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导学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5 21:41
tags:高中数学必修五

高中数学必修一综合检测题答案-人教版a高中数学必修四课后题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导学案
目 录
§1.1.1 正弦定理 .................................................. ............................................ 3
§1.1.2 余弦定理 ................................. .................................................. ........... 5
§1.2应用举例—①测量距离 ................. .................................................. ......... 9
§1.2应用举例—②测量高度 ................... .................................................. ......11
§1.2应用举例—③测量角度 ...................... .................................................. .. 13
§1.2应用举例—④解三角形 ......................... ................................................. 15
§1.2应用举例(练习) .............................. .................................................. .. 17
第一章 解三角形(复习) ........................... ................................................. 19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1) ........................ ......................................... 21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 ........................... ...................................... 23
§2.2等差数列(1) .................................. .................................................. .... 25
§2.2等差数列(2) .......................... .................................................. ............ 27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 ............ .................................................. .......... 29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 .............. .................................................. ........ 31
§2.4等比数列(1) ...................... .................................................. ................ 33
§2.4等比数列(2) .............. .................................................. ........................ 35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 . .................................................. ...................... 37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 ... .................................................. .................... 39
第二章 数列(复习) .......... .................................................. ...................... 41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1) .. .................................................. ................. 43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2) .................................................. ................... 45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1) ... .................................................. ...... 47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2) ................ ........................................... 49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 ........................... ................................. 51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 ............................ ....................................... 53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 ............................ ....................................... 55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 .......................... ........................................... 57
§3.4基本不等式
§3.4基本不等式
ab?
ab?
a?b

2
a?b

2
(1) .................... .................................................. ... 63
(2) ................................... ...................................... 65
第三章 不等式(复习) .......................................... .................................... 67


2



cb

?
sinCsinB
ab
c
从而.
?
?
sinAsinB
sinC

同理可得
§1.1.1 正弦定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试验:固定
?
ABC的边
CB及
?
B,使边AC绕着
顶点C转动.

思考:
?
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
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
?
C的大小的增大
而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
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在 初中,我们已学
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
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
中,角与边的等式 关系. 如
图,在Rt
?
ABC中,设
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abc
c
?sinA
c
?sinB
,又
sinC?1?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abc
sinA
?
sinB
?
sinC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
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
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 边AB上的高是
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asinB?bsin A
,则
ab
sinA
?
sinB


类似可推出,当
?
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
式仍然成立. 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
相等,即
a
sinA< br>?
b
sinB
?
c
sinC


试试:
(1)在
?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asinA?bsinB
B.
acosA?bcosB

C.
asinB?bsinA
D.
acosB?bcosA

(2)已知△ABC中,a=4,b=8,∠A=30°,则
∠B等于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 对角的
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
k使
a?ksinA
, ,
c?ksinC

(2)
ab
c
sinA
?
sinB
?
sinC
等价于 ,
c
sinC
?
b
sinB

a
sinA
?
c
sinC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 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

a?
bsinA
sinB

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
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sin

A

?

a
b

sin

B



sin

C

?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
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 典型例题
(

例1. 在
?ABC
中,已知
A?45
o

B?60
o

a?42
cm,
解三角形.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变式:在
?ABC
中,已 知
B?45
o

C?60
o

a?12
c m,解三角形.












例2. 在
?ABC中,c?6,A?45
o
,a?2,求b和B,C















变式:在
?ABC中,b?3,B?60
o
,c?1,求a和A,C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ab
c
1. 正弦定理:
?
?
sinAsinB
sinC
2.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①三角函数的定义,
还有 ②等积法,③外接圆法,④向量法.
3.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①已知两角和一边;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 知识拓展


abc
???2R
,其中
2R
为外接圆直径.
sinAsinBsinC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cosAb
1. 在
?ABC
中,若.
?
,则
?ABC
是( )
cosBa
A.等腰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2. 已知△ABC中,A∶B∶C=1∶1∶4,
则a∶b∶c等于( ).
A.1∶1∶4 B.1∶1∶2
C.1∶1∶
3
D.2∶2∶
3

3. 在 △ABC中,若
sinA?sinB
,则
A

B
的大小关系为( ).
A.
A?B
B.
A?B

C.
A

B
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4. 已知
?
ABC中,
sinA:sinB:sinC?1:2:3
,则
a:b:c
= .
5. 已知
?
ABC中,
?
A
?60?
a?3
,则
a?b?c
= .
sinA?sinB?sinC

课后作业

1. 已知△ABC中,AB=6,∠A=30°,∠B=
120?

解此三角形.
















2. 已知△ABC中,sinA∶sinB∶sinC=k∶(k+1)∶
2k (k

0),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为.









4




§1.1.2 余弦定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
2. 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3. 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 和它所对角
的 的 相等,即 = = .

复习2:在△A BC中,已知
c?10
,A=45?,C=30?,
解此三角形.







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




二、新课导学
※ 探究新知

问题:在
?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
c

a

b
C

u

u
AC
u
AC
uur
.
ur
?

b
a
?
u
AC
uur
?

A
c
B





同理可得:
a
2
?b
2
?c
2
?2bccosA


c
2
?a
2
?b
2
?2abcosC



新知: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
他两边的 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
的积的两倍.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
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cosA?
b
2
?c
2
?a
2
2bc
, ,

[理解定理]
(1)若C=
90?
,则
cosC?
,这时
c
2
?a
2
?b
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
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
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试试:
(1)△ABC中,
a?33

c?2

B?150
o
,求
b







(2)△ABC中,< br>a?2

b?2

c?3?1
,求
A







※ 典型例题

例1. 在△ABC中,已知
a?3

b?2

B?45< br>o


A,C

c



















变式

:在 △ABC中,若AB=
5
,AC=5,且cosC

9
10
,则BC=________.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例2. 在△ABC中,已知三边长
a?3

b?4

c? 37
,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



















变式:在
?
ABC中,若
a
2?b
2
?c
2
?bc
,求角A.






















a
2
?b
2
?c
2
,则角
C
是钝 角;

a
2
?b
2
?c
2
,则角
C
是锐角.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a=
3
,c=2,B=150°,则边b的长为
( ).
3422
A. B.
34
C. D.
22

22
2.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
为( ).
A.
60
o
B.
75
o
C.
120
o
D.
150
o

3.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则x的
取值范围是( ).
A.
5?x?13
B.
13
<x<5
C. 2<x<
5
D.
5
<x<5
uuuruuur
uuuruuur
4. 在△ABC中,|
AB
| =3,|
AC
|=2,
AB

AC

uuuruuur
夹角为60°,则|
AB

AC
|=________ .
5. 在△ABC中,已知三边a、b、c满足
b
2
?a
2
?c
2
?ab
,则∠C等于 .

课后作业

1. 在△ABC中,已知a=7,b=8,cosC=
13
,求
14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
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 已知三边,求三角;
② 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 知识拓展
在△ABC中,

a
2
?b< br>2
?c
2
,则角
C
是直角;

最大角的余弦值.













uuuruuur
2. 在△ABC中,AB=5,BC=7,AC=8,求
AB?BC
的值.











6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
2. 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
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解三角形时
已知三边求角,用 定理;
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用 定理;
已知两角和一边,用 定理.

复习2:在△ABC中,已知 A=
?
6
,a=25
2
, b
=50
2
,解此三角形.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① A=
?
6
,a=25,b=50
2

② A=
?
6
,a=
506
3
,b=50
2

③ A=
?
6
,a=50,b=50
2
.



















思考: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新知: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 br>已知边a,b和
?
A
C
CC
C
b
a
bb
b
a
a
A
a
a
A
A
A
H
BB1
HB2H
B
aa=CH=bsinA
CH=bsinAa?b
无解
仅有一个解
有两个解
仅有一个解
试试:

1. 用图示分析(A为直角时)解的情况?




2.用图示分析(A为钝角时)解的情况?




※ 典型例题

例1. 在
?
ABC中,已知
a?80

b?100

?A?45?

试判断此 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变 式:在
?
ABC中,若
a?1

c?
1
2

?C?40?

则符合题意的b的值有
_____个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例2. 在
?
ABC中,
A?60?

b?1< br>,
c?2
,求
a?b?c
的值.
sinA?sinB?sinC

















变式:在
?
ABC中,若
a?55

b?16< br>,且
1
absinC?2203
,求角C.
2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解决);
2. 已知三角形三边问题(用余弦定理解决);
3. 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一边问题(用正弦定理解决);
4.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 对角问题(既可用
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可能有一解、两解和
无解三种情况).

※ 知识拓展


?
ABC中,已知
a,b,A
,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
①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
a?b
才能有且只有
一解;否则无解;
②当A为锐角时,
如果
a

b
,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
a?b
,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
(1)若
a?bsinA
,则有两解;
(2)若
a?bsinA
,则只有一解;
(3)若
a?bsinA
,则无解.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a、b为△ABC的边,A、B分别是a、b的
sinA2a?b
对角,且的值=( ).
?
,则
sinB3b
1
24
5
A. B. C. D.
33
33
2. 已知在△ABC中,sinA∶sinB∶sinC=3∶5∶7,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
A.135° B.90° C.120° D.150°
3. 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
角形形状为(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由增加长度决定
4. 在△ABC中,sinA:sinB:sinC=4:5:6,则cosB
= .
5. 已知△ABC中,
bcosC?ccos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

课后作业

1. 在
?
ABC中,
a? xcm

b?2cm

?B?45?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 三角形有两解,求x的取值范
围.












2. 在
?
ABC 中,其三边分别为a、b、c,且满足
1a
2
?b
2
?c
2
,求角C.
absinC?
24













8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
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
§1.2应用举例—①测量距离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
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ABC中,∠C=60°,a+ b=
23?2

c=2
2
,则∠A为 .







复习2:在△ABC中,sinA=
sinB?sinC
cosB?cosC
,判断三
角形的形状.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
之间的 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
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
?
BAC=
51?

?
ACB=
75?
. 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提问1:
?
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
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




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
知角算出AC的对角,
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













新知1:基线
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 叫基线.

例2. 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
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
是两个 的点之间的距离
测量问题.
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
确定C、D两点.
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 意两个内角与
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
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

















变式: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
?
BCA= 60°,
?
ACD=30°,
?
CDB=45°,
?
BDA
=60°.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练: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 br>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
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 为多少?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
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 求解目标,把已知量
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
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
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2.基线的选取:
测量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
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C.
5(2?1)cm

D.6cm
2. 台风中心从A地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
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千米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在A的正东40千米处,B城市处于危险区
内的时间为( ).
A.0.5小时 B.1小时
C.1.5小时 D.2小时
3. 在
?ABC
中,已知
(a
2
?b
2
)sin(A?B)?(a
2
?b
2
)sin(A?B)


?ABC
的形状(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4.在
?ABC
中,已知
a?4
,则
sinA
C?120
o

b?6

的值是 .
5. 一船以每小时15 km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处
看到一个灯塔B在北偏东
60
o
,行驶4h后 ,船到
达C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
15
o
,这时船与灯
塔的距离 为 km.

课后作业

1. 隔河可以看到两个目 标,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
取相距
3
km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 br>∠BCD=45°,∠ADC=30°,∠ADB=45°,A、
B、C、D在同一个平面,求两 目标A、B间的距离.














2. 某船在海面A处测得灯塔C与 A相距
103
海里,
且在北偏东
30?
方向;测得灯塔B与A相距< br>156

里,且在北偏西
75?
方向. 船由
A
向正北方向航行
到D处,测得灯塔B在南偏西
60?
方向. 这时灯塔
C与D相距多少海里?









10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水平地面上有一个球,现用如下方法测量球的 大
小,用锐角
45?
的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紧靠球
面,P为切点,一条直角 边AC紧靠地面,并使
三角板与地面垂直,如果测得PA=5cm,则球的
半径等于( ).
A.5cm
B.
52cm



P
A C






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
方法.

分析:选择基线HG,使H、G、B三点共线,

要求AB,先求AE
§1.2应用举例—②测量高度

学习目标

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
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2. 测量中的有关名称.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
?
ABC中,
cosA
cosB
?
b
a
?
5
3
,则
?
ABC的
形状是怎样?









复 习2:在
?
ABC中,
a
、b、c分别为
?
A、
?
B、
?
C的对边,若
a:b:c
=1:1:
3
,求 A:B:C的值.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新知: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

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
平转角 ;

坡度---沿余坡向上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仰角与俯角--- 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
线之上时,称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
为俯角.


探究: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


?ACE
中,可测得角 ,关键求AC

?ACD
中,可测得角 ,线段 ,又有
?

故可求得AC



















※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
?
=54
?40
?
,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
?
=50
?1
?
. 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
山高CD(精确到1 m)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例2.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
行驶,到 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东偏
南15
?
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 测得此山
顶在东偏南25
?
的方向上,仰角为8
?
,求此山的高度CD.
问题1:
欲求出CD,思考在哪
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
适合呢?

问题2:

?
BCD中,已知BD或BC都可求出CD,根据
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 长?












变式:某人在山顶观察到地面上有相距2500米的
A、B两 个目标,测得目标A在南偏西57°,俯角
是60°,测得目标B在南偏东78°,俯角是45°,试求山高.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
题及根据题意画 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
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 知识拓展
在湖面上高h处,测得云之仰角为
?
,湖中云之< br>sin(
?
?
?
)
影的俯角为
?
,则云高为
h
g
.
sin(
?
?
?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
?
ABC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成立的是( ).
A.
a?bsinA
B.
a?bsinA

C.
a?bsinA
D.
a?bsinA

2. 在
?
ABC中,AB=3,BC=
13
,AC=4,则边AC
上的高为( ).
3233
3
A. B. C. D.
33

22
2
3. D、C、B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10 0米,从D、
C两地测得A的仰角分别为
30
o

45
o< br>,则A点离地
面的高AB等于( )米.
A.100 B.
503

C.50
(3?1)
D.50
(3?1)

4. 在地面上
C
点,测得一塔塔顶
A
和塔基
B
的仰角
分别是
60?

30?
,已知塔基
B
高出地面
20m
,则
塔身
AB
的高为 _________
m

5. 在
?
ABC中,
b?22

a?2
,且三角形有两
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

课后作业

1. 为测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m< br>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
B的俯角为45°,则塔AB的高度为多少m ?










2. 在平地上有A、B两点,A在山的正东,B在山
的东南,且在A的南25°西 300米的地方,在A
侧山顶的仰角是30°,求山高.








12








§1.2应用举例—③测量角度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
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
△ABC中,已知
c?2

C?
?
3
,且
1
2
absinC?3
,求
a,b
.









复习2:设
?ABC
的内角A

B

C的对边分别为a,
b,c,且A=
60
o

c?3
,求
a
c
的值.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
?

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
沿北偏东32
?
的方向航行54.0 n m ile后达到海岛C.
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
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 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
0.1
?
,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分析:

首先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角
?
ABC,
然后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
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
?
CAB.





















例2. 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
?
相距9海里
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 正沿南偏东75
?
的方向以10
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
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 br>船?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 动手试试

练1. 甲、乙两船同时从B点出发,甲船以每小时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
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 br>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 知识拓展

已知
?< br>ABC的三边长均为有理数,A=
3
?
,B=
2
?


cos5
?
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因为
C?
?
?5
?
,由余弦定理知
a
2
?b
2
?c
2
为有理数,
cosC ?
2ab
所以
cos5
?
??cos(
?
?5?
)??cosC
为有理数.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10(
3
+1)km的速度向正东航行,乙船以每小时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20km的速度沿南60°东的方向航行,1小时后甲、
1. 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
?
,从B处望A处的俯
乙两船分别到达A、C两点,求A、C两点的距离,
角为
?
,则
?

?
的关系为( ).
以及在A点观察C点的方向角.
A.
?
?
?
B.
?
=
?


C.
?
+
?
=
90
o
D.
?
+
?
=
180
o



2. 已知两线段
a?2

b?22
,若以
a
、< br>b
为边作

三角形,则边
a
所对的角A的取值范围是( ).

??
?

A.
(,)
B.
(0,]

636

??

C.
(0,)
D.
(0,]


24

3. 关于
x
的方程
sinAgx
2
?2sinBgx?sinC?0
有相

等实根,且A、B、C是
?
的三个内角,则三角形

的三边
a、b、c
满足( ).

A.
b?ac
B.
a?bc


C.
c?ab
D.
b
2
?ac

练2. 某渔轮在A处测得在北45°的C处有一 鱼群,
离渔轮9海里,并发现鱼群正沿南75°东的方向以
4. △ABC中,已知a:b:c=(
3
+1) :(
3
-1):
10

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游去,渔轮立即以每小时14
则此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为 .
海里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捕,问渔轮应沿什么方
5. 在三角形中,已知:A,a,b给出下列说法:
向,需几小时才能追上鱼群?
(1)若A≥90°,且a≤b,则此三角形不存在

(2)若A≥90°,则此三角形最多有一解

(3)若A<90°,且a=bsinA,则此三角形为直角三

角形,且B=90°

(4)当A<90°,a
(5)当A<90°,且bsinA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




课后作业


1. 我舰在敌岛A南偏西
50?
相距12海里的B处,

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
10?
的方向以10海里小

时的速度航行.问我舰需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航


行才能用2小时追上敌舰?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14







2.






§1.2应用举例—④解三角形

学习目标

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
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
3. 能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
?
ABC中
(1)若
a?1,b?3,B?120?
,则
A
等于 .
(2)若
a?33

b?2

C?150?
,则
c?
_____.








复习2:

?ABC
中,
a?33

b?2

C?150?
,则高
BD= ,三角形面积= .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在
?< br>ABC中,边BC上的高分别记为h
a
,那
么它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h
a
=bsinC=csinB

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
1
2
ah,
代入
可以 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S=
1
2
absinC



或S= ,

同理S= .


新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以及它
们夹角的正弦之积的一半.


※ 典型例题

例1. 在
?
ABC中,根据下列条件, 求三角形的面
积S(精确到0.1cm
2
):
(1)已知a=14.8cm,c=23.5cm,B=148.5
?

(2)已知B=62.7
?
,C=65.8
?
,b=3.16cm;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

a=41.4cm,b=27.3cm,
c=38.7cm.


















变式: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
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 量得到这个三角
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
区域的面积是多少? (精确到0.1cm
2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例2. 在
?
ABC中,求证:
a
2
?b
2
sin
2
A?sin
2
B
(1 )
?;
c
2
sin
2
C
(2)
a
2
+
b
2
+
c
2
=2(bccosA+caco sB+abcosC).

















小结:证明三角形中恒等式方法: 应用正弦定理
或余弦定理,“边”化“角”或“角”化“边”.

※ 动手试试

练1. 在
?
ABC中,已知
a?28cm
,< br>c?33cm

B?45
o
,则
?
ABC的面积是 .




练2. 在
?
ABC中,求证:
c(acosB?bcosA)?a
2
?b
2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三角形面积公式:
1
S=absinC= = .
2
2. 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方法:应用正弦定
理或余弦定理,“边”化“角”或“角”化“边”.
※ 知识拓展

三角形面积
S?p(p?a)(p?b)(p?c)

1
这里
p?(a?b?c)
,这就是著名的海伦公式.
2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
?ABC
中,
a?2,b?3,C?60
?
,则
S
?AB C
?
( ).
3
3
A.
23
B. C.
3
D.
2
2
3
2. 三 角形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正弦值为,面积
5
9
为,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 ).
2
A. 3和5 B. 4和6 C. 6和8 D. 5和7
3. 在
?ABC
中,若
2cosB?sinA?sinC
,则
?ABC< br>一
定是( )三角形.
A. 等腰 B. 直角 C. 等边 D. 等腰直角
4.
?ABC
三边长分别为
3,4,6
,它的较 大锐角的平
分线分三角形的面积比是 .
5.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分别为
a?54cm


b?61cm

c?71cm
,则
?
ABC的面积是 .

课后作业

2. 已知在
?
ABC中,
?
B=30
?
,b=6,c=6
3
,求
a及
?
ABC的面积S.











2. 在△ABC中,若
sinA?sinB?sinC? (cosA?cos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16

















§1.2应用举例(练习)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
决一些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
2.三角形的面积及有关恒等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关键:将实际问题转化
为解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复习2: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分析此题属于哪种类型(距离、高度、角度);
②依题意画出示意图,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标在图
中;
③确定用哪个定理转化,哪个定理求解;
④进行作答,并注意近似计算的要求.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某观测站C在目标A的南 偏西
25
o
方向,从A
出发有一条南偏东
35
o
走 向的公路,在C处测得与
C相距31
km
的公路上有一人正沿着此公路向A走
去,走20
km
到达D,此时测得CD距离为21
km

求此人在D 处距A还有多远?




























例2. 在某点B处测得建筑物AE的顶端A的仰角

?
,沿BE方向前进3 0m,至点C处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2
?
,再继续前进10
3
m至D 点,测得
顶端A的仰角为4
?
,求
?
的大小和建筑物AE的
高.




















例3.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DAB,
∠ABC=60°,AC =7,AD=6,S
153

ADC
=
2
,求AB
的长.

D


A
1

2




60
0



B C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 动手试试

练1. 为测 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
B的俯角为45°,则塔AB的高度为多少m?





















练2. 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2.应用举例中测量问题的强化.

※ 知识拓展
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

2
1
?
22
?
c
2
?a
2
?b
2
?
?
?
ca?
?
S?
?
?

4
?
2
??
?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某人向正东方向走
xkm
后 ,向右转
150
o
,然后
朝新方向走
3km
,结果他离出发 点恰好
3km
,则
x
等于( ).
A.
3
B.
23
C.
3

23
D.3
2.在200米的山上顶,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
角分别为
30
o
,60
o
,则塔高为( )米.
20034003
200400
A. B. C. D.
33
33
3. 在
?
ABC中,?A?60?

AC?16
,面积为
2203
,那么
B C
的长度为( ).
A.
25
B.
51
C.
493
D.
49

4. 从200米高的山顶A处 测得地面上某两个景点
B、C的俯角分别是30?和45?,且∠BAC=45?,则
这两个景 点B、C之间的距离 .
5. 一货轮航行到M处,测得灯塔S在货轮的北偏东15°相距20里处,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
向航行,半小时后,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北偏 东
45?
,则货轮的速度 .

课后作业

1. 3.5米长的棒斜靠在石堤旁,棒的一端在离堤足
1.2米地面上,另一端在 沿堤上2.8米的地方,求堤
对地面的倾斜角.










18




2. 已知a,b,c为△ABC的三个内角A,B,C的
对边,向量m=(
3,?1
),n=(cosA,sinA). 若
m⊥n,且acosB+bcosA=csinC,求角B.











第一章 解三角形(复习)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
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用正弦定理:
①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②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要讨
论解的个数).
(2)用余弦定理:
①知三边求三角;
②知道两边及这两边的夹角解三角形.

复习2:应用举例
① 距离问题,②高度问题,
③ 角度问题,④计算问题.
练:有一长为2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30°,
现要将倾斜角改为45°,且高度不变. 则斜坡长变
为___ .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在
?ABC

tan(A?B)?1
,且最长边为1,

t anA?tanB

tanB?
1
2
,求角C的大小及△ABC最短边的长.

















例2. 如图,当甲船位于A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
向相距2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 营救.甲
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
30
o
,相距10 海里C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
东多少度的方向沿直线前往B处救援(角度精确到
1
o
)?





B

A 20
?


10


?


C













例3. 在
?< br>ABC中,设
tanA2c?b
tanB
?
b
,
求A的值.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 动手试试

练1. 如图,某海轮以60 n mileh 的速度航行,在
A点测得海面上油井P在南偏东60°,向北航行
40 min后到达B点,测得油井P在南偏东30°,
海轮改为北偏东60°的航向再行驶80 min到达C
点,求P、C间的距离.

C



60°

B

30°


A

60°

P












练2. 在△ABC中,b=10,A=30°,问a取何值
时,此三角形有一个解?两个解?无解?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应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测量距离、高
度、角度等);
3.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边角转化).

※ 知识拓展

设在
?ABC
中,已知三边
a

b
c
,那么用已
知边表示外接圆半径R的公式是
abc
R?

p(p?a)(p?b)(p?c)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ABC中,AB=6,∠A=30°,∠B=
120?

则△ABC的面积为( ).
A.9 B.18 C.9 D.18
3

2.在△ABC 中,若
c
2
?a
2
?b
2
?ab
,则∠C =( ).
A. 60° B. 90° C.150° D.120°
3. 在
?
ABC中,
a?80

b?100
,A =30°,则B
的解的个数是( ).
A.0个 B.1个 C.2个 D.不确定的
1
4. 在△ABC中,
a?32

b?23

cosC?

3

S
△ABC
?
__ _____
5. 在
?
ABC中,
a
、b、c分别为
?< br>A、
?
B、
?
C
的对边,若
a
2
? b
2
?c
2
?2bcsinA
,则A=___ ____.

课后作业

1. 已知
A

B
、< br>C

?ABC
的三内角,且其对边分
1
别为
a

b

c
,若
cosBcosC?sinBsinC?

2
(1)求
A

(2)若
a?23,b?c?4
,求
?ABC
的面积.










20






2. 在△ABC中,a,b,c
分别为角A

B

C的对边,
a
2
?c
2
?b
2
?
8bc
5

a< br>=3, △ABC的面积为6,
(1)求角A的正弦值; (2)求边b、c.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
法(1)


学习目标

1. 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
关系;
2. 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
的任意一项;
3. 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
个通项公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28
~ P
30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函数
y?3
x
,当x依次取1,2,3 ,…时,
其函数值有什么特点?






复习2:函数y=7x+9,当x依次取1,2,3,…时,
其函数值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数列的概念
⒈ 数列的定义: 的一列
数叫做数列.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 都叫做这
个数列的项.
反思:
⑴ 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
那么它们是相同的数列?



⑵ 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吗?


3. 数列的一般形式:a
1
,a
2
,a
3
,L,a
n
,L< br>,或简记为
?
a
n
?
,其中
a
n
是 数列的第 项.

4. 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
?
a
n
?
的第n项
a
n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来表示,那么
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反思:
⑴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


⑵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唯一?



⑶数列与函数有关系吗?如果有关,是什么关系?




5.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 数列和 数列;

2)根据数列中项的大小变化情况分为 数列,
数列, 数列和 数列.

※ 典型例题

例1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
分别是下列各数:
⑴ 1,-
1
2

1
3
,-
1
4

⑵ 1, 0, 1, 0.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变式: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
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4916
⑴ ,,,;
251017
⑵ 1, -1, 1, -1;











小结:要由数列的若干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
式,只需观察分析数列中的项的构成 规律,将项表
示为项数的函数关系.
7
例2已知数列2,,2,…的通项公式为< br>4
an
2
?b
,求这个数列的第四项和第五项.
a
n
?
cn








变式:已知数列
5

11

17
23

29
,…,
则5
5
是它的第 项.


小结: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只要将数列中的项代
入通项公式,就可以求出项数和项.

※ 动手试试

练1.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
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
1
⑴ 1, ,, ;
7
35
⑵ 1,
2

3
,2 .





练2. 写出数列
{n
2
?n}
的第20项,第n+1项.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
一个通项公式;
2. 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 知识拓展
数列可以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的特殊函数.
1
1
1
思考:设
f(n)
=1+++…+
23n?1
3
(n
?
N*
)那么
f(n?1)?f(n)
等于( )
1
11
A. B.
?

3n3n?1
3n?2
11111
C. D.
???
3n?13n?23n3n?13n?2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数列中不能重复出现同一个数
B. 1,2,3,4与4,3,2,1是同一数列
C. 1,1,1,1…不是数列
D. 两个数列的每一项相同,则数列相同
2. 下列四个数中,哪个是数列
{n(n?1)}
中的一项
( ).
A. 380 B. 392 C. 321 D. 232
3.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3,8,15, ,35,48.
4.数列
{(?1)}
的第4项是 .
1
111
5. 写出数列
?
,,
?
,的一个
2?1
2?22?32?4
通项公式 .

n(n?1)
2
课后作业

1. 写出数列{
2
n
}的前5项.










2
2
?13
2
?14
2
?15
2
?1
2. (1)写出数列,,,的
2345
一个通项公式为 .
22








< br>(2)已知数列
3

7

11

15

19
,… 那
么3
11
是这个数列的第 项.










个通项公式是 .

2. 图象法:

数列的图形是 ,因为横
坐标为 数,所以这些点都在y轴的 侧,而点
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 .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
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3. 递推公式法:
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
?
a
n
?< br>的第1项(或前几项),
且任一项
a
n
与它的前一项
a
n?1
(或前n项)间的关
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
个数列 的递推公式.

试试:上图中相邻两层的钢管数
a
n

a
n?1
之间关系
的一个递推公式是 .

4. 列表法:
试试:上图中每层的钢管数
a
n
与层数 n之间关系的
用列表法如何表示?


反思:所有数列都能有四种表示方法吗?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
法(2)

学习目标

1. 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
的异同;
2. 会由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掌握求简单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


※ 典型例题

a
1
?1
?
?
例1

设数列
?< br>a
n
?
满足
?
写出这个
1
a?1?(n?1 ).
?
n
a
n?1
?
数列的前五项.









变式:已知< br>a
1
?2

a
n?1
?2a
n
,写 出前5项,并猜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31
~ P
34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是数列?什么是数列的通项公式?



复习2:数列如何分类?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数列的表示方法

问题:观察钢管堆放示意图,寻< br>找每层的钢管数
a
n
与层数n之
间有何关系?

1. 通项公式法:
试试:上图中每层的钢管数
a
n
与层数n之间关系的一

想通项公式
a
n
.








小结:由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项,只要让n依次取不
同的值代入递推公式就可求出数列的项.

例2 已知数列
?
a
n
?
满足
a
1
?0

a
n?1
?a
n
?2n
, 那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a
2007
?
( ).
A. 2003×2004 B. 2004×2005
C. 2007×2006 D.
2004
2










变式:已知数列
?
a
n
?
满足
a
1
?0

a
n?1
?a
n
?2n


a
n
.








小结:由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适当的变形
与化归及归纳猜想都是常用方法.
※ 动手试试

2
练1. 已知数列
?
a
n
?
满足
a
1
?1

a
2
?
,且
3
,求
a
3
,a
4
.
a
n?1
ga
n
?a
n
ga
n?1
?2a
n?1< br>ga
n?1
?0

n?2







练2.(2005年湖南)已知数列
?
a
n
?
满足
a
1
?0

a
n?1
?
a
n
?3
3a
n
?1
※ 学习小结

1. 数列的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递推公式.

※ 知识拓展

n刀最多能将比萨饼切成几块?
意大利一家比萨饼店的员工乔治喜
欢将比萨饼切成形状各异的小块,以
便出售. 他发现一刀能将饼切成两块,
两刀最多能切成4块,而三刀最多能

切成7块(如图).请你帮他算算看,四刀最多能将
饼切成多少块?n刀呢?
解析:将比萨饼抽象成一个圆,每一刀的切痕看
成圆的一条弦. 因为任意两条弦最多只能有一 个交
点,所以第n刀最多与前n-1刀的切痕都各有一
个不同的交点,因此第n刀的切痕最多被 前n-1
刀分成n段,而每一段则将相应的一块饼分成两块.
也就是说n刀切下去最多能使饼增加n块. 记刀数
为1时,饼的块数最多为
a
1
,……,刀数为n时,
饼的块数最多为
a
n
,所以
a< br>n
=
a
n?1
?n
.
由此可求得
a
n
=1+
n(n?1)
.

2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数列
a
n?1
?a
n
?3?0
,则数列
?
a< br>n
?
是( ).
A. 递增数列 B. 递减数列
C. 摆动数列 D. 常数列
2. 数列
?
a
n?
中,
a
n
??2n
2
?9n?3
,则此数列 最大
项的值是( ).

n?N
*
),则
a
20
?
( ) .
1
A. 3 B. 13 C. 13 D. 12
8
3. 数列
?
a
n
?
满足
a
1
?1

a
n?1
?a
n
?2
(n≥1), 则该数
列的通项
a
n
?
( ).
A.
n(n?1)
B.
n(n?1)

n(n?1)n(n?1)
C. D.
22
1
4. 已知数列
?
a
n
?
满足a
1
?

a
n
?(?1)
n
g2a< br>n?1
(n
3
≥2),则
a
5
?
.
1
1
5. 已知数列
?
a
n
?
满足< br>a
1
?

a
n?1
?1?
(n≥2),
a
n
2

a
6
?
.

3
A.0 B.-
3
C.
3
D.
2


练3. 在数列
?
a
n
?
中,
a
1
?2

a
17
?66
, 通项公式
是项数n的一次函数.
⑴ 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⑵ 88是否是数列
?
a
n
?
中的项.







三、总结提升

课后作业

1. 数列
?
a
n
?
中,
a
1
= 0,
a
n?1

a
n
+(2n-1) (n∈N),
写出前五项,并归纳出通项公式.

24













2. 数列
?
a
2a
n
n
?
满足
a
1
?1

a
n?1
?
a
(n?N),写出
n
?2
前5项,并猜想通项公式
a
n
.










§2.2等差数列(1)


学习目标

1. 理解等 差数列的概念,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
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
个数 列是等差数列;
2. 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 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 种表示法,能灵活运
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
的项.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36
~ P
39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是数列?





复习2:数列有几种表示方法?分别是哪几种方
法?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等差数列的概念
问题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以下四个数列有
什么共同特征?
① 0,5,10,15,20,25,…
② 48,53,58,63
③ 18,15.5,13,10.5,8,5.5
④ 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




新知: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项起,
每一项与它 一项的 等于同一个常数,这
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的 , 常用字母 表示.

2.等差中项:由三个数a,A, b组成的等差数列,
这时数 叫做数 和 的等差中项,用等式
表示为A=

探究任务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2:数列①、②、③、④的通项公式存在吗?
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若一等差数列
?
a
n
?
的首项是
a
1
,公差是d,则据其
定义可得:
a
2
?a
1
?
,即:
a
2
?a
1
?

a
3
?a
2
?
, 即:
a
3
?a
2
?d?a
1
?

a
4
?a
3
?
,即:
a
4
?a
3
?d?a
1
?

……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
a
n
?

∴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
a
1

公差d,便可求得 其通项
a
n
.

※ 典型例题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
果是,是第几项?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变式:(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10项.





(2)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
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 是,说明理由.






小结:要求出数列 中的项,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
要想判断一数是否为某一数列的其中一项,则关键
是要看是否存 在一正整数n值,使得
a
n
等于这一数.

例2 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a
n
?pn?q
,其中
那么 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
p

q
是常数,
若是,首项与公差分 别是多少?




变式: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
?6n?1
,问这个
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
是什么?










小结:要判定
?
a
n
?
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
a
n
?a
n?1
(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 动手试试

练1. 等差数列1,-3,-7,-11,…,求它的通
项公式和第20项.










练2.在等差 数列
?
a
n
?
的首项是
a
5
?10,a< br>12
?31

求数列的首项与公差.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差数列定义:
a
n
?a
n?1
?d
(n≥2);
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a
n
?a
1
?(n?1)d
(n≥1).

※ 知识拓展

1.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
an
?a
1
?(n?1)d

a
n
?a
m
?(n?m)d
. 分析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可知其为一次函数,图象上表现为直 线
y?a
1
?(x?1)d
上的一些间隔均匀的孤立点.
2. 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已知和时,可设这三个
数为
a?d,a,a?d
. 若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可设
这四个数为
a?3d,a?d,a?d,a?3d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等差数列1,-1,-3,…,-89的项数是( ).
A. 92 B. 47 C. 46 D. 45
2. 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a
n
?2n?5
,则此数列是
( ).
A.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B.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
C.首项为2的等差数列 D.公差为n的等差数列
3. 等差数列的第1项是7,第7项是-1,则它的
第5项是( ).
A. 2 B. 3 C. 4 D. 6
4. 在△ABC中,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
则∠B= .
5. 等差数列的相邻4项是a+1,a+3,b,a+b,那
么a= ,b= .

课后作业

1.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⑴已知
a
1< br>?2
,d=3,n=10,求
a
n





⑵已知
a
1
?3

a
n
?21
,d=2,求n;




26



⑶已知
a
1
?12

a
6
?27
,求d;




⑷已知d=-
1
3

a
7
?8
,求
a
1
.




2. 一个木制梯形架的上下底边分别为33cm,75c m,
把梯形的两腰各6等分,用平行木条连接各分点,
构成梯形架的各级,试计算梯形架中间各 级的宽度.








§2.2等差数列(2)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
式;
2.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
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39
~ P
40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叫等差数列?



复习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等差数列的性质
1.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d
为公差,
a
m

a
n
有何关
系?






2.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d
为公差,若
m,n,p,q?N
?

m ?n?p?q
,则
a
m

a
n

a
p

a
q
有何关系?







※ 典型例题

例1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已知
a
5
?10

a
12
?31

求首项
a
1
与公差
d
.











变式: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若
a
5
?6

a
8
?15

求公差d及
a
14
.










小结:在等差数列
{a
n
}
中,公 差d可以由数列中任
意两项
a
a?a
n
m

an
通过公式
m
m?n
?d
求出.

例2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a
2
?a
3
?a
10
?a
11
?36


a5
?a
8

a
6
?a
7
.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变式: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已知
a
2
?a
3
?a
4
?a
5
?34


a
2
ga
5
?52
,求公差d.
















小结: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则
a
m
?a
n
?a
p
?a
q
,可以使得计算简化.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则
a
m
?a
n
? a
p
?a
q

注意:
a
m
?a
n
?a
m?n
,左右两边项数一定要相同才
能用上述性质.
a?a
n
2. 在等差数列中,公差
d?
m
.
m?n

※ 知识拓展

判别一个数列是否等差数列的三种方法,即:
(1)
a
n?1
?a
n
?d

(2)
a
n
?pn?q(p?0)

(3)
S
n
?an
2
?bn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一个等差 数列中,
a
15
?33

a
25
?66
, 则
a
35
?
( ).
A. 99 B. 49.5 C. 48 D. 49
2.

等差数列
?a
n
?

a
7
?a
9
?16

a
4
?1
,则
a
12

值为( ).
A . 15 B. 30 C. 31 D. 64
3. 等差数列
?
a
n
?
中,
a
3

a
10
是方程
x
2
?3x?5?0


a
5
?a
6
=( ).
A. 3 B. 5 C. -3 D. -5
4. 等差数列
?
a
n
?
中,
a
2
??5

a
6
?11
,则公差d
= .
5. 若48,a,b,c,-12是等差数列中连续五项,
则a= ,b= ,c= .

※ 动手试试

练1.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a
1
?a
4
?a
7
?39

a
2
?a
5
?a
8
?33
, 求
a
3
?a
6
?a
9
的值.
















练2. 已知两个等差数列5,8,11,…和3,7,11,…
都有100项,问它们有多少个相同项?












课后作业

1. 若
a
1
?a
2
?L?a
5
?30

a
6
?a
7
?L?a
10
?80


a
11
?a
12
?L?a
15
.









28









2. 成等差数列的三个数和为9,三数的平方和为
35,求这三个数.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

学习目标

1.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
2. 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
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42
~ P
44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什么?



复习2: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问题:
1. 计算1+2+…+100=?





2. 如何求1+2+…+n=?




新知:
数列
{a
n
}
的前n项的和:
一般地,称 为数列
{a
n
}
的前n项
的和,用
S
n
表 示,即
S
n
?


反思:
① 如何求首项为
a
1
,第n项为
a
n
的等差数列
{a
n
}
的前n项的和?




② 如何求首项为
a
1
,公差为d的等差数 列
{a
n
}

前n项的和?





试试: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
{a
n
}
的前n项和
S
n
.

a
1
??4,a
8
??18,n?8;






a
1
?14.5,d?0.7,n?15
.





小结:
1. 用
S
n(a
1?a
n
)
n
?
2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2. 用
S
n(n?1)d
n
?na
1
?2
,必须已知三个条件: .

※ 典型例题

例1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
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统治》. 某市据此提出< br>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
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 园网.
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
500万元. 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
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 那么从2001年
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
投入是多少?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小结:解实际问题的注意:
① 从问题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构建等差数列模型;
② 写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并根据首项和
公差选择前n项和公式进行求解.
例2 已知一 个等差数列
{a
n
}
前10项的和是310,
前20项的和是122 0. 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
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










变式:等差数列
{a
n
}
中,已知
a
10
?30

a20
?50

S
n
?242
,求n.









小结:等差数 列前n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
a
n
、a
1
、n或者a
1、n、d
的方程,已知几个量,通过
解方程,得出其余的未知量.

※ 动手试试

练1.一个凸多边形内角成等差数列,其中最小的内
角为12 0°,公差为5°,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n

为( ).
A. 12 B. 16 C. 9 D. 16或9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两种形式;
2. 两个公式适用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3. 等差 数列中的“知三求二”问题,即:已知等差
数列之
a
1
,a
n
,q,n,S
n
五个量中任意的三个,列方程
组可以求出其余的两个.

※ 知识拓展

1. 若数列
{a
n
}
的前n项的 和
S
n
?An
2
?Bn
(A
?0

A、B是与n无关的常数),则数列
{a
n
}
是等差数列.
2. 已知数列
?
a
n
?
,
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S
n
是其
前n项和,设
k?N
?
,S
k
,S
2 k
?S
k
,S
3k
?S
2k
也成等差
数列 ,公差为
k
2
gd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等差数列
{a
n
}
中,
S
10
?120
,那么
a
1
?a< br>10
?
( ).
A. 12 B. 24 C. 36 D. 48
2. 在50和350之间,所有末位数字是1的整数之
和是( ).
A.5880 B.5684 C.4877 D.4566
3. 已知等差数列的前4项和为21,末4项和为67,
前n项和为286,则项数n为( )
A. 24 B. 26 C. 27 D. 28
4. 在等差数列
{a
n
}
中,则
S
8
?
.
a
1
?2

d??1

5. 在等差数列{a
n
}
中,
a
1
?25

a
5
?33
,则
S
6
?
.

课后作业

1. 数列{
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3 ,
a
n
=11,前
n

S
n
=14,求< br>n

a
3
.









30







2. 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多少个数被3除余
2? 这些数的和是多少?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
和公式;
2. 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
相关问题;
3. 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n项和的公式研

S
n
的最大(小)值.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45
~ P
46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等差数列{
a
n
}中,
a
4
=-15, 公差d=3,

S
5
.




复习2:等差数列{
a
n
}中, 已知
a
3
?1

a
5
?11


a
n

S
8
.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问题:如果一个数列< br>?
a
n
?
的前n项和为
S
n
?pn
2
?qn?r
,其中p、q、r为常数,且
p?0

那么这个数列一 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
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 典型例题

例1已知数列
{a
1
n
}
的前n项为
S
n
?n
2
?
2
n
,求这
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
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变式:已知数列
{a
S
12n
}
的前n项为
n
?
4
n
2
?
3
n?3

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小结:数列通项
a
n
和前n项和
S
n
关系为 a
?
S
1
(n?1)
n
=
?
,由此可 由
?
S
S
n

a
n
.
n
?S
n?1
(n?2)

例2 已知等差数列
5 ,4
2
7
,3
4
7
,....
的前n项和为
S
n
,求使得
S
n
最大的序号n的值.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变式:等差数列{
a
n
}中,
a
4
=-15, 公差d=3,
求数列{
a
n
}的前n项和
S
n
的最小值.














小结: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大(小)值的求法.
(1)利用
a
n
: 当
a
n
>0,d<0,前n项 和有最大值,
可由
a
n
≥0,且
a
n?1
≤0,求 得n的值;当
a
n
<0,d>0,
前n项和有最小值,可由
a
n
≤0,且
a
n?1
≥0,求得n
的值
dd
( 2)利用
S
n
:由
S
n
?n
2
?(a1
?)n
,利用二次
22
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大(小)值时n的值.
※ 动手试试

练1. 已知
S
n
?3n
2
?2n
,求数列的通项
a
n
.

















练2. 有两个等差数列2,6,10,…,190及2,8,
14,…200,由这两个等差数列的公共项按从小到
大的顺序组成一个新数列,求这个新数列的各项 之
和.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数列通项
a
n
和前n项和
S
n
关系;
2. 等差数列前项和最大(小)值的两种求法.

※ 知识拓展

等差数列奇数项与偶数项的性质如下:
1°若项数为偶数2n,则
S
a< br>S

-S

=nd



n
(n?2)

S

a
n?1
2°若项数为奇数2n+1,则
S

-S

=a
n?1

S

?na
n?1

S

=(n?1)a
n?1

S


n
.
S

n?1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是( ).
A.
a
n
?n
2
B.
S
n
?2n?1

C.
S
n
?2n
2
?1
D.
S
n
?2n
2
?n

2. 等差数列{
a
n
}中,已知
S
15
?90
,那么
a
8< br>?
( ).
A. 3 B. 4 C. 6 D. 12
3. 等差数列{
a
n
}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 为
100,则它的前3m项和为( ).
A. 70 B. 130 C. 140 D. 170
4. 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 个数被7除
余2,这些数的和为 .
1
5. 在等差数列中,公差d=,
S
100
?145

2
a
1
?a
3
?a
5
?...?a
99
?
.

课后作业

1. 在项数为2n+1的等差数列中,所有奇数项和为
165,所有偶数项和为150,求n的值.






32










2. 等差数列{
a
n
},
a
1
?0
,< br>S
9
?S
12
,该数列前多
少项的和最小?
















§2.4等比数列(1)


学习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
项公式、性质;
2.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
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3. 体会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48
~ P
51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等差数列的定义?



复习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

等差数列的性质有: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观察:①1,2,4,8,16,…
②1,
11
1
1
2< br>,
4

8

16
,…
③1,20,
20
2

20
3

20
4
,…
思考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新知:
1. 等比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项
起, 一项与它的 一项的 等于 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
数列的 ,通常用字母 表示(q≠0),即:
a
n
a
= (q≠0)
n?1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2
?a
1

a
3
?a
2
q?(a
1
q)q?a
1

a
4
?a
3
q?(a
1
q
2
)q?a
1 ; … …

a
n
?a
n?1
q?a
1
?
等式成立的条件

3. 等比数列中任意两项
a
n

a
m
的关系是:



※ 典型例题

例1 (1)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9项是
4
9
,公比是-
1
3
,求它的第1项;
(2)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
求它的第1项与第4项.


















小结:关于等比数列的问题首先应想到它的通项公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a
n
?a
1
q
n?1
.

例2 已知数列{
a
n
}中,lg
a
n
?3n?5
,试用定义证
明数列{
a
n
}是等比数列.



















小结:要证明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 只需证明对于
a
任意正整数n,
n?1
是一个不为0的常数就行了.
a
n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比数列定义;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任意两项
a
n

a
m
的关
系.

※ 知识拓展

在等比数列
{a
n
}
中,
⑴ 当
a
1
?0
,q >1时,数列
{a
n
}
是递增数列;
⑵ 当
a
1
?0

0?q?1
,数列
{a
n
}
是递增 数列;
⑶ 当
a
1
?0

0?q?1
时,数列< br>{a
n
}
是递减数列;
⑷ 当
a
1
?0
,q >1时,数列
{a
n
}
是递减数列;
⑸ 当
q?0
时,数列
{a
n
}
是摆动数列;
⑹ 当
q?1
时,数列
{a
n
}
是常数列.
※ 动手试试

练1.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
过一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4%. 这种物质的
半衰期为多长(精确到1年)?















练2. 一个各项均正的等比数列,其每一项都等于
它后面的相邻两项之和,则公比
q?
( ).
335
A. B. C.
2
2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
?
a
n
?
为等比数列,
a
1
?12

a
2
?24
,则
a
3
?
( ).
A. 36 B. 48 C. 60 D. 72
91
2
2. 等比数列的首项为,末项为,公比为,这
3
83
个数列的项数n=( ).
A. 3 B. 4 C. 5 D. 6
3. 已知数列a,a(1 -a),
a(1?a)
2
,…是等比数
列,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a≠1 B. a≠0且a≠1
C. a≠0 D. a≠0或a≠1
4. 设
a
1

a
2

a
3

a
4
成等比数列,公比为2,则
2a
1
?a
2
= .
2a
3
?a
4
5. 在等比数列
{a
n
}
中,
2a
4
?a
6
?a
5
,则公比q= .

5?1
D.
2
5?1

2
课后作业

在等比数列
{a
n
}
中,

a
4
?27
,q=-3,求
a
7



34








a
2
?18

a
4
?8
,求
a< br>1
和q;






a
4
?4

a
7
?6
,求
a
9








a5
?a
1
?15,a
4
?a
2
?6
, 求
a
3
.





§2.4等比数列(2)


学习目标

1.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深刻理解
等比中项概念;
2. 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并系统了解判断数列
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51
~ P
54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
= .

公比q满足的条件是

复习2:等差数列有何性质?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问题1: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
b成等比数列, 则
G
a
?
b
G
?G
2
?ab?G?



新知1:等比中项定义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 ,b成等
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称为a与b的等比中项.
即G= (a,b同号).

试试:数4和6的等比中项是 .

问题2:
1.在等比数列{
a
n
}中,
a
25
?a
3
a
7
是否成立呢?


2 .
a
2
n
?a
n?1
a
n?1
(n?1)
是否成立?你据此能得到什么
结论?



3.
a
2
n
?a
n?k
a
n?k
(n?k?0)
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到什
么结论?


新知2:等比数列的性质
在等比数列中,若m+n=p+q,则
a
m
a
n
?ap
a
k
.


试试:在等比数列
?
a
n
?
,已知
a
1
?5,a
9
a
1 0
?100
,那

a
18
?
.

※ 典型例题

例1已知
{a
n
},{b
n
}
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仿照下
表中的例子填写表格,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证
明你的结论.
例 自选1 自选2
a
?(
2
n

3
3
)
n


b
n

?5?2
n?1


a
n
gb
n

?10?(
4
3
)
n?1


{a
n
gb
n
}

否等比










变 式:项数相同等比数列{
ab
a
n
n
}与{
n
}, 数列{
b
}
n
也一定是等比数列吗?证明你的结论



.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小结:两个等比数列的积和商仍然是等比数列.

例2在等比数列{
an
}中,已知
a
4
ga
7
??512
,且a
3
?a
8
?124
,公比为整数,求
a
10
.












变式:在等比数列{
a
n
}中,已知
a
7
ga
12
?5
,则
a
8
ga
9
ga
10
ga
11
?
.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比中项定义;
2. 等比数列的性质.

※ 知识拓展

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a
n
}
具有如下基本性质:
{a< br>nm
}(m?N
*
)

{a
n
2
}
,1. 数列
{|a
n
|}

{ca
n
} (c?0)

{a
n
k
}
等,也为等比数列,公比分别为< br>|q|,q
2
,q,q
m
,q
k
.
a若数列
{b
n
}
为等比数列,则
{a
n
gb< br>n
}

{
n
}
也等比.
b
n
2. 若
m?N
*
,则
a
n
?a
m
gq
n?m
. 当m=1时,便得到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 若
m?n?k?l

m,n,k,l?N
*
,则a
m
ga
n
?a
k
ga
l
.
4. 若
{a
n
}
各项为正,c>0,则
{log
c
a
n
}
是一个以
log
c
a
1
为首项,
log
c
q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若
{b
n
}




※ 动手试试

练1. 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成等比数列,则( ).
A. 三边之比为3:4:5
B. 三边之比为1:
3
:3
5?1
C. 较小锐角的正弦为
2
5?1
D. 较大锐角的正弦为
2





练2. 在7和56之间插入
a

b
,使7、
a

b
、56
成等比数列,若插入
c

d
,使7、
c

d
、56成
等差数列, 求
a

b

c

d
的值.














以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则
{c
b
n
}
是以
c
b
1
为首项,
c
d
为公比的等 比数列. 当一个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
等比数列时,这个数列是非零的常数列.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
?
a
n
?
为等比数列中,
a
n
?0

a
2
a4
?2a
3
a
5
?a
5
2
?16,那么
a
3
?a
5
?
( ).
A. ±4 B. 4 C. 2 D. 8
2. 若-9,a
1
,a
2
,-1四个实数成等差数列,-9,
b
1
,b
2,b
3
,-1五个实数成等比数列,则b
2
(a
2
-< br>a
1
)=( ).
9
A.8 B.-8 C.±8 D.
8
3. 若正数a,b,c依次成公比大于1的等比数列,
则当x>1时,log
a
x

log
b
x

log< br>c
x
( )
A.依次成等差数列 B.各项的倒数依次成等差数列
C.依次成等比数列 D.各项的倒数依次成等比数列
4. 在两数1,16之间插入三个数,使它们成为等比
数列,则中间数等于 .
5. 在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
?
a
n
?
中,
a
5ga
6
?9

则log
3
a
1
+ log
3
a
2
+

+
log
3
a
10
?
.


课后作业

1. 在
?
a
n
?
为等比数列中,< br>a
1
ga
9
?64

a
3
?a7
?20


a
11
的值.


36













2. 已知等差数列
?
a
n?
的公差d≠0,且
a
1

a
3

a
9
成等比数列,求
a
1
?a
3
?a
9aa
.
2
?a
4
?
10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

学习目标

1. 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能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55
~ P
56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是数列前n项和?等差数列的数列前
n项和公式是什么?





复习2:已知等比数列中,
a
3
?3

a
6
?81
,求
a
9
,a
10
.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故事:“国王对国际象棋的发明者的奖励”





新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设等比数列
a
1
,a2
,a
3
,La
n
L
它的前n项和是
S
n
?a
1
?a
2
?a
3
?La
n
,公比为q≠0,

公式的推导方法一:

?
?
?< br>Saa
2n?2n?1
n
?
1
?a
1
q?< br>1
q?
L
a
1
q?a
1
q
?
?
qS
n
?

?(1?q)S
n
?


q?1
时,
S
n
?


S
n
?

当q=1时,
S
n
?


公式的推导方法二: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
a
2
a
a
?
3
a
?L?
a
n
?q

12
a
n?1

a
2
?a
3
?
L
? a
n
a
?
S
n
?a
1
a
?q
1
?a
2
?
L
?
n?1
S
n
?a
n

S
n
?a
1
S
?q
.
n
?a
n

(1?q)S
n
?a
1?a
n
q
(结论同上)

公式的推导方法三:
S< br>n
?a
1
?a
2
?a
3
?La
n< br>

a
1
?q(a
1
?a
2
?a< br>3
?La
n?1
)


a
1
?qS
n?1

a
1
?q(S
n
?a
n< br>)
.

(1?q)S
n
?a
1
?a< br>n
q
(结论同上)

试试:求等比数列
11
12

4

8
,…的前8项的和.








※ 典型例题

例1已知a< br>1
=27,a
9
=
1
243
,q<0,求这个等比数 列
前5项的和.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变式:
a
1
?3

a
5
?48
. 求此等比数列的前5项和.









例2某商场今年销售计算机5000台,如果平均每
年的销售量比上一年 的销售量增加10%,那么从今
年起,大约几年可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结果保
留到个 位)?








※ 动手试试

39
练1. 等比数列中,
a
3
?,S
3
?,求a
1
及q.

22









练2. 一个球从100m高出处自 由落下,每次着地后
又弹回到原来高度的一半再落下,当它第10次着
地时,共经过的路程是多 少?(精确到1m)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3. “知三求二”问题,即:已知等 比数列之
a
1
,a
n
,q,n,S
n
五个量中任意 的三个,列方程组可以
求出其余的两个.

※ 知识拓展

1. 若
q??1
,则
S
m
,S
2m
?S
m,S
3m
?S
2m
,???

m?N
*

成新的等比数列,公比为
q
m
.
2. 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且已知积时,可设这三个
a
数为
,a,aq
. 若四个 同符号的数成等比数列,可设
q
aa
这四个数为
3
,,aq,aq< br>3
.
qq
3. 证明等比数列的方法有:
a
(1)定义法 :
n?1
?q
;(2)中项法:
a
n?1
2
?a< br>n
ga
n?2
.
a
n
4. 数列的前n项和构成一 个新的数列,可用递推公
?
S?a
1

?
1
表示.
S?S?a(n?1)
n?1n
?
n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数列1,
a

a< br>2

a
3
,…,
a
n?1
,…的前n项和< br>为( ).
1?a
n
1?a
n?1
A. B.
1?a
1?a
1?a
n?2
C. D. 以上都不对
1?a
2. 等比数列中,已知
a
1
?a
2< br>?20

a
3
?a
4
?40

则< br>a
5
?a
6
?
( ).
A. 30 B. 60 C. 80 D. 160
3. 设
{a
n
}< br>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公比为2,且
a
1
a
2
a
3
???a
30
?2
30
,那么
a
3
a< br>6
a
9
???a
30
?
( ).
A.
2
10
B.
2
20
C. 1 D.
2
60

4. 等比数列的各项都是正数,若
a
1< br>?81,a
5
?16

则它的前5项和为 .
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S
n
?3
n
?a
,则a= .

课后作业

1. 等比数列中,已知
a
1
? ?1,a
4
?64,求q及S
4
.





38














2. 在等比数列
?
a
n
?
中,
a
1
?a
6
?33,a2
ga
5
?32
,求
S
6
.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
和公式;
2. 会用公式解决有 关等比数列的
S
n
,a
n
,a
1
,n,q
中知
道三个数求另外两个数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57
~ P
62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q?1
时,
S
n
?

当q=1时,
S
n
?



复习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
= .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与通项关系
问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S
n
?a
1
?a
2
?a
3
?L?a
n?1< br>?a
n

S
n?1
?
a
1
?a< br>2
?a
3
?L?a
n?1
(n≥2),

S
n
?S
n?1
?

当n=1时,
S
1
?
.


反思:
等比数列前n项和
S
n
与通项
a
n
的关系是什么?






※ 典型例题

例1 数列
{a
n
}
的前n项和
S
n
?a
n
?1
(a≠0,a≠1),
试证明数列
{a
n
}
是等比数列.






变式:已知 数列
{a
n
}
的前n项和
S
n
,且
Sn?1
?4a
n
?2

a
1
?1
, 设
b
n
?a
n?1
?2a
n
,求证:
数列
{b
n
}
是等比数列.
















例2 等比数列前n项,前2n项,前3n项的和分别

Sn

S
2n

S
3n
,求证:
Sn

S
2n
?S
n

S
3n
?S
2n
也成等比.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变 式:在等比数列中,已知
S
n
?48,S
2n
?60
,求< br>S
3n
.
















※ 动手试试

练1. 等比数列
{a
n
}
中,
S30
?13S
10

S
10
?S
30
?140


S
20
.

















练2. 求数列1,1+2,1+2+2
2
,1+2 +2
2
+2
3
,…的前
n项和S
n
.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与通项关系;
2. 等比数列前n项,前2n项,前3n项的和分别是
S
n

S
2n

S
3n
,则数列
S
n

S
2n
?S
n

S
3n?S
2n

成为等比数列.

※ 知识拓展

1. 等差数列中,
S
m?n
?S
m
?S
n
?mnd

2. 等比数列中,
S
m?n
?S
n
?q
n
S
m
?S
m
?q
m
S
n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S
3
?3

S
6
?9
,1. 等比数列
{a
n
}
中,则
S
9
?
( ).
A. 21 B. 12 C. 18 D. 24
2. 在 等比数列中,
a
1
?4
,q=2,使
S
n
?400 0
的最
小n值是( ).
A. 11 B. 10 C. 12 D. 9
3. 计算机是将信息转换成二进制数进行处理的,二
进制即“逢二 进一”.如(1101)
2
表示二进制的数, 将
它转换成十进制的形式是
1 ?2
3
?1?2
2
?0?2
1
?1?2
0
?13
,那么将二进制数
(11111111)
2
转换成十进制的形式是( ).
A.
2
9
?2
B.
2
8
?1
C.
2
8
?2
D.
2
7
?1

4. 在等比数列中,若
2S
3
?a
3
?2S
2
?a
4
,则公比q
= .
5. 在等比数列中,
a
1
?1

a
n
??512

S
n
??341

则q= ,n= .

课后作业

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
n
?
2
?1
,求通项
a
n
.





40
n











2. 设a为 常数,求数列a,2a
2
,3a
3
,…,na
n
,…
的前n项和;















第二章 数列(复习)


学习目标

1.
系统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2. 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与前n项和公式
S
n
的关
系;
3. 能通过前n项和公式
S
n
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教材
P
28

P
69
,找出疑惑之处)
(1)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数列的分类,从函数的
观点看数列.


(2)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



(3)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等差中项、等比中项.




(5)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方法.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1.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有些题目可结合函数知识
去解决,体现了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2.等差、等比数列中,a
1

a
n

n

d(q)、
S
n
“知
三求二”,体现了方程(组)的思想、整体思想,有时
用到换元法.
3. 求等 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要考虑公比是否等于
1,公比是字母时要进行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
思想 .
4.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有:公式法,倒序相加法,
错位相减法,拆项法,裂项法,累加法 ,等价转化
等.
5. 数列求和主要:
(1)逆序相加;
(2)错位相消;
(3)叠加、叠乘;
(4)分组求和;
(5)裂项相 消,如
111
n(n?1)
?
n
?
n?1
.

※ 典型例题

例1在数列
?
a
n
?< br>中,
a
1
=1,
n
≥2时,
a
n

S
n

S
n

1
2
成等比数列.
(1)求
a
2
,a
3
,a
4
; (2)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例2已知等差 数列{a
n
}的首项a
1
=1,公差d>0,且
第二项,第五项,第 十四项分别是等比数列{b
n
}的
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求数列{a
n
}与{b
n
}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c
n
}对任意正整数n,均有
c
c
1c
2
c
3
??????
n
?a
n?1

b
1
b
2
b
3
b
n
求c1
+c
2
+c
3
+…+c
2004
的值.























※ 动手试试

练1. 等差数列
?
a
n
?
的首项为
a,
公差为
d
;等差数




练3. 一个蜂巢里有1只蜜蜂,第1天,它飞出去
回了5个伙伴; 第2天, 6只蜜蜂飞出去,各自找
回了5个伙伴,……,如果这个找伙伴的过程继续
下去,第6天所有的蜜蜂都归巢后,蜂巢中一共有< br>( )只蜜蜂.
A. 55986 B. 46656 C. 216 D. 36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2. 熟练掌握有关概念和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培养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知识拓展

数列前n项和重要公式:
n(n?1)(2n?1)

1
2
?2
2
?3
2
?Ln
2
?
6
1
1
3
?2
3
?Ln
3
?[n(n?1 )]
2

2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集合
M?mm?2n?1,n?N
*
,m?60
的元素个?
b
n
?
的首项为
b,
公差为
e
. 如果
c
n
?a
n
?b
n
(n?1)
,且< br>c
1
?4,c
2
?8.
求数列
?
c
n
?

通项公式.











练2. 如图,作边长为
a
的正三角形的内切圆,在这
个圆内作内接正三角形 ,然后,再作新三角形的内
切圆.如此下去,求前
n
个内切
圆的面积和.









??
数是( ).
A. 59 B. 31 C. 30 D. 29
2. 若在8和5832之间插入五个数,使其构成一个
等比数列,则此等比数列的第五项是( ).
A.648 B.832 C.1168 D.1944
3. 设数列
?a
n
?
是单调递增的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
是12, 前三项的积是48,则它的首项是( ).
A. 1 B. 2 C. 4 D. 8
24
4. 已知等差数列
5,4,3,...
的前
n< br>项和为
S
n
,则
77
使得
S
n
最大 的序号
n
的值为 .
5. 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被5除余1的数的个数
有 个;这些数的和是

课后作业

1. 观察下面的数阵, 容易看出, 第
n
行最右边的
数是
n
2
, 那么第20行最左边的数是几?第20行
所有数的和是多少?
1
2 3 4
42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 … … … …









2. 选菜问 题:学校餐厅每天供应500名学生用餐,
每星期一有A,B两种菜可供选择.调查资料表明,
凡是在星期一选A种菜的,下星期一会有20% 改
选B种菜;而选B种菜的,下星期一会有30% 改
选A种菜. 用
a
n
,b
n
分别表示在第
n个星期选A的人
数和选B的人数,如果
a
1
?300,

a
10
.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1)

学习目标

1.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不等关系;
2. 会从实际问题中找出不等关系,并能列出不等式
与不等式组.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写出一个以前所学的不等关系_________



复习2:用不等式表示,某地规定本地最低生活保
障金x不低 于400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
文字语言 数学符号 文字语言 数学符号
大于

至多


小于

至少

大于等于

不少于

小于等于

不多于



探究2: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 机在前方路段
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写成不
等式就是________ _______




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 的含量p
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q应不少于2.3%,
写成不等式组就是_____ ____________




※ 典型例题

例1 设点A与平面
?
的距离为d,B 为平面
?

的任意一点,则其中不等关系有______________








例2 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
出8万本. 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
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 若把提价后杂志的
定价设为x 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
不低于20万元呢?


















例3某钢铁厂 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
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
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足所有上述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呢?



















※ 动手试试

练1. 用不等式表示下面的不等关系:
(1)a与b的和是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



(2)某公路立交桥对通过车辆的高度h“限高4m”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 (见课本74页),在一个面积为350的矩形
地基上建造一个仓库,四周是绿地,仓库的长L大
于宽W的4倍















练2. 有一个两位数大 于50而小于60,其个位数
字比十位数大2.试用不等式表示上述关系,并求
出这个两位数( 用a和b分别表示这个两位数的十位
数字和个位数字).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会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
2.会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

※ 知识拓展

“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是“数学王国”
的两根最为重要的“支柱”,相比较其它一些科学王国来说,“证明精神”可以说是“数学王国”的
“血液和灵魂”.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
A.
?1?2
B.
?1?2

C.
?1??1
D.
?1?2

2. 用不等式表示,某厂最低月生活费a不低于300
元 ( ).
A.
a?300
B.
a?300

C.
a?300
D.
a?300

3. 已知
a?b?0

b?0
,那么
a,b,?a,?b
的大小 关
系是( ).
A.
a?b??b??a
B.
a??b??a?b

C.
a??b?b??a
D.
a?b??a??b

4. 用不等式表示:a与b的积是非正数___________
5. 用不等式表示:某学校规定学生离 校时间t在16
点到18点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1. 某夏令营有48人,出发前要从A、B两种型号
的帐篷 中选择一种.A型号的帐篷比B型号的少5
顶.若只选A型号的,每顶帐篷住4人,则帐篷不
够 ;每顶帐篷住5人,则有一顶帐篷没有住满.若
44



只选B型号的 ,每顶帐篷住3人,则帐篷不够;每
顶帐篷住4人,则有帐篷多余.设A型号的帐篷有
x顶,用 不等式将题目中的不等关系表示出来.










2. 某正版光碟,若售价20元本,可以发行10张,< br>售价每体高2元,发行量就减少5000张,如何定
价可使销售总收入不低于224万元?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2)

学习目标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会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 会将一些基本性质结合起来应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设点A与平面
?
之间的距离为d, B为平面
?

任意一点,则点A与平面
?
的距离小于或等于A

B两点间的距离,请将上述不等关系写成不等式.


2.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
质. 请同学们回忆初中不等式的的基本性质.
(1)
a?b,b?c?a___c


(2)
a?b?a?c____b?c


(3)
a?b,c?0?ac____bc



(4)
a?b,c?0?ac____bc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问题1:如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问题2:同学们能证明以上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吗?并利用以 上基本性质,证明不等式的下列性
质:
(1)a?b,c?d?a?c?b?d;
( 2)a?b?0,c?d?0?ac?bd;

(3)a?b?0,n?N,n?1?a
n
?b
n
;
n
a?
n
b.













※ 典型例题

例1 比较大小:
(1)
(3?2)
2

6?26

(2)
(3?2)
2

(6?1)
2

(3)
1
5?2

1
6?5
(4)当
a?b?0
时,
log
1
a
_______< br>log
1
b
.
22














变式:比较
(a?3)(a?5)

(a?2)(a?4)
的大小.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4)
a?b?0?

11
.
___
a
2
b
2
练2. 已知x>0,求证
1?x?1?
x
.
2
cc
例2 已知
a?b?0,c?0,
求证
?
.
ab















变式: 已知
a?b?0

c?d?0
,求证:







ab
.
?
dc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并用不等式的性质证
明了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还研究了如何比较两个实
数(代数式)的大小——作差法,其具体解题步骤
可归纳为:
第一步:作差并化简,其目标应是n个因式之积或
完全平方式或常数的形式;
第二步:判断差值与零的大小关系,必要时须进行
讨论;
第三步:得出结论.

※ 知识拓展
“作差法”、“作商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1)作差法的一般步骤:
作差——变形——判号——定论
(2)作商法的一般步骤:
作商——变形——与1比较大小——定论
a
例 3已知
12?a?60,15?b?36,求a?b及
的取值
b
范围.







变式:已知
?4 ?a?b??1,?1?4a?b?5
,求
9a?b
的取值范围.






※ 动手试试

练1. 用不等号“>”或“<”填空:
(1)
a?b,c?d?a?c____b?d

(2)
a?b?0,c?d?0?ac____bd

(3)
a?b?0?
3
a____
3
b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若
f(x )?3x
2
?x?1

g(x)?2x
2
?x?1
,则
f(x)

g(x)
的大小关系为( ).
A.
f(x)?g(x)
B.
f(x)?g(x)

C.
f(x)?g(x)
D.随x值变化而变化
2. 已知
x?a?0
,则一定成立的不等式是( ).
A.
x
2
?a
2
?0
B.
x
2
?ax?a
2

C.
x
2
?ax?0
D.
x
2
?a
2
?ax

??
?
?
?
3. 已知
??
?
?
?
?
,则的范围是( ).
222
?
?
A.
(?,0)
B.
[?,0]

2
2
??
C.
(?,0]
D.
[?,0)

22
11
4. 如果
a?b
,有 下列不等式:①
a
2
?b
2
,②
?

ab

3
a
?3
b
,④
lga?lgb
,其中 成立的是 .
5. 设
a?0

?1?b?0
,则
a,ab,ab
2
三者的大小关

46



系为 .

课后作业

1. 比较
5
12
?
1
5

1 2
3
?
7
的大小.










2. 某市环保局为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出 两个投
资方案:方案A为一次性投资500万元;方案B为
第一年投资5万元,以后每年都比前 一年增加10
万元.列出不等式表示“经n年之后,方案B的投
入不少于方案A的投入”.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
法(1)

学习目标

1. 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
不等式的解法;
2. 理解一 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
方程的关系,能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及一元二次方
程解 一元二次不等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76
~ P
78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解下列不等式:

1
2
x??1
; ②
?
11
2
x?1
; ③
?
2
x?1?0
.








复习2:写出一个以前所学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_______ ______,一元二次函数________________,
一元二次方程__________ _________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一:某同学要上网,有两家公司可供选择,公
司A每小时收费1.5元 (不足1小时按1小时收费);
公司B的收费原则为:在第1小时内(含恰好1小时,
下同)收 费1.7元,第2小时内收费1.6元,以后每
小时减少0.1元(若一次上网时间超过17小时按17
小时计算). 如何选择?












归纳: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最终归
结为如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新知 :只含有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
数是_______的不等式,称为________ _______.
探究二:如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能否与一元二次
方程与其图象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呢?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归纳:解不等式时应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再根
据图象写出其解集.

※ 典型例题

例1 求不等式
?x
2
?2x?3?0
的解集
.














变式: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
x
2
?2x?3?0
; (2)
?x
2
?2x?3?0
.












例2 求不等式
4x
2
?4x?1?0
的解集.









小结: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1)将原不等式
化为一般式.(2)判断
?
的符号.(3)求方程的根.
(4 )根据图象写解集.

※ 动手试试

练1. 求不等式
4x
2
?4x?15
的解集.











??0

??0

??0

二次函数
y?ax
2
?bx?c


a?0
)的图

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c?0



?
a?0
?
的根

ax
2
?bx?c?0
(a?0)的解集

ax
2
?bx?c?0
(a?0)的解集













练2. 求不等式
13?4x
2
?0
的解集.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1)将原不等式化为一
般式(< br>a?0
).(2)判断
?
的符号.(3)求方程的
根.(4)根据图象 写解集.

※ 知识拓展

(1)
ax
2
?bx ?c?0
对一切
x?R
都成立的条件为
?
a?0

?
?
??0
(2)
ax
2
?bx?c?0
对一切< br>x?R
都成立的条件为
?
a?0

?
?
??0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48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方程
ax
2
? bx?c?0
的两根为
x
1
,x
2
,且
x
1
?x
2
,若
a?0
,则不等式
ax
2
? bx?c?0
的解为
( ).
A.R B.
x
1
?x?x
2

C.
x?x
1

x?x
2
D.无解
2. 关于x的不等式
x
2
?x?c?0
的解集是全体实数
的条件是( ).
A.
c?
1
4
B.
c?
1
4
C.
c?
11
4
D.
c?
4

3. 在下列不等式中,解集是
?
的是( ).
A.
2x
2
?3x?2?0
B.
x
2
?4x?4?0

C.
4?4x?x
2
?0
D.
?2?3x?2x
2
?0

4. 不等式
x
2
?3x?0
的解集是 .
5.
y??2x
2
?12x?18
的定义域为 .

课后作业

1.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
x
2
?3x?10?0
; (2)
x
2
?4x?5?0
.















2.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x
2
?(m?1)x?m?0
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
法(2)

学习目标

1. 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
的关系;
2. 进一步熟练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复习2: 解不等式.
(1)
3x
2
?7x?10
; (2)
?2x
2
?x?5?0
.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某种牌号的汽车在水泥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
m和汽车的速度 x kmh有如下的关系:
s?
11
2
20
x?
180
x
.
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测得这种车的刹车距离大于
39.5m,那么这辆汽车刹车前的速度是多少?(精
确到0.01kmh)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例2 一个汽车制造厂引进了一 条摩托车整车装配
流水线,这条流水线生产的摩托车数量x(辆)与
创造的价值y(元)之间有 如下的关系:
y??2x
2
?220x

若这家工厂希望在一个星 期内利用这条流水线创
收6000元以上,那么它在一个星期内大约应该生
产多少辆摩托车?


























例3 产品的总成本y(万元)与产 量x之间的函数
关系式是
y?3000?20x?0.1x
2

x? (0,240).
若每
台产品的售价为25万元,求生产者不亏本时的最
低产量.





















※ 动手试试

练1. 在一次体育课上,某同学以初速度
v0
?12ms
竖直上抛一排球,该排球能够在抛出点
2 m以上的位置最多停留多 长时间?(注:若不计
空气阻力,则竖直上抛的物体距离抛出点的高度h
1
与时间x满 足关系
h?v
0
t?gt
2
,其中
2
2
g ?9.8ms













练2.某文具店购进一批新型台灯,若按每盏台 灯
15元的价格销售,每天能卖出30盏;若售价每提
高1元,日销售量将减少2盏. 为了使这批台灯每
天获得400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应怎样制定这批台
灯的销售价格?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进一步熟练掌握一元 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
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一元二次函数的
关系.

※ 知识拓展

(1)连结三个“二次”的纽带是:坐标思想:函
数值
y
是否大于零等价于为P
(x,y)
是否在
x
轴的
上方.
(2)三个“二次”关系的实质是数形结合思想:
ax
2
?bx?c?0的解
?y?ax
2
?bx?c
图象上的点
50



(x,0)

ax
2
?bx?c?0< br>的解
?y?ax
2
?bx?c
图象上的点
(x,y)

x
轴的上方的
x
的取值范围.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函数
y?
1
2
的定义域是( ).

x?x?12
A.
?
x|x??4

x?3}
B.
{x|?4?x?3}

C.
?
x|x??4

x?3}
D.
{x|?4?x?3}

2. 不等式
(
1
)
2x
2
?3x?9
1
2
3
?(
3
)
x?3x?17
的解集是( ).
A.[2,4] B.
(??,2]U[4,??)

C.R D.
(??,?2]U[4,??)

3. 集合A=
?
x|x
2
?5x?4?0}

B=
{x|x
2
?5x?6?0}
,则
AIB
=( ).
A.
{x|1?x?2

3?x?4}

B.
{x|1?x?2

3?x?4}

C.{1,2,3,4}
D.
{x|?4?x??1

2?x?3}

4. 不等式
(x?5)(x?2)?0
的解集为 .
5. 已知两个圆的 半径分别为1和5,圆心距满足
d
2
?10d?24?0
,则两圆的位置关系 为 .

课后作业

1.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
?x
2
?3x?10?0
; (2)
x(9?x)?0
.












2. 据气象部门预报,在距离某码 头O南偏东
45?

向600km处的热带风暴中心A在以20kmh的速度
向正北方向移动,距风暴中心450km以内的地区都
将受影响. 从现在起多长时间后,该码头将受到热
带风暴影响,影响时间为多长?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
法(3)

学习目标

1.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 能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及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相
应的不等式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_____________


复习2:不等式
ax
2
?bx?c?0
(a?0)
的解集.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问题: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x
2
?(2m?1)x?m
2
?m?0


分析:在上述不等式中含有参数,因此需要先判断
参数对的解的影响.
先将不等式 化为方程
x
2
?(2m?1)x?m
2
?m?0

此方程是否有解,若有,分别为__________,其大
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 _
试试:能否根据图象写出其解集为_____________





※ 典型例题

例1设关于x的不等式
ax
2
?bx?1?0
的解集为
{x|?1?x?
1
3
}
,求
agb
.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小结:二次不等式给 出解集,既可以确定对应的二
次函数图象开口方向(即a的符号),又可以确定
对应的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由此可根据根与系数关
系建立系数字母关系式,或通过代入法求解不等式.
变式 :已知二次不等式
ax
2
?bx?c?0
的解集为
11
{x |x?

x?}
,求关于
x
的不等式
32
2
cx?bx?a?0
的解集.











例2
A?{x|x
2
?4x?3?0}

B?{x|x
2
?2x?a?8?0}

A?B
,求
a
的取值范围.












小结:
(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含有字母系数时,要讨论
根的大小从而确定解集.
(2)集合间的关系可以借助数轴来分析,从而确
定端点处值的大小关系.

例3 若关于
m
的不等式
mx
2
?(2m?1)x?m?1 ?0
的解集为空集,求
m
的取值范围.












变式1:解集为非空.






变式2:解集为一切实数.
小结:
m
的不同实数取值对不等式的次数有影响 ,
当不等式为一元二次不等式时,
m
的取值还会影响
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 ,以及和x轴的位置关系.
因此求解中,必须对实数
m
的取值分类讨论.

※ 动手试试

练1. 设
x
2
?2x?a?8?0
对于一切
x?(1,3)
都成
立,求
a
的范围.












练2. 若方程
x
2
?2x?a?8?0
有两个实根x
1
,x
2
,且
x
1
?3

x
2
?1
,求
a
的范围.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对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 二次不等式,在求解过
程中应对字母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其讨论的原则
性一般分为四类:
(1) 按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进行分类;
(2) 若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再按其符号分类;
(3) 按判别式
?
的符号分类;
(4) 按两根的大小分类.
52



※ 知识拓展

解高次不等式时,用根轴法 :就是先把不等式
化为一端为零,再对另一端分解因式,并求出它的
零点,把这些零点标在数轴 上,再用一条光滑的曲
线,从
x
轴的右端上方起,依次穿过这些零点,则
大于 零的不等式的解对应着曲线在x轴上方的实数
x
的取值集合;小于零的不等式的解对应着曲线在
x
轴下方的实数
x
的取值集合.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若方程
ax
2
?b x?c?0

a?0
)的两根为2,3,
那么
ax
2
?bx?c?0
的解集为( ).
A.
{x|x?3

x??2}
B.
{x|x?2

x??3}

C.
{x|?2?x?3}
D.
{x|?3?x?2}

2. 不等式
ax
2
?bx? 2?0
的解集是
{x|?
11
2
?x?
3
}


a?b
等于( ).
A.
?
14 B.14 C.
?
10 D.10
3. 关于
x
的 不等式
x
2
?(a?1)x?1?0
的解集为
?

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
3
5
,1]
B.
(?1,1)
C.
(?1,1]
D.
(?
3
5
,1)

4. 不等式
x
2
?5x?24
的解集是 .
5. 若 不等式
ax
2
?bx?2?0
的解集为
{x|?1?x??
1
4
}
,则
a,b
的值分别是 .

课后作业

1.
m
是什么实数时,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mx
2
?(1?m)x?m?0
没有实数根.













2. 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x
2
?(2?a)x? 2a?0
(a∈R).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平面区域(1)

学习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和什么是边界

会 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
过程,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______ _________
二元一次不等式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2:解下列不等式:
(1)
?2x?1?0
; (2)
??
?
3x
2
?x?2?0
?
?
4x
2
?15x?9?0
.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表 示为
数轴上的区间,例如,
?
?
x?3?0
?
x?4?0< br>的解集
为 . 那么,在直角坐标系内,二元一
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什么图形呢?





探究2:你能研究:二元一次不等式
x?y?6
的解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集所表示的图形吗?(怎样分析和定边界?)

从特殊到一般:
先研究具体的二元一次不等式
x?y?6
的解集
所表示的图形.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x-y=6表示一条
直线.

平面内所有的点被直线
分成三类:


第一类:在直线x-y=6上的
点;
第二类:在直线x-y=6左上方的区域内的点;
第三类:在直线x-y=6右下方的区域内的点.
设点
P(x,y
1)
是直线x-y=6上的点,选取点
A(x,y
2
)
,使它的坐 标满足不等式
x?y?6
,请同
学们完成以下的表格,
横坐标x -3 -2 -1 0 1 2 3
包括 ; 同侧同号,异侧异号.

※ 典型例题

例1画出不等式
x?4y?4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先画 ___________(用 线表示),再
取 _______判断区域,即可画出.




归纳:画二元一次 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常采用
“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的方法.特殊地,当
C?0
时 ,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变式:画出不等式
?x?2y?4?0
表示的平面区域.
?
y??3x?12
例2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
?
的解集
x?2y
?






归纳: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
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
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变式1:画出不等式
(x?2y?1)(x?y?4)?0
表示的
平面区域.





变式2:由直线
x?y?2?0

x?2y?1?0

(包括边界)用不
2x?y?1?0
围成的 三角形区域
等式可表示为 .

点P的纵
坐标
y
1

点A的纵
坐标
y
2















并思考:
当点A与点P有相同的横坐标时,它们的纵坐
标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
根据此说说,直线x-y=6左上方的坐标与不等式
x?y?6
有什么关系?____ __________
直线x-y=6右下方点的坐标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 次不等式
x?y?6
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x-y=6的_____;
反过来,直线 x-y=6左上方的点的坐标都满足不等

x?y?6
.
因此,在平面直角 坐标系中,不
等式
x?y?6
表示直线x-y=6左上
方的平面区域;如图:


类似的:二元一次不等式x-y>6表示
直线x-y=6右下方的区域;如
图:
直线叫做这两个区域的边界




结论:
1. 二元一次不等式
Ax?By?c?0
在平面直角坐标
系中表示直线Ax?By?c?0
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
平面区域.(虚线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
2. 不等式中仅
?

?
不包括 ;但含“
?
”“
?


※ 动手试试

练1. 不等式
x?2y?6?0
表示的区域在直线
x?2y?6?0
的 __
?
x?3y?6?0
练2. 画出不等式组
?
表示的平面区域
.
x?y?2?0
?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由于对在 直线
Ax?By?C?0
同一侧的所有点
(
x,y
),把它的坐标(
x,y
)代入
Ax?By?C
,所得
到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所以只需 在此直线的某一侧
54



取一特殊点
(x
0
,y
0
)
,从
Ax
0
?By
0
?C的正负即可判

Ax?By?C?0
表示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
殊 地,当C≠0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 知识拓展

含绝对值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作法:
(1)去绝对值符号,从而把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转
化为普通的二元一次不等式.
(2)一般采用分象限讨论去绝对值符号.
(3)采用对称性可避免绝对值的讨论.
(4)在方程
f(xgy)?0
或不等式
f(xgy)?0
中,若

xgy
换成
(?x)g(?y)
,方程或不等式不变,则这个
方程 或不等式所表示的图形就关于
y(x)
轴对称.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不等式
x?2y?6?0
表示的区域在直线
x?2y?6?0
的( ).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2. 不等式
3x?2y?6?0
表示的区域是( ).

3.不等式组
?
?
x?3y?6?0
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
x?y?2?0
( ).
4. 已知点
(?3,?1)

(4,?6)在直线
?3x?2y?a?0

的两侧,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5. 画出
?
?
x?1
?
y?1
表示的平面区域为:





课后作业

?
x?3
1. 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
?
?
2y?x
的解集.
?
?
3x?2y?6










?
x?y?6?0
2.

求不等式组
?
?
x?y?0
表示平面区域的面积.
?
?
x?3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平面区域(2)

学习目标

1.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
示的平面区域;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画出不等式2
x
+y-6<0表示的平面区域.





?
2x?3y?12
复习2 :画出不等式组
?
?
2x?3y??6
所示平面区域.
?
?
x?0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要将两种大小不同的钢板截成A

B

C三种
规格, 每张钢板可同时截得三种规格的小钢板的块
数如下表所示: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A规格 B规格 C规格

钢板类型

第一种钢板 2 1 1

第二种钢板 1 2 3

今需要三种规格的成品分别为12块、15块、27块,


用数学关系式和图形表示上述要求.






















例2 一个化肥厂生产甲乙两种混合肥料,生产1车
练2. 某人准备投资 1 200万兴办一所完全中学,
皮甲肥料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4t,硝酸盐18t;生
对教育市场进行调查后,他得到了下面的 数据表格

产1车皮乙种肥料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1t,硝酸盐
(以班级为单位)< br>班级学配备教硬件建教师年
15t. 现库存磷酸盐10t,硝酸盐66t,在此基础上生
学段
生人数 师数 设
(万元)

(万元)

产这两种混合肥料. 列出满足生产条件的数学关系
初中 45 2 26班 2人
式,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区域.

高中 40 3 54班 2人

分别用数学关系式和图形表示上述限制条件.


















































※ 动手试试


?
(x?y?5)(x?y)?0

练1. 不等式组
?
所表示的平面

?
0?x?3

区域是什么图形?



规格类型

56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列出约束不等式组与目
标函数. 反复的读题,读懂已知条件和问题,边读
边摘要,读懂之后可以列出一个表格表达题意. 然
后 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
数,完成实际问题向数学模型的转化
.

※ 知识拓展

求不等式的整数解即求区域内的整点是教学
中的难点,它为线性规划中求最优整数解作铺垫.
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通过打出网络求整点;
另一种是先确定区域内点的横坐标的范围,确 定
x
的所有整数值,再代回原不等式组,得出
y
的一元
一次不等式组 ,再确定
y
的所有整数值,即先固定
x
,再用
x
制约
y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不在
3x?2y?6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点是( ).
A.(0,0) B.(1,1)
C.(0,2) D.(2,0)
2. 不等式组
?
?
x?y?5?0
?
0?x?3
表示的平面区域是一个
( ).
A.三角形 B.直角梯形 C.梯形 D.矩形
?
y?x
3. 不等式组
?
?
x?y?1
表示的区 域为

,点
?
?
y?3
P
1
(0,?2)
,点
P
2
(0,0)
,则( ).
A.
P
1
?D,P
2
?D
B.
P
1
?D,P
2
?D

C.
P
1
?D,P
2
?D
D.
P
1
?D,P
2
?D

4. 由直线
x?y?2?0,x?2y?1?0

2x?y?1?0
的平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不包 括边界)
用不等式可表示为 .
?
4x?3y?8?0
5. 不等式组
?
?
x?0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
?
?
y?0
整点坐标是 .


课后作业

1. 一个小型家具厂计划生产两种类型的桌子A和
B. 每类桌子都要经过打磨、着色、上漆三道工序.桌子A需要10min打磨,6min着色,6min上漆;
桌子B需要5min打磨,12min 着色,9min上漆.如
果一个工人每天打磨和上漆分别至多工作450min,
着色每天至多 480min,请你列出满足生产条件的数

学关系式,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平面区域.






2. 某服装制造商现有10m
2
的棉布料,10 m
2
的羊毛
料,6 m
2
的丝绸料. 做一条裤子需要棉布料1 m
2
, 2
m
2
的羊毛料,1 m
2
的丝绸料,一条裙子需要棉布料
1 m
2
, 1m
2
的羊毛料,1 m
2
的丝绸料.一条裤子的纯
收益是20元,一条裙子的纯收益是40元. 为了使< br>收益达到最大,需要同时生产这两种服装,请你列
出生产这两种服装件数所需要满足的关系式,并 画
出图形.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1)

学习目标

1.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
示的平面区域;
2.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阅读课本P
87
至P
88
的探究
找出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可行解,
可行域的定义.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在生活、生产中,经常会遇到资源利用、人力
调配、生产安排的等问题,如:
某工厂 有A

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
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1h, 每生产
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配件耗时2h,该厂每天最多
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 个B配件,按每
天8h计算,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是什么?
(1)用不等式组表示问题中的限制条件:
设甲、乙两种产品分别生产
x

y
件,由已知条件
可得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2)画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注意:在平面区域内的必须是整数点.
(3)提出新问题:
进一步,若生产一件甲 产品获利2万元,生产一件
乙产品获利3万元,采用哪种生产安排利润最大?





(4)尝试解答:












(5)获得结果:




新知: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
①线性约束条件: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是一组
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 于x、
y的一次不等式,故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②线性目标函数:
关于x、y的一 次式z=2x+y是欲达到最大值或
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线性目标函
数.
③线性规划问题: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
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④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
(x,y)
叫可行解.

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
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线
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 典型例题

例1 在探究中若生产一件甲产品获利3万元,生
产一件乙产品获利2 万元,问如何安排生产才能获
得最大利润?

















※ 动手试试

练1. 求
z?2x?y
的最 大值,其中
x

y
满足约束
?
y?x
?
条 件
?
x?y?1

?
y??1
?


























三、总结提升
58



※ 学习小结
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
(1)寻找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
(2)由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做出可行
域;
(3)在可行域内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 知识拓展

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1. 平移找解法:先打网格,描整点,平移直线,最
先经 过或最后经过的整点便是最优整点解,这种方
法应用于充分利用非整点最优解的信息,结合精确
的作图才行,当可行域是有限区域且整点个数又较
少时,可逐个将整点坐标代入目标函数求值,经比较求最优解.
2. 调整优值法:先求非整点最优解及最优值,再借
助不定方程的知识调 整最优值,最后筛先出整点最
优解.
3. 由于作图有误差,有时仅由图形不一定就能准确< br>而迅速地找到最优解,此时可将数个可能解逐一检
验即可见分晓.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目标函数
z?3x?2y
,将其看成直线方程时,
z
的意义是( ).
A.该直线的横截距
B.该直线的纵截距
C.该直线的纵截距的一半的相反数
D.该直线的纵截距的两倍的相反数
?
x?y
2. 已知
x

y
满足约束条件
?
?5?0
?
x?y?0
,则
?
?
x?3
z?2x?4y
的最小值为( ).
A. 6 B.
?
6 C.10 D.
?
10
3. 在如图所示的可行域内,目标函数
z?x?ay

得最小值的最优解有 无数个,则
a
的一个可能值是
( ).



y

C(4,2)




A(1,1)
B(5,1)


O
x


A.
?
3 B.3 C.
?
1 D.1
4. 有5辆6吨汽车和4辆5吨汽车,要运送最多的
货物,完成这项运输任务的线性目标函数为 .

5. 已知点(3,1)和(
?
4,6)在直线
3x?2y? a?0
的两侧,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课后作业

1. 在
?ABC
中,A(3,
?
1),B(
?
1,1),C(1,
3),写出
?ABC
区域所表示的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2. 求
z?3x?5y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中
x

y< br>满
?
5x?3y?15
足约束条件
?
?
y?x?1< br>.
?
?
x?5y?3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2)

学习目标

1.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
问题,并加以解决;
2. 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借助几何直观解决一
些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
x?4y??3
复习1:已知变量< br>x,y
满足约束条件
?
?
3x?5y?25

?< br>?
x?1

z?2x?y
,取点(3,2)可求得
z?8,取点(5,
2)可求得
z
max
?12
,取点(1,1)可求 得
z
min
?3

取点(0,0)可求得
z?0
,取点(3,2)叫做_________
点 (0,0)叫做_____________,点(5,2)和点
(1,1)____________ ______

复习2:阅读课本P

8
至P
91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
线性规划的 理论和方法主要在两类问题中得
到应用,一是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一定的条
件下,如何使 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定
一项任务,如何合理安排和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
物力、 资金等资源来完成该项任务.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一些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例3 一个化肥厂生产甲乙两种 混合肥料,生产1车
皮甲肥料的主要原料是磷酸盐4t,硝酸盐18t;生
产1车皮乙种肥料的 主要原料是磷酸盐1t,硝酸盐
15t. 现库存磷酸盐10t,硝酸盐66t,在此基础上生
产这两种混合肥料. 若生1车皮甲种肥料能产生的
利润为10000元;生产1车皮乙种肥料,产生的利
润为5000元. 那么分别生产甲、乙两种肥料各多少
车皮,能够产生最大的利润?









※ 动手试试

练1. 某厂拟生产甲、乙两种适销产品,每件销售
收入分别为3000元、2000元. 甲 、乙产品都需要
在A、B两种设备上加工,在每台A、B设备上加
工1件甲设备所需工时分别为 1h、2h,加工1件乙
和设备所需工时分别为2h、1h,A、B两种设备每
月有效使用台时 数分别为400h和500h. 如何安排
第二种钢板 1 2 3
生产可使收入最大?
今需要三种规格的成品分别为12块、15块、27块,

各截这两种钢板多少张可得所需A、B

C、三种规


格成品,且使所用钢板张数最少?




















练2. 某家电生产企业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决定调


整产品生产方案,准备每周(按40个工时计算)生产

空调器、彩电、冰箱共120台,且冰箱至少生20

台.已知生产这些家电产品每台所需工时和每台产

值如下表:

家电名称 空调器 彩电 冰箱
变式:第一种钢板为
1m
2
,第二 种为
2m
2
,各截

1
1
1

这两种钢板多少张,可得所需三种规格的成品且所
工 时
24
3
用钢板面积最小?
4 3 2
产值千元

问每周应生产空调器、彩电、冰箱共多少台,才能

使产值最高?最高产值是多少?(以千元为单位)




应用:

※ 典型例题

例1 营养学家指出,成人良好的日 常饮食应该至
少提供0.075kg的碳水化合物,0.06kg的蛋白质,
0.06kg的脂 肪,1kg食物A含有0.105kg碳水化合
物,0.07kg蛋白质,0.14kg脂肪,花费28 元;而
1kg食物B含有0.105kg碳水化合物,0.14kg蛋白
质,0.07kg脂肪 ,花费21元. 为了满足营养专家指
出的日常饮食要求,同时使花费最低,需要同时食
用食物 A和食物B多少kg?










例2 要将两种大小不同的钢板截成A

B

C三种
规格,每张钢板可同时截得三种规格的小钢板的块
数如下表所示:
规格类型
A规格 B规格 C规格
钢板类型
第一种钢板 2 1 1

60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
性 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无论此类题目是以什么实
际问题提出,其求解的格式与步骤是不变的:
(1)寻找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
(2)由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做出可行域;
(3)在可行域内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 知识拓展
含绝对值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作法:
(1)去绝对值,转化为不等式组;
(2)采用分零点讨论或分象限讨论去绝对值;
(3)利用对称性可避免讨论.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完成一项装修工程,请木工需付工资每人50元,
请瓦工需付工资每人40元,现有工人 工资预算2000
元,设木工
x
人,瓦工
y
人,请工人的约束条件是
( ).
A.
50x?40y?2000
B.
50x?40y?2000

C.
50x?40y?2000
D.
40x?50y?2000

?
0?x?4
?
2. 已 知
x,y
满足约束条件
?
?
0?y?3
?
x?2y ?8
,则
?
?
x?0,y?0
z?2x?5y
的最大值为( ).
A.19 B. 18 C.17 D.16
?
2x?3y?24
?
3. 变量
x,y
满足约束条件?
?
2x?y?12
?
2x?9y?36
则使得
??
x?0,y?0
z?3x?2y
的值的最小的
(x,y)
是( ).
A.(4,5) B.(3,6) C.(9,2)D.(6,4)
4. (2007陕西) 已知实数
x,y
满足约束条件
?
?
x?2y?4 ?0
?
2x?y?2?0
则目标函数
z?x?2y
的最大值为
?
?
3x?y?3?0
______________
5. (2007湖北)设变量
x,y
满足约束条件

?
?
x?y ?3?0
?
x?y?0
则目标函数
2x?y
的最小值为
?< br>?
?2?x?3
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电视台应某企业之约播放两套连续剧.其中,连续
剧甲每次播放时间为80min, 其中广告时间为1min,
收视观众为60万;连续剧乙每次播放时间为
40min,其中广告 时间为1min,收视观众为20万.
已知此企业与电视台达成协议,要求电视台每周至
少播放 6min广告,而电视台每周只能为该企业提
供不多于320min的节目时间.如果你是电视台的制< br>片人,电视台每周播映两套连续剧各多少次,才能
获得最高的收视率?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

学习目标

1.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
问题,并加以解决;
2. 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借助几何直观解决
一些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已知
12?a?60,15 ?b?36,求a?b及
a
b
的取
值范围







复习2:已知
?4?a?b??1,?1?4a? b?5
,求
9a?b
的取值范围.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课本第91页的“阅读与思考”——错在哪里?
?
1?x?y?3
若实数< br>x

y
满足
?
,求4
x
+2
y的取
?1?x?y?1
?
值范围.
错解:由①、②同向相加可求得:

0?2x?4

0?4x?8

由②得
?1?y?x?1

将上式与①同向相加得
0?2y?4

③十④得
0?4x?2y?12

以上解法正确吗?为什么?
上 述解法中,确定的0≤4
x
≤8及0≤2
y
≤4
是对的,但用
x
的最大(小)值及
y
的最大(小)值来确
定4
x
十2< br>y
的最大(小)值却是不合理的.
x
取得最
大(小)值时,y并不能同 时取得最大(小)值.由
于忽略了x和 y 的相互制约关系,故这种解法不正
确.
此例有没有更好的解法?怎样求解?


※ 典型例题
?
1?x?y?3
例1 若实数
x
,满足 ,求4
x+2
yy
?
?1?x?y?1
?
变式:设
f(x)?a x
2
?bx

?1?f(?1)?2

2?f(1)?4< br>,求
f(?2)
的取值范围




















※ 动手试试
练1. 设
z?2x?y
,式中变量
x

y
满足
?< br>x?4y??3
?
?
3x?5y?25
,求
z
的最大 值与最小值.
?
x?1
?
的取值范围.











































练2. 求
z?x?y
的最大值、最小值,使
x

y
满足
?
x?y?2
?
条件
?
x?0
.
?
y?0
?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在可行域
的顶点处取得.
62



2.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也可能在可行
域的边界上取得, 即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有无数多
个.

※ 知识拓展
求解线性规划规划问题的基本程序:作可行
域,画平行线,解方程组,求最值.
目 标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z?Ax?By?C
,变形
A1C1C

y?? x?z?
,所以
z?
可以看作直线
BBBBB
A1C
y?? x?z?

y
轴上的截距.
BBB
1C

B? 0
时,
z?
最大,
z
取得最大值,
BB
1C
z?
最小,
z
取得最小值;
BB
1C

B?0
时,
z?
最大,
z
取得最小值,
BB
1C
z?
最小,
z
取得最大值.
BB






2. 甲、乙两个粮库要向A

B两镇运送大米,已知
甲库可调出100t大米,乙库可调出80t大米,A镇
需70t大米,B镇需110t大米.两库到两 镇的路程和
运费如下表:

路程km
运费(元
g
t
?1
g
km
?1
)
甲库 乙库 甲库 乙库
A镇 20 15 12 12
B镇 25 20 10 8
(1) 这两个粮库各运往A

B两镇多少t大米,才能
使总运费最省?此时总运费是多少?
(2) 最不合理的调运方案是什么?它使国家造成的
损失是多少?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若
x?0

y?0

x?y?1
,则
z?x?y
的 最大
值为( ).
A.
?
1 B.1 C.2 D.
?
2
2. 在
?ABC
中,三顶点分别为A(2,4),B(
?
1,
2),C(1,0),点
P(x,y)

?ABC< br>内部及其边界上
运动,则的取值范围为( ).
A.[1,3] B.[
?
1,3]
C.[
?
3,1] D.[
?
3,
?
1]
?
x?y?5?0
?
3. (2007北京)若不等式组
?
y?a
表示的平面
?
0?x?2
?
§3.4基本不等式

ab?
a?b
2
(1)
学习目标

学会推 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
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
等号的 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看书本97、98页填空
复习1:重要不等式:对于任意实数
a,b
,有< br>a
2
?b
2
____2ab
,当且仅当________时, 等号成立.

复习2:基本不等式:设
a,b?(0,??)
,则
a?b
_____ab
,当且仅当____时,不等式取等号.
2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a?b
探究1:基本不等式
ab?
的几何背景:
2
如图是 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
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
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
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
好客. 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
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区域是一个三角形,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a?5
B.
a?7

C.
5?a?7
D.
a?5

a?7

?
x?0
?
4. (2004全国)设
x

y
满足约束条件
?
x?y

?
2x?y?1
?

z?3x?2y
的最大值是 .
?
2?x?4
?
5.(2004上海) 设
x

y
满足约束条件
?
y?3

?
x?y?8
?
k?3x?2y
的最大值是 .

课后作业

1. 画出
(x?2y?1)(x?y?3)?0
表示的平面区域.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







正方形ABCD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设直角
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 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
为____________.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
是___ ________,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由于4
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______正方 形的面积,我们就
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a
2
?b
2
?2ab
.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
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 这时有_______________

结论:一般的,如果
a,b?R
,我们有
a
2
?b
2
?2ab

当且仅当
a?b
时,等号成立.
探究2: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特别的,如果
a?0

b?0
,我们用
a

b
分别


结论:基本不等式
a?b
几何意义是“半
ab?
2
径不小于半弦”

评述:
1.如果把
a?b
看作是正数
a

b
的等差中项,
ab
2
看作是正数
a

b
的等比中项,那么该定理可以叙
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 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

a?b
2.在数学中,我们称为
a
b
的算术平均数,
2

ab

a

b
的几何平均数.本节定理还 可叙述
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
数.

※ 典型例题

例1 (1)用篱笆围成一个面积为100m
2
的矩形菜
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
短. 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段长为36 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
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 菜园的面
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代替
a

b
,可得
a?b?2ab



a?b
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
ab?(a>0,b>0)

.
2

a?b
问:由不等式的性质证明基本不等
ab?


2

用分析法证明:

a?b

证明:要证
?ab
(1)

2

只要证
a?b?
(2)

要证(2),只要证
a?b?____?0
(3)
※ 动手试试

要证(3),只 要证
(_____?_____)
2
?0
(4)
1
x
练1. 时,当取什么值时,的值最小?
x?0
x?
显然,(4)是成立的. 当且仅当a=b时,(4)中的
x
等号成立.
最小值是多少?
a?b

3

理解基本不等式
ab?
的几何意义
2



探究:课本第98页的“探究”

在右图中,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的

一点,AC=a,BC=b. 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

连接AD、BD. 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


a?b
的几何解释吗?
ab?
练2.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50,两条直角边
2
各为多少时, 两条直角边的各最小,最小值是多

64



少?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时,应具备三
个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号.

※ 知识拓展

两个正数
x,y

1.如果和< br>x?y
为定值
S
时,则当
x?y
时,积
xy

最大值
1
4
S
2
.
2. 如果积
xy
为定值
P
时,则当
x?y
时,和
x?y

最小值
2P
.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已知x
?
0,若x+
81
x
的值最小,则x为( ).
A. 81 B. 9 C. 3 D.16
2. 若
0?a?1

0?b?1

a?b
,则
a?b
、< br>2ab

2ab

a
2
?b
2
中最 大的一个是( ).
A.
a?b
B.
2ab
C.
2ab
D.
a
2
?b
2

3. 若实数a,b,满足
a?b?2
,则
3
a
?3
b
的 最小值
是( ).
A.18 B.6 C.
23
D.
32

4. 已知x≠0,当x=_____时,x
2

81
x
2
的值最小,最
小值是________.
5. 做一个 体积为32
m
3
,高为2
m
的长方体纸盒,
底面的长为__ _____,宽为________时,用纸最少.

课后作业

1. (1)把36写成两个正数的积,当这两个正数取
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最小?
(2)把18写成两个正数的和,当这两个正数取什
么值时,它们的积最大?















2. 一段长为30
m
的篱笆围成一个一 边靠墙的矩形
菜园,墙长18
m
,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
菜园的面 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3.4基本不等式
ab?
a?b
2
(2)

学习目标

通过例题的研究,进一步掌握基本不等式
ab?
a?b
2
,并会用此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大、最
小值.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已知
m?0
,求证:
24
m
?6m?24
.





复习2:若
x?0
,求
f(x)?4x?
9
x
的最小值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若
x?0
,求
f(x)?4x?
9
x
的最大值.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探究2:求
f(x)?4x?
(4)正确写出答案.
例2 已知
x ?0,y?0
,满足
x?2y?1
,求
11
?

x y
9
(x>5)的最小值.
x?5











※ 典型例题

例1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无盖贮水池,其容积
为4800m
3
,深为3m ,如果池底每1m
2
的造价为150
元,池壁每1m
2
的造价为12 0元,问怎样设计水池
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





.













评述:此题既是不等式性 质在实际中的应用,应注
意数学语言的应用即函数解析式的建立,又是不等
式性质在求最值中的 应用,应注意不等式性质的适
用条件.
归纳:用均值不等式解决此类问题时,应按如下步
骤进行:
(1)先理解题意,设变量,设变量时一般把要求最大
值或最小值的变量定为函数;
(2)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
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3)在定义域内,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最小值.
















总结:注意“1”妙用.
※ 动手试试

练1. 已知a,b,c,d都是正数,求证:
(ab?cd)(ac?bd)?4abcd
.
















28
练2. 若
x?0

y?0
,且
??1
,求xy的最小
xy
值.














66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规律技巧总结: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各项必须
为正数,若为负数,则添负号变正.


※知识拓展
1. 基本不等式的变形:
(a?b)
2a?b
2
a?b_____
2
a
2
(
2
)____
?b
2
22

2

ab___
a
2
?b
2
2

ab___(
a?b
2
2
)

(a?b)
2
____4ab

2. 一般地,对于
n
个正数
a
1
,a
2
,L,a
n
(n?2)
,都有,
a
1
?a
2
?
L
a
n
n
n
?a
1
g
a2
gLg
a
n
(当且仅当
a
1
?a
2
?L?a
n
时取等号)
3.
a
2
?b
2
?c
2
?ab?ac?bc(a,b,c?R)
当且仅当
a?b? c
时取等号)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在下列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正确的是( ).
A.若
a,b?R,则
a
b
?
b
a
?2
a
b
?
b
a
?2

B.若
a,b?R
?
,则lga?lgb?2lgaglgb

C.若
x?R
?
,则x?
2
x
??2xg
2
x
??22

D.若
x?R
?
,则
3
x
?3
?x
?23
x
g3
?x
?2

2. 已知
x?
54
,则函数
y?4x?2?
1
4x?5
的最大值
是( ).
A.2 B.3 C.1 D.
1
2

3. 若
x,y?R
?
,且
x?y?1
,则
11< br>x
?
y
的取值范围
是( ).
A.
(2,??)
B.
[2,??)

C.
(4,??)
D.
[4,??)

4. 若
x,y?R
?
,则
(x?y)g(
14
x
?
y
)
的最小值为 .
5. 已知
x?3
,则
f(x)?x?
1
x?3
的最小值为 .

课后作业

1. 已知矩形的周长为36,矩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
形成一个圆柱,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旋转形成
的圆柱的侧面积最大?











2. 某单位建造一间背面靠墙的小房,地面面积为
12
m
2
,房屋 正面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200元,房屋
侧面每平方米的造价为800元,屋顶的造价为5800
元. 如果墙高为3
m
,且不计房屋背面和地面的费
用,问怎样设计房屋能使总造价 最低?最低总造价
是多少?


第三章 不等式(复习)

学习目标

1.会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2.熟悉不等式的性质,能应用不等式的性质求解
“范围问题”,会用作差法比较大小;
3.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
4.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会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5.明确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条件,会灵活应用均
值不等式证明或求解最值.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咖啡馆配制两种饮料,甲种饮料用奶粉 、咖啡、
糖,分别为9g、4g、3g;乙种饮料用奶粉、咖啡、
糖,分别为4g、5g、5g .已知买天使用原料为奶粉
3600g,咖啡2000g,糖3000g. 写出配制两种饮料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杯数说所满足的所有不等关系的不等式.





.


例2 比较大小.
(1)
(3?2)
2
______6?26

(2)
(3?2)
2
______(6?1)
2

11
(3) ;
5?26?5
(4)当
a?b?0< br>时,
log
1
a_______log
1
b

22
的最小值.













例6 若
x?0

y?0
,且
28
??1
,求xy的范围.
xy


(5)
(a?3)(a?5)______(a?2)(a?4)


(6)
(x
2
?1)
2

x
4
?x
2
?1





※ 动手试试

例3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取值范围:
练1. 已知
?1?a?b?5

?1?a?b?3
,求
3a?2b
(1)如果
30?x?42

16?y?24
,则
的取值范围.
x?y
的取值范围是 ,

x?2y
的取值范围是 ,


xy
的取值范围是 ,

x

的取值范围是
y

2
(2) 已知函数
f(x)?ax?c
,满足
?4?f(1)??1


练2. 某轮船在航行使用的燃料费用和轮船的航行
?1?f(2)?5
,那么
f(3)
的取值范围
速度的立方成正比,经测试,当船速为10公里小
是 .
时,燃料费用是每小时20元,其余费用(不论速

度如何)都是每小时320元,试问该船以每小时多

少公里的速度航行时,航行每公里耗去的总费用最
例4 已知关于x的方程(k-1)x
2
+(k+1)x+k+1=0有两
少,大约是多少?
个相异实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2

比较大小;

3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取值范围和证明不等式;

4.会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5.会画
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平面区域求线性目标

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6.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小)值.
x?2y?2
?
?
例5 已知x、y满足不等式
?
2x?y ?1
,求
z?3x?y
?
x?0,y?0
?


※知识拓展
设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c?0(a?0)对应的二次
68



函数为
f(x)?ax
2
?bx?c(a?0)

1.方程
f(x)?0
在区间
(??,k)
内有两个不等的实
b
根< br>?
??0,??k

f(k)?0

2a
2.方程
f(x)?0
在区间
(k,??)
内有两个不等的实
b
根< br>?
??0,??k

f(k)?0

2a
3. 方 程
f(x)?0
有一根大于
k
,另一根
k
?
f(k )?0

4.方程
f(x)?0
在区间
(k
1
, k
2
)
内有且只有一根(不
包括重根)
?
f(k
1
)gf(k
2
)?0

k
1
,k
2
为常数);
5.方程
f(x)?0
在区间
(k
1
,k< br>2
)
内有两不等实根
?

b
?
??0,k< br>1
??k
2

f(k
1
)?0,f(k
2< br>)?0

2a
6.方程
f(x)?0
在区间
(k< br>1
,k
2
)
外有两不等实根
?

f(k
1
)?0,f(k
2
)?0




2. 某运输公司有7辆可载6t的A型卡车与4辆可
载10t的B型卡车,有9名 驾驶员,建筑某段高速
公路中,此公司承包了每天至少搬运360t沥青的任
务,已知每辆卡车 每天往返的次数为A型车8次,
B型车6次,每辆卡车每天往返的成本费为A型车
160元,B 型车252元,每天派出A型车和B型车
各多少辆,公司所花的成本费最低?



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 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 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 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 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
羁莀蒈羃膇芆蒇蚃 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 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 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 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 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
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 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 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 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 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 蚃衿膆莈
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 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 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 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 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
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 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 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
(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
计分


1. 设
a?b?0
,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
a
2
?ab?b
2
B.
b
2
?ab?a
2

C.
a
2
?b
2
?ab
D.
ab?b
2
?a
2

2.
a,b?R
,且
a?2b?2
,则
2
a
?4
b
的取小值是< br>( ).
A.4 B.2 C.16 D.8
3. 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全体实数的条件是( ).
?
a?0
?
a?0< br>?
a?0
?
a?0
A. B. C. D.
??? ?
??0??0??0??0
????
?
4x?3y?8?0
?4. 不等式组
?
x?0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
?
y?0
?
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 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
芄蒁袆肀膀 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 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 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 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 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
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 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 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 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 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 袄莆蚇螂肀莂蚆
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 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 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 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 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
蚄螈螇芁芇莄 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 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 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 薈

整点坐标是 .
?
x?4y?3?0
y
?
5. 变量
x,y
满足条 件
?
3x?5y?25?0
,设
z?

x
?
x?1
?

z
的最小值为 .



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 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
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 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 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 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 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
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 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 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 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 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 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
课后作业

1. 解不等式组:
2 2
??
?
4x?27x?18?0
?
3x?x?2?0
(1 )
?
2
(2)
?
2

??
?
x?4x?4?0
?
4x?15x?9?0







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 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 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 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螈聿蒄葿袁羁莀蒈 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 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
蚄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 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 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 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解三角形
70
下学期◆高二 月 日



高中数学竞赛初中应如何准备-全国高中数学全国联赛报名


什么高中数学教学网-新东方 高中数学名师


2018厦门高中数学期末考-高中数学几何射影定理


高中数学微课 论文题目-高中数学三角函数零基础视频教程


苗金利高中数学导数及应用-高中数学听课的教学点评


高中数学 小题巧练-长安区高中数学辅导班


高中数学程序语言判断-2008年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奥赛复赛-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高中数学必修一



本文更新与2020-09-15 21: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8076.html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导学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