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10:40
tags:高中数学必修二

高中数学大题答题方法-高中数学公开课评课活动记录


知识点串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 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
1、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 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
形叫做多面体的面,如面ABCD;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多面体的棱,如 棱
AB;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多面体的顶点,如顶点A.

2、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 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
叫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旋转体的轴.

3、一般地,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
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prism).
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底 ;其余各面叫做棱柱
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
棱 柱的顶点.(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棱柱的高)

4、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个面都是有一个 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
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pyramid).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 面或
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
棱锥的顶点;相邻 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叫做棱
锥的高;棱锥也可以按照底面的边数分为三棱锥 (四面体)、四棱锥…等等,
棱锥可以用顶点和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


5、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的
几何体叫做棱台(frus tum of a pyramid).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
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其余各面 是棱台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侧棱,
侧面与两底面的公共点叫顶点.两底面间的距离叫棱台的高. 棱台可以用
上、下底面的字母表示,分类类似于棱锥.

6、例 由棱柱的定义你能得 到棱柱下列的几何性质吗?①侧棱都相等,侧
面都是平行四边形;②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 的多边形;③
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仿照棱柱,棱锥、棱台有哪些几
何性质 呢?

7、知识拓展

1. 平行六面体: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 2. 正棱柱:底面是正多边
形的直棱柱;

3.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中心的
棱锥;

4. 正棱台:由正棱锥截得的棱台叫做正棱台.

8、已知集合A={正方体},B={长方体}, C={正四棱柱},D={直四棱柱},E={棱
柱},F={直平行六面体},则( ).


A.
A?B?C?D?F?E
B.
A?C?B?F?D?E

C.
C?A?B?D?F?E
D.它们之间不都存在包含关系

§1.1.2 圆柱、圆锥、圆台、球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1、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 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
何体,叫做圆柱(circular cylinder),旋转轴叫做圆 柱的轴;垂直于轴
的边旋转而成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平行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
圆柱 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
线

圆柱用表示它 的轴的字母表示,图中的圆柱可表示为
OO
?
.圆柱和棱柱统称
为柱体.
2、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
所围成的旋转 体叫圆锥.圆锥也用表示它的轴的字母表示.棱锥与圆锥统称
为锥体.

3、直角梯形 以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
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圆台(frustum of a cone).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

4、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 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


体(solid sphere),

简称球;半圆的圆心叫做球的球心,半圆的半径叫做球的半径,半圆的直
径叫做球的直径;球通常用表示 球心的字母
O
表示,如球
O
.

5、由具有柱、锥、台、球 等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简单组合体.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大多是简单组合体.简单组合体的构成 有两种方式:由

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

6、知识拓展

圆柱、圆锥的轴截面:过圆柱或圆锥轴的平面与圆柱或圆锥相交得到的 平
面形状,通常圆柱的轴截面是矩形,圆锥的轴截面是三角形.

7、一个球内有一内接长方体,其长、宽、高分别为5、4、3,则球的直径为
( ).

52
5
D.
2

3
2
A.
52
B.
25
C.
8、圆锥母线长为
R
,侧面展开图圆心角的正弦值为
__________.

§1.2.1 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则高等于


§1.2.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由于光 的照射,在不透明物体后面的屏幕上可以留下这个物体的影子,
这种现象叫做投影.其中光线叫投影线, 留下物体影子的屏幕叫投影面.光
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 .在
一束平行光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在平行投影中, 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时叫正投影,否则叫斜投影.

2、结论:中心投影其投影的大小随物体 与投影中心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平行投影其投影的大小与这个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完全相同的.< br>
3、为了能较好把握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通常对几何体作三个角度的正投
影.一种是 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图,这种投影图叫几
何体的正视图;一种是光线从几何体的左 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图,这
种投影图叫几何体的侧视图;第三种是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
得到投影图,这种投影图叫几何体的俯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
视图称为几何体的三 视图.

一般地,侧视图在正视图的右边,俯视图在正视图的下边.三视图中,能看
见 的轮廓线和棱用实线表示,不能看见的轮廓线和棱用虚线表示. 下图是
一个长方体的三视图.



4、小结:

1.正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度和高度,俯视图反 映的是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
映的是宽度和高度;

2.正视图和俯视图高度相同,俯视图和正视图长度相同,侧视图和俯视图
宽度相同;

3.三视图的画法规则:①正视图、侧视图齐高,正视图、俯视图长对正,
俯视图、侧视图宽相 等,即“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②正、侧、
俯三个视图之间必须互相对齐,不能错位.< br>
5、 下列哪种光源的照射是平行投影( ).

A.蜡烛 B.正午太阳 C.路灯 D.电灯泡

6、 右边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这

个几何体是( ).

A.四棱锥B.圆锥C.三棱锥D.三棱台

7、 如图是个六棱柱,其三视图为( ).


A. B. C. D.

§1.2.3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1、斜二测画法的规则及步骤如下:

(1)在已知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中取互相垂直 的
x
轴和
y
轴,建立直角坐标
系,两轴相交于
O
. 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
x
?
轴与
y
?
轴,两轴相交 于

O
?
,且使
?x
?
O
?
y< br>?
?
45
°(或
135
°).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面;< br>
(2) 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x
轴或
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 分别画成平行于
x
?


y
?
轴的线段;

(3)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
y

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 图画好后,要擦去
x
轴、
y
轴及为画图添加的辅助线(虚线).
< br>2、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时,通常要建立三条轴:
x
轴,
y轴,
z
轴;它们相交于点
O
,且
?xOy?45
°,< br>?xOz?90
°;空间几何体的底面作
图与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作法一样,即图形中平 行于
x
轴的线段保持长度不
变,平行于
y
轴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但空间几何体的“高”,即平行

z
轴的线段,保持长度不变.


3、用斜二测画法画底面半径为4
cm
,高为3
cm
的圆柱.

4、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8、4,则画其直观图时对应为( ).

A. 4、8、4 B. 4、4、4 C. 2、4、4 D.2、4、2

5、 利用斜二测画法得到的①三角形的直观图是三角形②平行四边形的直< br>观图是平行四边形③正方形的直观图是正方形④菱形的直观图是菱形,其
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 C.③④ D.①②③④

6、一个三角形的直观图是腰长为
4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它的原面积是
( ).

A. 8 B. 16 C.
162
D.32
2

7、等腰梯形ABCD上底边CD=1,腰AD=CB=
2
, 下底AB=3,按平 行于上、
下底边取x轴,则直观图
A
?
B
?
C
?< br>D
?
的面积为________.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

1、(1)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r
,母线长为
l
,则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
2
S?2
?
r ?2
?
rl?2
?
r(r?l)
.

积(矩形)加 上底面积(两个圆),即


(2)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r
,母线长为l
,则它的表面积等于圆锥的侧面积
2
S?
?
r?
?< br>rl?
?
r(r?l)
.

(扇形)加上底面积(圆形),即
2、设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
r
?

r
,母线长为< br>l
,则它的表面积等上、
下底面的面积(大、小圆)加上侧面的面积(扇环),即

S?
?
r
?
2
?
?
r
2?
?
(r
?
l?rl)?
?
(r
?
2
?r
2
?r
?
l?rl)
.

3、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4,则它对角线的长为( ).

A.
43
B.
34
C.
42
D.
16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比
是( ).

1?2
?
1?4
?
1?2
?
1?4
?
A.
2
?
B.
4
?
C.
?
D.
2
?

5、一个正四棱台的两底面边长分别 为
m
,
n
(m?n)
,侧面积等于两个底面积
之和,则这个 棱台的高为( ).

mnmnm?nm?n
A.
m?n
B.
m?n
C.
mn
D.
mn


6、如图,在长方体中,
AB?b

BC?c

CC
1< br>?a
,且
a?b?c
,求沿着长方


体表面
A< br>到
C
1
的最短路线长.

7、柱体体积公式为:
V? Sh
,(
S
为底面积,
h
为高)

锥体体积公式为 :
V?Sh
,(
S
为底面积,
h
为高)

1
3
台体体积公式为:
V?(S
?
?S
?
S?S) h


1
3

S
?

S
分别为上、下底面面积,
h
为高)

8、补充:柱体的高是指两底面之间的距 离;锥体的高是指顶点到底面的距
离;台体的高是指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

9、如 图(1)所示,三棱锥的顶点为
P

PA,PB,PC
是它的三条侧棱,且< br>PA,PB,PC
分别是面
PBC,PAC,PAB
的垂线,又
PA? 2

PB?3,PC?4
,求三棱

P?ABC
的体积V
.


10、如图(2),在边长为4的立方体中,求三棱锥
B
?
?A
?
BC
?
的体积.


3
AB?2,BC?,?ABC?120
2
11、在△
ABC
中,°,若将△
ABC
绕直线
BC
旋转一
周,求所形成的旋 转体的体积.

§1.3.2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1、球的体积公式
V?
?
R
3


4
3
球的表面积公式
S?4
?
R
2
< br>其中,
R
为球的半径.显然,球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大小只与半径
R
有关 .

2、若三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1

2

3,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多少?

3、如图,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都等于球的直径(即圆柱内有一内切球),求


2
(1)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3


(2)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4、记与正方体各个面相切的球为
O
1
,与各条棱相切的球为
O
2
,过正方体各
顶点的球为O
3
则这3个球的体积之比为( ).


A.1:2:3 B.1:
2
:
3
C.1:
22
:
33
D.1:4:9

第二章: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2.1.1 平面

1、平面(plane)是平的;平面是可以无限延展的;平面没有厚薄之分.

2、 ⑴点
A
在平面
?
内,记作
A?
?
;点
A< br>在平面
?
外,记作
A?
?
.⑵点
P

直线
l
上,记作
P?l
,点
P
在直线外,记作
P ?l
.⑶直线
l
上所有点都在平面
?
内,则直线
l
在平面
?
内(平面
?
经过直线
l
),记作
l??
;否则直线就在平
面外,记作
l?
?
.

3、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用集合符号表示为:

A?l,B?l,

A?
?
,B?
?
?l?
?< br>
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 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
点的公共直线.如下图所示:

平面
?
与平面
?
相交于直线
l
,记作
?
I
?
?l
.公理3用集合符号表示为


P?a,
P?
?
?
?
I
?
?l
,且
P?l

4、知识拓展

平面的三个性质是公理(不需要证明,直接可以用) ,是用公理化方法证明命
题的基础.其中公理
1
可以用来判断直线或者点是否在平面内 ;公理
2
用来确
定一个平面,判断两平面重合,或者证明点、线共面;公理3用来判断 两
个平面相交,证明点共线或者线共点的问题.

5、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①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②经过两条相交直
线,可以 确定一个平面③经过两条平行直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④经过空
间任意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6、如图在四面体中,若直线
EF

GH
相交,则它们的交点一定( ).

A.在直线
DB


B.在直线
AB


C.在直线
CB


D.都不对

§2.1.2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像直线
A
?B

CC
?
这样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skew lines).

2、异面直线的画法有如下几种(
a,b
异面):

图2-1

3、公理4 (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定理 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
补.

5、如图2-2 ,已知两条异面直线
a,b
,经过空间任一点
O
作直线
a
?

a
,
b
?

b
,把
a
?

b
?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
a,b
所成 的角(夹角).如果两
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记作
a?b.

6、正方体
ABCD?A
?
B
?
C
?
D
?
的棱长为
a
,求异面直线
AC

A
?
D
?
所成的角.

7、正方体
ABCD?A< br>?
B
?
C
?
D
?
的十二条棱中,与直线AC
?
是异面直线关系的有
___________条.


8、长方体
ABCD?A
1
B
1
C
1
D
1
中,
AB?3
,
BC?2,
AA
1
=1 ,异面直线
AC

A
1
D
1
所成
角的余弦 值是______.

§2.1.3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只有三种:

⑴直线在平面内——

⑵直线与平面相交——

⑶直线与平面平行——

其中,⑵、⑶两种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

2、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

⑴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⑵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3、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若直线
l
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
?
内,则
l

?
.


②若直线
l
与平面
?
平行,则
l
与平面
?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

③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另一条也与这个平面
平行.
④若直线
l
与平面
?
平行,则
l
与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没有公共点.

A.
0
B.
1
C.
2
D.
3

4、若直线
a
不平行于平面
?
,且
a?
?
,则下列结论成立的 是( )

A.
?
内的所有直线与
a
异面

B.
?
内不存在与
a
平行的直线

C.
?
内存在唯一的直线与
a
平行

D.
?
内的直线与
a
都相交.

5、证明点共线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⑴找出两个面的交线,证明若干点都是这两个平面 的公共点,由公理3可
推知这些点都在交线上,即证若干点共线.

⑵选择其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证明另外一些点也都在这条直线上.


6、如图4-2,空间四边形
ABCD
中,
E
,
F
分别是< br>AB

CB
上的点,
G
,
H

别是
CD

AD
上的点,且
EH与FG
相交于点
K.求证:
EH
,
BD
,
FG
三条直线
相交于同 一点.

图4-2

7、 如图4-3,如果两条异面直线称作“一对”,那么在正方体的12条棱中,
共有异面直线多少对?

图4-3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
行.
2、如图5-8,在空间四边形
ABCD
中,
P

Q
分 别是
?ABC

?BCD
的重心.
求证:
PQ
∥平 面
ACD
.

图5-8

§2.2. 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
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如图6-4所示,
?

?
.

※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正方体
ABCD?A
1
B
1
C
1
D
1
,如图6-5,求证:

平面
AB
1
D
1

CB
1
D
.

图6-5

2、如图6-7,正方体中,
M,N,E,F
分别是棱< br>A
?
B
?

A
?
D
?
,< br>B
?
C
?

点,求证:平面
AMN


平面
EFDB
.

图6-7

3、 如图6- 9,
A
?

B
?

C
?
分别是< br>?PBC

?PCA


?PAB
的重心.求证:面
A
?
B
?
C
?

面ABC
.
C
?
D
?
的中


图6-9

§2.2.3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
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都与该直线平行.

2、如图7- 6,在
?ABC
所在平面外有一点
P

D< br>、
E
分别是
PB与AB上的点


D,E
作 平面平行于
BC
,试画出这个平面与其它各面的交线,并说明画法
的依据.

图7-6

§2.2.4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
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AC
1< br>AA
1
D
1
DA
1
B
1
C
1
D
1
2. 设
P,Q
是单位正方体
证明:⑴
PQ
∥平面
的面、面的中心,如图8-4,
AA
1
B
1
B
;⑵面
D
1
PQ
∥面
C
1
DB
.


图8-4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如果直线
l
与平面
?
内的任意 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
l
与平面
?
互相
垂直,记做
l?
?
.
l
叫做垂线,
?
叫垂面,它们的交点
P
叫垂足.如图10-3
所示.

图10-3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
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3、如图1 0-6,直线
PA
和平面
?
相交但不垂直,
PA
叫做平面的 斜线,
PA

平面的交点
A
叫斜足;
PO?
?
AO
叫做斜线
PA
在平面
?
上的射影.平面的
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这条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图10-6

直线垂直于平面,则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
则它们所成的角是
0
°角.

4、 如图10-8,在正方体中,求 直线
A
?
B
和平面
A
?
B
?
CD
所成的角.


图10-8

5、如图10-9,在三 棱锥中,
VA?VC,AB?BC
,求证:
VB?AC
.

图10-9

6、
a,b
是异面直线,那么经过
b
的所有平面( ).

A.只有一个平面与
?
平行

B.有无数个平面与
?
平行

C.只有一个平面与
?
垂直

D.有无数个平面与
?
垂直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
面角的棱,这两个半 平面叫二面角的面.图11-2中的二面角可记作:二面

?
?AB?
?
?
?l?
?

P?AB?Q
.

图11-2

2、如图11-3,在二面角
?
?l?
?的棱
l
上任取一点
O
,以点
O
为垂足,在半

< p>
平面
?

?
内分别作垂直于棱
l
的射线
OA,OB
,则射线
OA

OB
构成的

?AOB
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图11-3

3、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如图11-4,< br>?
垂直
?
,记作
?
?
?
.

图11-4

4、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
面垂直.

5、如图11-5,
A B
是⊙
O
的直径,
PA
垂直于⊙
O

所在 的平面,
C
是圆周上不同于
A,B
的任意一点,求证:平面
PAC?
平面
PBC
.

图11-5

6、如图11-6,在正方体中,求面
A
?
D
?
CB
与面
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取
锐角).

图11-6


7、如图11-7,在空间四边形
SABC中,
?ASC


=90°,
?ASB?BSC?60
°,
SA?SB?SC


⑴求证:平面
ASC?
平面ABC
.⑵求二面角
S?AB?C
的平面角的正弦值.
图11-7

§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⑴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某条直线,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条直线;

⑵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某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⑶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垂直于某个平面,则另一个也垂直与这个平面;

⑷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⑸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⑹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3、知识拓展



a,m

l
是直线,
?
,
?
是平面,则直线与平面垂直还有下列性质:

l?
?
?< br>?
?l?a
a?
?
?
l?
?
?
?< br>?m?
?
ml
?
(1)(2)


你能把它们用图形表示出来吗?

4、如图12-5,在三棱锥中,
PA?P B

AB?BC
,若
M

PC

中点,试 确定
AB
上点
N
的位置,使得
MN?AB
.


12-5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
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2、如图13-4,四棱锥
P?ABCD
的底面是个矩形,

AB? 2,BC?2
,侧面
PAB
是等边三角形,且侧面
PAB
垂直于底面
ABCD
.

⑴证明:侧面
PAB?
侧面
PBC


⑵求侧棱
PC
与底面
ABCD
所成的角.


图13-4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当直线
l

x
轴相交时,取
x
轴作为基准,
x
轴正向与直线
l
向上方向 之间
所成的角
?
叫做直线
l
的倾斜角(angle of inclination).

关键:①直线向上方向;②
x
轴的正方向;③小于平角的正角.

注意:当直线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2、一条直线的倾斜角
k?tan
?
.

?
?(
?
?)
2
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slope).记为
1
(x
1
,y
1
),P
2
(x
2
,y
2
)(x
1
?x
2
)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3、 已知直线上两点
P
k?
y
2
?y
1
x
2< br>?x
1
.

?
[0,180)
.

5、任何一条直线都有唯一确定的倾斜角,直线斜角的范围是
6、已知点
A(2,3),B(? 3,?2)
,若直线l过点
P(1,1)
且与线段
AB
相交,求直线 l
的斜率
k
的取值范围.


§ 3.2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1、两条直线有斜率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 斜率相等;反之,
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则它们平行,即
l
1
l
2< br>?
k
1
=
k
2

王新敞
注意,上面 的等价是在两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
这个前提,结论并不存立.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则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
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 负倒数,则它们互相垂直.


l
1
?l
2
?k
1
??
1
k
2
?
k
1
k< br>2
??1


王新敞
3、已知三点
A(a,2),B (5,1),C(?4,2a)
在同一直线上,则
a
的值为 .

§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已知直线
l
经过点
P(x
0
,y
0
)
,且斜率为
k
, 则方程
y?y
0
?k(x?x
0
)
为直线的
点斜式 方程.

2、直线
l

y
轴交点
(0,b)
的纵坐标
b
叫做直线
l

y
轴上的截距(interce pt).
直线
y?kx?b
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意:截距
b
就是函数图象与
y
轴交点的纵坐标.


3、直线
l
过点
P(?2,3)
且与
x
轴 、
y
轴分别交于
A,B
两点,若
P
恰为线段
AB< br>的
中点,求直线
l
的方程.

§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
(x
1
,x
2
),P
2
(x
2
,y
2
)

(x
1
?x
2
,y
1
?y
2
)
,则通过这两点 的直线1、已知直线上两点
P
y?y
1
x?x
1
?(x1
?x
2
,y
1
?y
2
)
y?yx? x
21
方程为
21
,由于这个直线方程由两点确定,所以我
们把它叫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简称两点式(two-point form).

2、已知直线
l

x
轴的交点为
A(a,0)
,与
y
轴的交点为
B(0,b)
,其中
xy
??1
a?0,b?0
,则直线< br>l
的方程
ab
叫做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注意:直线与
x
轴交点(
a
,0)的横坐标
a
叫做直线在
x
轴 上的截距;直线
与y轴交点(0,
b
)的纵坐标
b
叫做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

3、
a
,
b
表示截距,是不是 表示直线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到原点的距离?

4、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总结为如下表格:


5、过点P(2,1)作 直线
l

x,y

正半轴于AB两点,当
线
已知条 件

直线方程






使用 范
|PA|?|PB|
取到最小值时,求
直线
l
的方程.

6、 已知一直线被两直线





l
1
:4x?y?6?0

l
2

k存在

3x
?5y?6?0
截得的线段的
中点恰好是坐标原点,求该
直线方程.< br>





k存在

§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关于
x,y
的二元一次方程
A x?By?C?0
(A,B不同时

(x
1
,y
1
)
为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





x
2
,y
2
)

程,简称一般式(general
form).






注意:直线一般式能表示平
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


2、光线由 点
A(?1,4)
射出,在直线
l:2x?3y?6?0
上进行反射,已知反 射光线
B(3,
62
)
13
,求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过点
§ 3.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1、求直线
x?y?2?0
关于直线
3x?y?3?0
对称的直线方程.

2、直线
5 x?4y?2m?1?0
与直线
2x?3y?m?0
的交点在第四象限,求
m
的取
值范围.

§ 3.3.2两点间的距离

22PP?(x?x)?(y?y)
P(x,y),P(x,y)
122121
1、已 知平面上两点
111222
,则.

OP?x
2
?y
2
P(x,y)
特殊地:与原点的距离为.

PA?PB
2、 已 知点
A(?1,2),B(2,7)
,在
x
轴上存在一点
P
,使,则
PA?
.

§ 3.3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平行线距离

1、已知点
P(x
0
,y
0
)
和直线
l:Ax?By?C?0
,则点
P
到直 线
l
的距离为:
d?
Ax
0
?By
0
?C
A
2
?B
2
.


注意:⑴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上的点与直线外一点的连线的最短距离;

⑵在运用公式时,直线的方程要先化为一般式.

2、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
l
1
Ax?By?C
1
?0

l
2
:Ax? By?C
2
?0
,则
l
1

l
2
的距离
d?
C
1
?C
2
A
2
?B
2


王新敞
注意:应用此公式应注意如下两点:(1)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 式方程;(2)
使
x,y
的系数相等.

3、 求两平行线
l
1

2x?3y?8?0

l
2

4x ?6y
?1?0
的距离.

第四章:圆与方程

4.1.1圆的标准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中, 有三个参数a、b、r,只要求出a、
b、r且r>0,这时圆的方程就被确定,因此确定圆的标准方程 ,需三个独立
条件,其中圆心是圆的定位条件,半径是圆的定形条件.

2、确定圆的 方程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即列出关于a、b、r的方程组,求
a、b、r或直接求出圆心(a,b) 和半径r,一般步骤为:

1°根据题意,设所求的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2°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关于a、b、r的方程组;

3°解方程组, 求出a、b、r的值,并把它们代入所设的方程中去,就得到所
求圆的方程.

3、点M(x0,y0)与圆(x-a)2+(y-b)2=r2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当点M(x0,y0)在圆(x-a)2+(y-b)2=r2上时,点M的坐标满足方程
(x-a) 2+(y-b)2=r2.

当点M(x0,y0)不在圆(x-a)2+(y-b)2=r2 上时,点M的坐标不满足方程
(x-a)2+(y-b)2=r2.

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来说明应为:

1°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点在圆 外
?
(x0-a)2+(y0-b)2>r2,点在圆
外;

2°点 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点在圆上
?
(x0-a)2+(y0-b)2=r2,点在圆上;
3°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点在圆内
?
(x0-a)2+(y0-b)2< r2,点在圆
内.

4、写出圆心为A(2,-3),半径长等于5的圆的方程,并判 断点


M1(5,-7),M2(-
5
,-1)是否在这个圆上.

解:圆心为A(2,-3),半径长等于5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2)2+(y+3)2=25,

把点M1(5,-7),M2(-
5
,,-1)分别代入方程(x-2)2+(y+3)2=25,

则M1的坐标满足方程,M1在圆上.M2的坐标不满足方程,M2不在圆上.

5、 △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是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圆的
方程.

解法一:设所求的圆的标准方程为(x-a)2+(y-b)2=r2,因为
A(5 ,1),B(7,-3),C(2,-8)都在圆上,

它们的坐标都满足方程(x-a)2+(y-b)2=r2,于是

?
a?2 ,
?
?
b??3,
?
r?5.
解此方程组得
?所以△ABC的外接圆的方程为(x-2)2+(y+3)2=25.

解法二:线段AB 的中点坐标为(6,-1),斜率为-2,所以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1
2



方程为y+1=(x-6).


同理线段A C的中点坐标为(3.5,-3.5),斜率为3,所以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



方程为y+3.5=3(x-3.5).
解由①②组成的方程组得x= 2,y=-3,所以圆心坐标为(2,-3),半径
22
(5?2)?(1?3)
r= =5,所以△ABC的外接圆的方程为(x-2)2+(y+3)2=25.

点评:△ABC 外接圆的圆心是△ABC的外心,它是△ABC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
交点,它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就是 圆的半径,利用这些几何知识,可丰富解
题思路.

6、 求与圆x2+y2-2x= 0外切,且与直线x+
3
y=0相切于点(3,-
3
)的圆的
方程.

解: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a)2+(y-b)2=r2.圆x2+y2-2x=0的圆心 为(1,0),半
径为1.因为两圆外切,所以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即
(a?1)
2
?(b?0)
2
=r+1, ①

33
由圆与直线
?
b?31
?(?)??1,
?
3
?
a?3
?
?
|a?3b|
?r.
?
1?(3)
2
?
x+y=0相切于点(3,-
(2)
(3)

),得


解得a=4,b=0,r=2或a=0,b=-4
3
,r=6.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4)2+y2=4或x2+(y+4
3
)2=36.

4.1.2 圆的一般方程

1、方程x+y+Dx+Ey+F=0表示的曲线不一 定是圆,由此得到圆的方程都能写
成x
2
+y
2
+Dx+Ey+F= 0的形式,但方程x
2
+y
2
+Dx+Ey+F=0表示的曲线不一定是圆,
只有当D
2
+E
2
-4F>0时,它表示的曲线才是圆.因此x2
+y
2
+Dx+Ey+F=0表示圆
的充要条件是D
2
+E
2
-4F>0.

22
我们把形如x
2+y
2
+Dx+Ey+F=0表示圆的方程称为圆的一般方程.

2、圆的一般方程形式上的特点:

x
2
和y
2
的系数相同,不等于0.没有xy这样的二次项.

3、判断下列二元二次方程是否表示圆的方程?如果是,请求出圆的圆心及
半径.

(1)4x
2
+4y
2
-4x+12y+9=0;

(2)4x
2
+4y
2
-4x+12y+11=0.

9
,

4
解:(1)由4x
2
+4y
2< br>-4x+12y+9=0,得D=-1,E=3,F=


而D
2
+ E
2
-4F=1+9-9=1>0,

13
,-),半径
2 2
所以方程4x
2
+4y
2
-4x+12y+9=0表示圆的方程, 其圆心坐标为(

1


2
(2)由4x
2
+4y
2
-4x+12y+11=0,得

11
22
,D+E-4F=1+9-11=-1<0,

4
D=-1,E=3,F=
所以方程4x
2
+4y
2
-4x+12y+ 11=0不表示圆的方程.

4、求过三点O(0,0)、M
1
(1,1)、 M
2
(4,2)的圆的方程,并求圆的半径长和圆心
坐标.

解:方 法一: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
2
+y
2
+Dx+Ey+F=0,由O、M
1
、M
2
在圆上,则有

解得D=-8,E=6,F=0,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
2
+y2
-8x+6y=0,即(x-4)
2
+(y+3)
2
=52
.所以圆心坐标为
(4,-3),半径为5.

1153
,),M
1
M
2
的中点F(,),
2222
方法二:先求出OM
1
的中点E(
再写出OM
1
的垂直平分线PE的直线方程y-


11
=-(x-),
22


AB


的垂直平分线PF的直线方程y-
35
=-3(x-), 22
?
x?y?1,
?
x?4,
联立①②得
?

?
则点P的坐标为(4,-3),即为圆心.OP=5
?
3x?y?9,< br>?
y??3.
为半径.

方法三:设所求圆的圆心坐标为P(a,b) ,根据圆的性质可得
|OP|=|AP|=|BP|,

即x
2
+y
2
=(x-1)
2
+(y-1)
2
=(x-4)
2
+(y-2)
2
,解之得P(4,-3),OP=5为半径.

方法 四: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a)+(y-b)=r,因为O(0,0)、A(1,1)、B(4,2)
在圆上,所以它们的坐标是方程的解.把它们的坐标代入上面的方程,可以
得到关于a、b、r的方程组 ,即

?
a?4,
?
解此方程组得
?
b??3,< br>所以所求圆的方程为(x-4)
2
+(y+3)
2
=5
2,圆心坐标为
?
r?5.
?
222
(4,-3),半径为5.< br>
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含义是:


圆心到直线的距
直线与圆的位置
公共点个数

关系



离d与半径r的关图形

相交

两个

d<r


相切

只有一个

d=r


相离

没有

d>r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几何方法步骤:

1°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求出圆心和半径.

2°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3°作判断:当d>r时,直线 与圆相离;当d=r时,直线与圆相切;当d<r
时,直线与圆相交.

代数方法步骤:


1°将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成方程组.

2°利用消元法,得到关于另一个元的一元二次方程.

3°求出其判别式Δ的值.

4°比较Δ与0的大小关系,若Δ>0,则直线与圆相离 ;若Δ=0,则直线与
圆相切;若Δ<0,则直线与圆相交.反之也成立.

3、 已 知圆的方程是x
2
+y
2
=2,直线y=x+b,当b为何值时,圆与直线有 两个公
共点,只有一个公共点没有公共点.

解法一:若直线l:y=x+b和圆x< br>2
+y
2
=2有两个公共点、只有一个公共点、没
有公共点,

22
?
?
x?y?2,
则方程组
?
有两个不同解、 有两个相同解、没有实数解,

?
?
y?x?b
消去y,得2x2
+2bx+b
2
-2=0,

所以Δ=(2b)
2< br>-4×2(b
2
-2)=16-4b
2
.

所以,当 Δ=16-4b
2
>0,即-2<b<2时,圆与直线有两个公共点;当
Δ=16-4 b
2
=0,即b=±2时,圆与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当Δ=16-4b
2
< 0,即b
>2或b<-2时,圆与直线没有公共点.


解法二:圆x< br>2
+y
2
=2的圆心C的坐标为(0,0),半径长为2,圆心C到直线
l:y=x+b的距离d=
|?1?0?1?0?b|
1?1
22
?
|b|
2
.

当d>r时,即
点;

|b|2

2
,即|b|>2,即b>2或b<-2时,圆与直线没有公共
当d =r时,即
|b|
2
=
2
,即|b|=2,即b=±2时,圆与直线 只有一个公共点;

当d<r时,即
|b|
2

2
,即|b|<2,即-2<b<2时,圆与直线有两个公共点.

4、已知直线l过点P(4, 0),且与圆O:x
2
+y
2
=8相交,求直线l的倾斜角α
的取值 范围.

解法一: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4),即kx-y-4k=0,

因为直线l与圆O相交,所以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小于半径,


|?4k |
k
2
?1
<2
2
,化简得k
2
<1,所 以-1<k<1,即-1<tanα<1.

当0≤tanα<1时,0≤α<
?3
?
;当-1<tanα<0时,<α<π.

4
4

< p>
所以α的取值范围是[0,
?
3
?
)∪(,π).

4
4
解法二: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4),

?
?
y?k(x?4),
2222

?
2
,消去y得(k+1) x-8kx+16k-8=0.

2
?
?
x?y?8,
因为 直线l与圆O相交,所以Δ=(-8k
2
)
2
-4(k
2
+ 1)(16k
2
-8)>0,化简得k
2

1.(以下同解法一)< br>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两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

外切

相交

内切

内含

d>R+r

d=R+r

|R-r|<d<
R+r

d=|R-r|

d<|R-r|


2、已知圆C
1
:x
2
+y
2
+2x-6y+1=0,圆C
2
:x
2
+ y
2
-4x+2y-11=0,求两圆的公共弦所
在的直线方程及公共弦长.

解:设两圆交点为A(x
1
,y
1
)、B(x
2
, y
2
),则A、B两点坐标满足方程组


①-②,得3x-4y+6=0.

因为A、B两点坐标都满足此方程 ,所以3x-4y+6=0即为两圆公共弦所在的
直线方程.

易知圆C
1
的圆心(-1,3),半径r=3.

又点C
1
到直线的距离为d=
|?1?3?4?3?6|
9
=.

2 2
5
3?(?4)
924
24
所以AB=2
r
2< br>?d
2
?23
2
?()
2
?
,即两圆的公共 弦长为.

55
5
22
3、已知⊙O方程为x+y=4,定点A(4 ,0),求过点A且和⊙O相切的动圆圆心
的轨迹方程.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 过的知识,两圆外切,连心线长等于两圆半径之
和,两圆内切,连心线长等于两圆半径之差,由此可得到 动圆圆心在运动中
所应满足的几何条件,然后将这个几何条件坐标化,即得到它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设动圆圆心为P(x,y),因为动圆过定点A,所以|PA|即为动圆半径.

当动圆P与⊙O外切时,|PO|=|PA|+2;

当动圆P与⊙O内切时,|PO|=|PA|-2.


综合这两种情况,得||PO|-|PA||=2.

将此关系式坐标化,得

y
2
|
x?y?(x?4)?y< br>|=2.化简可得(x-2)-=1.

3
2222
2
解法二 :由解法一可得动点P满足几何关系||OP|-|PA||=2,

即P点到两定点O、A的 距离差的绝对值为定值2,所以P点轨迹是以O、A
为焦点,2为实轴长的双曲线,中心在OA中点(2 ,0),实半轴长a=1,半焦距
y
2
c=2,虚半轴长b=
c?a?3,所以轨迹方程为(x-2)-=1.

3
22
2
4.2.3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1、求通过直线2x-y+3=0与圆x
2
+y2
+2x-4y+1=0的交点,且面积最小的圆的
方程.

解法一:利用过两曲线交点的曲线系,

设圆的方程为x
2
+y2
+2x-4y+1+λ(2x-y+3)=0,

配方得标准式(x+1+λ)
2
+(y-2-
?
2
?
)=(1+λ)
2
+(2+)
2
-3λ-1,

22


55219
∵r
2

2
+λ+4=(λ+)
2
+,

4455
2
19
时,半径r=最小.

5
5
∴当λ=-
∴所求面积最小的圆的方程为5x
2
+5y
2
+6x- 18y-1=0.

解法二:利用平面几何知识,

以直线与圆的交点A(x
1
,y
1
),B(x
2
,y
2
)连线为直 径的圆符合要求.

?
2x?y?3?0,
2

?
2
消去y,得5x+6x-2=0.

2
?
x?y?2x?4y?1 ?0,
x
1
?x
2
39
=-,纵坐标y
0
=2x
0
+3=,

2
55
∴判别式Δ>0,AB中点横坐 标x
0
=
39
即圆心O′(-,).

55
119
|x
1
-x
2

1?2
2
=,

2
5
又半径r=
39
19
∴所求面积最小的圆的 方程是(x+)
2
+(y-)
2
=.

55
52、已知x,y是实数,且x
2
+y
2
-4x-6y+12=0,求(1 )
值;(3)x+y的最值;(4)x-y的最值.

y
的最值;(2)x< br>2
+y
2
的最
x


解:(x-2)
2< br>+(y-3)
2
=1表示以点C(2,3)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

(1)
y
表示圆C上的点P(x,y)与坐标原点O(0,0)连线的斜率k,

x
故当y=kx为圆C的切线时,k得最值.


|2k?3|1?k
2
=1,∴k=2±
2
3
3
.


y
2
的最大值为2+
3
x
3
,最小值为2-< br>2
3
3
.

(2)设x
2
+y
2< br>表示圆C上的点P(x,y)与坐标原点O(0,0)连结的线段长的平方,
故由平面几何知识, 知当P为直线OC与圆C的两交点P
1
、P
2
时,OP
1
2
与OP
2
2
分别为OP
2
的最大值、最小值.
< br>∴x
2
+y
2
的最大值为(
2
2
?3
2
+1)
2
=14+2
13
,

最小值为(2
2
?3
2
-1)
2
=14-2
13
.

(3)令x+y=m,

当直线l:x+y=m与圆C相切时,l在y轴上截距m取得最值.


|2?3?m|
2
=1,∴m=5±
2
.


∴x+y的最大值为5+
2
,最小值为5-
2
.

(4)令x-y=n,

当直线l′:x-y=n与圆C相切时,l′在y轴上截距的相反数n取得最值.


|2?3?n|
2
=1,∴n=-1±
2
.

∴x-y的最大值为-1+
2
,最小值为-1-
2
.
3、已知圆O的方程为x
2
+y
2
=9,求过点A(1,2)所作的弦的 中点的轨迹.

活动:学生回想求轨迹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思考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提示,本< br>题可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

解法一:参数法(常规方法)

设过A的 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2=k(x-1)(k存在时),P(x,y),则
?
x
2< br>?y
2
?9,
消y,得(1+k
2
)x
2
+ 2k(2-k)x+k
2
-4k-5=0.

?
?
y?kx ?(2?k),
∴x
1
+x
2
=
2k(k?2)
.

2
k?1


k(k?2)
?
x?,
2
?
?
k?1
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及中点在直线上,得
?
(k 为参数).

?k?2
?
y?
?
k
2
?1
?
∴消去k得P点的轨迹方程为x
2
+y
2
-x-2y=0 ,当k不存在时,中点P(1,0)的
坐标也适合方程.

∴P的轨迹是以点(
1
2
,1)为圆心,
5
2
为半径的圆.

解法二:代点法(涉及中点问题可考虑此法)

设过点A的弦MN,M(x
1
,y
1
),N(x
2
,y
2
).

2
∵M、N在圆O上,∴
?
?
?
x
2
1
?y
1
?9,
?
?
x
2
?y
2
2 2
?9.
(x
y
1
+x
2
)+
1
?y
2
xx
·(y
1
+y
2
)=0(x
1
≠x
2
).

1
?
2
设P(x,y),则 x=
x
1
?x
2
y?
2
,y=
1
y
2
2
.

∴M、N、P、A四点共线,
y
1< br>?y
2
x
=
y?2
1
?x
2
x?1
(x≠1).

∴2x+
y?2
x?1
·2y=0.

.∴相减得


∴中点P的轨迹方程是x
2
+y
2
-x-2y=0(x=1时 亦正确).

∴点P的轨迹是以点(
5
1
,1)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2
2
4.3.1 空间直角坐标系

1、如图3,长方体OABC —D′A′B′C′中,|OA|=3,|OC|=4,|OD′|=2,写出
D′,C,A′,B′四 点的坐标.

图3

2、如图4,已知点P′在x轴正半轴上,|OP′|= 2,PP′在xOz平面上,且垂
直于x轴,|PP′|=1,求点P′和P的坐标.

图4

解:显然,P′在x轴上,它的坐标为(2,0,0).

若点P在xOy平面上方,则点P的坐标为(2,0,1).

若点P在xOy平面下方,则点P的坐标为(2,0,-1).

3、如图5,在正方 体ABCD—A
1
B
1
C
1
D
1
中,E, F分别是BB
1
和D
1
B
1
的中点,棱长为
1,求 E,F点的坐标.


图5

解:方法一:从图中可以看出E点 在xOy平面上的射影为B,而B点的坐标为
11
,所以E点的坐标为(1,1,);F点在x Oy平面上
22
11
的射影为G,而G点的坐标为(,,0),F点的竖坐标为1,所 以F点的坐标
22
11
为(,,1).

22
(1,1,0 ),E点的竖坐标为
方法二:从图中条件可以得到B
1
(1,1,1),D
1
(0,0,1),B(1,1,0).E为BB
1
的中
点,F为D
1
B
1
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得E点的坐标为
(
1?11?11?0
1
1?01?01?1
11
)=(1,1,),F点的坐标为()=(,,1 ).

,,,,
222
222222
4、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点P (x,y,z)关于①坐标原点;②横轴(x轴);③纵
轴(y轴);④竖轴(z轴);⑤xOy坐标平 面;⑥yOz坐标平面;⑦zOx坐标平面的
对称点的坐标是什么?

解: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的对称方法结合中点坐标公式可知:

点P(x,y,z)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为P
1
(-x,-y,-z);

点P(x,y,z)关于横轴(x轴)的对称点为P
2
(x,-y,-z);

点P(x,y,z)关于纵轴(y轴)的对称点为P
3
(-x,y,-z);

点P(x,y,z)关于竖轴(z轴)的对称点为P
4
(-x,-y,z);


点P(x,y,z)关于xOy坐标平面的对称点为P
5
(x,y,- z);

点P(x,y,z)关于yOz坐标平面的对称点为P
6
(-x,y,z);

点P(x,y,z)关于zOx坐标平面的对称点为P
7
(x,-y,z).

4.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空间中点P
1
(x1
,y
1
,z
1
),P
2
(x
2,y
2
,z
2
)之间的距离为
|P
1
P
2
|=
(x
1
?x
2
)
2
?(y
1
?y
2
)
2
?(z
1
?z
2
)
2
.

2、已知A(3,3,1),B(1,0,5),求:

(1)线段AB的中点坐标和长度;

(2)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P(x,y,z)的坐标满足的条件.

解:(1)设M(x,y,z)是线段AB的中点,则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

3?1< br>3?0
35?13
=2,y==,z==3.所以AB的中点坐标为(2,,3).
2222
2
x=
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d(A, B)=
(1?3)
2
?(0?3)
2
?(5?1)
2
?29
,

所以AB的长度为
29
.


(2)因为点P(x,y,z)到A,B的距离相等,

所以有下面等式:

(x?3)
2
?(y?3)
2
?(z?1)
2
?(x?1)
2
?(y?0)
2
?(z?5 )
2
.

化简得4x+6y-8z+7=0,

因此,到A ,B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P(x,y,z)的坐标满足的条件是
4x+6y-8z+7=0.

高中数学讲座怎么开-高中数学必修1前言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150道-高中数学必修5试卷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必修4高中数学期末-高中数学打多少分正常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换元法-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轨迹


奥数高中数学联赛试题-高中数学里的数学史


2019江西教师招聘高中数学真题-高中数学 数学抽象


高中数学微积分导函数求原函数-学高中数学如何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期望方差简单算法-高中数学老师到城里教小学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10: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6611.html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