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7 22:31
tags:高中数学解题方法

中学教材全解高中数学必修四答案6-高中数学作业表现评语

2020年9月17日发(作者:魏正铠)



一、配方法
配方法是对数学式子进行一种定向变形(配成“完全平方”)的 技巧,通过配方找到已知和未知的联系,从而化
繁为简。最常见的配方是进行恒等变形,使数学式子出现 完全平方。它主要适用于:已知或者未知中含有二次方程、
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二次代数式的讨论与 求解,或者缺xy项的二次曲线的平移变换等问题。配方法使用的最
基本的配方依据是二项完全平方公式 (a+b)=a+2ab+b,将这个公式灵活运用,可得到各种基本配方形式,
222
a +b=(a+b)-2ab=(a-b)+2ab;a+ab+b=(a+b)-ab=(a-b)+3ab=( a+
222
22222222
b
2
3
2
)+(b) ;
2
2
a+b+c+ab+bc+ca=
2222
1
22 2
[(a+b)+(b+c)+(c+a)]
2
2
a+b+c=(a+b+ c)-2(ab+bc+ca)=(a+b-c)-2(ab-bc-ca)=?
结合其它数学知识和性质,相应有另外的一些配方形式,如:
1+sin2α=1+2sinαcosα=(sinα+cosα);
x+
22
11
2
1
2
=(x+)-2=(x-)+2 ;?? 等等。
x
2
xx
再现性题组:
1. 在正项等比数列{a
n}中,a
1
?a
5
+2a
3
?a
5
+ a
3
?a
7
=25,则 a
3
+a
5
=_______。
2. 方程x+y-4kx-2y+5k=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_____。
11
A.
1
4
4
或k>1 C. k∈R D. k=
4
或k=1
44
22
3. 已知sinα+cosα=1,则sinα+cosα的值为______。
A. 1 B. -1 C. 1或-1 D. 0
4. 函数y=log
1
(-2x+5x+3)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
2
2
5155
A. (-∞,
5
4
] B. [
4
,+∞) C. (-
2
,
4
] D. [
4
,3)
222
5. 已知方程x+(a-2)x+a-1=0的 两根x
1
、x
2
,则点P(x
1
,x
2
) 在圆x+y=4上,则实数a=_____。
二、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 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
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 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
研究,从而使非标准 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
理式为有理 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换元的方法
有 :局部换元、三角换元、均值换元等。
局部换元又称整体换元,是在已知或者未知中,某个代数式几次 出现,而用一个字母来代替它从而简化问题,
当然有时候要通过变形才能发现。例如解不等式:4+2- 2≥0,先变形为设2=t(t>0),而变为熟悉的一元
二次不等式求解和指数方程的问题。
三角换元,应用于去根号,或者变换为三角形式易求时,主要利用已知代数式中与三角知识中有某点联系进行< br>换元。如求函数y=
x

1?x
的值域时,易发现x∈[0,1],设 x=sinα ,α∈[0,
求三角函数值域。
2
xxx
?
],问题变成了熟悉的
2



SS
均值换元,如遇到x+y=S形式时,设x=+t,y=-t等等。
22
我们使用换元法时,要遵循有利于运算、有利于标准化的原则,换元后要注重新变量范围的选取,一定要使新< br>变量范围对应于原变量的取值范围,不能缩小也不能扩大。如上几例中的t>0和α∈[0,
再现 性题组:
1.y=sinx?cosx+sinx+cosx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2.设f(x+1)=log
a
(4-x) (a>1),则f(x)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3.已知数列{a
n< br>}中,a
1
=-1,a
n?1
?a
n
=a
n ?1
-a
n
,则数列通项a
n
=___________。
4.设实数x、y满足x+2xy-1=0,则x+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2
24
?
]。
2
1?3
?x
5.方程=3的解是_______________。
1?3
x
6.不等式log
2
(2-1) ?log
2(2
xx?1
-2)〈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
三、待定系数法
要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设出某些未知系数,然后根据所给条件来确定这些 未知系数的方法叫待定系数法,
其理论依据是多项式恒等,也就是利用了多项式f(x)
?g(x)的充要条件是:对于一个任意的a值,都有f(a)
?
g(a);
或者两 个多项式各同类项的系数对应相等。
待定系数法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已知,正确列出等式或方程。使用待 定系数法,就是把具有某种确定形式的数学
问题,通过引入一些待定的系数,转化为方程组来解决,要判 断一个问题是否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主要是看所求解
的数学问题是否具有某种确定的数学表达式,如果具 有,就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例如分解因式、拆分分式、数
列求和、求函数式、求复数、解析几何中求 曲线方程等,这些问题都具有确定的数学表达形式,所以都可以用待定
系数法求解。
使用待定系数法,它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所求问题含有待定系数的解析式;
第二步,根据恒等的条件,列出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
第三步,解方程组或者消去待定系数,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何列出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
① 利用对应系数相等列方程;
② 由恒等的概念用数值代入法列方程;
③ 利用定义本身的属性列方程;
④ 利用几何条件列方程。
比如在求圆锥曲线的方程时,我们 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方程:首先设所求方程的形式,其中含有待定的系数;
再把几何条件转化为含所求方 程未知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最后解所得的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的系数,并把求出
的系数代入已经明确 的方程形式,得到所求圆锥曲线的方程。
Ⅰ、再现性题组:
x
?1
1. 设f(x)=+m,f(x)的反函数f(x)=nx-5,那么m、n的值依次为_____。
2
5555
A. , -2 B. - , 2 C. , 2 D. - ,-2
2222
1
1
2
2. 二次不等式ax+bx+2>0的解集是(-,),则a+b的值是_____。
2
3
A. 10 B. -10 C. 14 D. -14
3. 在(1-x)(1+x)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是_____。
3105



A. -297 B.-252 C. 297 D. 207
4. 函数y=a-bcos3x (b<0)的最大值为
31
,最小值为-,则y=-4asin3bx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
22
5. 与直线L:2x+3y+5=0平行且过点A(1,-4)的直线L’的方程是__ _____________。
y
2
6. 与双曲线x-=1有共同的渐近线,且过点(2,2)的双曲线的方程是____________。
4
2
四、定义法
所谓定义法,就是直接用数学定义解题。数学中的定理、公 式、性质和法则等,都是由定义和公理推演出来。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通过指出概念所反 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
定义是千百次实践后的必然结果,它科学地反映和揭示了客观世界的 事物的本质特点。简单地说,定义是基本
概念对数学实体的高度抽象。用定义法解题,是最直接的方法, 本讲让我们回到定义中去。
再现性题组:
1. 已知集合A中有2个元素,集合B中有7个元素,A∪B的元素个数为n,则______。
A. 2≤n≤9 B. 7≤n≤9 C. 5≤n≤9 D. 5≤n≤7
2. 设MP、OM、AT分别是46°角的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则_____。
A. MP3. 复数z
1
=a+2i,z
2
=-2+i,如果|z
1
|< |z
2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A. -11 C. a>0 D. a<-1或a>1
5
x
2
y
2
4. 椭圆+=1上有一点P,它到左准线的距离为,那么P点到右焦点的距离为_____。
2
25
9
A. 8 C. 7.5 C.
75
D. 3
4
T
5. 奇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为T,则f(-)的值为_____。
2
T
A. T B. 0 C. D. 不能确定
2
6. 正三棱台的侧棱与底面成45°角,则其侧面与底面所成角的正切值为_____。
五、数学归纳法
归纳是一种有特殊事例导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不完 全归
纳推理只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的共同性质,推断该类事物全体都具有的性质,这种推理方 法,在数学推
理论证中是不允许的。完全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归纳得出结论来。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在解数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 是一
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命题在n=1(或n
0
)时成立,这 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n=k
时命题成立,再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无限递推下去 的理论依据,它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由特殊推广
到一般,实际上它使命题的正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 限。这两个步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两步,就可
以断定“对任何自然数(或n≥n
0
且n∈N)结论都正确”。由这两步可以看出,数学归纳法是由递推实现归纳的,
属于完全归纳 。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关键是n=k+1时命题成立的推证,此步证明要具有目标意识,注意 与最终要达
到的解题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以此确定和调控解题的方向,使差异逐步减小,最终实现目标完 成解题。
运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下列问题:与自然数n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 数列问题、几何
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等。
再现性题组: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n+2)?(n+n)=2?1?2?(2n-1) (n∈N),从“k到k+1”,左端需乘的代
数式为_____。
A. 2k+1 B. 2(2k+1) C.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n
2k?1
2k?3
D.
k?1
k?1
1
1
1
++?+
n
1)时,由n=k (k>1)不等式成立,推证n=k+1时,左
2
3
2?1
kkk
边应增加的代数式的个数是_____。
A. 2
k?1
B. 2-1 C. 2 D. 2+1
3. 某个命题与自然数n有关,若n=k (k∈N)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n=k+ 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已知
当n=5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推得______。 (94年上海高考)
A.当n=6时该命题不成立 B.当n=6时该命题成立
C.当n=4时该命题不成立 D.当n=4时该命题成立
4. 数列 {a}中,已知a
1
=1,当n≥2时a
n
=a
n?1
+2 n-1,依次计算a
2
、a
3
、a
4
后,猜想a
n
的表达式是_____。
A. 3n-2 B. n C. 3
5.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
4n?2
2n?1
n
D. 4n-3
4(k?1)?2
+5
2n?1
(n∈N)能被14 整除,当n=k+1时对于式子3+5
2(k?1)?1
应变形为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 设k棱柱有f(k)个对角面,则k+1棱柱对角面的个数为f(k+1)=f(k)+_________。
六、参数法
参数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通过适当引入一些与题目研究的数学对象发生联系的新 变量(参数),以此作为媒介,
再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解决问题。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参数方程都是用参 数法解题的例证。换元法也是引入参数的
典型例子。
辨证唯物论肯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穷 的,联系的方式是丰富多采的,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事物之间的内
在联系,从而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 参数的作用就是刻画事物的变化状态,揭示变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参数体
现了近代数学中运动与变化 的思想,其观点已经渗透到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运用参数法解题已经比较普遍。
参数法解题的关键是 恰到好处地引进参数,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参数提供的信息,顺利地解
答问题。
再现性题组:
1. 设2=3=5>1,则2x、3y、5z从小到大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
xyz
?
?
x??2?2t
2. (理)直线
?
上 与点A(-2,3)的距离等于
2
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
?
y?3?2t
(文)若k<-1,则圆锥曲线x-ky=1的离心率是_________。
3. 点Z的虚轴上移 动,则复数C=z+1+2i在复平面上对应的轨迹图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互相垂直,它们的面积分别是6、4、3,则其体积为______。
5. 设函数f(x)对任意的x、y∈R,都有f(x+y)=f(x)+f(y),且当x>0时, f(x)<0,则f(x)的R上是______
函数。(填“增”或“减”)
2
22
x
2
y
2
6. 椭圆+=1上的点到直线x+2y-
2
=0的最大距离是_____。
16
4
A. 3 B.
11
C.
10
D. 2
2



七、反证法
与前面所讲的方法不同,反证法是属于“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 问题的证明方法,即:肯定
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导出矛盾推理而得。法国数学家阿达玛(Hadama rd)对反证法的实质作过概括:“若肯定定理
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讲,反证 法就是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
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 得到与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
题等相矛,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 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
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
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 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
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 “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些矛盾
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 ,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
“否定的结 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
有 一真,于是我们得到原结论必为真。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反证法是可信的。 < br>反证法的证题模式可以简要的概括我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 致逻
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应用反证法证明的主要三 步是:否定结
论 → 推导出矛盾 → 结论成立。实施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
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
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
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 反设”进行推理,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
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 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
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 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
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使用反证法 ,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一般来讲,反证法常用
来证明的题型有:命题 的结论以“否定形式”、“至少”或“至多”、“唯一”、“无限”形式出现的命题;或者否定结
论更明 显。具体、简单的命题;或者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
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
Ⅰ、再现性题组:
1. 已知函数f(x)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则方程f(x)=0 ______。
A.至多一个实根 B.至少一个实根 C.一个实根 D.无实根
2. 已知a<0,-1A. a>ab> ab B. ab>ab>a C. ab>a> ab D. ab> ab>a
3. 已知α∩β=l,a α,b β,若a、b为异面直线,则_____。
A. a、b都与l相交 B. a、b中至少一条与l相交
C. a、b中至多有一条与l相交 D. a、b都与l相交
4. 四面体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有_____。(97年全国理)
A. 150种 B. 147种 C. 144种 D. 141种
第二章 高中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
一、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分 三类:一类是纯粹数的知识,如实数、代数式、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等;一
类是关于纯粹形 的知识,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一类是关于数形结合的知识,主要体现是解析几何。
数形结合是一 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或者是借 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像来直观地说
明函数的性质;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
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 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
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意义, 又揭示其几何直观,使数量关的精确刻划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
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这种 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得到解决。“数”与“形”
2222
2



是一对矛盾,宇宙间万物无不是“数”和“形”的矛盾的统一。华罗庚先生说 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
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
数形结合的思想 ,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它可以使 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彻底明
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对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其几何意义又分析其代数意
义;第二是恰当设参、合理用参,建立关系,由数思形,以形想数,做好数形转化;第三是正确确定参数 的取值范
围。
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本身就可以看作是数形的结合。如: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 借助于直角三角形来定义的;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借助于直角坐标系或单位圆来定义的。
Ⅰ、再现性题组:
5. 设命题甲:0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 若log
a
2b
2<0,则_____。(92年全国理)
A. 0b>1 D. b>a>1
7. 如果|x|≤
π
2
,那么函数f(x)=cosx+sinx的最小值是_____。 (89年全国文)
4
A.
2?12?11?2
B. - C. -1 D.
222
8. 如果奇函数 f(x)在区间[3,7]上是增函数且最小值是5,那么f(x)的[-7,-3]上是____。(91年全 国)
A.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 B.增函数且最大值为-5
C.减函数且最小值为-5 D.减函数且最大值为-5
9. 设全集I={(x,y)|x,y∈R},集合M={(x,y)|
y?3
= 1},N={(x,y)|y≠x+1},那么
M∪N
等于_____。
x?2
(90年全国)
A. φ B. {(2,3)} C. (2,3) D. {(x,y)|y=x+1
10. 如果θ是第二象限的 角,且满足cos
θθθ
-sin=
1?sinθ
,那么是_____。
222
A.第一象限角 B.第三象限角 C.可能第一象限角,也可能第三象限角 D.第二象限角
11. 已知集合E={θ|cos θ全国文理)
A. (
3π3π

π
π

,π) B. (,) C. (π, ) D. (,)
4
2
424
4

,实部为-2
3
,则z=_____。
6
12. 若复数z的辐角为
A. -2
3
-2i B. -2
3
+2i C. -2
3
+2
3
i D. -2
3
-2
3

13. 如果实数x、y满足等式(x-2)+y=3,那么
22
y
的最大值是_____。 (90年全国理)
x
A.
1
33
B. C. D.
3

2
32



14. 满足方程|z+3-
3
i|=
3
的辐角主值最小的复数z是_____。
【简解】1小题:将不等式解集用数轴表示,可以看出,甲=>乙,选A;
2小题:由已知画出对数曲线,选B;
3小题:设sinx=t后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求f(x)的最小值,选D;
4小题:由奇函数图像关于原点对称画出图像,选B;
5小题:将几个集合的几何意义用图形表示出来,选B;
6小题:利用单位圆确定符号及象限;选B;
7小题:利用单位圆,选A;
8小题:将复数表示在复平面上,选B;
9小题:转化为圆上动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范围问题;选D;
10小题:利用复平面上复数表 示和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求解,答案-
3
3
+i。
2
2
【注】 以上各题是历年的高考客观题,都可以借助几何直观性来处理与数有关的 问题,即借助数轴(①题)、
图像(②、③、④、⑤题)、单位圆(⑥、⑦题)、复平面(⑧、⑩题)、 方程曲线(⑨题)。
Ⅱ、示范性题组:
y
2
例1. 若方程lg(-x+3x-m)=lg(3-x)在x∈(0,3)内有唯一解,
4 y=1-m
1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将对数方程进行等价变形,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在某个范围
O 2 3 x
内有实解的问题,再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进行解决。
?
3?x?0
【解】 原方程变形为
?

2?x?3x?m?3?x
?
?
3?x?0
即:
?

2
(x?2)?1?m
?
设曲线y
1
=(x-2) , x∈(0,3)和直线y
2
=1-m,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① 当1-m=0时,有唯一解,m=1;
②当1≤1-m<4时,有唯一解,即-3∴ m=1或-3此题也可设曲线y
1
=-(x-2)+1 , x∈(0,3)和直线y
2
=m后画出图像求解。
【注】 一般地,方程的解、不等 式的解集、函数的性质等进行讨论时,可以借助于函数的图像直观解决,简单
明了。此题也可用代数方法 来讨论方程的解的情况,还可用分离参数法来求(也注意结合图像分析只一个x值)。
y A
z
1
例2. 设|z
1
|=5,|z
2
|=2, |z
1

z
2
|=
13
,求的值。
D
z
2
2
2
O B x
【分析】 利用复数模、四则运算的几何意义,将复数问题用几

【解】 如图,设z
1

OA
、z
2

O B
后,则
z
1

OC

z
2
=< br>OD
C
由图可知,|
何图形帮助求解。
如图所示。
5
z
1
|=,∠AOD=∠BOC,由余弦定理得:
2
z
2
4
5
2
?2
2
?(13)
2
cos∠AOD==
5
2?5?2




3
z
1
54
3
=(±i)=2±i
2
z
2
25
5
【另解】设z
1

OA

z
2

OD
如图所示。则|
z
1
z
2< br>|=
5
,且
2
4
3
5
2
?22
?(13)
2
cos∠AOD==,sin∠AOD=±,
5
5
2?5?2
所以
y A
D
O x

z
1
z
2

54
3
33
z
1
(±i )=2±i,即=2±i。
25
5
22
z
2
【注】本题运 用“数形结合法”,把共轭复数的性质与复平面上的向量表示、代数运算的几何意义等都表达得淋
漓尽致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生动活泼。 一般地,复数问题可以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而将问题变成几何问题,也可
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三角形式、复数性质求解。
本题设三角形式后转化为三角问题的求解过程是: 设z
1
=5(cosθ
z
2
|=|(5cosθ
1
-2cosθ
2
)+(5sinθ
1
+2sinθ
2
)i| =
1
+isinθ
1
),z
2
=+isinθ
2
),则|z
1

43
29?20cos(
?
1?
?
2
)

13
,所以cos(θ
1
+θ
2
)=,sin(θ
1
+θ
2
)=±,
55
54
3
3
z
1
5[cos(?
?
1
)?isin(?
?
2
)]
5
==[cos(θ
1
+θ
2
)+isin(θ
1
+θ
2
)]=(±i)=2± i。
225
5
2
2(cos
?
2
?isin?
2
)
z
2
本题还可以直接利用复数性质求解,其过程是:由| z
1

z
2
|=
13
得:
(z
1

z
2
)(
z
1
-z
2
)=z
1
z
1
+z
2
z
2
-z
1
z
2

z
1
z
2
=25+4-z
1z
2

z
1
z
2
=13,
所以z< br>1
z
2

z
1
z
2
=16,再同除 以z
2
z
2

z
1
z
2

3
z
1
z
1
=4,设=z,解得z=2±i。
2
z
2
z
2
几种解法,各有特点,由于各人的立足点与思维方式不同,所以选 择的方法也有别。一般地,复数问题可以应
用于求解的几种方法是:直接运用复数的性质求解;设复数的 三角形式转化为三角问题求解;设复数的代数形式转
化为代数问题求解;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转化为几何 问题求解。
例3. 直线L的方程为:x=-
pp
(p>0),椭圆中心D(2 +,0),焦点在x轴上,长半轴为2,短半轴为1,它
22
的左顶点为A。问p在什么范围内 取值,椭圆上有四个不同的点,它们中每一个点到点A的距离等于该点到直线L
的距离?
【分析】 由抛物线定义,可将问题转化成:p为何值时,以A为焦点、L为准线的抛物线与椭圆有四个 交点,
再联立方程组转化成代数问题(研究方程组解的情况)。
p
【解】 由已知得:a=2,b=1, A(,0),设椭圆与双曲线方程并联立有:
2
?
y
2
?2px
?
p
2
?
2
p
2,消y得:x-(4-7p)x+(2p+)=0
?
[x?(2?)]
4
2
2
?
?y?1
?
4
?
1
所以△=16 -64p+48p>0,即6p-8p+2>0,解得:p<或p>1。
3
22



pp
p
2
2
结合 范围(,4+)内两根,设f(x)=x-(4-7p)x+(2p+),
22
4
1
p
4?7p
ppp
<<4+即p<,且f()>0、f(4+)>0即p>- 4+3
2

22
2222
1
结合以上,所以-4+3
2
3
所以
【注】 本题利用方程的曲线将曲线有交点的几何问题转化为方程有实解的代数 问题。一般地,当给出方程的解
的情况求参数的范围时可以考虑应用了“判别式法”,其中特别要注意解 的范围。另外,“定义法”、“数形结合法”、
“转化思想”、“方程思想”等知识都在本题进行了综合 运用。
例4. 设a、b是两个实数,A={(x,y)|x=n,y=na+b} (n∈Z),B={(x,y)|x=m,y=3m+15} (m∈Z),
C={(x,y)|x+ y≤144},讨论是否,使得A∩B≠φ与(a,b)∈C同时成立。(85年高考)
【分析】集合 A、B都是不连续的点集,“存在a、b,使得A∩B≠φ”的含意就是“存在a、b使得na+b=3n
2
22
2
+15(n∈Z)有解(A∩B时x=n=m)。再抓住主参数a、b,则 此问题的几何意义是:动点(a,b)在直线L:nx+y=
3n+15上,且直线与圆x+y=144 有公共点,但原点到直线L的距离≥12。
【解】 由A∩B≠φ得:na+b=3n+15
设动点(a,b)在直线L:nx+y=3n+15上,且直线与圆x+y=144有公共点,
222
2
222
所以圆心到直线距离d=
|3n
2
?15 |
n?1
2
=3(
n
2
?1

4
n?1
2
)≥12
∵ n为整数 ∴ 上式不能取等号,故a、b不存在。
【注】 集合转化为点集(即曲线),而用几何方法进行研究。此题也属探索性问题用数形结合法解,其 中还体
现了主元思想、方程思想,并体现了对有公共点问题的恰当处理方法。
本题直接运用代数方法进行解答的思路是:
由A∩B≠φ得:na+b=3n+15 ,即b=3n+15-an (①式);
由(a,b)∈C得,a+b≤144 (②式);
把①式代入②式,得关于a的不等式:
(1+n)a-2n(3n+15)a+(3n+15)-144≤0 (③式),
它的判别式△=4n(3n+15)-4(1+n)[(3n+15)-144]=-36(n-3)
因为n是整数,所以n-3≠0,因而△<0,又因为1+n>0,故③式不可能有实数解。
所以不存在a、b,使得A∩B≠φ与(a,b)∈C同时成立
Ⅲ、巩固性题组:
1. 已知5x+12y=60,则
x
2
?y
2
的最小值是_____。
A.
60
B.
13
C.
13
D. 1
13
512
22
2222222 2
22222
22
22
2. 已知集合P={(x,y)|y=
9? x
2
}、Q={(x,y)|y=x+b},若P∩Q≠φ,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
A. |b|<3 B. |b|≤3
2
C. -3≤b≤3
2
D. -32



3. 方程2=x+2x+1的实数解的个数是_____。
A. 1 B. 2 C. 3 D.以上都不对
4. 方程x=10sinx的实根的个数是_______。
5. 若不等式m>|x-1|+|x+1|的解集是非空数集,那么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6. 设z=cosα+
1
i且|z|≤1,那么argz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2
x2
7. 若方程x-3ax+2a=0的一个根小于1,而另一根大于1,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8. sin20°+cos80°+
3
sin20°?cos80°=____________。
9. 解不等式:
?x
2
?2x
>b-x
2
?
x?2x?a≤0
的解集,试确定a、b的取值范围,使得A
?
B。10 . 设A={x|<1x<3},又设B是关于x的不等式组
?

?
2?
?
x?2bx?5≤0
22
22
(90年高考副题)
11. 定义域内不等式
2?x
〉x+a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2. 已知函数y=
(x?1)
2
?1

(x?5)2
?9
,求函数的最小值及此时x的值。
13. 已知z∈C,且|z|=1,求|(z+1)(z-i)|的最大值。
14. 若方程lg(kx)=2lg(x+1)只有一个实数解,求常数k的取值范围。
二、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 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
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
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有关分类讨论 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
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所以在高考试题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 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 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如|a|的定义分a>0、a=0、a<0三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
可以称为 概念型。
② 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运算性质、法则有范围或者条件限制,或者是分类给出 的。如等比数列的
前n项和的公式,分q=1和q≠1两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性质型。
③ 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解不等式ax>2时分a>0、a =0和a<0三
种情况讨论。这称为含参型。
另外,某些不确定的数量、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 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主要通过分类讨论,保证其完整
性,使之具有确定性。
进行分类 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
分 清主次,不越级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
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和步 骤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
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 准统一、不漏不重、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
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 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Ⅰ、再现性题组:
1.集合A={x||x|≤4,x∈ R},B={x||x-3|≤a,x∈R},若A
?
B,那么a的范围是_____。
A. 0≤a≤1 B. a≤1 C. a<1 D. 02.若a>0且a≠1,p=log
a
(a+a+1),q=loga
(a+a+1),则p、q的大小关系是_____。
A. p=q B. pq D.当a>1时,p>q;当03.函 数y=
32
cosx
sinx
|ctgx|
tgx
+++的 值域是_________。
|sinx|
|cosx|
|tgx|
ctgx



π
cos
n
θ?sin
n
θ
4.若θ∈(0, ),则
lim
的值为_____。
nn
n→∞
2
cosθ+sinθ
A. 1或-1 B. 0或-1 C. 0或1 D. 0或1或-1
5.函数y=x+
1
的值域是_____。
x
A. [2,+∞) B. (-∞,-2]∪[2,+∞) C. (-∞,+∞) D. [-2,2]
6.正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边长分别为2和4的矩形,则它的体积为_____。
A.
8
9
3
B.
4
9
3
C.
2
9
3
D.
4
9
3

8
9
3

7.过点P(2,3),且在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是_____。
A. 3x-2y=0 B. x+y-5=0 C. 3x-2y=0或x+y-5=0 D.不能确定
【简解】1小题:对参数a分a>0、a=0、a<0三种情况讨论,选B;
2小题:对底数a分a>1、03小题:分x在第一、二、三、四象限等四种情况,答案{4,-2,0};
4小题:分θ=
?
???
、0<θ<、<θ<三种情况,选D;
4442
5小题:分x>0、x<0两种情况,选B;
6小题:分侧面矩形长、宽分别为2和4、或4和2两种情况,选D;
7小题:分截距等于零、不等于零两种情况,选C。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设 00且a≠1,比较|log
a
(1-x)|与|log
a
( 1+x)|的大小。
【分析】 比较对数大小,运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而单调性与底数a有关,所以对底数a分两类情况进行讨论。
【解】 ∵ 01
① 当0a
(1-x)>0,log
a
(1+x)<0,所以
|log
a
(1-x)|-|log
a
(1+x)|=log
a
(1-x)-[-log
a
(1+x)]=log
a
(1-x) >0;
② 当a>1时,log
a
(1-x)<0,log
a
(1+x)>0,所以 < br>|log
a
(1-x)|-|log
a
(1+x)|=-log
a
(1-x) -log
a
(1+x)=-log
a
(1-x)>0;
由①、②可 知,|log
a
(1-x)|>|log
a
(1+x)|。
【注】 本题要求对对数函数y=log
a
x的单调性的两种情况十分熟悉,即当a>1时其是增函数, 当0是减函数。去绝对值时要判别符号,用到了函数的单调性;最后差值的符号判断,也用 到函数的单调性。
例2. 已知集合A和集合B各含有12个元素,A∩B含有4个元素,试求同时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集合C的个数:
①. C
?
A∪B且C中含有3个元素; ②. C∩A≠φ 。
【分析】 由已知并结合集合的概念,C中的元素分两类:①属于A 元素;②不属于A而属于B的元素。并由含
A中元素的个数1、2、3,而将取法分三种。
【解】 C
12
?C
8
+C
12
?C
8
+C
12
?C
8
=1084
【注】本题是排列组合中“包 含与排除”的基本问题,正确地解题的前提是合理科学的分类,达到分类完整及
每类互斥的要求,还有一 个关键是要确定C中元素如何取法。另一种解题思路是直接使用“排除法”,即C
20
-C8

1084。
33
122130
2
2



例3. 设{a
n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
n
是前n项和。 ①. 证明:
是否存在常数c>0,使得
lgS
n
?lgS
n?2
n?1
; ②.
2
lg(S
n
?c)?lg( S
n?2
?c)
=lg(S
n?1
-c)成立?并证明结论。(95 年全国理)
2
【分析】 要证的不等式和讨论的等式可以进行等价变形;再应用比较法而求解 。其中在应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
的公式时,由于公式的要求,分q=1和q≠1两种情况。
【解】 设{a
n
}的公比q,则a
1
>0,q>0
① .当q=1时,S
n
=na
1
,从而S
n
S
n?2
-S
n?1
=na
1
(n+2)a
1
-(n+1) a
1
=-a
1
<0;
2222
a
1
(1?q
n
)
当q≠1时,S
n
=,从而
1?q
S
n
S
n?2
-S
n?1
2
a
1
2
(1?q
n
)(1?q
n?2
)
a
1
2
(1?q
n?1
)
2
2n
=-=-aq<0;
1
2
2
(1?q )
(1?q)
22
由上可得S
n
S
n?2
n?1
,所以lg(S
n
S
n?2
)n?1
),即
lgS
n
?lgS
n?2
n?1< br>。
2
lg(S
n
?c)?lg(S
n?2
?c)< br>2
②. 要使=lg(S
n?1
-c)成立,则必有(S
n
- c)(S
n?2
-c)=(S
n?1
-c),
2
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下:
当q=1时,S
n
=na
1
,则
(S
n
-c)(S
n?2
-c)-(S
n?1
-c)=(na
1
- c)[(n+2)a
1
-c]-[(n+1)a
1
-c]=-a
1< br><0
222
a
1
(1?q
n
)
a
1
(1?q
n
)a
1
(1?q
n?2
)
2
当q≠1时,S
n
=,则(S
n
-c)(S
n?2
-c)-(S
n?1
-c)=[-c][ -c]-
1?q
1?q1?qa
1
(1?q
n?1
)
2n
[-c]=-a
1
q[a
1
-c(1-q)]
1?q
∵ a
1
q≠0 ∴ a
1
-c(1-q)=0即c=
n
a
1

1?q< br>a
1
a
1
q
n
而S
n
-c=Sn
-=-<0 ∴对数式无意义
1?q
1?q
lg(S< br>n
?c)?lg(S
n?2
?c)
由上综述,不存在常数c>0, 使得=lg(S
n?1
-c)成立。
2
【注】 本例由所用公式的适用范围 而导致分类讨论。该题文科考生改问题为:证明
log
0.5
S
n
? log
0.5
S
n?2
>log
0.5
S
n?1< br> ,和理科第一问类似,只是所利用的是底数是0.5时,对数函数为单调递减。
2
例 1、例2、例3属于涉及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运算性质、法则等是分类讨论的问题或者分类给出的,我们解决时按要求进行分类,即题型为概念、性质型。
例4. 设函数f(x)=ax-2x+2,对于满足10,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



【分析】 含参数的一元二次函数在有界区间上的最大值、最小值等值域

问题,需要先对开口方向讨论,再对其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与闭区间的

关系进行分类讨论,最后综合得解。

1
2
1
1 4 x
【解】当a>0时,f(x)=a(x-)+2-
aa


?
1
?
1
1??4
?

?
a
?
≤1

?
a

?


?
f(
1
)=2?
1
?0
?
f(1)=a?2?2≥0
?
?
1 4 x
a
?
a
?
1
?
≥4

?
a

?
?
f(4)=16a?8?2≥0
∴ a≥1或
11

22
?
f (1)=a?2?2≥0
当a<0时,
?
,解得φ;
f(4)=16a?8?2≥0
?
当a=0时,f(x)=-2x+2, f(1)=0,f(4)=-6, ∴不合题意
1
由上而得,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 。
2
【注】本题分两级讨论,先对决定开口方向的二次项系数a分a>0、a<0、a=0三种情 况,再每种情况结合二次
函数的图像,在a>0时将对称轴与闭区间的关系分三种,即在闭区间左边、右 边、中间。本题的解答,关键是分析
符合条件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也可以看成是“数形结合法”的运用。
例5. 解不等式
(x?4a)(x?6a)1
>0 (a为常数,a≠-)
2a?12
【分析】 含参数的不等式,参数a决定了2a+1的符号和两根-4a、6a的大 小,故对参数a分四种情况a>0、
a=0、-
11
22
1
【解】 2a+1>0时,a>-; -4a<6a时,a>0 。 所以分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2
当a>0时,(x+4a)(x-6a)>0,解得:x<-4a或x>6a;
当a=0时,x>0,解得:x≠0;
2
1
0,解得: x<6a或x>-4a;
2
1
当a>-时,(x+4a)(x-6a)<0,解得: 6a2
11
综上所述,当a>0时,x<-4a或x>6a;当a=0时,x≠0;当-< a<0时,x<6a或x>-4a;当a>-时,6a22
当-
-4a 。
【注】 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对参数a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做到不重不漏。一般地,遇到题目中含有参数 的问
题,常常结合参数的意义及对结果的影响而进行分类讨论,此种题型为含参型。
例6. 设a≥0,在复数集C中,解方程:z+2|z|=a 。 (90年全国高考)
【分析】由已知z +2|z|=a和|z|∈R可以得到z∈R,即对z分实数、纯虚数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
22
2



【解】 ∵ |z|∈R,由z+2|z|=a得:z∈R; ∴ z为实数或纯虚数
当z∈R时,|z|+2|z|=a,解得:|z|=-1+
1?a
∴ z=±(-1+
1?a
);
当z为纯虚数时,设z=±yi (y>0), ∴ -y+2y=a 解得:y=1±
1?a
(0≤a≤1)
由上可得,z=±(-1+
1?a
)或±(1±
1?a
)i
【注】本题用标准解法(设z=x+yi再代入原式得到一个方程组,再解方程组)过程十分繁难,而挖掘隐含 ,
对z分两类讨论则简化了数学问题。
22
22
【另解】 设z=x+yi,代入得 x-y+2
x?y
+2xyi=a;
22
2< br>2
?
?
x
2
?y
2
?2x
2
?y
2
?a

?

?
?
2xy?0< br>当y=0时,x+2|x|=a,解得x=±(-1+
1?a
),所以z=±(-1+< br>1?a
);
当x=0时,-y+2|y|=a,解得y=±(1±
1?a),所以±(1±
1?a
)i。
由上可得,z=±(-1+
1?a
)或±(1±
1?a
)i
【注】此题属于复数问题的标准解法,即设代数形式求解。其中抓住2xy=0而分x=0和y=0两种情况进 行讨
论求解。实际上,每种情况中绝对值方程的求解,也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例7. 在x oy平面上给定曲线y=2x,设点A(a,0),a∈R,曲线上的点到点A的距离的最小值为f(a),求f (a)
的函数表达式。 (本题难度0.40)
【分析】 求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问题 ,先用公式建立目标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在约束条件x≥0下的最小值
问题,而引起对参数a的取值讨 论。
【解】 设M(x,y)为曲线y=2x上任意一点,则
|MA|=(x-a)+y= (x-a)+2x=x-2(a-1)x+a=[x-(a-1)]+(2a-1)
由于y=2x限定x≥0,所以分以下情况讨论:
当a-1≥0时,x=a-1取最小值,即 |MA}
当a-1<0时,x=0取最小值,即|MA}
2
2
2
22 22222
2
2
2
2
min
2
=2a-1;
min
=a;
?
2a?1
(a≥1时)
综上所述,有f(a)=
?

|a|
(a?1时)
?
【注】本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建立目标函数。求 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我们十分熟悉,但含参数a,
以及还有隐含条件x≥0的限制,所以要从 中找出正确的分类标准,从而得到d=f(a)的函数表达式。
Ⅲ、巩固性题组:
1. 若log
a
2
<1,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3
A. (0,
2
) B. (
2
,1) C. (0,
2
)∪(1,+∞) D. (
2
,+∞)
3333



2. 非零实数a、b、c,则
a
b

c

abc
的值组成的集合是_____。
|a||b||c||abc|
A. {-4,4} B. {0,4} C. {-4,0} D. {-4,0,4}
3. f(x)=(a-x)|3a-x|,a是正常数,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
A.当x=2a时有最小值0 B.当x=3a时有最大值0
C.无最大值,且无最小值 D.有最小值但无最大值
4. 设f
1
(x,y)=0是椭圆方程,f
2
(x,y)=0是直线方程,则方程f
1
(x,y)+λf
2
(x,y)=0 (λ∈R)表示的
曲线是_____。
A.只能是椭圆 B.椭圆或直线 C.椭圆或一点 D.还有上述外的其它情况
5. 函数f(x)=ax-2ax+2+b (a≠0)在闭区间[2,3]上有最大值5,最小值2,则a、b的值为_____。
A. a=1,b=0 B. a=1,b=0或a=-1,b=3
C. a=-1,b=3 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6.方程(x-x-1)
2x?2
2
=1的整数解的个数是_____。
A. 1 B. 3 C. 4 D. 5
7. 到空间不共面的4个点距离相等的平面的个数是_____。
A. 7 B. 6 C. 5 D. 4
8.z∈C,方程z-3|z|+2=0的解的个数是_____。
A. 2 B. 3 C. 4 D. 5
9.复数z=a+ai (a≠0)的辐角主值是______________。
10.解关于x的不等式: 2log
a
2
(2x-1)>log
a
(x-a) (a>0且a≠1)
11.设首项为1,公比为q (q>0)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
n
,又设T
n

S
n
,求
lim
T
n

S
n?1
n→∞
2
2
12. 若复数z、z、z在复平面上所对应三点A、B、C组成直角三角形,且|z|=2,求z 。
13. 有卡片9张,将0、1、2、?、8这9个数字分别写在每张卡片上。现从中任取3张排成三位数,若6可以当作9用,问可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14. 函数f(x)=(|m|-1)x-2(m+ 1)x-1的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公共点,求参数m的值及交点坐标。
三、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 < br>函数思想,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 手,
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不等式、或方程与不等式的混合组),然后通 过解方程(组)
或不等式(组)来使问题获解。有时,还实现函数与方程的互相转化、接轨,达到解决问 题的目的。
笛卡尔的方程思想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问题。宇宙世界,充斥着等式 和不等式。我们知
道,哪里有等式,哪里就有方程;哪里有公式,哪里就有方程;求值问题是通过解方程 来实现的??等等;不等式
问题也与方程是近亲,密切相关。而函数和多元方程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 函数y=f(x),就可以看作关于x、y
的二元方程f(x)-y=0。可以说,函数的研究离不开方 程。列方程、解方程和研究方程的特性,都是应用方程思想
时需要重点考虑的。
函数描述了自 然界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函数思想通过提出问题的数学特征,建立函数关系型的数学模型,从而
进行研究 。它体现了“联系和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般地,函数思想是构造函数从而利用函数的性质解题,
经常利用的性质是:f(x)、f
?1
2
23
(x)的单调性、奇偶性、周 期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图像变换等,要求我们熟练掌握
的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具体特性。在解题中,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
含条件,构造出函数解析式和妙用函数 的性质,是应用函数思想的关键。对所给的问题观察、分析、判断比较深入、



充分、全面时,才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系,构造出函数原型。另外,方程问题、不等式问题和某些代数问题也可以
转化为与其相关的函数问题,即用函数思想解答非函数问题。
函数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多、面广 ,在概念性、应用性、理解性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我
们应用函数思想的几种常见 题型是:遇到变量,构造函数关系解题;有关的不等式、方程、最小值和最大值之类的
问题,利用函数观 点加以分析;含有多个变量的数学问题中,选定合适的主变量,从而揭示其中的函数关系;实际
应用问题 ,翻译成数学语言,建立数学模型和函数关系式,应用函数性质或不等式等知识解答;等差、等比数列中,
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都可以看成n的函数,数列问题也可以用函数方法解决。
Ⅰ、再现性题组:
1.方程lgx+x=3的解所在的区间为_____。
A. (0,1) B. (1,2) C. (2,3) D. (3,+∞)
2.如果函数f(x)=x+bx+c对于任意实数t,都有f(2+t)=f(2-t),那么___ __。
A. f(2)3.已知函数y=f(x)有反函数,则方程f(x)=a (a是常数) ______。
A.有且仅有一个实根 B.至多一个实根 C.至少一个实根 D.不同于以上结论
4.已知sinθ+cosθ=
2
π
1
,θ∈(,π),则tgθ的 值是_____。
5
2
A. -
4343
B. - C. D.
3434
p
5.已知等 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
n
,且S=S
q
(p≠q,p、q∈N),则S
p?q
=_________。
6.关于x的方程sinx+cosx+a=0有实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7.正六棱锥的体积为48,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为45°,则此棱锥的侧面积为__________ _。
8. 建造一个容积为8m,深为2m的长方体无盖水池,如果池底和池壁的造价每平方米分别为 120元和80元,
则水池的最低造价为___________。
【简解】1小题:图像法解方程,也可代入各区间的一个数(特值法或代入法),选C;
2小题:函数f(x)的对称轴为2,结合其单调性,选A;
3小题:从反面考虑,注意应用特例,选B;
3
2
?
2x
1?x
2
1
4小题:设tg=x (x>0),则+=,解出x=2,再用万能公式,选A;
25
1?x
2
1 ?x
2
S
p?q
S
n
mm
5小题:利用是关于n的 一次函数,设S
p
=S
q
=m,=x,则(,p)、(,q)、(x,p+q )在同一直
n
pq
p?q
线上,由两点斜率相等解得x=0,则答案:0;
6小题:设cosx=t,t∈[-1,1],则a=t-t-1∈[-
2
55
,1],所以答案:[-,1];
44
7小题:设高h,由体积解出h=2
3,答案:24
6

8小题:设长x,则宽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设a>0,a≠1,试求方程log
a
(x-ak)=log
a2
(x-a)有实数解的k的范围。(89年全国高考)
【分析】由换底公式进行换底后 出现同底,再进行等价转化为方程组,分离参数后分析式子特点,从而选用三
角换元法,用三角函数的值 域求解。
22
416
,造价y=4?120+4x?80+?80≥1760,答案 :1760。
xx



【解】 将原方程化为:log
a(x-ak)=log
a
?
?
x?ak?0
(a>0,a≠1)
x?a
, 等价于
?
22
?
?
x?ak?x?a
22
∴ k=
xx
x
2

()?1
( ||>1 ),
aa
a

x
ππ
=cscθ, θ∈(-,0)∪(0, ),则 k=f(θ)=cscθ-|ctgθ|
a
22
当θ∈(-
πθ< br>,0)时,f(θ)=cscθ+ctgθ=ctg<-1,故k<-1;
22
πθ
)时,f(θ)=cscθ-ctgθ=tg∈(0,1),故022
当θ∈(0,
综上所述,k的取值范围是:k<-1或0【注】 求参数的范围,分离参数后变成函数值域的问题,
观察所求函数式,引入新的变量,转 化为三角函数的值域问
题,在进行三角换元时,要注意新的变量的范围。一般地,
此种思路可以 解决有关不等式、方程、最大值和最小值、参
数范围之类的问题。本题还用到了分离参数法、三角换元法 、
等价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另一种解题思路是采取“数形结合法”: 将原方程化为:
log
a
(x-ak)=log
a
y C
1

C
2


-ak
-a a
x
2
?a
2
,等价于x-ak=
x
2
?a
2

x

(x-ak>0),设曲线C
1
:y=x-ak,曲线C
2
:y=
x
2
?a
2
(y>0),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当-ak>a或-a<-ak<0时曲线C
1
与C
2
有交点,即方程有实解。所以k的取值范围是:k<-1或0还有一种思路是直接解出方程的根,然后对方程的根进行讨论,具体过程是:原方程等价变形为
?
x?ak
222
x?ak?0
?
(k?1)a
k?1k? 1
?
?
2
后,解得:
?
>ak,即-k>0,通分得<0, 解得
?
(k?1)a
,所以
22
2k2k
2k
?< br>x?ak?x?a
x?
?
?
2k
?
k<-1或0例2. 设不等式2x-1>m(x-1)对满足|m|≤2的一切实数m的取值都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分析】 此问题由于常见的思维定势,易把它看成关于x的不等式讨论。然而,若变换一个角度以m为 变量,
即关于m的一次不等式(x-1)m-(2x-1)<0在[-2,2]上恒成立的问题。对此的 研究,设f(m)=(x-1)m-(2x-
22
2
?
f(2)?0
1),则问题转化为求一次函数(或常数函数)f(m)的值在[-2,2]内恒为负值时参数x应该满足的条件
?

f(?2)?0
?
【解】问题可变成关于m的一次不等式:( x-1)m-(2x-1)<0在[-2,2] 恒成立,设f(m)=(x-1)m-(2x-
1),
22



2
?
?
f(2)?2(x?1)?(2x?1)?0

?

2
?
?
f(?2)??2(x?1)?(2x?1)? 0
解得x∈(
7?1
3?1
,)
2
2
【注】 本 题的关键是变换角度,以参数m作为自变量而构造函数式,不等式问题变成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值域问
题。 本题有别于关于x的不等式2x-1>m(x-1)的解集是[-2,2]时求m的值、关于x的不等式2x-1 >m(x-1)在
[-2,2]上恒成立时求m的范围。
一般地,在一个含有多个变量的数学 问题中,确定合适的变量和参数,从而揭示函数关系,使问题更明朗化。
或者含有参数的函数中,将函数 自变量作为参数,而参数作为函数,更具有灵活性,从而巧妙地解决有关问题。
例3. 设等差数列{ a
n
}的前n项的和为S
n
,已知a
3
=12,S
12
>0,S
13
<0 。
①.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②.指出S
1
、S
2
、?、S
12
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92年全 国高考)
【分析】 ①问利用公式a
n
与S
n
建立不等式,容易求 解d的范围;②问利用S
n
是n的二次函数,将S
n
中哪一
个值最大 ,变成求二次函数中n为何值时S
n
取最大值的函数最值问题。
【解】① 由a
3
=a
1
+2d=12,得到a
1
=12-2d,所以
S
12
=12a
1
+66d=12(12-2d)+66d=144 +42d>0,
S
13
=13a
1
+78d=13(12-2d) +78d=156+52d<0。
22
24
解得:-7
11
② S
n
=na
1
+n(n1-1)d=n(12-2d)+n(n-1)d < br>22
124
2
d
124
2
d
=[n-(5- )]-[(5-)]
2dd
22
2
124
2
24124< br>因为d<0,故[n-(5-)]最小时,S
n
最大。由-2d72d
124
2
-(5-)]最小,所以 S
6
最大。
2d
【注】 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实质上是定义在自 然数集上的函数,因此可利用函数思想来分析或用函
数方法来解决数列问题。也可以利用方程的思想,设 出未知的量,建立等式关系即方程,将问题进行算式化,从而
简洁明快。由次可见,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 想来解决问题,要求灵活地运用、巧妙的结合,发展了学生思维品质的
深刻性、独创性。
本题的另一种思路是寻求a
n
>0、a
n?1
<0 ,即:由d<0 知道a
1
>a
2
>?>a
13
,由S
13
=13a
7
<0得a
7
<0,由S
12

6(a< br>6
+a
7
)>0得a
6
>0。所以,在S
1
、S
2
、?、S
12
中,S
6
的值最大。
例4. 如图,AB是圆O的直径,PA垂直于圆O所在平面,C是圆周上任一点,设∠BAC=θ,PA=AB=2r, 求异
面直线PB和AC的距离。
【分析】 异面直线PB和AC的距离可看成求直线PB上任 意一点到AC的距离的最小值,从而设定变量,建立目
标函数而求函数最小值。



P

22222222
M
∴MD=x+[(2r-x)sinθ]=(sin+1)x-4rsinθx+4rsin
A H B
θ
D C
【解】 在PB上任取一点M,作MD⊥AC于D,MH⊥AB于H,
设MH=x,则MH⊥平面ABC,AC⊥HD 。
2rsin
2
θ
2
4r
2
sin
2
θ
=(sinθ+1)[x-]+ < br>1?sin
2
θ
1?sin
2
θ
2
2rsi nθ
2rsin
2
θ
即当x=时,MD取最小值为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2
1?sin
2
θ
1?sinθ
【注】 本题巧在将立体几 何中“异面直线的距离”变成“求异面直线上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并设立合适
的变量将问题变成代 数中的“函数问题”。一般地,对于求最大值、最小值的实际问题,先将文字说明转化成数学
语言后,再 建立数学模型和函数关系式,然后利用函数性质、重要不等式和有关知识进行解答。比如再现性题组第
8 题就是典型的例子。
例5. 已知△ABC三内角A、B、C的大小成等差数列,且tgA?tgC= 2+
3
,又知顶点C的对边c上的高等于
4
3
,求△ABC的三边a 、b、c及三内角。
【分析】已知了一个积式,考虑能否由其它已知得到一个和式,再用方程思想求解。
【解】 由A、B、C成等差数列,可得B=60°;
由△ABC中tgA+tgB+tgC=tgA?tgB?tgC,得
tgA+tgC=tgB(tgA?tgC-1)=
3
(1+
3
)
设tgA、tgC是方程x-(
3
+3)x+2+
3
=0的两根,解 得x
1
=1,x
2
=2+
3

设A3
, ∴A=
2
π

,C=
4
12
由此容易得到a= 8,b=4
6
,c=4
3
+4。
【注】本题的解答关键是利用“△ ABC中tgA+tgB+tgC=tgA?tgB?tgC”这一条性质得到tgA+tgC,从而设
立方程求出tgA和tgC的值,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6. 若(z-x) -4(x-y)(y-z)=0,求证:x、y、z成等差数列。
【分析】 观察题设,发现正好是判别式b-4ac=0的形式,因此联想到构造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求解。
【证明】 当x=y时,可得x=z, ∴x、y、z成等差数列;
当x≠y时,设方程( x-y)t-(z-x)t+(y-z)=0,由△=0得t
1
=t
2
,并易 知t=1是方程的根。
∴t
1
?t
2

2
22
y?z
=1 , 即2y=x+z , ∴x、y、z成等差数列
x?y
【注】一般地,题设条件中如果已经具备或经过变形整理后具备了“x
1
+x< br>2
=a、x
1
?x
2
=b”的形式,则可以
利用根与 系数的关系构造方程;如果具备b-4ac≥0或b-4ac≤0的形式,可以利用根的判别式构造一元二次方< br>程。这种方法使得非方程问题用方程思想来解决,体现了一定的技巧性,也是解题基本方法中的一种“构造 法”。
例7. △ABC中,求证:cosA?cosB?cosC≤
22
1

8



【分析】考虑首先使用三角公式进行变形,结合三角形中有关的性 质和定理,主要是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变形后再通过观察式子的特点而选择和发现最合 适的方法解决。
【证明】 设k=cosA?cosB?cosC=
2
11
[cos(A+B)+cos(A-B)]?cosC=[-cosC+cos(A-B)]cosC
22
整理得:cosC-cos(A-B)?cosC+2k=0,即看作关于cosC的一元二次方程 。
∴ △=cos(A-B)-8k≥0 即 8k≤cos(A-B)≤1
∴ k≤
22
11
即cosA?cosB?cosC≤
88
【注】本题 原本是三角问题,引入参数后,通过三角变形,发现了其等式具有“二次”特点,于是联想了一元
二次方 程,将问题变成代数中的方程有实解的问题,这既是“方程思想”,也体现了“判别式法”、“参数法”。 此题的另外一种思路是使用“放缩法”,在放缩过程中也体现了“配方法”,具体解答过程是:cosA?c osB?cosC
cos(A?B)
2
1111
2
=[cos(A+ B)+cos(A-B)]?cosC =-cosC+cos(A-B)?cosC=- [cosC-]+
2222
2
111
22
cos(A-B)≤cos(A-B) ≤。
888
1?2
x
?4
x
a
例8. 设f(x)=lg,如果当x∈(-∞,1]时f(x)有意义,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
1 ?2
x
?4
x
a
xx
【分析】当x∈(-∞,1]时f(x )=lg有意义的函数问题,转化为1+2+4a>0在x∈(-∞,1]上
3
恒成立的不等式 问题。
【解】 由题设可知,不等式1+2+4a>0在x∈(-∞,1]上恒成立,
xx
1
2x
1
x
即:()+()+a>0在x∈(-∞,1]上恒成立。
22
1
x
11
2
设t=(), 则t≥, 又设g(t)=t+t+a,其对称轴为t=-
222
111
2
13
2
∴ t+t+a=0在[,+∞)上无实根, 即 g()=()++a>0,得a>-
22224
3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a>-。
4
【注】对于不等式恒 成立,引入新的参数化简了不等式后,构造二次函数利用函数的图像和单调性进行解决问
题,其中也联系 到了方程无解,体现了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一般地,我们在解题中要抓住二次函数及图像、二次
不等式 、二次方程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将问题进行相互转化。
1
2x
1
x
1
x
)+()+a>0在x∈(-∞,1]上恒成立的问题时,也可使用“分离参数法”: 设t=(),
222
13
3
2
t≥,则有a=-t-t∈(-∞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a>-。其中最后得到a的范围,是利用了二次函
24
4
在解决不等式(
数在某区间上值域的研究,也可属应用“函数思想”。
Ⅲ、巩固性题组:
1. 方程sin2x=sinx在区间(0,2π)内解的个数是_____。
A. 1 B. 2 C. 3 D. 4
2. 已知函数f(x)=|2-1|,af(c)>f(b),则_____。
x



A. a<0,b<0,c>0 B. a<0,b>0,c>0 C. 2
2
?a
<2 D. 2+2<2
cac
3. 已知函数f(x)=log
a
(x-4x+8), x∈[0,2]的最大值为-2,则a=_____。
A.
1
B.
1
C. 2 D. 4
24
4.已知{a
n
}是等比数列,且a
1
+a
2
+a
3
=18,a
2
+a
3
+a
4
=-9,S
n
=a
1
+a
2
+?+a
n
,那么
lim
S
n
等于
n→∞
_____。
A. 8 B. 16 C. 32 D. 48
5.等差数列{a
n
}中,a
4< br>=84,前n项和为S
n
,已知S
9
>0,S
10
< 0,则当n=______时,S
n
最大。
6. 对于满足0≤p≤4的所有实数p,使不等式x+px〉4x+p-3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7.若关于x的方程|x-6x+8|=a恰有两个不等实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____。
8.已知点A(0,1)、B(2,3)及抛物线y=x+mx+2,若抛物线与线段AB 相交于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9.已知实数x、y、z满足等式x+y+z=5和xy+yz+zx=3,试求z的取值范围。 2
10.已知lg
a
-4?lg
a
?lg
b
= 0,求证:b是a、c的等比中项。
2
2
2
cbc
11.设α、β 、γ均为锐角,且cosα+cosβ+cosγ+2cosα?cosβ?cosγ=1,求证:α+β+γ=
π 。
12.当p为何值时,曲线y=2px (p>0)与椭圆
1
(x― 2―
p
)+y=1有四个交点。(88年全国高考)
222
222
4
2
13.已知关于x的实系数二次方程x+ax+b=0有两个实数根α、β。证明:
①. 如果|α|<2,|β|<2,那么2|a|<4+b且|b|<4;
②. 如果2|a|<4+b且|b|<4,那么|α|<2,|β|<2 。 (93年全国理)
14. 设f(x)是定义在区间(-∞,+∞)上以2为周期的函数,对k∈Z,用I
k
表示区间(2 k-1,2k+1],已知当x∈I
0
时,f(x)=x。 ①.求f(x)在I
k
上的解析表达式; ②.对自然数k,求集合M
k
={a|使方程f(x)=ax在I
k
上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89年全国理)
四、等价转化思想方法
等价转化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的一种 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不断的转化,把
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甚至模式法、简单 的问题。历年高考,等价转化思想无处不见,我
们要不断培养和训练自觉的转化意识,将有利于强化解决 数学问题中的应变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
转化有等价转化与非等价转化。等价转化要求转 化过程中前因后果是充分必要的,才保证转化后的结果仍为原
问题的结果。非等价转化其过程是充分或必 要的,要对结论进行必要的修正(如无理方程化有理方程要求验根),
它能给人带来思维的闪光点,找到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转化的等价性与非等价性的不同要
求,实施等价转化时确保 其等价性,保证逻辑上的正确。
著名的数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C.A.雅洁卡娅曾在一次向数学奥林 匹克参赛者发表《什么叫解题》的演讲时提
出:“解题就是把要解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数学的解题 过程,就是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转换过
程。
等价转化思想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灵 活性和多样性。在应用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时,没有一个统
一的模式去进行。它可以在数 与数、形与形、数与形之间进行转换;它可以在宏观上进行等价转化,如在分析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普通语言向数学语言的翻译;它可以在符号系统内部实施转换,即所说的恒等变形。消去法、
2
2



换元法、数形结合法、求值求范围问题等等,都体现了等价转化思想,我 们更是经常在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进
行等价转化。可以说,等价转化是将恒等变形在代数式方面的形 变上升到保持命题的真假不变。由于其多样性和灵
活性,我们要合理地设计好转化的途径和方法,避免死 搬硬套题型。
在数学操作中实施等价转化时,我们要遵循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标准化的原则,即 把我们遇到的问题,
通过转化变成我们比较熟悉的问题来处理;或者将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变成比较 简单的问题,比如从超越式到
代数式、从无理式到有理式、从分式到整式?等;或者比较难以解决、比较 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比较直观的问题,
以便准确把握问题的求解过程,比如数形结合法;或者从非标准型 向标准型进行转化。按照这些原则进行数学操作,
转化过程省时省力,有如顺水推舟,经常渗透等价转化 思想,可以提高解题的水平和能力。
Ⅰ、再现性题组:
1. f(x)是R上的奇函数,f (x+2)=f(x),当0≤x≤1时,f(x)=x,则f(7.5)等于_____。
A. 0.5 B. -0.5 C. 1.5 D. -1.5
2.设f(x)=3x-2,则f
?1
[f(x)]等于______。
1
x?8
A. B. 9x-8 C. x D.
3x?2
9
3. 若m、n、p、q∈R且m+n=a,p+q=b,ab≠0,则mp+nq的最大值是______。
2222
a?b
ab
a
2
?b
2
A. B.
ab
C. D.
2
a?b
2
4. 如果复数z满足|z+i|+|z-i|=2,那么|z+i+1|的最小值为______。
A. 1 B.
2
C. 2 D.
5

x
2
y
2
221
5. 设椭圆
2

2
=1 (a>b>0)的半焦距为c,直线l过(0,a)和( b,0),已知原点到l的距离等于c,
b
a
7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 。
11
3
2
A. B. C. D.
42
3
2
6. 已知三棱锥S-ABC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SA= 5,SB=4,SC=3,D为AB的中点,E为AC的中点,则四棱锥
S-BCED的体积为____ _。
2535
15
A. B. 10 C. D.
22
2
【简解】1小题:由已知转化为周期为2,所以f(7.5)=f(- 0.5)=-f(0.5),选B;
2小题:设f(x)=y,由互为反函数的值域与定义域的关系,选C;
m
2
?p
2
n
2
?q
2
3小题:由mp+nq≤+容易求解, 选A;
22
4小题:由复数模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法求解,选A;
221c42
5小题:ab=?
a
2
?b
2
,变形为12e-3 1e+7=0,再解出e,选B;
7
6小题:由S
?ADE

Ⅱ、示范性题组:
1
S和三棱椎的等体积转化容易求,选A。
4
?ABC



例1. 若x、y、z∈R且x+y+z=1,求(
?
1
1
1
-1)( -1)( -1)的最小值。
x
z
y
【分析】由已知x+y+z=1而联想 到,只有将所求式变形为含代数式x+y+z,或者运用均值不等式后含xyz
的形式。所以,关键是将 所求式进行合理的变形,即等价转化。
【解】(
1
1
1
1
-1)( -1)( -1)=(1-x)(1-y)(1-z)
x
z
y
xyz

1
1
(1-x-y-z+xy+yz+zx-xyz)=(xy+yz+zx-xyz) < br>xyz
xyz

3
1
1
1
3
1++-1≥3
3
-1=-1≥-1=9
3
x?y?z
x
y
z
xyz
xyz
3
1
1
1
【注】对所 求式进行等价变换:先通分,再整理分子,最后拆分。将问题转化为求++的最小值,则不
x
y
z
难由平均值不等式而进行解决。此题属于代数恒等变形题型,即代数式在形变中保持值不变。
例2. 设x、y∈R且3x+2y=6x,求x+y的范围。
【分析】 设k=x+y,再 代入消去y,转化为关于x的方程有实数解时求参数k范围的问题。其中要注意隐
含条件,即x的范围。
【解】由6x-3x=2y≥0得0≤x≤2。
设k=x+y,则y=k-x,代入已知等式得:x-6x+2k=0 ,
即k=-
22222
22
22
2222
1
2
x+3x,其对称轴为 x=3。
2
222
由0≤x≤2得k∈[0,4]。
所以x+y的范围是:0≤x+y≤4。
【另解】 数形结合法(转化为解析几何问题):
2
y
2
22
由3x+2y=6x得(x-1)+=1,即表示如图所 示椭圆,其一个顶点在坐标原点。x+y的范围就是椭
3
2
222
圆上的点到 坐标原点的距离的平方。由图可知最小值是0,距离最大的点是以原点为圆心的圆与椭圆相切的切点。设
圆方程为x+y=k,代入椭圆中消y得x-6x+2k=0。由判别式△=36-8k=0得k=4,所以x+ y的范围是:
0≤x+y≤4。
【再解】 三角换元法,对已知式和待求式都可以进行三角换元(转化为三角问题):
22
22222< br>?
x?1?cos
?
y
?
222
由3x+2y=6x 得(x-1)+=1,设
?
,则
6
3
sin
?
?
y?
2
?
2
2



331
2 2
x+y=1+2cosα+cosα+sinα=1++2cosα-cosα
222
15
2
=-cosα+2cosα+∈[0,4]
22
222
所以x+y的范围是:0≤x+y≤4。
【注】本题运用多种方 法进行解答,实现了多种角度的转化,联系了多个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此题还可以利用均 值换元法进行解答。各种方法的运用,分别将代数问题转化为了其它问题,属于问题转换题型。
例3. 求值:ctg10°-4cos10°
【分析】分析所求值的式子,估计两条途径:一是将函数名化为相同,二是将非特殊角化为特殊角。 < br>【解一】ctg10°-4cos10°=
2222
cos10°
cos10° ?4sin10°cos10°
-4cos10°=
sin10°
sin10°
sin80°?2sin20°sin80°?sin20°?sin20°

sin10°sin10°
2cos50°sin30°?sin20°
sin40°?si n20°
2cos30°sin10°
===
3

sin10°sin10°
sin10°

(基本过程:切化弦→通分→化同名→拆项→差化积 →化同名→差化积)
【解二】ctg10°-4cos10°=
cos10°
cos 10°?4sin10°cos10°
-4cos10°=
sin10°
sin10 °
1
2?sin80°?2sin20°
sin80°?2sin20°
2< br>==
sin10°
sin10°

2cos60°sin80°?2 sin20°
sin140°?sin(?20°)?2sin20°

sin10 °
sin10°
sin140°?sin20°
2cos80°sin60°
==
3

sin10°
sin10°

(基本过程:切化弦 →通分→化同名→特值代入→积化和→差化积)
【解三】ctg10°-4cos10°=
c os10°
cos10°?4sin10°cos10°
-4cos10°=
sin 10°
sin10°

sin80°?2sin20°sin(60??20?)?2 sin20°

sin10°sin10°
3113
cos20??sin 20??2sin20°3(cos20??sin20?)
2222
==
sin1 0°sin10°

3cos(60??20?)

3

sin10°

(基本过程:切化弦→通分→化同名→拆角80°→和差角公式)



【注】无条件三角求值问题,是高考中常见题型,其变换过程是等价转化思想 的体现。此种题型属于三角变换
型。一般对,对于三角恒等变换,需要灵活运用的是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式、诱导公式、和差角公式、倍半角公式、
和积互化公式以及万能公式,常用的手段是:切割化弦、拆角 、将次与升次、和积互化、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
化特殊角等等。对此,我们要掌握变换的通法,活 用2公式,攻克三角恒等变形的每一道难关。
例4. 已知f(x)=tgx,x∈(0,
ππ
),若x
1
、x
2
∈(0, )且x
1
≠x
2

22
x
1
?x
2
1
求证:[f(x
1
)+f(x
2
)]>f() (94年全国高考)
22
【分析】从问题着手进行思考,运用分析法,一步步探求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
【证明】
x
1
?x
2
x
1
?x
2
1
1
[f(x
1
)+f(x
2
)]>f()
?
[tgx
1
+tgx
2
]>tg
2
222
1
sinx
1
1
sin(x
1
?x
2
)
sinx
2
sin(x
1
?x
2
)s in(x
1
?x
2
)
+)>
?
>
?
(
2
cosx
1
cosx
2
1?cos(x
1
?x
2
)
2
cosx
1
cosx
2< br>1?cos(x
1
?x
2
)
?
1+cos(x1
+x
2
)>2cosx
1
cosx
2

?
1+cosx
1
cosx
2
+sinx
1sinx
2
>2cosx
1
cosx
2

?
cosx
1
cosx
2
+sinx
1
sinx
2
<1
?
cos(x
1
-x
2
)<1
x
1
?x
2
1
由已知显然cos(x
1
-x
2
)<1成立,所以[f (x
1
)+f(x
2
)]>f()
2
2
【注】 本题在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每一步实施的都是
S

等价转化。此种题型属于分析证明型。
例5. 如图,在三棱锥S- ABC中,S在底面上的射影N位于底面的
A M
高CD上,M是侧棱SC上的一点,使截面MAB与底面所成角等于∠NSC。

D N C
求证:SC垂直于截面MAB。(83年全国高考)
B
【分析】 由三垂线定理容易证明SC⊥AB,再在平面SDNC中利用平
面几何知识证明SC⊥DM。
【证明】由已知可得:SN⊥底面ABC,AB⊥CD,CD是斜线SC在底面AB的射影,
∴ AB⊥SC。
∵ AB⊥SC、AB⊥CD
∴ AB⊥平面SDNC
∴ ∠MDC就是截面MAB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
由已知得∠MDC=∠NSC
又∵ ∠DCM=∠SCN
∴ △DCM≌△SCM
∴ ∠DMC=∠SNC=Rt∠
即 SC⊥DM
所以SC⊥截面MAB。
【注】立 体几何中有些问题的证明,可以转化为平面几何证明来解决,即考虑在一个平面上的证明时运用平面
几何 知识。
Ⅲ、巩固性题组:
1. 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ABEF成90°的二面角,则AC与BF所成的角为_____。
A. 45° B. 60° C. 30° D. 90°
2. 函数f(x)=|lgx|,若0f(b),则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_____。
A. ab≤1 B. ab<1 C. ab>1 D. a>1且b>1
3.
lim
[
1?2???n

1?2???(n?1)
] (n∈N)的值为______。
n→∞



A.
2
B.
2
C. 0 D. 1
2
4. (a+b+c)展开式的项数是_____。
A. 11 B. 66 C. 132 D. 3
5. 已知长方体ABCD-A’B’C ’D’中,AA’=AD=1,AB=
3
,则顶点A到截面A’BD的距离是_______。
6. 已知点M(3cosx,3sinx)、N(4cosy,4siny),则|MN|的最大值为 _________。
7. 函数y=
x

1?x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
8. 不等式log
8
(x+x+3)>log
2
(x+2)的解是_______ _____。
9.设x>0,y>0,求证:(x+y)>(x+y) (86年上海高考)
10. 当x∈[0,
π
]时,求使cosx-mcosx+2m-2>0恒成立的实数m的取值范围。
2
22
3
10
10
1
2
33
1
3< br>2
11. 设△ABC的三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三边a、b、c顺次成等 差数列,求复数z=[cos(π

A
)+isin(π+
A
)]? [sin(


C
)+icos(


C)]的辐角主值argz的最大值。
22
2
2
2
2
12. 已知抛物线C:y=(t+t-1) x-2(a+t)x+(t+3at+b)对任何实数t都与x轴交于P(1,0)点,又
设抛物线C与 x轴的另一交点为Q(m,0),求m的取值范围。

一、应用问题
应用问题的“ 考试要求”是考查考生的应用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要求
分解为三 个要点:
1、要求考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信息社会,讲究联系实际,重视数学在生产、生活及科学中 的应用,明确“数
学有用,要用数学”,并积累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
2、考查理解语言的能 力,要求考生能够从普通语言中捕捉信息,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以数学语言为工
具进行数学思维 与交流。
3、考查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并能运用“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求解。
对应用题,考生的弱点主要表现在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关键 是提
高阅读能力即数学审题能力,审出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式,要求我们读懂材料,辨析文字叙述所 反应的实际背
景,领悟从背景中概括出来的数学实质,抽象其中的数量关系,将文字语言叙述转译成数学 式符号语言,建立对应
的数学模型解答。可以说,解答一个应用题重点要过三关:一是事理关,即读懂题 意,需要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是文理关,即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三是数理关,即构建 相应的数学模型,构建之后还需要扎实的
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数理能力。
求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四步法):
1、读题:读懂和深刻理解,译为数学语言,找出主要关系;
2、建模:把主要关系近似化、形式化,抽象成数学问题;
3、求解:化归为常规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求解;
4、评价:对结果进行验证或评估,对错误加以调节,最后将结果应用于现实,作出解释或验证。 在近几年高考中,经常涉及的数学模型,有以下一些类型:数列模型、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三角模型、排
列组合模型等等。
Ⅰ、再性性题组: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分裂 一次(一个分裂为两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繁殖成______。
(94年全国高考)
A. 511个 B. 512个 C. 1023个 D. 1024个
2.如图,以墙为一边,用篱笆围成长方形的场地,并用平行于一边的篱笆隔开,已知篱
笆的总长为定值L,这块场地的长为_______时,场地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_________ 。
2222



(82年全国高考)
3.圆柱轴截面的周长L为定值,那么圆柱体积的最大值是_______。(93年全国高考)
A. (
L
3
L
3
L
3
1
L
3
)π B. ()π C. ()π D. 2()π
6
4
9
24
4.在半径为30m的圆形广场中央上空,置一个照明光 源,射向地面的光呈圆锥形,且其轴截面顶角为120°,
若要光源恰好照亮整个广场,则其高度应为_ ______。(精确到0.1m) (93年全国高考)
5.甲、乙、丙、丁四个公司承包8项工 程,甲公司承包3项,乙公司承包1项,丙、丁公司各承包2项,共有
_______种承包方式。(8 6年全国高考)
【简解】1小题:答案B;
l?x1l
2
l
l< br>2
2小题:设长x,面积S=x?≤(),答案:长为,最大面积;
3322
12
l?4rl
2
=πr(-2r)≤π(
22
r?r?
3 小题:V=πr
4小题:由
2
l
?2r
2
3
),选 A;
3
30
=tg60°得h=10
3
≈17.3;
h
12
5小题:C
3
8
C
5
C
4
= 1680。
Ⅱ、示范性题组:
例1.某地现有耕地10000公顷,规划10年后粮食单产 比现有增加22%,人均粮食产量比现在提高10%,如
果人口年增长率为1%,那么耕地每年至多只能 减少多少公顷(精确到1公顷)? (96年全国高考)
(粮食单产=
总产量
总产量
; 人均粮食产量=)
耕地 面积
总人口数
【分析】此题以关系国计民生的耕地、人口、粮食为背景,给出两组数据,要求考 生从两条线索抽象数列模型,
然后进行比较与决策。
【解】1.读题:问题涉及耕地面积、粮 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人口数及三个百分率,其中人均粮食占有
量P=
粮食单产?耕地面 积
, 主要关系是:P
实际
≥P
规划

总人口数2.建模:设耕地面积平均每年至多减少x公顷,现在粮食单产为a吨/公顷,现在人口数为m,则现在占有 量
a?10
4
104
为,10年后粮食单产为a(1+0.22),人口数为 m(1+0.01),耕地面积为(10-10x)。
m
a(1?0.22)(10
4
?10x)
a?10
4
∴ ≥(1+0.1)
m
m(1?0.01)
10
即 1.22(10-10x)≥1.1?10?(1+0.01)
4410
11.
310
3.求解: x≤10-?10?(1+0.01)
122.
3
∵ (1+0.01)=1+C
10
?0.01+C< br>10
?0.01+C
10
?0.01+?≈1.1046
∴ x≤10-995.9≈4(公顷)
4.评价:答案x≤4公顷符合控制耕地减少的国情,又验算无破,故可作答。(答略)
【另解】1.读题:粮食总产量=单产?耕地面积; 粮食总占有量=人均占有量?总人口数;
而主要关系是: 粮食总产量≥粮食总占有量
3
10
12
2
3
3



2. 建模:设耕地面积平均每年至多减少x公顷,现在粮食单产为a吨/公顷,现在人口数为m,则现在占有量
a?10
4
104
为,10年后粮食单产为a(1+0.22),人口数为m(1+ 0.01),耕地面积为(10-10x)。
m
a?10
4
10
∴ a(1+0.22)?(1O-10x)≥?(1+0.1)?m(1+0.01)
m
4
3.求解: x≤10-
10
3
11.
310
?10?(1+0.01)
122.
23
23
∵ (1+0.01)=1+C
1
10
?0.01+C
10
?0.01+C
10
?0.01+?≈1.10 46
3
∴ x≤10-995.9≈4(公顷)
4.评价:答案x≤4公顷符合控制耕地减少的国情,又验算无破,故可作答。(答略)
【注 】本题主要是抓住各量之间的关系,注重3个百分率。其中耕地面积为等差数列,总人口数为等比数列模
型,问题用不等式模型求解。本题两种解法,虽都是建立不等式模型,但建立时所用的意义不同,这要求灵活掌握 ,
还要求对指数函数、不等式、增长率、二项式定理应用于近似计算等知识熟练。此种解法可以解决有关 统筹安排、
最佳决策、最优化等问题。此种题型属于不等式模型,也可以把它作为数列模型,相比之下, 主要求解过程是建立
不等式模型后解出不等式。
在解答应用问题时,我们强调“评价”这一步 不可少!它是解题者的自我调节,比如本题求解过程中若令1.01
10
≈1,算得结果为x≤ 98公顷,自然会问:耕地减少这么多,符合国家保持耕地的政策吗?于是进行调控,检查发现
是错在1 .01的近似计算上。
例2.已知某市1990年底人口为100万,人均住房面积为5m,如果该市 每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每年平
均新建住房面积为10万m,试求到2000年底该市人均住房面积 (精确到0.01)?(91年上海高考)
【分析】城市每年人口数成等比数列,每年住房总面积成等 比数列,分别写出2000年后的人口数、住房总面积,
从而计算人均住房面积。
【解】1. 读题:主要关系:人均住房面积=
2
2
10
总住房面积

总 人口数
100?10
4
?5?10?10
4
?10
2.建模 :2000年底人均住房面积为
100?10
4
?(1?2%)
10
3.求解:化简上式=
10
6

102.
10
2
2
∵ 1.02=1+C
10
?0 .02+C
10
?0.02+C
10
?0.02+?≈1.219
13
3
6
∴ 人均住房面积为≈4.92
102.
10< br>4.评价:答案4.92符合城市实际情况,验算正确,所以到2000年底该市人均住房面积为4.92 m。
【注】一般地,涉及到利率、产量、降价、繁殖等与增长率有关的实际问题,可通过观察、分析、 归纳出数据
成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然后用两个基础数列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种题型属于应用问题中的 数列模型。
例3.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千米/时,已 知汽车每小时的运
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 v(千米/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
固定部分为a元。
2



① 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千米/时)的函数,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
② 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 (97年全国高考)
【分析】几个 变量(运输成本、速度、固定部分)有相互的关联,抽象出其中的函数关系,并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读题)由主要关系:运输总成本=每小时运输成本?时间,
(建模)有y=(a+bv)
2
S

v
a
(解题) 所以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千米/时)的函数关系式是:y=S(+bv),其中函数的
v
定义域是v∈(0,c]。
a
a
b
整理函数有y=S(+bv)=S(v+),
v
v
k
由函数y=x+ (k>0)的单调性而得:
x
aa
bb

a
≥c时,则v=c时,y取最小值。
b
aaa< br>综上所述,为使全程成本y最小,当bbb
【注】对于实际应用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目标函数,然后运用解(证)不等式的方法求出函数 的最大值或最小
值,其中要特别注意蕴涵的制约关系,如本题中速度v的范围,一旦忽视,将出现解答不 完整。此种应用问题既属
于函数模型,也可属于不等式模型。
例4.如图,假设河的一条岸边为直线MN,AC⊥MN于C,点B、D
A
在MN上,现将货物从A地经陆地AD于水陆BD运往B地,已知AC=

10km,BC=30km,又陆地单位距离的运价是水陆单位距离运价的2倍,
M C D B
为使运费最少,D点应选在距C点多远处?
【分析】设∠ADC= α后,将AD、BC用α表示,进而将运费表示成
α的函数是,再求运费最小值等。
【解】设∠ADC=α,则AD=
10
,BD=30-10ctgα,
sin
?
10

sin
?
设水路每km的运费为1 ,则运费y=(30-10ctgα)+2?
=10(3-
cos
?
22?c os
?
+)=10(3+)
sin
?
sin
?
s in
?
2?cos
?
设t=,即t?sinα+cosα=2,有
t
2
?1
sin(α+θ)=2,
sin
?

t< br>2
?1
≥2即t≥
3

1
3
当t=
3
时,2-cosα=
3
sinα即sinα+cosα=1,
2
2
∴ sin(α+30°)=1,即α=60°。
∴ CD=10ctgα=
103
km
3



综上所述,D点应选在距C点
103
km时运费最少。
3
【注】作 为工具学科的三角,跨学科的应用是它的特点,不少物理学、工程测量、航海航空等应用题都可以转
化为 三角函数来解决,或者运用解三角形中的基本知识和手段进行解答,此种题型属于应用问题中的三角模型。 在解答应用问题中,最常见的是以上的几种模型,即: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数列模型、三角模型。此外,
其它的几种应用问题模型有:与排列组合有关的应用问题,特征比较明显,属于排列组合模型,解答时一 定要分清
楚是分类还是分步,是排列还是组合,是否有重复和遗漏;与光学、力学、轨迹等有关方面的应 用问题,可通过建
立适当的坐标系,运用曲线的知识来建立数学模型来解答,且曲线研究主要是二次曲线 ,所以可称之为二次曲线模
型。
Ⅲ、巩固性题组:
1.某商品降价10%后,欲恢复原价,则应提价为______。
A. 10% B. 9% C. 11% D. 11
1

9
2.某 工厂去年12月的月厂值为a,已知月平均增长率为P,则今年12月厂值比去年同期增加的倍数是______ 。
A. (1+P)-1 B. (1+P) C. (1+P) D. 12P
3.将一半径为R的木球加工成一正方形木块,则木块的最大体积为______。
A.
8
27
8
3
R B.
9
33
8
3
3
3
R C. R D.
98
121211
3
R
3
4.在北纬45°圈上有 甲、乙两地,它们分别在东经50°与140°的圈上,设地球半径为R,则甲、乙两地的球
面距离为_ _____。
A.
1
πR B.
1
πR C.
π
R D.
2
πR
23
4
2
5.某种商品分两次提价,有三种提价方 案,方案甲是:第一次提价p%,第二次提价q%;方案乙是:第一次提
价q%,第二次提价p%;方案 丙是:第一次提价
p?q
%,第二次提价
p?q
%,已知p>q>0,则上述 三个方案中______。
22
A.方案甲提价最多 B.方案乙提价最多 C.方案丙提价最多 D.以上都不对
6.假设国家收购某种农产品的价格是120元/担,其 中征税标准为每100元征8元(叫税率8个百分点,即8%),
计划可收购m万担。为了减轻农民负担 ,决定把税率降低x个百分点,预计收购量可增加2x个百分点。 ① 写
出税收y(万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 ② 要使此项税收在税率调节后不低于原计划的78%,试确定x的范围。
7.某单位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为 职工购买40套住房,共需1150万元。购买当天先付150万元,以后每月的这一
天都交付50万元 ,并加付欠款利息,月利率为1%。若交付150万元后的第一个月开始算分期付款的第一个月,问
分期 付款的第10个月应该付多少钱?全部货款付清后,买这40套住房实际花了多少钱?
8.公园要建造一个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安装一个花形柱子OA,O恰在

水面中心,OA=1.25米,安置在柱子顶端A处的喷头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
A
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且在过OA的任一平面上抛物线路径如图所示,为使水流形状较

为漂亮,设计成水流在到OA的距离为1米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25米,如果不计其他

因素,那么水池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才能使喷出的水流不致落到池外?(97年上海高
O 水面
考)
9.电灯挂在圆桌的正中央上空,光学定律指出:桌边A处的照度I与 射到点A的光线与桌面的夹角θ的正弦成
正比,与点A到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已知桌面半径r=0 .5米,当电灯离桌面1米时,桌边A处的照度为I
0

① 试把照度I表示为角θ的函数; ② 怎样选择电灯悬挂的高度h,才能使桌边处最亮?
10.国际足 联规定法国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场地长105米、宽68米,足球门宽7.32米、高2.44米,试确定边锋最佳射门位置(边锋在足球场地长边上移动,最佳射门位置应使边锋看足球门的水平视角θ最大)。 (精确到
1米)
二、探索性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要求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培养全面发展的
开拓型、创造型人 才。在这种要求下,数学教学中开放型问题随之产生。于是,探索性问题成了近几年来高考命题
中的热点 问题,它既是高等学校选拔高素质人材的需要,也是中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开拓能力的任
务所要求的。实际上,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猜想、概括、推证
的探索过程,其探索方法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是今后数学教育的重要方向。
一般地,对 于虽给出了明确条件,但没有明确的结论,或者结论不稳定,需要探索者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
结论或 判断结论的问题(探索结论);或者虽给出了问题的明确结论,但条件不足或未知,需要解题者寻找充分条
件并加以证明的问题(探索条件),称为探索性问题。此外,有些探索性问题也可以改变条件,探讨结论相应发 生
的变化;或者改变结论,探讨条件相应发生的变化;或者给出一些实际中的数据,通过分析、探讨解决 问题。
探索性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猜想归纳型、存在型问题、分类讨论型。
猜想归纳 型问题是指在问题没有给出结论时,需要从特殊情况入手,进行猜想后证明其猜想的一般性结论。它
的思 路是:从所给的条件出发,通过观察、试验、不完全归纳、猜想,探讨出结论,然后再利用完全归纳理论和要求对结论进行证明。其主要体现是解答数列中等与n有关数学问题。
存在型问题是指结论不确定的 问题,即在数学命题中,结论常以“是否存在”的形式出现,其结果可能存在,
需要找出来,可能不存在 ,则需要说明理由。解答这一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先假设结论不存在,若推论无矛盾,则
结论确定存在; 若推证出矛盾,则结论不存在。代数、三角、几何中,都可以出现此种探讨“是否存在”类型的问
题。
分类讨论型问题是指条件或者结论不确定时,把所有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后,找出满足条件的条件或结论 。此
种题型常见于含有参数的问题,或者情况多种的问题。
探索性问题,是从高层次上考查学 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题型,正确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桥梁
和向导,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归 纳与猜想、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与非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
法才能得到解决,我 们在学习中要重视对这一问题的训练,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开拓能力。
Ⅰ、再现性题组:
1.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1?2+2?3+?+n(n+1)=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 论。 (89年全国理)
2.已知数列
222
n(n?1)
2
(a n+bn+c)对一切自然数n
12
8?28?n
8?1
,?,
22
22
22
,?。S
n
为其前n项和,求S
1
、S< br>2
、S
3
、S
4
,推测
1?3
3?5
(2n?1)?(2n?1)
S
n
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93年全国理)
【简解】1题:令n=1、2、3代入已知等式列出方程组,解得a=3、b=11 、c=10,猜测a、b、c的值对所
有的n∈N都成立,再运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属于是否存在 型问题,也可属于猜想归纳型问题)
82448
80
(2n?1)
2
?1
2题:计算得到S
1
=、S
2
=、S
3
=、 S
4
=,观察后猜测S
n
=,再运用数学归纳法
92549
81
(2n?1)
2
进行证明。
Ⅱ、示范性题组:
【例1】已知 方程kx+y=4,其中k为实数,对于不同范围的k值,分别指出方程所代表图形的类型,并画
出曲线 简图。(78年全国高考题)
【分析】由圆、椭圆、双曲线等方程的具体形式,结合方程kx+y=4 的特点,对参数k分k>1、k=1、0k=0、k<0五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由方程kx+y=4,分k>1、k=1、022
22
22
① 当k>1时,表示椭圆,其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a=2,b=
2
;
k



② 当k=1时,表示圆,圆心在原点,r=2;
③ 当0④ 当k=0时,表示两条平行直线 y=±2;
⑤ 当k<0时,表示双曲线,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
所有五种情况的简图依次如下所示:
y y y y y

x x x x x
【注】分类
讨论型问题,把
所有情况分类
讨论后,找出满
足条件 的条件
2
,b=2;
k
或结论。
y
2
【例2】给定双曲线x-=1, ① 过点A(2,0)的直线L与所给双曲线 交于P
1
及P
2
,求线段P
1
P
2
的中< br>2
2
点P的轨迹方程; ② 过点B(1,1)能否作直线m,使m与所给双曲线交 于两点Q
1
、Q
2
,且点B是线段Q
1
、Q
2
中点?这样的直线m如果存在,求出它的方程;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81年全国高考题)
【分析】两问都可以设直线L的点斜式方程,与双曲线方程联立成方程组,其解就是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 坐标,
再用韦达定理求解中点坐标等。
【解】① 设直线L:y=k(x-2)
?
y?k(x?2)
?
2222

?
2
y
2
消y得(2-k)x+4kx-(2+4k)=0
?
x?
2
?1
?
4k
4k
2
2k
2
∴ x
1
+x
2

2
∴x
p

2
代入直线L得:y
p

2

k?2
k?2k?2
?
2k
2
x?
2
?< br>(x?1)
2
y
2
?
k?2
22

?
消k得2x-4x-y=0即-=1
1
2
4k
?
y?
?
2
k
2
?2
?
(x?1)
2
y
2
线段P
1
P
2
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是:-= 1
1
2
2
② 设所求直线m的方程为:y=k(x-1)+1
?
y?k(x?1)?1
?
2222

?
2
y
2
消y得(2-k)x+(2k-2k)x+2k-k-3=0
?
x?
2
?1
?
2k
2
?2k
∴ x
1
+x
2
==2?2 ∴k=2
2
k?2
代入消y后的方程计算得到:△<0, ∴满足题中条件的直线m不存在。
【注】本题综合性比较强,将解析几何知识进行了横向综合。对于直 线与曲线的交点问题和有关交点弦长及其
中点的问题,一般可以利用韦达定理和根的判别式求解。本题属 于存在型问题,其一般解法是:假设结论不存在,



若推论无矛盾,则结论确定 存在;若推证出矛盾,则结论不存在。在解题思路中,分析法与反证法起了关键作用。
这类问题一般是先 列出条件组,通过等价转化解组。
【例3】设{a
n
}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其前n项 的和为S
n
,并且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a
n
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
S
n
与2的等比中项。 ① 写出数列{a
n
}的前3项; ②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写出推证过程); ③ 令
b
n

1
a
n?1
a
n
(+) (n∈N),求
lim
(b
1
+b
2
+?+b
n< br>-n)。(94年全国高考题)
n→∞
2
a
n
a
n ?1
a
n
?2

2S
n
,由此而求得a
1
、a
2
、a
3
,通过观察猜想a
n
,再用数学归纳 法证明。
2
【分析】由题意容易得到
求出a
n
后,代入不难求出b< br>n
,再按照要求求极限。
a
1
?2
【解】① ∵ =
2S
1

2a
1
∴ a
1
=2
2
a
2
?2
∵ =
2S
2

2( a
1
?a
2
)

2(2?a
2
)
∴ a
2
=6
2
a
3
?2
∵ =
2S< br>3

2(a
1
?a
2
?a
3
)
2(8?a
3
)
∴a
3
=10
2
所以数列{a
n
}的前3项依次为2、6、10。
② 由数列{a
n
}的前3项依次为2、6、10猜想a
n
=4n-2,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
n
=4n-2:
当n=1时,通项公式是成立的;
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有a
k
=4k-2,
a
k
? 2
2

2S
k
,将a
k
=4k-2代入得到:S< br>k
=2k;
2
a
k?1
?2
当n=k+1时,由题 意有=
2S
k?1

2(S
k
?a
k?1
)

2
a
k?1
?2
2222
∴ ()=2(a
k?1
+2k) 即a
k?1
-4a
k?1
+4-16k=0
2
由题意有< br>由a
k?1
>0,解得a
k?1
=2+4k=4(k+1)-2,
所以n=k+1时,结论也成立。
综上所述,上述结论对所有的自然数n都成立。
③ 设c
n
=b
n
-1=
1
a
n?1a
n
14n?24n?2
(+)-1=(+-2)
24n?24n?2
2
a
n
a
n?1
12n?12n?111
[(-1 )+(-1)]=-
22n?12n?12n?12n?1
111111
b
1
+b
2
+?+b
n
-n=c
1
+c
2< br>+?+c
n
=(1-)+(-)+?+(-)=1-
3352n?12n?1 2n?1
1

lim
(b
1
+b
2
+?+ b
n
-n)=
lim
(1-)=1
n→∞n→∞
2n?1



【注】本题求数列的通项 公式,属于猜想归纳型问题,其一般思路是:从最简单、最特殊的情况出发,推测出
结论,再进行严格证 明。第③问对极限的求解,使用了“裂项相消法”,设立新的数列c
n
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 br>此外,本题第②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属于给出数列中S
n
与a
n
的 函数关系式求a
n
,对此类问题我们还可以
直接求解,解答思路是由a
n?1
=S
n?1
-S
n
的关系转化为数列通项之间的递推关系,再发现数 列的特征或者通过构
造新的数列求解。具体的解答过程是:
a
n
?2
11
22

2S
n
,整理得到S
n
=(a
n
+2),所以S
n?1
=(a
n?1
+2),
288
1
22
∴ a
n?1
=S
n?1
- S
n
=[(a
n?1
+2)-(a
n
+2)]
8
由题意有
整理得到(a
n?1
+a
n
)( a
n?1
-a
n
-4)=0
由题意a
n
>0可以 得到:a
n?1
-a
n
-4=0,即a
n?1
-a
n
=4
∴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其中a
1
=2,公差 d=4,即通项公式为a
n
=4n-2。
x
n
(x
n2
?3)
【例4】已知x
1
>0,x
1
≠1,且xn?1
= (n∈N),比较x
n
与x
n?1
的大小。(86年全国理)
3x
n
2
?1
【分析】比较x
n
与x
n?1
的 大小,采用“作差法”,判别差式的符号式,分情况讨论。
x
n
(x
n2
?3)
2x
n
(1?x
n
2
)
【解 】x
n?1
-x
n
=-x
n

3x
n< br>2
?1
3x
n
2
?1
由x
1
>0及 数列{x
n
}的定义可知,x
n
>0,所以x
n?1
-x< br>n
与1-x
n
的符号相同。
假定x
1
<1,当n= 1时,1-x
1
>0;假设n=k时1-x
k
>0,那么当n=k+1时,
2
3
2
(1?x)
x(x?3)
k
kk
2 2
2
1-x
k?1
=1-[]=
2
2
>0,因此对 一切自然数n都有1-x
n
>0,即x
n
n?1
。 < br>2
(3x
k
?1)
3x
k
?1
22
2
假定x
1
>1,当n=1时,1-x
1
<0;假设n=k时1-x
k
<0,那么当n=k+1时,
2
3
2
(1?x
x(x?3)
k
)
kk
22
2
1-x
k?1
=1-[]=
2
2
<0,因此对一切自然数n都有1-x
n
<0, 即x
n
n?1

2
(3x
k
?1)
3x
k
?1
22

所以,对一切自然数n都有x
n
n?1

【注】本题 对1-x
n
的符号的探讨,由于其与自然数n有关,考虑使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一般地,探索性 问
题与自然数n有关时,我们可以用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解出。
Ⅲ、巩固性题组:
1. 设{a
n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
n
是前n项和。 ①. 证明:
lgS
n
?lgS
n?2
n?1
; ②.是否存
2
2
在常数c>0,使得
lg(S
n
?c)?l g(S
n?2
?c)
n?1
-c)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95年全国理)
2



2.已知数列{b
n
}是 等差数列,b
1
=1,b
1
+b
2
+?+b
10< br>=100。
①.求数列{b
n
}的通项; ②.设数列{a
n}的通项a
n
=lg(1+
1
),记S
n
是数列{a< br>n
}的前n项和,试比较S
n

b
n
1
lg b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98年全国高考题)
n?1
2
3.是否存在a、b、 c,使得a
n
=an+bn+c,且满足a
1
=1,3S
n
=(n+2)a
n
,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其中
S
n
=a
1
+a
2
+?+a
n
)?试证明你的结论。
4.已知P< br>n
=(1+x),Q
n
=1+nx+
n(n?1)
x,n∈N ,x∈(-1,+∞),比较P
n
和Q
n
的大小。
n2
2
2
5.已知数列{a
n
}满足关系式a
1
=a (a>0),a
n

2a
n?1
(n≥2,n∈N)。
1?a
n?1
① 用a表示a
2
、a
3
、a
4
; ② 猜想a
n
的表达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6.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b、a、
A y
c成等差数列,b≥c。已知B(-1,0)、C(1,0)。

① 求顶点A的轨迹L;

② 是否存在直线m,使m过点B并与曲线L交于不同的两点P、
B O C x
Q且|PQ|恰好等于原点O到直线m距离的倒数?若存在,求出m的方
程;若不存在,说 明理由。

7.如图,已知矩形ABCD,PA⊥平面ABCD,M、N分别是AB、PC的中
P
点。
N
① 求证:MN⊥AB;
B M A
② 若平面PDC与平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θ,能否确定θ,使得直
C D
线MN是异面直线AB与PC的公垂线?若能确定,求出θ的值;若不能确
定,说明理由。








































三、选择题解答策略
近几年来高考数学试题中选择题稳定在14~15 道题,分值65分,占总分的43.3%。高考选择题注重多个知识
点的小型综合,渗逶各种数学思想和 方法,体现基础知识求深度的考基础考能力的导向;使作为中低档题的选择题
成为具备较佳区分度的基本 题型。因此能否在选择题上获取高分,对高考数学成绩影响重大。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
略是准确、迅速。
准确是解答选择题的先决条件。选择题不设中间分,一步失误,造成错选,全题无分。所以应仔细审题、 深入
分析、正确推演、谨防疏漏;初选后认真检验,确保准确。
迅速是赢得时间获取高分的必 要条件。高考中考生不适应能力型的考试,致使“超时失分”是造成低分的一大
因素。对于选择题的答题 时间,应该控制在不超过50分钟左右,速度越快越好,高考要求每道选择题在1~3分钟
内解完。 < br>选择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基本计算的准确、基本方法的运用、考虑问题的严谨、 解
题速度的快捷等方面,是否达到《考试说明》中的“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要求。历年高考的 选择题都采
用的是“四选一”型,即选择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它包括两个部分:题干,由一个不完整 的陈述句或疑问句构
成;备选答案,通常由四个选项A、B、C、D组成。
选择题的特殊结构 决定了它具有相应的特殊作用与特点:由于选择题不需写出运算、推理等解答过程,在试卷
上配有选择题 时,可以增加试卷容量,扩大考查知识的覆盖面;阅卷简捷,评分客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试卷的
效度 与信度;侧重于考查学生是否能迅速选出正确答案,解题手段不拘常规,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选择支中往往包括学生常犯的概念错误或运算、推理错误,所有具有较大的“迷惑性”。
一般地,解答选择题的策略是:① 熟练掌握各种基本题型的一般解法。② 结合高考单项选择题的结构 (由“四
选一”的指令、题干和选择项所构成)和不要求书写解题过程的特点,灵活运用特例法、筛选法 、图解法等选择题
的常用解法与技巧。③ 挖掘题目“个性”,寻求简便解法,充分利用选择支的暗示作用,迅速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Ⅰ、示范性题组:
一、 直接法:
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运用有关概念、性质、定 理、法则等知识,通过推理运算,得出结论,再对照选择项,
从中选正确答案的方法叫直接法。
【例1】(96年高考题)若sinx>cos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A.{x|2k
?

22
?
?
5
?
3?
?
+,k
?
Z} B. {x|2k
?
?
+,k
?
Z}
4
4
44



C. {x|k
?
??
?
3
?
?
+,k
?< br>Z} D. {x|k
?
?
+,k
?
Z}
4
444
即cos2x<0,所以:
2222
【解】直 接解三角不等式:由sinx>cosx得cosx-sinx<0,

3
?
?
+2kπ<2x<+2kπ,选D;
2
2
【另解】数形结合法:由已知得|sinx|>|cosx|,画出单位圆:

利用三角函数线,可知选D。
【例2】(96年高考题)设f(x)是(-∞,∞ )是的奇函数,f(x+2)=-f(x),当0≤x≤1时,f(x)=x,则f(7.5)
等于__ ____。
A. 0.5 B. -0.5 C. 1.5 D. -1.5
【解】由f(x+2)=-f(x)得f(7.5)=-f(5.5)=f(3.5) =-f(1.5)=f(-0.5),由f(x)是奇函数得f(-0.5)
=-f(0.5)=-0. 5,所以选B。
也可由f(x+2)=-f(x),得到周期T=4,所以f(7.5)=f(-0. 5)=-f(0.5)=-0.5。
【例3】(87年高考题)七人并排站成一行,如果甲、乙两人必 需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的种数是_____。
A. 1440 B. 3600 C. 4320 D. 4800
6
【解一】用排除法:七人 并排站成一行,总的排法有P
7
7
种,其中甲、乙两人相邻的排法有2?P
6
种。因此,甲、
6
乙两人必需不相邻的排法种数有:P
7
7
-2?P
6
=3600,对照后应选B;
2
【解二】用插空法:P
5
5
?P
6
=3600。
直接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低档选择题可用此法迅速求解。直接法适用的范围很广,只要运 算正
确必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提高直接法解选择题的能力,准确地把握中档题目的“个性”,用简便方法 巧解选择题,
是建在扎实掌握“三基”的基础上,否则一味求快则会快中出错。
二、 特例法:
用特殊值(特殊图形、特殊位置)代替题设普遍条件,得出特殊结论,对各个选项进行检验, 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的方法叫特例法。常用的特例有特殊数值、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特殊图形、特殊角、 特殊位置等。
【例4】(97年高考题)定义在区间(-∞,∞)的奇函数f(x)为增函数,偶函数 g(x)在区间[0,+∞)的图象与f(x)
的图象重合,设a>b>0,给出下列不等式①f(b) -f(-a)>g(a)-g(-b);②f(b)-f(-a)f(-b)>g(b)-g(-a);④f(a)-f(-b) A. ①与④ B. ②与③ C. ①与③ D. ②与④
【解】令f(x)=x,g(x)=|x|,a=2,b=1,则:f(b)-f(-a)=1 -(-2)=3, g(a)-g(-b)=2-1=1,得到①
式正确;f(a)-f(-b)=2-(-1)=3, g(b)-g(-a)=1-2=-1,得到③式正确。所以选C。
【另解】直接法:f(b)-f( -a)=f(b)+f(a),g(a)-g(-b)=g(a)-g(b)=f(a)-f(b),从而①式正 确;f(a)
-f(-b)=f(a)+f(b),g(b)-g(-a)=g(b)-g(a)=f( b)-f(a),从而③式正确。所以选C。
【例5】(85年高考题)如果n是正偶数,则C
n
+C
n
+?+C
n
+C
n
=______。
A. 2 B. 2
nn?1
02n?2n
C. 2
n?2
D. (n-1)2
2
n?1
024
【解】用特值法:当n=2时,代入得C
2
+C
2
=2, 排除答案A、C;当n=4时,代入得C
4
+C
4
+C
4
= 8,排除
答案D。所以选B。
【另解】直接法:由二项展开式系数的性质有C
n+C
n
+?+C
n
+C
n
=2
02n?2n< br>n?1
0
,选B。
当正确的选择对象,在题设普遍条件下都成立的情况下,用 特殊值(取得愈简单愈好)进行探求,从而清晰、



快捷地得到正确的答案,即 通过对特殊情况的研究来判断一般规律,是解答本类选择题的最佳策略。近几年高考选
择题中可用或结合 特例法解答的约占30%左右。
三、 筛选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运用定理、性质、公式推 演,根据“四选一”的指令,逐步剔除干扰项,从而得出正确判断
的方法叫筛选法或剔除法。
【例6】(95年高考题)已知y=log
a
(2-ax)在[0,1]上是x的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A. [0,1] B. (1,2] C. (0,2) D. [2,+∞)
【解】∵ 2-ax是在[0,1]上是减函数,所以a> 1,排除答案A、C;若a=2,由2-ax>0得x<1,这与[0,1]不
符合,排除答案C。所以 选B。
【例7】(88年高考题)过抛物线y=4x的焦点,作直线与此抛物线相交于两点P和Q,那 么线段PQ中点的轨
迹方程是______。
A. y=2x-1 B. y=2x-2 C. y=-2x+1 D. y=-2x+2
【解】筛 选法:由已知可知轨迹曲线的顶点为(1,0),开口向右,由此排除答案A、C、D,所以选B;
2 222
2
?
y?kx?1
【另解】直接法:设过焦点的直线y=k(x-1) ,则
?
2
,消y得:
y?4x
?
?
x
1
?x
2
k
2
?2
x??
?
?
2< br>k
2
22222
kx-2(k+2)x+k=0,中点坐标有
?
,消k得y=2x-2,选B。
2
?
y?k(
k?2
?1)?< br>2
?
k
k
2
?
筛选法适应于定性型或不易直接求解的 选择题。当题目中的条件多于一个时,先根据某些条件在选择支中找出
明显与之矛盾的,予以否定,再根 据另一些条件在缩小的选择支的范围那找出矛盾,这样逐步筛选,直到得出正确
的选择。它与特例法、图 解法等结合使用是解选择题的常用方法,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约占40%。
四、 代入法:
将各个选择项逐一代入题设进行检验,从而获得正确判断的方法叫代入法,又称为验证法,即将各选择支分别作为条件,去验证命题,能使命题成立的选择支就是应选的答案。
【例8】(97年高考题)函数 y=sin(
?
-2x)+sin2x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
3
A.
?
B.
?
C. 2
?
D. 4
?

2
??
??
)=sin[-2(x+)]+s in[2(x+)]=-f(x),而
2322
【解】代入法:f(x+
f(x+π )=sin[
?
-2(x+π)]+sin[2(x+π)]=f(x)。所以应选B; 3
1
?
3
【另解】直接法:y=cos2x-sin2x+sin2x= sin(2x+),T=π,选B。
2
3
2
【例9】(96年高考题)母线 长为1的圆锥体积最大时,其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
?
等于_____。
A.
222326
?
B.
?
C.
2
?
D.
?

333



【解】代入法:四个选项依次代入求得r分别为:
2 326762
、、、,再求得h分别为:、、、
3323332
3
,最后计算 体积取最大者,选D。
3
【另解】直接法:设底面半径r,则V=
12
rr
2
πr
1?r
2
=π
33
22
1?r2
≤?
其中
r
2

1?r
2
,得到 r=,所以
?
=2π
3
2
2
26
/1=
?
,选D。
3
3
代入法适应于题设复杂,结论简单的选择题。若能据题意确定 代入顺序,则能较大提高解题速度。
五、 图解法:
据题设条件作出所研究问题的曲线或有 关图形,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叫图解法或数形结
合法。
(x?3)2
(y?2)
【例10】(97年高考题)椭图C与椭圆+=1关于直线x+y=0对称, 椭圆C的方程是_____。
4
9
2
(x?2)
2
(y? 3)
(x?2)
2
(y?3)
2
A.+=1 B. +=1
9
4
49
(y?3)
2
(x?2)
2
(y?3)
2
(x?2)
C. +=1 D. +=1
44
99
【解】图解法:作出椭圆及对称的椭圆C,由中心及焦点位置,容易 得到选A。
2
(?y?3)
2
(?x?2)
2
【另解】直 接法:设椭圆C上动点(x,y),则对称点(-y,-x),代入已知椭圆方程得+=
4
9< br>1,整理即得所求曲线C方程,所以选A。
【例11】(87年高考题)在圆x+y=4上与直 线4x+3y-12=0距离最小的点的坐标是_____。
A. (
22
66
8
6
88
6
8
,) B. (,-) C. (-,) D. (-,-)
55
5
5
55
5
5
22
【解】图解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圆x+y=4 和直线4x+
y
3y-12=0后,由图

可知距离最小的点在第一象限内,所以选A。
O x
【直接法】先求得过原点的垂线,再与已知直线相交而得。
【例12】已知复数z的模为2,则 |z-i| 的最大值为_______。
A. 1 B. 2 C.
5
D. 3 M - i
【解】图解法:由复数模的几何意义,画出右图,可知当圆上的点到M 2 的距离最大时
即为|z-i|最大。所以选D;
【另解】不等式法或代数法或三角法:
|z-i|≤|z|+|i|=3,所以选D。 数形结合,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迅速作正确的判断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97年高考选择题直接与图形 有
关或可以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的题目约占50%左右。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解选择题只要选 对就行,不管是什么方法,甚至可以猜测。但平时做题时要尽量弄清每一
个选择支正确理由与错误的原因 ,这样,才会在高考时充分利用题目自身的提供的信息,化常规为特殊,避免小题
作,真正做到熟练、准 确、快速、顺利完成三个层次的目标任务。



Ⅱ、巩固性题组:
1 .(86年高考题)函数y=(
1

5
?x
+1的反函数是____ __。
A. y=log
5
x+1 (x>0) B. y=log
x
5+1 (x>0且x≠1)
C. y=log
5
(x-1) (x>1) D. y=log
5
x-1 (x>1)
2.(90年高考题)已知f(x)=x+ax +bx-8,且f(-2)=10,那么f(2)等于_____。
A. -26 B. -18 C. -10 D. 10
3.一个凸多边形的最小内角为

,各内角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π
,则此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_。
3
36
3
A. 9 B. 16 C. 9或16 D. 16或25
4.设a、b、c为实数,且cos2x=acosx+bc osx+c恒成立,则a+b+c=______。
A. 2 B. 3 C. 4 D. 5
5.若a、b是任意实数,且a>b,则______。
A. a>b B.
b
<1 C. lg(a-b)>0 D. (
1
)<(
1
)
22ab
2222
a22
6.如果方程x+ky=2表示焦点在y轴上椭圆,那么实数k的取值 范围是_____。
A. (0,+∞) B. (0,2) C. (1,+∞) D. (0,1)
7.中心在原点,准线方程为x=±4,离心率为
1
的椭圆方程是______。
2
222222
22
A.
x

y
=1 B.
x

y
=1 C.
x
+y=1 D. x+
y
=1
22
4< br>3
3
4
4
4
8.已知正三棱台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2和4, 高为2
3
,它被中截面截得的较大部分体积是_____。
A.
37
B.
111
C.
19
D.
37

2
44
4
9.若α=arg(2+i),β= arg(-3+i),则β-α等于______。
A.

B.

C. -
π
D. -


44
4
4
10. (95年高考题)等差数列{a
n
}、{b
n
}前n项和分别是S
n
和T
n
,若
S
n

2n
,则
lim
a
n
等于______。
T
n
3n?1
n??
b
n
A. 1 B.
6
C.
2
D.
4

3
39


四、填空题解答策略
填 空题是一种传统的题型,也是高考试卷中又一常见题型。近几年高考,都有一定数量的填空题,且稳定了4
个小题左右,每题4分,共16分,越占全卷总分的11%。
填空题又叫填充题,是将一个数学真命 题,写成其中缺少一些语句的不完整形式,要求学生在指定的空位上,
将缺少的语句填写清楚、准确。它 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句形式,填写的可以是一个词语、数字、符号、数学语句等。
根据填空时所填写的内容形式,可以将填空题分成两种类型:
一是定量型,要求学生填写数值 、数集或数量关系,如: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
大值或最小值、线段长度、 角度大小等等。由于填空题和选择题相比,缺少选择支的信息,所以高考题中多数是以
定量型问题出现。
二是定性型,要求填写的是具有某种性质的对象或者填写给定的数学对象的某种性质,如:给定二次曲线 的准
线方程、焦点坐标、离心率等等。



填空题不要求学生书写推理 或者演算的过程,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它和选择题一样,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答,
因而可加大高考试卷卷 面的知识容量,同时也可以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量问题的计算解决能力和推理论
证能力。在解 答填空题时,基本要求就是:正确、迅速、合理、简捷。一般来讲,每道题都应力争在1~3分钟内
完成 。填空题只要求填写结果,每道题填对了得满分,填错了得零分,所以,考生在填空题上失分一般比选择题和解答题严重。我们很有必要探讨填空题的解答策略和方法。
Ⅰ、示范性题组:
一、直接推演法:
直接法就是根据数学概念,或者运用数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从 已知条件出发,进行推理或者计算
得出结果后,将所得结论填入空位处,它是解填空题最基本、最常用的 方法。
1
,θ∈(0,π),则ctgθ的值是 。
5
43 3
12
【解】已知等式两边平方得sinθcosθ=-,解方程组得sinθ=,cosθ= ,故答案为:-。
554
25
?
【另解】设tg=t,再利用万能公式求解。
2【例1】(94年高考题)已知sinθ+cosθ=
【例2】(95年高考题)方程log
2
(x+1)+log
4
(x+1)=5的解是 。
【解 】由换底公式得4log
4
(x+1)+log
4
(x+1)=5,即log
4
(x+1)=1,解得x=3。
二、特值代入法:
当填空题已知条件中 含有某些不确定的量,但题目暗示答案可能是一个定值时,可以将变量取一些特殊数值、
特殊位置、或者 一种特殊情况来求出这个定值,这样,简化了推理、论证的过程。
【例3】(89年高考题)已知(1 -2x)=a
0
+a
1
x+a
2
x+?+a
7x,那么a
1
+a
2
+?+a
7
= 。
【解】令x=1,则有(-1)=a
0
+a
1
+a
2
+?+a
7
=-1;令x=0,则有a
0
=1。所以a
1
+a
2
+?+a
7

-1-1=-2。
【例4】(90年 高考题)在三棱柱ABC—A’B’C’中,若E、F分别为AB、AC的中点,平面EB’C’F将三棱柱分成 体
积为V
1
、V
2
的两部分,那么V
1
:V
2
= 。
【解】由题意分析,结论与三棱柱的具体形状无关,因此,可取一 个特殊的直三棱柱,其底面积为4,高为1,
则体积V=4,而V
1

7727
2
175
(1+
4
+4)=,V
2
=V -V
1
=,则V
1
:V
2
=7:5。
333
三、图解法:
一些计算过程复杂的代数、三角、解析几何问题,可以作出有关 函数的图像或者构造适当的几何图形,利用图
示辅助进行直观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也就是数形结合的 解题方法。
【例5】不等式
2x?5
>x+1的解集是 。
【解】如图,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
2x?5
与y=x
y

55
直观地得到:-≤x<2,所以所求解集是[-,2)。
22
5
由图中可以
?
O 2 x
+ 1的图像,
2
x
2
y
2
22
【例6】(93年高考 题)若双曲线
2
-=1与圆x+y
9k4k
2
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y

O 1 3|k| x < br>=1没有公共点,
x
2
y
2
2
【解】在同一坐标系中 作出双曲线
2

2
=1与圆x+
9k4k
y=1,由双曲线
2



11
的顶点位置的坐标,可以得到|3k|>1,故求得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k>或k<-。
33

高中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淮安高中数学老师招聘


高中数学必修五课本目录-高中数学课标人教版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知乎-高中数学专题复习资料书


教招高中数学-在三亚高中数学一对一


高中数学面试说课范围-河南2019高中数学竞赛通知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四优质导学案-2017高中数学竞赛b卷


高中数学正态分布的相关知识-百度文库高中数学教学计划


高中数学课代表有用吗-非数学专业考高中数学教资



本文更新与2020-09-17 22:3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2020.html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