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6 14:16
tags:高中数学集合

什么高中数学卷子有个省卷子-高中数学素养练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知识网络
以“集合”为基础,由“运算”分枝杈.

二.高考考点
1.对于集合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重点是对集合的识别与表达.
2.对集合知识的综合应用, 重点考查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
问题的能力.
3.理解逻辑联结 词“或”“且”“非”的含义;命题的四种形式;相关命题的等价转换,
重点考查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定与应用.
三.知识要点
(一)集合
1.集合的基本概念
(1)集合的描述性定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认知:集合由一组指定的(或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整体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集
合的 元素须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I)确定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否为这个集合的 元素是明确的,
只有“是”与“否”两种情况.
(II)互异性: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不相同.
(III)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无前后顺序之分.
(2)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的一般表示方法主要有
(I)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
提醒: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须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与“无序性”,以防自己
表示有误或被他人 迷惑.
(II)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 描述法的规范格式:{x|p(x),x∈A}其中,大括号内的竖线之前的文字是“集合的
代表元素” ,竖线后面是借助代表元素描述的集合中元素的属性及范围(即判断对象是否属
于集合的确定的条件).
②认知集合的过程:
认清竖线前的代表元素;考察竖线后面代表元素的属性及范围结 合前面的考察与集合的
意义认知集合本来面目.
例:认知以下集合:
;;,其中M={0,1}.
分析:对于A,其代表元素是有序数对(x,y),即点(x,y) 点(x,y)坐标满足函数式
y=x-1(x∈R) 点(x,y)在抛物线y=x-1上 集合A是抛物线y=x-1(x∈R)上的点所组成的
集合.
对于B,其代表元素为y y是x的二次函数:y=x-1(x∈R),再注意到集合的意义是范
围集合B是二次函数y=x-1( x∈R)的取值范围集合B是二次函数y=x-1(x∈R)的值域,故
B={y|y≥-1}.
对于C,其代表元素是x x是二次函数y=x-1的自变量集合C是二次函数y=x-1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集合C是二次函数y=x-1(x∈R)的定义域,即C=R.
对于D,其代表元素是x x是集合M的子集集合D由M的(全部)子集组成,故D={φ,{0},
{1},{0,1}}.
(III)数轴法和文氏图法:文氏图法是指用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区域(内部)表示集
合 的方法.此为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集合问题的原始依据.
评注:集合的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 互转化,是师生研究集合的基本功.为了今后的
继续性发展,这一软性作业必须高质量完成.
2.集合间的关系
(1)子集
(I)子集的定义(符号语言):若x∈Ax∈B,则AB(注意:符号的方向性)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任何一个集合A,都有φA 显然:任何一个集
合都是自身的子集, 即AA.
(II)集合的相等:若AB且BA,则A=B.
(III)真子集定义:若AB且A≠B;则AB(即A是B的真子集). 特例:空集是任何
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全集,补集

2
22
22
2
222



(I) 定义:设I是一个集合,AI,由I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I中
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 A,即 A={x|x∈I,且xA}. 在这里,如果集合I含有我
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则将I称为全集,全集通常用U表示.
(II)性质: φ=U; U=φ; (A)=A
(III)认知:补集思想为我 们运用“间接法”解题提供理论支持.对于代数中的探求范
围等问题,当正面入手头绪繁多或较为困难时 ,要想到运用“间接法”进行转化求解.
(3)交集,并集
(I)定义:
①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B,即A∩B={x|x∈A,且x∈B};
②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 B的并集,记作A∪B,
即A∪B={x|x∈A,或x∈B}.
(II)认知:上面定义 ①、②中的一字之差(“且”与“或”之差),既凸显交集与并集
的个性,又展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这 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并集概念中的“或”与生活用
语中的“或”含义不同,并集概念中的“或”源于生 活,但又高于生活中的“或”:生活用
语中的“或”是“或此”.“或彼”.二者只取其一,并不兼有; 而并集概念中的“或”是
“或此”.“或彼”“或彼此”,可以兼有.因此,“x∈A或x∈B”包括三 种情形:x∈A且
xB;x∈B且xA;x∈A且x∈B.
(III)基本运算性质
①“交”的运算性质 A∩A=A;A∩φ=φ;A∩B= B∩A;A∩A =φ;(A∩B)∩C= C∩
(A∩B)= A∩B∩C
②“并”的运算性质 A∪A=A;A∪φ=A;A∪B= B∪A;A∪A=I;(A∪B)∪C=A∪(B
∪C)= A∪B∪C
③交.并混合运算性质
A∪(B∩C)= (A∪B)∩(A∪C); A∩(B∪C)=(A∩B)∪(A∩C);A∩(A∪C)
=A A∪(A∩B)=A
( IV )重要性质
①A∩B=AAB; A∪B=BAB;
② A∩B=(A∪B); A∪B=(A∩B)
上述两个性质,是今后解题时认知、转化问题的理论依据.
(二)简易逻辑
1.命题
(1)定义
(I)“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
(II)可以判断真假的词句叫做命题.其中,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由
简 易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 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①p或q;②p且
q;③非p(即命题p的否定).
(2)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
(I)当p、q同时为假时“p或q”为假,其它情况时为真;
(II)当p、q同时为真时“p且q”为真,其它情况时为假;
(III)“非p”与p的真假相反.
(3)认知
(I)这里的“或”与集合的“并”密切相关(并集又称为或集):集合的并集是用“或”



来定义的:A∪B=
{x| x∈A或x∈B}.“p或q”成立 的含义亦有三种情形:p成立但q不成立;q成立但p
不成立,p,q同时成立.它们依次对应于A∪B 中的A∩ B;B∩ A;A∩B.不过,A∪B强调的
是一个整体,而“p或q”是独立的三种情形的松散联盟.
(II)“或”、“且”联结的命题的否定形式:“p或q”的否定p且q;“p且q” p
或q.它们类似于集合中的(A∪B)=(A)∩(B),(A∩B)=(A)∪(B)
(4)四种命题
(I)四种命题的形式:
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则四种命题
的形式为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II)四种命题的关系
①原命题逆否命题.它们具有相同的真假性,是命题转化的依据和途径之一.
②逆命题否命题,它们之间互为逆否关系,具有相同的真假性,是命题转化的另一依据
和途径.
除①、②之外,四种命题中其它两个命题的真伪无必然联系.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I)定义:若pq则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若pq则说p 是q的充
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II)认知:
①关注前后顺序:若pq则前者为后者的充分条件;同时后者为前者的必要条件.
②辨析条件、结论
若条件结论,则这一条件为结论的充分条件;若结论条件,则这一条件为结论的必要条件.
③充要条件即等价条件,也是完成命题转化的理论依据.
“当且仅当”.“有且仅有”.“必须且 只须”.“等价于”“…反过来也成立”等均为
充要条件的同义词语.
四.经典例题
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方程组的解集为{(x,y)|x=-1或y=2};
(2)设P={x|y=x},Q={(x,y)|y=x},则pQ;
(3)设,则MN;
(4)设,,则集合等于M∪N;
分析:(1)不正确.事实上,方程组的解为有序 实数对(-1,2),而-1或2不是有
序实数对,故命题为假.
正确解题:方程组解集应为(初始形式)=={(-1,2)}
(2)不正确.在这里,P为数集,Q为点集,二者无公共元素,应为P∩Q=φ.
(3)为认知 集合中的元素的属性,考察代表元素的特征与联系:对两集合的代表元素
表达式实施通分,对于集合M, 其代表元素,2k+1为任意奇数; 对于集合N,其代表元素,
k+2为任意整数.由此便知MN,故命题正确.
(4)不正 确.反例:注意到这里f(x),g(x)的定义域未定,取,,则f(x)·g(x)=1(x≠
-3 且
x≠1),此时f(x)g(x)=0无解.

22
注意到条件与结论的相对性.



揭示:一般地,设函数f(x),g(x)的定义域依次为P、Q,且,,则有
例2.设集合A= {x|x+4x=0},B={x|x+2(a+1)x+a-1=0}(1)若A∩B=B,求a的值;
(2)若A∪B=B,求a的值.
解:集合A={-4,0}
(1)A∩B=BBA即B{-4,0}
由有关元素与B的从属关系,引入(第一级)讨论.
(I)若0∈B,则有a-1=0a=1(以下由a的可能取值引入第2级讨论).
又当a=-1时,方程x+2(a+1)x+a-1=0x=0x=0
此时B={0}符合条件;
当a=1时,方程x+2(a+1)x+a-1=0x+4x=0x(x+4)=0
此时B=A符合条件.
(II)若-4∈B,则有16+2(a+1)(-4)+a-1=0a- 8a+7=0(a-1)(a-7)=0 a=1或
a=7
当a=1时,由(I)知B=A符合条件;
当a=7时,方程x+2(a+1)x+a-1=0x+16x+48=0(x+12)(x+4)=0 x=-12或x=-4
此时B={-12,-4}A.
(III)注意到BA,考 察B=φ的特殊情形:B=φ=4(a+1)-4(a-1)<0a<-1,此时集
合B显然满足条件.
于是综合(I)、(II)、(III)得所求a的取值集合为{a|a=1或a≤-1}.
(2)集合B中至少有两个元素①
而方程x+2(a+1)x+a-1=0至多有两个实根集合B中至多有两个元素②
∴由①、②得集合B中只含两个元素 B=A 此时,由(1)知a=1,即所求a的的数值为
a=1.
点评:(1)在这里,对有关事物进行“特殊”和“一般”的“一分为二”的讨论尤为
重要 :对集合A.B的关系,分别考察特殊(相等)和一般(真包含)情形,引出第一级讨论;
对集合B的存 在方式,又分别考察特殊(B=φ)和一般(B≠φ)的两种情形,引出第二级
讨论.“特殊”(特殊关 系或特殊取值)是分类讨论的切入点.
(2)空集φ作为一个特殊集合,既是解题的切入点,又是 设置陷阱的幽灵,注意到“一
般”与“特殊”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解题时应适时考察“特殊”,自觉去 构建“特殊”与
“一般”的辩证统一.
例3.已知A={x|x-4x+3<0,x∈R },B={x|2+a≤0且x-2(a+7)x+5≤0,x∈R}若AB,
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A={x|12(a+7)x+5≤0总成立.
(1)对任意x∈(1,3),f(x)=x-2(a+7)x+5≤0总成立,f(x)=0有两 实根,且一根不
大于1,而另一根不小于3

(2)令g(x)=-2
1-x
2
1-x2
21-x2
22
22
22222
222
222
2
222
, x∈(1,3),则对任意x∈(1,3),2
1-x
+a≤0总成立. a≤g(x)总成
立a≤g
min
(x) a≤-1 ②
∴将①.②联立得-4≤a≤-1. ∴所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4≤a≤-1}.
点评与揭示:在某个范围内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要注意向最值问题的等价转化:
(1)当f(x)在给定区间上有最值时 a≤f(x)恒成立a≤f
min
(x) a≥f(x)恒成立
a≥f
max
(x)



(2)当f(x)在给定区间上没有最值时a≤f(x)恒成立a≤f(x)的下确界 a≥f(x)恒成
立 a≥f(x)的上确界
例4.已知p:-2≤x≤10,q:1- m≤x≤1+m(m>0),若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分析:从认知与q入手,为了化生为熟,将,q分别与集合建立联系.
解:由已知得:x<-2或x>10;q:x<1-m或x>1+m(m>0).
令A={x|x<-2或x>10},B={x| x<1-m或x>1+m(m>0)},
则由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得BA或m9
∴所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9,+∞).
点评:从认知已知条件切入,将四种命题或充要条件问题向集合问题转化,是解决这类
问题的又一基本策 略.
例5.设有两个命题,p:函数f(x)=+2ax+4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Q:不等式 恒
成立,若“P或Q”为真,“P且Q”为假,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2] B.[2,+∞) C.[-2,2] D.(-2,2)
(ⅰ)化简或认知P、Q:函数f(x)=+2ax+4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2<a<2
∴P: -2<a<2 ① 又 不等式恒成立a小于的最小值 ②
+≥=2 ③ ∴由②、③得 a﹤2 即Q: a﹤2
(ⅱ)分析、转化已知条件 “P或Q”为真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a﹤2 ④
“P且Q”为假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或为真a≤-2或a≥2 ⑤
于是由④⑤得,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a的取值范围是 a≤-2 ∴实数a的取值范
围为(-∞,-2].
例6. 若p:-2﹤m﹤0,0﹤n﹤1;q:关于x的方程有两个小于1的正根,试分析p是q
的什么条件?
分析:在这里,q是关于x的二次方程有两个小于1的正根的条件,为便于表述,设该方程
的两 个实根为,且.然后根据韦达定理进行推理.
解:设,为方程的两个实根,且,则该方程的判别式为:△=
又由韦达定理得 ∴当0﹤﹤1时,由②得-2﹤m﹤0,0﹤n﹤1 即 qp ③
另一方面,若在p的条件下取m=-1,n=0.75,则这一关于x的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3﹤0,从而方程无实根∴p q ④
于是由③④得知,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
点评:若令f(x)=,则借助二次函数y=的 图像易得关于x的二次方程有两个小于1
的正根的充要条件为

在这里容易产生错误结论为:方程x+mx+n=0有两个小于1的正根的充要条件是

分析:
2
想一想:错在哪里?你能举出反例吗?
注意到这里的p由※式中部分条件构造而成,它关于m、n的限制当然更为宽松.
五.高考真题
1.设I为全集,S
1
,S
2
,S
3
是I的三 个非空子集,且S
1
∪S
2
∪S
3
=I,则下面判断正确的
是( )
A.S
1
∩(S
2
∪S
3
)=φ B. S
1
(S
2
∩S
3



C.S
1
∩S
2
∩S
3
=φ D. S
1
(S
2
∪S
3

分析:对于比较复杂 的集合运算的问题,一要想到利用有关结论化简,二要想到借助特
取法或文氏图筛选.
解法一(直接法):注意到A∩B=(A∪B),A∪B=(A∩B)及其延伸,
∴S
1
∩S
2
∩S
3
=(S
1
∪S
2
∪ S
3
)=I=φ,故选C
解法二(特取法):令S
1
={1, 2},S
2
={2,3},S
3
={1,3}I={1,2,3}则S
1
=
{3}S
2
={1}S
3
={2}由此否定A、B; 令S
1
=S
2
=S
3
={a},则I={a},S
2
=S
3
=φ,由此否
定D. 故本题应选C
2.已知向量集合,则M∩N等于( )
A.{(1,1)} B. {(1,1),(-2,-2)} C .{(-2,-2)} D.φ
分析:首先考虑化生为熟.由向量的坐标运算法则得
,又令=(x,y),则有,消去λ得4x-3y +2=0,∴M={(x,y)|4x-3y+2=0,x,y∈R}.
同理={(x,y)|5x-4y+2=0,x,y∈R}
∴M∩N=={(-2,-2)},∴本题应选C
点评:从认知集合切入,适时化生为熟,乃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基本方略.
3.设集合I={(x,y )|x∈R,y∈R},A={(x,y)|2x-y+m>0},B={(x,y)|x+y-n≤0},那< br>么点P(2,3)∈A∩(B)的充要条件是( )
A. m>-1,n<5 B m<-1,n<5 C m>-1,n>5 D m<-1,n>5
分析:由题设知P(2,3) ∈A,且P(2,3)∈B (※)
又B={(x,y)|x+y-n>0},∴由(※)得,故本题应选A

4.设函数, 区间M=[a,b](a有( )
A.0个 B 1个 C 2个 D 无数多个
分析:从认知集合切入.这里的集合N为函数f(x),(x∈M)的值域.注意到f(x)的表达 式
中含有|x|,为求f(x)的值域,先将f(x)化为分段函数的形式,以便于化整为零,逐段分析 .
∴当x>0时,f(x)<0; 当x=0时,f(x)=0; 当x<0时,f(x)>0.
由此可知,当x≠0时,f(x) (x∈M)的值域与定义域M不可能相等;
又当x=0时,f(x)的定义域为{0},故不存在 a题应选A.
点评:解决分段函数问题的基 本策略:分段考察,综合结论.在这里,认知集合N仍是
解题成败的关键所在.
5.函数,其 中P,M为实数集R的两个非空子集,又规定f(P)={y|y=f(x),x∈P}f(M)=
{y |y=f(x),x∈M},给出下列四个判断:①若P∩M=φ,则f(P)∩f(M)= φ; ②若P∩M≠φ,
则f(P)∩f(M)≠φ;③若P∪M=R,则f(P)∪f(M)= R;
④若P∪M≠R,则f(P)∪f(M)≠ R 其中正确判断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分析:首先认知f(P),f(M):f(P)为函数y=f(x)(x∈P)的值域;f(M)为函数 y=f (x)(x
∈M)的值域.进而考虑仿照第1题,从构造反例切入进行筛选.(1)取P={x|x≥0 },M={x|x<0},
则f(P)={x|x≥0}, f(M)={x|x>0}
此时P∩M=φ,P∪M=R,但f(P)∩f(M) ≠φ,f(P) ∪f(M)≠ R 由此判断①.③不正

(2)当P∩M≠φ时,则由函数f(x)的定义知P∩M={0}( 否则便由f(x)的解析式导出矛



盾),所以0∈f(P),0∈f(M),从而f(P)∩f(M)≠φ.由此判断②正确.
(3)当P∪M≠R时,若0P∪M,则由函数f(x)的定义知,0f(P) ∪f(M) 若存在非零
x
0
P∪M,(※),易知x
0
f(P)
当x
0
f(M)时,有x
0
f(P)∪f(M);当x
0
∈ f(M)时,则易知-x
0
∈M.注意到这里-x
0
≠0,所
以-x
0
P,从而-x
0
f(P).
又∵x
0
M, ∴-x
0
f(M), ∴-x
0
f(P)∪f(M) (※※)
∴由①.②知当P∪M≠R时,一定有f(P) ∪f(M)≠ R.故判断④正确.
点评:认知f(P).f(M)的本质与特殊性,是本题推理和筛选的基础与保障.
6.设全集I=R,(1)解关于x的不等式|x-1|+a-1>0(a∈R);
(2)设A为(1)中不等式的解集,集合,若(A)∩B恰有3个元素,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1)原不等式|x-1|>1-a,运用公式求解须讨论1-a的符号.
(2)从确定 A与化简B切入,进而考虑由已知条件导出关于a的不等式(组),归结
为不等式(组)的求解问题.
解:(1)原不等式|x-1|>1-a 当1-a<0,即a>1时,原不等式对任意x∈R成立;
当1-a=0,即a=1时,原不等式|x-1|>0x≠1;
当1-a>0,即a<1时,原不等式x-11-ax2-a
于是综 合上述讨论可知,当a>1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R;当a≤1时,原不等式的解集
为(-∞,a)∪( 2-a,+ ∞)
(2)由(1)知,当a>1时,A=φ;当a≤1时, A={x|a≤x≤2-a} 注意到 =
= ∴
∴(A)∩B恰有3个元素A恰含三 个整数元素.(A有三个元素的必要条件)(对A=[a,2
-a]的右端点的限制)
(对A=[a,2-a]的左端点的限制)
故得 -1 点评:不被集合B的表象所迷惑,坚定从化简与认知集合B切入.当问题归结为A恰含
三个 整数时,寻觅等价的不等式组,既要考虑A含有三个整数的必要条件(宏观的范围控制),
又要考虑相关 区间的左右端点的限制条件(微观的左右“卡位”),两方结合导出已知条
件的等价不等式组.


高中数学直到型框图-高中数学竞赛的经验感受


往年高中数学会考题-高中数学主要讲什么不同


怎样学好高中数学方法-高中数学书集合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十分钟说课-我的高中数学老师简短


高中数学马红丽-高中数学秒解题口诀


高中数学教材全集pdf下载-高中数学pdf百度云


高中数学哪些是重点-高中数学有关双曲线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兴趣引入-楚雄市高中数学补课



本文更新与2020-09-16 14: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399795.html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