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完整版)高中数学知识点宝典汇总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05:17
tags:高中数学知识点

高中数学单调函数重点-北师版高中数学课本答案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知识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3.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 集合运算:交、并、补.
5. 主要性质: ①
A?B?AIB?A?AUB?B?C
U
AUB?U

②C
U
(A∩B)= (C
U
A)∪(C
U
B) C
U
(A∪B)= (C
U
A)∩(C
U
B)
6. 设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①A的子集个数为
2
n
;②A的真子集个数 为
2
n
?1


③A的非空子集个数为
2n
?1
;④A的非空真子集个数为
2
n
?2
.
7.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二.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
ax?b的解集

分a?0或a?0)

②一元二次 不等式
ax?bx?c?0(a?0)的解集
:(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
③一元 高次不等式:穿根法(零点分段法)(记忆:x的系数全化为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奇(次幂)穿,
偶(次幂)穿而不过)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2
f(x)f(x)
f(x)g(x)?0
(移项通分,不能去分母) ?0?f(x)g(x)?0;?0?
?
?
g(x)?0
?
g( x)g(x)
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ax?b?c
,与
ax?b?c(c?0)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将x的系数化为正,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

三.简易逻辑
1.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或q(记作“p∨q” )(一真则真);
p且q(记作“p∧q” )(一假则假);非p(记作“┑q” )(真假相反) 。
2.四种命题的形式: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逆否命题:若┑q则┑p。
(原命题
?
逆否命题)
3、充要条件:
原命题
若p则q


否命题
若┐p则┐q







逆命题
若q则p


逆否命题
若┐q则┐p




4、反证法: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假设) ,引出(与已知、公理、定理…)矛盾,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原命题成立,
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1



第二章 函 数
一、函数与映射
1.
映射的性质:从A到B的映射:①A中不能有剩余元素,B中可以有剩余元素,
②允许多对一,不允许一对多。③若A有3个元素,B有4个元素,则有
4
3
个映射。
2.
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二、函数的性质
(1)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奇函数:
f(?x)??f(x)
、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在两个对称区间具有相同的单 调性;
偶函数:
f(?x)?f(x)
、图象关于
y
轴对称,在两 个对称区间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常用的结论:若
f(x)
是奇函数,且
0? 定义域
,则
f(0)?0或f(?1)??f(1)


f(x)
是偶函数,则
f(?1)?f(1)
;反之不然。
常见的奇函数:①
y?lg(x?x
2
?1)

y?lg
1?x
1?x

y?e
x
?e
?x


y?
1
e
x
?1
1?x
2
?
1
2
2
x< br>?1

y?
e
x
?1

y?
x?2?2

非奇非偶函数:f(x)=
1?cosx?si nx
1?cosx?sinx
.
(2)单调性(在定义域的某一个子集内考虑)
①定义法 步骤:a.设
x
1
,x
2
?A且x< br>1
?x
2
;b.作差
f(x
1
)?f(x
2
)
;c.判断正负号。
②掌握函数
y?
ax?bb?aca
x?c
?a?
x?c
(b?ac?0);y?x?
x
(a?0)< br>的图象和性质;


y?
ax?b
x?c
?a?
b?ac
x?c
y?x?
a
(a?0


x
(b – ac≠0)


y

y

Y=a

o x

X=-c


o
X


当b-ac>0时:

(??,?a]和[a,??)


(??,?c)和(c,??)
上单调递减;

上单调递增;

当b-ac<0时:

[?a,0)和(0,a]
上单


(??,?c)和(c,??)
上单调递增。
调递增。
2



③一些有用的结论: .在公共定义域内
增函数
f(x)?
增函数
g(x)
是增函数; 减函数
f(x)?
减函数
g(x)
是减函数;
增函数
f(x)?
减函数
g(x)
是增函数; 减函数
f(x)?
增函数
g(x)
是减函数。

(3)函数的周期性:
f(x?T)?f(x)

①y=f(x)对x∈R时,f(x +a)=f(x-a) (a>0)恒成立,则y=f(x)的周期为2a;
②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的周期为2︱a︱;
③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 的周期为4︱a︱;
④y=f(x)对x∈R时,f(x+a)=-f(x)(或f(x+a)=
?
1
,则y=f(x) 的周期为2
a

f(x)

三、函数的图象
1、基本函数的图象:(1)一次函数、(2)二次函数、(3)反比例函数、
(4)指数函数、(5)对数函数、(6)三角函数。
2、图象的变换:(1)平移变换 (先表示成y=f(x)

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2)对称变换:函数
y?f(x)
与函数
y?f(?x)
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函数
y?f(x)
与函数
y??f(x)
的图象关于
x
轴 对称;
函数
y?f(x)
与函数
y??f(?x)
的图象关于坐标 原点对称;
②如果对于函数y=f(x)都有f(x+a)=f(a-x),那么y=f(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a
对称。
如果对于函数y=f(x)都有f(x+a)=f(b-x),那么y=f(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y?f(x)
?
y?f(x)
(把
x
轴下方的图象翻折到上方)

y?f(x)
?
y?f(x)
(擦掉
y
轴左侧的图象,把右侧的图象对称到左侧)

y?f
?1
a?b
对称。
2
(x)

y?f(x)
关于直线
y?x
对称。性质:
f(a)?b?f
?1
(b)?a

(3)伸缩变换: ②
y?f(x)
?
y?f(ax),(a?0)
系数变小伸长;系数变大缩短。

四、函数的反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①求原函数
y?f(x)

(x?A)
的值域B ②把
y?f(x)
看作方程,解出
x??(y)
;x,y
互换的y?f(x)
的反函数为
y?f
?1
(x)

(x?B )


五、求函数的值域的常用解题方法:
① 配方法。如函数
y?x?x?1
的值域,特点是可化为二次函数的形式;
x
②换元法:如y=
1?2x?x
③单调性:如函数
y?2?log
2
x
x∈[1,2]
42
x
2
?2x?3
④判别式法(△法)如函数y=
2

x?2x?3
3



⑤利用函数的图像:如函数y=|x+3|+|x-2| ⑥利用反函数:如函数y=
2?sinx
2?sinx

⑦利用基本不等式:如函数y=
2
x
2
?3
⑧.方程k=f(x)有解
?
k∈D(D为f(x)的值域);
⑨.a≥f(x)
?
a≥[f(x)]
max,
; a≤f(x)
?
a≤[f(x)]
min
;

六、指数、对数的性质:
mm
1.
指数运算:a
0
?1(a?0),a
?p
?
1
n
n
m
?
n
1
a
p
(a?0)
,
a?a(a?0),a?
n
a
m
(a?0)< br>
2.
对数运算:log
a
(M·N)?log
a
M ?log
a
N
?
M?0,N?0
?

< br>log
M
n
1
a
N
?log
a
M? log
a
N,log
a
M?
n
log
a
M

log
a
m
b
n
?
n
m
log
a
b


对数恒等式:a
log
ax
?x(x?0)

log
a
a
k
?k(k? R)


对数换底公式:log
log
c
b
a< br>b?
log
,

c
a
3.
log
a
b
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如:
log
2
3?0.....log
1
5?0

2
七、复合函数单调性:
y?f
?
g
?
x
??

f(x)与g(x)

同增同减为增,一增一减为减



















4



第三章 数 列

一.数列及数列的通项公式
1.数列的前n项和:
S
n
?a
1
?a
2
?a
3
???a
n
2.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
?
a
1
?S
1
(n?1)
S?S(n?2)
nn?1
?
3.递推公式:已知数列
?
an
?
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
a
n
与它的前一项
a
n?1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
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数列的递 推公式。

二.等差数列
1.定义: 即:
a
n
?a< br>n?1
?d(n?2,a
n
?0,q?0)?{a
n
}成等差 数列

2.判定方法:①定义法:
a
n?1
?a
n
?d
(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a
n?1
?a
n
?a
n?2

3.通 项公式:若首项是
a
1
,公差是
d
,则通项为
a
n
?a
1
?(n?1)d
。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①
S
?a
n
?
n(a
1n
)
2

S
n(n?1)
n
?na
1
?
2
d

对于公式②整理后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充要条件)。
5.等差中项 :如果
a

A

b
成等差数列,则有
A?
a?b
2

2A?a?b

6.等差数列的性质: ①.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
a
n
是等差数列的第
n
项,
a
m
是等差数列的第
m
项,且
m?n
,公差为d
,则有
a
n
?a
m
?(n?m)d

②.若
n?m?p?q
,则
a
n
?a
m
?ap
?a
q

③.
S
*
n
是其前n项 的和,
k?N
,那么
S
k

S
2k
?S< br>k

S
3k
?S
2k
成等差数列。
④.< br>S

是奇数项的和,
S

是偶数项的和,
S
n
是前n项的和,
结论:(i)
若有偶数项2n项,则S
a
1?a
2n?1

?
2
?n?n?a
a?a
n< br>;
S
22n

?
2
?n?n?a
n?1 所以有
S

?S

?
?
a
2
?a
1
?
?
?
a
4
?a
3< br>?
???
?
a
2n
?a
2n?1
?
?nd

(ii)
若有奇数项2n?1项,则S
a

?1
?a
2n?1
2
?(n?1)?a
n?1
?(n?1 )


S?
a
2
?a
2n
?S

?S

?a
n?1
?(2n?1)?(2n?1) a

?

2
?n?a
n?1
?n


?
?
S

?S

?a

n?1
?a

S

n?1
S
?

n

S
n
S
?
S

?S
?2n?1


?S

S

?S< br>偶
⑤.若等差数列
?
a
n
?
的前
2n?1< br>项的和为
S
2n?1
,等差数列
?
b
n
?< br>的前
2n?1
项的和为
T
2n?1


a< br>n
?
S
2n?1
a
T
。(比如:
9
?
S
17

a
10
?
S
19
b< br>)
n2n?1
b
9
T
17
b
10
T
19





5



三.等比数列
a
1.定义:
n
?q(n ?2,a
n
?0,q?0)?{a
n
}成等比数列

an?1
2.等比中项:如果
a

G

b
成等比 数列,那么
3.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⑴定义法:对于数列
?
a
n
?
,若
a
n?1
?q(q?0)
,则数列
?
a
n
?
是等比数列。
a
n
Gb
2
?
,即
G
aG
?ab

2
⑵等比中项:对于数列< br>?
a
n
?
,若
a
n
a
n?2
?a
n?1
(a
n
?0)
,则数列
?
a
n
?
是等比数列。
n?1
4.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a
1
q

na
1
(q?1)
?
?
n
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S
n
?
?
a1
(1?q)
a
1
?a
n
q

?(q?1)
?
1?q
?
1?q
6.等比数列的性质: < br>⑴.等比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
a
n
是等比数列的第
n
项,
a
m
是等差数列的第
m
项,且
m?n
,公比 为
q

⑵.对于等比数列
?
a
n
?
,若< br>n?m?p?q
,则
a
n
?a
m
?a
p?a
q

⑶.若数列
?
a
n
?
是等比 数列,
S
n
是其前n项的和,
k?N
*
,那么
S< br>k

S
2k
?S
k

S
3k
?S
2k

成等比数列。

四.数列的通项求法:
(1)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
已知S
n
求a
n,则有a
n
?
?
则有
a
n
?a
mq
n?m

a
1
,(n?1)
a
(3)累乘法:
形如
n
?g(n)

a
n?1
?< br>S
n
?S
n?1
,(n?2)
?

(5)构造法:
形如a
n?1
?pa
n
?q.
(4)累 加法:
形如a
n
?a
n?1
?f(n),(n?2)

五.数列的求和方法:(1)公式法:即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公式;
(2)裂项相消法: 如:
a
n?1
?
111
??

n(n?1)nn?1
?
c
n
?
为等比数列
为等差数列,
(3)错位相减法:
a
n
?b
n
?cn
,
?
b
n
?
n
⑷倒序相加法:如an
=
nC
100
; ⑸分组求和法:
a
n
?b
n
?c
n
如:a
n
=2n+3
n


六.其他结论:
1、
?
a
n
?
成等差 数列?a
n
?An?B?S
n
?An?Bn

2
(1)
?
a
n
?
成等差数列?b
(2 )
?
a
n
?
成等比数列?
??
成等比数列

a
n
k
a
n
a
n
?0
nb
??
成等比数列

?
a
?
成等比数列
?
?
loga
n
?
成等差数列

6



2、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1)当
a
1
?0
,d<0时,满足
?
?
a
m
?0
的项数m使得
S
m
取最大值.
a?0
?
m?1
(2)当
a
1
?0
,d>0时,满足
??
a
m
?0
的项数m使得
S
m
取最小值。
?
a
m?1
?0
3、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 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4、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第四章 三角函数
一、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
1.三角函数定义:sin
?
=
xryxyr
,cos
?
=,tan
?
=,cot
?
=,sec
?
=,csc
?
=。

yy
rxrx
2
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中,平方关系是:
sin
?
?c os
2
?
?1

cos
2
?
?
1

1?tan
2
?
倒数关系是:
tan
?
?cot
?
?1
,商数关系是:
tan
?
?
si n
?
cos
?

cot
?
?

cos
?
sin
?
3. 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
如:
sin(
?
的奇、偶数倍)。
2
3?
15
?
?
?
)?
?cos
?
cot(?
?
)
=
tan
?

tan(3?
?
?
)?
?tan
?

22
4、
三角函数的图象:

y=sinx

y=cosx

y?tanx
(略)

(其中A?0,
?
?0)
5. 函数
y?Asin(
?x?
?
)?B
的最大值是
A?B
,最小值为
B?A,周期是
T?
2
?
?
,频率是
f?
?
?
,相位是
?
x?
?
,初相是
?
;其图象的对称轴 是直线
?
x?
?
?k
?
?(k?Z)
,对称中心为 (
x
0
,0),
2
?
2
其中横坐标满足
?
x
0
?
?
?k
?
(k?Z)

6. 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y?sinx
的递增区间是
?
2k?
?

?
?
?
2
,2k
?
?
?
?
2
?
?
(k?Z)
递减区间是
7



?
?
?
2k
?
?
?2
,2k
?
?
3
?
?
2
?
?
(k?Z)

y?cosx
的递增区间是
?
2k
?
?
?
,2k
?
?
(k?Z)
,递减区间是
?
2k
?
,2k
?
?
?
?
(k?Z)
y?tanx
的递增区间是
?
?
??
?
?< br>k
?
?
2
,k
?
?
2
?
?

7.y=Asin(ωx+ψ)五点法作图:依次取ωx+ψ=
0,
?< br>2
,
?
,
3
?
2
,2
?
.

8.三角变换: (A>0,ω>0) ①先平移变换,再伸缩变化
②先伸缩变化,再平移变化。(注:平移多少个单位,一定要把解析式中x的系数提出)
如将 函数
y?2sin(3x?
?
3
)?3
的图象按
a
平移后得函数
y?2sin3x
的图象,则
a

9.两角和与差公式:
sin(
?
?
?
)?sin
?
cos
?
?cos
?
sin
?

< br>cos(
?
?
?
)?cos
?
cos
??sin
?
sin
?

tan(
??
?
)?
tan
?
?tan
?
1?tan?
?tan
?

10、二倍角公式是:sin2
?
=< br>2sin
?
?cos
?

cos2
?
=cos
2
?
?sin
2
?
=
2cos
2
?
?1
=
1?2sin
2
?
tan
2
?
=
2tan
?
1?tan
2
?
。 tan
?
2
=
1?cos
?
sin
?
sin
?
=
1?cos
?

11、升 幂公式是:
1?cos
?
?2cos
2
?
2

1?cos
?
?2sin
2
?
2

12 、降幂公式是:
sin
2
?
?
1?cos2
?
2< br>
cos
2
?
?
1?cos2
?
2
2tan
?
13、万能公式:sin
?
=
2
1?tan
2
?
2tan
?
cos
?
=
2?
2
1?tan
2
?
2
tan
?
=
2

1?tan
2
1?tan
2
?
2
1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自己总结)
15、正弦定理:(其中 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a
sinA
?
b
sinB
?
c
sinC
?2R

2
22
?2accosB;第二形式:cosB=
a
2
?c
2
?b
2
1 6、余弦定理第一形式:
b
=
a?c
2ac


17、△ABC的面积用S表示,外接圆半径用R表示,内切圆半径用r表示,则:

S?
1
2
a?h

S?
1
a
??

2
bcsinA??
;④
S?2R
2
sinAsinBsinC


S?
abc
4R
; ⑤
S?
1
2
pr

p
为△ABC的周长)
8



18、在△ABC 中,①
b?a?cosC?c?cosA< br>,…②
A?B?sinA?sinB
(充要条件)

sin(A+B)=sinCcos(A+B) ?-cosCtan(A+B) ?-tanC


sin
A?B
2
?cos
C
2

cos
A?B
2
?sin
C
2

tan
A?B
2
?cot
C
2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19.解斜三角形的常规思维方法是:
(1)已知两角和一边,由正弦定理求; (2)已知两边和夹角,应用余弦定理求c边;
(3)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a、b、A),应用正弦定理求B,
(4)已知三边a、b、c,应用余弦定理求A、B,再由A+B+C = π,求角C.
20.弧度制:
|
?
|?
l
r
,弧长公式:l?r
?
; 扇形面积公式:
s?
11
2
2
l r?
2
?
r

21.几个重要的三角变换:sin α cos α可凑倍角公式; 1±cos α可用升幂公式;
asin
?
?bcos?
?a
2
?b
2
sin
?
?
?
?
?
(其中
tan
?
?
b
a
)这一公式应用广泛。
22.函数y = sin (ωx+φ):奇函数
?
?
?k
??
k?Z
?
.偶函数
?
?
?k
?
?< br>?
2
?
k?Z
?

函数y =cos (ωx+φ) :奇函数
?
?
?k
?
?
?
2
?
k ?Z
?
.偶函数
?
?
?k
?
?
k?Z?












9



第五章 平面向量
1.向量的概念
(1)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向量的大小也就是向量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
(2)几种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共线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
向量的 坐标表示:
AB
=(x
2
-x
1
,y
2
- y
1
),其中A(x
1
,y
1
),B(x
2
,y
2
)
(3)向量的运算 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定义与法则(如图5-1):

②坐标运算:
a+b=(x< br>1
+x
2
,y
1
+y
2
),a-b=(x< br>1
-x
2
,y
1
-y
2
)。其中a=(x< br>1
,y
1
),b=(x
2
,y
2
)。

2.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与法则(如图5-3):
①向量的夹角: (
0?
?
?180
) ②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a
·
b
=︱
a
︱·︱
b
︱cos
?

其中︱
b
︱cos
?
称为向量
b

a
方 向上的投影.
③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若
a
=(
x
1
,y
1
),
b
=(
x
2
,y
2


a
·
b
=
x
1
x
2
?y
1
y
2

a

b
?a
·
b
=0
?
x
1
x
2
?y
1
y
2
?0

00
?
xx?y
1
y
2
?0
?
x
1
x
2
?y
1
y
2
?0
a

b
夹角为锐角
?
?
12
;
a

b
夹角为钝角
?
?

?
(x
1
,y
2
)?
?
(x
2
,y
2
)
?
(x
1
,y
2
)?
?
(x
2
,y
2
)
3.定理与公式
① 共线定理:向量
b
与非零向量
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得
b

a


?
??
结论:
a

b
(
b
?< br>0
)的充要条件是
x
1
y
2
-x
2
y
1
=0

②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
e
1
e
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a
,有且只有
一对实数λ
1

2
使
a

1
e
1

2
e
2

③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i)

a

b
?
a
·
b
=0 (ii)

a

b
?
x
1
·x
2
+y
1
·y
2
=0
④三点共线定理: 平面上三点A、B、C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α、β,
使
OA

O B

OC
,其中α+β=1,O为平面内异于A、B、C的任一点。
⑤两 点间的距离公式:|
P
1
P
2
|=
(x
2
?x
1
)?(y
2
?y
1
)
,其中[P
1
(x
1
,y
1
),P
2
(x
2
, y
2
)]
⑥点的平移公式:若点P
0
(x,y)按向量
a
=(h,k)平移至P(x′,y′),则
?
22
?
x'?x?h,

y'?y?k.
?
10



x
1
?λx
2
?
x?
?
?
1?λ
x,yP,P,Px,yx,y
⑦定比分点公式:若
P
=;的坐标分别为(),(),( );则:
PPP
?
?
121122
12
y?λy
2
?
y?
1
?
1?λ
?
?
中点坐标公式 :
?
x
1
?x
2
?
x
1
?x2
?x
3
?
x?
?
?
2
?
x ?
?
?
?
y?
y
1
?y
重心公式:
?
3
2
?
y?y

2
?y3
2
?
?
y?
1
3

第六章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性质
(3)a>b?a+c>b+c(加法单调性)(5)a+b>c?a>c-b(移项法则)

(6)
a>b
?
c>d
?
?
?a+c>b+d(同 向不等式可加)(8)
a>b>0
?
c>d>0
?
?
?ac >bd(同向正数不等式可乘)

(12)a>b>0?
1
a
1
b
(正数不等式两边取倒数)


二、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和重要的不等式:
(1)
a,b?R,则a
2
?b
2
?2ab
,当且仅当
a?b时取“?”
号;
(2 )
a,b?R
?
,则
a?b?2ab
;当且仅当
a?b时取 “?”
号;
注:
a?b
2
??算术平均数,ab??几何平均数

a< br>2
?b
2
a?b
(3)
2
?()
2

2ab
?ab?
a?b
?
a
2
?b
2< br>2
?
a?b22
(a,b?R)

(4)若a、b、m∈R
+
,且aa?mab?mb
b?m
?
b

a?m
?
a


三、最值定理(均值不等式)
(1)如积
xy?P(定值),则和x?y有最小值2P

(2)如和
x?y?S(定值),则积xy有最大值(
S
2

2

即;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注;运用最值定理求最值的三要素:“一正、二定、三相等”

四、恒成立问题
如:关于x的不等式
(a?2)x
2
?2(a?2 )x?4?0

x?R
恒成立,则
a
的取值范围 。


11



五、不等式的同解性
( 1)当a>1时,a
f(x)
>a
g(x)
与f(x)>g(x)同解,当0 <a<1时,a
f(x)
>a
g(x)
与f(x)<g(x)同解.
(2)当a?1时,log(x)与
?
?
f(x)?g(x)
a
f (x)?log
a
g
?
g(x)?0
同解.

?< br>f(x)<g(x)
当0<a<1时,log与
?
a
f(x)>log
a
g(x)
?
f(x)>0同解.
?
?
g(x)>0



第七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一、
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
1、 两点间距离 :若
A(x
1
,y
1
),B(x
2
,y
2
)
,则
AB?(x
2
?x
1
)
2
?(y
2
?y
2
1
)

2、 平行线间距离: 若
l
?C
2
1
:Ax?By?C
1
?0,l
2
:Ax?By?C
2
?0

d?
C
1
A
2
?B
2

3、 点到直线的距离:若
P(x
?
,y
?
),l:Ax? By?C?0
, 则
d?
Ax
?
?By
?
?C< br>A
2
?B
2

4、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
?
y?kx?m
2
?
F(x,y)?0
消y:
ax?bx?c?0
,注意
??0.

若A
(x1
,y
1
),B(x
2
,y
2
)
则:
AB?(1?k
2
)(x
2
?x
1
)
2< br>?
?
1?k
2
?
?
x?x
?
2?
?
12
?4x
1
x
2
?
?

5、 若直线l
1
的斜率为k
1
,直线l
2
的斜率 为k
2
,k
1
,k
2
都存在且k
1
k2
?
-1
则l
1
到l
2
的角为
?, ??(0,?)

tan??
k
2
?k
1
1?k< br>
1
k
2
若l
1
与l
2
的夹角为< br>?
,则
tan??
k
1
?k
2
1?k

??(0,
?
]

1
k
2
2
注意:(1)l时,夹角、到角=
?
1
?
l
2
2

(2)当l
1
与l
2
中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时,画图求到角或夹角。
6、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
?
?
0,
?
)

① 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
?
,但不一定有斜率。
(斜率k=tanα,
?
?90?
时,无斜率)
② 若直线存在斜率k,而倾斜角为
?
,则k=tan
?
。(如图)



12



二. 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①斜截式:y=kx+b 斜率不存在的直线不能用斜截式表示
②点斜式:
y?y
?
?k(x?x
?
)
斜率存在时为
y?y
?
?k(x?x
?
)

③两点式:
y?y
1
yy
?
x?x
1
(x
1
≠x
2

2
?
1
x
2
?x
1
④截距式:
x
a
?
y
b
?1
其中l交x轴于
(a ,0)
,交y轴于
(0,b)
,a
≠0,b≠0,
当直线l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时应分:(1)截距=
a?0

x
a
?
y
a
?1
即x+y=
a

(2)截距=0 设y=kx
⑤一般式:
Ax?By?C?0
(其中A、B不同时为零)

三、简单的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问题一般用图解法.

四、.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x?a)
2
?(y?b)
2
?r
2

(a,b)??圆心,r??半径

(2)一般方程:
x
2
?y
2
?Dx?Ey?F?0
,(
D
2
?E
2< br>?4F?0)

(?
D
,?
E
)??圆心,

r?
D
2
?E
2
?4F
22
2

(3)参数方程 ①以(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参数方程为
(x?a)
2
?(y?b)
2
?r
2
?

?
?
x?a?rcos
?

?
x?rco s
?
?
y?b?rsin
?
x
2
?y
2< br>?r
2
?
?
?
y?rsin
?
(
?
为参数)
2、直线
Ax?By?C?0
与圆
(x?a)
2< br>?(y?b)
2
?r
2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d?r?相离? ??0

d?r?相切???0

d?r?相交???0

3.

x
2
?y
2
?D
1
x?E
1
y?F
1
?0
与圆
x
2
?y
2
?D
2
x?E
2
y?F
2
?0
的公共弦所 在
直线方程
(D
1
?D
2
)x?(E
1
?E
2
)?(F
1
?F
2
)?0






13



第八章 圆锥曲线定义、标准方程及性质
一、椭圆
1.定义Ⅰ:若F
1
,F
2
是两定点,P为动点,且
PF
1
?PF
2< br>?2a?F
1
F
2

a
为常数)则P点的轨迹是椭圆。
定义Ⅱ:若F
1
为定点,l为 定直线,动点P到F
1
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0迹是椭圆。
x
2
y
2
2.标准方程:
a
2
?
b
2
?1

(a?b?0)

长轴长=
2a
,短轴长=2b 焦距:2c
x??
a
2
准线方程:
c
焦半径:
设 P(x
?e(x
a
2
1
,y
1
),
PF< br>11
?
c
?a?ex
a
2
)
1
,< br>PF
2
?e(
c
?x
1
)?a?ex
1 ( 左加右减)
注意:(1)通径为
2b
2
?
x?acos?
a
(2)椭圆上的点可设为
?
y?bsin?

?
(3)请自己补充当焦点在y轴上时,其相应的性质。

二、双曲线 < br>(1)Ⅰ.若F
1
,F
2
是两定点,
PF
1
?PF
2
?2a?F
1
F
2

a
为常数) ,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
Ⅱ.若动点P到定点F与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
(2)若双曲线方程为
x
2
y
2
x
2
y
2
b
a
2
?
b
2
?1
?
渐近线方 程:
a
2
?
b
2
?0?
y??
a
x


若渐近线方程为
y??
b
xy
x
2
y
2
a
x
?
a
?
b
?0
?
双曲线可设为
a
2
?
b
2
??

若双曲线与
x
2
y
2
x
2
y
2

a
2
?
b
2
?1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a
2
?
b
2
??


??0
,焦点在x轴上,
??0
,焦点在y轴上)
(3 )特别地当
a?b时?
离心率
e?2
?
两渐近线互相垂直,分别为y =
?x

此时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可设为
x
2
?y2
??


三、抛物线
1.定义: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
2.性质:
y
2
?2px,(p?0),p??焦参数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14



焦点:
(
p
2
,0)

通径
AB?2p
; 准线:
x??
p
2



焦 半径:
CF?x
ppp
?
?
2
,
过焦点弦长
CD?x
1
?
2
?x
2
?
2
?x
1
?x
2
?p

3.焦点弦长公式:
设过抛物线y< br>2
=2px(p>O)的焦点F的弦为AB,A(x
1
,y
1
),B(x
2
,y
2
),
直线AB的倾斜角为α,则有①|AB|=x
1
+x
2
+p
2
③抛物线
y
2
?2px
上的动点可设为P
(
y
?
2
2p
,y
?
)

P(2pt,2pt )



曲线和方程
1.交点:求两曲线的交点,就是解这两条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2.过两曲线f
1
(x,y)=0和f
2
(x,y)=0的交点的曲线系方程是f
1
(x,y)+λf
2
(x,y)=0(λ∈R).

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一、知识结构
二、经纬度及球面距离:
⑴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意义可知,某地的经度是一个二面角的度数,
某地的纬度是一个线面角的度数。
⑵求球面上两点A、B间的距离求法:①计算线段AB的长,
15



②计算球心角∠AOB的弧度数;③用弧长公式计算劣弧AB的长;

三、三角形的心1、内心:内切圆的圆心,角平分线的交点
2、外心:外接圆的圆心,垂直平分线的交点3、重心:中线的交点4、垂心:高的交点

四、其他结论:
1、 三余弦公式:(如图)其中
?
为斜线与平面内直线所成的角,
?
为线面角,(竖直平面内)
?
为射影与平面内直线所成的角,
(水平平面内) 有
cos
?
?cos
?
?cos
?

2 、正(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等于其体对角线长;即:
2R?a
2
?b
2< br>?c
2


五、高考立体几何解答题空间向量解法
1.建立 空间直角坐标系(1分):
x
轴是横轴(对应为横坐标),
y
轴是纵轴(对应 为纵坐标),
z
轴是竖轴(对
应为竖坐标).(解题时先找出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
例如:点A的坐标为(
x
1
,y
1
,z
1
),
点B的坐标为(x
2
,y
2
,z
2
)
,(1分)则
uuur
AB?(x
2
?x
1
,y
2
?y
1
,z
2
?z
1
)
, (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
线段AB的中点坐标(
y?y
2
z?z
2
x
1
?x
2

1

1
22
2
rrrr
2.令
a?(a
1
,a
2,a
3
)
,
b?(b
1
,b
2
,b< br>3
)
,则
a?b?a
1
b
1
?a
2
b
2
?a
3
b
3

r
rr
a
1
b
1
?a
2
b
2
?a
3
b
3
a?b
r
r
?
夹角公式
c os?a,b??
r

222222
|a|?|b|
a
1< br>?a
2
?a
3
?b
1
?b
2
?b< br>3
3.求法向量的常用方法:
uuuruuur
①例如:求平面AEF的法向 量,若求出
AE?(1,0,1)

AF?(0,2,?1)

r
则设
n?(x,y,z)
是平面AEF的一个法向量,
ruuu r
?
?
x?z?0
?
n?AE?0

?
r uuu
(1分) 得
?

y?1
,则
z?2,x??2

r
2y?z?0
?
?
?
n?AF?0
r
?n?(?2,1,2)

②若所求平面由两个坐标轴确定,则选第三个坐标轴的一个向量作为法向量。

16




4.几个常用的公式:
|AB?n|
r
①点B到平面
?
的距离公式为
d?
.(1分)(
A?
的一个法向量)
|n|
?
,n
是平面
?
②.直线
AB
与平面
?
所成角,先设直线
AB
与平面
?
所 成角为
?

uuurr
u

sin
?
?
AB
|
u
AB
uur
?n
||
r
n|
(1分)(
r
n
为平面
?
的法向量).再求出?
=
?arcsin
|
u
AB
uur
ABuur
?
r
n
||
r
n|

③.求 二面角的大小:设
u
m
r

r
n
为平面
?

?
的法向量
先求
cos?
u
m
r,
r
u
n??
|
u
m
r
m
r
?
r
n
u
|?|
r
n|
,(1分)就得二 面角的大小为
arc
cos
|
u
m
rr
m
r
?n
||
r
n|

(其中要证面面垂直,则证
u
m
r
?
r
n?0

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如:求异面直线AB和CD所成的角。
uuuruuu

cos?
u
AB
uur
,
u
CD
uur
??
AB
r
|
u
AB
uur
?CD
|?|
u
CD
uur
|
,(1分)(其中要证线线垂直,则证
u
AB
uur
?
u
CD
uur
?0

⑤.证直线AB 与平面CDE垂直,则证
u
AB
uur
?
u
CD
u ur
?0,
u
AB
uur
?
u
CE
uur
?0
(1分)
⑥.证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则证
u
AB
uur
?
?
u
CD
uur
,(1分)(
?
为常数)
⑦.证直线AB与平面
?
平行,则证
u
AB
u ur
?
r
n?0
,(1分)(
r
n
为平面
?
的法向量)。
⑧.证平面
?
与平面
?
平行,先设
u
m
r

r
n
分别为平面
?

?
的法向量,
则证
u
m
r

r
n
平行,即证
u
m
r
?
?
r
n
。(1分) (
?
为常数)









17
(夹角是锐角还是钝角由图象可知)



第十章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N?m
1
?m
2
?L?m
n
.(加法分类,类类独 立


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N?m
1
?m
2
?L?m
n
.(乘法分步,步步相关

2、排列数公式是:
A
m
n
=
n(n?1)?(n?m?1)
=
n!
(n?m)!

3、 组合数公式是:
C
m
n(n?1)?(n? m?1)
n!
n
=
1?2???m
=
m!?(n?m)!< br>;
组合数性质:
C
mn?m
n
=
C
n

C
m
+
C
m?1m
n
n
=
C
n? 1

n
组合恒等式(1)
?
C
r
=
2n
;(2)
C
r
?C
rrrr?1
n
rr?1
?C
r?2
???C
n
?C
n?1

r?0
4、排列组合应用问题的处理方法:
(1)要分清是先分步还是先分类,(2) 混合应用题要注意先组合再排列.
(3)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4)解排列 组合问题的规律是:①相邻问题捆绑法;②不邻问题插空法;③多排问题单排法;
④定位问题优先法;⑤ 定序问题倍缩法;⑥多元问题分类法;⑦选取问题先选后排法;
⑧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⑨分配名额隔板法
注意:要区别平均分组与不平均分组的处理方法。
6、二项式定理
(a?b)
n
?C
0n1
a
n?1
b?C
2n?22rn?rrnn
n
a?C
nn
ab??? C
n
ab???C
n
b

(1)二项展开式的通项:< br>T
rn?rr
r?1
?C
n
ab(r?0,1,2,..., n);

(2)
C
012
??C
nn0213
?2
n?1
n
?C
n
?C
n
???
n
?2;C
n
?C
n
?????C
n
?C
n
????;

(3)F(x)=(ax+b)
n
展开式的各项系数和为f(1 );奇数项系数和为
1
2
[f(1)?f(?1)]

偶数项的系数和为
1
2
[f(1)?f(?1)]
;(赋值法)





18



第十一章 概率统计

理 科

一、概率:1.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P(A)=
m
理解这里m、n的意义。
n
②互斥事件(A、B互斥,即事件A、B不可能同时发生,P(A+B)=P(A)+ P(B)
③对立事件:即事件A、B不可能同时发生,但A、B中必然有一个发生。P(A)+ P(B)=1
④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B的发生相互独立,互不影响)P(A?B)=P(A) ? P(B)
⑤独立重复事件 如果在1次实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 实验中这个事件发生k次的概率
P
n
=C
n
p(1-p)
2.三种抽样:(1)简单随机抽样:常用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2)分层抽样;(3)系统抽样:
3.频率分布直方图:画图时,应以横轴表示 总体 ,纵轴表示 频率与组距的比值,以每个组距 为底,以各频率除
以组距的商为高分别画成矩形,这样得到的直方图就是频率分布直方图.图中每个矩形 的面积等于相应组的频率 。
二、随机变量.
1、分布列、数学期望与方差.
(1) 数学期望: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为
(K)kkk
?

P
x
1

p
1

x
2

p
2



x
i

p
i



性质①
p
1
?0,i?1,2,?
; ②
p
1
?p
2
???p
i
???1
则称
E
?
?x
1
p
1
?x
2
p
2
???x
n
p
n
??
为ξ的数学期望
方差、标准差:
D
?
?
(x
1
?
E
?< br>)
2
p
1
?
(x
2
?
E
?
)
2
p
2
???
(x
n
?
E?
)
2
p
n
??
为ξ的方差. 显然
D
?
?0


??
?D
?
.
??
为ξ的根方差或标准差.
D
?
越小,稳定性越高,波动越小.
..............
(2)①随机变量
?
?a
?
?b
的数学期望:
E
?
?E(a
?
?b)?aE
?
?b

方差
D(
?
)?D(a
?
?b )?a
2
D
?
.
②二项分布: 分布列为
?
~< br>B(n,p)
.(P为发生
?
的概率)
E
?
?np< br>,
D
?
?npq

③几何分布:分布列为
?

q(k,p)
.(P为发生
?
的概率)
E
?
?< br>q
1

D
?
?
2

p
p< br>1
2
?
e
?
x
2
2
三、正态分布< br>:
1、 ⑴标准正态分布:如果随机变量ξ的概率函数为
?
(x)?(???x ???)
,则称ξ服从标准正
态分布. 即
?

N(0,1)

?
(x)?P(
?
?x)

?
(x)?1?< br>?
(?x)
求出,而P(a<
ξ
≤b)的计算则是
P(a?< br>?
?b)?
?
(b)?
?
(a)
.

注意:当标准正态分布的
?(x)
的X取0时,有
?(x)?0.5

⑵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间的关系:

?

N(
?,
?
2
)
则有
P(ξ?x)?F(x)?
?
(
x
?
μ
)
.
σ

y
S
x
a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
P(a?
?
?b)?
?
(
b?
?
?
)?
?
(
a?
?
?)



S

=0.5
Sa=0.5+S
19



第十二章 极 限(理 科)
一、数学归纳法
证明一个与正整数
n
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
1.(归纳奠基)证明当
n
取 第一个值
n
0
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n=k(k≥
n
0
,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 br>n?k?1
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
n
0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二、数列极限 (1)如果lima
n
=A,limb
n
=B,C为常数,那么:①lim (a
n
±b
n
)=
A?B

n→∞n→∞n→∞
a
n
A
②lim (a
n
·b
n
)=
A?B
; ③lim =(B≠0); ④lim (C·a
n
)=
C?A

n→∞n→∞
b
n
n→∞
B
(2)常用的几个极限 ①若C为常数,则
n
limC= C ;
→∞
C
②若C为常数,则
n
lim = 0 ; ③若|a|<1,则
n
lima
n
= 0 ;
→∞
n→∞
④如果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
,公比满足|q|< 1且q≠0,S
n
为其前n项和,则limS
n

n
→∞< br>二、函数极限 :
1.当x0
且x→x
0
时,f(x) →a,记作limf(x)=a,称a为f(x)在x
0
点处的左极限;
x→x0
2.当x>x
0
且x→x
0
时,f(x)→a,记作limf (x)=a,称a为f(x)在x
0
点处的右极限.
x→x
0
3.当且仅当 左极限=右极限=
a
时,limf(x)=a.
x→x
0
0
4.对于“”型的极限,一般对分子 、分母进行因式分解(若含根号,则需进行分母或分子有理化),找出公共的零
0
因子并约去, 使化简后的式子的分母的极限存在且不为零,从而求出极限值.
三、函数的连续性 (①有定义,②极限存在,③极限值=函数值)
函数f(x)在点x=x
0
处连续, 如果函数y=f(x)在点x=x
0
处及其附近有定义,
且limf(x)=
f(x
0
)
,就说f(x)在点x
0
处连续.
x→x
0
a
1
.
1?q






20



第十三章 导 数(理 科)
一、导数的背景:①瞬时速度; ②切线斜率。
二、导数的定义
1.y=f(x)在点x
0
处的导数记作
y
?
x?x< br>0
?f
?
(x
0
)?lim
?x?0
f(x
0
??x)?f(x
0
)

?x
2.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y=f(x) 在点P(x
0
,f(x
0
))处的切线的斜率是
f
?
(x
0
).
相应地 ,切线方程是
y?y
0
?f
?
(x
0
)(x?x< br>0
);

3.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
C
?
?0(C 为常数)
;②
(x)
?
?nx(n?Q);

1

(sinx)

?cosx
;④
(cosx)

? ?sinx
;⑤
(e
x
)

?e
x
;⑥< br>(lnx)

?

x
1

(a
x< br>)

?a
x
lna
,⑧
(log
a
x)

?

xlna
4.导数的运算法则: ①
(f (x)?g(x))

?f
'
(x)?g
'
(x)

nn-1
f(x)

f
'
(x)g(x)?f(x)g'
(x)

(f(x)?g(x))?f(x)g(x)?f(x)g(x);③
(

)?
2
g(x)
?
g(x)
?

''
5复合函数的导数:(注意继续对子函数进行求导)
6.导数的应用:(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令
f
?
(x)?0
,或
f
?
(x)?0

(2)求可导函数极值的步骤:①求导数
f
?
(x)
;②求方程f
?
(x)?0
的根;③检验
f
?
(x)
在方 程
f
?
(x)?0

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y=f (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
处取得极小值;
(3)求可导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①求y=f(x)在[a,b]内的极值;②将y=f(x)在各极 值点的极值与f(a)、f
(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第十四章 复 数(理 科)
① 复数的形式:
Z?a?b i(a,b?R),
共轭复数
Z?a?bi
;复数的模
Z?
i
2
??
1,
i?i
2
?i
3
?i< br>4
?
0

(1?i)
2
?2i,(1?i)
2
??2i,

④复数的运算与多项式的运算(注意除法,分子、分母同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



a
2
?b
2



21

关于高中数学必修二的教学安排-大同高中数学教材


2020高中数学公式总结大全-高中数学选修2-1基础训练


人教版 高中数学必修三测试题答案-高中数学越考越低


高中数学课串词-高中数学资格证可以教初中嘛


高中数学分式与根式-江西省文科高中数学书顺序


高中数学培优专项训练-适合高中数学教师的书


高中数学老版-哈尔滨高中数学竞赛辅导


高中数学套卷 知乎-高中数学必修三备课组记录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05: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5850.html

(完整版)高中数学知识点宝典汇总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