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19:45
tags:高中数学必修五

云南高中数学会考考点手册-高中数学探究活动打包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1、正弦定理:在
???C
中,
a

b

c
分别为角
?

?
C
的对边,
R

???C
的外接圆的
半径, 则有
abc
???2R

sin?sin?sinC
2、正弦定理 的变形公式:①
a?2Rsin?

b?2Rsin?

c?2Rs inC

abc

sin??

sinC?
;③
a:b:c?sin?:sin?:sinC

2R2R2R
a?b?cabc
④.
???
sin??sin?? sinCsin?sin?sinC

sin??
(正弦定理主要用来解决两类问题: 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2、已
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况)
如: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A(A为锐角)求B。具体的做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画出图:法一:把a扰着C点旋转,看所得轨迹以AD有无交点:
当无交点则B无解、
当有一个交点则B有一解、
当有两个交点则B有两个解。
法二:是算出CD=bsinA,看a的情况:
当a当bsinA当a=bsinA或a>b时,B有一解
注:当A为钝角或是直角时以此类推既可。
111
3、三角形面积公式:
S
???C
?bcsin??absinC?acsin?

222
A
b
bsinA
D
a
C
4、余弦定理:在
???C
中,有
a
2
?b
2
? c
2
?2bccos?

b
2
?a
2
?c
2
?2accos?

c
2
?a
2
?b
2
?2abcosC

b
2
?c
2
?a
2
a
2
?c2
?b
2
a
2
?b
2
?c
2
5、余弦定理的推论:
cos??

cos??

cosC?

2bc2ac2ab
(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 、已知三边求角)
6、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设
a

b

c

???C
的角
?

?

C
的对边,则:①若
a
2
?b
2
?c
2

B

C?90
o

A
②若
a
2
?b
2
?c
2
,则
C?90
o
;③若
a< br>2
?b
2
?c
2
,则
C?90
o

C D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A、B,
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
3
千米的C、D两点,
并测得∠ACB=75
O
, ∠BCD=45
O
, ∠ADC=30
O
,
∠ADB=45
O
(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
本题解答过程略


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7、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8、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9、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10、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11、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 项的数列(即:a
n+1
>a
n
).
12、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 ,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
n+1
n
).
13、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即:a
n+1
=a
n
).
14、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5 、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
?
a
n
?
的第
n
项与 序号
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6、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
a
n
与它的前一项
a
n?1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17、如 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
等差数列,这个常数 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符号表示:
a
n?1
?a
n
?d
。注 :看数列是不是等差
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a
n
?a
n?1
?d(n?2,d为常数)
②2
a
n
?a
n?1< br>?a
n?1
(
n?2
) ③
a
n
?kn?b
(
n,k
为常数
18、由三个 数
a

?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 则
?
称为
a

b
的等差
中项.若
b?a?c
,则称
b

a

c
的等差中项. 2
19、若等差数列
?
a
n
?
的首项是
a,公差是
d
,则
a
1
n
?a
1
??
n?1
?
d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 br>a
n
?a
m
?
?
n?m
?
d
;②
a
1
?a
n
?
?
n?1
?
d
;③
d?
a
n
?a
1

n?1
a
n
?a
m
a
n
?a
1
?1
; ⑤
d?

n?

n?m
d
21、若
?< br>a
n
?
是等差数列,且
m?n?p?q

m

n

p

q??
*
),则
a
m
?a
n
是等差数列,且
2n?p?q

n

p

q??
*
),则
2a
n
?a
p?a
q
;若
?
a
n
?
?a
p
?a
q

n
?
a
1
?a
n
?< br>n
?
n?1
?
S?
d
.③22.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公式:①
n
;②
S
n
?na
1
?
2
2
s
n
?a
1
?a
2
?L? a
n

23、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
2n
?
n??
*
?
,则
S
2n
?n
?
a
n
?a
n?1
?
,且
S

a< br>S

?S

?nd

?
n
S

a
n?1
S
n
②若项数为
2n?1
?
n??
*
?
,则
S
2n?1
?
?2n?1
?
a
n
,且
S

?S
?a
n


?
(其中
S

?nan

S

n?1

S

?
?
n?1
?
a
n

24、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
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 的公比.符号表示:
值为0的项;②同号位上的值同号)
注: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2
?a
n?1
?a< br>n?1
(
n?2

a
n
a
n?1
a
n?1
?0
) ①
a
n
?a
n?1
q(n?2,q为常数,且?0)


a
n
a
n?1
?q
(注:①等比数列中不会出现
a
n

a
n
?cq
n
(
c,q< br>为非零常数).
④正数列{
a
n
}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
log
x
a
n
}(
x?1
)成等比数列.
25 、在
a

b
中间插入一个数
G
,使
a
,< br>G

b
成等比数列,则
G
称为
a

b
的等比中项.若
G
2
?ab
,则称
G

a

b
的等比中项.(注:由
G
2
?ab
不能得出
a

G

b
成等比,由
a

G< br>,
b
?
G
2
?ab

26、若等比数列< br>?
a
n
?
的首项是
a
1
,公比是
q
,则
a
n
?a
1
q
n?1

< p>
?
?
n?1
?
n?m
a?aq
a?aq
27、通项公式的变形:①
n
;②
1
;③
q
n?1
m
n
a
n
n?m
a
n
q?
?
; ④.
a
m
a
1
28、若
?
a
n
?
是等比数列,且
m?n?p?q

m

n
p

q??
*
),则
a
m
?a
n?a
p
?a
q
;若
?
a
n
?

等比数列,且
2n?p?q

n

p

q??
*
),则
a
n
29、等比数列
?
a
n
?
2
?a
p
?a
q

?
na
1
?
q?1
?
?
n
的前项和的公式:①
S
n
?
?
a
1
?
1?q
n
?
a?aq
.②
1n
?
?
q?1
?
?
1? q
?
1?q
s
n
?a
1
?a
2
? L?a
n

?
s
1
?a
1
(n?1)30、对任意的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
S
n
与通项
a
n
的关系:
a
n
?
?

s?s(n?2)
n?1
?
n
[注]: ①
a
n< br>?a
1
?
?
n?1
?
d?nd?
?
a
1
?d
?

d
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 即常数列也
是等差数列)→若
d
不为0,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
d?
2
?
d
?
d
②等差{
a
n
}前
n
项和
S
n
?An
2
?Bn?
???
n?
?
a
1
?
?
n
→可以为 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的充要
?
2
??
2
?
2
条件 →若
d
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
d
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 件.
③非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
附: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
⑴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为< br>S
n
,在
d?0
时,有最大值. 如何确定使
S
n
取最大值时的
n
值,有两
种方法:
一是求使
a
n
?0,a
n?1
?0
,成立的
n< br>值;二是由
S
n
?n
2
?(a
1
?)n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
n
的值.
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对应关系如下:
数列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数列
等差数列

前n项和公式 对应函数
(时为二次函数)
通项公式

对应函数
(时为一次函数)
d
2
d
2
(指数型函数)


等比数列

(指数型函数)
我们用函数的观点揭开了数列神秘的“面纱”,将数列的通项公式 以及前n项和看成是关于n
的函数,为我们解决数列有关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例题:1、等差数列
分析:因为
中,,则 .
是等差数列,所以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三点共线, 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则(n, m),(m,n),(m+n,
所以利用每两点形成直线斜率相等,即,得=0(图像如上),这里利< br>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像,直观、简洁。
例题:2、等差数列中,,前n项和为,若,n为何值时最大?
分析:等差数列前n项和可以看成关于n的二次函数=,
是抛物线=上的离散点,根据题意,,
则因为欲求
时,
最大值,故其对应二 次函数图像开口向下,并且对称轴为
最大。
,对任意正整数n,
递增得到:
对一切
有最大值
看成函数
恒成立,求
对于一切
恒成立,设
,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它的定义域是
,即当
例题:3递增数列
分析:构造一 次函数,由数列
恒成立,所以
恒成立,即
,则只需求

,因
,抛物线对称轴
出的最大值即可,显然
构造二次函数,
为是递增数列,即函数为递增 函数,单调增区间为
,因为函数f(x)为离散函数,要函数单调递增,就看动轴与已知区间的位置。从 对应


图像上看,对称轴在的左侧
也可以(如图),因为此时B点比A点高。于是,

,得
⑵如果数列可以看 作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乘积,求此数列前
n
项和可依
照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推倒导方法:错位相减求和. 例如:
1?,3,...(2n?1)
1
2
1
4
1
2
n
,...

⑶ 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亦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此等差数列的首项就是原两个数列的第
一个相同项,公 差是两个数列公差
d
1
,d
2
的最小公倍数.
2. 判断 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
验证
a
n
?a
n?1
(
a
n
)
为同一常数。( 2)通项公式法。(3)中项公式法:验证
a
n?1
2
2a
n?1< br>?a
n
?a
n?2
(a
n?1
?a
n
a
n?2
)n?N
都成立。
?
a
m
?0
a
a
3. 在等差数列{
n
}中,有关S
n
的最值问题:(1)当
1
>0,d<0时,满足
?
的项数m使
a?0
?
m?1
?a
m
?0

s
m
取最大值. (2)当
a1
<0,d>0时,满足
?
的项数m使得
s
m
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
?
a
m?1
?0
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 应用。
附: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 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
c
?
2.裂项相消法:适用于
??
其中{
a< br>n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
aa
?
nn?1
?
列、含阶乘的数列等。
例题: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为an
=
11
解:观察后发现:a
n
=
?

nn?1
1
,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S
n
.
n(n?1)
s
n
?a
1
?a
2
?????a
n

11111
?(1?)?(?)?????(?)

223nn? 1
1
?1?
n?1


3.错位相减法:适用于
?
a
n
b
n
?
其中{
a
n
}是等差数列 ,
?
b
n
?
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例题:已知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为
a
n
?n?2
n
,求这个数列 的前n项之和
s
n

解:由题设得:
s
n
?a
1
?a
2
?a
3
?????a
n

=
1?2
1
?2?2
2
?3?2
3
?????n?2
n


s
n
=
1?2
1
?2?2
2
?3?2
3
?????n?2
n

把①式两边同乘2后得
2s
2
n
=
1?2?2?2< br>3
?3?2
4
?????n?2
n?1

用①-②,即:
s
n
=
1?2
1
?2?2
2
?3?2
3
?????n?2
n

2s< br>n
=
1?2
2
?2?2
3
?3?2
4
?????n?2
n?1


?s
n
?1?2? 2
2
?2
3
?????2
n
?n?2
n?1
?
2(1?2
n
)
?n?2
n?1
1?2
?2
n?1
?2?n?2
n?1
?(1?n)2
n?1
?2

s
n
?(n?1)2
n?1
?2

4.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5.常用结论
1): 1+2+3+...+n =
n(n?1)
2
2) 1+3+5+...+(2n-1) =
n
2

2
1
3
?2
3
???n
3
?
?
?
1
?
2
n(n?1)
?
?
?

4)
1< br>2
?2
2
?3
2
???n
2
?
1< br>n(n?1)(2n?1)
5
11
6

n(n?1)< br>?
n
?
1
n?1
1
n(n?2)
?
1
2
(
1
n
?
1
n?2
)

3)


6)

1111
?(?)(p?q)

pqq?ppq
31、
a? b?0?a?b

a?b?0?a?b

a?b?0?a?b

32、不等式的性质: ①
a?b?b?a
;②
a?b,b?c?a?c;③
a?b?a?c?b?c


a?b,c?0?ac?bc

a?b,c?0?ac?bc
;⑤
a?b,c?d?a?c?b?d


a?b?0,c?d?0?ac?bd
;⑦
a?b?0?a
n?b
n
?
n??,n?1
?


a?b?0 ?
n
a?
n
b
?
n??,n?1
?

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不等式.
34、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延伸
1.整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穿根法(零点分段法)
求解不等式:
a0
x
n
?a
1
x
n?1
?a
2
x
n?2
???a
n
?0(?0)(a
0
?0)

解法:①将不等式化为a
0
(x-x
1
)(x-x
2
)…(x-x
m
)>0(<0)形式,并将各因式x的系数化“+”;
(为了统一方 便)
②求根,并将根按从小到大的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表示出来;
③由右上方穿线(即从 右向左、从上往下:偶次根穿而不过,奇次根一穿而过),经过数
轴上表示各根的点(为什么?); < br>④若不等式(x的系数化“+”后)是“>0”,则找“线”在x轴上方的区间;若不等式
是“< 0”,则找“线”在x轴下方的区间.







(自右向左正负相间)
例题:求不等式
x
2
?3x2
?6x?8?0
的解集。
+

X
1
+

—X
2
X
3
+

X
n-2
X
n-1
—X
n
+

X


解:将原不等式因式分解为:
(x?2)(x?1)(x?4)?0

由方程:
(x?2)(x?1)(x?4)?0
解得
x
1??2,x
2
?1,x
3
?4

将这三个根按从小到大顺序在数轴上标出来,如图








由图可看出不等式
x
2
?3x
2< br>?6x?8?0
的解集为:
+
+
1
?

-2
?

4
x
?
x|?2?x?1,或x?4
?

例题:求解不等式
解:略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讨论;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
+bx+c>0(a>0)解的讨论.

二次函数
y?ax
2
?bx?c

(x?1)(x?2)(x?5)
?0
的解集。
(x?6)(x?4)

??0

??0

??0


a?0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根

有两相等实根
x
1
?x
2
??
b

2a


无实根

R
ax? bx?c?0
2
?
a?0
?
的根
ax
2
? bx?c?0
(a?0)的解集

x
1
,x
2
(x
1
?x
2
)


b
?
?
xx?x
1
或x?x
2
?

?
xx??
??

2a
??


ax< br>2
?bx?c?0
(a?0)的解集

?
xx
1
?x?x
2
?


?



?

对于a<0的不等式可以先把a化为正后用上表来做即可。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1)标准化:移项通分化为
f(x)f(x)f(x)f(x)
>0(或<0); ≥0(或≤0)的形式,
g(x)g(x)g(x)g(x)
(2)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
例题:求解不等式:
解:略
例题:求不等式
1
??1
< br>x
f(x)f(x)
f(x)g(x)?0
?0?f(x)g(x)?0;?0 ?
?
?
g(x)?0
?
g(x)g(x)

x
?1
的解集。
x?1
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基本形式:
①型如:|x|<a (a>0)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
?
x|?a?x?a
?

②型如:|x|>a (a>0)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
?
x|x??a,或x?a
?

变型:
其中-c|ax?b|?c(c?0)型的不等式的解 集可以由
?
x|?c?ax?b?c
?
解得。
?
ax?b? c
不等式组
?
在解-cax?b? ?c
?
ax?b?c(c?0)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可以由
?
x|ax ?b?c,或ax?b??c
?
来解。
③对于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绝对值的不等式: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来解.
④绝对值不等式解法中常用几何法:即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例题:求解不等式
|x?2|?1

解:略
例题:求解不等式:
|x?2|?|x?3|?10

解:零点分类讨论法:
分别令
x?2?0和x?3?0

解得:
x??3和x?2

?
3 2
x


在数轴上,-3和2就把数轴分成了三部分,如右上图
①当
x??3
时,(去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11
?
??(x?2)?(x?3)?10
11
?
x??

?
?
?
2
?
??x??3

2
?
x??3
?
?
x??3
②当
?3?x?2
时,(去 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
?3?x?2
?
?3?x?2
??
?3?x?2

??
?
?(x?2)?(x?3)?10
?
x?R
③当x?2
时,(去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
x?2
?
x? 2
9
?
?
?
9
?
2?x?

?< br>2
?
(x?2)?(x?3)?10
?
x?
?2
11 9
??
由①②③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x|??x?
?
( 注:是把①②③的解集并在一起)
22
??
y
函数图像法:

f(x)?|x?2|?|x?3|

?
?2x?1(x??3)
?
?
则有:
f(x)?
?
5(?3?x?2)

?
2x?1(x?2)
?
?
5
f(x)
=10
?
11
o

?3

2
2
9

2
x
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此分段函数及
f(x)?10
的图像如图
119
??
由图像可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x|??x?
?

22
??
4.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0)的实根的分布常 借助二次函数图像来分析:
y
设ax
2
+bx+c=0的两根为
?

?
,f(x)=ax
2
+bx+c,那么:
?
??0
?
①若两根都大于0,即
?
?0,
?
?0
,则有
?
?
?
?
?0

?
?
?
?
?0
?
o
?

对称轴x=
?
?

x
b

2a
y



?

?

o x


?
??0
?
b
?
②若两根 都小于0,即
?
?0,
?
?0
,则有
?
??0
?
2a
?
?
f(0)?0





y
?

o x
?

③若 两根有一根小于0一根大于0,即
?
?0?
?
,则有
f(0)?0< br>



④若两根在两实数m,n之间,即
m?
?< br>?
?
?n

?
??0
?
b
?m???n
?
则有
?

2a
?
f(m)?0
?

o m
?
?
?
f(n)?0
y
?

n
b

2a
x
X=
?
⑤若两个根在三个实数之间, 即
m?
?
?t?
?
?n

y
?
f(m)?0
?
则有
?
f(t)?0

?
f(n)?0
?




常由根的分布情况来求解出现在a、b、c位置上的参数
例如:若方程
x
2
?2(m?1)x?m
2
?2m?3?0
有两个正实数根,求
m的取值范围。
o m
?

X=
?
t
?

n
x
b

2a
?
4(m ?1)
2
?4(m
2
?2m?3)?0
?
??0
?
m??1
?
??
解:由①型得
?
?
?
?< br>?0
?
?
2(m?1)?0
?
?
m??1
?
m?3

?
m
2
?2m?3?0
?
??
?
?0
?
m??1,或m?3
??
?


所以方程有两个正实数根时,
m?3

又如:方程
x
2< br>?x?m
2
?1?0
的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
m
的范 围。
解:因为有两个不同的根,所以由
?
55
22
?
?< br>??0
?m?
?
(?1)?4(m?1)?0
?
?
?
?
2
?
?
2
?
2
?
?1?m?1

2
f(1)?0
?
?
?
1?1?m?1?0?
?1?m?1
?
35、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1
的不等式.
3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3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
x

y
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
?
x,y
?

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
?
x,y
?
构成的集合.
3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x ??y?C?0
,坐标平面内的点
?
?
x
0
,y
0
?

①若
??0

?x
0
??y
0
?C?0
,则点
?
?
x
0
,y
0?
在直线
?x??y?C?0
的上方.
②若
??0

?x
0
??y
0
?C?0
,则点
?
?x
0
,y
0
?
在直线
?x??y?C?0
的下 方.
3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x??y?C?0

(一)由B确定:
①若
??0
,则
?x??y?C?0
表 示直线
?x??y?C?0
上方的区域;
?x??y?C?0
表示直线
?x??y?C?0
下方的区域.
②若
??0
,则
?x??y? C?0
表示直线
?x??y?C?0
下方的区域;
?x??y?C?0
表示直线
?x??y?C?0
上方的区域.
(二)由A的符号来确定:
先把x的系数A化为正后,看不等号方向:
①若是“>”号,则
?x??y?C?0
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l:
?x??y?C?0
的右边部分。
②若是“<”号,则
?x??y?C?0
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l:
?x??y?C?0
的左边部分。
(三)确定不等式组所表示区域的步骤:
①画线:画出不等式所对应的方程所表示的直线
②定测:由上面(一)(二)来确定
③求交:取出满足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区域的公共部分。


?
2x?y ?5?0
?
例题:画出不等式组
?
y?3x?5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
2y?x?5?0
?
解:略
40、线性约束条件:由
x

y
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
x

y
的线性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
x

y
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
x

y
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
?
x,y
?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41、设
a

b
是两个正数,则
平均数.
4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
a?0

b?0
,则
a?b? 2ab
,即
22
a?b
称为正数
a

b
的 算术平均数,
ab
称为正数
a

b
的几何
2
a?b
?ab

2
a
2
?b
2
43、 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
a?b?2ab
?
a,b?R
?
;②
ab?
?
a,b?R
?
;③
2
?
a?b
?
ab?
??
?
a?0,b?0
?

?
2
?
a
2
?b
2
?
a?b
?
?
??
?
a,b?R
?

22
??
44、极值定理:设
x

y
都为正数,则有:
s
2
⑴若
x?y?s
(和为定值),则当
x?y
时,积
xy
取 得最大值.⑵若
xy?p
(积为定值),
4
2
2
则当
x?y
时,和
x?y
取得最小值
2p

例题:已知x?
解:∵
x?
5
1
,求函数
f(x)?4x?2?< br>的最大值。
4
4x?5
5
,∴
4x?5?0

4
由原式可以化为:


f(x)?4x?5?5?2?
1111
??(5?4x)??3??[(5?4x)?]?3??(5?4x)??3??1?3?2
4x?55?4x5?4x5?4x

5?4x?
13
,即
(5?4x)
2
?1
?
x?1,或x?(舍去)
时取到“=”号 < br>5?4x2
也就是说当
x?1
时有
f(x)
max
? 2

沈阳高中数学 版本-高中数学教资通过率


高中数学竞赛 复赛 湖南省-高中数学高考卷全国卷试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发布会-高中数学如何一对一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目录-高中数学竞赛平几入门


高中数学方差 期望-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公理二的运用


高中数学会知识点不会做题怎么办-甘肃高中数学都有哪些书


高中数学回归线方程-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最重要的知识点


浙江省高中数学作业本-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 选修什么意思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19:4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7870.html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