法
?
f(x)?0
?
⑴当
a?1
时,
log
a
f(x)?log
a
g(x)?
?
g(x)?0
?
f(x)?g(x)
?
?
f(x)?0
?
.
⑵当
0?a?1
时,
log
a
f(x)?log
a
g(x)?
?
g(x)?0
?
f(x)?g(x)
?
规律 :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转化.
1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⑴定义法:
?
a(a?0)
a?
?
.

? a(a?0)
?
⑵平方法:
f(x)?g(x)?f
2
(x)?g< br>2
(x).

⑶同解变形法,其同解定理有:

x?a??a?x?a(a?0);

x?a?x?a或x??a(a?0);

f(x)?g(x)??g(x)?f(x)?g(x)(g(x)?0)




f(x)?g(x)?f(x)?g(x)或f(x)??g(x)(g(x)?0)< br>
规律:关键是去掉绝对值的符号.
1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规律:找零点、划区间、分段讨论去绝对值、每段中取交集,最后取各段的并集.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3、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
解形如
ax
2
?bx?c?0
且含参数的不等式时,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分类讨 论的标准有:
⑴讨论
a
与0的大小;
⑵讨论
?
与0的大小;
⑶讨论两根的大小.
14、恒成立问题
⑴不等式
ax?bx?c?0
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立)的条件是:
2
①当
a?0

?b?0,c?0;

②当
a?0

?
?
?
a?0

?
??0.
⑵不等式
ax?bx?c?0
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立)的条件 是:
2
①当
a?0

?b?0,c?0;

?
a?0
②当
a?0

?
?

? ?0.
?

f(x)?a
恒成立
?f(x)
max
?a;

f(x)?a
恒成立
?f(x)
max
?a;


f(x)?a
恒成立
?f(x)
min
?a;

f(x)?a
恒成立
?f(x)
min
?a.

15、线性规划问题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⑴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断:
法一:取点定域法:
由于直 线
Ax?By?C?0
的同一侧的所有点的坐标代入
Ax?By?C
后所得的 实数的符号相同.所以,在实际判
断时,往往只需在直线某一侧任取一特殊点
(x
0< br>,y
0
)
(如原点),由
Ax
0
?By
0< br>?C
的正负即可判断出
Ax?By?C?0
(

?0)
表示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
即:直线定边界,分清虚实;选点定区域,常选原点.
法二 :根据
Ax?By?C?0
(

?0)
,观察
B
的 符号与不等式开口的符号,若同号,
Ax?By?C?0
(

?0)
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若异号,则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即:同号上方,异号下方.
⑵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⑶利用线性规划求目标函数
z?Ax?By
(A,B
为常数)的最值:
法一:角点法:
如果目标函数
z?Ax?By

x、y< br>即为公共区域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最值存在,则这些最值都在该公共
区域的边界角点处取得 ,将这些角点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得到一组对应
z
值,最大的那个数为目标函数
z< br>的最大值,
最小的那个数为目标函数
z
的最小值
法二:画——移——定——求: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可行域;第二步,作直线< br>l
0
:Ax?By?0
,平移直线
l
0
(据可行域 ,将直线
l
0
平行移动)确定最优解;第三步,求出最优解
(x,y)
;第四步,将最优解
(x,y)
代入目标函数
z?Ax?By
即可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
第二步中最优解的确定方法: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利用
z
的几何意义:
y??
Az
z
x ?
,为直线的纵截距.
BB
B
①若
B?0,
则使目标函数
z?Ax?By
所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
z
取得最大值,使直线的 纵截距最小
的角点处,
z
取得最小值;
②若
B?0,
则使 目标函数
z?Ax?By
所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
z
取得最小值, 使直线的纵截距最小
的角点处,
z
取得最大值.
⑷常见的目标函数的类型:
①“截距”型:
z?Ax?By;

②“斜率”型:
z?
y
y?b
;

z?
x
x?a
22
③“距离”型:
z?x?y

z?x
2
?y
2
;

z?(x?a)
2
?(y?b)2

z?(x?a)
2
?(y?b)
2
.
< br>在求该“三型”的目标函数的最值时,可结合线性规划与代数式的几何意义求解,从而使问题简单化.
数学选修2-1
第一章:命题与逻辑结构
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
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
p
称为命题的条件,
q
称为命题的结论.
p
,则
q
”,它的逆命题为“若
q
,则
p
”.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 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
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若原命题为“若

< br>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 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
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 否命题.若原命题为“若
p
,则
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
?p,则
?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 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
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 命题的逆否命题。若原命题为“若
p
,则
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
?q
,则
?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
1
?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
2
?
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

p?q
,则
p

q
的充分条件,
q

p
的必要条件.
p?q
,则
p

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

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 题,记作
p?q

p

q
都是真命题时,
p?q
是真命题;当
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
p ?q
是假命题.
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
p?q
. 用 联结词“或”把命题

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 br>p?q
是真命题;当
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
p?q
是假命题.
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
?p
.若< br>p
是真命题,则
?p
必是假命题;若
p
是假命题,则
?p
必是真命对一个命题
题.
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
?
”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
?
中任意一个
x
,有
p
?
x
?
成立”,记作“
?x??

p
?
x
?
”.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
?
”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
?
中的一个
x
,使
10、全称命题
特称命题
p
?
x
?
成 立”,记作“
?x??

p
?
x
?
”.
p

?x??

p
?
x
?
,它的否定?p

?x??

?p
?
x
?
。全称 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p

?x??

p
?
x
?
,它的否定
?p

?x??

?p
?< br>x
?
。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第二章:圆锥曲线
知识点:
1、求曲线的方程(点的轨迹方程)的步骤:建、设、限、代、化
①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②设动点
M
?
x,y
?
及其他的点;
③找出满足限制条件的等式;
④将点的坐标代入等式;
⑤化简方程,并验证(查漏除杂)。
2、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F
1

F
2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FF
12
)的点的轨迹称为 椭圆。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
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MF

1
?MF
2
?2a
?
2a?2c
?
3、椭圆的几何性 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
x
轴上
焦点在
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x
2
y
2
??1
?
a?b?0
?

a
2
b
2
y
2
x
2
??1
?
a?b?0
?

a
2
b
2
第一定义
F
2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
a
,即
|MF
1
|?|MF
2
|?2a

2a?|F
1
F
2|
) 到两定点
F
1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第二定义
与一定点的距离和到一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
e
, 即
MF
?e(0?e?1)

d
范围
?a?x?a

?b?y?b

?b?x?b

?a?y?a

?
1
?
? a,0
?

?
2
?
a,0
?

顶点
?
1
?
0,?a
?

?
2
?
0,a
?

?
1
?
0,?b
?

?
2
?
0,b
?

?
1
?
?b,0
?

?
2
?
b,0
?

轴长 长轴的长
?2a
短轴的长
?2b

对称性
关于
x
轴、
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焦点
F
1
?
?c,0
?

F
2
?
c,0
?

F
1
?
0,?c
?

F
2
?
0,c
?

焦距
F< br>1
F
2
?2c(c
2
?a
2
?b
2
)

离心率
cc
2
a
2
?b
2
b
2
e????1?
2
aa
2
a
2
a
(0?e?1)

准线方程
a
2
x??

c
a
2
y??

c
焦半径
左焦半径:
MF
1
?a?ex
0

MF
2
?a?ex
0

下焦半径:
MF
1
?a?ey
0

MF
2
?a?ey
0

M(x
0,
y
0
)

右焦半径:上焦半径:
焦点三角形面积
S
?MF
1
F2
?b
2
tan
?
2
(
?
??F1
MF
2
)

通径
b
2
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叫通径:
HH
?
?

a
(焦点)弦长公式
A(x
1,
y
1
),B(x
2,
y
2
)

AB?1?k
2
x
1
?x
2
?1?k
2
(x
1
?x
2
)
2
?4x
1
x
2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4、设
?
是椭圆上任一点,点
?

F
1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
d
1
,点
?

F< br>2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
d
2
,则
?F
1
??F
2
?e

d
1
d
2
5、平面内 与两个定点
F
1

F
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
F
1
F
2
)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
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MF
1
?MF
2
?2a< br>?
2a?2c
?

6、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
x
轴上
焦点在
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x
2
y
2
?
2
?1
?
a?0,b?0
?

2
ab
y
2
x
2
?
2
?1
?
a?0,b?0
?

2
ab
第一定义
F
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2a
,即
|MF
1
|?|MF
2
|?2a
0?2a?|F
1
F
2
|
) 到两定点
F
1

第二定义
与一定点的距离和到一定直线的距离之比 为常数
e
,即
MF
?e(e?1)

d
范围
x??a

x?a

y?R

y??a

y?a

x?R

顶点
?< br>1
?
?a,0
?

?
2
?
a,0< br>?

?
1
?
0,?a
?

?
2
?
0,a
?

轴长 实轴的长
?2a
虚轴的长
?2b

对称性
关于
x
轴、
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焦点
F
1
?
?c,0
?

F
2
?
c, 0
?

F
1
?
0,?c
?

F< br>2
?
0,c
?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焦距
F
1
F
2
?2c(c
2
?a
2
?b
2
)

离心率
cc
2
a
2
?b
2
b
2
e????1?
222
aaaa< br>(e?1)

准线方程
a
2
x??

c
a
2
y??

c
渐近线方程
y??
b
x

a
y??
a
x

b
焦半径
?MF
1
?ex
0
?a
?
左焦:

M
在右支
?
右焦:MF?ex?a
?
20
?
?M F
1
?ey
0
?a
?
左焦:

M
在上支
?
右焦:MF?ey?a
?
20
?
M(x
0 ,
y
0
)

?MF
1
??ex
0
?a
?
左焦:
M
在左支
?
MF
2
??ex
0
?a
?
?
右焦:
?MF
1
??ey
0
?a
?左焦:

M
在下支
?
MF
2
??ey
0
?a
?
?
右焦:
焦点三角形面积
S
?MF1
F
2
?b
2
cot
?
2
(
?
??F
1
MF
2
)

通径
b
2
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叫通径:
HH
?
?

a

7、实轴和虚轴等长的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
8、设
?是双曲线上任一点,点
?

F
1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
d< br>1
,点
?

F
2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
d
2
,则
?F
1
d
1
?
?F
2
d
2
?e

9、平面内与一个定点
的准线.
F
和 一条定直线
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称为抛物线.定点
F
称为抛物线的焦点, 定直线
l
称为抛物线
10、过抛物线的焦点作垂直于对称轴且交抛物线于
?< br>、
?
两点的线段
??
,称为抛物线的“通径”,即
???2p

11、焦半径公式:
若点
?
?
x
0
,y
0
?
在抛物线
y?2px
?
p?0
?
2
上,焦点为
F
,则
?F?x
0
?
p
2< br>;、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图形




若点
?
?
x
0
,y
0
?
?
?
x
0
,y
0
?
?
?x
0
,y
0
?
在抛物线
y??2px
?
p?0
?
2
上,焦点为
F
,则
?F??x
0?
p
2

若点在抛物线
x?2py
?
p?0
?
2
上,焦点为
F
,则
?F?y
0
?p
2

p
2
. 若点在抛物线
x??2py
?
p?0
?
2
上,焦点为
F
,则
?F??y
0
?



1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y
2
?2px

标准方程
y
2
??2px

x
2
?2py

x
2
??2py

?
p?0
?

定义
?
p?0
?

?
p?0
?

?
p?0
?

与一 定点
F
和一条定直线
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
F< br>不在定直线
l
上)
顶点
?
0,0
?

e?1
离心率
对称轴
x

y

范围
x?0

x?0

y?0

y?0

焦点
?
p
?
F
?
,0
?

?
2
?
?
p
?
F
?
?,0
?
?
2
?
p
??
F
?
0,
?

2
??
p
??
F
?
0,?
?

2
??
准线方程
x??
p

2
x?
p

2
y??
p

2
y?
p

2
焦半径
MF?x
0
?
M(x
0,
y
0
)

p

2
MF??x
0
?
p

2
MF?y
0
?
p

2
MF??y
0
?
p

2
通径
过抛物线的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称为通径:
HH
?
?2p

焦点弦长
AB?x
1
?x
2
?p

公式
参数
p
的几
参数
p
表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p越大,开口越阔
何意义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关于抛物线焦点弦的几个结论:

AB
为过抛物线
y
2< br>B(x
2
,y
2
)
,直线
AB
的倾斜角为< br>?
,则
?2px(p?0)
焦点的弦,
A(x
1
, y
1
)、
p
2
2p
,y
1
y
2< br>??p
2
;

AB?

x
1
x
2
?
;

4
sin
2
?
⑶ 以
AB
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B
在准线上射影的张角为⑷ 焦点
F

A、
112
??.

|FA||FB|P
?
2



第三章:
空间向量知识点:

1、空间向量的概念:
(1)在空间,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空间向量.
(2)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有 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3)向量
??
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或长度),记作
??
(4)模(或长度)为
0
的向量称为零向量;模为
1
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
(5)与向量
a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
a
的相反向量, 记作
?a

(6)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2、空间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学习必备 精品知识点
(1)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称为向量的加法,它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即:在空间以同一点
?
为起点的 两个已知向量
a

b
为邻
边作平行四边形
??C?
,则以
?
起点的对角线
?C
就是
a

b
的 和,这种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
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称为 向量的减法,它遵循三角形法则.即:在空间任取一点
?
,作
???a
???b
,则
???a?b

3、实数
?
与空间向量
a
的乘积
?
a
是一个向量,称为向量的数乘运算.当
??0
时,
?
a

a
方向相同;当
?
相 反;当
?
?0
时,
?
a

a
方向
?0
时,
?
a
为零向量,记为
0

?
a< br>的长度是
a
的长度的
?
倍.
4、设
?
,< br>?
为实数,
a

b
是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则数乘运算满足分配 律及结合律.
分配律:
?
a?b?
?
a?
?
b< br>;结合律:
?
?
?
a
?
?
?
??< br>?
a

??
5、如果表示空间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 ,则这些向量称为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并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共线.
6、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对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
a

bb?0

ab
的充要条件是存 在实数
?
,使
a
??
?
?
b

7、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称为共面向量.
8、向量共面定理:空间一点
?
位于平面
??C
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
x

y
, 使
?
或对空间任一定点
?

???x???yC


??????x???y?C
;或若四点
?

?

?

C
共面,则
???x???y???z?C
?
x?y ?z?1
?

9、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a

b
,在 空间任取一点
?
,作
???a

???b
,则
?? ??
称为向量
a

b
的夹角,记作
?a,b?
.两
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a,b??
?
0,
?
?

10、对于两个非零向量
a

b
,若
?a,b??< br>?
,则向量
a

b
互相垂直,记作
a
2?b

1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a

b
,则
abcos?a,b?
称为
a

b
的数量积,记作
a?b< br>.即
a?b?abcos?a,b?
.零向量与任何向
量的数量积为
0

12、
a?b
等于
a
的长度
a
b

a
的方向上的投影
bcos?a,b?
的乘积.

高中数学全套教程网盘-人教版b版高中数学高一试讲


高中数学课前检测-高中数学案例分析 百度文库


高中数学网课周帅好吗-高中数学三角函数题型归纳带答案


2019年高中数学会考时间-高中数学网站推荐


19高中数学教资一共有几章-高中数学课本全套教材


2016年高中数学考纲-高中数学外接球半径求法


高中数学函数极限-2017年高中数学学考模拟


文科高中数学基础差应怎样辅导-黑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题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05: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5838.html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最新版复习资料-经典-全面)的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最新版复习资料-经典-全面)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