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全套教案(全册完整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18:04
tags:高中数学课本

高中数学知识如何理解-绍兴高中数学培训哪里好


教育精品资料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全
套教案(全册完整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第一章 算法初步……………………………………1
1.1算法与程序框图………………………………………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 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 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
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
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
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
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
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
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
力.
在以前的学 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
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 程、求解方
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
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 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第四步:将第三步中的运算结果10与5相加,得到15.
算法2 可以运用公式1+2+3+…+
n
=
第一步:取
n
=5;
第二步:计算
n(n?1)

2
n(n?1)
直接计算
2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说明算法不唯一)
例3:(课本第2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可推广到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说明算法的普遍性)
例4: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题意,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第二步:根据条件列出关于
a
b

r

D

E

F
的方程 组;
第三步:解出
a

b

r
或< br>D

E

F
,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
方程.
三、算法的概念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对算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
解 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通过
实施这些步骤来解决问题,通常把这些

步骤称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算法


在数学中,现代意义上的“算法 ”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
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
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四、知识应用
例5:(课本第3页例1)(难点是由质数 的定义判断一个大于1的
正整数
n
是否为质数的基本方法)

练习 1:(课本第4页练习2)任意给定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
n
,设
计一个算法求出
n
的所有因数.


解:根据因数的定义,可设计出下面的一个算法:
第一步:输入大于1的正整数
n
.
第二步:判断
n
是否 等于2,若
n?2
,则
n
的因数为1,
n
;若
n? 2
,则执行第三步.
第三步:依次从2到
n?1
检验是不是整除
n
,若整除
n
,则是
n
的因数;若不整除
n
,则不是
n
的因数.

例6:(课本第4页例2)
练习2: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
解: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
第九十九步:将第九十八步中的运算结果4950与100相加,
得到5050.
n(n?1)
算法2 可以运用公式1+2+3+…+
n
=直接计算
2
第一步:取
n
=100;
n(n?1)
第二步:计算;
2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练习3:(课本第5页练习1)任意给定 一个正实数,设计一个算法
求以这个数为半径的圆的面积.
解:第一步:输入任意正实数
r

第二步:计算
S?
?
r
2

第三步:输出圆的面积
S
.
五、课堂小结
1. 算法的特性:
①有穷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它应在有限步操
作之后停止,而不能是无限的.
②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
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③可行性:算法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是可执行的,也就是
说算法中的每一步都能 通过手工和机器在有限时间内完成.
④输入:一个算法中有零个或多个输入..


⑤输出:一个算法中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2. 描述算法的一般步骤:
①输入数据.(若数据已知时,应用赋值;若数据为任意未知
时,应用输入)
②数据处理.
③输出结果.
六、作业
1. 有A、B、C 三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瓶,A装着酒精,B装着醋,C
为空瓶,请设计一个算法,把A、B瓶中的酒精与醋 互换.
2. 写出解方程
x
2
?2x?3?0
的一个算法.
3. 利用二分法设计一个算法求
3
的近似值(精确度为0.005).
4. 已知
A(x
1
,y
1
)

B(x< br>2
,y
2
)
,写出求直线AB斜率的一个算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5. 已知函数
f(x)?
设计一个算法求函数

错误!未找到引用
的任一函数值
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1.2 程序框图(第2课时)
【课程标准】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
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元 一次方程组求
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
循环.
【教学目标】1.理解程序框图的概念;
2.掌握运用程序框图表达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的算
法;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程序框图表达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的算法
【教学难点】规范程序框图的表示以及条件结构算法的框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练习
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4,利用海伦—秦九韶
公式设计一个算法,求出它的面积.
2. 任意给定3个正实数,设计一个算法,判断分别以这3个数
为三边边长的三角形是否存在.
二、程序框图的有关概念
1. 两道回顾练习的算法用程序框图来表达,引入程序框图概念.


2. 程序框图的概念
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
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3. 构成程序框图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课本第6页)
4. 规范程序框图的表示:
①使用标准的框图符号.
②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流程线要规范.
③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框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
④一种判断是“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
个结果;
另一种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⑤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输入
三、顺序结构
语句
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
输出
例1:(课本第9页例3)



练习1: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出交换前后的值.
开始
解:算法如下: 程序框图:
输入A,B
第一步:输入A,B的值.
第二步:把A的值赋给x.
x=A
第三步:把B的值赋给A.
第四步:把x的值赋给B.
A=B
第五步:输出A,B的值.
B=x


输出A,B


结束




四、条件结构
满足条件?
根据条件判断,决定不同流向.

语句1
语句2







例2:(课本第10页例4)
练习2:有三个整数
a

b

c
,由键盘输入,输 出其中最大的数.
解:算法1
第一步:输入
a

b

c

第二步:若
a?b
,且
a?c
;则输出
a
;否则,执行第三步;
第三步:若
b?c
,则输出
b
;否则,输出
c
.
算法2
第一步:输入
a

b

c

第二步:若
a?b
,则
t?a
;否则,
t?b

第三步:若
t?c
,则输出
t
;否则,输出
c
.
练习3:已知
f(x)?x
2
?2x?3
,求
f(3)?f(?5)
的值.
设计出解决该问题的一个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解:算法如下:
第一步:
x?3

第二步:
y
1
?x
2
?2x?3

第三步:
x??5

第四步:
y
2
?x
2
?2x?3

第五步:
y?y
1
?y
2

第六步:输出
y
.
练习4:设计一个求任意数的绝对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解:第一步:输入任意实数
x

第二步:若
x?0
,则
y?x
;否则
y??x

第三步:输出
y
.
练习5:(课本第18页例6)设计一个 算法,使得任意输入的3个
整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输出,
并画出程序框图.
练习6:

五、课堂小结


1. 画程序框图的步骤:首先用自然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一个算法,
再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程序框图;
2. 理解条件结构的逻辑以及框图的规范画法,条件结构主要用在
判断、分类或分情况的问题解决中.
六、作业
5
1. 已知华氏温度
F
与摄氏温度
C
的转换公式是:
(F?32)??C
,写
9
出一个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使 得输入一个华氏温度
F
,输出其
相应的摄氏温度
C
.
2. 如果考生的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则输出“及格”,否则输出
“不及格”,试写出一个算法,并画出程 序框图.
3. 画出1+2+3+4+5的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
4. (课本第20页习题1.1A组第2题)
5. 输入一元二次方程
ax
2
? bx?c?0
的系数,输出它的实数根,试写
出一个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1.1.2 程序框图(第3课时)
【课程标准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
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 元一次方程组求
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
循环.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程序框图的概念;
2.掌握运用程序框图表达循环结构的算法;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程序框图表达循环结构的算法
【教学难点】循环体的确定,计数变量与累加变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练习
引例: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
解: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
第九十九步:将第九十八步中的运算结果4950与100相加,
得到5050.



简化描述: 进一步简化:
第一步:sum=0; 第一步:sum=0,
i=1;
第二步:sum=sum+1; 第二步:依次i
从1到100,反复做sum=sum+i;
第三步:sum=sum+2; 第三步:输出sum.
第四步:sum=sum+3;
……
第一百步:sum=sum+99;
第一百零一步:sum=sum+100
第一百零二步:输出sum.
根据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引入循环结构.


二、循环结构
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也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
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种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循环体
循环体

满足条件?

满足条件?








循环体: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称为循环体.


计数变量:在循环结构中,通常都 有一个起到循环计数作用的
变量,这个变量的取值一般都含在执行或终止循环体的条件中.
当 型循环: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控制循环条件进行判断,当
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不满足则停止. < br>直到循环:在执行了一次循环体之后,对控制循环体进行判断,
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体,满足 则停止.
练习1:画出引例直到型循环的程序框图.

当型循环与直到循环的区别:①当型循环可以不执行循环体,
直到循环至少执行一次循环体.
②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 ③对同
一算法来说,当型循环和直到循环的条件互为反条件.
练习2:1.1.1节例1的算法步骤的程序框图(如图)
说明:①为了减少难点,省去flag标记;
②解释赋值语句“
d?2
”与“
d?d?1
”,还有“
d??n?1

③简单分析.
练习3:画出
1?2?3???100
的程序框图.
小结:画循环结构程序 框图前:①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条件;②确
定算法中反复执行的部分,即循环体;③确定循环的转向位置 ;④
确定循环的终止条件.
三、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条件结构通过判断分支,只是执行一次;循环结构通过
条件判断可以反复执行.
联系:循环结构是通过条件结构来实现.
例1:(课本第10页的《探究》)画出用二分法求方程x
2
?2?0
的近
似根(精确度为0.005)的程序框图,并指出哪些 部分构成顺序结
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
练习4:设计算法,求使
1?2?3?? ?n?2005
成立的最小自然数
n

值,画出程序框图.
练习5 :输入50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若60分及以上的为及格,设
计一个统计及格人数的程序框图.
练习6:指出下列程序框图的运行结果

五、课堂小结


1. 理解循环结构的逻辑,主要用在反复做某项工作的问题中;
2. 理解当型循环与直到循环的逻辑以及区别:
①当型循环可以不执行循环体,直到循环至少执行一次循环体.
②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
③对同一算法来说,当型循环和直到循环的条件互为反条件.
3. 画循环结构程序框图前:
①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条件;
②确定算法中反复执行的部分,即循环体;
③确定循环的转向位置;
④确定循环的终止条件.
4. 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条件结构通过判断分支,只是执行一次;循环结构通过
条件判断可以反复执行.
联系:循环结构是通过条件结构来实现.
七、作业
1. 设计一个算法,计算两个非0实数 的加、减、乘、除运算的结
果(要求输入两个非0实数,输出运算结果),并画出程序框图.
2. 设计一个算法,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要求输入一个整
数,输出该数的奇偶性), 并画出程序框图.
3. 设计一个算法,计算函数
f(x)?x
2
?3x? 5

x?1,2,3,?,20
时的函
数值,并画出程序框图.
4. (课本第11页习题1.1A组第2题)
5. 如果我国工农业产值每年以9%的增长率增长,问几年后我国产
值翻一翻,试用程序框图描述其算法.
6.(课本第20页习题1.1B组第1、2题)

1.2 基本算法语句(共3课时)(有条件在电脑室上)
1.2.1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第1课时)
【课程标准】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 的过程,
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
语句、循环语句,进 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教学目标】1.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2.能运用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表达解决具
体问题的过程;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
用法
【教学难点】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赋值
语句的逻辑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
顺序结构及其框图
二、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例1:(课本第21页例1)
分析:首先画出解决该问题算法的程序框图,并解析BASIC语
言中的数学运算符号表示.
如:
2?3
写成2*3,
5
3
写成5^3,
5?3
写成53,5除以3的余数
为“5 MOD 3”,
5除以3的商为“53”,2
写成“SQR(2)”,
x
写成“ABS

x
)”等 等.
1. 输入语句的一般格式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说 明:①输入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功能.②“提示
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用双引 号.③提示内容与变量
之间用分号“;”隔开,若输入多个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
“,” 隔开,如“INPUT “a=,b=,c=”;a,b,c”.④变量是指程序
在运行是其值是可以变 化的量,如③中的a,b,c都是变量,通俗
把一个变量比喻成一个盒子,盒子内可以存放数据,可随时 更新盒
子内的数据.⑤如③中当依次输入了1,2,3程序在运行时把输入
的值依次赋给a,b ,c,即a=1,b=2,c=3.
例如,输入一个学生数学、语文、英语三门课的成绩:
INPUT “Maths,Chines,English”;a,b,c
输入任意整数n:
INPUT “n=”;n
2. 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
说明:①输 出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出结果的功能,可以在
计算机的屏幕上输出常量、变量的值和系统信息.② “提示内容”


提示用户输出什么样的信息,用双引号.③提示内容与表达式之间
用分号“;”隔开. ④要输出表达式中的字符,需要用双引号“”,
如:PRINT “提示内容:”;“a+2”,这时屏幕上将显示:提示内容:
a+2.
例如,下面的语句可以输出斐波那契数列:
PRINT“The Fibonacci Progression is:”;1 1 2 3 5 8
13 21 34 55 “…”
这时屏幕上将显示:
The Fibonacci Progression is: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
例2:(课本第23页例2)
分析:补充写出屏幕上显示的结果.

3.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变量=表达式
说明:①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将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变量.②赋
值语句中的“=”叫做赋值号, 它和数学中的等号不完全一样;赋
值号的左右两边不能对换,赋值语句是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如a=b表示用b的值代替变量a原先的值.
③格式中右边“表达式”可以 是一个数据、常量和算式,如果“表
达式”是一个算式时,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先计算出“=”右边表达< br>式的值,然后将该值赋给“=”左边的变量,如若a=1,b=2,c=a+b
是指先计算a+b 的值3赋给c,而不是将a+b赋给c.
例3:(课本第25页例3)
分析:先画出程序框图,重点分析“A=A+15”.
例4:(课本第15页例4)
分析:先画出程序框图.
4.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之间的区别
(1)输入语 句和赋值语句的区别:输入语句是外部直接给程序中
变量赋值;赋值语句是程序内部运行时给变量赋值, 先计算右边的
表达式,得到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
(2)输入语句和输出语句的区别:输入 语句是外部直接给程序中
变量赋值;输出语句是程序运行的结果输出到外部,先计算表达式,
得 到结果输出.


三、课堂练习
1. (课本第24页练习1) (要求:先画出程序框图)
2. (课本第24页练习2) (要求:先画出程序框图)
3. (课本第24页练习3)
4. (课本第24页练习4) (要求:先画出程序框图)
5. (课本第33页习题1.2A组第1题)
6.
四、课堂小结
1. 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注意标点符
号 的使用以及数学符号的表示和数学式子的表示;
2. 赋值语句与数学中等号的区别.
3. 编写一个程序的步骤:首先用自然语言描述问题的一个算法,
然后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程序框图,最后把程 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
句.
4. 输入语句和赋值语句的区别:输入语句是外部直接给程序中变
量赋值;赋值语句是程序内部运行时给变量赋值,先计算右边的表
达式,得到的值赋给左边的变 量.
5. 输入语句和输出语句的区别:输入语句是外部直接给程序中变
量赋值;输出语句是 程序运行的结果输出到外部,先计算表达式,
得到结果输出.
五、作业
1.(课本第33页习题1.2A组第2题)
2. 编写一个程序,给任意三个变量a、b、c赋值,求
b
2
?4ac
的值.
3. 已知直线方程为
Ax?By?C?0(AB?0)
,试编写一个程序,要求输入符合条件的A、B、C的值,输出该直线在
x
轴、
y
轴上的截距和斜率.
4. 编写一个程序,任意输入五个数,并在每加一个数时输出当时
的累加和.


















1.2 基本算法语句(共3课时)(有条件在电脑室上)
1.2.2 条件语句(第2课时)
【课程标准】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
理解 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
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 想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条件语句;
2.能运用条件语句表达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算
法思想.
【教学重点】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
【教学难点】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条件
语句的逻辑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
1. 什么是条件结构?画出其程序框图.
2.练习:写出解不等式
ax?b
(a?0)
的一个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二、条件语句
1. 把回顾练习中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
INPUT “a=”;a
INPUT “b=”;b
IF a>0 THEN
PRINT “不等式的解为:
x?
”;ab


ELSE
PRINT “不等式的解为:
x?
”;ab
END IF
END
2. 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

(1)IF—THEN—LESE形式
满足条件?
IF 条件 THEN

语句2
语句1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 IF

说明:①当计算机执行上述语句时,首先对IF 后的条件进行判
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的语句,否则执行ELSE后的语
句.② 书写时一个条件语句中的IF与END IF要对齐.



满足条件?
(2)IF—THEN形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
语句
END IF


说明:当 计算机执行上述语句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
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的语句,否则 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三、知识应用

误!未找到引用
练习1:已知函数
f(x
编写一个程序,
)

?

源。

对每输入的一个
x
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例1:(课本第25页例6)编写程序,输入一元二次方程< br>ax
2
?bx?c?0
的系数,输出它的实数根.
分析: 首先画出程序框图,再转化为程序语句;解释平方根
与绝对值BASIC语言的表示;注意两重条件的表 示方法.
例2:(课本第27页例7)编写程序,使得任意输入的3个整数按
从大小的顺序输出.


分析:首先画出程序框图,再转化为程序语句.

四、课堂练习
1. (课本第29页练习1)
2. (课本第29页练习2)
3. (课本第29页练习3) (要求:先画出程序框图)
4. (课本第29页练习4) (要求:先画出程序框图)
5. 6.

五、课堂小结
1.理解条件语句的两种表达形式以及何时用格式1、何时用格
式2.
2.注意多个条件的语句表达方法:如(a+b>c) AND (b+c>a) AND
(a+c>b).
3.条件语句的嵌套,注意END IF是和最接近的匹配,要一层套
一层,不能交叉.
3.编写一个程序的步骤:首先用自然语 言描述问题的一个算法,
然后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程序框图,最后把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
句.
六、作业
1.(课本第23页习题1.2A组第3题)
2.(课本第24页习题1.2B组第2题)
3. 某市电信部门规定:拨打市内.时,如果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
则收取通话费0.2元;如果通话 超 过3分钟,则超过部分以0.1
元分钟收取通话费.问:设计一个计算通话费用的算法,并且画出
程序框图以及编出程序.
4. 编写一个程序,任意输入一个整数,判断它是否是5的倍数.
5. 基本工资大于或等于600元,增加工资10%;若小于600元大于
等于400元,则 增加工资15%;若小于400元,则增加工资20%. 请
编一个程序,根据用户输入的基本工资,计算出增加后的工资.
























1.2 基本算法语句(共3课时)(有条件在电脑室上)
1.2.3 循环语句(第3课时)
【课程标准】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 的过程,
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
语句、循环语句,进 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循环语句;
2.能运用循环语句表达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算
法思想.
【教学重点】循环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
【教学难点】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 序语句的过程,当型
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的格式与逻辑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


1. 什么是循环结构?画出其程序框图.
2. 引例:(课本第13页例6)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
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分析:由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引入循环语句.

二、循环语句
循环体
1. 当型(WHILE型)语句的一般格式:
WHILE 条件
满足条件?

循环体

WEND

说明:当计算机遇到WHILE语句时,先判断条件的真假,如果条
件符合,就执行WHILE与WEND之间的循环体;然后再检查上述条
件,如果条件仍符合,再次执行 循环体,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
某一次条件不符合为止.这时,计算机将不执行循环体,直接跳到WEND语句后,接着执行WEND之后的语句.因此,当型循环有时也称
为“前测试型”循环.
循环体


满足条件?

2. 直到型(UNTIL型)语句的一般格式:

DO
循环体
LOOP UNTIL 条件
说明:当计算机遇到UNTIL语句时,先执行DO和LOOP UNTIL之
间的循环体,然后判断条 件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执行循环体.
这个过程反复执行,直到某一次符合条件为止,这时不再执行循 环
体,跳出循环体执行LOOP UNTIL后面的语句. 因此,直到型循环
有时也称为“后测试型”循环.
3.当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的区别:
①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
②当型循环用WHILE语句,直到型循环用UNTIL语句.
③对同一算法来说,当型循环和直到循环的条件互为反条件.
三、知识应用
练习1 :编写程序,计算函数
f(x)?x
2
?3x?5

x?1,2,3 ,?,20
时的函


数值.
111
例1:设计一个算法,求< br>1???
?
?
的和(其中
n
的值由键盘
352n?1
输入),画出程序框图并编程.

例2:把课本第7页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

练习2:(课本第32页练习1)
练习3:(课本第32页练习2)
练 习4:某玩具厂2004年的生产总值为200万元,如果年生产增长
率为5%,试编一个程序,计算最 早在哪一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

练习5: 练习6:

四、课堂小结
1. 理解、掌握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的逻辑与格式的区别与联系.
2. 当型、直到型循环条件的构造,循环体的确定.
3. 由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时,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的区别.
4. 编写一个程序的步骤:首先用自然 语言描述问题的一个算法,
然后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程序框图,最后把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
句.
五、作业
1.(课本第33页习题1.2A组第1题)
2.(课本第33页习题1.2A组第2题)
3.(课本第33页习题1.2A组第3题)
4.(课本第33页习题1.2B组第1题)

1.3算法案例(共3课时)
辗转相除法、更相减损术和秦九韶算法(第2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
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理解辗转相除法、更相减损术和秦九韶算法;
2.能对辗转相除法、更相减损术和秦九韶进行算理分
析,学会应用算法解题;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算


法思想.
【教学重点】辗转相除法、更相减损术和秦九韶算法的算理分析
【教学难点】辗转相除法、更相减损术和秦九韶算法的算理分析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
1.什么是顺序结构,及其程序框图;输入、输出语句与赋值语句的
一般格式.
2.什么是条件结构,及其程序框图;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
3.什么是循环结构,及其程序框图;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
二、辗转相除法
练习1:求18与30的最大公约数.


例1:求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
分析:引入辗转相除法.

1. 辗转相除的原理.
简单分析










2. 辗转相除法的算法分析.
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得到除式
m?nq?r
(0?r?n)
,直 到
r?0
.
课本第26页的图是直到型循环,还可以用当型循环.
直到型循环程序: 当型循环程序:


INPUT “m=”;m INPUT “m=”;m
INPUT “n=”;n INPUT “n=”;n
IF m t=m t=m
m=n m=n
n=t n=t
END IF END IF
DO r=m MOD n r=m MOD n
m=n WHILE r<>0
n=r m=n
LOOP UNTIL r=0 n=r
PRINT “m与n的最大公约数:”;m r=m MOD n
END WEND
PRINT
”;n
END
“m与n
的最大公约数:

















三、更相减损术
算法分析: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
把所得的差与较小的数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
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当型循环程序:
INPUT “m=”;m
INPUT “n=”;n
IF mt=m
m=n
n=t
END IF
r=m-n
WHILE n<>r
IF nt=n
n=r
r=t
END IF
m=n
n=r
r=m-n
WEND


PRINT “m与n的最大公约数:”;n
END
例2:(课本第27页例1)
例3:求72与196的最大公约数.
(说明当两个数学都是2的倍数时,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
的方法)
练习2:(课本第36页练习1)
四、秦九韶算法
算法分析:(课本第27页)
例3:(课本第38页例2)
练习3:(课本第45页练习1、2)
五、课堂小结
理解、掌握辗转相除法、更相减损术和秦九韶算法的原理、作
用以及算法分析,进一步体会算法思想. 学会应用算法解体.

六、作业
1.(课本第48页习题1.3A组第1题)
2.(课本第48页习题1.3A组第2题)
3. 设计一个算法,输出1000以内(包括 1000)能被3和5整除的
所有正整数,并画出算法的程序框图以及编程.
4. 全班一共 40个学生,设计算法流程图,统计班上数学成绩优秀
(100
?
分数
?85)的学生人数,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分.
1.3算法案例(共3课时)























排序与割圆术(第2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
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排序;了解割圆术;
2.能运用直接插入排序法和冒泡排序法对一些数据
进行排序;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算
法思想.
【教学重点】排序的算法分析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冒泡排序法以及割圆术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排序
1. 直接插入排序
直接插入排序的算法分 析:先将前两个数按要求的顺序排好,然
后把第3个数与这两个排好的数进行大小比较,按其大小关系将 第
3个数插到已排好的两个数中的适当位置,使之符合要求,然后再
将第4个数按同样的方法插 到已排好序的三个数中恰当的位置上,
依次下去,直到把最后一个数插到前边已排好的数中合适的位置为
止.
直接插入排序法是一种从部分到全体,从局部到整体的排序方
法.
例1:对8,3,2,5,9,6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的算法分析:把整个排序过程划分为若干趟,每一趟
都是从第1个数开始把它与 和它相邻的下一个数进行大小比较,若
符合规定的顺序要求,这两个数位置不变,否则调整这两个数的位
置,直到比较完最后两个数,然后再进行下一趟,直到某一趟中排
序交换次数为0,说明排序已 经完成.
例2:(课本第46页例3)用冒泡法对数据7,5,3,9,1从小到
大进行排序.
说明:规范运用直接插入排序法和冒泡排序法对一些数据进行排序
的解题步骤.
练习 1:试用两种排序方法将以下8个数:7,1,3,12,8,4,9,
10,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 排序.

二、割圆术
1.割圆术的原理
简单分析
2.割圆术的算法分析
三、课堂小结
1. 理解直接插入排序法和冒泡排序法的 算法原理,在运用直接插
入排序法和冒泡排序法对一些数据进行排序时,注意表达的格式.
2. 通过排序与割圆术两个案例的分析,进一步体现算法思想.
四、作业
1. 火车站对 乘客退票收取一定的费用,具体办法是:按票价每10
元(不足10元按10元计算)核收2元;2元以 下(包括2元)的
票不退. 试画出票价为
x
元的车票退掉后,返还的金额
y
元的算法
的程序框图.





























进位制(第3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
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应用类比的方法理解k进制的有关概念(与学生熟
悉的十进制类比);
2.通过实例分析k进制与其他进制的互化,让学生归
纳到一般的情形.
【教学重点】十进制与其它进制的互化
【教学难点】十进制化为其它进制
【教学过程】
一、进位制的有关概念
1. 进位制
2. 基数


3.
k
进制的表示
二、十进制与其它进制的互化
1.把
k
进制的数化为十进制的数的方法是:先把这个
k
进制的数写
成各位上的数字与
k
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再按照十进制数的运
算规则计算出结果 .
2.把十进制的数化为
k
进制的数的方法,即除
k
取余法:用< br>k
连续去
除该十进制数或所得的商,直到商为零为止,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
数倒 着排成一个数,就是相应的
k
进制数.
三、知识应用
例1:(课本第41页例3)把二进制数110011
(2)
化为十进制数.
例2:(课本第35页例5)把89化为二进制数.
例3:(课本第35页例6)把89化为五进制数.
练习1:把二进制数101101101
(2)
化为十进制数.
练习2:把二进制数101101101
(2)
化为八进制数.
例4、设计一个算法,把k进制的数a(共有n位)化为十进制数b
四、课堂小结
1.
k
进制的数与十进制的数互化的方法;
2.
k
进制的数之间互化时,先化为十进制的数,再化为其它进制.
五、作业
1.(课本第38页习题1.3A组第4题)
2. 求底面边长为4,侧棱长为5的正四棱锥的体积.为该问题设计
一个算法并分别画出程序框图.
3.(课本第40页复习参考题A组第3题)
4.(课本第40页复习参考题A组第5题)
算法初步复习课(1课时)
【教学目标】1.回顾算法的概念以及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2.掌握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的应用;
3.掌握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互相嵌套的应用.
【教学重点】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的应用
【教学难点】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互相嵌套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算法的基本概念
1. 算法定义描述:在数学中,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


须是明确和有效的 ,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性:
①有穷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它应在有限步操作之
后停止,而不能是无限的. < br>②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
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 可.
③可行性:算法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是可执行的,也就是说算
法中的每一步都能通过手 工和机器在有限时间内完成.
④输入:一个算法中有零个或多个输入..
⑤输出:一个算法中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P
3
例1:任意给定一个大于1 的整数
n
,试设计一个程序或步骤对
n
是否为质数做出判定.
解:算法如下:
第一步:判断
n
是否等于2. 若
n?2
,则n
是质数;若
n?2

则执行第二步.
第二步:依次从2~(
n?1
)检验是不是
n
的因数,即整除
n

数.若 有这样的数,则
n
不是质数;若没有这样的数,则
n
是质数.
二、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1. 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
输入语句:INPUT “提示内容”;变
输入

输出语句:PRINT “提示内容”;表
语句
达式
赋值语句:变量=表达式
输出






P
15
例4: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出交换前后的值.
解:算法如下: 程序框图:
开始
第一步:输入A,B的值.
第二步:把A的值赋给x.
输入A,B
x=A


第三步:把B的值赋给A.
第四步:把x的值赋给B.
第五步:输出A,B的值.
程序如下:
INPUT “A=,B=”;A,B
x=A
A=B
B=x
PRINT A,B
END

2. 条件结构
根据条件判断,决定不同流向.

满足条件?
(1)IF—THEN—LESE形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2
语句1
语句1

LESE
满足条件?
语句2

END IF
语句
(2)IF—THEN形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
END IF
P
19
例6:编写程序,使得任意输入的3个整数按大到小的顺序
输出.



3. 循环结构
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
(1)当型(WHILE型)循环:
WHILE 条件
循环体
循环体
满足条件?
WEND





循环体
(2)直到型(UNTIL型)循环:
DO
满足条件?
循环体


LOOP UNTIL 条件

P
9
例5: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


三、基本方法
1. 编写一个程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算法分析:根据提供的问题,利用数学及相关学科的
知识,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算法;
第二步:画出程序框图:依据算法分析,画出对应的程序框图;
第三步:写出程序:耕具程序框图中的算法步骤,逐步把算法
用相应的程序语句表达出来.
P
15
例4: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出交换前后的值.

2. 何时应用条件结构?
当问题设计到一些判断,进行分类或分情况,或者比较大小 时,
应用条件结构;分成三种类型以上(包括三种)时,由边界开始逐
一分类,应用多重条件结 构.注意条件的边界值.

如:(题目条件有明显的提示)
(1)编写一个程序,任意输入一个整数,判断它是否是5的倍
数.
(2)编写求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的程序,从键盘上输入一个
整数,输出该数的奇偶性.
(3)编写一个程序,输入两个整数a,b,判断a是否能被b整
除.
(4)某市电 信部门规定:拨打市内.时,如果通话时间不超过3
分钟,则收取通话费0.2元;如果通话 超过3分 钟,则超过部分
以0.1元分钟收取通话费.问:设计一个计算通话费用的算法,并

且画出程序框图以及编出程序.
(5)基本工资大雨或等于600元,增加工资10%;若小于6 00
元大于等于400元,则增加工资15%;若小于400元,则增加工资
20%. 请编一个程序,根据用户输入的基本工资,计算出增加后的
工资.
(6)闰年是指年份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被400
整除的年份.

如:(题目隐藏着需要判断、分类或比较大小的过程等)
(7)(课本第11页例5) 编写程序,输入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c?0
的系数,输出它的实数根 .
(8)(课本第27页例7)编写程序,使得任意输入的3个整数按
从大到小的顺序输出.

3. 何时应用循环结构?
当反复执行某一步骤或过程时,应用循环结构.当型循环是 先判
断条件,条件满足十执行循环体,不满足退出循环;直到型循环是
先执行循环体,再判断条 件,不满足条件时执行循环体,满足时退
出循环.当循环体涉及到条件是否有意义时,只能用当型循环( 如
图1);当条件用到循环体初始值时,只能用直到型循环(如图2).


错误!未
错误!

未找

错误!未找
错误!未

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
错误!











应用循环结构前:①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条件; ②确定算法中


反复执行的部分,即循环体;③确定循环的终止条件.

如:(题目条件有明显的提示)
(1)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2)设计一个算法 ,计算函数
f(x)?x
2
?3x?5

x?1,2,3,?,20
时的
函数值,并画出程序框图.
(3)如果我国工农业产值每年以9%的增长率增长 ,问几年后我国
产值翻一翻,试用程序框图描述其算法.
(4)设计一个算法,输出1000 以内(包括1000)能被3和5整
除的所有正整数,并画出算法的程序框图以及编程.
(5 )全班一共40个学生,设计算法流程图,统计班上数学成绩
优秀(100
?
分数?
85)的学生人数,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分.

如:(题目隐藏着需要反复执行的过程等)
(6)任意给定一个大于1的整数
n,试设计一个程序或步骤对
n

否为质数做出判定.
(7)画出用二分 法求方程
x
2
?2?0
的近似根(精确度为0.005)
的程序框图 ,并写出程序.

四、几个难点
1.条件结构中嵌套着条件结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

(1)编写一个程序,对于函数
源。f(x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
输入
x
的值,输出相应的函数值.
(2)基本工资大于或等于600元,增加工资10%;若小于600元大
于等于400元,则 增加工资15%;若小于400元,则增加工资20%.
请编一个程序,根据用户输入的基本工资,计算出增加后的工资.
2. 循环结构中嵌套着条件结构
(1)任意给定一个大于1的整数
n
,试设计一个程序 或步骤对
n

否为质数做出判定.
(2)全班一共40个学生,设计算法流 程图,统计班上数学成绩
优秀(100
?
分数
?
85)的学生人数, 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分.
(3)画出用二分法求方程
x
2
?2?0
的近似根(精确度为0.005)


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程序.
3. 条件结构中嵌套着循环结构
(1)任意给定一个大于1的整数
n
,试设计一个程序 或步骤对
n

否为质数做出判定.
4. 循环结构中嵌套着循环结构
(1)编写一个程序,求T= 1!+2!+3!+…+20!的值.

五、知识应用
1.一城市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每小时的工资为8元,加班工资每小
时 10元,一人一周内工作60小时,其中加班20小时,税金是10%,
写出这个人净得的工资数的一个 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已知函数
f(x

编写一个程序,对每
)?
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输入的一个
x
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 2000年我国人口为13亿,如果人口每年的自然增长率为7%,
那么多少年后我国人 口将达到15亿?请设计一个算法,画出程序
框图,并写出程序.






4. 某超市为里促销,规定:一次性购物50元以下(含50元)的 ,
按原价付款;超过50元但在100元以下(含100元)的,超过部
分按九折付款;超过1 00元的,超过部分按八折付款.设计一个算
法程序框图,完成超市的自动计费的工作,要求输入消费金 额,输
出应付款.并编写程序.


5. 编写一个程序,任意输入两个正整数m,n,输出它们所有的公
因数.


6. 设计算法的程序框图,输出2005以内除以3余1的正整数,并
写出程序.


7. 设计算法的程序框图,求方程
x
3
?4x?10?0
在区间
[0,2]
内的解.
(精确到0.0005)
第二章

课题:§2.0 随机抽样
一.教学任务分析:
(1)通过对具 体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学习统计的意义,能够
通过具体实例从实际问题中提出统计问题.理解随机抽 样的必
要性和重要性.
(2 通过对著名案例的分析,理解样本的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的
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提出统计问题, 理解
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样本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的可
靠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什么是“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基本流程:
阅读章节引言,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应用统计的思想看问题,对具体
问题提出统计问题

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必要性,样本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
论的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巩固练习,小结、作业
四.教学情境设计: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介绍章头图,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从统计的角度看问题
问题1:如何刻画一批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合格?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刻画一批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合格?可以用下面的变量作为衡
量产品质量的指标:
(1)袋装牛奶的细菌含量;
(2)袋装牛奶的重量;
(3)袋装牛奶的蛋白质含量;
(4)袋装牛奶的脂肪含量;
(5)袋装牛奶的钙含量;
……………
问题2:“一批袋装牛奶的细菌含量是否超标”这一问题中蕴涵
的总体是什么?
(个体是一袋袋装牛奶,总体是这批袋装牛奶)
问题3:“一批袋装牛奶的细菌含量是否超标”这一问题是通过
什么变量来表达的?
(袋装牛奶的细菌含量)
类似于“一批袋装牛奶的细菌含量是否超标”这样的问题称为
统计问题.
3.统计问题的特点
为了检验一批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合格,我们从细菌含量的角度提出了统计问题:“一批袋装牛奶的细菌含量是否超标”?
你认为统计问题有什么特点?
(1)明确的总体.如上述问题中的“一批袋装牛奶”;(2)问
题由所要研究的变量构成。如 上述问题中研究的变量是“袋装牛奶
的细菌含量”.
问题4:在检验一批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合格的问题中,你能够
用其他的变量提出统计问题吗?
(袋装牛奶的重量是否达标;袋装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否达标;


袋装牛奶的脂肪 含量是否达标;袋装牛奶的钙含量是否超标;袋装
牛奶的重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钙含量是否都 达标等)
4.抽样的意义
问题5:通过普查和抽样调查来了解“一批袋装牛奶的细菌含量”各有什么优缺点?应该采用哪种方法?
普查的优点:在不出错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这批袋装牛奶的细
菌含量的真实数据。
弊 病:(1)需要打开每一袋牛奶进行检验,结果使得这批牛奶
不能够出售,失去了调查这批袋装牛奶的质 量的意
义。
(2)普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当普查的过程中出现数据测量,录入等错误时,也
会产生错误的结论。
抽样调查的优点:容易操作,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缺点:估计结论有误差。
所以,一般采用抽样调查来了解产品质量指标。
问题6:为什么说一个好的抽样调查胜过一次蹩脚的普查?你
能举出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应用前面的实例说明。
问题7:要对一批袋装牛奶的细菌含量作出正确判断,对样本
的要求是什么?
样本数据能够很好的代表总体数据,即样本应该具有很
好的代表性。
问题8:“做一锅汤,放完所有的调料后,要品尝汤的味道”,
你如何通过一小勺汤来正确判断 一锅汤的味道?
先搅拌均匀,然后取一小勺汤品尝。
汤中的所有原料相当于总体,这 里关心的是“平均味道”(味道
相当于变量,统计问题关心的是变量的平均数),每个个体具有特
定原料的味道(相当个体变量值),小勺中的原料相当于取出的样
本,搅拌均匀的目的是要保证样本中 具有的各种味道的原料之比与
总体中的这种比基本相同。即样本和总体含有基本相同的信息。
问题9:阅读“一个著名的案例”(P
57
),你认为预测结果出错
的原因是什么?
用于统计推断的样本来自少数富人,只能代表富人的观


点,不能代表全体选民的观点。 样本不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5.小结:
(1)如何提出统计问题?
(2)抽样调查和普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3)样本的代表性和统计推断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课后作业:
作业本相应习题


















课题:§2.1 简单随机抽样
一.教学任务分析:
( 1)以探究具体问题为导向,引入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引导学
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 价值的统计问题;在
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
抽取样本.
(2正确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及随机数法的步骤,
并能灵活应用相关知识从 总体中抽取样本.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感知应用数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抽签法及随机数法的操作步
骤.
教学难点:对样本随机性的理解.
三.教学基本流程:
以探究具体问题为导向,引入简单随机抽样的
概念

抽签法

随机数法

巩固练习,小结、作业
四.教学情境设计: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
店内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 备怎样做?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出检验的方法:
(1) 采用普查方法如何?
(2) 采用抽查方法如何?你如何获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问题2: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 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内
的大包装箱内的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备怎
样做?
显然,你只能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小包装饼干作为检验的样本.
那么,应当怎样获取样本呢?

2.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 取n
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
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 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simpie random sampling).这样抽取的样本,叫做简单随


机样本.
思考1:下列抽样的方式是否属于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
(1)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2)箱子里共有100个零件,从中选 出10个零件进行质量检
验,在抽样操作中,从中任意取出一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后,
再把它放 回箱子.
思考2:概括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简单随机抽样要求被抽取的样本的总体个数N是有限的.
(2)简单随机样本数n小于等于样本总体的个数N.
(3)简单随机样本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的.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不放回的抽样.
(5)简单随机抽样的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均为nN.
3.抽签法
(1)把总体中的所有N个个体编号(从0~N-1);
(2)准备N个号签把号码分别写在 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
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不放回
地连续抽取n次 ;
(3)将取出的n个号签上的号码所对应的n个个体作为样
本.
即:抽签法 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
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
样本.
抽签法的操作步骤概括为:个体编号,搅拌均匀,逐个抽取.
思考3:你认为抽签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当总体中的个体数很多
时,用抽签法方便吗?
优点:每个个体入选样本的机会都相等.
缺点:(1)当总体中的个体数很多时,制作号签的 成本将会增
加,使抽签法的成本高(费时,费力)。(2)号签很多时,
把它们“搅拌均匀”就 比较困难,结果很难保证每个个
体入选样本的可能性都相等,从而使产生坏样本(代表
性差的样 本)的可能性增加.
探究:“抽签法为什么能保证每个个体入选样本的机会都相等?”
教师准备道具:让学生通过抽签实验来验证:即通过特定的数


的入选频率来体会这个结论 .
4.随机数法
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
叫随 机数法.这里仅介绍随机数表法.
怎样利用随机数表产生样本呢?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
假 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
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 ,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
本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先将800袋牛奶编号,可以编为000,001,…,799.
第二步,在随机数 表中任选一个数,例如选出第8行第7列
的数7(为了便于说明,下面摘取了附表1的第6行至第10行 ).
16 22 77 94 39 49 54 43 54 82 17 37 93 23 78 87 35
20 96 43 84 26 34 91 64
84 42 17 53 31 57 24 55 06 88 77 04 74 47 67 21 76
33 50 25 83 92 12 06 76
63 01 63 78 59 16 95 55 67 19 98 10 50 71 75 12 86
73 58 07 44 39 52 38 79
33 21 12 34 29 78 64 56 07 82 52 42 07 44 38 15 51
00 13 42 99 66 02 79 54
57 60 86 32 44 09 47 27 96 54 49 17 46 09 62 90 52
84 77 27 08 02 73 43 28
第三步,从选定的数7开始向右读(读数的方向也可以是向
左 、向上、向下等),得到一个三位数785,由于785<799,说明
号码785在总体内,将它取出 ;继续向右读,得到916,由于916
>799,将它去掉,按照这种方法继续向右读,又取出567 ,199,
507,…,依次下去,直到样本的60个号码全部取出,这样我们就
得到一个容量 为60的样本.
随机数表法操作的步骤:个体编号,任选一数,依次取号.
5.应用举例
例1:人们打牌时,将洗好的扑克牌随机确定一张为起始牌,
这时按次序搬牌时,对任何一家来 说,都是从52张牌中抽取13张
牌,问这种抽样方法是否是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的实质是逐个地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而这
里只是随机确定了起始张,其他各张牌虽然是逐张起牌,但 是各张


在谁手里已被确定,所以不是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班有60名学生 ,要从中随机抽取10人参加某项活动,
如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写出抽样过程.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解法1:(抽签法)将60名学生编 号为01,02,…,60,并做
好大小、形状相同的号签,分别写上这60个数,将这些号签放在一起,进行均匀搅拌,接着连续不放回地抽取10个号签,这10个
号签对应的人为所选.
解法2:(随机数表法)将60名学生编号为00,01,…60,在
随机数表中选定一个起始位置, 如取第21行第1个数开始,选取
10个为34,30,13,55,40,44,22, 26, 04, 33. 这10个号签
对应的人为所选..
6.课堂练习
P
57
练习
7.课堂小结
1.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最简单、最基 本的抽样方法.常用的简单随
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2.抽签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缺点是当总体的容量非常大时,费时、
费力,又不方便,如果标号的签搅拌得不均匀,有可能产生坏样 本.
随机数表法的优点与抽签法相同,缺点是当总体容量较大时,仍然
不是很方便,但是比抽签 法公平,因此这两种方法只适合总体容量
较少的抽样类型.
3.简单随机抽样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都相等.
8.课后作业:
作业本B. P
13——
P
14

























课题:§2.1.2 系统抽样
一.教学任务分析:
( 1)以探究具体问题为导向,引入系统抽样的概念,引导学生从
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 的统计问题;在解决
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掌握系统抽样的步骤,并能灵活应
用相关知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系统抽样,感知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抽样的概念,系统抽样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对样本随机性的理解.
三.教学基本流程:
以探究具体问题为导向,引入系统抽样的概念

系统抽样法

系统抽样应用


巩固练习,小结、作业
四.教学情境设计: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某学校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打算从高
一年级500名学生中抽取50名进行调查,除了用简单随机抽样获
取样本外,你能否设计其他抽取样本 的方法?
方法:可以将这500名学生从1开始进行编号,然后按号码顺序
以一定的间隔进行抽取.
5 00
由于
?10
,这个间隔可以定为10,即从号码为1~10的第一个间
5 0
隔中随机地抽取一个号码,假若抽到的是6号,然后从第6号开始,
每隔10个抽取一个,得 到
6,16,26,36,…,496.
这样得到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系统抽样.

2.系统抽样
一般地,要从容量为N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我们可以按
下列步骤进行系统抽样:
(1) 先将总体的N个个体编号,有时可直接利用个体自身所带的
号码,如学号,准考证号,门牌号等; N
(2)确定分段间隔k,对编号进行分段.当(n是样本容量)是整数
n
NN
时,取
k?
;(当
n
不是整数时,应先从总体中随机剔除几个
n
个体,以获得整数间隔k.)
(3)在第1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第一个个体编号L(L≤k);
(4)按照一定的规则抽 取样本.通常是将L加上间隔k得到第2个个
体编号(L+k),在加k得到第3个个体编号(L+2k ),依次进行下去,
直到获取整个样本.
系统抽样的操作步骤是:个体编号,确定间隔,随机选一,等距抽
取.
3.应用举例
例1.某校高中三年级的295名学生已经编号为1,2,……,295,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要按1:5的比例抽取一个样本,用系
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并写出过程.
[分析 ]按1:5分段,每段5人,共分59段,每段抽取一人,关


键是确定第1段的编号.
解:按照1:5的比例,应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295÷5=59,我们
把259名同学分成5 9组,每组5人,第一组是编号为1~5的5名
学生,第2组是编号为6~10的5名学生,依次下去, 59组是编号
为291~295的5名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第一组5名
学生中抽 出一名学生,不妨设编号为k(1≤k≤5),那么抽取的学生
编号为k+5L(L=0,1,2,…… ,58),得到59个个体作为样本,如当
k=3时的样本编号为3,8,13,……,288,293 .
例2.从编号为1~50的50枚最新研制的某种型号的导弹中随机
抽取5枚来进行发射实 验,若采用每部分选取的号码间隔一样的系
统抽样方法,则所选取5枚导弹的编号可能是
A.5,10,15,20,25 B.3,13,23,33,43
C.1,2,3,4,5 D.2,4,6,16,32
[分析 ]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至的导弹编号应该
k,k+d,k+2d,k+3d,k+4d,其中d=50 5=10,k是1到10中用简单随机
抽样方法得到的数,因此只有选项B满足要求,故选B.
4.课堂练习
P59. 练习1. 2. 3
5.小结
1.在抽样 过程中,当总体中个体较多时,可采用系统抽样的方
法进行抽样,系统抽样的步骤为:
(1)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总体中个体编号;
(2)将整体编号进行分段,确定分段间隔k(k∈N);
(3)在第一段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起始个体编号
L;
(4)按照事先预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N
2.在确定分段间隔k时应注意:分段间隔 k为整数,当
n
不是
整数时,应先从总体中随机剔除几个个体,以获得整数间隔
k.
6.课后作业:
1.作业本.
2.阅读与思考:广告中的数据的可靠性.




























课题:§2.1.3 分层抽样
一.教学任务分析:
(1)以探究 具体问题为导向,引入分层抽样的概念,引导学生从
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在解决
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正确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掌握分层抽样的步骤,并能灵活应
用相关知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分层抽样,感知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 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层抽样的概念,分层抽样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对样本随机性的理解.
三.教学基本流程:
以探究具体问题为导向,引入分层抽样的概念

分层抽样法

分层抽样应用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优,缺点比较

巩固练习,小结、作业
四.教学情境设计: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探究: 假设某地区有高中生2400人,初中生10900人,小
学生11000人,此地区教育部 门为了了解本地区中小学的近视情况
及其形成原因,要从本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查,
你认为应当怎样抽取样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学生的视力?设计抽样方法时需要考虑这
些因素吗?
(2)要想样本有好的代表性,就应该在样本中使各年级段的学
生都有代表,层中的个体多,就应该在样 本中的个体数目多,
如何合理分配各层所取样本数?
(3)各层中的样本如何抽取?
(4)叙述抽样过程.
教师指出上述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分层抽样方法.
2.分层抽样
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
一定的比例, 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
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的方法叫分层抽样< /p>


(stratified sampling).
分层抽样的操作步骤:总体分层 ,按照比例, 独立抽取,组成样

总体分层:按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部分.
按照比例: 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
独立抽取: 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3. 分层抽样应用举例
例1:某高中共有900人,其中高一年级300人,高二年级20 0
人,高三年级4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抽取容量为45的样本,那
么高一、高二、高三各年 级抽取的人数分别为( D )
A.15,5,25 B.15,15,15
C.10,5,30 D15,10,20
例2:某班有男生36人, 女生24人,从全班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
样本,分析某种身体素质指标,已知这种身体素质指标与性< br>别有关. 问应采取什么样抽样方法?并写出抽样过程.
解:因为这种身体素质指标与性别有关 ,所以男生,女生身体
素质指标差异明显,因而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具体过程
如下:
(1)将60人分为2层,其中男,女生各为一层.
(2)按照样本容量的比例随机抽取各层应抽取的样本.
36×16=6(人),24×16=4(人)
因此男,女生各抽取人数分别为6人和4人.
(3)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36名男生中抽取6人, 24
名女生中抽取4人.
(4)将这10人组到一起,即得到一个样本.
4.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比较
探究: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各 有其特点和使
用范围,请对这三种抽样方法进行比较,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比较
类 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从总体中逐个抽

联 系

适 用
范 围
总体
个数
较少
简 单
(1)抽样过程
中每个个
随 机
体被抽到
抽 样
的可能性

相等
(2)每次抽出
系 统
个体后不
抽 样
再将它放
回,即不放
回抽样
分 层
抽 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
在起始部分 总体
部 分,按
样时采用简 个数
预先制定的规则
随机抽样 较多
在各部分抽取
总体
由差
分层抽样时
将总体分成几异明
采用简单随
层, 显的
机抽样或系
分层进行抽取 几部
统抽样
分组

5.课堂练习
P62.练习
6.课后作业:
1.作业本配套练习.
2.阅读与思考:广告中的数据的可靠性.















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课时)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2)在表示样本数据 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
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和茎叶图。
(3)通过实例体 会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的
各自特征,从而恰当地选择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地做出总体估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
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样本分析和总体估计的过程,感受数学对实际生
活的需要,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 的事实,体
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和


茎叶图。
难点:能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三、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在NBA的2004赛季中,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每场比赛
得分的原始记录如下﹕
甲运动员得分﹕12,15,20,25,31,31,36,36,37,
39,44,49,50
乙运动员得分﹕8,13,14,16,23,26,28,38,39,51,
31,29, 33
请问从上面的数据中你能否看出甲,乙两名运动员哪一位
发挥比较稳定?
如何 根据这些数据作出正确的判断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
要研究、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 总体分
布(板出课题)。
【探究新知】
〖探究〗:P
55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
出,某市政府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本 市试行居民生活用


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用水量标准a,用水量不超过a
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a的部分按议价收费。如果希望大部
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那么标准a 定为多少比较合理
呢 ?你认为,为了了较为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
工作?(让学生展开讨论)
为了制 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标准a,必须先了解全市居民日常
用水量的分布情况,比如月均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居 民最多,
他们占全市居民的百分比情况等。因此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 全市居民用水量的分布情况。(如课本
P
56

分析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是 用图将它们画出来,或者用紧
凑的表格改变数据的排列方式,作图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
从数 据中提取信息,二是利用图形传递信息。表格则是通过改
变数据的构成形式,为我们提供解释数据的新方 式。
下面我们学习的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则是从各个小组数
据在样本容量中所占比例大 小的角度,来表示数据分布的规律。
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整个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情况。
〈一〉频率分布的概念:
频率分布是指一个样本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比例


的大小。一般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其一
般步骤为:
(1) 计算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即求极差
(2) 决定组距与组数
(3) 将数据分组
(4) 列频率分布表
(5) 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以课本P
56
制定居民用水标准问题为例,经过以上几个
步骤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让学生自己动手作 图)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
(1) 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据分布的总
体趋势。
(2) 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得不出原 始的数据内容,把数据
表示成直方图后,原有的具体数据信息就被抹掉
了。
〖探究〗 :同样一组数据,如果组距不同,横轴、纵轴的单位不同,
得到的图和形状也会不同。不同的形状给人以 不同的印
象,这种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总体的判断,分别以0.1
和1为组距重新作图,然后 谈谈你对图的印象?(把学


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分别作出两种组距的图,然后组织
同学们对所作图不同的看法进行交流……)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思考〗 :如果当地政府希望使85%以上的居民每月的用水量不超
出标准,根据频率分布表2-2和频率分布直 方图2.2-1,
(见课本P
57
)你能对制定月用水量标准提出建议吗?
(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和图)
〈二〉频率分布折线图、总体密度曲线
1.频率分布折线图的定义:
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上端的中点,就得到频
率分布折线图。
2.总体密度曲线的定义:
在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相应的频率折线图会越来越接
近于一条光滑曲线,统计中称这条光滑曲线为总体密度曲线。
它能够精确地反映了总体在各个范围内取值 的百分比,它能给
我们提供更加精细的信息。(见课本P
60

〖思考〗:
1.对于任何一个总体,它的密度曲线是不是一定存在?为什
么?


2.对于任何一个总体,它的密度曲线是否可以被非常准确地
画出来?为什么?
实际上,尽管有些总体密度曲线是饿、客观存在的,但一
般很难想函数图象那样准确地画出来, 我们只能用样本的频率
分布对它进行估计,一般来说,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
精确.
〈三〉茎叶图
1.茎叶图的概念:
当数据是两位有效数字时,用中间的数字表示十 位数,即
第一个有效数字,两边的数字表示个位数,即第二个有效数字,
它的中间部分像植物的 茎,两边部分像植物茎上长出来的叶
子,因此通常把这样的图叫做茎叶图。(见课本P
61例子)
2.茎叶图的特征:
(1)用茎叶图表示数据有两个优点:一是从统计图上没有 原
始数据信息的损失,所有数据信息都可以从茎叶图中得
到;二是茎叶图中的数据可以随时记录 ,随时添加,方
便记录与表示。
(2)茎叶图只便于表示两位有效数字的数据,而且茎叶图只
方便记录两组的数据,两个以上的数据虽然能够记录,


但是没有表示两个记录那 么直观,清晰。
【例题精析】
〖例1〗:下表给出了某校500名12岁男孩中用随机抽样得
出的120人的身高
(单位cm)
区间界限[122,126)[126,130)[130,134)[13 4,138)[138,142)[142,146)
人数5810223320
区间界限[1 46,150)[150,154)[154,158)
人数1165
(1)列出样本频率分布 表﹔
(2)一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估计身高小于134cm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分析:根据样本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解题。
解:(1)样本频率分布表如下:







分组
[122,126)
[126,130)
[130,134)
[134,138)
[138,142)
[142,146)
[146,15 0)
[150,154)
[154,158)
合计
频数
5
8
10
22
33
20
11
6
5
120
频率
0.04
0.07
0.08
0.18
0.28
0.1 7
0.09
0.05
0.04
1









(2)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频率

组距











0.07
0.06
0.05
0.04
0.03
0.02
0.01
o
122 126 130 134 138 142 146 150 154 158 身高(cm)





(3)由样本频率分布表可知身高小于134cm 的 男孩出现的频率为
0.04+0.07+0.08=0.19,所以我们估计身高小于134cm的人数 占总
人数的19%.
〖例2〗:为了了解高一学
生的体能情况,某校抽取部
分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
数次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
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如图) ,图中从左到右各小
长方形面积之比为2:4:17:
15:9:3,第二小组频数为
12.
(1)
(2)
第二小组的频率是多少?样本容量是多少?
若次数在110以上(含110次)为达标,试估计该学校全体
0.036
0.032
0.028
0.024
0.020
0.016
0.012
0.008
0.004
o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次数
频率

组距
90
高一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3) 在这次测试中,学生跳绳次数的中位数落在哪个小组内?请


说明理由。
分析: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
率,小长方形的高与频数成正比,各组频数之 和等于样本容量,频
率之和等于1。
解:(1)由于频率分布直方图以面积的形式反映了数据落在各小组
内的频率大小,
因此第二小组的频率为:
又因为频率=
4
?0.08

2?4?17?15?9?3
第二小组频数

样本容量
第二小组频数12
??150

第二小组频率0.08
所以
样本容量?
(2)由图可估计该学校高一学生的达标率约为
17?15?9?3
?100%?88%

2?4?17?15?9?3(3)由已知可得各小组的频数依次为6,12,51,45,27,9,所
以前三组的频数之和为 69,前四组的频数之和为114,所以跳
绳次数的中位数落在第四小组内。
【课堂精练】
P
71
练习 1. 2. 3
【课堂小结】
1.总体 分布指的是总体取值的频率分布规律,由于总体分布不易知


道,因此我们往往用样本的频 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分布。
2.总体的分布分两种情况: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很少时,用茎叶图
估计总体的分布;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较多时,将样本数据恰当分
组,用各组的频率分布描述总体的分 布,方法是用频率分布表或频
率分布直方图。
【课后作业】
1.作业本配套练习
1.P
81
习题2.2 A组 1、 2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课时)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


据的标准差。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
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 差),并做出合理
的解释。
(3)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
(4)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统计问题 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
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 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
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


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6,8,6,5,8,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 运动员发挥的更稳定些
吗?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我们要通过样本
的数据对总体 的数字特征进行研究。——用样本的数字特征
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板出课题)。
【探究新知】
<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探究〗:P
62

(1)怎样将各个样本数据汇总为一个数值,并使它成为样本数据
的“中心点”?
( 2)能否用一个数值来描写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让学生回忆
初中所学的一些统计知识,思考后展开讨 论)
初中我们曾经学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各种数字特征,应当说,
这些数字都能够为我 们提供关于样本数据的特征信息。例如前面一
节在调查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问题中,从这些样本 数据的频
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月均用水量的众数是2.25t(最高的矩形
的中点)(图略 见课本第62页)它告诉我们,该市的月均用水量为


2. 25t的居民数比月均用水量为其他值的居民数多,但它并没有告
诉我们到底多多少。
〖提问〗:请大家翻回到课本第56页看看原来抽样的数据,有没有
2.25 这个数值呢?根据众数的定义,2.25怎么会是众数呢?为什
么?(请大家思考作答)
分析 :这是因为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把原始的一些数据给遗
失的原因,而2.25是由样本数据的频率 分布直方图得来的,所以
存在一些偏差。
〖提问〗:那么如何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中位数呢?
分析:在样本数据中,有50%的个 体小于或等于中位数,也有
50%的个体大于或等于中位数。因此,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矩形
的面积大小正好表示频率的大小,即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
面积应该相等。由此可以估计出中位数 的值为2.02。(图略见课本
63页图2.2-6)
〖思考〗:2.02这个中位数的估计 值,与样本的中位数值2.0不一
样,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原因同上: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把原始的一些数据给遗失了)
课本63页图2.2-6)显示,大部分居民的月均用水量在中 部(2.02t
左右),但是也有少数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特别高,显然,对这部分


居民的用水量作出限制是非常合理的。
〖思考〗:中位数不受少数几个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某些情况 下是
一个优点,但是它对极端值的不敏感有时也会成为缺点,你能举例
说明吗?(让学生讨论, 并举例)
<二>、标准差、方差
1.标准差
平均数为我们提供了样本数据的重要 信息,可是,有时平均数
也会使我们作出对总体的片面判断。某地区的统计显示,该地区的
中学 生的平均身高为176㎝,给我们的印象是该地区的中学生生
长发育好,身高较高。但是,假如这个平均 数是从五十万名中学生
抽出的五十名身高较高的学生计算出来的话,那么,这个平均数就
不能代 表该地区所有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只有平均数难以概
括样本数据的实际状态。
例如,在一次射击选拔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
中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6,8,6,5,8,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 运动员发挥的更稳定些吗?
如果你是教练,选哪位选手去参加正式比赛?


我们知道,
x

?7, x

?7

两个人射击的平均成绩是一样的。那么,是否两个人就没有水平 差
距呢?(观察P66图2.2-8)直观上看,还是有差异的。很明
显,甲的成绩比较分散, 乙的成绩相对集中,因此我们从另外的角
度来考察这两组数据。
考察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的大 小,最常用的统计量是标准差。标
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一般用s表示。
样本数据
x
1,
x
2,
,x
n
的标准差的算法:
(1)、算出样本数据的平均数
x

(2)、算出每个样本数据与样本数据 平均数的差:
x
i
?x(i?1,2,n)

(3)、算出(2)中
x
i
?x(i?1,2,n)
的平方。
(4)、算出(3)中n个平方数的平均数,即为样本方差。
(5)、算出(4)中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即为样本标准差。
其计算公式为:
s?
1
[(x
1
?x)
2
?(x
2
?x)
2
?
n
?(x
n
?x)
2
]
显然 ,标准差较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标准差较小,数据的离
散程度较小。
〖提问〗:标准差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标准差为0的样本数据有什
么特点?

< br>从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都可以得出:
s?0
。当
s?0
时,意味< br>着所有的样本数据都等于样本平均数。
(在课堂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 一下利
用计算机来计算标准差的方法。)
2.方差
从数学的角度考虑,人们有时用 标准差的平方
s
(即方差)来代替
标准差,作为测量样本数据分散程度的工具:
1

s
2
?[(x
1
?x)
2
? (x
2
?x)
2
?
n
?(x
n
?x)2
]
2


在刻画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上,方差和标准差是一样 的,但在解
决实际问题时,一般多采用标准差。
【例题精析】
〖例1〗:画出下列四组样本数据的直方图,说明他们的异同
点。
(1)5,5,5,5,5,5,5,5,5
(2)4,4,4,5,5,5,6,6,6
(3)3,3,4,4,5,6,6,7,7
(4)2,2,2,2,5,8,8,8,8


分析:先画出数据的直方图,根据样本数据算出样本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标准差 的计算公式即可算出每一组数据的标准差。
解:(图略,可查阅课本P68)
四组数据的平均数都是5.0,标准差分别为:0.00,0.
82,1.49,2.83。
他们有相同的平均数,但他们有不同的标准差,说明数据的分散程
度是不一样的。
〖例2〗:(见课本P77)
分析: 比较两个人的生产质量,只要比较他们所生产的零件 内径
尺寸所组成的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的大小即可,根据用
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我们可 以通过抽样分别获得相应的样本
数据,然后比较这两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以此作为
两 个总体之间的差异的估计值。
【课堂精练】
P
79
练习 1. 2. 3
【课堂小结】
1.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分两类:
a) 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b) 用样本标准差估计总体标准差。样本容量越大,估计就


越精确。
2. 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
平。
3. 标准差描述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反映了一组
数据变化的幅度。
课后作业】
1.作业本配套练习
1.P
81
习题2.2 A组 3、5、6、7
























课题:§2.3.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教学任务分析:
(1)通过具体示例引导学生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讨论的过程
中认识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能用函数模型描述的变量关系,从而体
会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重要性 .
(2) 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
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 量间的相关关系.会作散点图,并对变量间的
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作出直观判断.
(3)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
想,理解统计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三.教学基本流程:
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性

对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相关性作出判断


巩固练习,小结、作业
四.教学情境设计: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过去 研究的大多数是因果关系,但实际
上更多存在的是一种非因果关系.比如说:某某同学的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彼此是互相联系的,但不能认为数学是“因”,物理是
“果”,或者反过来说,事实上数 学和物理成绩都是“果”,而真正
的“因”是学生的理科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所以说,函数关系存在着一种确定性关系,但还存在着另一种非确定性关系——相关关
系.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关系的问题:
问题1: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之间的关系.
问题2:粮食产量和施肥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3: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 br>由上述问题我们知道,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确定关系或
非确定关系.当自变量取值一定时 ,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的随机
性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
性关系,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



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问题4: 在一次对人体的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
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23 27 39 41 45 49 50 53 54 56 57 58 60 61

脂9.17.21.25.27.26.28.29.30.31.30.33.35.3 4.
肪 5 8 2 9 5 3 2 6 2 4 8 5 2 5
根据上述数据,人体的脂肪含量和年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为了了解人体的脂肪含 量和年龄大致关系,我们以横坐

x
表示年龄,纵坐标
y
表示人体的 脂肪含量,建立直角坐标系,
将表中数据构成的14个数对所表示的点在坐标系内标出,得到下
图,今后我们称这样的图为散点图(scatterplot).
50
40
30
20
10
2120
-10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 各散点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表明年龄
-20


越大, 体内脂肪含量越高, 图中点的趋势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
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正相关.
问题5:某小卖部为了了解热茶销售量与气温之间的关系,随机统计
并制作了某6天卖出热茶的杯数与 当天气温的对照表:

C
杯数 20 24 34 38 50 64
0

26 18 13 10 4
?1

根据上述数据,气温与热茶销售量之间的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为了了解热茶销量与气温 的大致关系,我们以横坐标
x

示气温,纵坐标
y
表示热茶销量,建 立直角坐标系,将表中数据构
成的
6
个数对所表示的点在坐标系内标出,得到下图,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2120140160
-20
-40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各散点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里,因此,随
着气温的升高, 热茶销售 量逐步减少,图中点的趋势表明两个变量


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相关关系称为负相关 .
3.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的判断
例题1:下表为某地近几年机动车辆数与交通事故数 的统计资
料,请判断机动车辆数与交通事故数之间是否有线性相关关系,
说明理由.





x
95 11
0
11
2
12
0
12
9
13
5
150 18
0








y
6.
2
7.
5
7.
7
8.
5
8.
7
9.
8
10.
2
13


解: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数据的散点图,直观判断散点在一条
直线附近,故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正相 关.
4.练习:
(1)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不是函数关系( )
A.角度和它的余弦值 B.正方形边长和面积
C.正n边形的边数和它的内角和 D.人的年龄和身高
(2)给出施化肥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数据:
施化肥15 20 25 30 35 40 45


量x
水稻产
330 345 365 405 445 450 455
量y
请判断施化肥量对水稻产量是否有影响,说明理由.
5. 课外作业:
作业本配套练习



























课题:§2.3.1线性回归方程(1)
一.教学任务分析:
(1)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
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 了解最小二乘法的含义,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能根据给出
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3)在两个变量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时,会在散点图中作出线性回归
直线,会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回归直线方程的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回归直线方程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基本流程:
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性

对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相关性作出判断

巩固练习,小结、作业
四.教学情境设计: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在上节课,为了了解热茶销量与气温的大致关系.
气温
26 18 13 10 4
0
C
杯数 20 24 34 38 50
180
?1

64
我们以横坐标
x
表示气温,纵 坐标
y
表示热茶销量,建立直角坐
标系,将表中数据构成的
6
个数对 所表示的点
在坐标系内标出,得到散点图.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这些点大致分布在通
过散点图中心的一条直线的附近.
如果散点图中点的 分布从整体看大致分
布在一条直线的附近,我们称这两个变量之
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 叫回归直线.
如果能够求出这条回归直线的方程,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的了
解热茶销量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最小二乘法
选择怎样的直线近似地表示热茶销量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我们有多种思考方案:
(1)选择能反映直线变化的两个点,例如取
(4,50), (18,24)
这两点的直
线;
(2)取一条直线,使得位于该直线一侧和另一侧的点的个数基本相
同;
(3)多取 几组点,确定几条直线方程,再分别算出各条直线斜率、
截距的平均值,作为所求直线的斜率、截距;
………………
怎样的直线最好呢? ------从整体上看,各点与此直线的距离最
小.
?
?bx?a
的直线拟合散点图中的点, 即: 用方程为
y
应使得 该直线与
?
?bx?a
与图中六个点的散点图中的点最接近.那么,怎样衡量直线y
接近程度呢?
我们将表中给出的自变量
x
的六个值带入直线方程,得 到相应的六
?
的值:
26b?a,18b?a,13b?a,10b?a,4b?a ,?b?a
.这六个值与表中个
y
相应的实际值应该越接近越好.所以,我们用类似于 估计平均数时
的思想,考虑离差的平方和:
160
140
120
1 00
80
60
40
20
-2120
-20
-40< br>140160


Q(a,b)?(26b?a?20)
2
?(18 b?a?24)
2
?(13b?a?34)
2
?(10b?a?38)
2
?
(4b?a?50)
2
?(?b?a?64)
2
?1 286b
2
?6a
2
?140ab?3820b?460a?10172
?
?bx?a
与各散点在垂直方向(纵轴方向)上的距离的
Q(a,b )
是直线
y
?
?bx?a
与图中六个点的接近程度,所以,平方和, 可以用来衡量直线
y
设法取
a,b
的值,使
Q(a,b)
达 到最小值.这种方法叫做最小平方法(又
称最小二乘法) .
先把
a
看作常 数,那么
Q
是关于
b
的二次函数.易知,当
b??
140a ?3820
时,
Q
取得最小值.同理, 把
b
看作常数,那么Q
是关
2?1286
a
的二次函数.当
a??
140b ?460
时,
Q
取得最小值.因此,当
12

140a? 3820
?
b??
?
?
2?1286
时,
Q
取得最小值,由此解得
b??1.6477,a?57.5568
.所
?
?
a??
140b?460
?
?12
?
??1.6477x? 57.5568
.当
x??5
时,
y
?
?66
,故 当气温为求直线方程为
y
?5
0
C
时,热茶销量约为
66< br>杯.
3.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方法
一般地,设有
n
个观察数据如下:
x

x
1

y
1

x
2

y
2

x
3



x
n

y

y
3

y
n


a,b
使
Q?(y
1
? bx
1
?a)
2
?(y
2
?bx
2
?a)
2
?...?(y
n
?bx
n
?a)
2
取 得最
?
?bx?a
为拟合这
n
对数据的线性回归方程,该方小值时, 就称
y
程所表示的直线称为回归直线.
上述式子展开后,是一个关于
a,b
的二次多项式,应用配方法,
可求出使
Q
为最小值时的
a,b
的值.即


nn
????
?
?
?
(xi
?x)(y
i
?y)
?
x
i
y
i< br>?nxy
i?1i?1
?
b??
?
n
n
?< br>?
2
1
n
1
n
2
?
(x
i
?x)
x
i
?nx
,(*)
x?
?
x
i
,
y?
?
y
i

?
?
?
n
i?1
n
i?1
i?1
i?1
?
??
?
a ?y?bx
?
线性回归方程是
率,a是截距.系数
?
?bx?a< br>,其中b是回归方程的斜
y
4.求线性回归方程的步骤:
(1)计算平均数
x,y

(2)计算
x
i
与y
i
的积,求
?
x
i
y
i

(3)计算
?
x
i
2

(4)将结果代入公式< br>b?
?
x
i
y
i
?nxy
i?1
n
n
??
,求b;
?
x
i?1
2
i
?nx
?
2
(5)用
a?y?bx
,求a;
(6)写出回归方程
5. 线性回归方程的应用
例题:给出施化肥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数据:
施化肥量x 15 20 25 30 35 40
水稻产量y 330 345 365 405 445 450
(1)画出上表的散点图;
(2)求出回归直线方程
45
455

解:(1)散点图(略).
(2)表中的数据进行具体计算,列成以下表格
i 1 2 3 4 5 6 7
x
i
15 20 25 30 35 40 45
y
i
330 345 365 405 445 450 455
x
i
y
i
4950 6900 9125 12150 15575 18000 20475
777
22
x?30,y?399.3
,
?
x
i
?7000,
?
y
i
?113 2725,
?
x
i
y
i
?87175

i ?1i?1i?1


87175?7?30?399.3
?4.75,
故 可得到
7000?7?30
2
a?399.3?4.75?30?25 7
b?
y?4.75x?257
. 从而得回归直线方程是
^

6.小结:
对一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应先画出其散点图,看其
是否呈直线形 ,再依系数
a,b
的计算公式,算出
a,b
.写出回归方程

7.课外作业: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1.1 —3.1.2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第一、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 能:(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
念;(2)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 3)正确理解概率的
概念和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
(A)与事件A发生的概 率P
(A)的区别与联系;(3)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发现法教学,通过在抛硬币、抛骰子的试验
中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 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
习,在探索中提高;(2)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掷币”,“游戏的公
平性”,、“彩票中奖”等问题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
问题的方法,理解逻辑推理的数学 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


来 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培养学生的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
二、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定义以及和
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用概率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
的具体问题.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引导学 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
结果可定性地分为三类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指导学生做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无意识地发现随机事件的某一
结果发生的规律性;2、教学用具 :硬币数枚,投灯片,计算机及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日常 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很难给予准确无误的回答
的。例如,你明天什么时间起床?7:20在某公共汽车站 候车的人
有多少?你购买本期福利彩票是否能中奖?等等。
2、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
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
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
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 br>(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
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 件A出现的次数n
A
为事件A出现的
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
n
(A)=
n
A
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
n
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
f
n
(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 作P(A),称为事件A的概
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 件发生
的次数n
A
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
n
A
,它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总在
n
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
来 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
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 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
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7)似然法与极大似然法:见课本P111
3、例题分析:


例1 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
机事件?
(1)“抛一石块,下落”.
(2)“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
(3)“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4)“如果
a

b
, 那么
a

b
>0”;
(5)“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6)“导体通电后,发热”;
(7)“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
得到4号签”;
(8)“某.机在1分钟内收到2次呼叫”;
(9)“没有水份,种子能发芽”;
(10)“在常温下,焊锡熔化”.
答:根据定义,事件(1)、(4)、(6)是必然事件 ;事件(2)、
(9)、(10)是不可能事件;事件(3)、(5)、(7)、(8)是随机事
件.
例2 某射手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所示:
射击次数n
击中靶心次数m
10
8
20
19
50
44
100
92
200
178
500
455


击中靶心的频率
m

n

(1)填写表中击中靶心的频率;
(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什么? < br>分析:事件A出现的频数n
A
与试验次数n的比值即为事件A的频率,
当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时,这个常数即为
事件A的概率。
解:(1)表中依次填入的数据为:0.80,0.95,0.88,0.92,0.89,
0.91.
(2)由于频率稳定在常数0.89,所以这个射手击一次,击中靶心
的概率约是0.89。
小结:概率实际上是频率的科学抽象,求某事件的概率可以通过求
该事件的频率而得之。
练习:一个地区从某年起几年之内的新生儿数及其中男婴数如下:
时间范围
新生婴儿数
男婴数
男婴出生的频

1年内
5544
2883

2年内
9607
4970

3年内
13520
6994

4年内
17190
8892


(1)填写表中男婴出生的频率(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3位);
(2)这一地区男婴出生的概率约是多少?
答案:(1)表中依次填入的数据为:0.520,0.517,0.517,0.517.
(2)由表中的已知数据及公式f
n
(A)=
n
A
即可求出相应的频 率,
n
而各个频率均稳定在常数0.518上,所以这一地区男婴出生的概率
约是0. 518.
例3 某人进行打靶练习,共射击10次,其中有2次中10环,有3
次环中9环, 有4次中8环,有1次未中靶,试计算此人中靶的概
率,假设此人射击1次,试问中靶的概率约为多大? 中10环的概
率约为多大?
分析:中靶的频数为9,试验次数为10,所以靶的频率为
所以中靶的概率约为0.9. 解:此人中靶的概率约为0.9;此人射击1次,中靶的概率为0.9;
中10环的概率约为0.2 .
例4 如果某种彩票中奖的概率为
1
,那么买1000张彩票一定能
10 00
9
=0.9,
10
中奖吗?请用概率的意义解释。
分析:买1 000张彩票,相当于1000次试验,因为每次试验的结果
都是随机的,所以做1000次试验的结果 也是随机的,也就是说,
买1000张彩票有可能没有一张中奖。


解:不一定 能中奖,因为,买1000张彩票相当于做1000次试验,
因为每次试验的结果都是随机的,即每张彩 票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
奖,因此,1000张彩票中可能没有一张中奖,也可能有一张、两张
乃 至多张中奖。
例5 在一场乒乓球比赛前,裁判员利用抽签器来决定由谁先发球,
请用概率的知识解释其公平性。
分析:这个规则是公平的,因为每个运动员先发球的概率为0.5,
即每个运动员取得先发球权的概率是 0.5。
解:这个规则是公平的,因为抽签上抛后,红圈朝上与绿圈朝上的
概率均是0.5, 因此任何一名运动员猜中的概率都是0.5,也就是
每个运动员取得先发球权的概率都是0.5。
小结:事实上,只能使两个运动员取得先发球权的概率都是0.5的
规则都是公平的。
4、课堂小结:概率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随机现象的科
学,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是认识、 理解现实生活中有关概率的实例
的关键,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形成概率意识,并用这种意识来理解
现实世界,主动参与对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感受和探索。
5、自我评价与课堂练习:
1.将一枚硬币向上抛掷10次,其中正面向上恰有5次是( )


A.必然事件 B.随机事件
C.不可能事件 D.无法确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一事件的概率总在(0.1)内
B.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不一定为0
C.必然事件的概率一定为1 D.以上均不对
3.下表是某种油菜子在相同条件下的发芽试验结果表,请完成表
格并回答题。
每批粒数 2 5 10 70 130 700 150
0
发芽的粒数 2 4 9
200
0
300
0
271
5

60 116 282 639 133
9
发芽的频率
(1)完成上面表格:
(2)该油菜子发芽的概率约是多少?
4.某篮球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投篮练习,结果如下表如示。
投篮次数

进球次数m

进球频率


















m

n
(1)计算表中进球的频率;
(2)这位运动员投篮一次,进球的概率约为多少?
5.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天气预报说昨天降水概率
为90%,结果根本一点雨 都没下,天气预报也太不准确了。”学了概
率后,你能给出解释吗?
6、评价标准:
1.B[提示:正面向上恰有5次的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即该事件为随机事件。]
2.C[提示:任一事件的概率总在[0,1]内,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必然事件的概率为 1.]
3.解:(1)填入表中的数据依次为1,0.8,0.9,0.857,0.892,
0.910,0.913,0.893,0.903,0.905.(2)该油菜子发芽的概率约为
0 .897。
4.解:(1)填入表中的数据依次为
0.75,0.8,0.8,0.85,0 .83,0.8,0.76.(2)由于上述频率接近0.80,
因此,进球的概率约为0.80。 < br>5.解:天气预报的“降水”是一个随机事件,概率为90%指明了“降
水”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 概率,我们知道:在一次试验中,概率为


90%的事件也可能不出现,因此,“昨天没有 下雨”并不说明“昨天
的降水概率为90%”的天气预报是错误的。
7、作业:根据情况安排










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正确理解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
等事件,以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
(2 )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
率为0,因此0≤P(A)≤1;2)当 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


式:P(A∪B)= P(A)+ P(B);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
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3)正确理解和事件与积事件,以及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
与联系.
2、过程 与方法:通过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进行
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的类化与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
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 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
数学的情趣。
二、重点与难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 讨论法,师生共同讨论,从而使加深学
生对概率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认识;2、教学用具:投灯片
四、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1)集合有相等、包含关系,如{1,3}={3,1} ,
{2,4}С{2,3,4,5}等;
(2)在掷骰子试验中,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C< br>1
={出现1点},C
2
={出
现2点},C
3
={ 出现1点或2点},C
4
={出现的点数为偶数}……
师生共同讨论:观察上例,类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运算,你能发
现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吗?


2、 基本概念:(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见
课本P115;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
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
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
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3、 例题分析:
例1 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
些是对立事件?
事件A:命中环数大于7环; 事件B:命中环数为
10环;
事件C:命中环数小于6环; 事件D:命中环数为
6、7、8、9、10环.
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 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
区别弄清楚,互斥事件是指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事件,而对立事件
是建立在 互斥事件的基础上,两个事件中一个不发生,另一个必发


生。
解:A与C互斥 (不可能同时发生),B与C互斥,C与D互斥,C
与D是对立事件(至少一个发生).
例2 抛掷一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设事件A为“出现奇数点”,B
为“出现偶数点”,已知P(A)=,P (B)=,求出“出现奇数点或
偶数点”.
分析:抛掷骰子,事件“出现奇数点”和“出现偶 数点”是彼此互
斥的,可用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求解.
解:记“出现奇数点或偶数点”为事件 C,则C=A∪B,因为A、B是
互斥事件,所以P(C)=P(A)+ P(B)=+=1
答:出现奇数点或偶数点的概率为1
例3 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 张,那么取
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互斥,因此可用互
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 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
—P(C).
解:(1)P(C)=P(A)+ P(B)=(2)P(D)=1—P(C)=
1
2
1
2
1
4
1
4
1
2
1
2
1
2
1
2


例4 袋中有12个小球,分别为红球、黑球、黄球、绿球,从中任
取一球, 得到红球的概率为,得到黑球或黄球的概率是
黄球或绿球的概率也是
概率各是多少?
分析:利用方程的思想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求解.
解:从袋中任取一球,记事件 “摸到红球”、“摸到黑球”、“摸到黄
球”、“摸到绿球”为A、B、C、D,则有P(B∪C)=P (B)+P(C)=
P(C∪D)=P(C)+P(D)=
5

12
1
3
5
,得到
12
5
,试求得到黑球、得到黄球、得到绿球 的
12
1
52
;P(B∪C∪D)=1-P(A)=1-=,解的
3
123
11
1
P(B)=,P(C)=,P(D)=
6
4 4
11
1
答:得到黑球、得到黄球、得到绿球的概率分别是、、.
6
44
4、课堂小结:概率的基本性质: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
件概率为0,因此0 ≤P(A)≤1;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
法公式:P(A∪B)= P(A)+ P(B);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
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 (B)=1,于是有P(A)=1
—P(B);3)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
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
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 件B不发生;(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
B发生;(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 件A
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件A发


生B不发 生;(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
特殊情形。
5、自我评价与课堂练习:
1.从一堆产品(其中正品与次品都多于2件)中任取2件,观察
正品件数与次品件数,判断下列每件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
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对立事件 。
(1)恰好有1件次品恰好有2件次品;
(2)至少有1件次品和全是次品;
(3)至少有1件正品和至少有1件次品;
(4)至少有1件次品和全是正品;
2 .抛掷一粒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设事件A为出现奇数,事件B
为出现2点,已知P(A)=,P(B )=,求出现奇数点或2点的
概率之和。
3.某射手在一次射击训练中,射中10环、8环、 7环的概率分别
为0.21,0.23,0.25,0.28,计算该射手在一次射击中:
(1)射中10环或9环的概率;
(2)少于7环的概率。
4.已知盒子中有散落 的棋子15粒,其中6粒是黑子,9粒是白子,
已知从中取出2粒都是黑子的概率是,从中取出2粒都是 白子的
1
7
1
2
1
6


概率是
12
,现从中任意取出2粒恰好是同一色的概率是多少?
35
6、评价标准: < br>1.解:依据互斥事件的定义,即事件A与事件B在一定试验中不
会同时发生知:(1)恰好有1 件次品和恰好有2件次品不可能同时
发生,因此它们是互斥事件,又因为它们的并不是必然事件,所以< br>它们不是对立事件,同理可以判断:(2)中的2个事件不是互斥事
件,也不是对立事件。(3) 中的2个事件既是互斥事件也是对立事
件。
2.解:“出现奇数点”的概率是事件A,“出现 2点”的概率是事件
B,“出现奇数点或2点”的概率之和为P(C)=P(A)+P(B)=+= < br>3.解:(1)该射手射中10环与射中9环的概率是射中10环的概
率与射中9环的概率的和, 即为0.21+0.23=0.44。(2)射中不少于
7环的概率恰为射中10环、9环、8环、7环 的概率的和,即为
0.21+0.23+0.25+0.28=0.97,而射中少于7环的事件与射中 不少于
7环的事件为对立事件,所以射中少于7环的概率为1-0.97=0.03。
4.解 :从盒子中任意取出2粒恰好是同一色的概率恰为取2粒白
子的概率与2粒黑子的概率的和,即为+7、作业:根据情况安排

1
7
1217
=
3535
1
2
1
6
2
3








3.2 古典概型(第四、五课时)
3.2.1 —3.2.2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 能:(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1)试验中所
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 本事件出现的可能
性相等;
(2)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P(A)=
(3)了解随机数的概念;
(4)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并能直接统计出频数与频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 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概率问题的探究,
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br>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
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 良好习惯。
A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

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与探究活动,体会理论来源于实
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br>二、重点与难点:1、正确理解掌握古典概型及其概率公式;2、正
确理解随机数的概念,并能应 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与学生共同探讨,应用数学解决现实问
题; 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
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结果只有2个,即“正
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它们都是随机事件。
(2)一个盒子中有10个完全相同的球,分别标以 号码1,2,3,…,
10,从中任取一球,只有10种不同的结果,即标号为1,2,3…,
10。
师生共同探讨:根据上述情况,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基本概念:
(1)基本事件、古典概率模型、随机数、伪随机数的概念见课本
P121~126;
(2)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P(A)=
3、例题分析:
A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

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课本例题略
例1 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求掷得奇数点的概率。
分析:掷骰子有6个基本事件,具有有限性和等可能性,因此是古
典概型。
解: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共有6个,即(出现1点)(出现2点)、……、
(出现6点)
所以基本事件数n=6,
事件A=(掷得奇数点)=(出现1点,出现3点,出现5点),
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m=3
所以,P(A)=
m
31
===0.5
n
62
小结:利用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时应注意两点:
(1)所有的基本事件必须是互斥的;
(2)m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求m值时,要做到不重不漏。
例2 从含有两件正品 a
1
,a
2
和一件次品b
1
的三件产品中,每次任取
一件,每次取出后不放回,连续取两次,求取出的两件产品中恰有
一件次品的概率。
解:每 次取出一个,取后不放回地连续取两次,其一切可能的结果
组成的基本事件有6个,即(a
1< br>,a
2
)和,(a
1
,b
2
),(a
2,a
1
),(a
2

b
1
),(b
1
,a
1
),(b
2
,a
2
)。其中小括号内左边的 字母表示第1次取出


的产品,右边的字母表示第2次取出的产用A表示“取出的两种中,
恰好有一件次品”这一事件,则
A=[(a
1
,b
1
), (a
2
,b
1
),(b
1
,a
1
),(b
1
,a
2
)]
事件A由4个基本事件组成,因而,P(A)==
3
4
6
2
例3 现有一批产品共有10件,其中8件为正品,2件为次品:
(1)如果从中取出一件,然后放回,再取一件,求连续3次取出
的都是正品的概率;
(2)如果从中一次取3件,求3件都是正品的概率.
分析:(1)为返回抽样;(2)为不返回抽样.
解:(1)有放回地抽取3次,按抽取顺序 (x,y,z)记录结果,则
x,y,z都有10种可能,所以试验结果有10×10×10=103
种;设事
件A为“连续3次都取正品”,则包含的基本事件共有8×8×8=8
3
8
3
种,因此,P(A)=
3
=0.512.
10< br>(2)解法1:可以看作不放回抽样3次,顺序不同,基本事件不
同,按抽取顺序记录(x,y, z),则x有10种可能,y有9种可能,
z有8种可能,所以试验的所有结果为10×9×8=720 种.设事件B
为“3件都是正品”,则事件B包含的基本事件总数为8×7×6=336,
所以P(B)=
336
720
≈0.467.

高中数学决赛 北大正式一本约-高中数学培养逻辑推理的例子


山东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安徽省人教版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找规律难题-高中数学不及格考研数学


郯城高中数学教育机构-高中数学微课程文档


高中数学老师橙子换汉服三款-高中数学向量结论公式


高中数学函数抽象不等式模型例题-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课堂研究


高中数学必修一到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怀化高中数学书是什么版本


焦作高中数学教研室-考试满分网高中数学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18: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7665.html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全套教案(全册完整版)的相关文章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全套教案(全册完整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