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完全解读高中数学必修二电子版-高中数学倍角公式练习题

如何提高数学分析能力
数学对很多人来说是枯燥的、深奥的、抽象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
但不等于说就是难学的。有位数学名人说过:“掌握数学,就是善于
解题,但不完全在于解题
的多少,还在于解题前的分析、探索和解题
后的深思穷究。”也就是说,解数学题不是要把自己当成解题
的机器、
解题的奴隶,而应该努力成为
解题的主人
,是要从
解题中吸取解题的方法、思想,锻炼自己的思维
,这就是所谓的“数学题要
考查考生的能力”。那么解题
前后该如何“分析探索”与“深思穷究”
呢?
解决方法和步骤:
1.克服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三种不良习惯
忽略理解,死记硬背:认为只要记住公式、定理
就万事大吉,而
忽略了知识导出过程的理解,既造成提取应用知识的困难,更一次又
一次地失去
了对知识推导过程中孕含的思想方法的吸取。如三角公式
“常记常忘,屡记不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进而也谈不上用三角
变换解题的自觉性了。
注重结论,轻视过程:数学命题的特点是条件
和结论之间紧密相
联的因果关系,不注意条件的掌握,常会导致错误的结果,甚至是正
确的结果
、错误的过程。如学习中看不出何时需讨论、如何讨论。原
因之一在于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模糊(如指对
数函数的单调性,不等
式的性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最值定理等知识)
忽略及时复习和强化
理解:“温故而知新”这一浅显的道理谁都懂,
但在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应用者不多。
由于在老师的精心诱导教诲
下,每节课的内容好像都“懂”,因此也就舍不得花八至十分钟的“宝
贵”时间
回顾
当天的旧知。殊不知课上的“懂”是师生共同参与努
力的结果,要想自
己“会”,必须有一个“
内化
”的过程,而这个过
程必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切记从“
懂”到“会”必须有一个自身“领
悟”的过程,这是谁也无法取缔的过程。
2.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四种不良心态
缺乏对已学习过的典型题目及典型方法的积累:部分
同学做了大
量的习题,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迫于压力为完成任
务而被动做题,
缺乏必要的总结和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增强“题性”、
“题感”,逐步形成“模块”,不断吸取其中的
智育营养,方可感悟出
隐藏于模式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
只
有靠“
积累—消化—吸收”才能“升华
”。
忽视解题过程的规范化,只追求答案:数
学解题的过程是一个化
归与转化的过程,当然离不开规范严谨的推理与判断。解题中跳跃太
大、
乱写字母、徒手作图,如此态度对待稍难的问题,是难以产生正
确答案的。我们说解题过程的规范不只是
规范书写
,更主要是
规范
“思考方法”
,同学们应该学会不断调控自
己的思维过程,力争使
解题尽善尽美。
不注重算理,忽视对运算途径的选择与实施:数学运算
是按规则
进行的,通用的规则和通行的方法当然要牢固掌握。但静止的相对性
和运动的绝对性又
决定了数学解题中的通法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
在运用通性、通法、通则解决问题时,
不能忽视算理,更应注重对合
理简捷运算途径的猜想、推断与选择,那种不假思索、顺水推舟的做
题方法必须改进。用“看”题或“想”题代替“做”题的学习方法,
是引起运算能力差、导致运算繁冗
的根本原因。
复习巩固中的三种错误认识认为多做题可以代替复习理解:学好
数学,做大量的
配套练习是必要的。但只练不想、不思、不总结,未
必有好结果。只会埋头做题,不会抬头思考的同学,
虽然做了大量的
题目,以往所学的知识也难以
保持随机提取
的状态,只有靠
滚
动
式的总结
,才能使知识永远“保态”,并且实现阶段性知识层次的飞
跃。我们平时复
习中的练习,阶段性的测试与月考,正是为了引导同
学们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复习理解,使知识连
点成线构成网络。
因此,
善思考、勤总结
是复习过程中必须的,也是知识和方法不断<
br>积累的有效途径。
考试时对基础题认真解决,尽量减少出错的机会,尤其是选择填
空,
每小题就是4,5分,错上两个,相当于一道大题白做了,所以
建议你将填空和选择那些基础知识每题都
做上2到3遍,并且掌握一
些技巧,比如排除法、特殊值法、图像法等等,大题做完后,留出时
间多检车基础知识题,能够将填空选择的错误减少到最低,你的成绩
一定低不了。
总之,课前预习
做好心理准备;
课上脑、耳、手、口协调
作
战,提高45分钟的
吸取效益;课后复习总结,充分思考与内化。相
信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一定会成为数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