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全部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7 11:16
tags:高中数学教案

衡水高中数学老师太牛了-高中数学对数怎么计算题



第三章 数列
第一教时
教材: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
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 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过程:
一、从实例引入(P110)
1.堆放的钢管 4,5,6,7,8,9,10
1111
2.正整数的倒数
1,,,,?

2345
3.
2精确到1,0.1,0.001?的不足近似值1,1.4,1.41,1.414,?

4.?1的正整数次幂:?1,1,?1,1,?
5.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二、提出课题:数列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2.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
a
1
,a
2
,
?
,a
n
,表示法
?
a
n
?

3.通项公式:
a
n

n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如 数列1:
a
n
?n?3
数列2:
a
n
?
1
数列4:
n
a
n
?(?1)
n
,n?N*

4.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5.实质: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
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
小到大依
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
6.用图象表示:— 是一群孤立的点
例一 (P111 例一 略)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
1.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 (如数列3)
2.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 如 数列4可写成
a
n
?(?1)
n



n?2k?1,k?N*
?
?1

a
n
?
?

n?2k,k?N*
?
1
3.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因此通项公式十分重要
例二 (P111 例二)略
四、补充例题: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
n
项分别
是下列
各数:
1?(?1)
n?1
,n?N*
1.1,0,1,0
a
n
?
2
2.
?
23456
n?1
,,
?
,,
?

a
n
?(?1)
n
?

2435
3
8
15
(n?1)
2
?1
7
?(10
n
?1)

9
3.7,77,777,7777
a
n
?
4.?1,7,?13,19,?25,31
a
n
?(?1)
n
(6n?5)

35917
2
n
?1
5.,,,
a
n
?
2
n?1

2416
256
2
五、小结:
1.数列的有关概念
2.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作业: 练习 P112 习题 3.1(P114)1、2
《课课练》中例题推荐2 练习 7、8
第二教时
教材:数列的递推关系
目 的: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概念;了解数列递推公式的意义,
会根据给出的递推公式写 出数列的前n项。
过程:
一、复习: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从函数观点出发去刻划)
(n?2)
?
S
n
?S
n?1
二、例一:若记数列
?
an
?
的前n项之和为S
n
试证明:
a
n
??

(n?1)
?
S
1
证:显然
n?1
时 ,
a
1
?S
1


n?1

n?2

S
n
?a
1
?a
2
???a
n



S
n?1
?a
1
?a
2
???a
n?1



S
n
?S
n?1
?a
n

a
n
?
?
?
S
n
?S
n?1< br>(n?2)

S
(n?1)
?
1
注意:1? 此法可作为常用公式
2? 当
a
1
(?S
1
)
时 满足
S
n
?S
n?1
时,则
a
n
?S
n
?S
n?1

例二:已知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为①
S
n
?2n
2
?n

S
n
?n
2
?n?1

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解:1.当
n?1
时,
a
1
?S
1
?1


n?2
时,
a
n
?2 n
2
?n?2(n?1)
2
?(n?1)?4n?3

经检验
n?1

a
1
?1
也适合
a
n
?4n?3

2.当
n?1
时,
a
1
?S
1
?3


n?2
时,
a
n
?n
2
?n?1?(n?1)
2
?(n?1)?1?2n

(n?1)
?
3

a
n
?
?

(n?2)
2n
?
三、递推公式 (见课本P112-113 略)
以上一教时钢管的例子
a
n
?n?3

(n?1)
a
1
?4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
?


a
n
?a
n?1
?1
(n?2)
“递推公式”定义:已知数列
?
a
n
?
的第一项,且任一项
a
n
与它的前
一项
a
n?1
(或前n
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
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例三 (P113 例三)略
例四 已知
a
1
?2

a
n?1
?a
n
?4

a
n

解一:可以写出:
a
1
?2

a
2
??2

a
3??6

a
4
??10
,??
观察可得:
a
n
?2?(n?1)(n?4)?2?4(n?1)



解二:由题设:
a
n?1
?a
n
??4

a
n
?a
n?1
??4

a
n?1
?a
n?2
??4

an?2
?a
n?3
??4
??
a
2
?a
1
??4

?)

a
n
?a
1
??4(n?1)


a
n
?2?4(n?1)

例五 已知
a
1
?2

a
n?1
?2a
n

a
n

解一:
a
1
?2

a
2
?2?2?2
2

a
3
?2?2
2
?2
3

观察可得:
a
n
?2
n

解二:由
a
n?1
?2a
n

a
n
?2a
n?1

a
n
?2

a
n?1

a
n
a
n?1
a
n?2
a
?????
?
2
?2
n?1

a
n?1
a
n?2
a
n?3
a
1

a
n
?a
1
?2
n?1
?2
n

四、小结: 由数列和求通项
递推公式 (简单阶差、阶商法)
五、作业:P114 习题3.1 3、4
《课课练》 P116-118 课时2中 例题推荐 1、2
课时练习 6、7、8
第三教时
教材:等差数列(一)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等差 数列的意义,通项公式及等差中项的有关概念、计算公
式,并能用来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
一、引导观察数列:4,5,6,7,8,9,10,??


3,0,?3,?6,??




1234
,,,,??
2101010

a
n
?12?3(n?1)
12,9,6,3,??
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常数 — “等差”
二、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见P115)
注意:从第二项起,后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
1.名称:AP 首项
(a
1
)
公差
(d)

2.若
d?0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
3.寻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
2
?a
1
?d

a
3
?a
2
?d?(a
1
?d)?d?a
1
?2d

a
4
?a
3
?d?(a
1
?2 d)?d?a
1
?3d
????
由此归纳为
a
n
?a
1
?(n?1)d

n?1

a
1
?a
1
(成立)
注意: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
n
的一次函数
2? 如果通项公式是关于
n
的一次函数,则该数列成AP
证 明:若
a
n
?An?B?A(n?1)?A?B?(A?B)?(n?1)A

它是以
A?B
为首项,
A
为公差的AP。
3? 公式中若
d?0
则数列递增,
d?0
则数列递减
4? 图象: 一条直线上的一群孤立点
三、例题: 注意在
a
n
?a1
?(n?1)d

n

a
n

a< br>1

d
四数中已知三个可以求
出另一个。
例一 (P115例一)
例二 (P116例二) 注意:该题用方程组求参数
例三 (P116例三) 此题可以看成应用题
a?b
四、关于等差中项: 如果
a,A,b
成AP 则
A?

2
证明:设公差为
d
,则
A?a?d

b?a?2d

a?ba?a?2d
??a?d?A

22
例四 《教学与测试》P77 例一:在?1与7之间顺次插入三个数
a,b,c
使
这五个数成AP,求此数列。
解一:∵
?1,a,b,c,7成AP

b
是-1与7 的等差中项




b?
a?
?1?3
?1

2
?1?7
?3

a
又是-1与3的等差中项 ∴
2

c
又是1与7的等差中项 ∴
c?
3?7
?5

2
解二:设
a
1
??1

a
5
?7

7??1?(5?1)d

?d?2

∴所求的数列为-1,1,3,5,7
五、小结: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差中项
六、作业: P118 习题3.2 1-9
第四教时
教材:等差数列(二)
目的:通过例题的讲解,要求学生进一步认清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意义 ,并且能
够用定义与通项公式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
过程:
一、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
二、例一 在等差数列
?a
n
?
中,
d
为公差,若
m,n,p,q?N
?

m?n?p?q

求证:1?
a
m
?a
n
?a
p
?a
q
2?
a
p
?a
q
?(p?q)d

证明:1? 设首项为
a
1



a
m
?a
n
?a
1
?(m?1)d?a
1
?(n?1)d?2a
1
?(m?n?2)d
a
p
?a
q
?a
1
?(p?1)d?a
1
?(q?1)d?2a
1
?(p?q?2)d

m?n?p?q

a
m
?a
n
?a
p
?a
q

2? ∵
a
p
?a
1
?(p?1)d

a
q< br>?(p?q)d?a
1
?(q?1)d?(p?q)d?a
1
?(p? 1)d


a
p
?a
q
?(p?q)d

注意:由此可以证明一个定理:设成AP,则与首末两项距
离相等的两项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 ,即:< br>a
1
?
a
n
?
a
2
?
a< br>n?1
?
a
3
?
a
n?2
???



同样:若
m?n?2p

a
m
?a
n
?2a
p

例二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1? 若
a
5
?a

a
10
?b

a
15

解:
2a
10
?a
5
?a
15

2b?a?a
15

a
15
?2b?a

2? 若
a
3
?a
8
?m

a
5
?a
6

解:
a
5
?a
6
=
a
3
?a
8
?m

3? 若
a
5
?6

a
8
?15

a
14

解:
a
8
?a
5
?(8?5)d

15?6?3d

d?3

从而
a
14
?a
5
?(14?5)d?6?9?3?33

4? 若
a
1
?a
2
???a
5
?30

a
6
?a
7
???a
10
?80

a
11
?a
12
???a
15

解:∵ 6+6=11+1 7+7=12+2 ??

2a
6
?a
1
?a
11

2a
7
?a
2
?a
12
??
从而
(a
11
?a
12
???a
15
)
+
(a
1
?a
2
???a
5
)?
2
(a
6
?a
7
???a
10
)


a
11
?a
12
???a
15
=2
(a
6
?a
7
???a
10
)
?
(a
1
?a
2
???a
5
)

=2×80?30=130
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即证明
a
n
?a
n?1
?d(常数)

例三 《课课练》第3课 例三
已知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
S
n
?3n
2
?2n
,求证数列
?
a
n
?< br>成等差数列,并求其首项、公差、通项公式。
解:
a
1
?S
1
?3?2?1


n?2

a
n
?S
n
?S
n?1
?3n
2
?2n?[3(n?1)
2
?2(n?1)]?6n?5< br>




n?1
时 亦满足 ∴
a
n
?6n?5


首项
a
1
?1

a
n
?a
n?1
?6n?5?[6(n?1)?5]?6(常数)


?
a
n
?
成AP且公差为6
2.中项法: 即利用中项公式,若
2b?a?c

a,b,c
成AP。
例四 《课课练》第4 课 例一
111b?cc?aa?b
已知,,成AP,求证 ,,也成
abcbc
a
AP。
111211
证明: ∵,,成AP ∴
??
化简得:
abcbac
2ac?b(a?c)


b?ca?bbc?c
2?a
2
?abb(a?c)?a
2
?c
2
2ac?a< br>2
?c
2
????

acacacac

(a?c)
2
(a?c)
2
a?c
??2?
=
b(a?c)
acb
2
b?cc?aa?b
,,也成AP
bc
a
3.通项公式法:利用等差数列得通项公式是关于
n
的一次函数这一

性质。
例五 设数列
?
a
n
?
其前
n
项和
S
n
?n
2
?2n?3< br>,问这个数列成AP
吗?
解:
n?1

a
1
?S
1
?2

n?2

a
n
?S
n
?S
n?1
?2n?3


a
1
不满足a
n
?2n?3

n?1
n?2

?
2

a
n
?
?
2n?3
?



∴ 数列
?
a
n
?
不成AP 但从第2项起成AP。
四、小结: 略
五、作业: 《教学与测试》 第37课 练习题
《课课练》 第3、4课中选
第五教时
教材: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一)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解决问题。
过程:
一、引言:P119 著名的数学家 高斯(德国 1777-1855)十岁时计算

1+2+3+?+100的故事
故事结束:归结为 1.这是求等差数列1,2,3,?,100前100项和
100?(1?100)
2.高斯的解法是:前100项和
S
100
?

2

S
n
?
二、提出课题: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1.证明公式1:
S
n
?
n(a
1
?a
n
)

2
n(a
1
?a
n
)

2
证明:
S
n
?a
1
?a
2
?a
3
?
?
?a
n?1
?a
n


S
n
?a
n
?a
n?1
?a
n?2
?
?
?a
2
?a
1

①+②:
2S
n
?(a
1
?a
n
)?(a
2
?a
n?1
)?(a
3
?a
n?2
)?
?
?(an
?a
n
)

a
1
?a
n
?a
2
?a
n?1
?a< br>3
?a
n?2
???


2S
n
?n(a
1
?a
n
)
由此得 :
S
n
?
n(a
1
?a
n
)

2
从而我们可以验证高斯十岁时计算上述问题的正确性。
2.推导公式2
用上述公式要求
S
n
必须具备三个条 件:
n,a
1
,a
n


a
n
?a
1
?(n?1)d
代入公式1即得:
S
n
?na
1
?
n(n?1)d

2
此公式要求
S
n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n,a
1
,d
(有时比较有用)



总之:两个公式都表明要求< br>S
n
必须已知
n,a
1
,d,a
n
中三个
3.例一 (P120 例一):用公式1求
S
n

例二 (P120 例一):用公式2求
n

学生练习:P122练习 1、2、3
三、例三 (P121 例三)求集合
M?
?
m|m?7n,n?N*且m?100
?
的元素个
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1002
?14
解:由
7n?100

n?
77
∴正整数
n
共有14个即
M
中共有14个元素
即:7,14,21,?,98 是
a
1
?7为首项a
14
?98的AP

14?(7?98)
?735
答:略
2
例四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

S
n
?
由此可以确定求其前
n
项和的公式吗?
解:由题设:
S
10
?310

S
20
?1220

?
10a
1
?45d?310
?
a?4
得:
?

?
?
1

20a?190d?1220
1
?
?
d?6
n(n?1)
?6?3n
2
?n

2
四、小结: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
n
?4n?
五、作业 (习题3.1) P122-123
第六教时
教材: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二)
目的:使学生会运用等 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解决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一、复习: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
二、例一 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1? 已知
S
8
?48

S
12
?168

a
1

d

?
8a?28d?48
解:
?
1

?a
1
??8

d?4

?
12a
1
?66d?168
2? 已知
a
3
?a
5
?40
,求
S
17




S
17
?
:∵
a
1
?a
17
?a
3
?a
15
?40

17(a
1
?a
17
)
17?40
??340

22
例二 已知
?
a
n
?

?
b
n
?
都成AP,且
a
1
?5

b
1
?15

a
100
?b
100
?100

求数

?
a
n
?b
n
?
的前100项之和
S
100

解:
S
100
?
100?(a
1
?a
1
?a< br>100
?b
100
)
100?(5?15?100)
??60 0

0

22
例三 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2项之和为354,前12项中偶数项与奇数项之比
为32:27,求公差。 12?11
?
12a?d?354
1
?
2
?
6 ?5
?2d
解一:设首项为
a
1
,公差为
d

?

?d?5

?
6(a
1
?d)?
32
2< br>?
?
17
?
6a?
6?5
?2d
1
?
2
?
?
S

?S

?354
?
S

?192
?
S
32
解二:
?


?
?

S

?S

?6d

?
S?162?

?
S
?

27
?d?5

例四 已知:
a
n
?1024?lg2
1?n

lg2?0.3010

n?N*
问多少项
之和为最
大?前多少项之和的绝对值最小?
?
a
n
?1024?(1?n)lg2?0
解:1?
?

a?1024?nlg2?0
?
n?1

?
n?3402
10241024
?n??1?3401?n?3403

lg2lg2
n(n?1)
(?lg2)?0

2
2?
S
n
?1024n?

S
n
?0或S
n
近于0时其和绝对值最小



令:
S
n
?0
即 1024+
得:
n?
n(n?1)
(?lg2)?0

2
2048
?1?6804.99

lg2

n?N*

n?6805

例五 项数是
2n
的等差数列,中央两项为
a
n
和a
n? 1
是方程
x
2
?px?q?0

两根,求证此数列的和是方程
lg
2
x?(lgn
2
?lgp2
)lgx?(lgn?lgp)
2
?0

的根。 (
S
2n
?0

解:依题意:
a
n
?a
n?1
?p


S
2n
?
2n(a
1
?a
2n
)
?np

2
a
1
?a
2n
?a
n
?a
n?1
?p


lg
2
x?(lgn
2
?lgp
2
)lgx?( lgn?lgp)
2
?0


(lgx?lgnp)
2
?0

x?np?S
2n
(获
证)


例六 (机动,作了解)求和
111
??
?
?
1?
1?

1?21?2?31?2?3?
?
?n
解:
a
n
?

11111
?
12n
?

S
n
?2
?
(1?)?(?)?
?
?(?)
?
?2(1?)?
22 3nn?1
?
n?1n?1
?
1211
??2(?)

1?2?3?
?
?nn(n?1)nn?1
2?
(100
2
?99
2
)?(98
2
?97
2
)???(4
2
?3
2
)?(2
2
?1
2
)



:原式



(199?3)
?50?101?50?5050

2
三、作业 《精编》P167-168 6、7、8、9、10
=
199?195???7?3?
第七教时
教材:等差数列的综合练习
目的:通过练习,要求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及其性质有
深刻的理解。
过程:
一、复习:1.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关于
n
的一次函数
2.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3.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
二、处理《教学与测试》P79 第38课 例题1、2、3
三、补充例题《教学与测试》备用题
1.成等差数列的四个数之和为26,第二数和第三数之积为40,求这四个数.
解:设四个数为
a?3d,a?d,a?d,a?3d

?
(a?3d)?(a?d)?(a?d)?(a?3d)?26
则:
?

(a?d)(a?d)?40
?
133
代入②得:
d??

22
∴ 四个数为2,5,8,11或11,8,5,2.
由①:
a?
2.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若
a
1
?a
4
?a
8
?
12
?a
15
?2

S
15

解:∵
a
1
?a
15< br>?a
4
?a
12

a
8
??2

S
15
?15a
8
??30

3.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n
项和为
a
,前
2n
项和为
b
,求前
3n
项和.
解:由题设
S
n
?a

S
2n
?b


a
n?1
? a
n?2
?
?
?a
2n
?b?a


(a
1
?a
2
?
?
?a
n
)?( a
2n?1
?a
2n|2
?
?
?a
3n
) ?2(a
n?1
?a
n?2
?
?
?a
2n
)

从而:

S
3n
? (a
1
?a
2
?
?
?a
n
)?(a
n?1
?a
n?2
?
?
?a
2n
)?(a
2n?1
?a
2n|2
?
?
?a
3n
)


?3(a
n?1
?a
n?2
?
?
?a
2n
)?3(b?a)

四、补充例题:(供参考,选用)



4.已知
a
1
?1

S
n
?n
2
a
n

(n?1)

a
n

S
n

解:
a
n
?S
n
?S
n?1
?n
2
a
n
?(n?1)
2
a
n?1
从而有
a
n
?

a
5
?
n?1
a
n?1

n?1
a
1
?1

a
2
?
1
3

a
3
?
21
?
43

a
4
?
321
??

543
4321
???

6543

a
n
?
2n
(n?1)(n?2)?
?
?3?2?12< br> ∴
S
n
?n
2
a
n
?
< br>?
n?1
(n?1)n(n?1)?
?
?4?3n(n?1)
5.已知
S
n
?4?a
n
?
1
2
n?2< br>(n?N*)

a
1
,a
n?1
和a
n< br>的关系式及通项公式
a
n

解:
a
1< br>?S
1
?4?a
1
?
1
2
1?2
? a
1
?1

1
?
S?4?a?
n
n?2
?
n
2

?

1?
S
n?1
?4?a
n?1
?
(n?1)?2
2
?
1111

?
②?①:
a
n?1
??a
n?1
?a
n
?
n?1
?
n?2< br> 即:
a
n?1
?a
n
?
n

2
222
将上式两边同乘以
2
n
得: < br>2
n
a
n?1
?2
n?1
a
n
?1

即:
2
na
n?1
?2
n?1
a
n
?1

显然:
2
n?1
a
n
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AP

2
n?1
a
n
?1?(n?1)?1?n


a
n
?
n
2
n?1
??

6.已知
a
1
?3且a
n
?S
n?1
?2
n
,求
a
n

S
n

解:∵
a
n
?S
n
?S
n?1

S
n
?2S
n?1
?2
n

S
n
2
n
S
n
S
n?1
?
n?1
?1

n
22

b
n
?

?
b
n
?
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
b
n
?b
1
?n?1

S
n
S
1
a
1
31
??

n
?n?

S
n
?(2n?1)2
n?1

2222
2
又:∵
b
1
?




n?2

a
n
? S
n
?S
n?1
?(2n?3)2
n?2

(n?1)
?
3
n?1

a
n
?
?

S?(2n?1)2
n
n?2
(n?2)
?
(2n?3)?2
n(n?1)(n?1)2
?a
n
?
7.设
a
n
?1?2?2?3 ?3?4?
?
?n(n?1)
求证:

22
12n?1
证:∵
n(n?1)?n
2
?n

n(n?1)?(n?)
2
?

22
2n?1

2
1?3?
?
?(2n?1)

1?2?3?
?
?n?a
n
?

2

n?n(n?1)?
n(n?1)(n?1)
2
?a
n
?

22
五、作业:《教学与测试》第38课 练习题P80
第八教时
教材:等比数列(一)
目的:要求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根据它进行
有关计算。
过程:
一、1.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实例:得一个数列:
1,2,2
2
,2
3
,??,2
63
(1)
2.数列:
5,25,125,625,??
(2)
111

1,?,,?,??
(3)
248
观察、归纳其共同特点: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
2? 隐含:任一项
a
n
?0且q?0

3? q= 1时,{a
n
}为常数
二、通项公式:


a
2
?a
1
q
?
a
3
?a
2
q?a
1
q
2
?
a
1
n
?
n?1
?a?aq或a??q
?
n1n
a
4
?a
3
q?a
1
q
3
?
q
??????
??
如数列:(1):a
n
?1?2
n?1
?2
n?1< br>(2):a
n
?5?5
n?1
?5
n

1 1
(3):a
n
?1?(?)
n?1
?(?)
n?1
22
a
图象:a
n
?
1
?q
n
是经过指 数函数纵向伸缩后图象上的孤立点。
q
1
如:数列(1):a
n
?2
n?1
??2
n
(n?64,且n?N*)
2
三、例一:( P127 例一)
实际是等比数列,求 a
5
∵a
1
=120, q=120 ∴a
5
=120×1 20
5?1
=120
5
?
2.5×10
10

例二、(P127 例二) 强调通项公式的应用
例三、求下列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a
1
=?2, a
3
=?8
解:
a
3
?a
1
q?q
2
?4?q??2

?a
n
?(?2)2
n?1
??2
n
或a
n
?(?2 )(?2)
n?1
?(?2)
n

2.a
1
=5, 且2a
n+1
=?3a
n

解:
q?
a
n?1
3
??
a
n
2
a
n?1
n

?
a
n
n?1
3
又:a
1
?5?a
n
?5?(?)
n?1

2
3.a
1
=5, 且
解:
?
a
n?1
a
n1
??
2
? ,
a
n
n?1a
1
2
a
3
2
a< br>n?1

?,
??
,
n
?
a
23a
n?1
n
以上各式相乘得:
a
n
?
13
a
1
?

nn
四、关于等比中项:
如果在a、b中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GP,则G是a、b的等比中项。
Gb
??G
2
?ab?G??ab
(注意两解且同号两项才有等比中项)
aG
例:2与8的等比中项为G,则G
2
=16 G=±4
例四、已知:b是a与c的等比中项,且a、b、c同号,



求证:
a?b?cab?bc?ca
3
,,abc
也成GP。
33
证:由题设:b
2
=ac 得:
a?b?c
3< br>a?b?c
3
3
ab?b
2
?bcab?bc?ca
2

?abc??b??()

3333

a?b?cab?bc?ca
3
,,abc
也成GP
33
五、小结: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中项定理
六、作业:P129 习题3.4 1—8

第九教时
教材:等比数列(二)
目的:在熟悉等比数列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
性质,
并系统了解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
过程:
一、复习:1、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中项。
2、处理课本P128练习,重点是第三题。
二、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
1、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积等于首末两项的积。
与某一项距离相等的两项之积等于 这一项的平方。
2、若
m?n?p?q
,则
a
m
a
n
?a
p
a
q

例一:1、在等比数列
?
a
n
?
,已知
a
1
?5

a
9
a
10
?100
,求
a
18

解:∵
a
1
a
18
?a
9
a< br>10
,∴
a
18
?
a
9
a
10100
??20

a
1
5
2、在等比数列
?
b
n
?
中,
b
4
?3
,求该数 列前七项之积。
解:
b
1
b
2
b
3< br>b
4
b
5
b
6
b
7
?
?< br>b
1
b
7
??
b
2
b
6
? ?
b
3
b
5
?
b
4


b
4
?b
1
b
7
?b
2
b6
?b
3
b
5
,∴前七项之积
3
2
? 3?3
7
?2187

3、在等比数列
?
a< br>n
?
中,
a
2
??2

a
5
?54
,求
a
8

解:
a
8
?a
5
q
3
?a
5
?
2
??
3
a
5
54
?54???1458

a
2
?2
另解:∵
a
5

a
2

a
8
的等比中项,∴
54
2
?a
8
??2




a
8
??1458

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GP的方法:1、定义法,2、中项法,3、通项公式法
例二:已知无穷数列
10,10,10,??10
求证:(1)这个数列成GP
1

10
(3)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的积仍在这个数列中。
0
5
1
5
25
n?1
5
,??

(2)这个数列中的任一项是它 后面第五项的
a
10
证:(1)
n
?
n?2
?10
5
(常数)∴该数列成GP。
a
n?1
10
5
n?1
5
1
(2)
a
n
1
101
?
n?4
?10
?1
?
,即:
a
n
?a
n?5

10
a< br>n?5
10
5
10
p?1
5
q?1
5
n?1
5
(3)
a
p
a
q
?1010?1 0
p?q?2
5
,∵
p,q?N
,∴
p?q?2

p?q?2
5
?1
?
n
5
?
?
?
10
?
,(第
p?q?1
项)。
??

p?q?1?1

?
p?q?1
?
?N
,∴10
例三:设
a,b,c,d
均为非零实数,
a
2
?b
2
d
2
?2b
?
a?c
?
d?b
2
?c
2
?0

求证:
a,b,c
成GP且公比为
d

证一:关于
d的二次方程
a
2
?b
2
d
2
?2b
?
a?c
?
d?b
2
?c
2
?0
有实根,

??4b
2
?
a?c
?
?4a
2< br>?b
2
?0
,∴
?b
2
?ac?0

2
??
??
??
??
2
则必有:
b< br>2
?ac?0
,即
b
2
?ac
,∴
a,b, c
成GP
设公比为
q
,则
b?aq

c?aq
2
代入

a
2
?a
2
q
2
d
2
?2aqa?aq
2
d?a
2
q
2
?a
2
q
4
?0


q
2
?1a
2
?0
,即
d
2
?2qd?q
2
?0
,即
d?q?0

证二:∵
a
2
?b
2
d
2
?2b
?
a?c
?
d?b
2
?c
2
?0


a
2
d
2
?2abd?b
2
?b
2
d
2
?2bcd?c
2
?0
22

?
ad?b
?
?
?bd?c
?
?0
,∴
ad?b
,且
bd?c

????
??
??
????



bc
??d

ab
四、作业:《课课练》P127-128课时7中 练习4~8。
P128-129课时8中 例一,例二,例三,练习5,6,7,8。

a,b,c,d
非零,∴
第十教时
教材: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求等比数列前
n
项的和的(公式),并了解推导公式所用的方法。
过程:
一、复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有关性质,及等比中项等概念。
二、引进课题,采用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
即求
s
64
?1 ?2?4?8???2
62
?2
63

用错项相消法推导结果,两边同乘以公比:
2S
64
?2?4?8?16? ??2
63
?2
64

②-①:
S
64
??1?2
64
?2
64
?1
这是一个庞大 的数字>1.84×
10

以小麦千粒重为40
g
计算,则麦粒总质量达7000亿吨——国王是拿不出来的。
三、一般公式推导:设
S
n
?a
1
?a
2
?a
3
?
??
?a
n?1
?a
n

乘以公比
q

qS
n
?a
2
?a3
?
??
?a
n?1
?a
n
?qa
n

19
a
1
?qa
n
a
1
?aq
n
a
1
1?q
n
①?②:
?
1?q
?
S
n
?a
1
?qa
n

q?1
时:
S
n
?

??
1?q1?q1?q

q?1
时:
S
n
?na
1

注意:(1)
a
1
,q,n,S
n

a
1
,a
n
,q,S
n
各已知三个可求第四个,
(2)注意求和公式中是
q
,通项公式中是
q
nn?1
??
不要混淆,
(3)应用求和公式时
q?1
,必要时应讨论
q?1
的情况。
四、例1、(P131,例一略)——直接应用公式。
例2、(P131,例二略)——应用题,且是公式逆用(求
n
),要用对数算。
例3、(P131-132,例三略)——简单的“分项法”。
例4、设数列
?a
n
?

1,2x,3x,4x??nx
23n?1
?
?
x?0
?
求此数列前
n
项的和。
3n?1
解:(用错项相消法)
S
n
?1?2x?3x?4x????nx

xS
n
?x?2x?3x????
?
n?1
?
x
23
2
n?1
2

?nx
n

?nx
n
, ①?②
?
1?x
?
S
n
?1?x?x????x

n?1




x?1
时,
1? x
n
1?x
n
?nx
n
?nx
n?1
1?
?
1?n
?
x
n
?nx
n?1
n
?nx??

?
1?x
?
S
n
?

1?x1?x1?x

S
n
?
1?< br>?
1?n
?
x
n
?nx
n?1
?
1 ?x
?
2


x?1
时,
S
n
?1?2?3?4???n?
n
?
1?n
?

2
五、小结:(1)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及其注意点,(2)错项相消法。
再介绍两种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方法,(作机动)
法1:设
S
n
? a
1
?a
2
?a
3
????a
n


?
a
n
?
成GP,∴
a
a
2
a
3
a
4
???
??
?
n?q

a
1
a
2
a
3
a
n?1
由等比定理:
a
1
?a
2
?a
3
?
??< br>?a
n
S?a
1
?q,
即:
n
?q

a
1
?a
2
?a
3
?
??
?a< br>n?1
S
n
?a
n
a
1
?a
nq
a
1
1?q
n

q?1
时,
S
n
?

?
1?q1?q

q?1
时,
S
n
?na
1

法2:
S
n
?a
1
?a
1
q?a
1
q< br>2
????a
1
q
n?1

?a
1
?qa
1
?a
1
q?a
1
q? ???a
1
q

?a
1
?qS
n? 1
?a
1
?q
?
S
n
?a
n
?< br>
从而:
?
1?q
?
S
n
?a
1
?a
n
q?

q?1

S
n< br>?
??
?
2n?2
?

a
1
?a
n
q
(下略)
1?q

q?1

S
n
?na
1

六、作业:P132-133 练习 ①,②,③
习题3.5 ①,②,③,④,⑤
第十一教时
教材:等比数列《教学与测试》第40、41课
目的:通过处理有关习题以达到复习、巩固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与概念的目的。
过程:
一、复习: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二、处理《教学与测试》第40课:
例一、(P83)先要求x,还要检验(等比数列中任一项a
n
?0, q?0)
例二、(P83)注意讲:1?“设”的技巧
2? 区别“计划增产台数”与“实际生产台数”
例三、(P83)涉及字母比较多(5个),要注意消去a
2
, a
4

1
例四、(备用题)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通项公 式
a
n
?3?()
n?1
且:
2
b
n?a
3n?2
?a
3n?1
?a
3n
,求证:{bn
}成GP
1
证:∵
a
n
?3?()
n?1

2
1 11

b
n
?a
3n?2
?a
3n?1
? a
3n
?3()
3n?3
?3()
3n?2
?3()
3n?1

222
111211
?3()
3n?3
(1? ?)?()
3n?3

22442

b
n?1
1
?()
3
∴{b
n
}成GP
b
n
2
三、处理《教学与测试》第41课:
例一、(P85)可利用等比数列性质a
1
a
n
= a
2
a
n?1,
再结合韦达定理求出a
1

a
n
(两解),再求解。 例二、(P85)考虑由前项求通项,得出数列{a
n
},再得出数列{
1
和——注意:从第二项起是公比为的GP
....
2
1
},再求
a
n
例三、(P85)应用题:先弄清:资金数=上年资金×(1+50%)?消费基金。然后逐一推算,用数列观点写出a
5
,再用求和公式代入求解。
例四、(备用题 )已知数列{a
n
}中,a
1
=?2且a
n+1
=S
n
,求a
n ,
S
n

解:∵a
n+1
=S
n
又∵a
n+1
=S
n+1
? S
n
∴S
n+1
=2S
n

∴{S
n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其首项为S
1
= a
1
=?2, ∴S
1
= a
1
×2
n?1
=
?2
n

∴当n

2时, a
n
=S
n
?S
n?1
=?2
n?1


a
n
?
?2
?
?
n?1
??2
(n?1)

(n?2)
例五、(备用题)是否存在数列{a
n
},其前项和S
n
组成的数列{S
n
}也是等比
数列, 且公比相同?
解: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如果{S
n
}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
S
n
?S
1
q
n?1< br>?a
1
q
n?1

?
na
1
?而S
n
?
?
a
1
(1?q
n
)
?
?
1?q
q?1
q?1



q?1时,S
n
?a
1
q
n?1
?na
1
S
(n?1)a
1
n?1
即:
n?1
???q?1 得n?1?n(矛盾)

S
n
na
1
n
1?qS
n
1?q
n
S
n?1
1?q
n?1
11?q)

q?1时,S
n
?a
1
q
n?1
?
a(
即:??q?q?1(矛盾)

n
所以,这样的等比数列不存在。
四、作业:《教学与测试》P84、P86 练习题
第十二教时
教材:等比数列综合练习
目的:系统复习等比数列的概念及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熟练的处理有关问题。
过程:
一、处理《教学与测试》P87第42课习题课(2)
1、“练习题”1 选择题。
P
n
2、(例一)略:注意需用性质。
3、(例三)略:作图解决:
A
P
1
P
3
P
4
P
2

解:
AP
n
?AB?BP
1
?P
1
P
2
?P
2
P
3
?P
3
P
4
????
?
?1
?
P
n?1
P
n

n
B

?a?
aa
n
a
?
2
????
?
?1
?
n

2
22
n
2
?
??1
?
?
?
11
n
1
?

?a
?
1??
2
????
?
?1
?
n
?
?a
?
1?
n?1
?

2
?
3
?
2
?
?
2
2
二、补充例题:
1、在等比数列
?
a
n
?
中,
a
1a
3
?36,a
2
?a
4
?60,S
n
?400
,求
n
的范围。
解:∵
a
1
a
3
?a
1
q
2
?36
,∴
a
1
q??6

又∵
a
2
?a
4
?a
1
q1?q
2
60
,且
1?q
2
?0
,∴
a
1
q?0

2
??
?
a?2
?
a
1
??2

a
1
q?6,1?q
2
?10
解之:
?
1


?
?
q?3
?
q??3
a
1
1?q
n
23
n
?1

a
1
? 2,q?3
时,
S
n
???400?3
n
?401
,∴
n?6

1?q2
(∵
3
5
?2733
6
?729


a
1
??2,q??3
时,< br>S
n

n?N
*
且必须为偶数

n?8< br>,(∵
?
?3
?
??2187,
?
?3
?< br>?6561

78
n
?
?
?2
??
?3
?
?1
?
n
??400?
?
?3
?
??
??
?4
?801


< br>?
1
?
2、等比数列
?
a
n
?
前< br>n
项和与积分别为S和T,数列
??
的前
n
项和为
S
'

?
a
n
?
?
S
?
求证:
T?
?
'
?

?
S
?
2< br>n
证:当
q?1
时,
S?na
1

T?a< br>1

S
'
?
n
n
n

a
1
?
S
?

?
?
S< br>?
?
?
1
?
n
??
??
na
2n
(成立)
?
?
1
?
?a
1
?T< br>2

?
n
?
??
a
?
1
?
?
n?1
?
n
a
1
1?q
n
a< br>1
1?q
?n
q
n
?1
'
2
q?1
时,
S?

,T?a
1
q,S??
? 1n?1
1?q
1?qa
1
q
?
q?1
?
??
1
?1
??
?
S
?
2
n?1
?
'
?
?a
1
q
?
S
?
n
??
n
n
?
n?1
?
??
n
1
2
(成立)
?
?
a
1
q
2
?
? T

??
2
综上所述:命题成立。
3、设首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 它的前
n
项之和为80,前
2n
项之和为6560,且


n
项中数值最大的项为54,求此数列。
?
a
1
1?q< br>n
?80
?
1
?
?
?
1?q
解:
?
?1?q
n
?82?q
n
?81

2n
?
a
1
1?q
?6560
?
2
??
?
1?q
??
??
代入(1),
a
1
1?q
n
?80
?
1?q
?
,得:a
1
?q?1?0
,从而
q?1


?
a
n
?
递增,∴前
n
项中数值最大的项应为第< br>n
项。

a
1
q
n?1
? 54
,∴
??
?
q?1
?
q
n?1
?q? q
nn?1
?54,q
n?1
q
n
?81?54?27,q ?
n?1
?3

q

a
1
?2
,∴此数列为
2,6,18,54,162??

4、设数列
?
a
n
?

n
项之和为
S
n
,若
S
1
?1,S
2
?2

S
n?1
?3S
n
?2S
n?1
?0
?
n?2
?

问:数列
?
a
n
?
成GP吗?



解:∵
S
n?1
?3S
n
?2S
n?1?0
,∴
?
S
n?1
?S
n
?
?2< br>?
S
n
?S
n?1
?
?0
,即
a< br>n?1
?2a
n
?0

即:
a
n?1
?2
?
n?2
?
,∴
?
a
n?
成GP
?
n?2
?

a
n
a
2
?2

a
1
又:
a
1
?S
1
?1,a
2
?S
2
?S
1
?1,
?
1
?
n?1
?

?
a
n
?
不成GP,但
?
n?2
?时成GP,即:
a
n
?
?
n?1

?
n?2
?
?
2
三、作业:《教学与测试》P87-88 练习题 3,4,5,6,7
补充:1、三数成GP,若将第三数减去32,则成AP,若将该等差数列中项

22638
去4,以成GP,求原三数。(2,10,50或
,,

999
2、一个等比数列前
n
项的和为
S
n
?48,

2 n
项之和
S
2n
?60
,求
S
3n

(63)
?
1
?
3、在等比数列中,已知:
a
3
?4,S
6
?36
,求a
n

?
?2
n?1
?

?
7
?
《精编》P176-177 第2,4题。
第十三教时
教材:数列求和
目的:小结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尤其是要求学生初步 掌握用拆项法、裂项法和
错位法求一些特殊的数列。
过程:
一、提出课题:数列求和——特殊数列求和
常用数列的前n项和:
1?2?3????n?
n(n?1)

2
1?3?5????(2n?1)?n
2

n(n?1)(2n?1)

6
n(n?1)
2
1
3
?2
3
?3
3
????n
3
?[]

2
1
2
?2
2
?3
2
????n
2
?
二、拆项法:
例一、(《教学与测试》P91 例二)
1111求数列
1?1,?4,
2
?7,
3
?10,??,
n? 1
?(3n?2),??
的前n
a
aaa



项和。
解:设数列的通项为a
n
,前n项和为S
n
,则
a
n?
?S
n
?(1?
1
a
n?1
?(3n?2)

111
?
2
?
??
?
n?1
) ?[1?4?7?
??
?(3n?2)]

a
aa
(1?3 n?2)n3n
2
?n
?

a?1
时,
S
n
?n?

22
1
n
(1?3n?2)na
n?1(3n?1)n
a

a?1
时,
S
n
?

??
n
?
1
22
a?a
n?1
1?
a
三、裂项法:
1?
例二、求数列
6666
,,,??,,??
前n项和
1?22?33?4n(n?1)
?11
?6(?)

n(n?1) nn?1
解:设数列的通项为b
n
,则
b
n
?

11111
?S
n
?b
1
?b
2
?
??
?b
n
?6[(1?)?(?)?
??
?(?)]
2 23nn?1
?6(1?
16n
)?
n?1n?1

例三、 求数列
111
,,
??
,
,
??
前n项和
1?21?2?31?2?
??
?(n?1)
1211
??2(?)

1?2?
??
?(n?1)(n?1)(n?2)n?1n?2
解:
?
a
n
?
11111111n
?)]?2(?)?

?S
n
?2[(?)?(?)?
??
?(

2334n?1n?22n?2n?2
四、错位法:
1
例四、求数列
{n?
n
}
前n项和
2
1111
解:
S
n
?1??2??3???????n?
n

248
2
111111
S
n
?1??2??3???? (n?1)?
n
?n?
n?1

24816
2211
(1?
n
)
111111
2
?
n
两式相减:
S
n
???????
n
?n?
n?1
?
2
1
2248
222
n?1
1?
2



?S
n
?2(1?
1n1n
?)?2??

2
n
2
n?1
2
n?1
2
n
例五 、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项和为S
n
,且
S
n
?(
求数列{a
n
}的前n项和
解:取n =1,则
a
1
?(
a
1
?1
2
)?a
1
?1

2
a
n
?1
2
)(n?N
*
)

2
又:
S
n
?
n(a
1
?a
n
)n(a
1
?a
n
)a?1
2
?(
n)
可得:
222
?
a
n
??1(n?N
*
)?a
n
?2n?1

?S
n
?1?3?5????(2n?1)?n
2

五、作业:《教学与测试》P91—92 第44课 练习 3,4,5,6,7
补充:1. 求数列
?1,4,?7,10,??,(?1)
n
(3n?2) ,??
前n项和
?
?3n?1
n为奇数
?
2

(S
n
?
?
)

3n
?
n为偶数
?
2
2n?32n?1
2. 求数列
{
n?3
}
前n项和
(8?
n?3
)

22
3. 求和:
(100
2
?99
2
)?(98
2
?97
2
)????(2
2
?1
2
)
(5050)
4. 求和:1×4 + 2×5 + 3×6 + ??+ n×(n + 1)
n(n?1)(n?5)
()

3
5. 求数列1,( 1+a),(1+a+a
2
),??,(1+a+a
2
+??+a
n ?1
),??前n
项和
a?0时,S
n
?n

a?1时,S
n
?
n(n?1)
2

n(n?1) a?a
n?1
a?1、0时,S
n
?
(1?a)
2



第十四教时



教材:数列的应用
目的: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的实例,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同时了解
处理“共项” 问题。
过程:
五、例题:
1.《教学与测试》P93 例一)大楼共n层,现每 层指定一人,共n人集中到
设在第k层的临时会议室开会,问k如何确定能使n位参加人员上、下
楼梯所走的路程总和最短。(假定相邻两层楼梯长相等)
解:设相邻两层楼梯长为a,则
S?a(1?2????k?1)?0?[1?2????(n?k)]

n
2
?n
?a[k?(n?1)k?]
2
n?1
当n为奇数时,取k?
S达到最小值
2
nn?2
当n为偶数时,取
k?或
S达到最大值
22
2.在[1000,2000]内能被3整除且被4除余1的整数有多少个?
2
解:不妨设
a
n
?3n,b
m
?4m?1(m,n?N*
)

则{c
p
}为{ a
n
}与{ b
n
}的公共项构成的等差数列 (1000

c
p

2000)
∵a
n
= b
m
,即:3n=4m+1 令n=3 , 则m=2 ∴c
1
=9且有上式可知:
d=12
∴c
p
=9+12(p?1) ( p?N
*
)
711
?p?166

1212
∴p取84、85、??、166共83项。
由1000

c
n

2000解得:
83
3.某城市1991年底人口为500 万,人均住房面积为6 m
2
,如果该城市每
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每年平均新增 住房面积为30万m
2
,求2000
年底该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为多少m
2?(精确到0.01)
解:1991年、1992年、??2000年住房面积总数成AP
a
1
= 6×500 = 3000万m
2
,d = 30万m
2
,a
10
= 3000 + 9×30 = 3270
1990年、1991年、??2000年人口数成GP
b
1
= 500 , q = 1% ,
b
10
?500?1.01
9
?500? 1.0937?546.8

3270
?5.98m
2

546.8
4.(精编P175 例3)从盛有盐的质量分数为20%的盐水2 kg的容器中倒
∴2000年底该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为:
出1 kg盐水,然后加入1 kg水,以后每次都倒出1 kg盐水,然后再加



入1 kg水,
问:1.第5次倒出的的1 kg盐水中含盐多少g?
2.经6次倒出后,一共倒出多少k盐?此时加1 kg水后容器内盐水
的盐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1.每次倒出的盐的质量所成的数列为{a
n
},则:
11
a
1
= 0.2 kg , a
2
=×0.2 kg , a
3
= ()
2
×0.2 kg
22
111
由此可见:a
n
= ()
n?1
×0.2 kg , a
5
= ()
5?1
×0.2= ()
4
×0.2=0.0125
222
kg
1
2.由1.得{a
n
}是等比数列 a
1
=0.2 , q=
2
1
0.2(1?
6
)
6
a(1?q)
2
?0.3937?S
6
?
1
?kg5
1
1?q1?
2

0.4?0.3937?50.00625
0.0062?52?0.003125

六、作业:《教学与测试》P94 练习 3、4、5、6、7
《精编》P177 5、6

第十五教时
教材: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练习
目的:通过复习要求学生对等差、等比数列有更深刻的理解,逐渐形成熟练技巧。
过程:
七、小结: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中项公式、性质、求和公式。
八、处理《教学与测试》P81第39课 习题课(1)
1.基础训练题
2.例一 由
S
n

a
n
用定义法判定
?
a
n
?
成AP
例二 关键是首先要判定
d?0

d?0

九、处理《教学与测试》P89第43课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1.例一 “设”— 利用中项公式 — 求解
2.例二 “设”的技巧,然后依题意列式,再求解
3.例三 已知数列
?
a
n
?
中,
S
n
是它的前n
项和,并且
S
n?1
?4a
n
?2

a
1
?1

1? 设
b
n
?a
n ?1
?2a
n
,求证数列
?
b
n
?
是等比 数列;



2? 设
c
n
?
a
n
,求证数列
?
c
n
?
是等差数列。
2
n
证:
1? ∵
a
1
?1

a
1
?a
2
?S
2
?4a
1
?1?a2
?5

b
1
?a
2
?2a
1
?3


S
n?1
?4a
n
?2

S
n?2
?4a
n?1
?2
两式相减得:
a
n?2
?4a
n?1
?a
n

即:
a
n?2
?2a
n?1
?2(a
n?1
?2a
n
)

b
n
?a
n?1
?2a
n


b
n?1
?2b
n

?
b
n
?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b
n
?3?2
n?1

2? ∵
cn
?
a
n
a
n?1
a
n
a
n ?1
?2a
n
b
n
c?c????

n?1n
nn?1nn?1n?1
22222
3

?
c
n
?
成AP
4

b
n
?3?2
n?1
代入:
c
n?1
?c
n
?
十、 1、P90“思考题”在△ABC中,三边
a,b,c
成等差数 列,
a,b,c

成等差数列,求证△ABC为正三角形。

证:
由题设,
2b?a?c

2b?a?c

4b?a?c?2ac


a?c?2ac

(a?c)
2
?0
从而
a?c

b?a?c
(获
证)
2、“备用题” 三数成等比数列,若将 第三个数减去32,则成等差数列,若
再将这等差数列的第二个数减去4,则又成等比数列,求原来三个 数。

解:
设原来三个数为
a,aq,aq
2
则必有
2aq?a?(aq
2
?32)


(aq?4)
2
?a(aq
2
?32)

4a?25
代入②得:
a?2

a?
从而
q?5
或13
a9
226338
∴原来三个数为2,10,50或
,,

999
十一、 作业:《教学与测试》P81-82 练习题 3、4、5、6、7
由①:
q?
P90 5、6、7、8
第十六教时
教材:数列极限的定义 < br>目的:要求学生首先从实例(感性)去认识数列极限的含义,体验什么叫无限地
“趋近”,然后初 步学会用
?
?N
语言来说明数列的极限,从而使学生在学
习数学中的“有限” 到“无限”来一个飞跃。



过程:
十二、 实例:1?当
n
无限增大时,圆的内接正
n
边形周长无限趋近于圆周长
2?在双曲线
xy?1
中,当
x???
时曲线 与
x
轴的距离无限趋近于0
十三、 提出课题:数列的极限 考察下面的极限
1111
1? 数列1:
,
2
,
3
,?,
n
,?

10
101010
①“项”随
n
的增大而减少 ②但都大于0
1
③当
n
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
n
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0
10
123n
,?
2? 数列2:
,,,?,
234n?1
①“项”随
n
的增大而增大 ②但都小于1
n
③当
n
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1
n?1
11(?1)
n
,?
3? 数列3:
?1,,?,?,
23n
①“项”的正负交错地排列,并且随
n
的增大其绝对值减小
(?1)
n
②当
n
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
n
引导观察并小结,最后抽象出定义:
一般地,当项数
n< br>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
?
a
n
?
的项
a
n< br>无限地趋近于
某个数
a
(即
a
n
?a
无限地 接近于0),那么就说数列
?
a
n
?

a
为极限,
或者说
a
是数列
?
a
n
?
的极限。 (由于要“无限趋近于”,所以只有无穷
数列才有极限)
数列1的极限为0,数列2的极限为1,数列3的极限为0
十四、 例一 (课本上例一)略
注意:首先考察数列是递增、递减还是摆动数列;再看这个数列当
n

限增大时是否可以“无限趋近于”某一个数。
练习:(共四个小题,见课本)
十五、 有些数列为必存在极限,例如:
a
n
?(?1)
n
?
2
或a
n
?n
都没有极限。
2
例二 下列数列中哪些有极限?哪些没有?如果有,极限是几?



1?(?1)
n
1?(?1)
n
1.
a
n
?
2.
a
n
?
3.
a
n
?a
n
(a?R)

2
2
?
3
5
?
?
4.
a
n
?(?1)
n?1
?
5.
a
n
?5?
?
?
??
n
?
3
?
n
解:
1.
?
a
n
?
:0,1,0,1,0,1,? ? 不存在极限
22
2.
?
a
n
?

2,0,,0,,0,??
极限为0
35
3.
?
a
n
?

a,a
2
,a
3
,??
不存在极限
33
4.
?
a
n
?

3,? ,1,??
极限为0
24
n
?
??
5555255
?
?
??
?
5.
?
a
n
?
:先考察
?
?

?,,?,,??
无限趋近于0
?
3
?
?
392781
?
?
?
?
?
?
∴ 数列
?
a
n
?
的极限为
5

十六、 关于“极限”的感性认识,只有无穷数列才有极限
十七、 作业: 习题1
补充:写出下列数列的极限:1? 0.9,0.99,0.999,?? 2?
a
n
?
1

n
2
3456111
1
??
3?
?
(?1)
n?1
?
?
4?
,,,,??
5?
a
n
?1?????
n

234524
2
n
??
第十七教时
教材:数列极限的定义(
?
?N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数列极限的
?
?N
定义,并能用它来说明(证明)数列的极
限。
过程:
十八、 复习:数列极限的感性概念
十九、 数列极限的
?
?N
定义
?
(?1)
n
?
111
a:?1,,?,,??
1.以数列
?
为例
?
n
n
234
??

观察:随
n
的增大,点越来越接近
?1

0

1
2
(?1)
n
1
?0?
可以充即:只要
n
充分大,表示点
a
n
与原点的距离
a
n
?0?
nn



分小
进而:就是可以小于预先给定的任意小的正数
(?1)
n
1
11
?0?
< 2.具体分析:(1) 如果预先给定的正数是,要使
a
n
?0?
nn
1010
?< br>(?1)
n
?
只要
n?10
即可 即:数列
??
的第10项之后的所有项都满足
n
??
(2) 同理:如果预先给定的正数是
(3) 如果预先给定的正数是
1
3
n?10
,同理可得只要即可
3
10
1
k
(k?N*)
n?10
,同理可得:只要即可
k
10
3.小结:对于预先给定的任意小正数
?
,都存在一个正 整数
N
,使得只要
n?N

就有
a
n
?0
<
?

4.抽象出定义 :设
?
a
n
?
是一个无穷数列,
a
是一个常数,如 果对于预先给定
的任意小的正数
?
,总存在正整数
N
,使得只要正整 数
n?N
,就有
a
n
?a
<
?
,那么就说 数列
?
a
n
?

a
为极限(或
a
是数列
?
a
n
?
的极限)
记为:
lima
n
?a
读法:“
?
”趋向于 “
n??

n
无限增大时
n??
注意:①关于
?

?
不是常量,是任意给定的小正数
②由于
?
的任意性,才体现了极限的本质
③关于
N
N
是相对的,是相对于
?
确定的,我们只要证明其存在

a< br>n
?a
:形象地说是“距离”,
a
n
可以比
a
大趋近于
a
,也可以比
a
小趋
近于
a
,也可以摆 动趋近于
a

二十、 处理课本 例二、例三、例四
例三:结论:常数数列的极限是这个常数本身
例四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
二十一、 用定义证明下列数列的极限:
3n?13
2
n
?1
?
1.
lim
n
?1
2.
limn??
2n?1
n??
2
2
证明1:

?是任意给定的小正数
2
n
?11
11
n
?1?
?
?
2?
要使 即:
nn
n
?
22
2



两边取对数
n?log
2
1
??

N?
?
log
2
?
????
介绍取整函
?
?
??
1


2< br>n
?1
2
n
?1
?1?
?
恒成立 ∴
lim
n
?1

n?N
时,
n??
2
2
n

证明2:

?
是任意给定的小正数
要使
1
?
51
3n?13
?

n??

??
?
只要
2n?154
?
2
2n?12
3n?13
?
51
?

N?
?
?
?

n?N
时,
??
?
恒成立 < br>2n?12
?
4
?
2
?

lim
3 n?13
?

n??
2n?12
第十八教时
教材: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求数列的极限。
过程:
二十二、 复习:数列极限的
?
?N
定义
二十三、 提出课题: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1.几个需要记忆的常用数列的极限
1n?1
a?a(a为常数)

?1

limq
n
?0

(q?1)

lim

lim?0

lim
n??
n??
n
n??
n??
n
2.运算法则:
如果
lima
n
?A

limb
n
?B

n??n??
a
n
A
(a?b)?A?B

lim
n
?,(B?0)
则:
lim(a?b)?A?B

lim
n??n??
n??
b
B
nnnn
3.语言表达(见教材,略)
此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多个数列的情形
123n
,?
它的极限为1 解释:如数列
,,,?,
234n?1

2,2,2,?,2,?
它的极限为2
123n
,?
它的极限为3 则
2,2,2,?,2?
234n?1



nn
)?lim2?lim?2?1?3

n??n??
n?1n?1
n??
二十四、 处理课本 例一、例二 略
即:
lim(2?
例三(机动,作巩固用)求下列数列的极限:
2n?1
1.
lim

n??
3n?2
1112?lim(2?)lim2?lim
2?02
n??n??
nn
?n??
解:
原式=
lim
n
???

n??< br>222
3?03
3?lim(3?)lim3?lim
n??n??
n n
n??
n
14
5??
3
5n
3
?n2
?4
n
n
?
5
2.
lim

解:
原式=
lim
n??
6n
3
?n?1
n??
11
6
6?
2
?
3
nn
514??
32
235
5n?n?4
0
nnn
3.
l im

解:
原式=
lim??0

n??
6n
5
?n?1
n??
11
6
6?
4
?< br>5
nn
?
a
0
?
b
(p?q)
pp ?1p?2
a
0
x?a
1
x?a
2
x?
?
?a
p
?
0
?
?
0

(p?q)
小结:
...
lim
n??
bx
q
?bx
q?1
?bx
q?2
?
?
?b
0 12q
?
不存在
(p?q)
?
?
例四、首项为1,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的前
n
项的和为
S
n
,又设
T
n
?
limT
n

n??
S
n
,求
S
n?1
S
n
1?q
n
解:
T
n
??(q?1)

S
n?1
1?q
n?1

q?1
时,
limT
n
?1

n??
?
1
?
?
?
q
?
?
?1
1

q?1
时,
limT
n
?lim
??
n
?

n??n??
q
?
1
?
?
?
q
?
?
?q
??

q?1
时,
limT< br>n
?lim
n??
n
n
n?1
n??
?1< br>




q?1
时,
limT
n
不存在
n??
二十五、 小结:运算法则、常用极限及手段
二十六、 作业:练习1、2 习题1 补充:(附纸)
第十九教时
教材:数列极限的运算
目的:继续学习数列极限的运算,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
一、复习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
例一、先求极限
lim
n??
n2
?n?1
,再用ε—N定义证明。
2
2n?1
解:
lim
n??
n?n?1
?
lim
2
2n?1
n? ?
2
1?
11
?
n
n
2
?
1
1
2
2?
2
n
n
2
?n?112n ?1
任给
?
?0,|

?|?
2n
2
?1
2
2(2n
2
?1)

2n?12n2n1
???

2(2n
2
?1)4n
2
?22n
2
n
(?当n?1时,n
2
?1,2n
2
?2,?4n
2
?2?2n
2
)


1
?
?
n
n?
1
?
1
取N?[]

?
n
2
?n?11
当n?N时,|?|?
?
2
2n?1
2
恒成立?
lim
n??
n
2
?n?11
?

2
2
2n?1
二、先求和,后求极限:
例二、求极限
1 .
lim
(
n??
1473n?2
???
??
?)

2222
nnnn
n(3n?1)1
?
(指出:原式=0+0+0+??+0=0 是错误的)
2
2n
2
解:原式 =
lim
n??
2.
lim
n??
1?2?2?3?
??
?n(n?1)

2
n(n?3)



解:原式=
lim
n??
n(n?1)(2n?1)n(n?1)
?
2n
3
?6n
2
?4n1
62
?
lim< br>?

3
3
n(n
2
?3)6(n?3n)
n ??
1111
3.
lim
[(1?)(1?
2
)(1?4
)
??
(1?
2
n?1
)]

2< br>22
n??
2
(1?
?
)(1?
2
n?1< br>1
2
2
n?1
1
解:
?
1?
12
2
n?1
22
)
2
n?1
1
1?(
?
1?
2
2
)
n?1
2
1
1?< br>?
1?
1
2
2

1
2
2
n ?1
n
1?
1
2
?
n?1

11
1
1?
1
1?
1
1?1?
1?
22< br>2
2
3
2
n
2
n
22222
?原式
?
lim
[???
??
?]?
lim
?2

11111
n??n??
1?1?
2
1?
22
1?
2
n?1
1?
22
2
22
4. 已知数列{a
n
}中
a
n
?
1
,求
lim
S
n

n(n?1)(n?2)
n??
解:
?

1111
?[?]

n(n?1)(n?2)2n(n?1)(n?1)(n ?2)
1111111
{(?)?(?)?
??
?[?]}
21?2 2?32?33?4n(n?1)(n?1)(n?2)
1111
[?]?
22(n? 1)(n?2)4
?
原式
?
lim
n??

?
lim
n??
三、先共扼变形,再求极限:
例三、求极限
1.
lim
n??
n(n?1?n)

解:原式=
lim
n??
n(n?1?n)(n?1?n)
n?1?n
1
1?< br>1
?1
n
?
1

2
?
lim
n??
n
n?1?n

?lim
n??
2.
lim
n??
n?1?n
n?2?n



解:原式=
lim
n??
( n?1?n)(n?1?n)(n?2?n)
(n?2?n)(n?2?n)(n?1?n)
n ?2?n
2(n?1?n)
?
1

2

?
lim
n??
3.
lim
(1?2?3?
??
?n?1?2 ?3?
??
?(n?1))

n??
解:原式?
lim(
n??
n(n?1)n(n?1)
?)?
lim
22
n??
1
1111
(1?)?(1?)
2n2n
2
2
n
n(n?1)n(n?1)
?
22

?
lim
n??
?
四、作业:
3456
1.求数列
,,,,?
的极限为 1
2345
1111
???
??
?]?
1 < br>2.
lim
[
2?33?4n(n?1)
n??
1?2
3.
lim
(1?
n??
111
??
??
?n
)?
2
24
2
4.
lim
(
n??
3
1473n?2
???
??
?)?
2222
2
n?1n?1n?1n?1
5.
lim
n??
..
3
n?1
?2
n?1
?
9
3
n?1
?2
n?1
3

11
6.
0.27
=
7.用数列极限的定义证明:
lim
n??
n
2
1
?

3n
2
?1< br>3
510155n123n
,?

,,,?,,?
8.已知 数列
,,,?,
345n?2345n?2
(1)求证:这两个数列的极限分别是5和 1;
(2)作一个无穷数列,使它的各项为这两个数列的对应项的和,
验证所得数列的极限等于这两个数列的极限的和。
第二十教时



教材: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求和公式,并能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
一、例题:
1111
例一、已知等比数列
,,,?
n
,?
,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并求当
n??

248
2
时,这个和的极限。
11
n
[1?()]
a
1
(1?q
n
)
2
1
1
2
解:公比
q?
,
S
n
???1?
n

1
1

2
1?q
2
1?
2
2?
lim
S
n
?
lim
n??n??
11(1?
n
)?1?
lim
()
n
?1?0?1

2
2
n??
1
4


1
8

解释:“无穷递缩等比数列”

1
?


n??
时,数列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相对于以前求 和是求有限项(
n
项)

2
?


| q | <1
时,数列单调递减,故称“递缩”

3
?

数列
{a
n
}
本身成
GP
a
1
(1?q
n
)
小结: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前n项和是
S
n
?< br>
1?q

n??
时,
S?
lim
Sn
?
lim
n??n??
a
1
(1?q
n)a
?
lim
1
?
lim
(1?q
n
)

1?q
n??
1?q
n??
?S?
a
1
其意义与有限和是不一样的
1?q
,0.0003,??
各项和。 例二、求无穷数 列
0.3,0.03,0.003
3
30.031
31
?
解:
a
1
?0.3?,q?

?S?
10
??

1
93
100.310
1?
10
例三、化下列循环小数为分数:
1.
2.13
2.
1.1321

??
??
13
??
13131 313
解:1.
2.13?2???
??
?2?
100
?2 ??2

1
1
1?
100



13
??
3244
2.
1.1321?1.1?
4
?
7
?
10
?
??
?1.1?
10000
?1

?1
1
9990333
101010
1?< br>3
10
小结法则:
1.
2.
纯循环小数化分数:将一个 循环节的数作分子,分母是99??9,
其中9的个数是循环节数字的个数。
混循环小数化分 数:将一个循环节连同不循环部分的数减去不循
环部分所得的差作分子,分母是99?900?0,其中 9的个数与一
个循环节的个数相同,0的个数和不循环部分的数字个数相同。
例四、某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各项和是4,各项的平方和是6,求各项的立方
和。
解:设首项为a ,公比为 q,( | q | <1 ) 则
?
a
?4( 1)
?
?
1?q
?
a
2
?
?6(2)2
?
?
1?q
1)?(2)得:
?
(
????
2
1?q8524

??q?代入(1):a?
1?q3111 1
24
3
)
a768
11
∴各项的立方和:
S?< br>
??
5
3
67
1?q
3
1?()
11
3
(
例五、无穷递缩等比数列{a
n
}中,
lim(a
1
?a
2
????a
n
)?
n??
1
,求a
1
的范
2
围。
解:
a
1
1
??q?1?2a
1
1?q2
?
0?|q|?1?0?| 1?2a
1
|?1

?
0?a
1
?1
?
1

?0? 4a
1
2
?4a
1
?1?1?
?
a?
1< br>?
2
?
?0?a
1
?1且a
1
?
1

2
二、小结:
三、作业:
3
1111
??
?(?)
n?1
?
?
?
1.
1???
4
39273
2.
lim
[3?(
n??
1
n
)]?3
,则a的取范围是 a>3 或 a<1
a?2



111
)]?
2 < br>3.
lim
[n(1?)(1?)
?
(1?
34n?2
n??
4.正项等比数列的首项为1,前n项和为S
n
,则
lim
n??
S
n
?
1或 q
S
n?1< br>5.
lim
n??
3
2?32
2
?3
22
n
?3
n


(??
??
?)?< br>2
6
6
2
6
n
*
6.已知
f(n )?1?2???n,(n?N)
,则
lim
n??
f(n
2
)
?
2
2
[f(n)]
7.若
lim
[1?(1?r)
n
]?1
,则r的取范围是 (-2,0)
n??
8.无穷等比数列{
tg
n
?
}中,(1)若它的各 项和存在,求
?
的范围;若它的各
项和为
(
k
?
?
3?1
,求
?

2
(k?Z)
)
44 6
9.以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为圆心,以边长a为半径,在正方形内画弧,
得四个交点A
1
,B
1
,C
1
,D
1
,再在正方形A< br>1
B
1
C
1
D
1
内用同样的方法得到
又一个正方形A
2
B
2
C
2
D
2
,这样 无限地继续下去,求所有这些正方形面积
之和。
?
?
?
?k
?
?
?

?
?k
?
,
?
?k< br>?
?
?
(3?1)a
2

()

2
第十一课时
课 题
§3.6.1 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巩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掌握;
2.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利用等比数列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近几天来,我们又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下列知识:
生:通项公式:
a
n
?a
1
q

n?1
(a
1
,q?0)



a< br>1
(1?q
n
)
a
1
?a
n
q前n项和公式:
S
n
??(q?1),S
n
?na
1< br>(q?1)

1?q1?q
(Ⅱ)讲授新课
师:这 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一下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调节之下,促销方式越来 越灵活,一些商店为了促进商品的销售,便于顾客购买一些售价较
高的商品,在付款方式上也很灵活,可 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分期付款?也就是说,购买商品可以不一次性将款付清,而
可以分期将款逐步还清,具体分期付款时,有如下规定:
1.分期付款中规定每期所付款额相同。
2.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是指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例如:若月利率为0.8%,款
额a元,过 1个月增值为a(1+0.8%)=1.008a(元),再过1个月则又要增值为1.008a(1+O.O0 8)
2
=1.008a(元)
3.各期所付的款额连同到最后一次付款时所 生的利息之和,等于商品售价及从购买到
最后一次付款时的利息之和
师:另外,多长 时间将款付清,分几次还清,也很灵活,它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下面
我们以一种方案为例来了解一下这 一种付款方式.
例如,顾客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时,如果采取分期付款,总共分 六次,在一
年内将款全部付清,第月应付款多少元?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在商品购买后1年货款全部付清时,其商品售价增值到了多少.
生:由于月利率为O.008,在购买商品后1个月时,该商品售价增值为:
5000(1+O.008)=5000x1.O08(元),
出于利息按复利计算,在商品购买后2个月,商品售价增值为:
2
5000x1.O08x(1+0.008)=5000x1.008(元),
??
在商品购买12个月(即货款全部付清时),其售价增值为:
1112
5000x1.008x(1+O.008)=5000x1.008(元)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在货款全部付清时,各期所付款额的增值情况如何.
假定每期付款x元.
第1期付款(即购买商品后2个月)x元时,过10个月即到款全部付清 之时,则付款连
10
同利息之和为:1.008(元),
第2期付款(即购 买商品后4个月)x元后,过8个月即到款全部付清之时,所付款连同
8
利息之和为:1.O0 8 x(元)
师:依此类推,可得第3,4,5,6,期所付的款额到货款全部付清时连同利息的和.
生:可推得第3,4,5,6期所付的款额到货款全部付清时,连同利息的和依次为:
642
1.O08(元),1.008(元),1.008x(元),x(元)
师:如何根据上述结果来求每期所付的款额呢?
根据规定3,可得如下关系式:
241012
x+1.008x+1.O08x+?1.O08x=5000×1.O08
241012
即:x(1+1.008+1.008+?+1.008)=5000×1.O08
生:观其特点,可发现上述等式是一个关于x的一次方程,且等号左边括弧是一个首
项为1,公比为1.0082的等比数列的前6项的和.由此可得



1?(1.008
2
)
6
12
x??5000?1.008
1?1.008
2

122
5000?1.008?(1.0 08?1)
x?
1.008
12
?1
解之得x≈880.8(元)
即每次所付款额为880.8元,因此6次所付款额共为880.8×6=5285(元),它比一次
性付款多付285元.
(Ⅲ)课堂练习
生:选另一种方案作为练习,
方案A:分12次付清,即购买后1个月第一次付款,再过1个 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
12个月第12次付款.
方案B:分3次付清,即购买后4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2次付款,再过4个
月第3次付清款.
(Ⅳ)课时小结
师:首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数学建模,然后 根据所学有关数学知识将问
题解决,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V)课后作业
一、熟练掌握解决分期付款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1.预习内容:课本P
135
-P
136

2.预习提纲:采取不同方案实现分期付款中的x的表达式是否有共同特点?可否概括出
一个一般公式?

板书设计

课题
分期付款规定:
①②③
教学后记

例:①建模 ②解决问题 总结

高中数学问题驱动视频教程-高中数学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学高中数学有什么用-高数指的是高中数学嘛


高中数学选修2-2微积分-初中上高中数学公式


提升高中数学知乎-高中数学涉及的微积分


高中数学53天天练-人教版高中数学编者


大学方法解高中数学题-高中数学课知识与教育能力


高中数学书必修四答案-高中数学什么叫投影


高中数学说题实例-网上高中数学辅导班



本文更新与2020-09-17 11: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0788.html

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全部教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