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教案百度云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7 11:14
tags: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师读书笔记1000字-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对称点


高中数学教案百度云


【篇一:人教版高中数学《函数》全部教案】

第一教时

教材:映射

目的:要求学生了解映射和一一映射的概念,为今后在此基础上对
函数概念的理

解打下基础。 过程:

一、复习:以前遇到过的有关“对应”的例子

1? 看电影时,电影票与座位之间存在者一一对应的关系。

2? 对任意实数a,数轴上都有唯一的一点a与此相对应。 3? 坐标
平面内任意一点a 都有唯一的有序数对(x, y)和它对应。 4? 任意一
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的确定的面积与此相对应。

二、提出课题:一种特殊的对应:映射

(1) (2)(3) (4) 引导观察,分析以上三个实例。注意讲清
以下几点:

1.先讲清对应法则:然后, 根据法则,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
在集合b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元素与此相对应。

2.对应的形式:一对多(如①)、多对一(如③)、一对一(如②、
④) 3.映射的概念(定义):强调:两个“一”即“任一”、“唯一”。
4.注意映射是有方向性的。

5.符号:f : b 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6.讲解:象与原象定义。

再举例:1?a={1,2,3,4} b={3,4,5,6,7,8,9} 法则:乘2加1是映射

2?a=n+ b={0,1} 法则:b中的元素x 除以2得的余数 是映射
3?a=zb=n* 法则:求绝对值 不是映射(a中没有象)

4?a={0,1,2,4} b={0,1,4,9,64} 法则:f :ab=(a?1)2 是映



三、一一映射

观察上面的例图(2) 得出两个特点:

1?对于集合a中的不同元素,在集合b中有不同的象

(单射) 2?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的象
(满射)

即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 结论:(见p48) 从而得出一
一映射的定义。 例一:a={a,b,c,d}b={m,n,p,q} 它是一一映射 例二:
p48


例三:看上面的图例(2)、(3)、(4)及例1?、2?、4? 辨析为
什么不是一一

映射。 四、练习 p49

五、作业 p49—50 习题2.1

《教学与测试》 p33—34第16课

第二教时

教材:函数概念及复合函数

目的:要求学生从映射的观点去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
三个要素。 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从集合到集合上的映射?

2.传统(初中)的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初中学过哪些函数? 二、
函数概念:

1.重复初中时讲的函数(传统)定义:“定义域”“函数值”“值域”的

定义。

2.从映射的观点定义函数(近代定义):

1?函数实际上就是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fb 这里 a, b 非

空。

2?a:定义域,原象的集合

b:值域,象的集合(c)其中c ? bf:对应法则x?ay?b

3?函数符号:y=f(x) —— y 是 x 的函数,简记 f(x) 3.举例消化、
巩固函数概念:见课本 p51—52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注意:1?务必注意语言规范

2?二次函数的值域应分 a0, a0 讨论

只有当这三要素完全相同时,两个函数才能称为同一函数。 例一:
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函数?为什么? 1.y1?

(x?3)(x?5)

x?3

y2?x?5 解:不是同一函数,定义域

不同

2。 y1?x?1x?1 y2?x?1)(x?1)解:不是同一函数,定义域

不同

3。 f(x)?x g(x)?x2

4.

不是同一函数,值域不同解:

f(x)?x f(x)?x3


解:是同一函数

5.f1(x)?(2x?5)2 f2(x)?2x?5解:不是同一函数,定义域、值域都

不同

例二: p55 例三 (略) 四、关于复合函数

设 f(x)=2x?3g(x)=x2+2 则称 f[g(x)](或g[f(x)])为复合函数。
f[g(x)]=2(x2+2)?3=2x2+1 g[f(x)]=(2x?3)2+2=4x2?12x+11

例三:已知:f(x)=x?x+3求:f(

2

1

)f(x+1) x

111

解:f()=()2?+3

xxx

f(x+1)=(x+1)2?(x+1)+3=x2+x+3

例四:课本p54 例一

五、小结:从映射观点出发的函数定义,符号f(x)函数的三要素,
复合函数

六、作业:《课课练》p48-50 课时2 函数(一) 除“定义域”等内
容 .

第三教时

教材:定义域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同时掌握
表示法。 过程: 一、复习:

1.函数的定义(近代定义) 2.函数的三要素

今天研 究的课题是函数的定义域—自变量x取值的集合(或者说:
原象的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 域。

二、认定:给定函数时要指明函数的定义域。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
函数如果没 有给出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指使函数表
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集合。

例一、(p54例二)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

1

2。 f(x)?3x?2 x?2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x?2?03x+2≥0

即 x ? 2即 x≥? ∴函数f(x)?

是:

2 3


1

的定义域是:∴函数f(x)?3x?2的定义域x?2

2??

?x|x?2? ?x|x???

3??

3。f(x)?x?1?

1

2?x

?x?1?0?x??1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 ? ?

2?x?0x?2?? ∴函数f(x)?x?2的定义域是: ?x|x??1且x?2?例二、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

4?x?1 2.f(x)?

2

x2?3x?4

x??2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

4?x2?1

?x2?3x?4?0?x??4或x??1

?? ?

x?1?2?0x??3且x?1??

即: ?3?x?3 ?x??3或?3?x??1或x?4 ∴函数f(x)?

4?x?1的定义域为: ∴函数f(x)?

2

x2?3x?4

的定义

x??2

域为:

{x |?3?x?3}{ x|x??3或?3?x??1或x?4} 3.f(x)?

11?

11?1x

【篇二: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


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 生从已有的
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
学生通过观察, 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
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
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 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
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
事物 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 c转动。
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
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 直角三
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abc中,设
bc=a,ac= 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a

则定







a

?sinac

?



b

?sinbc

,又sci??n

c

c

,1

a

sina

?

b


sinb

c

sinc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a

sina

b

sinb

?

c

sinc

ca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
据任意角三角函数 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同理可得从而

a

sina

?

b

sinb

,c

sinc?

?

b

sinb?

,a

sina

b

sinb

c

sinc

ac b

(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
长问题 ,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


(证

法二):过点a作j?ac, c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ac?cb

??????????????

则j?ab?j?(ac?cb)????????????????∴j?ab?j?ac?j?cb
j ??????????0

jabcos?90?a??0?jcbcos?900?c?

∴csina?asinc,即

???

ac

?

?????bc

同理,过点c作j?bc,可得 ?

从而

sinasinbsinc

类似可推出,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
学生课后自己推导)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

?

b

?

c

a

sina

?

b

sinb

?

c

sinc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
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a?ksina,b?ksinb,c?ksinc;
(2)

a

sinasinbsin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

b

?

c

等价于

a

sina

?

b

sinb



c

sinc

?

b

sinb



a

sina

?

c

sinc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a?

bsina

; sinb

a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如sina?sinb。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
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1.在?abc中,已知a?32.00,b?81.80,a?42.9cm,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1800?(a?b)

?1800?(32.00?81.80)

?66.20; 根据正弦定理,

asinb42.9sin81.80b???80.1(cm);

sin32.00

根据正弦定理,


asinc42.9sin66.20c???74.1(cm). 0

sin32.0

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例 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0,解三角形
(角度精确到10,边长 精确到1cm)。

解:根据正弦定理,

bsina28sin400

sinb???0.8999.

因为00<b<1800,所以b?640,或b?1160. ⑴ 当b?640时,

c?1800?(a?b)?1800?(400?640)?760,

asinc20sin760c???30(cm).

sin400

⑵ 当b?1160时,

c?1800?(a?b)?1800?(400?1160)?240,

asinc20sin240c???13(cm).

sin400

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
的情形。 Ⅲ.课堂练习

第5页练习第1(1)、2(1)题。

[补充练习]已知?abc中,sina:sinb:sinc?1:2:3,求a:b:c (答案:
1:2:3)

Ⅳ.课时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

(1)定理的表示形式:

a

sinasinbsinc

或a?ksina,b?ksinb,c?ksinc(k?0)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Ⅴ.课后作业

第10页[习题1.1]a组第1(1)、2(1)题。 ●板书设计 ●授后记

?

b

?

c

?

a?b?c

?k?k?0?;

sina?sinb?sinc


课题: 1.1.2

余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 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
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
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 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Ⅰ.课
题导入

如图1.1-4,在?abc中,设bc=a,ac=b,ab=c,

已知a,b和?c,求边

ac b

(图1.1-4)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
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a

?????????????????

如图1.1-5,设cb?a,ca?b,ab?c,那么c?a?b,则 bc

???????c?c?a?ba?b

??????

?ab?b??2a??b c a??2a??2

?a??2a?b

?2

????

从而 c2?a2?b2?2abcosc (图1.1-5)

同理可证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 减去
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
以求出第四 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b2?c2?a2

cosa?

a2?c2?b2

cosb?

b2?a2?c2

cosc?

[理解定理]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
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 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
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
之 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中,c=900,则cosc?0,这时c2?a2?b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例题分析]

例1.在?abc

中,已知a

?,c,b?600,求b及a ⑴解:∵b2?a2?c2?2accosb

=2?2?2?cos450

=12?2?1) =8

∴b?

求a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b2?c2?a21

, ⑵解法一:∵

cosa?

∴a?60.

a解法二:∵

sina?sinbsin450,

2.4?1.4?

3.8,

2?1.8?3.6,

∴a<c,即00<a<900,

∴a?60.


【篇三: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


课题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 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 项;对于
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 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
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
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
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 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
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
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 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
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a1,a2,a3,?,an,?,或简记为?an?,其中an是
数列的第n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
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1

“”是这个数列的第“33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这一关

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
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 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
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12

13


14

15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an?

1n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
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⒋ 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n?的第n项an 与n之间的关系可
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⑴并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上述数列④;

⑵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有时 是不唯一的,如数列:1,0,1,0,1,
0,?它的通项公式可以是an?

1?(?1)

2

n?1

,也可以是an?|cos

n?12

?|.

⑶数列通项公式的作用:①求数列中任意一项;②检验某数是否是
该数列中的一项. 数列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表示了数列的第

项,又是这个数列中所有各项的

一般表示.通项公式反映了一个数列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给了数
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便 确定了,代入项数就可求出数列的每一
项. 5.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数列可以看成 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为定义域的函数an?f(n),当自变量 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
函数值。

反过来,对于函数y=f(x),如果f (i)(i=1、2、3、4?)有意义,那么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列f(1)、 f(2)、 f(3)、 f(4)?,f(n),? 6.数列的
分类:

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有穷
数列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无
穷数列 2)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


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递减
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常数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

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
前一项的数列 观察:课本p33的六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
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 [范例讲解]课本p34-35例1

Ⅲ.课堂练习课本p36[练习]3、4、5

[补充练习]: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468102

(1) 3, 5, 9, 17, 33,??; (2) , , , , , ??;

356399153

(3) 0, 1, 0, 1, 0, 1,??; (4) 1, 3, 3, 5, 5, 7, 7, 9, 9, ??;解:(1) an
=2n+1; (2) an=

2n(2n?1)(2n?1)

; (3) an=

1?(?1)

2

n



(4) 将数列变形为1+0, 2+1, 3+0, 4+1, 5+0, 6+1, 7+0, 8+
1, ??, ∴an=n+

1?(?1)

2

n



Ⅳ.课时小结

本 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数列及有关定义,会根据通项公式求其任
意一项,并会根据数列的前n项求一些简 单数列的通项公式。

Ⅴ.课后作业

课本p33习题2.1a组的第1题

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 br>同;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理解数列的前n项
和与an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列知识的感受及理解运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
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教学难点

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复习引入]
数列及有关定义 Ⅱ.讲授新课 数列的表示方法 1、 通项公式法

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之间 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的通项公式为





的通项公式为



2、 图象法

启发学生仿照函数图象的画法画数列的图形.具体方法是以项数



为纵坐标,即以

为横坐标,相应的

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点(以前面提到的数列

为例,做出一个数列的图象),所得的数列的图形是一群孤立的点,
因为横

坐标为正整数,所以这些点都在

轴的右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项数.从图象中可

以直观地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3、 递推公式法

观察钢管堆放示意图,寻其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模型一:自上而
下:

第1层钢管数为4;即:1?4=1+3

第2层钢管数为5;即:2?5=2+3 第3层钢管数为6;即:3?6=
3+3 第4层钢管数为7;即:4?7=4+3 第5层钢管数为8;即:
5?8=5+3 第6层钢管数为9;即:6?9=6+3 第7层钢管数为10;
即:7?10=7+3

若用an表示钢管数,n表示层数,则可得出每一层的钢管数为一数
列,且an?n?3(1


≤n≤7)

运用每一层的钢筋数与其层数之间的对应规律建立了数列模型,运
用这一关系,会

让同学们继续看此图片,是否还有其他规律可循?(启发学生寻找
规律) 模型二:上下层之间的关系

自上而下每一层的钢管数都比上一层钢管数多1。

即a1?4;a2?5?4?1?a1?1;a3?6?5?1?a2?1 依此类推:
an?an?1?1(2≤n≤7)

对于上述所求关系,若知其第1项,即可求出其他项,看来,这一
关系也较为重要。 定义:

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
an与它的前一项an? 1(或前n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
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
列的一种方法。

如下数字排列的一个数列:3,5,8,13,21,34,55,89 递推公
式为:a1?3,a2?5,an?an?1?an?2(3?n?8)

数 列可看作特殊的函数,其表示也应与函数的表示法有联系,首先
请学生回忆函数的表示法:列表法,图象 法,解析式法.相对于列
表法表示一个函数,数列有这样的表示法:用

示第一项,用

4、列表法

.简记为





表示第一项,??,用

表示第

项,依次写出成为

[范例讲解]

a1?1?

?

例3 设数列?an?满足?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 1

a?1?(n?1).?n

an?1?

解:分析:题中已给出?an?的第1项即a1?1,递推公式:an?1?

1an?11a3

解:据题意可知:a1?1,a2?1?[补充例题]


1a1

?2,a3?1?

1a2

?

23

,a4?1?

?

53

,a5?

85

例4已知a1?2,an?1?2an 写出前5项,并猜想an.

n

法一:a1?2 a2?2?2?22 a3?2?22?23,观察可得 an?2

法二:由an?1?2an∴an?2an?1即

anan?1

n?1

?2



anan?1

?

an?1an?2

?

an?2an?3

????

a2a1

?2

n?1n

?2 ∴ an?a1?2

Ⅲ.课堂练习

课本p31练习2 [补充练习]

1.根据各个数列的首项和递推公式,写出它的前五项,并归纳出通
项公式 (1) a1=0, an?1=an+(2n-1) (n∈n); (2) a1=1, an?1=

2anan?2

(n∈n);

(3) a1=3, an?1=3an-2 (n∈n).

解:(1) a1=0, a2=1, a3=4, a4=9, a5=16, ∴ an=(n-1)2; (2)
a1=1,a2=

23


,a3=

12

?

24

, a4=

1

25

, a5=

13

?

26

, ∴ an=

2

2n?1



(3) a1=3=1+2?3, a2=7=1+2?3, a3=19=1+2?3,

3

4

n?1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高中数学什么时候才能提高-高中数学如何答题取得高分


高中数学零基础逆袭知识点-浙江高中数学必修一图片版


德州高中数学学哪几本书-高中数学试卷选择题分数


高中数学竞赛市奖-高中数学老师那个老师幽默


新编高中数学小题狂做答案-高中数学选做题目


高中数学第一二册教材分析-人教高中数学必修4目录


高中数学人教版B版电子版下载-高中数学面试试讲重点题目


高中数学流程图符号-R 2在高中数学中的含义



本文更新与2020-09-17 11: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0784.html

高中数学教案百度云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