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05:43
tags:高中数学知识点

求购北京高中数学课本-高中数学活动单导学课程必修一






高中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

1



目 录
第一章 集合与命题 .............. .................................................. .................................................. ..... 1
一、集合 ................................. .................................................. ................................................ 1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 .................................................. ......................... 2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 .................................................. ............................................... 2
第二章 不等式 ..................................... .................................................. ........................................ 1
第三章 函数的基本性质 .......................................... .................................................. ................... 2
第四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 .................................................. ....................... 3
一、幂函数 .............. .................................................. .................................................. ............. 3
二、指数函数 ....................... .................................................. .................................................. 3
三、对数 ....................................... .................................................. .......................................... 3
四、反函数 ........................................ .................................................. ..................................... 4
五、对数函数 .................................................. .................................................. ....................... 4
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 .................................................. ............................................. 4
第五章 三角比 ..................................... .................................................. ........................................ 5
一、任意角的三角比 .................................... .................................................. ......................... 5
二、三角恒等式 .......... .................................................. .................................................. ......... 5
三、解斜三角形 .......................... .................................................. ........................................... 7
第六章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 .................... 8
一、周期性 ................. .................................................. .................................................. .......... 8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 .................................................. ...................................... 9
一、数列 .................................................. .................................................. ............................... 9
二、数学归纳法 .... .................................................. .................................................. ............. 10
第八章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 .................................................. ..................................... 12
第九章 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 .................................................. .............. 14
一、矩阵 ....................... .................................................. .................................................. ...... 14
二、行列式 .............................. .................................................. ............................................. 14
第十章 算法初步 .................................... .................................................. ................................... 16
第十一章 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 .................................................. ............ 17
第十二章 圆锥曲线 .................... .................................................. ................................................. 19
第十三章 复数 .................................. .................................................. ......................................... 21

2



第一章 集合与命题
一、集合
1.1 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集合的概念
1、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集
2、集合中的各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3、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做a∈A,读作“a属于A”
4、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做a ? A,读作“a不属于A”
5、数的集合简称数集:
全体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即自然数集,记作N
不包括零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记作N
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即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即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即实数集,记作R 我们把正整数集、负整数集、正有理数、负有理数、正实数集、负实数集表示为Z
?
、Z< br>-

Q、Q、R、R
6、把含有有限个数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数的集合叫做无限极
7、空集是指不用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
集合的表示方法
1、在大括号内先 写出这个集合的元素的一般形式,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之后写上集合中
元素所共同具有的特性,这种集 合的表示方法叫做描述法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子集
1、对于两个集合A和 B,如果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集合B,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
的子集,记做A
?
B或B
?
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2、空集包含于任何一个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3、用平面区域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集合的图示法,所用图叫做文氏图
相等的集合
1、对于两个集合A和B,如果A
?
B,且B
?
A,那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读作“集合A等于集合B”,如果两个集合所含元素完全相同,那么这 两个集合相等
?-?-
*

1



1.3 集合的运算
交集
1、由交集A和交集B的所有公共元素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
并集
1、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B 的并集,记作A∪B,
读作A并B
补集
1、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这些 集合往往是某个给定集合的子集,这个确定的集
合叫做全集
2、U是全集,A是U的子集。则 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在全集U中的
补集,记作C
U
A,读作A 补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命题与推出关系
1、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2、命题有可推导性
四种命题形式
1、“如果α,那么β”,如果把结论与条件互 换,得到新命题“如果β,那么α”这个新命
题叫做原来命题的逆命题
2、一个命题的条件与 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结论的否定与条件的否定,那么把这两个命题
互称逆否命题
3、如果一 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否定,那么把这两个命题
互称否命题
等价命题
1、如果A、B是两个命题,A
?
B,B
?
A, 那么A、B叫做等价命题
2、等价命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等价命题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α
?
β,那么α叫做β的充分条件,β叫做α的必要条件
2、既有α< br>?
β,又有β
?
α,既有α
?
β,α是既是β的充分条件,又 是β的必要条件,
α是β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2



1.6 子集与推出关系
1、设A、B是非空集合,A={a│ a具有性质α},B={b│b具有性质β},则A
?
B,与α
?
β等价


3




第二章 不等式
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如果a>b,b>c,那么a>c
2、如果a>b,那么a+c>b+c
3、如果a>b,c>0,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bc
4、如果a>b,c>d,那么a+c>b+d
5、如果a>b>0,那么a
n>b
n
(n∈N
*

*
6、如果a>b>0,那么< br>n
a

n
b
(n∈N,n>1)
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整式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正阳的不等 式叫做一元
二次不等式
2、a、b是区间的端点
集合{x│a≤x≤b}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集合{x│a<x<b}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集合{x│a≤x<b}或集合{x│a<x≤b}叫做半开半闭区间,表示为[a,b)或(a,b]
把实数集R表示为(-∞,+∞),把集合{x│x≥a}、{x│x>a}、{x│x≤b}、{x│ x<b}
表示为[a,+∞)、(a,+∞)、[-∞,b)、(-∞,b)
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分式不等式
形如
f(x)f(x)
>0或<0(其中f (x)、g(x)为整式且g(x)≠0)的不等式称为分
g(x)g(x)
式不等式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x│<a(a>0)的解集为(-a,a),│x│>a( a>0)的解集为(-∞,-a)∪(a,
+∞)
2.4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1、对任意实数a和b有a+b≥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对任意正数a和b,有

22
a?b

ab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

1



第三章 函数的基本性质
3.1 函数的概念
1、体现了从x的合集到y的合集的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叫做函数关系
2、在某个变化过 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个实数集合D内每一个确定的值,
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y都 有唯一确定的实数值与它对应,那么y就是x的函数,记作y=f
(x)x∈D,x叫做自变量,y叫做 因变量,x的取值范围D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和x的值相
对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 数的值域
3.2 函数关系的建立
1、函数关系的建立一般应用于应用题中
3.3 函数的运算
1、一直两个函数y=f(x)(x∈D
1
),y= g(x)(x∈D
2
),设D= D
1
∩D
2
把函数y=f (x)与
y=g(x)都有意义,把函数y=f(x)+g(x)(x∈D)叫做函数y=f(x)与y =g(x)的和
3.4 函数的基本性质
1、如果对于函数y=f(x)的定义域D内的 任意实数x,都有f(-x)=f(x),那么就把函
数y=f(x)叫做偶函数
2、如果对 于函数y=f(x)的定义域D内的任意实数x,都有f(-x)=-f(x),那么就把函
数y=f( x)叫做奇函数
3、x∈(-∞,0],x逐渐增加是,函数值y逐渐减小,当x∈[0,+∞),x 逐渐增加,函数
值y逐渐增加,函数的这两个性质都叫做函数的单调性
4、一般地,对于给定区间上I的函数y=f(x)
如果对于属于这个区间I的自变量的任意 两个值x
1
、x
2
,当x
1
<x
2
时,都 有f(x
1
)<f
(x
2
),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个区间 上是单调增函数,简称增函数
如果对于属于这个区间I的自变量的任意两个值x
1
、 x
2
,当x
1
<x
2
时,都有f(x
1
) >f
(x
2
),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个区间上是单调减函数,简称减函数
5、设函数y=f(x)在x
0
处的函数值是f(x
0

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x,不等式f(x)≥f(x
0
)都成立,那么f(x
0
)叫做函数y=f(x)
的最小值,记作y
min
=f(x
0

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x,不等式f(x)≤f(x
0
)都成立,那么f(x
0
)叫做函数y=f(x)
的最大值,记作y
max
=f(x
0


2



第四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一、幂函数
4.1 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1、函数y=x
k
(k为常数,k∈Q)叫做幂函数
二、指数函数
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函数y=a
x
(a>0,a≠1)叫 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作为指数,a为底数,函数的
定义域是R
指数函数y=a的函数值恒大于零
指数函数y=a的图像经过点(0,1)
函数y=a(a>1)在(-∞,+∞)内是增函数
函数y=a
x
(0<a<1)在(-∞,+∞)内是减函数
x
x
x
三、对数
4.4 对数概念及其运算
1、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即a=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
2、㏒
a
N=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记作
lgN,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对数,记作㏑N
3、 如果a>0,a≠1,M>0,N>0,那么

a
(MN)=㏒
a
M+㏒
a
N
b

a
M
=㏒
a
M—㏒
a
N
N
n

a
M=n㏒
a
M
对数换底公式: ㏒
b
N=

a
N
.(其中a>0,a≠1,b>0,b≠1 ,N>0)

a
b

3



四、反函数
4.5 反函数的概念
1、x关于y的函数叫做y=f(x)的反函 数,记作x=f
?1
(y)自变量常用x表示,而函数用
y表示,所以把它改写为y= f
?1
(x)(x∈A)
五、对数函数
4.6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函数y=㏒
a
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定义域是 (0,+∞)
2、对数函数y=㏒
a
x的图像都在y轴的右方
3、对数函数y=㏒
a
x的图像都经过(1,0)
4、对数函数y=㏒
a
x(a>1),当x>1时,y>0;当0对数函数y=㏒
a
x(01时,y<0;当00
5、对数函数y=㏒
a
x(a>1)在(0,+∞)上是增函数,对数函数y=㏒a
x(0+∞)上是减函数
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4.7 简单的指数方程
1、指数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指数方程
4.8 简单对数方程
1、在对数符号后面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对数方程









4




第五章 三角比
一、任意角的三角比
5.1 任意角及其度量 < br>1、一条射线绕端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为正角,其度量值是正的;按顺时针方向
旋转所 形成的角为负角,其度量值是负的
2、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
3、把弧长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4、如果一个半径为r的圆心角α所对 的弧长为ι,那么比值就是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
ι
r
即|α|=
5.2 任意角的三角比
1、任意角的三角比:
sinα=
ι
r
角a的对 边
MP
y
角a的邻边
OMx
== cosα===
角a的斜边
OP
r
角a的斜边
OPr
角a的对边
MP
y
角a的邻边
OM
x
== cotα===
角a的邻边< br>OM
x
角a的对边
MP
y
tanα=
2、在平面直角 坐标系中,称以原点O为中心,以1为半径的圆
3、第一组诱导公式:当两个角有共同的始边且他们的 终边相重合时,根据任意角三角比的
定义,可知这两个角的同名三角比是相等的,即
sin(2kπ+α)=sinα 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 cot(2kπ+α)=cotα其中k∈Z
二、三角恒等式
5.3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
同等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
1、sinα·cscα=1 tanα=
诱导公式
sinα
sin ?α+cos ?α=1
cosα

5



1、第二组诱导公式: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2、第三组诱导公式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3、第四组诱导公式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5.4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2、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3、第五组诱导公式:
sin(
ππ
-α)=cosα cos(-α)=sinα
22
ππ
-α)=cotα cot(-α)=tanα
22
ππ
﹢α)=cosα cos(+α)=-sinα
22
ππ
+α)=-cotα cot(+α)=-tanα
22
tan(
4、第六组诱导公式
sin(
tan(
5、两角和的正弦公式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6、两角差的正弦公式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7、两角和 与差的正切公式tan(α+β)
tanα﹢tanβtanα
?
tanβ
tan(α-β)
1-tanαtanβ1
?
tanαtanβ
8、asi nα+bsinα=
a
2
?b
2
sin(α+β)
5.5 两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1、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 ?α-sin ?α tan2α=
cos2α=2cos ?α-1=1-2sin ?α
2、半角的余弦、正弦和正切公式
tan

2tanα

2
1-tanα
sinβ
ββ
1?cosβ
= tan=
sinβ
2
1?cosβ
2
6



3、万能置换公式
α
1?tan
2
2
cosα=s inα=
α
1?tan
2
1?tan
2
2tan
α α
2tan
2
tanα=
2

αα
1?tan
2
22
三、解斜三角形
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
1、正弦定理
a
sinA
=
b
sinB
=
c
sinC

A?=b?+c?-2bccosA
B?=a?+c?-2accosB
c?=a?+b?-2abcosC
2、余弦定理
cosA=
b
2
?c
2
?a
2
2bc
cosB=
a
2
?c
2
?b
2
2ac
cosC=


















2
b
2
?a
2
?c
2
2ab
7




第六章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任意一 个实数x都对应着唯一确定的角,而这个角又对应着唯一确定的正弦值sinx.这
样,对任意一个实数 x都有唯一确定的值sinx与他对应。按照这个对应法则所建立的函数,
表示为y=sinx,他叫做 正弦函数或余弦函数.它们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一、周期性
1、一般地,对于函数f(x) ,如果存在一个常数T(T≠0),使得当x取定义域D内的任意
值时,都有f(x+T)=f(x)成 立,那么函数f(x)叫做周期函数,常数T叫做函数f(x)
的周期
6.2 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对于任意一个实数x(x≠kπ+
π
,k∈Z)都有唯一 确定的值tanr与它对应.按照这个对
2
应法则所建立的函数,表示为y=tanr,叫做正 切函数
6.5 最简三角方程
1、把含有未知数的三角函数的方程叫做三角方程.把满足三 角方程的所有x的集合叫做三角
方程的解集
2、在三角方程中,形如sinx=a,cosx=a,tanx=a的方程叫做最简三角方程














8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一、数列
7.1 数列
1、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 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中
的每一项都和项的序数有关,排在第一位的书称为 这个数列的第1项(首项),排在第二位
的数称为整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为的数称为这个数列 的第n项,数列的一般形式
可以写成a
1
,a
2
,a
3,……a
n
,……
2、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3、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增数列
从第2项其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减数列
各项相等的数列叫做常数列
4、如果数列{a
n
}的第n项a
n
与项的序数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 式来表示,那么这个
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5、如果数列{a
n
} 的任意一项a
n
与它的前一项a
n-1
(或前几项)之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
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7.2 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 数,那么这个数列叫
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小写字母d表示
2、设a、A、b是等差数列,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如果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那么等差
中项等于另 两项的算术平均数
3、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 a
1
+(n-1)d
4、a
n
= a
n-1
+d (n≥2)是以a
1
为首项,以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a
n
}的递推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1、等差数列{a
n
}的前n项和的公式S
n
=
7.3 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1、如果一个数列a
1
,a
2< br>,a
3
,……a
n
,……,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 br>
9
n(a
1
?a
n

n(n-1)或S
n
=na
1
+d
22



于同一个非零常数:
a
n
=q(n≥2)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 比数列
a
n-1
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小写字母q表示(q≠0)
2、由a
n
=q(n≥2)的得到a
n
=a
n-1
q(n≥2 ),它是以a
1
为首项、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a
n-1
{a
n
}的递推公式
3、设a、G、b是等比数列,那么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G
2< br>=ab,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如果三个数成等比数列,那么等比中项的平方等于另两项的积
3、等比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 a
1
q
n-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1、以a
1
为首项,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为
n
a (
a-aq
1
1-q)
S
n
=或S
n
=< br>1n
(q≠1)
1-q
1-q
S
n
=n a
1
(q=1)
二、数学归纳法
7.4 数学归纳法
1、数学归纳法步骤:
(ⅰ)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
0
(n
0
∈N)命题成立
(ⅱ)假设n=k(k∈N,k≥n
0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ⅲ)命题对于从n
0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7.5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6 归纳—猜想—论证
三、数列的极限
7.7 数列的极限
数列的极限
1、在n无限增大的变化过程中,如果无穷数列{a
n}中的a
n
无限趋近与一个常数A,那么A
叫做数列{a
n
}的 极限,或叫做数列{a
n
}收敛于A,记作
lim
=A,读作n趋向于无穷大 时,
n??
*
*
a
n
的极限等于A
2、当│q│<1时,
lim
q=0
n??
n

10



3、
lim
n??
1
=0
n
极限的计算法则
1、设
lim
a
n
=A,
lim
b
n
=B
n??n??
lim
(a
n
±b
n
)=
lim
a
n
±
lim
b
n
=A+B
n??n??n??
lim
(a
n
·b
n
)=
lim
a
n
·
lim
b
n
=A·B
n??n??n??
a
n
A
a
n
lim
n??
==(B≠0)
lim
n??
b
limb
n
B
n
n??< br>lim
(C·a
n
)=
lim

lim
a
n
=C·A
n??n??n??
7.8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1、│q│<1的无穷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
n
当n→∞时的极限叫做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 和
S=




















11
a
1
(│q│<1)
1-q



第八章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8.1 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方向分别于x轴和y轴正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叫 做基本单位
?
?
??
向量,分别记为
i

j
,向量
a
的起点置于坐标原点O,作
OA
=
a

OA
叫做位置向量
2、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求向量
a
的模,│
a< br>│=
x
1
?y
1

8.2 向量的数量积
向量的夹角
1、对于两个非零向量
a

b
,如果以O为起 点,作
OA
=
a

OB
=
b
,那么射线O A、OB的
夹角θ叫做向量
a
与向量
b
的夹角,θ的取值范围是0≤ θ≤π
2、当θ=0时,表示向量
a
和向量
b
方向相同
当θ=π时,表示向量
a
和向量
b
方向相反
夹角θ=0或θ=π的两个向量是相互平行的
夹角θ=
??
22
? ?
?
?
?
?
π
的两个向量是相互垂直的,记作
a< br>⊥
b

2
向量的数量积
1、如果两个非零向量
a< br>、
b
的夹角θ(0≤θ≤π),那么│
a
││
b
│c osθ叫做向量
a

向量
b
的数量积,记作
a
·< br>b
,即
a
·
b
=│
a
││
b
│cosθ
2、在数量积的定义
a
·
b
=│
a
││
b
│cosθ中,│
b
│cosθ叫做向量
b
在向量< br>a
的方向
上的投影
3、当0≤θ≤
???
???
? ??
π
时,有向线段
OB
1
的值等于向量
OB
1< br>的模│
OB
1

2

π
≤θ≤π时,有向 线段
OB
1
的值等于-│
OB
1

2
π
时,有向线段
OB
1
的值等于零
2
????
4、两个向量
a

b
的数量积是其中的一个向量
a
的模│
a
│与另一个向量
b
在向量
a
的方向
夹角θ=
上的投影│
b
│cosθ的乘积
5、
a
·a
=│
a
│≥0,当且仅当
a
·
a
=0时,< br>a
=
0

a
·
b
=
b
·
a

(λ
a
)·
b
=
a
·(λ
b
)=λ(
a
·
b

a
·(
b
+
c
)=
a
·
b
+
a
·
c

向量的数量积和坐标表示

12
???
2
?????
??????



1、< br>a
·
b
=x
1
x
2
+y
1
y
2

2、
a
·
b
=0
?
x
1
x
2
+y
1
y
2
=0
8.3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1、如果
e

e
是同一平 面内的两个不平行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
a
,有且
?
?
?
1
2
只有一对实数λ
?
1
、λ
2
,使
a

1
e
1

2
e
2

8.4 向量的应用




























13



第九章 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一、矩阵
9.1 矩阵的概念
1、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数叫做矩阵的元素 < br>2、矩阵
?
?
?
1-2
?
叫做方程的系数矩阵,是2 行2列的矩阵,可记作A
2×2

?
?
?
31
?< br>3、矩阵
?
?
?
1-25
?
叫做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是2行3列的矩阵,可记作
A
2?3

?
?
?
31 8
?
4、1行2列的矩阵(1,-2)叫做系数矩阵的两个行向量,2行1列的矩阵
?
?
?
?
叫做系数矩
阵的两个列向量
5、
?
?
?
1
?
?
3
?
?
10
??
?
叫做单位矩阵
01
??
9.2 矩阵的计算
1、只有矩阵A的列数与矩阵B的行数相等时,矩阵之积AB才有意义
2、一般AB≠BA
二、行列式
9.3 二阶行列式
二阶行列式
1、
a
1
a
2
b
1
b
2
叫做行列式,并且它只有两行两列 ,所以把它叫做二阶行列式,a
1
b
2
-a
2
b
1

做行列式的展开式,其计算结果叫做行列式的值,a
1
、a
2、b
1
、b
2
都是行列式的元素,利
用对角线可把二阶行列式写 成它的展开式,这种方法叫做二阶行列式展开的对角线法则行列
式一般可用大写字母表示D=
a
1
a
2
b
1
b
2

?
?
x?
2、当D≠0时,方程的解可用二阶行列式表示为
?
?
y??
D
x
D
,由于行列式D是由方程中未知
D
y
D

14



数x、y的系数组成的,通常被叫做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
作为判别式的二阶行列式
1、当D≠0时,方程有唯一解,D叫做方程组解的判别式
9.4 三阶行列式
三阶行列式
a
1
1、
a
2
b
1
b
2
b
3
c
1
c
1
c
2
=a
1
b
2
c
3
+a
2
b
3c
1
+a
3
b
1
c
2
-a
3
b
2
c
1
-a
2
b
1
c
3
-a
1
b
3
c
2

c
3
a
3
a
1
a
2
a
3
b
1
b
2
b
3
c
2
叫做行列式,并且它三行三列,所以把它叫 做三阶行列式,
c
3
a
1
b
2
c
3
+a
2
b
3
c
1
+a
3
b
1< br>c
2
-a
3
b
2
c
1
-a
2
b
1
c
3
-a
1
b
3
c
2
叫做行列式的展开式,其计算结果叫
做行列式的值,a
1
、a
2
、a
3
、b
1
、b
2
、b
3
、c
1
、c
2
、c
3
都是行列式的元素,利用对角线
可 把三阶行列式写成它的展开式,这种方法叫做三阶行列式展开的对角线法则
2、按一行或一列展开 < br>1、
b
2
b
3
c
2
c
3
a
1
叫做元素a
1
的余子式即
a
2
b
1b
2
b
3
a
3
b
c
2
?2
b
3
c
3
c
1
c
2
c3
a
1
的余子式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行列式解法
?
a
1
x?b
1
y?c
1
z?d
1
?
1、 设三元一次方程组
?
a
2
x?b
2
y?c
2
z?d
2

?
ax?by?cz?d
333
?3
a
1
b
1
b
2
b
3
d1
d
2
d
3
c
1
d
1
b1
b
2
b
3
b
1
b
2
b3
c
1
c
2

c
3
d
1
d
2

d
3
?
D=
a
2
a
3
a
1
D
y
=
a
2
c
2
D
x
=
d
2< br>c
3
d
3
c
1
a
1
a
3< br>c
2
D
z
=
a
2
c
3a
3
?
?
x?
?
?
当D≠0时,方程组有唯一 解
?
y?
?
?
z?
?
?

D
x
D
D
y
D
D
z
D

15



第十章 算法初步
10.1 算法的概念 < br>1、对于一类有待求解的问题,如果建立了一淘通用的解题方法,按部就班地实施这套方法
就能使 该类问题得以解决,那么这套解题方法是求解该类问题的一种算法
10.2 程序图框
1 、为了使算法的表述更加简练,结构更加清晰,人们常用含有算法内容的框和箭头构成的
图来表示算法, 这种图也叫算法的程序框图
10.3 计算机语句和算法程序
赋值语句
1、赋值语句:被复制变量名=由数值或已经被赋值的变量组成的表达式
输入语句
1、输入变量=input
输出语句
1、print(%io(2),变量1,变量2,变量3,……)
2、disp(变量1,变量2,变量3,……)或disp
条件语句
1、if 条件表达式 then
语句组 A
else
语句组 B
end
循环语句
1、for 循环变量=初值:步长:终值
循环体
end
2、while 条件表达式
循环体
end





16



第十一章 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11.1 直线的方程
1、v(x-x
0
)=u(y-y
0
),即
x?x
0
y?y
0
υ
ν
=0①
我们把方程①叫做直线l的方程,直线l叫做方程①的图形,把与直线l平行的向量叫做直
线l的方向向 量,向量
d
=(υ,ν)是直线ι的一个方向向量.
2、
x?x
0
y?y
0
=②
ν
υ
a(
x?x
0
)+b(
y?y
0
)=0③
我们把与直线l垂直的向量叫做直线l的法向量,方程③叫做直线l的点法向式方程
向量
n
=(a,b)是直线l的一个法向量
11.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y
ι
?
b
α
M O

x

1、设直线l与x轴相交于点M,将x轴绕点M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于直线l重合时所成的< br>最小正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2、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其倾斜角α=0.因此 直线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0≤α
<π
3、当α≠
π
时,把α的正切值k=tanα叫做直线l的斜率
2
4、记tanα=k,方程y-y
0
=k(
x?x
0
)叫做直线l的 点斜式方程
5、ax+by+c=0(a、b不同时为零)①我们把方程①叫做直线的一般方程
1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相交、平行与重合
两条直线的夹角

17



1、我们规定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为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
2、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cosα=
11.4 点到直线的距离
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
































18
a
1
a
2
?b
1
b
2
a?b
2
1
2
1
a?b
2
2
2
2

ax
0
?by
0
?c
a?b
22
.



第十二章 圆锥曲线
12.1 曲线和方程
曲线和方程
1、借助于平面坐标系用代数方法研究平面上图形性质的学科称为平面解析几何.
求曲线方程
1、求曲线的方程,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
(ⅰ)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ⅱ)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x,y);
(ⅲ)根据曲线上点所适合的条件,写出等式;
(ⅳ)用坐标x,y表示这个等式(方程),并化简;
(ⅴ)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曲线的交点
12.2 圆的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
1、(x-a)+(y-b)=r
圆的一般方程
1、x+y+Dx+Ey+F=0圆的一般方程有如下特点:
(1)x与y项的系数相同且不为零;
(2)不含xy项
(3)D+E-4F﹥0.
12.3 椭圆的标准方程
1、把平面内到两个定点 F
1
F
2
的距离和等于常数2a(2a﹥︳F
1
F
2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F
1
、F
2
叫做椭 圆的焦点,两个焦点的距离︳F
1
F
2
︳叫做焦距
22
2 2
22
222
x
2
y
2
y
2
x< br>2
+
2
=1(a﹥b﹥0)①
2
+
2
=1(a﹥b﹥0)②
2
ab
ba
其中a、b、c满足c=a-b这里方程①和②都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
12.4 椭圆的性质
对称性
顶点
12.5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
、F
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2a<︳F
1
F
2
︳)的点的
222

19



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F
1
、F
2
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的距离 ︳F
1
F
2
︳叫做
焦距
x
2
y
2
y
2
x
2
2、
2
-
2
=1(a ﹥0,b﹥0)①
2
-
2
=1(a﹥0,b﹥0)②
a
ba
b
其中a,b,c的关系是c
2
=a
2
+b
2
这里方程①和②都叫做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2.6 双曲线的性质
x
2
y
2
1、双曲线C的标准方程
2
-
2
= 1(a﹥0,b﹥0)①
a
b
对称性
1、与探讨椭圆对称性做类似的讨论 ,可得双曲线关于x轴、y轴和原点都对称.双曲线的对
称中心叫做双曲线的中心.
顶点 < br>1、在双曲线C的标准方程①中,令y=0,得双曲线与x轴的交点A
1
(a,0),A
1
A
2
叫做
双曲线的顶点.线段A
1
A
2
叫做双曲线C的实轴,他的长等于2a.双曲线C与y轴没有交点.
我们把点B
1(0,-b)、B
2
(0,b)画在y轴上,线段B
1
B
2叫做双曲线C的虚轴,他的长
等于2b,a和b分别叫做双曲线C的实半轴和虚半轴的长
范围
渐近线
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 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
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y =2px(p>0)①形如①的方程叫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2.8 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
对称性
顶点
范围









20
2



第十三章 复数
13.1 复数的概念
复数的概念
1、为了解决负数开方问题,引入了一个新数i,叫做虚数单位,规 定:i
2
=-1,即i是-1的
一个平方根。我们把形如a+bi(a、b∈R)的数 叫做复数
2、复数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一般用字母C表示单个附属常常用字母z表示,即< br>z=a+bi的实部在下面定义了复数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后的复数集叫做复数系(域)
3、单个 复数常常用字母z表示,即z=a+bi(a、b∈R)。把复数z表示成a+bi时,叫做复数
的代数 形式,并规定0i=0,0+bi=bi。a与b分别叫做复数z=a+bi的实部与虚部。复数z的实
部记作Rez,复数z的虚部记作Imz。当b=0时,复数z=a=bi=a是实数;当b≠0时,z叫
做虚数;当a=0且b≠0时,z=a+bi=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是实数0.
两个复数相等
1、a=c且b=d那么这两个复数相等
13.2 复数的坐标表示
复平面
1、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用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在这里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

复数的向量表示
复数的模
1、复数的模:复数z=a+bi所对应的点Z(a、b )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叫做复数z的模(或绝
对值),记作︳z︳.由模的定义,可知︳z︳=︳a+bi ︳=
a
2
?b
2

13.3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复数的加法
1、z
1
+z
2
= z
2
+ z
1

(z+z
2
)+z
3
= z
1
+(z
2
+z
3

共轭复数
1、 形如3+2i和3-2i这样实部相等而虚部虎威相反数的两个复数,叫做互为共轭复数,也称
互相共轭 。
复数的减法
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13.4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21



复数的乘法
1、(a+bi)(c+di)=(ac-bd)+(bc+ad)i
复数的乘方
1、z
m
?z
n
=z
m?n
(z
m

n
=z
mn
(z
1
?z
2

n
=z
1
?z
2

复数的除法
复数的积与商的模
1、要求几个复数积的模或两个复数商的模,可以先 求得其积或商的实部和虚部,再利用模
nn
的计算公式计算。
13.5 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复数的平方根
1、(a+bi)
2
=c+di称a+bi是c+di的一个平方根。
复数的立方根
1、若复数z
3
1
、z
2
满足z
1
= z
2
,则称z
1
是z
2
的立方根。
13.6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高中数学满足约束条件-湖南高中数学必修1答案


司马红丽高中数学必修五教学视频-高中数学期末考试总结与反思1000字


高中数学符合任意怎么打-高中数学思维导图电子版


高中数学如何改错-广西高中数学会考题及答案


新乡招聘高中数学教师-高中数学必修1状元桥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具备哪些特点-高中数学趣味课程


高中数学直线与圆锥曲线-高中数学课后记


高中数学期望和方差-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6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05: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5913.html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