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联赛内容简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7 18:14
tags:高中数学联赛

长沙 高中数学课本-浙教版高中数学难吗


一、考试范围
一试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一试竞赛大纲,完全按照全日 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
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即高考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方法,在方法的要求上 略有提高,
其中概率和微积分初步不考。
1、
平面几何
基本要求:掌握初中数学竞赛大纲所确定的所有内容。
补充要求:面积和面积方法。
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
几个重要的极值: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费马点。到三角形三顶点
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点 --重心。三角形内到三边距离之积最大的点--重心。
几何不等式。
简单的等周问题。了解下述定理:
在周长一定的n边形的集合中,正n边形的面积最大。
在周长一定的简单闭曲线的集合中,圆的面积最大。
在面积一定的n边形的集合中,正n边形的周长最小。
在面积一定的简单闭曲线的集合中,圆的周长最小。
几何中的运动:反射、平移、旋转。
复数方法、向量方法。
平面凸集、凸包及应用。
2、代数
在一试大纲的基础上另外要求的内容:
周期函数与周期,带绝对值的函数的图像。
三倍角公式,三角形的一些简单的恒等式,三角不等式。
第二数学归纳法。
递归,一阶、二阶递归,特征方程法。
函数迭代,求n次迭代,简单的函数方程。
n个变元的平均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及应用。
复数的指数形式,欧拉公式,棣莫佛定理,单位根,单位根的应用。
圆排列,有重复的排列与组合,简单的组合恒等式。
一元n次方程(多项式)根的个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方程虚根成对定理。

简单的初 等数论问题,除初中大纲中所包括的内容外,还应包括无穷递降法,同
余,欧几里得除法,非负最小完全 剩余类,高斯函数,费马小定理,欧拉函数,孙子
定理,格点及其性质。


3、立体几何
多面角,多面角的性质。三面角、直三面角的基本性质。
正多面体,欧拉定理。
体积证法。
截面,会作截面、表面展开图。
4、平面解析几何
直线的法线式,直线的极坐标方程,直线束及其应用。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圆锥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圆的幂和根轴。
5、其它
抽屉原理。
容斥原理。
极端原理。
集合的划分。
覆盖。
梅涅劳斯定理
托勒密定理
西姆松线的存在性及性质。
塞瓦定理及其逆定理。
角元塞瓦定理和逆定理
二、高中数学联赛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所涉及的 知识范围不超出教育部2000年《全日制普
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在知识方面有所扩展,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大纲之外的内
容,所增加内容是:
1.平面几何
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
三角形旁心、费马点、欧拉线;
几何不等式;
几何极值问题;
几何中的变换:对称、平移、旋转;
圆的幂和根轴:
面积方法,复数方法,向量方法,解析几何方法。
2.代数


周期函数,带绝对值的函数;
三角公式,三角恒等式,三角方程,三角不等式,反三角函数;
递归,递归数列及其性质,一阶、二阶线性常系数递归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二数学归纳法;
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一元凸函数及其应
用;
复数及其指数形式、三角形式,欧拉公式,棣莫弗定理,单位根;
多项式的除法定理、因式分解定理,多项式的相等,整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
多项式的插值公式*;
n次多项式根的个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多项式虚根成对定理;
函数迭代,求n次迭代*,简单的函数方程*。
3.初等数论
同余,欧几里得 除法,裴蜀定理,完全剩余系,不定方程和方程组,高斯函数[x],
费马小定理,格点及其性质,无穷 递降法*,欧拉定理*,孙子定理*。
4.组合问题
圆排列,有重复元素的排列与组合,组合恒等式;
组合计数,组合几何;
抽屉原理;
容斥原理;
极端原理;
图论问题;
集合的划分;
覆盖;
平面凸集、凸包及应用*。
(有*号的内容加试中暂不考,但在冬令营中可能考。)
















常用定理
1、费马点
(I)基本概念
定义:在一个三角形中,到3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费马点。
(1 )若三角形ABC的3个内角均小于120°,那么3条距离连线正好平分费马点所
在的周角。所以三角 形的费马点也称为三角形的等角中心。
(2)若三角形有一内角不小于120度,则此钝角的顶点就是距离和最小的点。
(II)证明
我们要如何证明费马点呢:

费马点证明图形
(1)费马点对边的张角为120度。
△CC1B和△AA1B中,BC=BA1,BA=BC1,∠CBC1=∠B+60度=∠ABA1,
△CC1B和△AA1B是全等三角形,得到∠PCB=∠PA1B
同理可得∠CBP=∠CA1P
由∠PA1B+∠CA1P=60度,得∠PCB+∠CBP=60度,所以∠CPB=120度
同理,∠APB=120度,∠APC=120度
(2)PA+PB+PC=AA1
将△BPC以点B为旋转中心旋转60度与△BDA1重合,连结PD,则△PDB为等边
三角形,所以∠BPD=60度
又∠BPA=120度,因此A、P、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又∠CPB=∠A1DB=120度,∠PDB=60度,∠PDA1=180度,所以A、P、D 、A1四点
在同一直线上,故PA+PB+PC=AA1。
(3)PA+PB+PC最短
在△ABC内任意取一点M(不与点P重合),连结AM、BM、 CM,将△BMC以点B
为旋转中心旋转60度与△BGA1重合,连结AM、GM、A1G(同上), 则AA1AM+BM+CM.所以费马点到三个顶点A、B、C的距离最短。
平面四边形费马点


平面四边形中费马点证明相对于三角型中较为简易,也较容易研究。
(1)在凸四边形ABCD中,费马点为两对角线AC、BD交点P。

费马点
(2)在凹四边形ABCD中,费马点为凹顶点D(P)。
经过上述的推导,我们即得出了三角形中费马点的找法:
当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或等于一百二 十度的时候,费马点就是这个内角的顶
点;如果三个内角都在120度以内,那么,费马点就是使得费马 点与三角形三顶点的
连线两两夹角为120度的点。
(III)费马点性质:


费马点
(1)平面内一点P到△ABC三顶点的之和为PA+PB+PC,当点P 为费马点时,距离之
和最小。
特殊三角形中:
(2).三内角皆小于120°的三角形,分别以 AB,BC,CA,为边,向三角形外侧做正三角< br>形ABC1,ACB1,BCA1,然后连接AA1,BB1,CC1,则三线交于一点P,则点P就是所 求的费马
点.
(3).若三角形有一内角大于或等于120度,则此钝角的顶点就是所求.
(4)当△ABC为等边三角形时,此时外心与费马点重合


二、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
1、梅涅劳斯定理
梅涅劳斯定理证明
梅涅劳斯(Menelaus)定理(简称梅氏定理)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梅 涅劳斯首先证明的。它指
出:如果一条直线与△ABC的三边AB、BC、CA或其延长线交于F、D、 E点,那么
AFBCDO
???1

FBCDOA
证明:做平行线即可,过程略
2、角元形式:
(1)第一角元形式的梅涅劳斯定理

如图:若E,F,D三点共线,则
(sin∠ACFsin∠FCB)(sin∠BADsin∠DAC)(sin∠CBAsin∠ABE)=1
即图中的蓝角正弦值之积等于红角正弦值之积
该形式的梅涅劳斯定理也很实用
(2)第二角元形式的梅涅劳斯定理
在平面上任取一点O,且EDF共线,则(sin∠A OFsin∠FOB)(sin∠BODsin∠D
OC)(sin∠COAsin∠AOE)=1。( O不与点A、B、C重合)
三、塞瓦定理
塞瓦定理
在△ABC内任取一点O,
直线AO、BO、CO分别交对边于D、E、F,则 (BDDC)*(CEEA)*(AFFB)=1
证法简介 (Ⅰ)本题可利用梅涅劳斯定理证明:
∵△ADC被直线BOE所截,


∴ (CBBD)*(DOOA)*(AEEC)=1 ①
而由△ABD被直线COF所截,∴ (BCCD)*(DOOA)*(AFFB)
=1②
②÷①:即得:(BDDC)*(CEEA)*(AFFB)=1
(Ⅱ)也可以利用面积关系证明
∵BDDC=S△ABDS△ACD=S△BODS△COD= (S△ABD-S△BOD)
(S△ACD-S△COD)=S△AOBS△AOC ③
同理 CEEA=S△BOC S△AOB ④ AFFB=S△AOCS△BOC ⑤
③×④×⑤得BDDC*CEEA*AFFB=1
塞瓦定理推论
1.设E是△ABD内 任意一点,AE、BE、DE分别交对边于C、G、F,则(BDBC)*(C
EAE)*(GADG) =1
因为(BCCD)*(DGGA)*(AFFB)=1,(塞瓦定理)所以 (BDCD) *(CEAE)*(AFF
B)=K(K为未知参数)且(BDBC)*(CEAE)*(GADG)= K(K为未知参数)又由梅涅劳斯
定理得:(BDCD)*(CEAE)*(AFFB)=1
所以(BDBC)*(CEAE)*(GADG)=1
2.塞瓦定理角元形式
AD,BE,CF交于一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sin∠BADsin∠DAC )*(sin∠ACFsin∠FCB)*(sin∠CBEsin∠EBA)=1
由正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易证
3.如图,对于圆周上顺次6点A,B,C,D,E,F,直 线AD,BE,CF交于一点的充分必要
条件是:
(ABBC)*(CDDE)*(EFFA)=1

由塞瓦定理的角元形式,正弦定理及圆弦长与所对圆周角关系易证。
4.还能利用塞瓦定理证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
设三边AB、BC、AC的垂足分别为D、E、F,根据塞瓦定理逆定 理,因为
(AD:DB )*(BE:EC)*(CF:FA)=[(CD*ctgA)
[(CD*ctgB)]*[(AE*c tgB)(AE*ctgC)]*[(BF*ctgC)[(AE*ctgB)]=1,所以三条高CD、
AE、BF交于一点。


四、西姆松定理
西姆松定理图示 < br>西姆松定理是一个几何定理。表述为:过三角形外接圆上异于三角形顶点的任意一点作三边
的垂线 ,则三垂足共线。(此线常称为西姆松线)。西姆松定理的逆定理为:若一点在三角形
三边所在直线上的 射影共线,则该点在此三角形的外接圆上。
西姆松定理说明
相关的结果有:
(1)称三角形的垂心为H。西姆松线和PH的交点为线段PH的中点,且这点在九
点圆上。
(2)两点的西姆松线的交角等于该两点的圆周角。
(3)若两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相同,这外接圆上的一点P对应两者的西姆松线的
交角,跟P的位置无关。
(4)从一点向三角形的三边所引垂线的垂足共线的充要条件是该点落在三角形
的外接圆上。
证明
证明一: △ABC外接圆上有点P,且PE⊥AC于E,PF⊥AB于F,PD⊥BC于D,
分别连DE、DF.
易证P、B、F、D及P、D、C、E和A、B、P、C分别共圆,于是∠FDP=∠ACP ①,
(∵都是∠ABP的补角) 且∠PDE=∠PCE
② 而∠ACP+∠PCE=180°
③ ∴∠FDP+∠PDE=180°
④ 即F、D、E共线. 反之,当F、D、E共线时,由④→②→③→①可见A、B、
P、C共圆.
证明二: 如图,若L、M、N三点共线,连结BP,CP,则因PL垂直于BC,PM垂
直于AC,PN垂直于AB,有B、P、L、N和



M、P、L、C分别四点共圆,有
∠PBN = ∠PLN = ∠PLM = ∠PCM.
故A、B、P、C四点共圆。
若A、B、P、C四点共圆,则∠PBN = ∠PCM。因PL垂直于BC,PM垂直于AC,P
N垂 直于AB,有B、P、L、N和M、P、L、C四点共圆,有
∠PBN =∠PLN =∠PCM=∠PLM.
故L、M、N三点共线。

相关性质的证明
连AH延长线交圆于G,
连PG交西姆松线与R,BC于Q
如图连其他相关线段
AH⊥BC,PF⊥BC==>AGPF==>∠1=∠2

A.G.C.P共圆==>∠2=∠3
PE⊥AC,PF⊥BC==>P.E.F.C共圆==>∠3=∠4
==>∠1=∠4
PF⊥BC
==>PR=RQ
BH⊥AC,AH⊥BC==>∠5=∠6
A.B.G.C共圆==>∠6=∠7
==>∠5=∠7


AG⊥BC==>BC垂直平分GH
==>∠8=∠2=∠4
∠8+∠9=90,∠10+∠4=90==>∠9=∠10
==>HQDF
==>PM=MH
第二个问,平分点在九点圆上,如图:设O,G,H 分别为三角形ABC的外心,重
心和垂心。
则O是,确定九点圆的中点三角形XYZ的垂心,而G还是它的重心。
那么三角形XYZ的外心 O1, 也在同一直线上,并且
HGGO=GOGO1=2,所以O1是OH的中点。
三角形ABC和三角形XYZ位似,那么 它们的外接圆也位似。两个圆的圆心都在O
H上,并且两圆半径比为1:2
所以G是三 角形ABC外接圆和三角形XYZ外接圆(九点圆)的反位似中心(相似
点在位似中心的两边),H 是正位似中心(相似点在位似中心的同一边)...
所以H到三角形ABC的外接圆上的连线中点必在三角形DEF的外接圆上....
五、托勒密定理
1、定理的内容 托勒密(Ptolemy)定理指出,圆的内接凸四边形两对对边乘积的和等于两条
对角线的乘积。 原文:圆的内接四边形中,两对角线所包矩形的面积等于 一组对边所包矩
形的面积与另一组对边所包矩形的面积之和。 从这个定理可以推出正弦、余弦的和差公 式
及一系列的三角恒等式,托勒密定理实质上是关于共圆性的基本性质.
证明
一、(以下是推论的证明,托勒密定理可视作特殊情况。)
在任意四边形ABCD中,作△ABE使∠BAE=∠CAD ∠ABE=∠ ACD
因为△ABE∽△ACD
所以 BECD=ABAC,即BE·AC=AB·CD (1)
而∠BAC=∠DAE,,∠ACB=∠ADE
所以△ABC∽△AED相似.
BCED=ACAD即ED·AC=BC·AD (2)
(1)+(2),得
AC(BE+ED)=AB·CD+AD·BC
又因为BE+ED≥BD
(仅在四边形ABCD是某圆的内接四边形时,等号成立,即“托勒密定理”)
所以命题得证
复数证明
用a、b、c、d分别表示四边形顶点A、B、C、D 的复数,则AB、CD、AD、BC、A
C、BD的长度分别是:(a-b)、(c-d)、(a-d) 、(b-c)、(a-c)、(b-d)。 首先注意到
复数恒等式: (
a
?
b
)(
c
?
d
) + (
a
?
d
)(
b
?
c
) = (
a
?
c
)(
b
?
d
) ,两边取模,


运用三角不等式得。 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c-d)与(a-d )(b-c)的辐角相等,这与
A、B、C、D四点共圆等价。 四点不限于同一平面。 平面上,托勒密不等式是三角
不等式的反演形式。
二、
设ABCD是圆内接四边形。 在弦BC上,圆周角∠BAC = ∠BDC,而在AB上,∠A
DB = ∠ACB。 在AC上取一点K,使得∠ABK = ∠CBD; 因为∠ABK + ∠CBK = ∠A
BC = ∠CBD + ∠ABD,所以∠CBK = ∠ABD。 因此△ABK与△DBC相似,同理也有△A
BD ~ △KBC。 因此AKAB = CDBD,且CKBC = DABD; 因此AK·BD = AB·CD,
且CK·BD = BC·DA; 两式相加,得(AK+CK)·BD = AB·CD + BC·DA; 但AK+CK
= AC,因此AC·BD = AB·CD + BC·DA。证毕。
三、
托勒密定理:圆内接四边形中,两条对角线的乘积(两对角线所包矩形的面积)等
于两组对 边乘积之和(一组对边所包矩形的面积与另一组对边所包矩形的面积之
和).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 D,求证:AC·BD=AB·CD+AD·BC.
证明:如图1,过C作CP交BD于P,使 ∠1=∠2,又∠3=∠4,∴△ACD∽△BCP.得
AC:BC=AD:BP,AC·BP=AD· BC ①。又∠ACB=∠DCP,∠5=∠6,∴△ACB∽△DCP.得
AC:CD=AB:DP, AC·DP=AB·CD ②。①+②得 AC(BP+DP)=AB·CD+AD·BC.即AC·B
D=AB·CD+AD·BC.


推论
1.任意凸四边形ABCD,必有AC·BD≤AB· CD+AD·BC,当且仅当ABCD四点共圆
时取等号。
2.托勒密定理的逆定理同 样成立:一个凸四边形两对对边乘积的和等于两条对角
线的乘积,则这个凸四边形内接于一圆、
推广
托勒密不等式:四边形的任两组对边乘积不小于另外一组对边的乘积,取等号当
且仅当共圆或共线。
简单的证明:复数恒等式:(a-b)(c-d)+(a-d)(b-c)=(a-c)(b-d),两边取模,


得不等式AC·BD≤|(a-b)(c-d)|+|(b-c)(a-d)|=AB·CD+BC·AD
注意:
1.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c-d)与(a-d)(b-c)的辐 角相等,这与A、B、C、D四
点共圆等价。
2.四点不限于同一平面。
六、欧拉定理
:在一条线段上
AD·BC+AB·CD=AC·BD
七、重要不等式
AD上,顺次标有B、C两点,则
1、均值不等式:
n
a
1
,
a
2
?
a
n
?R?,则
n
?
a
k
k?1
?
?
a
k
k?1
n
n

TIP:完全的均值不等式
√[(a^2+ b^2)2] ≥(a+b)2 ≥√ab ≥2(1a+1b)
(二次幂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
2、柯西不等式
柯西不等式的一般证法有以下几种:
(1)Cauchy不等式的形式化写法就是:记两列数分别是ai, bi,则有 (∑ai^
2) * (∑bi^2) ≥ (∑ai * bi)^2.
我们令 f(x) = ∑(ai + x * bi)^2 = (∑bi^2) * x^2 + 2 * (∑ai * bi) *
x + (∑ai^2)
则我们知道恒有 f(x) ≥ 0.
用二次函数无实根或只有一个实根的条件,就有 Δ = 4 * (∑ai * bi)^2 - 4
* (∑ai^2) * (∑bi^2) ≤ 0.
于是移项得到结论。
(2)用向量来证.
m=(a1,a2......an) n=(b1,b2......bn)
mn=a1b1+a2b2+......+anbn= (a1^+a2^+......+an^)^12乘以(b1^+b2^+......+
bn^)^ 12乘以cosX.
因为cosX小于等于1,所以:a1b1+a2b2+......+a nbn小于等于a1^+a2^+......
+an^)^12乘以(b1^+b2^+...... +bn^)^12
这就证明了不等式.
柯西不等式还有很多种,这里只取两种较常用的证法.
柯西不等式在求某些函数最值中和证明某些不 等式时是经常使用的理论根据,我


们在教学中应给予极大的重视。
3.排序不等式
排序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竞赛大纲要求的基本不等式。
设有两组数 a 1 , a 2 ,…… a n, b 1 , b 2 ,…… b n 满足 a 1 ≤ a 2
≤……≤ a n, b 1 ≤ b 2 ≤……≤ b n 则有 a 1 b n + a 2 b n?1 +……+
a n b1≤ a 1 b t + a 2 b t +……+ a n b t ≤ a 1 b 1 + a 2 b 2 +……+ a
n b n 式中t1,t2,……,tn是1,2,……,n的任意一个排列, 当且仅当 a 1
= a 2 =……= a n 或 b 1 = b 2 =……= b n 时成立。
以上排序不等式也可简记为: 反序和≤乱序和≤同序和.
证明时可采用逐步调整法。
例如,证明:其余不变时,将a 1 b 1 + a 2 b 2 调整为a 1 b 2 + a 2 b 1 ,
值变小,只需作差证明(a 1 -a 2 )*(b 1 -b 2 )≥0,这由题知成立。
依次类推,根据逐步调整法,排序不等式得证。
4.契比雪夫不等式
切比雪夫不等式有两个
(1)设存在数列a1,a 2,a3.....an和b1,b2,b3......bn满足a1≤a2≤a3≤.....
≤a n和b1≤b2≤b3≤......≤bn
那么,∑aibi≥(1n)(∑ai)(∑bi)
(2)设存在数列a1,a2,a3... ..an和b1,b2,b3......bn满足a1≤a2≤a3≤.....
≤an和b1≥b2 ≥b3≥......≥bn
那么,∑aibi≤(1n)(∑ai)(∑bi)
5.琴生不等式
设f(x)为上凸函数,则f[(x1+x2+……+xn)n]≥[f (x1)+f(x2)+……+f(xn)]n,
称为琴生不等式(幂平均)。
加权形式为:
f[(a1x1+a2x2+……+anxn)]≥a1f(x1)+a2f(x 2)+……+anf(xn),其中
ai>=0(i=1,2,……,n),且a1+a2+……+an=1.
6.幂平均不等式
n
?
?
a
i
i?1
1
?
幂平 均不等式:ai>0(1≤i≤n),且α>β,则有
{
n
}
≥(∑ai^β n)^1
β成立
iff a1=a2=a3=……=an 时取等号
加权的形式:


设ai>0,pi>0(1≤i≤n),且α>β,则有
(∑pi*ai^α∑pi)^1α≥(∑pi*ai^β∑pi)^1β
iff a1=a2=a3=……=an, p1=p2=p3=……=pn 时取等号。
特例:
- 调和平均(-1次幂), - 几何平均(0次幂), - 算术平均(1次
幂), , - 二次平均(2次幂)
7权方和不等式
1)
a1 ^ (m+1) b1^m + a2 ^ (m+1) b2^m + a3 ^ (m+1) b3^m + ……
+ an ^ (m+1) bn^m ≥ (a1+a2+a3+ …… +an) ^ (m+1) (b1+b2+b3+ ……
+bn)^m
其中
a,b,n为正整数,m>0 或 m<-1
当且仅当a1b1=a2b2=...=anbn时,等号成立
2)
a1 ^ (m+1) b1^m + a2 ^ (m+1) b2^m + a3 ^ (m+1) b3^m + ……
+ an ^ (m+1) bn^m ≤ (a1+a2+a3+ …… +an) ^ (m+1) (b1+b2+b3+ ……
+bn)^m
其中
a,b,n为正整数,-1 当且仅当a1b1=a2b2=...=anbn时,等号成立
权方和不等式的等价形式:
(Holder不等式):∑[i=1,n]ai*bi≤(∑[i=1,n]ai^p)^(1p) * (∑[i=
1,n]bi^q)^(1q)
上式中1p+1q=1,ai,bi为正实数
八、
棣莫弗(de Moivre)定理
设两个复数(用三角形式表示)Z1=r1(cosθ1+isinθ1) ,Z2=r2(cosθ2+isinθ
2),则:
Z1Z2=r1r2[cos(θ1+θ2)+isin(θ1+θ2)].
证:先讲一下复数 的三角形式的概念.在复数平面上,可以用向量Z(a,b)来表示Z
=a+ib.于是,该向量可以分 成两个在实轴,虚轴上的分向量.如果向量Z与实轴的夹角
为θ,这两个分向量的模分别等于rcosθ ,risinθ(r=√a^2+b^2).所以,复数Z可以
表示为Z=r(cosθ+isinθ) .这里θ称为复数Z的辐角.
因为Z1=r1(cosθ1+isinθ1) ,Z2=r2(cosθ2+isinθ2),所以
Z1Z2=r1r2(cosθ1+isinθ1)(cosθ2+isinθ2)
=r1r2 (cosθ1cosθ2+icosθ1sinθ2+isinθ1cosθ2-sinθ1sinθ2)
=r1r2[(cosθ1cosθ2-sinθ1sinθ2)+i(cosθ1sinθ2+s inθ1cosθ2)]


=r1r2[cos(θ1+θ2)+isin(θ1+θ2)].
其实该定理可以推广为一般形式:
棣莫弗定理的推广
设n个复数Z1=r1(cosθ1+isinθ1) ,Z2=r2(cosθ2+isinθ2),……,Zn=rn(co
sθn+isinθn), 则:
Z1Z2……Zn=r1r2……rn[cos(θ1+θ2+……+θn)+isin( θ1+θ2+……+θn)].
证:用数学归纳法即可,归纳基础就是两个复数相乘的棣莫弗定理。
如果把棣莫弗定理和欧拉( Euler)公式“e^iθ=cosθ+isinθ”(参见《泰勒公
式》,严格的证明需要复分析) 放在一起看,则可以用来理解欧拉公式的意义。
利用棣莫弗定理有:
Z1Z2 ……Zn=r1r2……rn[cos(θ1+θ2+……+θn)+isin(θ1+θ2+……+θn)]
如果可以把所有的复数改写成指数的形式,即:Z1=r1e^iθ1,Z2=r2e^iθ2,… …,
Zn=rne^iθn,
Z1Z2……Zn=r1r2……rne^i(θ1+θ2+……+θn)
这和指数的可加性一致.
在一般形式中如果令Z1=Z2=……=Zn=Z,则能导出复数开方的公式.有兴趣可
自己推推看.
九、欧几里德除法
欧几里德算法

欧几里德算法又称辗转相除法,用于计算两个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其计算原
理依赖于下面的定理:
定理:gcd(a,b) = gcd(b,a mod b)
证明:a可以表示成a = kb + r,则r = a mod b
假设d是a,b的一个公约数,则有
d|a, d|b,而r = a - kb,因此d|r
因此d是(b,a mod b)的公约数
假设d 是(b,a mod b)的公约数,则
d | b , d |r ,但是a = kb +r
因此d也是(a,b)的公约数
因此(a,b)和(b,a mod b)的公约数是一样的,其最大公约数也必然相等,得证。

欧几里德算法(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先用小的一个数除大的一个数,得第一个余数;
再用第一个余数除小的一个数,得第二个余数;


又用第二个余数除第一个余数,得第三个余数;
这样逐次用后一个 数去除前一个余数,直到余数是0为止。那么,最后一个除数
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如果最后的除数是 1,那么原来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例如求1515和600的最大公约数,
第一次:用600除1515,商2余315;
第二次:用315除600,商1余285;
第三次:用285除315,商1余30;
第四次:用30除285,商9余15;
第五次:用15除30,商2余0。
1515和600的最大公约数是15
十、裴蜀定理
在数论中,裴蜀定理是一个关于最大公约数(或最大公约式)的定理。
简介
裴蜀定理得名于法国数学家艾蒂安·裴蜀,说明了对任何整数a、b和它们的最
大公约
< br>数d,关于未知数x和y的线性丢番图方程(称为裴蜀等式):若a,b是整数,且(a,
b)= d,那么对于任意的整数x,y,ax+by都一定是d的倍数,特别地,一定存在整数x,y,
使ax +by=d成立。
它的一个重要推论是:a,b互质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整数x,y使ax+by=1.
证明
如果 a 和 b 有一个是0,那么它们两个的最大公约数是0。这时定理显然成立。

以下证明a和b都不等于0的情况。不妨设a,b都大于零,a>=b.设(a,b)=d
对ax+by=d,两边同时除以d,可得(a1)x+(b1)y=1,其中(a1,b1)=1。
转证(a1)x+(b1)y=1。由带余除法:
a1=(q1)b+(r1),其中0= b1=(q2)(r1)+(r2),其中0= (r1)=(q3)(r2)+(r3),其中0= .....
(rn-3)=(qn-1)(rn-2)+(rn-1)
(rn-2)=(qn)(rn-1)+(rn)
(rn-1)=(qn+1)(rn)
于是,有(a1,b1)=(b1,r1)=(r1,r2)=...=(rn-1,rn)=1



(rn-2)=(xn)(rn-1)+1
即1=(rn-2)-(xn)(rn-1)
由倒数第三个式子(rn-1)=(rn-3)-(xn-1)(rn-2)代入上式,得
1=[1+(xn)(xn-1)](rn-2)-(xn)(rn-3)
然后用同样的办法用它上面的等式逐个地消去(rn-2),...(r1),
可证得1=(a1)x+(b1)y。
n个整数间的裴蜀定理
设a1,a2,a3. .....an为n个整数,d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那么存在整数x1......
xn使得x1*a 1+x2*a2+...xn*an=d。
特别来说,如果a1...an互质(不是两两互质 ),那么存在整数x1......xn使得
x1*a1+x2*a2+...xn*an=1。
任意主理想环上的情况
裴蜀可以推广到任意的主理想环上。设环A是主理想环,a和b 为环中元素,d
是它们的一个最大公约元,那么存在环中元素x和y使得:
ax + by = d
这是因为在主理想环中,a和b的最大公约元被定义为理想aA + bA的生成元。

定理
在数论中,裴蜀定理是一个关于最大公约数(或最大公 约式)的定理。裴蜀定理
得名于法国数学家艾蒂安·裴蜀,说明了对任何整数a、b和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d,关
于未知数x和y的线性丢番图方程(称为裴蜀等式):
ax + by = m
有解当且仅当m是d的倍数。裴蜀等式有解时必然有无穷多个整数解,每组解x、
y都称为 裴蜀数,可用辗转相除法求得。
例如,12和42的最大公因子是6,则方程12x + 42y = 6有解。事实上有(-3)
×12 + 1×42 = 6及4×12 + (-1)×42 = 6。
特别来说,方程 ax + by = 1 有解当且仅当整数a和b互素。
裴蜀等式也可以用来给最大公约数定义:d其实就是最小的可以写成ax + by形
式的正整 数。这个定义的本质是整环中“理想”的概念。因此对于多项式整环也有相
应的裴蜀定理。
推广
以上定理可推广到n个,n≥2
如1st IMO 1959第1 题:证明对任意自然数n,(21n+4)(14n+3)为既约分数。
证明:很容易看出3(14n+ 3)-2(21n+4)=1,由裴蜀定理,21n+4与14n+3互质,故(21
n+4)(14n +3)为既约分数。Q.E.D.


另如:5x+4y+3z可表示全部整数.因 为3,4,5互质,所以5x+4y+3z可以等
于1,则必定可以等于其他任意整数
十一、费马小定里
费马小定理的证明
一、准备知识:

引理1.剩余系定理2

若a,b,c为任意3个整数,m为正整数,且(m,c)=1,则当ac≡bc(mod m)时,有
a≡b(mod m)
证明:ac≡bc(mod m)可得ac–bc≡0(mod m)可得(a-b)c≡0(mod m)因为(m,c)=
1即m,c互质,c可以约去,a–b≡0(mod m)可得a≡b(mod m)

引理2.剩余系定理5

若m为整数且m>1,a[1] ,a[2],a[3],a[4],…a[m]为m个整数,若在这m个数中任
取2个整数对m不同余, 则这m个整数对m构成完全剩余系。
证明:构造m的完全剩余系(0,1,2,…m-1),所 有的整数必然这些整数中的1
个对模m同余。取r[1]=0,r[2]=1,r[3]=2,r[4] =3,…r=i-1,1[1](mod m),a[2]≡r[2](mod m),a≡r(mod m)(顺序可以不同),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保证集合{a1,a2,a3,a4,…am}中的任意2个数不同余,否则必然有2个数同余。由式(1)自然得到集合{a1,a2,a3,a4,…am}对m构成完全剩余系。

引理3.剩余系定理7

设m是一个整数,且m>1,b是一个整数且(m,b )=1。如果a1,a2,a3,a4,…am是
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则ba[1],ba[2], ba[3],ba[4],…ba[m]也构成模m的一个完
全剩余系。
证明:若存在2个整数ba和ba[j]同余即ba≡ba[j](mod m),根据引理2则有
a≡a[j](mod m)。根据完全剩余系的定义和引理4(完全剩余系中任 意2个数之间不
同余,易证明)可知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存在2个整数ba和ba[j]同余。由引理 5
可知ba[1],ba[2],ba[3],ba[4],…ba[m]构成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引理4.同余定理6

如果a,b,c,d是四个整数,且a≡b(mod m),c≡d(mod m),则有ac≡bd(mod m)
证明:由题设得ac≡bc(mod m),bc≡bd(mod m),由模运算的传递性可得ac≡b
d(mod m)
二、证明过程:
构造素数p的完全剩余系P={1,2,3,4…(p-1)},因为(a,p)=1,由引理3可
得A ={a,2a,3a,4a,…(p-1)a}也是p的一个完全剩余系。令W=1*2*3*4…*(p-1) ,显
然W≡W(mod p)。令Y=a*2a*3a*4a*…(p-1)a,因为{a,2a,3a ,4a,…(p-1)a}是p的完
全剩余系,由引理2以及引理4可得a*2a*3a*…(p-1) a≡1*2*3*…(p-1)(mod p)即
W*a^(p-1)≡W(modp)。易知(W,p )=1,由引理1可知a^(p-1)≡1(modp)
十二、欧拉定理


初等数论中的欧拉定理
定理内容
在数论中,欧拉定理(也称费马- 欧拉定理)是一个关于同余的性质。欧拉定理
表明,若n,a为正整数,且n,a互素,(a,n) = 1,则
a^φ(n) ≡ 1 (mod n)
证明
首先证明下面这个命题:
对于集合Zn={x1,x2,...,xφ(n)},其中xi(i =1,2,…φ(n))是不大于n且与n互
素的数,即n的一个化简剩余系,或称简系,或称缩系), 考虑集合S = {a*x1(mod
n),a*x2(mod n),...,a*xφ(n)(mod n)}
则S = Zn
1) 由于a,n互质,xi也与n互质,则a*xi也一定于n互质,因此
任意xi,a*xi(mod n) 必然是Zn的一个元素
2) 对于Zn中两个元素xi和xj,如果xi ≠ xj
则a*xi(mod n) ≠ a*xj(mod n),这个由a、n互质和消去律可以得出。
所以,很明显,S=Zn
既然这样,那么
(a*x1 × a*x2×...×a*xφ(n))(mod n)
= (a*x1(mod n) × a*x2(mod n) × ... × a*xφ(n)(mod n))(mod n)
= (x1 × x2 × ... × xφ(n))(mod n)
考虑上面等式左边和右边
左边等于(a*(x1 × x2 × ... × xφ(n))) (mod n)
右边等于x1 × x2 × ... × xφ(n))(mod n)
而x1 × x2 × ... × xφ(n)(mod n)和n互质
根据消去律,可以从等式两边约去,就得到:
a^φ(n) ≡ 1 (mod n)
推论:对于互质的数a、n,满足a^(φ(n)+1) ≡ a (mod n)
费马定理:
a是不能被质数p整除的正整数,则有a^(p-1) ≡ 1 (mod p)
证明这个定理非常简单,由于φ(p) = p-1,代入欧拉定理即可证明。
同样有推论:对于不能被质数p整除的正整数a,有a^p ≡ a (mod p)
平面几何里的欧拉定理
定理内容


设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为R
,内切圆半径为
r
,外心与内心的距离为
d
,则
d^
2=R
^2-2Rr.
证明

O、I
分别为⊿
ABC
的外心与内心.

AI并延长交⊙
O
于点
D
,由
AI
平分Ð
BAC
,故
D
为弧
BC
的中点.

DO< br>并延长交⊙
O

E
,则
DE
为与
BC
垂直的⊙
O
的直径.
由圆幂定理知,
R
2-d2=(R+ d)(R-d)=IA·ID.(作直线OI与⊙O交于两点,即可
用证明)

DB
=
DI
(可连
BI
,证明Ð
DBI

DIB
得),
故只需证2
Rr
=
IA
·
DB
,即2
R

DB
=
IA

r
即可.
拓扑学里的欧拉公式
V+F-E=X(P),V是多面 体P的顶点个数,F是多面体P的面数,E是多面体P的棱
的条数,X(P)是多面体P的欧拉示性数。
如果P可以同胚于一个球面(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能吹胀成一个球面),那么X(P)
=2, 如果P同胚于一个接有h个环柄的球面,那么X(P)=2-2h。
X(P)叫做P的拓扑不变量,是拓扑学研究的范围。
V+F-E=2的证明
方法1:(利用几何画板)
逐步减少多面体的棱数,分析V+F-E
先以简单的四面体ABCD为例分析证法。
去掉一个面,使它变为平面图形,四面体顶点数V、 棱数E与剩下的面数F1变形
后都没有变。因此,要研究V、E和F关系,只需去掉一个面变为平面图形 ,证V+F1
-E=1
(1)去掉一条棱,就减少一个面,V+F1-E不变。依次去掉所有的面,变为“树
枝形”。
(2)从剩下的树枝形中,每去掉一条棱,就减少一个顶点,V+F1-E不变,直至
只剩下一条棱。
以上过程V+F1-E不变,V+F1-E=1,所以加上去掉的一个面,V+F-E =2。
对任意的简单多面体,运用这样的方法,都是只剩下一条线段。因此公式对任意
简单多面体都是正确的。
方法2:计算多面体各面内角和
设多面体顶点数V,面数F,棱数E。剪掉一个面,使它 变为平面图形(拉开图),
求所有面内角总和Σα


一方面,在原图中利用各面求内角总和。
设有F个面,各面的边数为n1,n2,…,nF,各面内角总和为:
Σα = [(n1-2)·180度+(n2-2)·180度+…+(nF-2) ·180度]
= (n1+n2+…+nF -2F) ·180度
=(2E-2F) ·180度 = (E-F) ·360度 (1)
另一方面,在拉开图中利用顶点求内角总和。
设剪去的一个面为n边形,其内角和为(n-2)·180角,则所有V个顶点中,有n
个顶点在边上, V-n个顶点在中间。中间V- n个顶点处的内角和为(V-n)·360度,边
上的n个顶点处的内角和(n-2)·180度。
所以,多面体各面的内角总和:
Σα = (V-n)·360度+(n-2)·180度+(n-2)·180度
=(V-2)·360度(2)
由(1)(2)得: (E-F) ·360度=(V-2)·360度
所以 V+F-E=2.
方法3 用拓朴学方法证明欧拉公式



尝试一下用拓朴学方法证明关于多面体的面、棱、顶点数的欧拉公式。
欧拉公式:对于 任意多面体(即各面都是平面多边形并且没有洞的立体),假设
F,E和V分别表示面,棱(或边),角 (或顶)的个数,那末
F-E+V=2。
证明 如图(图是立方体,但证明是一般的,是“拓朴”的):
(1)把多面体(图中①)看成表面是薄橡皮的中空立体。
(2)去掉多面体的一个面,就可以 完全拉开铺在平面上而得到一个平面中的直
线形,像图中②的样子。假设F′,E′和V′分别表示这个 平面图形的(简单)多边
形、边和顶点的个数,我们只须证明F′-E′+V′=1。
(3)对于这个平面图形,进行三角形分割,也就是说,对于还不是三角形的多
边形陆续引进对角线,一 直到成为一些三角形为止,像图中③的样子。每引进一条对


角线,F′和E′各增加1, 而V′却不变,所以F′-E′+V′不变。因此当完全分割
成三角形的时候,F′-E′+V′的值仍 然没有变。有些三角形有一边或两边在平面图
形的边界上。
(4)如果某一个三角形有 一边在边界上,例如图④中的△ABC,去掉这个三角形
的不属于其他三角形的边,即AC,这样也就去 掉了△ABC。这样F′和E′各减去1
而V′不变,所以F′-E′+V′也没有变。
(5)如果某一个三角形有二边在边界上,例如图⑤中的△DEF,去掉这个三角形
的不属于其他三角形 的边,即DF和EF,这样就去掉△DEF。这样F′减去1,E′减去
2,V′减去1,因此F′-E ′+V′仍没有变。
(6)这样继续进行,直到只剩下一个三角形为止,像图中⑥的样子。这时 F′=
1,E′=3,V′=3,因此F′-E′+V′=1-3+3=1。
(7)因 为原来图形是连在一起的,中间引进的各种变化也不破坏这事实,因此
最后图形还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最 后不会是分散在向外的几个三角形,像图中⑦那样。

(8)如果最后是像图中⑧的样子 ,我们可以去掉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也就是去
掉1个三角形,3个边和2个顶点。因此F′-E′+V′ 仍然没有变。
即F′-E′+V′=1
成立,于是欧拉公式:
F-E+V=2
得证。
复变函数论里的欧拉公式
定理内容
e^ix=cosx+isinx
e是自然对数的底,i是虚数单位。
它将三 角函数的定义域扩大到复数,建立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关系,它在复
变函数论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将公式里的x换成-x,得到:
e^-ix=cosx- isinx,然后采用两式相加减的方法得到:
sinx=(e^ix-e^-ix)(2i),cosx=(e^ix+e^-ix)2.
这两个也叫做欧拉公式。
“上帝创造的公式”
将e^ix=cosx+isinx中的x取作∏就得到:
e^i∏+1=0.
这个恒等式也叫做欧拉公式,它是数学里最令人着迷的一个公式,它将数学里最
重要的几个数学联系到了 一起:两个超越数:自然对数的底e,圆周率∏,两个单位:


虚数单位i和自然数的单位 1,以及数学里常见的0。数学家们评价它是“上帝创造
的公式”,我们只能看它而不能理解它。
欧拉定理的运用方法
(1)分式:
a^r(a-b)(a-c)+b^r(b-c)(b-a)+c^r(c-a)(c-b)
当r=0,1时式子的值为0
当r=2时值为1
当r=3时值为a+b+c
(2)复数
由e^iθ=cosθ+isinθ,得到:
sinθ=(e^iθ-e^-iθ)2i
cosθ=(e^iθ+e^-iθ)2
(3)三角形
设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为内切圆半径,d为外心到内心的距离,则:
d^2=R^2-2Rr
(4)多面体
设v为顶点数,e为棱数,f是面数,则
v-e+f=2-2p
p为欧拉示性数,例如
p=0 的多面体叫第零类多面体
p=1 的多面体叫第一类多面体
(5) 多边形
设一个二维几何图形的顶点数为V,划分区域数为Ar,一笔画笔数为B,则有:
V+Ar-B=1
(如:矩形加上两条对角线所组成的图形,V=5,Ar=4,B=8)
(6). 欧拉定理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它的外心Circumcenter、重 心Gravity、九点圆圆心Nine-
point- center、垂心Orthocenter共线。
其实欧拉公式是有很多的,上面仅是几个常用的。
使用欧拉定理计算足球五边形和六边形数
问:足球表面由五边型和六边型的皮革拼成,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五边型和
六边型?
答:足球是多面体,满足欧拉公式F-E+V=2,其中F,E,V分别表示面,棱,顶点
的个数
设足球表面正五边形(黑皮子)和正六边形(白皮子)的面各有x个和y个,那么
面数F=x+y
棱数E=(5x+6y)2(每条棱由两块皮子共用)


顶点数V=(5x+6y)3(每个顶点由三块皮子共用)
由欧拉公式,x+y-(5x+6y)2+(5x+6y)3=2,
解得x=12。所以,共有12块黑皮子
所以,黑皮子一共有12×5=60条棱,这60条棱都是与白皮子缝合在一起的
对于白皮子来 说:每块白色皮子的6条边中,有3条边与黑色皮子的边缝在一起,
另3条边则与其它白色皮子的边缝在 一起。
所以白皮子所有边的一半是与黑皮子缝合在一起的
那么白皮子就应该一共有60×2=120条边,120÷6=20
所以共有20块白皮子
(或者,每一个六边形的六条边都与其它的三个六边形的三条边和三个五边形的
三条边连接 ;每一个五边形的五条边都与其它的五个六边形的五条边连接
所以,五边形的个数x=3y5。
之前求得x=12,所以y=20)
【同余理论中的欧拉定理】
设a,m∈N,(a,m)=1,则a^(f(m))≡1(mod m)
(注:f(m)指模m的简系个数)
十三、孙子定理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 ,五五数之余三 ,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
十四、组合
圆排列,有重复元素的排列与组合,组合恒等式;
组合计数,组合几何;
抽屉原理;
容斥原理;
极端原理;
图论问题;
集合的划分;
覆盖;
平面凸集、凸包及应用*。

高中数学均匀随机数线性变换视频-山东2019年高中数学教材


高中数学授课顺序-高中数学例题解析数列


王金战 怎样学好高中数学-高中数学必修一2007


高中数学必修1和必修4综合卷-高中数学创意教学设计


无锡高中数学培训机构哪家好-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中数学最后教什么区别-高中数学必修二下


斜交分解法的应用高中数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成


新海高中数学教师名单-广州市高中数学老师招聘



本文更新与2020-09-17 18: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1704.html

高中数学联赛内容简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