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7 10:23
tags: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线性规划高中数学xi-十一学校高中数学进度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教案
【篇一:教学片断与案例】



教学片断与案例

1、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 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
明的.观察、思考下列证明过程各有什么特 点?它们是以怎样的形
式使结论获证的?

引例1已

知a,b0,求证a(b+c)+b(c+a)≥4abc

证明:因为b+c≥2bc,a0,所以a(b+c)≥2abc,

因为c+a≥2ac,b0,所以b(c+a)≥2abc.

因此, a(b+c)+b(c+a)≥4abc.

引例2已知a,b∈

r,求证:

证明:要证+2222222222222222a+b≥

2a+b≥

a+b≥,

2

只需证a+b-

0,只需证2≥0

因为2≥0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a,b,c0 引例3已知a+b+c0,ab+bc+ca0,abc0.求证:

证:设a0,∵abc0,∴bc0

又由a+b+c0,则b+c=-a0

∴ab+bc+ca=a(b+c)+bc0,与题设矛盾

又若a=0,则与abc0矛盾,∴必有a0. 同理可证:

b0,c0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证明方法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辨析、思考三种证明方法的 形式、特点,为归纳、抽象、概括三种
证明方法提供感性认识,也为理解不同证明方法的表述形式打下基
础.引例1、2的方法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引例3的方法(反
证法)是下一课的学习任务 ,在此给出引例3有两方面的作用,一
方面,让学生对不同方法有一个整体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为下
一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对三个引例,引导学生分两个层次比较、归 纳.第一层次的比较,
是否直接针对结论进行证明?得出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二层次
的比较 ,是引例1、2之间,证明的起点及逻辑推理形式,由此可引
导学生归纳、概括出本课重点学习的两种方 法:综合法与分析法.

2、归纳探索的一个教学片断

问题情境:( 河内塔游戏)传说在古老的印度有一座神庙,神庙中
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64个圆环.古印度的天 神指示他的僧侣们
按下列规则,把圆环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第三根针起“过
渡”的 作用.

①每次只能移动1个圆环;

②较大的圆环不能放在较小的圆环上面.

如果有一天,僧侣们将这64个圆环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那么世界
末日就来临了.

请你推测:把64个圆环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次?

启发性 思考:首先,你是否理解了这个问题?是否理解清楚了圆环
的移动规则?是否明白了问题要求什么?然后 ,你打算怎样考虑这
个问题?能否把问题化简单、化容易一些?怎样的情况会更简单、
更容易呢 ?(为归纳作准备,逐步形成归纳意识)

【评析】这一系列的启发性思考问题,在于引导学 生在面对一个新
问题或较难的问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好问题,然后学会寻找问题
的切入点.< br>
生成预设:片数较少的情况会更简单、更容易,先考虑片数较少的
情况,看看1片、 2片、3片、…,等情况,再找找方法规律或联系,
考虑解决更难、更一般的情况.

操作实验:(1)可先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实验,想明白1片、2
片、3片时的情况,并引进符号an 表示n片圆环的移动次数;

(2)再用课前备好的四个大小不一的圆环,让两位学生对2个 、3
个、4个圆环的情况分别进行实际操作试验,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思
考规律.

生成预设:(1)表面的试验观察结果可能只是

a1=1,a2=3,a3=7,a4=15, ,

进而发现规律

1=21-1,3=22-1,7=23-1,15=24-1,…,猜想a64=264-1.

(2)更进一步的试验、观察可能发现:

a1=1,a2=1+2,a3=1+2+4,a4=1+2+4+8, .


即:对于两个圆环,底下一个只要移动1次,上面一个则要移动2
次;对于3个圆环,由下到上,第1个 只要移动1次,第2个需要
移动2次,第3个则要移动4次;对于4个圆环的情况可作同样解
释 .

进而猜想a64=1+2+22+ +263=264-1.

(3 )更深入的试验、观察、思考可能发现更本质的移动规律,在理
性的层面上解决问题:移动n个圆环时, 只要化归为移动n-1个圆
环即可,第一步,先把上面的n-1个圆环按要求移到2号针上,需
移an-1次;第二步,把最底下的第n个圆环移到3号针上,需要移
1次;第三步,再把2号针的n- 1个圆环移到3号针,需要再移an-
1次,从而得an=2an-1+1,这样就可依次求得各种圆环 数的移动次
数,或转化为等比数列an+1=2(an-1+1),结合a1=1,求得通项
a n+1=2?2n-1,即an=2n-1.

【评析】移动3个、4个圆环的情况,学生可 能会有一些困难.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或质疑启发.

(1)缺乏思维指导的学生可能只是盲目地、孤立地试验各种情况,
这样,要试验求出a3、a4就更困 难,而求出a3、a4对于归纳猜想
又是关键所在.

(2)预设(2)体现了更进 步的观察、归纳,是注意到试验中每个
圆环的移动次数规律性,从这样的角度,可能更有利于得出a3、 a4.

(3)预设(3)则体现了更深的理性思考,这要从联系与转化的角
度进行观察、思考.

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试验操作,给学生以感性体验,并通过动手操作,
促进思维领悟,这也体现 了一种思维训练,在这过程中,也能体现
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与多种思维品质,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 可
能有积极的作用.另外,从省时的角度,也可考虑运用多媒体课件
进行移动圆环的演示实验,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这种技术
手段同样能产生较好的直观效果,也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发现,但这
种观察有一定的被动性.

在教学中,如何挖掘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潜能,让学生感 受不同角
度、不同层次的观察、思考,归纳、概括,是值得我们教师下功夫
的地方,相信这对学 生的思维训练是大有好处的.

3、案例

案例1:头上戴的帽子的颜色(华罗庚的例子)


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 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
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 上
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
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 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3

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
白帽子。

聪明的你,想想看,他们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呢?他们怎样能够从别
人头上帽子的颜色,正确地推断出自己 头上帽子的颜色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个人,1顶黑帽,2顶白帽 ”
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
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 我戴的是白帽.这样,“3人2顶黑帽,3
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 们2人
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
他们都踌躇了一会 ,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
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这里。同学 们可能会拍
手称妙吧.

后来,华罗庚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 黑帽子,若
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
可迎刃而解.他 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
“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 数学的一个诀窃.

简化问题: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二个学生谁更聪明. 他采用如下的方< br>法:事先准备好两顶白帽子,一顶黑帽子,让学生们看到,然后让
他们闭上眼睛. 老师给他们戴上帽子,并把剩下的那顶帽子藏起来.
最后让学生睁开眼睛,看着对方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两个学生互相望了望,犹豫了一小会儿,然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
戴的是白帽子” .

聪明的各位,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里的思维方式就是推理.

案例2:探索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华罗庚的例子)

面对着一个装有不明物的袋子,观察者问自己,这袋子里装的是什
么?于是探索活动开始了。

从一个袋子里摸出的第一个是红玻璃球,第二个是红玻璃球,甚至
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都 是红玻璃球的时候,我们立刻会出现一
种猜想:“是不是这个袋里的东西全部都是红玻璃球?”但是,当 我
们有一次摸出一个白玻璃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失败了;这时,我们


会出现另一 种猜想:“是不是袋里的东西全都是玻璃球?”但是,当
有一次摸出来的是一个木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又 失败了;那时,我
们又会出现第三个猜想:“是不是袋里的东西

都是球?”这个猜想 对不对,还必须继续加以检验,要把袋里的东西
全部摸出来,才能见个分晓。

袋子 里的东西是有限的,迟早总可以把它摸完,由此可以得到一个
肯定的结论,但是,当东西是无穷的时候, 那怎么办?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保证:“当你这一次摸出红玻璃球的时候,下
一 次摸出的东西,也一定是红玻璃球”,那么,在这样的保证之下,
就不必费力去一个一个地摸了。只要第 一次摸出来的确实是红玻璃
球,就可以不再检查地作出正确的结论:“袋里的东西全部是红玻璃
球”。

华罗庚举的这个例子,是对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性质的一个通俗
说明。

人们应用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当然可以从为数不多的事例中推导出
普遍的规律性来,然而这还是一个“猜想”。这 种猜想对不对,还必
须进一步加以验证。因为对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来说,结论所断定的
范围超过 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它的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
它可能真,也可能假。

从 一个袋子里摸球,连续摸了五次,摸的都是红玻璃球,这时候,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这个袋子里装的都是红
玻璃球。”但是,你在得出这个结论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结论
是不可靠的。正如这个例子所表明的,你第六次摸出的,却是白玻
璃球了,这就把你的这个结论推翻了。 因此,当你摸了六个球时,
虽然可以得出“这个袋子里装的都是玻璃球”的结论;摸第七个球时,
可以得出“这个袋子里装的都是球”的结论,但必须明白,这些结论
同样都是或然的。总而言之,我们 在进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必
须充分估计到其结论的或然性。

案例3:我国地 质学家李四光发现中国松辽地区和中亚细亚的地质
结构类似,而中亚细亚有丰富的石油,由此,他推断松 辽平原也蕴
藏着丰富的石油;

案例4: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五 边形的内角和
为,……,所以边形的内角和为



【篇二:人教版高中数学《组合》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组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选修 2-3(人教a版)1.2.2《组合》第一课
时.本节内容是两个计数原理及排列知识的延续,也是后 续学习二
项式定理,研究二项式系数性质及求等可能事件概率的基础,因此
本节课在整个章节中 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主要是借助
学生身边的例子,类比排列的知识探究组合的定义、组合数 的定义、
组合数计算公式及组合数的性质,并从具体情境中体会排列与组合
的区别与联系。通过 对组合教学的探究,让学生体会类比,从特殊
到一般等重要数学思想的应用以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 生活的
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看,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学习了两个基本
计数原理、排列。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运用两个计数原理,能正确
理解排列、排列数的概念,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还能遵循先特殊后一般、先 取后排、先分类后分步的原则,解决典
型的排列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要借助这些已有的知识,通过观
察、分析、类比、归纳,帮助学生理解组合的概念;从能力的角度
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 析问题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探究的
能力、计算的能力、数学表达的能力,教学中要借助学生已有的能< br>力,提供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向学生提供合适的探
究材料,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借助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全班展
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数学表达能力。

三、设计思想

《组合》是继排列后的又一特殊的计数模型,是计数问题的延续与
拓展。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创
设有效问题情境,努力营造开 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
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
中,体验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猜
想、证明、展示、交流等一系 列思维活动,在教师的适当引导、组
织下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注重渗透“特殊与一般”、“ 分
类讨论”、“转化与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及类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
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数 学素养与思维品质,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
授之以渔”。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组合、组合数的概念;会利用排列与组合的关系推导组合
数公式;初步掌握组合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
探究、思考、对比、分析,初步形成组合、组合数的概念;用类比、
归纳的思想得出组合、组合数的概 念,并深刻体会组合、排列的区
别与联系;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成果展示等活动,才用类比、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探究推导组合数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应用;从组合
数的计算中观察、归纳、猜想得到 组合数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 问题,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及团队合作意识;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应用 数学的
意识。

五、教学重点:组合的概念、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性质 六、教学
难点: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七、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篇三: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片段教学教案】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片段教学(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进行简单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形成数学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意识;

(2)用联系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从对数函数的学习中渗透数形结合、类比归纳、分类讨论的数
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类比指数函数通过图像研究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体会知 识
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对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 研究,形成观察、分析、
归纳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形成
倾听 、接受别人意见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教学前准



1、复习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见附录),并做成表格放在ppt上;

2、复习指数与对数的互化:;

3、通过互化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而言,函数叫对数函数,
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

4、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到一般做出对数函数图像。

注:片段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课前 准备的内容基础上进行的,
故课前准备的内容不会在课堂上操作。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活动1:在课前准备的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系对数 函数的概念是
由指数函数化过来的,以及可以通过图像来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引
导学生探究对数 函数性质:









定义域:

值域:

过点

在上是增函数

在上是减函数

1、能够自然说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和定
点(0,1);

2、通过老师引导能够发现函数图像与x=1的关系。(时间为5钟)



















活动2:通过让学生比较大小,学会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

活动2.3:

1、学生在练习本先计算;

2、老师讲评,规范步骤;

3、通过认识逐步掌握数学中分类讨论的思想。

归纳小结

活动3:教师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然后归纳:

1.知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再次重复,并与指数函数比较
以单调性为例)

2.方法:(1)类比指数函数通过图像研究函数性质;

(2)同底对数比较大小考察对应函数的单调性。

3.思想:(1)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通过老师的引导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两分钟)

课后作业

1.阅读教材第70~72页;

2.课本习题2.2a 第2、7题

3、做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对照表,归纳它们的异同

4.探究底数是如何影响函数的?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作业(1分钟)

四、板书设计

五、附录

指数函数图像与性质









定义域:

值域:

过点

在上是增函数

在上是减函数

苏州高中数学顺序-高中数学题三角函数及答案解析


高中数学求导基本公式-高中数学 非零向量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常考典型题型-高中数学图形选择题


天津市考教学能力高中数学-高中数学刷题必备刷题书


自贡2015高中数学复赛获奖名单-初中要提前上高中数学吗


高中数学函数解题模板-高中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


日本高中数学教材下载软件-高中数学教师实习心得体会


小题狂做江苏版 高中数学-磁聚焦高中数学方法证明



本文更新与2020-09-17 10:2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0670.html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教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