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08:50
tags:高中数学必修二

高中数学知识清单好吗6-高中数学必修1高考考什么区别


必修2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空间几何体分为多面体和旋转体和简单组合体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 柱、棱锥、棱台;常见的旋转体有:圆柱、圆锥、圆台、球。简单组合
体的构成形式:
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例如课本图1.1-11中(1)(2)物体表示的几何体;
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例如课本图1.1-11中(3)(4)物体表示
的几何体 。





简单组合体




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
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⑶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 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
棱台。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
光线照射下的投 影叫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1)定义: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2)三视图中反应的长、宽、高的特点:“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表示空间图形的平面图). 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几何体,画
出的图形.
3、斜二测画法的基本步骤:
①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
xOy
(尽可能使更多的点在坐标轴上)
②建立斜坐 标系
?x
'
O
'
y
'
,使
?xOy
'''
=45(或
0
135
0
),注意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 面;
③画对应图形,在已知图形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X

轴, 且长度保持
不变;在已知图形平行于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Y

轴,且长 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一般地,原图的面积是其直观图面积的
22
倍,即
S
原图
=22S
直观

4、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⑴圆柱侧面积;
S
侧面
?2
?
?r?l


r


l
l
S


2πr?l


r< br>A
AB=2πr
B
⑵圆锥侧面积:
S
侧面
?
?
?r?l



A
图中:扇形的半径长为l,

l
圆心角为θ,弧AB
的长

V
θ
L θ?l(注:扇形的弧长等于

l
圆心角乘以半径.提醒圆心角
h
l

为弧度角,例如60°
π

r
B
3
弧度,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45°
π

4
弧度,90°
π
2
弧度等等)
扇形面积
S
1
扇形

2

弧长

半径
⑶圆台侧面积:
S
侧面
?
?
?r?l?
?
?R?l



O
1
r

h
l

O
2
R



R
O
⑷体积公式:
d
r
O
1
d=R
2
-r
2
V?S?h

V
1
柱体
锥体
?
3
S? h

V
1
台体
?
3
h
?
S
?S

?S

?S

?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S
2
,V
4

?4
?
R

?
3
?
R
3
.一般地,面积比等 于相似比的平方,体积比等于相似比的立方。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论证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α
A
B
l

?
?
A?l,B?l
A?
?
,B?
?
?l?
?

?
公理1的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A
C
α
B


若A,B,C不共线,则A,B,C确定平面
?


推论1:过直线的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A

α
l
?




A?l
,则点A 和
l
确定平面
推论2: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A
l


α
m



mn?A
,则
m,n
确定平面
?

推论3: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m


α
n


mn
,则
m,n
确定平面
?

公理2及其推论的作用:确定平面;判定多边形是否为平面图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

β
的公共直线。
α
P


·

L


P?
?
,P?
?
?
??
?l且P?l


公理3作用:(1)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2)证明点共线、线共点等。
4、公理4:也叫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ab,cb?ac

公理4作用:证明两直线平行。
5、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a

1
b

b
a1
a
'
a
'
aa
?
,bb< br>?
且?1与?2方向相同??1=?2


2
2
b
'

方向相同则
b
'
方向相反则

∠1=∠2
∠1+∠2=180°
a

a
?
,bb
?
且?1与?2方向相反??1??2=180?


作用:该定理也叫等角定理,可以用来证明空间中的两个角相等。
6、线线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ab,ab?A,a,b异面

(1)没有任何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平行
a
(2)有一个公共点的两条直线相交
(3)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
A
b

7、线面位置关系:
a
a
?
?
A
(2)

(3)





?
(1)
a

(2)两平面平行的性质:
性质Ⅰ:如果一个平面与两平行平面都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1)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有无数个公共点;
a?
?

(2)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无任何公共点;
a
?

(3)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有唯一一个公共点;
a
?
?A

8、面面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
?

??
?a
?
?ab

??
?b
?
?


性质Ⅱ: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

??
?

?
?
??

??
?


性质Ⅲ: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9、线面平行:(即直线与平面无任何公共点

⑴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只需在平面内找一条直线和平面外的直线平行就可以)
a?
?
?

b?
?
?
?
?a
?


ab
?
?
证明两直线平行的主要方法是:
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并等于底边的一半;
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③线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一条直线平行 于一个平面,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它们的交线平行;
a
?
?


a?
?
?
?
?ab

??
?b
?
?
④平行线的传递性:
ab,cb?ac

⑤面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
?

??
?a
?
?
?ab

??
?b
?
?


⑥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a?
?
?

b?
?
?
?
?ab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这个平面相
交,那么这条直线和它们的交线平行; (上面的③)
10、面面平行:(即两平面无任何公共点)

(1)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a?
?
,b?
?
?

ab?A
?
?
?
??

a
?
,b
?
?
?


判定定理的推论: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分别平行,两
平面平行
a,b?
?
?


ab?A
?
?
aa
?
,bb
?
?
?
??

?
a
?
,b
?
??
?
?
??
?
A,C?
?
?
?
B,D?
?
?
?AC?BD

?

ABCD
?
?
性质Ⅳ:两平面平行,一平面上的任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
?
??
a?
?
?
?
?a
?

?
a?
?
?
?
?a
?

11、线面垂直:
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l?m
?

l?n
?
?


mn?A
?
?l?
?
?
m,n?
?
?
?
⑶性质Ⅰ: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 直线平行。

a?
?
?

b?
?
?
?
?ab

性质Ⅱ: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
?l
?
?
?l
?
?
?
??


12、面面垂直:
⑴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⑵判定: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l?
?
?
l?
?
?
?
?
?
?
?
(只需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就可证明面面垂直)
⑶性质: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
??
?m
?
?

?
?l?
?

l?
?
?
?
l?m
?
证明两直线垂直和主要方法:
①利用勾股定理证明两相交直线垂直;
②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证明两相交直线垂直;
③利用线面垂直的定义证明(特别是证明异面直线垂直);
④利用三垂线定理证明两直线垂直(“三垂”指的是“线面垂”“线影垂”,“线斜垂”)
P
如图:PO?
?
?OA是PA在平面
?
上的射影
?

α
A


O
a
线
?
?
?
如图:O为P在平面
?
上的射影,
线段OP的长度为点P到平面
?
的距离
求法通常有:定义法和等体积法
等体积法:就是将点到平面的距离看成是
三棱锥的一个高。如图在三棱锥
V
中有:
V
S?ABC
?ABC

?V
A?SBC
?V
B?SAC
?V
C?SAB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1.直线方程的概念:
一条直线
l
与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F(x,y)?Ax?By?C?0
有如下两个对应:
①直线
l
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x,y)
都满足方程
F(x,y)?Ax?By?C?0

②以方程
F(x,y) ?Ax?By?C?0
的解为坐标的点
(x,y)
都在直线
l
上。
又直线a?
?
,且a?OA
?
?a?PA

?



即:线影垂直?线斜垂直,反之也成立。
则称方程
F(x,y) ?Ax?By?C?0
为直线
l
的方程,直线
l
为方程的直线。

2.直线倾斜角的定义:把直线向上的方向与
x
轴的正方向形成的最小正角 叫直线
④利用圆中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此外还有正方形、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等结论。
的倾斜角。
空间角及空间距离的计算
1.异面直线所成角:使异面直线平移后相交 形成的夹角
,通常在在两异面直线中的一
条上取一点,过该点作另一条直线平行线,
b异面,bb
?
,直线a与直线b
?
的夹角为两异 如图:直线a与

3.直线倾斜角的范围:
0??
?
?180?,当直线与
x
轴平行或者是重合时,倾斜角为
0?

4.直线斜 率的定义
:倾斜角不为
90?
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叫直线的斜率。

记作
k?tan
?
(
?
?90?)

面直线 a与b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角取值范围是( 0?,90?]



当倾斜角为
90?
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2. 斜线与平面成成的角:斜线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成的角
。如图:PA是平面
?
的一条斜线,A为斜足,O为垂足,OA叫斜线PA在平面
?
上射影,
?PAO
为线面角。





(x
1
,y< br>1
),P
2
(x
2
,y
2
)
,则直 线的斜率为:
k?
5、直线
l
过点
P
1
y
2
?y
1
x
2
?x
1
(x
1
?x
2
)

6、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
⑴点斜式:
y?y0
?k
?
x?x
0
?

当斜率不存在时,直线与
x
轴垂直,倾斜角为
90?

此时直线方程为:
x?x
0
,如右图,特别地
y
轴所在
直线方程为
x?0

当直线斜率
k
直线方程为 :
⑵斜截式:
3.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形成的图形,
如图为二面角< br>?
?l?
?
,二
面角的大小指的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二面角的平 面角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且角的两边与
二面角的棱垂直

如图:在二面角
?
-l-
?
中,O棱上一点,OA?
?
,OB?
?



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求二面角的大小的关键点是:
①明确构成二面角两个半平面和棱;
②明确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哪个?
而要想明确二面角的平面角,关键是看该角的两边是否都和棱垂直。
(求空间角的三个步骤是“一找”、“二证”、“三计算”)

且OA?l,OB?l,则? AOB为二面角
?
-l-
?
的平面角。
?0
时,直线与x
轴平行或者是重合
y?y
0

x
轴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y?0

y?kx?b

b
为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
当直线过
y
轴上一定点
(0,b)
时,通常设直线方程为:
y?kx ?b
,例如直线
l
过定点
(0,2)
,设
l:y?kx?2

当直线过
x
轴上一定点(
a,0
)时,,通 常设直线方程为:
x?my?a
,例如直线
l
过定

(2, 0)
,设
l:x?my?2

⑶两点式:
y?y
1
y
2
?y
1
x
a
?
y
b
4.异面 直线间的距离:指夹在两异面直线之间的
公垂线段的长度
。如图
PQ
是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是唯一的,指与两异面直线垂直且相交的直线)
5.点到平面的距离:指该点与它在平面上的
射影的连线段的长度。
?
x?x
1
x
2
?x
1


⑷截距式:
?1(a?0,b?0)

一般地,问题中出现两个 截距时,通常设直线方程为
方程中
a,b
分别表示直线的横截距和纵截距,
xy
??1(a?0,b?0)

ab
一般地,在直线 方程中,令
y?0
可求得横截距
a
,令
x?0
可求得纵截距
b


⑸一般式:
Ax?By?C?0
(A
2
?B
2
?0)
,所有直线方程都可化为一般式。


B?0
,直线的斜率
k??
A
,当
?
C

B
B?0
时,直线斜率不存在,方程可化为
x?

A
7、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当两直线倾斜角相等时,即
?
?
?
时,两直线平行;
当两直线倾斜角满足
|
?
?
?
|?90?
时,两直线垂直;
当两直线倾斜角不相当时,两直线相交。
对于直线
l
1< br>:y?k
1
x?b
1
,l
2
:y?k
2x?b
2
有:

ll
?
k
1< br>?k
2
1

2
?
?
;⑵;
?
bb
l
1

l
2
相交
?k
1?k
2
1
?
2

l
?
1

l
2
重合
?
?
k
1
?k
2
?
;⑷
l
1
?lk
b?b
2
?
1
k
2
??1
.
12
对于直线
l
1< br>:A
1
x?B
1
y?C
1
?0,l
2
:A
2
x?B
2
y?C
2
?0
有:

l
1
l
2
?
?
?
A
1
B
2
?A
2
B
1
;(2)
l

?< br>B
l
2
相交
?A
1
B
2
?A
2
B
1

1
C
2
?B
2
C< br>1
1

l
?
1
B
2
?A
2
B
1
1

l
2
重合
?
?
A
;⑷
?
BB
l?l
2
?A
1
A
2
?B
1
B
2
?0
.
1
C
2
?
2
C
1
1

8、交点与距离公式
(1)两直线
l
1
:A
1
x ?B
1
y?C
1
?0,l
2
:A
2
x?B
2
y?C
2
?0
的交点坐标需将两直线方程组成
方程组求解 ,即:
?
?
A
1
x?B
1
y?C
1
?0

?
A
2
x?B
2
y?C
2
?0
当①有唯一解时,两直线相交;当①无解时,两直线平行;当①有无数个解时,两直线重合。
(2)过 两直线
l
1
:A
1
x?B
1
y?C
1?0,l
2
:A
2
x?B
2
y?C
2
?0
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A
1
x?B1
y?C
1
?
?
(A
2
x?B
2y?C
2
)?0

将含有一个参数的直线方程化为直线系方程
的样式就可解决直线恒过定点问题。

(3)两点间距离公式:
PP
22
12
?
?
x
2
?x
1
?
?
?
y
2
?y
1
?

(4)点
P< br>?C
0
(x
0
,y
0
)
到直线
l: Ax?By?c?0
距离公式:
d?
Ax
0
?By
0

A
2
?B
2
(5)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对于直线
l:Ax?By?C?0

l
|C
2
?C
1
|11
?0,l
2
:Ax?By?C
2
1

l< br>2
间的距离为:
d?

A
2
?B
2
?
x?
x
1
?x
(6)线段中点坐标公式:
?
2< br>?
?
2

A(x
1
,y
1
),B( x
2
,y
2
)

M(x,y)
是线段AB的中点。
?
?
y?
y
1
?y
2
?
2
第四章 圆与方程
1、圆的第一定义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P? {M(x,y)|MO|?r}


圆的第二定义
: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常数(不等于1)的点的集合。
2、圆的标准方程 :
?
x?a
?
2
?
?
y?b
?
2
?r
2
,圆心为
(a,b)
,半径为
r


3、圆的一般方程:
x
2
?y
2
?Dx?Ey? F?0(D
2
?E
2
?4F?0)

圆 心为
(?
D
,?
E
)
,半径
r?
1
2
?E
2
?4F

22
2
D

D
2
?E
2
?4F?0
时,方程
x
2
? y
2
?Dx?Ey?F?0
表示点
(?
D
,?
E< br>)

22

D
2
?E
2
?4F?0
时,方程
x
2
?y
2
?Dx?Ey?F?0
不表示 任何图形。
4、点
P
0
(x
0
,y
0
)
与圆
?
x?a
?
2
?
?
y?b
?
2
?r
2
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1)当
P
0
(x
0
,y
0
)
满足
?
x
22
2
0
?a
?
?
?
y
0
?b
?
?r
时点P在圆上;
(2)当
P
0
(x
0
,y
0
)
满足
?
x
22
0
? a
?
?
?
y
0
?b
?
?r
2时点P在圆内;
(3)当
P
0
(x
0
,y2
0
)
满足
?
x
0
?a
?
?
?
y
0
?b
?
2
?r
2
时点P在 圆外;
5、求圆方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待定系数法:使用待定系数法求圆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根据提设,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②根据条件列出关于a、b、r或D、E、F的方程组;
③解出a、b、r或D、E、F,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2)利用三角形外心的定义及其垂径定理求圆心坐标;
①三角形外心的定义 :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外心;
②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半径平分弦并平分弦所对的弧;
③弦的垂直平分线必经过圆心,因此求出两条弦的垂直平分线方程,联立解方程组求
得圆心坐标,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等于半径,最终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6、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几何法(1)相切: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

r

(2)相交: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r

(3)相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r



l:Ax+By+C=0
l:Ax+By+C=0
l:Ax+By+C=0

d
d
d

r
r
C(a,b)
C(a,b)
r

d=
|Ax
0
+By
0
+C|
A
2
+B
2d=
|Ax
0
+By
0
+C|
C(a,b)
d =
|Ax
0
+By
0
+C|
A
2
+B2

圆C:

x-a)
2
+(y-b)
2=r
2
x-a)
2
+(y-b)
2
A
2
=r
+B
2
圆C:

2
圆C:

x-a )
2
+(y-b)
2
=r
2

相切:d=r

相切:d
相离:d>r
代数法:将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组成方程组
?
?
y?kx?b

?
x
2
?y
2
?Dx?Ey?F?0
(1)若方程①有唯一一个解,直与圆相切;
(2)若方程①有唯两个不等实数个解,直线与圆相交;
(3))若方程①有无解,直线与圆相离。
特别地,当直线
l
与圆
C
相离时,
P
为圆上 的动点,
|PH|
为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设
d

为圆心到直线
l
的距离,则

高中数学必修三100-高中数学导数是那本书


适合高中数学的辅导教材-高中数学怎么上更有趣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3-高中数学人教版集合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教程


学习高中数学软件下载-高中数学值域根据什么来求


高中数学离心-思路巧妙的高中数学题


高中数学直线有关知识-高中数学中关于对称的


高中数学命题四种条件的判断-辽宁高中数学竞赛题


高中数学必修1北师大-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申报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08:5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6289.html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