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2012四川高中数学说课模板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8 08:52
tags:高中数学说课稿

高中数学建模论文有用吗-乐乐课堂高中数学视频百度网盘下载

2020年9月18日发(作者:钱廷熙)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案
第六届教育研讨会献课说课稿件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我将通过教材分
析、目标分析、教学方法、过程设计和教学反思 五个部分,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点到直 线的距离》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册(上),“§7.3两条直线 的位置关系”的第四节课,主要内容是点到直
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应用.
2.地位与作用
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 过渡到
了高中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其学习平台是学生已掌握了直线倾斜角、斜率、直
线方程和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对本节的研究,为以后直线与圆的位
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 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有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
利用代数方法研 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我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较活跃,
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前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
标.
【知识技能】
⑴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⑶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数学思考】
⑴ 通过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算法的思想;
⑵ 通过自学教材上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数
学阅读能力;
⑶ 通过灵活运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
【解决问题】
由探索点< br>P
?
2,0
?
到直线
x?y?0
的距离,推广到探索 点
P
?
x
0
,y
0
?
到直线
Ax ?By?C?0

?
A
2
?B
2
?0
?< br>的距离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
研究方法,并使学生在经历反馈 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公式,解决
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结合现实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
3.教学重点、难点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
⑴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分析;
⑵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难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和算法分析.

【难点突破】

本课 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归
纳的思想,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 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算法思路.同
时,借助于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 逐步深入的课堂练习,师
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特点,本课采用类比发现式教学模
式.从学生熟知的实际 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课堂
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的氛围中,认识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问题 代数化
的数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
(2分钟)
图片欣赏
新课引入
点到直线的距
离公式的推导
过程
(20分钟)
类比化归
公式应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
公式的应用
(16分钟)
知识回顾
共同小结

课堂小结
(2分钟)
环节1 创设情境
在教学环节1中,以学生熟知的地质勘探、铁轨宽度、人离高压电线的安全
距离等生活图片的欣赏,以及 一个具体实例:当火车在高速行驶时,如果旅客离
铁轨中心的距离小于
2.5m
的安全 距离时,就可能被吸入车轮下而发生危险.创
设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要素——“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教学背景,引入新课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


习兴趣.)
那么“应该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学进入环节2.
环节2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首先,由学生回答,初中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过点
P
作直线
l

垂线,垂足为
Q
点,线段
PQ的长度叫做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求点到 直线的距离.由于点和直线处在一般位置,
所以公式的推导过程含有字母运算,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可以补
充两个由浅入深的具体问题,为后面推广到一般情况作好铺垫.
问题1

如何求点
P(2,0)
到直线
l:x?y?0
的距离?
补 充的问题1,由于点和直线的位置非常特殊,所以学生容易回答,应该
鼓励学生利用多种解法解决本问.
方法

利用定义
由于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两条直线交点的求法等知 识,所以容易通过定
义,将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转化为点
P
、垂足
Q
两点之间距离来解决.
方法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结合图形,学生也能利用面积构造法来解决,这一方法的 难点是如何添作辅
助线.教学时给予提示:由垂直条件,可以联想到三角形的高或直角三角形等相
关知识.
方法

利用三角函数

根据定义作出图象后,由于涉 及到Rt
?OPQ
和直线倾斜角
45
,学生容易联
想利用三角函数知 识解决问题.
方法④ 利用函数的思想
在初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几何特 征:连接直线外一点与
直线上任意点,所得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以此为背景,学生可能通过函数的思想< br>来解决.
对于问题1,学生可能提供的解法不完全,我要引导学生补充完整.改变点
P
和直线
l
的位置,引出补充问题2.

问题2

如何求点
P(4,2)
到直线
2x?y?2?0
的距离

组织学生类比问题1,独立思考本问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只要求学生说明
解法思路,而不要求 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为了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学生会面临比较抽象的字母运
算.通 过补充两个由浅入深的具体问题,使学生能够类比思考,解决当点和直线
处在一般位置时,点到直线的距 离的求法.)

在解决问题1、2的基础上,将点和直线的位置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提
出问题3.
问题3

如何求点
P
(x
0
,y
0< br>)
到直线
Ax?By?C?0

A
2
?B
2
?0

的距离

方法① 利用定义的推导方法


通过前面两个补充问题,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求点到直线距离的经验和方
法,学生可能会类比考 虑利用定义,将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转化为点
P
与垂足Q

两点之间距离来处理.这种方法虽然思路自然,但运算较繁琐,所以只要求学生
结合教材,说明算法步骤、明确算法框图,而不要求推导过程.尽管在前面的学
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两 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但学生仍然可能忽略
A?0
,这
B
一前提条件,而直 接得到与
l
垂直直线的斜率为.我要加以纠正,并强调对于
A
可以结合图象直 接得出结论,所以在算法中暂不考虑.
A?0或B?0
的特殊情况,
方法②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的推导方法
学生也可能类比补充问题1、2中,添作辅助线的方式,构造 直角三角形,
通过面积构造法解决问题.对于这种方法,由于教材已经给出了推导过程,所以
学 生代表可以只说明算法步骤.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
培养,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由于新教材删减了一些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所以旧教材利用三角函数的方法推导公式就显得繁 杂,教科书选择的借助直角三
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公式的方法,简洁、明了.所以,可以让学生根据算法 框图,
自学教材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注
意Rt< br>?PRS
三边边长的求法.
方法③ 利用平面向量的推导方法
由于在前面直 线方程的学习中,教材引入了直线方向向量的概念,并运用了
向量的有关知识讨论直线的一些问题.所以 我班部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
会提出利用向量知识推导公式,我要给予肯定.尽管这种方法具有一 定难度,但
根据我班学生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向量有关知识,使学生
明确 向量数量积的两种表示方式及其几何意义,再结合图象,师生互动,共同讨
论得出,利用向量数量积推导 公式的算法步骤、算法框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
可能会遇到,无法表示与直线
l
垂直 的向量
n
的坐标的困难,我给予提示:可以
借助于,向量
n
与直线< br>l
的方向向量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来解决.对于这种方法
的具体推导过程,要求学生课后 ,在自学教材
P
55
阅读材料“向量与直线”的基
础上,作为思考作业完成. 这种利用向量的算法,为今后在立体几何中,利用这
种方法得到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问题获得知识,让
学生经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用坐标
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由于 点和直线处在一般位置,所以
公式的推导中会涉及字母运算,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教学中 强调
了算法的思想,让学生在明确算法步骤和算法框图的前提下,再进行有效的公式
证明和自学 阅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P(x
0
,y
0
)
到直线
Ax?By?C?0
(其中
A、B不同时为0
)的距离


d?
Ax
0
?By
0
?C
A?B< br>22
.

在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推导得出公式后,引导学生根据公式的形式特点, 记忆
公式.同时强调:当
A?0或B?0
时,公式仍然适用,也可以结合图象直接求出
结论.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公式计算补充问题1、2,并与前面的计算结果
进 行比较,前后呼应,使学生体会运用公式计算的简便性.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的应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为了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教学进入环节3.
环节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在本环节,我安排了三个典型例题.其中例1是引用教材
P
52
,由于例题中
所给直线的方程已经是一般式,所以学生容易忽略运用公式的前提:首先应将直
线方程化为一般式,在确 定了系数
A、B
的值之后,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这一
点对于直线方程中含参数的问题 尤为重要.为了强调运用公式的这一前提条件,
我在例1中补充设置了
⑶、⑷
两个小问 .
例1 求点
P
0
(?1,2)
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2x?y?10?0;

3x?2;

24
?
?
x?1
?
.

33
(设 计意图:通过例题练习,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应用.同时,“代入公
式计算前,首先应将直线方程化 为一般式,以便确定系数
A、B
的值”是学生在
应用公式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将这一 薄弱环节设置在补充例题中,使学生在“错
误体验”加深记忆,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在解决了例1的基础上,由浅入深,补充了直线方程含有参数的例2,进一
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 公式的能力.

3y?x?7;


y?
例2

已知点
A
?
?2,3
?< br>到直线
y?ax?1
的距离为
2
,求
a
的值;

已知点
A
?
?2,3
?
到直线
y?? x?a
的距离为
2
,求
a
的值.
由于例2的两个问题中, 直线方程所含参数
a
都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一
个表示直线的斜率,另一个表示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所以解出参数
a
的值后,
在“几何画板”中,以数学 实验的形式,通过度量进行操作确认.其中

随直线
l
的不断变化,学生可观 察点
A
到直线
l
距离
d
的度量值、直线斜率
a的度量值的
变化趋势.当
d?2
时,可发现此时两条直线的斜率a的度量值,与计 算结果吻
合.同时,度量出
?ABC??ABD?30
,说明点
A
落 在两条直线所成角的角平分
线上(如图1);在

中,学生可观察点
A
到直线
l
距离
d
的度量值、直线在
y

上截距< br>a
的变化趋势.当
d?2
时,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
a
的度量值,也与计算


结果吻合(如图2).本例既考察了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 ,又为下节课对称问
题和直线系的研究设下伏笔,并由问题

中两平行线间距离为22

引出教材
P
53
的例题.
(设计意图:点到直 线距离公式的应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例1的
基础上,增补直线方程含有参数的例2,进一步提 高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在
几何画板的软件平台中,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在利用代数方法研究 几何问
题后,再回归几何本身的重要性.)
例3

求平行线
2 x?7y?8?0

2x?7y?6?0
的距离.

教材上采用了类 比化归的思想,将两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
的距离来解决问题.由于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 处相等,所以教材选择了一条直线
上的特殊点,便于简化计算.学生可能会提出如果在直线上任选一点< br>P
?
x
0
,y
0
?

否得到这两条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问题,由此引出了教材
P
54
的习题15.根据课
堂剩余 时间,此题作为机动练习.
此时,本课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为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学进入环节4.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让学生体会类比化归的思想方法,同时,为课后作业
中推导两平行线之 间的距离公式,设下伏笔.)
环节4 课堂总结
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充说明.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中不同的算法思路;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本节所学 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
知识,明确方法.)
课后作业
① 在自学教材
P
55
阅读材料“向量与直线”后,利用向量的方法证明点到直线的
距离公式 ;
② 教材
P
54
习题7.3
13、14、16
板书设计




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㈠ 公式推导过程


1.问题1
如何求点
P(2,0)
到直线
x?y?0
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问题2
如何求点
P(4,2)
到直线
2x?y?2?0
的距离?





运用公式的注意点
3.问题3
如何 求点
P
(x
0
,y
0
)
到直线
Ax?By ?C?0





的距离(
A
2
?B
2
?0
)?

课堂小结

方法① 利用定义的算法框图
方法②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算法框图
方法③ 利用平面向量的算法框图
㈡ 典型例题






五、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经历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我对本课有如下五点反思:
1.对于这一节内容,有两种不 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让学生理解、记忆公式,
直接应用而不讲公式的探寻过程,这样的处理不利于我校 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是本课方式,通过强调对公式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利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 br>题的能力;
2.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推导过程,含有比较抽象的字母运算.如果没有整体算法步骤的分析,学生的思路会缺乏连贯性,所以本课重点分析了三种算法思想:利
用定义的算法、利用 直角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利用平面向量的算法.让学生在明
了算法步骤的前提下,再进行有效的公式推导 和自学阅读;
3.向量是一种重要的运算工具,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本课涉及了利用向量的
数量积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方法.实际上,在以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还
将利用这种算法思路得到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又由于这种方法在思维上有一定
的难度,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分 层要求: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
教材所给的推导方法,并能够应用公式,较高要求是能够利用向量的方法推 导点
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4.现代数学认为“几何是可视逻辑”,所以我重视在补充的例题中 ,突出几何
直观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体验”将会有助于加深记 忆,所以我重视在学生应用
公式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并在补充的例题中给予了设置,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 目
的.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案例分析-高中数学老师个人成长规划


职业高中数学基础模块第一二章测试题-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百度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文科-圆的方程是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竞赛省三分数线-2018 高中数学 教材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文档-高中数学选修1-1微盘下载


高中数学选修2-2期末考试卷-高中数学的几何意义的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5教材解读-旧版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高中数学老师宣言



本文更新与2020-09-18 08: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2829.html

2012四川高中数学说课模板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