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浅谈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6 08:07
tags: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竞赛陈煜女生-高中数学好的课件资源


浅谈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摘要
:高一学生面临几大难题或变化:教材难 度的提高、课程内容的增加、教
师教法的改变,出现数学学习困难,如何实现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顺利
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提高思想意识、指导学习方法、搞
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 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高中数学、衔接

经过高一近一个学期的学习,相当部分学生已感觉到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
么易学, 甚至觉得茫然,数学成绩出现下坡趋势,已开始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
期”,毕竟他们从初中升上高中, 面临着以下几大难题或变化:
一、教材难度的提高
今年高一使用的新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A版,它融进了近代、现代数学内
容,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 。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比较注重提高学
生的数学思维能 力,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
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 、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
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目标要求既包括知识 与技能,也包
括过程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一数学一开始便在必修1中触及集合语言、函数模型,在必修2 中涉及
空间立体图形、坐标 法、文字符号图形语言的转换,相对初中数学而言,抽象程
度高,逻辑推理强,知识难度大,更何况这届 高一级的学生是在初一时开始使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教材,在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都不强, 也就难怪
学生感到难学,认为数学神秘莫测,有些章节如听天书,从而产生畏惧感。
二、课程内容的增加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 内
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上调,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
十字相乘法、 根与系数的关系、立方和(差)公式等都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高
中数学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 增,高考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如高一上学期必须完成必修1、必修2两本教材,其中必修 1包括《集合与
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Ⅰ)》、《函数的应用》三章内容,必修2包含
《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
与方程》四章。而下学期 还将完成必修3、必修4两本教材。
这样,相比之下,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课堂容量小,而到了高中 ,知识点
增多,课堂容量大,如:必修1第一章就包含了大量的符号和运算,必修2第二
章则密 集了大量的公理、定理。从而使得数学课时吃紧,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
三、教师教法的改变


随着教材难度的提高,课程内容的增加,在教学方式上,也带来高中教师的
教学方法与 初中不同。
在初中,由于所学内容少,涉及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教师有充足
时间对 重难点内容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
够时间进行演练、巩固(包括到 黑板上板书)。而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剧增,
教学教材内涵丰富,课堂容量大,进度自然加快,没有更 多的时间来反复强调重
难点内容,而课后安排的习题类型也不可能与课堂上所讲的配套、类似,教师在< br>授课时更多的是讲解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培养,充
分体现教师的主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
面对以上几大问题,有的学生感到困惑,有的学生开始畏惧,如何帮助他们
尽快适应以上变化,将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的提高。其实,针对高
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 知结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他们适应高中数
学的学习,顺利完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
1、提高思想意识
首先,学生从初中升上高一,便应该全面了解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明确 高中
数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课程由5 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 个系
列,由若干个模块和专题组成;每个模块36学时(2 学分),每个专题18学时
(1学 分),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共计有10个模块,16个专题,合计有
36学分。必修课程是每个 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可根据自身的
兴趣、志向来选择不同的组合。
其次,要 让学生明确数学在高考中的地位,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高中数学所
占的位置和作用(上学期的必修1,2 和下学期的必修3,4均为必修课程),增
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紧迫感,消除中考过后的松懈情绪,主动去 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指导学习方法
由于高中课程内容的增加,教师教法的改变,学生学 习方法也应随着及时有
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在初中,课程内容少,教师讲得详细,类型归纳得全面,学< br>生惯于跟着教师转;而到了高中,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要求学生必须勤于
思考,善于归纳总 结,掌握思想方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应以培养
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 包括: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中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有时一节课便要 学习几个定理、公式,几道例
题,学生若不进行课前预习,便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解,也难保证听课的针对 性。
事实上,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了学 生的自学能力,也就较能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数学学习。
(2)引导学生学会听课。
学生在 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特别是教师对核心概念的讲解、典型例题的分
析,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 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找出解题的一般
规律和特殊规律,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以提高听课 效率。
(3)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的习惯。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 ,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
认真消化,归纳总结,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 以强化对核心概
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不仅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
3、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与初中的内容也紧密相联。可以说高中
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 伸和提高,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在高一的教
学中,若能深入研究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区别,正确 处理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
沟通,便能顺利地进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较快地适应高中
数学的学习。
教学中,若能帮助学生先复习初中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便能分散教学难点,减缓坡度,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如:必修1 中第 三章“函数的零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可先复习初
中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中“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必修2
中第四章“直线、圆的位置关系”,可先复习初中所学的运用 距离与半径的大小
关系来判定的方法、圆中弦心距、半径、弦长之间的关系、配方法等。
教 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对初中已有知识和新学内容加以区别联系,则更能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 :必修1 中“函数的概念”可以先复习初中学
过的用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的函数定义,再学习新的用 集合之间的关系来描述
的函数定义;必修2中弄清“空间四边形”和初中所学的“(平面)四边形”的< br>区别联系,以进一步明确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用斜截式表示的直线
方程与初中所学的 一次函数的联系。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初中的教材,对初中的数学知识加予推广和延伸,进行
升华与提高。如:在必修1 指数幂的研究中,从初中的整数指数幂推广到有理
数指数幂,进而到无理数指数幂;必修2 中空间几何 体的三视图——正视图、
侧视图、俯视图,其实就是初中已学过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只不过在高
中要求更高:侧视图画在正视图的右边、俯视图画在正视图的下边,侧视图和正
视图高度一样、 俯视图与正视图长度一样、侧视图与俯视图宽度一样;再如:“空
间直角坐标系”中,从初中所学的数轴 上的点与一个实数成一一对应、平面直角
..
坐标系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成一一对应,发展到 空间直角坐标系上的点与一组
....
有序实数成一一对应。
4、活跃课堂氛围 < br>与初中生相比,大部分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
热烈,给教学带来很大 的障碍。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 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
方式。
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初中学生相比,注意力更 加集中,自觉性更强,
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评判,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 br>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
课本中安排了大 量的“思考”“探究”,教师可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自己去
思辨论证,表达、归纳所得结论,从而 达到在课堂上启而有发,呼而有应。
5、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使学生处 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
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 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还是在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等方面,都需要一些具 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才,教师通过阐明数学在工
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来引导诱发学 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过小或难度过高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注意创设适度的问题情
境,也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
学生学好功课提供有利条件 。高中数学课程,借助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
受教学信息,如:在讲授《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很容易
让学生理解掌握棱(圆)台、柱、锥体之间的关系;在做必修2中P
135
有关求轨
迹方程的三道习题时,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1、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 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
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 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 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
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 难、
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好高中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
掌握 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 思想。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
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 、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
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 与
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解数学题时,也要注意解题 思维策略问题,经常要思考:选择什么角度来进入,
应遵循什么原则性的东西。高中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数 学思维策略有:以简驭繁、
数形结合、进退互用、化生为熟、正难则反、倒顺相还、动静转换、分合相辅 等。

3、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 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
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败不馁,胜 不骄,养成积
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
善 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现


成的思路和 结论,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挖掘问题的实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 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
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 ,结合自身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4、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

拓 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
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 后将其补上。

(2) 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

犯。争取做到:找 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
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 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
严密。

(3) 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使自己平时的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

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4)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

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
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 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

(5)阅读数学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数学学科课外活动与讲座,多做数学课

外题,加大自学力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6)及时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进行适当的反复巩

固,消灭前学后忘。

(7)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总结归类。如:①从数学思想分类②从解

题方法归类③从知识应用上分类等,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
络化。

(8)经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

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
与解法,在解其 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



(9) 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

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高中数学集合函数概率题目-浙江高中数学学考模拟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知识点及公式下载-高中数学学考试题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数学课免费视频


高中数学竞赛题百度-高中数学题寻找最优解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真题视频-呼市六中高中数学老师


零基础到高中数学-高中数学说课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高中数学最难的方程


高中数学试必修2-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贵州赛区试题



本文更新与2020-09-16 08: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9125.html

浅谈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