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教案苏教版必修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7 11:14
tags: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凸集-高中数学概率计算类型



教学目标:
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 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
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 共同的特征?
二、学生活动
1.介绍自己;
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
个体与群体
群体是由个体
组成
生”、“女
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 、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
......
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列举法
自然语言描述 如{15的正整数约数}
描述法
3.集合的表示方法:
数学语言描述 规范格式为{x|p(x)}
图示法
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
A
、集合
B
”.
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
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
(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
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
(1)方程
x
―2
x
-3=0的解集;
(2)不等式2-
x
<0的解集;
(3)不等式组
?
2
?
2x+3?5
的解集;
1 ?x?-1
?
?
2
x
-1≤-3
(4)不等式组
?
的解集.
?
3
x
+1≥0
解:略.
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⑵与⑶,空集⑷
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
(1){(
x

y
)|
x

y
= 3,
x
N,
y
N }
(2){(
x

y
)|
y
=
x
-1,|
x
|≤2,
x
Z }
(3){
y
|
x

y
= 3,
x
N,
y
N }
(4){
x
R |
x
-2
x

x
=0}
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例4 完成下列各题:
(1)若集合
A
={
x

ax
+1=0}=,求实数
a
的值;
(2)若-3{
a
-3,2
a
-1,
a
-4},求实数
a

小结: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2.练习: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
x

x
+1=0};
②{
x

x
为15的正约数};
③{
x

x
为不大于10的正偶数};
2
32
2

< p>
④{(
x

y
)|
x

y
= 2且
x
-2
y
=4};
⑤{(
x

y< br>)|
x
∈{1,2},
y
∈{1,3}};
⑥{(
x

y
)|3
x
+2
y
=16,
x
∈N,
y
∈N}.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奇数的集合;②正偶数的集合;③{1,4,7,10,13}
五、回顾小结
(1)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列举法、描述法以及Venn图;
(3)集合的元素与元素的个数;
(4)常用数集的记法.
六、作业
课本第7页练习3,4两题.
子集、全集、补集(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的含义,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理解掌握子集的概念;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和意义;
3.了解两个集合之间的相等关系,能准确地判定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教学重点:
子集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子集关系的判定.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用列举法表示:
A
={
x
|
x
2
≤0},
B
={
x
|
x
=(-1)
n
+(-1)
n
+1

n
Z};
C
={
x
|
x
2

x
-2=0},
D
={
x
|-1≤
x
≤2,
x
Z}
2.问题.
集合
A

B
有什么关系?
集合
C

D
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活动
1.列举出与
C

D
之间具有相类似关系的两个集合;
2.总结出子集的定义;
3.分析、概括两集合相等和真包含的关系的判定.
三、数学建构
1.子集的含义:一般地,如果集合
A
的任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的元素,(即

a

A

a

B
),则称集合
A
为集合
B
的子集,记为
A?
B

B
?
A
.读作集合
A
包含于集 合
B
或集合
B
包含集合
A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 若
a

A
都有
a

B
,则有
AB

BA

(1)注意子集的符号与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符号的区别: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

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包含于
?

(2)注意关于子集的一个规定: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理解规定
的合理性.
(3)思考:
A
?
B

B
?
A
能否同时 成立?
(4)集合
A

A
之间是否有子集关系?
2.真子集的定义:
(1)
AB
包含两层含义:即
A
=< br>B

A

B
的真子集.
(2)真子集的wenn图表示
(3)
A

B
的判定
(4)
A

B
的真子集的判定
四、数学运用
例1 (1)写出集合{
a

b
}的所有子集;
(2)写出集合{1,2,3}的所有子集;
{1,3}{1,2,3},{3}{1,2,3},
小结:对于一个有限集而言,写出它的 子集时,每一个元素都有且只有两种可能:取到或没取到.故
当集合的元素为
n
个时, 子集的个数为2.
例2 写出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Venn图表示.
例3 设 集合
A
={-1,1},集合
B
={
x

x
-2
ax

b
=0},若
B
≠,
BA
, 求
a

b
的值.
小结:集合中的分类讨论.
2
元素与集合是个体与群体
的关系,群体是由个体组
成;子集是小集体与大集
体的关系.
n


练习:1.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a_{a};
(3){a}_{a,b,c};
(5){3,5}_{1,3,5,7};
(7)_{1,2,3},
(2)d_{a,b,c};
(4){a,b}_{b,a};
(6){2,4,6,8}_{2,8};
(8){x|-1<x<4}__{x|x-5<0}
2.写出满足条件{
a
}
M
?
{
a

b

c

d
}的集合
M

3.已知集合
P
= {
x
|
x

x
-6=0},集合
Q
= {
x
|
ax
+1=0},满足
Q
?
P
,求
a
所取的一切值.
2
4.已知集合
A
={
x

x

k

1kk?1

k
Z },集合
B
={
x

x
=+1,
k
Z}, 集合
C
={
x

x
=,
222
k
Z},试判断集合
A

B

C
的关系.
五、回顾小结
1.子集、真子集及对概念的理解;
2.会用Venn图示及数轴来解决集合问题.
六、作业
教材P10习题1,2,5.
子集、全集、补集(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及子集的意义,了解全集、补集的概念;
2.能在给定的全集及其一个子集的基础上,求该子集的补集;
3.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将日常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
教学重点:
补集的含义及求法.
教学重点:
补集性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 情境.
(1)复习子集的概念;
(2)说出集合{1,2,3}的所有子集.
2.问题.


相对于集合{1,2,3}而言,集合{1}与集合{2,3}有何关系呢?
二、学生活动
1.分析、归纳出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2.列举生活中全集与补集的实例.
三、数学建构
1.补集的概念:设
A
?
S
,由
S
中不属于
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
S
的子集
A
的补集,记为
?
S
A
(读作“
A

S
中的补集”),即
?
S
A
={
x

x

S
,且
x
?
A
},
?
S
A
可用右图表示.
2.全集的含义:如果集合
S
包含我们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
S
S

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记作
U

A

3.常用数集 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则无理数集可表
示为
?
R
Q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已知全集< br>S
=Z,集合
A
={
x
|
x
=2
k

k
Z},
B
={
x
|
x
=2
k
+1,
k
Z},分别写出集合
A

B
的 补集
S
A

S
B

?
2
x
-1>1
例2 不等式组
?
的解集为
A

S
=R,试求
A

?
S
A
,并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
?
3
x
-6≤0
例3 已知全集
S
={1,2,3,4,5},
A
={
x

S

x
-5
qx
+4=0}.
(1 )若
?
S
A

S
,求
q
的取值范围; < br>(2)若
?
S
A
中有四个元素,求
?
S
A< br>和
q
的值;
(3)若
A
中仅有两个元素,求
?S
A

q
的值.
2.练习:
(1)
?S
A

S
中的补集等于什么?即
?
S
(
?
S
A
)= .
(2)若
S
=Z,
A
={
x

x
=2
k

k
∈Z},
B
={
x
x
=2
k
+1,
k
∈Z},则
?
S
A
= ,
?
S
B
= .
(3)
?
S
2
?
= ,
?
S
S
= .
五、回顾小结
1.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2.任一集合对于全集而言,其任意子集与其补集一一对应.


六、作业
教材第10页习题3,4.
交集、并集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并集的概念,掌握交集、并集的性质;
2.理解掌握区间与集合的关系,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交集、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1.复习巩固:子集、全集、补集的概念及其性质.
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A
={
x
|
x

x
-2
x
=0};(2)
B
={
x
|(
x
+2)(
x
+1)(
x
-2)=0}.
思考:
集合
A

B
之间有包含关系么?
用图示如何反映集合
A

B
之间的关系呢?
二、学生活动
1.观察与思考;
2.完成下列各题.
(1)用wenn图表示集合
A< br>={-1,0,2},
B
={-2,-1,2},C={-1,2}之间的关系. (2)用数轴表示集合
A
={
x

x
≤3},
B
={
x

x
>0 },C={
x
|0<
x
≤3}之间的关系.
三、数学建构
1.交集的概念.
A
32
A∩B

B
一般地 ,由所有属于集合
A
且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构成

A

B
的交集,记为
A

B
(读作“
A
交< br>B
”),即
A

B

的集合,称
A
A∪B

B
{
x

x

A

x

B
}
2.并集的概念.
A∪B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 br>A
或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
A

B的并集,记为
A

B
(读作“
A

B
”),即
A

B
={
x

x

A

x

B
}
3.交、并集的性质.
A

B

B

A

A
∩=,
A

A

A
,< br>A

BA

A

BB


A

B

A
,则
AB
,反之,若
AB< br>,则
A

B

A
.即
AB
?
A

B

A


A

B
B

A

A
∪=
A

A< br>∪
A

A

AA

B

BA

B


A

B

B,则
AB
,反之,若
AB
,则
A

B

B
.即
AB
?
A

B

B
思考:集合
A
={
x
|-1<
x
≤3},
B
={
y
|1≤
y
<5},集合
A
与集合
B
能进行交、并的计算呢?
4.区间的概念.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实数
a
到实数
b
(
a

b
)之间的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可表示成一个区间,
a

b

做区间的端点.
考虑到端点,区间被分为开区间、闭区间或半开半闭区间.
5.区间与集合的对应关系.
[
a

b
]={
x
|
a
≤< br>x

b
},(
a

b
)={
x |
a

x

b
},
[
a

b
)={
x
|
a
≤< br>x

b
},(
a

b
]={
x |
a

x

b
},
(
a
,+)={
x
|
x

a
},(-,
b
)={
x
|
x

b
},
(-,+)=R.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1)设
A
={-1,0,1},
B
={0,1,2,3},求
A

B

A

B

(2)已知
A

B
={-1,0,1,2,3},
A

B
={-1,1},其中
A
={-1,0,1},求集合
B

(3)已知
A
={(
x

y
)|
x

y
=2},
B
={(
x

y
)|
x

y
=4},求集合
A

B

(4)已知元素(1,2)
A

B

A
={(
x

y
)|
y

ax

b
},
B
={(
x

y
)|
x

ay

b
=0 },求
a

b
的值
并求
A

B

例2 学校举办了排球赛,某班45名学生中有12名同学参赛.后来又举办了田径赛,这个班有20名
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两项比赛中,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
例3 (1)设
A
=(0, +),
B
=(-,1],求
A

B

A

B

(2)设
A< br>=(0,1],
B
={0},求
A

B

2.练习:
(1)若
A
={
x
|2
x
+3
ax
+2=0},
B
={
x
|2
x

x
+
b
=0},
A

B
={0,5},求
a

A

B

22
22


(2)交集与并集的运算性质.
并集的运算性质 交集的运算性质
A

B

B

A

A

A

A
∪=
AB

?

A

B

五、回顾小结
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和性质;区间的表示及其与集合的关系.
六、作业
教材第13页习题2,3,5,7.
A

B

B

A

A

A

A
∩=
AB

?

A

B

2.1.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1)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进一步体会函 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
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 掌握函数是特殊的数
集之间的对应;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
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两集合间用对应来描述函数的概念;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正方形的边长为
a
,则正方形的周长为 ,面积为 .
2.问题.
在初中,我们曾认识利用函数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函数?常见的函数模型有哪些? < br>如图,
A
(-2,0),
B
(2,0),点
C
在直线
y
=2上移动.则
的面积
S
与点
C
的横坐标
x
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何表达?面积
的横坐标
x
的函数么?
二、学生活动
y
C
y=2


ABC
S

C
A O B x


1.复述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
2.阅读课本23页的问题(1)、(2)、(3),并分别说出对其理解;
3.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函数的对应本质.
三、数学建构
1.用集合的语言分别阐述23页的问题(1)、(2)、(3);
问题1 某城市在某一天24小时内
的气温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试根据函
数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变化过程中,有哪几个
变量?
10

6
2
O
2
10
20
24
th
(2)这几个变量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问题2 略.
问题3 略(详见23页).
2.函数:一般地,设
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 则
f
,对于集合
A
中的每一个元素
x

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的元素
y
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
A

B
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
y

f
(
x
),
x

A
.其
中,所有输入值
x
组成的集合
A叫做函数
y

f
(
x
)的定义域.
(1)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主要用于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函数的本质是一种对应;
(3)对应法则
f
可以是一个数学表达式,也可是一个图形或是一个表格
( 4)对应是建立在
A

B
两个非空的数集之间.可以是有限集,当然也就可以 是单元集,如
f
(
x
)=2
x

(
x=0).
3.函数
y

f
(
x
)的定义域:
(1)每一个函数都有它的定义域,定义域是函数的生命线;
(2)给定函数时要指明函数的定义域,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集合,如果没
有指明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定义域为一切实数.
四、数学运用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集合
A

B
的函数:
(1 )
A
={1,2,3,4,5},
B
={2,4,6,8,10},
f

x
→2
x

(2)
A
={1,2, 3,4,5},
B
={0,2,4,6,8},
f

x
→2
x

(3)
A
={1,2,3,4,5},
B
= N,
f

x
→2
x


练习: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1)
x
→,
x
≠0,
x
∈R;
2函数的本质是对应,但并非所有的
对应都是函数,一个必须是建立在
两个非空数集间的对应 ,二是对应
只能是单值对应


x
(2)
x
y
,这里
y

x

x
∈N,
y
∈R.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1)
f
(
x
)=
x
-1;(2)g(
x
)=
x
+1+.
2
x
例3 下列各组函数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3
32 2
A.
y

x

y
=(
x
); B.
y

x

y

x

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
同一函数,一看对应法
则,二看定义域

2
C.
y
=2
x
-1(
x
∈R)与
y
=2
t
-1(
t
∈R); D.
y

x< br>+2·
x
-2与
y

x
-4
练习:课本26页练习1~4,6.
五、回顾小结
1.生活中两个相关变量的刻画→函数→对应(
A

B
)
2.函数的对应本质;
3.函数的对应法则和定义域.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1页习题(1)第1,2两题.
2.1.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的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本质是数集之间的对应;
2.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利用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判定有关函数是否< br>为同一函数;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 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
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述函数及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
2.问题.


概念中集合
A
为函数的定义域,集合
B
的作用是什么呢?
二、学生活动
1.理解函数的值域的概念;
2.能利用观察法求简单函数的值域;
3.探求简单的复合函数
f
(
f
(
x
))的定义域 与值域.
三、数学建构
1.函数的值域:
(1)按照对应法则
f
,对于
A
中所有
x
的值的对应输出值组成的集合称之
为函数的值域;
(2)值域是集合
B
的子集.
2.
x g
(
x
)
f
(
x
)
f
(< br>g
(
x
)),其中
g
(
x
)的值域即为f
(
g
(
x
))的定义域;
四、数学运用
(一)例题.
例1 已知函数
f
(
x
)=
x
+2
x
,求
f
(-2),
f
(-1),
f
(0),
f
(1).
例2 根据不同条件,分别求函数
f
(
x
)=(
x
-1)+1的值域.
(1)
x
∈{-1,0,1,2,3};
(2)
x
∈R;
(3)
x
∈[-1,3];
(4)
x
∈(-1,2];
(5)
x
∈(-1,1).
例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y

2
2
x
2
?4
; ②
y

4?x
2

例4 已知函数
f
(
x
)与
g
(
x
)分别由下表给出:
x

f
(
x
)
1
2
2
3
3
4
4
1


x

g
(
x
)
1
2
2
1
3
4
4
3
分别求
f
(
f
(1)),
f
(
g
(2)),
g
(
f
(3)),
g
(
g
(4))的值.
(二)练习.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y
=2-
x

2
2

y
=3-|
x
|.
(2)已知函 数
f
(
x
)=3
x
-5
x
+2,求
f
(3)、
f
(-2)、
f
(
a
)、
f
(
a
+1).


(3)已知函数
f
(
x
)=2
x
+1,g(
x
)=
x
-2
x
+2,试分别求出
g
(
f
(
x
))和
f< br>(
g
(
x
))的值域,比较一下,
看有什么发现.
(4)已知函数
y

f
(
x
)的定义域为[-1,2],求
f
(
x
)+
f
(-
x
)的定义域. (5)已知
f
(
x
)的定义域为[-2,2],求
f
( 2
x
),
f
(
x
+1)的定义域.
五、回顾小结
函数的对应本质,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利用分解的思想研究复合函数.
六、作业
课本P31-5,8,9.
2
2
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表示的多样性,能熟练掌握函数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在理解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基础上,了解函数不同表示法的优缺点,针对具体问题能合理地选
择表示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函数的表示.
教学难点:
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 情境.
下表的对应关系能否表示一个函数:
x

y

2.问题.
如何表示一个函数呢?
二、学生活动
1
-1
3
-3
5
0
7
0
1.阅读课本掌握函数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
2.比较三种表示法之间的优缺点.


3.完成练习
三、数学建构
1.函数的表示方法:
2.三种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
解析法
图象法
优点
对应关系清晰直接
便于用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性质
直观形象,整体把握
缺点
不连贯,容量小
抽象,不直观
图象过程比较繁
列表法—用列表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
解析法—用等式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
图象法—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
3.三种不同方法的相互转化:能用解析 式表示的,一般都能列出符合条件的表、画出符合条件的图,
反之亦然;列表法也能通过图形来表示.
四、数学运用
(一)例题
例1 购买某种饮料
x
听,所需钱数为
y
元.若每听2元,试分别用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将
y

示成< br>x
(
x
∈{1,2,3,4})的函数,并指出该函数的值域.
跟踪 练习:某公司将进货单价为8元一个的商品按10元一个销售,每天可卖出100个,若这种商品的
销售 价每个上涨1元,则销售量就减少10个.
(1)列表:
单价
数量
利润
(2)图象:
(3)解析式:
将条件变换成:“某公司将进货单价为8元一个
的商品按10元一个销售,每天可卖出110个”
例2 如图,是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一部分,试根据图象
中的有关数据,求出函数
f
(
x
)的解析式及其定义域.
(二)练习:
(0,-3)
(2,-3)
1.1 nmile(海里) 约为1854m,根据这一关系,写出米数
y
关于海里数
x
的函数解析式.
2.用长为30cm的铁丝围成矩形,试将矩形的面积
S
(cm)表示为矩形一边长< br>x
(cm)的函数,并画出函
数的图象.
2
10
100
200
























20
0
0
(3,3)


3.已知
f
(
x
)是一次函数 ,且图象经过(1,0)和(-2,3)两点,求
f
(
x
)的解析式. 4.已知
f
(
x
)是一次函数,且
f
(
f(
x
))=9
x
-4,求
f
(
x
)的 解析式.
五、回顾小结
1.函数表示的多样性;
2.函数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联系性;
3.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5页习题1,4,5.
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能根据实际问题 列出符合题意的分段
函数;
2.能较为准确地作出分段函数的图象;
3.通过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
性化思考,对事 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分段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习函数的表示方法;
已知
A
={1,2,3,4},
B
={1,3,5},试写出从集合
A
到集合
B
的两个函数.
2.问题.
函数
f
(
x
)=|
x
|与
f
(
x
)=
x< br>是同一函数么?区别在什么地方?
二、学生活动
1.画出函数
f
(
x
)=|
x
|的图象;
2.根据实际情况,能准确地写出分段函数的表达式.
三、数学建构
1.分段函数:在定义域内不同的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
(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


(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几部分的并;
(3)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不能有相交部分;
(4)分段函数的图象可能是一条连续但不平滑的曲线,也可能是由几条曲线共同组成;
(5 )分段函数的图象未必是不连续,不连续的图象表示的函数也不一定是分段函数,如反比例函数的
图象;
(6)分段函数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函数.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某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km以内(含3km)路程按起步价7元收费,超过3km以外的路程
按元km收费.试写出收费额关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
例2 如图,梯形
OABC
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O
(0,0),
A
(6,0),
B
(4 ,2),
C
(2,2).一条与
y
轴平行
的动直线
l

O
点开始作平行移动,到
A
点为止.设直线
y
C B
l

x
轴的交点为
M

OM

x
,记梯形被直线
l
截得的在
l
左侧的图形的面积为
y
.求函数
y

f(x
)的解析式、定义
域、值域.
例3 将函数
f
(
x
)= |
x
+1|+| < br>x
-2|表示成分段
函数的形式,并画出其图象,根据图象指出函数
f
(
x
)的值
域.
2.练习:
练习1:课本35页第7题,36页第9题.
练习2:
O
A x
x
-1
(x≥0)

(1)画出函数
f
(
x
)= 的图象.
1-
x

(x<0)

x
2
-1,
x≥0,

1
(2) 若
f
(
x
)= 求
f
(-1) ,
f
(0),
f
(2),
f
(
f
(-1) ),
f
(
f
(0)),
f
(
f
())的值 .
2
x
+1,
x<0.

2
(3)试比较函数< br>f
(
x
)=|
x
+1|+|
x
|与
g
(
x
)=|2
x
+1|是否为同一函数.
(4)定义[
x
]表示不大于
x
的最大整数,试作出函数
f
(
x
)=[
x
] (
x
∈[-1,3))的图象.并将其表示
成分段函数.
练习3:如图,点
P
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边上按
A

B

C

D

A
的方向移动,试将
AP
表示成移动的距

x
的函数.
五、回顾小结
分段函数的表示→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分段函数的图象;
D
C
P
A B


含绝对值的函数常与分段函数有关;
利用对称变换构造函数的图象.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5页习题第3题,36页第10,12题;
课后探究:已知函数
f
(
x
)=2
x
-1(
x
∈R),试作出函数
f
(|
x
|),|
f
(
x
)|的图象.
函数的简单性质(1)
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的 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函数的单调性,并能结合图形,认识
函数的单调性;
2.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论的教育;
3.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理性地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增长、递减等现象.
教学重点:
用图象直观地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并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如图(课本37页图2-2-1),是气温
时间
t
的函数,记为=
f
(
t
),观察这个函
图象,说出气温在哪些时间段内是逐渐升高
是下 降的?
问题: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上述时间段内“随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
二、学生活动
1.结合图2―2―1,说出该市一天气温的变化
情况;
2.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函数的性质,并画图予
O
以说明;
3.结合右侧四幅图,解释函数的单调性.
三、数学建构
1.增函数与减函数:
一般地,设函数
y

f
(
x
)的定义域为
A
,区间
IA

如果对于区间
I
内的任意两个值
x
1

x
2
,当
x
1

O
x
O
x
y
y=
f
2
(
x
)

y
y=
g
2
(
x
)

x
O
x
y
y=
f
1
(
x
)

y
y=
g
1
(
x
)

10
8
6
4
2
-2
2
4
14
24
th
数的
的或

关于


x
2
时,都有
f
(
x
1
)<
f
(< br>x
2
),那么就说
y

f
(
x
)在 区间
I
是单调增函数,区间
I
称为
y

f
(
x
)的单调增区间.
如果对于区间
I
内的任意两个值
x
1

x
2
,当
x
1

x
2
时,都有
f
(
x
1
)>
f
(
x
2
),那么就说
y

f
(
x
)在区间I
是单调减函数,区间
I
称为
y

f
(
x
)的单调减区间.
2.函数的单调性与单调区间:
如果函数
y

f
(
x
)在区间
I
是单调增函数或单调减函数,那么就 说函数
y

f
(
x
)在区间
I
上具有单调 性.
单调增区间与单调减区间统称为单调区间.
注:一般所说的函数的单调性,就是要指出 函数的单调区间,并说明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还是单调
减函数.
四、数学运用
例1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性.
1.
y

x
+2
x
-1
2
2
2.
y

x
1
例2 求证:函数
f
(
x
)=--1在区间(-∞,0)上是单调增函数.
x
练习:说出下列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
1.
y
=-
x
+2
五、回顾小结
利用图形,感知函数的单调性→给出单调性的严格意义上的定义→证明一个函数的单调性.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44页1,3两题.
2
2
2.
y
=+1
x
函数的简单性质(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函数的图象,求出有关函 数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并能准确地表示有关函数的值域;
2.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让学 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理性地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增长、递减
等现象.
教学重点: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1)复述函数的单调性定义;
(2)表述常见函数的单调性.
2.问题.
结合函数的图象说出该天的气温变化范围.




二、学生活动
1.研究函数的最值;
2.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的改变,找出函数取最值的情况;
三、数学建构
1.函数的值域与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一般地,设
y

f(
x
)的定义域为
A
.若存在
x
0
A
,使得对任意
xA

f
(
x
)≤
10
8
6
4
2
-2
2
4
14
24
th
θ℃
f
(
x
0
)恒成立, 则称
f
(
x
0
)为
y

f
(x
)的最大值,记为
y
max

f
(
x
0
).
若存在定值
x
0
A
,使得对任意
xA< br>,
f
(
x
)≥
f
(
x
0
) 恒成立,则称
f
(
x
0
)为
y

f
(
x
)的最小值,记为
y
min

f
(
x
0
).
注:(1)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对应 函数图象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次函数
y

ax

bx

c
(
a
≠0),当
a
>0时,函数有最小值 ;当
a
<0时,函数有最大值.
(2)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并结合函数的图象求函数 的值域或函数的最值是求函数的值域或函数的最值
的常用方法.
2.函数的最值与单调性之间的关系:
已知函数
y

f
(
x
)的定义域是[
a

b
],
a

c

b
.当
x
[
a

c
]时,
f
(
x
)是单调增函数;当
x
[
c
b
] 时,
2
f
(
x
)是单调减函数.则
f< br>(
x
)在
x

c
时取得最大值.反之,当
x
[
a

c
]时,
f
(
x
)是单调 减函数;当
x
[
c

b
]
时,
f
(
x
)是单调增函数.则
f
(
x
)在
x

c
时取得最小值.
四、数学运用
例1 求出下列函数的最小值: 1
2
(1)
y

x
-2
x
;(2)< br>y
=,
x
∈[1,3].
x
变式:
(1)将y

x
-2
x
的定义域变为(0,3]或[1,3]或[-2, 3],再求最值.
1
(2)将
y
=的定义域变为(-2,-1],(0,3]结果如何? 2
x


跟踪练习:求
f
(
x
)=-
x
+2
x
在[0,10]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2 已知函数
y

f
(
x
)的定义域为[
a

b
],
a

c

b
.当
x
∈[
a

c
]时,
f
(
x
)是单调增函数;当
x
∈[
c

2
b
]时,
f
(
x)是单调减函数.试证明
f
(
x
)在
x

c< br>时取得最大值.
变式:已知函数
y

f
(
x
)的定义域为[
a

b
],
a

c
<< br>b
.当
x
∈[
a

c
]时,
f(
x
)是单调减函数;当
x

[
c

b
]时,
f
(
x
)是单调增函数.试证明
f
(x
)在
x

c
时取得最小值.
例3 求函数
f
(
x
)=
x
-2
ax
在[0,4]上的最小值.
练习:如图,已知函数
y

f
(
x
)的定义
域为[-4,7],根据图象,说出它的最大值
与最小值.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
y

(2)
y

(3)
y

2
5
4
3
-1
O
-4
y
x
-1
-2
3 5 7
x?1

x
[0,3];
1

x
[2,6];
x?1
?x
2
?1

1

1?x(1?x)
(4)
y

五、回顾小结
利用图形,感知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一个函数的单调性→确定一个函数的最值→确定一个函数的值域.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40页第3题,44页第3题.
函数的简单性质(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函数的性质,从形与数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概 念,能准确地判断所
给函数的奇偶性;
2.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教学,揭示函数奇偶性概 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
力,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 的数学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对称联想到数学中的对称,师生共同探讨、研究,从代数的 角度给予严密的代
数形式表达、推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教学难点:
函数奇偶性的概念的理解与证明.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及运用.
教师小结:函数的单调性从代数的角度严谨地刻画了函数的 图象在某范围内的变化情况,便于我们正
确地画出相关函数的图象,以便我们进一步地从整体的角度,直 观而又形象地反映出函数的性质.在画函
数的图象的时候,我们有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对称(见P 41).
2.问题.
1
2
观察函数
y

x
y
=(
x
≠0)的图象,从对称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x
二、学生活动
1
2
1.画出函数
y

x

y
=(
x
≠0)的图象
x
2.利用折纸的方法验证函数
y

x
图象的对称性
3.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性质.
三、数学建构
1.奇、偶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
f
(
x
)的定义域内的任意的一个
x,都有
f
(-
x
)=
f
(
x
),那么 称函数
y

f
(
x
)是
偶函数;
如果对 于函数
f
(
x
)的定义域内的任意的一个
x
,都有
f
(-
x
)=-
f
(
x
),那么称函数
y

f
(
x
)是奇函数;
2.函数的奇偶性:
如 果函数
f
(
x
)是奇函数或偶函数,我们就说函数
f
(x
)具有奇偶性,而如果一个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
不是偶函数(常说该函数是非奇非偶函 数),则说该函数不具有奇偶性.
3.奇、偶函数的性质: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四、数学运用
(一)例题
例1 判断函数
f
(
x
)=
x
+5
x
的奇偶性.
例2 判定下列函数是否为偶函数或奇函数:
(1)
f
(
x
)=
x
-1; (2)
f
(
x
)=2
x

2
3
2


(3)
f
(
x
)=2|
x
|; (4)
f
(x)=(
x
-1).
小结:1.判断函数是否为偶函数 或奇函数,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如函数
f
(
x
)

2x

x
∈[-1,3]就不具有奇偶性;再用定义.
2.判 定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一定要对定义域内的任意的一个
x
进行讨论,而不是某一特定的值.如
函数
f
(
x
)=
x

x
-1,有
f
(1)=-1,
f
(-1)=1,显然有
f
(-1)=-
f
(1),但函数
f
(
x
)=
x

x
-1不具
有奇偶性,再如函数
f
(
x
)=
x< br>-
x

x
+2,有
f
(-1)=
f
(1)=1,同样函数
f
(
x
)=
x

x

x
+2也不具有奇
偶性.
3232
22
2
x
2
-x-1 x<0
例3 判断函数
f
(
x
)= 的奇偶性.
x
2
+x-1 x>0

小结:判断分段函数是否为具有奇偶性,应 先画出函数的图象,获取直观的印象,再利用定义分段讨
论.
(二)练习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f
(
x
)=
x

(3)
f
(
x
)=
1

x
(2)
f
(
x
)=
x

(4)
f
(
x
)=
2
x

x
2

|x|

x
y
2.已知奇函数
f
(
x
)在
y
轴右边的图象如图所示,试画出函数
f
(
x
)在
y

左边的图象.
3.已知函数
f
(
x+1)是偶函数,则函数
f
(
x
)的对称轴是 .
4.对于定义在R上的函数
f
(
x
),下列判断是否正确:
(1)若
f
(2)=
f
(-2),则
f
(
x)是偶函数;
(2)若
f
(2)≠
f
(-2),则
f
(
x
)不是偶函数;
(3)若
f
(2)=
f(-2),则
f
(
x
)不是奇函数.
五、回顾小结
1.奇、偶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
2.奇、偶函数的性质及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44页5,6题.
O
x
函数的简单性质(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性质,从形与数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函数单调性与函数的奇偶性;
2.能正确地运用函数的有关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3.通过 函数简单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
并从代数 的角度给予严密的代数形式表达、推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科学的探究精神,并渗透数形结
合的数学 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函数的简单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1)复习函数的单调性;
(2)复习函数的奇偶性.
小结: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奇偶性都反映了函数图象的某种变化 ,通过我们观察、归纳、抽象、概
括,并从代数的角度给予严密的代数形式表达、推理.
2.问题.
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奇偶性二者之间是否具有某些必然的联系呢?
二、学生活动
画出函数
f
(
x
)=
x
- 2|
x
|-1图象,通过图象,指出它的单调区间,并判定它的奇偶性.
三、数学建构
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具有相同的单调性,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 区间上具有相反的单
调性.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已知奇函数
f
(
x
)在区间[
a

b
](0<
a

b
)上是单调减函数.
求证:函数
f
(
x
)在区间[-
b
,-
a
]上仍是单调减函数.
跟踪练习:
(1) 已知偶函数
f
(
x
)在区间[
a

b
](0<
a

b
)上是单调减函数,
求证:函数f
(
x
)在区间[-
b
,-
a
]上是单调增函 数.
(2)已知奇函数
f
(
x
)在区间[
a
,< br>b
](0<
a

b
)上的最大值是3,则函数
f(
x
)在区间[-
b
,-
a
]上 ( )
A.有最大值是3 B.有最大值是-3
2


C.有最小值是3 D.有最小值是-3
例2 已知函数
y

f
(
x
)是R上的奇函数,而且
x
>0时,
f
(
x
)=
x
-1,试求函数
y

f
(
x
)的表达式.
例3 已知函数
f
(
x
)对于任意的实数
x
y
,都有
f
(
x

y
)=
f
(
x
)+
f
(
y
).
(1)
f
(0)的值;
(2)试判断函数
f
(
x
)的奇偶性;
(3)若
x
>0都有
f
(
x
)>0,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2.练习:
(1)设函数
f
(
x
)是R上的偶函数,且在 (-,0)上是增函数.则
f
(-2)与
f
(
a
-2
a
+3)(
a
R)的大小关
系是 .
(2)函数
f
(
x
)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在定义域上是增函 数.若
f
(1-
a
)+
f
(1-
a
)>0 ,
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3)已知函数
f
(
x
+1)是偶函数,则函数
f
(
x
)的对称轴是 .
(4)已知函数
f
(
x
+1)是奇函数,则函数
f(
x
)的对称中心是 .
(5)已知定义域为R的函数
f
(
x
)在(8,+)上为减函数,且函数
y

f
(
x
+8)为偶函数,则
f
(2),
f
(8),
2
2
f
(10)的大小关系为 .
(6)已知函数
f
(
x
)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
f
(
x
)=
f
(2-
x
),若
f
(
x
)在区间[1,2]上是减函数,

f
(
x
)在区间 [-2,-1]上的单调性为 ,在区间[3,4]上的单调性为 .
五、回顾小结
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 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具有相反的单调
性.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45页8,11题.
映射的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能够判定一些简单的对应是不是映射;
2.通过对映射特殊化的分析,揭示出映射与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函数的概念.
小结: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单值对应,事实上我们还遇到很多这样的集合之间的对应:
(1)
A
={
P

P
是数轴上的点},
B
=R,
f
:点的坐标.
(2)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
2.情境问题.
这些对应是
A

B
的函数么?
二、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46~47页的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三、数学建构 1.映射定义:一般地,设
A

B
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 则,对于集合
A
中的任何一个
元素,在集合
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 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
A

B

A

B
的对应法则
f
)叫
做集合
A
到集合
B
的映 射,记作:
f

A

B

2.映射定义的认识:
(1)符号“
f

A

B
”表示
A

B
的映射;
(2)映射有三个要素:两个集合,一种对应法则;
(3 )集合的顺序性:
A

B

B

A
是不同 的;
(4)箭尾集合中元素的任意性(少一个也不行),箭头集合中元素的惟一性(多一个也不行).
四、数学运用
1.例题讲解:
例1 下列对应是不是从集合
A
到集合
B
的映射,为什么?
(1)
A
=R,
B
={
x
∈R∣
x
≥0 },对应法则是“求平方”;
(2)
A
=R,
B
={
x< br>∈R∣
x
>0 },对应法则是“求平方”;
(3)
A
={
x
∈R∣
x
>0 },
B
=R,对应法则是“求平方根”;
(4)
A
={平面上的圆 },
B
={平面上的矩形},对应法则是“作圆的内接矩形” .
例2 若
A
={-1,
m
,3},
B
={-2,4,10},定义从
A

B
的一个映射
f

x

y
=3
x
+1,求
m
值.
例3 设集合
A
={
x
∣0≤
x
≤6 },集合< br>B
={
y
∣0≤
y
≤2},下列从
A
B

对应法则
f
,其中不是映射的是( )
A

f

x

y

x

B

f

x

y

x

11
C.
f

x

y

x
D.
f

x

y

x

46
1
2
1
3


2.巩固练习:
(1)下列对应中,哪些是 从
A

B
的映射.
x

f
y
x
f
y
x
f
y
x
1
2
3
4
f
y
2
4
6
8
注:①从
A

B
的映射可以有一对一,多对一,但不能有一对多;
1 2
1 2
1 2
2
4
A
中不能有剩余;
2 4

B
2
中可以有剩余但
4
3 6
3 6
3 6
③如果< br>A
中元素
a

B
中元素
b
对应,则
a

b
的原象,
b

a
的象.
4 8
4 8
4 8

(2)
(3)
(1)
( 2)已知
A
=R,
B
=R,则
f

A

B
使
A
中任一元素
a

B
中元素2
a
-1相对应,则在
f

A

B
中,
(4)
A
中元素9与
B
中元素_____ ____对应;与集合
B
中元素9对应的
A
中元素为_________.
(3)若元素(
x

y
)在映射
f
的象是(2x

x

y
),则(-1,3)在
f
下的象是 ,(-1,3)在
f
下的
原象是 .
(4)设集合
M
={
x
∣0≤
x
≤1 },集合
N
={
y
∣0≤
y
≤1 },则下列四个图象中,表示从
M

N
的映射
的是 ( )
A B C D
五、回顾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和映射的区别.
六、作业
P47练习1,2题,P48第5,6题.
3.1.1 分数指数幂(1)
教学目标:
理解根式的概念及
n
次方根的性质.
教学重点:
根式的运算.
教学难点:
根式性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方针: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 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从1991年
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 代化.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数学问题,十年翻一番,每
年平均要增长多少呢?
如果设每年平均增 长
p
%,198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记为1,则有(1+
p
%)=2,从这里 如何求
p
呢?
二、学生活动
1.复习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
(1)如果
x

a
,那么
x

(2)如果
x

a
,那么
x

2.类比得出
n
次实数方根的概念
如果
x

a
,那么
x
= (
n
为正整数,且
n
≥2)
三、数学建构
1.
n
次实数方根的概念
注:(1)在实数范围内,正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 正数,负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负数,零的奇次方根是
n
n
零,即任一个实数都有且只有 一个奇次方根.设
x

a

a
R,
n
是奇 数,且
n
>1),则
x

a

n
32
10
(2)在实数范围内,正数的偶次方根是两个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零的偶次方 根是零,负数的偶
n
n
次方根没有意义.设
x

a

a
>0,
n
是正偶数),则
x
=±
a

n
(3)当
a
≥0时,对于任意不小于2的整数
n

a
的值存在且惟一,表示
a

n
次算术根;当
a
<0
n
时,当且仅当
n
为奇数(
n
>1)时,
a< br>才有意义.
2.根式的性质.
(1)
(
n
a)

a

n
(2)
n
a
n

?
?
a,n 为奇数,
?
|a|,n为偶数.

四、数学运用
(一)例题讲解.
例1 求值.
(1)
(5)
??
4
5
(2)
4
2
?
?5
?
2
(3)
2
?
?2
?
(6)
?
3?π
?
?
(7)
?
3
?2
(4)
3
?
?2
?

3?1

?
3
3
?
0
总结:根式的性质.
例2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
?
2?1?
?
?2
?
?
?
?1
?
?
?
16
?
?8
?1
?4
2
?2
4
?
?
?32
?
< br>?
0
43?2


(2)
(3)
3?22?
3
?
1?2
?
3
?
4
?
1?2
?
4

35
4x
2
?12x?9?4x
2
?20x?25(??x?)

22
(二)练习:
1.(1)25的平方根是 ;(2)27的立方根是 ;
(3)16的四次方根是 ;(4)-32的五次方根是 ;
(5)
a
的六次方根是 ;(6)0的
n
次方根是 .
2.下列说法:(1)正数 的
n
次方根是正数;(2)负数的
n
次方根是负数;(3)0的
n< br>次方根是0;
(4)
n
a
是无理数.其中正确的是 (写出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6
a
3.对于
a
>0,
b
≠0,
m

n
Z,以下说法:(1)
m
m
?b
n
?a
mn
;(2)(3)
?
a
m
?
?a
m?n

?
a
m
b
n
?< br>?
?
ab
?
n
m?n

?
b?
?mm
(4)
??
?ab
.其中正确的是 (写出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
a
?
4.如果
a
b
是实数,则下列等式:(1)
(3)
4
3
a?b
=< br>a

b
;(2)
32
?
a?b
?
2

a

b

2ab

?
a
2
?b
2
4
?

a

b
;(4 )
22
a
2
?2ab?b
2

a

b
.其中一定成立的是 (写出所有
正确命题的序号).
5.已知
x?
五、小结:
1.根式的概念;
2.根式的性质.
六、作业:
课本P63习题(1)1.
x?yx?y
11

y?
,求的值.
?
23
x?yx?y
3.1.1 分数指数幂(2)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含义,了解正数的实数指数幂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指数幂的 运算性质,会进行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相互转化,灵活运用乘法公式幂的运算
法则进行有理数指数幂的运 算和化简.
教学重点:
分数指数幂的含义及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和化简.


教学难点:
分数指数幂含义的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和化简.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1.复习回顾: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说出其结果
(1)
3
?64?

(3)
5
32?
(2)
4
81?

?
4
81?

?
3
?
4
4
?

?
5
?6
?
5
?
(4)
2
10
?

3
2
12
?

2.情境问题:将
2
10
?
2
5

3
2
12
?
2
4
推广到一般情况有:
(1)当
m
为偶数时,
2?2
;( 2)当
m

n
的倍数时,
2?2

m
m
2
n
m
m
n
s
如果将
2
表示成2 的形式,
s
的最合适的数值是多少呢?
二、数学建构
1.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a
m
n
?
( )
m
n
2.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a
3.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
?
( )

a
t
?a
s
?

?
a
s
?
?

?
ab
?
?

t
t
三、数学应用
(一)例题:
1.求值:(1)
100
; (2)
8
;(3)
9
2.用分数指数幂的形式表示下列各式(式中
a
>0)
(1)
a?a
; (2)
a
(3)
2
1
2
2
3
?
3
2
(4)
?
81
?
?
3
4

3
?
3
a
2

aa
(4)
3
a
3
aa

小结: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 br>62
?
2
?
?
?
?3
?
?
3
?102
3.化简:
3
2?
27
?
3
?
2
??
2
?4
2

4.化简:(1)
3
xy
2
?
xy
?
3


(2 )
x
?2
?y
?2
x
2
?
3
?y
2
?
3
?
x
?2
?y
?2
x2
?
3
?y
2
?
3
?
x?y
?

2
3
3
2
3
1
3
5.已知
a??
a?3ab?9ba
817
?
的值.
,b?,
41
33
2771
a?3b
a
3
?27a< br>3
b
(二)练习:化简下列各式:
1.
3
a?a
? 3
?
7
2
3
a
?8
?
3
a
15
?
3
a
?3
?a
?1

1
?
?
1
?
2.
?
x?x?x
?
?
x
2
?x
2
?

??
?10
a?b? 1a?b
?
bb
?
3.
??
?
?
?
?
(
a
>0,
b
>0)
a?ab2ab
?< br>a?aba?ab
??
4.当
t?
t?1t?1t?t
1?
2
?
时,求
1
的值
11
8
t3
?1t
3
?t
3
?1t
3
?1
1< br>3
四、小结:
1.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2.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整式运算律及乘法公式在分数指数幂运算中仍适用;
4.指数概念从整数指数幂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同样可以推广到实数指数幂.
五、作业:
课本P63习题(1)2,4,5.
3.1.2 指数函数(1)
教学目标:
1.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理解对
a
的限定以及自变量的取值可推广至实数范围), 会作指数函数的
图象;
2.能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几个基本性质,并通过由指数函数的图像归纳 其性质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
究、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本第59页的细胞分裂问题和第64页的古莲子中的C的衰变问题.
二、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64页内容;
(2)动手画函数的图象.
三、数学建构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
y

a
(
a
>0且a
≠1)叫做指数函数,它的定义域是R,值域为(0,
+).
练习:
(1)观察并指出函数
y

x
与函数
y
=2有什么区别?
(2)指出函数
y
=2·3,
y
=2,
y
=3,< br>y
=4,
y

a
(
a
>0,且
a< br>≠1)中哪些是指数函数,哪些不是,
为什么?
思考:为什么要强调
a>0,且
a
≠1?
a
≠1自然将所有的正数分为两部分
(0,1)和(1,+),这两个区间对函数的性质会有什么影响呢?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xx
+32
x
2
14
x
x
xx
?
1
??
1
?
xx
x
(1)在同一坐标系画出
y?2,y?
??
,y?10,y?
??< br>的图象,观察并总结函数
y

a
(
a
>0,
?
2
??
10
?

a
≠1)的性质.

图象


y
1
O
定义域
值域
性质




x





xx
0?a?1

y
1
O
x


?
1
??
5
??
2
?
(2)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在同一坐标系画出
y
=10,
y?< br>?
,,
y?y?
?????
等函数的
?
10
??
2
??
5
?
x
xxx
图象,进一步验证函数< br>y

a
(
a
>0,且
a
≠1)的性质,并探 讨函数
y

a

y

a
(
a
>0,且
a
≠1)之间的关
系.
四、数学应用
(一)例题:
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1.5,1.5
2.53.2
xxx
(2)
0.5
?1.2
,0.5
?1.5
(3)
1.5
0.3
,0.8
1.2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
y?8
1
2x?1
(2)
y?1?
?
x
2
?3x?1
?
1
?
??
2
?
x
(3)
y
?
1?
?
??
?
2
?
2x?x
2

3.已知函数
f
(
x
)=
a
(二)练习:

g
(
x
)=
a
x
2
?2x?4
(
a
>0且
a
≠1) ,若
f
(
x
)>
g
(
x
),求
x
的取值范围.
(1) 判断下列 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①
y
=2·3;②
y
=3;③
y
=< br>x


y
=-3;⑤
y
=(-3);⑥
y
=;⑦
y
=3
x
;⑧
y

x
;⑨
y
=(2
a
-1)(
a

2
xx
13
xxx
2
xx
1
,且
a
≠1).
< br>2
(2)若函数
y
=(
a
-3
a
+3)·< br>a
是指数函数,则它的单调性为 .
x
2
x
?1
课后思考题:求函数
y?
x
的值域,并判断其奇偶性和单调性 .
2?1
五、小结
1.指数函数的定义(研究了对
a
的限定以及定义域和值域).
2.指数函数的图象.
3.指数函数的性质:
(1)定点:(0,1);
(2)单调性:
a
>1,单调增;0<
a
<1,单调减.
六、作业
课本P70习题(2)5,7.
3.1.2 指数函数(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


2.能较熟练地运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指数函数的平移问题;
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复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练习: 函数
y

a
(
a
>0且
a
≠1)的定义域 是_____,值域是______,函数图象所过的定点坐标
为 .若
a
>1,则当
x
>0时,
y
1;而当
x
<0时,
y
1.若0<
a
<1,则当
x
>0时,
y
1;
而当
x
<0时,
y
1.
2.情境问题: 指数函数的性质除了比较大小,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对任意的
a
>0且
a
≠1,函

y

a
的图象恒过(0,1),那么对任意的
a
>0且
a
≠1,函数
y

a
的图象恒过哪一个定 点呢?
二、数学应用与建构
例1 解不等式:
(1)
3?3
x
x0.5
x
2
x
1
x


(2)
0.2?25

(4)
3?4?2?6?0
. < br>xx
x
(3)
9?3
x?2
小结:解关于指数的不等式与判断 几个指数值的大小一样,是指数性质的运用,关键是底数所在的范
围.
例2 说明下列函数的图象与指数函数
y
=2的图象的关系,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
(1)
y?2
x?2
x
; (2)
y?2
x?2
; (3)
y?2?2

x
(4)
y?2?2

x
小结:指数函数的平移规律:< br>y

f
(
x
)左右平移
y

f< br>(
x

k
)(当
k
>0时,向左平移,反之向右平移 ),
上下平移
y

f
(
x
)+
h
(当
h
>0时,向上平移,反之向下平移).
练习:
(1)将函数
f
(
x
)=3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
的图象.
(2)将函数
f
(
x
)=3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
的图象.
x
x


?
1
?
(3)将函 数
y?
??
?2
图象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函数的解 析式
?
3
?
是 .
(4)对任意 的
a
>0且
a
≠1,函数
y

a
的图象恒 过的定点的坐标是 .函数
y

a
-1的图
象恒过的定点的坐标是 .
小结:指数函数的定点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定点与单调性相结合,就可以构造出函数的简图,从而许多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5)如何利用函数
f
(
x< br>)=2的图象,作出函数
y
=2和
y
=2
xx
xx< br>|
x
2|
2
x
12
x
2x
的图象?
(6)如何利用函数
f
(
x
)=2的图象,作出函数
y=|2

1|的图象?
小结: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规律.
例3 已知 函数
y

f
(
x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
x< br><0时,
f
(
x
)=1-2,试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例4 求函数
y?4?2
xx?1
x
?1
的最小值以及取得最小值时的x
值.
小结:复合函数常常需要换元来求解其最值.
练习:
(1 )函数
y

a
在[0,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3,则
a等于 ;
(2)函数
y
=2的值域为 ;
(3)设
a
>0且
a
≠1,如果
y

a
+ 2
a
-1在[-1,1]上的最大值为14,求
a
的值;
(4)当
x
>0时,函数
f
(
x
)=(
a
-1)的 值总大于1,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三、小结
1.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2.指数型函数的定点问题;
3.指数型函数的草图及其变换规律.
四、作业:
课本P71-11,12,15题.
五、课后探究
(1)函数
f
(
x
)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
f2
2
2
x
x
x
x
x
?
2x?x
2
?
的定义域为 .
?
x
1
?x
2
?
f(x
1
) ?f(x
2
)
的大小.
?

22
??
x
(2)对于任意的
x
1

x
2
R ,若函数
f
(
x
)=2 ,试比较
f
?
3.1.2 指数函数(3)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能运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模型的建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某工厂今年的年产值为
a
万元,为 了增加产值,今年增加了新产品的研发,预计从明年起,年产值
每年递增15%,则明年的产值为 万元,后年的产值为 万元.若设
x
年后实现产值翻两番,则得方程 .
二、数学建构
指数函数是常见的数学模型,也是重要的数学模型,常见于工农业生产,环境治理以及投资理财等. < br>递增的常见模型为
y
=(1+
p
%)(
p
>0);递 减的常见模型则为
y
=(1-
p
%)(
p
>0).
三、数学应用
例1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 来的84%,写出这种物
质的剩留量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
例2 某医药研究所开发一种新 药,据检测:如果成
的剂量服用,服药后每毫升血液中的含药量为
y
(微克),
的时间
t
(小时)之间近似满足如图曲线,其中
OA
是线段,
是函 数
y

ka
的图象.试根据图象,求出函数
y

f
(
t
)的
例3 某位公民按定期三年,年利率为%的方式把5000
行.问三年后这位公民所得利息是多少元?
例4 某种储蓄按复利计算利息,若本金为
a
元,每
O
B(7,1)
C
t
期利率为
t
xx
y
A(1,8)
人按规定
与服药后
曲线
ABC
解析式. < br>元存入银
r
,设存期是
x
,本利和(本金加上利息)为
y元.
(1)写出本利和
y
随存期
x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为%,试计算5期后的本利和.
(复利是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利息的一种计算利息方法)
小结:银行存款往往采用单利计算方式,而分期付款、按揭则采用复利计算.这是因为在存款上,为
了减 少储户的重复操作给银行带来的工作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储户的长期存款的积极性,往往定期现


年的利息比再次存取定期一年的收益要高;而在分期付款的过程中,由于每次存入的现金存期不一样, 故
需要采用复利计算方式.比如“本金为
a
元,每期还
b
元,每期利 率为
r
”,第一期还款时本息和应为
a
(1

p
% ),还款后余额为
a
(1+
p
%)-
b
,第二次还款时本息 为(
a
(1+
p
%)-
b
)(1+
p
%) ,再还款后余额为(
a
(1+
p
%)-
b
)(1+
p
%)-
b

a
(1+
p
%)
2

b
(1+
p
%)-
b
,……,第
n
次还 款后余额为
a
(1+
p
%)
n

b
(1+
p
%)
n
1

b
(1

p
%)-……-
b
.这就是复利计算方式.
例5 2000~2002年,我国国内 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左右.按照这个增长速度,画出从2000年开始
我国年国内生产总值随时间变化 的图象,并通过图象观察到2010年我国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00年的多
少倍(结果取整数).
练习:
1.(1)一电子元件去年生产某种规格的电子元件
a
个,计划从今 年开始的
m
年内,每年生产此种规
格电子元件的产量比上一年增长
p
%,试写出此种规格电子元件的年产量随年数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2)一电子元件去年生产某种 规格的电子元件的成本是
a
元个,计划从今年开始的
m
年内,每年生产
此种规格电子元件的产量比上一年下降
p
%,试写出此种规格电子元件的单件成本随年数变化 的函数关系式.
2.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分裂一次(一个分裂为两个),经3小时后, 这种细菌可由1
个分裂成个 .
3.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从2000 年到2020年翻两番,设平均每年增长率为
x
,则得方
程 .
四、小结:
1.指数函数模型的建立;
2.单利与复利;
3.用图象近似求解.
五、作业:
课本P71-10,16题.
n
2
3.2.1 对数(1)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会根据对数的概念求一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
教学重点:
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并求一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假设200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a
亿元,如每年平均增 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
2005年的2倍?
根据题目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此方程的特征是什么?已知底数和幂,求指数!
情境问题: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通常 用乘方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则通常用开方运算或分数指数
幂运算,已知底数和幂,如何求指数呢?
二、数学建构
1.对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
a
(
a< br>>0,
a
≠1)的
b
次幂等于
N
,即
a
N
,那么就称
b
是以
a
为底
N
的对 数,记作log

a
N


b
=log
a
N

其中,
a
叫作对数的底数,
N
叫做对数的真数.
2.对数的性质:
(1)真数
N
>0,零和负数没有对数;
(2)log
a
1=0 (
a
>0,
a
≠1);
(3) log
a
a
=1(
a
>0,
a
≠1);
(4)
a
log
a
N
b

N
(
a
>0,
a
≠1).
3.两个重要对数:
(1)常用对数(commonlogarithm):以10为底的对数lg
N

(2)自然对数(naturallogarithm):以无理数
e?2.71828?为底的对数ln
N

三、数学应用
例1 将下列指数式改写成对数式.
4
(1)2=16; (2)
3
?3
1
a
?
;( 3)
5
?20
; (4)
1
2
27
??
?0.45
b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
2
64;
基础练习:
(2)log
8
32.


log
10
100= ;
log
2
log
25
5= ;
log
1
4= ;
4
1
= ;
2
log
3
3= ;
log
3
1= ;
例3 将下列对数式改写成指数式
(1)log
5
125=3; (2)log
1
3
log
a
a
= ;
log
a
1= .
3=-2; (3)lg
a
=-1.699.
2
mn
例4 已知log
a
2=
m
,log
a
3=
n
,求
a
的值.
练习:
1.(1)lg(lg10)= ; (2)lg(ln
e
)= ;
(3)log
6
[log
4
(log
3
81)]= ;(4)log
3
2.把log
x
7
3.求2
1?2x=1,则
x
=________.
9
y

z
改写成指数式是 .
的值.
2?log
2
5
?x
?
1
?2
,x?(??,1]
4.设
f(x)?
?
,则满足
f (x)?

x
值为_______.
4
x,x?(1,??)?
?
log
81
?
2
5.设
x
=lo g3,求
2
2
?
2
2
3x
x
?3x
?x

四、小结
1.对数的定义:
b
=log
aNa

N

2.对数的运算:用指数运算进行对数运算.
3.对数恒等式.
4.对数的意义:对数表示一种运算,也表示一种结果.
五、作业
课本P79习题(1)1,2,3(1)~(4).
b
3.2.1 对数(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与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复习对数的定义.
2.情境问题
(1)已知log
a
2=< br>m
,log
a
3=
n
,求
a
的值.
(2)设log
a
M

m
,log
a
N

n
,能否用
m

n
表示log
a
(M
·
N
)呢?
二、数学建构
1.对数的运算性质.
(1)log
a
(
M
·
N
)=log
a
M
+log
a
N
(
a
>0,
a
≠1,M
>0,
N
>0);
(2)log
a
mn
M
=log
a
M
-log
a
N
(
a
>0,
a
≠1,
M
>0,
N
>0);
N
n
(3)log
a
M

n
log
a
M (
a
>0,
a
≠1,
M
>0,
n
R).
2.对数运算性质的推导与证明
由于a
m
·a
n
=am+n
,设M=a
m
,N=a
n
,于是MN=a
m+n

由对数的定义得到log
a
M=m,log
a
N=n, log
a
(M·N)=m+n.所以有
log
a
(M·N)=log
a
M+log
a
N.
仿照上述过程,同样地由
a
÷
a

a
和(
a
)=
a
分别得出对数运算的其
他性质.
三、数学应用
例1 求值.
(1)log
5
125;
(3)(lg5)+2lg5·lg2+(lg2);
22
mnmnmnmn
(2)log
2
(2·4);
(4)
lg(
35
3?5?3?5)

例2 已知lg2≈,lg3≈,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位小数):
(1)lg12; (2)
lg
27
16
; (3)
lg45

例3 设lg
a
+lg
b
=2lg(
a
-2
b
) ,求log
4
xx
a
的值.
b
例4 求方程lg(4+2)=lg2+lg3的解.


练习:
1.下列命题:(1 )lg2·lg3=lg5;(2)lg3=lg9;(3)若log
a
(
M

N
)=
b
,则
M

N

a;(4)
若log
2
M
+log
3
N
=log
2
N
+log
3
M
,则
M

N< br>.其中真命题有
(请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2.已知lg2=
a
,lg3=
b
,试用含
a

b
的代数式 表示下列各式:
(1)lg54; (2); (3)lg45.
3.化简:
( 1)
2log
3
2?log
3
(3)
log
3(
2
b
32
?log
3
8
; (2)
log
9
2

(2?1)
2?1
2?3? 2?3)?log
3
(2?3?2?3)?log
3
2

x
的值.
y
4.若lg(
x

y
)+l g(
x
+2
y
)=lg2+lg
x
+lg
y
,求
四、小结
1.对数的运算性质;
2.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五、作业
课本P79习题3(5)、(6),P80第6题.
六、课后探究 化简:(1)
2
|log
2
0.2|?1
;(2)
2< br>lg3
?3
lg2

3.2.2 对数函数(1)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底数
a
对图象的影响及对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在细胞分裂问题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 x的指数函数y= 2
x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
裂的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是细胞个 数).
反之,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确定分裂次数 x? x=log
2
y.
在这里,x与y之间是否存在函数的关系呢?
同样地,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的剩余量y
的关系为y=
x
.反之,写成对数式为x= y.
二、学生活动
1.回顾指数与对数的关系;引出对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3.类比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三、建构数学 < br>1.对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当a>0且a≠1时,函数y=log
a
x叫做对数函数 ,自变量是x;函数的
定义域是(0,+∞).
值域:R.
2.对数函数y = log
a
x (a>0且a≠1)的图像特征和性质.
x
y=2
x

x
x=log
2
y

y y
a


图像
a
>1 0<
a
<1

y

x

O

1
y

O

1
x

定义域

值域

(1)恒过定点:


(2)当
x
>1时,
当0<
x
<1时,
(3)在 上是 函数

x
>1时,
当0<
x
<1时,
在 上是 函数
x
3.对数函数
y
= log
a
x
(
a
>0且
a
≠1)与指数函数
y
=
a
(
a
>0且
a
≠1)的关系——互为反函数.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log
0. 2
(4?x)
;(2)
y?log
a
x?1(a?0,a?1)
变式:求函数
y?log
2
(3?x)
的定义域.
例2 比较大小:
(1)
log
2
3.4,log
2
3.8
; (2 )
log
0.5
1.8,log
0.5
2.1
;(3)log
7
5,log
6
7
.


2.练习:
课本P85-1,2,3,4.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2)求定义域;
(3)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六、作业
课本 P87习题2,3,4.
3.2.2 对数函数(2)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2.运用对数函数的图形和性质.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图象的变换.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问题:如何解决与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有关的问题?
二、学生活动
1 .画出
y?log
3
(x?2)

y?log
3
x ?2
等函数的图象,并与对数函数
y?log
3
x
的图象进行对比,总结出图象变换的一般规律.
2.探求函数图象对称变换的规律.
三、建构数学
1.函数
y?log
a
(x?b)?c

a?0,a?1< br>)的图象是由函数
y?log
a
x
的图象
得到;
2.函数
y?|log
a
x|
的图象与函数
y?l og
a
x
的图象关系是 ;
3.函数< br>y?log
a
|x|
的图象与函数
y?log
a
x< br>的图象关系是 .


四、数学运用
例1 如图所示曲线是对数函数
y
=log
a
x
的图象,
已知< br>a
值取,,,e,则相应于
C
1

C
2

y
C
1
C
2
C
3

C
4

a
的值依次为 .
1
例2 分别作出下 列函数的图象,并与函数
y
=log
3
x
的图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 之间的关系
C
3
0
x
(1)
y
=log
3
(
x
-2);
(3)
y
=log
3
x
-2;
(2)
y
=log
3
(
x
+2);
(4)
y
=log
3
x
+2.
C
4练习:1.将函数
y
=log
a
x
的图象沿
x
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函数图象
的解析式为 .
2.对任意的实数
a
(
a
>0,
a
≠1),函 数
y
=log
a
(
x
-1)+2的图象所过的定点坐标为 .
3.由函数
y
= log
3
(
x
+2),
y
=log
3
x
的图象与直线
y
=-1,
y
=1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
是 .
例3 分别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与函数
y
=log
2
x的图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1)
y
=log
2
|
x
|;
(3)
y
=log
2
(-
x
);
(2)
y
=|log
2
x
|;
(4)
y
=-log
2
x

练习 结合函数
y
=log
2
|
x
|的图象,完成下列各题:
(1)函数
y
=log
2
|
x
|的奇偶性为 ;
(2)函数
y
=log
2
|
x
|的单调增区间为 ,减区间为 .
(3)函数
y
=log
2
(< br>x
-2)的单调增区间为 ,减区间为 .
(4)函数
y
=|log
2
x
-1|的单调增区间为 ,减区间为 .
2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函数图象的变换(平移变换和对称变换)的规律;
(2)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六、作业
1.课本P87-6,8,11.
2.课后探究:试说出函数
y
=log< br>2
1
的图象与函数
y
=log
2
x
图象的关 系.
2?x
3.2.2 对数函数(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对数型函数的常见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向对数型函数的演变延伸.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对数函数的性质.
2.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
y
=log
2
x
的值域是 ;
(2)函数
y
=log
2
x
(
x
≥1 )的值域是 ;
(3)函数
y
=log
2
x
(0<
x
<1)的值域是 .
3.情境问题.
函数
y
=log
2
(
x
+2
x
+2)的 定义域和值域分别如何求呢?
2
二、学生活动
探究完成情境问题.
三、数学运用
例1 求函数y=log
2
(x
2
+2x+2)的定义域和值域.
练习:
(1)已知函数y=log
2
x的值域是[-2,3],则x的范围是_______ _________.
(2)函数
y?log
1
x
,x(0,8]的值域是 .
2
(3)函数y=log
1
(x
2
-6x+17)的值域 .
2
(4)函数
y?log
1
2?x
2
?
2
?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 (x)=lg
1?x
(2)f (x)=ln(
1?x
2
-x)
1?x
例3 已知log
a
>1,试求实数a 取值范围.
例4 已知函数y=log
a
(1-a
x
)(a>0,a≠1).
(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练习:


1.下列函数(1) y=x-1;(2) y=log
2
(x-1);(3) y=
(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x?1
;(4)y=lnx,其中值域为R的有
2
-1)的图象关于 对称.
1?x
1?mx
3.已知函数
f(x)?log
a
(a>0,a≠1)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实数 m= .
x?1
x1
4.求函数
y?(log
3)?(log
3
3x)
,其中x[,9]的值域.
2727
2.函数y=lg(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借助于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换元法;
(3)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六、作业
课本P87-10,12,13.
幂函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幂函数的概念,能够通过图象研究幂函数的性质;
2.在作幂函数的图象及研究幂函数的性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
3.通过对幂函数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常见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幂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分析,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 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及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情境: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函数:
y

x

y
=< br>x

y

x
,试作出它
们的图象,并观察其性质.
问题: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是指数函数吗?
21
二、数学建构
III
y=X
II
I
y=1
X=1


1.幂函 数的定义:一般的我们把形如
y

x
(R)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底数x
是变量,指数是常数.
2.幂函数
y

x
图象的分布与

的关系:
对任意的 R,
y

x
在第I象限中必有图象;

y
x
为偶函数,则
y

x
在第II象限中必有图象;

y

x
为奇函数,则
y

x
在第III象 限中必有图象;
对任意的 R,
y

x
的图象都不会出现在第VI象限中.
3.幂函数的性质(仅限于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
(1)定点:>0时,图象过(0,0)和(1,1)两个定点;
≤0时,图象过只过定点(1,1).
(2)单调性:>0时,在区间[0,+)上是单调递增;
<0时,在区间(0,+)上是单调递减.

三、数学运用
例1 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它们的奇偶性
(1)
y

x
; (2)
y

x
1
2
?2
; (3)
y

x?x
2?2
; (4)
y

x
1
2
?x

?
1
2
例2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1)1.5与
(3)(-与(-
mn
1
33
0.5
(2)与π
(4)3
14
1
与2
21

例3 幂函数
y

x

y

x

y

x

y

x
在第一象限内图象的排列顺
序如图所示,试判断 实数
m

n
与常数-1,0,1的大小关系.
练习:(1)下列函数:①
y
=;②
y
=;

y

x
;④
y
=3·
x
.其中是幂函数的有 (写出所有
幂函数的序号).
(2)函数
y?(x?2x)
2
?< br>1
2
32
y

y=x

y=x
m

y=x
1

y=x
n

x

O

的定义域是 .
a
2
?a?1
(3)已知函数
f(x)?(a?1)x
,当
a
= 时,
f
(
x
)为正比例函数;

a
= 时,
f
(
x
)为反比例函数;当
a
= 时,
f
(
x
)为二次函数;

a
= 时,
f
(
x
)为幂函数.
1
2
1
11
2
3
3
(4)若
a

()

b

()

c

()
3
,则
a

b

c
三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
52
2
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2.幂值的大小比较方法.
五、作业
课本P90-2,4,6.
3.4.1 函数与方程(1)
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的零点的概念,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理解“在函数的零点两侧 函数值乘积小于0”这一结论的实质,并运用其解决有关一元二次方
程根的分布问题.
3.通 过函数零点内容的学习,分析解决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的有关问题,转变学生对数学学
习的态度,加 强学生对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
教学重点:
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的培养与应用.
教学方法:
在相对熟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尝试 指导与自主学
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在第3.2.1节中,我们利用对数求出了方程=的近似解;
2.问题:利用函数的图象能求出方程=的近似解吗?
二、学生活动
1.如图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2,0),试根据图象填空:
(1)k 0,b 0;
(2)方程kx+b=0的解是 ;
(3)不等式kx+b<0的解集 ;
y
-2
O
x
2.如果二次函数y=ax
2
+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 点(-3,0)和(1,0),且开口方向向下,试画出
图1
图象,并根据图象填空:
(1)方程ax
2
+bx+c=0的解是 ;
(2)不等式ax
2
+bx+c>0的解集为 ;


ax
2
+bx+c<0的解集为 .
三、建构数学
1.函数y=f (x)零点的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ax< br>2
+bx+c=0(a>0)与二次函数y=ax
2
+bx+c的图象之间关系 :


b
2
-4
ac

ax
2

bx

c
=0的根

>0

y


=0

y


<0

y

y

ax
2

bx

c
的图象
O
x
1

x
2

x


O
x
1
=x
2

x


O
x

y

ax
2

bx
c
的零点


3.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函数y=f (x)在区间[a,b]上不间断,且f (a)·f (b)<0,则函数y=f (x)
在区间(a,b)上有零点.
四、数学运用
例1 函数
y

f
(
x
)(
x
[-5,3])的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写出函数
f
(
x
)的零点及不等式
f
(
x
)
>0与
f
(
x
)<0的解集.
y
-5 -3
-1
2
例2 求证:二次函数
y
=2
x
+3
x
-7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例3 判断函数
f
(
x
)=
x
-2
x-1在区间(2,3)上是否存在零点?
例4 求证:函数
f
(
x)=
x

x
+1在区间(-2,-1)上存在零点.
32
2
O
1
3
x
练习:(1)函数f(x)=2x
2
-5x+2的零点是_______ .
(2)若函数
f
(
x
)=
x
-2
ax

a
没有零点,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3)二次函数
y
=2
x

px
+15的一个零点 是-3,则另一个零点是 ;
(4)已知函数
f
(
x
) =
x
-3
x
+3在R上有且只有一个零点,且该零点在区间[
t
t
+1]上,则实数
t
=___
__.
3
2
2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函数零点的概念、求法.
2.函数与方程的相互转化,即转化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
六、作业
课本P97-习题2,5.
3.4.1 函数与方程(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够根据这 样的过程进行实际求解.了解二分法
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及其在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在现实世界中,等是相对的,而不等是绝 对的,这样可以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教学重点: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
二分法原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1)复习函数零点的定义以及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
(2)给出函数f (x)=lgx+x-3存在零点的区间;
2.问题:如何求方程lgx=3-x的近似解?
二、学生活动
用二分法探求一元二次方程x
2
-2x-1=0区间(2,3)上的根的近似值.
三、建构数学
1. 对于区间[
a

b
]上连续不断,且
f
(
a
)
f
(
b
)<0的函数
y

f
(
x
),通过不断地
把函数
f
(
x
)的零点所在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 做
二分法.
2.给定精确度,用二分法求函数
f
(
x
)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1)确定
f
(
a
)
f
(
b
) <0,从而确定零点存在的区间(
a

b
);
(2)求区间(a

b
)的中点
x
1
,并计算
f
(< br>x
1
);
(3)判断零点范围:若
f
(
x
1
)=0,则
x
1
就是函数
f
(
x
)的零 点;若
f
(
a
)
f
(
x
1
)< 0,则零点
x
1
(
a

x
1
),

b

x
1
,否则令
a

x
1< br>;
(4)判断精确度:若区间两个端点的近似值相同(符合精确度要求),这个近似值即为所求 ,否则重
复(2)~(4).
四、数学运用


例1 求方程x
2
-2x-1=0在区间(-1,0)上的近似解(精确到.
例2 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lg
x
=3-
x
的近似解(精确到
变式训练:利用计算器求方程2+
x
=4的近似解(精确到.
练习
1.确定下列函数
f
(
x
)的零点与方程的根存在的区间(
k

k
+1)(
k
Z):
(1)函数
f
(
x
)=
x
-3
x
-3有零点的区间是 .
(2)方程5
x
-7
x
-1=0正根所在的区间是 .
(3)方程5
x
-7
x
-1=0负根所在的区间是 .
(4)函数
f
(
x
)=lg
x

x
-3有零点的区间是 .
2.用二分法求方程
x
-2
x
-5=0在区间[2,3]内的实 根,取区间中点
x
0
=,那么下一个有根区间
是 .
3.已知方程
x
-3
x
-3=0在实数范围内有且只有一个根, 用二分法求根的近似解(精确到.
3
3
2
2
3
x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够根据这样的过程进行实际求解.
2.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六、作业
P96练习第1,2,3题.
3.4.1 函数与方程(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二分法原理,能够结合函数的图象求函数的近似解,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及
数形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渗透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用图象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
图象与二分法相结合.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二分法定义及一般过程;
2.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前提是确定根存在的区间,如何能迅速地确定呢?
二、学生活动
利用函数图象确定方程lgx=3-x解所在的区间.
三、建构数学
1.方程的 解的几何解释:方程f(x)=g(x)的解,就是函数y=f(x)与y=g(x)图象交点的横坐标. 2.图象法解方程:利用两个函数的图象,可精略地估算出方程f(x)=g(x)的近似解,这就是图象< br>法解方程.
注:(1)在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可用图象法求解;
(2)在精确度要求较高时,先用图象法确定解存在的区间,再用二分法求解.
3.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数与形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正是基于对数
与形的抽象研究才产 生了数学这门学科,才能使人们能够从不同侧面认识事物,华罗庚先生说过:“数
与形本是两依倚,焉能 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把数量关系的研究转化为
图形性质的研究,或者把图 形性质的研究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研究,这种解决问题过程中“数”与“形”
相互转化的研究策略,就是数 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就是要使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
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 合起来。
四、数学运用
例1 利用函数图象确定方程lg
x
=3-
x
的近似解.
例2 在同一坐 标系作出函数
y

x

y
=3
x
-1的图 象,利用图象写出方程
x
-3
x
+1=0的近似解(精
确到.
变式训练:
(1)用二分法求方程
x?3x?1?0
的近似解(精确到.
(2)用Excel求方程
x?3x?1?0
的近似解(精确到.
x
例3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
y
=2与
y
=4-
x
的图象,利用图象写出方程
2?x?4
的近似解(精
33
33
x
确到.
练习:
(1)方程lg
x

x
-5的大于1的根在区间(
a

a
+1)内,则正整数
a< br>= .再
结合二分法,得lg
x

x
-5的近似解约为 (精确到).
(2)用两种方法解方程2
x
=3
x
-1.
2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方程解的几何解释;
2.先用图象确定范围,再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数形结合思想.
六、作业
课本P97-7,9.
3.4.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工具,结合对函数性质的研究 ,给出问题的解
答;
2.通过实例,理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常见函数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中的应用,了解函
数模型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 养学生数学地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
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以及指、对数函数等常见函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某城市现有人口总数为100万,如果人口的年自然增长率为﹪,问:
(1)写出该城市人口数y(万人)与经历的年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计算10年后该城市的人口数;
(3)计算大约多少年后,该城市人口将达到120万
(4)如果20年后该城市人口数不超过120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应该控制在多少?
二、学生活动
回答上述问题,并完成下列各题:
1.等腰三角形顶角y(单位:度)与底角x的函数关系为 .
2.某种茶杯,每个元,把买茶杯的钱数y(元)表示为茶杯个数x(个)的函数 ,
其定义域为 .


三、数学应用
例1 某计算机集团公司生产某种型号计算机的固定成本为200万元,生产每台计算机的可变成本为
3000 元,每台计算机的售价为5000元,分别写出总成本
C
(万元)、单位成本
P
(万元)、销售收入
R
(元)以
及利润
L
(万元)关于总产量x
台的函数关系式.
例2 大气温度
y
(℃)随着离开地面的高度
x
(km)增大而降低,到上空11 km为止,大约每上升1 km,
气温降低6℃,而在更高的上空气温却几乎没变(设地面温度为22℃).
求:(1)
y

x
的函数关系式;
(2)
x
=3.5 km以及
x
=12km处的气温.
变式:在例2的条件下,某人在爬一座山的过程中,分别测得山脚和山顶的温度为26℃和14.6℃,试
求山的高度.
四、建构数学
利用数学某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实际问题
建立数学某型 得到数学结果 解决实际问题
1.审题: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概括出数学实质,尝试将抽象问题函数化;
2.引进数学符号,建立数学模型,即根据所学知识建立函数关系式,并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3.用数学的方法对得到的数学模型予以解答,求出结果;
4.将数学问题的解代入实际问题进行检验,舍去不合题意的解,并作答.
五、巩固练习 < br>1.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时的全部支出称为生产成本,可表示为商品数量的函数,现知道一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为
x
件时的成本函数是
C
(
x
)=200 +10
x
+(元),若每售出一件这种商品的收入是200元,那
么生产并销售这种商 品的数量是200件时,该企业所得的利润可达到 元.
2.有
m
部同 样的机器一起工作,需要
m
小时完成一项任务.设由
x
部机
器(< br>x
为不大于
m
的正整数)完成同一任务,求所需时间
y
(小时 )与机器的
部数
x
的函数关系式.
3.
A

B
两地相距150千米,某人以60千米时的速度开车从
A

B
,在< br>B
地停留1小时后再以50千
米时的速度返回
A
,则汽车离开
A
地的距离
x
与时间
t
的函数关系式为 .
4.某车 站有快、慢两种车,始发站距终点站7.2km,慢车到达终点需16min,快车比慢车晚发车3min,且行驶10min到达终点站.试分别写出两车所行路程关于慢车行驶时间的函数关系式.两车在何时相遇? 相
遇时距始发站多远?


5.某产品总成本
C
(万元)与产量
x
(台)满足关系
C
=3000+20
x
-,其中0<x
<240.若每台产品售价
25万元,要使厂家不亏本,则最少应生产多少台?
六、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利于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常见函数的应用.
七、作业
课本P100-练习1,2,3.
3.4.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形、表格等实际问题的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进一步了解函数 模型在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了解函数模型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解决实 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地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
的应用意识,提高学 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解决以图、表等形式作为问题背景的实际问题中,读懂图表并求解.
教学难点:
对图、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尝试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已知矩形的长为4,宽为3,如果长增加x,宽减少,所得新矩形的面积为S.
(1)将S表示成x的函数;
(2)求面积S的最大值,并求此时x的值.
二、学生活动
思考并完成上述问题.
三、例题解析
例1 有一块半径为 R的半圆形钢板,计划剪裁成等腰梯
的形状,它的下底AB是⊙O的直径,上底CD的端点在圆周
这个梯形周长y和腰长x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它的定义域.
形ABCD
C D
上,写出
A E O B


例2 一家旅社有100间相同的客房,经 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实践,旅社经理发现每间客房每天的
价格与住房率有如下关系:
每间客房定价
住房率
20
65%
18
75%
16
85%
14
95%
要使每天收入最高,每间客房定价为多少元?
例3 今年5月,荔枝上市.由历年的市场行情 得知,从
5月10日起的60天内,荔枝的市场售价与上市时间的关系大
致可用如图所示的折线
ABCD
表示(市场售价的单位为元/
500g).
请写出市场售价
S
(
t
)(元)与上市时间
t
(天)的函数关系
式,并求 出6月20日当天的荔枝市场售价.
S(元)
10
A B
7
5
D
C
t(天)
O 10 40 60
练习:1 .直角梯形
OABC
中,
AB

OC

AB
=1,
OC

BC
=2,直线
l

x

t
截此梯形所得位于
l
左方图
形的面积为
S
,则函 数
S

f
(
t
)的大致图象为( )
y
S

2.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部直径是
d
cm,高是
S< br>h
cm的速度向容器内注入某种溶液,求容

,现在以
v
cm3s
S
A B
S
2
3
3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器内溶液的高度
x
(cm)
3
与注入溶液的时间
t
(s)
3

3.向高为
H
的水瓶中注水,注满为止.如果注水量
V
与水深
h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 如图所示,那么水瓶
x
( )
O
的形状可能是

t
C
l

1
t
1
A
2
1
B
2
t
1
t
1
2
C
1
1
2
D
t
V 4.某公司将进货单价为10元一个的商品按13元一个销售,每天可卖200个.若这种商品每涨价1元,
销售量则减少26个.
(1)售价为15元时,销售利润为多少?
A B
(2)若销售价必须为整数,要使利润最大,应如何定价?
C
H h
5.根据市场调查,某商品在最近40天内的价格
f
(
t
)与时间
t
满足:
D
?
1
143
?
t?11(0≤t?2 0,t?N)
f
(
t
)=
?
2
,销售量
g
(
t
)与时间
t
满足:
g
(
t
) =
?t?

33
?
?
?t?41(20≤t≤40,t?N )
(0≤
t
≤40,
t
N),求这种商品日销售金额的最大值.
四、小结
利用图、表建模;分段建模.
五、作业
课本P110-10.


3.4.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3)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数 据拟合建立恰当的函数某型,并利用所得函数模型解释有关现象或对有关发展趋势
进行预测;
2.通过实例了解数据拟合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地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数据的拟合,感悟函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拟合建立恰当函数模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尝试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问题
某工 厂第一季度某产品月产量分别为1万件、万件、万件.为了估测以后每个月的产量,以这三个月
的产量为 依据,用一个函数模拟该产品的月产量
y
与月份
x
的关系.模拟函数可以选用 二次函数或函数
y

ab

c
(其中
a

b

c
为常数).已知4月份的产量为万件,问:用以上哪个函数作为模拟函 数好?为
什么?
二、学生活动
完成上述问题,并阅读课本第85页至第88页的内容,了解数据拟合的过程与方法.
三、数学建构
1.数据的拟合:数据拟合就是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给出近似的数学表达式的一种方式.
2.在处理数据拟合(预测或控制)问题时,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根据原始数据,在屏幕直角坐标系中绘出散点图;
(2)通过观察散点图,画出“最贴近”的曲线,即拟合曲线;
(3)根据所学知识,设出拟合曲线的函数解析式——直线型选一次函数
2
x
y

kx

b
;对称型选二次函数
y

ax

bx

c
;单调型选指数型函数
y

ab

c
或反比例型函数
y

x
k
x< br>+
a

b

(4)利用此函数解析式,根据条件对所给的问题进行预测和控制.
四、数学应用


例1 物体在常温下的温度变化可以用牛顿冷却规律来描述:设物体的初始温度为
T
0
,经过一定时间
t
后的温度是
T
,则
T< br>-
T
a
=(
T
0

T
a
) ,其中
T
a
表示环境温度,
h
称为半衰期.
th
现有一杯用88
0
C热水冲的速溶咖啡,放在24℃的房间中,如果咖啡降到40℃需要20m in,那么
降到35℃时,需要多长时间(结果精确到.
例2 在经济学中,函数
f
(
x
)的边际函数M
f
(
x
)的定义为
M f
(
x
)=
f
(
x
+1)-
f
(
x
),某公司每月最多生长
100台报警系统装置,生产
x
台(x
N*)的收入函数为
R
(
x
)=3000
x
-20
x
(单位:元),其成本函数为
C
(
x
)
= 500
x
+4000(单位:元),利润是收入与成本之差.
(1)求利润函数P
(
x
)及边际利润函数
MP
(
x
); (2)利润函数
P
(
x
)与边际利润函数
MP
(
x
)是否有相同的最大值?
例3 (见情境问题)
五、巩固练习
1. 一流的职业高尔夫选手约70杆即
可打完十八洞,而初学者约160杆.初学
者打高尔夫球,通 常是开始时进步较快,
但进步到某个程度后就不易再出现大幅
进步.某球员从入门学起,他练习 打高尔
夫球的成绩记录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各点,请你从下列函数中:(1)
160
140
120
100
80
练习总次数
160
打完18洞的杆数
2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y

ax
2

bx

c
;(2)
y

k
·
a
x

b;(3)
y

k
?b
;判断哪一种函数模型最能反映这位球员 练习的进展情况?
x?a
2.某地西红柿从2月1日起开始上市,通过市场调查,得到西红柿 种植成本
y
(单位:元100kg)与上
市时间
t
(单位:天)的数 据如下表:
时间
t

种植成本
y

50
150
110
108
250
150
(1)根据上 表数据,从下列函数中选取一个描述西红柿的种植成本
y
与上市时间
t
的变化 关系;
y

at
+
b

y

a t
2
+
bt
+
c

y

abt

y

a
log
b
t

(2)利用你选取的函数,求西红柿种植成本最低时的上市时间及最低种植成本.
简答: < /p>


(1)由提供的数据描述西红柿的种植成本
y
与上市时间
t之间的变化关系不可能是常函数,因此用
y

at
+
b

y

ab

y

a
log
b< br>t
中的任一个描述时都应有
a
不等于0,此时这三个函数均为单调函数,这与表
中所给数据不符合,所以,选取二次函数
y

at
+
bt< br>+
c
进行描述.
(2)略.
2
t
六、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处理数据拟合(预测或控制)问题时的解题步骤.
七、作业
课本P104习题(2)-4.

高中数学公式Cmn-高中数学必修五不等式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五个放权教学模式研究-高中数学所用到的初中公式


高中数学司马红丽教学视频优酷专辑-高中数学必修四经典易错题


河北高中数学竞赛-高中数学教师应聘考试


高中数学组学生活动方案-高中数学王子


初等数论(高中数学竞赛课程讲座)好用么-解读普通高中数学学科课程新方案


优秀高中数学教师开学第一课-高中数学导数技巧方法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有高中数学培优



本文更新与2020-09-17 11: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0782.html

高中数学教案苏教版必修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