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人教版高中数学《函数》全部教案-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7 11:00
tags: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03理念-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


第二章 函数
第一教时
教材:映射
目的:要求学生了解映射和一一映射的概念,为今后在此基础上对函数概念的理
解打下基础。
过程:
一、复习:以前遇到过的有关“对应”的例子
1? 看电影时,电影票与座位之间存在者一一对应的关系。
2? 对任意实数a,数轴上都有唯一的一点A与此相对应。
3? 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A 都有唯一的有序数对(x, y)和它对应。
4? 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的确定的面积与此相对应。
二、提出课题:一种特殊的对应:映射





A B

开平方

A B

求正弦

A B

1
?1
2
?2
3
?3
求平方

A B

乘以2

9

4

1
3
?3
2
?2
1
?1
30?
45?
60?
90?
1
2
2

2
3
2
1
1

4

9
1

2

3
1
2
3
4
5
6
(1) (2) (3) (4)
引导观察,分析以上三个实例。注意讲清以下几点:
1.先讲清对应法则:然后,根据法则, 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
合B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元素与此相对应。
2.对应的形式:一对多(如①)、多对一(如③)、一对一(如②、④)
3.映射的概念(定义):强调:两个“一”即“任一”、“唯一”。
4.注意映射是有方向性的。
5.符号:f : A B 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6.讲解:象与原象定义。
再举例:1?A={1,2,3,4} B={3,4,5,6,7,8,9} 法则:乘2加1 是映射


2?A=N
+
B={0,1} 法则:B中的元素x 除以2得的余数 是映射
3?A=Z B=N
*
法则:求绝对值 不是映射(
A
中没有象)
4?A={0,1,2,4} B={0,1,4,9,64} 法则:f :a b=(a?1)
2
是映

三、一一映射
观察上面的例图(2) 得出两个特点:
1?对于集合A中的不同元素,在集合B中有不同的象 (单射)
2?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的象 (满射)
即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
结论:(见P48) 从而得出一一映射的定义。
例一:A={a,b,c,d} B={m,n,p,q}
它是一一映射
例二:P48
A

B

a
b
c
d
f
m
n
p
q
例三:看上面的图例(2)、(3)、(4)及例1?、2?、4? 辨析为什么不是一一
映射。
四、练习 P49
五、作业 P49—50 习题2.1
《教学与测试》 P33—34第16课


第二教时
教材:函数概念及复合函数
目的:要求学生从映射的观点去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
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从集合到集合上的映射?
2.传统(初中)的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初中学过哪些函数?
二、函数概念:


1.重复初中时讲的函数(传统)定义:“定义域”“函数值”“值域”的
定义。
2.从映射的观点定义函数(近代定义):
1?函数实际上就是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f:A B 这里 A, B 非
空。
2?A:定义域,原象的集合
B:值域,象的集合(C)其中C ? B
f:对应法则 x?A y?B
3?函数符号:y=f(x) —— y 是 x 的函数,简记 f(x)
3.举例消化、巩固函数概念:见课本 P51—52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注意:1?务必注意语言规范
2?二次函数的值域应分 a>0, a<0 讨论
4.关于函数值 f(a) 例:f(x)=x
2
+3x+1 则 f(2)=2
2
+3×2+1=11
注意:1?在y=f(x)中 f 表示对应法则,不同的函数其含义不一样。
2?f(x)不一定是解析式,有时可能是“列表”“图象”。
3?f(x)与f(a)是不同的,前者为函数,后者为函数值。
三、函数的三要素: 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
只有当这三要素完全相同时,两个函数才能称为同一函数。
例一: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函数?为什么?
1.
y
1
?
(x?3)(x?5)

x?3
y
2
?x?5
解:不是同一函数,定义域
不同
2


y
1
?x?1x?1

y
2
?(x?1)(x?1)
解:不是同一函数,定义域
不同
3


f(x)?x

g(x)?x
2

4.
不是同一函数,值域不同

解:
f(x)?x

F(x)?
3
x
3

解:是同一函数
5.
f
1
(x)?(2x?5)
2

f
2
(x)?2x?5
解:不是同一函数,定义域、值域都


不同
例二: P55 例三 (略)
四、关于复合函数
设 f(x)=2x?3 g(x)=x
2
+2 则称 f[g(x)](或g[f(x)])为复合函数。
f[g(x)]=2(x
2
+2)?3=2x
2
+1
g[f(x)]=(2x?3)
2
+2=4x
2
?12x+11

例三:已知:f(x)=x?x+3 求
:f(
2
1
) f(x+1)

x
111
解:f(
)=()
2
?
+3

xxx
f(x+1)=(x+1)
2
?(x+1)+3=x
2
+x+3
例四:课本P54 例一
五、小结:从映射观点出发的函数定义,符号f(x)
函数的三要素,复合函数

六、作业:《课课练》P48-50 课时2 函数(一) 除“定义域”等内容

第三教时
教材:定义域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同时掌握表示法。
过程:
一、复习:
1.函数的定义(近代定义) 2.函数的三要素
今天研究的课题是函数的定义域—自变量x取值的集合(或者说:原象的
集合A) 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
二、认定:给定函数时要指明函数的定义域。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函 数如果没有
给出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指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
值的集合 。
例一、(P54例二)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f(x)?
1
2


f(x)?3x?2

x?2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x?2?0
3x+2

0



x
? 2 即 x

?
∴函数
f(x)?
是:
2

3
1
的定义域是: ∴函数
f(x)?3x?2
的定义域
x?2
2
??

?
x|x?2
?

?
x|x??
?

3
??
3

f(x)?x?1?
1

2? x
?
x?1?0
?
x??1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
?
?

2?x?0x?2
??
∴函数
f(x)?3x?2
的定义域是:
?
x|x??1且x?2
?

例二、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f(x)?4?x?1
2.
f(x)?
2
x
2
?3x?4

x?1?2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4?x
2
?1

?
x
2
?3x?4?0
?
x??4或x??1
?< br>?

?
x?1?2?0
x??3且x?1
?
?
即:
?3?x?3

?x??3或?3?x??1或x?4

∴函数
f(x)?4?x?1
的定义域为: ∴函数
f(x)?
2
x
2
?3x?4
的定义
x?1?2
域为:
{
x
|
?3?x?3
} { x|
x??3或?3?x??1或x?4
}
3.
f(x)?
11?
1
1?
1
x


x?0
x?0
1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1??0
?
x??1

x
1
x??< br>1
1??0
2
1
1?
x
1
??
∴函 数的定义域为:
?
x|x?R且x?0,?1,?
?

2
??
4.
f(x)?
(x?1)
0
x?x


?
x?1?0
?
x??1

?
?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
x?x?0
x?0
?
?
∴函数
f(x) ?
(x?1)
0
x?x
的定义域为:
?
x|x??1或?1 ?x?0
?

5

y?x?2?3?
3
1
3x?7

?
?
x?2?3?0
?
x?R
7

?
?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
x??
?
?
3x?7?0
3
?
即 x<
?
∴函数
y?
77
或 x>
?

33
x?2?3?
3
7
??
的定 义域为:
?
x|x?R,x??
?

3
??
3x?7
1

例三、若函数
y?ax
2
?ax?
1
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a
a?0
?
1
?
1
解:
ax?ax??0恒成立,等价于
?
?0?a?2

2
??a?4a??0
a
?
a
?
11
例四、若函数
y ?f(x)
的定义域为[?1,1],求函数
y?f(x?)?f(x?)
的定
44
2
义域。
1
??
5
?1?x??1
??< br>?
4
?x?
4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
??
13
?
?1?x??1
?
??x?
4
??< br>4
3
4
??
3
?x?
3

5
44
4


11
33
??
∴函数
y?f(x? )?f(x?)
的定义域为:
?
x|??x?
?

44
44
??
例五、设
f(x)
的定义域是[?3,
2
],求函数
f(x?2)
的定义域。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3?x?2?2
得:
?1?x?2?2


x

0 ∴
0?x?2?2

0?x?6?42

∴函数
f(x?2)
的定域义为:
x|0?x?6?42

三、小结: 求(整式、分式、根式)函数定义域的基本法则。

四、 P57 习题2、2 1—3 (其中1、3题为复习上节内容)
《课课练》P49-50 有关定义域内容
《精编》P81 5 P82 15、16、17、18
??
第四教时
教材: 函数的表示法,分段函数,区间。
目的: 要求学生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继而要求学生掌握分段函数的概念
和区间的概念。
过程:
一、复习:函数的概念
提出课题:函数的表示法。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有三种: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二、解析法:
定义: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
解析表达式。
它的优点是:关系清楚,容易求函数值、研究性质。
例:加速度公式:
s?
1
2
gt
(如
s?60t
2

2
圆面积公式:
A?
?
r
2
圆柱表面积:
s?2
?
rl

二次函数
y?ax
2
?bx?c

(a?0)

y?x?2

x

2)
又例:
y?x?1?x?3
我们可用“零点法”把绝对值符号打开,即:


x??1
?
?4
?

y?x?1?x?3
=
?
2x?2

?1?x?3

?
4
x?3
?
这一种函数我们把它称为分段函数。
三、列表法:
定义: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它的优点是:不必通过计算就能知道函数对应值。
例:初中接触过的平方表,平方根表, 立方表,立方根表,三角函数表,
汽车、火车站的里程价目表等等。
又如:1984-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表。P52
四、图象法
定义: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平时作的函数图象: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
又如:气象台温度的自动记录器,记录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略)
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 (见P53)略
它的优点是: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函数变化情况。
注意:函数的图象可 以是直线(如:一次函数)、曲线(如:抛物线),也可
以是折线及一些孤立的点集(或点)。
例四、例五、例六 见P55-56 (略)
(注意强调分段函数概念)
五、区间 见课本P53-54
注意:1)这是(关于区间)的定义
2)今后视题目的要求,可用不等式、区间、集合表示(答案)
3)“闭”与“开”在数轴上的表示
4)关于“+∞”“?∞”的概念
六、小结:三种表示法及优点 练习:P56 练习
七、作业: P57 习题2、2 3,4,5,6
第五教时
教材: 函数的解析式;《教学与测试》第17、18课


目的: 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换元法、定义法、待定系数法等方法求函数解析式。
过程:
一、复习:函数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
(x?0)
?
0
f(1)? 2;f(?1)?0;f(0)?
?
?
提问:1、已知
f(x)?
?
?

(x?0)
则:
f{f[f(?1)]}?< br>?
?1
?
x?1
(x?0)
?
2、已知f(x)=x
2
?1 g(x)=
x?1
求f[g(x)]
解:f[g(x)]=(
x?1

2
?1=x+2
x

二、提出问题:已知复合函数如何求
例一、(《教学与测试》P37 例一)
1.若
f(x?1?x?2x)
,求f(x)。
解法一(换元法):令t=
x?1
则x=t
2
?1, t

1代入原式有

f
(
t
)
?
(
t?
1)
2
?
2(
t?
1 )
?t
2
?
1

f(x)?x
2
?1
(x

1)
解 法二(定义法):
x?
2
x?
(
x?
1)
2
?
1

f(x?1)?(x?1)
2
?1


x?1

1 ∴f(x)=x
2
?1 (x

1)
1x
2.若
f()?
求f(x)
x1?x
1
11
1
解: 令
t?

x?
(t?0) 则
f(t)?
t
?

1
xt
t?1
1?
t
1
∴f(x)= (x?0且x?1)
x?1
例二、已知f(x)=ax+b,且af(x)+b=ax+8 求f(x)
解:(待定系数法)
?
a
2
?9
∵af(x)+b=a(ax+b)+b=a
x+ab+b ∴
?

?
ab?b?8
2
?
a?3
解之
?

?
b?2
?
a??3
∴f(x)=3x+2或f(x)=?3x?4
?
?
b??4
例三、已知f(x)是一次函数, 且f[f(x)]=4x?1, 求f(x)的解析式。


解:(待定系数法)设f(x)=kx+b则 k(kx+b)+b=4x?1
?
?
k
2
?4
?
k??2
?
k?2
1

?

?

?
?
b??
?
b?1< br>?
(k?1)b??1
?
3
?

f(x)?2x?< br>1

f(x)??2x?1

3
1
1?x
2
f()
例四、
g(x)?1?2x,f
?
g(x)
?
?
(x?0) 求
2
x
2
(1?t)
2
1?
3?2t ?t
2
1?t
4
?
解一:令
t?1?2x

x?

f(t)?

2
(1?t)
2
1?2t?t
2
4
1
1
4
?
15


f()?
1
2
1?1?
4
3? 1?
1
1?()
2
11
1
4
?15

解二:令
1?2x?

x?

f() ?
1
24
2
()
2
4
三、应用题:《教学与测试》 思考题
例五、动点P从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顶点A出发顺次经过B、C、D再
回 到A。设x表示P点的行程,y表示PA的长,求y关于x的函数。
解:如图 当P在AB边上运动时, PA=x
D P C


当P在BC边上运动时 PA=
1?(x?1)
2




当P在CD边上运动时PA=
1?(3?x)
2

P

当P在DA边上运动时PA=4?x
A P B
x
?
?
x
2
?2x?2
?

y?
?
2

?
x?6x?10
?
4?x
?
四、小结:几种常见方法
五、作业: 《教学与测试》 P38 4、5、6、7、8
(0?x?1)
(1?x?2)

(2?x?3)
(3?x?4)


《课课练》 P49 3 P50 8
补充:
1.设
f(x? x
?1
)?x
3
?x
?3
,

g(x?x
?1
)?x
2
?x
?2
求f[g(x)]。
111
解:
f(x?)?(x?)
3
?3(x?)

f(x)?x
3
?3x

xxx
11

g(x?)?(x?
)
2
?
2

g(x)?x
2
?2

xx

f
?
g(x)
?
?
x
6
?
6
x
4
?
9
x
2
?
2

1
1?1?x
2
2
2.已知
f()?x?1?x
(x>0) 求f(x)
()

x
x
3.已知
f(2x?1)?x
2
?2x
求f(x)
4.《精编》 P31 6、7、8
第六教时
(若时间不够,可将部分内容延至第七教时)
教材: 函数图象;《教学与测试》第19课
目的: 要求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作出它们的图象,并且能根据图象分析函数的
性质;同时了解 图象的简单变换(平移变换和对称变换)。
过程:
一、复习: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方法?
今天主要研究函数的图象。
二、例一、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教学与测试》P39)
1

y?(?1)
x

x?
?
0,1,2,3
?
2


y?x?1?x

y
(x?1)
?
1
解:
1
解:
y?x?1?x?
?

?
2x?1
(x?1)
o
1 2 3
x
?1

y
注意:由于定义域从而导致
函数图象只是若干个孤立点。
1
?1
o
1 2 3
x


1
(x?)
0
2

y?
3
x?x

注意:先写成分段函数再作图。
y

1



0.5

?1 ?0.5
o x
1
?
1
?
x??
解:定义域为
?
2

?x?0
且x?
?

2
?
x?x?0
?

强调:定义域十分重要。
三、例二、根据所给定义域,画出函数
y?x
2
?2x?2
的图象。
1

x?R
2

x?(?1,2]

3

x?(?1,2]
且x?Z
y
y


5

5
4
4


3
3


2

2
1
1





?

2

?1 O 1 2 3 4



1

2



3



4
x
x

?2



?

1 O
y

4

3

2
1


?2



?

1 O



1

2



3



4
x

四、关于分段函数的图象
?
3x
2
?2
(x?0)
?
例三、已知
f(x)?
?
?

(x?0)
画出它的图象,并求f(1),f(?2)。
?
?1
(x?0)
y
?
?
解:f(1)=3×1
2
?2=1
f(?2)=?1

五、关于函数图象的变换
1.平移变换 研究函数y=f(x)与y=f(x+a)+b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1
例四、函数
y ?(x?1)
2
?2和
y?(x?)
2
?1
的图象分别是由
y?x
2
函数的图象
2
-1
-2
经过如何变化得到的。
解:
y?x
2

1
y?(x?)
2
?1


2
1)将
y?x
2
的图象沿 x轴向左平移1个单
位再沿y轴向下平移2个单位 得
y?(x?1)
2
?2
的图象;


y?(x?1)
2
?2
2)将
y?x
2
的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
1

2< br>单位再沿y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函数
1
y?(x?)
2
?1
的图象。
2

小结:1

将函数
y=f(x)
的图象向左(或向右)平移|k|个单位(k>0向左,k<0
向右)得
y=f(x+ k)
图象;
2.将函数
y=f(x)
的图象向上(或向下)平 移|k|个单位(k>0向上,k<0
向下)得
y=f(x) +k
图象。
2、对称变换 函数
y=f(x)

y=?f(x)、y=f(?x)及y=?f( ?x)的
图象分别关于x轴、y轴、
原点对称
1
例五、设
f(x)?
(x>0)作出y=?f(x)、y=f(?x)及y=?f(?x)的图象。
x
y

y
y

y=f(?x)


x
O
x
O
x
O


y=?f(x)
y=?f(?x)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 横坐标与纵坐标都取
取相反数 取相反数 原来相反数
图象关于轴对称 图象关于轴对称 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翻折变换 由函数
y=f(x)
的图象作出
y=|f(x)|

y=f(|x|)
的图象
例六、作出函数y=|x
2
?2x ?1|及y=|x|
2
?2|x|?1的图象。
解:分析1:

当x
2
?2x?1

0时,y=x
2
?2x?1
当x
2
?2x?1
<
0时,y=?(x
2
?2x?1)

y

步骤:1.作出函数y=x
2
?2x?1的图象

2.将上述图象x轴下方部分以x
2
轴为对称轴向上翻折(上方部分不

变),即得y=|x
2
?2x?1|的图象。
1

?1

O 1 2 3
x

?1

?2



分析2:当x

0时 y=x
2
?2x?1
当x<0时 y=x
2
+2x?1 即 y=(?x)
2
?2(?x)?1



y

步骤:1)作出y=x
2
?2x?1的图象;
3
2)y轴右方部分不变,再将右方部
2
分以y轴为对称轴向左翻折,即得
1
y=|x|
2
?2|x|?1的图象 。

1 2 3

?3 ?2 ?1 O
x
?1

?2

?3


小结: 将y=f(x)的图象,x轴上方部分不变,下方部分以 x轴为对称轴向上翻
折即得y=|f(x)|的图象;
将y=f(x)的图象,y轴右方部分 不变,以y轴为对称轴将右方部分向左
翻折即得y=f(|x|)的图象。
六、作业:
《教学与测试》 P40 7、8
《课课练》 P53 3 P54 9
《精编》 P83 24、25、26
2x?52(x?3)?11
????2?
(第26题应作启发:
y?

3?xx?3x?3
第七教时
教材: 续函数图象
目的: 完成第六教时可能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然后进行综合练习。
过程:
例一、 某学生离家去学校,由于怕迟到,所以一开始就跑步,等跑累了再走余
下的路程。在下图中纵轴表示离学校的距离,横轴表示出发后的时间,则下
图四个图形中较符合该生走 法的是哪一种。 (《教学与测试》 备用题1)



O t O t O t O t
d d d d
(A) (B) (C) (D)
解: A、 C图中t=0时d=0即该生一出家门便进家门(与学校距离为0)
应排除,B、D中因该生一开始就跑 步与学校距离迅速减小。故应选D。
例二、设M={x|0

x

2},N={y|0

y

2} 给出下列四个图形,其中能表示从集合
M到集合N的函数关系有几个?
y
2

1
y
2
1
y
3
2
1
y
2
1






(A) (B) (C) (D)
解:(A)中定义域为[0,1] (C)中值域[0,3]?N (D)中
x
的值(如
x
=1)
有两个
y
值与之对应,不是函数 ∴只有(B)正确。
例三、讨论函数
y?
解:
y?
3x?71
的图象与
y?
的图象的关系。(《精编》 P79)
x?2x
3x?73x?6?11
??3?

x?2
x?2 x?2
可由
y?
11
的图象向左平移两个单位得
y?
的图象 ,再向上平移三
x
x?2
1
?3
的图象。
x?2
个单位得
y?
例四、如图为y=f(x)的图象,求作y= ?f(x),y=f(?x), y=|f(x)|,y=f(|x|)的图象。






y??f(x)

y?f(?x)

y?f(x)

y?f(x)

作业: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2?x?0)
?
4?x
2
1.
f(x)?
?
2
2.
y?x
2
?2x?3

(0?x?2)
?
?x?1
O
x
O
x
O
x
O
x
y
3.
y?
7?4x
4.
y?x
2
?2x?3

x?4
第八教时
教材:函数的值域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利用二次函数、观察法、换元法、判别式法求函数的值域。
过程:


一、复习函数的近代定义、定义域的概念及其求法。
提出课题:函数的值域
二、新授:
1.直接法(观察法):
x
例一、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
y?
2?
f(x)?5?1?x

x?1
xx?1?111
??1??0

y?1
解:1?
y?

x?1x?1x?1x?1
即函数
y?
x
x?1
的值域是 {
y
|
y
?R且
y
?1}
(此法亦称部分分式法)
2?
f(x)?5?1?x

1?x?[0,??)

f(x)?[5,??)

即函数
y
=
f(x)?5?1?x
的值域是 {
y
|
y

5}
2.二次函数法:
例二、1?若
x
为实数,求 y=x
2
+2x+3的值域
解:由题设
x

0
y
=
x
2
+2
x
+3=(
x
+1)
2
+2

x
=0 时
y
min
=3 函数无最大值
∴函数
y
=
x
2
+2
x
+3的值域是{
y
|
y

3}
2?求函数
y?2?4x?x
2
的值域
解:由 4
x
?
x
2

0 得 0

x

4
在此区间内 (4
x
?
x
2
)
ma
x
=4 (4
x
?
x
2
)
min
=0
∴函数
y?2?4x?x
2
的值域是{
y
| 0

y
≤2
}
3.判别式法(△法)
例三、求函 数
y?
x
2
?5x?6
x
2
?x?6
的值 域
解一:去分母得 (
y
?1)
x
2
+(< br>y
+5)
x
?6
y
?6=0 (*)

y
?1时 ∵
x
?R ∴△=(
y
+5)
2
+4(
y
?1)×6(
y
+1)

0
由此得 (5
y
+1)
2

0
?
1
?5
检验
y??
1
5
x??
5
2?(?
6
?2
(代入(*)求根)
5
)
∵2?定义域 {
x
|
x
?2且
x
?3} ∴
y??
1
5

再检验
y
=1 代入(*)求得
x
=2 ∴
y
?1


x
2
?5x?6
综上所述,函数
y?
2
的值域为 {
y
|
y
?1且
x?x?6
y
?
?
}
解二:把已知函数化为函数
y?
(x?2)(x?3)x?36

??1?
(x?2)(x?3)x?3x?3
1
5
(
x
?2 ) 由此可得
y
?1
11

x
=2时
y??

y??

55
1
x
2
?5x?6
∴函数
y?
2
的值域为 {
y
|
y
?1且
y
?
?
}
5
x?x?6
4.换元法
例四、求函数
y?2x?41?x
的值域
解:设
t?1?x

t

0


x
=1?
t
2

代入得
y
=
f
(
t
)=2
×
(1?
t
2
)+4
t
=?2
t
2
+4
t
+2=?2(
t
?1)
2
+4

t

0 ∴
y

4
三、小结:
1.直接法:应注意基本初等函数的值域
2.二次函数法:应特别当心“定义域”
3.△法:须检验
4.换元法:注意“新元”的取值范围
四、练习与作业:
《课课练》 P51—54中有关值域部分
《教学与测试》 P41—42中有关值域部分


第九教时
教材:函数的单调性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掌握判断一些函数单调性的方法。能
利用单调性进一步研究 函数。
过程:
一、复习函数的图象 作y=x
2
y=x
3
y=?x
3




O x
y
y
y=?x
3
y=x
3
y=x
2

O x




二、引导观察:从而得出函数单调性的直观概念。
1、观察讲解时注意:1

“在区间上”

2“随着x的?” “相应的y值?”

3

“我们说函数?在?上是增(减)函数”
2、上升到理性,得出定义: (见P58)
注意强调:1

属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

2任意两个自变量
x
1
,x
2

x
12

..

3

都有
..f(x
1
)2
)

4

可用P58的示意图
3、讲解“单调区间”概念。 同时解释一下“严格”单调的意义。
三、例题:例一 图象法 见P59例一 (略)
例二 定义法 见P59例二 (略)
例三 定义法 见P59-60 例三 (略)
注意:课本中的两个“想一想” 同时强调观察—猜想—讨论的方法。
例四、讨论函数
f(x)?1?x
2
的单调性。
解:定义域 {x|?1

x

1} 在[?1,1]上任取x
1
,x
2
且x
1
2


f(x
1
)?1?x
1

f(x
2
)?1?x
2


f(x
1)
?
f(x
2
)?1?x?1?x
2
=
22< br>x
2
?x
1
2
1
2
22
22
(1?x
1
)?(1?x
2
)
1?x?1?x
2
1
2
2

=
1?x?1?x
2
1
2
2
?
(x
2
?x
1
)(x
2
?x
1
)
1?x?1?x
2
1
2
2

22
?1?x
2
?0

x
1
?x
2

x
2
?x
1
?0
另外,恒有
1?x
1
∴若?1

x
1
2

0 则 x
1
+x
2
<0 则
f(x
1
)
?
f(x
2
)?0

f(x
1
)
<
f(x
2
)

若 x
1
2
≤1
则 x
1
+x
2
>0 则
f(x
1
)
?
f(x
2
)?0


f(x
1
)
>
f(x
2
)

∴ 在[?1,0]上f(x)为增函数,在[0,1]上为减函数。
四、小结:1.有关单调性的定义;
2.关于单调区间的概念;
3.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常用方法:定义法
图象观察—猜想—推理论证
五、作业(练习)
P60 练习 P64-65 习题2.3 4、5、6
练习中 1 口答 其中1、2、3 口答
第十教时
教材:函数的奇偶性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并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基本方法。
过程:
一、复习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单调区间及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二、提出课题:函数的第二个性质――奇偶性
1.依然观察 y=x
2
与 y=x
3
的图象――从对称的角度
.观察结果:
y=x
2
的图象关于轴对称
y=x
3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继而,更深入分析这两种对称的特点:
①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y取同一值.
111
f(x)=y=x
2
f(?1)=f(1)=1
f(?)?f()?

224
即 f(?x)=f(x)
再抽象出来:如果点 (x,y) 在函数y=x
2
的图象上,则该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 (?x,y)
也在函数y=x
2
的图象上.
②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y亦取相反数.
111
f(x)=y=x
3
f(?1)=?f(1)=?1
f(?)??f()??

228
即 f(?x)=f(x)


再抽象出来:如果点 (x,y) 在函数y=x
3
的图象上,则该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x,?y) 也在函数y=x
3
的图象上.
4.得出奇(偶)函数的定义(见P61 略)
注意强调:①定义本身蕴涵着:
函数的定义域必须是关于原点的对称区间――这是奇(偶)函数的必要条件――
前提
②"定义域内任一个":
意味着不存在"某个区间上的"的奇(偶)函数――不研究
③判断函数奇偶性最基本的方法:
先看定义域,再用定义――f(?x)=f(x) ( 或f(?x)=?f(x) )
三、例题:例一、(见P61-62 例四)
例二、(见P62 例五)
此题系函数奇偶性与单调性综合例题,比例典型.
小结:一般函数的奇偶性有四种:奇函数、偶函数、即奇且偶函数、
非奇非偶函数
例:
y?
1
y=2x (奇函数)
x
y=?3x
2
+1 y=2x
4
+3x
2
(偶函数)
y=0 (即奇且偶函数)
y=2x+1 (非奇非偶函数)
例三、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f(x)?(x?1)
1?x

1?x
?x?0
?
?
1
解:定义域:
?
1?x
??1?x?1
关于原点非对称区间
?0
?
?
1?x
∴此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2.
f(x)?x
2
?11?x
2

?
x
2
?1?0
?
x?1或x??1
?
?
解:定义域:
?
∴定义域为
x
=±1
2
?
1?x?0
?
?1?x?1

f(?x)?x
2
?11?x
2
?f(x)

f
(±1) = 0


∴此函数为即奇且偶函数
?
x
2
?x(x?0)
3.
f(x)?
?

2
?
x?x(x?0)
解:显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当 x>0时, ?x<0 f (?x) = x
2
?x = ?(x?x
2
)
当 x<0时, ?x>0 f (?x) = ?x?x
2
= ?(x
2
+x)
?
?(x
2
?x)(x?0)
即:
f(?x)?
?
??f(x)

2
?
?(x?x)(x?0)
∴此函数为奇函数
四、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偶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
例四、(见P63 例六) 略
五、小结:1.定义 2.图象特征 3.判定方法
六、作业:P63 练习
P65 习题2. 3 7、8、9
第十一教时
教材: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综合练习(《教学与测试》第21、22课)
目的:通过对例题(习题)的判析,使学生对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有更深刻的
理解。
过程:
一、复习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定义、图象的直观形态、单调区间、判定方法等
概念。
二、处理《教学与测试》第21、22课例题
例一.(P43 例一) 注意突出定义域:x?1 然后分区间讨论
例二.(P43 例二) 难点在于:判断 x
2
+ x
1
x
2
+ x
2
> 0 应考虑用配方

而且:∵x
1
, x
2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
反之,倘若 x
1,
x
2
全为0 x
2
+ x
1
x
2
+ x
2
= 0
例三.(P43 例三) 难点在于:分 a > 0, a = 0, a < 0 讨论


应突出“二次函数”,再结合图象分析
例四.(P45 例一) 1、2题已讲过;
第3题是两个函数之乘积, 尤其后者要利用幂指数概

例五.(P45 例二) 此题是常见形式:应注意其中的“转换”关系
..
例六.(P45 例三) 此题是单调性与奇偶性综合题,注意思路分析。
三、补充:
例七、已知函数f (x), g (x)在 R上是增函数,求证:f [g (x)]在 R上也是增
函数。
证:任取 x
1
, x ? R 且 x
1
< x
2

∵g (x) 在R上是增函数 ∴g (x
1
) 2
)
又∵f (x) 在R上是增函数 ∴f [g (x
1
)] < f [g (x
2
)]
而且 x
1
< x
2
∴ f [g (x)] 在R上是增函数
同理可以推广:
若 f (x)、g (x) 均是R上的减函数,则 f [g (x)] 是R上的增函数
若 f (x)、g (x) 是R上的一增、一减函数,则 f [g (x)] 是R上的减函数
例八、函数 f (x)在 [0,
??
?
上单调递减,求
f(1?x
2
)
的 递减区间。
解:f (x) 定义域:[0,
??
?

又∵
1?x
2

0 ∴只要 1 ? x
2

0 即 x
2

1 ∴ ? 1

x

1
当 x ? [ 0, 1] 时, u =
1?x
2
关于 x 递增, f (u)关于 x 递减
∴单调区间为 [?1,0]
例九、已知函数 f (x) 是定义在 R上的奇函数,给出下列命题:
1.f (0) = 0
2.若 f (x) 在 [0,
??
?
上有最小值 ?1,则 f (x) 在
?
??,0
?
上有最大
值1。
3.若 f (x) 在 [1,
??
?
上为增函数,则 f (x) 在
?
??,?1
?
上为减函数。
4.若 x > 0时,f (x) = x
2
? 2x , 则 x < 0 时,f (x) = ? x
2
? 2x 。


其中正确的序号是: ① ② ④
例十、判断
f(x)?
1?x
2
?x?1
1?x?x?1
2
的奇偶性。
解:∵
1?x
2
?x?1?0
∴函数的定义域为 R
且 f (x) + f (?x)
?
?
1? x
2
?x?1
1?x?x?1
22
2
?
1?(?x )
2
?(?x)?1
1?(?x)
2
?(?x)?1
222 2
222

?0
(1?x)?(x?1)?(1?x)?(x?1)
(1?x?1)?x
∴f (x) = ? f (?x) ∴f (x) 为奇函数
注:判断函数奇偶性的又一途径:f (x) + f (?x) = 0 为奇函数
f (x) + f (?x) = 2 f (x) 为偶函数
四、作业:《教学与测试》 第21、22课中“练习题”
第十二教时
教材:反函数(1)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反函数的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过程:
一、复习:映射、一一映射及函数的近代定义。
二、反函数的引入及其定义:
1.映射的例子:①这个映射所决定的函数是: y = 3x
?
1
②这个映射是有方向的:f::A B ( f:x y = 3x ?
1)
③如果把方向“倒过来”呢?
(写成) f
?1
: A B ( f
?1
:y
x?
④观察一下函数 y = 3x
?
1与函数
x?
y?1
)
3
y?1
的联系
3
我们发现:它们之间自变量与函数对调 了;定义域与值域也对调了,后
者的解析是前者解析中解出来的(x)。
2.得出结论:函数
x?
y?1
称作函数 y = 3x
?
1的反函数。
3


定义:P66 (略)
注意:(再反复强调):①用 y表示 x
,
x =
?
(y)
②满足函数的(近代)定义
③自变量与函数对调
④定义域与值域对调
⑤写法:x = f
?1
(y)
考虑到“用 y表示自变量 x的函数”的习惯,将 x = f
?1
(y) 写成 y = f
?1
(x)
x?1

3
如上例 f
?1

y?
3.几个必须清楚的问题:
1? 如果 y = f (x) 有反函数 y = f
?1
(x),那么 y = f
?1
(x) 的反函数是 y = f
(x),它们互为反函数。
2? 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如 y = x
2
(可作映射说明)
因此,只有决定函数的映射是一一映射,这个函数才有反函数。
3? 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必须:原函数的定义域是它的反函数的值域
原函数的值域是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
如:
x?
y
(y?Z)
不是函数 y = 2 x ( x ? Z ) 的反函数。
2
4? 指导阅读课本,包括“举例”“定义”“说明”“表格”以加深印象。
三、求反函数:
1.例题:(见P66—67 例一)
注意:1? 强调:求反函数前先判断一下决定这个函数的映射是否是一一
映射。
2? 求出反函数后习惯上必须将 x、y 对调,写成习惯形式。
3? 求出反函数后必须写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原函数的值域。
2.小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
1?判析 2?反解 3?互换 4?写出定义域
3.补充例题:
1? 求函数
y?1?1?x
2
(?1

x < 0)的反函数。


解:∵ ?1

x < 0 ∴0
<
x
2


1 ∴0

1

?

x
2
<
1
∴ 0

1?x
2
<
1 ∴0
<
y

1
由:
y?1?1?x
2
解得:
x??2y?y
2
(∵ ?1

x < 0 )

y?1?1?x
2
(?1

x < 0)的反函数是:
y??2x?x
2
( 0
<
x

1 )
?
x
2
?1(0?x?1)
2? 求函数
y?
?
2
的反函数。
(?1?x?0)
?
x
解:①当 0

x

1时, ?1

x
2
?1

0 即 0

y

1
由 y = x
2
?1 (0

x

1) 解得
x??y?1
(?1

y

0)
∴ f
?1
(x) =
?x?1
(?1

x

0)
②当 ?1

x < 0时, 0
<
x
2


1 即 0
<
y

1
由 y = x
2
(?1

x < 0) 解得
x??y
(0
<
y

1)
∴ f
?1
(x) =
?x
(0
<
x

1)
?
x?1(?1?x?0)
∴所求反函数为:
y?
?

(0?x?1)
?
?x
四、小结:反函数的定义、求法、注意点。
五、作业:课本 P66练习 1 P66—69 习题2
.
4 1、2
《课课练》 P61“例题推荐”1、2 P62 7、8
第十三、十四教时
教材:反函数
目的:在掌握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初步会求非单调函数在 各不同单调区间上的
反函数;同时掌握互为反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处理《教学与测试》23课 P53
过程:
六、复习:反函数的概念,求一个反函数的步骤。
七、例一 分别求函数
y?x
2
?6x?2
在各单调区间上的反函数。
小结: 一般,非单调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无反函数,但在其各单调区间上是存


在反函数的,关键是 求出其单调区间。
例二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3?2x
x
2
?1
1.
y?
2

y?
2

x?5
x?1
小结:
y?f (x)
的值域就是它的反函数
y?f
?1
(x)
的定义域。因此,往 往求
函数的值域就是转化成求其反函数的定义域。
八、下面研究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例三 P67 略
例四 P67-68 略
九、
第十五教时
教材: 指数(1)
目的:要求学 生掌握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掌握有理指数幂的概念及运
算法则,并能具体应用于计算中。
过程:一、复习初中已学过的整数指数幂的概念。
1.概念:
a
n
?a?a?a?a(n?N*)

n个a
1

a
0
?1(a?0)

a
?n
?
n
(a?0,n?N*)

a
2.运算性质:
a
m
?a
n
?a
m?n
(m,n?Z)

(a
m
)
n
?a
mn
(m,n?Z)

(ab)
n
?a
n
?b
n
(n?Z)
3. 两点解释:①
a
m
?a
n
可看作
a
m
? a
?n

a
m
?a
n
=
a
m
?a
?n
=
a
m?n

a
n
a
n
a
n
n?nn?n

()
可看作
a?b

()
=
a?b
=
n

bb
b
二、根式:
1.定义:若
x
n
?a(n?1,n?N
?
)
则x叫做a的n次方根。
2.求法:当n为奇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为正数,负数的n次方根为
负数


记作:
x?
n
a
例(略)
当n为偶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有两个(互
为相反数)
记作:
x??
n
a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0的任何次方根为0
3.名称:
n
a
叫做根式 n叫做根指数 a叫做被开方数
4.公式:
(
n
a)
n
?a
当n为奇数时
n
a
n
?a

当n为偶数时
n
?
a(a?0)

a?a?
?
?a(a?0)
?
n
5.例一 (见P71 例1)
三、分数指数幂
3
5
10
5
2
3
a?a(a?0)
1
2
a
10
?a< br>2
?a(a?0)
推广
b?b
2
(b?0)
1.概 念:导入:
12
?
5
3
a
12
?a
4?a
3
(a?0)
4
c
5
?c
4
(c ?0)
事实上,
(a
k
)
n
?a
kn
若设a>0,
k?

(a)?(a)?a
m

kn
m
n
n
m
(n?1,n?N*)

n
由n次根式定义,
a是a的n
次方根,即:
a
同样规定 :
a
?
m
n
m
n
m
m
n
?
n
a
m

?
1
a
m
n
(a?0,m,n?N*且n?1)

2.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有理指数幂。
a
r
a
s
?a
r?s
(a?0,r,s?Q)

(a
r)
s
?a
rs
(a?0,r,s?Q)

(ab)r
?a
r
b
r
(a?0,b?0,r?Q)
四、例二 (P72例二)略
例三 (P73例三)略
例四 (P73例四)略


例五 (P73例五)略
五、小结
六、作业: P74-75 练习 习题2、5
《课课练》 课时11

第十六教时
教材: 指数(2) 苏大《教学与测试》第25、26课
目的:复习巩固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并能用以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
一、根式
例一 (苏大P51例一)写出使下列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
1?
??
?
3
1
?
?
1
2?
?
x?3
?
x?3
??
3
(x?5)(x< br>2
?25)?(5?x)x?5

解:1?只须
∞)
1
有意义,即
x
? 3 ∴
x
的取值范围是(?∞,3)∪(3,+
x?3
2? ∵
(x?5)(x
2
?25)?(x?5)
2
(x?5)?x?5x? 5


x?5x?5?(5?x)x?5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x?5?0
?
x??5
即:x??5或
?

x?5?0或
?

x?5?5?x
x?5?0
?
?

x
的取值范围是[?5,5]
例二 1?化简
3?3
2?2?3
2?求证:
42?26?
4
18?
4
2

2(3?3)
2?4?23
2(3?3)
2?(3?1)
2
解:1?原式=
??
2(3?3)
3?3

2(3?3)
2
=
?
(3?3)(3?3)
2(12?63)
?22?6

6
(注意复习,根式开平方)


2? 证:∵
(
4
18?
4
2)
2
?(
4
18)
2
?2
4
18?
4
2?(
4
2)
2



?18?2
4
18?2?2?32?2
4
6
2
?2 ?42?26?0

∴由平方根的定义得:
42?26?
4
18?
4
2

例三 画出函数
y?x
2
?2x?1?
3
x
3
?3x
2
?3x?1
的图象。
解:∵
3
x
3
?3x
2
?3x?1?
3
(x?1)
3
?x?1

?
x?1(x??1)

x?2x?1?x?1?
?

?x?1(x??1)
?
2
?
2x(x??1)

y?
?

?
?2(x??1)
二、分数指数幂
例四 (苏大书P53例一)计算下列各式:
1?
2?
7
0
2
2
0.256
3
4
1.5?(?) ?8?2?(2?3)?(?)
3
63
?
1
3

a ?8ab
a?2ab?4b
3
2
3
2
3
4
3
1
3
?(1?2
3
b
3
)?a
a

1
22
3
()?2
1
?4?27?110
解: 1? 原式=
()

?2
4
?2
4
?22
?3
2
?
33
131
2? 原式=
a(a?8b)
a?2ab?4b
2
3
1
3
1
3
2
3
1
3
?
a
1
3
1
3
1
3
?a?
1
3
a?2b
a(a?8b)
?a

a?8b
例五 先化简,再用计算器求值(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1?
(a?45)?2.3
1.4

2?
(m?m?1?m?m?1)?
3
m(其中m?8.3)

22
5
3
1
2
解: 1? 原式=
(5?2)

2?
?
1
2
2
?

?2.3
1.4
? 5?2?2.3
1.4
?3.445431?933.4145
原式

< br>?
2222
=
?
?
m?m?1?2(m?m?1)(m?m? 1)?m?m?1
?
?m

??
5
6
1
6

?(2m?2)?m?18.6?8.3?12.84979177?12.85

例六 已知
a
x
?a
?x
?u
其中a>0,
x?R
将下列各式分别u用表示出来:
1?
a?a
2?
a?a
?
2

?
x
2
x
2
3x
2
3x
5
6
1
6
5
6
1< br>6

1?
a?a
x
2
x
?
2

?(a?a
3x
2
x
2
x
?
2
2
)?a
x
?2?a
x
?a
?x
?a
? x
?a
x
?a
?x
?2?u?2

?
x
2
x
2
?
x
2
x
2
2?
a?a
3x
?
2
?(a?a)(a
x
?a ?a
x?x
x
2
?a
?x
)

)?(u?1)u?2

?(a?a?1)(a?a
x
2
?
三 作业 《教学与测试》余下部分
第十七教时
教材: 指数函数(1) — 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
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及图象特征。
过程:一、导入新课
P57例(细胞分裂)
又例:某工厂从今年起每年计划增产 8%,设原来的产量为
1,x年后产量为y,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
y?1.08
x

二、得出指数函数的定义:
函数
y?a
x
(a?0且a?1)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
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注意:为什么要规定 a>0且a?1:∵a<0时 a
x
不一定有意

a=0时,若x>0,a
x
=0;若x<0,则a
x
无意义
a=1时,y=1
x
=1(常量)没有研究必要。
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所以规定a>0且a?1。





三、指数函数的图象
1,
y?2
x

,
?
1
?
2.
y?
??
?
2
?x

表(P76 略) 列
列表(P76 略)



2.观察,小结
a a>1
定义域


R





单调性 单调递增
单调递减
y?0

0
R


y?0
< br>x?0时,y?1
x?0时,0?y?1
x?0时,0?y?1
x?0时,y? 1

过点(0,1) 过点(0,1)
3.例一(应用问题)见P76例一 (略)
强调:1? 先写出函数式:
y?0.84
x

2? ∵要求出“经过多少年” ∴不能仅作示意图,作图
要力求精确。
3? 列表,作图 注意定义域
x?0
最后得出结
论。
4.例二 (P77例二) 略
利用图形平移,很快得出结论。
四、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指数值的大小:
例三 (P77 例三)略
例四 《课课练》P73 例一
比较下列各组中数的大小:
1
0
,

0.4
?2.5
,

2
?0.2

2.5
1.6


第十八教时
教材: 指数函数(2) — 指数函数的性质
目的: 要求加深对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过程:一、复习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二、例一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
x
1
1.
y?1?a
2.
y?()
?3

2
x
解:1.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2.要使函数有意义,必


1?a
x
?0

a
x
?1

x?3?0

x??3


a?1

x?0


0?a?1

x?0

1
?0

x?3
1
11
y?()
x?3
?()
0
?1

22

a
x
?0

0?a
x
?1?1
又∵
y?0

∴值域为
0?y?1
∴值域为
y?0

y?1

例二 比较下列两个值的大小:
1
?
1.
?
??
?
3
?
?
1
?
??
?
3< br>?
?
3
5
?
3
5

4
?< br>3
2

?
1
?
??
?< br>3
?
?
3
5
?1

4
?
3
2
?1

?
4
?
3
2

2.
?
?2

3.14
?2
∵指数
?2?0
底数
?
?3.14

?
?2
<
3.14
?2

3.
??
?
1
?
??
?
3
?
?< br>1
2
?
1
?
?
3
?
?
1< br>2

??
?
3
?
?
2
?
?
1
2

??
?
1
?
?
3
?
?
1
2
?1

??
?
3
?
?
2
?
?
1
2
?1

>
??
?
3
?
?
2
?< br>?
1
2

?
1
?
y?
???
2
?
x
注意讲
y?2

y?3


x x
1
?

y?
?
??
?
3
?x
图象关系并推广



4.若
a
?3
?a
?4
,求a的取值范围。
解:
a
?3
?a
?4
a
4
??1?a?1

a3
或解:由
a
?3
?a
?4

?3??4

y?a
x
为增函数 ∴
a?1

例三
1
?
求函数
y?
?< br>??
?
2
?
x?2x
2
的单调区间,并证明之。 < br>2
x
2
?2x
2
?
1
?
2
??
x
1
(x
2
?x
1
)(x
2
?x
1
?2)
2
?x
1
?2x
2
?2x< br>1
y
2
?
2
?
?
1
??
1
?
解:设
x
1
?x
2
则 < br>??
??
?
??
2
y
1
?
1
?
x
1
?2x
1
?
2
?
2
??
??
?
2
?

x
1
?x
2

x
2
?x
1
?0


x
1
,x
2
?
?
??,1
?
时,
x
1
?x
2
?2?0
这时
(x
2
?x
1
)(x
2
?x
1
?2)?0


y
2
?1

y
2
?y
1
,函数单调递增
y
1

x
1
,x
2
?
?
1,??
?
时 ,
x
1
?x
2
?2?0
这时
(x
2?x
1
)(x
2
?x
1
?2)?0


y
2
?1

y
2
?y
1
,函数单调递减
y
1
∴函数y在
?
??,1
?
上单调递增,在
?
1,??
?
上单调递减。
例四 证明函数
y?a
x

y?a
?x

(a?0且a?1)
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证:设P
1
(x
1
, y
1
)是函数
y?a
x

(a?0且a?1)
的图象上任意一点

y
1
?a
x
而P
1
(x
1
, y
1
)关于y轴的对称点Q是(?x
1
, y
1
)
1

y
1
?a
x
?a
?(?x)
即Q在函数
y?a
?x
的图象上
11
由于P
1
是任意取的
所以
y?a
x
上任一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都在
y?a
?x
的图象上
同理可证:
y?a
?x
图象上任意一点也一定在函数
y?a
x
的图
象上
∴ 函数
y?a
x

y?a
?x
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三、作业:
《课课练》 P75 例1.2
课时练习 4.5.6.7.8
补充:1.作下列函数图象:
1?
y?2
4?
y??2
x
?2

2.已知函数
y?a
x
?b
的图象过点(0,2)、(?2,11),求f( x).
x
2?
?
1
?
y?
? ?
?
2
?
x?1
3?
y?2
x?1

第十九教时
教材:指数函数(3)
目的:复习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练习以期达到熟练技巧。
过程:
一、复习:定义:形如
y?a
x
?
a?0,a?0
?
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
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 (略)
二、例一、已知函数
?
1
?
y?
??
?
2
?
?
x?1
?
求定义域、值域,并作出其图象。
y
1 .


o 1 x


?
?
1
?
x?1
?< br>?
,x?1
解:
y?
?
?

?
2
?
?
x?1
?
2,x?1
定义域:x?R 值域:
0?y?1

1
?
(其对称性与
y?
?
??
?
2
?
|x|
比较)
例二、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
y?
?
tg60?
?
x?4x?3
2

1
?
2.
y?
?
??
?
2
?2
1?x?2x?1

解:1.
y?
?
tg60?
?
x?4x?3
2
?3
?
x?2
?< br>?1

∴增区间为
[2,??)
减区间为
(??,2]



??
2
3x
1?x?2x?1
?
?
1
?
?
2.
y?
??
?
?
2
?x?2
?
2
?
?
?
(
1
)
3x
?
?2
(x??1)
1
(?1?x?)

2
1
(x?)
2
∴增区间为
(??,?1]
减区间为
[?1,??)

例三、设函数 f (x)是偶函数,如果函数
y?2
f
?
x
?
在 x>0 时是增函数,则
在x<0
时,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之。
解:是减函数。

x
1
?x
2
?a

?x
1
??x
2
?0


f
?
x
?
是偶函数, ∴
f
?
?x
?
?f
?
x
?

2
f
?
x
2
?
2
f
?
?x
2
?
2
f
?
x
?
?
1
2
f
?
?x
?

1

y?2
f
?
x
?
在 x>0, 时是增函数,且
?x
1
??x
2
, ∴
2
f
?
?x
2
?
2
f
?
?x
?1
1
?

2
f
?
x
2
?
1
?
x
2
?
2
x
1
?
2
f
?
x
?1
, 又:
2
f
?
x
?
?0
,
2
f
?0

2
f
?
x
?
?2
f
?
,
1
?
∴ x<0 时,y是减函数。
例四、已知函数
y?
2
x
?2
?x
2

求:1?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解:1? 定义域为 R

y?
2
x
?2
?x

2
2x
2
?2y?2
x
?1?0

∵x?R, ∴△≥0, 即
4y
2
?4?0
, ∴
y
2
?1
, 又∵
y?0
,∴
y?1

2? ∵定义域为 R (是关于原点的对称区间)
又∵
f
?
?x
?
?
2
?x
?2
x
2
?f
?
x
?
, ∴
f
?
x
?
是偶函数。
例五、
2
x
?4
y
?4?0
,
z?4
x
?2?4
y
?5
求 z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设:
4
y
?4?2
x
, 代入
z?4
x
?2
?
4?2
x
?
?5

整理得:
z?
?
2
x
?
2
?2?2
x
?3?
?
2
x
?1
?
2
?4

又∵
4
y
?4?2
x
?0
, ∴
0?2
x
?4



f
?
x
?
?2
x
?1?4

2
x
?
?
2,4
?
时是增函数

?3?z?21

三、《教学与测试》第27课 P55—56 略
四、作业:《教学与测试》P56 练习题
??
2
第二十教时
教材:对数的基本概念
目的:要求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并 由此求一
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
进程:
一、引入:从指数导入,见P80例题
假设199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a亿元,如每年平均增长
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1995年的2倍?
设:经过x年国民生产总值是1995年的2倍
则有
a
?
1?8%
?
x
?2a

1.08
x
?2

这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问题。即指数式
a
b
?N
中,已
知a 和N求b的问题。(这里
a?0且a?1

二、课题:对数
定义:一般地,如果
a
?
a?0,a?1
?
的b次幂等于N, 就是
a
b
?N
,那么数 b
叫做 a为底 N的对数,记作
log
a
N?b
,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
做真数。
a
b
?N

gN?b

lo
a
1.在指数式中 N > 0 (负数与零没有对数)
2.
?
对任意
a?0

a?1
, 都有
a
0
?1

log
a
1?0

ga?1
同样易知:
lo
a
3.如果把
a
b
?N
中的 b写成
log
a
N
, 则有
a
log
a
N
?N
(对数恒等式)
三、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换,并由此求某些特殊的对数。
g100?2
例如:
4
2
?16

log
4
16?2

10
2
?100

lo
10
1
4
2
?2

lo
4
g2?

10
?2
?0.01

log
10
0.01??2

1
2
例一、P81 例一、例二
例二、1.计算:
log
9
27

log
4
3
81

log
?
2?3< br>?
?
2?3
?

log
3
5
4625


解:设
x?
log
9
27

a
x
?27,

3
2x
?3
3
, ∴
x?


x?
log81

4
?

?
?
3
?
?81
,
??
x
3
2
4
3

x
3
4
?3
4
, ∴
x?16


x?
log
?
2?
x??1

?1
x?1
??
2?3
??
=, ∴, ∴
log 2?3
????
2?3?2?3
3
?
?
2?3
?< br>令
x?
log
3
5
4
x
?
34
?
3
??
625
, ∴
5?625
,
5?5
4
, ∴
x?5

??
??
x
4
2.求 x 的值:①
log
3
x??

log
2
x??


log
?
2x? 1
?
3x
2
?2x?1?1

log
2< br>?
log
3
?
log
4
x
?
??0

2
3
4
5
3
??
解:①
x?3
?
3
4
?
1
4

27
1

x?2
?
5
3
?
2

32< br>③
3x
2
?2x?1?2x
2
?1?x
2
? 2x?0?x?0,x??2

?
2x
2
?1?0
?
2
但必须:
?
?
2x?1?1

x?0
舍去
x??2

?
3x
2
? 2x?1?0
?
?

log
3
?
log
4
x
?
?1
, ∴
log
4
x?3
,
x?4
3
?64

3.求底数:
log
x
3??
,
lo
x
g2?

?
3
5
3
57
8
解:
x
?
?
5
?
??
? 3?
?
3
3
?
??
??
?
8
?< br>2?2
7
?
?
?
7
?
8
?
3
5
, ∴
x?3
?
5
3

7
x
8
?
?
?
, ∴
x?2

?
?
四、介绍两种特殊的对数:
1.常用对数:以10作底
log
10
N
写成
lgN

2.自然对数:以 e作底 e为无理数,e = 2.71828??

log
e
N
写成
lnN


五、小结:1°定义 2°互换 3°求值
六、作业:(练习)
P
81 练习
P
84 习题2.7 1,2
《课课练》 P79 课时练习 6—10
第二十一教时
教材:积、商、幂、方根的对数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这些法则解决问题。
过程:
一、 复习:1?对数的定义
log
a
N?b
其中 a 与 N的取值范围。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及几个重要公式。
3?指数运算法则 (积、商、幂、方根)
二、 积、商、幂、方根的对数
log
a
(MN)?log
a
M?log
a
N1
M
如果 a > 0 , a ? 1 , M > 0 , N > 0 有:
log
a?log
a
M?log
a
N2

N
loga
M
n
?nlog
a
M(n?R)3
证明:1、 3 (略)见 P82
M
?a
p?q
( ∴ a
p
= M , a
q
= N )
N
MM
?p?q
即 :
log
a
?log
a
M?logN

log
a
NN
证明:2 设log
a
M = p, log
a
n = q , 则
1?语言表达:“积的对数 = 对数的和”??(简易表达——记忆用)
2?注意有时必须逆向运算:如
log
10
5?log
10
2?log
10
10?1

3?注意定义域:
log
2
(?3)(?5)?log
2
(?3)?log
2
(?5)
是不成立的

log
10
(?10)
2
?2log
10
(?10 )
是不成立的
4?当心记忆错误:
log
a
(MN)?loga
M?log
a
N


log
a
(M?N)?log
a
M?log
a
N< br>
三、 例题: P82—83 例三、例四 (略)
补充例题:
1. 计算:
3log
7
2?log
7
9?2log
7
(
3
22
)

2
3
?(
解:原式
?log
7
3
22< br>9
)
2
?log
7
1?0

2. 1?已知 3
a
= 2 用 a 表示 log
3
4 ? log
3
6


解:∵ 3
a
= 2 ∴ a = log
3
2
∴ log
3
4 ? log
3
6 =
log
3
2
?log
3
2?1?a?1

3
2?已知 log
3
2 = a , 3
b
= 5 用 a, b表示
log
3
30

解: ∵3
b
=5 ∴b=log
3
5 又∵log
3
2=a

111
log3
30
=
log
3
?
2?3?5
?
?
?
log
3
2?log
3
3?log
3
5
?
?(a?b?1)

222
3.计算:log
15
5log
15
45+(log
15
3)
2
解一:原式 = log
15
5(log
15
3+1)+(log
15
3 )
2
=log
15
5+log
15
3(log
15
5+log
15
3)
=lo g
15
5+log
15
3?log
15
15=log
15
5+ log
15
3= log
15
15

解二:原式 =
?
log
15
?
?
15
?
2
?
log
15
(15?3)?(log
15
3 )

3
?
=(1-log15
3)(1+log
15
3)+(log
15
3)
2

=1-(log
15
3)< br>2
+(log
15
3)
2
=1
4. 作为机动(有时间可处理):《课课练》P.81 例三中2,3,4,7
四、 小结:运算法则,注意正反两方面用
五、 作业: P.83练习 P.843,4,5,6 及 《课课练》P.81—P.82
第二十二教时
教材: 换底公式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对数的换底公式,并能解决有关的化简、求值、证明问题。
过程:
一、复习:对数的运算法则
导入新课:对数的运算的前提条件是“同底”,如果底不同怎么办?
二、换底公式:
log
a
N?
log
m
N
( a > 0 , a ? 1 )
log
m
a
以 m 为底的对数:
证:设 log
a
N = x , 则 a
x
= N
两边取
log
m
a
x?log
m
N?xlog
m
a?log
m
N

从而得:
x?
log
m
Nlog
m
N

log
a
N?

log
m
alog
m
a
n
log
a
b
( a, b >
m
两个较为常用的推论:
1?
log
a
b?log
b
a?1
2?
log
a
m
b
n
?
0且均不为1)


证:1?
log
a
b?log
b
a?lgblga
??1

lgalgb
lgb
n
nlgbn
2?
log
a
m
b???log
a
b

m
mlgam
lga
n
三、例一、计算:1?
5
1?log
0.2
3
2?
log
4
3?log
1
4
32

2
解:1? 原式 =
5
5
log0.2
3
?
5
5
log
5
1
3
?
5
?15

1
3
115153
log
2
3?log
3
2?log
2
2???

224442
例二、已知 log
18
9 = a , 18
b
= 5 , 求 log
36
45 (用 a, b 表
2? 原式 =
示)
解:∵ log
18
9 = a ∴
log
18
2 = 1 ? a
∵ 18
b
= 5 ∴ log
18
5 = b

log
36
45?
18
?1?log
18
2 ?a
∴log
18
2
log
18
45l o
18
g9?lo
18
g5
a?b

??log
18
361?lo
18
g22?a
111
例三、设
3
x
?4
y
?6
z
?t?1
求证:
??

zx2y
证:∵
3
x
?4
y
?6
z
?t?1

x?
lgtlgtlgt
,y?,z?

lg3lg4lg6


11lg6lg3lg2lg41
??????

zxlgtlgtlgt2lgt2y
例四、若log
8
3 = p , log
3
5 = q , 求 lg 5
解:∵ log
8
3 = p ∴
log
2
3?3p?lg3?3plg2?3p(1?lg5)

又∵
lg5?qlg3?3pq(1?lg5)

log
3
5?
lg5
?q
lg3



(1?3pq)lg5?3pq

lg5?
以下例题备用:
例五、计算:
(log
4
3?lo g
8
3)(log
3
2?log
9
2)?log
1
4
32

2
3pq

1?3pq
解:原式
?(log
2
2
3?log
2
3
3)(l og
3
2?log
3
2
2)?log
1
2

2
5
4
1115
3?log3)(log2?log2)?

?(log

2233
2324
535555
log???

?log
2
3?
3
2?
624442
例六、若
log
3
4?log
4
8?log
8
m ?log
4
2
求 m
解:由题意:

m?3

四、小结:换底公式及其推论
五、作业:
1
lg4lg8lgm1
???

lgm?lg3

2
lg3lg4lg82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
log
9
2?
25
3?5?3?5
61
log
6
5
1
log
8
7
1

(?)

4
(10)
1
3?
(log
2
5?log
4
0.2)(lo g
5
2?log
25
0.5)

()

4
25
4?
log
9
6
32(log
2
3?log
4
9?log
8
27?log
16
81 ?log
32
243)

()

12
2.已知
2lg(3x?2)?lgx?lg(3x?2)

log
x
222
的值。
7
()

4
3.已知 lg 5 = m , lg 3 = n 用 m , n 表示 log
30
8
3(1?m)
()

1?m
1?a
4.已知
log
3
2?
求 log
12
3 (a)
a
?49


5.设 a , b , c 为不等于 1 的正数,若
a
x
?b
y
?c
z

111
???0
求证:abc = 1
xy z
6.求值:
lg5?log
7.求值:
2
log
2
10
20?(lg2
2
)
2
?3
log
3
2?1

3)
3
?log
(2?
(7?43)?102?lg2
( ?189)
第二十三教时
教材: 对数(习题课)
目的: 复习对数的概念,运算法则及换底公式处理;《教学与测试》第29、30
课, 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达到较熟练的程度。
过程:
六、复习:1.对数的概念。(与指数的互化)
2.对数的运算法则
3.对数的换底公式,及其推论。

二、处理《教学与测试》第29、30课 P59-62
注意:第30课 例一 1 及 例二 已于第二十二教时用过(可视情
况处理)
三、补充例题:
1.(29课备用题)证明:
log
a< br>x
?1?log
a
b

log
ab
x
证明: 设
log
a
x?p

log
ab
x?q

log
a
b?r

则:
x?a
p

x?(ab)
q
?a
q
b
q

b?a
r


a
p
?(ab)
q
?a
q(1?r)
从而
p?q(1?r)


q?0

p
?1?r
即:
q
l og
a
x
?1?log
a
b
(获证)
log
ab
x


2.(30课备用题1)已知
log
a
1
b
1
?log
a
2
b
2
?
??
?log
a
n
b
n
?< br>?

求证:
log
a
1a
2
?
a
n
(b
1
b
2
?< br>b
n
)?
?

证明:由换底公式
定理得:

lgb
n
lgb
1
lgb
2
??
????
?
由等比
lga
1
lga
2
lgan
lgb
1
?lgb
2
?
?
?lgb
n
?
?

lga
1
?lga
2
?
?
?lga
n
lg(b
1
b
2
?b
n
)
?
?

lg(a
1
a
2
?
a
n
)

log
a
1
a
2
?
a
n
(b< br>1
b
2
?
b
n
)?
lg(b
1b
2
?
b
n
)
?
?

lg(a
1
a
2
?
a
n
)
3. 设
x,y,z?(0,??)

3
x
?4
y
?6
z
1? 求证
111
??

x2yz
2?比较
3x,4y,6z
的大小。
1? 证明:设
3
x
?4
y
?6
z
?k

x,y,z?(0,??)

k?1

取对数得:
x?

lgklgklgk

y?

z?

lg4lg6
lg3
11lg3lg42lg3?lg42l g3?2lg2lg61
???????

x2ylgk2lgk2lgk2lgklgkz
2?
64
34lg64?lg81
81
?0

3x?4 y?lgk(?)?lgk??
lg3lg4lg3lg4lg3lg4
lgklg

3x?4y

又:


9
46lg36?lg64
16
?0

4y?6z?lgk(?)?lgk??
lg4lg6lg2lg6lg2lg6
lgk?lg

4y?6z

3x?4y?6z

四、作业: 第29、30课 余下的练习题
《教学与测试》
第二十四教时
教材: 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目的:要求 学生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
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过程:
一、复习: 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四、从实例导入:回忆学习指数函数时用的实例。
细胞分裂问题:细胞的个数是分裂次数的指数函数
y?2
x

反之,细胞分裂的次数是细胞个数的函数
y
1
?1
o
1
x
由对数定义:
x?log
2
y
即:次数y是个数x的函数
y?log
2
x

定义:函数
y?log
a
x

(a?0且a?1)
叫做对数函数;它是指数函

y?a
x


(a?0且a?1)
的反函数。
对数函数
y?log
a
x

(a?0且a?1)
的定义域 为
(0,??)
,值域为
(??,??)

例一、(P87 例一)略


?
1
?
?
1
?
例二、 求函数
y?
??
?2
和函数
y?
??
?< br>5
?
?
2
?
x
x
x
2
?1

?2

(x?0)
的反函数。

?
1
?
解:1?
??
?y?2

f
?1
(x)?lo
1
g(x?2)

(x??2)

?
5
?
5
x
2
? 1
?
1
?
2?
??
?
2
?
?y?2

f
?1
(x)??lo
1
g(x?2)

(2?x?
2
5
)

2
五、对数函数的图象
由于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以对数 函数的图象只须由
相应的指数函数图象作关于
y?x
的对称图形,即可获得。
同样:也分
a?1

0?a?1
两种情况归纳

y?log
2
x

y?log
1
x
为例
2
y
y=x
y
y=x
1
o
1
y=log
2
x
x
1
o
1
x
y=
log
1
x

2
例三、作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
1.
y?log
2
x

y
1
o
1
x
2.
y?log
1
(x?2)

2

六、对数函数的性质
由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见P87 表 (从略)
定义域:
(0,??)
值域:R 过点 (1,0) 即当
x?1

y?0



a?1
时 单调递增 当
0?a?1
时 单调递减
由图:
a?1

x?(0,1)

y?0

x?(1,??)

y?0


0?a?1

x?(0,1)

y?0

x?(1,??)

y?0

例四、例五(见P88 例二、例三)
七、小结:对数函数定义、图象、性质
八、作业: P89练习 2、3 习题2.8 1、2、3
第二十五教时
教材: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目的:加深对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与把握,并能够运用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
一、复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二、例一 求下列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1.
y?2
?x
2
?1
?
1

4
2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2
?x?1
?
1
? 0

即:
?x
2
?1??2??1?x?1

4
值域:∵
?1?x?1

?1??x
2
?0
从而
?2??x
2
?1??1


1
?2
?x
4
2
?1
?
1

0?2
?x
2
2
?1
?
111
?

0?y?

442
2.
y?log
2
(x
2
?2x?5)

解:∵
x
2
?2x?5
对一切实数都恒有
x
2
?2x?5?4

∴函数定义域为R
从而
log
2
(x
2
?2x?5)?log
2
4?2
即函数值域为
y?2

3.
y?log
1
(?x
2
?4x?5)

3
解:函数有意义,必须:
?x
2
?4x?5?0?x
2
?4x?5?0??1?x?5


?1?x?5

∴在此区间内
(?x
2
?4x?5)
max
?9


0??x
2
?4x?5?9

从而
log
1
(?x
2
?4x?5)?log
1
9?? 2
即:值域为
y??2

33


4.
y? log
a
(?x
2
?x)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x
2
?x?0

log
a
(?x
2
?x)?0


由①:
?1?x?0

由②:当
a?1
时 必须
?x
2
?x?1

x?
?


0?a?1
时 必须
?x
2
?x?1

x?R

综合①②得
?1?x?0且0?a?1


?1?x?0

(?x
2
?x)
max
?
11

0??x
2
?x?

44

log
a
(?x
2
?x)?log
a
例二 比较下列各数大小:
1.
log
0.3
0.7与log
0.4
0.3

1
1

y?log
a

(0?a?1)

4
4
解: ∵
log
0.3
0.7?log
0.3
0.3?1

log
0.4
0.3?log
0.4
0.4?1


log
0.3
0.7?log
0.4
0.3

?
1
?
2.
log
0.6
0.8,log3.4
0.7和
??
?
3
?
?
1
2< br>
?
1
2
?
1
?
解: ∵
0?log
0.6
0.8?1

log
3.4
0.7?0

??
?
3
?
?
1
?
log
3.4
0.7?log
0.6
0.8?
??

?
3
?
?
1
2
?1

3.
log
0.3
0.1和log
0.2
0.1

解:
log
0.3
0.1?
1
log
0.1
0. 3
?0

log
0.2
0.1?
1
log0.1
0.2
?0


log
0.1
0.3?log
0.1
0.2

log
0.3
0.1?log
0.2
0.1

例三 已知
f(x)?1?log
x
3

g(x)?2log
x
2
试比较
f(x)和g(x)
的大小。


解:
f(x)?g(x)?log
x
3x

4
?1
0?x?1
??
4
?
3
x
?
3x
1? 当
?
x
?x?

?
?0?x?1

f(x)?g(x)

?10??1
3
??
4
?
4
?
2? 当
3x4
?1即x?

f(x)?g(x)

43?00?x?1
??
4
?
x
3
?
x
3? 当
?
?1?x?

?
3x
?x?
?

f(x)?g(x)

0??1?1
3
??
4
??
4
44
综上所述:
x?(0,1)?(,??)

f(x)?g(x)

x ?

f(x)?g(x)

33
4

x?(1,)时
f(x)?g(x)

3
例四 求函数
y?log
1
(x
2
?3x?18)
的单调区间,并用单调定义给 予证明。
2
解:定义域
x
2
?3x?18?0?x?6或x??3

单调区间是
(6,??)

x
1
,x
2
?( 6,??)且x
1
?x
2

y
1
?log< br>1
(x
1
?3x
1
?18)

y2
?log
1
(x
2
?3x
2
?18)

2
2
22

(x
1
?3x< br>1
?18)?(x
2
?3x
2
?18)
=
( x
2
?x
1
)(x
2
?x
1
?3)


x
2
?x
1
?6

x
2
?x
1
?0

x
2
?x
1
?3?0

x
2
?3x
2
?18?x
1
?3x
1
?18
又底数
0?

y
2
?y
1
?0

y
2
?y
1


y

(6,??)
上是减函数。
三、作业:《课课练》 P86 9 P87 “例题推荐” 1 2 3
P88 “课时练习” 8 9

22
22
1
?1

2
第二十六教时
教材: 对数函数(习题课)《教学与测试》P63第31课
目的:通过习题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性质,逐步达到熟练技巧。


过程:
三、复习: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题目:比较下列两个对数的大小
1.
log
4
5和log
9
8
2.
log
0.5
0.4和log
2
0.7

(
log
4
5?log
9
8
) (
log
0.5
0.4?log
2
0.7
)
四、处理《教学与测试》 第31课例一、例二
五、补充例题:
1.若
l og
m
3?log
n
3
,求
m和n
的关系。
解:原式可以化为
11

?
log
3
mlog
3
n

log
3
m?0

log
3
n?0
时, 即
0?log
3
n?log
3
m

∵底数
3?1

m?n?1


log
3
m?0

log
3
n?0
时,即
log
3
n?log
3
m?0

∵底数
3?1

0?n?m?1


log
3
m?0

log
3
n?0
时,
0?m?1?n

综上所述
m,n
的关系为m?n?1

0?n?m?1

0?m?1?n

实际上三种情况可用图形表示:
log
n
3
log
m
3
O
log
m
3
O
O
log
n
3
log
n
3
log
m
3
2.设
x?
?
2,8
?,函数
f(x)?
1

?
,求
a
的值。
8
1
log
a
(ax)?log
a
(a
2
x)
的最大值是1,最小值是
2
解:
f(x)?
11
2
(log
a
x ?1)(log
a
x?2)?log
a
x?3log
a
x? 2

22
??

?
131
(log
a
x?)
2
?

228


13
由题设,∵
[f(x)]
min
??
这时
log
a
x??

2
8
又∵
x?
?
2,8
?

a?(0,1)


f(x)
是关于
log
a
x
的二次函数,
∴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必在
x?2或x?8
时取得
?
131

(log
a
2?)??1

a?2
3

228
3
2
1
?
∵取得最小值时
x ?
?
?
2
?
1
?
3
?
?
?
?
?
?2?2
这时
x?
?
2,8
?舍去
1311

(log
a
8?)??1

a?
此时取得最小值时
2282
?
1
?

x?
??
?
2
?
?
3
2
?22? [2,8]
符合题意

a?
1

2
六、处理《教学与测试》第31课 例三 (P63)略
作业:《教学与测试》第31课 练习题

第二十七教时

教材:函数的应用举例一
目的:让学生熟悉借助“几何图形”和“计算利润”两种常见类型的应用问题。
过程:
一、应用问题的解答绝大部分是通过建立模型(常常是函数模型)并借助图
象和性质来进行研究的,研究结果再应用于实践。
1.数学模型来源于实践,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和概括 ,因此首先必须对实际问
题要有深刻的理解。
2.其次,应不断培养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坚实的数学基础。
3.最后,当然需要有较强的运算能力。
二、例一 (课本P90)有一块半圆形钢板,计划剪裁成等腰梯形ABCD的

状,下底AB是⊙O的直径,上底CD的端点在圆周上。写出这个梯形周
长y


与腰长x间的函数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分析:关键是用半径
R
与腰
D



x
表示上底
由对称性:
CD=AB?
2
AE
因此只要求
AE

x
A
E
2R
解:设腰长
AD=BC=x

DE
?
AB
垂足为
E
连结
BD
B
则?
ADB=
90? 由此:
Rt

ADE

Rt

ABD

x
2
x
2

AD?AE?AB

AE?

CD?AB?2AE?2R?

2RR
2
C
x
x
2
x
2
?2x?4R
∴周长
y?2R?2x?(2R?)??
RR

ABCD
是圆内接梯形 ∴
AD?0,AE?0,CD?0

x?0
x
2
?0?x|0?x?2R

R
x
2
2R??0
R
??
《课课练》 P98 3 —此题作为作业
例二 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由直径AB的端点B作圆的 切线,从
圆周上任一点P引该切线的垂线,垂足为M,连AP设AP=x
1. 写出AP+2PM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此函数的最值
解 :1.过
P

PD
?
AB

D
,连
PB

AD=a

x
2
?2R?a

x
2
x
2

a?

PM?2R?

2R
2R
x
2

f(x)?AP?2PM???x?4R

R
P

(0?x?2R)

2.
f(x)??

x?
1R17R

(x?)
2
?
R24
A D O
R
17

f(x)
max
?R

x?2R

f(x)
min
?2R

4
2
例三 《教学与测试》34课 例一 (P69) 距离船只A的正北
方向100海里处有一船只B,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沿
北偏西60?角的方向行驶,A船只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
向正北方向行驶,两船同时出发,问几小时后两船相 距最近?
D
解:设
t
小时后A行驶到点C,B行驶到点D,则BD=20 BC=100-15
t



过D作DE?BC于E DE=BDsin60?=10
3
t
BE=BDcos60?=10
t

∴EC=BC+BE=100-5
t

C
A


CD=
DE
2
?CE
2
?103t?
?
100?5t
?
2
=
325t
2
?1000t?1 0000


t
=
3
20
20
时CD最小 ,最小值为200,即两船行驶小时相距最近。
13
13
13
??
2
例四.《课课练》P.98例二 某超市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做了一番试验,若
将进货单价为8元的商品按10元一件的价格出售时,每天可 销售60件,
现在采用提高销售价格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涨1
元,其销 售量就要减少10件,问该商品售价定为多少时才能赚得利润最
大,并求出最大利润。
解:设商品售价定为
x
元时,利润为
y
元,则


y
=(
x
-8)[60-(
x
-10)10]=-10[(
x
-12)
2
-16]=-10(
x
-12)
2
+160 (
x
>10)
当且仅当
x
=12时,
y< br>有最大值160元,即售价定为12元时可获最大利润
160元。
三.作业:《课课练》 P.97-98 “例题推荐”1,3 P.995,6,7,8
《教学与测试》P.70 思考题

第二十八教时
教材: 函数的应用举例二
目的: 要求学生熟悉属于“增长率”、“利息”一类应用问题,并能掌握其解法。
过程:
七、新授:
例一、(《教学与测试》 P69 第34课)
某工厂今年1月、2月 、3月生产某产品分别为1万件、1.2万件、
1.3万件,为估计以后每月的产量,以这三个月的产量 为依据,用
一个函数模拟该产品的月产量y与月份x的关系,模拟函数可选用
二次函数或
y?a?b
x
?c
(a,b,c为常数),已知四月份该产品的产量为
1. 37万件,请问:用以上那个函数作模拟函数较好?说明理由。
解:设二次函数为:
y?px
2
?qx?r

?
p?q?r?1
?
p??0.05
??
由已知得:
?
4p?2q?r?1.2?
?
q?0.35

?
9p?3q?r?1.3
?
r?0.7
??

y??0.05x
2
?0.35x?0.7

当 x = 4时,
y
1
??0.05?4
2
?0.35?4?0.7?1. 3

又对于函数
y?a?b
x
?c


?
ab?c?1
?
a??0.8
??
由已知得:
?
ab
2
?c?1.2?
?
b?0.5

?
ab
3
?c?1.3
?
c?1.4
?
?
1
y??0.8?()
x
?1.4

2
1
当 x = 4时,
y
2
??0.8?()
4
?1.4?1.35

2
由四月份的实际产量为1.37万件,
|y
2
?1.37|?0.02?0.07?|y
1
?1.37|

1
∴选用函数
y??0.8?()
x
?1.4
作模拟函数较好。
2
例二、(《教学与测试》 P69 第34课)
已知某商品的价格每上涨x%,销售的数量就减少mx%,其中m为
正常数。
1
1.当
m?
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多少,就能使销售的总金额最
2
大 ?
2.如果适当的涨价,能使销售总金额增加,求m的取值范围。
解:1.设商品现在定价a元,卖出的数量为b个。
由题设:当价格上涨x%时,销售总额为
y?a(1?x%)?b(1?mx%)

ab
[?mx
2
?100(1?m)x?10000]

10000
1ab
[?(x?50)
2
?22500]

m?
得:
y?
220000
9
当 x = 50时,
y
max
?ab

8
即该商品的价格上涨50%时,销售总金额最大。
ab
[?mx
2
?100(1?m)x?10000]
2.∵二次函数
y?
10000
50(1?m)50(1?m)
]
上 递增,在
[,??)
上递减 在
(?x,
mm
50(1?m)
?0
∴适当地涨价,即 x > 0 , 即
m
就是 0 < m <1 , 能使销售总金额增加。
例三、(课本 91 例二)
按复利计算利息的一种储蓄,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设本利和
为y,存期为x,写出本利和y 随存期x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如果
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为2.25%,试计算5期后本利和是多少?
“复利”:即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利息。

y?
分析:1期后
y
1
?a?a?r?a(1?r)
2期后
y
2
?a(1?r)
2
??


∴ x 期后,本利和为:
y?a(1?r)
x

将 a = 1000元,r = 2.25%,x = 5 代入上式:

y?1000?(1?2.25%)
5
?100?

01.022
5
5
由计算器算得:y = 1117.68(元)
二、如有时间多余,则可处理《课课练》 P101“例题推荐” 3
三、作业:《教学与测试》 P70 第7题
《课课练》 “例题推荐” P100 1,2 P101 7,8
第二十九教时
教材: 函数的应用举例三
目的: 结合物理等学科,利用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过程:
例二、 (课本 P91 例三)
设海拔 x m处的大气压强是 y Pa,y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y?ce
kx
,其中 c,k为常量,已知某地某天在海平面的大气压为Pa,
1000 m高空的大气压为
0.90?10
5
Pa,求:600 m高空的大气压强。(结
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解:将 x = 0 , y =
1.01?10
5
;x = 1000 , y = 代入
y?ce
kx
得:
?
1.01?10
5
?ce
k?0
?
c?1.01?10
5
(1)

?

?
?
5k?100051000k
(2)
0.90?10?ce0.90?10?ce
??
将 (1) 代入 (2) 得 :
0.90?10
5
?1.01?10
5
e
1000k?k?
10.90

?ln
10001.01
?4
由计算器得:
k??1.15?10
?4

y?1.01?10
5
?e
?1.15?10

将 x = 600 代入, 得:
y?1.01?10
5
?e
?1.15?10
由计算器得:
y?1.01?10
5
?e
?1.15?10

例二、(《课课练》 P102 “例题推荐” 1)
一根均匀的轻质弹簧,已知在 600 N的拉力范围内,其长度与所受拉

成一次函数关系,现测得当它在 100 N的拉力作用下,长度为 0.55 m ,
在 300 N拉力作用下长度为 0.65,那么弹簧在不受拉力作用时,其
自然长度是多少?
?4
?4
?600


解:设拉力是 x N (0

x

600) 时,弹簧的长度为 y m
设:y = k x + b 由题设:
?
?
0.55?100k?b
?
k?0.0005

?
?
0.65?300k?bb?0.50
??
∴所求函数关系是: y = 0.0005 x + 0.50
∴当 x = 0时,y = 0.50 , 即不受拉力作用时,弹簧自然长度为 0.50
m。
例三、(《课课练》 “例题推荐” 2)
一物体加热到 T
0
?C 时,移入室内,室温保持常温 a?C,这物体逐

冷却,经过 t 分后,物体的温度是 T?C,那么 T 与 t 之间的关系

下列形式
T?a?(T
o
?a)?e
?kt
(这里 e =2.71828,k为常数),现有加

到 100?C的物体,移入常温为 20?C的室内,经过 20分后,物体

温度是 80?C,求:
1.经过 20分后,物体的温度是多少度?(精确到 1?C )
2.经过多少分(精确到 1分),物体的温度是 30?C?
解:将 T
0
= 100 , T = 80 , a = 20 , t = 10代入关系式
T?a?(T
o
?a)?e
?kt

得:
80?20?(100?20)?e
?10k
化简得:
e
?10k
?0.75

两边取自然对数,并计算得:
?10?k?ln0.75

∴ k = 0.0288
从而可得:
T?20?(100?20)?e
?0.028 8?t
?20?80e
?0.0288?t

(
*
)

6
1.把 t = 20代入
(
*
)

T?20?(100?20)?e
?0 .0288?20
?20?80e
?0.57

由计算器得:T = 64.97 ?C
即经过 20分后,物体的温度约为65度。
2.把 T = 30代入
(
*
)

30?20?(100?20)?e
?0.0
e
?0.0288?t
?0.125

2?t8

8

两边取自然对数,并计算得:
t?72.2


即物体冷却到30?C约经过72分钟。
二、作业:《课课练》P103—104 “例题推荐” 3
“练习题” 5,6,7,8

第三十教时
教材:单元复习之一——函数概念、性质、指数运算及指数函数
目的:通过复习与练习要求学生对函数概念、性质、指数、指数函数有更深的理

过程:
一、复习:映射、一一映射、函数定义、性质、反函数、指数、指数函数
二、《教学与测试》 P49 第34课 “基础训练题” 1 略
例一、(《教学与测试》 49 例1)
已知函数
f(x)?x
2
?2ax?1
在区间[?1,2]上的最大值
是4, 求 a的值。
解:抛物线对称轴为
x??a
, 区间[?1,2]中点为
1

2
1? 当 2

?a , 即 a

?2时,由题设:f (?1) = 4, 即 1
? 2a +1 = 4, a = ?1
(不合)
2? 当
1
??a?2
, 即
?2?a?1
时,由题设:f (?1) = 4,
2
1
2
1
2
即 a = ?1
3? 当
?1??a?
, 即
??a?1
时,由题设:f (2) = 4,
即 4 + 4a +1 = 4,

a??

4? 当 ?a<
?1
, 即 a>1时,由题设:f (2) = 4, 即 4 +
4a +1 = 4,
a??

(不合)
注:若是已知最小值,此种分类同样适用,也可分 ?a 在
1
4
1
4
?
??,?1
?
,


?
?1,2
?< br>,
?
2,??
?
三个区间。但本题亦可将1?、2?和


3?、4?分别合并成
两个区间讨论。
例二、已知函数 f (x), 当 x , y?R时,恒有f (x + y) = f (x) + f (y) ,
1? 求证: f (x) 是奇函数。
2? 若 f (?3) = a,试用 a 表示 f (24)
3? 如果 x > 0 时,f (x) > 0 且 f (1) < 0,试求 f (x) 在
区间[?2,6]上的

+ f (? x),









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1? 令 x = y = 0 得 f (0) = 0,再令 y = ? x 得 f (0) = f (x)

∴f (x) = f (? x) ∴f (x)为奇函数
2? 由 f (?3) = a 得 f (3) = ? f(?3) = ?a,
f (24) = f ( 3 + 3 + ?? + 3) = 8 f (3) = ? f (3)

8个 3
3? 设 x
1
< x
2
,则 f (x
2
) = f (x
1
+ x
2
? x
1
) = f (x
1
) + f (x
2
? x
1
) < f (x
1
),
( ∵ x
2
? x
1
> 0 , f ( x
2
? x
1
) < 0 )
∴f (x) 在区间[?2,6]上是减函数。
∴f (x)
max
= f (?2) = ?f (2) = ?2f (1) = 1
f (x)
min
= f (6) = 6 f (1) = ?3
例三、(《教学与测试》第28课 例一)
求函数
y?
1?2
x
4
x
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解:
y?
1?2
x
1
2
1
4x
?(
2
x
)?
2
x
?[(
1
2
)
x
?
1
2
]
2
?
1
4
??
1
4

∴函数的值域为
?
?
1
4
,??
?
?
?

∵设
u?(
1
2
)
x
, 它在
?
??,??
?
上单调递减,
而二次函数
y?(u?
1
)
2
111
2
?
4

u?
2
时是减函数,在
u?
2

是增函数令
(
1
2
)
x
?
1
2
,则 x

1 令
(
11
2
)
x
?
2
,则 x

1











1?2
x
∴函数
y?

?
1,??
?
上是增函数,在
?
??,1]

x
4
是减函数。
例四、(《教学与测试》第28课 例二)
2
?m
是奇函数,求常数 m 的值。 1.已知
f(x)?
x
3?1
2.画出函数
y?|3
x
?1|
的图象,并利用图象回答:k 为何值时,
方程
|3
x
?1|?k
无解?有一解?有两解?
解:1.定义域:x ? 0
若 f (x)为奇函数,则
(
22
?m)?(?m)?0

x?x3?13?1
1113
x
?
?x
??
x
?x
?1

m??
x
3?13?13?13?1
3.图象如图所示:





y


1

o
x
当 k < 0时,直线 y = k与函数
y?|3
x
?1|
图象无交
点 ∴方程无解。
当 k = 0或 k

1时,直线 y = k与函数
y?|3
x
?1|
图象有一个交点 ∴方程有一解。
当 0 < k < 1时,直线 y = k与函数
y?|3
x
?1|
图象
有两个交点
∴方程有两解。
例五、(《教学与测试》第28课 例三)——机动,可以不讲

y
1
?a
2x
,y
2
?a
x?3
,其中 a > 0,a ? 1,
问:x为何值时有1? y
1
= y
2
2? y
1
< y
2
解:1.由于指数函数是单调 函数,∴
2
y
1
?y
2
?2x?x
2
?3 ?x??1或x?3
2.当


0 < a < 1,由 y
1
< y
2
,得 2x > x
2
?3 ,解得 ?1 < x < 3
当 a > 1,由 y
1
< y
2
,得 2x < x
2
?3 ,解得 x < ?1
或 x > 3
三、作业: P50 3—7
《教学与测试》 P58 6、7

第三十一教时
教材:单元复习之二——续单元复习之一
目的:通处理一些未了的例题(《教学与测试》备用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过程:
1.某产品的总成本 y万元与产量 x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若每台产品的售价为25万元 ,则生产者不
y?3000?20x?0.1x
2
x?(0,240),
亏本的最低产量为多少?
00
解:
25x?3000?20x?0.1x
2
即:
x
2
?50x?300?
∴x

150 (x
≤?120
舍去) 即:最低产量为150台
2.已知函数
f(x)?ax
2
?a
2
x?2b?a
3

1? 当x?(?2,6)时,其值为正;x?
(??,?2)?(6,??)
时,其值为负,求a, b

值及f (x)的表达式
k
2? 设
F(x)??f(x)?4(k?1)x?2(6k?1)
,k为何值时,函数F (x)的值恒
4

负值
?
f(?2)?4a?2 a
2
?2b?a
3
?0
2
32a?8a?0
(a < 解:1? 由已知
?
解得:
23
?
f(6)?36a?6a?2b?a?0
0) ∴a = ? 4 从而 b = ? 8 ∴
f(x)??4x
2
?16x?48

k
2?
F(x)??(?4x
2
?16x?48)?4(k?1)x?2(6k?1) ?kx
2
?4x?2

4
k?0
?

F(x)?0

?
得 k < ? 2
??16?8k?0
?
3.已知 a > 0,且
a
3x
?a
?3x
?52
,求 a
x
的值。


解:设
t?a
x
?a
?x
a
3x
?a
?3x
?(a
x
?a
? x
)(a
2x
?a
x
a
?x
?a
?2x< br>)?t(t
2
?3)?52


t
3
?3t?52?0?(t?4)(t
2
?4t?13)?0


t
2
?4t?13?(t?2)
2
?9?0

∴t = 4 即
a
x
?a
?x
?4

(a
x
)
2
?4a
x
?1?0

a
x
?2?2

?
1
n
4.已知 a > 0,a ? 1,
x?(a?a
n
)
2
, 求
(x?x
2
?1)
n
的值。
2
???
1 11
2
解:
?x?1?(a
n
?a
n
)?1?(a
n
?a
n
?2)?1?(a
n
?a
n
)< br>2

444
2
1111
?
a
??
1
n
1
n
?
nn
n
?(x?x?1)?[(a?a) ?(a?a)]?
?
1
22
?
?
a
2n
1 1
112211
(a?1)
(0?a?1)

5.已知n?N
*

f(n)?n?0.9
n
比较 f (n) 与 f (n+1) 大小,并求 f (n)的最大
值。

f(n?1) ?f(n)?(n?1)?0.9
n?1
?n?0.9
n
?0.9
n
(0.9n?0.9?n)?
9?n
?0.9
n

10

当1?n?9时,f(n?1)?f(n)

0.9n
?0

当n?9时,f(n?1)?f(n)即f(10)?f(9)

当n?9时,f(n?1)?f(n)
综上:f (0) < f (1) < ??< f (9) = f (10) > f (11) > f(12) >??
∴ 当 n = 9 或 n = 10时,f (n)最大,最大值为 f (9) = 9×0.9
9

6.已知
9
x
?4
y
?1
,求
3
x?1
?2
2y?1
的最大值。
1
x
1115
?3?(1?9
x
)??(3
x
?)
2
?

32239
15
∴当
3
x
?
即 x = ? 1时,
3
x?1
?2
2y?1
有最大值
39
11
7.画出函数
y?|()
|x|
?|
的图象,并利用图象回答:k为何值时,方程
22
11
|()
|x|
?|?k
无解?有一解?有两解?
22
解:∵
3
x?1
?2
2y?1
?
1< br>
2


1
解:当 k<0或k>时,无解。
2
1

k?
时,方程有唯一解 (x = 0) 。
2
当 k = 0时,方程有两解 (x =±1) 。
1

0?k?
时,方程有四个不同解。
2
作业:《课课练》P76—77 “例题推荐” 1、2 练习:4、5、6、7、8

第三十二教时
教材:单元复习之三——对数函数(《教学与测试》第32、33课)
目的:重点复习对数及对数函数的有关内容,通过复习期望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
理解
过程:
一、 复习:对数概念,对数运算,换底公式,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
二、 例一、已知过原点O的一条直线与函数
y?log
8
x
的图象 交于A、B两点,

A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过点B作y轴的垂线,交EA于C,
若C
恰好在
y?log
2
x
函数的图象上,试求A、B、C三点的坐标。
解:设A(x
1 ,
log
8
x
1
) , B(x
2 ,
log
8
x
2
) , 则C(x
1 ,
log
8
x
2
)
∵C在函数的图象上 ∴
log
8
x
2
?log
2
x
1

1
即:
log
2
x
2
?log
2
x
1
∴ x
2
= x
1
3

3
C B
A
E F
x
1
x
2
OEOF
3

3
?
又: 即: ∴
x
1
log
8
x
1
?
?x
1
log
8
x
1


EAFB
log
8
x
1
log
8
x
2
3

3x
1
log
8
x
1
?x
1
log
8
x
1
由x
1
>1 , ∴log
8
x
1
?1 从而有:
3x
1
=x
1
3


x
1
?3,x
2
?33

∴A、B、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
A(3,log
8
3),B(33,log
8
3 3),C(3,log
2
3)

例二、求函数
y?log
a
(x?x
2
)
(a>0 , a?1)的定义域、值域、单调区间。


解:1.定义域:
x?x
2
?0
得:
0?x?1

111
2.∵
0?x?x
2
??(x?)
2
??

244
∴当0log
a
(x?x
2
)?log
a
1
?
log,??
?

a
?
4
?
1
函数的值域为
4
当a>1时,
log
a
(x?x
2
)?log
a
1
?
函数的值域为
?
?
??, log
a
4
?
1
?

?
4
?
11
3.∵
x?x
2
?0
在区间内
u?x?x
2

(0,]
上递增,在
[,1)
上递减。
22
11
当0(0,]
上是减函数, 在
[,1)
是增函数。
22
11
当a>1时, 函数在
(0,]
上是增函数, 在
[,1)
是减函数。
22
例三、已知
f(x)?1?log
2
x
(1

x

4),求函数
g(x)?f
2
(x)?f(x
2
)

最大
值和最小值。
解:∵f (x)的定义域为[1, 4] ∴g(x)的定义域为[1, 2]

g(x)?f
2
(x)?f(x
2
)?(1?log
2
x)
2< br>?(1?log
2
x
2
)?(log
2
x?2)2
?2

∵1

x

2 ∴
0?log
2
x?1

∴当x = 1时, g (x)
max
= 2 ;当x = 2时, g (x)
min
= 7
1
例四、对于任意的实数x,规定y取4?x,x+1,
(5?x)
三个值的 最小值。
2
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2.x为何值时,y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解:1.易得A(1, 2) B(3, 1)
∴y与x的函数关系是:
?
x?1x?1
?
1
y?
?
(5?x)1?x?3

?
2
x?3
?
4?x
2.由图:x = 1时, y
max
= 2

A

B



例五、设函数
y?(2?x)(3?x)
的定义域为A,函 数
y?lg(k?2x?x
2
)

定义域为B,若A?B,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解一:由(2+x)(3?x)

0 得:?2

x

3 ∴A={x|?2

x

3}
而B={x|k?2x?x
2
>0}

f(x)?k?2x?x
2

?
f(?2)?0
?< br>k?2?(?2)?(?2)
2
?0
由A?B得:
?
?
?
?k?15

2
?
f(3)?0
?
k?2?3 ?3?0
解二:∵A={x|?2

x

3}
B ={x|k?2x?x
2
>0}={x|
?1?1?k?x??1?1?k
}
由A?B知:
?1?1?k??2?3??1?1?k
得:k >15
例六、已知函数
f(x)?log
a
(a?a
x
) (a?1)

1? 求f (x)的定义域、值域。 2? 判断并证明其单调性。
解:1? ∵a>1, 由
a?a
x
得:x < 1 ∴f (x)的定义域为
(??,1)


lo g
a
(a?a
x
)?log
a
a?1
知f (x)的值域为
(??,1)

2? 当
x
1
?x
2
?1
时, 由a >1 知
a?a
x
?a?a
x
12


log< br>a
(a?a
x
)?log
a
(a?a
x
)< br> 即
f(x
1
)?f(x
2
)
∴f (x)为减函
数。
三、作业:《教学与测试》 P66、P68 第32、33课中的练习题(挑选部分)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智慧-高中数学运算不好


高中数学学科德育优秀案例-高中数学十分钟教案


高中数学bixiuti-中位数高中数学怎么算


高中数学名词中英对照-如何开展高中数学辅导


高中数学概率公式计算题-高中数学函数题库及答案解析


高中数学sin-高中数学工作筹划


史宁中高中数学新课程-高中数学秦九


高中数学要上高等数学吗-成实外高中数学邱波老师



本文更新与2020-09-17 11: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0759.html

人教版高中数学《函数》全部教案-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人教版高中数学《函数》全部教案-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