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空间向量 高中数学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7 11:52
tags: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节课件-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高中数学


空间向量
考纲导读
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 数乘.
2.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3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
式.
证明平行与垂直
高考导航
理解空间向
定义、加法、减法、数乘运算
空间向量 数量积
坐标表示:夹角和距离公式
求空间角
量的夹角的概念;
掌握空间向量的< br>数量积的概念、性
质和运算律;了解
求距离
空间向量的数量
积的几何 意义;掌
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形式;能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第1课时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基础过关
空间向量是平面向量的推广.在空间,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通过平 移转化为平面向量.因此,空间向量的加减、
数乘向量运算也是平面向量对应运算的推广.
本节 知识点是:
1.空间向量的概念,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和数量积;
(1) 向量:具有 和 的量.
(2) 向量相等:方向 且长度 .
(3) 向量加法法则: .
(4) 向量减法法则: .
(5) 数乘向量法则: .
3.共线向量
2.线性运算律
(1) 加法交换律:a+b= .
(2) 加法结合律:(a+b)+c= .
(3) 数乘分配律:
?
(a+b)= .
(1)共线向量: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 或 .
(2) 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b(b
?
0),a∥b等价于存在 实数
?
,使 .
(3) 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设直线l过定 点A且平行于非零向量a,则对于空间中任意一点O,点P在l上等价于存在
t?R
,使 .
4.共面向量
(1) 共面向量:平行于 的向量.
(2) 共面向量定理:两个向量a、b不共线,则向量P与向量a、b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 实数对(
x,y
),使
P .
共面向量定理的推论: .
5.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1) 空间向量的基底: 的三个向量.
(2)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a,b,c三个向量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 p,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
x,y,z


使 .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的推论:设O,A,B,C是不共面的的四点,则对空间中任意一点P,都存在唯一 的有序实数组
x,y,z

使 .
6.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1) 空间向量的夹角: .
(2) 空间向量的长度或模: .
(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已知空间中任意两个向量a、b,则a·b= .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常用结论:
(a) cos〈a、b〉= ;
(b) ?a?
2
= ;
(4)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a) 交换律a·b= ;
(b) 分配律a·(b+c)= .
(c) a
?
b
?


典型例题
1.已知正方体ABCD—A
1
B
1
C
1
D
1
中,点F是侧面CDD
1
C
1
的中心,若

AF?AD?xAB?yAA
1
,求x-y的值.
解:易求得
x?y ?,?x?y?0
1
2
变式训练1. 在平行六面体
ABCD?A
1
B
1
C
1
D
1
中,M为AC与BD的交点,若A
1
B
1
?
a,
A
1
D
1< br>?
b,
A
1
A?
c,则下列向量中与
B
1< br>M
相等的向量是 ( )
A.?
1
a+
1
b+c B.
1
a+
1
b+c
2222
A
B
1

C
1

C.
1
a?
1
b+c
22
D.?
1
a?
1
b+c
22
A
D
B
C
解:A
例2. 底面为正三角形的斜棱柱ABC-A
1
B
1
C
1
中,D为AC的中点,
求证:AB
1
∥平面C1
BD.
证明:记
AB?a,AC?b,AA
1
?c,

AB
1
?a?c,DB?AB?AD?a?
1
b,
2DC
1
?DC?CC
1
?
1
b?c
2

DB?DC
1
?a?c?AB
1
,∴
AB
1,DB,DC
1

面.
∵B
1
?
平面C
1
BD, AB
1
平面C
1
BD.
变式训练2:正方体A BCD-EFGH中,M、N分别是对角线AC和BE上的点,且AM=EN.
(1) 求证:MN∥平面FC;
(2) 求证:MN⊥AB;
(3) 当MA为何值时,MN取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解:(1) 设
NBMC
??k,则MN?(k?1)BC?kBF.
EBAC
(2)
MN?AB?(k?1)BC?AB?kBF?AB?0.
(3) 设正方体的边长为a,也即
AM?
2
1
?a
AC时

MN
2
2
min
例3. 已知四面体ABCD中,AB⊥CD,AC⊥BD, G、H分别是△ABC和△ACD的重心.
求证:(1) AD⊥BC; (2) GH∥BD.


证明:(1) AD⊥BC
?
所以AD⊥BC.
AD?BC?0
.因为AB
?
CD
?AB?CD?0

AC ?BD?AC?BD?0
,而
AD?BC?(AB?BD)?(BD?DC)?0
.< br>(2) 设E、F各为BC和CD的中点.欲证GH∥BD,只需证GH∥EF,
GH?GA?A H
=(
EA?AF
)=
2
3
2
EF
. < br>3
变式训练3:已知平行六面体
ABCD?A
1
B
1
C
1
D
1
,E、F、G、H分别为棱
A
1
D
1
,D
1
C
1
,C
1
C和AB
的中点. 求证:E、F、G、H
四点共面.
解:
HG?HC?CG

HC?G C
1

HC?GF?FC
1

A
1
F?F C
1
?GF

2EF?GF

所以
EF,EG,E H
共面,即点E、F、G、H共面.
例4. 如图,平行六面体AC
1
中,A E=3EA
1
,AF=FD,AG=
1
GB
,过E、F、G的平面与 对角线AC
1
交于点P,求AP:PC
1
2
的值.
解:设< br>AP?mAC
1
4
3
C
1
D
1
4
3
B
1
A
1
B
G

AP?3mAG?mAE?2mAF
C
E
P
又∵E 、F、G、P四点共面,∴
3m?m?2m?1

m?
3
∴AP︰PC
1
=3︰16
19
D
F A
变式训练4: 已知空间四边形OABC中,M为BC的中点,N为AC的中点,P为OA的中点,Q为OB的中点,若AB=OC,求证
PM?QN

1
2
法二:
PM
·
QN
=(
PQ

QM
)·(
QM

MN
)
证明:法一:
OM?(OB?OC)
?PM?PO?OM?
1
(AB?OC)
2

(AB?OC)
·
(OC?BA)< br>1
2
1
2

(OC?AB)
=0

PM?QN
1
4
22
小结归纳
1.立体几何中有关垂直和平行的一 些命题,可通过向量运算来证明.对于垂直,一般是利用a⊥b
?
a·b=0进行证
明 .对于平行,一般是利用共线向量和共面向量定理进行证明.
2.运用向量求解距离问题,其一般方法是 找出代表相应距离的线段所对向量,然后计算这个向量对应的模.而计算
过程中只要运用好加法法则,就 总能利用一个一个的向量三角形,将所求向量用有模和夹角的已知向量表示出来,从
而求得结果.
3.利用向量求夹角(线线夹角、线面夹角、面面夹角)有时也很方便.其一般方法是将所求的角转化为求两个 向量的
夹角,而求两个向量的夹角则可以利用公式cosθ=
a?b

a b
4.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向量求法:已知异面直线l
1
、l
2
,A B为其公垂线段,C、D分别为l
1
、l
2
上的任意一点,
n


AB
共线的向量,则|
AB
|=
|CD?n|
.
|n|
5.设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
n
,点P是平面α外一点,且Po
∈α,则点P到平面α的距离是d=
|P
o
P?n|
|n|< br>.


第2课时 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基础过关
设a=
(a
1
,a
2
,a
3
)
,b=
(b1
,b
2
,b
3
)
(1) a±b=
(2)
?
a= .
(3) a·b= .
(4) a∥b
?
;a
?
b
?

(5) 设
A?(x< br>1
,y
1
,z
1
),B?(x
2
,y
2
,z
2
)


AB
= ,
AB?

AB的中点M的坐标为 .

典型例题
例1. 若
a
=(1,5,-1),
b
=(-2,3,5)
(1)若(k< br>a
+
b
)∥(
a
-3
b
),求实数k的值;
(2)若(k
a
+
b
)⊥(
a
-3
b),求实数k的值;
(3)若
ka?b
取得最小值,求实数k的值.
解:(1)
k??

(2)
k?
1068
; (3)
k??

327
1
3
ruuur
uuuru uuruuuruuuruuur
uuu
变式训练1. 已知
O
为原点,向量
OA?
?
3,0,1
?
,OB?
?
?1,1,2< br>?
,OC?OA,BC

OA
,求
AC

uuuruuur
解:设
OC?
?
x,y,z
?
,BC?< br>?
x?1,y?1,z?2
?

ruuuruuur
uuu ruuur
uuuruuuruuur
uuu

OC?OA,BC

OA
,∴
OC?OA?0

BC?
?
OA
?
?
?R
?

?
3x?z?0,
?
x? 1?3
?
,
?
?
?
3x?z?0,

?< br>,即
?

?
?
?
x?1,y?1,z?2
?
?
?
?
3,0,1
?
?
y?1?0,
?< br>?
z?2?
?
.
7211
,
?
?
。 解此方程组,得
x??,y?1,z?
101010

uuur
?< br>7
ruuuruuur
?
3711
?
21
?
uuu
,1,
?
。 ∴
OC?
?
?,1,
?

AC?OC?OA?
?
?
?
1010
??
10 10
?
例2. 如图,直三棱柱
ABC?A
1
B
1
C
1
,底面
?ABC
中,CA=CB=1,
?BCA?90
?
,棱
AA
1
?2
,M、N分别A
1
B
1
、A
1
A是的
中点.
(1) 求BM的长;
(2) 求
cos?BA
1
,CB
1
?
的值;
(3) 求证:
A
1
B?C
1
N

A
1

M
C
A
C
1

N
z
B
1

B
y


解:以C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
.
(1) 依题意得B(0,1,0),M(1,0,1).
?BM?(1?0)
2
?(0?1)
2
?(1?0)
2
?3
.
(2) 依题意得A
1
(1,0,2),B(0,1,0),C(0,0,0),B
1
(0,1,2). < br>?cos?BA
1
,CB
1
??
BA
1
?C B
1
BA
1
?CB
1
?
30
.
10
11
22
11
22
(3) 证明:依题意得C
1
(0,0,2),N
(,,2),?A
1
B?(?1,1,?2),C1
N?(,,0)
.
变式训练2. 在四棱锥P-ABCD中, 底面ABCD 为矩形,侧棱PA⊥底面ABCD,AB=
3
,BC=1,PA=2,E为PD的
中点 .
(1) 在侧面PAB内找一点N,使NE⊥面PAC,并求出N点到AB和AP的距离;
(2) 求(1) 中的点N到平面PAC的距离.
解:(1)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BDP,则A、B、C、D、P、E的坐标分别是A(0, 0, 0)、B(
0)、P(0, 0, 2)、E(0,

?
?
?NE?AP?0
?
?
NE?AC?0
1
2
P
·

E
3
D
3
C
, 1, 0)、D(0, 1,
B
, 0, 0)、C(
A
, 1),依题设N(x, 0, z),则
NE
=(-x,
1
2
, 1-z),由于NE⊥平面PAC,

1
?
?
z?1?0
(?x,,1?z)?(0,0,2)?0
?
??
2

?

?
?
1
?
(?x,
1
,1?z)?(3,1,0) ?0
?
?3x?
2
?0
?
?
2
?
?
3
?
x?
?
?
6
?
z?1
?< br>,即点N的坐标为(
3
6
, 0, 1),
3
6
从而N到AB、AP的距离分别为1,.
(2) 设N到平面PAC的距离为d,则d=
|NA?NE|

|NE|
331,0,1)?(?,,0)|
13
662
??3?
1212
31
|(?,,0)|
62

|(
.
例3. 如图,在底面是 棱形的四棱锥
P?ABCD
中,
?ABC?60
?
,PA?AC?a ,
PB?PD?2a
,点E在
PD
上,且
PE
:
E D
=2:1.
P
(1) 证明
PA?
平面
ABCD

(2) 求以AC为棱,
EAC

DAC
为面的二面角
?
的大小;
(3) 在棱PC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
BF
∥平面
AEC
?证明你的结论.
解:(1)证明略;
(2)易解得
?
?30
?

B
C
A
E
D
(3)解 以A为坐标原点,直线
AD,AP
分别为y轴、z轴,过A点垂直于平面PAD的直线为x轴,建立空间直角坐
标系(如图).由题设条件,相关各点的坐标为
所以
AE?
(0,a,a)

AC?
(
BP?
(?
2
3
1
3
3131
a,a,0)

AP?
(0,0,a),
PC?
(a,a,?a)

2222
3131
a,a,a)
,设点F是棱< br>PC
上的点,
PF?
?
PC?
(
?
a,?
a,?
?
a)
,其中
0?
?
?1
, 则
2222


?
33
a(1?
?
)?a
?
1
?
2
?
2
31
12
?
1< br>BF?BP?PF?(a(
?
?1),a(1?
?
),a(1?
?
))
.令
BF?
?
1
AC?
?
2AE

?
a(1?
?
)?a
?
1
?a
?
2

23
22
?
2
1
?
a(1?
?
)?a
?
2
?
3
?
解得?
?,
?
1
??,
?
2
?
1
2
1
2
3113
,即
?
?
时,
BF??A C?AE
.亦即,F是PC的中点时,
BF,AC,AE
共面,又
BF?平面
AEC

2222
所以当F是PC的中点时,
BF
∥平面
AEC

例4. 如图,多面体是由底面为ABCD的长方体被截面AEFG 所截而得,其中AB=4,BC=1,BE=3,CF=4.
(1) 求
EF
和点G的坐标;
(2) 求GE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
(3) 求点C到截面AEFG的距离.
解:(1) 由图可知:A(1,0,0),B(1,4,0),
E(1,4,3),F(0,4,4) ∴
EF?(?1,0,1)

又∵
AG?EF
,设G(0,0,z),则(-1,0,z)
=(-1,0,1) ∴z=1 ∴G(0,0,1)
(2)平面ABCD的法向量
DG?(0,0,1).

GE?(1,4,2)
,设GE与平面ABCD成角为
?
,则
F
Z
G
D
A
x
B
E
C
y
cos(
?
2
?
?
)?
DG?GE< br>|DG|?|GE|
?
221
21

?
?arcsi n

221

21
(3)设
n
0⊥面AEFG,
n
0
=(x
0
,y
0
,z0
)

n
0

AG

n
0

AE
,而
AG
=(-1,0,1),
AE
=(0 ,4,3)
?
x
0
?z
0
?
?x
0?z
0
?0
3
?
?
?
?n
0
?(z
0
,?z
0
,z
0
)

?
3
4
?
4y
0
?3z
0
?0
?
y
0
??z
0
4
?
P
A
G
F
D
取z
0
=4,则
n
0
=(4,-3,4)
B < br>∵
CF?(0,0,4),?d?
|CF?n
0
|
|n
0
|
?
1641

41
E
C
即点C到截面AEFG的距离为
1641

41
变式训练4. 如 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PG⊥平面ABCD,垂足为G,G在AD上,且PG= 4,
AG?


1
GD
,BG⊥GC,GB=GC=2,E是BC的中点.
3
(2)求点D到平面PBG的距离; (1)求异面直线GE与PC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3)若F点是棱PC上一点,且DF⊥GC,求
PF
的值.
FC
GC、GP
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2,0,0),C(0,2,0), 解: (1)以G点为原点,
GB、
GE?PC
P(0,0,4),故E(1,1,0),< br>GE
=(1,1,0),
PC
=(0,2,4)。
cos?GE,P C???
|GE|?|PC|
210

?
10
2?20< /p>


∴GE与PC所成的余弦值为
10

10
(2)平面PBG的单位法向量n=(0,±1,0) .
3333
3
AD?BC? (?,,0)
,∴点D到平面PBG的距离为
|GD?
n |=.
4422
2
3333
(3)设F(0,y,z),则
DF?(0,y,z)?(?,,0)?(,y?,z)
。 < br>2222
33

DF?GC
,∴
DF?GC?0
,即
(,y?,z)?(0,2,0)?2y?3?0

22
3
3

y?
, 又
PF?
?
PC
,即(0,,z-4)=λ(0,2,-4), ∴z=1,
2
2

GD?
35
31
PF
3
故F(0,,1) ,
PF?(0,,
?
2
?3
。 < br>?3),FC?(0,,?1)
,∴
PC
22
2
5
2
小结归纳
对于以下几类立体几何问题:(1) 共线与共面问题;(2) 平行与垂直问题;(3) 夹角问题;(4) 距离问题;(5) 探索
性问题.
运用向量来 解决它们有时会体现出一定的优势.用空间向量解题的关键步骤是把所求向量用某个合适的基底表示,本
节主要是用单位正交基底表示,就是适当地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把向量用坐标表示,然后进行向量与向量的坐 标
运算,最后通过向量在数量上的关系反映出向量的空间位置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寻求向量间 的数量关系时,
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列方程,解方程.

高中数学问题误解诊疗大全·高二-高中数学计数原理组合数性质2证明


问题引导高中数学教学-高中数学高考专项


高中数学老师网络兼职-新鲁科版高中数学电子课本


高中数学问题-高中数学必修1进度计划


高中数学考后试卷分析-江西省高中数学招教考试真题


怎样用思维导图学高中数学-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会议记录


万门高中数学必修 二教学视频下载-高中数学方差有偏差值


高中数学必修2的内容-高中数学有必要做难题吗



本文更新与2020-09-17 11: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0866.html

空间向量 高中数学教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