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大全(经典)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19:47
tags:高中数学必修五

高中数学月考试卷及答案-高中数学课标啥时间出版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性质:①
A?B?C?
?
,
?

sin(A?B)?sinC

cos(A?B)??cosC

③余弦定理:
a?b?c?2bccosA

b?a?c?2accosB

c
2
?a
2
?b
2
?2abcosC

222222
A?B
?
CA?BC
??
?
sin? cos

22222
b
2
?c
2
?a
2< br>a
2
?c
2
?b
2
a
2
?b
2
?c
2
cosA?

cosB?

cosC?
(角化边)
2bc2ac2ab
④面积公式:
S
?ABC
?

②在
?ABC
中,
a?b

c
,
a?b

c
;
A?B
?
sinA

sinB
,
111
absinC?bcsinA?acsinB

222
A?B
?
cosA?cosB
,
a?b
?
A?B

???
③若
?ABC
为锐角
?
,则
A?B
>,
B?C
>,
A?C>;
3、①补充: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cos
?
?
?
?
?
?cos
?
cos
?
? sin
?
sin
?
;⑵
cos
?
?
??
?
?cos
?
cos
?
?sin
?
sin
?

线



.



线



















































































































…:


…级

…班





222
a
2
?b
2

c2

b
2
?c
2

a
2
,< br>a
2

c
2

b
2

2、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①正弦定理:
a
sinA
?
b
sinB
?
c
sinC
?2R

(
2R

?ABC
外接圆的直径)

a?2RsinA

b?2RsinB

c?2RsinC

(边化角)
sinA?
a
2R

sinB?
b
2R

sinC?
c
2R
(角化边)
②正弦定理确定三角形解的情况

图 形 关 系 式 解 的 个 数

a?bsinA


a?b

一 解

A




bsinA?a?b

两 解




a?bsinA

无 解

A

a?b

一 解





a?b

无 解



1



14




sin
?
?
?
?
?
?sin
?
cos
?
?cos
?
sin
?
;⑷
sin
?
?
?
?
?
?sin
?
cos
?
?cos
?
sin
?


tan
??
?
?
?
?
tan
?
?tan
?1?tan
?
tan
?

?

tan?
?ta
?
n?
?
ta
?
n?
???
?1
?
tan
?

?
t

an

tan
?
?
?
?
?
?
t an
?
?tan
?
1?tan
?
tan
?

?

tan
?
?ta
?
n?
?
ta
?
n?
?
??
?1
?
tan
??

t

an
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
?
?2sin
?
cos
?

?1 ?sin2
?
?sin
2
?
?cos
2
?
?2sin
?
cos
?
?(sin
?
?cos
?< br>)
2


cos2
?
?cos
2
?
?sin
2
?
?2cos
2
?
?1?1?2sin
2
?

?
升幂公式
1?cos
?
?2co s
2
?
,1?cos
?
?2sin
2
?
2 2

?
降幂公式
cos
2
?
?
cos2< br>?
?1
2

sin
2
?
?
1?co s2
?
2

③不常用的三角函数值

15° 75° 105° 165°
sin
?

6?26?26?26?2
4

4

4

4

cos
?

6?26?2?6?26?2
4

4

4

?
4

tan
?

2?3

2?3

?2?3

?2?3

4、常见的解题方法:(边化角或者角化边)
5、应用举例(浏览即可)

(1)、方位角:如图1,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
(2)、方向角:如 图2,从指定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指定方向线是指正北或


2



14




********************************** ************************************************** ************************************************** ************************************************** ******************************
…………………………………密… …………………………封………………………………线…………………………………

正南或正西或正东)
(3)、仰角和俯角:如图3,与目标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 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
平视线上方时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做俯角。

b
的等差中项。
A

a

b
的 等差中项
?
A?
a?b
?
2A?a?b
?
A?a? b?A
.
2
*
③等差中项判定等差数列:任取相邻的三项
a
n?1

a
n

a
n?1

n?2,n ?
N
),则

a
n?1

a
n

a
n?1
成等差数列
?
2a
n
?a
n ?1
?a
n?1

n?2

?
?
a
n
?
是等差数列。
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a< br>1
?
?
n?1
?
d
,其中
a
1为首项,
d
为公差。变形为:
d?
a
n
?a
1
.
n?1

(1)方位角 (2)方向角 (3)仰角和俯角 (4)视角 (5)坡角与坡比
(4)、视角:如图4,观察物体的两端,视线张开的角度称为视角。
(5)、铅直平行:与海平面垂直的平面。
(6)、坡角与坡比:如图5,坡面与水平面所成 的夹角叫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叫坡比
⑤通项公式的变形:
a
n
?a
m
?
?
n?m
?
d
,其中
a
m
为第
m
项。变形为
d?
*
a
n
?a< br>m
.
n?m
⑥等差数列的性质:(1)若
n

m< br>,
p

q
?
N
,且
m?n?p?q
,则
a
m
?a
n
?a
p
?a
q

(相同数量下,项数之和相等,项之和相等)
(2)若
m?n?2p
,则< br>a
m
?a
n
?2a
p

(3)若
m

p

n
成等差数列,则
a
m

a
p

a
n
成等差关系;(等距等差)
h
??
i?
??
.

l
??
第二章 数列
1、数列的定义及数列的通项公式:

(4)若
?
a
n?
为等差数列,
S
k,
S
2k
?S
K
,S
3k
?S
2k
,?
也成等差数列(片段等差)
(5) 若
?
a
n
?
成等差数列
?
a
n
? pn?q
(公差为
p
,首项为
p?q
);
(6)若
?
c
n
?
成等差数列,则
?
a
n
?也成等差数列;
(7)如果
?
a
n
??
b
n
?
都是等差数列,则
?
pa
n
?q
?
,< br>?
pa
n
?qb
m
?
也是等差数列。
3、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
S
?
n?1
?
①一般数列
a
n

s
n
的关系为
an
?
?
1
.
?
S
n
?S
n?1
?
n?2
?


a
n
?f(n)
,数列是定义域为N的函数
f(n)< br>,当n依次取1,2,
???
时的一列函数值

a
n
的求法:
1)归纳法
?
S
1
,n ?1
2)
a
n
?
?

S
0
?0
,则
a
n
不分段;若
S
0
?0
,则
a
n
分段
?
S
n
?S
n?1
, n?2
3)若
a
n?1
?pa
n
?q
,则可设a
n?1
?m?p(a
n
?m)
解得
m
,得等 比数列
?
a
n
?m
?

?
S
n< br>?f(a
n
)
4)若
S
n
?f(a
n
)
,先求
a
1
,再构造方程组:
?
得到关于
a< br>n?1

a
n
的递推关系式
S?f(a)
n?1< br>?
n?1
例如:
S
n
?2a
n
?1
先求
a
1
,再构造方程组:
?
2、等差数列
①等差数列的 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 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
d
表示。定义式为
②等差数 列前
n
项和的公式:
S
n
?
n
?
a
1
?a
n
?
n
?
n?1
?
?na
1
?d

22
?
S
n
?2a
n
?1
?
(下减上)
a
n?1
?2a
n?1
?2a< br>n

?
S
n?1
?2a
n?1
?1
③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函数特征:(1)由
S
n
?na
1
?
d
n
?
n?1
?
dd
??
d ?n
2
?
?
a
1
?
?
n
,令A?

2
222
??
B?a
1
?
d< br>2
,则
?
a
n
?
为等差数列
?
S< br>n
?An?B
n

A、B
为常数,其中
d?2A
a
1
?a?b
). 若
2
A?0
,即
d?0
,则
S
n
是关于
n
的无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若< br>A?0
,即
d?0
,则
S
n
?na
1
.
(2)若
?
a
n
?
为等差数列,
?
a
n
?a
n?1
?d

n?2

n?
N
*
)或
a
n?1
?a
n
?d

n?
N
*

②等差中项:由三个数
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
A
叫 做
a

?
S
n
?
也是等差数列,公差为
d

?
2
?
n
?

3



14







4



14












































线





.



线



















































































































…:


…级

…班






(3)若
S
n
?m

S< br>m
?n
,则
S
m?n
??
?
m?n
?
(5)若
S
m
?S
n
,则
S
m? n
?0

(4)若
?
a
??
bA
aAnn
?
是均为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分别是
n

B
n
,则有
m
?
2m?1
b

m
B
2m?1
(5)等差数列
?
a
n
?
中,
a
1
?0

d?0
,则
S
n
有最大值,< br>a
1
?0

d?0
,则
S
n
有最小 值。
4、等比数列
①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 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那么这个数
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
q
表示
?
q?0
?
.定义式:
a
n
a
?q

n?1
(
n?2
,
a
n
?0
,
q?0
).
②等比中项:如果在
a

b
中间插入一个数
G
,使
a

G

b
成等比数列,那么
G
叫做
a

b
的等
比数列。
a

G

b
成等比数列
?
G
a< br>?
b
G
?G
2
?ab?G??ab
.两数同号才有等 比中项,且
有2个互为相反数。
③通项公式:
a
n?1
n
?a
1
q?
a
1
q
?q
n
其中首相为
a
1
,公比为
q
.
④等比数列的性质:
a
n?m
*
n
?a
m
q

n

m
?N
).
5、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
na
1
?
q?
①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公式:
S
?
1
?
n
?
?
?
a
1
?
1?q
n
?
?
1?q
?
a
1
?a
n
q
1?q
?
q?1
?

②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函数特征:当
q?1
时,
S
a
1
?
1?q
n
?
n
?
1?q
?
a
1
a
1?q
?
a
1
1?q
q
n
.记
A?
1
1?q


S
n
n
??A q?A
.(帮助判断等比数列)
③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的性质:
(1)当
S
k

S
2k
?S
k

S
3k
?S
2k
,…均不为零时,数列成等差数列。公比为
qk< br>.
(2)
S?S
nm
n?mn
?qS
m
? S
m
?qS
n

(3)
a
m
a
? q
m?n

a
m?n

n
?N
*
m
?a
n
?q

m

n

5



14



(4)若
m?n?p?q
,则
a
m
?a
n
?a
p
?a
q

(5)若
?
a
n
?
为等差数列,则
?
C
a
n
?
为等比数列
(6)若
?
a
n
?
为正项等比数列,则
?
log
C
a
n
?
是等差数列
(7)若
?
an
?

?
b
?
?
?
a
??
?
?0
?

?
a
n
?
、< br>?
a
k
n
?

?
a
n
?b
n
?

?
?
a
n
?
n
?
均为等比数列,则
?
?
a
n
?
?
?
?
等仍是等
n
??
b
n
?
比数列。公比分别为:
q、
1
、q、q
k
、q
q
1
q
1
q
2

q
.
2
(8)等比数列
?
a
?
a
1
?0
n
?
的增减性:当
?,或
?
?
q?1
?
a
1
?0
时,?
0?q?1
?
a
?
?
?
a
1
?0
?
a
1
?0
n
为递增数列;当或
?
0?q?1
?
?
q?1
时,
?
a
n
?为递增减数列。
④由递推公式求数列通向法:
(1)累加法:
a
n? 1
?a
n
?f
?
n
?
变形:
a
n?1
?a
n
?f
?
n
?

(2)累乘 法:
a
n?1
?a
n
?f
?
n
?
变形:
a
n?1
a
?f
?
n
?

n
(3)取倒数法:
a
pa
n
n?1
?
qap
n
?
(4)构建新数列法:
a
n?1
?pa
n
?q
(其中
p

q
均为常数,
?
pq( p?1)?0
?

?

a
n?1
?k?p
?
a
n
?k
?
?
?
a
n
?k< br>?
为等比数列。
6、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①公式法:如
a
n?1
n
?2n?3,a
n
?3

②分组求和法:如a
n
2
n?1
?2n?5
,可分别求出
?
3< br>n
?

?
2
n?1
n
?3?
?
?
2n?5
?
的和,然后把三部
分加起来即可。
n
③错位相减法:如
a
?
1
?
n
?
?
3n?2
?
?
?
?
2
?
?

23n?1n

S5
?
?
1
??
1
??
1
??
1
?
n
?
?
2
?< br>?
?7
?
?
2
?
?
?9
?
?
2
?
?
?????(3n?1)
?
?
2
?
?
?
?
3n?2
?
?
?
1
?< br>?
2
?
?



6



14




******** ************************************************** ************************************************** ************************************************** ************************************************** ******
…………………………………密……………………………封………………………………线 …………………………………

1
?
1
??
1
??
1
??
1
??
1
?

S
n
?
5
??
?7
??
?9
??
?
…+?
3n?1
?
??
?
?
3n?2
?
? ?
2
?
2
??
2
??
2
??
2< br>??
2
?
23n
234nn?1

n?1
( 5)同向相加:
a?b
?
a?b
?
;异向可减:
?a?c? b?d
??
?a?d?b?c

c?d
?
d?c
?
1
?
1
??
1
??
1
??
1??
1
?
两式相减得:
S
n
?5
??
?2
??
?2
??
?????2
??
?
?
3n?2
?
??
2
?
2
??
2
??
2
??
2
??
2
?
111
??;a
n< br>?
④裂项相消法:如
a
n
?
n
?
n?1?
nn?1

a
n
?
,以下略。
a?b?0
?
a?b?0< br>?
ab
(6)同向可乘:
?
?ac?bd
;异项可除:
?
??

c?d?0
?
0?d?c
?
dc
(7)乘方法则:
a?b?0
?a?b

n?N

n?1

(8)可开方性法则:
a?b?0?
n
1
n?1?n< br>?n?1?n

nn
1
?
11
?
?
?
?
?
等。
?
2n?1
??
2n?1
?
2
?
2n?12n?1
?
1
a?
n
b< br>(
n?N

n?2

⑤倒序相加法.例:在1与2之间插入 n个数
a
1
,a
2,
a
3,
???,a
n
,使这n+2个数成等差数列,
a?b
?
11
(9)倒数法则:
?
??

ab?0
?
ab
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①一元二次不等式定 义:我们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不等式,称为一
元二次不 等式。使一元二次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一元二次不等
式的所有解组成 的集合,叫做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②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求:
S
n
?a
1
?a
2
?????a
n< br>,(答案:
S
n
?n

2
第三章 不等式
1、不等式关系与不等式
①不等式定义:用不等号(
?

?

?

?

?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记作f
?
x
?
?g
?
x
?

?? b
2
?4ac

ax
2
?bx?c?0
??0

??0

??0

f
?
x
?
?g
?
x?
等。用“
?
”或“
?
”连接的不等式叫严格不等式,用不“< br>?
”或“
?
”连接的不等
式叫非严格不等式。
②实数的基本性质

a?b?a?b?0

a?b?a?b?0

a?b?a?b?0
.
实数的其他性质

?
a?0
?
的图像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没有实数根
ax
2
?bx?c?0< br>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a?0
?
a?0
?
a?0
?;;
?a?b?0,ab?0?a?b?0,ab?0
?
?ab?0
< br>??
b?0
?
b?0
?
b?0
?
?
a?0
?
的根
ax
2
?bx?c?0
?
x
1
?x
2
?

?
x
1
?x
2
?

?b?
xx??
??

2a
??
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对称性:
a?b?b?a
(2)传递性:
a?b,b?c?a?c

(3)可加性:
a?b?a?c?b?c
推论1:
a?b?c?a?c?b
(移向法则)
?
a?0
?
的解集
ax
2
?bx?c?0
?
xx?x
1
或x?x
2
?

?
xx?x?x
2
?

R

a?b
?
推论2:
?
?a?c?b?d
(同向不等式的相加法则)
c?d
?
?
a?0
?
的解集
1
?

?

a?b
?
a?b
?< br>(4)可乘性:;
?ac?bc
??
?ac?bc

c?0
?
c?0
?

附:韦达定理

b c
2
在函数
ax?bx?c?0
?
a?0
?
,则< br>x
1
?x
2
??

x
1
x
2
?
.

aa

7



14







8



14












































线





.



线



















































































































…:


…级

…班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①平面区域:一般地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
Ax?By?C?0
表示直线
Ax?By?C ?0
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我们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不
等式Ax?By?C?0
表示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把边界画成实线。
②平面区域的判定:一 般地,当
y?kx?b
时,表示
y?kx?b
的上方区域;

y?kx?b
时,表示
y?kx?b
的下方区域。
4、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线性规划有关概念:①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 最小值问题,统称线性规划问
题。②若约束条件是关于变量的一次不等式(方程),则成为线性约束条件 。③要求最大(小)值
所涉及的关于变量
x

y
的一次解析式叫做线 性目标函数。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
x

y
)叫
做可行解,⑤由 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⑥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
做最优解。
常见的目标函数的类型:
①“截距”型:
z?Ax?By;
②“斜率”型:
z?
y
x

z?
y?b
x?a;

③“距离”型:
z?x
2
?y
2

z?x
2
?y
2
;
z?(x?a)
2
?(y?b )
2

z?(x?a)
2
?(y?b)
2
.

画——移——定——求: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可行域;第二步,作直线l
0
:Ax?By?0
,平移直线
l
0
(据可行域,将直线
l
0
平行移动)确定最优解;第三步,求出最优解
(x,y)
;第四步,将最优解
(x,y)
代入目
标函数
z?Ax?By
即可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
第二步中最优解的确定方法:利用
z
的几何意义:< br>y??
A
B
x?
z
z
B
,
B
为直线的纵截距.
①若
B?0,
则使目标函数
z?Ax?By
所 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
z
取得最大值,使直
线的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z
取得最小值;
②若
B?0,
则使目标函数
z?Ax?By< br>所表示直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
z
取得最小值,使直
线的纵截距最小的角点 处,
z
取得最大值.
5、基本不等式:
ab?
a?b
2

①主要不等式:设a

b
?R
,则
a
2
?b
2
?2ab
(当且仅当
a?b
时取“=”)
②基本不等式:设
a?0

b?0
,则
a?b
2
?ab
(当且仅当
a?b
时取“=”)
即两个整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变形:
a?b?2ab
.

9



14



2
③应用:
2aba?ba
2
?b
2
?
a ?b
?
a
2
?b
2
a?b
?ab?
2?
2
?ab?
?
?
2
?
?
?
2

a

b
?R

(调几算方)
6、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1)如果和
x?y
是定值
S
,那 么当且仅当
x?y?
S
S
2
2
时,积
xy
有最大值
4

(2)如果积
xy
是定值
P
,那么 当且仅当
x?y?P
时,和
x?y
有最小值
2P
.
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各项或各因式必须为整数;②各项或各因式的和(或积)必须为常数;
③各项或各因式能够取相等的值;④多次使用均值不等式时必须同时取等号。
以上三个条件简称为“一正,二定,三相等,四同时”
其他补充内容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
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 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
x
轴平行
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直线的斜率 常用k表示,即
k?tan
?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当直线
?
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
?0
?
,90
?
?
时,
k?0
; 当
?
?
?
90
?
,180
?
?
时 ,
k?0
; 当
?
?90
?
时,
k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 斜率公式:
k?
y
2
?y
1
xx
(x
1< br>?x
2
)

P
1
?
x
1
,y
2
?
,P
2
?
x
1
,y
2< br>?
,x
1
?x
2

2
?
1
注意:(1)当
x
1
?x
2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 在,倾斜角为90°;
(2)
k

P
1

P2
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 斜式:
y?y
1
?k(x?x
1
)
直线斜率
k,且过点
?
x
1
,y
1
?

注意:当 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
y
=
y
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
l

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
x
1
,所以它的方程是
x
=
x
1

②斜截式:
y?kx?b
,直线斜率为
k
,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为
b

③两点式:
y?y
1
y
?
x?x
1

x
1
?x
2
,y
1
?y
2
)直线两点
?
x
1
,y
1
?

?
x
2
,y
2
?

2
?y
1
x
2
?x
1
④截矩式:
xa
?
y
b
?1
其中直线
l

x
轴交于点
(a,0)
,与
y
轴交于点
(0,b)
,即l

x
轴、
y
轴的截距分别为
a,b

⑤一般式:
Ax?By?C?0

A

B
不全为0)
注意:①各式的适用范围
②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
x
轴的直线:
y ?b

b
为常数);


10



14




********************************** ************************************************** ************************************************** ************************************************** ******************************
…………………………………密… …………………………封………………………………线…………………………………

平行于
y
轴的直线:
x?a

a
为常数);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当
l
1
:y?k
1
x?b
1< br>,
l
2
:y?k
2
x?b
2
时,
l
1
l
2
?k
1
?k
2
,b
1< br>?b
2

l
1
?l
2
?k
1
k
2
??1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l
1
:A
1
x?B
1
y?C
1
? 0

l
2
:A
2
x?B
2
y?C
2
?0
相交,交点坐标即方程组
?
A
1
x?B
1< br>y?C
1
?0
的一组解。方程组无解
?ll
;方程组有无数解
?
l
1

l
2
重合
1 2
?
?
A
2
x?B
2
y?C
2
? 0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
A(x
1
,y
1
),(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则
Bx
2
,y
2

|AB |?(x
2
?x
1
)
2
?(y
2
?y1
)
2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
P
?
x
0
,y
0
?
到直线
l
1
:Ax?By? C?0
的距离
d?
Ax
0
?By
0
?C

22
A?B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
l< br>1

l
2
的一般式方程为
l
1

A x?By?C
1
?0

l
2

Ax?By?C2
?0
,则
l
1

l
2
的距离为d?
C
1
?C
2
A?B
22

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
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22 2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
(x-a)+(y-b)=r
,圆上一点为
(x
0
,y
0
)
,则过此点的切线方
2
程为(x
0
-a)(x-a)+(y
0
-b)(y-b)= r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
C
1
:
?
x?a
1
?
2
?
?
y?b
1
?
2
?r
2

C
2
:
?
x?a
2
?
2
?
?
y?b
2
?
2
?R
2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
d
)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a) 当
d?R?r
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b) 当
d?R?r
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c) 当
R?r?d?R?r
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d) 当
d?R?r
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e) 当
d?R?r
时,两圆内含;
f) 当
d?0
时,为同心圆。
注意:1.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2. 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我们把数量|a||b|cos θ叫做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
2.坐标表示:设a=(x
1
, y
1
),b=(x
2
, y
2
),则a·b=x
1
x
2
+y
1
y
2
.
3.垂直条件:设 a,b为非零向量,则
a?b?a?b?0?x
1
x
2
?y
1
y
2
?0.

4.设A(x
1
, y
1
),B(x
2
, y
2
),则有
AB?(x
2
?x
1
,y
2
?y
1
)
)
5.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设a=(x
1
, y
1
),b=(x
2
, y
2
),则有a,b共线
?x
1
y
2
?x
2
y
1
?0
.
6.中点公式:设A(x
1
, y
1
),B(x
2
, y
2
),P为AB中点,则对任一点O,有
OP?
1
?
x?x
2
y
1
?y
2
?
(OA?OB) ?
?
1
,
?
.

222
??
圆与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 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
径。
2.圆的方程:
2
(1)标准 方程:
?
x?a
?
?
?
y?b
?
?r,圆心
22
?
a,b
?
,半径为r;

当< br>当
M(x
0
,y
0
)
2
2
222< br>(x?a)?(y?b)?r
与圆的位置关系:
2
2
(x
0
?a)?(y
0
?b)
(x
0
?a)?(y
0?b)
22
>
r
,点在圆外
=
r
,点在圆上
2
2
22
2

(x
0
?a)?(y
0
?b)
<
r
,点在圆内
(2)一般方程:
x?y?Dx?Ey?F?0

1
DE
?
,半径为当
D?E?4F?0
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
?
r?D
2
?E
2
?4F

?
?,?
?
?
22
?
22
2
sin(2k
?
?
?
)?sin
?
cos(2k
?
?
?
)?cos
?

tan(2k
?
?
?
)?tan
?
si n(?
?
)?cos
?
2

?
cos(?
?
)??sin
?
2

D?E?4F?0
时,表示一个点;
22

D?E?4F?0
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 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 的几何性质:
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
l:Ax?By?C? 0
,圆
C:
?
x?a
?
2
?
?
y ?b
?
2
?r
2
,圆心
C
?
a,b
?

l
的距离
22

?





d?
Aa?Bb?C
,则有
d?r?l与C相离

d?r?l与C相切


A
2
?B
2

d?r?l与C相交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

11



14







12



14














































线





.



线



















































































































…:


…级

…班







13



14
页第
14



14



高中数学必修3教材视频教学视频下载-基于大数据的高中数学校本作业研究


高中数学思想和方法 pdf下载-高中数学几何辅助线技巧


高中数学 瞬时速度-可圈可点组卷网高中数学


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高三-如何在高中数学调查问卷


高中数学文科一本书-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实用知识点


高中数学真包含-高中数学先学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常考题-代数基本定理最简证明 高中数学


2015高中数学全国联赛-高中数学高一下试卷百度文库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19: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7875.html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大全(经典)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