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21:00
tags:高中数学必修五

高中数学教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万用解题模板怎么样



§1.1.1 正弦定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试验:固定
?
ABC的边
CB及
?
B,使边AC绕着
顶点C转动.

思考:
?
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
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
?
C的大小的增大
而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
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在 初中,我们已学
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
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
中,角与边的等式 关系. 如
图,在Rt
?
ABC中,设
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a
c
?sinA

b
c
?sinB
,又
sinC?1?
c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ab
sinA
?
sinB
?
c
sinC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
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
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 边AB上的高是
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asinB?bsin A
,则
ab
sinA
?
sinB

同理可得
cb
sinC
?
sinB

从而
ab
c
sinA
?
sinB
?
sin C

类似可推出,当
?
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
式仍然成 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
相等,即
a
sinA< br>?
b
sinB
?
c
sinC


试试:
(1)在
?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asinA?bsinB
B.
acosA?bcosB

C.
asinB?bsinA
D.
acosB?bcosA

(2)已知△ABC中,a=4,b=8,∠A=30°,则
∠B等于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
正弦 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

k使
a?ksinA
, ,
c?ksinC

(2)
ab
c
sinA
?< br>sinB
?
sinC
等价于 ,
cb
sinC
?
sinB

ac
sinA
?
sinC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 ,

a?
bsinA
sinB

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
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sinA?
a
sinB

sinC?



4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

b


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 典型例题
例1. 在
?ABC
(

中,已 知
A?45

B?60

a?42
cm,
解三角形 .



















变式:在
?ABC
中,已知< br>B?45

C?60

a?12
cm,解三角形.












例2. 在?ABC中,c?6,A?45,a?2,求b和B,C.














变式:在
?ABC中,b?3,B?60,c?1,求a和A,C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正弦定理:
ab< br>sinA
?
sinB
?
c
sinC

2.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①三角函数的定义,
还有 ②等积法,③外接圆法,④向量法.
3.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①已知两角和一边;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 知识拓展

a
si nA
?
b
sinB
?
c
sinC
?2R
, 其中
2R
为外接圆直径.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
?ABC
中,若
cosA
cosB
?
b< br>a
,则
?ABC
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2. 已知△ABC中,A∶B∶C=1∶1∶4,
则a∶b∶c等于( ).
A.1∶1∶4 B.1∶1∶2
C.1∶1∶
3
D.2∶2∶
3

3. 在 △ABC中,若
sinA?sinB
,则
A

B
的大小关系为( ).
A.
A?B
B.
A?B

C.
A

B
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4. 已知
?
ABC中,
sinA:sinB:sinC?1:2:3
,则
a:b:c
= .
5. 已知
?
ABC中,
?
A
?60?
a?3
,则
a?b?c
sinA?sinB?sinC
= .

课后作业

1. 已知△ABC中,AB=6,∠A=30°,∠B=
120?

解此三角形.
















2. 已知△ABC中,sinA∶sinB∶sinC=k∶(k+1)∶
2k (k

0),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为.













§1.1.2 余弦定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
2. 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3. 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 和它所对角
的 的 相等,即 = = .

复习2:在△A BC中,已知
c?10
,A=45?,C=30?,
解此三角形.







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




二、新课导学
※ 探究新知

问题:在
?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
c

a

b
.
C

AC?

b
a

AC?AC?

A
B

c




同理可得:
a
2?b
2
?c
2
?2bccos

A


c
2
?a
2
?b
2
?2abcosC



新知: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
他两边的 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
的积的两倍.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
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cosA?
b
2
?c
2
?a
2
2bc
, ,

[理解定理]
(1)若C=
90?
,则
cosC?
,这时
c
2
?a
2
?b
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
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
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试试:
(1)△ABC中,
a?33

c?2

B?150
,求
b







(2)△ABC中,
a?2

b?2

c?3?1
,求
A







※ 典型例题

例1. 在△ ABC中,已知
a?3

b?2

B?45

求< br>A,C

c




















变式

:在△ABC中,若AB=< br>5
,AC=5,且cosC

9
10
,则BC=______ __.









例2. 在△ABC中,已知三边长
a?3

b?4

c?37
,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



















变式:在
?
ABC中,若
a2
?b
2
?c
2
?bc
,求角A.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
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 已知三边,求三角;
② 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 知识拓展
在△ABC中,

a
2
?b< br>2
?c
2
,则角
C
是直角;

a
2
?b
2
?c
2
,则角
C
是钝角;
若< br>a
2
?b
2
?c
2
,则角
C
是锐角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a=
3
,c=2,B=150°,则边b的长为
( ).
A.
34
2
B.
34
C.
22
2
D.
22

2.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
为( ).
A.
60
B.
75
C.
120
D.
150

3.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则x的
取值范围是( ).
A.
5?x?13
B.
13
<x<5
C. 2<x<
5
D.
5
<x<5
4. 在△ABC中,|
AB
|=3,|
AC
|=2,
AB
AC

夹角为60°,则|
AB

AC
|=_____ ___.
5. 在△ABC中,已知三边a、b、c满足
b
2
?a
2
?c
2
?ab
,则∠C等于 .

课后作业

1. 在△ABC中,已知a=7,b=8,cosC =
13
14
,求
最大角的余弦值.













2. 在△ABC中,AB=5,BC=7,AC=8,求
ABB?C
的值.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
2. 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
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解三角形时
已知三边求角,用 定理;
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用 定理;
已知两角和一边,用 定理.

复习2:在△ABC中,已知 A=
?
6
,a=25
2
, b
=50
2
,解此三角形.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① A=
?
6
,a=25,b=50
2

② A=
?
6
,a=
506
3
,b=50
2

③ A=
?
6
,a=50,b=50
2
.


















思考: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新知: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 br>已知边a,b和
?
A
C
CC
C
b
a
bb
b
a
a
a
A
A
A
a
A
H
BB1
HB2H
B
aa=CH=bsinA
CH=bsinAa?b
无解
仅有一个解
有两个解
仅有一个解
试试:

1. 用图示分析(A为直角时)解的情况?




2.用图示分析(A为钝角时)解的情况?




※ 典型例题

例1. 在
?
ABC中,已知
a?80

b?100

?A?45?

试判断此 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变 式:在
?
ABC中,若
a?1

c?
1
2

?C?40?

则符合题意的b的值有
_____个
















例2. 在
?
ABC中,
A?60?

b?1

c?2
,求
a?b?csinA?sinB?sinC
的值.

















变式:在
?
ABC中,若
a?55

b?16
,且
1
2
absinC?220
,求角
3
C.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解决);
2. 已知三角形三边问题(用余弦定理解决);
3. 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一边问题(用正弦定理解决);
4.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问题(既可用
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可能有一解 、两解和
无解三种情况).

※ 知识拓展


?
ABC中,已知
a,b,A
,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
①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
a?b
才能有且只有
一解;否则无解;
②当A为锐角时,
如果
a

b
,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
a?b
,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
(1)若
a?bsinA
,则有两解;
(2)若
a?bsinA
,则只有一解;
(3)若
a?bsinA
,则无解.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a、b为△ABC的边,A、B分别是a 、b的
对角,且
sinA2a?b
sinB
?
3
,则
b
的值=( ).
A.
1
3
B.
2
3
C.
4
3
D.
5
3

2. 已知在△ABC中,sinA∶sinB∶sinC=3∶5∶7,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
A.135° B.90° C.120° D.150°
3. 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
角形形状为(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由增加长度决定
4. 在△ABC中,sinA:sinB:sinC=4:5:6,则cosB
= .
5. 已知△ABC中,
bcosC?ccos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

课后作业

1. 在
?
ABC中,
a? xcm

b?2cm

?B?45?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 三角形有两解,求x的取值范
围.












2. 在
?
ABC 中,其三边分别为a、b、c,且满足
1a
2
?b
2
?c
2
2
absinC?
4
,求角C.













§1.2应用举例—①测量距离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
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ABC中,∠C=60°,a+ b=
23?2

c=2
2
,则∠A为 .







复习2:在△ABC中,sinA=
sinB?sinC
cosB?cosC
,判断三
角形的形状.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
之间的 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
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
?
BAC=
51?

?
ACB=
75?
. 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提问1:
?
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
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
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
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
知角算出AC的对角,
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













新知1:基线
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 叫基线.

例2. 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
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
是两个 的点之间的距离
测量问题.
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
确定C、D两点.
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 意两个内角与
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
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

















变式: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
?
BCA= 60°,
?
ACD=30°,
?
CDB=45°,
?
BDA
=60°.







练: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 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
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三、总结提升
D.6cm
2. 台风中心从A地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
方向移动,离台风 中心30千米内的地区为危险区,
城市B在A的正东40千米处,B城市处于危险区
内的时间为 ( ).
A.0.5小时 B.1小时
C.1.5小时 D.2小时
3. 在
?ABC
中,已知
(a
2
?b
2
)sin(A?B)?(a
2
?b
2
)sin(A?B)


?ABC
的形状(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4.在
?ABC
中,已知
a?4
,则
n
C?120

b? 6

isA
的值是 .
5. 一船以每小时15k m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处
看到一个灯塔B在北偏东
60
,行驶4h后,船到
达C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
15
,这时船与灯
塔的距离为 km.

课后作业

1. 隔河可以看到两个目标,但不能到达,在岸 边选
取相距
3
km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
∠BCD=45 °,∠ADC=30°,∠ADB=45°,A、
B、C、D在同一个平面,求两目标A、B间的距离.














2. 某船在海面A处测得灯塔C与A相距
103
海里,
且在北偏东
30?
方向;测得灯塔B与A相距
156

里,且在北偏西
75?
方向. 船由
A
向正北方向航行
到D处,测得灯塔B在南偏西
60?
方向. 这时灯塔
C与D相距多少海里?











※ 学习小结

1.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
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
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
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
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2.基线的选取:
测量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
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水平地面上有一个球,现用如下方法测量球的大
小,用锐角
45?
的等 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紧靠球
面,P为切点,一条直角边AC紧靠地面,并使
三角板与地面垂直, 如果测得PA=5cm,则球的
半径等于( ).
A.5cm
B.
52cm


C.
5(2?1)cm

P
A C



§1.2应用举例—②测量高度

学习目标

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
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2. 测量中的有关名称.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
?
ABC中,
cosA
cosB
?
b
a
?
5
3
,则
?
ABC的
形状是怎样?









复 习2:在
?
ABC中,
a
、b、c分别为
?
A、
?
B、
?
C的对边,若
a:b:c
=1:1:
3
,求 A:B:C的值.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新知: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

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
平转角 ;

坡度---沿余坡向上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仰角与俯角--- 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
线之上时,称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
为俯角.


探究: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
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 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
方法.

分析:选择基线HG,使H、G、B三点共线,

要求AB,先求AE

?ACE
中,可测得角 ,关键求AC

?ACD
中,可测得角 ,线段 ,又有
?

故可求得AC



















※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
?
=54
?40
?
,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
?
=50
?1
?
. 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
山高CD(精确到1 m)































例2.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 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
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东偏
南15
?
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
顶在东偏南25
?
的方向上,仰角为8
?
,求此山的高
度CD.
问题1:
欲求出CD,思考在哪
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
适合呢?

问题2:

?
BCD中,已知BD或BC都可求出CD,根据
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 长?












变式:某人在山顶观察到地面上有相距2500米的
A、B两 个目标,测得目标A在南偏西57°,俯角
是60°,测得目标B在南偏东78°,俯角是45°,试求山高.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
题及根据题意画 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
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 知识拓展
在湖面上高h处,测得云之仰角为
?
,湖中云之
影的 俯角为
?
,则云高为
h
sin(
?
?
?
)
sin(
?
?
?
)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
?
ABC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成立的是( ).
A.
a?bsinA
B.
a?bsinA

C.
a?bsinA
D.
a?bsinA

2. 在
?
ABC中,AB=3,BC=
13
,AC=4,则边AC
上的高为( ).
A.
32
2
B.
33
2
C.
3
2
D.
33

3. D、C、B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100米,从D、
C 两地测得A的仰角分别为
30

45
,则A点离地
面的高AB等于( )米.
A.100 B.
503

C.50
(3?1)
D.50
(3?1)

4. 在地面上
C
点,测得一塔塔顶
A
和塔基
B
的 仰角
分别是
60?

30?
,已知塔基
B
高出地面
20m
,则
塔身
AB
的高为_________
m

5. 在
?
ABC中,
b?22

a?2
,且 三角形有两
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

课后作业

1. 为测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的 仰角为30°,测得塔基
B的俯角为45°,则塔AB的高度为多少m?










2. 在平地 上有A、B两点,A在山的正东,B在山
的东南,且在A的南25°西300米的地方,在A
侧 山顶的仰角是30°,求山高.













§1.2应用举例—③测量角度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
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
△ABC
中,已 知
c?2

C?
?
3
,且
1
2
a bsinC?3
,求
a,b
.









复习2:设
?ABC
的内角A

B

C的对边分别为a,
b,c,且A=
60

c ?3
,求
a
c
的值.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
?

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
沿北偏东32
?
的方向航行54.0 n m ile后达到海岛C.
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
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 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
0.1
?
,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分析:

首先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角
?
ABC,
然后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
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
?
CAB.





















例2. 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
?
相距9海里
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 正沿南偏东75
?
的方向以10
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
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 br>船?

































※ 动手试试

练1. 甲、乙两船同时从B点出发,甲船以每小时
10(
3
+1)km的速度向正东航行,乙 船以每小时
20km的速度沿南60°东的方向航行,1小时后甲、
乙两船分别到达A、C两点 ,求A、C两点的距离,
以及在A点观察C点的方向角.














练2. 某渔轮在A处测得在北45°的C处有一鱼群,
离渔轮9海里,并发现鱼群正沿南75 °东的方向以
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游去,渔轮立即以每小时14
海里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捕 ,问渔轮应沿什么方
向,需几小时才能追上鱼群?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 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
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
余的三 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 知识拓展

已知
?
ABC 的三边长均为有理数,A=
3
?
,B=
2
?

则< br>cos5
?
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因为
C?
?
?5
?
,由余弦定理知
a
2
?b
2
?c
2
cosC?
2ab
为有理数, 所以
cos5
?
??cos(
?
?5
?
)?? cosC
为有理数.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
?
,从B处望A处的俯
角为
?
,则
?

?
的关系为( ).
A.
?
?
?
B.
?
=
?

C.
?
+
?
=
90
D.
?
+
?
=
180

2. 已知两线段
a?2

b?22
,若以
a

b
为边作
三 角形,则边
a
所对的角A的取值范围是( ).
A.
(
??
?
6
,
3
)
B.
(0,
6
]

C.
(0,
??
2
)
D.
(0,
4
]

3. 关于
x
的方程
s inAx
2
?2sinBx?sinC?0
有相
等实根,且A、B、C是?
的三个内角,则三角形
的三边
a、b、c
满足( ).
A.
b?ac
B.
a?bc

C.
c?ab
D.
b
2
?ac

4. △ABC中,已知a:b:c=(
3
+1) :(
3
-1):
10

则此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为 .
5. 在三角形中,已知:A,a,b给出下列说法:
(1)若A≥90°,且a≤b,则此三角形不存在
(2)若A≥90°,则此三角形最多有一解
(3)若A<90°,且a=bsinA,则此三角形为直角三
角形,且B=90°
(4)当A<90°,a(5)当A<90°,且bsinA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

课后作业

1. 我舰在敌岛A南偏西
50?
相 距12海里的B处,
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
10?
的方向以10海里小
时的 速度航行.问我舰需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航
行才能用2小时追上敌舰?









2.






§1.2应用举例—④解三角形

学习目标

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
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
3. 能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
?
ABC中
(1)若
a?1,b?3,B?120?
,则
A
等于 .
(2)若
a?33

b?2

C?150?
, 则
c?
_____.








复习2:

?ABC
中,
a?33

b?2

C?150?
,则高
BD= ,三角形面积= .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在
?< br>ABC中,边BC上的高分别记为h
a
,那
么它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h
a
=bsinC=csinB
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
1
2
ah,
代入
可以 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S=
1
2
absinC



或S= ,

同理S= .


新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以及它
们夹角的正弦之积的一半.


※ 典型例题

例1. 在
?
ABC中,根据下列条件, 求三角形的面
积S(精确到0.1cm
2
):
(1)已知a=14.8cm,c=23.5cm,B=148.5
?

(2)已知B=62.7
?
,C=65.8
?
,b=3.16cm;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

a=41.4cm,b=27.3cm,
c=38.7cm.


















变式: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
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 量得到这个三角
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
区域的面积是多少? (精确到0.1cm
2





























例2. 在
?
ABC中,求证:
(1)
a
2
?b
2
sin
2
A?sin
2
B
c
2
?
sin
2
C


(2)
a
2
+
b
2
+
c
2
=2(bccosA+cacosB+abcosC).

















小结:证明三角形中恒等式方法: 应用正弦定理
或余弦定理,“边”化“角”或“角”化“边”.

※ 动手试试

练1. 在
?
ABC中,已知
a?28cm
,< br>c?33cm

B?45
,则
?
ABC的面积是 .




练2. 在
?
ABC中,求证:
c(acosB?bcosA)?a
2
?b
2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三角形面积公式:
S=
1
2
absinC= = .
2. 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方法:应用正弦定
理或余弦定理,“边”化“角”或“ 角”化“边”.
※ 知识拓展

三角形面积
S?p(p?a)(p?b)(p?c)

这里
p?
1
2
(a?b?c)
,这就是著名的海伦公式.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
?ABC
中,
a?2,b?3,C?60
?
,则
S
?AB C
?
( ).
A.
23
B.
3
2
C.
3
D.
3
2

2. 三角形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正弦值为
3
5< br>,面积

9
2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 ).
A. 3和5 B. 4和6 C. 6和8 D. 5和7
3. 在
?A BC
中,若
2cosB?sinA?sinC
,则
?ABC

定是( )三角形.
A. 等腰 B. 直角 C. 等边 D. 等腰直角
4.
?ABC
三边长分别为
3,4,6
,它的较大锐角的平
分线分三角形的面积比是 .
5.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分别为
a? 54cm

b?61cm

c?71cm
,则
?
A BC的面积是 .

课后作业

2. 已知在
?
ABC中,
?
B=30
?
,b=6,c=6
3
,求
a及
?
ABC的面积S.











2. 在△ABC中,若
sinA?sinB?sinC?(cosA?cos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1.2应用举例(练习)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
决一些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
2.三角形的面积及有关恒等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关键:将实际问题转化
为解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复习2: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分析此题属于哪种类型(距离、高度、角度);
②依题意画出示意图,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标在图
中;
③确定用哪个定理转化,哪个定理求解;
④进行作答,并注意近似计算的要求.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某观测站C在目标A的南 偏西
25
方向,从A
出发有一条南偏东
35
走向的公路,在C处测得 与
C相距31
km
的公路上有一人正沿着此公路向A走
去,走20
k m
到达D,此时测得CD距离为21
km

求此人在D处距A还有多远?



























例2. 在某点B处测得 建筑物AE的顶端A的仰角

?
,沿BE方向前进30m,至点C处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2
?
,再继续前进10
3
m至D点,测得
顶端A的仰角为 4
?
,求
?
的大小和建筑物AE的
高.




















例3. 如图 ,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DAB,
∠ABC=60°,AC=7,AD=6,S
15 3

ADC
=
2
,求AB
的长.

D


A
1

2




60
0



B C


















※ 动手试试

练1. 为测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 得塔顶A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
B的俯角为45°,则塔AB的高度为多少m?





















练2. 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 °,灯塔B在
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2.应用举例中测量问题的强化.

※ 知识拓展
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

?
1
?
22
2
S
4
?
?
c
2
a
2?
?
?
c?a?b
2
?
?
?
?

?
?
2
?
?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某人向正东方向走
xkm
后 ,向右转
150
,然后
朝新方向走
3km
,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3km
,则
x
等于( ).
A.
3
B.
23
C.
3

23
D.3
2.在200米的山上顶,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
角分别为
30,60
,则塔高为 ( )米.
A.
200
3
B.
2003
3
C.
400
4003
3
D.
3

3. 在
?
ABC中,
?A?60?
,< br>AC?16
,面积为
2203
,那么
BC
的长度为( ).
A.
25
B.
51
C.
493
D.
49

4. 从200米高的山顶A处 测得地面上某两个景点
B、C的俯角分别是30?和45?,且∠BAC=45?,则
这两个景 点B、C之间的距离 .
5. 一货轮航行到M处,测得灯塔S在货轮的北偏东15°相距20里处,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
向航行,半小时后,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北偏 东
45?
,则货轮的速度 .

课后作业

1. 3.5米长的棒斜靠在石堤旁,棒的一端在离堤足
1.2米地面上,另一端在 沿堤上2.8米的地方,求堤
对地面的倾斜角.











2. 已知a,b,c为△ABC的 三个内角A,B,C的
对边,向量m=(
3,?1
),n=(cosA,sinA). 若
m⊥n,且acosB+bcosA=csinC,求角B.











第一章 解三角形(复习)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
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用正弦定理:
①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②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要讨
论解的个数).
(2)用余弦定理:
①知三边求三角;
②知道两边及这两边的夹角解三角形.

复习2:应用举例
① 距离问题,②高度问题,
③ 角度问题,④计算问题.
练:有一长为2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30°,
现要将倾斜角改为45°,且高度不变. 则斜坡长变
为___ .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在
? ABC

tan(A?B)?1
,且最长边为1,
tanA?tanB

tanB?
1
2
,求角C的大小及△ABC
最短边的长.

















例2. 如图,当甲船位 于A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
向相距2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甲
船立即前往救援 ,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
30,相距10海里C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
东多少度 的方向沿直线前往B处救援(角度精确到
1)?






A
20
B
?


10


?


C













例3. 在
?
ABC中,设
tanA
tanB
?
2c?b
b
,
求A的值.


























※ 动手试试

练1. 如图,某海轮以60 n mileh 的速度航行,在
A点测得海面上油井P在南偏东60°,向北航行
40 min后到达B点,测得油井P在南偏东30°,
海轮改为北偏东60°的航向再行驶80 min到达C
点,求P、C间的距离.



C


B
60°

30°



A
60°


P











练2. 在△ABC中,b=10,A=30°,问a取何值
时,此三角形有一个解?两个解?无解?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应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测量距离、高
度、角度等);
3.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边角转化).

※ 知识拓展

设在
?ABC
中,已知三边
a

b
c
,那么用已
知边表示外接圆半径R的公式是
R?
abc
p(p?a)(p?b)(p?c)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ABC中,AB=6,∠A=30°,∠B=
120?

则△ABC的面积为( ).
A.9 B.18 C.9 D.18
3

2.在△ABC 中,若
c
2
?a
2
?b
2
?ab
,则∠C =( ).
A. 60° B. 90° C.150° D.120°
3. 在
?
ABC中,
a?80

b?100
,A =30°,则B
的解的个数是( ).
A.0个 B.1个 C.2个 D.不确定的
4. 在△ABC中,
a?32

b?23

cosC?
1
3


S
△ABC
?
__ _____
5. 在
?
ABC中,
a
、b、c分别为
?< br>A、
?
B、
?
C
的对边,若
a
2
? b
2
?c
2
?2bcsinA
,则A=___ ____.

课后作业

1. 已知
A

B
、< br>C

?ABC
的三内角,且其对边分
别为
a

b

c
,若
cosBcosC?sinBsinC?
1
2

(1)求
A

(2)若
a?23,b?c?4
,求
?ABC
的面积.













2. 在△ABC中,
a,b,c
分别为角A

B

C的对边,
a
2
?c
2
?b
2?
8bc
5

a
=3, △ABC的面积为6,
(1)求角A的正弦值; (2)求边b、c.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1)


学习目标

1. 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
关系;
2. 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
的任意一项;
3. 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
个通项公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28
~ P
30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函数
y?3
x
,当x依次取1,2,3 ,…时,
其函数值有什么特点?






复习2:函数y=7x+9,当x依次取1,2,3,…时,
其函数值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数列的概念
⒈ 数列的定义: 的一列
数叫做数列.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 都叫做这
个数列的项.
反思:
⑴ 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
那么它们是相同的数列?



⑵ 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吗?


3. 数列的一般形式:a
1
,a
2
,a
3
,,a
n
,
,或简记为
?
a
n
?
,其中
a
n
是数列 的第 项.

4. 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
?
a
n?
的第n项
a
n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来表示,那么
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反思:
⑴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


⑵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唯一?



⑶数列与函数有关系吗?如果有关,是什么关系?




5.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 数列和 数列;

2)根据数列中项的大小变化情况分为 数列,
数列, 数列和 数列.

※ 典型例题

例1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
分别是下列各数:
⑴ 1,-
1
2

1
3
,-
1
4

⑵ 1, 0, 1, 0.












变式: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
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4916
2

5

10

17

⑵ 1, -1, 1, -1;











小结:要由数列的若干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
式,只需观察分析数列中的项的构成规律,将项表

示为项数的函数关系.


例2已知数列2,
7
4
,2,…的通项公式为
a
an
2
?b
n
?
cn
,求这个数列的第四项和第五项.








变式:已知数列
5

11

17

23

29
,…,
则5
5
是它的 第 项.


小结: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只要将数列中的项代
入通项公式,就可以求出项数和项.

※ 动手试试

练1.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
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⑴ 1,
11
1
3

5

7

⑵ 1,
2

3
,2 .





练2. 写出数列
{n
2
?n}
的第20项,第n+1项.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
一个通项公式;
2. 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 知识拓展
数列可以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的特殊函数.
思考:设
f(n)
=1+
1
1
1
2

3
+…+
3n?1
( n
?
N*
)那么
f(n?1)?f(n)
等于( )
A.
1
3n?2
B.
11
3n
?
3n?1

C.
11
3n?1
?
3n?2
D.
1
3n
?
1
3n?1
?
1
3n?2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数列中不能重复出现同一个数
B. 1,2,3,4与4,3,2,1是同一数列
C. 1,1,1,1…不是数列
D. 两个数列的每一项相同,则数列相同
2. 下列四个数中,哪个是数列
{n(n?1)}
中的一项
( ).
A. 380 B. 392 C. 321 D. 232
3.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3,8,15, ,35,48.
n(n?1)
4.数列
{(?1)
2
}
的第4项是 .
5. 写出数列
?
11
2?1

2?2
,< br>?
1
2?3

1
2?4
的一个
通项公式 .

课后作业

1. 写出数列{
2
n
}的前5项.










2. (1)写出数列
2< br>2
?13
2
?14
2
?
2

15< br>2
?1
3

4

5

一个通项公式 为 .





(2)已知数列
3

7

11

15

19
,… 那
么3
11
是这个数列的第 项.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

学习目标

1. 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
的异同;
2. 会由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掌握求简单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

反思:所有数列都能有四种表示方法吗?

※ 典型例题

a
1
?1
?
?
例1

设数列
?< br>a
n
?
满足
?
写出这个
1
a?1?(n?1 ).
?
n
a
n?1
?
数列的前五项.









变式:已知< br>a
1
?2

a
n?1
?2a
n
,写 出前5项,并猜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31
~ P
34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是数列?什么是数列的通项公式?



复习2:数列如何分类?



二、新课导学
想通项公式
a
n
.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数列的表示方法



问题:观察钢管堆放示意图,寻

找每层的钢管数
a
n
与层数n之

小结:由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项,只要让n依次取不
间有何关系?
同的值代入递推公式就可求出数列的项.


1. 通项公式法:
试试:上图中每层的钢管数
a
n
与层数n之间关系的一
例2 已知数 列
?
a
n
?
满足
a
1
?0
a
n?1
?a
n
?2n
, 那

a
2007
?
( ).
个通项公式是 .

A. 2003×2004 B. 2004×2005
2. 图象法:
C. 2007×2006 D.
2004
2



数列的图形是 ,因为横

坐标为 数,所以这些点都在y轴的 侧,而点

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 .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

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3. 递推公式法:
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 br>?
a
n
?
的第1项(或前几项),


且任 一项
a
n
与它的前一项
a
n?1
(或前n项)间的关
变式:已知数列
?
a
?
满足
a?0

a?a?2 n

n
1
n?1n
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

a
.
n
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试试:上图中相邻两层的钢管数
a
n

a
n?1
之 间关系

的一个递推公式是 .




4. 列表法:
试试:上图中每层的钢管数
a
n
与层数n之间关系的


用列表法如何表示?
小结:由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适当的变形

与化归及归纳猜想都是常用方法.


※ 动手试试

练1. 已知数列
?
a
2
n
?
满足
a1
?1

a
2
?
3
,且
a
n ?1
a
n
?a
n
a
n?1
?2a
n?1< br>a
n?
?
1
0

n?2
),求
a< br>3
,a
4
.






练2.(2005年湖南)已知数列
?
a
n
?
满足
a
1
?0

a
?3
*
n?1
?
a
n
3a

n?N
),则
a
20
?
( ) .
n
?1
A.0 B.-
3
C.
3
D.
3
2



练3. 在数列
?
a
n
?
中,
a
1
?2

a
17
?66
,通项公式
是项数n的一次函数.
⑴ 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⑵ 88是否是数列
?
a
n
?
中的项.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数列的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递推公式.

※ 知识拓展

n刀最多能将比萨饼切成几块?
意大利一家比萨饼店的员工乔治喜
欢将比萨饼切成形状各异的小块,以
便出售. 他发现一刀能 将饼切成两块,
两刀最多能切成4块,而三刀最多能
切成7块(如图).请你帮他算算看,四刀 最多能将

饼切成多少块?n刀呢?
解析:将比萨饼抽象成一个圆,每一刀的切痕看
成圆的一条弦. 因为任意两条弦最多只能有一 个交
点,所以第n刀最多与前n-1刀的切痕都各有一
个不同的交点,因此第n刀的切痕最多被 前n-1
刀分成n段,而每一段则将相应的一块饼分成两块.
也就是说n刀切下去最多能使饼增加n块. 记刀数
为1时,饼的块数最多为
a
1
,……,刀数为n时,
饼的块数最多为
a
n
,所以
a< br>n
=
a
n?1
?n
.
由此可求得
a
n
=1+
n(n?1)
2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数列
a
n?1
?a
n
?3?0
,则数列
?
a< br>n
?
是( ).
A. 递增数列 B. 递减数列
C. 摆动数列 D. 常数列
2. 数列
?
a
n?
中,
a
n
??2n
2
?9n?3
,则此数列 最大
项的值是( ).
A. 3 B. 13 C. 13
1
8
D. 12
3. 数列
?
a
n
?
满足
a
1
?1

a
n?1
?a
n
?2
(n≥1),则该数
列的通项
a
n
?
( ).
A.
n(n?1)
B.
n(n?1)

C.
n(n?1)
2
D.
n(n?1)
2

4. 已知数列
?
a
?
满足
a
1
n
n
1
?
3

a
n
?(?1)2a
n?1
(n
≥2),则
a
5
?
.
5. 已知数列
?
a
1
1
n
?
满足
a
1
?
2

a
n?1< br>?1?
a
(n≥2),
n

a
6
?
.

课后作业

1. 数列
?
a
n
?
中,
a
1
=0,
a
n?1

a
n
+(2n-1) (n∈N),
写出前五项,并归纳出通项公式.











2. 数列
?< br>a
2a
n
n
?
满足
a
1
?1

a
n?1
?
a
(n?N)
,写出
n
? 2
前5项,并猜想通项公式
a
n
.










§2.2等差数列(1)


学习目标

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
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 义判断一
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 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 正确 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
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
的 项.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36
~ P
39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是数列?





复习2:数列有几种表示方法?分别是哪几种方
法?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等差数列的概念
问题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以下四个数列有
什么共同特征?
① 0,5,10,15,20,25,…
② 48,53,58,63
③ 18,15.5,13,10.5,8,5.5
④ 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




新知: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项起,
每一项与它 一项的 等于同一个常数,这
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的 , 常用字母 表示.

2.等差中项:由三个数a,A, b组成的等差数列,
这时数 叫做数 和 的等差中项,用等式
表示为A=

探究任务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2:数列①、②、③、④的通项公式存在吗?
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若一等差数列
?
a
n
?
的首项是
a
1
,公差是d,则据其
定义可得:
a
2
?a
1
?
,即:
a
2
?a
1
?

a
3
?a
2
?
, 即:
a
3
?a
2
?d?a
1
?

a
4
?a
3
?
,即:
a
4
?a
3
?d?a
1
?

……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
a
n
?

∴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
a
1

公差d,便可求得 其通项
a
n
.

※ 典型例题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
果是,是第几项?














变式:(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10项.





(2)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
如果 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小结:要求出数列中的项,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
要想判断一数是否为某一数列的其中一项,则关键
是要看是否存在一正整数n值,使得
a
n
等于这一数.

例2 已知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
a
n
?pn? q
,其中
p

q
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
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变式: 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
n
?6n?1
,问这个
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 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
是什么?










小结:要判定
?
a
n
?
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
a
n
?a
n?1
(n≥ 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 动手试试

练1. 等差数列1,-3,-7,-11,…,求它的通
项公式和第20项.










练2.在等差 数列
?
a
n
?
的首项是
a
5
?10,a< br>12
?31

求数列的首项与公差.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差数列定义:
a
n
?a
n?1
?d
(n≥2);
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a
n
?
a
1
?(n?1)d
(n≥1).

※ 知识拓展

1.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
an
?a
1
?(n?1)d

a
n
?a
m
?(n?m)d
. 分析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可知其为一次函数,图象上表现为直 线
y?a
1
?(x?1)d
上的一些间隔均匀的孤立点.
2. 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已知和时,可设这三个
数为
a?d,a,a?d
. 若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可设
这四个数为
a?3d,a?d,a?d,a?3d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等差数列1,-1,-3,…,-89的项数是( ).
A. 92 B. 47 C. 46 D. 45
2. 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a
n
?2n?5
,则此数列是
( ).
A.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B.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
C.首项为2的等差数列 D.公差为n的等差数列
3. 等差数列的第1项是7,第7项是-1,则它的
第5项是( ).
A. 2 B. 3 C. 4 D. 6
4. 在△ABC中,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
则∠B= .
5. 等差数列的相邻4项是a+1,a+3,b,a+b,那
么a= ,b= .

课后作业

1.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⑴已知
a
1< br>?2
,d=3,n=10,求
a
n





⑵已知
a
1
?3

a
n
?21
,d=2,求n;




⑶已知
a
1
?12

a
6
?27
,求d;




⑷已知d=-
1
3

a
7
? 8
,求
a
1
.




2. 一个木制梯形架的上下底边分别为33cm,75cm,
把梯形的两腰各6等分,用平行木条连接各分点 ,
构成梯形架的各级,试计算梯形架中间各级的宽度.









§2.2等差数列(2)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
式;
2.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
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39
~ P
40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叫等差数列?



复习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等差数列的性质
1.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d
为公差,
a
m

a
n
有何关
系?





2.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d
为公差,若
m,n,p,q?N
?

m?n?p? q
,则
a
m

a
n

a
p

a
q
有何关系?







※ 典型例题

例1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已知
a
5
?10

a
12
?31

求首项
a
1
与公差
d
.











变式: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若
a
5
?6

a
8
?15

求公差d及
a
14
.










小结:在等差数列
{a
n
}
中,公差d可以由 数列中任
意两项
a
a?a
n
m

a
n通过公式
m
m?n
?d
求出.

例2 在等差数 列
?
a
n
?
中,
a
2
?a
3?a
10
?a
11
?36


a
5< br>?a
8

a
6
?a
7
.


















变式: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已知
a
2
?a
3
?a
4
?a
5
?34


a
2
a
5
?52
,求公差d.
















小结: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则
a
m
?a
n
?a
p
?a
q
,可以使得计算简化.


※ 动手试试

练1.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a
1
?a
4
?a
7
?39

a
2
?a
5
?a
8
?33
, 求
a
3
?a
6
?a
9
的值.
















练2. 已知两个等差数列5,8,11,…和3,7,11,…
都有100项,问它们有多少个相同项?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则
a
m
?a
n
?a
p
?a
q
注意:
a
m
?a
n
?a
m?n
,左右两边项数 一定要相同才
能用上述性质.
2. 在等差数列中,公差
d?
a
m
?a
n
m?n
.

※ 知识拓展

判别一个数列是否等差数列的三种方法,即:
(1)
a
n?1
?a
n
?d

(2)
a
n
?pn?q(p?0)

(3)
S
2
n
?an?bn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一个等差数列中,
a
15< br>?33

a
25
?66
,则
a
35
?
( ).
A. 99 B. 49.5 C. 48 D. 49
2.

等差数列
?
a
n
?

a
7
?a
9
?16

a
4
?1< br>,则
a
12

值为( ).
A . 15 B. 30 C. 31 D. 64
3. 等差数列
?
a
2
n
?
中,
a
3

a
10
是方 程
x?3x?5?0


a
5
?a
6
=( ).
A. 3 B. 5 C. -3 D. -5
4. 等差数列
?
a
n
?
中,
a
2
??5
a
6
?11
,则公差d
= .
5. 若48,a,b,c,-12是等差数列中连续五项,
则a= ,b= ,c= .

课后作业

1. 若
a
1
?a
2
??a
5
?30

a
6
?a
7
??a
10
?80


a
11
?a
12
??a
15
.















2. 成等差数列的三个数和为9,三数的平方和为
35,求这三个数.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


学习目标

1.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
2. 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
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42
~ P
44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什么?



复习2: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问题:
1. 计算1+2+…+100=?




2. 如何求1+2+…+n=?




新知:
数列
{a
n
}
的前n项的和:
一般地,称 为数列
{a
n
}
的前n项
的和,用
S
n
表 示,即
S
n
?


反思:
① 如何求首项为
a
1
,第n项为
a
n
的等差数列
{a
n
}
的前n项的和?




② 如何求首项为
a
1
,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
{a
n
}

前n项的和?





试试: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
{a
n
}
的前n项和
S
n
.

a
1
??4,a
8
??18,n?8;






a
1
?14.5,d?0.7,n?15
.





小结:
1. 用
S
n(a
1?a
n
)
n
?
2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2. 用
S
n(n?1)d
n
?na
1
?2
,必须已知三个条件: .

※ 典型例题

例1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
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统治》. 某市据此提出< br>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
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 园网.
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
500万元. 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
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 那么从2001年
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
投入是多少?






















小结:解实际问题的注意:
① 从问题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构建等差数列模型;
② 写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并根据首项和
公差选择前n项和公式进行求解.


例2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
{a
n
}
前10项的和是3 10,
前20项的和是1220. 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
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










变式:等差数列
{a
n
}
中,已知
a
10
?30

a
20
?50

S
n
?242< br>,求n.









小结: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
a
n
、a
1< br>、n或者a
1
、n、d
的方程,已知几个量,通过
解方程,得出其余的 未知量.

※ 动手试试

练1.一个凸多边形内角成等差数列,其中最 小的内
角为120°,公差为5°,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n
为( ).
A. 12 B. 16 C. 9 D. 16或9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两种形式;
2. 两个公式适用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3. 等差 数列中的“知三求二”问题,即:已知等差
数列之
a
1
,a
n
,q,n,S
n
五个量中任意的三个,列方程
组可以求出其余的两个.

※ 知识拓展

1. 若数列
{a
n
}
的前n项的 和
S
n
?An
2
?Bn
(A
?0

A、B是与n无关的常数),则数列
{a
n
}
是等差数列.
2. 已知数列
?
a
n
?
,
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S
n
是其
前n项和,设
k?N
?
,S
k
,S
2 k
?S
k
,S
3k
?S
2k
也成等差
数列 ,公差为
k
2
d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等差数列
{a
n
}
中,
S
10
?120
,那么
a
1
?a< br>10
?
( ).
A. 12 B. 24 C. 36 D. 48
2. 在50和350之间,所有末位数字是1的整数之
和是( ).
A.5880 B.5684 C.4877 D.4566
3. 已知等差数列的前4项和为21,末4项和为67,
前n项和为286,则项数n为( )
A. 24 B. 26 C. 27 D. 28
4. 在等差数列
{a
n
}
中,
a
1
?2

d?? 1
,则
S
8
?
.
5. 在等差数列
{a
n
}
中,
a
1
?25

a
5?33
,则
S
6
?
.

课后作业

1. 数列{
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3 ,
a
n
=11,前
n

S
n
=14,求< br>n

a
3
.













2. 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多少个数被3除余
2? 这些数的和是多少?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
和公式;
2. 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
相关问题;
3. 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n项和的公式研

S
n
的最大(小)值.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45
~ P
46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等差数列{
a
n
}中,
a
4
=-15, 公差d=3,

S
5
.




复习2:等差数列{
a
n
}中, 已知
a
3
?1

a
5
?11


a
n

S
8
.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问题:如果一个数列
?< br>a
n
?
的前n项和为
S
2
n
?pn?qn? r
,其中p、q、r为常数,且
p?0

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 果是,它的首
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 典型例题

例1已知数列
{a}
的前n项为
S
1
n
n
?n
2
?
2
n
,求这< br>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
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变式:已知数列
{a}的前n项为
S
1
2
2
n
n
?
4
n?
3
n?3

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小结:数列通项
a
n
和前n项和
S
n
关系为 a
=
?
?
S
1
(n?1)
n
,由此可 由
?
S
S
n

a
n
.
n
?S
n?1
(n?2)

例2 已知等差数列
5 ,4
2
7
,3
4
7
,....
的前n项和为
S
n
,求使得
S
n
最大的序号n的值.











变式:等差数列{
a
n
}中,
a
4
=-15, 公差d=3,
求数列{
a
n
}的前n项和
S
n
的最小值.














小结: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大(小)值的求法.
(1)利用
a
n
: 当
a
n
>0,d<0,前n项 和有最大值,
可由
a
n
≥0,且
a
n?1
≤0,求 得n的值;当
a
n
<0,d>0,
前n项和有最小值,可由
a
n
≤0,且
a
n?1
≥0,求得n
的值
(2)利用S
dd
n
:由
S
n
?
2
n
2
?(a
1
?
2
)n
,利用二次
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大 (小)值时n的值.


※ 动手试试

练1. 已知
S
2
n
?3n?2n
,求数列的通项
a
n
.

















练2. 有两个等差数列2,6,1 0,…,190及2,8,
14,…200,由这两个等差数列的公共项按从小到
大的顺序组成 一个新数列,求这个新数列的各项之
和.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数列通项
a
n
和前n项和
S
n
关系;
2. 等差数列前项和最大(小)值的两种求法.

※ 知识拓展

等差数列奇数项与偶数项的性质如下:
1°若项数为偶数2n,则
SS
S

a



=nd

S

n
(n?2)


a
n?1
2°若项数为奇数2n+1,则
S

-S

=a
n?1

S

?na
n?1< br>;
S

=(n?1)a
n?1

S

S

n
n?1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是( ).
A.
a
n
?n
2
B.
S
n
?2n?1

C.
S
2
n
?2n
2
?1
D.
S
n
?2n?n

2. 等差数列{
a
n
}中,已知
S
15
?90
,那么
a
8
?
( ).
A. 3 B. 4 C. 6 D. 12
3. 等差数列{
a
n
}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
100, 则它的前3m项和为( ).
A. 70 B. 130 C. 140 D. 170
4. 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 个数被7除
余2,这些数的和为 .
5. 在等差数列中,公差d=
1
2

S
100
?145


a1
?a
3
?a
5
?...?a
99
?
.

课后作业

1. 在项数为2n+1的等差数列中,所有奇数项和为
165,所有偶数项和为150,求n的值.













2. 等差数列{
a
n
},
a1
?0

S
9
?S
12
,该数列前多
少项的和最小?
















§2.4等比数列(1)


学习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
项公式、性质;
2.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
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3. 体会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48
~ P
51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等差数列的定义?



复习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

等差数列的性质有: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观察:①1,2,4,8,16,…
②1,
1
2

1
4

1
8
,< br>1
16
,…
③1,20,
20
2

20< br>3

20
4
,…
思考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新知:
1. 等比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项
起, 一项与它的 一项的 等于 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
数列的 ,通常用字母 表示(q≠0),即:
a
n
a
= (q≠0)
n?1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2
?a
1

a
3
?a
2
q?(a
1
q)q?a
1

a
2
4
?a
3
q?(a
1
q)q?a
1
; … …

a
n
?a
n?1
q?a
1
?
等式成立的条件

3. 等比数列中任意两项
a
n

a
m
的关系是:



※ 典型例题

例1 (1)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9项是
4
9
,公比是-
1
3
,求它的第1项;
(2)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
求它的第1项与第4项.


















小结:关于等比数列的问 题首先应想到它的通项公

a
?1
n
?a
1
qn
.

例2 已知数列{
a
n
}中,lg
a
n
?3n?5
,试用定义证
明数列{
a
n
}是等比数列.



















小结:要证明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 只需证明对于
任意正整数n,
a
n?1
a
是一个不为0的常数就行了 .
n


※ 动手试试

练1.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
过一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4%. 这种物质的
半衰期为多长(精确到1年)?















练2. 一个各项均正的等比数列,其每一项都等于
它后面的相邻两项之和,则公比
q?
( ).
A.
3
B.
35
C.
5?15?1
222
D.
2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比数列定义;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任意两项
a
n

a
m
的关
系.

※ 知识拓展

在等比数列
{a
n
}
中,
⑴ 当
a
1
?0
,q >1时,数列
{a
n
}
是递增数列;
⑵ 当
a
1
?0

0?q?1
,数列
{a
n
}
是递增 数列;
⑶ 当
a
1
?0

0?q?1
时,数列< br>{a
n
}
是递减数列;
⑷ 当
a
1
?0
,q >1时,数列
{a
n
}
是递减数列;
⑸ 当
q?0
时,数列
{a
n
}
是摆动数列;
⑹ 当
q?1
时,数列
{a
n
}
是常数列.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
?
a
n
?
为等比数列,
a
1
?12
,< br>a
2
?24
,则
a
3
?
( ).
A. 36 B. 48 C. 60 D. 72
2. 等比数列的首 项为
9
2
8
,末项为
1
3
,公比为
3,这
个数列的项数n=( ).
A. 3 B. 4 C. 5 D. 6
3. 已知数列a,a(1-a),
a1(?)a
2
,…是等比数
列,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a≠1 B. a≠0且a≠1
C. a≠0 D. a≠0或a≠1
4. 设
a
1

a
2

a
3

a
4
成等比数列,公比为2,则
2a
1
?a
2
2a?a
= .
34
5. 在等比数列
{a
n
}
中,
2a
4
?a
6
?a
5
,则公比q
= .

课后作业

在等比数列
{a
n
}
中,

a
4
?27
,q=-3,求
a
7








a
2
?18
a
4
?8
,求
a
1
和q;







a
4
?4

a
7
?6
,求
a
9








a
5
?a
1
?15,a
4
?a
2
?6
,求
a
3
.





§2.4等比数列(2)


学习目标

1.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深刻理解
等比中项概念;
2. 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并系统了解判断数列
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51
~ P
54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
= .

公比q满足的条件是

复习2:等差数列有何性质?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已知
{a
n
},{b
n
}
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仿照下
表中的例子填写表格,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证
明你的结论.

例 自选1 自选2
2
a
n

3?()
n


3
b
n


?5?2
n?1

4
a
n
b
n

?10?()
n?1


3
{a
n
b
n
}



否等比









a
※ 学习探究
变式:项数相同等比数列{
a
n
}与{
b
n
},数列{
n
}
b
n
问题1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
也一定是等比数列吗?证明你的结论.
Gb
b成等比数列,则
??G
2
?ab?G?



aG



新知1:等比中项定义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

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称为a与b的等比中项.

即G= (a,b同号).



试试:数4和6的等比中项是 .


小结:两个等比数列的积和商仍然是等比数列.
问题2:

例2在等比数列{
a
n
}中,已知
a
4
a
7
??512
,且
1.在等比数列{
a
n
}中,
a
5
2
?a
3
a
7
是否成立呢?

a
3
?a
8
?124
,公比为整数,求
a
10< br>.


2
2.
a
n
?a
n?1< br>a
n?1
(n?1)
是否成立?你据此能得到什么


结论?







2?a
n?k
a
n?k
(n?k?0)
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到什3 .
a
n

么结论?





新知2:等比数列的性质

在等比数列中,若m+n=p+q,则
am
a
n
?a
p
a
k
.

变式 :在等比数列{
a
n
}中,已知
a
7
a
12
?5
,则

a
8
a
9
a
10
a
11
?
.
试试:在等比数列
?
a< br>n
?
,已知
a
1
?5,a
9
a
10
?100
,那



a
18
?
.


※ 动手试试

练1. 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成等比数列,则( ).
A. 三边之比为3:4:5
B. 三边之比为1:
3
:3
C. 较小锐角的正弦为
5?1
2

D. 较大锐角的正弦为
5?1
2






练2. 在7和56之间插入
a

b
,使7、
a

b
、56
成等比数列,若插入
c

d
,使7、
c

d
、56成
等差数列,求
a

b

c

d
的值.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比中项定义;
2. 等比数列的性质.

※ 知识拓展

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a
n
}
具有如下基本性质:
1. 数列
{|a
n
|}

{a
2
n
}

{ca
n
}(c?0)

{a
nm
}(m?N< br>*
)

{a
k
2
n
}
等,也为等比 数列,公比分别为
|q|,q,q,q
m
,q
k
.
若数列
{b}
为等比数列,则
{ab
a
n
nn
}

{
n
b
}
也等比.
n
2. 若
m?N
*
,则
a
n?m
n
?a
m
q
. 当m=1时,便得到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 若
m?n?k?l
m,n,k,l?N
*
,则
a
m
a
n
?ak
a
l
.
4. 若
{a
n
}
各项为 正,c>0,则
{log
c
a
n
}
是一个以
log
c
a
1
为首项,
log
c
q
为公差的等差 数列. 若
{b
n
}

以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则
{cb
n
}
是以
c
b
1
为首项,
c
d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当一个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
等比数列时,这个数列是非零的常数列.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
?
a
n
?
为等比数列中,
a
n
?0

a
2
a2
4
?2a
3
a
5
?a
5
?16,那么
a
3
?a
5
?
( ).
A. ±4 B. 4 C. 2 D. 8
2. 若-9,a
1
,a
2
,-1四个实数成等差数列,-9,
b
1
,b
2,b
3
,-1五个实数成等比数列,则b
2
(a
2
-< br>a
1
)=( ).
A.8 B.-8 C.±8 D.
9
8

3. 若正数a,b,c依次成公比大于1的等比数列,
则当x>1时,
log
a
x

log
b
x

log
c
x
( )
A.依次成等差数列 B.各项的倒数依次成等差数列
C.依次成等比数列 D.各项的倒数依次成等比数列
4. 在两数1,16之间插入三个数,使它们成为等比
数列,则中间数等于 .
5. 在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
?
a
n
?
中,
a
5a
6
?9

则log
3
a
1
+ log
3
a
2
+

+
log
3
a
10
?
.


课后作业

1. 在
?
a
n
?
为等比数列中,< br>a
1
a
9
?64

a
3
?a
7
?20


a
11
的值.












2. 已知等差数列
?
a
n
?
的公差d≠0,且
a
1

a
3

a
9
成等比数列,求
a
1
?a
3
?a
9
a?a
.
24
?a
10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


学习目标

1. 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能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55
~ P
56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是数列前n项和?等差数列的数列前
n项和公式是什么?





复习2:已知等比数列中,
a
3
?3

a
6
?81
,求
a
9
,
01
a
.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故事:“国王对国际象棋的发明者的奖励”




新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设等比数列
a
1
,a2
,a
3
,a
n
它的前n项和是
S
n
?
a
1
?a
2
?a
3
?a
n
,公 比为q≠0,

公式的推导方法一:

?
?
?
S
2n?2n?1
n
?a
1
?a
1
q?a
1
q?a
1
q?a
1
q
?
?
qS
n
?

?(1?q)S
n
?


q?1
时,
S
n
?


S
n
?

当q=1时,
S
n
?


公式的推导方法二: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
a
2
a
?
a
3
a
??
a
n
?q

12
a
n?1

a
2
?a
3
??a
n
S?a
aa
?
n1
?q

1
?
2
??a
n?1
S
n
?a
n

S
n
?a
1
S
?q
.
n
?a
n

(1?q)S
n
?a
1?a
n
q
(结论同上)

公式的推导方法三:
S< br>n
?
a
1
?a
2
?a
3
?a
n


a
1
?q(a
1
?a
2
?a
3
?a
n?1
)


a
1?qS
n?1

a
1
?q(S
n
?a
n
)
.

(1?qS)
n
?a
1
? a
n
q
(结论同上)

试试:求等比数列
1
2< br>,
1
4

1
8
,…的前8项的和.








※ 典型例题

例1已知a
1
=27,a
9
=
1
243
, q<0,求这个等比数列
前5项的和.














变式:
a
1
?3

a
5
?48
. 求此等比数列的前5项和.









例2某商场今年销售计算机5000台,如果平均每
年的销售量比上一年 的销售量增加10%,那么从今
年起,大约几年可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结果保
留到个 位)?








※ 动手试试

练1. 等比数列中,
a
39
3
?
2
,S
3
?
2
,求a
1
及 q.










练2. 一个球从100m高出处自由落下,每次着地后
又弹回到原来高度的一半再 落下,当它第10次着
地时,共经过的路程是多少?(精确到1m)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3. “知三求二”问题,即:已知等比数列之
a
1
,a
n
,q,n,S
n
五个量中任意的三个,列方程组可以
求出其余的两个.

※ 知识拓展

1. 若
q??1

m?N
*,则
S
m
,S
m2
S?
m
,S
m3< br>S?
m2
,?

成新的等比数列,公比为
q
m
.
2. 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且已知积时,可设这三个
数为
a
q
,a,aq
. 若四个同符号的数成等比数列,可设
这四个数为
aa
q3
,
q
,aq,aq
3
.
3. 证明等比数列的方法有:
(1)定义法:
a
n?1
a
?q
;(2)中项法:
a
2
n?1
?a
n
a
n?2.
n
4. 数列的前n项和构成一个新的数列,可用递推公

?
?
S
1
?a
1
?
S
表示
n
?S
n?1
?a
n
(n?1)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数列1,
a

a< br>2

a
3
,…,
a
n?1
,…的前n项和< br>为( ).
1?a
n
1?a
n?1
A.
1?a
B.
1?a

n?
C.
1?a
2
1?a
D. 以上都不对
2. 等比数列中 ,已知
a
1
?a
2
?20

a
3
?a
4
?40


a
5
?a
6
?
( ).
A. 30 B. 60 C. 80 D. 160
3. 设
{a
n
}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公比为2,且
a
1
a
2
a
3
???a
30
?2
30
,那么
a
3
a
6
a
9
??? a
30
?
( ).
A.
2
10
B.
2
20
C. 1 D.
2
60

4. 等比数列的各项都是正数,若
a
1
?81,a
5
?1 6

则它的前5项和为 .
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S
n
?3
n
?a
,则a= .

课后作业

1. 等比数列中,已知
a
1
? ?1,a
4
?64,求q及S
4
.
















2. 在等比数列
?
a
n
?
中,a
1
?a
6
?33,a
2
a
5
?32
,求
S
6
.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
和公式;
2. 会用 公式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
S
n
,a
n
,a
1
,n, q
中知
道三个数求另外两个数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57
~ P
62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q?1
时,
S
n
?

当q=1时,
S
n
?



复习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
= .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与通项关系
问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S
n
?
a
1
?a2
?a
3
??a
n?1
?a
n

S
n?1
?
a
1
?a
2
?a
3
?? a
n?1
(n≥2),

S
n
?S
n?1
?

当n=1时,
S
1
?
.


反思:
等比数列前n项和
S
n
与通项
a
n
的关系是什么?






※ 典型例题

例1 数列
{a
n
n
}
的前n项和
S
n< br>?a?1
(a≠0,a≠1),
试证明数列
{a
n
}
是等比数列.






变式:已知数列{a
n
}
的前n项和
S
n
,且
S
n? 1
?4a
n
?2

a
1
?1
,设
b
n
?a
n?1
?2a
n
,求证:
数列
{b
n
}
是等比数列.
















例2 等比数列前n项,前2n项,前3n项的和分别

S
n
S
2n

S
3n
,求证:
S
n
S
2n
?S
n

S
3n
?S
2n
也成等比.


















变式:在等比数列中,已知
S
n
?48,S
2n
?60
,求
S
3n
.
















※ 动手试试

练1. 等比数列
{a
n
}
中,
S
30
?13S
10

S
10
?S
30
?140


S
20
.

















练2. 求数列1,1+ 2,1+2+2
2
,1+2+2
2
+2
3
,…的前
n项和S
n
.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与通项关系;
2. 等比数列前n项,前2n 项,前3n项的和分别是
S
n

S
2n

S
3n
,则数列
S
n

S
2n
?S
n
S
3n
?S
2n

成为等比数列.

※ 知识拓展

1. 等差数列中,
S
m?n
?S
m
?S
n
?mnd

2. 等比数列中,
S
n< br>m?n
?S
n
?qS
m
?S
m
?q
m
S
n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等比数列
{a
n
}
中,
S
3
?3< br>,
S
6
?9
,则
S
9
?
( ).
A. 21 B. 12 C. 18 D. 24
2. 在 等比数列中,
a
1
?4
,q=2,使
S
n
?400 0
的最
小n值是( ).
A. 11 B. 10 C. 12 D. 9
3. 计算机是将信息转换成二进制数进行处理的,二
进制即“逢二 进一”.如(1101)
2
表示二进制的数, 将
它转换成十进制的形式是
1 ?
3
2?1?
2
2?
1
0?2
,那么将二进制数< br>?1?2?1
(11111111)
2
转换成十进制的形式是( ).
A.
2
9
?2
B.
2
8
?1
C.
2
8
?2
D.
2
7
?1

4. 在等比数列中,若
2S
3
?a
3
?2S
2
?a
4
,则公比q
= .
5. 在等比数列中,
a
1
?1

a
n
??512

S
n
??341

则q= ,n= .

课后作业

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
n
n
?
2
?1
,求通项
a
n
.













2. 设a为常数,求数列a,2a
2
, 3a
3
,…,na
n
,…
的前n项和;















3


※ 典型例题


例1在数列
?
a
n
?
中,
a
1
=1,< br>n
≥2时,
a
n

S
n

S
n
1
学习目标

-成等比数列.
2
1.
系统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1)求
a
2
,a
3
,a
4
; (2)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2. 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与前n项和公式
S
n
的关

系;

3. 能通过前n项和公式
S
n
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

第二章 数列(复习)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教材
P
28

P
69
,找出疑惑之处)
(1)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数列的分类,从函数的
观点看数列.


(2)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



(3)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等差中项、等比中项.



(5)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方法.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1.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有些题目可结合函数知识
去解决,体现了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2.等差、等比数列中,a
1

a
n

n

d(q)、
S
n
“知
三求二”,体现了方程(组)的思想、整体思想,有时
用到换元法.
3. 求等 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要考虑公比是否等于
1,公比是字母时要进行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
思想 .
4.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有:公式法,倒序相加法,
错位相减法,拆项法,裂项法,累加法 ,等价转化
等.
5. 数列求和主要:
(1)逆序相加;
(2)错位相消;
(3)叠加、叠乘;
(4)分组求和;
(5)裂项相 消,如
1
n(n?1)
?
1
n
?
1
n?1
.


















例 2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a
1
=1,公差d>0,且
第二项, 第五项,第十四项分别是等比数列{b
n
}的
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
(1)求数列{a
n
}与{b
n
}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c
n
}对任意正整数n,均有
c
1
b?
c
2
?
c
3
????
c
n
?a
n?1

1
b
2
b
3
b
n
求c
1
+c
2
+c
3
+…+c
2004< br>的值.























※ 动手试试

练1. 等差数列
?
a
n
?
的首项为
a,
公差为
d
;等差数

?
b
n
?
的首项为< br>b,
公差为
e
. 如果
c
n
?a
n
?b(
n
n?1
,且
)c
1
?4,c
2
? 8.
求数列
?
c
n
?

通项公式.











练2. 如图,作边长为
a
的正三角形的内切圆,在这
个圆内作内接正三角形 ,然后,再作新三角形的内
切圆.如此下去,求前
n
个内切
圆的面积和.











练3. 一个蜂巢里有1只蜜蜂,第1天,它飞出去
回了5个伙伴; 第2天, 6 只蜜蜂飞出去,各自找
回了5个伙伴,……,如果这个找伙伴的过程继续
下去,第6天所有的蜜 蜂都归巢后,蜂巢中一共有
( )只蜜蜂.
A. 55986 B. 46656 C. 216 D. 36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2. 熟练掌握有关概念和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培养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知识拓展

数列前n项和重要公式:
1
2
?2
2
?3
2
?n
2
?
n(n?1)(2n?1)
6

1
3
?2
3
?n
3
?[
1< br>n(n?1)]
2
2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集合
M?
?
mm? 2n?1,n?N
*
,m?60
?
的元素个
数是( ).
A. 59 B. 31 C. 30 D. 29
2. 若在8和5832之间插入五个数,使其构成一个
等比数列,则此等比数列的第五项是( ).
A.648 B.832 C.1168 D.1944
3. 设数列
?a
n
?
是单调递增的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
是12, 前三项的积是48,则它的首项是( ).
A. 1 B. 2 C. 4 D. 8
4. 已知等差数列
5,4
2
7
,3
4
7
,...
的前
n
项和为
S
n
,则
使得
S
n
最大的序号
n
的值为 .
5. 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被5除余1的数的个数
有 个;这些数的和是

课后作业

1. 观察下面的数阵, 容易看出, 第
n
行最右边的
数是
n
2
, 那么第20行最左边的数是几?第20行
所有数的和是多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 … … … …









2. 选菜问题:学校餐厅每天供应500名学生用餐,
每星期一有A, B两种菜可供选择.调查资料表明,
凡是在星期一选A种菜的,下星期一会有20% 改
选B种菜;而选B种菜的,下星期一会有30% 改
选A种菜. 用
a
n< br>,b
n
分别表示在第
n
个星期选A的人
数和选B的人数,如果
a
1
?300,

a
10
.








例2 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
出8万本. 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

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 若把提价后杂志的
学习目标

定价设为x 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
1.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不等关系;
不低于20万元呢?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1)
2. 会从实际问题中找出不等关系,并能列出不等式
与不等式组.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写出一个以前所学的不等关系_________



复习2:用不等式表示,某地规定本地最低生活保
障金x不低 于400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
文字语言 数学符号 文字语言 数学符号
大于

至多

小于

至少

大于等于

不少于

小于等于

不多于



探究2: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 机在前方路段
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写成不
等式就是________ _______




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 的含量p
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q应不少于2.3%,
写成不等式组就是_____ ____________




※ 典型例题

例1 设点A与平面
?
的距离为d,B 为平面
?

的任意一点,则其中不等关系有______________


























例3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 成
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
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 的3倍.怎样写出满
足所有上述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呢?



















※ 动手试试

练1. 用不等式表示下面的不等关系:
(1)a与b的和是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



(2)某公路立交桥对通过车辆的高度h“限高4m”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见课本74页),在一个面积为350的矩形
地基上建造一个仓库,四周是绿地,仓库 的长L大
于宽W的4倍















练2. 有一 个两位数大于50而小于60,其个位数
字比十位数大2.试用不等式表示上述关系,并求
出这 个两位数(用a和b分别表示这个两位数的十位
数字和个位数字).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会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
2.会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

※ 知识拓展

“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是“数学王国”
的两根最为重要的“支柱”,相比较其它一些科学王国来说,“证明精神”可以说是“数学王国”的
“血液和灵魂”.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
A.
?1?2
B.
?1?2

C.
?1??1
D.
?1?2

2. 用不等式表示,某厂最低月生活费a不低于300
元 ( ).
A.
a?300
B.
a?300

C.
a?300
D.
a?300

3. 已知
a?b?0

b?0
,那么
a,b,?a,?b
的大小 关
系是( ).
A.
a?b??b??a
B.
a??b??a?b

C.
a??b?b??a
D.
a?b??a??b

4. 用不等式表示:a与b的积是非正数___________
5. 用不等式表示:某学校规定学生离 校时间t在16
点到18点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1. 某夏令营有48人,出发前要从A、B两种型号
的帐篷 中选择一种.A型号的帐篷比B型号的少5
顶.若只选A型号的,每顶帐篷住4人,则帐篷不
够 ;每顶帐篷住5人,则有一顶帐篷没有住满.若
只选B型号的,每顶帐篷住3人,则帐篷不够;每
顶帐篷住4人,则有帐篷多余.设A型号的帐篷有
x顶,用不等式将题目中的不等关系表示出来.










2. 某正版光碟,若售价20元本,可以发行10张,
售价每体高2元,发行量就减少500 0张,如何定
价可使销售总收入不低于224万元?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2)

学习目标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会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 会将一些基本性质结合起来应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设点A与平面
?
之间的距离为d,B为平面
?

任意一点,则 点A与平面
?
的距离小于或等于A

B两点间的距离,请将上述不等关系写成 不等式.


2.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
质. 请同学们回忆初中不等式的的基本性质.
(1)
a?b,b?c?a___c


(2)
a?b?a?c____b?c


(3)
a?b,c?0?ac____bc


(4)
a?b,c?0?ac____bc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问题1:如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问题2:同学们能证明以上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吗?并利用以 上基本性质,证明不等式的下列性
质:
(1)a?b,c?d?a?c?b?d;
( 2)a?b?0,c?d?0?ac?bd;

(3)a?b?0,n?N,n?1?a
n
?b
n
;
n
a?
n
b.













※ 典型例题

例1 比较大小:
(1)
(3?2)
2

6?26

(2)
(3?2)
2

(6?1)
2

(3)
1
5?2

1
6?5
(4)当
a?b?0
时,
log
1
a
_______< br>log
1
b
.
22














变式:比较
(a?3)(a?5)

(a?2)(a?4)
的大小.







例2 已知
a?b?0,c?0,
求证
cc
a
?
b
.















变式: 已知
a?b?0

c?d?0
,求证:
a
d
?
b
c
.







例3已知
12?a?60,15?b?36,求a?b及
a
b
的取值
范围.







变式:已知
?4?a?b??1,?1?4a?b?5
,求9a?b
的取值范围.






※ 动手试试

练1. 用不等号“>”或“<”填空:
(1)
a?b,c?d?a?c____b?d

(2)
a?b?0,c?d?0?ac____bd

(3)
a?b?0?
3
a____
3
b

(4)
a?b?0?
11
a
2
___
b
2
.

练2. 已知x>0,求证
1?x?1?
x
2
.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并用不等式的性质证
明了一些简 单的不等式,还研究了如何比较两个实
数(代数式)的大小——作差法,其具体解题步骤
可归纳 为:
第一步:作差并化简,其目标应是n个因式之积或
完全平方式或常数的形式;
第二步:判断差值与零的大小关系,必要时须进行
讨论;
第三步:得出结论.

※ 知识拓展
“作差法”、“作商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1)作差法的一般步骤:
作差——变形——判号——定论
(2)作商法的一般步骤:
作商——变形——与1比较大小——定论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若
f(x)?3x
2
?x? 1

g(x)?2x
2
?x?1
,则
f(x)
与< br>g(x)
的大小关系为( ).
A.
f(x)?g(x)
B.
f(x)?g(x)

C.
f(x)?g(x)
D.随x值变化而变化
2. 已知
x?a?0
,则一定成立的不等式是( ).
A.
x
2
?a
2
?0
B.
x
2
?ax?a
2

C.
x
2
?ax?0
D.
x
2
?a
2
?ax

3. 已知
?< br>??
?
?
?
2
?
?
?
?
?
2
,则
2
的范围是( ).
A.
(?
?
?
2
,0)
B.
[?
2
,0]

C.
(?
?
,0]

?
2
D.
[?
2
,0)

4. 如果
a?b
,有下列不 等式:①
a
2
?b
2
,②
1
a
?
1
b


3
a
?3
b
,④
gla ?glb
,其中成立的是 .
5. 设
a?0

?1?b?0
,则
a,ab,ab
2
三者的大小关
系为 .

课后作业

1. 比较
5112
12
?
5

3
?
7
的大小.










2. 某市环保局为增加 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出两个投
资方案:方案A为一次性投资500万元;方案B为
第一年投资5 万元,以后每年都比前一年增加10
万元.列出不等式表示“经n年之后,方案B的投
入不少于 方案A的投入”.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1)
探究二:如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能否与一元二次

学习目标

1. 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
不等式的解法;
2. 理解一 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
方程的关系,能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及一元二次方
程解 一元二次不等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76
~ P
78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解下列不等式:

1
2
x??1
; ②
?
1
1
2
x?1
; ③
?
2
x?1?0
.







复习2:写出一个以前所学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____________ _,一元二次函数________________,
一元二次方程_______________ ____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一:某同学要上网,有两家公司可供选择,公
司A每小时收费1.5元 (不足1小时按1小时收费);
公司B的收费原则为:在第1小时内(含恰好1小时,
下同)收 费1.7元,第2小时内收费1.6元,以后每
小时减少0.1元(若一次上网时间超过17小时按17
小时计算). 如何选择?












归纳: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最终归
结为如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新知 :只含有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
数是_______的不等式,称为________ _______.
方程与其图象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呢?


??0

??0

??0

二次函数
y?ax
2
?bx?c


a?0
)的图



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c?0
?
a?0
?
的根




ax
2
?bx?c?0
(a?0)的解集


ax
2
?bx?c?0
(a?0)的解集





归纳:解不等式时应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再根
据图象写出其解集.

※ 典型例题

例1 求不等式
?x
2
?2x?3?0
的解集
.














变式: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
x
2
?2x?3?0
; (2)
?x
2
?2x?3?0
.












例2 求不等式
4x
2
?4x?1?0
的解集.









小 结: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1)将原不等式
化为一般式.(2)判断
?
的符号. (3)求方程的根.
(4)根据图象写解集.

※ 动手试试

练1. 求不等式
4x
2
?4x?15
的解集.













练2. 求不等式
13?4x
2
?0
的解集.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1) 将原不等式化为一
般式(
a?0
).(2)判断
?
的符号.(3)求 方程的
根.(4)根据图象写解集.

※ 知识拓展

(1)ax
2
?bx?c?0
对一切
x?R
都成立的条件为
?
?
a?0
?
??0

(2)
ax
2
?bx?c?0
对一切
x?R
都成立的条件为
?
?
a?0
?
??0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方程
ax
2
?bx?c?0
的两根为
x
1
,x
2
,且
x
1
?x
2
,若
a ?0
,则不等式
ax
2
?bx?c?0
的解为
( ).
A.R B.
x
1
?x?x
2

C.
x?x
1

x?x
2
D.无解
2. 关于x的不等式
x
2
?x?c?0
的解集是全体实数
的条件是( ).
A.
c?
1111
4
B.
c?
4
C.
c?
4
D.
c?
4

3. 在下列不等式中,解集是
?
的是( ).
A.
2x
2
?3x?2?0
B.
x
2
?4x?4?0

C.
4?4x?x
2
?0
D.
?2?3x?2x
2
?0

4. 不等式
x
2
?3x?0
的解集是 .
5.
y??2x
2
?12x?18
的定义域为 .

课后作业

1.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
x
2
?3x?10?0
; (2)
x
2
?4x?5?0
.















2.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x
2
?(m?1)x?m?0
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2)
例2 一个汽车制造厂引进了一条摩托车整车装配

学习目标

1. 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
的关系;
2. 进一步熟练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复习2: 解不等式.
(1)
3x
2
?7x?10
; (2)
?2x
2
?x?5?0
.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某种牌号的汽车在水泥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
m和汽车的速度 x kmh有如下的关系:
s?
11
2
20
x?
180
x
.
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测得这种车的刹车距离大于
39.5m,那么这辆汽车刹车前的速度是多少?(精
确到0.01kmh)


















流水线,这条流水线生产的摩托车数量x(辆)与
创造的价值y(元)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y??2x
2
?220x

若这家工厂希望在一个星期内利用这条流 水线创
收6000元以上,那么它在一个星期内大约应该生
产多少辆摩托车?


























例3 产品的总成本y(万元)与产量x之间的 函数
关系式是
y?3000?20x?0.1x
2

x?(0,24 0).
若每
台产品的售价为25万元,求生产者不亏本时的最
低产量.




















※ 动手试试

练1. 在一次体育课上,某同学以初速度
v
0
?12ms
竖直上抛一排球,该排球能够在抛出点
2 m以上的位置最多停 留多长时间?(注:若不计
空气阻力,则竖直上抛的物体距离抛出点的高度h
与时间x满足关系
h?v?
1
0
t
2
gt
2
,其中
g?9.8m
2
s













练2.某文具店购进一批 新型台灯,若按每盏台灯
15元的价格销售,每天能卖出30盏;若售价每提
高1元,日销售量 将减少2盏. 为了使这批台灯每
天获得400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应怎样制定这批台
灯的销售价格?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进一步熟练掌握一元 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
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一元二次函数的
关系.

※ 知识拓展

(1)连结三个“二次”的纽带是:坐标思想:函
数值
y
是否大于零等价于为P
(x,y)
是否在
x
轴的
上方.
(2)三个“二次”关系的实质是数形结合思想:
ax
2
?bx?c?0的解
?y?ax
2
?bx?c
图象上的点
(x,0)

ax
2
?bx?c?0
的解
?y?ax
2
?bx? c
图象上的点
(x,y)

x
轴的上方的
x
的取值 范围.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函数
y?
1
的定义域是( ).

x
2?x?12
A.
?
x|x??4

x?3}
B.
{x|?4?x?3}

C.
?
x|x??4

x?3}
D.
{x|?4?x?3}

2. 不等式
(
1
)
2x
2
?3x?9
?(
1
)
x
2
?3x? 17
33
的解集是( ).
A.[2,4] B.
(??,2][4,??)

C.R D.
(??,?2][4,??)

3. 集合A=
?
x|x
2
?5x?4?0}

B=
{x|x
2
?5x?6?0}
,则
AB
=( ).
A.
{x|1?x?2

3?x?4}

B.
{x|1?x?2

3?x?4}

C.{1,2,3,4}
D.
{x|?4?x??1

2?x?3}

4. 不等式
(x?5)(x?2)?0
的解集为 .
5. 已知两个圆的 半径分别为1和5,圆心距满足
d
2
?10d?24?0
,则两圆的位置关系 为 .

课后作业

1.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
?x
2
?3x?10?0
; (2)
x(9?x)?0
.












2. 据气象部门预报,在距离某码 头O南偏东
45?

向600km处的热带风暴中心A在以20kmh的速度
向正北方向移动,距风暴中心450km以内的地区都
将受影响. 从现在起多长时间后,该码头将受到热
带风暴影响,影响时间为多长?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
系建立系数字母关系式,或通过代入法求解不等式.

变式:已知二次不等式
ax
2
?bx?c?0
的解集为

学习目标

1.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 能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及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相
应的不等式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_____________


复习2:不等式
ax
2
?bx?c?0
(a?0)
的解集.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问题: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x
2
?(2m?1)x?m
2
?m?0


分析:在上述不等式中含有参数,因此需要先判断
参数对的解的影响.
先将不等式 化为方程
x
2
?(2m?1)x?m
2
?m?0

此方程是否有解,若有,分别为__________,其大
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 _
试试:能否根据图象写出其解集为_____________





※ 典型例题

例1设关于x的不等式
ax
2
?bx?1?0
的解集为
{x|?1?x?
1
3
}
,求
ab
.








小结:二次不等式给出解集,既可以确定对应的二
次函数图象开口方向(即a的符号 ),又可以确定
对应的二次方程的两个根,由此可根据根与系数关
{x|x?
1
3

x?
1
2
}
,求关于
x
的不等式< br>cx
2
?bx?a?0
的解集.











例2
A?{x |x
2
?4x?3?0}

B?{x|x
2
?2x?a?8 ?0}


A?B
,求
a
的取值范围.












小结:
(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含有字母系数时,要讨论
根的大小从而确定解集.
(2)集合间的关系可以借助数轴来分析,从而确
定端点处值的大小关系.

例3 若关于
m
的不等式
mx
2
?(2m?1)x?m?1 ?0
的解集为空集,求
m
的取值范围.











变式1:解集为非空.






变式2:解集为一切实数.
小结:
m
的不同实数取值对不等 式的次数有影响,
当不等式为一元二次不等式时,
m
的取值还会影响
二次函数 图象的开口方向,以及和x轴的位置关系.
因此求解中,必须对实数
m
的取值分类讨论.

※ 动手试试

练1. 设
x
2
?2x?a?8?0
对于一切< br>x?(1,3)
都成
立,求
a
的范围.












练2. 若方程
x
2
?2x?a?8?0
有两个实根
x1
,x
2
,且
x
1
?3

x
2
?1
,求
a
的范围.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对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在求解过
程中应对字母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其讨论的原则
性一般分为四类:
(1) 按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进行分类;
(2) 若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再按其符号分类;
(3) 按判别式
?
的符号分类;
(4) 按两根的大小分类.
※ 知识拓展

解高次不等式时,用根轴法:就是先把不等式
化为一端为零, 再对另一端分解因式,并求出它的
零点,把这些零点标在数轴上,再用一条光滑的曲
线,从x
轴的右端上方起,依次穿过这些零点,则
大于零的不等式的解对应着曲线在x轴上方的实 数
x
的取值集合;小于零的不等式的解对应着曲线在
x
轴下方的实数
x
的取值集合.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若方程
ax
2
?bx?c?0

a?0
)的 两根为2,3,
那么
ax
2
?bx?c?0
的解集为( ).
A.
{x|x?3

x??2}
B.
{x|x?2

x??3}

C.
{x|?2?x?3}
D.
{x|?3?x?2}

2. 不等式
ax
2
?bx? 2?0
的解集是
{x|?
11
2
?x?
3
}


a?b
等于( ).
A.
?
14 B.14 C.
?
10 D.10
3. 关于
x
的 不等式
x
2
?(a?1)x?1?0
的解集为
?

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
3
5
,1]
B.
(?1,1)
C.
(?1,1]
D.
(?
3
5
,1)

4. 不等式
x
2
?5x?24
的解集是 .
5. 若 不等式
ax
2
?bx?2?0
的解集为
{x?|?1x??
1
4
,则
}
a,b
的值分别是 .

课后作业

1.
m
是什么实数时,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mx
2
?(1?m)x?m?0
没有实数根.













2. 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x
2
?(2?a)x? 2a?0
(a∈R).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
平面区域(1)

学习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和什么是边界

会用二元一次 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
过程,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______ _________
二元一次不等式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2:解下列不等式:
(1)
?2x?1?0
; (2)
??
?
3x
2
?x?2?0
?
4x
2
? 15x?9?0
.
?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表 示为
数轴上的区间,例如,
?
?
x?3?0
?
x?4?0< br>的解集
为 . 那么,在直角坐标系内,二元一
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什么图形呢?





探究2:你能研究:二元一次不等式
x?y?6
的解
集所表示的图形吗?(怎样分析和定边界?)

从特殊到一般:
先研究具体的二元一次不等式
x?y?6
的解集
所表示的图形.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x-y=6表示一条
直线.

平面内所有的点被直线
分成三类:


第一类:在直线x-y=6上的
点;
第二类:在直线x-y=6左上方的区域内的点;
第三类:在直线x-y=6右下方的区域内的点.
设点
P(x,y
1)
是直线x-y=6上的点,选取点
A(x,y
2
)
,使它的坐 标满足不等式
x?y?6
,请同
学们完成以下的表格,
横坐标x
-3 -2 -1 0 1 2 3
点P的纵
坐标
y

1

点A的纵
坐标
y

2


并思考:
当点A与点P有相同的横坐标时,它们的纵坐
标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
根据此说说,直线x-y=6左上方的坐标与不等式
x?y?6
有什么关系?____ __________
直线x-y=6右下方点的坐标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 次不等式
x?y?6
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x-y=6的_____;
反过来,直线 x-y=6左上方的点的坐标都满足不等

x?y?6
.
因此,在平面直角 坐标系中,不
等式
x?y?6
表示直线x-y=6左上
方的平面区域;如图:


类似的:二元一次不等式x-y>6表示
直线x-y=6右下方的区域;如
图:
直线叫做这两个区域的边界




结论:
1. 二元一次不等式
Ax?By?c?0
在平面直角坐标
系中表示直线Ax?By?c?0
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
平面区域.(虚线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
2. 不等式中仅
?

?
不包括 ;但含“
?
”“
?

包括 ; 同侧同号,异侧异号.

※ 典型例题

例1画出不等式
x?4y?4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先画 ___________(用 线表示),再
取 _______判断区域,即可画出.




归纳:画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常采用
“ 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的方法.特殊地,当
C?0
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变式:画出不等式
?x?2y?4?0
表示的平面区域.
例 2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
?
?
y??3x?12
?
x?2y
的解集







归纳:不等式 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
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
平面区域 的公共部分.

变式1:画出不等式
(x?2y?1)(x?y?4)?0
表示的
平面区域.





变式2:由直线
x?y?2?0

x?2y?1?0

2x?y?1?0
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包括边界)用 不
等式可表示为 .

※ 动手试试

练1. 不等式
x?2y?6?0
表示的区域在直线
x?2y?6?0
的 __
练2. 画出不等式组
?
?
x?3y?6?0
?
x? y?2?0
表示的平面区域
.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由于对在直线
Ax?By?C?0
同 一侧的所有点
(
x,y
),把它的坐标(
x,y
)代入
Ax ?By?C
,所得
到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所以只需在此直线的某一侧
取一特殊点
(x
0
,y
0
)
,从
Ax
0
?By0
?C
的正负即可判

Ax?By?C?0
表示直线哪一侧的平 面区域.(特
殊地,当C≠0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 知识拓展

含绝对值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作法:
(1)去绝对值符号,从而把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转
化为普通的二元一次不等式.
(2)一般采用分象限讨论去绝对值符号.
(3)采用对称性可避免绝对值的讨论.
(4)在方程
f(xy)?0
或不等式
f(xy)?0
中,若
将< br>xy
换成
(?x)(?y)
,方程或不等式不变,则这个
方程或不等式 所表示的图形就关于
y(x)
轴对称.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不等式
x?2y?6?0
表示的区域在直线
x?2y?6?0
的( ).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2. 不等式
3x?2y?6?0
表示的区域是( ).

3.不等式组
?
?
x?3y?6?0
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
x?y?2?0
( ).
4. 已知点
(?3,?1)

(4,?6)在直线
?3x?2y?a?0

的两侧,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5. 画出
?
?
x?1
?1
表示的平面区域为:
?
y





课后作业

?
1. 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
?
x?3
?
2y?x
的解集.
?
?
3x?2y?6









?
x?y?6?0
2.

求不等式组
?
?
x?y?0
表示平面区域的面积.
?
?
x?3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
平面区域(2)

学习目标

1.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
示的平面区域;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画出不等式2
x
+y-6<0表示的平面区域.





?
2x?3y?
复习2:画 出不等式组
?
12
?
2x?3y??6
所示平面区域.
?
?
x?0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要将两种大小不同的钢板截成A

B

C三种
规格, 每张钢板可同时截得三种规格的小钢板的块
数如下表所示:
规格类型

A规格 B规格 C规格
钢板类型
第一种钢板
2 1 1
第二种钢板
1 2 3
今需要三种规格的成品分别为12块、15块、27块,
用数学关系式和图形表示上述要求.











例2 一个化肥厂生产甲乙两种混合肥料,生产1车
皮甲肥料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4 t,硝酸盐18t;生
产1车皮乙种肥料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1t,硝酸盐
15t. 现库存磷酸盐10t,硝酸盐66t,在此基础上生
产这两种混合肥料. 列出满足生产条件的数学关系
式,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区域.



























※ 动手试试

练1. 不等式组
?
?
(x?y?5)(x?y)?0
所表示的平面
?
0?x?3
区域 是什么图形?




















练2. 某人准备投资 1 200万兴办一所完全中学,
对教育市场进行调查后,他得到了下面的数据表格
(以班级为单位):
学段
班级学配备教硬件建教师年
生人数 师数 设
(万元)

(万元)

初中
45 2
26班 2人
高中
40 3
54班 2人
分别用数学关系式和图形表示上述限制条件.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列出约束不等式组与目
标函数. 反复的读题,读懂已知条件和问题,边读
边摘要,读懂之后可以列出一个表格表达题意. 然
后 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
数,完成实际问题向数学模型的转化
.

※ 知识拓展

求不等式的整数解即求区域内的整点是教学
中的难点,它为线性规划中求最优整数解作铺垫.
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通过打出网络求整点;
另一种是先确定区域内点的横坐标的范围,确 定
x
的所有整数值,再代回原不等式组,得出
y
的一元
一次不等式组 ,再确定
y
的所有整数值,即先固定
x
,再用
x
制约
y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不在
3x?2y?6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点是( ).
A.(0,0) B.(1,1)
C.(0,2) D.(2,0)
2. 不等式组
?
?
x?y?5?0
?
0?x?3
表示的平面区域是一个
( ).
A.三角形 B.直角梯形 C.梯形 D.矩形
?
y?x
3. 不等式组
?
?
x?y?1
表示的区 域为

,点
?
?
y?3
P
1
(0,?2)
,点
P
2
(0,0)
,则( ).
A.
P
1
?D,P
2
?D
B.
P
1
?D,P
2
?D

C.
P
1
?D,P
2
?D
D.
P
1
?D,P
2
?D

4. 由直线
x?y?2?0,x?2y?1?0

2x?y?1?0
的平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不包 括边界)
用不等式可表示为 .
?
4x?3y?8?0
5. 不等式组
?
?
x?0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
?
?
y?0
整点坐标是 .


课后作业

1. 一个小型家具厂计划生产两种类型的桌子A和
B. 每类桌子都要经过打磨、着色、上漆三道工序.桌子A需要10min打磨,6min着色,6min上漆;
桌子B需要5min打磨,12min 着色,9min上漆.如
果一个工人每天打磨和上漆分别至多工作450min,
着色每天至多 480min,请你列出满足生产条件的数
学关系式,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平面区域.






2. 某服装制造商现有10m
2
的棉布料,10 m
2
的羊毛
料,6 m
2
的丝绸料. 做一条裤子需要棉布料1 m
2
, 2
m
2
的羊毛料,1 m
2
的丝绸料,一条裙子需要棉布料
1 m
2
, 1m
2
的羊毛料,1 m
2
的丝绸料.一条裤子的纯
收益是20元,一条裙子的纯收益是40元. 为了使< br>收益达到最大,需要同时生产这两种服装,请你列
出生产这两种服装件数所需要满足的关系式,并 画
出图形.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

学习目标

1.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
示的平面区域;
2.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阅读课本P
87
至P
88
的探究
找出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可行解,
可行域的定义.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在生活、生产中,经常会遇到资源利用、人力
调配、生产安排的等问题,如:
某工厂 有A

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
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1h, 每生产
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配件耗时2h,该厂每天最多
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 个B配件,按每
天8h计算,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是什么?
(1)用不等式组表示问题中的限制条件:
设甲、乙两种产品分别生产
x

y
件,由已知条件
可得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2)画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注意:在平面区域内的必须是整数点.
(3)提出新问题:
进一步,若生产一件甲 产品获利2万元,生产一件
乙产品获利3万元,采用哪种生产安排利润最大?





(4)尝试解答:












(5)获得结果:




新知: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
①线性约束条件: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是一组
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 于x、
y的一次不等式,故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②线性目标函数:
关于x、y的一 次式z=2x+y是欲达到最大值或
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线性目标函
数.
③线性规划问题: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
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④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
(x,y)
叫可行解.
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
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线
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 典型例题

例1 在探究中若生产一件甲产品获利3万元,生
产一件乙产品获利2 万元,问如何安排生产才能获
得最大利润?

















※ 动手试试

练1. 求
z?2x? y
的最大值,其中
x

y
满足约束
?
y
条 件
?
?x
?
x?y?1

?
?
y??1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
(1)寻找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
(2)由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做出可行
域;
(3)在可行域内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 知识拓展

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1. 平移找解法:先打网格,描整点,平移直线,最
先经 过或最后经过的整点便是最优整点解,这种方
法应用于充分利用非整点最优解的信息,结合精确
的作图才行,当可行域是有限区域且整点个数又较
少时,可逐个将整点坐标代入目标函数求值,经比较求最优解.
2. 调整优值法:先求非整点最优解及最优值,再借
助不定方程的知识调 整最优值,最后筛先出整点最
优解.
3. 由于作图有误差,有时仅由图形不一定就能准确< br>而迅速地找到最优解,此时可将数个可能解逐一检
验即可见分晓.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目标函数
z?3x?2y
,将其看成直线方程时,
z
的意义是( ).
A.该直线的横截距
B.该直线的纵截距
C.该直线的纵截距的一半的相反数
D.该直线的纵截距的两倍的相反数
?
x?y?5
2. 已知
x

y
满足约束条件?
?0
?
x?y?0
,则
?
?
x?3
z?2x?4y
的最小值为( ).
A. 6 B.
?
6 C.10 D.
?
10
3. 在如图所示的可行域内,目标函数
z?x?ay

得最小值的最优解有 无数个,则
a
的一个可能值是
( ).



y

C(4,2)




A(1,1)
B(5,1)


O
x


A.
?
3 B.3 C.
?
1 D.1
4. 有5辆6吨汽车和4辆5吨汽车,要运送最多的
货物,完成这项运输任务的线性目标函数为 .
5. 已知点(3,1)和(
?
4,6)在直线
3x?2y?a?0的两侧,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课后作业

1. 在
?ABC
中,A(3,
?
1),B(
?
1,1),C(1,
3),写出
?ABC
区域所表示的二元一次不 等式组.







2. 求z?3x?5y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中
x

y

?< br>5x?3y
足约束条件
?
?15
?
y?x?1
.
?
?
x?5y?3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2)

学习目标

1.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
问题,并加以解决;
2. 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借助几何直观解决一
些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
x?4y??3
复习1:已知变量< br>x,y
满足约束条件
?
?
3x?5y?25

?< br>?
x?1

z?2x?y
,取点(3,2)可求得
z?8,取点(5,
2)可求得
z
max
?12
,取点(1,1)可求 得
z
min
?3

取点(0,0)可求得
z?0
,取点(3,2)叫做_________
点 (0,0)叫做_____________,点(5,2)和点
(1,1)____________ ______

复习2:阅读课本P

8
至P
91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
线性规划的 理论和方法主要在两类问题中得
到应用,一是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一定的条
件下,如何使 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定
一项任务,如何合理安排和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
物力、 资金等资源来完成该项任务.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一些
应用:

※ 典型例题

例1 营养学家指出,成人良好的日常饮食应该至
少提供 0.075kg的碳水化合物,0.06kg的蛋白质,
0.06kg的脂肪,1kg食物A含有0.1 05kg碳水化合
物,0.07kg蛋白质,0.14kg脂肪,花费28元;而
1kg食物B 含有0.105kg碳水化合物,0.14kg蛋白
质,0.07kg脂肪,花费21元. 为了满足营 养专家指
出的日常饮食要求,同时使花费最低,需要同时食
用食物A和食物B多少kg?










例2 要将两种大小不同的钢板截成A

B

C三种
规格 ,每张钢板可同时截得三种规格的小钢板的块
数如下表所示:
规格类型

A规格 B规格 C规格
钢板类型
第一种钢板
2 1 1
第二种钢板
1 2 3
今需要三种规格的成品分别为12块、15块、27块,< br>各截这两种钢板多少张可得所需A、B

C、三种规
格成品,且使所用钢板张数 最少?
















变式:第一种钢板为1m
2
,第二种为
2m
2
,各截
这两种钢板多少张,可 得所需三种规格的成品且所
用钢板面积最小?









例3 一个化肥厂生产甲乙两种混合肥料,生产1车
皮甲肥料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4t,硝酸盐18t;生
产1车皮乙种肥料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1t,硝 酸盐
15t. 现库存磷酸盐10t,硝酸盐66t,在此基础上生
产这两种混合肥料. 若生 1车皮甲种肥料能产生的
利润为10000元;生产1车皮乙种肥料,产生的利
润为5000元 . 那么分别生产甲、乙两种肥料各多少
车皮,能够产生最大的利润?









※ 动手试试

练1. 某厂拟生产甲、乙两种适销产品,每件销售
收入分别为3000元、2000元. 甲、乙产品都需要< br>在A、B两种设备上加工,在每台A、B设备上加
工1件甲设备所需工时分别为1h、2h,加工 1件乙
和设备所需工时分别为2h、1h,A、B两种设备每
月有效使用台时数分别为400h 和500h. 如何安排
生产可使收入最大?













练2. 某家 电生产企业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决定调
整产品生产方案,准备每周(按40个工时计算)生产
空 调器、彩电、冰箱共120台,且冰箱至少生20
台.已知生产这些家电产品每台所需工时和每台产值如下表:
家电名称 空调器 彩电 冰箱

1
工 时
2

1
3

1
4

产值千元
4 3 2
问每周应生产空调器、彩电、冰箱共多少台,才能
使产值最高?最高产值 是多少?(以千元为单位)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
性 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无论此类题目是以什么实
际问题提出,其求解的格式与步骤是不变的:
(1)寻找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
(2)由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做出可行域;
(3)在可行域内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 知识拓展
含绝对值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作法:
(1)去绝对值,转化为不等式组;
(2)采用分零点讨论或分象限讨论去绝对值;
(3)利用对称性可避免讨论.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完成一项装修工程,请木工需付工资每人50元,
请瓦工需付工资每人40元,现有工人 工资预算2000
元,设木工
x
人,瓦工
y
人,请工人的约束条件是
( ).
A.
50x?40y?2000
B.
50x?40y?2000

C.
50x?40y?2000
D.
40x?50y?2000

?
0?x?4
?
2. 已 知
x,y
满足约束条件
?
?
0?y?3
?
x?2y ?8
,则
?
?
x?0,y?0
z?2x?5y
的最大值为( ).
A.19 B. 18 C.17 D.16
?
2x?3y?24
?
3. 变量
x,y
满足约束条件?
?
2x?y?12
?
2x?9y?36
则使得
??
x?0,y?0
z?3x?2y
的值的最小的
(x,y)
是( ).
A.(4,5) B.(3,6) C.(9,2)D.(6,4)
4. (2007陕西) 已知实数
x,y
满足约束条件
?
?
x?2y?4 ?0
?
2x?y?2?0
则目标函数
z?x?2y
的最大值为
?
?
3x?y?3?0
______________
5. (2007 湖北)设变量
x,y
满足约束条件
?
?
x?y?3?0
?< br>x?y?0
则目标函数
2x?y
的最小值为
?
?
?2 ?x?3
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电视台 应某企业之约播放两套连续剧.其中,连续
剧甲每次播放时间为80min,其中广告时间为1min,
收视观众为60万;连续剧乙每次播放时间为
40min,其中广告时间为1min,收视观众 为20万.
已知此企业与电视台达成协议,要求电视台每周至
少播放6min广告,而电视台每 周只能为该企业提
供不多于320min的节目时间.如果你是电视台的制
片人,电视台每周播 映两套连续剧各多少次,才能
获得最高的收视率?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

学习目标

1.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
问题,并加以解决;
2. 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借助几何直观解决
一些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已知
12?a?60,15 ?b?36,求a?b及
a
b
的取
值范围







复习2:已知
?4?a?b??1,?1?4a? b?5
,求
9a?b
的取值范围.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课本第91页的“阅读与思考”——错在哪里?
若实数
x

y满足
?
?
1?x?y?3
?
?1?x?y?1
,求4< br>x
+2
y
的取
值范围.
错解:由①、②同向相加可求得:

0?2x?4

0?4x?8

由②得
?1?y?x?1

将上式与①同向相加得
0?2y?4

③十④得
0?4x?2y?12

以上解法正确吗?为什么?
上 述解法中,确定的0≤4
x
≤8及0≤2
y
≤4
是对的,但用
x
的最大(小)值及
y
的最大(小)值来确
定4
x
十2< br>y
的最大(小)值却是不合理的.
x
取得最
大(小)值时,y并不能同 时取得最大(小)值.由
于忽略了x和 y 的相互制约关系,故这种解法不正
确.
此例有没有更好的解法?怎样求解?


※ 典型例题
例1 若实数
x

y
满足
?
?
1?x?y?3
?
?1?x?y?1
,求4
x
+2
y
的取值范围.































变式:设
f(x)?ax
2
?bx

?1?f( ?1)?2

2?f(1)?4
,求
f(?2)
的取值范围




















※ 动手试试
练1. 设
z?2x?y
,式中变量
x

y
满足
学习评价

?
?
x?4y??3
?
3x?5y?25
,求
z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
?
x?1











练2. 求
z?x?y
的最大值、最小值,使
x

y
满足
?
x?y
条件
?
?2
?
x?0
.
?
?
y?0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在可行域
的顶点处取得.
2.线性目标函数 的最大值、最小值也可能在可行
域的边界上取得,即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有无数多
个.

※ 知识拓展
求解线性规划规划问题的基本程序:作可行
域,画平行线,解方程组,求最值.
目 标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z?Ax?By?C
,变形

y??
A
B
x?
1
B
z?
C
1C
B
,所以
B
z?
B
可以看作直线
y??
A1C
B
x?
B
z?
B

y
轴上的截距.

B?0
时,
1
B
z?
C
B
最大,
z
取得最大值 ,
1C
B
z?
B
最小,
z
取得最小值;

B?0
时,
1
B
z?
C
B
最大,
z
取得最小值,
1
B
z?
C
B
最小,
z
取得最大值.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若
x?0

y?0

x?y?1
,则
z?x?y
的 最大
值为( ).
A.
?
1 B.1 C.2 D.
?
2
2. 在
?ABC
中,三顶点分别为A(2,4),B(
?
1,
2),C(1,0),点
P(x,y)

?ABC< br>内部及其边界上
运动,则的取值范围为( ).
A.[1,3] B.[
?
1,3]
C.[
?
3,1] D.[
?
3,
?
1]
?
x?y?5?0
3. ( 2007北京)若不等式组
?
?
y?a
表示的平面
?
?0?x?2
区域是一个三角形,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a?5
B.
a?7

C.
5?a?7
D.
a?5

a?7

?
4. (2004全国)设
x

y
满足约束条件
?
x?0
?
x?y

?
?
2x?y?1

z?3x?2y
的最大值是 .
?
2?x?4
5.(2004上海) 设
x

y
满 足约束条件
?
?
y?3

?
?
x?y?8

k?3x?2y
的最大值是 .

课后作业

1. 画出
(x?2y?1)(x?y?3)?0
表示的平面区域.







2. 甲、乙两个粮库要 向A

B两镇运送大米,已知
甲库可调出100t大米,乙库可调出80t大米,A镇
需70t大米,B镇需110t大米.两库到两镇的路程和
运费如下表:

路程km
运费(元
t
?1
km
?1
)
甲库 乙库 甲库 乙库
A镇
20 15 12 12
B镇
25 20 10 8
(1) 这两个粮库各运往A

B两镇多少t大米,才能
使总运费最省?此时总运费是多少?
(2) 最不合理的调运方案是什么?它使国家造成的
损失是多少?


§3.4基本不等式
ab?
a?b
2
(1)

学习目标

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
等式 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
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看书本97、98页填空
复习1: 重要不等式:对于任意实数
a,b
,有
a
2
?b
2
____2ab
,当且仅当________时,等号成立.

复习2:基本不等式 :设
a,b?(0,??)
,则
a?b
2
_____ab
, 当且仅当____时,不等式取等号.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基本不等式
ab?
a?b
2
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 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
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
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
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
好客. 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
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
图,







正方形ABCD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设直角
三角形的两条直角 边长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
为____________.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
是___________,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由于4
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___ ___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
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a
2
?b
2
?2ab
.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
方形EFGH缩 为一个点,这时有_______________

结论:一般的,如果
a,b? R
,我们有
a
2
?b
2
?2ab

当且仅当
a?b
时,等号成立.
探究2: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特别的,如果
a?0

b?0
,我们用
a

b
分别代替
a

b
,可得
a?b?2ab

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
ab?
a?b
2
(a>0,b>0)

问:由不等式的性质证明基本不等
ab?
a?b
2

用分析法证明:
证明:要证
a?b
2
?ab
(1)
只要证
a?b?
(2)
要证(2),只要证
a?b?____?0
(3)
要证(3),只 要证
(_____?_____)
2
?0
(4)
显然,(4)是成立的. 当且仅当a=b时,(4)中的
等号成立.
3

理解基本不等式
ab?
a?b
2
的几何意义

探究:课本第98页的“探究”
在右图中,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的
一点,AC=a,BC=b. 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
连接AD、BD. 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
ab?
a?b
2
的几何解释吗?



结论:基本不等式
ab?
a?b
2
几何意义是 “半
径不小于半弦”

评述:
1.如果把
a?b
2看作是正数
a

b
的等差中项,
ab
看作是正数
a

b
的等比中项,那么该定理可以叙
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 们的等比中项.

2.在数学中,我们称
a?b
2

a< br>、
b
的算术平均数,

ab

a

b
的几何平均数.本节定理还 可叙述
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
数.



※ 典型例题

例1 (1)用篱笆围成一个面积为100m
2
的矩形菜
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
短. 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段长为36 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
菜园,问这个矩形 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
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








※ 动手试试

练1.
x?0
时,当
x
取什么值时,
x?
1
x
的值最小?
最小值是多少?








练2. 已知直角三角形 的面积等于50,两条直角边
各为多少时,两条直角边的各最小,最小值是多
少?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时,应具备三
个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号.

※ 知识拓展

两个正数
x,y

1.如果和
x? y
为定值
S
时,则当
x?y
时,积
xy

最大值
1
4
S
2
.
2. 如果积
xy
为 定值
P
时,则当
x?y
时,和
x?y

最小值2P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x
?
0,若x+
81
x
的值最小,则x为( ).
A. 81 B. 9 C. 3 D.16
2. 若
0?a?1

0?b?1

a?b
,则
a?b
、< br>2ab

2ab

a
2
?b
2
中最 大的一个是( ).
A.
a?b
B.
2ab
C.
2ab
D.
a
2
?b
2

3. 若实数a,b,满足
a?b?2
,则
3
a
?3
b
的 最小值
是( ).
A.18 B.6 C.
23
D.
32

4. 已知x≠0,当x=_____时,x
2

81
x
2
的值最小,最
小值是________.
5. 做一个 体积为32
m
3
,高为2
m
的长方体纸盒,
底面的长为__ _____,宽为________时,用纸最少.

课后作业

1. (1)把36写成两个正数的积,当这两个正数取
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最小?
(2)把18写成两个正数的和,当这两个正数取什
么值时,它们的积最大?














2. 一段长为30
m
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 形
菜园,墙长18
m
,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
菜园的面积最大?最 大面积是多少?










§3.4基本不等式
ab?
a?b
2
(2)

学习目标

通过例题的研究,进一步掌握基本不等式
ab?< br>a?b
2
,并会用此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大、最
小值.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已知
m?0
,求证:
24
m
?6m?24
.




复习2:若
x?0
,求
f(x)?4x?
9
x
的最小值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若
x?0
,求
f(x)?4x?
9x
的最大值.












探究2:求
f(x)?4x?
9
x?5
(x>5)的最小值.











※ 典型例题

例1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无盖贮水池,其容积
为4800m
3
,深为3m,如果池底每1m
2
的造价为150
元 ,池壁每1m
2
的造价为120元,问怎样设计水池
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 少元?





.













评述:此题既是不等式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应注
意数学语言的应用即函数解析式的建立,又是 不等
式性质在求最值中的应用,应注意不等式性质的适
用条件.
归纳:用均值不等式解决此类问题时,应按如下步
骤进行:
(1)先理解题意,设变量,设变量时一般把要求最大
值或最小值的变量定为函数;
(2)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
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3)在定义域内,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4)正确写出答案.
例2 已 知
x?0,y?0
,满足
x?2y?1
,求
11
x
?
y

最小值.
















总结:注意“1”妙用.
※ 动手试试

练1. 已知a,b,c,d都是正数,求证:
(ab?cd)(ac?bd)?4abcd
.
















练2. 若
x?0

y?0
,且
28
x
?
y
?1
,求xy的最小
值.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规律技巧总结: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各项必须
为正数,若为负数,则添负号变正.


※知识拓展
1. 基本不等式的变形:
(a?b)
2
a?b
2
a?b_____
2
a
2
(
2
) ____
?b
2
22

2

ab___
a
2
?b
2
2

ab___(
a?b
22
)

(a?b)
2
____4ab

2. 一般地,对于
n
个正数
a
1
,a
2
,,a
n
(n?2)
,都有,
a
1
?a
2
?a
n
n
n
?a
1
a
2
a
n
(当且仅当
a
1
?a
2
??a
n
时取等号)
3.
a
2
?b
2
?c
2
?ab?ac?bc(a,b, c?R)
当且仅当
a?b?c
时取等号)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下列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正确的是( ).
A.若
a,b?R
,则
a
b
?
bab
a
?2
b
?
a
?2

B.若
a,b?R
?
,则
lga?lgb?2lgalgb

C.若
x?R
?
,则
x?
22
x
??2x
x
??22

D.若
x?R
?
,则
3x
?3
?x
?23
x
3
?x
?2

2. 已知
x?
5
1
4
,则函数
y?4x?2?< br>4x?5
的最大值
是( ).
A.2 B.3 C.1 D.
1
2

3. 若
x,y?R
?
,且
x ?y?1
,则
11
x
?
y
的取值范围
是( ).
A.
(2,??)
B.
[2,??)

C.
(4,??)
D.
[4,??)

4. 若
x,y?R
?
,则
(x?y)(
14
x
?
y
)
的最小值为 .
5. 已知
x?3
,则
f(x)?x?
1
x?3
的最小值为 .

课后作业

1. 已知矩形的周长为36,矩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
形成一个圆柱,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旋转形成
的圆柱的侧面积最大?










2. 某单位建造一间背面靠墙的小房,地面面积为
12
m
2
,房屋 正面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200元,房屋
侧面每平方米的造价为800元,屋顶的造价为5800
元. 如果墙高为3
m
,且不计房屋背面和地面的费
用,问怎样设计房屋能使总造价 最低?最低总造价
是多少?


第三章 不等式(复习)

学习目标

1.会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2.熟悉不等式的性质,能应用不等式的性质求解
“范围问题”,会用作差法比较大小;
3.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
4.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会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5.明确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条件,会灵活应用均
值不等式证明或求解最值.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咖啡馆配制两种饮料,甲种饮料用奶粉 、咖啡、
糖,分别为9g、4g、3g;乙种饮料用奶粉、咖啡、
糖,分别为4g、5g、5g .已知买天使用原料为奶粉
3600g,咖啡2000g,糖3000g. 写出配制两种饮料
杯数说所满足的所有不等关系的不等式.





.


例2 比较大小.
(1)
(3?2)
2
______6?26

(2)
(3?2)
2
______(6?1)
2

(3)
11
5?2

6?5

(4 )当
a?b?0
时,
log
1
a_______log
1< br>b

22
(5)
(a?3)(a?5)______(a?2)(a?4)

(6)(x
2
?1)
2

x
4
?x
2
?1



例3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取值范围:
(1)如果
30?x?42

16?y?24
,则
x?y
的取值范围是 ,
x?2y
的取值范围是 ,
xy
的取值范围是 ,
x
y
的取值范围是
(2)已知函数< br>f(x)?ax
2
?c
,满足
?4?f(1)??1

?1?f(2)?5
,那么
f(3)
的取值范围
是 .


例4 已知关于x的方程(k-1)x
2
+(k+1)x+ k+1=0有两
个相异实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
x?2y?2
例5 已知x、y满足不等式
?
?
2x?y?1
,求
z?3xy?
?
?
x?0,y?0< br>的最小值.













例6 若
x?0

y?0
,且
2
x
?
8
y
?1
,求xy的范围.





※ 动手试试

练1. 已知
?1?a?b?5

?1?a?b?3
,求
3a?2b
的取值范围.







练2. 某轮船在航行使用的燃料费用和轮船的航行
速度的立方成正比,经测试,当船速为10公里小
时 ,燃料费用是每小时20元,其余费用(不论速
度如何)都是每小时320元,试问该船以每小时多少公里的速度航行时,航行每公里耗去的总费用最
少,大约是多少?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2

比较大小;
3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取值范围和证明不等式;
4.会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5.会画
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平面区域求线性目标
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6.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小)值.

※知识拓展
设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0)
对应的二次
函数为
f(x)? ax
2
?bx?c(a?0)

1.方程
f(x)?0
在区 间
(??,k)
内有两个不等的实

?
??0,?
b
2a
?k

f(k)?0

2.方程
f(x)?0在区间
(k,??)
内有两个不等的实

?
??0,?
b
2a
?k

f(k)?0

3. 方程
f(x )?0
有一根大于
k
,另一根
k
?
f(k)?0

4.方程
f(x)?0
在区间
(k
1
,k
2
)
内有且只有一根(不
包括重根)
?
f(k
1
)f(k< br>2
)?0

k
1
,k
2
为常数);
5.方程
f(x)?0
在区间
(k
1
,k
2
)< br>内有两不等实根
?

?
??0,k
b
1
?< br>2a
?k
2

f(k
1
)?0,f(k
2< br>)?0

6.方程
f(x)?0
在区间
(k
1,k
2
)
外有两不等实根
?

f(k
1
)?0,f(k
2
)?0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设
a?b?0
,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
a
2
?ab?b
2
B.
b
2
?ab?a
2

C.
a
2
?b
2
?ab
D.
ab?b
2
?a
2

2.
a,b?R
,且
a?2b?2
,则
2
a
?4
b
的取小值是< br>( ).
A.4 B.2 C.16 D.8
3. 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全体实数的条件是( ).
A.
?
?
a?0?
a?0
?
a?0
?
a?0
?
??0
B.
?
?
??0
C.
?
?
??0
D.
?
?
??0

?
4x?3y?8?0
4. 不 等式组
?
?
x?0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
?
?
y?0
整点坐标是 .
?
5. 变量
x,y
满 足条件
?
x?4y?3?0
?
3x?5y?25?0
,设
z ?
y
?
?
x?1
x


z
的最小 值为 .

课后作业

1. 解不等式组:
(1)
?
?
2
?
4x?27x?18?0
?
?
3x
2
?x?2?0
?
2
4?0
(2)
?
x?4x?
?
?
?
4x
2
?15x?9 ?0










2. 某运输公司有7辆可载6t的A型卡车与4辆可
载10t的B型卡车,有9名 驾驶员,建筑某段高速
公路中,此公司承包了每天至少搬运360t沥青的任
务,已知每辆卡车 每天往返的次数为A型车8次,
B型车6次,每辆卡车每天往返的成本费为A型车
160元,B 型车252元,每天派出A型车和B型车
各多少辆,公司所花的成本费最低?





王禹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题范围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题ppt模板-高中数学专业期刊有哪些


全国网课前十高中数学老师-高中数学补弱技巧


一般高中数学老师工资待遇多少-高中数学 系列2选修2-1


高中数学 B版选修4-1 pdf-高中数学月考得失


高中数学竞赛在线模考-成都高中数学高一教程


高中数学两个while循环-高中数学大题大部分错


高中数学对称式讲解-高中数学如何集体备课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21: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8007.html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