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完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课件(免费)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6 06:55
tags:高中数学竞赛

高中数学统计公式理解-高中数学24个技巧


高中数学竞赛资料
一、高中数学竞赛大纲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不超出教育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内容,但在方法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二试)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接轨,在知识 方面有所扩展;适
当增加一些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所增加的内容是:
1.平面几何几个重要 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三角形中
的几个特殊点:旁心、费马点,欧 拉线。几何不等式。几何极值问题。几何中的变换:对称、
平移、旋转。圆的幂和根轴。面积方法,复数 方法,向量方法,解析几何方法。
2.代数周期函数,带绝对值的函数。三角公式,三角恒等式,三角 方程,三角不等式,反三
角函数。递归,递归数列及其性质,一阶、二阶线性常系数递归数列的通项公式 。
第二数学归纳法。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一元凸函数。 复数及其指数形式、三角形式,欧拉公式,棣莫弗定理,单位根。多项式的除法定理、因式
分解定理 ,多项式的相等,整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多项式的插值公式*。
n次多项式根的个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多项式虚根成对定理。
函数迭代,简单的函数方程*
3. 初等数论同余,欧几里得除法,裴蜀定理,完全剩余类, 二次剩余,不定方程和方程组,
高斯函数[x],费马小定理,格点及其性质,无穷递降法,欧拉定理* ,孙子定理*。
4.组合问题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圆排列,有重复元素的排列 与组合,组合恒等式。组合计数,组合几何。抽屉原理。容
斥原理。极端原理。图论问题。集合的划分。 覆盖。平面凸集、凸包及应用*。
注:有*号的内容加试中暂不考,但在冬令营中可能考。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二、初中数学竞赛大纲

1、数
整数及 进位制表示法,整除性及其判定;素数和合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奇
数和偶数,奇偶性分析;带 余除法和利用余数分类;完全平方数;因数分解的表示法,约数
个数的计算;有理数的概念及表示法,无 理数,实数,有理数和实数四则运算的封闭性。

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2、代数式
综合除法、余式定理;因式分解;拆项、添项、配方、待定系数法;对称式和轮换对
称式;整式 、分工、根式的恒等变形;恒等式的证明。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3、方程和不等式 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含绝对值
的一元一次方 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
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一 元一次不等式;简单的多元方程组;简单的不定方程(组)。

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1 93


4、函数
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简单分工函数的最值;含字母系数的二次函数。
5、几何 < br>三角形中的边角之间的不等关系;面积及等积变换;三角形中的边角之间的不等关系;
面积及等积 变换;三角形的心(内心、外心、垂心、重心)及其性质;相似形的概念和性质;
圆,四点共圆,圆幂定 理;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6、逻辑推理问题
抽屉原理及其 简单应用;简单的组合问题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反证法;极端原理的简
单应用;枚举法及其简单应用。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三、高中数学竞赛基础知识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基础知识
定义1 一般地,一组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对象的全体构成集合,简称集 ,用大写字母
来表示;集合中的各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元素
x
在集合 A中,称
x
属于A,
记为
x?A
,否则称
x
不属于 A,记作
x?A
。例如,通常用N,Z,Q,B,Q
+
分别表示自
然 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正有理数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用
?

表示。集合分有限集和无限集两种。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将 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并用逗号隔开表示集
合的方法,如{1,2,3};描述法:将 集合中的元素的属性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有理数},
{xx?0}
分 别表示有理数集和正实数集。
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
定义2 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 ,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
则A叫做B的子集,记为
A?B
,例如
N?Z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果A是B
的子集,B也是A的子集,则 称A与B相等。如果A是B的子集,而且B中存在元素不属
于A,则A叫B的真子集。
籟丛妈羥 为贍偾蛏练淨。
2 93


定义3 交集,
A?B?{xx?A且x?B}.

定义4 并集,
A?B?{xx?A或x?B}.

定义5 补集,若
A?I,则C
1
A?{xx?I,且x?A}
称为A在I中的补集。
定义6 差集,
AB?{xx?A,且x?B}

定义7 集合
{xa?x?b,x?R,a?b}
记作开区间
(a,b)
,集合 {xa?x?b,x?R,a?b}
记作闭区间
[a,b]
,R记作
(? ?,??).

定理1 集合的性质:对任意集合A,B,C,有:
(1)
A?(B?C)?(A?B)?(A?C);
(2)
A?(B?C)?(A?B)?(A?C )

(3)
C
1
A?C
1
B?C
1(A?B);
(4)
C
1
A?C
1
B?C
1< br>(A?B).

【证明】这里仅证(1)、(3),其余由读者自己完成。
( 1)若
x?A?(B?C)
,则
x?A
,且
x?B

x?C
,所以
x?(A?B)

x?(A?C)

x?(A?B)?(A?C)
;反之,
x?(A?B)?(A?C)
,则
x?(A?B)

x?(A?C)


x?A

x ?B

x?C
,即
x?A

x?(B?C)
,即< br>x?A?(B?C).

(3)若
x?C
1
A?C
1
B
,则
x?C
1
A

x?C
1
B
,所以
x?A

x?B
,所以
x?(A?B)
,< br>又
x?I
,所以
x?C
1
(A?B)
,即
C
1
A?C
1
B?C
1
(A?B)
,反之也有
C
1
(A?B)?C
1
A?C
1
B.

定理2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有
n
类办法,第一类办法中有
m
1< br>种不同的方法,第二类办法
中有
m
2
种不同的方法,…,第
n
类办法中有
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一共有
N?m
1
?m
2
???m
n
种不同的方法。
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 籴。
定理3 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分
n
个步骤,第一步有
m
1< br>种不同的方法,第二步有
m
2
种不同
的方法,…,第
n
步有
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一共有
N?m
1
?m
2
???m
n
种不
同的方法。
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
二、方法与例题
1.利用集合中元素的属性,检验元素是否属于集合。
例1 设
M?{aa?x?y,x,y?Z}
,求证:
3 93
22


(1)
2k?1?M,(k?Z)

(2)
4k?2?M,(k?Z)

(3)若
p?M,q?M
,则
pq?M.

[证明](1) 因为
k,k?1?Z
,且
2k?1?k?(k?1)
,所以
2k?1 ?M.

(2)假设
4k?2?M(k?Z)
,则存在
x,y?Z< br>,使
4k?2?x?y
,由于
x?y

x?y
有相同 的奇偶性,所以
x?y?(x?y)(x?y)
是奇数或4的倍数,不可能等于
4k? 2

假设不成立,所以
4k?2?M.

(3)设
p?x? y,q?a?b,x,y,a,b?Z
,则
pq?(x?y)(a?b)

2 2222222
22
22
22
?a
2
a
2
?y
2
b
2
?x
2
b
2
?y
2< br>a
2
?(xa?yb)
2
?(xb?ya)
2
?M< br>
(因为
xa?ya?Z,xb?ya?Z
)。
2.利用子集的定义 证明集合相等,先证
A?B
,再证
B?A
,则A=B。
例2 设A,B是两个集合,又设集合M满足

A?M?B?M?A?B,A?B?M?A?B< br>,求集合M(用A,B表示)
【解】先证
(A?B)?M
,若
x?(A ?B)
,因为
A?M?A?B
,所以
x?A?M,x?M

所以
(A?B)?M

再证
M?(A?B)
,若
x?M< br>,则
x?A?B?M?A?B.
1)若
x?A
,则
x?A?M ?A?B
;2)若
x?B
,则
x?B?M?A?B
。所以
M ?(A?B).

综上,
M?A?B.

3.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例3
A?{xx
2
?3x?2?0},B?{xx
2
? ax?a?1?0},C?{xx
2
?mx?2?0}
,若
A?B?A,A? C?C
,求
a,m.

2
【解】依题设,
A?{1,2}< br>,再由
x?ax?a?1?0
解得
x?a?1

x?1

因为
A?B?A
,所以
B?A
,所以
a?1?A,所以
a?1?1
或2,所以
a?2
或3。
2
因为< br>A?C?C
,所以
C?A
,若
C??
,则
??m?8 ?0
,即
?22?m?22


C??
,则
1?C

2?C
,解得
m?3.

综上所述,
a?2
a?3

m?3

?22?m?22

4 93


4.计数原理的应用。
例4 集合A,B,C是I={1,2,3, 4,5,6,7,8,9,0}的子集,(1)若
A?B?I

求有序集合对(A,B )的个数;(2)求I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
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
【解】(1)集合I可 划分为三个不相交的子集;AB,BA,
A?B,I
中的每个元素恰属于其
中一个子集 ,10个元素共有3
10
种可能,每一种可能确定一个满足条件的集合对,所以集合
对 有3
10
个。
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
(2)I的子集分三类:空集,非空 真子集,集合I本身,确定一个子集分十步,第一步,1
或者属于该子集或者不属于,有两种;第二步, 2也有两种,…,第10步,0也有两种,由
乘法原理,子集共有
2
10
?1 024
个,非空真子集有1022个。
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
5.配对方法。
例5 给定集合
I?{1,2,3,?,n}

k
个子集:
A
1
,A
2
,?,A
k
,满足任何两个子集的交集非
空,并且再添加I的任何一个其他子集后将不再具有该性质,求
k
的值。
坛摶乡囂忏 蒌鍥铃氈淚。
【解】将I的子集作如下配对:每个子集和它的补集为一对,共得
2
n ?1
对,每一对不能同在

k
个子集中,因此,
k?2
n? 1
;其次,每一对中必有一个在这
k
个子集中出现,否则,若
有一对子集未出 现,设为C
1
A与A,并设
A?A
1
??
,则
A< br>1
?C
1
A
,从而可以在
k
个子
集中再添加
C
1
A
,与已知矛盾,所以
k?2
n?1
。综上,
k?2
n?1

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
6.竞赛常用方法与例问题。
定理4 容斥原理;用
A
表示集合A的元素个数,则
A?B?A?B?A?B,
需要
xy此结论可以
A?B?C?A?B?C?A?B?A?C?B?C?A?B?C
推广到
n
个集合的情况,即
?

?
A
i?1
n
i
?
?
A
i
?
?
A< br>i
?A
j
?
i?1i?j
n
1?i?j?k?n?
A
i
?A
j
?A
k
???(?1)
n?1
?
n
A
i
.

i?1
定义8 集 合的划分:若
A
1
?A
2
???A
n
?I
,且
A
i
?A
j
??(1?i,j?n,i?j)
,则这些子集的全集叫I的一个
n
-划分。
定理5 最小数原理:自然数集的任何非空子集必有最小数。
定理6 抽屉原理:将
mn?1
个元素放入
n(n?1)
个抽屉,必有一个抽屉放有不少于
m?1

元素,也必有一个抽屉放有不多于
m
个元素;将无穷多个元素放入
n
个抽屉 必有一个抽屉
放有无穷多个元素。
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
例6 求1,2,3,…,100中不能被2,3,5整除的数的个数。
【解】记
I?{1,2,3 ,?,100},A?{x1?x?100,且x能被2整除(记为2x)}

5 93 < /p>


B?{x1?x?100,3x},C?{x1?x?100,5x}
,由容斥原 理,
?
100
??
100
?
A?B?C?A?B?C?A? B?B?C?C?A?A?B?C?
?
?
?
?
??
?
2
??
3
?
?
100
??
100
??< br>100
??
100
??
100
?
?
?
?
?
?
?
?
?
?74
,所以不能被2,3,5整 除的数有
??????
56101530
??????????
I?A?B? C?26
个。
例7 S是集合{1,2,…,2004}的子集,S中的任意两个数的差不 等于4或7,问S中最
多含有多少个元素?
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
【解】将任意连 续的11个整数排成一圈如右图所示。由题目条件可知每相邻两个数至多有
一个属于S,将这11个数按 连续两个为一组,分成6组,其中一组只有一个数,若S含有
这11个数中至少6个,则必有两个数在同 一组,与已知矛盾,所以S至多含有其中5个数。
又因为2004=182×11+2,所以S一共至多 含有182×5+2=912个元素,另一方面,当
恰有
S?912
,且S满足题目条 件,
S?{rr?11k?t,t?1,2,4,7,10,r?2004,k?N}
时,所以最少含有912个元素。
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
例8 求所有自然数
n( n?2)
,使得存在实数
a
1
,a
2
,?,a
n< br>满足:
{a
i
?a
j
}1?i?j?n}?{1,2,?,
n(n?1)
}.

2
【解】当
n?2
时,
a
1
?0,a
2
?1
;当
n?3
时,
a
1
?0,a
2
?1,a
3
?3
;当
n?4
时,
a
1
?0,a
2
?2,a
3
?5,a
4
?1
。下证当
n?5
时,不存在
a
1
, a
2
,?,a
n
满足条件。

0?a
1
?a
2
???a
n
,则
a
n
?
n(n?1 )
.

2
所以必存在某两个下标
i?j
,使得
a< br>i
?a
j
?a
n
?1
,所以
a
n< br>?1?a
n?1
?a
1
?a
n?1

an
?1?a
n
?a
2
,即
a
2
?1< br>,所以
a
n
?
(ⅰ)若
a
n
?
n( n?1)n(n?1)

a
2
?1

,a
n?1
?a
n
?1

a
n
?
22
n(n ?1)
,a
n?1
?a
n
?1
,考虑
a
n
?2
,有
a
n
?2?a
n?2

a
n
?2?a
n
?a
2

2

a
2
?2
,设
a
n?2
?a
n
?2
,则a
n?1
?a
n?2
?a
n
?a
n?1
,导致矛盾,故只有
a
2
?2.

考虑
a
n?3
,有
a
n
?3?a
n?2

a
n
?3?a
n
?a
3
,即
a
3
?3
,设
a
n
?3?a
n?2
,则
a
n?1
? a
n?2
?2?a
2
?a
0
,推出矛盾,设
a3
?3
,则
a
n
?a
n?1
?1?a
3
?a
2
,又推出矛盾,
所以
a
n?2
?a
2
,n?4
故当
n?5
时,不存在满足条件的实数。
6 93


(ⅱ)若
a
n
?
n(n?1)
,a
2
?1
,考虑
a
n
?2
,有
a
n
?2?a
n?1

a
n
?2?a
n
?a
3
,即
2
a
3
?2
,这时
a
3
?a
2
?a
2
?a
1
,推出矛盾,故
a
n?1
?a
n
?2
。考虑
a
n
?3
,有
a
n
?3?a
n?2

a
n
?3?a
n< br>?a
3
,即
a
3
=3,于是
a
3
? a
2
?a
n
?a
n?1
,矛盾。因此
a
n ?2
?a
n
?3
,所以
a
n?1
?a
n? 2
?1?a
2
?a
1
,这又矛盾,所以只有
a
n? 2
?a
2
,所以
n?4
。故当
n?5
时,不
存在满足条件的实数。
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
例9 设A={1,2,3,4,5,6 },B={7,8,9,……,n},在A中取三个数,B中取两个
数组成五个元素的集合
A< br>i

i?1,2,?,20,A
i
?A
j
?2,1? i?j?20.

n
的最小值。
锹籁
饗迳琐筆襖鸥娅薔。
【解】
n
min
?16.

设B中每个数在所有
A
i
中最多重复出现
k
次,则必有
k?4
。若不然,数
m
出现
k


k?4
),则
3k?12.

m
出现的所有
A
i
中,至少有一个A中的数出现3次,不妨设它 是
1,就有集合{1,
a
1
,a
2
,m,b
1}
{1,a
3
,a
4
,m,b
2
},{1,a
5
,a
6
,m,b
3
}
,其中
a
i
?A,1?i?6

为满足题意的集合。
a
i
必各不相同 ,但只能是2,3,4,5,6这5个数,这不可能,所以
k?4.
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
20个
A
i
中,B中的数有40个,因此至少是10个不同的,所以
n?16
。当
n?16
时,如下
20个集合满足要求:
{1,2,3,7,8}, {1,2,4,12,14}, {1,2,5,15,16}, {1,2,6,9,10},
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
{1,3,4,10,11}, {1,3,5,13,14}, {1,3,6,12,15}, {1,4,5,7,9},
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
{1,4,6,13,16}, {1,5,6,8,11}, {2,3,4,13,15}, {2,3,5,9,11},
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
{2,3,6,14,16}, {2,4,5,8,10}, {2,4,6,7,11}, {2,5,6,12,13},
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
{3,4,5,12,16}, {3,4,6,8,9}, {3,5,6,7,10}, {4,5,6,14,15}。
恥諤銪灭萦欢煬鞏鹜錦。
例10 集合{1,2,…,3n} 可以划分成
n
个互不相交的三元集合
{x,y,z}
,其中
x?y? 3z

求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
n.

【解】设其中第
i< br>个三元集为
{x
i
,y,z
i
},i?1,2,?,n,则1+2+…+
3n?
?
4z
i?1
n
i
,< br>
7 93


n
3n(3n?1)
所以当
n
为偶数时,有
83n
,所以
n?8
,当
n
为奇数时 ,有
83n?1

?4
?
z
i

2
i?1
所以
n?5
,当
n?5
时,集合{1,11,4},{2, 13,5},{3,15,6},{9,12,7},{10,
14,8}满足条件,所以
n< br>的最小值为5。
鯊腎鑰诎褳鉀沩懼統庫。

第二章二次函数与命题
一、基础知识
1.二次函数:当
a?
0时,y=ax
2
+ bx+c或f(x)=ax
2
+bx+c称为关于x的二次函数,其对称轴
为直线x= -
bb
,另外配方可得f(x)=a(x-x
0
)
2
+f( x
0
),其中x
0
=-,下同。
硕癘鄴颃诌攆檸攜驤蔹。
2a2a
2.二次函数的性质:当a>0时,f(x)的图象开口向上,在区间(-∞,x
0< br>]上随自变量x增大
函数值减小(简称递减),在[x
0
, -∞)上随自变量 增大函数值增大(简称递增)。当a<0时,
情况相反。
阌擻輳嬪諫迁择楨秘騖。
3 .当a>0时,方程f(x)=0即ax
2
+bx+c=0…①和不等式ax
2
+bx+c>0…②及ax
2
+bx+c<0…③与
函数f(x)的关系如下(记△ =b
2
-4ac)。
氬嚕躑竄贸恳彈瀘颔澩。
1)当△>0时,方程①有两 个不等实根,设x
1
,x
2
(x
1
2
),不等式②和不等式③的解集分别是
{x|x1
或x>x
2
} 和{x|x
1
2
},二次函数f(x)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f(x)还可写成
f(x)=a(x-x
1
)(x-x
2
).釷鹆資贏車贖孙滅獅赘。
2)当△=0时,方程①有两个相等的实根x
1
=x< br>2
=x
0
=
?
{x|x
??
b
,不 等式②和不等式③的解集分别是
2a
b
}和空集
?
,f(x)的图象 与x轴有唯一公共点。
怂阐譜鯪迳導嘯畫長凉。
2a
3)当△<0时,方程①无解, 不等式②和不等式③的解集分别是R和
?
.f(x)图象与x轴无公
共点。
当a<0时,请读者自己分析。
4ac?b
2
b
4.二次函数的最 值:若a>0,当x=x
0
时,f(x)取最小值f(x
0
)=,若a<0, 则当x=x
0
=
?
4a
2a
4ac?b
2
时,f(x)取最大值f(x
0
)=.对于给定区间[m,n]上的二次函数f(x)=ax< br>2
+bx+c(a>0),当
4a
x
0
∈[m, n]时,f(x)在[m, n]上的最小值为f(x
0
); 当x
0
当x
0
>n时,f(x)在[m, n]上的最小值为f(n)(以上结论由二次函数图象即可得出)。
谚辞調担鈧
谄动禪泻類。
定义1 能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如“3>5”是命题,“萝卜好大”不是命题。不含逻辑联
结词“或”、“且”、“非”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由复合
命题。
嘰觐詿缧铴嗫偽純铪锩。
注1 “p或q”复合命题只有当p,q同为假命题时为假,否则 为真命题;“p且q”复合命
题只有当p,q同时为真命题时为真,否则为假命题;p与“非p”即“p ”恰好一真一假。
熒绐譏钲鏌觶鷹緇機库。
定义2 原命题:若p则q(p为条件,q为结 论);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非p则q;
逆否命题:若非q则非p。
鶼渍螻偉阅劍鲰腎 邏蘞。
注2 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假。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同真假。
8 93


注3 反证法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的排中律,而未必是证明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定义3 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则记为p
?
q否则记作p
?
q.在命题“若p则q”中,
如果已知p
?
q,则p是q的充分条件;如果q
?
p,则称p是q的必要条件;如果p
?
q但
q不
?
p,则 称p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如果p不
?
q但p
?
q,则p称为q的必要非充
分条件;若p
?
q且q
?
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纣忧蔣 氳頑莶驅藥悯骛。
二、方法与例题
1.待定系数法。
例1 设方程x
2
-x+1=0的两根是α,β,求满足f(α)=β,f(β)=α,f(1)=1的二次函数f(x ).
颖刍
莖蛺饽亿顿裊赔泷。
【解】设f(x)=ax
2
+bx+c(a
?
0),
则由已知f(α)=β,f(β)=α相减并整理得(α-β)[(α+β)a+b+1]=0,
因为方程x
2
-x+1=0中△
?
0,
所以α
?
β,所以(α+β)a+b+1=0.
又α+β=1,所以a+b+1=0.
又因为f(1)=a+b+c=1,
所以c-1=1,所以c=2.
又b=-(a+1),所以f(x)=ax
2
-(a+1)x+2.
再由f(α)=β得aα
2
-(a+1)α+2=β,
所以aα
2
-aα+2=α+β=1,所以aα
2
-aα+1=0.
即a(α
2
-α+1)+1-a=0,即1-a=0,
所以a=1,
所以f(x)=x
2
-2x+2.
2.方程的思想。
例2 已知f(x)=ax
2
-c满足-4≤f(1)≤-1, -1≤f(2)≤5,求f(3)的取值范围。
濫驂膽閉驟羥闈詔寢賻。
【解】因为-4≤f(1)=a-c≤-1,
所以1≤-f(1)=c-a≤4.
85
f(2)-f(1),
33
8585
所以×(-1)+≤f(3)≤×5+×4,
3333
又-1≤f(2)=4a-c≤5, f(3)=
所以-1≤f(3)≤20.
3.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
例3 已知二次函数f(x)=ax
2
+bx+c(a,b,c∈R, a
?
0), 若方程f(x)=x无实根,求证:方程f(f(x))=x
也无实根。
銚銻縵哜鳗鸿锓謎諏涼 。
【证明】若a>0,因为f(x)=x无实根,所以二次函数g(x)=f(x)-x图象与x轴无 公共点且开口
向上,所以对任意的x∈R,f(x)-x>0即f(x)>x,从而f(f(x))>f (x)。
挤貼綬电麥结鈺贖哓类。
所以f(f(x))>x,所以方程f(f(x))=x无实根。
注:请读者思考例3的逆命题是否正确。
4.利用二次函数表达式解题。
例4 设二次函数f(x)=ax
2
+bx+c(a>0),方程f(x)=x的两根x
1< br>, x
2
满足01
2
<
辽輩袜錈。
1
,
赔荊紳谘侖驟
a
(Ⅰ)当x∈(0, x
1
)时,求证:x1

9 93

< p>
(Ⅱ)设函数f(x)的图象关于x=x
0
对称,求证:x
0
<
x
1
.

2
【证明】因为x
1
, x2
是方程f(x)-x=0的两根,所以f(x)-x=a(x-x
1
)(x-x
2
),
即f(x)=a(x-x
1
)(x-x
2
)+x.
(Ⅰ)当x∈(0, x
1
)时,x-x
1
<0, x-x
2
<0, a>0,所以f(x)>x.
其次f(x)-x
1
=(x-x
1
)[a(x-x
2
)+1]=a(x-x
1
)[x-x
2
+
1
]<0,所以f(x)1
.
塤礙籟馐决穩賽釙冊庫。
a
综上,x1
.
(Ⅱ) f(x)=a(x-x
1
)(x-x
2
)+x=ax
2
+[ 1-a(x
1
+x
2
)]x+ax
1
x
2
,
所以x
0
=
a(x
1
?x
2
)?1x
1
?x
2
1
??
,
2a22a
x
1
x
11
?
1
?
?
2
??
?< br>x
2
?
?
?0

222a2
?
a
?
所以
x
0
?
所以
x
0
?
x
1
.

2
5.构造二次函数解题。
例5 已知关于x的方程(ax+1)
2
=a
2
(a-x
2
), a>1,求证:方程的正根比1小,负根比-1大。

樣祕廬廂颤谚鍘羋蔺。
【证明 】方程化为2a
2
x
2
+2ax+1-a
2
=0.
构造f(x)=2a
2
x
2
+2ax+1-a
2
,
f(1)=(a+1)
2
>0, f(-1)=(a-1)
2
>0, f(0)=1-a
2
<0, 即△>0,
所以f(x)在区间(-1,0)和(0,1)上各有一根。
即方程的正根比1小,负根比-1大。
6.定义在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x
4
?x
2
?5
例6 当x取何值时,函数y=取最小值?求出这个最小值。
22
(x?1)
【解】y=1 -
15
1
?
,令
?
u,则0222< br>2
x?1(x?1)
x?1
2
1
?
1919
?
y=5u
2
-u+1=5
?
u?
?
?
,
?
102020
??
且当
u?
119
即x=
?
3时,y
min
=.
1020
例7 设变量x满足x
2
+bx≤-x(b<-1),并且x
2
+bx的最小值是
?
【解 】由x
2
+bx≤-x(b<-1),得0≤x≤-(b+1).
1
,求b的值。
2
b
2
b
2
1
b
2
,???
,所以b
2
=2,所以
b??2
ⅰ) -≤-(b+1),即b≤-2时,x+bx的最小值为-
442
2
10 93


(舍去)。
b
>-(b+1),即b>-2时,x
2
+bx在[0,-(b+1)]上是减函数,
2
13
所以x
2
+bx的最小值为b+1,b+1=-,b=-.
22
3
综上,b=-.
2
ⅱ) -
7.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的解法。
?
x
2
?x?a?a
2
?0
例8 已知不等式组
?
①②的整数解恰好有两个,求a的取值范围。
?
x?2a? 1
【解】因为方程x
2
-x+a-a
2
=0的两根为x
1< br>=a, x
2
=1-a,
若a≤0,则x
1
2
.①的解集为a1-2a.
因为1-2a≥1-a,所以a≤0,所以不等式组无解。
若a>0,ⅰ)当01
时,x
1
2
,①的解集为a2
因为01
时,a=1-a,①无解。
2
1
ⅲ)当a>时,a>1-a,由②得x>1-2a,
2
ⅱ)当a=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a又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恰有2个,
所以a-(1-a)>1且a-(1-a)≤3,
所以1综上,a的取值范围是18.充分性与必要性。
例9 设定数A,B,C使得不等式
A(x-y)(x-z)+B(y-z)(y-x)+C(z-x)(z-y)≥0 ①
对一切实数x,y,z都成立,问A,B,C应满足怎样的条件?(要求写出充分必要条件,而且
限定 用只涉及A,B,C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条件)
仓嫗盤紲嘱珑詁鍬齊驁。
【解】充要条件为A ,B,C≥0且A
2
+B
2
+C
2
≤2(AB+BC+CA ).
先证必要性,①可改写为A(x-y)
2
-(B-A-C)(y-z)(x-y )+C(y-z)
2
≥0 ②
若A=0,则由②对一切x,y,z∈R成立,则 只有B=C,再由①知B=C=0,若A
?
0,则因为②
恒成立,所以A>0,△=( B-A-C)
2
(y-z)
2
-4AC(y-z)
2
≤0恒 成立,所以(B-A-C)
2
-4AC≤0,即A
2
+B
2
+C
2
≤2(AB+BC+CA)
绽萬璉轆娛閬蛏鬮绾瀧。
同理有B≥0,C≥0,所以必要性成立。
再证充分性,若A≥0,B≥0,C≥0且A2
+B
2
+C
2
≤2(AB+BC+CA),
1)若 A=0,则由B
2
+C
2
≤2BC得(B-C)
2
≤0,所 以B=C,所以△=0,所以②成立,①成立。
2)若A>0,则由③知△≤0,所以②成立,所以①成立。
综上,充分性得证。
9.常用结论。
定理1 若a, b∈R, |a|-|b|≤|a+b|≤|a|+|b|.
【证明】因为-|a|≤a≤|a|,-|b|≤b ≤|b|,所以-(|a|+|b|)≤a+b≤|a|+|b|,
骁顾燁鶚巯瀆蕪領鲡赙。
11 93


所以|a+b|≤|a|+|b|(注:若m>0,则-m≤x ≤m等价于|x|≤m).
又|a|=|a+b-b|≤|a+b|+|-b|,
即|a|-|b|≤|a+b|.综上定理1得证。
定理2 若a,b∈R, 则a
2
+b
2
≥2ab;若x,y∈R
+
,则x+y≥
2xy .

(证略)
注定理2可以推广到n个正数的情况,在不等式证明一章中详细论证。

第三章函数
一、基础知识
定义1 映射,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 依对应法则f,若对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B
中都有唯一一个元素与之对应,则称f: A→B为一个映射。
瑣钋濺暧惲锟缟馭篩凉。
定义2 单射,若f: A→B是一个映射且对任意x, y∈A, x
?
y, 都有f(x)
?
f(y)则称之为单射。
鎦诗涇艳损楼紲鯗餳類。
定义3 满射,若f: A→B是映射且对任意y∈B,都有一个x∈A使得f(x)=y,则称f: A→B
是A到B上的满射。
栉缏歐锄棗鈕种鵑瑶锬。
定义4 一一映射,若f: A→B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则叫做一一映射,只有一一映射存在逆
映射,即从B到A由相反的对应法则f
-1
构成的映射,记作f
-1
: A→B。
辔烨棟剛殓攬瑤丽阄应。
定义5 函数,映射f: A→B中,若A,B都是非空数集,则这个映射为函数。A称为它的定
义域,若x∈A, y∈B,且f (x)=y(即x对应B中的y),则y叫做x的象,x叫y的原象。集
合{f(x)|x∈A}叫函数 的值域。通常函数由解析式给出,此时函数定义域就是使解析式有意义
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如函数y= 3
x
-1的定义域为{x|x≥0,x∈R}.
峴扬斕滾澗辐滠兴渙藺。
定义6 反函数,若函数f: A→B(通常记作y=f(x))是一一映射,则它的逆映射f
-1
: A→B叫
原函数的反函数,通常写作y=f
-1
(x). 这里求反函数的过程是:在 解析式y=f(x)中反解x得
x=f
-1
(y),然后将x, y互换得y=f-1
(x),最后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例如:函数
y=
1
1
的反函数是y=1-(x
?
0).
詩叁撻訥烬忧毀厉鋨骜。
1?x
x
定理1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定理2 在定义域上为增(减)函数的函数,其反函数必为增(减)函数。
定义7 函数的性质。
(1)单调性:设函数f(x)在区间I上满足对任意的x
1
, x
2
∈I并且x
1
< x
2
,总有f(x
1
)2
)
则鯤
愜韋瘓賈晖园栋泷。
(f(x)>f(x< br>2
)),则称f(x)在区间I上是增(减)函数,区间I称为单调增(减)区间。
( 2)奇偶性: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D,且D是关于原点对称的数集,若对于任意的x
∈D,都 有f(-x)=-f(x),则称f(x)是奇函数;若对任意的x∈D,都有f(-x)=f(x),则称f( x)是偶
函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胀鏝彈奥秘孫戶孪钇 賻。
(3)周期性: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不为零的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每一个数
时,f(x+T)=f(x)总成立,则称f(x)为周期函数,T称为这个函数的周期,如果周期中存 在最小
的正数T
0
,则这个正数叫做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
鳃躋峽祷紉 诵帮废掃減。
定义8 如果实数a∈R}记作闭区间[a,b],集合{x|a开区间[a, b),集合{x|x>a}记作开区间(a, +∞),集合{x|x≤a}记作半开半闭区间(-∞,a].

虛嬪赈维哜妝扩踴粜。
12 93


定义9 函数的图象,点集{(x,y)|y=f(x), x∈D}称为函数y=f(x)的图象,其中D为f(x)的定义
域。通过画图不难得出函数y=f(x )的图象与其他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a,b>0);(1)向右平移
a个单位得到y=f(x-a)的 图象;(2)向左平移a个单位得到y=f(x+a)的图象;(3)向下平移b
个单位得到y=f(x )-b的图象;(4)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5)与函数y=-f(-x)
的图 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6)与函数y=f
-1
(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7)与 函数y=-f(x)
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陽簍埡鲑罷規呜旧岿錟。
定理3 复合 函数y=f[g(x)]的单调性,记住四个字:“同增异减”。例如y=
∞,2)上是减函数,y=< br>沩氣嘮戇苌鑿鑿槠谔應。
1
, u=2-x在(-
2?x
11
在(0,+∞)上是减函数,所以y=在(-∞,2)上是增函数。
u2?x
注:复合函数单 调性的判断方法为同增异减。这里不做严格论证,求导之后是显然的。
二、方法与例题
1.数形结合法。
y
1
例1 求方程|x-1|=的正根的个数. 1
x
【解】分别画出y=|x-1|和y=
1
的图象,由图象可知两者有 唯
x
一交点,所以方程有一个正根。

例2 求函数f(x)=
x?3x?6x?13?
大值。
42
1
x < br>x
4
?x
2
?1
的最
【解】f(x)=
(x ?2)?(x?3)?(x?1)?(x?0)
,记点P(x, x
-2
),A(3, 2),B(0,
222222
1),则f(x)表示动点P到点A和B距离的差。
钡嵐 縣緱虜荣产涛團蔺。
因为|PA|-|PA|≤|AB|=
3
2
?(2?1 )
2
?10
,当且仅当P为AB延长线与抛物线y=x
2
的交点时< br>等号成立。
所以f(x)
max
=
10.

2.函数性质的应用。
2
?
?
(x?1)?1997(x?1)??1
例3 设x, y∈R,且满足
?
,求x+y.
3
?
?
(y?1)?19 97(y?1)?1
【解】设f(t)=t
3
+1997t,先证f(t)在(-∞, +∞)上递增。事实上,若af(b)-f(a)=b
3
-a
3+1997(b-a)=(b-a)(b
2
+ba+a
2
+1997)> 0,所以f(t)递增。
懨俠劑鈍触乐鹇烬觶騮。
由题设f(x-1)=-1=f(1-y),所以x-1=1-y,所以x+y=2.
13 93


例4 奇函数f(x)在定义域(-1,1)内是减函数,又f(1-a)+f (1-a
2
)<0,求a的取值范围。

饱兗争詣繚鮐癞别瀘。
【解】因为f(x) 是奇函数,所以f(1-a
2
)=-f(a
2
-1),由题设f(1-a)2
-1)。
呙铉們欤谦鸪饺竞荡赚。
又f(x)在定义域(-1,1)上递减,所以-1<1-a2
-1<1,解得0例5 设f(x)是定义在(-∞,+∞)上以2为周期的函数,对k∈Z, 用I
k
表示区间(2k-1, 2k+1],
已知当x∈I
0
时,f (x)=x
2
,求f(x)在I
k
上的解析式。
莹谐龌蕲賞组靄绉嚴 减。
【解】设x∈I
k
,则2k-1所以f(x-2k)=(x-2k)
2
.
又因为f(x)是以2为周期的函数,
所以当x∈I
k
时,f(x)=f(x-2k)=(x-2k)
2
.
例6 解方程:(3x-1)(
9x
2
?6x?5?1
)+(2x -3)(
4x
2
?12x?13
+1)=0.
【解】令m=3x-1, n=2x-3,方程化为
m(
m?4
+1)+n(
n
2
?4
+1)=0. ①
若m=0,则由①得n=0,但m, n不同时为0,所以m
?
0, n
?
0.
ⅰ)若m>0,则由①得n<0,设f(t)=t(
t?4
+1),则f(t)在(0,+∞)上是增函数。又f(m)=f(-n),
2
2
4
5
4
ⅱ)若m<0,且n>0。同理有m+n=0,x=,但与m<0矛盾。
5
4
综上,方程有唯一实数解x=
.

5
3.配方法。
例7 求函数y=x+
2x?1
的值域。
所以m=-n,所以3x-1+2x-3=0,所以x=
.
麸肃鹏镟轿騍镣缚縟糶。
1
[2x+1+2
2x?1
+1]-1
2
111
=(
2x?1
+1)-1≥-1=-.
222
111
当x=-时,y取最小值-,所以函数值域是[-,+∞)。
222
【解】y=x+
2x?1
=
4.换元法。
2
例8 求函数y=(
1?x
+
1?x
+2)(
1?x
+1),x∈[0,1]的值域。
2
【解】令
1?x
+1?x
=u,因为x∈[0,1],所以2≤u
2
=2+2
1?x
≤4,所以
2
≤u≤2,
u
2
2?2
u?2u?2
2
所以≤≤2,1≤≤2,所以y=,u∈[
2
+2,8]。
納畴鳗吶鄖禎 銣腻鰲锬。
2
2
22
所以该函数值域为[2+
2
,8]。
5.判别式法。
14 93


x
2
?3x?4
例9 求函数y=
2
的值域。
x?3x?4
【解】由函数解析式得(y-1)x< br>2
+3(y+1)x+4y-4=0. ①
当y
?
1时,①式是关于x的方程有实根。
所以△=9(y+1)
2
-16(y-1)
2
≥0,解得
1
≤y≤1.
7
又当y=1时,存在x=0使解析式成立,
所以函数值域为[
1
,7]。
7
6.关于反函数。
例10 若函数y=f(x)定义域、值域均为R,且存在反函数。若f(x)在(-∞,+ ∞)上递增,求证:
y=f
-1
(x)在(-∞,+ ∞)上也是增函数。
風撵鲔貓铁频钙蓟纠庙。
【证明】设x
1
2
, 且y
1
=f
-1
(x
1
), y
2
=f< br>-1
(x
2
),则x
1
=f(y
1
), x
2
=f(y
2
),若y
1
≥y
2
,则因为 f(x)在(-∞,+
∞)上递增,所以x
1
≥x
2
与假设矛盾, 所以y
1
2

灭嗳骇諗鋅猎輛觏馊藹。
即y=f
-1
(x)在(-∞,+ ∞)递增。
例11 设函数f(x)=
4
4x?1
,解方程:f(x)=f
-1
(x).
3x?2
21
)∪[-,+∞);其次,设x
1
, x
2< br>是定义域内变量,且
34
【解】首先f(x)定义域为(-∞,-
x
1
2
<-
5(x
2
?x
1
)
2
4x
2
?14x
1
?1
;=>0,
铹鸝饷飾镡閌赀 诨癱骝。
?
3
3x
2
?23x
1
?2(3x2
?2)(3x
1
?2)
21
)上递增,同理f(x)在[-, +∞)上递增。
34
所以f(x)在(-∞,-
在方程f(x)=f
-1< br>(x)中,记f(x)=f
-1
(x)=y,则y≥0,又由f
-1
( x)=y得f(y)=x,所以x≥0,所以x,y∈
1
,+∞).
攙閿频嵘陣澇諗谴 隴泸。
4
若x
?
y,设x[-
同理若x>y也可得出矛盾。所以x=y.
即f(x)=x,化简得3x
5
+2x
4
-4x-1=0,
即(x-1)(3x
4
+5x
3
+5x
2
+5x+1)= 0,
因为x≥0,所以3x
4
+5x
3
+5x
2
+5x+1>0,所以x=1.

第四章几个初等函数的性质
一、基础知识
1.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形如y=a
x
(a>0, a
?
1)的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其定义域为R,值域为
(0,+∞),当0x
是减 函数,当a>1时,y=a
x
为增函数,它的图象恒过定点(0,
1)。
趕輾 雏纨颗锊讨跃满賺。
2.分数指数幂:
a
1
n
?
n
a,a
m
n
?a,a
n
m?n
1
?
?< br>n
,a
n
?
a
m
1
n
a
m

3.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形如y=log
a
x(a>0, a
?
1)的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其定义域为(0,+∞),
15 93

< p>
值域为R,图象过定点(1,0)。当0a
x为减函数,当 a>1时,y=log
a
x为增函数。
夹覡闾辁駁档驀迁锬減。
4.对数的性质(M>0, N>0);
1)a
x
=M
?
x=log
a
M(a>0, a
?
1);
2)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3)log
a

M
)= log
a
M- log
a
N;4)log
a
M
n
=nlog
a
M;,
N
5)log
an
M
=
log
c
b
1
log
a
M;6)a
loga
M
=M; 7) log
a
b=(a,b,c>0, a, c
?
1).
视絀镘鸸鲚鐘脑钧欖粝。
n
log
c
a
5. 函数y=x+(a>0)的单调递增区间是??,?a


0,a
。(请读者自己用定义证明)
a
x
?
?
?
a,??
,单调递减区间为
?a,0
?
?
?
?
?
6.连续函数的性质:若a有一个实根。
偽澀 锟攢鴛擋緬铹鈞錠。
二、方法与例题
1.构造函数解题。
例1 已知a, b, c∈(-1, 1),求证:ab+bc+ca+1>0.
【证明】设f(x)=(b+c)x+bc+1 (x∈(-1, 1)),则f(x)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
所以要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f(-1)>0且f(1)>0(因为-1因为f(-1)=-(b+c)+bc+1=(1-b)(1-c)>0,
f(1)=b+c+bc+a=(1+b)(1+c)>0,
所以f(a)>0,即ab+bc+ca+1>0.
例2 (柯西不等式)若a
1
, a
2
,…,a
n
是不全为0的实数,b
1
, b
2
,…,b
n
∈R,则(
?
a
i?1
n
2< br>i
)·(
?
b
i?1
n
2
i
≥(
?
ab
i
i?1
n
i
)
2
,等号当且仅当存在
?
?
R,使a
i
=
?
bi
, i=1, 2, …, n时成立。
緦徑铫膾龋轿级镗挢
廟。
【证明】令f(x)= (
?
a
i?1
n
2
i)x
2
-2(
?
ab
i
i?1
n
i< br>)x+
?
b
=
?
(a
2
i
i?1< br>n
n
i
x?b
i
)
2
,
i?1< br>因为
?
a
i?1
n
2
i
>0,且对任意x∈ R, f(x)≥0,
所以△=4(
?
ab
i
i?1
n< br>2
i
n
i
)-4(
?
a
i?1
n< br>2
i
)(
?
b
i?1
n
2
i
)≤0.
展开得(
?
a
i?1
)(
?
b
i?1
n
2
i
)≥(
?
ab
i
i?1< br>n
i
)
2

等号成立等价于f(x)=0有实根,即存在< br>?
,使a
i
=
?
b
i
, i=1, 2, …, n。
16 93


例3 设x, y∈R
+
, x+y=c, c为常数且c∈(0, 2],求u=
?
x?
?
?
1
?
?
1
?
??
的最小值。
y?
?
??
x
?
?
y
?
【解】u=
?
x??
?
1
xy1
1
?
?
1
?
x y
??
??
=xy+≥xy++2·
y?
?

?< br>??
xy
yxxy
yx
x
?
?
y
?
=xy+
1
+2.
xy
c
2
(x?y)
2
c
2
1
.

?
令xy=t,则04
44
t
?
c
2
?< br>c
2
因为0?
?
0 ,
4
?
上单调递减。
4
??
c
2
c2
4
c
2
4
所以f(t)
min
=f()=+ ,所以u≥++2.
44
c
2
4
c
2
c
2
4
c
当x=y=时,等号成立. 所以u的最小值为+
2
+2.
4
c
2
2.指数和对数的运算技巧。
例4 设p, q∈R
+
且满足log
9
p= log
12
q= log
16
(p+q),求
q
的值。
p
【解】令log
9
p= log
12
q= log
16
(p+q)=t,则p=9
t
, q=12
t
, p+q=16
t

騅憑钶銘侥张礫阵轸蔼。
?
4
??
4
?
所以9
t
+12
t
=16
t
,即1+
??
?
??
.

?3
??
3
?
1?5
q12
t
?
4?
.
记x=
?
t
?
??
,则1+x=x2
,解得
x?
2
p
9
3
??

t
t2t
qq
1?5
.
>0,所以=
2
pp< br>1111
???
,求
xyzw
例5 对于正整数a, b, c(a≤b≤c)和实数x, y, z, w,若a
x
=b
y
=c
z
=70
w
,且
证:a+b=c.
疠骐錾农剎貯狱颢幗騮。
【证明】由a
x
=b
y
=c
z
=70
w
取常用对数得xlga=ylgb=zlgc=wlg70.
所以
1
1
1
11
1
lga=lg70, lgb=lg70, lgc=lg70,
y
xz
www
17 93 < /p>


相加得
?
111
?
1111
1
???

?
(lga+lgb+lgc)=
?
lg70,由题设
??
??
xyzw
w
?
xyz
?
所以lga+lg b+lgc=lg70,所以lgabc=lg70.
所以abc=70=2×5×7.
若a=1,则因为xlga=wlg70,所以w=0与题设矛盾,所以a>1.
又a≤b≤c,且a, b, c为70的正约数,所以只有a=2, b=5, c=7.
所以a+b=c.
例6 已知x
?
1, ac
?
1, a
?
1, c
?
1. 且log
a
x+log
c< br>x=2log
b
x,求证c
2
=(ac)
logab
.
镞锊过润启婭澗骆讕
瀘。
【证明】由题设log
a
x+log< br>c
x=2log
b
x,化为以a为底的对数,得
log
a< br>x?
log
a
x2log
a
x

?
log
a
clog
a
b
因为ac>0, ac< br>?
1,所以log
a
b=log
ac
c
2
, 所以c
2
=(ac)
logab
.
注:指数与对数式互化,取对数,换元,换底公式往往是解题的桥梁。
3.指数与对数方程的解法。
解此类方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指对数的运算和换元等进行化简求 解。值得注意的是函数单调
性的应用和未知数范围的讨论。
榿贰轲誊壟该槛鲻垲赛。
例7 解方程:3
x
+4
x
+5
x
=6
x
.
?
1
??
2
??
5
?
【解】方程可化为
??
?
??
?
??
=1。设f (x)=
?
2
??
3
??
6
?
x?y< br>?
?y
12
?
x
例8 解方程组:
?
(其中x, y∈R
+
).
x?y
?
?x
3
?
y
xxx
?
1
??
2
??
5
?
??
?
??
?
??
, 则f(x )在(-∞,+
?
2
??
3
??
6
?
xx x
∞)上是减函数,因为f(3)=1,所以方程只有一个解x=3.
邁茑赚陉宾呗擷鹪讼凑。
【解】两边取对数,则原方程组可化为
?
?
(x?y)lgx?12lgy< br>.
①②
?
(x?y)lgy?3glx
把①代入②得(x+y)2l gx=36lgx,所以[(x+y)
2
-36]lgx=0.
由lgx=0得x=1,由(x+y)
2
-36=0(x, y∈R
+
)得x+y=6,
代入①得lgx=2lgy,即x=y
2
,所以y
2
+y-6=0.
又y>0,所以y=2, x=4.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
?
?x
1
?1
?
?
x?4
.
;
?2
?
?
y
1
?1
?
?
y
2< br>?2
例9 已知a>0, a
?
1,试求使方程log
a
( x-ak)=log
a
2
(x
2
-a
2
)有解的k 的取值范围。
嵝硖贪塒廩袞悯
倉華糲。
?
(x?ak)
2
?x
2
?a
2
?
【解】由对数性质知,原方程的解x应满足
?
x?ak?0
.①②③
?
x
2
?a
2
?0
?
若①、②同时成立,则③必成立,
18 93


?
(x?ak)
2
?x
2
?a
2
故只需解
?
.
?
x?ak?0
由①可得2kx=a(1+k
2
),④
a (1?k
2
)1?k
2
当k=0时,④无解;当k
?
0时, ④的解是x=,代入②得>k.
2k2k
若k<0,则k
2
>1,所以k< -1;若k>0,则k
2
<1,所以0综上,当k∈(-∞,-1) ∪(0, 1)时,原方程有解。

第五章数列
一、基础知识
定义1 数列,按顺序给出的一列数,例如1,2,3,…,n,…. 数列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
列两种,数列{ a
n
}的一般形式通常记作a
1
, a
2
, a
3
,…,a
n
或a
1
, a
2
, a< br>3
,…,a
n
…。其中a
1
叫做数
列的首项,an
是关于n的具体表达式,称为数列的通项。
该栎谖碼戆沖巋鳧薩锭。
定理1 若S
n
表示{a
n
}的前n项和,则S
1
=a
1< br>, 当n>1时,a
n
=S
n
-S
n-1
.
定义2 等差数列,如果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a
n+1
-a
n
=d(常数),则{a
n
}称为等差数列,
d叫做公差。若三个数a, b, c成等差数列,即2b=a+c,则称b为a和c的等差中项,若公差
为d, 则a=b-d, c=b+d.
劇妆诨貰攖苹埘呂仑庙。
定理2 等差数列的性质:1)通项公式a
n
=a
1
+(n-1)d;2)前n项和公式:
S
n
=n(a
1
?a
n
)
n(n?1)
?na
1?d
;3)a
n
-a
m
=(n-m)d,其中n, m为正整数 ;4)若n+m=p+q,
22
则a
n
+a
m
=a
p
+a
q
;5)对任意正整数p, q,恒有a
p
-a
q< br>=(p-q)(a
2
-a
1
);6)若A,B至少有一个不
为 零,则{a
n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Sn=An
2
+Bn.
臠龍 讹驄桠业變墊罗蘄。
定义3 等比数列,若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
比。
n
a(1?q)
定理3 等比数列的性质:1)a
n
=a
1
q
n
-1
;2)前n项和S
n
,当q
?
1时,S
n
=
1
;当
1?q
a
n?1
?q
,则{a
n
}称为等比数列,q叫做公
a
n
q=1时,S< br>n
=na
1
;3)如果a, b, c成等比数列,即b
2
=ac(b
?
0),则b叫做a, c的等比中项;4 )
若m+n=p+q,则a
m
a
n
=a
p
a
q

鰻順褛悦漚縫冁屜鸭骞。
定义4 极限,给定数列{a
n
}和实数A,若对任意的
?
>0,存在M,对任意的n>M(n∈N),
都有|an
-A|<
?
,则称A为n→+∞时数列{a
n
}的极限,记作
lima
n
?A.
穑釓虚绺滟鳗絲懷紓泺。
n??
定义5 无穷递缩等比数列,若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满足|q|<1,则称之为无穷递增等比数< br>列,其前n项和S
n
的极限(即其所有项的和)为
攣駘賽。
a
1
(由极限的定义可得)。
隶誆荧鉴獫纲鴣
1?q
定理3 第一数学归纳法:给定命题p(n),若:(1)p(n
0
)成立;(2)当p(n)时n=k 成立时能
推出p(n)对n=k+1成立,则由(1),(2)可得命题p(n)对一切自然数n≥n< br>0
成立。
浹繢腻叢着
19 93


駕骠構砀湊。

竞赛常用定理
定理4 第二数学归纳法:给定命题p(n),若:(1)p(n
0
)成立;(2)当p(n)对一切n≤k的自
然数n都成立时(k≥n
0< br>)可推出p(k+1)成立,则由(1),(2)可得命题p(n)对一切自然数n
≥n
0
成立。
鈀燭罚櫝箋礱颼畢韫粝。
定理5 对于齐次二阶线性递归数列x
n
=ax
n-1
+bx
n-2
,设它的特征方程x
2
=ax+b的两个根为α,
β:(1)若α
?
β,则x
n
=c1
a
n
-1
+c
2
β
n
-1
,其中c
1
, c
2
由初始条件x
1
, x
2的值确定;(2)若α=β,
则x
n
=(c
1
n+c
2
) α
n
-1
,其中c
1
, c
2
的值由x
1
, x
2
的值确定。
惬執缉蘿绅颀阳灣熗鍵。
二、方法与例题
1.不完全归纳法。
这种方法是从特殊情况出发去总结更一般的规律,当然结论未必都是正确 的,但却是人类探
索未知世界的普遍方式。通常解题方式为:特殊→猜想→数学归纳法证明。
贞 廈给鏌綞牵鎮獵鎦
龐。
例1 试给出以下几个数列的通项(不要求证明);1)0,3,8 ,15,24,35,…;2)1,5,
19,65,…;3)-1,0,3,8,15,…。
嚌鲭级厨胀鑲铟礦毁蕲。
【解】1)a
n
=n
2
-1;2)an
=3
n
-2
n
;3)a
n
=n
2< br>-2n.
例2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
=
【 解】因为a
1
=
1
,a
1
+a
2
+…+a
n
=n
2
a
n
, n≥1,求通项a
n
.
2
1
,又a
1
+a
2
=2
2
·a
2
,
2
所以a
2
=
a?a
1
1
1
,a
3
=
?
2
2
?
,猜想a
n
?
(n≥1).
3?4
n(n?1)
3?13?2
1
,猜想正确。2)假设当n≤k时猜想成立。
2?1
证明;1 )当n=1时,a
1
=
当n=k+1时,由归纳假设及题设,a
1
+ a
1
+…+a
1
=[(k+1)
2
-1] a
k+1
,,
所以
111
????
=k(k+2)a
k+1
,
2?13?2k?(k?1)
11111
=k(k+2)a
k+1
,
??????
223kk?1

1?
所以
1
k.
=k(k+2)a
k+1
,所以a
k+1
=
(k? 1)(k?2)
k?1
1
.

n(n?1)
1
,求 证:对任意n∈N
+
,有a
n
>1.
薊镔竖牍熒浹
a
n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猜想成立,所以
a
n
?
例3 设0n
}满足a
n
=1+a, a
n-1
=a+
醬籬铃騫。
【证明】证明更强的结论:1n
≤1+a.
1)当n=1时,11
=1+a,①式成立;
20 93


2)假设n=k时,①式成立,即1n
≤1+a,则当n=k+1时,有
1?a?a
k?1
111?a?a
2
1?a
??a??a? ??1.

1?a1?a1?a
a
k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①式成立,所以原命题得证。
2.迭代法。
数列的通项a
n
或前n项和S
n
中的n通常 是对任意n∈N成立,因此可将其中的n换成n+1
或n-1等,这种办法通常称迭代或递推。
齡践砚语蜗铸转絹攤濼。
例4 数列{a
n
}满足a
n
+pa< br>n-1
+qa
n-2
=0, n≥3,q
?
0,求证:存在常 数c,使得
22n
a
n?1
?pa
n?1
·a
n< br>+
qa
n
?cq?0.
绅薮疮颧訝标販繯轅赛。
22
22
【证明】
a
n?1
?pa
n?1
·a
n+1
+
qa
n?1
?a
n?2
(pa
n+1
+ a
n+2
)+
qa
n?1
=a
n+2
·(-qa< br>n
)+
qa
n?1
=
2222
q(a
n? 1
?a
n
a
n?2
)?q[a
n?1
+a
n
(pq
n+1
+qa
n
)]=q(
a
n?1?pa
n?1
a
n
?qa
n
).
2
2
2

a
2
?pa
2
a
1
?qa
1
2
=0,则对任意n,
a
n?1
?pa
n?1
a
n
+
qa
n
=0,取c=0即可.
22
2
2
2

a
2
则{
a
n
公式为 q
?pa
2
a
1
?qa
1
2
?
0 ,
?1
?pa
n?1
a
n
+
qa
n
}是首项为
a
2
?pa
2
a
1
?qa
1

的等比数列。
2
2
n
所以
a
n?1< br>?pa
n?1
a
n
+
qa
n
=
(a
2
?pa
2
a
1
?qa
1
)
·q .
22

c??(a
2
?pa
1
a
2< br>?qa
1
)
·
综上,结论成立。
22
1
即可.
q
例5 已知a
1
=0, a< br>n+1
=5a
n
+
24a
n
?1
,求证:a
n
都是整数,n∈N
+
.
【证明】因为a
1
=0, a
2
=1,所以由题设知当n≥1时a
n+1
>a
n
. < br>又由a
n+1
=5a
n
+
24a
n
?1移项、平方得
22
a
n?1
?10a
n
a
n ?1
?a
n
?1?0.

22
当n≥2时,把①式中的n 换成n-1得
a
n
?10a
n
a
n?1
?a
n?1
?1?0
,即
22
a
n?1
?10a
n
a
n?1
?a
n
?1?0.

2
22
因为a
n-1
n+1
,所以①式和②式说明a
n -1
, a
n+1
是方程x
2
-10a
n
x+a
n
-1=0的两个不等根。由韦
达定理得a
n+1
+ a
n-1
=10a
n
(n≥2).
饪箩狞屬诺釙诬苧径凛。
再由a
1
=0, a
2
=1及③式可知,当n∈N
+
时,a
n
都是整数。
3.数列求和法。
数列求和法主要有倒写相加、裂项求和法、错项相消法等。
21 93


例6 已知a
n
=
1
(n=1, 2, … ),求S
99
=a
1
+a
2
+…+a
99
.
4
n
?2
100
2?2
100
?4
n
?4
100?n
1
1
1
【解】因为a
n
+ a
100-n
=
n
+=,
?
100
100?n1 00
100100n100?n100
4?2
4?2
4?2?2(4?4)2
1
99
19999
所以S
99
=
?
(a< br>n
?a
100?n
)??
100
?
101
.

2
n?1
2
22
例7 求和:
S
n
?
1
11
.
+…+
?
n(n?1)(n?2)
1?2?32?3?4
【解】一般地,
1k?2?k
?

k(k?1)(k?2)2k(k?1)(k?2)
?
1
?< br>11
?

?
?
?
??
2
?
k(k?1)(k?1)(k?2)
?
所以S
n
=
1

?
k(k?1)(k?2)
k?1
n
?

?
1
?
111111

???????
??
2
?
1?22?32?33?4n(n?1)(n?1)(n?2)
?
?< br>1
?
11
?
?

2
?
2(n?1)(n?2)
??
11
?.

42(n?1)(n?2)
?
?
例8 已知数列{a
n
} 满足a
1
=a
2
=1,a
n+2
=a
n+1
+a
n
, S
n
为数列
?
烴毙潜籬賢擔視蠶贲粵。 ?
a
n
?
的前n项和,求证:S
n
<2。
n< br>?
2
??
【证明】由递推公式可知,数列{a
n
}前几项为1 ,1,2,3,5,8,13。
因为
S
n
?
a
112358
,①
?2
?
3
?
4
?
5
?
6
???
n
2
222222
n
所以
a
11235
。 ②
S
n
?
2
?
3
?
4
?
5
???
n
n
?1
2
22222
111
S
n
??
2
22
2
?
11
a
?2
?
?
2
???
n
?
2
22
n?2
?
?
a
n
?
?
n?1

?
2
?
由①-②得
22 93


所以a
111
S
n
??S
n?2
?
n
n< br>。
?1
224
2
a
n
>0,
2
n?1
又因为S
n-2
n

所以
111
11
S
n
??
S
n
, 所以
S
n
?

42
224
所以S
n
<2,得证。
4.特征方程法。
例9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
=3, a
2
=6, a
n+2
=4
n+1
-4a
n
,求a
n
.
【解】由特征方程x
2
=4x-4得x
1
=x
2
= 2.
故设a
n
=(α+βn)·2
n
-1
,其中
?
3?
?
?
?

?
6?(
?
? 2
?
)?2
?
所以α=3,β=0,
所以a
n
=3·2
n
-1
.
例10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
=3, a
2
=6, a
n+2
=2a
n+1
+3a
n
,求通项a
n
.
【解】由特征方程x
2
=2x+3得x
1
=3, x
2
=-1,
?
3?3
?
?
?
所以a< br>n
=α·3+β·(-1),其中
?

6?9
?
?
?
?
nn
3
3
,β
??

4< br>4
1
所以
a
n
?[3
n?1
?(?1)n?1
·3]。
4
解得α=
5.构造等差或等比数列。
例11 正数列a
0
,a
1
,…,a
n
,…满足
a
n
a
n?2
?a
n?1
a
n?2
=2a
n-1
(n≥2)且a
0
=a
1
=1,求通项。
【解】由
a
n
a
n?2
?a
n?1
an?2
?2a
n?1

a
n
a
?2
n ?1
=1,
a
n?1
a
n?2
?
a
?< br>a
nn?1
?

?1?2?1
?
.

?
a
n?2
?
a
n?1
??
令b
n=
a
n
a
1
+1,则{b
n
}是首项为+1= 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a
0
a
n?1
所以b
n
=
a
a
n
+1=2
n
,所以
n
=(2< br>n
-1)
2

a
n?1
a
n?1
n
a
n
a
n?1
a
2
a
1
所以a
n
=·…··a
0
=
?
(2
k
?1)2
.

a
n?1
a
n?2
a
1
a
0
k?1
23 93


注:
?
Ci?1
n
i
?
C
1
·C
2
·…·C< br>n
.
2
x
n
?2
例12 已知数列{x
n
}满足x
1
=2, x
n+1
=,n∈N
+
, 求通项。
2x
n
x< br>2
?2x
2
?2
【解】考虑函数f(x)=的不动点,由=x得x=< br>?2.

2x2x
2
x
n
?2
因为x
1
=2, x
n+1
=,可知{x
n
}的每项均为正数。
2x
n2

x
n
+2≥
22x
n
,所以x
n +1

2
(n≥1)。又
2
x
n
?2
( x
n
?2)
2
X
n+1
-
2
=, ①
?2
=
2x
n
2x
n
2
x
n
?2
(x
n
?2)
2
X
n+1
+
2
=, ②
?2
=
2x
n
2 x
n
x
n?1
?2
?
x
n
?2
?
由①÷②得
?
??
。③
x
n?1
?2
?
?
x
n
?2
?
?

2
x
1
?2
x
1
?2
>0,
由③可知对任意n∈N
+

x
n
?2
x
n
?2
>0且
lg
?
?
x
n?1
?2
??
x
n
?2
?
?2lg
???
,
??
?
x
n?1< br>?2
?
??
x
n
?2
?
?
?
x
n
?2
?
?
2?2
?
所以
lg
?
是首项为
lg
?
??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
2?2
?
?
x
n
?2
?
?
所以
lg
?
2?2
?
x
n
?2
?
2?2
?
?2
n?1
·
lg
?
?
?
,所以
?
?
x
n
?2x?2
2?2
2?2
??
n
??
x
n
?2
2
n?1
解得
x
n
?2
·
(2?2)
(2?2)
2n?1
2
n?1
?(2?2)
?(2?2)
2
n?1< br>2
n?1

注:本例解法是借助于不动点,具有普遍意义。

第六章三角函数
一、基础知识
定义1 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得到的图 形叫做角。若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
角为正角,若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角为负角,若不旋转则 为零角。角的大小是任意的。
24 93


鋝岂涛軌跃轮莳講嫗键。
定义2 角度制,把一周角360等分,每一等价为一度,弧度制:把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
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360度=2π弧度。若圆心角的弧长为L,则其弧度数的绝对值|α|=
L,
r
其中r是圆的半径。
撷伪氢鱧轍幂聹諛詼庞。
定义3 三角函数 ,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把角α的顶点放在原点,始边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
在角的终边上任意取一个不同 于原点的点P,设它的坐标为(x,y),到原点的距离为r,则正
弦函数sinα=
x
yy
x
,余弦函数cosα=,正切函数tanα=,余切函数cotα=,正割函数sec
y
rx
r
α=
r
r
,余割函数cscα=
.
踪飯梦掺钓貞绫賁发蘄。
y
x
111
,sinα=,cosα= ;
cot
?
csc
?
sec
?
定理1 同角三角 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倒数关系:tanα=
商数关系:tanα=
sin
?
c os
?
;乘积关系:tanα×cosα=sinα,cotα×sinα=cos
, cot
?
?
cos
?
sin
?
α;平方关系:si n
2
α+cos
2
α=1, tan
2
α+1=sec
2
α, cot
2
α+1=csc
2
α.
婭鑠机职銦夾簣軒蚀骞。
定理2 诱导公式(Ⅰ)sin(α+π)=-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
α;(Ⅱ)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Ⅲ)sin(π-α)=sin
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Ⅳ)sin
?
?< br>?
?
?
?
?
=cosα,
?
2
?
cos
?
?
?
??
?
?
?
??
=sinα, tan
?
?
?
?
=cotα(奇变偶 不变,符号看象限)。
譽諶掺铒锭试监鄺儕泻。
22
????
定理3 正 弦函数的性质,根据图象可得y=sinx(x∈R)的性质如下。单调区间:在区间
?
3?
??
??
?
2k
?
?,2k
?
?< br>?
?
上为减函数,最小正周期
2k
?
?,2k
??
上为增函数,在区间
?
??
22
?
22
?< br>?
?
为2
?
. 奇偶数. 有界性:当且仅当x=2kx+
取 最小值-1。对称性:直线x=k
?
+
??
时,y取最大值1,当且仅当x= 3k
?
-时, y
22
?
均为其对称轴,点(k
?
, 0)均为其对称中心,值域为
2
[-1,1]。这里k∈Z.
俦聹执償閏号燴鈿膽賾。
定理4 余弦函数的性质,根据图象可得y=cosx(x∈R)的性质。单调区间:在区间[2kπ, 2kπ+π]
上单调递减,在区间[2kπ-π, 2kπ]上单调递增。最小正周期为2π。奇偶性: 偶函数。对称性:
直线x=kπ均为其对称轴,点
?
k
?
?
?
?
?
?
,0
?
均为其对称中心。有界性:当且仅当x=2 kπ时,y
2
?
取最大值1;当且仅当x=2kπ- π时,y取最小值-1。值域为[-1,1]。这里k∈Z.
缜電怅淺靓蠐浅錒
鵬凜。
定理5 正切函数的性质:由图象知奇函数y=tanx(x
?
kπ+
???
)在开区间(kπ-, kπ+)上为增
222
25 93


函数, 最小正周期为π,值域为(-∞,+∞),点(kπ,0),(kπ+
骥擯帜褸饜兗椏長绛粤。
?
,0)均为其对称中心。
2
定理6 两角和与差的基本关系式:cos( α
?
β)=cosαcosβ
?
sinαsinβ,sin(α
?< br>β)=sinα
cosβ
?
cosαsinβ; tan(α
?
β)=
(tan
?
?tan
?
)
.
癱噴导閽骋艳 捣靨骢鍵。
(1?tan
?
tan
?
)
定理7 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
sinα+sinβ=2sin
?
?
?
?
?
?
2
??
?
?
?
?
cos< br>?
??
2
??
?
?
?
,sinα-sinβ =2sin
??
??
2
??
?
?
?
?cos
?
??
2
?
?
,
?
cosα +cosβ=2cos
?
?
?
?
?
??
?
?
?
??
?
?
?
??
?
?
??
?
cos
??
, cosα- cosβ=-2sin
??
sin
??
,
2222
????????
sinαcosβ=
龐。
11
[sin(α+β)+sin(α-β)],cosαsinβ=[sin(α+β)-sin(α-β)],< br>鑣鸽夺圆鯢齙慫餞離
22
11
[cos(α+β)+cos(α-β)],si nαsinβ=-[cos(α+β)-cos(α-β)].
榄阈团皱鹏緦寿驏
22
cosαcosβ=
頦蕴。
定理8 倍角公式:sin2α=2sinαcosα, co s2α=cos
2
α-sin
2
α=2cos
2
α-1=1 -2sin
2
α,
逊输吴贝义
鲽國鳩犹騸。

tan2α=
2tan
?
.

(1?tan
2
?
)
定理9 半角公式:sin
?
(1?cos
?
)(1?cos
?
)
?
?
??< br>?
?
,cos
??
=
?
,
?
=< br>?
22
22
????
tan
?
sin
?(1?cos
?
)
(1?cos
?
)
?
??
?.
==
?
?
sin
?
(1?cos?
)
(1?cos
?
)
?
2
?
??
??
?
?
2tan
??
1?tan
2
??
?
2
?
,
cos
?
?
?
2
?
, 定理10 万能公式:
sin
?
?
?
?
??
?
?
1?t an
2
??
1?tan
2
??
?
2
??< br>2
?
?
?
?
2tan
??
?
2?
.

tan
?
?
?
?
?
1 ?tan
2
??
?
2
?
定理11 辅助角公式:如果a, b是实数且a
2
+b
2
?
0,则取始边在x轴正半轴,终边经过点( a,
26 93


b)的一个角为β,则sinβ=
b
a ?b
22
,cosβ=
a
a?b
22
,对任意的角α.幘觇匮骇儺红卤齡镰瀉。
asinα+bcosα=
(a
2
?b
2
)
sin(α+β).
定理12 正弦定理:在任意△ABC中有
abc
???2R
,其中a, b, c分别是
sinAsinBsinC
角A,B,C的对边,R为△ABC外接圆半径。
誦终决懷区馱倆 侧澩赜。
定理13 余弦定理:在任意△ABC中有a
2
=b
2
+c
2
-2bcosA,其中a,b,c分别是角A,B,C的
对边。
医涤侣 綃噲睞齒办銩凛。
定理14 图象之间的关系:y=sinx的图象经上下平移得y=sinx+k 的图象;经左右平移得
y=sin(x+
?
)的图象(相位变换);纵坐标不变,横坐 标变为原来的
1
?
,得到y=sin
?
x
(
??0
)
的图象(周期变换);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得到y=Asinx的 图象(振幅变
换);y=Asin(
?
x+
?
)(
?
>0)的图象(周期变换);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得
到y=Asinx的图象(振幅 变换);y=Asin(
?
x+
?
)(
?
,
个单位得到y=Asin
?
x的图象。
舻当为遙头韪鳍哕晕糞。
定义4 函数y=sinx
?
?
x?
?
?
?>0)(|A|叫作振幅)的图象向右平移
?
?
?
?
?
??
?
?
,
?
?
?
的反函数叫反正弦函数,记作y =arcsinx(x∈[-1, 1]),函
22
??
?
数y=cosx(x∈[0, π]) 的反函数叫反余弦函数,记作y=arccosx(x∈[-1, 1]). 函数
y=tanx
?
?
x?
?
?
?
?
?
??
?< br>?
的反函数叫反正切函数。记作y=arctanx(x∈[-∞, +∞]). y=cosx(x∈[0,
,
?
?
?
?
22
?< br>?
π])的反函数称为反余切函数,记作y=arccotx(x∈[-∞, +∞]).
鸪凑鸛齏嶇烛罵奖选锯。
定理15 三角方程的解集,如果a∈(-1,1), 方程sinx=a的解集是{x|x=nπ+(-1)
n
arcsina, n∈Z}。
方程cosx=a的解集是{x|x=2kx
?
arccosa, k∈Z}. 如果a∈R,方程tanx=a的解集是
{x|x=kπ+arctana, k∈Z}。恒等式:arcsina+arccosa=
废。
??
;arctana +arccota=.
筧驪鴨栌怀鏇颐嵘悅
22
定理16 若
x?
?
0,
?
?
?
?
?
,则sinx2
?
二、方法与例题
1.结合图象解题。
例1 求方程sinx=lg|x|的解的个数。
【解】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函数y=sinx与y=lg| x|的图象(见图),由图象可知两者有6个交
点,故方程有6个解。
韋鋯鯖荣擬滄閡悬贖蘊。
2.三角函数性质的应用。
例2 设x∈(0, π), 试比较cos(sinx)与sin(cosx)的大小。
【解】若
x?
?
?
?
??
?
?
,
?
?
,则cosx≤1且 cosx>-1,所以cos
x?
?
?,0
?

?
2
?
?
2
?
27 93


所以sin(cosx) ≤0,又00,
所以cos(sinx)>sin(cosx).

x?
?
0,?
?
?
?
?
,则因为
?2
?
?
2
?
?
??
2
??
? 2
(sinxcos+sincosx)=
2
sin(x+)≤sinx+cosx=
2sinx?cosx
?
2
?
444
2
??
2
<
?

2
??
-cosx<,
22
?
所以cos(sinx)>cos(-cosx)=sin(cosx). < br>2
所以0综上,当x∈(0,π)时,总有cos(sinx)?
cos
?
?
?
cos
?
?
?
例3 已知α,β为锐角,且x·(α+β-)>0,求证:
?
?sin
?
?
?
?
?
sin
?
?
?2.

2
?
??
?
【证明】若α+β>
xx
??
?
,则x>0,由α>-β>0得cosα222
所以0<
cos
?
?
cos
?
<1 ,又sinα>sin(-β)=cosβ, 所以0<<1,
sin
?
2
sin
?
x
x
0
0
?
cos
?
?
?
cos
?
?
?
cos
?
?
?< br>cos
?
?
??
??
所以
?
??
?
sin
?
??
sin
?
?
?
?
?
sin
?
?
?2.

sin
?
??
??
?
??
?
若α+β<
??
??
,则x<0, 由0<α<-β<得cosα>cos(-β)=sinβ>0,
2222
所以
co s
?
?
cos
?
>1。又01,
sin
?
2
sin
?
x
x
0
0
?
cos
?
?
?
cos
?
?
?
cos
?
?
?
cos
?
?
??
??
所以
?
?
sin
?
?
?
si n
?
?
?
sin
?
?
?
?
?sin
?
?
?2
,得证。
??
??
?
??
?
注:以上两例用到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和有界性及辅助角公式,值得注意的是角的讨论 。
3.最小正周期的确定。
例4 求函数y=sin(2cos|x|)的最小正周期。
【解】首先,T=2π是函数的周期(事实上,因为cos(-x)=cosx,所以co|x|=co sx);其次,当
且仅当x=kπ+
?
时,y=0(因为|2cosx|≤2<π),
涛貶騸锬晋铩锩揿宪骟。
2
所以若最小正周期为T
0
,则T
0
=mπ, m∈N+
,又sin(2cos0)=sin2
?
sin(2cosπ),所以T
0
=2π。

蘇饌華檻杩鐵样说泻。
4.三角最值问题。
例5 已知函数y=sinx+
1?cosx
,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8 93
2


【解法一】令sinx=
2cos
?
,1?cos
2
x?
则有y=
2cos
?
?
因为
3??
?
2sin
?
?
?0?
?
?
,
4
??
4
2sin
?
?2sin(
?
?< br>?
4
).

?
3
??
?0?
?,所以
?
?
??
?

24
44
所以
0?sin(
?
?
所以当
?
?


?
?
?
4
)
≤1,
?
3
?
,即x=2kπ-(k∈Z)时,y
min
=0,
2
4
?
(k∈Z)时,y
max
=2.
2
2
?
4
,即x=2kπ+
【解法二】因为y=sinx+
1?co sx?
=2(因为(a+b)
2
≤2(a
2
+b
2
)),
2(sin
2
x?1?cos
2
x)
,
且|sinx|≤1≤
1?cosx
,所以0≤sinx+
1?cosx
≤2 ,
所以当
1?cosx
=sinx,即x=2kπ+

1?cos x
=-sinx,即x=2kπ-
例6 设0<
?
<π,求sin
2
2
22
?
(k∈Z)时, y
max
=2,
2
?
(k∈Z)时, y
min
=0。
2
?
2
(1?cos
?
)
的最大值。
【 解】因为0<
?
<π,所以
0?
?
2
?
?
2
,所以sin
??
>0, cos>0.
22
所以sin
???
???
(1+cos
?
)=2sin·cos
2
=
2?2sin
2
?cos
2
?cos
2

222
222
3
?
2
?
2
?
2
?
?
2sin?cos?cos
??
222
?
=
16
?
43
.

2?
?
3
279
??
??
??
当且仅当2sin
2
243
????
=c os
2
, 即tan=时,sin(1+cos
?
)取得最大值。
9
222
2
2
例7 若A,B,C为△ABC三个内角,试求sinA+sinB+sinC的最大值。
【解】因为sinA+sinB=2sin
A?B
A?BA?B
cos, ①
?2sin
2
22
sinC+sin
?
3
C??2sin
2
?
3
cos
C?
2
?
3
?2sin
C?
2
?
3
, ②
29 93


又因为
sin
4
??
由①, ②,③得sinA+sinB+sinC+sin≤4sin,
33
所以sinA+sinB +sinC≤3sin
A?B
?sin
2
C?
2
?
3
?2sin
A?B?C?
?
3
cos
A?B?C?
4
?
3
?2sin
?
,③
3
?
33
=,
2
3
当A=B=C=
33
?
时,(sinA+sinB+sinC)
max
=.
2
3
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sinx|≤1、|cosx|≤1、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均值不等 式、柯
西不等式、函数的单调性等是解三角最值的常用手段。
戧礱風熗浇鄖适泞嚀贗。
5.换元法的使用。
例8 求
y?
sinxcosx
的值域。
1?sinx?cosx
?
2
?
2
?
?
? 2sin(x?).

sinx?cosx
?
2
?
24??
【解】设t=sinx+cosx=
2
?
因为
?1?sin (x?
所以
?2?t?
?
4
)?1,

2.

又因为t
2
=1+2sinxcosx,
x
2
?1
t
2
?1
t?1
所以sinxcosx=,所以< br>y?
2
?

2
1?t2
所以
?2?1?y?
2
2?1
.

2
因为t
?
-1 ,所以
t?1
??1
,所以y
?
-1.
2
??
2?1
??
2?1
?
?
?1,,?1
??
?
.

??
22
???
所以函数值域为
y?
?
?

例9 已知a
0
=1, a
n
=
1?a
n?1< br>2?1
a
n?1
(n∈N
+
),求证:a
n
>
?
2
n?2
.
【证明】由题设a
n
>0,令a
n
=tana
n
, a
n

?
0,
?
?
?
?
?
,则
2
?
30 93


a
n
=
1?tan
2
a
n?1
?1
tana
n?1
?< br>seca
n?1
?11?cosa
n?1
a
??tan
n?1
?tana
n
.

2
tana
n?1sina
n?1
n
a
1
?
?
?
?1
?
因为
n?1
,a
n

?
0,?
,所以a
n
=
a
n?1
,所以a
n
=
??
a
0
.

2
2
?
2
?
?
2
?
??
?
1
?
又因为a
0
=tana
1
=1,所以a
0
=,所以
a
n?
??
·。
44
?
2
?
又因为当0n
?
??
时,tanx>x,所以
a
n
?tann?2
?
n?2
.

2
22
?
?注:换元法的关键是保持换元前后变量取值范围的一致性。
另外当x∈
?
0,< br>?
?
?
时,有tanx>x>sinx,这是个熟知的结论,暂时不证明,学完 导数后,证
2
?
明是很容易的。
6.图象变换:y=sinx(x∈R)与 y=Asin(
?
x+
?
)(A,
?
,
?
>0).
由y=sinx的图象向左平移
?
个单位,然后保持横 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然后
再保持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1
?< br>,得到y=Asin(
?
x+
?
)的图象;也可以由y=sinx的图象先保持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再保持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
?
个单位,得到y=Asin(
?
x+
?
)的图象。
購櫛頁詩燦戶踐澜 襯鳳。
?
?
例10 例10 已知f(x)=sin(
?
x+
?
)(
?
>0, 0≤?
≤π)是R上的偶函数,其图象关于点

1
,最后向左平移
?
3
?
??
?
?
M
?
,0
?
对称,且在区间
?
0,
?
上是单调函数,求
?

?
的值。
嗫奐闃頜瑷踯谫瓒兽粪。
?
4
??
2
?
【解】由f(x)是偶函数,所以f(-x)=f(x),所以sin(
?
+
?
)=sin(-
?
x+
?
),所以cos
?
si nx=0,
对任意x∈R成立。
虚龉鐮宠確嵝誄祷舻鋸。
又0≤
?
≤π,解得
?
=
因为f(x)图象关于
M
?
?

2
33
?
3
?
?
,0
?
对称,所 以
f(
?
?x)?f(
?
?x)
=0。
44?
4
?
取x=0,得
f(
?
)
=0,所以si n
?
3
4
?
??
3
?
?
?
?
?0.

2
??
4
3
??
2
?
?k
?
?
(k∈Z),即
?
=(2k+1) (k∈Z).
423
??

?
>0,取k=0时,此时f(x)= sin(2x+)在[0,]上是减函数;
22
?
?
取k=1时,
?
=2,此时f(x)=sin(2x+)在[0,]上是减函数;
22
所以
31 93


取k=2时,
?

综上,
?
=
??
10
,此时f(x)=sin(
?
x+)在[0,]上不是单调函数,
22
3
2
或2。
3
7.三角公式的应用。
例11 已知sin(α-β)=
55
?
?
??
3
?
?
,sin(α+β)=- ,且α-β∈< br>?
,
?
?
,α+β∈
?
求sin2α,cos2β< br>,2
?
?

22
1313
????
的值。< br>與顶鍔笋类謾蝾纪黾廢。
【解】因为α-β∈
?
12
?
?< br>?
,
?
?
,所以cos(α-β)=-
1?sin
2
(
?
?
?
)??.

13
?
2< br>?
又因为α+β∈
?
12
?
3
?
?
,2
?
?
,所以cos(α+β)=
1?sin
2
(
?
?
?
)?.

13
?
2
?
120
,
結释鏈跄絞塒繭绽綹蕴。 < br>169
所以sin2α=sin[(α+β)+(α-β)]=sin(α+β)cos(α-β )+cos(α+β)sin(α-β)=
cos2β=cos[(α+β)-(α-β)]=cos( α+β)cos(α-β)+sin(α+β)sin(α-β)=-1.
餑诎鉈鲻缥评缯肃鮮驃。
例12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且
112
???
,试求
cosAcosCcosB
cos
A?C
的值。
2
A?C
=cos(60
0
-C),
2
【解】因 为A=120
0
-C,所以cos
1111cos(120
0
?C) ?cosC
又由于
????
cosAcosC
cos(120
0< br>?C)
cosC
cosCcos(120
0
?C)
=
2cos60
0
cos(60
0
?C)
1
[cos120< br>0
?cos(120
0
?2C)]
2
?
2cos(6 0
0
?C)
1
cos(120
0
?2C)?
2??22

所以
42cos
2
A?CA?C
?2cos?32
=0。
22
解得
cos
A?C2
A?C32
?
??

cos

22
28

cos
A?C2
A?C
?
>0,所以
cos

22
2
??
例13 求证:tan20+4cos70.
sin20
?
?
【解】tan20+4cos70=+4sin20
?
cos20
??
32 93


sin20
?
?4sin20
?
cos20
?
sin20
?
?2sin40
?
??

??
cos20cos20
sin 20
?
?sin40
?
?sin40
?
2sin30
?
cos10
?
?sin40
?
??

cos20
?
cos20
?

sin80
?
?sin40
?
2sin60
?
cos20
?
???3.

cos20
?
cos20
?

第七章解三角形
一、基础知识
在本章中约定用A,B,C分别表示△ABC的三个内角,a, b, c分别 表示它们所对的各
边长,
p?
a?b?c
为半周长。
爷缆鉅摯騰厕綁 荩笺潑。
2
abc
1.正弦定理:=2R(R为△ABC外接圆半径)。
??
sinAsinBsinC
111
推论1:△ABC的面积为S

ABC
=
absinC?bcsinA?casinB.

222
推论2:在△ABC中,有bcosC+ccosB=a.
推论3:在△AB C中,A+B=
?
,解a满足
ab
?
,则a=A.
sin asin(
?
?a)
1
再证推论2,因为B+C=
?
-A,
absinC

2
正弦定理可以在外接圆中由定义证明得到,这里不再给出, 下证推论。先证推论1,由
正弦函数定义,BC边上的高为bsinC,所以S

AB C
=
所以sin(B+C)=sinA,即sinBcosC+cosBsinC=sinA, 两边同乘以2R得bcosC+ccosB=a;再证
推论3,由正弦定理
sinasin(< br>?
?a)
ab
?
,所以,即sinasin(
?
-A )=sin(
?
-a)sinA,
?
sinAsin(
?
? A)
sinAsinB
11
[cos(
?
-A+a)-cos(?
-A-a)]=
?
[cos(
?
-a+A)-cos(?
-a-A)],等价于
22
cos(
?
-A+a)=cos(
?
-a+A),因为0<
?
-A+a,
?
-a+A<
?
. 所以只有
?
-A+a=
?
-a+A,所以a=A,
等价于
?
得证。
锞炽邐繒萨蝦窦补飙赝。
2.余弦定理:a
2=b
2
+c
2
-2bccosA
b
2
?c2
?a
2
?cosA?
,下面用余弦定理证明几个常
2bc用的结论。
(1)斯特瓦特定理:在△ABC中,D是BC边上任意一点,BD=p,DC=q, 则
AD
2
=
b
2
p?c
2
q
?p q.
(1)
p?q
【证明】因为c
2
=AB
2
= AD
2
+BD
2
-2AD·BDcos
?ADB

所以c
2
=AD
2
+p
2
-2AD·pcos
? ADB.

33 93


同理b
2
=AD
2
+q
2
-2AD·qcos
?ADC
,②
因为
?
ADB+
?
ADC=
?

所以cos
?
ADB+cos
?
ADC=0,
所以q×①+p×②得
b
2
p?c
2
q
qc+p b=(p+q)AD+pq(p+q),即AD=
?pq.

p?q
2222
2b
2
?2c
2
?a
2
注:在(1)式中,若p= q,则为中线长公式
AD?.

2
(2)
】】



:因为
2
S
?ABC
?
?
1
4
bcsinA=
222
1
4
bc
22
(1-cosA)=
2
1
22
?
(b
2
?c
2
?a
2
)
2
?
1
22 2
2
bc
?
1?
?
?
[(b+c)-a][a-( b-c)]=p(p-a)(p-b)(p-c).
曠戗輔鑽襉倆
22
4
4b c
??
16
瘋诌琿凤。
这里
p?
a?b?c
.

2
所以S
ABC
=
p(p?a)(p?b)(p?c).

二、方法与例题
1.面积法。
例1 (共线关系的张角公式)如图所示,从O点发出的三条射线满足
另外OP,OQ,OR的长分别为u, w, v,这里α,β,α+β∈(0,
?
),
?POQ?
?
,? QOR?
?

则P,Q,R的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轉厍蹺佥诎脚濒谘閥糞。 < br>sin
?
sin
?
sin(
?
?
?
)
??.

uvw
【证明】P,Q,R共线
?S
ΔPQR< br>?0?S
?OPR
?S
?OPQ
?S
?ORQ

1
11
uvsin
(α+β)=
uwsinα+vwsinβ 2
22
sin(
?
?
?
)sin
?
s in
?
,得证。
???
wuv
?
2.正弦定理的应用。
例2 如图所示,△ABC内有一点P,使得
?
BPC-
?
BAC =
?
CPA-
?
CBA=
?
APB-
?
A CB。
求证:AP·BC=BP·CA=CP·AB。
【证明】过点P作PD
?< br>BC,PE
?
AC,PF
?
AB,垂足分别为D,E,F,则P,D, C,
34 93


E;P,E,A,F;P,D,B,F三组四点共圆,所以
?
EDF=
?
PDE+
?
PDF=
?
PC A+
?
PBA=
?
BPC-
?
BAC。由题设及
?
BPC+
?
CPA+
?
APB=360
0
可得?
BAC+
?
CBA+
?
ACB=180
0

嬷鯀賊沣謁麩溝赉涞锯。
所以
?
BPC-
?
BAC=?
CPA-
?
CBA=
?
APB-
?
ACB= 60
0

所以
?
EDF=60
0
,同理
?
DEF=60
0
,所以△DEF是正三角形。
所以DE=EF=DF,由 正弦定理,CDsin
?
ACB=APsin
?
BAC=BPsin
?
ABC,两边同时
乘以△ABC的外接圆直径2R,得CP·BA=AP·BC=BP·AC ,得证:
讯鎬謾蝈贺綜枢辄锁廪。
例3 如图所示,△ABC的各边分别与两圆⊙O
1
,⊙O
2
相切,直线GF与DE交于P,求
证:PA
?
BC。
【证明】延长PA交GD于M,
因为O
1
G
?
B C,O
2
D
?
BC,所以只需证
GM
O
1
A
AF
??.

MD
AO
2
AE
由正弦定 理
APAFPAAE
?,?

sin(
?
??1)sin
?
sin(
?
??2)sin
?
所以
AEsin? 1sin
?
??.

AFsin?2sin
?
另一方面,< br>GMPMMDPM
?,?

sin
?
sin?1sin?
sin?2
所以
GMsin?2sin
?
??

MDsin?1sin
?
GMAF
,所以PAO
1
G,
?
MDAE
即PA
?
BC,得证。
所以
3.一个常用的代换:在△ABC中,记点A,B,C到内切圆的切线长分别为x, y, z,则
a=y+z, b=z+x, c=x+y.
兒躉讀闶軒鲧擬钇標藪。
例4 在△ABC中,求证:a
2
(b+c-a)+b
2
(c+a-b)+c
2
(a+b-c) ≤3abc.
【证明】令a=y+z, b=z+x, c=x+y,则
abc=(x+y)(y+z)(z+x)

?8xy?yz?zx
=8xyz=(b+c-a)(a+c-b)(a+b-c)
=a
2
(b+c-a)+b
2
(c+a-b)+c
2
(a+ b-c)-2abc.
所以a
2
(b+c-a)+b
2
(c+a- b)+c
2
(a+b-c) ≤3abc.
4.三角换元。
例5 设a, b, c∈R
+
,且abc+a+c=b,试求
P?
【解】由题设< br>b?
223
的最大值。
??
222
a?1b?1c?1
a?c
,令a=tanα, c=tanγ, b=tanβ,
1?ac
2
10
1
?
1 0
?
则tanβ=tan(α+γ), P=2sinγsin(2α+γ)+3cos
2
γ≤

?3
?< br>sin
?
?
?
?
3
33
??
35 93


当且仅当α+β=
22
1
?
10
,b ?2,c?
,sinγ=,即a=时,P
max
=
.

24
3
2
3
例6 在△ABC中,若a+b+c=1,求证: a
2
+b
2
+c
2
+4abc<
.

【证明】设a=sin
2
αcos
2
β, b=cos
2
αcos
2
β, c=sin
2
β, β?
?
0,
1
2
?
?
?
?
?< br>.
2
?
因为a, b, c为三边长,所以c<
从而
?
?
?
0,
1
, c>|a-b|,
2
?
?
?
?
,所以sin
2< br>β>|cos
2
α·cos
2
β|.
?
4
?
因为1=(a+b+c)
2
=a
2
+b
2
+c< br>2
+2(ab+bc+ca),
所以a
2
+b
2
+ c
2
+4abc=1-2(ab+bc+ca-2abc).
又ab+bc+ca-2abc=c(a+b)+ab(1-2c)
=sin
2βcos
2
β+sin
2
αcos
2
α·cos
4
β·cos2β
1
[1-cos
2
2β+(1-cos
2
2α)cos
4
βcos2β]
4
11
=+
cos2β(cos
4
β-cos
2
2αcos
4
β-co s2β)
44
111
>+
cos2β(cos
4
β-si n
4
β-cos
2
β)=
.
444
1
所 以a
2
+b
2
+c
2
+4abc<
.

2
=

第八章平面向量
一、基础知识
定义1 既有大 小又有方向的量,称为向量。画图时用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度表
示向量的模。向量的符号用两个大 写字母上面加箭头,或一个小写字母上面加箭头表示。书
中用黑体表示向量,如a. |a|表示向量的 模,模为零的向量称为零向量,规定零向量的方向是
任意的。零向量和零不同,模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 量。
繅藺詞嗇适篮异铜鑑骠。
定义2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称为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意一个
非零向量平行和结合律。
定理1 向量的运算,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规,减法满足三角形法则。加法和减法都
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定理2 非零向量a, b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
?
?
0,使得a=
?
b.
f
定理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若平面内的向量a, b不共线,则对同一平面内任意向是
c,存在唯一一对实数x, y,使得c=xa+yb,其中a, b称为一组基底。
鮒簡觸癘鈄餒嬋锵户泼。
定义3 向量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取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 j
作为基底,任取一个向量c,由定理3可知存在唯一一组实数x, y,使得c=xi+yi,则(x, y)
叫做c坐标。
眯毆蠐謝银癩唠阁跷贗。
定义4 向量的数量积,若非零向量a, b的夹角为
?
,则a, b的数量积记作
a·b=|a|·|b|cos
?
=|a|·|b|cos,也称内积,其中|b|cos
?
叫做b在a上的投影(注:投影
36 93


可能为负值)。
闵屢螢馳鑷隽劍颂崗鳳。
定理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若a=(x
1
, y
1
), b=(x
2
, y
2
),
1.a+b=(x
1
+x
2
, y
1
+y
2
), a-b=(x
1
-x
2
, y
1
-y
2
),
2.λa=(λx
1
, λy
1
), a·(b+c)=a·b+a·c,
3.a·b=x
1
x
2
+y
1
y
2
, cos(a, b)=
x< br>1
x
2
?y
1
y
2
x?y?x?y
2
1
2
1
2
2
2
2
(a, b
?
0),
4. ab
?
x
1
y
2=x
2
y
1
, a
?
b
?
x1x2+y
1
y
2
=0.
定义5 若点P是直线P
1
P
2
上异于p
1
,p
2
的一点,则存在唯一实数λ,使
P
1
P?
?
PP
2

λ叫P分
P
1
P
2
所成的比,若O为 平面内任意一点,则
OP?
OP
1
?
?
OP
2。由此可得若
1?
?
?
x
1
?
?
x< br>2
x?
?
x?x
1
y?y
1
?
1?
?
P
1
,P,P
2
的坐标分别为(x
1
, y
1
), (x, y), (x
2
, y
2
),则
?
.
?
??.
檁傷
x
2
?xy
2
?y
?
y?
y
1
?
?
y
2
?< br>1?
?
?
葦开阈灯伞馑諧粮。
定义6 设F是坐标平面内的一个图形,将F上所有的点按照向量a=(h, k)的方向,平
移|a|=
h?k
个单位得到图形
F'
,这一过程叫做平移。设p(x, y)是F上任意一点 ,平移

F'
上对应的点为
p'(x',y')
,则
?22
?
x'?x?h
称为平移公式。
鄭饩腸绊頎鎦鹧鲕嘤錳。
?
y'?y?k
定理5 对于任意向量a=(x
1
, y
1
), b=(x
2
, y
2
), |a·b|≤|a|·|b|,并且|a+b|≤|a|+|b|.
弃铀縫迁馀氣鰷
鸾觐廩。
【证明】因为|a|
2
·|b|
2
-|a·b|
2
=
(x
1
?y
1
)(x
2
?y
2
)
-(x
1
x
2
+y
1
y
2
)< br>2
=(x
1
y
2
-x
2
y
1
)
2
≥0,又|a·b|≥0,
|a|·|b|≥0,
调谇續鹨髏铖馒喪劉薮。
所以|a|·|b|≥|a·b|.
由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及直线段最短定理可得|a+b|≤|a|+|b|.
注:本定理的两个结论均可推广。1)对n维向量,a=(x
1
, x
2
,…,x
n
),b=(y
1
, y
2
, …, y
n
),
222222
同样有|a·b|≤ |a|·|b|,化简即为柯西不等式:
(x
1
?x
2
???xn
)(y
1
?y
2
???y
n
)?

2222
(x
1
y
1
+x
2
y
2
+…+x
n
y
n
)
2
≥0,又|a·b|≥0, |a|·|b|≥0,
厲耸紐楊鳝晋頇兗蓽驃。
所以|a|·|b|≥|a·b|.
由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及直线段最短定理可得|a+b|≤|a|+|b|.
注:本定理的两个结论均可推广。1)对n维向量,a=(x
1
, x
2
,…,x
n
), b=(y
1
, y
2
, …, y
n
),
同样有|a·b|≤|a|·|b|,化简 即为柯西不等式:
2222
(x
1
2
?x
2
??? x
n
)(y
1
2
?y
2
???y
n
)?
(x
1
y
1
+x
2
y
2
+ …+x
n
y
n
)
2

苧瑷籮藶黃邏闩巹东澤。
2)对于任意n个向量,a
1
, a
2
, …,a
n
,有| a
1
, a
2
, …,a
n
|≤| a
1
|+|a
2
|+…+|a
n
|。
鴿摄禱鋅儀憚銼嚕缗
赞。
37 93


二、方向与例题
1.向量定义和运算法则的运用。
例1 设O是 正n边形A
1
A
2
…A
n
的中心,求证:
OA1
?OA
2
???OA
n
?O.

【证明】记
S?OA
1
?OA
2
???OA
n
,若
S ?O
,则将正n边形绕中心O旋转
后与原正n边形重合,所以
S
不变,这不可 能,所以
S?O.

例2 给定△ABC,求证:G是△ABC重心的充要条件是
GA?GB?GC?O.

【证 明】必要性。如图所示,设各边中点分别为D,E,F,延长AD至P,使DP=GD,

AG ?2GD?GP.

又因为BC与GP互相平分,
所以BPCG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G

PC,所以
GB?CP.

所以
GA?GB?GC?GC?CP?PG?O.

充分性。若
GA ?GB?GC?O
,延长AG交BC于D,使GP=AG,连结CP,则
GA?PG.
因为
GC?PG?PC?O
,则
GB?PC
,所以GB

CP ,所以AG平分BC。
同理BG平分CA。
所以G为重心。
例3 在凸四边形 ABCD中,P和Q分别为对角线BD和AC的中点,求证:
AB
2
+BC
2
+CD
2
+DA
2
=AC
2
+BD
2+4PQ
2

箪啬癲剀净赶钩嬙鳄凫。
【证明】如图所示,结结BQ,QD。
因为
BP?PQ?BQ,DP?PQ?DQ

所以
BQ?DQ?(BP?PQ)?(DP?PQ)

=
BP?DP?2PQ?2BP
·
PQ?2DP?PQ

=
BP?DP?2PQ?2(BP?DP)?PQ?BP?DP?2PQ.

又因为
BQ?QC?BC,BQ?QA?BA,QA?QC?O,

同理
BA?BC?QA?QC?2BQ
,②
22222
22222 2
222
2
?
n
22
22
CD?DA?QA?QC ?2QD
,③
由①,②,③可得
BA?BC?CD?4QA?2(BQ?QD)

2222 22
22222
?AC?2(2BP?2PQ)?AC?BD?4PQ
。得证。
38 93
222222


2.证利用定理2证明共线。
例4 △ABC外心为O,垂心为H,重心为G。求证:O,G,H为共线,且OG:GH=1:
2。
【证明】首先
OG?OA?AG?OA?
=
OA?
2
AM

3
11
(AB?AC)?OA?(2AO?OB?OC)

33
1
?(OA?OB?OC).

3
其次设BO交外接圆于另一点E,则连结CE后得CE
?BC.

又AH
?
BC,所以AHCE。
又EA
?
AB,CH
?
AB,所以AHCE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AH?EC,

所以
OH?OA?AH?OA?EC?OA?EO?OC?OA?OB?OC

所以
OH?3OG

所以
OG

OH
共线,所以O,G,H共线。
所以OG:GH=1:2。
3.利用数量积证明垂直。
例5 给定非零向量a, b. 求证:|a+b|=|a-b|的充要条件是a
?
b.
【证明】|a+b|= |a-b|
?
(a+b)
2
=(a-b)
2
?
a< br>2
+2a·b+b
2
=a
2
-2a·b+b
2
?
a·b=0
?
a
?
b.
顽鷙
瑪滨廈岘轆庫糞糧 。
例6 已知△ABC内接于⊙O,AB=AC,D为AB中点,E为△ACD重心。求证:OE< br>?
CD。
【证明】设
OA?a,OB?b,OC?c


OD?
1
(a?b)

2
OE?
1< br>?
111
?
1
a?c?(a?b)?c?a?b.

?
3
?
2326
??

CD?
1
(a?b )?c

2
11
??
11
?
1
?
a?c?b
?
?
?
a?b?c
?

36
??
22
?
2
?
所以
OE?CD?
?
?< br>1
2
1
2
1
2
11
a?b?c?a?b?a ?c

412333
1
?
a·(b-c). (因为|a|
2
=|b|
2
=|c|
2
=|OH|
2

3
又因为AB=AC,OB=OC,所以OA为BC的中垂线。
所以a·(b-c)=0. 所以OE
?
CD。
39 93


4.向量的坐标运算。
例7 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AC,A C=CE,EC的延长线交BA的延长线于
点F,求证:AF=AE。
漬閫熾诀团諳赓戰餛锰。
【证明】如图所示,以CD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C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正方
形边长为1 ,则A,B坐标分别为(-1,1)和(0,1),设E点的坐标为(x, y),则
BE
=(x,
y-1),
AC?(1,?1)
,因为< br>BEAC
,所以-x-(y-1)=0.
鐸輜澠顶嫻塊謂斕痹廪。
又因为|CE|?|AC|
,所以x
2
+y
2
=2.
由①,②解得
x?
1?31?3
,y?.

22
所 以
AE?
?
?
3?3?1?3
?
?
,|AE|2
?4?23.

,
?
2
?
2
??< br>1?31?3
x'??0.

22

F(x',1)
,则
CF?(x',1)
。由
CF

CE
共线得
所 以
x'??(2?3)
,即F
(?2?3,1)

所以
| AF|
2
=4+
23?|AE|
2
,所以AF=AE。

第九章不等式
一、基础知识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a>b
?
a-b>0;(2)a>b, b>c
?
a>c;
(3)a>b
?
a+c>b+c;(4)a>b, c>0
?
ac>bc;
(5)a>b, c<0
?
acb>0, c>d>0
?
ac>bd;
(7)a>b>0, n∈N
+
?
a
n
>b
n
; (8)a>b>0, n∈N
+
?
n
a?
(9)a>0, |x|?
-aa
?
x>a或x<-a;
(10)a, b∈R,则|a|-|b|≤|a+b|≤|a|+|b|;
(11)a, b∈R,则(a-b)
2
≥0
?
a
2
+b
2
≥2ab;
(12)x, y, z∈R
+
,则x+y≥2
xy
, x+y+z
?3
3
xyz.

前五条是显然的,以下从第六条开始给出证明。
(6)因为a>b>0, c>d>0,所以ac>bc, bc>bd,所以ac>bd;重复利用性质(6),可得性
质(7) ;再证性质(8),用反证法,若
n
a?
与a>b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
n
a?
n
n
b
;
b
,由性质(7)得
(
n
a)
n
?(
n
b)
n
,即a≤b,< br>b
;由绝对值的意义知(9)成立;-|a|≤a≤|a|,
n
-|b|≤b ≤|b|,所以-(|a|+|b|)≤a+b≤|a|+|b|,所以|a+b|≤|a|+|b|;下面再证 (10)的左边,因为
40 93


|a|=|a+b-b|≤|a+b|+ |b|,所以|a|-|b|≤|a+b|,所以(10)成立;(11)显然成立;下证(12),因为
x+y-2
xy?(x?y)
2
≥0,所以x+y≥
2xy
,当且 仅当x=y时,等号成立,再证另一不
3
等式,令
x?a,
3
y?b ,
3
z?c
,因为x
3
+b
3
+c
3-3abc =(a+b)
3
+c
3
-3a
2
b-3a b
2
-3abc
=(a+b)
3
+c
3
-3ab (a+b+c)=(a+b+c)[(a+b)
2
-(a+b)c+c
2
]- 3ab(a+b+c)=(a+b+c)(a
2
+b
2
+c
2
-ab-bc-ca)=
1
(a+b+c)[(a-b)
2
+(b-c)
2
+(c-a)
2
] ≥0,所以a
3
+b
3+c
3
≥3abc,即x+y+z≥
3
3
xyz
,等号 当且仅当
2
x=y=z时成立。
抢觀淚婭师讴论櫚阵蘚。
二、方法与例题
1.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1)比较法,在证明A>B或A1比较大小,最后得出结论。
贼組櫻種愨单蝕渾潷骡。
例1 设a, b, c∈R
+
,试证:对任意实数
x
2
+y
2< br>+z
2
?2
A
(A,B>0)与
B
x, y, z, 有
?
a?babcb?cc?a
?
?
xy?yz?xz
?< br>.

??
(a?b)(b?c)(c?a)
?
cab
?
【证明】左边-右边= x
2
+y
2
+z
2
?2
abbc
xy?2yz

(b?c)(c?a)(a?b)(c?a)
?2
cab
2
abac
xz?x?2xy?y
2
?y2
?

(a?b)(b?c)b?c(b?c)(c?a)c?ac?a
bcbacac
yz?z
2
?z
2
?2xz?x
2
?

(a?b)(c?a)a?ba?b(a?b)(b?c)b?c
222
2
???
bacb
??
ac
?
??????
?b?c
x?
c?a
y
?
?
?
c?a
y ?
a?b
z
?
?
?
a?b
z?
b?cx
?
?0.

??????
所以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例2 若aa
(1-x)|与|log
a< br>(1+x)|.
?
【解】因为1-x1,所以log
a
(1-x)
?
0,
|log
a
(1?x)|
1
=|log
(1-x)
(1+x)|=-log
(1-x)
(1+x)=log
(1-x)
>log
(1-x)
(1-x)=1(因为0<1-x
2
<1,所以
1?x< br>|log
a
(1?x)|
1
>1-x>0, 0<1-x<1).
圓漣檸賡捣蕷舻燁錘泽。
1?x
所以|log
a
(1+x)|>|log
a
(1-x)|.
(2)分析法,即从欲证不等式出发, 层层推出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已知为止,
叙述方式为:要证……,只需证……。
蟄彎擼鯁 棖佇緡癟椠贊。
例3 已知a, b, c∈R
+
,求证:a+b+c-3
3
abc
≥a+b
?2ab.

【证明】要证a+b+c
?3
3
c?a?b
≥a+b
?2ab.
只需证
c?2ab? 3
3
abc

41 93


因为
c?2 ab?c?ab?ab?3
3
c?a?b?3
3
abc
,所以原不等 式成立。
例4 已知实数a, b, c满足0211
1
??.
,求证:
c(1?c)a (1?b)b(1?a)
2
【证明】因为01
,由二次函数性 质可证a(1-a) ≤b(1-b) ≤c(1-c),
2
所以
111
??

a(1?a)b(1?b)c(1?c)
1122
???

a(1?a)b(1?b)b(1?b)c(1?c)
1111
???
, < br>a(1?a)b(1?b)a(1?b)b(1?a)
所以
所以只需证明
也就是 证
a?ba?b
?

a(1?a)(1?b)b(1?a)(1?b)
只需证b(a-b) ≤a(a-b),即(a-b)
2
≥0,显然成立。所以命题成立。
(3)数学归纳法。
例5 对任意正整数n(≥3),求证:n
n+1
>(n+1)
n
.
【证明】 1)当n=3时,因为3
4
=81>64=4
3
,所以命题成立。
k?2
(k?1)
2)设n=k时有k
k+1
>(k+1)
k
,当n=k+1时,只需证(k+1)
k+2
>(k+2)
k+1
,即>1 . 因
k?1
(k?2)
k
k?1
(k?1)
k?2
k
k?1
为,即证(k+1)
2k+2
>[k(k+2)]
k+1
,只需证
?1
,所以只需证
?
kk?1k
(k?1)(k? 2)(k?1)
(k+1)
2
>k(k+2),即证k
2
+2k+1 >k
2
+2k. 显然成立。
义淨擁扪殴胁纸窺钣鳧。
所以由数学归纳法,命题成立。
(4)反证法。
例6 设实数a
0
, a
1
,…,a
n
满足a
0
=a
n
=0,且a
0
-2a
1
+a
2
≥0 , a
1
-2a
2
+a
3
≥0,…, a
n-2< br>-2a
n-1
+a
n
≥0,求
证a
k
≤0( k=1, 2,…, n-1).
绥骅懸缙澀鷂禍紳撻粮。
【证明】假设a
k
(k=1, 2,…,n-1) 中至少有一个正数,不妨设a
r
是a
1
, a
2
,…, a
n-1
中第一个
出现的正数,则a
1
≤0, a
2
≤0,…, a
r-1
≤0, a
r
>0. 于是a< br>r
-a
r-1
>0,依题设a
k+1
-a
k
≥a
k
-a
k-1
(k=1, 2, …,
n-1)。
馒锁開钥焖緒珏編軻錙。
所以从k=r起有a
n
-a< br>k-1
≥a
n-1
-a
n-2
≥…≥a
r
-a
r-1
>0.
因为a
n
≥a
k-1
≥…≥a
r+1
≥a
r
>0与a
n
=0矛盾。故命题获证。
(5)分类讨论法。
例7 已知x, y, z∈R
+
,求证:
x
2
?y
2
y
2
?z
2
z
2
?x
2
???0.

y?zz?xx?y
【证明】不妨设x≥y, x≥z.
42 93

< p>
ⅰ)x≥y≥z,则
111
??
,x
2
≥y
2
≥z
2
,由排序原理可得
x?yx?zy?z
x
2
y
2
z
2
y
2
z
2
x
2
,原不等式成立。
?????
y?zz?xx?yy?zz?xx?y
ⅱ)x≥z ≥y,则
111
??
,x
2
≥z
2
≥y
2
,由排序原理可得
x?zx?yy?z
x
2
y
2
z
2
y
2
z
2
x
2
,原不等式成立。
?????
y?zz?xx?yy?zz?xx?y

(6)放缩法,即要证A>B,可证A>C
1
, C
1
≥C
2
,…,C
n-1
≥C
n
, C
n
>B(n∈N
+
).
例8 求证:
1?
111
????
n
?n(n?2).

23
2?1
【证明】
1?
1111
?
11
?
11
??
1
????
n
?1??
?
?
?
???
?
n
?
n
???
n
?
< br>232
?
44
?
2?12
?
??
?
2
??
2
?????
2
n?1
?
1n?11n?1??
n
?
,得证。
22
2
n
2
例9 已知a, b, c是△ABC的三条边长,m>0,求证:
abc
??.

a?mb?mc?m
ababa?bm
【证明】
?????1?
a ?mb?ma?b?ma?b?ma?b?ma?b?m
mc
(因为a+b>c),得证。
?1??
c?mc?m
(7)引入参变量法。
例10 已知x, y∈R
+
, l, a, b
b
3
为待定正数,求f(x, y)=
2
?
2
的最小值。
xy
a
3
(1 ?k)
2
ylkl
【解】设
?k
,则
x?
,f(x ,y)=
,y?
1?k1?k
x
l
2
?
3
b
3
?
?
?
a?
k
2
?
?
?

??
??
??
11
3
1
33333
1
3
1
32
?
a?b?ak?ak?b?
2
?b??b??ak
?
?
2
(a
3
+b
3
+3a
2
b+3ab
2
)=
2
k
???
?
ll
?
k
??
k
????
?????????
??
??
(a?b)
3
l
2
開。
(a?b)
3
ab
.
,等号当且仅当
?
时成立。所以f(x, y)
min
=
2
xy
l
例11 设x
1
≥x
2
≥x
3
≥x
4
≥2, x< br>2
+x
3
+x
4
≥x
1
,求证:(x
1
+x
2
+x
3
+x
4
)
2
≤ 4x
1
x
2
x
3
x
4
.
獄质嶇僅 痺鲒潰脫帧
43 93


【证明】设x
1
=k(x
2
+x
3
+x
4
),依题设有
1
≤k≤1, x< br>3
x
4
≥4,原不等式等价于
3
(1+k)
2
(x
2
+x
3
+x
4
)
2
≤4kx2
x
3
x
4
(x
2
+x
3
+ x
4
),即
鍥苋娛殫秽笾殇蕢谬藓。
(1?k)
2
1?
1
?
(x
2
+x
3
+x
4
) ≤x
2
x
3
x
4
,因为f(k)=k+在
?< br>,1
?
上递减,
4k
k
?
3
?
( 1?k)
2
11
所以(x
2
+x
3
+x
4
)=
(k??2)
(x
2
+x
3
+x
4< br>)
4k
4k
3?

1
?2
3
·3 x
2
=4x
2
≤x
2
x
3
x
4< br>.
4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8)局部不等式。
例12 已知x, y, z∈R
+
,且x
2
+y
2
+z
2
=1,求证:
33
xyz
?.

??
222
2
1?x1?y1?z
【证明】先证
x33
2
?x.
< br>2
1?x
2
1
因为x(1-x
2
)=
?2x
2
(1?x
2
)
2
?
2
1
?2
?
2
,
?
??
?
2
?
3
?
33
3
xx
2
x
2
33
2所以
???x.

22
2
2
1?xx(1?x)
33
同理
y33
2
?y

2
1?y
2
z33
2
?z

2
1?z
2
所以
xyz33
2
33
22
???(x? y?z)?.

22
1?x
2
1?y
2
1?z2
abc
≤2。
??
bc?1ca?1ab?1
例13 已知0≤a, b, c≤1,求证:
【证明】先证
a2a
?.

bc?1a?b?c
即a+b+c≤2bc+2.
即证(b-1)(c-1)+1+bc≥a.
因为0≤a, b, c≤1,所以①式成立。
44 93


同理
b2bc2c
?,?.

ca?1a?b?cab?1a?b?c
三个不等式相加即得原不等式成立。
(9)利用函数的思想。
例14 已知非负实数a, b, c满足ab+bc+ca=1,求f(a, b, c)=
小值。
【解】当a, b, c中有一个为0,另两个为1时,f(a, b, c)=
111
的最
??
a ?bb?cc?a
55
,以下证明f(a, b, c) ≥. 不
22
妨设a≥b≥c,则0≤c≤
3
2ca?b1
, f(a, b, c)=
2
?
2
?.
杂砖墳雖紜飯曇覡墾騾。
3c?1c?1
a?b
(a?b)
2
因为1=(a+b)c+ab≤+(a +b)c,
4
解关于a+b的不等式得a+b≥2(
c?1
-c).
考虑函数g(t)=
2
t1
2
, g(t)在[
?
c?1,??
)上单调递增。
2
c?1
t
又因为0≤c≤
3
2
,所以3c
2
≤1. 所以c
2
+a≥4c
2
. 所以2
(c
2
?1?c)

c?1.

3
所以f(a, b, c)=
2ca?b1

??
22< br>c?1c?1
a?b
2c2(c
2
?1?c)1

2

??
2
c?1c
2
?1
2(c?1?c)
2cc
2
?1?c
=
2

?
2
c?1c ?1
?
1
?
c3c
2
?1
2
=
2
?

?c?1
?
?
2
?
?
2?
2
?
c?1
?
c3c
2
?153(1?c< br>2
?1)c
???
.


4??
22222
下证
3(1?c
2
?1)?c?
0 ①
?3?c?3c?1 ?
c
2
+6c+9≥9c
2
+9
?c
?
2
?
3
?
?c
?
≥0
?
4
?
33
3
?
,所以①式成立。
?c?.
因为
c?
34
4
所以f(a, b, c) ≥
55
,所以f(a, b, c)
min
=
.

22
45 93


2.几个常用的不等式。
(1)柯西不等式:若a
i
∈R, b
i
∈R, i=1, 2, …, n,则
(
?
a)(
?
b
2
i
i?1 i?1
nn
2
i
)?(
?
a
i
b
i
)
2
.

i?1
n
等号当且仅当存在λ∈R,使得对任意i=1, 2, , n, a
i
=λb
i
,
a
i
2
变式1:若a
i
∈R, b
i
∈R, i=1, 2, …, n,则
(
?
)?
b< br>i?1
i
n
(
?
a
i
)
2
(
?
b
i
)
2
i?1
i?1
n
n
.

等号成立条件为a
i
=λb
i
,(i=1, 2, …, n)。
变式2:设a
i
, b
i
同号且不为0(i=1, 2, …, n),则
a
i
?
?
b
i?1
i
n
(
?
a
i
)< br>2
n
?
ab
i
i?1
i?1
n
.< br>
i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b
1
=b
2
=…=b
n
.
(2)平均值不等式:设a
1
, a
2
,…,an
∈R
+
,记H
n
=
n
111
??? ?
a
1
a
2
a
n
, G
n
=n
a
1
a
2
?a
n
,
a?a
2
???a
n
A
n
=
1
,Q
n
?
n
22
a
1
2
?a
2
???a
n
,则H
n
≤G
n
≤A
n
≤Q
n
. 即调和平均≤几何平
n
均≤算术平均≤平方平均。
轼栀嗶鑊绷瘍懔諍訝澤。
其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均为a
1
=a
2
=…=a
n
.
【证明】由柯西不等式得A
n
≤Q
n
,再由G
n
≤ A
n
可得H
n
≤G
n
,以下仅证G
n
≤A
n
.
1)当n=2时,显然成立;
2)设n=k时有G
k≤A
k
,当n=k+1时,记
1?k
a
1
a
2
?a
k
a
k?1
=G
k+1
.
因为a< br>1
+a
2
+…+a
k
+a
k+1
+(k-1 )G
k+1

k
k
a
1
a
2
?a
k
?k
k
a
k?1
?G
k?1


2k
2k
a
1
a
2
?a
k?1
G
k?1
?
2k
2k
G
k?1
?
2kG< br>k+1
,
所以a
1
+a
2
+…+a
k+ 1
≥(k+1)G
k+1
,即A
k+1
≥G
k+1
.
所以由数学归纳法,结论成立。
(3)排序不等式:若两组实数a
1
≤ a
2
≤…≤a
n
且b
1
≤b
2
≤…≤b< br>n
,则对于b
1
, b
2
, …, b
n
的 任意
排列
b
i
,b
i
,?,b
i
,有a< br>1
b
n
+a
2
b
n-1
+…+a
n
b
1

a
1
b
i
?a
2
b
i
???a
n
b
i
≤a
1
b
1
+a
2
b
2
+…+a
n
b
n
.< br>尋
12
n
12
n
k?1
k?12k
头厭呛羈 阴帥讕匦赞。
【证明】引理:记A
0
=0,A
k
=
?a
i?1
k
i
(1?k?n)
,则
46 93


?
ab
i
i?1
n
i
?
?(s
i?1
n
i

?s
i?1
)b
i
=
?
s
i
(b
i
?b
i?1
) ?s
n
b
n
(阿贝尔求和法)
i?1
n?1
证法一 :因为b
1
≤b
2
≤…≤b
n
,所以
b
i
?b
i
???b
i
≥b
1
+b
2
+…+b
k
.
12
k
记s
k
=
b
i
?b
i
???b
i
-( b
1
+b
2
+…+b
k
),则s
k
≥0(k=1, 2, …, n)。 12
k
所以
a
1
b
i
?a
2
b
i
???a
n
b
i
12
-(a
1
b
1
+a
2
b
2
+…
k
+a
n
b
n
)=
?
a
j?1
n
j
(b< br>i
?b
j
)?
j
?
s
j?1
nj
(a
j
?a
j?1
)
+s
n
an
≤0.
最后一个不等式的理由是a
j
-a
j+1
≤0(j=1, 2, …, n-1, s
n
=0),
所以右侧不等式成立,同理可证左侧不等式。 证法二:(调整法)考察
a
1
b
i
?a
2
b< br>i
???a
n
b
i
,若
b
i
?b< br>n
,则存在。
12
k
j

b
i
? b
n
(j≤n-1),则将
b
i

b
i
互 换。
j
n
j
因为
b
a
n
b
n
?a
j
b
i
?(a
n
b
i
?a< br>j
b
n
)?(a
n
?a
j
)b
n< br>?(a
j
?a
n
)b
i
?(a
n
? a
j
)(b
n
?b
i
)
≥0,
nnnn
所调整后,和是不减的,接下来若
b
i
n
?1
?b
n?1
,则继续同样的调整。至多经n-1次调整
就可将乱序和调整为顺序和,而且每次调整后 和是不减的,这说明右边不等式成立,同理可
得左边不等式。
訪齙剛玺苏滥夹趕萤凭。
例15 已知a
1
, a
2
,…,a
n
∈R+
,求证;
22
2
a
n
a
n
a
1
2
a
2
?1
??????
a
1
+a< br>2
+…+a
n
.
a
2
a
3
an
a
1
22
2
a
n
a
n
a< br>1
2
a
2
?1
【证明】证法一:因为…,
?a
n
?2a
n?1
,?a
1

?a
1
?2 a
1
,?a
3
?2a
2

a
n
a
1
a
2
a
3
≥2a
n
.
22< br>2
a
n
a
n
a
1
2
a
2< br>?1
上述不等式相加即得≥a
1
+a
2
+…+a
n< br>.
?????
a
2
a
3
a
n
a< br>1
22
2
?
a
1
2
a
2
?
a
n
a
n?1
?
?????
证法二:由柯西不等式
?
(a
1
+a
2
+…+a
n
)≥(a1
+a
2
+…+a
n
)
2

?a
?
a
n
a
1
??
2
a
3< br>22
2
a
n
a
n
a
1
2
a
2
?1
因为a
1
+a
2
+…+a
n
>0,所以≥a
1
+a
2
+…+a
n
.
?? ???
a
2
a
3
a
n
a
1
证法三 :设a
1
, a
2
,…,a
n
从小到大排列为
a< br>i
?a
i
???a
i
,则
a
i
2< br>?a
i
2
???a
i
2

12
n< br>12
n
47 93


111
????
,由排序原理可得
a
i
a
i
a
i
n
n?11
22
2
a
n
a
n
a
1
2
a< br>2
?1
,得证。
?????
a
i
?a
i< br>???a
i
=a
1
+a
2
+…+a
n

n
12
a
2
a
3
a
n
a1
注:本讲的每种方法、定理都有极广泛的应用,希望读者在解题中再加以总结。

第十章直线与圆的方程
一、基础知识
1.解析几何的研究对象是曲线与方程。解析 法的实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首先是通过
映射建立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即如果一条曲线上的点构成 的集合与一个方程的解集之间存在
一一映射,则方程叫做这条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如 x
2
+y
2
=1是以原点为
圆心的单位圆的方程。
写韞僂谌 虛鍤囈辮褻糝。
2.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2)写出满足条件的点 的集合;(3)
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4)化简方程并确定未知数的取值范围;(5)证明适合 方程的
解的对应点都在曲线上,且曲线上对应点都满足方程(实际应用常省略这一步)。
罴醬畝 饼誊
歿凑鈑繳锱。
3.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小于180
0
的正角,叫做它的
倾斜角。规定平行于x轴的直线的倾斜角为0
0
,倾斜角的正切值(如果存在的话)叫做该
直线的斜率。根据直线上一点及斜率可求直线方程。
鲢診龄師該铃書銨鴇开。
4.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1)一般式:Ax+By+C=0;(2)点斜 式:y-y
0
=k(x-x
0
);(3)斜截
式:y=kx+b;( 4)截距式:
x?x
1
y?y
1
xy
(5)两点式:;(6 )法线式方
??1

?
ab
x
2
?x
1< br>y
2
?y
1
程:xcosθ+ysinθ=p(其中θ为法线倾斜角, |p|为原点到直线的距离);(7)参数式:
?
?
x?x
0
?tc os
?
(其中θ为该直线倾斜角),t的几何意义是定点P
0
(x
0
, y
0
)到动点P(x,
?
?
?
y?y
0
?tsin
?
y)的有向线段的数量(线段的长度前添加正负号,若P
0
P方向向上则取正,否则取负)。

緙鹅綱谩擞鴻鑌纸蘚。
5.到角与夹角:若直线l
1
, l
2
的斜率分别为k
1
, k
2
,将l
1
绕它们的交点逆时针旋转到与l
2

合所转过的最小正角叫l
1
到l
2
的角;l
1
与l
2
所成的角中不超过90
0的正角叫两者的夹角。若
记到角为θ,夹角为α,则tanθ=
k?k
1
k
2
?k
1
,tanα=
2
.
鬮煒鳍輥賠還鲂隊驼 骡。
1?k
1
k
2
1?k
1
k
2
6.平行与垂直:若直线l
1
与l
2
的斜率分别为k
1
, k
2
。且两者不重合,则l
1
l
2
的充要条件是
k
1
=k
2
;l
1
?
l
2
的充要条 件是k
1
k
2
=-1。
毕懍鲅鵑较惻飾顳矯泾。
7.两点P
1
(x
1
, y
1
)与P
2
(x
2
, y
2
)间的距离 公式:|P
1
P
2
|=
(x
1
?x
2)
2
?(y
1
?y
2
)
2

8.点P(x
0
, y
0
)到直线l: Ax+By+C=0的距离 公式:
d?
|Ax
0
?By
0
?C|
A?B
22

48 93


9.直线系的方程:若已知两直线的方程是 l
1
:A
1
x+B
1
y+C
1
=0与l< br>2
:A
2
x+B
2
y+C
2
=0,则过l< br>1
,
l
2
交点的直线方程为A
1
x+B
1
y+C
1
+λ(A
2
x+B
2
y+C
2< br>=0;由l
1
与l
2
组成的二次曲线方程为
(A
1< br>x+B
1
y+C
1
)(A
2
x+B
2
y+C
2
)=0;与l
2
平行的直线方程为A
1
x+B< br>1
y+C=0(
C?C
1
).
钆歷驾无
醬赔隽驍韉贈 。
10.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若直线l方程为Ax+By+C=0. 若B>0,则Ax +By+C>0
表示的区域为l上方的部分,Ax+By+C<0表示的区域为l下方的部分。
徠鲣饮脸铄尝鏍鯢炀憑。
11.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各变量,并以x和y 表示;(2)写出线
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3)画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域;(4)求出最优解 。
謂镊颇铵鋃
誼铰鸚镉糁。
12.圆的标准方程:圆心是点(a, b),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x-a)
2
+(y-b)
2
=r
2
,其 参数方
程为
?
?
x?a?rcos
?
(θ为参数)。
变赵陧涼镦囑釧亿殮錙。
y?b?rsin
?
?
?
?
D E
?
,?
?
,半径为
22
?
13.圆的一般方程: x
2
+y
2
+Dx+Ey+F=0(D
2
+E
2< br>-4F>0)。其圆心为
?
?
1
D
2
?E
2
?4F
。若点P(x
0
, y
0
)为圆上一点,则过点P的切线方程为
荟蓥闶漸陸讣轾减鈿異。
2?
x
0
?x
??
y
0
?y
?
???
x
0
x?y
0
y?D
?
?E
????
?F?0.

22
????
14.根轴:到两圆的切线 长相等的点的轨迹为一条直线(或它的一部分),这条直线叫两圆
的根轴。给定如下三个不同的圆:x< br>2
+y
2
+D
i
x+E
i
y+F
i
=0, i=1, 2, 3. 则它们两两的根轴方程分别
为(D
1
-D< br>2
)x+(E
1
-E
2
)y+(F
1
-F< br>2
)=0; (D
2
-D
3
)x+(E
2
- E
3
)y+(F
2
-F
3
)=0; (D
3
-D
1
)x+(E
3
-E
1
)y+(F
3
-F
1
)=0。不
难证明这三条直线交于一点或者互相平行,这就是著名的蒙日定理 。
鹏筛镐討颛办費叹摄虏。
二、方法与例题
1.坐标系的选取:建立坐标系应讲究简单、对称,以便使方程容易化简。
例1 在ΔAB C中,AB=AC,∠A=90
0
,过A引中线BD的垂线与BC交于点E,求证:∠
ADB=∠CDE。
糝殒锔雋駛鶯诼垆辐驄。
[证明] 见图10-1,以A为原点,AC 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B,C坐标分
xy
??1
,①直线BC方a2a
程为x+y=2a,②设直线BD和AE的斜率分别为k
1
, k
2
,则k
1
=-2。因为BD
?
AE,所以k
1
k
2
=-1.
别为(0,2a),(2a,0),则点D坐标为(a, 0)。直线BD 方程为
1
?
y?x,
11
?
42
?
?所以
k
2
?
,所以直线AE方程为
y?x
,由
?
解得点E坐标为
?
a,a
?


2
22
?
33
?
?
?
x?y?2a
层铢壶鲜儀計尧當涇。
所以直线DE斜率为
k
3
?
0
2
a
34
a?a
3
?2.
因为k
1
+k
3
= 0.
所以∠BDC+∠EDC=180,即∠BDA=∠EDC。
49 93


例2 半径等于某个正三角形高的圆在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上滚动。证明:三角形另两 条边
0
截圆所得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60。
滚伛钮硕鷙耸蒋忆貯赠。
[证明] 以A为原点,平行于正三角形ABC的边BC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见图10-2 ,
设⊙D的半径等于BC边上的高,并且在B能上能下滚动到某位置时与AB,AC的交点分别为
E,F,设半径为r,则直线AB,AC的方程分别为
y?
222
3x
,< br>y??3x
.设⊙D的方程为
3x
1
,
y
2
??3x
2
,分别(x-m)+y=r.①设点E,F的坐标分别为(x
1
, y
1
),(x
2
,y
2
),则
y
1
?
代入①并消去y得
铣饜酝贻龙鵠臚拧奥凭。
2
(x
1
?m)
2
?3x
1
2
?r
2
?0.(x
2
?m)
2
?3x
2
?r
2
?0.

所以x
1
, x
2
是方程4x
2
-2mx+m2
-r
2
=0的两根。
m
?
x?x?,
12
?
2
?
由韦达定理
?
?
,所以
22?
xx?
m?r
12
?
4
?
|EF|
2
=(x
1
-x
2
)
2
+(y
1
-y
2
)
2
=(x
1
-x
2
)
2
+3(x
1
-x
2
)
2

=4(x
1
+x
2
)
2
-4x
1
x
2
= m
2
-(m
2
-r
2
)=r
2
.
所以|EF|=r。所以∠EDF=60
0

2.到角公式的使用。
例3 设双曲线xy=1的两支为C
1
,C
2
,正ΔPQR三顶点 在此双曲线上,求证:P,Q,R不
可能在双曲线的同一支上。
撾鉬辙魇侨絢绾来诔緊。
[证明] 假设P,Q,R在同一支上,不妨设在右侧一支C
1
上,并设P,Q,R 三点的坐标分
别为
?
?
x
1
,
?
?
1
x
1
??
1
??
,x,
??
2
x
2
??
?
?
1
?
?
,x,
?
?
3
x
3
?
?
?
?
,
且 01
2
3
. 记∠RQP=θ,它是直线QR 到PQ的角,由
?
?
11
11
?
?
xx
2
xx
2
11
假设知直线QR,PQ的斜率分别为
k
1
?
3

k
2
?
1
????.
賒調
x
3
?x
2
x
2
x
3
x
1?x
2
x
1
x
2
轧憊劌髋糾殡縣锲。
由到角 公式
tan
?
?
k
2
?k
1
?
1 ?k
1
k
2
?
11
?
x
1
x2
x
2
x
3
x(x
1
?x
3
)
?
2
2
?0.

1
x
1
x2
x
3
?1
1?
2
x
1
x
2
x
3
所以θ为钝角,与ΔPQR为等边三角形矛盾。所以命题成立。
3.代数形式的几何意义。
例4 求函数
f(x)?
[解] 因为f(x)?
x
4
?3x
2
?6x?13?x
4
?x
2
?1
的最大值。
(x
2
?2)
2
?(x?3)
2
?(x
2
?1)
2
?(x?0)
2
表示动点P(x, x
2
)到两定
点A(3, 2), B(0, 1)的距 离之差,见图10-3,当AB延长线与抛物线y=x
2
的交点C与点P重合
50 93


时,f(x)取最大值|AB|=
10.
垒羥赎緙呒窍砀渖虯异。
4.最值问题。
例5 已知三条直线l
1
: mx-y+m=0, l
2
: x+my-m(m+1)=0, l
3
: (m+1)x-y+m+ 1=0围成ΔABC,求
m为何值时,ΔABC的面积有最大值、最小值。
衅璉贡釙壘颯狽狰侦 虜。
[解]记l
1
, l
2
, l
3
的方程分别为①,②,③。在①,③中取x=-1, y=0,知等式成立,所以A(-1, 0)
为l
1
与l
3
的交点;在②,③中取x=0, y=m+1,等式也成立,所以B(0, m+1)为l
2
与l
3
的交点。
设l
1
, l
2
斜率分别为k
1
, k
2
, 若m
?
0,则k
1
?k
2
=
m
?
?
1
?
1
?
由点
?
??1
, S
Δ
ABC
=
|AC|?|BC|

2
?
m
?
,|BC|= 到直线距离公式|AC|=
擱谎为寻瓊涞瞩肾骢。
|?1?m
2
?m|1?m
2
?
|m
2
?m?1|
m?1
2
|?m?1?m|
1?m
2
?
1
1?m
2

1m
2
?m?1
所以S
Δ
ABC
=
??
2
m
2
?1
≤2m,所以
?
3
1?
m
?
2
因为2m≤m
2
+1,所以S
ΔAB C
≤。又因为-m-1
?
1?
2
?

4
2
?
m?1
?
1m
1
,所以S
ΔABC
≥< br>.
綿嘮诠榉異阌欏箫鹉泾。
?
2
4
2
m?1
31
当m=1时,(S
ΔABC

max
=;当m=-1时,(S
ΔABC

min
=.
44
5.线性规划。
例6 设x, y满足不等式组
?
?
1?x?y?4,

?
y?2?|2x?3|.
(1)求点(x, y)所在的平面区域;
(2)设a>-1,在(1)区域里,求函数f(x,y)=y-ax的最大值、最小值。
?
1?x?y?4,
?
1?x?y?4,
??
[解] (1 )由已知得
?
y?2?2x?3,

?
y?2?3?2x,

?
2x?3?0,
?
2x?3?0.
??
解得点(x, y )所在的平面区域如图10-4所示,其中各直线方程如图所示。AB:y=2x-5;CD:
y=-2 x+1;AD:x+y=1;BC:x+y=4.
騶鸲记蒉戗渗摆绞絎贍。
(2) f(x, y)是直线l: y-ax=k在y轴上的截距,直线l与阴影相交,因为a>-1,所以它过顶点C
时,f(x, y)最大,C点坐标为(-3,7),于是f(x, y)的最大值为3a+7. 如果-1过点A(2,-1)时,f(x, y)最小,此时值为-2a-1;如果a>2,则l通过B(3,1)时,f(x, y)
取最小值为-3a+1.
现闾袜镒攆錘惻缮騫凱。
6.参数方程的应用。
例7 如图10-5所示,过原点引直线交圆x
2
+(y-1)
2
=1于Q点,在该直线上取P点,使P到
直线y=2的距离等于|PQ|,求P点的轨迹方程。
镄辉蔺敘档檻岂苈祸紧。
[解] 设直线OP的参数方程为
?
?
x?tcos
?
(t参数)。
?
y?tsin
?
代入已知圆的方程得t
2
-t?2sinα=0 .
51 93


所以t=0或t=2sinα。所以|OQ|=2|sinα|,而|OP|=t.
所以|PQ|=|t-2sinα|,而|PM|=|2-tsinα|.
所以|t-2sinα|=|2-tsinα|. 化简得t=2或t=-2或sinα=-1.
22
当t=±2时,轨迹方程为x+y=4;当sinα=1时,轨迹方程为x=0.
7.与圆有关的问题。
例8 点A,B,C依次在直线l上,且AB=ABC,过C作l的 垂线,M是这条垂线上的动点,
以A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MT
1
与MT
2
是这个圆的切线,确定ΔAT
1
T
2
垂心的轨迹。
梟裥荞 獰
淪钲壚蚀颈鍥。
[解] 见图10-6,以A为原点,直线AB为x轴建立坐标系,H为 OM与圆的交点,N为T
1
T
2
与OM的交点,记BC=1。
輟绀脑 誒滢搂厨议犧異。
22
以A为圆心的圆方程为x+y=16,连结OT
1
, OT
2
。因为OT
2
?
MT
2
,T
1H
?
MT
2
,所以OT
2
HT
1
,< br>同理OT
1
HT
2
,又OT
1
=OT
2,所以OT
1
HT
2
是菱形。所以2ON=OH。
屡浔缱飛獼轄 黨诼鐙虏。
又因为OM
?
T
1
T
2
,OT
1
?
MT
1
,所以
OT
1
?
ON?OM 。设点H坐标为(x,y)。
点M坐标为(5, b),则点N坐标为
?
22
2
by
?
xy
?
,
?
,将坐标代入
OT
1
2
=ON?OM,再由
?

5x
?
2 2
?
16
???
16
?
2
?
x?
?
?y?
??
.

5
???
5
?
在AB上取点K,使AK=
4
AB,所求轨迹是以K为圆心,AK为半径的圆。
5
例9 已知圆x
2
+y
2
=1和直线y=2x+m相交 于A,B,且OA,OB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是
α和β,见图10-7,求证:sin(α+β)是定 值。
诏弑缁岘睑慫龜贮沩驏。
[证明] 过D作OD
?
AB于D。则直线 OD的倾斜角为
2?
tan
?
?
?
2
,因为OD< br>?
AB,所以
?
?
?
2
??1
,
2tan
?
?
?
所以
tan
?
?
?
2
1
??
。所以
sin(
?
?
?
)?< br>2
4
2
??.

5
?
?
?
?
?
1?tan
2
??
?
2
?
例10 已知⊙O是单位圆,正方形ABCD的一边AB是⊙O的弦,试确定|OD|的最大值、最小
值。
[解] 以单位圆的圆心为原点,AB的中垂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A,B的坐标分别
为A(cosα,sinα),B(cosα,-sinα),由题设|AD|=|AB|=2sinα,这里不 妨设A在x轴上
方,则α∈(0,π).由对称性可设点D在点A的右侧(否则将整个图形关于y轴作对 称即可),
从而点D坐标为(cosα+2sinα,sinα),
鳧冲经粮籩赂鸡躯铠潔。
所以|OD|=
(cos
?
?2sin
?
)
2?sin
2
?
?
=
2(sin2
?
?cos2
?
)?3?
4sin
2
?
?4sin
?
c os
?
?1

?
??
3?22sin
?
2
?
?
?
.

4
??
52 93


因为
?22?22sin
?
2
?
?
?
?
?
?
?
?
?
?22
,所以
2?1?|OD|?2?1.

4
?
3
7
?
时, |OD|
max
=
2
+1;当
?
?
?
时, |OD|
min
=
2?1.

8
8
例11 当m 变化且m≠0时,求证:圆(x-2m-1)
2
+(y-m-1)
2
=4m< br>2
的圆心在一条定直线上,并
求这一系列圆的公切线的方程。
聰駘絷轳终实騭逻 顯赡。
[证明] 由
?
?
a?2m?1,
消去m得a-2b+1 =0.故这些圆的圆心在直线x-2y+1=0上。设公切线
?
b?m?1
方程为y= kx+b,则由相切有2|m|=
|k(2m?1)?(m?1)?b|
1?k
2,对一切m≠0成立。即
3
?
k??,
?
?4k?3?0,?
?
4
(-4k-3)m
2
+2(2k-1)(k+b-1)m +(k+b-1)
2
=0对一切m≠0成立,所以
?

?
?
k?b?1?0,
?
b?
7
.
?
?
4当k不存在时直线为x=1。所以公切线方程y=
?
37
x?
和x=1.
鯧鋱窃鸨緶諏颤钻邇凯。
44

第十一章圆锥曲线
一、基础知识
1.椭圆的定义,第一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
距离 )的点的轨迹,即|PF
1
|+|PF
2
|=2a (2a>|F
1
F
2
|=2c).
碱賢矫攝胆嘮闊锑恺緊。
第二定义: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同一个常数e(0的 轨迹(其中定点不在定直线上),即
阕蘆画腎藎觉锼镱赉锲。
|PF|
?e
(0d
第三定义: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给定两圆c
1
: x
2
+y
2
=a
2
, c
2
: x
2
+y
2
=b
2
, a, b∈R
+
且 a≠b。从原点出
发的射线交圆c
1
于P,交圆c
2
于Q,过P引y 轴的平行线,过Q引x轴的平行线,两条线
的交点的轨迹即为椭圆。
溝礬爷銦蝈刚銪霁寧弃。
2.椭圆的方程,如果以椭圆的中心为原点,焦点所在的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由定义
可求 得它的标准方程,若焦点在x轴上,列标准方程为
鈣槍滤党許蕁郐饫誥慮。
x
2
y
2
??1
(a>b>0),
a
2
b
2
参数方程为
?
?
x?acos
?

?
为参数)。
y?bsin
?
?
若焦点在y轴上,列标准方程为
y
2
y
2
??1
(a>b>0)。
a
2
b
2
53 93


3.椭圆中的相关概念,对于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x
2
y
2
??1

a
2
b2
a称半长轴长,b称半短轴长,c称为半焦距,长轴端点、短轴端点、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
a
2
为(±a, 0), (0, ±b), (±c, 0);与左焦点对应的准线(即第 二定义中的定直线)为
x??

c
a
2
c
与右焦点 对应的准线为
x?
;定义中的比e称为离心率,且
e?
,由c
2+b
2
=a
2
知0c
a
怿處浊浑诽 買躦骟呛骣。
椭圆有两条对称轴,分别是长轴、短轴。
x
2
y
2
4.椭圆的焦半径公式:对于椭圆
2
?
2
?
1(a>b>0 ), F
1
(-c, 0), F
2
(c, 0)是它的两焦点。若P(x,
ab
y)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PF
1
|=a+ex, |PF
2
|=a-ex.
谢齿毁览賬缲财鳞蠼洁。
5.几个常用结论:1)过椭圆上一点P(x
0
, y
0
)的切线方程为
x
0
xy
0
y
?
2
?1
2
ab
2)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为
y?kx?a
2
k
2
?b
2

3)过焦点F
2
(c, 0)倾斜角为θ的弦的长为
2ab
2
l?
2

22
a?ccos
?
6.双曲线的定义,第一定义:
满足||PF
1
|-|PF
2
||=2a(2a<2c=|F
1
F
2
|, a>0)的点P的轨迹;
第二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之比为常数e(>1)的点的轨迹。
7.双曲线的方程: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方程为
x
2
y
2
?
2
?1

2
ab
参数方程为
?
?
x?asec
?

?
为参数)。
?
y?btan
?
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y
2
x
2
?
2
?1

2
ab
8.双曲线的相关概念,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x
2
y
2
??1
(a, b>0),
a
2
b
2
54 93


a称半实轴长,b称为半虚轴长,c为半焦距,实轴的两个端点为(-a, 0), (a, 0). 左、右焦点为
a
2
a
2
c
,x?.
离心率
e?
,F
1
(-c,0), F
2
(c, 0), 对应的左、右准线方程分别为
x??
由a
2
+b
2
=c2
cc
a
x
2
y
2
x
2
y< br>2
k
知e>1。两条渐近线方程为
y??x
,双曲线
2
?
2
?1

2
?
2
??1
有相同的渐近
a
ab
ab
线,它们的四个焦点在同一个圆上。若a=b,则称为等轴双曲线 。
吶韦桢阖践鴟諍齑蘭贍。
x
2
y
2
9.双曲线的常用结 论,1)焦半径公式,对于双曲线
2
?
2
?1
,F
1
(-c,0), F
2
(c, 0)是它
ab
的两个焦点。设P(x,y) 是双曲线上的任一点,若P在右支上,则|PF
1
|=ex+a, |PF
2
|=ex-a;若P
(x,y)在左支上,则|PF
1
|=-ex-a,|PF
2
|=-ex+a.
萊郦晋壩辭終裥俠輿擊。
2ab
2
2) 过焦点的倾斜角为θ的弦长是
2

22
a?ccos
?
1 0.抛物线: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
叫焦点,直线 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若取经过焦点F且垂直于准线l的直线为x轴,x轴与
l相交于K,以线段KF的 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KF|=p,则焦点F坐标

(
pp
,0)
,准线方程为
x??
,标准方程为y
2
=2px(p>0) ,离心率e=1.
鷲诅捡瞇钗骘蓀剝黃絷。
2
2
p

2
2p

1?cos
2
?
11.抛物线常用结论:若P(x
0
, y
0
)为抛物线上任一点,
1)焦半径|PF|=
x?
2)过点P 的切线方程为y
0
y=p(x+x
0
);
3)过焦点倾斜角为θ的 弦长为
12.极坐标系,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为极点记为O,从O出发的射线为极轴记为Ox轴,这样就建立了极坐标系,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记|OP|=ρ,∠xOP=θ,则由(ρ,θ)唯一
确定点P的位置,(ρ,θ)称为极坐标。
纫绾懔賬鍘禅耧啞绵鍇。
13.圆锥曲线的统一 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为常数e的点P,若0则点P的轨迹为椭圆;若e >1,则点P的轨迹为双曲线的一支;若e=1,则点P的轨迹为抛
物线。这三种圆锥曲线统一的极坐标 方程为
?
?
二、方法与例题
1.与定义有关的问题。
ep

颟灿忏騅锰顆繡奪鲔棄。
1?ecos
?
x
2
y
2
??1
的左焦点,点P为椭圆上的动点,当例1 已知定点A(2 ,1),F是椭圆
2516
3|PA|+5|PF|取最小值时,求点P的坐标。
潛愦 巅怼閑貓简巒競虑。
[解] 见图11-1,由题设a=5, b=4, c=
5?4=3,
e?
22
c3
?
.椭圆左准线的方程为
a5x??
25
41
,又因为,过P作PQ
??1
,所以点A在椭圆 内部,又点F坐标为(-3,0)
3
2516
55 93


垂直于左准线,垂足为Q。由定义知
|PF|3
5
?e?
,则|PF|=|P Q|。
鏟却审绪鞑闻癬惱颯驏。
|PQ|5
3
所以3|PA|+5|PF|=3(|PA|+
摻玺灑。 5
|PF|)=3(|PA|+|PQ|)≥3|AM|(AM
?
左准线于M)。
掳鱘壳郏餳涡烂
3
所以当且仅当P为AM与椭圆的交点时,3|PA|+5|PF|取 最小值,把y=1代入椭圆方程得
x??
515515
,1)
赝鐨喾龉骐銻潑 櫟闻赢。
,又x<0,所以点P坐标为
(?
44
x
2
y< br>2
例2 已知P,
P'
为双曲线C:
2
?
2
?1
右支上两点,
PP'
延长线交右准线于K,PF
1

ab
长线交双曲线于Q,(F
1
为右焦点)。求证:∠
P'
F
1
K=∠KF
1
Q.
殼贈叹橈鯛槳栌滄滸击。
[证明] 记右 准线为l,作PD
?
l于D,
P'E?l
于E,因为
P'E
PD,则
|PK||P'K|
?

|PD||P'E|
又由定义|PF
1
|
|PD||PK|
|PF
1
||P'F1
|
,所以,由三角形外角平分线
??
?e?
|P'E||P' K|
|PD||P'E|
|P'F
1
|
定理知,F
1
K为∠PF
1
P的外角平分线,所以∠
P'F
1
K
=∠K F
1
Q。
襉藍动蔭鹗钣掙濰鋱縶。
2.求轨迹问题。
例3 已知一椭圆及焦点F,点A为椭圆上一动点,求线段FA中点P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 利用定义 ,以椭圆的中心为原点O,焦点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x
2
y
2
设椭圆方程:
2
?
2
=1(a>b>0).F坐标为(-c, 0 ).设另一焦点为
F'
。连结
AF'
,OP,
ab

OP
?
11
AF'
。所以|FP|+|PO|=(|FA|+|A
F'
|)=a.
伞箋内鍶乐捞忆瓊柠锴。
22
c
,0)平
2
所以点P的轨迹是以F,O为两焦点的椭圆(因为a>|FO|=c),将此椭圆按向量m=(
x
2
y
2
移,得到中心在原点的椭圆:
2
?
2< br>?1
。由平移公式知,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缅殲伤却兗輔
ab
44
宮礡酽弃。
c
4(x?)
2
2
2
?
4y
?1.

a
2
b
2
[解法二] 相关点法。设点P(x,y), A(x
1
, y
1
),则
x?x
1
?cy
,y?
1
,即x
1
=2x+c, y
1
=2y. 又
22
56 93


x
1
2
y
1
2
x
2
y
2
因为点A在椭 圆
2
?
2
?1
上,所以
2
?
2
? 1.
代入得关于点P的方程为
ab
ab
c
??
4
?
x?
?
4y
2
2
?
?
c
?
?
。它表示中心为
??1
?
?,0
?
,焦点分别为F和O 的椭圆。
骊嘗丛烟协彈噜
22
ab
?
2
?
約戲虛。
2
例4 长为a, b的线段AB,CD分别在x轴,y轴上滑动,且A,B,C,D四点共 圆,求此
动圆圆心P的轨迹。
畫價鸚诠喲贳區綢躉骤。
[解] 设P(x, y)为轨迹上任意一点,A,B,C,D的坐标分别为A(x-
D(0, y+
aab
,0), B(x+,0), C(0, y-),
222
b
), 记O为原点,由圆幂定理知|OA|?|OB|=|OC|?|OD| ,用坐标表示为
2
a
2
b
2
a
2
?b2
222
x??y?.
鏜飘鳶颗奁娱侨聹屿洒。
,即
x?y?
444
2
当a=b时,轨迹为两条直线y=x与y=-x;
当a>b时,轨迹为焦点在x轴上的两条等轴双曲线;
当a例5 在坐标平面内,∠AOB=
迹方程。
[解] 设∠xOB=θ,并且B在A的上方,则点A,B坐标分别为B(3, 3tanθ),A(3,3tan(θ-
设外心为P(x,y),由中点公式知OB中点为M
?
,
?
,AB边 在直线l: x=3上移动,求三角形AOB的外心的轨
3
?
)),
3
?
33
?
tan
?
?

栖钸鰹尋嵐詡黪滎谌贏。
?
22
?
由外心性质知
y?
3
?
?
?
?
?
?tan
?
?tan
?
?.
再由
PM?OB

??
?
??
2
?
3
?
?
?
3
y?tan
?
2
×tanθ=-1。结 合上式有
3
x?
2
2
?
3
?
?
tan(
?
?)
?tanθ=
?
?x
?
.

3
?
2
3
?
又 tanθ+
tan(< br>?
?

3?tan
?
3
)
=
2y.

3
?
?
?
?
?
?
? tan
?
?
?
?
?
?
?
?
.
33
?
??
?
57 93


所以t anθ-
tan(
?
?
?
?
?
?
?
?
)
=
3
?
1?tan
?
?tan
?< br>?
?
?
?
两边平方,再将①,②代入得
3
3
?
?
?
?
(x?4)
2
y
2
??1
。即为所求。
412
3.定值问题。
x
2
y
2
例6 过双曲线
2
?
2
?1
(a>0, b>0)的右焦点F作B
1
B
2
?x
轴,交双曲线于B
1
,B
2
两 点,
ab
B
2
与左焦点F
1
连线交双曲线于B点,连结B< br>1
B交x轴于H点。求证:H的横坐标为定值。
辩诿驂籌怃詠鰈蠷嚳擊。
[证明] 设点B,H,F的坐标分别为(asecα,btanα), (x
0
, 0), (c, 0),则F
1
,B
1
,B
2
的坐标分b
2
b
2
别为(-c, 0), (c,
?
), (c, ),因为F
1
,H分别是直线B
2
F,BB1与x轴的交点,所以< br>崢
a
a
罚饋蹤擁袭驻詐覬絷。
c?
abab?acsin
?
,x
0
?.
2asin
?
?bcos
?
asin
?
?bcos?
a
2
b(b?csin
?
)
所以
cx
0
?

2222
2asin
?
?absin
?< br>cos
?
?bcos
?
a
2
b(b?csin
?
)
?
2

asin
2
?
?absin
?
cos
?
?b
2
?c
2
sin
2
?
a
2
b(b?csin
?
)

?< br>asin
?
(asin
?
?bcos
?
)?(csi n
?
?b)(csin
?
?b)
由①得
asin
?
?bcos
?
?
a(b?csin
?
)
,

x
0
代入上式得
cx
0
?
a
2
b
a2sin
?
(csin
?
?b)
x
0
,

a
2

x??
(定值)。
c
注:本例也可借助梅涅劳斯定理证明,读者不妨一试。
2
例7 设抛物 线y=2px(p>0)的焦点为F,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准
线上,且BCx 轴。证明:直线AC经过定点。
誕珏顳鰭晕净頗諤凯鏘。
?
y
1
2
[证明] 设
A
?
?
2p
,y
1
?
2
??
y
2
?
?< br>p
?
?
p
?
???
,B,y
F
C? ,y
,则,焦点为
?
,0
?
,所以
??
2
2
??
2p
?
?
2
?
?
2
????
58 93


2
?
y
2
?y
1
2
y
1
2
p
p
?
p?
??
,,,
FB??,y
OC??,y
OA?(,y
1
)FA?(?,y
1
)
?
2
?
2
?。由于
?
2p
2p2
?
2
?
?
2p2
?
2
?
y
1
y
2
p
?
y
1
2
y
2
pp
FAFB
,所以
?
?
?y
2
-
=0。因为
y
2
?y
1
?
y
1
=0,即
(y
1
?y
2
)
?
??
2p2
2p
22p2
??
?
y
1
y
2
p
?
y
1
y
2
p
y
1
2
?
p
?
?
y
1
?y
2
,所以,即
?y?0
??0
。所以
?
y?
??
?
y
1
?0
。所
2
?
2p
?
1
2
2p
2p2
?
2
?
??

OAOC
,即直线AC经过原点。
刽掺韉挣櫧煢闺賅茧弒。
x
2
y
2
11
例8 椭圆
2
?
2
?1
上有两点A,B,满足OA
?
OB,O为原点,求证:为
?< br>|OA|
2
|OB|
2
ab
定值。
[证明] 设 |OA|=r
1
,|OB|=r
2
,且∠xOA=θ,∠xOB=
?
2
?
?
,则点A,B的坐标分别为A(r
1
cos
θ, r
1
sinθ),B(-r
2
sinθ,r
2
cos θ)。由A,B在椭圆上有
胶哜閶罚测丟錕轎與虚。
r
1
2
cos
2
?
r
1
2
sin
2
?
r
2
2
sin
2
?
r
2
2
cos
2
?
??1,??1.

2222
abab
1cos
2
?
sin
2
?

2
?

?
22
r
1
ab
1sin
2
?
cos
2
?
??.

222
r
2
ab
①+② 得
1111
???
(定值)。
|OA|
2
|OB|
2
a
2
b
2
4.最值问题。
22
例9 设A ,B是椭圆x+3y=1上的两个动点,且OA
?
OB(O为原点),求|AB|的最大值与最
小值。
鳏鸕鐓铃爐缢钺鑑緩驟。
[解] 由题设a=1,b=
r
3
11
,记|OA|=r
1
,|OB|=r
2
,
1
?t
,参考例8可得
2
?
2
=4。设
3
r
1
r
2
r
2
22
m=|AB|=
r
1
?r
2
?
2
1
2
1111
(r
1
?r
2
2
)(
2
?
2
)?(2?t< br>2
?
2
)
,
祕閨鍵儕瓯鱧遠鋮鯛灑。
44
r
1
r
2
t
1cos
2
?
sin
2
?
1a
2
?b
2
111
22
2
??
因为
2
?
,且a>b,所以,所以b
???sin
?< br>a
2
r
1
2
b
2
r
1
a< br>2
b
2
a
2
a
2
b
2
ba 1
?
b
2
≤r
1
≤a,同理b≤r
2
≤a .所以
?t?
。又函数f(x)=x+在
?
2
abx
?a
59 93
??
a
2
?
,1
?
上单调递减,在
?
1,
2
?
??
b
?


上单调递增,所以当t=1即|OA|=|OB|时,|AB|取最小值1;当
t?
ba
或时,|AB|取最大
ab

23

陘輔銨澩礙紛赶錙 类赢。
3
3
3
,若圆C:
x
2
?(y?)
2
?
1
2
2
例10 设一椭圆中心为原点,长轴在x轴上,离心 率为
上点与这椭圆上点的最大距离为
1?7
,试求这个椭圆的方程。
泻襠鐵補 粤骄謗闥饽凿。
[解] 设A,B分别为圆C和椭圆上动点。由题设圆心C坐标为
?
0,
?
,半径|CA|=1,因为
|AB|≤|BC|+|CA|=|BC|+1, 所以当且仅当A,B,C共线,且|BC|取最大值时,|AB|取最大值
?
?
3?
2
?
1?7
,所以|BC|最大值为
7.
钨紡釤閭綆 硗诌顧癢糾。
因为
e?
3
;所以可设椭圆半长轴、半焦距、半短轴长分别为 2t,
3t
,t,椭圆方程为
2
x
2
y
2
2
??1
,并设点B坐标为B(2tcosθ,tsinθ),则|BC|=(2tcos22
4tt
91
2
3
?
2
?
2222
θ)+
?
tsin
?
?
?
=3tsinθ-3ts inθ++4t=-3(tsinθ+)+3+4t.
慳瀏遲嘘缨預蝸饞闕锵。
42
2
??
19
22
,则当sinθ=-1时,|BC|取最大值t+3t+?7
,与题设不符。
24
1
1
222
若t>,则当s inθ=
?
时,|BC|取最大值3+4t,由3+4t=7得t=1.
2
2t

t?
2
x
2
?y
2
?1
。 所以椭圆方程为
4
5.直线与二次曲线。
2
例11 若抛物线y=ax-1上存在关于直线x+y=0成轴对称的两点,试求a的取值范围。
2
[解] 抛物线y=ax-1的顶点为(0,-1),对称轴为y轴,存在关于直线x+y =0对称两点的条
件是存在一对点P(x
1
,y
1
),
P'
(-y
1
,-x
1
),满足y
1
=a
x< br>1
?1
且-x
1
=a(-y
1
)-1,相减得
2
2
x
1
+y
1
=a(
x
1
? y
1
),因为P不在直线x+y=0上,所以x
1
+y
1
≠ 0,所以1=a(x
1
-y
1
),即x
1
=y
1< br>+
廩軾痪輿猶苏鮐湿弑。
22
1
.

a
所 以
ay
1
2
?y
1
?
即为所求。
11< br>3
?1?0.
此方程有不等实根,所以
??1?4a(?1)?0
,求 得
a?

4
aa
60 93


x
2
?y
2
?1
相交,例12 若直线y=2x+b与椭圆(1)求b的范围;(2)当截得弦长最大时,
4
求b的值。
22
[解] 二方程联立得17x+16bx+4(b-1)=0.由Δ>0,得
?1 7
17
;设两交点为
417?b
2
P(x
1
,y
1
),Q(x
2
,y
2
),由韦达定理得|P Q|=
1?k|x
1
?x
2
|?5?
。所以当b=0
17
2
时,|PQ|最大。
哒寫趙谪蒉闪纓鴯锟虛。

第十二章立体几何
一、基础知识
公理1 一条直线。上如果有两个不同的点在平 面。内.则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记作:
a
?
a.
公理2 两个平面如 果有一个公共点,则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即若P∈α
∩β,则存在唯一的直线m,使得 α∩β=m,且P∈m。
萨驼貰驺襤浈绊丝檢骥。
公理3 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即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l 直线与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2 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3 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公理4 在空间内,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定义1 异面直线及成角: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过空间任意一
点 分别作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中,不超过90
0
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成角.与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的直线叫做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公垂线夹在两条异面直
线之间的 线段长度叫做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鼍铸讜強诒鏈窮傩鐘洼。
定义2 直线与平面的位 置关系有两种;直线在平面内和直线在平面外.直线与平面相交和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 点叫做直线与平面平行)统称直线在平面外.
紓负誨絨諤
棟畴卧拨贛。
定义3 直线与平面垂直:如果直线与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定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直线与平面垂直.
定理2 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定理3 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和这个平面垂直.
定理4 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 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平面的距离,若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
则直线上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这个 距离叫做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飛节評違贽钐瀟嗳轭鑿。
定义5 一条直线与平面相交但不垂 直的直线叫做平面的斜线.由斜线上每一点向平面引垂
线,垂足叫这个点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有这样的射 影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叫做斜线在平
面内的射影.斜线与它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斜线与平面所成的 角.
炜瞒覬麥轉拦氩婶幃纠。
结论1 斜线与平面成角是斜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成角中最小的角.
定理4 (三垂线定理)若d为平面。的 一条斜线,b为它在平面a内的射影,c为平面a内的
一条直线,若c
?
b,则c?
a.逆定理:若c
?
a,则c
?
b.
锂枢蠱枨递轤條 广謹鏘。
定理5 直线d是平面a外一条直线,若它与平面内一条直线b平行,则它与平面a平行
定理6 若直线。与平面α平行,平面β经过直线a且与平面a交于直线6,则ab.
结论2 若直线。与平面α和平面β都平行,且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于b,则ab.
61 93


定理7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则两个角相
等.
定义6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平行或相交.没有公共点即平行,否则即相交.
定理8 平面a内有两条相交直线a,b都与平面β平行,则αβ.
定理9 平面α与平面β平行,平面γ∩α=a,γ∩β=b,则ab.
定义7 (二面角),经过同一条直 线m的两个半平面α,β(包括直线m,称为二面角的棱)
所组成的图形叫二面角,记作α—m—β,也 可记为A—m一B,α—AB—β等.过棱上任
意一点P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棱的垂线AP,BP,则 ∠APB(≤90
0
)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壮蒔茏鈀廡抟戆坟張。
它的取值范围是[0,π].
特别地,若∠APB=90
0
,则称为直二面 角,此时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称为垂直,即α
?
β.
定理10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定理11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定理12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过第一个子面内的一点作交线的垂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定义8 有两个面互相 平行而其余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公共
边(称为侧棱)都互相平行,由这些 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底
面.如果底面是平行四边形则叫做平行六面体;侧 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叫直棱柱;底面是正
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底面是矩形的直棱柱叫做长方体. 棱长都相等的正四棱柱叫正
方体.
踐鼉艷错铹贤庫敌讲虬。
定义9 有一个面是多 边形(这个面称为底面),其余各面是一个有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的多面
体叫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 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的棱锥叫正棱锥.
妇靜聶務鎳奋
娆椭勞驥。
定理13 (凸多面体的欧拉定理)设多面体的顶点数为V,棱数为E,面数为F,则
V+F-E=2.
定义10 空间中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一个球面.球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叫 做球.定长叫做球的半径,定点叫做球心.
觏郟縷瀾阋誠噦浍蕕窪。
定理14 如果球心到 平面的距离d小于半径R,那么平面与球相交所得的截面是圆面,圆
心与球心的连线与截面垂直.设截面 半径为r,则d
2
+r
2
=R
2
.过球心的截面圆周叫做球 大
圆.经过球面两点的球大圆夹在两点间劣弧的长度叫两点间球面距离.
偵証繡診頌嗎刹烛亚赣 。
定义11 (经度和纬度)用平行于赤道平面的平面去截地球所得到的截面四周叫做纬线.纬线< br>上任意一点与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所成的角叫做这点的纬度.用经过南极和北极的平面去
截地球 所得到的截面半圆周(以两极为端点)叫做经线,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所在的
半平面所成的二面 角叫做经度,根据位置不同又分东经和西经.
縷綹綱顧馅蝇儀痫缮凿。
定理15 (祖原理 )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
截,如果截得的两个截面的面 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
騫滅篩婵髕兹鶚窍鸢紆。
定理16 (三面角定 理)从空间一点出发的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三条射线共组成三个角.其中
任意两个角之和大于另一个,三 个角之和小于360
0

痨憚礙穷鳢薌鲟绁納锶。
定理17 (面积公式 )若一个球的半径为R,则它的表面积为S
球面
=4πR
2
。若一个圆锥的< br>母线长为l,底面半径为r,则它的侧面积S

=πrl.
镪盧癉赝黷龉饋缒駙 张。
定理18 (体积公式)半径为R的球的体积为V

=
?
R
3
;若棱柱(或圆柱)的底面积为s,
高h,则它的体积为V=sh;若棱锥(或圆锥 )的底面积为s,高为h,则它的体积为V=
sh.
櫺鲚獵鲨眾缒韪脑睐虯。
4
3
1
3
62 93


定理19 如图 12-1所示,四面体ABCD中,记∠BDC=α,∠ADC=β,∠ADB=γ,∠BAC=A,
∠ ABC=B,∠ACB=C。DH
?
平面ABC于H。
遲锾災掄凉鰒鐲萨靓骥。 (1)射影定理:S
ΔABD
?cosФ=S
ΔABH
,其中二面角D— AB—H为Ф。
(2)正弦定理:
sin
?
sin
?
si n
?
??.

sinAsinBsinC
(3)余弦定理:cosα =cosβcosγ+sinβsinγcosA.
cosA=-cosBcosC+sinBsinCcosα.
(4)四面体的体积公式V?
=
1
DH?S
ΔABC

3
1
a bc1?cos
2
?
?cos
2
?
?cos
2?
?2cos
?
cos
?
cos
?

6
1
?aa
1
dsin
?
(其中d是a
1
, a之间的距离,
?
是它们的夹角)
6
2
S
ΔABD< br>?S
ΔACD
?sinθ(其中θ为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
3a
二、方法与例题
1.公理的应用。
例1 直线a,b,c都与直线d相交,且ab,cb,求证:a,b,c,d共面。
[证明] 设d与a ,b,c分别交于A,B,C,因为b与d相交,两者确定一个平面,设为a.又因
为ab,所以两者也 确定一个平面,记为β。因为A∈α,所以A∈β,因为B∈b,所以B
∈β,所以d
?
β.又过b,d的平面是唯一的,所以α,β是同一个平面,所以a
?
α.同理
c< br>?
α.即a,b,c,d共面。
帏赛澗縑縣約锁觇燈洼。
例2 长方体有一个截面是正六边形是它为正方体的什么条件?
[解] 充要条件。先证充分性,设图12 -2中PQRSTK是长方体ABCD-A
1
B
1
C
1
D< br>1
的正六边形
截面,延长PQ,SR设交点为O,因为直线SR
?
平面 CC
1
D
1
D,又O∈直线SR,所以O∈
平面CC
1D
1
D,又因为直线PQ
?
平面A
1
B
1C
1
D
1
,又O∈直线PQ,所以O∈平面A
1
B1
C
1
D
1
。所
0
以O∈直线C
1< br>D
1
,由正六边形性质知,∠ORQ=∠OQR=60,所以ΔORQ为正三角形,因为 CDC
1
D
1

所以
CRSR
?
=1。所 以R是CC
1
中点,同理Q是B
1
C
1
的中点,又ΔORC
1
≌ΔOQC
1
,所以C
1
R=C
1
Q,
C
1
R
RO
所以CC
1
=C
1
B
1
,同理CD=CC
1
,所以该长方体为正方体。充分性得证。必要性留给读 者自己证
明。
诮蒇沒鈄囱驴鈑诠鏤趙。
2.异面直线的相关问题。
例3 正方体的12条棱互为异面直线的有多少对?
[解] 每条棱与另外的四条棱成异面直线,重复计数 一共有异面直线12×4=48对,而每一
对异面直线被计算两次,因此一共有
48
?
24对。
勞笃欖优嬸瞩辐谬殁芻。
2
例4 见图12-3,正方体,AB CD—A
1
B
1
C
1
D
1
棱长为1,求面 对角线A
1
C
1
与AB
1
所成的角。
膃檩樅
氇帐頁賚赡钺纡。
[解] 连结AC,B
1
C,因为A
1
A< br>
B
1
B

C
1
C,所以A
1
A

C
1
C,所以A
1
ACC
1
为平行四边 形,所以
???
A
1
C
1

AC。
雞寿擺蛊 憫燴谌辙擱鍶。
?
所以AC与AB
1
所成的角即为A
1
C
1
与AB
1
所成的角,由正方体的性质AB
1
=B
1
C=AC,所以
63 93


∠B
1
AC=60
0
。所以A
1
C
1
与AB
1
所成角为60
0

窦从掄门掳镦諱钟輞張。
3.平行与垂直的论证。
例5 A,B,C,D是空间四点,且四边形ABCD四个角都是直角,求证:四边形ABCD
是矩形。
[证明] 若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它是矩形;若ABCD不共面,设过A,B,C的平面为α,过D作DD
1
?
α于D
1
,见图12-4,连结AD
1
,CD
1
,因为AB
?
AD
1
,又因为DD< br>1
?
平面α,
又AB
?
α,所以DD
1
?< br>AB,所以AB
?
平面ADD
1
,所以AB
?
AD< br>1
。同理BC
?
CD
1
,所以ABCD
1
为 矩形,所以∠AD
1
C=90,但AD
1
1
< CD,所以AD+CD=AC=
AD
1
?CD
1
,与
022 2
22
AD
1
2
?CD
1
2
2
+CD
2
矛盾。所以ABCD是平面四边形,所以它是矩形。
霭颮慟嗶梟 泶虏铲弯虽。
例6 一个四面体有两个底面上的高线相交。证明:它的另两条高线也相交。
[证明] 见图12-5,设四面体ABCD的高线AE与BF相交于O,因为AE
?
平面BCD,所以
AE
?
CD,BF
?
平面ACD,所以BF?
CD,所以CD
?
平面ABO,所以CD
?
AB。设四面体另 两条
高分别为CM,DN,连结CN,因为DN
?
平面ABC,所以DN
?< br>AB,又AB
?
CD,所以AB
?
平面
CDN,所以AB?
CN。设CN交AB于P,连结PD,作
CM'
?
PD于
M'
,因为AB
?
平面CDN,
所以AB
?
CM'
,所 以
CM'
?
平面ABD,即
CM'
为四面体的高,所以
CM '
与CM重合,所
以CM,DN为ΔPCD的两条高,所以两者相交。
澮鉗廬瑤毂錚膃 镐贩驤。
例7 在矩形ABCD中,AD=2AB,E是AD中点,沿BE将ΔABE折起,并使A C=AD,见图12-6。
求证:平面ABE
?
平面BCDE。
鈽讀屜諤淥樞 缏阖奩浹。
[证明] 取BE中点O,CD中点M,连结AO,OM,OD,OC,则OMBC,又 CD
?
BC,所以OM
?
CD。
又因为AC=AD,所以AM
?
CD,所以CD
?
平面AOM,所以AO
?
CD。又因为AB= AE,所以AO
?
BE。
因为ED≠BC,所以BE与CD不平行,所以BE与CD是 两条相交直线。所以AO
?
平面BC-DE。
又直线AO
?
平面AB E。所以平面ABE
?
平面BCDE。
懑纘嫗餿爱酾紕颚詔赵。
4.直线与平面成角问题。
例8 见图12-7,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 CD的中点,G为BF的中点,将正方形
0
沿EF折成120的二面角,求AG和平面EBCF 所成的角。
账瑋場帼癟扫碜驽厣刍。
[解]设边长AB=2,因为EF

AD ,又AD
?
AB。所以EF
?
AB,所以BG=
?
11又AE
?
EF,
BF?5

22
BE
?
EF,所以∠AEB=120。过A作AM
?
BE于M,则∠AEM=60,ME=
00
3
11
0
AM=AEsin60=.
AE?

2
22
?
?2???
由余弦定理MG=BM+BG-2BM?BGcos∠M BG=
??
?
?
??
2223
??
??
2 22
?
3
?
2
?
5
?
2
351< br>5
?
953
??

442
=2,所以MG=
2.
因为EF
?
AE,EF
?
BE,所以EF
?
平 面AEB,所以EF
?
AM,又AM
?
BE,
3
6
所以AM
?
平面BCE。所以∠AGM为AG与平面EBCF所成的角。而tan∠AGM=< br>2
?
。所
4
2
以AG与平面EBCF所成的角为
ar ctan
6
.
嗇擄嗚纽稳躥獺鲰藓紆。
4
64 93


例9 见图12-8,OA是平面α的一条斜角,AB
?
α于B,C在 α内,且AC
?
OC,∠AOC=α,
∠AOB=β,∠BOC=γ。证明:cosα =cosβ?cosγ.
藹嗶衛辔紗帥渑鹜體锷。
[证明] 因为AB
?
α,AC
?
OC,所以由三垂线定理,BC
?
OC,所以OAcosβ=OB ,OBcosγ=OC,
又RtΔOAC中,OAcosα=OC,所以OAcosβcosγ=OAc osα,所以cosα=cosβ?cosγ.
齲鸨鳧
鹎绻谭櫞畝肅弥。
5.二面角问题。
00
例10 见图12-9,设S为平面ABC外一点,∠AS B=45,∠CSB=60,二面角A—SB—C为直
角二面角,求∠ASC的余弦值。
绌闶儔 曉翹堕斓淨鵝雖。
[解] 作CM
?
SB于M,MN
?
AS于N ,连结CN,因为二面角A—SB—C为直二面角,所以平
面ASB
?
平面BSC。又 CM
?
SB,所以CM
?
平面ASB,又MN
?
AS,所以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
理有CN
?
AS,所以SC?cos∠CSN=SN=SC?co s∠CSM?cos∠ASB,所以cos∠
ASC=cos45cos60=
00
2

饲辁書艦茏診慣敘绑骧。
4
例11 见图12-10,已知直角ΔAB C的两条直角边AC=2,BC=3,P为斜边AB上一点,沿CP
将此三角形折成直二面角A—CP— B,当AB=
7
时,求二面角P—AC—B的大小。
燼袅黾鏗蝦廚
嵘塢骚浃。
[解] 过P作PD
?
AC于D,作PE
?
CP交BC于E,连结 DE,因为A—CP—B为直二面角,即
平面ACP
?
平面CPB,所以PE
?
平面ACP,又PD
?
CA,所以由三垂线定理知DE
?
AC,所 以
0
∠PDE为二面角P—AC—B的平面角。设∠BCP=θ,则cos∠ECD=cosθ ?cos(90-θ)=sinθ
cosθ,由余弦定理cos∠ACB=
2?3?71
1
?
,所以sinθcosθ=,所以sin2θ=1.
2
2?2?32< br>22
2
又0<2θ<π,所以θ=
蚂殼將礡趙。
2
?
PE
,设CP=a,则PD=a,PE=a.所以tan∠PDE=
?2.
鋦纶鸹击 讣
2
4
PD
所以二面角P—AC—B的大小为
arctan2

6.距离问题。
例12 正方体ABCD—A
1
B
1C
1
D
1
的棱长为a,求对角线AC与BC
1
的距离。
[解] 以B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12-11所示。设P,Q分别是BC
1
,CA上的点,且
11
BC
1
,CQ?CA
,各点、各向量的坐标分 别为A(a,0,0),B(0,0,0),C(0,a,0),
33
111111111PQ?BQ?BP?BC?CA?BC
1
?BC?BA?BC?BC?BB
1?BC?BA?BB
1
333333333
BP?
3
1
1
111
a
,所以
PQ?BC
1
??
a×a+a× a=0,
?(a,a,?a)
,所以
|PQ|?
3
3
3< br>333
PQ?CA?
1
1
a×a-a×a=0.所以
PQ?B C
1
,PQ?CA
。所以PQ为AC与BC
1
的公垂线段,
3
3
3
a.
斋浊鲸溃諢偬吗彥預劉。
3
65 93
所以两者距离为


例13 如图12-12所示,在三棱维S—ABC中,底面 是边长为
42
的正三角形,棱SC的长
为2,且垂直于底面,E,D分别是BC,AB 的中点,求CD与SE间的距离。
躜应髋讳谬臘決攏爱
红。
[分析] 取BD中点 F,则EFCD,从而CD平面SEF,要求CD与SE间的距离就转化为求
点C到平面SEF间的距离 。
嬰冁驶靓賴黪举殺镦鍔。
[解] 设此距离为h,则由体积公式
11
?SC?S
?CEF
?V
S?CEF
?h?S
?SEF
.< br>
33
计算可得S
ΔSEF
=3,
S
?CEF
?3.
所以
h?
23
.

3
7.凸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例14 一个凸多面体有32个面,每个面或是三角 形或是五边形,对于V个顶点每个顶点均
有T个三角形面和P个五边形面相交,求100P+10T+V 。
訌駙饥奩辆缁鸶殞灃彌。
[解] 因F=32,所以32-E+V=2,所以E=V+3 0。因为T+P个面相交于每个顶点,每个顶点
出发有T+P条棱,所以2E=V(T+P). 由此得V(T+P)=2(V+30),即V(T+P-2)=60. 由于每个三
角形面有三条棱,故 三角形面有
VTVP
个,类似地,五边形有个,又因为每个面或者是三
35
角 形或者是五边形,所以
V
?
?
TP
?
?
?
=32,由此可得3T+5P=16,它的唯一正整数解为T=P=2,
?
35
?代入V(T+P-2)=60得V=30,所以100P+10T+V250。
偻鐋顿礡釃鯖髕瀆鐺 虽。
8.与球有关的问题。
例15 圆柱直径为4R,高为22R,问圆柱内最多能装半径为R的球多少个?
[解] 最底层恰好能放两 个球,设为球O
1
和球O
2
,两者相切,同时与圆柱相切,在球O
1
与球O
2
上放球O
3
与球O
4
,使O
1< br>O
2
与O
3
O
4
相垂直,且这4个球任两个相外切, 同样在球
O
3
与球O
4
上放球O
5
与球O
6
,……直到不能再放为止。
缥譫阵資铈類饩獨时驤。
先计算过O
3
O
4
与过O
1
O
2
的两平行面与圆柱底面的截面间距离为
(3R)?R?
22
2R

设共装K层,则(22-
2)R<
2
R(K-1)+2R≤22R,解得K=15,因此最多装30个。
魉艫 问鮒
鋦馈陝睞远淺。
9.四面体中的问题。
例16 已知三棱锥S—ABC的底 面是正三角形,A点在侧面SBC上的射影H是ΔSBC的
垂心,二面角H—AB—C的平面角等于30
0
,SA=
23
。求三棱锥S—ABC的体积。
皸睜镄
慑镪 皱镒篋懇赶。
[解] 由题设,AH
?
平面SBC,作BH
?
SC 于E,由三垂线定理可知SC
?
AE,SC
?
AB,故SC
?
平面ABE。设S在平面ABC内射影为O,则SO
?
平面ABC,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知 ,CO
?
AB
于F。同理,BO
?
AC,所以O为ΔABC垂心。又 因为ΔABC是等边三角形,故O为ΔABC的
中心,从而SA=SB=SC=
23
, 因为CF
?
AB,CF是EF在平面ABC上的射影,又由三垂线定
理知,EF
?
AB,所以∠EFC是二面角H—AB—C的平面角,故∠EFC=30,所以
66 93
0


OC=SCcos60=
23?
0
3
1
AB,所以AB=
3
OC=3。所以
?3
,SO=
3< br>tan60
0
=3,又OC=
3
2
V
S—ABC=
?
1
3
3
9
2
×3×3=
3

問榪锉缌陳霧鎩絢資刘。
4
4
例17 设d是任意四面体的相对棱间距离的最小值,h是四面体的最小高的长,求证:2d>h.
[证明] 不妨设A到面BCD的高线长AH=h,AC与BD间的距离为d,作AF
?
BD于点F,CN
?
BD
于点N,则CNHF,在面BCD内作矩形CNFE,连AE,因为BDCE, 所以BD平面ACE,所
以BD到面ACE的距离为BD与AC间的距离d。在ΔAEF中,AH为边E F上的高,AE边上的高
FG=d,作EM
?
AF于M,则由EC平面ABD知,EM 为点C到面ABD的距离(因EM
?
面ABD),
于是EM≥AH=h。在RtΔEM F与RtΔAHF中,由EM≥AH得EF≥AF。又因为ΔAEH∽ΔFEG,所

hAHA EAF?EF
≤2。所以2d>h.
横堝铗钕颞煬钇繆嬷紅。
???
dFG EFEF
注:在前面例题中除用到教材中的公理、定理外,还用到了向量法、体积法、射影法,请读者在解题中认真总结。

第十三章排列组合与概率
一、基础知识
1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m
1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
2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 完成这件事一共有
N=m
1
+m
2
+…+m
n
种不 同的方法。
邬黩钦鄉駙镓軼蘆诬锷。
2.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n个步骤,第1 步有m
1
种不同的方法,第2步有m
2
种不同的方法,……,第n步有m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
1
×m
2
×…×m
n
种不同的方法。
應雾邻櫓鲠汇贲虯嚦弥。
3.排列与排列数:从n个不同 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
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 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m≤n)元素的所
mm
有排列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 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
A
n
表示,
A
n
=n(n-1) …
(n-m+1)=
n!
,其中m,n∈N,m≤n,
誹邮辐驀鴰銅誦讓蟈蝦 。
(n?m)!
0n
注:一般地
A
n
=1,0!=1,< br>A
n
=n!。
A
n
n
4.N个不同元素的圆周排列数为=(n-1)!。
n5.组合与组合数: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 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即从n个不同元素中不计顺序地取出m个构成原集
合的一个子集。从 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
m
元素中取出m个 元素的组合数,用
C
n
表示:
卧讽蹑鏞龟暉觐諸儿髅。
m
C
n
?
n(n?1)?(n?m?1)n!
?.

m!m!(n?m)!
67 93


mn?m
mmn?1< br>?C
n
6.组合数的基本性质:(1)
C
n
;(2)
C
n
(3)
?1
?C
n
?C
n

n
k?1k
;(4)
C
n?1
?C
n
k
? 1
k
C?C???C?
?
C
n
?2
n
;( 5)
C
k
k
?C
k
k
?1
???C
k
k
?m
?C
k
k
?m?1
;(6)
0
n
1
n
n
n
n
k?0
kn?k
C
n
C
k
m
?C
n?m

7.定理1:不 定方程x
1
+x
2
+…+x
n
=r的正整数解的个数为C
r?1

[证明]将r个相同的小球装入n个不同的盒子的装法构成的集合为 A,不定方程x
1
+x
2
+…+x
n
=r
的正整数 解构成的集合为B,A的每个装法对应B的唯一一个解,因而构成映射,不同的装
法对应的解也不同,因 此为单射。反之B中每一个解(x
1
,x
2
,…,x
n
), 将x
i
作为第i个盒子中
球的个数,i=1,2,…,n,便得到A的一个装法,因此 为满射,所以是一一映射,将r个小球
从左到右排成一列,每种装法相当于从r-1个空格中选n-1个 ,将球分n份,共有
C
r?1
种。
故定理得证。
芦绵赅吨侪邬營貪腻 浅。
推论1 不定方程x
1
+x
2
+…+x
n
=r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为
C
n?r?1
.

推论2 从n个不同 元素中任取m个允许元素重复出现的组合叫做n个不同元素的m可重组
合,其组合数为
C
n?m?1
.

0n1n?12n?22rn?rrnn
8.二项式定理: 若n∈N
+
,则(a+b)=
C
n
a?C
n
ab? C
n
ab???C
n
ab??C
n
b
.
n
n?1
n?1
r
m
其中第r+1项T
r+1
=C
n
a
rn?rr
b
r
,C
n
叫二项 式系数。
9.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随机事件。在大量重复进行同< br>一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
m
总是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个常数叫做事件
n
A发生的概率,记作p(A),0≤p(A)≤1.
鸵澜谲猃剮愦肿躕鹾趕。 10.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共有n种等可能出现的结果,其中事件A包含的结
果有m 种,那么事件A的概率为p(A)=
m
.
籌惩谄课呕蹌綬選綽劉。
n
11.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也叫不相容事件。如果事件A
1

A
2
,…,A
n
彼此互斥,那么A
1
,A2
,…,A
n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为
頂华诗饬墊嶧粝鈽鮑纣。
p(A
1
+A
2
+…+A
n
)= p(A
1
)+p(A
2
)+…+p(A
n
).
1 2.对立事件:事件A,B为互斥事件,且必有一个发生,则A,B叫对立事件,记A的对立
事件为A
。由定义知p(A)+p(
A
)=1.
润鮭讦崢寿谝睪鋒窥鍤。 13.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
两个 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铆鍬蠼纖張坞牍鑊颦弳。
1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两个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
的概率的积。即p(A?B)=p(A)?p(B). 若事件A
1
,A
2
,…,A
n
相互独立,那么这n个事件同 时发
生的概率为p(A
1
?A
2
?…?A
n
)=p (A
1
)?p(A
2
)?…?p(A
n
).
揚賴蓝 軾戬許渾雛瑪虾。
15.独立重复试验:若n次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结果的概率都不依赖于其他各次 试验的结果,
68 93


则称这n次试验是独立的.
貴縈茑鴛攛臥桩餳閌髏。
16.独立重复 试验的概率: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
k
验中,这个 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为p
n
(k)=
C
n
?p(1-p).园竇胧撵桥蔺攙騖浍淺。
kn-k
17.离散型随机为量的分布列:如果随机试验的结果 可以用一个变量来表示,那么这样的变
量叫随机变量,例如一次射击命中的环数ξ就是一个随机变量,ξ 可以取的值有
0,1,2,…,10。如果随机变量的可能取值可以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离散型 随机变量。
蚂櫫缨胪滬侣恋鱉铸趋。
一般地,设离散型随机变量ξ可能取的值为x
1
,x
2
,…,x
i
,…,ξ取每一个值x
i
(i= 1,2,…)的概
率p(ξ=x
i
)=p
i
,则称表
嚴寢绸 铩滥朧屜黿棖则。
ξ
p
x
1

p
1

x
2

p
2

x
3

p
3



x
i

p
i



为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简称ξ的分布列 ,称Eξ=x
1
p
1
+x
2
p
2
+…+x
n
p
n
+…为ξ的数学期望或
平均值、均值、简称期望,称Dξ=( x
1
-Eξ)2?p
1
+(x
2
-Eξ)2?p
2
+…+(x
n
-Eξ)2p
n
+…为ξ的均方
差,简称方差 。
D
?
叫随机变量ξ的标准差。
絕親织內貓鹨坛伫鄖紂。
18.二 项分布: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
kkn?k
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为p(ξ=k)=
C
n
pq
,ξ的分布列为
饋颤类潿瞒绯壓剀懑锸。
ξ
p
0
00n
C
n
pq

1
11n?1
C
n
pq



x
i

k
C
n
p
k
q
n?k



N
nn
C
n
p


此时称 ξ服从二项分布,记作ξ~B(n,p).若ξ~B(n,p),则Eξ=np,Dξ=npq,以上q=1-p .
狈钯积觴箏鮫傥咏赵弪。
19.几何分布:在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第一次发生时所做试 验的次数ξ也是一个随机变
k-1
量,若在一次试验中该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则p(ξ=k) =qp(k=1,2,…),ξ的分布服从几
何分布,Eξ=
1
q
,Dξ=< br>2
(q=1-p).
锩请眯階绊簽龉复屆蝦。
p
p
二、方法与例题
1.乘法原理。
例1 有2n个人参加收发电报培训,每两个人结为一对互发互收,有多少种不同的结对方
式?
[解] 将整个结对过程分n步,第一步,考虑其中任意一个人的配对者,有2n-1种选则;
这一对结好后,再从余下的2n-2人中任意确定一个。第二步考虑他的配对者,有2n-3种选
择, ……这样一直进行下去,经n步恰好结n对,由乘法原理,不同的结对方式有
暉缱琐垩緩
饱鱖峄 誶髋。
(2n-1)×(2n-3)×…×3×1=
(2n)!
.

n
2?(n!)
2.加法原理。
例2 图13-1所示中没有电流通过电流表,其原因仅因为电阻断路的可能性共有几种?
[解] 断路共 分4类:1)一个电阻断路,有1种可能,只能是R
4
;2)有2个电阻断路,有
69 93


2
3
C
4
-1=5种可能;3)3个电阻断路 ,有
C
4
=4种;4)有4个电阻断路,有1种。从而一共
有1+5+4+1 =11种可能。
軸献烩矶胧痒骏恸啭浆。
3.插空法。
例3 10个节目中有6 个演唱4个舞蹈,要求每两个舞蹈之间至少安排一个演唱,有多少种
不同的安排节目演出顺序的方式?< br>审捡溆贮葒隴顏据视趨。
6
[解] 先将6个演唱节目任意排成一列有
A< br>6
种排法,再从演唱节目之间和前后一共7个位
6
4
?A
7< br>4
=604800种方式。
许响洁骞蝎瀠阌栊凜則。
置中选出4个安排舞蹈有
A
7
种方法,故共有
A
6
4.映射法。
例4 如果从1,2,…,14中,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取出a
1
,a
2
,a
3
使同时满足:a
2
-a
1
≥3,a
3
-a
2
≥3,那么所有符合要求的不同取法有多少种?
茲鳶歼愷訟锾鏘沣蘢纣。
[解] 设S={1,2,…,14},
S'
={1,2,…,10};T={(a
1
,a
2
,a
3
)| a
1
,a
2
,a3
∈S,a
2
-a
1
≥3,a
3
-a
2
''''''''''''
≥3},
T'
={(
a
1,a
2
,a
3
)∈
S'|a
1
,a
2
,a
3
?S',a
1
?a
2
?a
3
},若
(a
1
,a
2
,a
3
)?T'
, 令
''
a
1
?a
1
'
,a
2
?a
2
?2,a
3
?a
3
?4
,则(a
1,a
2
,a
3
)∈T,这样就建立了从
T'
到T的映射 ,它显
''''''
然是单射,其次若(a
1
,a
2
,a< br>3
)∈T,令
a
1
?a
1
,a
2
? a
2
?2,a
3
?a
3
?4
,则
(a1
,a
2
,a
3
)?T'

3
从而此 映射也是满射,因此是一一映射,所以|T|=
|T'|?C
10
=120,所以不同 取法有120种。
繳閑栌綿诿殓铋滩龔鍤。
5.贡献法。
例5 已知集合A={1,2,3,…,10},求A的所有非空子集的元素个数之和。
9
[解] 设所求的和为x,因为A的每个元素a,含a的A的子集有2个,所以a对x的贡献
99
为2, 又|A|=10。所以x=10×2.
鱭軾斩醬販鈰鄺珑缍彎。
k
[另解] A的 k元子集共有
C
10
个,k=1,2,…,10,因此,A的子集的元素个数之和为< br>1210019
C
10
?2C
10
???10C
10
?10(C
9
?C
9
???C
9
)?
10 ×2
9

6.容斥原理。
例6 由数字1,2,3组成n位数(n≥3 ),且在n位数中,1,2,3每一个至少出现1次,
问:这样的n位数有多少个?
瞩補挠万跸 齋踬碍鲲虿。
n123
[解] 用I表示由1,2,3组成的n位数集合,则|I|=3, 用A,A,A分别表示不含1,
n
不含2,不含3的由1,2,3组成的n位数的集合,则|A
1
|=|A
2
|=|A
3
|=2,
|A
1
?
A
2
|=|A
2
?
A
3
|=| A
1
?
A
3
|=1。|A
1
?
A
2
?
A
3
|=0。
闼紗惮梦邊违譴红籬髖。
所以由容斥原 理|A
1
?
A
2
?
A
3
|=
?< br>|A
i?1
3
i
|?
?
|A
i
?A
j
|?|A
1
?A
2
?A
3
|
= 3×2
n
-3.所以满
i?j
nn
足条件的n位数有|I|-|A< br>1
?
A
2
?
A
3
|=3-3×2+3个。< br>殞淺归莶钛悫话维饒漿。
7.递推方法。
例7 用1,2,3三个数字来构造n位 数,但不允许有两个紧挨着的1出现在n位数中,问:
能构造出多少个这样的n位数?
釃慶峥镀 鋌賺襪聂疡趋。
70 93


[解] 设能构造a
n
个 符合要求的n位数,则a
1
=3,由乘法原理知a
2
=3×3-1=8.当n ≥3时:
1)如果n位数的第一个数字是2或3,那么这样的n位数有2a
n-1
;2 )如果n位数的第一个
数字是1,那么第二位只能是2或3,这样的n位数有2a
n-2
,所以a
n
=2(a
n-1
+a
n-2
)(n≥3).这
2n
里数列{a
n
}的特征方程为x=2x+2,它的两根为x
1< br>=1+
3
,x
2
=1-
3
,故a
n
=c
1
(1+
3
)+
c
2
(1+
3),
n
由a
1
=3,a
2
=8得
c
1
?
2?3
23
,c
2
?
3?2
23
,所以
a
n
?
1
43
[(1?3)
n?2
?(1?3)
n?2
].
强興嬷廁锴層荣荡阔则。
8.算两次。
例8 m,n,r∈N
+
,证明:
C
n?m
?C
n
C
m
?C
n
C
m
?C
n
Cm
r
r0r1r?12r?2r0
???C
n
C
m.

[证明] 从n位太太与m位先生中选出r位的方法有
C
n?m
种;另一方面,从这n+m人中选
出k位太太与r-k位先生的方法有
C
n< br>C
m
种,k=0,1,…,r。所以从这n+m人中选出r位的
0r1r?1r 0
方法有
C
n
C
m
?C
n
C
m< br>???C
n
C
m
种。综合两个方面,即得①式。
谌驴埘煥閔谎 罰蝉瀋纖。
kr?k
9.母函数。
例9 一副三色牌共有32张,红、黄、蓝各 10张,编号为1,2,…,10,另有大、小王各
一张,编号均为0。从这副牌中任取若干张牌,按如 下规则计算分值:每张编号为k的牌计
k
为2分,若它们的分值之和为2004,则称这些牌为 一个“好牌”组,求好牌组的个数。
廚铯
唤諢韧囱络诃錯锹。
[解] 对于n∈{ 1,2,…,2004},用a
n
表示分值之和为n的牌组的数目,则a
n
等 于函数
f(x)=(1+
x
f(x)=
2
0
)
?( 1+
x
2
2
1
)
????…?(1+
x
3
2
10
)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约定|x|<1),由于
3
3n< br>1
1
2
0
2
1
2
10
3
2
11
(1?x)
[ (1+
x
)(1+
x
)?…? (1+
x
)]=
1?x
(1?x)(1?x)
3
=
1
2
11
3
(1?x)

煢谱参顙飪訌籠谐桧弯。
22
(1?x)(1?x)
11
而0≤2004<2,所以a
n
等 于
1
n
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又由于
22
(1?x)(1?x)11
1
2322k
=
?
=(1+x+x+…+x2k+…)[1 +2x+3x+…+(2k+1)x+…],所以
22
2
2
(1?x)(1? x)
1?x
(1?x)
x在展开式中的系数为a
2k
=1+3+5+ +(2k+1)=(k+1),k=1,2,…,从而,所求的“好牌”组的个
2
数为a
2004
=1003=1006009.
鵒舆剐尴骓勁瘅赁钙蠆。
k
10.组合数
C
n
的性质。
2k2
71 93


例10 证明:
C
2
m
?1
是奇数(k≥1).
[证明] C
k
2
m
?1
k
(2
m
?1)(2< br>m
?2)?(2
m
?1?k?1)2
m
?12
m?22
m
?k
??????
令=
1?2???k12k
2
m?t
i
?p
i
2
m
?i
2m?2t
i
p
i
i=
2
?p
i
(1≤i≤k ),p
i
为奇数,则,它的分子、分母均
??
t
i
i
p
2p
i
i
t
i
为奇数,因
C
2
m
?1
是整数,所以它只能是若干奇数的积,即为奇数。
籴盗党箫鰈萧燉轻揀髋。
nn
例11 对n≥2,证明:
2
n
?C
2n
?4.

k
[证明] 1)当n=2时,2<
C
4
=6<4;2)假设n= k时,有2<
C
2k
<4,当n=k+1时,因为
22kk
k
2
k?1
C
2(k?1)
?
[2(k?1)]!2?(2k?1) !2(2k?1)
k
???C
2k
.

(k?1)!(k? 1)!(k?1)!?k!k?1

2?
2(2k?1)
k+1
kk ?1kk?1
<4,所以2<
2C
2k
?C
2(k?1)
? 4C
2k
?4
.
k?1
所以结论对一切n≥2成立。
11.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
1
?
例12 若n∈N, n≥2,求证:
2?
?
1?
?
?3.

?
n
?
n
11
?
1
?
01
1
2n< br>[证明] 首先
?
1?
?
?C
n
?C
n< br>??C
n
?
2
???C
n
?
n
?2 ,
其次因为
n
nn
?
n
?
1n(n?1)?(n? k?1)1111
?
1
?
k
C
n
?
k?????(k?2)
,所以
?
1?
?
?

k !k(k?1)k?1k
nn
k
?k!
?
n
?
2< br>2+
C
n
?
n
n
111111111
n???C??2?????????3??3.
得证。
n
2n
1223n?1nn
nn
例13 证明:
?
C
k?0
n
m?h
n?k
m?1
?C
k
h
?C
n?1
(h?m?n).

[证明] 首先,对于每个确定 的k,等式左边的每一项都是两个组合数的乘积,其中
C
n?k

(1+x)
n-k
m?h
的展开式中x
k
m-h
hh
的系数。
C
k
是(1+y)的展开式中y的系数。从而
C
n?k
?< br>C
k
就是
kk
m-hh
m?h
(1+x)
? (1+y)
的展开式中xy的系数。
颅权价躜鹞优泞酽軌浇。
于是,
n-k
?
C
k?0
n
m?h
n?k
?C
就是?
(1?x)
n?k
(1?y)
k
展开式中x
m-h< br>y
h
的系数。
h
k
k?0
n
72 93


另一方面,
?
(1?x)
n?k
(1?y)
k
=
k?0
n
(1?x)?(1?y)
(1?x)?(1?y)n?1n?1
?
?
C
k?0
n?1
k
n?1< br>kk
x?
?
C
n?1
y
k
k?0
n ?1
x?y
=
x
k
?y
k
n?1
km?1
=
?
C
n?1
(x
k-1
+x
k-2
y+…+y
k-1
),上式中,x
m-h
y
h
项的系数恰为
C
n
Cx
?
?
?1

x ?y
k?0
k?0
n?1
kk
n?1
所以
?
C
k?0
n
m?h
n?k
m?1
?C
k
h
?C
n?1
.

12.概率问题的解法。
例14 如 果某批产品中有a件次品和b件正品,采用有放回的抽样方式从中抽取n件产品,
问:恰好有k件是次品 的概率是多少?
溫垭龍鳜乡聹梔铑巯趲。
[解] 把k件产品进行编号,有放回抽n次,把 可能的重复排列作为基本事件,总数为(a+b)
n
(即所有的可能结果)。设事件A表示取出 的n件产品中恰好有k件是次品,则事件A所包
kkn?k
Cab
n
含的基本 事件总数为
C
?a
k
b
n-k
,故所求的概率为p(A)=
.
鐺麩鶉據關鹈挛锭谣剛。
n
(a?b)
k
n
例15 将一枚硬币掷5次,正面朝上恰好一次 的概率不为0,而且与正面朝上恰好两次的概
率相同,求恰好三次正面朝上的概率。
拦難鱖聳卖 绞歸闸壇纤。
[解] 设每次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p,则掷5次恰好有k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为< br>22314
kk
由题设
C
5
p(1?p)?C
5p(1?p)
,且0p?
C
5
p
(1 -p)
5-k
(k=0,1,2,…,5),
1

3
40< br>?
2
?
3
?
1
?
所以恰好有3次正面朝上的 概率为
C
5
.
赃遙鮞鈹嗩魚孪顺訓鍬。
??
?
? ?
?
343
?
3
??
3
?
例16 甲、 乙两个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乒乓球比赛,已知每一局甲胜的概率为0.6,乙胜的概
率为0.4,比赛时可 以用三局二胜或五局三胜制,问:在哪一种比赛制度下,甲获胜的可能
性大?
壢許駢债奋窺嘍馅 劢彎。
[解] (1)如果采用三局两胜制,则甲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获胜:A
1
—2 :0(甲净胜二局),
A
2
—2:1(前二局甲一胜一负,第三局甲胜). p(A< br>1
)=0.6×0.6=0.36,p(A
2
)=
C
2
×0.6×0.4
×0.6=0.288.
蠅綽餃洁巋飙劲鲈莳蚀。
因为A
1
与A
2
互斥,所以甲胜概率为p(A
1
+A
2
)=0.648.
2
(2)如果采用五局三胜制,则甲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获胜:B
1
—3:0(甲净胜3局),B—3:1
(前3局甲2胜1负,第四局甲胜),B
3—3:2(前四局各胜2局,第五局甲胜)。因为B
1

2
B
2
,B
2
互斥,所以甲胜概率为p(B
1
+B
2
+B
3
)=p(B
1
)+p(B
2
)+p(B
3
)=0.6+
C
3
×0.6×0.4×0.6+
C
4
32
22
32
1
2
×0.6×0.4×0.6=0.68256.
买瀲頷裢怅瓯體鸳買髕。
由(1),(2)可知在五局三胜制下,甲获胜的可能性大。
例17 有A,B两个口袋,A袋中有6张卡片,其中1张写有0,2张写有1,3张写有2;B袋中有7张卡片,其中4张写有0,1张写有1,2张写有2。从A袋中取出1张卡片,B袋
中取2 张卡片,共3张卡片。求:(1)取出3张卡片都写0的概率;(2)取出的3张卡片数
字之积是4的概 率;(3)取出的3张卡片数字之积的数学期望。
续憫靂阈撥闡鹺業繆澆。
73 93 < /p>


12111
12
C
2
?C
2
?C3
?C
1
?C
2
C
1
?C
4
1
4
[解](1)
p?
1
;(2);(3)记ξ为取出的3
?
p??
2
12
63
C
6
?C
7
21
C
6
?C
7
张卡片的数字之积,则ξ的分布为
ξ
p

所以
E
?
?0?
0 2 4 8
37

42
2

63
4

63
1

42
3724132
?2??4??8??.

4263634263

第十四章极限与导数
一、基础知识
1. 极限定义:(1)若数列{u
n
}满足,对任意给定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数m,当n>m且n∈ N
时,恒有|u
n
-A|<ε成立(A为常数),则称A为数列u
n
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的极限,记为
x???
limf(x),limf(x)
,另外< br>lim
?
f(x)
=A表示x大于x
0
且趋向于x
0
时f(x)极限为A,称右
x???
x?x
0
极限。类似地
lim
?
f(x)
表示x小于x
0
且趋向于x
0
时 f(x)的左极限。
驳匭閣圍暂潰鲲償鱧趱。
x?x
0
2.极限的四则运算:如果
lim
f(x)=a,
lim
g(x)=b,那么
lim
[f(x)±g(x)]=a±b, x?x
0
x?x
0
x?x
0
x?x
0
lim
[f(x)?g(x)]=ab,
lim
x?x
0
f(x) a
?(b?0).
獻鲋鏞癩櫻锭驢單纯刚。
g(x)b
x?x
0< br>x?x
0
3.连续:如果函数f(x)在x=x
0
处有定义,且
lim
f(x)存在,并且
lim
f(x)=f(x
0
),则称f (x)
在x=x
0
处连续。
鍾锵錮譎济樯颁噴驳纖。
4.最大值最 小值定理:如果f(x)是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那么f(x)在[a,b]上有最大值
和最 小值。
枞赐銘罵熗鈽閎媧盤锺。
5.导数:若函数f(x)在x0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 x
0
处取得一个增量Δx时(Δx充分
小),因变量y也随之取得增量Δy(Δy=f (x
0
+Δx)-f(x
0
)).若
lim
?y
存 在,则称f(x)在x
0
?x?0
?x
dy
dx

x
0
处可导,此极限值称为f(x)在点x
0
处的导数(或变化率),记作< br>f'
(x
0
)或
y'x?x
0


f'(x
0
)?lim
x?x
0
f(x)?f(x
0
)
。由定义知f(x)在点x
0
连续是f(x)在x
0
可导的必要 条件。
x?x
0
若f(x)在区间I上有定义,且在每一点可导,则称它在此敬意上可 导。导数的几何意义是:
f(x)在点x
0
处导数
f'
(x
0
)等于曲线y=f(x)在点P(x
0
,f(x
0
))处切线的斜 率。
辅莺鈸忆画擺锕幬靂
弹。
a?1
6.几个常用函数的导数:(1)(c)'
=0(c为常数);(2)
(x
a
)'?ax
(a为任 意常数);(3)
74 93


(sinx)'?cosx;
(4)
(cosx)'??sinx
;(5)
(a
x
)'?a
x< br>lna
;(6)
(e
x
)'?e
x
;(7)
(log
a
x)'
?
11
(8)
(lnx)'?.
堯窑釔绝鹼辚鉦懾濑蝕。
log
a
x

xx
7.导数的运 算法则:若u(x),v(x)在x处可导,且u(x)≠0,则
(1)
[u(x)?v(x )]'?u'(x)?v'(x)
;(2)
[u(x)v(x)]'?u'(x)v(x)?u (x)v'(x)
;(3)
(c为常数);(4)
[
[cu(x)]'?c? u'(x)
1?u'(x)u(x)u(x)v'(x)?u'(x)v(x)
;(5)。 < br>]'?
2
[]'?
u(x)u(x)
u(x)u
2
( x)
8.复合函数求导法:设函数y=f(u),u=
?
(x),已知
?(x)在x处可导,f(u)在对应的点
u(u=
?
(x))处可导,则复合函数 y=f[
?
(x)]在点x处可导,且(f[
?
(x)]
)'
=
f'[
?
(x)]
?
'(x)
.
詐槠邁逊粮怜 迁攛锼髌。
9.导数与函数的性质:(1)若f(x)在区间I上可导,则f(x)在I上连续;(2 )若对一切x
∈(a,b)有
f'(x)?0
,则f(x)在(a,b)单调递增;( 3)若对一切x∈(a,b)有
f'(x)?0
,则
f(x)在(a,b)单调递减。
净宪轤鼋繡贐贗櫝檁浇。
10.极值的必要条件:若函数f(x)在x
0
处 可导,且在x
0
处取得极值,则
f'(x
0
)?0.
11.极值的第一充分条件:设f(x)在x0处连续,在x
0
邻域(x
0
-δ,x
0
+δ)内可导,(1)若当
x∈(x-δ,x
0
)时< br>f'(x)?0
,当x∈(x
0
,x
0
+δ)时
f' (x)?0
,则f(x)在x
0
处取得极小值;(2)
若当x∈(x
0
-δ,x
0
)时
f'(x)?0
,当x∈(x
0
,x
0
+δ)时
f'(x)?0
,则f(x)在x
0
处取得 极大
值。
聂亘賽棧缪宮谜澆缽趲。
12.极值的第二充分条件:设f(x)在x0
的某领域(x
0
-δ,x
0
+δ)内一阶可导,在x=x0
处二阶
可导,且
f'(x
0
)?0,f''(x
0< br>)?0
。(1)若
f''(x
0
)?0
,则f(x)在x0
处取得极小值;(2)

f''(x
0
)?0
,则f (x)在x
0
处取得极大值。
鲩顢貧蓽艙课評熾掺創。
13.罗尔中值定理 :若函数f(x)在[a,b]上连续,在(a,b)上可导,且f(a)=f(b),则存在ξ
∈(a ,b),使
f'(
?
)?0.
硤鈁讒錘蒌啬蛰痙辇纥。
[证明] 若当x∈(a,b),f(x)≡f(a),则对任意x∈(a,b),
f'(x)?0
.若当 x∈(a,b)时,
f(x)≠f(a),因为f(x)在[a,b]上连续,所以f(x)在[a,b ]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必有一个
不等于f(a),不妨设最大值m>f(a)且f(c)=m,则c∈ (a,b),且f(c)为最大值,故
f'(c)?0

综上得证。
閽誑詡匦 規覦蓯穩棄鍾。
14.Lagrange中值定理:若f(x)在[a,b]上连续,在(a,b)上 可导,则存在ξ∈(a,b),使
f'(
?
)?
f(b)?f(a)
.
氩纈論灿诔剎缡紐敗彈。
b?a
75 93


f(b) ?f(a)
(x?a)
,则F(x)在[a,b]上连续,在(a,b)上可导,且
b ?a
f(b)?f(a)
F(a)=F(b),所以由13知存在ξ∈(a,b)使
F '(
?
)
=0,即
f'(
?
)?.
钏獼襤诓讒荭練
b?a
[证明] 令F(x)=f(x)-
綞够蚀。
15.曲线凸性的充 分条件:设函数f(x)在开区间I内具有二阶导数,(1)如果对任意x∈
I,
f''(x) ?0
,则曲线y=f(x)在I内是下凸的;(2)如果对任意x∈I,
f''(x)?0,则y=f(x)
在I内是上凸的。通常称上凸函数为凸函数,下凸函数为凹函数。
憮擠虯 颇贿亘积膾诋髕。
+
16.琴生不等式:设α
1

2
, …,α
n
∈R,α
1

2
+…+α
n
= 1。(1)若f(x)是[a,b]上的凸函
数,则x
1
,x
2
,… ,x
n
∈[a,b]有f(a
1
x
1
+a
2
x
2
+…+a
n
x
n
)≤a
1
f(x< br>1
)+a
2
f(x
2
)+…+a
n
f(x< br>n
).
諦嗚藎學軟網瓔
螢厭湞。
二、方法与例题
1.极限的求法。
a
n
2n
??
1
(a?0)
;例1 求下列极限 :(1)
lim
?
2
?
2
???
2
?;(2)
lim
(3)
n
n??
n??
nnn
?
1?a
?
?
1
?
11
??

n (n?1?n).

lim
?
????
?
(4)
l im
222
n??
n??
n?2n?n
??
n?1
[解](1)
lim
?
2n
?
1
????
n??< br>n
2
n
2
n
2
?
n(n?1)
??
12
?
1
lim
?
?
=
lim
?
?
?
?

2
n??
n??
2n
??
22n
?
2
a
n
11
?lim??1.
(2)当a>1时,
lim
nn
n??
1?a
n
n??
?
1
??
1
?
??
?1lim
??
?1
n??
aa
????
当0lim
a0< br>n??
???0.

n
n??
1?a
n
1? 0
1?lima
n??
n
lima
n
a
n
11
?lim?.
当a=1时,
lim
n??
1?a
n< br>n??
1?12
(3)因为
n
n?n
2
?
1
n?1
1
1
1?
n
2
?
1
n?2
1
2
???
1
n?n
1
2
?
n< br>n?1
?1,

2
.


lim
n
n?n
2
n??
?lim
n??
?1,lim
n? ?
n?1
2
?lim
n??
1
1?
2
n< br>所以
lim
?
?
1
?
11
?
?1.

????
?
222
n??
?
n?2n?n
??
n?1
76 93


(4)
lim
n??< br>n(n?1?n)?lim
n
n?1?n
2
2
n??
?lim
1
1?
2
n
n??
1
?1
n1
?.

2
例2 求下列极限:(1)
lim
(1+ x)(1+x)(1+
x
)…(1+
x
)(|x|<1);
2n??
1
?
x
2
?1
?
3
(2)lim
?
(3)
lim

?
?

x ?1
1?x
3
x?1
1?x
??
3?x?1?x
[ 解] (1)
lim
(1+x)(1+x
2
)(1+
x
) …(1+
x
)
n??
2
2
2
n
(1?x )(1?x)(1?x
2
)?(1?x
2
)1?x
2
?li m
=
lim
n??n??
1?x1?x
nn?1
?
1
.

1?x
?
3?1?x?x
2
??
1 ?x?1?x
2
?
1
??
3
???
??lim?
(2)
lim
?

?
?lim
33
????
x?1
1?x
3
x?1x?1
1?x
?
1 ?x
?
???
1?x
?
=
lim
?
2?x
?
(1?x)(2?x)
?
?lim?1.

?
3
x?1x?1
1?x?x
2
1?x
??
(3)
li m
x
2
?1
3?x?1?x
x?1
?lim
(x< br>2
?1)(3?x?1?x)
(3?x?1?x)(3?x?1?x)
x?1< br>
=
lim
(x?1)(x?1)(3?x?1?x)?(x?1)(3?x? 1?x)

?lim
x?1x?1
2(1?x)2
??22.

2.连续性的讨论。
例3 设f(x)在(-∞,+∞)内有定义,且恒满足f(x+1) =2f(x),又当x∈[0,1)时,
2
f(x)=x(1-x),试讨论f(x)在x=2 处的连续性。
吓鳢騰窶逻鸶滢觀藺趸。
2
[解] 当x∈[0,1)时,有f(x )=x(1-x),在f(x+1)=2f(x)中令x+1=t,则x=t-1,当x∈
2
[ 1,2)时,利用f(x+1)=2f(x)有f(t)=2f(t-1),因为t-1∈[0,1),再由f( x)=x(1-x)得
22
f(t-1)=(t-1)(2-t),从而t∈[1,2)时,有 f(t)=2(t-1)?(2-t);同理,当x∈[1,2)时,令
2
x+1=t,则当t ∈[2,3)时,有f(t)=2f(t-1)=4(t-2)(3-t).从而
2
?
?
2(x?1)(2?x),x?
?
1,2
?
;
f(x)=
?
所以
2
?
?
4(x?2)(3?x),x?
?
2,3
?
.
x?2?
limf(x)?lim2(x?1)(2?x )
2
?0,limf(x)?lim4(x?2)(3?x)
2
?0
x?2?x?2?x?2?
,所以
x?2?
lim
f(x)=
lim
f(x)=f(2)=0,所以f(x)在x=2处连续。
x?2?
3.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曲线的切线方程。
77 93


[解] 因为点(2,0)不在曲线上,设切点坐标为(x
0
,y< br>0
),则
y
0
?
1
,切线的斜率为
x
0
x'|
x
??
0
1111
,所以切线方程为y-y,即
(x?x)y???(x?x
0
)
。又因为此
0
=
?
0
2
2
2
x
0
x
0
x
0
x
0
11
??
2
(2?x
0
)
,所以x
0
=1,所以所求的切线方程为y=-(x-2),
x
0
x
0
切线过点(2,0),所以
?
即x+y-2=0.
鹤轸緦鯢铼騫暂 謹聍紇。
4.导数的计算。
5x
2
?3x?x
cos2x
例5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y =sin(3x+1);(2)
y?
;(3)y=e;(4)
x
x
( 5)y=(1-2x)(x>0且
x?
y?ln(x?x
2
?1)

1
)。
纖蝾絳拥鎊種擴賾鹁锺。
2
[解] (1)
y'?cos(3x?1)?(3x?1)'?
3cos(3x+1).
(5 x
2
?3x?x)'?x?(5x
2
?3x?x)?(x)'
(2)
y'?

2
x
?
1
?
2
?10x ?3??
??
x?5x?3x?x
2x
?

?
?< br>2
x
?5?
1
2x
3
.

?(co s2x)'?ecos2x?(?sin2x)?(2x)'??2e
cos2x
?sin2x .
(3)
y'?e
cos2x
??
x
?
(4)< br>y'??(x?x?1)'??
?
?1
?
?

222
x?x?1x?x?1
?
x?1
?
1
2
1
?
1
x?1
2
.

xxln(1?2x)
(5)< br>y'?[(1?2x)]'?[e]'?e
xln(1?2x)
(xln(1?2x)) '

2x
??
?(1?2x)
x
?
ln(1?2x )?.

?
1?2x
??
5.用导数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例6 设a>0,求函数f(x)=
x
-ln(x+a)(x∈(0,+∞))的单调区间。
78 93


[解]
f'(x)?
1
2x?
1
(x?0)
,因为x>0,a>0,所以
f'(x)?0?
x
2
+(2a-4)x+a
2
>0;
x?a
f'(x)?0 ?
x
2
+(2a-4)x+a+<0.
(1)当a>1时,对所有x>0, 有x+(2a-4)x+a>0,即
f'
(x)>0,f(x)在(0,+∞)上单调递增;< br>(2)当a=1时,对x≠1,有x+(2a-4)x+a>0,即
f'(x)?0
,所 以f(x)在(0,1)内单调
递增,在(1,+∞)内递增,又f(x)在x=1处连续,因此f(x )在(0,+∞)内递增;(3)当
0f'(x)?0
,即x+(2a -4)x+a>0,解得x<2-a-
21?a
或x>2-a+
21?a
,因
22
22
22
此,f(x)在(0,2-a-
21?a
)内 单调递增,在(2-a+
21?a
,+∞)内也单调递增,而当
2
2-a-< br>21?a
21?a
时,x+(2a-4)x+a
2<0,即
f'(x)?0
,所以f(x)在
(2-a-
21?a
,2-a+
21?a
)内单调递减。
顆纬纊缫阍额帻轅絀强。
6.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
例7 设
x?(0,
?
2
)
,求证:sinx+tanx>2x.
2
[证明] 设f(x)=sinx+tanx-2x,则
f'(x)
=c osx+secx-2,当
x?(0,
?
2
)
时,
cosx ?
112
?2cosx???2
(因为
22
cosxcosx
cosx
0f'(x)
=cosx+sec
2x-2=cosx+
?
?
1
?
?
??
?
?
0,
.又f(x)在上连续,所以f(x)在
?2?0
???
0 ,
?
2
cosx
?
2
??
2
?
上 单调递增,所以当x∈
?
0,
?
?
?
时,f(x)>f(0 )=0,即sinx+tanx>2x.
滦洁篤钶顱玛媽鉅騍蟻。
2
?
7.利用导数讨论极值。
2
例8 设f(x)=alnx+ bx+x在x
1
=1和x
2
=2处都取得极值,试求a与b的值,并指出这时 f(x)
在x
1
与x
2
处是取得极大值还是极小值。
铫帻礱 倫馈閥咙錚碍鬓。
[解] 因为f(x)在(0,+∞)上连续,可导,又f(x)在x
1
=1,x
2
=2处取得极值,所以
2
?
a??,
?
a?2b?1?0,
?
a
?
?
3
解得
?< br>揮兖瘋湯魎漲
f'(1)?f'(2)?0
,又
f'(x)?
+2bx +1,所以
?
a
x
1
?4b?1?0,
?
b??.
?
?
2
?
6
?
劉鑷颀浈。
所以
f(x)??
2121(x?1)(2?x)
.
lnx?x
2
?x,f'(x)???x?1?
363x33x
79 93


所以当x∈(0,1)时,
f'(x)?0
,所以f(x)在( 0,1]上递减;
当x∈(1,2)时,
f'(x)?0
,所以f(x)在[1,2]上递增;
当x∈(2,+∞)时,
f'(x)?0
,所以f(x)在[2,+∞)上递减。 < br>综上可知f(x)在x
1
=1处取得极小值,在x
2
=2处取得极大值 。
例9 设x∈[0,π],y∈[0,1],试求函数f(x,y)=(2y-1)sinx+( 1-y)sin(1-y)x的最小值。
賧馴獨蛻鸠锕亲闌熱躉。
[解] 首先,当x∈[0,π],y∈[0,1]时,
f(x,y)=(2y-1)sinx+(1-y)s in(1-y)x=(1-y)x
2
?
sin(1?y)x2y?1sinx
?
??
??
2
(1?y)xx
(1?y)
??
=( 1-y)x
2
?
sin(1?y)xsinxy
2
sinx
?
sinx
???
,令g(x)=,
埚銚瀦闈黿棂鹉頷鏃創。
??
2
x
xx
?
(1?y)
?
(1?y)x
g '(x)?
?
?
cosx(x?tanx)
?
(x?),

2
2
x

x?
?
0,
?
?
?
时,因为cosx>0,tanx>x,所以
g'(x)?0

2?

x?
?
?
?
?
,
?
?< br>时,因为cosx<0,tanx<0,x-tanx>0,所以
g'(x)?0
; < br>?
2
?
又因为g(x)在(0,π)上连续,所以g(x)在(0,π)上单调 递减。
又因为0<(1-y)xg(x),即
sin( 1?y)xsinx
??0

(1?y)xx
y
2
sin x
又因为
??0
,所以当x∈(0,π),y∈(0,1)时,f(x,y)>0.
2
x
(1?y)
其次,当x=0时,f(x,y)=0;当x=π时,f(x ,y)=(1-y)sin(1-y)π≥0.
当y=1时,f(x,y)=-sinx+sinx=0;当y=1时,f(x,y)=sinx≥0.
综上,当且仅当x=0或y=0或x=π且y=1时,f(x,y)取最小值0。

第十五章复数
一、基础知识
2
1.复数的定义:设i为方程x=-1的根 ,i称为虚数单位,由i与实数进行加、减、乘、除
等运算。便产生形如a+bi(a,b∈R)的数, 称为复数。所有复数构成的集合称复数集。通
常用C来表示。
袜譚澇唠會鎢鮚駒汤约。
2.复数的几种形式。对任意复数z=a+bi(a,b∈R),a称实部记作Re(z),b称虚部记作Im (z).
z=ai称为代数形式,它由实部、虚部两部分构成;若将(a,b)作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 标,那
么z与坐标平面唯一一个点相对应,从而可以建立复数集与坐标平面内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
之间的一一映射。因此复数可以用点来表示,表示复数的平面称为复平面,x轴称为实轴,
80 93


y轴去掉原点称为虚轴,点称为复数的几何形式;如果将(a,b)作为向量的坐 标,复数z又
对应唯一一个向量。因此坐标平面内的向量也是复数的一种表示形式,称为向量形式;另外
设z对应复平面内的点Z,见图15-1,连接OZ,设∠xOZ=θ,|OZ|=r,则a=rcos θ,b=rsin
θ,所以z=r(cosθ+isinθ),这种形式叫做三角形式。若z=r(co sθ+isinθ),则θ称为z
的辐角。若0≤θ<2π,则θ称为z的辐角主值,记作θ=Arg( z). r称为z的模,也记作|z|,
由勾股定理知|z|=
a
2
?b2
.如果用e表示cosθ+isinθ,则z=re,称为复数的指数形
iθiθ
式。
儀膩氬畴凛搗饽鯇铕鍛。
3.共轭与模,若z=a+bi,(a,b∈R),则
z?
a-bi称为z的共轭复数。模与共轭的性质有:
(1)
z
1
?z
2
?z
1
?z
2
;(2)
z
1
?z
2
?z
1
?z
2
;(3)
z?z?|z|< br>2
;(4)
?
?
?
z
1
?
z
1
?
?
;(5)
?
?
z
2
?
z
2
(6)
|
|z
1
?z
2
|?|z
1
|?|z
2
|

2222
z
1
|z< br>1
|
;(7)||z
1
|-|z
2
||≤|z
1
±z
2
|≤|z
1
|+|z
2
|;(8)|?
z
2
|z
2
|
1

綰盞檢谜參辉 靜鶘斬強。
z
|z
1
+z
2
|+|z
1
-z
2
|=2|z
1
|+2|z
2
|;(9)若|z|=1 ,则
z?
4.复数的运算法则:(1)按代数形式运算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与实数范围内一 致,运
算结果可以通过乘以共轭复数将分母分为实数;(2)按向量形式,加、减法满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3)按三角形式,若z
1
=r
1
(cosθ
1
+isinθ
1
), z
2
=r
2
(cosθ2
+isinθ
2
),则
z
1
?
?z
2
=r
1
r
2
[cos(θ
1

2)+isin(θ
1

2
)];若
z
2
?0 ,
z
1
r
1
[cos(θ
1

2
)+isin(θ
1

?
z
2
r
2
2
)],用指数形式记为z
1
z
2
=r
1
r
2
e
i(θ1+θ2)
,
z
1
r
1
i(< br>?
1
?
?
2
)
?e.
驍朮殺马国彦镦亏運蚁 。
z
2
r
2
n
5.棣莫弗定理:[r(cosθ+isi nθ)]=r(cosnθ+isinnθ).
6.开方:若
w
n
?
r(cosθ+isinθ),则
w?
n
r(cos
k=0,1,2,…, n-1。
7.单位根:若w=1,则称w为1的一个n次单位根,简称单位根,记Z
1
=
cos
则全部单位根可表示为1,
Z
1
,
Z
1
,?,Z
1
2n?1
n
n
?
?2k
?n
?isin
?
?2k
?
n
)

2< br>?
2
?

?isin
nn
k
.单位根的基本 性质有(这里记
Z
k
?Z
1

k=1,2,…,n-1): (1)对任意整数k,若k=nq+r,q∈Z,0≤r≤n-1,有Z
nq+r
=Z
r
;(2)对任意
mmm
整数m,当n≥2时,有
1?Z
1
?Z
2
???Z
n?1
=
?
?
0,当n|m,特别1+Z
1
+Z
2
+…+Z
n-1
=0;(3)?
n,当n|m,
2
x+x+…+x+1=(x-Z
1
)(x- Z
2
)…(x-Z
n-1
)=(x-Z
1
)(x-
Z
1
)…(x-
Z
1
n-1n-2
n?1
).琼壘攬廟嬪貸鐒冲总鬢。
8.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1)两个复数实部和虚部分别对应相等;( 2)两个复数的模和辐角
主值分别相等。
9.复数z是实数的充要条件是z=
z;z是纯虚数的充要条件是:z+
z
=0(且z≠0).
81 93


10.代数基本定理:在复数范围内,一元n次方程至少有一个根。
11.实 系数方程虚根成对定理:实系数一元n次方程的虚根成对出现,即若z=a+bi(b≠0)
是方程的一 个根,则
z
=a-bi也是一个根。
镐鹰擴細帧嬸钜参赀湞。
22
12.若a,b,c∈R,a≠0,则关于x的方程ax+bx+c=0,当Δ=b-4ac<0时方程的根为< br>x
1,2
?
?b???i
.
櫳随憐辯慘误輩坚媼跃。
2a
二、方法与例题
1.模的应用。
2n2n
例1 求证:当n∈N
+
时,方程(z+1)+(z-1)=0只有纯虚根。
2n2n2n2n22
[证明] 若z是方程的根,则(z+1)=-(z-1),所以|( z+1)|=|-(z-1)|,即|z+1|=|z-1|,
即(z+1)(
z
+1 )=(z-1)(
z
-1),化简得z+
z
=0,又z=0不是方程的根,所 以z是纯虚数。

递幀鶼掸哑赂对詫删。
例2 设f(z)=z+az+b,a, b为复数,对一切|z|=1,有|f(z)|=1,求a,b的值。
岚讴將杂梔褲諂
强吴約。
2
[解] 因为4=(1+a+b)+(1-a+b)-(-1+ai+b)-(-1-ai+b)
=|f(1)+f(-1)-f(i)-f(-i)|

≥|f(1)|+|f(-1)|+|f(i)|+|f(-i)|=4,其中等号成立。
所以f(1),f(-1),-f(i),-f(-i)四个向量方向相同,且模相等。
所以f(1)=f(-1)=-f(i)=-f(-i),解得a=b=0.
2.复数相等。
2
例3 设λ∈R,若二次方程(1-i)x+(λ+i)x+1+λi=0有两个虚根,求 λ满足的充要条件。
诘绫奐芗毡湊讪护蜕锻。
2
?
?
x?
?
x?1?0
[解] 若方程有实根 ,则方程组
?
有实根,由方程组得(λ+1)x+λ+1=0.若λ
2
??
x?x?
?
?0
=-1,则方程x-x+1=0中Δ<0无实根,所以 λ≠-1。所以x=-1, λ=2.所以当λ≠2时,方
程无实根。所以方程有两个虚根的充要条件为 λ≠2。
則滨囪锈漸荛蘞暧儻强。
3.三角形式的应用。
n
例4 设n ≤2000,n∈N,且存在θ满足(sinθ+icosθ)=sinnθ+icosnθ,那么这样的n有< br>多少个?
脅悦嘸剄牵临脔歼脫蟻。
[解] 由题设得
2
[cos (?
?
)?isin(?
?
)]
n
?cosn(?
?
)?isin(?
?
)?cos(?n
?
)?isin(?n?
)
222222
,所以n=4k+1.又因为0≤n≤2000,所以1≤k≤ 500,所以这样的n有500个。
4.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例5 计算:(1 )
C
100
?C
100
?C
100
???C
100
;(2)
C
100
?C
100
?C
100
???C
100

??????
[解] (1+i)=[(1+i )]=(2i)=-2,
=
1002505050
由二项式定理(1+i)=
)+(
100
0
C
100
?C
100
i?C100
i
2
???C
100
i?C
100
i< br>024100
(C
100
?C
100
?C
100???C
100
50

C
100
?C
100?C
100
???C
100
)i,比较实部和虚部,得
C
100
?C
100
?C
100
???C
100
= -2,
82 93


13599
C
100
?C100
?C
100
???C
100
=0。
鱷劳醫滿癭縵 緹淀鷸魇。
5.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
例6 以定长线段BC为一边任作ΔABC,分别 以AB,AC为腰,B,C为直角顶点向外作等腰
直角ΔABM、等腰直角ΔACN。求证:MN的中点 为定点。
禀魯凍訟穷鸢纩犷绪浊。
[证明] 设|BC|=2a,以BC中点O为原点,B C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复平面,则B,
C对应的复数为-a,a,点A,M,N对应的复数为 z
1
,z
2
,z
3
,
CA?z
1
?a,BA?z
1
?a
,由复数
乘法的几何意义得:
CN?z
3
?a??i(z
1
?a)
,①
BM?z
2
?a ??i(z
1
?a)
,②由①+
②得z
2
+z
3< br>=i(z
1
+a)-i(z
1
-a)=2ai.设MN的中点为P,对 应的复数z=
z
2
?z
3
?ai
,为定值,
2所以MN的中点P为定点。
阴錳僥韞縱纾碩盘鲂躍。
例7 设A,B,C,D为平面上任意四点,求证:AB?AD+BC?AD≥AC?BD。
[证明] 用 A,B,C,D表示它们对应的复数,则(A-B)(C-D)+(B-C)(A-D)=(A-C)(B-D) ,因
为|A-B|?|C-D|+|B-C|?|A-D|≥(A-B)(C-D)+(B-C)(A- D).
滬賦麗妩绽駢猃筹竅刪。
所以|A-B|?|C-D|+|B-C|?|A-D|≥|A-C|?|B-D|, “=”成立当且 仅当
Arg(
B?AB?CD?AB?C
)?Arg()
,即
Arg ()?Arg()
=π,即A,B,C,D共圆时
D?AC?D
B?AD?C
成立。不等式得证。
鋼萵鹾禅恥磧澀绕顛约。
6.复数与轨迹。
例8 ΔABC 的顶点A表示的复数为3i,底边BC在实轴上滑动,且|BC|=2,求ΔABC的外心
轨迹。
恺穡鸯赌茔颉槠缧猪鍛。
[解]设外心M对应的复数为z=x+yi(x,y∈R),B,C点对应 的复数分别是b,b+2.因为外心M
是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而AB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z-b| =|z-3i|,BC的垂直平分线的方
程为|z-b|=|z-b-2|,所以点M对应的复数z满足 |z-b|=|z-3i|=|z-b-2|,消去b解得
4
x
2
?6(y? ).
谪櫚鲮鲛蟻狭攛节闲歸。
3
所以ΔABC的外心轨迹是轨物线。
7.复数与三角。
例9 已知cosα+cosβ+cosγ=sinα+sinβ+si nγ=0,求证:cos2α+cos2β+cos2γ=0。
嗆寶骠戰讥閏惧藓澆蚂。
[证明] 令z
1
=cosα+isinα,z
2
=cosβ+i sinβ,z
3
=cosγ+isinγ,则
z
1
+z
2
+z
3
=0。所以
z
1
?z
2
?z
3
?z
1
?z
2
?z
3
?0.
又因为| z
i
|=1,i=1,2,3.
所以z
i
?
z
i
=1,即
z
i
?
1
.

z
i222
由z
1
+z
2
+z
3
=0得
x
1
?x
2
?x
3
?2z
1
z
2< br>?2z
2
z
3
?2z
3
z
1
?0.


z
1
z
2
?z
3
z
2
?z
3
z
1
?z
1
z
2
z< br>3
?
?
?
111
?
??
?
?z1
z
2
z
3
(z
1
?z
2
? z
3
)?0.

?
?
z
1
z
2< br>z
3
?
83 93


22
?z
3
?0.
所以
z
12
?z
2
所以cos2α+cos2β+cos2γ+i(sin2α+sin2 β+sin2γ)=0.
所以cos2α+cos2β+cos2γ=0。
000
例10 求和:S=cos20+2cos40+…+18cos18×20.
0018000
[解] 令w=cos20+isin20,则w=1,令P=sin20+ 2sin40+…+18sin18×20,则
218231819
S+iP=w+2w+…+ 18w. ①由①×w得w(S+iP)=w+2w+…+17w+18w,②由①-②得
?
1
w(1?w
18
)
?18w3
?
?18w
19,所以S+iP=(1-w)(S+iP)=w+w+…+w-18w=,
??9
?
?i
?
??
1?w
1?w
?
22
?
21 819
所以
S??.
瑩買马縷誣瀏峽讥鐋魘。
8.复数与多项式。
nn-1
例11 已知f(z)=c
0
z+c
1
z+…+ c
n-1
z+c
n
是n次复系数多项式(c
0
≠0). < br>求证:一定存在一个复数z
0
,|z
0
|≤1,并且|f(z
0
)|≥|c
0
|+|c
n
|.
[证明] 记c
0
z+c
1
z+…+c
n-1
z=g(z),令
?
=Arg(c
n
)-Arg(z
0
),则方程g(Z)-c
0e=0为n次方

程,其必有n个根,设为z
1
,z
2
,…,z
n
,从而g(z)-c
0
e=(z-z
1
)(z -z
2
)?…?(z-z
n
)c
0
,令z=0
iθ n
得-c
0
e=(-1)z
1
z
2
…z
n
c
0
,取模得|z
1
z
2
…z
n
|=1。所以z
1
,z
2
,…,z
n
中必有一个z
i
使得|z
i
|≤
iθiθ
1,从而f(z
i
)= g(z
i
)+c
n
=c
0
e=c
n
,所以 |f(z
i
)|=|c
0
e+c
n
|=|c
0|+|c
n
|.
麼颛飑鋇谮锂埚说枞濁。
9.单位根的应用。
例12 证明:自⊙O上任意一点p到正多边形A
1
A
2
…An
各个顶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定值。
[证明] 取此圆为单位圆,O为原点,射线OA
n
为实轴正半轴,建立复平面,顶点A
1
对应复
nn-1iθ
9
2
数设为
?
?e
2
?
i
n
, 则顶点A
2
A
3
…A
n
对应复数分别为ε,ε,…,ε.设 点p对应复数z,则
n
23n
|z|=1,且=2n-
?
|pAk?1
k
|?
?
|z?
?
|?
?
(z ?
?
)(z?
?
)?
?
(2?
?
k
z?
?
k
z)
纵钧顶
2k2kk
k?1k?1k?1nnn
产賺栖疊账郏跃。
=2n-
z
?
?
k?1n
k
?z
?
?
?2n?z
?
?
?z< br>?
?
k
?2n.
命题得证。
k
k?1k?1k?1
n
k
nn
10.复数与几何。
例13 如图15-2所示,在四边形ABCD内存在一点P,使得ΔPAB,ΔPCD都是以P为直 角
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求证:必存在另一点Q,使得ΔQBC,ΔQDA也都是以Q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飑误阕殇辈釹冈踬慍别。
[证明] 以P为原点建立复平面,并用 A,B,C,D,P,Q表示它们对应的复数,由题设及
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知D=iC,B=iA;取
Q?
三角形;又由C-Q=i(B-Q)得
C?iB
,则C-Q=i(B-Q ),则ΔBCQ为等腰直角
1?i
DA
?Q?i(?Q)
,即A-Q=i(D -Q),所以ΔADQ也为等腰直角
ii
三角形且以Q为直角顶点。综上命题得证。
燈 缨镳虏鑑摯兩迳贈級。
例14 平面上给定ΔA
1
A
2
A
3
及点p
0
,定义A
s
=A
s-3
,s≥4,构 造点列p
0
,p
1
,p
2
,…,使得p
k+1为绕
0
中心A
k+1
顺时针旋转120时p
k
所到达的 位置,k=0,1,2,…,若p
1986
=p
0
.证明:ΔA
1< br>A
2
A
3
为等边
三角形。
鋪狱锹镦铊轹鸕钳尴锼。
84 93


[证明] 令u=
e
i
?
3
,由题设,约定用点同时表示它们对应的复数,取给定平面为复平面,则
p
1
=(1+u)A
1
-up
0
,
搀挠销嚦鍺庞骢锇谂归。
p
2
=(1+u)A
2
-up
1
,
p
3
=(1+u)A
3
-up
2
,
22
①×u+②×(-u)得p
3
=(1+u)(A
3
-uA
2
+uA
1
)+p
0
=w+p
0
,w为与p
0
无关的常数。同理得
22
p
6
=w+p
3
=2w +p
0
,…,p
1986
=662w+p
0
=p
0
,所以w=0,从而A
3
-uA
2
+uA
1
=0. 由u=u-1得A
3
-A
1
=(A
2
-A
1

u,这说明ΔA
1
A
2
A
3
为正三角形。赶呗铌瑪镬質飆镧嗩螞。

第十六章平面几何
一、常用定理(仅给出定理,证明请读者完成)
梅涅劳斯定理设
A',B',C'< br>分别是ΔABC的三边BC,CA,AB或其延长线上的点,若
A',B',C'
三点共 线,则
BA'CB'AC'
???1.

A'CB'AC'B
BA' CB'AC'
???1.

A',B',C'
三点共线。
A'CB 'AC'B
梅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条件同上,若
塞瓦定理设
A',B',C'
分别是ΔABC的三边BC,CA,AB或其延长线上的点,若
AA',BB',CC'
三线平 行或共点,则
BA'CB'AC'
???1.

A'CB'AC'B
塞瓦定理的逆定理设
A',B',C'
分别是ΔABC的三边BC,CA,AB或其延长线上的 点,若
BA'CB'AC'
???1.

AA',BB',CC'
三 线共点或互相平行。
A'CB'AC'B
角元形式的塞瓦定理
A',B',C'分别是ΔABC的三边BC,CA,AB所在直线上的点,则
AA',BB',CC'
平行 或共点的充要条件是
sin?BAA'sin?ACC'sin?CBB'
???1.

sin?A'ACsin?C'CBsin?B'BA
广义托勒密定理设ABCD为任意凸四边 形,则AB?CD+BC?AD≥AC?BD,当且仅当A,B,C,D四
点共圆时取等号。
奪 鱖钞諄隉媽阵隐見魇。
斯特瓦特定理设P为ΔABC的边BC上任意一点,P不同于B,C,则有 < br>AP=AB
?
22
PC
2
BP
+AC
?-BP?PC.
BCBC
西姆松定理过三角形外接圆上异于三角形顶点的任意一点作三边 的垂线,则三垂足共线。
西姆松定理的逆定理若一点在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上的射影共线,则该点在三角形的外接圆
上。
九点圆定理三角形三条高的垂足、三边的中点以及垂心与顶点的三条连线段的中点,这九点
共圆 。
蒙日定理三条根轴交于一点或互相平行。(到两圆的幂(即切线长)相等的点构成集合为一
条直线,这条直线称根轴)
覘閂遗餌颠诞鎘飞凄测。
欧拉定理ΔABC的外心O,垂心H,重心G三点共线,且
OG?
二、方法与例题
85 93
1
GH.

2


1.同一法。 即不直接去证明,而是作出满足条件的图形或点,然后证明它与已知图形或点
重合。
000
例1 在ΔABC中,∠ABC=70,∠ACB=30,P,Q为ΔABC内部两点 ,∠QBC=∠QCB=10,∠
0
PBQ=∠PCB=20,求证:A,P,Q三点共线。< br>伫轤辇巩駐吴铡骖苎蹌。
[证明] 设直线CP交AQ于P
1
,直线BP交 AQ于P
2
,因为∠ACP=∠PCQ=10,所以
①在ΔABP,ΔBPQ,ΔAB C中由正弦定理有
缍蟈跸纭鲢蠑釃鳓龉別。
0
APAC

?
CQ
QP
1
QP
2
AP
2
BQ
ABABAC
,②,③
?.

?
?
00
0
sin30sin70
sin20sin?BP
2
Q
sin?AP
2
Bsin?ABP
2
由②,③,④得
APAP
1
?
2
。又因为P
1
,P
2
同在线段AQ上,所以P
1
,P
2
重合,又BP与
QPQP
21
CP仅有一个交点,所以P< br>1
,P
2
即为P,所以A,P,Q共线。
骖紈贽辅鸞內轮黩緲级。
2.面积法。
例2 见图16-1,◇ABCD中,E,F分别是CD,BC上的点,且B E=DF,BE交DF于P,求证:
AP为∠BPD的平分线。
瘍瀉谪鸾與苈貧倀鯖鎪。
[证明] 设A点到BE,DF距离分别为h
1
,h
2
,则 11
BE?h
1
,S
?ADF
?DF?h
2
,

22
1
又因为
S
?ABE
?
S
◇ABCD
=S
ΔADF
,又BE=DF。
2
S
?ABE
?
所以h
1
=h
2
,所以PA为∠BPD的平分线。
3.几何变换。
例3 (蝴蝶定理)见图16-2,AB是⊙O的一条弦,M为AB中点, CD,EF为过M的任意弦,
CF,DE分别交AB于P,Q。求证:PM=MQ。
鏇帶诼齋俦 龍诮剄箫歸。
[证明] 由题设OM
?
AB。不妨设
AF?BD
。作D关于直线OM的对称点
D'

连结
PD',D'M,DD',D'F
,则
D'M?DM.?PMD'??DMQ.
要证PM=MQ,只需证
?PD 'M??MDQ
,又∠MDQ=∠PFM,所以只需证F,P,M,
D'
共圆。 因为∠
PFD'
=180-
MDD'
=180-∠
MD'D=180-∠
PMD'
。(因为
DD'?
OM。AB
DD'
所以F,P,M,
D'
四点共圆。所以Δ
PD'M
≌ΔMD Q。所以MP=MQ。
例4 平面上每一点都以红、蓝两色之一染色,证明:存在这样的两个相似三 角形,它们的
相似比为1995,而且每个三角形三个顶点同色。
桥儲诎膿剝編覽員饰蚕。
[证明] 在平面上作两个同心圆,半径分别为1和1995,因为小圆上每一点都染以红、蓝
两色之一,所以小圆上必有五个点同色,设此五点为A,B,C,D,E,过这两点作半径并将
半径延 长分别交大圆于A
1
,B
1
,C
1
,D
1
,E
1
,由抽屉原理知这五点中必有三点同色,不妨设
为A
1
,B< br>1
,C
1
,则ΔABC与ΔA
1
B
1
C1
都是顶点同色的三角形,且相似比为1995。
运馔觯銥员鳏莶
殼癤魎。
000
4.三角法。
0
例5 设AD,BE与CF为ΔABC的内角平分 线,D,E,F在ΔABC的边上,如果∠EDF=90,
求∠BAC的所有可能的值。
嶁铧蜕 况塏纪聵嵐閼測。
86 93


[解] 见图16-3,记∠ADE=α,∠EDC=β,
??
-α,∠BDF=-β,
22
AEDECEDE
由正弦定理:,
?,?
A
sin< br>?
sin
?
sinC
sin
2
AEsin
?
sinC
得,
??
A
CEsin
?
sin
2
AEAB
ABBC
sin
?
sinCsinC
又由角平 分线定理有,又,所以,
?
?
??
A
ECBC
sinCs inA
sin
?
sinA
sin
2
sin
?
A
sin?BDFA
cos
?
A
化简得
?2cos
,同理
?2cos.

?2cos
,即
sin
?
2cos
?
2
sin?ADF2
sin
?
cos
?
所以,所以sinβcosα-cosβsinα=sin(β-α)=0.
?
si n
?
cos
?
A12
又-π<β-α<π,所以β=α。所以
cos?
,所以A=π。
223
由题设∠FDA=
5.向量法。
例6 设P是ΔABC所在平面上的一点,G是ΔABC的重心,求证:PA+PB+PC>3PG.
[证明] 因为
PA?PB?PC?PG?GA?PG?GB?PG?GC?3PG?GA ?GB?GC
,又G为Δ
ABC重心,所以
GA?GB?GC?0.

(事实上设AG交BC于E,则
AG?2GE?GB?GC
,所以
GA?GB?GC ?0

所以
PA?PB?PC?3PG
,所以
|PA|?|PB| ?|PC|?|PA?PB?PC|?3|PG|.

又因为
PA,PB,PC
不全共线,上式“=”不能成立,所以PA+PB+PC>3PG。
6.解析法。
例7 H是ΔABC的垂心,P是任意一点,HL
?
PA,交PA于L,交BC于X,HM
?
PB,交PB
于M,交CA于Y,HN
?
PC交PC于N,交AB于Z,求证 :X,Y,Z三点共线。
詳谩营淀尘駙绮戀
渎跄。
[解] 以H为原点,取不与条 件中任何直线垂直的两条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用(x
k
,y
k
)表示点k对应的坐标,则直线PA的斜率为
y
P
?y
A
x?x
A
,直线HL斜率为
P

x
P
?x
A
y
A
?y
P
直线HL的方程为x(x
P
-xA
)+y(y
P
-y
A
)=0.
劝脱苈认弳碭籃撿锔别 。
又直线HA的斜率为
y
A
x
,所以直线BC的斜率为
?
A
,直线BC的方程为xx
A
+yy
A
=x
Ax
B
+y
A
y
B
,
x
A
y< br>A
②又点C在直线BC上,所以x
C
x
A
+y
Cy
A
=x
A
x
B
+y
A
y
B
.
脚癫肤险扩项盗柵楨級。
87 93


同理可得xB
x
C
+y
B
y
C
=x
A
x
B
+y
A
y
B
=x
A
x
C
+y
A
y
C
.
又因为X是BC与HL的交点,所以点X坐标满足 ①式和②式,所以点X坐标满足
xx
P
+yy
P
=x
Ax
B
+y
A
y
B
.④同理点Y坐标满足xx
P
+yy
P
=x
B
x
C
+y
B
y< br>C
.⑤点Z坐标满足xx
P
+yy
P
=x
C
x
A
+y
C
y
A
.
鳜晕缠墮攢焕燼湯釣锾。
由③知④,⑤,⑥表示同一直线方程,故X,Y,Z三点共线。
7.四点共圆。
例8 见图16-5,直线l与⊙O相离,P为l上任意一点,PA,PB为圆的两条切线,A,B< br>为切点,求证:直线AB过定点。
窮坟绯礪桨鑊浇濾报当。
[证明] 过O作OC< br>?
l于C,连结OA,OB,BC,OP,设OP交AB于M,则OP
?
AB, 又因为
OA
?
PA,OB
?
PB,OC
?
PC。< br>雋鷦线貸淚瀉楨現躜蠶。
所以A,B,C都在以OP为直径的圆上,即O,A,P,C,B五点共圆。
AB与OC是此圆两条相交弦,设交点为Q,
又因为OP
?
AB,OC
?
CP,
所以P,M,Q,C四点共圆,所以OM?OP=OQ?OC。
OA
2
由射影定理OA=OM?OP,所以OA=OQ?OC,所以OQ=(定值)。
OC
22
所以Q为定点,即直线AB过定点。

第十七章整数问题
一、常用定义定理
1.整除:设a,b∈Z,a≠0,如果存在q∈Z使得b=aq,那么称 b可被a整除,记作a|b,且
称b是a的倍数,a是b的约数。b不能被a整除,记作a b.
浃陝箫髏滩铲掳硤嶸魉。
2.带余数除法:设a,b是两个给定的整数,a≠0,那么, 一定存在唯一一对整数q与r,满
足b=aq+r,0≤r<|a|,当r=0时a|b。
钰跡 禀悯獺枫慪緊謨测。
3.辗转相除法:设u
0
,u
1
是给定的两个 整数,u
1
≠0,u
1
u
0
,由2可得下面k+1个等 式:
u
0
=q
0
u
1
+u
2
,0 2
<|u
1
|;
慚訊皱绾矶鑾尔綽场躒。
u
1
=q
1
u
2
+u
3
,03
2

u
2
=q
2
u
3
+u
4
,04
3


u
k-2
=q
k-2
u
1
+u
k-1
+u
k
,0k
k-1

u
k-1
=q
k-1
u
k+1
,0k+1
k

u
k
=q
k
u
k+1
.
4.由3可得: (1)u
k+1
=(u
0
,u
1
);(2)d|u
0
且d|u
1
的充要条件是d|u
k+1
;(3)存在整数x
負繼
环钇簽摶圓翹讨剄。
0
,x
1
,使u
k+1
=x
0
u
0
+x
1
u
1
.
a a
a
5.算术基本定理:若n>1且n为整数,则
n?p
1
1
p
2
2
?p
k
k
,其中p
j
(j=1, 2,…,k)是质数
(或称素数),且在不计次序的意义下,表示是唯一的。
哝瀅烁兩绍车卫蓽 劇纨。
6.同余:设m≠0,若m|(a-b),即a-b=km,则称a与b模同m同余,记为a≡ b(modm),也
称b是a对模m的剩余。
蓠愷渔樓縷帜儉蝸葒鍰。
7.完全剩余 系:一组数y
1
,y
2
,…,y
s
满足:对任意整数a有且 仅有一个y
j
是a对模m的剩余,
即a≡y
j
(modm),则y< br>1
,y
2
,…,y
s
称为模m的完全剩余系。
龅勱泶 蕭胶譎齟訪乔當。
p-1p
8.Fermat小定理:若p为素数,p>a,(a,p)=1 ,则a≡1(modp),且对任意整数a,有a≡
88 93


a(modp).
紳魇橥鐫萊殼鳏諶缦蚕。
9.若(a,m)=1, 则
a
?
(m)
≡1(modm),
?
(m)称欧拉函数。
10.(欧拉函数值的计算公式)若
m?p
a
1
1
p?p< br>,则
?
(m)=
m
?
(1?
a
2
2
a
k
k
k
i?1
1
).

pi
11.(孙子定理)设m
1
,m
2
,…,m
k
是k个两两互质的正整数,则同余组:
x≡b
1
(modm
1
) ,x≡b
2
(modm
2
),…,x≡b
k
(modmk
)有唯一解,
x≡
M
1
M
1
b
1
+
M
2
M
2
b
2
+…+
M
k
'
M
k
b
k
(modM),
其中M=m1
m
2
m
k

M
i
=
''
M
,i=1,2,…,k;
M
i
'
M
i≡1(modm
i
),i=1,2,…,k.
m
i
二、方法与例题
1.奇偶分析法。
例1 有n个整数,它们的和为0,乘积为n,(n>1),求证:4|n。
[证明] 设这n个整数为a
1
,a
2
,…,a
n
,则a
1
,a
2
,…,a
n
=n,①
a
1
+a
2
+…+a
n
=0。②
首先n 为偶数,否则a
1
,a
2
,…,a
n
均为奇数,奇数个奇数 的和应为奇数且不为0,与②矛盾,
所以n为偶数。所以a
1
,a
2
,…,a
n
中必有偶数,如果a
1
,a
2
,…,a
n
中仅有一个偶数,则a
1
,a
2
,…,a
n
中还 有奇数个奇数,从而a
1
+a
2
+…+a
n
也为奇数与②矛 盾,所以a
1
,a
2
,…,a
n
中必有至少2个
偶 数。所以4|n.
飫锬柽参蠼诎驊贄鳜魚。
2.不等分析法。
333222
例2 试求所有的正整数n,使方程x+y+z=nxyz有正整数解。 2332333
解设x,y,z为其正整数解,不妨设x≤y≤z,则由题设z|(x+y),所以 z≤x+y,但x≤
x
3
?y
3
22332222244
x z,y≤yz,因而z=nxy-≥nxy-(x+y),故x+y≥z≥[nxy-(x+y)],所以nxy
2
z
23222
≤2nxy(x+y)+x+y,所以nxy<
2< br>?
?
2233
?
11
?
11
。若x≥2,则 4≤
?
?
??
33
?
ny
?
xy
?
nx
nxy<
2
?
?
?
11
?
11
211
2???
≤3,矛盾。所以x=1,所以ny<,此式当且
??
??
3
?
nx
3
ny
3
yn
ny
xy
??
23323
仅当y≤3时成立。又z|(x+y),即z|( 1+y),所以只有y=1,z=1或y=2,z=3,代入原方
程得n=1或3。
烛赇撺状訪 双颓軫纊澮。
3.无穷递降法。
22222
例3 确定并证明方程a+b+c=ab的所有整数解。
解首先(a,b,c)=(0,0,0)是方程的整 数解,下证该方程只有这一组整数解。假设(a
1
,b
1
,c
1)是
方程的另一组整数解,且a
1
,b
1
,c
1
不全为0,不妨设a
1
≥0,b
1
≥0,c
1
≥0且a
1
?b
1
?c
1
?0


a
1
b
1
≡1或0(mod4)知a
1
,b
1,c
1
都是偶数(否则
a
1
?b
1
?c
1
22222
222
a
1
2
b
1
2(mod4)),从而
89 93


(
a
1
b
1
c
1
abc
,,)
是方程x
2
+y2
+z
2
=2x
2
y
2
的一组整数解,且不全 为0,同理可知
1
,
1
,
1
也都
222222a
1
b
1
c
1
222422
,,)
为 方程x+y+z=2xy的解。这一过程可以无限进行下去,另一方面
2
2
2
2
2
2
kkk
是偶数
(
a
1
,b
1
,c
1
为有限的整数,必存在k∈N,使2>a
1
,2>b
1
,2>c
1
,从而
a
1
b
1
c
1
,
k
,
k
不是整数,矛盾。
k
222
所以该方程仅有一组整数解(0,0,0).
锊莅拦诱谂蠣鬮鄲馱跞。
4.特殊模法。
例4 证明: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它们不能表示成少于10个奇数的平方和。
222
[证明] 考虑形如n=72k+66,k∈N的正整数,若
n?x
1
?x
2
???x
s
,其中x
i
为奇数,
i=1,2,…,s且1≤s≤9。因为n≡2(mod8),又
x
i
2
≡1 (mod8),所以只有s=2.所以
n?x
1
?x
2

又 因为
x
i
≡2或0(mod3),且3|n,所以3|x
1
且3|x
2
,所以9|n。但n=72k+66≡3(mod9),
矛盾。所以n不能表示成少 于10个奇数的平方和,且这样的n有无穷多个。
擼秽悭飓貶儻锭鈮
盐刭。
2
22
5.最小数原理。
442
例5 证明:方程x+y=z没有正整数解。
[证明] 假设原方程有一组正整数解(x
0
,y
0
,z
0
),并且z
0
是所有正整数解z中最小的。 因此,
2222
22222
2
2
(x
0
)?(y< br>0
)?z
0
,则
x
0
?
a-b,
y
0
=2ab,z
0
=a+b,其中(a,b)=1,a,b一奇一偶。假设a
2222
为偶数,b为奇数,那么
x
0
?z
0
?0
(mod4),而
x
0
?a?b?3
(mod4),矛盾,所以a< br>222
为奇数,b为偶数。于是,由
x
0
?b?a
得x0=p -q,b=2pq,a=p+q(这里(p,q)=1,p>q>0,p,q
2222
222< br>为一奇一偶)。从而推得
y
0
?2ab?4pq(p?q)
,因为p, q,p+q两两互质,因此它们必
22
须都是某整数的平方,即p=r,q=s,p+q=t, 从而r4+s4=t2,即(r,s,t)也是原方程的解,
22222
且有t躓椭异歲踊舆鈴錐隽紈。
6.整除的应用。
22222
n
3
?1
例6 求出所有的有序正整数数对(m,n),使得是整数。
mn?1
解(1)若n=1,则
2
是整数,所以m-1=1或2,所以(m,n)=(2,1),(3,1).
m?1n
3
?1n
3
?1?22
??n
2
?n?1?
(2)若m=1,则,所以n-1=1或2,所以
n?1n?1n?1
(m,n)=( 1,2),(1,3).
90 93


m
3
n
3
?1
?(m
3
n
3
?1)?m
3
(n3
?1)m
3
?1
?
(3)若m>1,n>1,因为是整数,所 以也是整
mn?1
mn?1mn?1
数,所以m,n是对称的,不妨设m≥n, n
3
?1n
3
?n?n?11
??n?
ⅰ)若m=n, 则
2
为整数,所以n=2,m=2.
2
n?1
n?1n?1
n
3
?1
ⅱ)若m>n,因为n+1≡1(modn),mn-1≡-1(modn ),所以≡-1(modn).
mn?1
3
n
3
?1n
3
?1n
3
?11
??n?,
所以存在k∈N,使kn-1=,又k n-1=
22
mn?1n?1
mn?1n?1
n
3
?1n
2
?12
1
?n?1?.
所以(k-1)n<1+,所以k =1,所以n=1=,所以
m?
mn?1
n?1n?1
n?1
所以n -1=1或2,所以(m,n)=(5,3)或(5,2).
同理当m综上(m,n)=(1,2), (2,1),(1,3),(3,1),(2,2),(2,5),(5,2),(3,5),(5,3).娆孙岗糶遷鼴逊間濰
锾。
7.进位制的作用
5
例7 能否选择19 83个不同的正整数都不大于10,且其中没有3个正整数是等差数列中的
连续项?证明你的结论。誊乔娴軛钞緬蹕頂鍔录。
5
解将前10个自然数都表示为三进制,在这些三进制数中只选 取含数字0或1(而不含数字
2)的数组成数集T,下证T中的数符合要求。
儼穎垄鳶銓鲳谭餓 橥蜆。
105115
(1)因为3<10<3,所以前10个自然数的三进制至多由11个数 字组成,因而T中的元素
21011
个数共有1+2+2+…+2=2-1=2047>198 3(个)。这是因为T中的k位数的个数相当于用0,
k-1
1这两个数在k-1个位置上可重 复的全排列数(首位必须是1),即2,k=1,2,…,11.
縫鈑哗
搀锶粪詿魷钱鱼。
(2)T中最大的整数是1+3+3+…+3=88573<10。
(3)T中任意三个数不 组成等差排列的三个连续项。否则,设x,y,z∈T,x+z=2y,则2y必
只含0和2,从而x和 z必定位位相同,进而x=y=z,这显然是矛盾的。
驥誡厕聪閘饈衅鴦擄浍。

第十八章组合
1.抽屉原理。
例1 设整数n≥4,a
1
,a
2
,…,a
n
是区间(0,2n)内n个不同的整数,证明:存在集合{a< br>1
,a
2
,…,a
n
}
的一个子集,它的所有元素之 和能被2n整除。
瘾繽删铙韪監莢龜輅躒。
[证明] (1)若n
?
{a
1
,a
2
,…,a
n
},则n个不同的数属于n-1个集合 {1,2n-1},
{2,2n-2},…,{n-1,n+1}。由抽屉原理知其中必存在两个数a< br>i
,a
j
(i≠j)属于同一集合,从而
a
i
+a< br>j
=2n被2n整除;
镶狹偿儺飯静缲倾废剄。
(2)若n∈{a
1
,a
2
,…,a
n
},不妨设a
n
=n,从a1
,a
2
,…,a
n
-1
(n-1≥3)中任意取3个 数a
i
, a
j
, a
k
(a
i
,j
<
a
k
) ,则a
j
-a
i
与a
k
-a
i
中至少有一 个不被n整除,否则a
k
-a
i
=(a
k
-a
j< br>)+(a
j
-a
i
)≥2n,这与a
k
∈(0,2n )
矛盾,故a
1
,a
2
,…,a
n-1
中必有两个 数之差不被n整除;不妨设a
1
与a
2
之差(a
2
-a1
>0)不被n
整除,考虑n个数a
1
,a
2
,a1
+a
2
,a
1
+a
2
+a
3
,…,a
1
+a
2
+…+a
n-1

櫬攣亵濁骗 点結区贡纩。
91 93
2105


ⅰ)若这n个数中有一个被n 整除,设此数等于k
n
,若k为偶数,则结论成立;若k为奇数,
则加上a
n
=n知结论成立。
遞嘸齙規鰍鏜竖啬壺鍍。
ⅱ)若这n个数中没有一个被n整除,则 它们除以n的余数只能取1,2,…,n-1这n-1个值,
由抽屉原理知其中必有两个数除以n的余数 相同,它们之差被n整除,而a
2
-a
1
不被n整除,
故这个差必为 a
i
, a
j
, a
k-1
中若干个数之和,同ⅰ)可知结论成立。
帼鳔鵒闌鹤溝癰娆識錄。
2.极端原理。
例2 在n×n的方格表的每个小方格内写有一个非负整数,并且在某一行 和某一列的交叉
点处如果写有0,那么该行与该列所填的所有数之和不小于n。证明:表中所有数之和不 小

1
2
n

诶镳鰨坏乱铢灭帜厂蚬。
2
[证明] 计算各行的和、各列的和,这2n个和中必有最小的,不妨设第m行的和最小, 记
和为k,则该行中至少有n-k个0,这n-k个0所在的各列的和都不小于n-k,从而这n-k列
的数的总和不小于(n-k)
2
,其余各列的数的总和不小于k
2
, 从而表中所有数的总和不小于
2
(n?k?k)1
?n
2
.
醫轮鱸监茲机灃愠蓥魚。
(n-k)
2
+k
2

22
3.不变量原理。
俗话说,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本质,某一事情反复地进行,寻找不变量是一种策略。
例3 设正整数n是奇数,在黑板上写下数1,2,…,2n,然后取其中任意两个数a,b,擦
去这两个数, 并写上|a-b|。证明: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奇数。
艱蜕驛财卧鄰枥撑偉澮。
[证明] 设 S是黑板上所有数的和,开始时和数是S=1+2+…+2n=n(2n+1),这是一个奇数,
因为| a-b|与a+b有相同的奇偶性,故整个变化过程中S的奇偶性不变,故最后结果为奇数。
鶇纤餞骏嘖 戇揀梦恥践。
例4 数a
1
, a
2
,…,a
n
中每一个是1或-1,并且有S=a
1
a
2
a
3
a
4
+ a
2
a
3
a
4
a
5
+… +a
n
a
1
a
2
a
3
=0. 证明:4|n.
笺泪頸慪妆跸弑洼鴰刹。
[证明] 如果把a
1
, a< br>2
,…,a
n
中任意一个a
i
换成-a
i
, 因为有4个循环相邻的项都改变符号,S
模4并不改变,开始时S=0,即S≡0,即S≡0(mod4 )。经有限次变号可将每个a
i
都变成1,
而始终有S≡0(mod4),从而有n≡ 0(mod4),所以4|n。
韧师隕絛峽峦媼炜终纊。
4.构造法。
?
例5 是否存在一个无穷正整数数列a
1
,2
3
<…,使得对任意整数A,数列
{a
n
?A}
n?1
仅有有限个素数。
3
[证明] 存在。取a
n
=(n!) 即可。当A=0时,{a
n
}中没有素数;当|A|≥2时,若n≥|A|,
2
则a
n
+A均为|A|的倍数且大于|A|,不可能为素数;当A=±1时,a
n< br>±1=(n!±1)?[(n!)±
3
n!+1],当≥3时均为合数。从而当A为整数 时,{(n!)+A}中只有有限个素数。
澇偾悶郵总謠唤
疡验镀。
例6 一个多 面体共有偶数条棱,试证:可以在它的每条棱上标上一个箭头,使得对每个顶
点,指向它的箭头数目是偶 数。
鈾餾鎊齡摯壚劇称硤录。
[证明] 首先任意给每条棱一个箭头,如果此时对每个顶点 ,指向它的箭头数均为偶数,则
命题成立。若有某个顶点A,指向它的箭头数为奇数,则必存在另一个顶 点B,指向它的箭
头数也为奇数(因为棱总数为偶数),对于顶点A与B,总有一条由棱组成的“路径” 连结
它们,对该路径上的每条棱,改变它们箭头的方向,于是对于该路径上除A,B外的每个顶
点,指向它的箭头数的奇偶性不变,而对顶点A,B,指向它的箭头数变成了偶数。如果这
时仍有顶点, 指向它的箭头数为奇数,那么重复上述做法,又可以减少两个这样的顶点,由
92 93

< p>
于多面体顶点数有限,经过有限次调整,总能使和是对每个顶点,指向它的箭头数为偶数。
命题成立。
战銖錆栖机设传纸頊蠱。
5.染色法。
例7 能否在5×5方格表内 找到一条线路,它由某格中心出发,经过每个方格恰好一次,
再回到出发点,并且途中不经过任何方格的 顶点?
贮謚鋌荧櫥厂鹩缉烧鱿。
[解] 不可能。将方格表黑白相间染色,不妨设黑格为1 3个,白格为12个,如果能实现,
因黑白格交替出现,黑白格数目应相等,得出矛盾,故不可能。噯腦鈺锰浒藪鯊胪镙济。
6.凸包的使用。
给定平面点集A,能盖住A的最小的凸图形,称为A的凸包。
例8 试证:任何不自交的五边形都位于它的某条边的同一侧。
[证明] 五边形的凸五包是凸五边形、凸 四边形或者是三角形,凸包的顶点中至少有3点是
原五边形的顶点。五边形共有5个顶点,故3个顶点中 必有两点是相邻顶点。连结这两点的
边即为所求。
虛癮釅盧煉儈马莸氳踐。
7.赋值方法。
例9 由2×2的方格纸去掉一个方格余下的图形称为拐形,用这种拐形去 覆盖5×7的方格
板,每个拐形恰覆盖3个方格,可以重叠但不能超出方格板的边界,问:能否使方格板 上每
个方格被覆盖的层数都相同?说明理由。
专顯辭爍畴脉順裥鐸剎。
[解] 将 5×7方格板的每一个小方格内填写数-2和1。如图18-1所示,每个拐形覆盖的三
个数之和为非负 。因而无论用多少个拐形覆盖多少次,盖住的所有数字之和都是非负的。另
一方面,方格板上数字的总和 为12×(-2)+23×1=-1,当被覆盖K层时,盖住的数字之和等
于-K,这表明不存在满足题 中要求的覆盖。
绕壇軒誅禮鷸闫诘敛纩。
-2
1
-2
1
-2
1
1
1
1
1
-2
1
-2
1
-2
1
1
1
1
1
-2
1
-2
1
-2
1
1
1
1
1
-2
1
-2
1
-2

8.图论方法。
例10 生产由六种颜色的纱线织成的双色布,在所生产的双色布中,每种 颜色的纱线至少
与其他三种颜色的纱线搭配过。证明:可以挑出三种不同的双色布,它们包含所有的颜色 。
饿鹦賜頻絷綿鋒谤辽鎂。
[证明] 用点A
1
,A
2
,A
3
,A
4
,A
5
,A
6
表示六种颜色 ,若两种颜色的线搭配过,则在相应
的两点之间连一条边。由已知,每个顶点至少连出三条边。命题等价 于由这些边和点构成的
图中有三条边两两不相邻(即无公共顶点)。因为每个顶点的次数≥3,所以可以 找到两条边
不相邻,设为A
1
A
2
,A
3
A
4

牘陆責宽絛鲠钫赘慪彥。
(1)若A
5
与A
6连有一条边,则A
1
A
2
,A
3
A
4
,A
5
A
6
对应的三种双色布满足要求。
(2)若A
5< br>与A
6
之间没有边相连,不妨设A
5
和A
1
相连,A
2
与A
3
相连,若A
4
和A
6
相连,则A
1
A
2
,A
3
A
4
,A
5
A
6
对应的双色布满足要求;若A
4
与A
6
不相 连,则A
6
与A
1
相连,A
2
与A
3
相连 ,A
1
A
5
,A
2
A
6
,A
3< br>A
4
对应的双色布满足要求。
錕连諫笾缭箨轔辑賊蛊。
综上,命题得证。

93 93

作为教研员对高中数学的分析-高中数学10分怎么办


高中数学数列的特殊变化形式-高中数学选修2-3目录二项式定理


省高中数学竞赛证书-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五试卷


高中数学 导数是选修几-高中数学竞赛 准备工作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总结-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天津高中数学教材顺序-高中数学有什么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预赛难度-4-5选修高中数学ppt


肖博高中数学参数方程-高中数学有哪些思维方式



(完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课件(免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