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8 09:29
tags:高中数学说课稿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旧版-高中数学讲解资料书

2020年9月18日发(作者:齐宝香)


§1.1从普查到抽样;一、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
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
通过我国第五 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统;教科书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
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阅 读材料”是课堂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普查工作;-1-;
国目前主要的一些普查工作.进而,总结出 普查的

§1.1从普查到抽样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普查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重难点:

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阅读
材料、思考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普查 1、【问题提出】 P3

通过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对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
统计数据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有关的支持.教科书通过对人口普
查的有关新闻报 道,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的规模是何等的宏大与艰辛.

教科书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人口普查的作用,人口普
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人口全面情况,比如,人口总数、男 女性别比、受教育状况、增长趋
势等.人口普查是对国家的政府决策实行情况的一个检验,比如,国家计 划生育政策,经
济发展战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第二个问题是针
对普查本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以加深学生对于普查的理解.学生可能有一个误解,普查
就是1 00%的准确,其实不然,即使是最周全的调查方案,在实际执行时都会产生一个误
差.教科书通过这个 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人口普查中出现漏登是正常情况,调查方
案的设计是尽可能让这个误差降低到 最小.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人口普查的工作,即使


出现漏登现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国 家的宏观决策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个问题是针
对人口普查工作的艰辛而提出的,让学生体会人口普 查数据得来不易,要尊重人口普查人
员的劳动,对人口普查工作要大力支持. 2、【阅读材料】 P4

“阅读材料”是课堂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普查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我

- 1 -

国目前主要的一些普查工作.进而,总结出普查的主要不足之处,这是 从一个方面说
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专门组织的一 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目的是为了详细
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

普查主要 有两个特点:(1)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2)主要调查在特定时
段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 量.

普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它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当普查的对象很少时,普< br>查无疑是一项非常好的调查方式. (二)、抽样调查

【例1和其后的“思考交流”】 P4~5

紧接着,教科书通过例1和“思考交流 ”的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普查有时候难以实
现.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被调查对象的量大; 其二,普查对被调查对象本身
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然后,教科 书通过抽象概
括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两个主要优点. 【例2和其后的“思考交流”】 P5~6

主要是讨论在抽样调查时,什么样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在抽样时,如果抽样不当,
那么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是错误的结果,导致对决策的误导.在


抽样调查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要保证每个个
体以一定的概率 被抽取到;同时,还要注意到要尽可能地控制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由于检验对象的量很大, 或检验对检验对象具有破坏性时,通常情况下,所以采用普
查的方法有时是行不通的.通常情况下,从调 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
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以此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做出推断 ,这就是抽样调查.其中,
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抽样调查的优点:抽样调查与普
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 (1)迅速、及时;(2)节约人力、物力和财
力.

例1为了考察某地10 00 0名高一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出了200名学生做调查.这
里统计的总体、个体、样本、总体容量、 样本容量各指什么?为什么我们一般要从总体中
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来研究总体?

- 2 -

解:统计的总体是指该地10 000名学生的体重;个体是指这10 000名学生中每一名
学生的体重;样本指这10 000名学生中抽出的200名学生的体重;总体容量为10 000;
样本容量为200.若对每一个 个体逐一进行“调查”,有时费时、费力,有时根本无法实
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个体被 抽取的机会均等的前提下从总体中抽取部分
个体,进行抽样调查.

例2 为了制定 某市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学生校服的生产计划,有关部门准备对
180名初中男生的身高作调查, 现有三种调查方案:

A.测量少年体校中180名男子篮球、排球队员的身高; B.查阅有关外地180名男生
身高的统计资料;


C.在本市的市 区和郊县各任选一所完全中学,两所初级中学,在这六所学校有关年级
的小班中,用抽签的方法分别选出 10名男生,然后测量他们的身高.

为了达到估计本市初中这三个年级男生身高分布的目的 ,你认为采用上述哪一种调查
方案比较合理,为什么?

解: 选C方案.理由:方 案C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样本比较具有代表性、普
遍性,可以被用来估计总体.

例3 中央电视台希望在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一周内获得当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
率.下面三名 同学为电视台设计的调查方案.

甲同学:我把这张《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调查表》放在互联 网上,只要上网登录该网
址的人就可以看到这张表,他们填表的信息可以很快地反馈到我的电脑中.这样 ,我就可
以很快统计收视率了.

乙同学:我给我们居民小区的每一份住户发一个是 否在除夕那天晚上看过中央电视台
春节联欢晚会的调查表,只要一两天就可以统计出收视率.

丙同学:我在电话号码本上随机地选出一定数量的电话号码,然后逐个给他们打电话,
问一下他 们是否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我不出家门就可以统计出中央电视台春
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请问:上述三名同学设计的调查方案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收视率吗?为什么?

解: 综上所述,这三种调查方案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收视率.

- 3 -

(三)、课堂小结:


1、普查是 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它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当普查的对象很少时,
普查无疑是一项非常好的调查 方式.普查主要有两个特点:(1)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
系统;(2)主要调查在特定时段的社会经 济现象总体的数量. 2、通常情况下,从调查
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测,获 取数据,并以此调查对象的某项
指标做出推断,这就是抽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被抽 取的一部分称为
样本.抽样调查的优点: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 (1)迅
速、及时;(2)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作业: P6练习题; P10【习题1―1】 五、教后反思:

- 4 -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3第一章 《统计》全部教案
法门高中 姚连省
第一课时 §1。1 统计活动:随机选取数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统计活动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分析数据资料;(2)明确为什么要
随机选取数字,随 机选取数字的困难性,精心设计调查方案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学习统 计,参与统计活动的使用价值,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以及理
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难点:随机选取数字把握的困难性及其原因; 2、关键:通过对具体是;事例的分析来说明
对随机选取数字的困难性。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校国庆节期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文艺汇演,限 于演出场所的原因,每个班只有3张票,如何进
行分配呢?
(2)某工厂要检验一批产品质量 ,决定从这批产品中任意抽取10个进行检验,以判断产品的质量如何?


(3)为了评 选本年度先进学生代表,学校对候选人进行量化,让全体学生去评选你是如何看待和参与
呢?你认为人为 因素的干扰大吗?真正作到公平、公正难度大吗?
上面一些生活中的事例看似简单,但要真正作到“随 机”,“任意”都困难很大,为什么呢,本节课将
通过具体事例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
(二)统计活动及其对选取数据的分析
例: 北京市某中学通过对343名学生做了下面一项统计活动,调查的过程如下
(1)调查者事先做好问卷 ;(2)给每个被调查者发放问卷,并进行回收;(3)对所有的调查数据进
行汇总。
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统计结果: 正正 正正 ▔ 正正 正正
正正 正正 正 正正 正正 正 正正
正正 正正 正正 正 正正 正正 正正 正正 正 正正 正正 正正 正
正 正正
正正 正正 正正 正 正正 正正 正正 正正 正ˉ 正正 正
人数 21 24 29 25 45 45 54 35 46 19
根据上面的数据回答下面问题:
(1)计算出选择各个数的百分比(用四舍五入方法保留到百分数的整数位).
(2)用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数据时,你觉得哪种统计图最合适?说明理由.
(3)请你分析这些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4)从上面的数据能否看出,选哪些数的人少些,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解:(1)计算出选择各个数的百分比(要求学生用计数器算出后汇总)
数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人数人 21 24 29 25 45 45 54 35 46 19
百分比% 6 7 8 7 13 13 16 10 14 6
(2)数据汇总后呈 现往往用统计图.统计图有三种形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
各有特点(让学生交 流后汇总)
本题所所关心的问题是选择各个数的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情况,因此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 适,它能够
比较清楚地表示百分比的情况。
(3)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往往以平均 数,众数,方差,中位数等方面进行分析(请大家回
顾一下平均数,众数,方差,中位数有关概念,并用 计数器计算)


平均数 .
众数为7.
方差为 (4)从扇形统计图上可以看出,选1,2,3,4,10的人比较少,选其它数字的人较多。而随机选取这
些数的理想状态,应当是选择到每个数的人数基本相当,且方差很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个人< br>偏好,人很难达到随机地选择数.
(三)如何做到随机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 随机性把握困难较大,主要原因是在选择处理时往往受到各种各样的主
观因素的干扰,如何避免出现干扰 ,做到随机性就成为统计活动中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
(1)对统计方案进行仔细地设计,避免一些外 界因素干扰,要确定调查对象,调查方案与策略,精心
设计调查问卷.做好统计的前期工作,收集数据方 法.
(2)对采集到的数据要进行分析(汇总与呈现)做出统计判断.
(四)、课堂小结
1、统计活动中,要做到随机性,困难很大.主要原因是主观因素的干扰.
2、要做到随机性必须仔细地设计调查方案及做好统计的前期工作.
3、采集到的数据要进行 汇总、呈现与分析.往往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呈现;分
析数据往往用平均数,众数, 方差,中位数分析,方差越小,统计准确性越高。
(五)、练习:P6练习题
(六)、作业: P7 2
五、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1。2从普查到抽样
一、 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重难点: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阅读材料、思考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普查
1、【问题提出】 P7
通过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对 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统计数据可以
提供大量的信息,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有关的支持.教科书通过 对人口普查的有关新闻报道,让学生
体会人口普查的规模是何等的宏大与艰辛.


教科书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人口普查的作用,人口普 查可以了解一
个国家人口全面情况,比如,人口总数、男女性别比、受教育状况、增长趋势等.人口普查 是对国家的
政府决策实行情况的一个检验,比如,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国家“普及九年义 务教育”
政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普查本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以加深学生对于 普查的
理解.学生可能有一个误解,普查就是100%的准确,其实不然,即使是最周全的调查方案,在 实际执
行时都会产生一个误差.教科书通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人口普查中出现漏登是正常情 况,
调查方案的设计是尽可能让这个误差降低到最小.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人口普查的工作,即使出现 漏
登现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个问题是针对人口普查工作的艰
辛而提出的,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数据得来不易,要尊重人口普查人员的劳动,对人口普查工作要大力< br>支持.
2、【阅读材料】 P8
“阅读材料”是课堂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普 查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主要的一些
普查工作.进而,总结出普查的主要不足之处,这是从 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 ,目的是为了详细地了解某项重要的
国情、国力.
普查主要有两个特点:(1)所取得的资料 更加全面、系统;(2)主要调查在特定时段的社会经济现象
总体的数量.
普查是一项非常艰 巨的工作,它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当普查的对象很少时,普查无疑是一项
非常好的调查方式.
(二)、抽样调查
【例1和其后的“思考交流”】 P8~9
紧接着,教科书 通过例1和“思考交流”的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普查有时候难以实现.这主要有
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 ,被调查对象的量大;其二,普查对被调查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从另
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 的必要性.然后,教科书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两个主要优点.
【例2和其后的“思考交流”】 P9~10
主要是讨论在抽样调查时,什么样的样本才 具有代表性.在抽样时,如果抽样不当,那么调查的结
果可能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是错误的结果 ,导致对决策的误导.在抽样调查时,一定要保证随
机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要保 证每个个体以一定的概率被抽取到;同时,还要注
意到要尽可能地控制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由于检验对象的量很大,或检验对检验对象具有破坏性时,通常情况下,所以采用普查的方法有时


是行不通的.通常情况下,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 br>以此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做出推断,这就是抽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抽样调查的优点: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 (1)迅速、及时;(2)节
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例1为了考察某地10 000名高一 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出了200名学生做调查.这里统计的总体、
个体、样本、总体容量、样本容量 各指什么?为什么我们一般要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来研
究总体?
解:统计的总体是指该地10 000名学生的体重;个体是指这10 000名学生中每一名学生的体重;
样本指这10 000名学生中抽出的200名学生的体重;总体容量为10 000;样本容量为200.若对每一
个 个体逐一进行“调查”,有时费时、费力,有时根本无法实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个
体被 抽取的机会均等的前提下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抽样调查.
例2 为了制定某市高一、高二 、高三三个年级学生校服的生产计划,有关部门准备对180名初中男
生的身高作调查,现有三种调查方 案:
A.测量少年体校中180名男子篮球、排球队员的身高;
B.查阅有关外地180名男生身高的统计资料;
C.在本市的市区和郊县各任选一所完全中 学,两所初级中学,在这六所学校有关年级的小班中,
用抽签的方法分别选出10名男生,然后测量他们 的身高.
为了达到估计本市初中这三个年级男生身高分布的目的,你认为采用上述哪一种调查方案比较 合
理,为什么?
解: 选C方案.理由:方案C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样本比较具有 代表性、普遍性,可以
被用来估计总体.
例3 中央电视台希望在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一 周内获得当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下面三名同学为
电视台设计的调查方案.
甲同学:我把 这张《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调查表》放在互联网上,只要上网登录该网址的人就可以
看到这张表,他们填 表的信息可以很快地反馈到我的电脑中.这样,我就可以很快统计收视率了.
乙同学:我给我们居民小 区的每一份住户发一个是否在除夕那天晚上看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的调查表,只要一两天就可以统 计出收视率.
丙同学:我在电话号码本上随机地选出一定数量的电话号码,然后逐个给他们打电话,问 一下他们
是否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我不出家门就可以统计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 率.


请问:上述三名同学设计的调查方案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收视率吗?为什么?
解: 综上所述,这三种调查方案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收视率.
(三)、 课堂小结:1、普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它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当普查的对象很少
时,普查无 疑是一项非常好的调查方式.普查主要有两个特点:(1)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
(2)主要调 查在特定时段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2、通常情况下,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
抽取一部分, 进行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以此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做出推断,这就是抽样调查.其
中,调查对象的 全体称为总体,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样本.抽样调查的优点: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
很多优点,最突出 的有两点: (1)迅速、及时;(2)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作业: P10练习题; P10【习题1―2】
五、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1。3抽样方法(一)

——简单随机抽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
2、过程 与方法:(1)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2)在解决统计
问题的过 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 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各
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二、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及随机数法的步骤,并能灵活应用相关知
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三、教学方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内的一批小包装 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备
怎样做?
显然,你只能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饼干作为检验的样本。(为什么?)那么,应当怎样获取样本呢?
(二)、探究新知
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 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
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 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
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叫做简单随机样本。
【小结】简单随机抽 样必须具备下列特点:(1)简单随机抽样要求被抽取的样本的总体个数N是有限


的。( 2)简单随机样本数n小于等于样本总体的个数N。(3)简单随机样本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的。
(4) 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不放回的抽样。(5)简单随机抽样的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均为nN。
思考?下 列抽样的方式是否属于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1)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
本。(2 )箱子里共有100个零件,从中选出10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操作中,从中任意取出一
个零件 进行质量检验后,再把它放回箱子。
2、、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1)、抽签法的定义:一般 地,抽签法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
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 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小结】抽签法的一般步骤:(1)将总体的个体编号。(2)连续抽签获取样本号码。
思考?你认为抽签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当总体中的个体数很多时,用抽签法方便吗?
(2) 、随机数法的定义: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叫随机数表法,
这里仅 介绍随机数表法。
怎样利用随机数表产生样本呢?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 500克袋装
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时 ,可以按照下
面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先将800袋牛奶编号,可以编为000,001,…,799。
第二步,在随机数 表中任选一个数,例如选出第8行第7列的数7(为了便于说明,下面摘取了
附表1的第6行至第10行 )。
16 22 77 94 39 49 54 43 54 82 17 37 93 23 78
84 42 17 53 31 57 24 55 06 88 77 04 74 47 67
63 01 63 78 59 16 95 55 67 19 98 10 50 71 75
33 21 12 34 29 78 64 56 07 82 52 42 07 44 38
57 60 86 32 44 09 47 27 96 54 49 17 46 09 62
87 35 20 96 43 84 26 34 91 64
21 76 33 50 25 83 92 12 06 76
12 86 73 58 07 44 39 52 38 79
15 51 00 13 42 99 66 02 79 54
90 52 84 77 27 08 02 73 43 28
第三步,从选定的数7开始向右读(读数的方向 也可以是向左、向上、向下等),得到一个三位
数785,由于785<799,说明号码785在总体 内,将它取出;继续向右读,得到916,由于916>799,


将它去掉,按照这种方 法继续向右读,又取出567,199,507,…,依次下去,直到样本的60个号码
全部取出,这样 我们就得到一个容量为60的样本。
【小结】随机数表法的步骤:(1)将总体的个体编号。(2)在 随机数表中选择开始数字。(3)读数
获取样本号码。
(三)、例题精析
例1:人 们打桥牌时,将洗好的扑克牌随机确定一张为起始牌,这时按次序搬牌时,对任何一家来说,
都是从52 张牌中抽取13张牌,问这种抽样方法是否是简单随机抽样?
[分析] 简单随机抽样的实质是逐个地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而这里只是随机确定了起始张,其他各
张牌虽然是逐张起牌,但是各张在谁手里 已被确定,所以不是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车间工人加工一种轴100件,为了了解这种轴的直径, 要从中抽取10件轴在同一条件下测量,
如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分析]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解法1:(抽签法)将100件轴编号为1, 2,…,100,并做好大小、形状相同的号签,分别写上这100
个数,将这些号签放在一起,进行均 匀搅拌,接着连续抽取10个号签,然后测量这个10个号签对应的
轴的直径。
解法2:(随 机数表法)将100件轴编号为00,01,…99,在随机数表中选定一个起始位置,如取第
21行第 1个数开始,选取10个为68,34,30,13,70,55,74,77,40,44,这10件即为所要 抽取
的样本。
(四)、课堂练习P13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 1、简单 随机抽样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有两种选取
个体的方法:放回和不放回,我们 在抽样调查中用的是不放回抽样,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
和随机数法。2、抽签法的优点是简 单易行,缺点是当总体的容量非常大时,费时、费力,又不方便,
如果标号的签搅拌得不均匀,会导致抽 样不公平,随机数表法的优点与抽签法相同,缺点上当总体容量
较大时,仍然不是很方便,但是比抽签法 公平,因此这两种方法只适合总体容量较少的抽样类型。3、
简单随机抽样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都相等 ,均为nN,但是这里一定要将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第
n次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特定的个体在第 n次被抽到的可能性这三种情况区分开业,避免在解题中
出现错误。
(六)、作业布置:
1、为了了解全校24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40名学生进行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体是240 B、个体是每一个学生


C、样本是40名学生 D、样本容量是40
2、为了正确所 加工一批零件的长度,抽测了其中200个零件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200个零件
的长度是 ( )
A、总体 B、个体是每一个学生
C、总体的一个样本 D、样本容量
3、一个总体中共有200个个体, 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则某一
特定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是 。
4、从3名男生、2名女生中随机抽取2人,检查数学成绩,则抽到的均为女生的可能性
是 。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1。3抽样方法(二)

——系统抽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 2)掌握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3)正确理解系统
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
2、过程与 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分类讨论的数
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现实世界和数学知识的联系。
二、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能够灵活应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解决统计问题。
三、教学方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某学校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打算从高一年级500名学生中抽取50名进行调查,
除了用简单随机抽样获取样本外,你能否设计其他抽取样本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系统抽样的定义:一般地,要从容量为N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若干
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的方法叫做
系统抽样。
【小结】由系统抽样的定义可知系统抽样有以下特证:(1)当总体容量N较大时,采用系统抽样。 < br>(2)将总体分成均衡的若干部分指的是将总体分段,分段的间隔要求相等,因此,系统抽样又称等距


抽样,这时间隔一般为k=[
N
n
].(3)预先制定的规则指的 是:在第1段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一个
起始编号,在此编号的基础上加上分段间隔的整倍数即为抽样 编号。
思考?(1)你能举几个系统抽样的例子吗?
(2)下列抽样中不是系统抽样的是 ( )
A、从标有1~15号的15号的15个小球中任选3个作为样本,按从小号到大号排序, 随机确定起点i,
以后为i+5, i+10(超过15则从1再数起)号入样
B工厂生产的产品,用传关带将产品送入包装车间前,检验人员从传送带上每隔五分钟抽一件产品检验
C、搞某一市场调查,规定在商场门口随机抽一个人进行询问,直到调查到事先规定的调查人数为止
D、电影院调查观众的某一指标,通知每排(每排人数相等)座位号为14的观众留下来座谈
点拨:(2)c不是系统抽样,因为事先不知道总体,抽样方法不能保证每个个体按事先规定的概率入样。 2、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1)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总体中的N个个编号。(2)将整体按编号进行分段,确定分段间隔k(k∈N,L≤k).(3)在第一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起始个体的编号L(L∈N ,L≤k)。
(4)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样本,通常是将起始编号L加上间隔k得到第2个个体编号L+ K,再加上K
得到第3个个体编号L+2K,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获取整个样本。
【小结】从 系统抽样的步骤可以看出,系统抽样是把一个问题划分成若干部分分块解决,从而把复杂问
题简单化,体 现了数学转化思想。
(三)、例题精析
例1、某校高中三年级的295名学生已经编 号为1,2,……,295,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按
1:5的比例抽取一个样本,用系统抽样的 方法进行抽取,并写出过程。
[分析]按1:5分段,每段5人,共分59段,每段抽取一人,关键是确定第1段的编号。
解:按照1:5的比例,应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295÷5=59,我们把259名同学分成59组,每组5人,
第一组是编号为1~5的5名学生,第2组是编号为6~10的5名学生,依次下去,59组是编号为2 91~
295的5名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第一组5名学生中抽出一名学生,不妨设编号为 k(1≤k
≤5),那么抽取的学生编号为k+5L(L=0,1,2,……,58),得到59个个体 作为样本,如当k=3时的样本
编号为3,8,13,……,288,293。
例2、从忆编 号为1~50的50枚最新研制的某种型号的导弹中随机抽取5枚来进行发射实验,若采用
每部分选取的 号码间隔一样的系统抽样方法,则所选取5枚导弹的编号可能是
A.5,10,15,20,25 B、3,13,23,33,43
C.1,2,3,4,5 D、2,4,6,16,32
[分析]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至的导弹编号应该k,k+d,k+2d ,k+3d,k+4d,其中d=505=10,k是1到10


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得 到的数,因此只有选项B满足要求,故选B。
(四)、课堂练习P49 练习1. 2. 3 < br>(五)、课堂小结:1、在抽样过程中,当总体中个体较多时,可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系统抽样的步骤为:(1)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总体中个体编号;(2)将整体编号进行分段,确定分段间隔
k(k∈N);(3)在第一段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起始个体编号L;(4)按照事先预定的规则< br>N
抽取样本。2、在确定分段间隔k时应注意:分段间隔k为整数,当
n
不是整 数时,应采用等可能剔除
的方剔除部分个体,以获得整数间隔k。
(六)、作业:
1、从2005个编号中抽取20个号码入样,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则抽样的间隔为
( )
A.99 B、99,5
C.100 D、100,5
2、从学号为0~50的高一某班50名学生中随机选取5名同学参加数学测试,采用 系统抽样的方法,则
所选5名学生的学号可能是 ( )
A.1,2,3,4,5 B、5,16,27,38,49
C.2, 4, 6, 8, 10 D、4,13,22,31,40
3、采用系统抽样从个体数为83的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容量为10的样本,那么每个个体人样的可能性
为 ( )
A.8 B.8,3
C.8.5 D.9
4、 某小礼堂有25排座位,每排20个座位,一次心理学讲座,礼堂中坐满了学生,会后为了了解有关
情况 ,留下座位号是15的所有25名学生进行测试,这里运用的是 抽样方法。
5、某 单位的在岗工作为624人,为了调查工作上班时,从家到单位的路上平均所用的时间,决定抽取
10% 的工作调查这一情况,如何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完成这一抽样?
五、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1。3抽样方法(三)

——分层抽样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 确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2)掌握分层抽样的一般步骤;(3)
区分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 样,并选择适当正确的方法进行抽样。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
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分层抽样,感知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统计学知识的研究, 感知数学知识中“估计与“精确”性的矛盾统一,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
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二、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分层抽样的定义,灵活应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并恰当的选择三种抽样方法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抽样问题。
三、教学方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假设某地区有高中生2400人,初中生109 00人,小学生11000人,此地教育部门为了了解本地区中小
学的近视情况及其形成原因,要从本地 区的小学生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查,你认为应当怎样抽取样
本?
(二)、探究新知 1、分层抽样的定义: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
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的方法叫分层抽样。【说明】
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应用分层抽样应遵循以下要求:(1)分层:将相似的个体归人一类,即为一
层,分层要求每层的各个个体互不交叉,即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2)分层抽样为保证每个个
体 等可能入样,需遵循在各层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每层样本数量与每层个体数量的比与这层个体数量
与总 体容量的比相等。
2、分层抽样的步骤:(1)分层:按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部分。(2)按比例 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
个数。(3)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
【说明】(1)分层需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2)抽取比例由每层个体占总体的比例确定。 (3)
各层抽样按简单随机抽样进行。
探究交流:(1)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即将相似的 个体归入一类(层),然后每层抽取若干个体构
成样本,所以分层抽样为保证每个个体等可能入样,必须 进行
( )。A、每层等可能抽样; B、每层不等可能抽样; C、所有层按同一抽样比等可能抽样
(2)如果采用分层抽样,从个体数为N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 n样本,那么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
1
1
性为( )。 A.
N
B.
n
nn
C.
N
D.
N
点拨:(1)保证每个个体等可能入样是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共同的特征,为了保证这一
点,分层时用同一抽样比是必不可少的,故此选C。
(2)根据每个个体都等可能入样,所以其可能性本容量与总体容量比,故此题选C。
知识点2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比较


适 用
类 别 共同点
(1)抽样过程中每个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个体被抽到的可
能性相等
(2)每次抽出个体后
系 统
抽 样
不再将它放回,即
不放回抽样
分层抽样时采用
将总体分成几层,
分 层
分层进行抽取
抽 样
系统抽样 部分组

(三)、例选精析
例1、某高中共有900人,其中高一年级300人,高二年级200人, 高三年级4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
抽取容量为45的样本,那么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抽取的人数分 别为( )。
A.15,5,25 B.15,15,15 C.10,5,30 D15,10,20
[分析]因为300:200:40 0=3:2:4,于是将45分成3:2:4的三部分。设三部分各抽取的个体数分
别为3x,2x,4 x,由3x+2x+4x=45,得x=5,故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抽取的人数分别为15,10,20,< br>故选D。
例2、一个地区共有5个乡镇,人口3万人,其中人口比例为3:2:5:2:3,从 3万人中抽取一个
300人的样本,分析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已知这种疾病与不同的地理位置及水土有关 ,问应采取什么
样的方法?并写出具体过程。[分析]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解:因为疾病与 地理位置和水土均有关系,所以不同乡镇的发病情况差异明显,因而采用分层抽样的方
法,具体过程如下 :(1)将3万人分为5层,其中一个乡镇为一层。(2)按照样本容量的比例随机抽
取各乡镇应抽取的 样本。300×315=60(人),300×215=100(人),300×215=40(人),300× 215=60
(人),因此各乡镇抽取人数分别为60人、40人、100人、40人、60 人。(3)将300人组到一起,
即得到一个样本。
(四)、课堂练习P52 练习1. 2. 3
(五)、课堂小结:1、分层抽样是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采用的抽样方法,进行 分层抽样
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分层抽样中分多少层、如何分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 层内样
简单随机抽样或显的几
将总体均分成几部 在起始部分
总体个
分,按预先制定的规则
在各部分抽取
样时采用简
数较多
随机抽样
总体由
差异明

数较少
各自特点 联 系
范 围
简 单
随 机
抽 样
总体个


本的差异要小,面层之间的样本差异要大,且互不重叠。(2)为了保证每个个体等可能入样,所有层
应 采用同一抽样比等可能抽样。(3)在每层抽样时,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
2、分层抽样的优点是:使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并且抽样过程中可综合选用各种抽样方法,因此分
层 抽样是一种实用、操作性强、应用比较广泛的抽样方法。
(六)、作业:1、某单位有老年人28人, 中年人54人,青年人81人,为了调查他们的身体情况,需
从他们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6的样本,则适 合的抽取方法是 (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先从老人中剔除1人,然后再分层抽样
2、某校有500名学生,其中O型血的有200人,A型 血的人有125人,B型血的有125人,AB型血的
有50人,为了研究血型与色弱的关系,要从中抽 取一个20人的样本,按分层抽样,O型血应抽取的人
数为 人,A型血应抽取的人数为 人,B型血应抽取的人数为 人,AB型血应
抽取的人数为 人。
3、某中学高一年级有学生600人,高二年级有学生450人,高三年级有学生750人,每个学生被 抽到
的可能性均为0.2,若该校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则n= 。
4、对某单位1 000名职工进行某项专门调查,调查的项目与职工任职年限有关,人事部门提供了如下资
料:
任职年限
人数
5年以下
300
5年至10年
500
10年以上
200
试利用上述资料设计一个抽样比为110的抽样方法。
五、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1。4统计图表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表示; 2、学会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数据的表示。难点:选择一种适当数据表示方法。
三、教学方法: 以启发学生自主动手为主。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中初步学会 了收集数据、分类整理、填写简单的统计表和制作简单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另外,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数
据的变化发展趋势、注意变 化发展的速度、留心那些在重复实验过程中发生频数为最小与最大的对象。
对于各种表示方法,教师组织 讨论时不必评判出哪一个最好,重要的是分析每一种方案的长处与不足,
如果一些一些学生特别看中某一 方案的长处而并怎么在意它它的短处,那么他们一定要坚持这一方案也


是可以接受的。
统计图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能否画出一个准确的统计图对学生在实际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
(二)、新课拆析
1、知识设疑:(引例)解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活总值(GD P)一直呈递增趋势,1952年只有679亿
元,1962年上升到1149.3亿元,1970年上 升到2252.7亿元,1980年上升到4516.8亿元,1990年上
升到18547.9亿元, 2000年上升到89404亿元。
对于上例中,为了让这些数据更有次序,使得使用这些数据的人员能更方便去使用,我们要求:
(1)设计一张统计表,简明地表达这一段文字;(2)再设计一张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明这种递增趋
势;(3)从上述两张图表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理由。
注意数据是不明显性,作为使用者难以明确数据间的关系。
2、知识形成:从上例中,我们可以作出:
统计表:
年份
国内生产
总值(亿

折线图:
从上表与上图中,可以发现:
(1)国内生产总值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
(2)增长的趋势有快有慢。
应让学 生从统计表中找到统计图的优点,发现统计图的对于数据统计的必要性。至于各种统计图都有其
本身的特 点与优点,哪一种更好,应依据不同情况的使用。对于数据表示中的“折线图”中两点之间的
连线是没有 意义的,画上连线只是为了便。
3、例题讲解:
在2000年第27年届悉尼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下表)
奥运奖牌榜(第27届)
代表队
美国
俄罗斯
金牌
39
32
银牌
25
28
铜牌
33
28
合计
97
88
679 1149.3 2252.7 4517.8 18547.9 89404
1952 1962 1870 1980 1990 2000


中国
澳大利亚
德国
其他
28
16
14
172
16
25
17

15
17
26

59
58
57

(1)中国体育健儿在该届奥运会上共夺得多少枚奖牌?其获得的金牌数在总金牌数中占多大的比例?
(2)从所获奖牌总数情况看,和最近几届奥运会相比,中国体育健儿在本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
后面的例子,可引导各个学习小组去独立探讨常见的统计图的画法。
(引表) 中国奥运奖牌回眸
届数
第23届
第24届
第25届
第26届
第27届
金牌
15
5
16
16
28
银牌
8
11
22
22
16
铜牌
9
12
16
12
15
总计
32
28
54
50
59
思考:要 比较客观地评价一个代表队在一届奥运会上的表现是很困难的,有人建议比较奖牌总数,有人
建议比较金 牌总数,有人建议比较金牌和银牌的总数等等,你比较赞同哪一个方案?
(三)、巩固练习:P195 自我阅读画统计图的资料
(四)、知识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用统计来直观来表示数据,并从统计图中发 现数据间的联系。学会用
计算机画出统计图。
(五)、作业:P196 1、2
(六)、每日预习:1、你能找到课本中错误统计图表中的错误吗?2、你能自己设计出一个小调查。
五、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 §1.5数据的数字特征
一、教学背景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实例,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大纲》中对统计部分的要求与《标准》的要求相
差较大,若是承接现行《 大纲》的话,建议先补充《标准》中第三学段相应部分的内容。)在这个基础
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 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 字特征。
二、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 的数字特
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例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 学会计


算数据的标准差,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均数、中位数、
众 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
选择 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2、学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
五、教学实施
(一)、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小明开设了一个生产玩具的小工厂,管理人员由小明、他的 弟弟和六个亲戚组成。工
作人员由五个领工和十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的很顺利,需增加一个新工人,小 亮需要一份工作,应征
而来与小明交谈。小明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元。你在 学徒期每周75元,不
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了。”小亮工作几天后找到小明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找 其他工人核对过了,
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小名 说:“小亮啊,不要激
动,平均工资是300元,你看,这是一张工资表。”工资表如下:
这到底是怎
题:数据的数
(二)、推进
人 员 小明 小明弟 亲戚 领工 工人
么了?(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出课
250
6
200
5
100
10
字特征
新课
周工资 2400 1000
人 数 1 1
Ⅰ、新知探究
合 计
提出问题:
2400 1000 1500 1000 1000
1、什么叫平均数?有什么 意义?2、什
么叫中位数?有什么意义?3、什么叫众数?有什么意义?4、什么叫极差?有什么意义? 5、什么叫方
差?有什么意义?6、什么叫标准差?有什么意义?
讨论结果:1、一组数据的 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数据
x
1
,x
2
,

x?
,x
n
的平均数
x
1
?x
2
?
n
?x
n
。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该组数据的平 均水平。
2、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 据的中位
数是唯一的,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
3、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 据的众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

< br>4、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表示该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情况。
5、 方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平均距离,一般用
s
2
表示,通常用公式
1
s
2
?[(x
1
?x)
2
?(x
2
?x )
2
?
n
?(x
n
?x)
2
]
来 计算。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
程度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6、标准差等于方差的正的平方根,即
s?
程度的大小。
Ⅱ、应用示例
例1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表所示:
月工资元 8000 5000 4000 2000 1000 800 700 600 500
员工人 1 2 4 6 12 8 20 5 2
s
2
,与方差的作用相同,描述一组数据围绕平均 数的波动
(1)、分别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公司经理会选取上面哪个数来代表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税务官呢?工会领导呢?
解:(1)经计算可以得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为1373元,中位数为800元,众数为700元。
(2)、公司经理为了显示本公司员工的收入高,采用平均数;而税务官希望取中位数,以便知道目前< br>的所得税率对该公司的多数员工是否有利;工会领导则主张用众数,因为每月拿700元的员工最多。 < br>点评:平均数是将所有的数据都考虑进去得到的度量,它是反映数据平均水平最常用的统计量;中位数将观测数据分成相同数目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都比这个数小而另一部分都比这个数大,对于非对称的
数据集,中位数更实际地描述了数据的中心;当变量是分类变量时,众数往往经常被使用。
变式训练:1、下表是某班40名学生参加“环保知识竞赛”的得分统计表:
分数 0 1 2 3
人数 4 7 10 x
4 5
8 y
请参照这个表解答下列问题:(1)用含x,y的式子表示该班参加“环保知识竞赛” 的班平均分
f

(2)若该班这次竞赛的平均分为
2.5
分,求x,y
的值。
x?7
3x?5y?41
3x?5y?59
解: (1)
f?
;(2)依题意,有
x?y?11
解得
y?4

40
{
{
例2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mm的零件。为了检验产 品质量,从两台机床生产的产品中各
抽取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甲 40.0 39.8 40.1 40.2 39.9 40.0 40.2 39.8 40.2 39.8


乙 40.0 40.0 39.9 40.0 39.9 40.1 40.1 40.1 40.0 39.9
分别计算上面从甲、乙两台机床抽取的10件产品直径的标准差。
解:从数据容易得到甲、乙两台机床生产的这10件产品直径的平均值
x

? x

?40(mm)

我们分别计算它们直径的标准差:
由上面 的计算可以看出:甲、乙两台机床生产的产品直径的平均值相同,而甲机床生产的产品直径的标
准差为0 .161mm,比乙机床的标准差0.077mm大,说明乙机床生产的零件更标准些,即乙机床的生产过
程更稳定一些。
点评:对数据数字特征内容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对其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新情境 中的应用,
而不是记忆和使用的熟练程度。
Ⅲ、知能训练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甲、乙两班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相同,这表明这两个班数学学习情况一样。
B.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的方差甲班比乙班小,这表明甲班的数学学习情况比乙班好。
C.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大,则数学学习甲班比乙班好。
D.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小,则数学学习甲班比乙班好。
2、(2007海南高考,理11)甲、乙、丙三名射箭运动员在某次测试中各射箭20次,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
甲的成绩:
环数
频数
乙的成绩:
环数
频数
丙的成绩:
环数
频数
7
4
8
6
9
6
10
4
7
6
8
4
9
4
10
6
7
5
8
5
9
5
10
5
s
1
、s
2
、s
3
分别表示甲、乙、丙三名射箭运动员这次测试成绩的标准差,则有(C)
A.
s
1
?s
2
?s
3
B.
s
3
?s
1
?s
2
C.
s
2
?s
1
?s
3
D.
s
2
?s
3
?s
1


3、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平
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 -3
Ⅳ、拓展提升
甲、乙两种玉米苗各抽10株,分别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单位:cm)


25
27
41
16
40
44
37
27
22
44
14
16
19
40
39
40
21
16
42
40
问:(1)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高?(2)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
解:(1)
x

?30(cm)

x

?31(cm)

?x

?x

,即乙种玉米的苗长得高。
(2)
s

2
?104.2(cm
2
),s

2
?128.8(cm
2
)
2

?s?s

2
即甲种玉米的苗长得齐。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探讨和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的计算、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四)、作业: 课本30—31页 习题1—4 1、2。
六、设计体会(教后反思)
统计的学习,本质上是统计活动的学习,而不是概念和公式的学习 。因此在本节教学设计中所采用
的数据和问题情境尽可能来源于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 素材,使他们体会所学内容与
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还要特别加强小组活动的组织 与教学,并在活动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统计的作用和基本思想。
第八课时 §1.6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一)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例体 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2)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
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 线图和茎叶图。(3)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
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的各自特征,从而恰当地选择 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地做出总体估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 对样本分析和总体估计的过程,感受数学对实
际生活的需要,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事实 ,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和茎叶图。
难点:能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三、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思考交流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


在NBA的2004赛季中,甲、 乙两名篮球运动员每场比赛得分的原始记录如下﹕甲运动员得分﹕12,15,
20,25,31,31 ,36,36,37,39,44,49,50;乙运动员得分﹕8,13,14,16,23,26,28,3 8,
39,51,31,29,33请问从上面的数据中你能否看出甲,乙两名运动员哪一位发挥比较稳 定?
如何根据这些数据作出正确的判断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研究、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样本的频 率分
布估计总体分布(板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探究〗:P
55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某市政府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
本市试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用水量标准a,用水量不超过a的部分按平价收费,
超出a的部分按议价收费。如果希望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那么标准a定为多少比较合理
呢 ?你认为,为了了较为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展开讨论)
为了制定一个较 为合理的标准a,必须先了解全市居民日常用水量的分布情况,比如月均用水量在
哪个范围的居民最多, 他们占全市居民的百分比情况等。因此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分析样本数据
来估计全市居民用水量的 分布情况。(如课本P
56

分析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用图将它们画出来,或者用 紧凑的表格改变数据的排列方式,作图可以
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二是利用图形传递信 息。表格则是通过改变数据的构成形式,
为我们提供解释数据的新方式。
下面我们学习的频率 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则是从各个小组数据在样本容量中所占比例大小的角
度,来表示数据分布的规律。 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整个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情况。
1、频率分布的概念:频率分布是指一个样本 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用频率分布直
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其一般步骤为:计算 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即求极差(1)决定
组距与组数;⑵将数据分组;⑶列频率分布表;⑷ 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以课本P
56
制定居民用水标准问题为例,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画 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让学生自己动手作
图)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⑴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可 以清楚的看出数据分布的总体趋势。⑵从频率分布直方
图得不出原始的数据内容,把数据表示成直方图后 ,原有的具体数据信息就被抹掉了。
〖探究〗:同样一组数据,如果组距不同,横轴、纵轴的单位不同 ,得到的图和形状也会不同。不同
的形状给人以不同的印象,这种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总体的判断,分 别以0.1和1为组距重新作图,
然后谈谈你对图的印象?(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分别作出两种组距 的图,然后组织同学们对所作
图不同的看法进行交流……)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思考〗:如果当地政府希望使85%以上的居民每月的用水量不超


出标准,根据频率 分布表2-2和频率分布直方图2.2-1,(见课本P
57
)你能对制定月用水量标准提出建
议吗?(让学生仔细观察表和图)
2、频率分布折线图、总体密度曲线
(1).频 率分布折线图的定义: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上端的中点,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
图。
(2).总体密度曲线的定义:在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相应的频率折线图会越来越接近于一条光滑
曲线,统计中称这条光滑曲线为总体密度曲线。它能够精确地反映了总体在各个范围内取值的百分比,
它 能给我们提供更加精细的信息。(见课本P
60

〖思考〗:1.对于任何一个总体 ,它的密度曲线是不是一定存在?为什么?2.对于任何一个总体,
它的密度曲线是否可以被非常准确地 画出来?为什么?
实际上,尽管有些总体密度曲线是饿、客观存在的,但一般很难想函数图象那样准确 地画出来,我
们只能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对它进行估计,一般来说,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
3、茎叶图
(1).茎叶图的概念:当数据是两位有效数字时,用中间的数字表示十位数,即 第一个有效数字,
两边的数字表示个位数,即第二个有效数字,它的中间部分像植物的茎,两边部分像植 物茎上长出来
的叶子,因此通常把这样的图叫做茎叶图。(见课本P
61
例子) (2).茎叶图的特征:①用茎叶图表示数据有两个优点:一是从统计图上没有原始数据信息的损失,
所有数据信息都可以从茎叶图中得到;二是茎叶图中的数据可以随时记录,随时添加,方便记录与表示。
②茎叶图只便于表示两位有效数字的数据,而且茎叶图只方便记录两组的数据,两个以上的数据虽然能
够记录,但是没有表示两个记录那么直观,清晰。
(三)、例题精析:〖例1〗:下表给出了某校50 0名12岁男孩中用随机抽样得出的120人的身高(单
位cm)
区间界限[122,12 6)[126,130)[130,134)[134,138)[138,142)[142,146)
人数5810223320
区间界限[146,150)[150,154)[154,158)人数1165
(1)列出
样本频率分布表;(2)一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3)估计身高 小于134cm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分析:根据样本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解 题。
解:(1)样本频率分布表如下:
(2)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0.07
频率

组距
0.06
(3)由样本频率分布表可知身高小于134cm 的男孩出现的频率为0.04+0.07+0.08=0.19,所以我们估
0.05
计身高小于134cm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
0.04
0.03

< p>
〖例2〗:为了了解高一学生的体能情况,某校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次测试,将所得数
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图中从左到右各小长方形面积之比为2:4:17:15:9 :3,
第二小组频数为12.
(1) 第二小组的频率是多少?样本容量是多少?
(2) 若次数在110以上(含110次)为达标,试估计该学校全体高一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3) 在这次测试中,学生跳绳次数的中位数落
在哪个小组内?请说明理由。
分析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
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小长方形的高与频数
成正比, 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样本容量,频率之
和等于1。
解:(1)由于频率分布直方图以面积的形式
反映了数据落在各小组内的频率大小,因此第
二小组的频率为:
0.03
0. 03
0.028
0.024
0.020
0.01
0.01
0.00
0.00
o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次数
频率

组距
2?
=
4
4?1?7
?0
?1
频率
.
又因0

8
5?93
第二小组频数

样本容量
第二小组频数12
??150

第二小组频率0.08
所以
样本容量?
(2)由图可估计该学校高一学 生的达标率约为
17?15?9?3
?100%?88%

2?4?17?1 5?9?3
(3)由已知可得各小组的频数依次为6,12,51,45,27,9,所以前三组的频数 之和为69,前四组的
频数之和为114,所以跳绳次数的中位数落在第四小组内。
(四)课堂精练:P
61
练习 1. 2. 3
(五)、课堂小 结:1、总体分布指的是总体取值的频率分布规律,由于总体分布不易知道,因此我们
往往用样本的频率 分布去估计总体的分布。2、总体的分布分两种情况: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很少时,
用茎叶图估计总体的 分布;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较多时,将样本数据恰当分组,用各组的频率分布描述
总体的分布,方法是用 频率分布表或频率分布直方图。
(六)作业:1.P
72
习题2.2 A组 1、 2
五、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 §1.6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2)能根据
实际 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做出合
理的解 释。(3)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4)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
步评价 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 合的数学
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 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
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思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 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甲运动员:7,8,6,8,6,5,8,< br>10,7,4;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 个运动员发挥
的更稳定些吗?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我们要通过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字 特征进行研
究。——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板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探究〗:P
62
(1)怎样将各个样本数 据汇总为一个数值,并使它成为样本数据的“中心点”?
(2)能否用一个数值来描写样本数据的离散 程度?(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一些统计知识,思考后展
开讨论)
初中我们曾经学过众数,中 位数,平均数等各种数字特征,应当说,这些数字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关
于样本数据的特征信息。例如前面 一节在调查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问题中,从这些样本数据的频
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月均用水 量的众数是2.25t(最高的矩形的中点)(图略见课本第62页)它
告诉我们,该市的月均用水量为 2. 25t的居民数比月均用水量为其他值的居民数多,但它并没有告诉
我们到底多多少。
〖提问〗:请大家翻回到课本第56页看看原来抽样的数据,有没有2.25?这个数值呢?根据众数的定
义,2.25怎么会是众数呢?为什么?(请大家思考作答)


分析:这是因为样本数 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把原始的一些数据给遗失的原因,而2.25是由样本数据的
频率分布直方图得来的 ,所以存在一些偏差。
〖提问〗:那么如何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中位数呢?
分析:在样 本数据中,有50%的个体小于或等于中位数,也有50%的个体大于或等于中位数。因此,在
频率分布 直方图中,矩形的面积大小正好表示频率的大小,即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应该相
等。由此可 以估计出中位数的值为2.02。(图略见课本63页图2.2-6)
〖思考〗:2.02这个中位数 的估计值,与样本的中位数值2.0不一样,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原
因同上: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 直方图把原始的一些数据给遗失了)
(课本63页图2.2-6)显示,大部分居民的月均用水量在中 部(2.02t左右),但是也有少数居民的月
均用水量特别高,显然,对这部分居民的用水量作出限制 是非常合理的。
〖思考〗:中位数不受少数几个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某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但是它对 极端值的不敏感
有时也会成为缺点,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讨论,并举例)
<二>、标准差、方差
1.标准差
平均数为我们提供了样本数据的重要信息,可是 ,有时平均数也会使我们作出对总体的片面判断。
某地区的统计显示,该地区的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 6㎝,给我们的印象是该地区的中学生生长发育
好,身高较高。但是,假如这个平均数是从五十万名中学 生抽出的五十名身高较高的学生计算出来的话,
那么,这个平均数就不能代表该地区所有中学生的身体素 质。因此,只有平均数难以概括样本数据的实
际状态。
例如,在一次射击选拔比赛中,甲、乙 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甲运动员﹕7,8,6,8,
6,5,8,10,7,4;乙 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 的更稳定些吗?如果你是教练,选哪位选手去参加正式比
赛?
我们知道,
x

?7, x

?7
。两个人射击 的平均成绩是一样的。那么,是否两个人就没有水平差
距呢?(观察P66图2.2-8)直观上看,还 是有差异的。很明显,甲的成绩比较分散,乙的成绩相
对集中,因此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考察这两组数据 。
考察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的大小,最常用的统计量是标准差。标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 br>均距离,一般用s表示。
样本数据
x
1,
x
2,
, x
n
的标准差的算法:⑴算出样本数据的平均数
x
。⑵、算出每个样本数据与 样本数


据平均数的差:
x
i
?x(i?1,2,n)
⑶算出(2)中
x
i
?x(i?1,2,n)
的平方。⑷、算出(3)中n< br>个平方数的平均数,即为样本方差。⑸、算出(4)中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即为样本标准差。
其计算公式为:
显然,标准差较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标准差较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小。
〖提问〗:标准差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标准差为0的样本数据有什么特点?
从标准差的定义和 计算公式都可以得出:
s?0
。当
s?0
时,意味着所有的样本数据都等于样 本
平均数。
(在课堂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利用计算机来计算标准差的方法。) 2.方差:从数学的角度考虑,人们有时用标准差的平方
s
(即方差)来代替标准差,作为 测量样本
数据分散程度的工具:
在刻画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上,方差和标准差是一样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多采用标准差。
(三)、例题精析
〖例1〗:画出下列四组样本数据的直方图,说明他们的异同点。
(1)5,5,5,5,5,5,5,5,5;(2)4,4,4,5,5,5,6,6,6
(3)3,3,4,4,5,6,6,7,7;(4)2,2,2,2,5,8,8,8,8
分析:先画出数据的直方图,根据样本数据算出样本数据的平均数,利用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即可算出每
一 组数据的标准差。
解:(图略,可查阅课本P68)
四组数据的平均数都是5.0,标准差分别为:0.00,0.82,1.49,2.83。
他们有相同的平均数,但他们有不同的标准差,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是不一样的。
〖例2〗:(见课本P69)
分析: 比较两个人的生产质量,只要比较他们所生产的零件 内径尺寸所组成的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与标
准差的大小即可,根据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抽 样分别获得相应的样本数据,然后比较
这两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以此作为两个总体之间的差异 的估计值。
(四)、课堂精练:P
71

练习 1. 2. 3 4
(五)、课堂小结:1、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分两类:①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 均
数。②用样本标准差估计总体标准差。样本容量越大,估计就越精确。2、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
作用,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3、标准差描述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反映了一组数据变< br>化的幅度。
2


(六)、作业:1.P
72

习题2.2 A组 3、 4、10
五、教后反思:
第十课时 §1.7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断”的统计活动,体验统计活动的全过
程.
2.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 br>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3.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统计活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二)、动手实践 P49
我们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来进行这个统计活动.
1.确定调查对象
全班同学的父母辈和祖父母辈. 调查目的:随着年代推移结婚年龄如何变化.
2.收集数据
每位同学收集自己父母辈和祖父母辈的初次结婚年龄(例如,调查自己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的初< br>婚年龄),按照以下方式记录下来(如下表).

初次结婚年

龄岁
收集数据方法:问卷调查法.
3.整理数据
数据处理方法: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先将本小组成员收集到的数据按下表汇总.
第_____小组
初次结婚年龄

成 员
父 辈 母 辈 祖父辈 祖母辈

父 辈 母 辈 祖父辈 祖母辈


小组成员1
小组成员2

小组成员n
















(2)再把班上所有同学的数据按照小组进行汇总,得到下表.
初次结婚年龄

成 员




















































父 辈 母 辈 祖父辈 祖母辈
第1小组
第2小组

第m小组
4.分析数据
(1)将上面的数据用折线 图、频率直方图分别表示出来.同学们之间可进行交流、讨论,确定出比较合
适的统计图.
(2)分别估计父辈、母辈、祖父辈、祖母辈的初次结婚年龄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并进行比较,以利于
数 据的分析. 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求平均数与标准差.
(三)、练习: P50,为下一课时分析 数据做准备,要求每一位学生调查对象的初婚年龄不要集中在
某一年,最好是最近5年内的每一年都有.
(四)、思考交流 P50,在上一课时活动的基础上,以问题的形式总结统计活动的基本步骤.教师 可
以鼓励学生先回顾上一课时统计活动的过程,并结合该活动尽可能地用自己的方式来回答,在此基础上
让他们充分交流,并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五)、动手实践 P51
通 过上一课时的统计活动,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初次结婚的年龄确实是在
增大.但 是这个结论是通过调查父母辈和祖父母辈初次结婚的年龄得到的,它反映的只是较长一个时间
段,人们初 婚年龄的变化趋势.
请根据你们全班同学课前收集的数据,分析在最近的5年内,人们初次结婚 的年龄是否随着时代的发


展面逐渐增长?你可以上网上查阅与此相关的信息和统计数据。
(六)、课堂小结: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说明:1.收集数据的方法:统计调查法;2.整数 数据的方法:表格法;3.描述数据的方法:统计图
法。
(七)作业:习题1―7 P52
这里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从调查的问题出发,如何确定调查对象、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利 用数据
帮助作出决策.
四、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1.8相关关系
一、 教学目标:1. 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
相关关系.2. 经历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来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
二、重难点: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三、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师生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相关关系的理解
师:我们曾经研究过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一个自变量对应着唯一的一个函数值,这两者之间是< br>一种确定关系。生活中的任何两个变量之间是不是只有确定关系呢? 让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 如:
生:不是。师:能否举出反例? 比如,年龄与身高。 生:身高与体重
生:教师水平与学生成绩。生:网速与下载文件所需时间
师:不妨以教师水平与学生成绩为例,学生成绩与教师水平有关吗?
生:有,一般来说,教师水平越高,学生成绩越好
师:即“名师出高徒”,名师一定出高徒吗? 生:不一定。
师:即学生成绩与教师水平之 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又不是必然联系,对于学生成绩与教师水平之间的
这种不确定关系,我们称之为相 关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变量间的
相关关系。(板书)
生活中还有很多描述相关关系的成语,如:“虎父无犬子”,“瑞雪兆丰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函数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还存在的相关关系。让学生< br>体会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重要性。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初步探索,直观感知
1、根据样本数据利用电子表格作出散点图,直观感知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师:在研究相关关系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生:列表,画图象,求解析式。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研究相关关系。请同学们看这样一组数据:
探究: 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根据上述数据,人
体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随着年龄增长,脂肪含量在增加 师:有没有更直观的方式?生:画图
师生:用x轴表示年龄,y轴表示脂肪。一组样本数据就 对应着一个点。由于数据比较多,我们借用电
子表格来作图,请大家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作图方法,学生观察
年龄
23
27
39
41
45
49
50
53
54
56
57
58
60
脂肪
9.5
17.8
21.2
25.9
27.5
26.3
28.2
29.6
30.2
31.4
30.8
33.5
35.2
9.5 17.8 21.2 25.9 27.5 26.3 28.2 29.6 30.2 31.4 30.8 33.5 35.2 34.6
23 27 39 41 45 49 50 53 54 56 57 58 60 61


61 34.6 师:这个图跟我们所学过的函数图象有区别,它叫作散点图。
2、判断正、负相关、线性相关 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4幅图,看有什么特点?
35
3 0
25
脂肪含量
4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生:图1
20
15
10
50
图2r
25
呈下降趋势。
??0.84
050100150< br>呈上升趋势,图
05101520
2
30

65
年龄
图1
图2
师生:这就像函数中的增函数和减函数。即一个 变量从小到大,另一个变量也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1
1.
9
1

对于图1中的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我们称它为正相关。图2中的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称为负相关。< br>8
7
0.
6
0.
5
师:我们还可以判断出:年龄与身 高是正相关,网速与下载文件所需时间是负相关。
4
0.
3
0.
2
0

1
生:后面两个图很乱,前面两个图中点的分布呈条状。
-0

0

0.0.0.0.1

1.
0
4567891
图4
图3

师:从数学的角 度来解释:即图1、2中的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称图1、2
中的两个变量具有 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图3、4中的两个变量是非线性相关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线性相关关系。(板书)
设计意图 :数形结合,扫清了学生的思维障碍,体现数学的简约美。
(三)、循序渐进、延伸拓展
1、找回归直线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年龄与脂肪的散点图,从整体上看,它们是线性相关的。
如果可以求 出回归直线的方程,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年龄与体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这条直线可以作
为两个变量具 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代表。同学们能否画出这条直线?请完成数学实验1、画出回归直线。
(学生在计算机 上用电子表格画回归直线)
数学实验1: 画出回归直线
教师展示学生画图情况,学生说明理由
脂肪含量
40
35
3025
20
15
10
5
脂肪含量
40
35
30
学生方案一 学生方案二
25
20
学生方案三
35
年龄
4
1 5
10
5
0
1
年龄
45
生总结: 第二种方法好,因为所有的点离这条直线最近。
0
师:即,从整体上看,各点与此直线的距离和最小。
(四)、例题探析
例1: 在下列两个变量的关系中,哪些是相关关系?
①正方形边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②作 文水平与课外阅读量之间的关系;③人的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④降雪量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之间的关 系. 【 答案:②③④】
例2、 以下是某地搜集到的新房屋的销售价格和房屋的面积的数据:


房屋面积
(平方米)
61 70 115 110 80 135 105
销售价格
(万元)
12.2 15.3 24.8 21.6 18.4 29.2 22
画出数据对应的散点图,并指出销售价格与房屋面积这两个变量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五)、小结与作业
35
1.对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两种 ,其中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相关关
30
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25
2.散点图能直观反映两个相关变量之间的大致变化趋势,利用计算机作散点图是简单可行的办法.
20


15
3.一般情况下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成正相关或负相关, 类似于函数的单调性.
作业:
5
P85练习:1,2 .
0
五、教后反思:
020
10

40
第84页,习题2-3A第1(1)、2(1)题,
6160
第十二课时 §1.9最小二乘法
面积

一、教学目标 :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
出的线性回归方 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并利用此思想借助电子表格求出回归方程。
教学内容的难点:对最小二乘法的数学思想和回归方程的理解
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三、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最小二乘法推导回归系数公式。
回顾上节课:师:我们现在来求距离和。怎么求?
生: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师生共同:只要求出使距离和最小的
a
、b即可。但是,我们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 复杂。怎么
办呢?以样本数据点A为例, 可以看出:
60
50

RT
△ABC中,(教师动画演示)
按照一对一的关系,直角边AC越小,斜边AB越小,
40
30
20
C
B
A
当AC无限小时,AB跟AC可近似看作相等。
-20
10
20406080
x
100
-10

AC
麻烦,不妨求
AB
生:< br>AB?y
B
?y
A

-20
师:它表示自变量x取值一定时,纵坐标的偏差。假设我们已经得到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 系的变量的一


?
?bx
i
?a
组数据:
(x
1
,y
1
)(x
2
,y
2
)
……
(x
n
,y
n
)
。当自变量
x

x
i

i
=1,2,……,n)时,可以得到
y

i
=1,2,……,n),它与实际收集到的
y
i
之间的偏差是
?
i
?y
i
?
(
bx
i
?a
)
i
=1,2,……,n)
y
i
?y
这样用n个偏差 的和来刻画“各点与此直线的整体偏差”是比较合适的。总的偏差为
?
)
,偏
?
(
y?y
ii
i?1
n
差有正有负,易抵消,所以采用绝 对值
2
?
y
i?1
n
i
?
i
,由 于带绝对值计算不方便所以换成平方,
?y
?
i
)
?
(y
1
?bx
1
?a
)
2
?
(
y
2
?bx
2
?a
)
2
?
(
y< br>3
?bx
3
?a
)
2
?????
(
y
n
?bx
n
?a
)
2
现在的问题就归结为:当< br>a
,b
Q?
?
(
y
i
?y
i?1< br>n
取什么值时Q最小。
将上式展开、再合并,就可以得到可以求出Q取最小值时
b?
?
(x
i
?x)(y
i
?y)
i?1
n
?
(x
i
?x)
i?1
n
?
?
x
i?1
n
i?1
n
i
y
i
?n xy
2
2
?
x
i
2
?nx
1
n< br>1
n
(其中
x?
?
x
i

y??
y
i
)推
n
i?1
n
i?1

a?y?bx
导过程用到偏差的平方,由于平方又叫二乘方,所以这种使“偏差的和”最小的方 法叫“最小二乘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
回归直线,教师动画演示,进一步演绎推理来分解难点、突破难点
(二)、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1)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即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依存的数量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
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规定Y值的变化,通过控制x 的范围来实现统计控制的目标。如已经
得到了空气中NO
2
的浓度和汽车流量间的回归 方程,即可通过控制汽车流量来控制空气中NO
2
的浓度。
应用直线回归的注意事项 :(1)做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2)回归分析前,最好先作出散点图;(3)
回归直线不要外延。
(四)、实例分析:
某调查者从调查中获知某公司近年来科研费用支出(
X
i
)与公司所获得利润(
Y
i
)的统计资料如


下表:
科研费用支出(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合计
要求估计利润(
X
i
)与利润(
Y
i
)统计表 单位:万元
利润
31
40
30
34
25
20
180
科研费用支出
5
11
4
5
3
2
30
Y
i
)对科研费用支出(
X
i
)的线性回归模型。
解:设线性回归模型直线方程为:
?
?
?
?
X
?
?
?
Y
i01i
因为:
X
?
X?
n
i
?
30
?5
6

Y
Y
?
?
n
i
?
180
?30
6
根据资料列表计算如下表:

31
40
30
34
25
20
180
155
440
120
170
75
40
1000

25
121
16
25
9
4
200

0
6
-1
0
-2
-3
0

1
10
0
4
-5
-10
0

0
36
1
0
4
9
50

0
60
0
0
10
30
100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合计
5
11
4
5
3
2
30
现利用公式(Ⅰ)、(Ⅱ)、(Ⅲ)求解参数
所以:利润(
?
0

?
1
的估计值:
Y
i
)对科研 费用支出(
X
i
)的线性回归模型直线方程为:
求直线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作图,这些EXCEL可以方便地做到。仍以上题的数据为例。于 EXCEL表 中
的空白区,选用插入菜单命令中的图表,选中 XY散 点图类型,在弹出的图表向导中按向导的要
求一步一步地 操作,如有错误可以返回去重来或在以后修改。适当修饰 图的大小、纵横比例、字体大
小、和图符的大小等,使图 美观,最后得到图1,图中有直线称为趋势线 ,还有直线方程和相关系数。
图中的每一个部份如坐标、标题、图例 等都可以分别修饰,这里主要介绍趋势线和直线方程。


图1散点图
鼠标右键点击图中的数据点,出现一个对话框,选 添加趋势线,图中自动画上一条直线,再
以鼠标右击 此线,出现趋势线格式对话框,选择线条的粗细和颜色,在选项中选取显示公式和显示R 平
方值,确定后即在图中显示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五)、课堂练习:第83页,练习A,练习B
(六)、小结: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 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
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七)、课后作业:第84页,习题2-3A第1、2题,
五、教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必修3第一章统计复习与小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结与复习,梳理本章知识内容,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例题的讲解、讨论和进一步的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本章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二、教学重点:统计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归纳与例题分类探析
1、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
2、样本分布估计总体分:(1)扇形图; (2)条形图;(3)折线图;(4)茎叶图;(5)频率分布
表;(6)直方图; (7)散点图。
3、样本特征数估计总体特征数 :(1)平均数 (2)方差 (3)众数 (4)中位数
4、线性回归方程。
5、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总体:在统计中,所有考察 对象的全体。个体:总体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
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 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6、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用样本的某个量去估计总体的某个量。
7、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相等。(1)简单随机抽样 (抽签法、随机数法)(2)系统抽样(3)
分层抽样
(1)、抽签法步骤①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 编号(号码可从0到N-1)。②把号 码写
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③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容器中, 搅


拌均匀。④抽签时,每次从中抽出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⑤抽出样本。
(2)、随机数表法步骤①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编号时位数要一样);②选定开始的数字;③按照一定
的规则读取号码;④取出样本
(3).系统抽样步骤:① 编号,随机剔除多余个体,重新编号;② 分段 (段数等于样本容量)样本距
k=Nn;③ 抽取第一个个体编号为i (i<=k)④依预定的规则抽取余下的 个体编号为i+k, i+2k, …。
(4).分层抽样步骤:① 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层;② 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抽样比
k=nN;③ 按比例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数目;④ 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
例1、某校高中三年级的295名学生已经编号 为1,2,……,295,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按1:
5的比例抽取一个样本,用系统抽样的方 法进行抽取,并写出过程。
[分析]按1:5分段,每段5人,共分59段,每段 抽取一人,关键是确定第1段的编号。
解:按照1:5的比例,应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295÷5=5 9,我们把259名同学分成59组,每组5人,
第一组是编号为1~5的5名学生,第2组是编号为6 ~10的5名学生,依次下去,59组是编号为291~
295的5名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从第一组5名学生中抽出一名学生,不妨设编号为k(1≤k
≤5),那么抽取的学生编号为k+5L( L=0,1,2,……,58),得到59个个体作为样本,如当k=3时的样本
编号为3,8,13, ……,288,293。
例2、一个地区共有5个乡镇,人口3万人,其中人口比例为3:2:5:2 :3,从3万人中抽取一个300
人的样本,分析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已知这种疾病与不同的地理位置及 水土有关,问应采取什么样的方
法?并写出具体过程。
解:因为疾病与地理位置和水土均有关 系,所以不同乡镇的发病情况差异明显,因而采用分层抽样的方
法,具体过程如下:(1)将3万人分为 5层,其中一个乡镇为一层。
(2)按照样本容量的比例随机抽取各乡镇应抽取的样本。
3 00×(315)=60(人),300×(215)=40(人),300×(515)=100(人) ,300×(215)=40(人),
300×(315)=60(人), 因此各乡镇抽取人数分别为60人、40人、100人、40人、60 人。
(3)将300人组到一起,即得到一个样本。
类别 抽样方式 使用范围 共同点 相互联系
简单随机抽从总体中逐个抽
总体中个体数较少时
抽样过程中每个


系统抽样
按规则抽取

个体被抽取的可
分段
总体中个体数较多时
能性相同
随机抽样
在第一段中采用简单


分层
分层抽样
总体中个体差异明显各层中抽样时采用前
两种方式 按各层比例抽取 时
分析样本,估计总体
几个公式
样本数据:
x,x
2

1
,x
n

x
1?x
2
?
n
?x
n
x?
平均数:

标准差:
s?s
2
?
(x
1
?x)
2< br>?
n
?(x
n
?x)
2

分析样本的分布情况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表、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样本的茎叶图。
频率分 布:是指一个样本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
分布。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1)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据分布的总体趋势。(2)从频率分
布直方图得不出原始的数据内容,每个小矩形的面积等于此项的概率,所有面积和为1.
做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决定组距与组数; (组数=极差组距);(2)将数 据分组;(3)列频率分布表(分组,频数,频
率);(4)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做频率分布 直方图的方法:把横轴分成若干段,每一线段对应一个组的组距,然后以此线段为底作一矩
形,它的高等 于该组的频率组距,这样得出一系列的矩形,每个矩形的面积恰好是该组上的频率,这
些矩形就构成了频 率分布直方图。
例3、下表给出了某校500名12岁男孩中用随机抽样得出的120人的身高(单位cm)
(1)列出样本频率分布表;(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3)估计身高小于134cm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 分
比。
分析:根据样本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解题。
解:(1)样本频率分布表如下:
(2)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分组
[ 122,126)
[126,130)
[130,134)
[134,138)
[138,142)
[142,146)
[146,150)
[150,154)< br>[154,158)
合计
频数
5
8
10
22
33
20
11
6
5
120
频率
0.04
0 .07
0.08
0.18
0.28
0.17
0.09
0.0 5
0.04
1


频率组距
0.07
0.06
0.05
0.04
0.03
0.02
0.01
o
122 126 130 134
138
142 146 150 154 158
身高(cm)

(3)由样本频率分布表可知身高小于134cm 的男孩出现的频率为0.04+0.07+0.08=0.19, 所以我们估
计身高小于134cm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
茎叶图:1.茎叶图的概念: 用中间的数字表示十位数,两边的数字表示个位数,它的中间部分像植物
的茎,两边部分像植物茎上长出 来的叶子,因此通常把这样的图叫做茎叶图。
2.茎叶图的特征: (1)用茎叶图表示数据有两个 优点:一是从统计图上没有原始数据信息的损失,
所有数据信息都可以从茎叶图中得到;二是茎叶图中的 数据可以随时记录,随时添加。(2)茎叶图只
便于表示量比较少的数据,而且茎叶图只方便记录两组的 数据。注意:相同的得分要重复记录,不能遗
漏。
变量间的相互关系:1、相关关系(1)概 念:两个变量之间是不确定的随机关系,但两个变量之间又
有关系,称为相关关系。(2)相关关系与函 数关系的异同点。相同点:两者均是指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不同点: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关系,是一种因 果系;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的关系,也不一定是因果关
系(但可能是伴随关系)。(3)相关关系的分 析方向。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发
现规律,对它们的关系作出判断。
2、 回归直线方程(1)回归直线:观察散点图的特征,如果各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的附近,就称两个
变量 之间具有线性相关的关系,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2)最小二乘法求线性回归方程的步骤:1.
列表 、计算 2.代入公式求a,b。3.写出直线方程。(3)利用回归直线对总体进行估计
(二)、练习:
1、某社区有500个家庭,其中高收入家庭125户,中等收入家庭280 户,低收入家庭95户,为了调查
社会购买力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1个容量为100户的样本,记做 ①;某学校高一年级有12名女排
运动员,要从中选出3个调查学习负担情况,记做②.那么完成上述2 项调查应采用的抽样方法是


( ) 答案B
(A)①用简单随机抽样法,②用系统抽样法 (B)①用分层抽样法,②用简单随机抽样法
(C)①用系统抽样法,②用分层抽样法 (D)①用分层抽样法,②用系统抽样法
2、某公司生产三种型号的轿车,产量分别为1200辆,6 000辆和2000辆.为检验该公司的产品质量,
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46辆舒畅行检验,这三种 型号的轿车依次应抽取___辆.答案:6、 30 、 10
2
3.从甲、乙两班分别任意 抽出10名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测验,其测验成绩的方差分别为S
1
= 13.2,
2
S
2
=26.26,则( ).A.甲班10名学生的成绩比乙班10名学生的成绩整齐
B.乙班10名学生的成绩比甲班10名学生的成绩整齐C.甲、乙两班10名学生的成绩一样整齐
D.不能比较甲、乙两班10名学生成绩的整齐程度
4.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7,17,16,14,12.设其平均
数为a,中位数为b,众数 为c,则有( ).答案:D
A.a>b>c B.b>c>a C.c>a>b D.c>b>a
5. 如图,从参加环保知识竞赛的学生中抽出6 0名,将其成绩(均为整数)整理后画出的频率分布直方
图如下: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79.5---89.5这一组的频数、频率分别是多少?
(2)估计这次环保知识竞赛的及格率(60分及以上为及格)
解:(1)频率为:0.025×10=0.25, 频数为:60×0.25=15
(2)0.015×10+0.025×10+0.03×10+0.005×10=0.75
(三)、小结 :统计.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看成是初中“统计初步”和高中必修课“概率”这两章内< br>容的深入和扩展,它属于统计的基础知识,从总的方面来看,研究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二是如何对抽取的样本进行计算与分析,并据此对总体的相应情况作出判断.要领会思想方
法的实质,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后作业:复习题一A组7、8 B组3、5
五、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3第二章《算法初步》全部教案
扶风县法门高中 姚连省
第一课时 §2。1.1 算法的基本思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体会算法的 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2)
能够用语言叙述算法;(3)会写出将自然数分解成素因数乘积的算法; (4)会写出求两个自然数的最
大公因数的算法和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法。

< br>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品价格的猜测,体会猜测者的基本思路,得到一个一般步骤,而这个步骤就是一个算法。结合具体问题,模仿算法步骤,写出将自然数分解成素因数乘积的算法和求两个自然数的
最大公因数的算法,从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 的学习,使学生对算法的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 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体会算法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难点:能够用语言来叙述算法。
三、学法与教法:学法: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感受 ,主动思考,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总结概括,从
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章头图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现代 计算机科学的联系,它们的基础都是“算法”。算法作为一个名
词,在中学教科书中并没有出现过,我们 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没有接触算法概念。但是我们却从小学就开
始接触算法,熟悉许多问题的算法。如,做 四则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从里往外脱括弧,竖式笔算等
都是算法,至于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更是算法的 具体体现。广义地说,算法就是做某一件事的步骤或程
序。菜谱是做菜肴的算法,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 操作洗衣机的算法,歌谱是一首歌曲的算法。在数学
中,主要研究计算机能实现的算法,即按照某种机械 程序步骤一定可以得到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程序。(古
代的计算工具:算筹与算盘.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计算机,计算机是强大的实现各种算法的工具。)
(二)、探索研究
?
x?2y??1
例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
2x?y?1



分析: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主要思想是消元的思想,有代入消元和加减消元两种消元的方法,下面用加
减消元法写出它的求解过程 .
解:第一步:② - ①×2,得: 5y=3; ③
第二步:解③得
y?
331
; 第三步:将
y?
代入①,得
x?
.
555
学生探究: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说,上述步骤应该怎样进一步完善?
老师评析:本题的算法是由加减消元法求解的,这个算法也适合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下面写
出 求方程组的解的算法:
?
a
1
x?b
1
y?c
1
例2:写出求方程组
?
?
a
2
x?b
2
y ?c
2


?
a
1
b
2
?a2
b
1
?0
?
的解的算法.
解:第一步:②×a
1
- ①×a
2
,得:
?
a
1
b
2
?a
2
b
1
?
y?a1
c
2
?a
2
c
1
③ 第二步:解③得


y?
a
1
c
2
?a
2
c
1
ac?a
2
c
1
c?by
;第三 步:将
y?
12
代入①,得
x?
11

a
1
b
2
?a
2
b
1
a
1
b
2
?a
2
b
1
a
1
算法概念:
在数学 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
或步骤必 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
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
问题.
(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
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三)、例题、在给定素数表的条件下,设计算法,将936分解 成素因数的乘积。(4000以内的素数
表见附录1)
让学生叙述解题的过程,了解一个初步 的步骤,再根据这个解题的过程和学生共同完成这个算法的步骤,
实质上就是用短除法将自然数分解成素 因数。
解 算法步骤如下:
1.判断936是否为素数:否。 2.确定936的最小素因数:2。 936=2×468。 短除法
3.判断468是否为素数:否。 4.确定468的最小素因数:2。 936=2×2×234。
5.判断234是否为素数:否。 6.确定234的最小素因数:2。 936=2×2×2×117。
7.判断117是否为素数:否。 8.确定117的最小素因数:3。 936=2×2×2×3×39。
9.判断39是否为素数:否。 10.确定39的最小素因数:3。 936=2×2×2×3×3×13。
11.判断13是否为素数:13是素数,
所以分解结束。 分解结果是: 936=2×2×2×3×3×13
通过这个实例 的分析,相信同学们对这个算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例题的分析、
解答过程完成下面 一题。
(四)、巩固深化
设计一个算法,求840与1764的最大公因数。(要求学生独 立完成,让学生演板,根据反馈的信
息更正错误。)


通过解题,不难发现在这 个算法的设计中,对自然数进行素因数分解是基础,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平
台”;同样的,求两个自然数 的最大公因数的算法,也可以成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平台”。“平台”的
思想在算法设计中是一个最基本 的思想,也是数学中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
(五)、总结概括:通过前面的几个问题的分 析研究,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什么是算
法?解决这些问题的算法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点?算 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
那些事情用到了算法?算法是解决某类问题的一系列步骤或 程序,只要按照这些步骤执行,都能使问题
得到解决。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
(六)、布置作业:课本78页 练习1 1. 2.
五、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2.1.2排序问题与算法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解决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了解排序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有序列的直接插入排序;2、算法设计和算法流程图。
三、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思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如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查询信息,例如,在词典中查找某个词的读音或含义,在图书馆里根据
作者或者书名查找书目,在电话薄中查找某单位或某人的电话号码等。
为了便于查询和检索,我们常 常根据某种要求把被查询的对象用数字(或者符号)表示出来,并把
数字按大小排列,是信息处理中一项 基本的工作。通常称为排序。排序的算法很多,这里给大家介绍一
些经常使用的排序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有序列的概念: 对于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顺序排列时,通常称之为有序列.
2、有序列插入排序
问题提 出:新来的同学小黄升高1.75cm,在班上是中等身高,因为做操的需要,体育老师要将他插到
队中 ,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做?
象这样一种在已经按一定顺序排好的系列(有系列)中插入,我们就叫它有序列插入排序
有序 列插入排序:在已经按照某一规则排好的一系列数中,再插进一个数,成为新的一序列数,且仍按
照原来 的规则排列.
要将8插入到{1,3,5,7,9,11,13}中,我们怎样考虑?
确定 8在原系列中的位置,使8小于或等于原系列中右边的数据,大于或等于左边的数据,将这个位置


空出来,将数据8插进去
1 3 5 7 ?8 9 11 13
练习:1、用直接插入法把23插入有序列5 8 11 24 33 38 45 48 50 60中,则23在该有序
答案4
列中的序位为( )
2、用直接插入法把95插入有序列45 55 67 81 99 102 105 152中,则该有序列中的第1个数
和最后一个数的序号变为( ) 答案C
A.1 8 B. 2 9 C. 1 9 D.2 8
问题一:已知一有序数组{38,39,51,57,66},现在要将数据52插入到数据列中.
分析:1、从数组的序号入
序号
数组
1
38
2
39
3
51
4
57
5
66
2、创建新的序号,比较数的大小移动数
旧序号
旧数组
新序号
新数组
流程图:
1
38
1
38
2
39
2
39
3
51
3
51

4
57
4

5
66
5



6


因为52R[6]:=R[5]

空5号位置
因为52R[5]:=R[4]

空4号位置
因为52>R[3]
R[4]:=52
将52插入
4号位置

问题二:对一个有序列{ R[1],R[2],…,R[n] },要将新数据A插入到有序列中,形成新的有序列, 应
该怎么做呢?根据分析原理画出流程
思考:1、还有其它插入A的方法吗?画出流程2、如何以有序排列的算法为平台进行无序排
{ 49,38,65,97,76,13,27,49}
3、有序列插入排序算法的另一种方法折半插入排序法。请同学们参看P84.下段
问题思考:对于一组无序的数据列{49,38,65,97,76,13,27,49}如何完 成排序工作呢?请同学们参看
P85
(1)折半插入排序:如果R[1..i-1] 是一个 按关键字有序的有序序列,则可以利用折半查找实现“在
R[1..i-1]中查找R[i]的插入位置 ”,如此实现的插入排序为折半插入排序。
(2)、折半插入排序性能分析:1)折半插入排序所需附 加存储空间和直接插入排序相同,从时间上来
看,折半插入排序减少了关键字的比较次数,但是移动次数 不变。2)折半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2
o(n)。3)折半插入排序是一个稳定的排序方法 。
(3)、折半插入排序:


折半插入排序
待排序元素的插入位置
mi
5
134
mi
5
8
i
5
L.r
0 1 2 3 4 5
6
23
9
7
6 7 8 9 10
low
low
high

low

( 三)、小结:本次课主要介绍了:1.有关排序的基础知识(1).定义(2).稳定性和存储方式(3).排< br>序算法的评价
2.直接插入排序
3、折半插入排序 (1).基本思想 (2).实例模拟(3).算法描述(4).算法的复杂度。
(四)、作业布置:课本习题2-1A组8、9
五、教学反思:
§2。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第三课时 §2..2。1 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2)能用文字语言表示算法,并
能将算法 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
设计流程 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动手作图,.
用自然语言 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法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
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 br>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教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揭示课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 5等分点。
开始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文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
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
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课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输入输出框 输入输出操作
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图形符号 名称 功能
从A出发作一条
射线
在射线上取点C
得单位线段AC
作线段
CE=EF=FG=GD=AC
连接DB
过点C作BD的平行线交AB于M,
即为线段AB的5等分点
结束
终端框(起止框) 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输入、输出框 表示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处理框(执行框) 赋值和计算
判断框 用于判断,有两个出口
流程线
连接流程框,指明方向
连接点
连接程序框图的两个部分

(1)起止框图: 起止框是任何流程图都不可缺少的,它表明程序的开始和结 束,所以一个


完整的流程图的首末两端必须是起止框。
(2)输入、输出框: 表示数据的输入或结果的输出,它可用在算法中的任何需要输入、输
出的位置。图1-1中有三个输入、 输出框。第一个出现在开始后的第一步,它的作用是输入未知数的系
数a11,a12,a21,a22 和常数项b1,b2,通过这一步,就可以把给定的数值写在输入框内,它实际上是把
未知数的系数和常 数项的值通知给了计算机,另外两个是输出框,它们分别位于由判断分出的两个分支
中,它们表示最后给 出的运算结果,左边分支中的输出分框负责输出D≠0时未知数x1,x2的值,右边
分支中的输出框负 责输出D=0时的结果,即输出无法求解信息。
(3)处理框: 它是采用来赋值、执行计 算语句、传送运算结果的图形符号。图1-1中出现
了两个处理框。第一个处理框的作用是计算D=a1 1a22-a21a12的值,第二个处理框的作用是计算
x1=(b1a22-b2a12)D,x2 =(b2a11-b1a21)D的值。
(4)判断框: 判断框一般有一个入口和两个 出口,有时也有多个出口,它是惟一的具有两
个或两个以上出口的符号,在只有两个出口的情形中,通常 都分成“是”与“否”(也可用“Y”与“N”)
两个分支,在图1-1中,通过判断框对D的值进行判 断,若判断框中的式子是D=0,则说明D=0时由标
有“是”的分支处理数据;若D≠0,则由标有“ 否”的分支处理数据。例如,我们要打印x的绝对值,
可以设计如下框图。
开始
输入x
是 x≥0? 否
打印x -打印x
结束
从图中可以看到由判断框分出两个分支,构成一个选择性结构,其中选择的标 准是“x≥0”,若符
合这个条件,则按照“是”分支继续往下执行;若不符合这个条件,则按照“否” 分支继续往下执行,
这样的话,打印出的结果总是x 的绝对值。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1)
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2) 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
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 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惟一符号。(4)判断框分两大类,
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 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
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 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流程图: (2)选择结构对条件进行判断来决定后面步骤的结
构流程图:
顺序结构: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
的逻辑结构。这是任何一个程序都离不开的
基本结构。
选择结构: 在一个算法中,经常
会遇到一些条件的判断,算法的流程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这
种算法结构称为条件结构。
A

条件


B
步骤甲 步骤乙

(三)、理解应用
例1:已知x=4,y=2,画出计算w=3x+4y的值的流程图。
解:程序框如下图所示:
开始
输入4,2 4和2分别是x和y的值
w=3×4+4×2
输出w
结束
小结:此图的输入框旁边加了一个注释框 ,它的作用是对框中的数据或内容进行说明,它可以
出现在任何位置。
例2:已知一个三角形 的三边分别为2、3、4,利用海伦公式设计一个算法,求出它的面积,并画出算
法的流程图。
算法分析: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需先算出p的值,再将它代入公式,最后输出结果,只用顺序
结构 就能够表达出算法。
流程图:



开始
p=(2+3+4)2
s=√p(p-2)(p-3)(p-4)




输出s
结束
例3:任意给定3个正实数,设 计一个算法,判断分别以这3个数为三边边长的三角形是否存在,画出
这个算法的流程图。
算 法分析:判断分别以这3个数为三边边长的三角形是否存在,只需要验收这3个数当中任意两个
数的和是 否大于第3个数,这就需要用到条件结构。
流程图:
开始


输入a,b,c
a+b>c , a+c>b, b+c>a是 否
否同时成立?



存在这样的三角形
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

结束
(四)归纳小结,巩固课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0 2
(六)作业:P90 1
五、教后反思:
§2.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第四课时 §2.2.2 变量与赋值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解决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体会变量与赋值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变量与赋值的含义2、流程图
三、教学方法:探究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探究
已知 两个数 a 和 b , 设计一个算法使a 和 b 位置互换。


a
b
a S

算法如下:(1)S = a(2)a = b(3)b = S(4)输出结果a,b
(二)、知识探究
变量: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取不同的值的量.
计算机中变量的表示一般由一个或几个英文字母组成,或字母加数字表示.如a,x,a,sum等.
1
赋值:把B 的值赋给变量A, 这个过程称为赋值.记作: A=B其中“=”为赋值符号.
赋值语句的一般形式为: 变量名=表达式或变量名=表达式
注意问题:1、赋值符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 只能写成b=2,b=a+1,但不能写成: 2=b,
b+1=2
2、在一个赋值语句中,只能给一个变量赋值,不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号。
3、赋 值符号不同于“等号”,赋值符号左边的变量如果原来没有值,在执行完赋值语句后,该变量获
得一个值 ,如果原来已有值,则执行赋值语句后,以赋值符号右边表达式的值替代原来的值。
4、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一般不能互换,如:x=5对,5=x不对
(三)例题探析
例1、写出下列语句描述的算法输出的结果.
(1) a=5
b=3
c=(a+b)2
d=
c

输出d
(3) a=10
b=20
(4) a=1
c=30
b=a+1
b=b+1
b=a
b=b+5
b=c
输出b
2
(2) a=1
b=2
c=a-b
b=a+c-b
输出a,b,c


c=a
输出a,b,c
例2、设计一种算法,从5个实数中找出最大数,并用流程图表示.
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其实 很简单,只要取两个数比较取大,再与下一个数比较取大,一直这样下去,最
后的一个结构就是最大数。
解:设这5个数分别为:a
1
,a
2
,a
3
,a< br>4
,a
5

1比较a
1
,a
2
的大小,记大数为b (b
2再比较b与a
3
,记大数为b (b
3再比较b与a
4
,记大数为b (b
4再比较b与a
5
,记大数为b (b
5输出b,b的值即为所求的最大数

输入a
1
,a
2
,a
3
,a
4
,a
5
比较a
1
,a
2
,记大数为b
比较b,a
3
,记大数为b
比较b,a
4
,记大数为b
比较b,a
5
,记大数为b
输出
结束
的值变为a
1
,a
2
中大的数)
的值变为三数中最大的数)
的值变为前4数中最大的数)
的值变为前5数中最大的数)


















开始
输入a
1
,a
2
,a
3
,a
4
,a
5
b=a
1
表上





题< br>我








式< br>是 否
b2
b=a
2

b3

b=a
3

b4

b=a
4

b5

b=a
5
输出b
结束

例3、 用赋值语句写出下列 算法,并画出流程图摄氏温度C为23.5℃,将它转换成华氏温度F,并输
9
F?C?32< br>5
分析:首先要先给C赋值,再给F赋值
出。( )
解:(1)C=23.5


9
(2) (3)输出F
F?C?32
5
流程图如右图:
开始
C=23.5
F?
9
C?32
5
输出F
结束

(四)、小结:1、赋值语句的格式、作用、注意事项。2、要熟练掌握赋值语句的用处。
(五)、作业: P
五、教学反思:
§2.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第五课时 2.2.3循环结构(一)
一、课程标准: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 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
决过程中(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 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循环.
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程序框图的概 念;2.掌握运用程序框图表达循环结构的算法;3.培养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 、教学重点:运用程序框图表达循环结构的算法。教学难点:循环体的确定,计数变量与累加变量的
理解 .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练习:引例: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
解: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93
1,2


……
第九十九步:将第九十八步中的运算结果4950与100相加,得到5050.
简化描述: 进一步简化:
第一步:sum=0; 第一步:sum=0,i=1;
第二步:sum=sum+1; 第二步:依次i从1到100,反复做sum=sum+i;
第三步:sum=sum+2; 第三步:输出sum.
第四步:sum=sum+3;
……
第一百步:sum=sum+99;
第一百零一步:sum=sum+100
第一百零二步:输出sum.
在本题中如果我们仍然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来画流程图,就显 得比较繁琐,为了使得算法简洁我们今
天学习循环往复的逻辑结构――循环结构。
(二)、新课
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也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 某一处理步骤的情
况,这种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循环体: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称为循环体.
循环体
循环体
计数变量:在 循环结构中,通常都有一个起到循环计数作用的变量,这个变量的取值一般都含在执行或
满足条件?
满足条件?


终止循环体的条件中.


例1、见.课本P95 例7;练习1:画出引例的循环的程序框图(这是一个典型的用循环结构解决求 和的
问题,可以体会三种结构在流程图中的作用,学会画流程图)
例2、 见课本P96 例8
点评:需要反复进行的相同操作,如果按照顺序结构来描述,算法显的十分烦琐,不利于阅读,如 果采
取循环结构来描述,算法就显得简洁,清楚。循环结构是一种简化算法叙述的结构。
例3见课本P96 例9
练习2:画出
1?2?3???100
的程序框图.
小结:画循环结构程序 框图前:①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条件;②确定算法中反复执行的部分,即循环体;
③确定循环的转向位置 ;④确定循环的终止条件.
(四)、课堂小结


1. 理解循环结构的逻辑,主要用在反复做某项工作的问题中;2. 画循环结构程序框图前:①确定循环
变 量和初始条件;②确定算法中反复执行的部分,即循环体;③确定循环的转向位置;④确定循环的终
止条 件。3. 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条件结构通过判断分支,只是执行一次;循环
结构 通过条件判断可以反复执行. 联系:循环结构是通过条件结构来实现.
(五)、作业:1. 设计一 个算法,计算两个非零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结果(要求输入两个非
0实数,输出运算结果),并 画出程序框图.
2. 设计一个算法,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要求输入一个整数,输出该数的奇 偶性),并画出程
序框图. 3.课本第99页练习题1,2题
五、教后反思:
§2.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第六课时2.2.4循环结构(二)
一、课程标 准: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
决过程中(如 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循环.
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程序框图的概念; 2.掌握运用程序框图表达循环结构的算法;3.培养学
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运用程序框图表达循环结构的算法
教学难点:循环体的确定,计数变量与循环变量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循环结构,知道了循环变量,循环体、以及循环的基本 框架图,这
节课我们学习多变量的循环结构的程序图的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提问,复习上节 课的基本
概念)
(二)、新课讲解
例1 见课本P99例10。点拨:例10是 输出菲波拉契数列的前50项.这个问题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
层次是设置了50个变量,分别表示要输 出的50项.然后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变量在完成输出操
作后,没有保留的必要,因此可以释放掉 .所以解法2最终只要设置3个变量,通过反复赋值,就可以
输出数列中的各项.
存储空间是计算机的重要资源.在设计算法时,尽量减少变量的个数,也是算法设计的重要原则之
一.
例2 见课本P101例11。点拨:例11用循环结构描述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算法.这个算法 和前面


循环结构的算法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变量较多;2.循环变量不太容易确 定;3.循环体不太容
易确认;4.循环次数事先不知道,循环的终止条件有两个.因为这个算法在函数 部分已经学习过,在
§1也已经学习过.因此,算理本身并不对学生构成难度,关键是如何用循环结构来 表述.这个问题的
难点在于循环变量的设定和循环体的确认.
(要求学生先以讨论方式对上面2个例题进行学习,根据学生反馈的结果,进行点拨)
(三)、模仿操作
仿照例题完成P103 练习2中 1、2,学生上黑板画出流程图,也可以小组相互讨论学习
(四)、归纳小结 巩固课题:本节课通过 课本例题,对循环结构的流程图的画法再次作一了解掌握,
进一步理解程序框图的概念;掌握运用程序框 图表达循环结构的算法。
(五)、 作业: P104 8、9
五、教后反思:
§2.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第七课时2.2.5循环结构(三)
一、课程标准: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 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
决过程中,再次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 条件、循环.
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程序框图的概念;能够利用循环结构设计一些较复杂问题的 流程图,对一
些多变量问题能够找到循环变量及初始值,以及循环体;2.掌握运用程序框图表达循环结 构的算法;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设计循环结构的算法
教学难点:循环体的确定,计数变量与累加变量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练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算法的三种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以及上两节课我们 所涉及的循环结构。对
于三种结构,我们应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例如顺序结构是算法中最基本的一种结 构,每一个算法都要
用到。而对于有些算法需要我们对一些条件的判断就要用到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指的 是根据指定条件决
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三种结构中循环结构较复杂。在画循环结 构的流程图前应
先确定三个要素:循环变量、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只有这三要素确定,就可清楚的 画出循环结构
的流程图。
(要求学生回顾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以及循环结构的算法流程图的基本模式)。
(二)、新课探究


学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1、先完成课本P104A组8.9及B组3.4题
学法: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2、典型例题探析
例1、设计算法,求100个数中的最大数,画出流程图。
解析:引入变量 b与i,并用a
i
(i=1,2,3…,100)表示待比较的数( b为最大值,先令b=a
1
)
算法中的循环部分为比较b与a
i
, 如果bi
,则b=a
i
.流程图如图所示
变量i的初始值为2,终止值为100
循环的终止条件

b< a
i

b= a
i

为i>100


开始

输入a
1
,a
2
,?-,a
100
i=2

赋予变量初始值
b=a
1

循环体

bb=a
i
i=i+1
循环变量的后继


i>100
循环的终止条件

输出b

结束


例2、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算法分析:只需要一个 累加变量和一个计数变量,将累加变量的初始值为0,计数变量的值可以从
1到100。
流程图:

开始

i=1


Sum=0

i=i+1
i≤100?
Sum=sum+i
否 是


输出
结束
sum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习题的练习,再次掌握算法的结构,特别是利用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简化算法 ,注意以下几
点: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什么时候用? 2、把握循环结构的三个要 素:循环变量、
循环体、循环终止条件.3、通过算法实例,体会构造性的思想和方法
(四)、 作业:1)、设x为为一个正整数,规定如下运算:若x为奇数,则求3x+2;若x为偶数 ,
则为5x,写出算法,并画出流程图。2)、画出求21+22+23+…2100的值的流程图。
1)、解:算法如下。S1 输入x;S2 若x为奇数,则输出A=3x+2;否则输出A=5x ;S3 算法结束。
流程图如下图:

开始

i=1

p=0

p=pxi i=i+1
i≤30? 是


输出p

结束
2)、解:流程图如下图:

开始

i=1

p=0

i
i=i+1
i≥
p=p+2
100? 否


输出p

结束
(五)、课外练习:继续完成课堂上的未完成的习题,预习下节条件语句。
五、教后反思:
§2.4 几种基本语句
第八课时 §2.4.1条件语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条件语句的概念,并掌握条件语句的结构。(2)会应用条件语句编写
程序,能运用条件语句表达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探 究,认识到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方便简捷,促进发展学
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算法 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条件语句在程序中起判断转折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决定作用 。深刻
体会到条件语句在解决大量问题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有益于我们养成严谨的数学 思维
以及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
教学难点:将具体问题的流程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条件语句的逻辑关系


三、教学方法:探究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提问:学习了哪些算法的表示形式?(自然语言或流程图描述 )
算法中的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
2. 导入:我们用自然语言或流程图描述的算法,计算机是无法“看得懂,听得见”的. 因此还需要将
算法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翻译成计算机程序. 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种. 如BASIC,
Foxbase,C语言,C++,J++,VB,VC,JB等.
各 种程序设计语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和循环语
句.今 天,我们一起用以BASIC语言为例主要介绍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
(二)、条件语句
1、(学法:学生自学P106例1)
教师归纳:1、简单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
(1)IF—THEN—ELSE形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 IF
说明:①当计算机执行上述语句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 后的
语句,否则执行ELSE后的语句.②书写时一个条件语句中的IF与END IF要对齐.
(2)IF—THEN形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
END IF
说明:当计算机执行上述语句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 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的语句,
否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
2、知识应用 练习:P108第1题
3、程序中为何要用到条件语句?条件语句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下?
点评:一般用在需要对条件进行判断的算法设计中,如判断一个数的正负,确定两个数的大小等问题,
还 有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等,往往要用条件语句,有时甚至要用到条件语句的嵌。当判断的后面接着判
满足 条件?

语句


断,就要用到复合IF语句来描述。
4、学生自学讨论P107 例2
教师归纳:
复合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
(1)IF—THEN—ELSE形式
IF 条件1 THEN
语句1
ELSE
IF 条件2 THEN
语句2
ELSE
语句3
END IF
END IF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思考交流和P109 练习2
(三)、课堂小结
1、理解条件语句的两种表达形式以及何时用格式1、何时用格式2.
2、注意多个条件的语句表达方法:如(a+b>c) AND (b+c>a) AND (a+c>b).
3、条件语句的嵌套,注意END IF是和最接近的匹配,要一层套一层,不能交叉.
4、编写一个程序的步骤:首先用自然语言描述问 题的一个算法,然后把自然语言转化为流程图,最后
把流程图转化为程序语句.
(四)、作业
1.课本:习题2——4 A组第1,2题
2. 某市电信部门规定:拨打市内电话时,如果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则收取通话费0.2元;如果通
话 超过3分钟,则超过部分以0.1元分钟收取通话费.问:设计一个计算通话费用的算法,并且画出
流程 图以及编出程序.
3. 编写一个程序,任意输入一个整数,判断它是否是5的倍数.
4. 基本工资大于或等于600元,增加工资10%;若小于600元大于等于400元,则增加工资15%;若小< br>于400元,则增加工资20%. 请编一个程序,根据用户输入的基本工资,计算出增加后的工资.
五、教后反思:


§2.4 几种基本语句
第九课时 §2.4.2循环语句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循环语句的概念,并掌握循环 语句的结构。(2)会应
用循环语句编写程序,能运用循环语句表达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探究,认识到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方便简捷,促进发展学
生逻 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算法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循环语句在程序中起判断 转折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决定作用。深刻
体会到条件语句在解决大量问题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本课 内容的学习,有益于我们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以及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两种循环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用循环语句表示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循环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会编写程序中的循环语句.
三、教学方法:探究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问题1:设计计算
1?3?5?7?
(二)、学生活动
?99
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流程图:
开始
解决问题1的算法是:
S1 S←1
对于以上算法过程,我们可以用循环语句来实现.
S2 I←3
S3 S←S×I
(三)、建构数学
S4 I←I+2
1.循环语句:循环语句一般 有种:“For循环”、“While循环”和“Do循环”(由于该种循环变化
S5 若I≤99,则返回S3
S6 输出S
较多,教材中暂不介绍).
(1)“For循环”是在循环次数已知时使用的循环,
其一般形式为:
For I from
“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例如:问题1中算法可用“For循环”语句表示为:
End for

For I From 1 To 99 Step 2

End For
S
Print
End
说明:①上面“For”和“End For”之间缩进的步骤称为循环体;
②如果省略“Step 2”,默认的“步长”为1,即循环时,
I
的值每次增加1( 步长也可以为负,
例如,以上“For循环”第1行可写成:For I From 99 To 1 Step -2);
结束


③“For循环”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即先执行后判断.
(2)“While循环”的一般形式为:
While A

其中A为判断执行循环的条件.

End while

例如:问题1中的算法可“While循环”语句表示为:

While I≤99
End While
Print
S

End
说明:①上面“While”和“End While”之间缩进的步骤称为循环体;②“While 循环”是当型循环
结构,其特点是“前测试”,即先判断,后执行.若初始条件不成立,则一次也不执行 循环体中的内容;
③任何一种需要重复处理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前测试循环来实现.
(四)、数学运用
1.例题:例1.编写程序,计算自然数1+2+3+……+99+100的和。
解:用“For循环”表示如下: 用“While循环”表示如下:
While I≤100
For I From 1 To 100 Step 1

End While
End For 例3.抛掷一枚硬币时,既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预先作出确定的判断是不可能的,但是假
Print
S

Print
S

如硬币质量均匀,那 么当抛掷次数很多时,出现正面的频率应接近50%.试设计一个循环语句模拟抛掷
End
End
硬币的过程,并计算抛掷中出现正面的频率.
分析:抛掷硬币的过程实际上 是一个不断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的过程,利用循环语句,我们很容易在
计算机上模拟这一过程.
在程序设计中,有一个随机函数“Rnd”,它能产生0与1之间的随机数.这样,我们可用大于
0. 5

随机数表示出现正面,不大于
0.5
的随机数表示出现反面.
解:本题算法的伪代码如下:
Read
n

For I From 1 To
n

If Rnd>
0.5
Then
S?S?1

End For
Print 出现正面的频率为
End
2.练习:试用算法语句表示:寻找满足
1?3?5?7?
S

n
?_____?10000
的最小整数的算法.
解:本例中循环的次数不定,因此可用“While循环”语句,具体描述如下:



While S≤10000
End While
(五 )、回顾小结:1.循环语句的概念,并掌握其结构;2.“For循环”、“While循环”在用法上
Print
I

的区别与联系.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循环语句的结构、特点、作用以 及用法,并懂得利用解决一些简单问
End
题。条件语句使程序执行产生的分支,根据不同的 条件执行不同的路线,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有些复杂
问题可用两层甚至多层循环解决。注意内外层的衔接 ,可以从循环体内转到循环体外,但不允许从循环
体外转入循环体内。
条件语句一般用在需要 对条件进行判断的算法设计中,如判断一个数的正负,确定两个数的大小等问题,
还有求分段函数的函数 值等,往往要用条件语句,有时甚至要用到条件语句的嵌套。
循环语句主要用来实现算法中的循环结构 ,在处理一些需要反复执行的运算任务。如累加求和,累乘求
积等问题中常用到。
(六)、课外作业:课本习题2——4A组第6,7,9题
五、教后反思:
第十课时 算法初步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1.明确算法的 含义,熟悉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和循环,以及基本的算
法语句。2.能熟练运用算法知识解 决问题。
(b)过程与方法: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把知识系统化,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 程序框图
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 、条件
分支、循环。
c)情态与价值:算法内容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是中国数学课程内 容的新特色。中国古代数学以
算法为主要特征,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算法 重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和活力,算法进入中学数学课程,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古代数学思 想在一个新的层次上的复
兴,也就成为了中国数学课程的一个新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算法的基本知识与算法对应的程序框图的设计
难点:与算法对应的程序框图的设计及算法程序的编写
三、教学方法:利用实例让学生体会基 本的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对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程序
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了解数学算法与 信息技术上的区别。通过案例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核
心是一般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具体化。 面临一个问题时,在分析、思考后获得了解决它的基本思路
(解题策略),将这种思路具体化、条理化, 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画出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四种基本的程序框
2、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顺序结构 条件结构 循环结构
3、基本算法语句
(1)输入语句
单个变量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多个变量

INPUT “提示内容1,提示内容2,提示内容3,…”;变量1,变量2,变量3,…
(2)输出语句

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
(3)赋值语句
(4)条件语句
IF-THEN-ELSE格式
IF 条件 THEN
满足条件?
当计算机执行上述语句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的语句1,否
语句1

ELSE

则执行ELSE后的语句2。其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如上右图)

语句2
IF-THEN格式
语句1 语句2
END IF

IF 条件 THEN
满足条件?
计算机执行这种形式的条件语句时,也是首 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
语句

END IF
的语句,如果条件不符合,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转而执行其他语句。其对应的程序框图为:( 如上
语句
右图)
(5)循环语句
①WHILE语句

WHILE 条件
其中循环体是由计算机反复执行的一组语句构成的。WHLIE后面的“ 条件”是用于控制计算机执行
循环体 循环体
满足条件?

当计算机遇 到WHILE语句时,先判断条件的真假,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WHILE与WEND之间的



变量=表达式
WEND
循环体或跳出循环体的。
循环体;然后再检查上述条件,如果条件仍符合,再次执行循环体,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
件 不符合为止。这时,计算机将不执行循环体,直接跳到WEND语句后,接着执行WEND之后的语句。


因此,当型循环有时也称为“前测试型”循环。其对应的程序结构框图为:(如上右图)
②UNTIL语句

DO
其对应的程序结构框图为:(如上右图)
循环体
LOOP UNTIL 条件
(二)、典型例题
循环体

满足条件?
例1 写一个算法程序,计算1+2+3+…+n的值(要求可以输入任意大于

1的正自然数)
解:INPUT “n=”;n
i=1
sum=0
WHILE i<=n
sum=sum+i
i=i+1
WEND
PRINT sum
END
思考:在上述程序语句中我们使用了WHILE格式的循环语句,能不能使用UNTIL循环?
例2 设计一个程序框图对数字3,1,6,9,8进行排序(利用冒泡排序法)

开始
输入
a
1
,a
2
,a
3
,a4
,a
5
r=1
i=1
a
i
>a
i+ 1


x=a
i
a
i
=a
i+1
a
i+1
=x
i=i+1r=r+1
i=5


r =5


输出
a
1
,a
2
,a
3
,a
4
,a
5
结束
思考:上述程序框图中哪些是顺序结构? 哪些是条件结构?哪些是循环结构?
例3 把十进制数53转化为二进制数.
解:53=1×2+1×2+0×2+1×2+0×2+1×2

543210
=110101
(2)
(三)、练习:复习题二 A(3) (4)
(四)、作业:复习题二 A(5)(6)
五、教后反思: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全部教案
扶风县法门高中姚连省
§3.1随机事件的概率
第一课时3.1.1频率与概率(一)
一、教学 目标:1。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2.通
过试验 ,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并可据此估计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3.能运
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教学重点:运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树状图和列表法的运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对于前面的摸牌游戏, 在一次试验中,如果摸得第一张 牌面数字为1,那么摸第
二张牌的数字为几的可能性大?如果摸得第一张牌的牌面数字为2呢?(由此引 入课题,然后要求学生
做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
(二)、做一做:实验1:对于上面的试验 进行30次,分别统计第一张牌的牌面字为1时,第二张牌
的牌面数字为1和2的次数。
实验的具体做法:每两个人一个小组,一个负责抽纸张,另一个人负责记录,
如:1 2 2 1---------(上面一行为第一次抽的)
2 1 2 1---------(下面一行为第二次抽的)
议一议:小明的对自己的试验记录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因此小明认为,如果摸得第一张牌 面数字为1,那么摸第二张牌时,摸得牌面数字为2的可能性比较大。
你同意小明的看法吗?
让学生去讨论小明的看法是否正确,然后让学生去说说自已的看法。
第二张牌的牌面
想一想:对于前面的游戏,一次试验中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
第二张牌的牌面
数字为1(7次)
数字为2(9次)


会出现3种可能的结果:
小颖的看法:
小亮的看法:
牌面数字和为2,牌面数
字和3,牌面数字和4,每
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会出现4种可能的结果:
第一张牌的牌面
数字为1(16次)
牌面数字为(1,1),
实际上,摸第一张牌时,可能出现的 的结果是:牌面数字为1或2,而且这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牌面数字为(1,2),
摸第二张牌时,情况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树状图”或表格来表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牌面数字为(2,1),
牌面数字为(2,2)
开始
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第一张牌的面的数字: 1 2
第二张牌的牌面数字: 1 2 1 2
可能出现的结果(1,1)(1,2)(2,1)(2,2)
第二张牌面的数字
第一
张牌面的数字
1
2
(1,1)
(2,1)
(1,2)
(2,2)
1 2


从上面的树状图或表格可 以看出,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4种:(1,1)(1,2)
(2,1)(2,2),而且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也就是说,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都是14。
利用树状图或表格,可以比较方便地求出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例题探析与练习
例1:随机掷一枚硬币两次,至少有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解:随机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下:


开始 反



总共有4种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而至少有一次正面朝上的结果有3种:(正,正)< br>(正,反)(反,正),因此至少有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为34。
第二种解法:列表法
第二个硬币的面
第一个硬币的面


(正,正)
(反,正)
(正,反)
(反,反)
正 反
随堂练习:1.从 一定高度随机掷一枚硬币,落地后其朝上的一面可能出现正面和反面这样两种等可能的
结果。小明正在做 掷硬币的试验,他已经掷了3次硬币,不巧的是这3次都是正面朝上。那么你认为小
明第4次掷硬币,出 现正面的可能性大,还是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大,是不是一样大?说说你的理由,并
与同伴进行交流。
解:第4次掷硬币时,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与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一样大。
2.将一个均匀的硬币上抛两次,结果为两个正面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通过列表法或树状图来求得事件的概率。
(五)、课后作业:课本125页:1,2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随机事件的频率与概率
一、教学目标:1.理解随机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 它的发生呈现的规律性;2.掌握概率的统


计定义及概率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随机事件的概念及其概率. 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概念及其概率.
三、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 观察下列日 常生活中的事件发生与否,各有什么特点?(1)金属丝通电时,发热;(2)抛一块
石头,下落;(3 )在常温下,焊锡熔化;(4)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
0C
时,冰融化; (5)
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6)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分析结果:
(1)(2)是必然要发生的,(3)(4)不可能发生,(5)(6)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0
2.(1)“如果
a

b
,那么
a

b
>0”;
(2)“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
(3)“某电话机在1分钟内收到2次呼叫”;
(4)“没有水份,种子能发芽”;
分析结果:(略)
3.男女出生率
一般人或许认为:生男生女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因而推测出男婴和女婴的出生数的比因当是1:1,
可事实并非如此.
公元1814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 1794---1827)在他的新作《概率 的哲学探讨》一书中,
记载了一下有趣的统计.他根据伦敦,彼得堡,柏林和全法国的统计资料,得出了 几乎完全一致的男婴
和女婴出生数的比值是22:21,即在全体出生婴儿中,男婴占51.2%,女婴 占48.8%.可奇怪的是,
当他统计1745---1784整整四十年间巴黎男婴出生率时,却得到 了另一个比是25:24,男婴占51.02%,
与前者相差0.14%.对于这千分之一点四的微小差 异!拉普拉斯对此感到困惑不解,他深信自然规律,
他觉得这千分之一点四的后面,一定有深刻的因素. 于是,他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终于发现:当时巴黎
人”重男轻女”,又抛弃女婴的陋俗,以至于歪曲了出 生率的真相,经过修正,巴黎的男女婴的出生比率
依然是22:21.
4.
?
中数字出现的稳定性(法格逊猜想)

?
的数值式中 ,各个数码出现的概率应当均为110.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们对
?
的前一百万位
小 数中各数码出现的频率进行了统计,得到的结果与法格逊猜想非常吻合.
5.概率与
?


布丰曾经做过一个投针试验.他在一张纸上画 了很多条距离相等的平行直线,他将小针随意地投在
纸上,他一共投了2212次,结果与平行直线相交 的共有704根.总数2212与相交数704的比值为
3.142.布丰得到地更一般的结果是: 如 果纸上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为
d
,小针的长为
l
,投针次数为
n

所投的针中与平行线相交的次数为
m
,那么当
n
相当大时有:
?
?
2nl

dm
后来有许多人步布丰的后尘,用同样的 方法计算
?
值.其中最为神奇的是意大利数学家拉兹瑞尼
(Lazzerini).他 在1901年宣称进行了多次投针试验得到了
?
的值为3.1415929.这与
?< br>的精确值
相比,一直到小数点后七位才出现不同!用如此巧妙的方法,求到如此高精确的
?
值,这真是天工造物!
(二)、探究新课:
1.事件的定义:
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说明:三种事件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当条件改变时,事件的性质也可以发生变化.
2.随机事件的概率:
(1) 实验: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是不确定,但在大量重 复的试验情况下,它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
规律性.
实验一:抛掷硬币试验结果表:
抛掷次数(
n

2048
4040
12000
24000
30000
72088
正面朝上次数(
m

1061
2048
6019
12012
14984
36124
频率(
mn

0.5181
0.5069
0.5016
0.5005
0.4996
0.5011
当抛掷次数很多时,出现正面的频率值是稳定的,接近 于常数
0.5
,并在它附近摆动.
实验二:某批乒乓球产品质量检查结果表:
抽取球数
n

优等品数
m

频率
mn

50
45
0.9
100
92
0.92
200
194
0.97
500
470
0.94
1000
954
0.954
2000
1902
0.951
当抽查的球数很多时,抽到优等品的频率接近于常数
0.95
,并在它附近摆动


实验三:某种油菜籽在相同条件下的发芽试验结果表:
每批粒数
2 5 10 70 130 310 700 1500 2000 3000
n

发芽的粒
2

m

发芽的频
4 9 60 116 282 639 1339 1806 2715
1 0.8 0.9 0.85 0.89 0.91 0.91 0.89 0.90 0.90

mn

当试验的油菜籽的粒数很多时,油菜籽发芽的频率接近于常数
0.9
,并在它附近摆动
(2)定义: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
A
发生的频率
摆动, 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
A
的概率,记作
P(A)

m
总是接近某个常数,在它附近
n
理解:需要区分“频率”和“概率”这两个概念:(1)频率具 有随机性,它反映的是某一随机事件
出现的频繁程度,它反映的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2)概率是一 个客观常数,它反映了随机事件的
属性.
大量重复试验时,任意结果(事件)
A< br>出现的频率尽管是随机的,却”稳定”在某一个常数附近,试
验的次数越多,频率与这一常数的偏 差大的可能性越小.这一常数就成为该事件的概率.
3.概率的确定方法:通过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用这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它的概率;
4.概率的性质:必然事件的概率为
1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
0
,随机事件 的概率为
0?P(A)?1
,必然
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看作随机事件的两个极端情形.
5.随机现象的两个特征:(1)结果的随机性:即在相同的条件下做重复的试验时,如果试验的结果不
止一个,则在试验前无法预料哪一种结果将发生.(2)频率的稳定性:即大量重复试验时,任意结果( 事
件)
A
出现的频率尽管是随机的,却”稳定”在某一个常数附近,试验的次数越多 ,频率与这一常数
的偏差大的可能性越小.这一常数就成为该事件的概率.
(三)、探析范例:
例1.某种新药在使用的患者中进行调查的结果如下表:
调查患者人数
n

用药有效人数
m

有效频率
mn

100
85
0.850
200
180
0.900
500
435
0.870
1000
884
0.884
2000
1761
0.8805
请填写表中有效频率一栏,并指出该药的有效概率是多少?
答案:
88%


例2.(1)某厂一批产品的次品率为
么?
(2)10件产品中次品 率为
1
,问任意抽取其中10件产品是否一定会发现一件次品?为什
10
1< br>,问这10件产品中必有一件次品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0
解:(1)错误(2)正确.
(四)、课堂练习:
不做大量重复的试验,就下列事件直接分析它的概率:
①掷一枚均匀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②掷一枚骰子,出现“正面是3”的概 率是多少?出现“正面是3的倍数”的概率是多少?出现“正面
是奇数”的概率是多少?
③ 本班52名学生,其中女生24人,现任选一人,则被选中的是男生的概率是多少?被选中的是女生的
概 率是多少?
答案:①
111376

,,

,

26361313
(五)、小结 : 1.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概率的定义和性质
(六)、课后作业:1.课本上P131A组1,3。
2.上抛一个刻着1,2,3,4,5,6字样的正六面体方块;
(1)出现字样为“5”的事件的概率是多少?
(2)出现字样为“0”的事件的概率是多少?
五、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3.1随机事件的概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
率的意义;(3)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义,明 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
(A)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
的区别与联系;(3)利 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发现法教学,通过在抛硬币、抛 骰子的试验中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
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2)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掷币”,“游戏的公平
性”,、“彩票中奖”等问题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 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理解逻辑推理的数学方
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 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
界的联系;(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定 义以及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2)教学难点:
用概率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结果可定性地分为三类事件:必然
事件 ,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指导学生做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无意识地发现随机事件的某一结果
发生的 规律性;2、教学用具:硬币数枚,投灯片,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很难给予准确无误的回答的。例如,你明天什么时间起床?
7:20 在某公共汽车站候车的人有多少?你购买本期福利彩票是否能中奖?等等。
(二)、基本概念回顾: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 的次数n
A
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
n
(A)=
n
A
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
n
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 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
(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
(A),称为 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
A
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
n
A

n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 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
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 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
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 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7)似然法与极大似然法:见课本P111
(三)、例题分析:
例1、 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抛一石块,下落”.(2)“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
(3) “某人射击一次,中靶”;(4)“如果
a

b
,那么
a

b
>0”;(5)“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6)“导体通电后,发热”;(7 )“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
号签”;(8)“某电话机在1 分钟内收到2次呼叫”;(9)“没有水份,种子能发芽”;(10)“在


常温下,焊锡 熔化”.
答:根据定义,事件(1)、(4)、(6)是必然事件;事件(2)、(9)、(10)是 不可能事件;
事件(3)、(5)、(7)、(8)是随机事件.
例2、 某射手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所示:
射击次数n
击中靶心次数m
击中靶心的频率
10
8
20
19

50
44

100
92

200
178

500
455
m

n

(1)填写表中击中靶心的频率;(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什么?
分析 :事件A出现的频数n
A
与试验次数n的比值即为事件A的频率,当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
(A)稳定
在某个常数上时,这个常数即为事件A的概率。
解:(1)表中依次填入的数据为:0.80,0.95,0.88,0.92,0.89,0.91.
(2)由于频率稳定在常数0.89,所以这个射手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0.89。
小结:概率实际上是频率的科学抽象,求某事件的概率可以通过求该事件的频率而得之。
练习:一个地区从某年起几年之内的新生儿数及其中男婴数如下:
时间范围
新生婴儿数
男婴数
男婴出生的频率

1年内
5544
2883

2年内
9607
4970

3年内
13520
6994

4年内
17190
8892
(1)填写表中男婴出生的频率(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3位 );(2)这一地区男婴出生的概率约是多
少?
答案:(1)表中依次填入的数据为:0.520,0.517,0.517,0.517.
(2)由表中的已知数据及公式f
n
(A)=
n
A
即可求出相应的频 率,而各个频率均稳定在常数0.518上,
n
所以这一地区男婴出生的概率约是0.518.
例3、 某人进行打靶练习,共射击10次,其中有2次中10环,有3次环中9环,有4次中8环,有 1
次未中靶,试计算此人中靶的概率,假设此人射击1次,试问中靶的概率约为多大?中10环的概率约
为多大?
分析:中靶的频数为9,试验次数为10,所以靶的频率为
9
=0 .9,所以中靶的概率约为0.9.
10
解:此人中靶的概率约为0.9;此人射击1次,中 靶的概率为0.9;中10环的概率约为0.2.


例4、 如果某种彩票中奖的概率为
1
,那么买1000张彩票一定能中奖吗?请用概率的意义解释。
1000
分析:买1000张彩票,相当于1000次试验,因为每次试验的结果都是随机的, 所以做1000次试验的
结果也是随机的,也就是说,买1000张彩票有可能没有一张中奖。
解:不一定能中奖,因为,买1000张彩票相当于做1000次试验,因为每次试验的结果都是随机的,即< br>每张彩票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因此,1000张彩票中可能没有一张中奖,也可能有一张、两张乃至< br>多张中奖。
例5、 在一场乒乓球比赛前,裁判员利用抽签器来决定由谁先发球,请用概率的知识解释其公平性。
分析:这 个规则是公平的,因为每个运动员先发球的概率为0.5,即每个运动员取得先发球权的概率是
0.5。
解:这个规则是公平的,因为抽签上抛后,红圈朝上与绿圈朝上的概率均是0.5,因此任何一名运动员
猜中的概率都是0.5,也就是每个运动员取得先发球权的概率都是0.5。
小结:事实上,只能使两个运动员取得先发球权的概率都是0.5的规则都是公平的。
(四) 、课堂小结:概率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随机现象的科学,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是认
识、理解 现实生活中有关概率的实例的关键,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形成概率意识,并用这种意识来理解
现实世界, 主动参与对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感受和探索。
(五)、作业:1.将一枚硬币向上抛掷10次,其中正面向上恰有5次是( )
A.必然事件 B.随机事件 C.不可能事件 D.无法确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一事件的概率总在(0.1)内 B.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不一定为0
C.必然事件的概率一定为1 D.以上均不对
3.下表是某种油菜子在相同条件下的发芽试验结果表,请完成表格并回答题。
每批粒数
发芽的粒数
发芽的频率

2
2

5
4

10
9

70
60

130
116

700
282

1500
639

2000
1339

3000
2715
(1)完成上面表格;(2)该油菜子发芽的概率约是多少?
4.某篮球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投篮练习,结果如下表如示。
投篮次数
进球次数m
进球频率




















m

n


(1) 计算表中进球的频率;(2)这位运动员投篮一次,进球的概率约为多少?
课题 3.1概率的意义
5.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天气预报说昨天降水概率为90%,结果根本一点雨都没下,
天气预报也太不准确了。”学了概率后,你能给出解释吗?
【1.B[提示:正面向上恰有5次的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该事件为随机事件。]
2.C[提示:任一事件的概率总在[0,1]内,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3.解:(1)填入表中的数据依次为
1,0.8,0.9,0.857,0.892,0.9 10,0.913,0.893,0.903,0.905.(2)该油菜子发芽的概率约为
0.897 。
4.解:(1)填入表中的数据依次为0.75,0.8,0.8,0.85,0.83,0.8, 0.76.(2)由于上述频率接近0.80,
因此,进球的概率约为0.80。
5.解:天 气预报的“降水”是一个随机事件,概率为90%指明了“降水”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我们知道: 在一次试验中,概率为90%的事件也可能不出现,因此,“昨天没有下雨”并不说明“昨天
的降水概率 为90%”的天气预报是错误的。】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概率的意义








知识与
能力
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
(A)与事件 A发
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
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掷币”,“游戏的公平性”,、“彩票中奖”等 问
题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理解逻辑推理的数学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概率的定义以及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用概率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 学 流 程 与 教 学 内 容
一、复习引入
(一)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是不可能事件?什么是确定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
(二)什么是频数和频率?两个概念有何区别?频率的范围是什么?
(三)什么是概率?它与频率有何区别?
二、新课:
(一)概率的正确理解 1、思考:有人说,既然抛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为0.5,那么连续两次抛掷一枚质地均匀
的 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你认为这种想法正确吗?
2、探究:
全班同学 各取一枚同样的硬币,连续两次抛掷,观察它落地后朝向,并记录结果。重复上面的
过程10次,将全班 同学的试验结果汇总,计算三种结果发生的频率。你有什么发现?
3、思考:如果某种彩票的中奖概率 为11000,那么买1000张这种彩票一定能中奖吗?(假设
彩票有足够多的张数?
(二)游戏的公平性


1、在一场乒乓球比赛前,要决定由谁先发球,你注意到 裁判是怎样确定发球权的吗?为什么要
这样做?
2、探究:青云中学高一年级有10个班,要 从中选2个班代表学校参加某项活动。由于某种原
因,一班必须参加,另外再从二至十班中选1个班。有 人提议用如下方法:掷两个骰子得到的
点数和是几,就选几班,你认为此方法公平吗?
(三)决策中的概率思想
1、思考:如果连续10次掷一枚骰子,结果都是出现1点,你认为 这枚骰子的质地均匀吗?为
什么?
2、似然法与极大似然法:见课本P124
(四)天气预报的概率解释
1、思考:某地气象局预报说,明天本地降水概率为70%。你认 为下面两个解释哪一个能代表气
象局的观点?
(1)明天本地有70%的区域下雨,有30%的区域不下雨;(2)明天本地下雨的机会是70%。
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天气预报说昨天降水概率为90%,结果一点雨没下,
天气预报也太不准确了。”学也概率后,你能给出解释吗?
(五)试验与发现
阅读P128了解孟德尔如何经过多年碗豆试验,最终发现遗传学规律。你能作出简单的解释吗?
三、例题:
例1 某人进行打靶练习,共射击10次,其中有2次中10环,有3次环中9环 ,有4次中8环,
有1次未中靶,试计算此人中靶的概率,假设此人射击1次,试问中靶的概率约为多大 ?中10
环的概率约为多大?
例2 在一场乒乓球比赛前,裁判员利用抽签器来决定由谁先发球,请用概率的知识解释其公平
性。
小结:事实上,只能使两个运动员取得先发球权的概率都是0.5的规则都是公平的。
三、课堂小结:
正确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下表是某种油菜子在相同条件下的发芽试验结果表,请完成表格并回答题。
每批粒数
发芽的粒数
发芽的频率

2
2

5
4

10
9

70
60

130
116

700
282

1500
639

2000
1339

30
27


(1)完成上面表格:
(2)该油菜子发芽的概率约是多少?
P131A组 2,B组题




第五课时3.2.1古典概型的特征和概率计算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 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2)掌握古典概型的概 率计算公式:P(A)=
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特别是结合实例理解小概率事件不一定不发生,大概率事 件不一
定必发生。
A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

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概率问题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
数学 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觉 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与探究活动,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掌握古典概型及其概率公式;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与学生共 同探讨,应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
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 脑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结果只有2个 ,即“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它们都
是随机事件。
(2)一个盒子中有10个完全相同 的球,分别标以号码1,2,3,…,10,从中任取一球,只有10种不
同的结果,即标号为1,2, 3…,10。
师生共同探讨:根据上述情况,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基本概念:
(1)基本事件、古典概率模型见课本
(2)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P(A)=
A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

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3、例题分析:
课本例题略
例1 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求掷得奇数点的概率。
分析:掷骰子有6个基本事件,具有有限性和等可能性,因此是古典概型。
解: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共有6个,即(出现1点)、(出现2点)……、(出现6点)
所以基本事件数n=6,
事件A=(掷得奇数点)=(出现1点,出现3点,出现5点),
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m=3
所以,P(A)=
m31
===0.5
n62
小结:利用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时应注意两点:
(1)所有的基本事件必须是互斥的;
(2)m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求m值时,要做到不重不漏。
例2 从含有两件正品 a
1
,a
2
和一件次品b
1
的三件产品中,每次任取一件, 每次取出后不放回,连续取
两次,求取出的两件产品中恰有一件次品的概率。
解:每次取出一 个,取后不放回地连续取两次,其一切可能的结果组成的基本事件有6个,即(a
1
,a
2

和,(a
1
,b
2
),(a
2
,a
1
),(a
2
,b
1
),(b
1
,a1
),(b
2
,a
2
)。其中小括号内左边的字母表示第1次取出的产品,右边的字母表示第2次取出的产用A表示“取出的两种中,恰好有一件次品”这一事件,
A=[(a
1
,b
1
),(a
2
,b1
),(b
1
,a
1
),(b
1
,a
2
)]
4
2
事件A由4个基本事件组成,因而,P(A)==
6
3
例3 现有一批产品共有10件,其中8件为正品,2件为次品:
(1)如果从中取出一件,然后放回,再取一件,求连续3次取出的都是正品的概率;
(2)如果从中一次取3件,求3件都是正品的概率.
分析:(1)为返回抽样;(2)为不返回抽样.
解:(1)有放回地抽取3次,按抽取顺序 (x,y,z)记录结果,则x,y,z都有10种可能,所以试验结
果有10×10×10=10种; 设事件A为“连续3次都取正品”,则包含的基本事件共有8×8×8=8种,
33
8
3
因此,P(A)=
3
=0.512.
10
(2)解法1:可以 看作不放回抽样3次,顺序不同,基本事件不同,按抽取顺序记录(x,y,z),则x


有10种可能,y有9种可能,z有8种可能,所以试验的所有结果为10×9×8=720种.设事件B为“3
件都是正品”,则事件B包含的基本事件总数为8×7×6=336, 所以P(B)=
336
720
≈0.467.
解法2:可以看作不放回3次无顺序抽样,先 按抽取顺序(x,y,z)记录结果,则x有10种可能,y有
9种可能,z有8种可能,但(x,y, z),(x,z,y),(y,x,z),(y,z,x),(z,x,y),(z,y,x),
是相同 的,所以试验的所有结果有10×9×8÷6=120,按同样的方法,事件B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为8
×7×6÷6=56,因此P(B)=
56
≈0.467.
120
小结: 关于不放回抽样,计算基本事件个数时,既可以看作是有顺序的,也可以看作是无顺序的,其结
果是一样 的,但不论选择哪一种方式,观察的角度必须一致,否则会导致错误.
4、课堂小结:本节主要研究了古典概型的概率求法,解题时要注意两点:
(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
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
5、自我评价与课堂练习: 1.在40根纤维中,有12根的长度超过30mm,从中任取一根,取到长度超过30mm的纤维的概率是 ( )
A.
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3012
12
B. C. D.以上都不对
4040
30
1141
B. C. D.
54510
2.盒中有10个铁钉,其中8个是合格的,2个是不合格的 ,从中任取一个恰为合格铁钉的概率是
A.
3.在大小相同的5个球中,2个是红球,3个是 白球,若从中任取2个,则所取的2个球中至少有一个
红球的概率是 。
4.抛掷2颗质地均匀的骰子,求点数和为8的概率。
答案:1.B[提示:在40根纤维中 ,有12根的长度超过30mm,即基本事件总数为40,且它们是等可能
发生的,所求事件包含12个 基本事件,故所求事件的概率为
12
,因此选B.]
40
2.C[提示:( 方法1)从盒中任取一个铁钉包含基本事件总数为10,其中抽到合格铁订(记为事件A)
包含8个基本 事件,所以,所求概率为P(A)=
84
=.(方法2)本题还可以用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105
求解,因为从盒中任取一个铁钉,取到合格品(记为事件A)与取到不合格品(记为事件B) 恰为对立


事件,因此,P(A)=1-P(B)=1-
3.
24
=.]
105
7
[提示;记大小相同的5个球分别为红
1
,红< br>2
,白
1
,白
2
,白
3
,则基本事件为:( 红
1
,红
2
),
10
7
.本题还可以利用“对立事 件的概率和为1”来求解,对
10
(红
1
,白
1
),(红< br>1
,白
2
)(红
1
,白
3
),(红
2
,白
3
),共10个,其中至少有一个红球的事件包
括7个基本事件,所以 ,所求事件的概率为
于求“至多”“至少”等事件的概率头问题,常采用间接法,即求其对立事件的概率 P(A),然后利
用P(A)1-P(A)求解]。
6、作业:课本第136页2、3、4
五、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3.2.2建立概率模型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能会从实际问题中识别
古典概型模型。(2)进一步掌握 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P(A)=
A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
。2、
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古典概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概率问题的探< br>究,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树状图复杂背景的古典概型基本事件个数的计算;(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
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与探究活动,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并
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掌握古典概型及其概率公式,古典概型中计算比较复杂的背景问题.
三、学法与教法:1、与学生共同探讨,应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
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古典概型的概念1)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即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每次试验只出现其中的一个结果;
2)每一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2.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3.列表法和树状图
练习:1.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如果考生不会做,他从4个备选答案中随机地选择一个作答,他答对的概率是____.
P(A)?
m(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n(基本事件总数)
1

4
2. 从集合 {1,2,3,4,5} 的所有子集中任取一个, 这个集合恰是集合 {1,2,3} 的子集的概率是____.
1

323.抛掷两枚均匀的骰子,出现数字之积为偶数与出现数字之积为奇数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 _.


27
9

36
36

1
2
3
4
5
6
1
1
2
3
4
5
6
2
2
4
6
8
10
12
3
3
6
9
12
15
18
4
4
8
12
16
20
24
5
5
10
15
20
25
30
6
6
12
18
24
30
36
(二)、探究新知
1、在古典概型中,同一个试验中基本事件的个数是不是永远一定的呢?
2、同样掷一粒均匀 的骰子(1)若考虑向上的点数是多少,则可能出现1,2,3,4,5,6点,共有 6 个基本事
件。(2)若考虑向上的点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则可能出现奇数或偶数,共 2 个基本事件。
(3)若把骰子的6个面分为3组(如相对两面为一组),分别涂上三种不同的颜色,则可以出现 3 个基本
事件。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同样一个试验,从不同角度来看,建立概率不同模型,基本事件可以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在建立概率模型时把什么看作是基本事件,即试验结果是人为规定的,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
随机试验,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满足我们要求的概率模型
3、考虑本课开始提到问题:袋里装有 2 个白球和 2 个红球,这4个球除了颜色外完全相同, 4 个人按
顺序依次从中摸出一个球.试计算第二个人摸到白球的概率。
用A表示事件“第二个摸到红球”,把2个白球编上序号1,2;2个红球也编上序号1,2
模型1:4 人按顺序依次从中摸出一个球的所有结果,可用树状图直观表示出来总共有24种结
果,而第二个摸到红球的结果共有12种。P(A)=1224=0.5


1
2 2 2
1
2
2
1
模型2利用试验结果的对称性
1
2
,因为是计算“第二个人摸到红球”的概率,我们可以只考虑前两个人摸
1 2 2
1
1
球的情况,这个模型的所有可能结果数为12,第二个摸到白球的结果有6种 :P(A)=612=0.5
2 1
2 1
1

1
2
2
2
1
2
1 2
1

1
1 1 2
1
2 2 1 1
2
1
2
模型3只考虑球的颜色,4个人按顺序摸出一个球所有可能结果模型3的所有可能结果数为 6,第二个
2
1
2
1
2
1
2
2
1
2
1
1
1
1 2
1 2
2
1
1
2
1
2
1
1
2 2
1
1


摸到白球的结果有3种:P(A)=36=0.5
模型3只考虑第二个人摸出 的球情况他可能摸到这4个球中的任何一个,第二个摸到白球的结果有2
种P(A)=24=0.5
评析:法(一) 利用树状图列出了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共24种),可以计算4个人依次摸球的任何一个事
件的概率;
法(二) 利用试验结果的对称性,只考虑前两个人摸球的情况,所有可能结果减少为12种
法(三)只考虑球的颜色,对2个白球不加区分,所有可能结果减少6种
法(四)只考虑第二个人摸出的球的情况,所有可能结果变为4种,该模型最简单!
变2.袋里装有 1 个白球和 3 个黑球,这4个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4个人按顺序依次从中摸出一球.
求第二个人摸到白球的概率。
(三)、练习
1、建立适当的古典概型解决下列问题: (1)口袋里装有100个球,其中有1个白球和99个黑球 ,这些球
除颜色外完全相同.100个人依次从中摸出一球,求第81个人摸到白球的概率.(2)10 0个人依次抓阄决定
1件奖品的归属,求最后一个人中奖的概率.
分析:我们可以只考虑第8 1个人摸球的情况.他可能摸到100个球中的任何一个,这100个球出现的可能
性相同,且第81个 人摸到白球的可能结果只有1种,因此第81个人摸到白球的概率为
(2)100个人依次抓阄决定1件 奖品的归属,求最后一个人中奖的概率.
分析:只考虑最后一个抓阄的情况,他可能找到100个阄中 的任何一个,而他抓到有奖的阄的结果只有一
种,因此,最后一个人中奖的概率为
练习:课本第140页1、2
(四)、课堂小结:1.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2.复杂背景的 古典概型基本事件个数的计算――树形
图。
(五)、作业布置:课本第149页1、2、3
五、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建立概率模型
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2、能运用古典概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古典概型中计算比较复杂的背景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思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问题: 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和古典概型的特征?
1

100
1

100


(二)、数学运用
例1.将一颗骰子先后抛掷两次,观察向上的点数,问:(1)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两数的
和是3的倍数的结果有多少种?(3)两数和是3的倍数的概率是多少?
解:(1)将骰子抛掷1次,它出现的点数有
1,2,3,4,5,6
这6中结果。
先后抛掷两次骰子,第一次骰子向上的点数有6种结果,第2次又都有6种可能的结果,于是一共有6?6?36
种不同的结果;
(2)第1次抛掷,向上的点数为
1,2,3,4 ,5,6
这6个数中的某一个,第2次抛掷时都可以有两种结果,
使向上的点数和为3的倍数( 例如:第一次向上的点数为4,则当第2次向上的点数为2或5时,两次
的点数的和都为3的倍数),于 是共有
6?2?12
种不同的结果.
(3)记“向上点数和为3的倍数”为事件A
,则事件
A
的结果有
12
种,因为抛两次得到的36中结果是
等可能出现的,所以所求的概率为
P(A)?
121
?

3 63
答:先后抛掷2次,共有36种不同的结果;点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结果有
12
种 ;点数和是
3
的倍数的
概率为
1

3
说明:也可以利用图表来数基本事件的个数:
例2. 用不同的颜色给右图中的3个矩形随机的涂色,每个矩形只涂一种颜色,求 (1)3个矩形颜色都
相同的概率;(2)3个矩形颜色都不同的概率.
分析:本题中基本事件比较多,为了更清楚地枚举出所有的基本事件,可以画图枚举如下:(树形图)
解:基本事件共有
27
个;(1)记事件
A
=“3个矩形涂同一种颜 色”,由上图可以知道事件
A
包含的
基本事件有
1?3?3
个,故< br>P(A)?
31
?

279
(2)记事件
B
=“3个矩形颜色都不同”,由上图可以知道事件
B
包含的基本事件有
2?3?6个,故
P(B)?
62
?

279
12
;3个矩形颜色都不同的概率为.
99
m
求出概率并下结论.
n
答:3个矩形颜色都相同的概率为< br>说明:古典概型解题步骤:⑴阅读题目,搜集信息;⑵判断是否是等可能事件,并用字母表示事件;⑶求出基本事件总数
n
和事件
A
所包含的结果数
m
;⑷用 公式
P(A)?
例3.一个各面都涂有色彩的正方体,被锯成
1000
个同样 大小的小正方体,将这些正方体混合后,从
中任取一个小正方体,求:⑴有一面涂有色彩的概率;⑵有两 面涂有色彩的概率;⑶有三面涂有色彩的
概率.


解:在
1000个小正方体中,一面图有色彩的有
8?6
个,两面图有色彩的有
8?12
个,三面图有色彩的

8
个,∴⑴一面图有色彩的概率为
P
1
?
⑵两面涂有色彩的概率为
P
2
?
2
384
?0 .384

1000
96
?0.096

10008
⑶有三面涂有色彩的概率
P
2
??0.008
.
1 000
答:⑴一面图有色彩的概率
0.384
;⑵两面涂有色彩的概率为
0. 096
;⑶有三面涂有色彩的概率
0.008
.
2.练习:(1)同时抛掷两个骰子,计算:①向上的点数相同的概率; ②向上的点数之积为偶数的
概率.
(2)据调查,10000名驾驶员在开车时约有5000 名系安全带,如果从中随意的抽查一名驾驶员有无系
安全带的情况,系安全带的概率是 ( ) 答案: C
(3)在20瓶饮料中,有两瓶是过了保质期的,从中任取1瓶,恰为过保质期的概率为
( ) 答案:B
(三)、回顾小结:1.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2.复杂背景的 古典概型基本事件个数的计算――树形图。
(四)、课外作业:课本第149页4、5、6、7
五、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3.2.3互斥事件(一)
一、教学目标: < br>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了解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并能简单应
用.
2、过程与方法:发现法 教学,学生通过在抛骰子的试验中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
得到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 式。通过正确的理解,准确利用公式求概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 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
联系;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发展条理清晰的思考表达能 力、提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互斥事件 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
三、教学用具: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1)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些事件不同时进行。(互斥事件)
(2)从字面上理解“互斥事件”
(二)基本概念: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A

B
互斥,即事件
A

B
不可能同时发生(学 生自己举例理解)


(三)、实例分析:抛掷一枚骰子一次,下面的事件A与事件B是互斥事件吗?
(1)事件A=“点数为2”,事件B=“点数3”
(2)事件A=“点数为奇数”,事件B=“点数为4”
(3)事件A=“点数不超过3”,事件B=“点数超过3”
(4)事件A=“点数为5”,事件B=“点数超过3”
解:互斥事件: (1) (2) (3)
但(4)不是互斥事件,当点为5时,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
进一步利用集合意义理解互斥事件;


A
B
A B
从集合角度来看,
A

B
两个事件互斥,则表示
A

B
这两个事件所含结果组成的集合的交集是
空集。A与B有相交,则A与B不互斥。
(四)、事件和的意义:事件
A

B
的和记作
A?B
,表示事件
A

B
至少有一个发生。

A
、< br>B
为互斥事件时,事件
A?B
是由“
A
发生而
B不发生”以及“
B
发生而
A
不发生”构成的,
(五)、事件
A?B
的概率满足加法公式:对例题 (1),(2)和(3)中每一对事件,完成下表
学生自

P(A)
概率加
(4)事
P(A+B)
超过
(B)?
概率加法公式:A、B互斥,则P(A+B)=P(A)+P(B)
拓展推广:一般地,如果 事件A1,A2,…,An彼此互斥,那么事件发生(即A1,A2,…,An中有一个
发生)的概率, 等于这n个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即
P(A1+A2+…An)=P(A1)+P(A2)+…+P(An)
例如:事件A表示“ 点数为奇数”,事件A1表示“点数为1”,A2表示“点数为3”,A3表示“点数5”,
A1 ,A2,A3中任意两个是互斥事件P(A)=P(A1+A2+A3)=P(A1)+P(A2)+P(A3)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阅读)
从一箱产品中随机地抽取一件产品,设A=:“抽到的是一 等品”,B=“抽到的是二等品”,C=“抽到
的是三等品”.且(A)=0.7,P(B)=0.1, P(C)=0.05 . 求下列事件的概率:⑴事件D=“抽到的是一等品或三
P(B)



(1)




(2)




(3)
己完成表,自己发现P(A+B)与
P(A )+P(B)有什么样大小关系.得到
法公式:
A

B
互斥时 件A=“点数为5”,事件B=“点数
3”,是否也有P(A+B)=P(A)+P
P(A )+P(B)


等品” ⑵事件E=“抽到的是二等品或三等品”
思考交流:事件D+E表示什么事件?P(D+E)=P(D+E)?为什么?(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用概率加法公式的前提:A与B是互斥事件
对立事件的概念:1、由实例中(3)事件A=“点数不超过3”,事件B=“点数超过3”
P(A)+P(B)=1 分析引入
2、从集合的意义来理解。
例题讲解:课本第143页例6
本例题目的:利用对立事件求概率,强调学生做题书写表达要清晰准确。
(六)、课堂练习:1、课本第145页练习1
2、补充练习
(1). 对飞机连续射击两次,每次发射一枚炮弹,记事件A:两次都击中飞机.事件B:两次都没有击中飞
机. 事件C:恰有一次击中飞机.事件D:至少有一次击中飞机.其中互斥事件是 .
(2)、已知A、B为互斥事件,P(A)=0.4,P(A+B)=0.7,P(B)=
(3)、经统计,在某储蓄所一个营业窗口等候的人数为及相应概率如下:
排队人数
概率
0 1 2 3 4
0.1
5人及5人以上
0.04 0.1 0.16 0.3 0.3
①至少1人排队等候的概率是多少?②有排队等候的概率是多少?
(七)、 小结: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 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
则P(A) =1—P(B);(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八)、作业:课本第150页 第8、9题
五、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 §3.2.3互斥事件(二)
课题






知识与
能力
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
(1)正确理解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以及互斥事件、
对立事件的概念;
(2)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
因此0≤P(A) ≤1;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AB层)正确理解和事件与积事件,以及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
联系.
过程与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教 学 流 程 与 教 学 内 容
1、 创设情境:(1)集合有相等、包含关系,如{1,3}={3,1},{2,4}С{2,3,4,5}等;
(2)在掷骰子试验中,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C
1
={出现1点},C
2< br>={出现2点},C
3
={出现1点或
2点},C
4
={出现 的点数为偶数}……
师生共同讨论:观察上例,类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运算,你能发现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吗?
2、 基本概念:(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见课本P115;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
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3、 例题分析:
例1 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件?
事件A:命中环数大于7环; 事件B:命中环数为10环;
事件C:命中环数小于6环; 事件D:命中环数为6、7、8、9、10环.
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互斥事件是指
不 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事件,而对立事件是建立在互斥事件的基础上,两个事件中一个不发生,
另一个必发生 。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
通过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进行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的类
化与归纳的数学思想。
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
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 而激发学习 数学的情趣。


例2 抛掷一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设事件A为“出现奇 数点”,B为“出现偶数点”,已知P(A)=
P(B)=
1

2
1
,求出“出现奇数点或偶数点”.
2
分析:抛掷骰子,事件“出现奇数点”和“出现 偶数点”是彼此互斥的,可用运用概率的加法公
式求解.
例3 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 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
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
1
4
1
,问:
4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 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
事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 .
例4 袋中有12个小球,分别为红球、黑球、黄球、绿球,从中任取一球,得到红球的概率为得到黑球或黄球的概率是
1

3
55
,得到黄球或绿球的概率也 是,试求得到黑球、得到黄球、得
1212
到绿球的概率各是多少?
分析:利用方程的思想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求解.
4、巩固练习:P145 练习1,2,4 P149习题3.1 A组1
某射手在一次射击训练中,射中10环、8环、 7环的概率分别为0.21,0.23,0.25,0.28,计
算该射手在一次射击中:
(1)射中10环或9环的概率;
(2)少于7环的概率。
5、课堂小结: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1.从一堆产品(其中正品与次品都多于2件)中任取2件,观察正品件数与 次品件
数,判断下列每件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对立事件。
(1)恰好有1件次品恰好有2件次品;
(2)至少有1件次品和全是次品;


(3)至少有1件正品和至少有1件次品;
(4)至少有1件次品和全是正品;
2.抛掷一粒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设事件A为出现奇 数,事件B为出现2点,已
知P(A)=
11
,P(B)=,求出现奇数点或2点的概 率之和。
26
P150 B组1,2




第十课时 3.3模拟方法――概率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2)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本课中概念多,学生易混淆。可多举生活上的实例,结合韦恩图,重点突出对立事件
互斥事件的概念的理 解、概率公式及其关系。
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 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 概型还是几何概型;
2、 过程与方法:(1)发现法教学,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 ,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
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模拟 试验,感知应用
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随机试验多,学习时养成勤学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与难点:几何概型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通过对本节知识 的探究与学习,感知用图形解决概率问题的方法,掌握数学
思想与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2、教学用具: 投灯片,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在概率论发展的早期,人们 就已经注意到只考虑那种仅有有限个等可能结果的随机试验
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有无限多个试验结果的 情况。例如一个人到单位的时间可能是8:00至9:00
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刻;往一个方格中投一个石 子,石子可能落在方格中的任何一点……这些试验可能出
现的结果都是无限多个。
2、基本概 念:(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
成比例, 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 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 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
现的可能性相等.
3、 例题分析:
例1、 判下列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度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
(1)抛掷两颗骰子,求出现两个“4点”的概率;
(2)如课本P132图3.3-1中的 (2)所示,图中有一个转盘,甲乙两人玩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B
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 求甲获胜的概率。
分析:本题考查的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特点,古典概型具有有限性和等可能性。而 几何概型则是在试
验中出现无限多个结果,且与事件的区域长度有关。
解:(1)抛掷两颗骰 子,出现的可能结果有6×6=36种,且它们都是等可能的,因此属于古典概型;
(2)游戏中指针 指向B区域时有无限多个结果,而且不难发现“指针落在阴影部分”,概率可以用阴
影部分的面积与总面 积的比来衡量,即与区域长度有关,因此属于几何概型.
例2 某人欲从某车站乘车出差,已知该站发 往各站的客车均每小时一班,求此人等车时间不多于10分
钟的概率.
分析:假设他在0~6 0分钟之间任何一个时刻到车站等车是等可能的,但在0到60分钟之间有无穷多个
时刻,不能用古典概 型公式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几何概型的求概率公式得到事件发生的
概率.因为客车每小时 一班,他在0到60分钟之间任何一个时刻到站等车是等可能的,所以他在哪个时间
段到站等车的概率只 与该时间段的长度有关,而与该时间段的位置无关,这符合几何概型的条件.
解:设A={等待的时间 不多于10分钟},我们所关心的事件A恰好是到站等车的时刻位于[50,60]这一时
间段内,因此 由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得P(A)=
60?501
=,即此人等车时间不多于10分钟的概 率为
606
1

6
小结:在本例中,到站等车的时刻X是随机的, 可以是0到60之间的任何一刻,并且是等可能的,我
们称X服从[0,60]上的均匀分布,X为[0 ,60]上的均匀随机数.
练习:1.已知地铁列车每10min一班,在车站停1min,求乘客到达站台立即乘上车的概率。
2.两根相距6m的木杆上系一根绳子,并在绳子上挂一盏灯,求灯与两端距离都大于2m的概率.
1

11
21
2.记“灯与两端距离都大于2m”为事件A,则P(A)= =.
63
解:1.由几何概型知,所求事件A的概率为P(A)=


例3 在1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中有40平方千米的大陆架储藏着石油,假设在海域中任意一点钻探,钻到
油层面 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石油在1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大陆架的分布可以看作是随机的而40平方千米可看 作构成事件的区
域面积,有几何概型公式可以求得概率。
解:记“钻到油层面”为事件A,则P(A)=
答:钻到油层面的概率是0.004.
例4 在1升高产小麦种子中混入了一种带麦诱病的种子,从中随机取出10毫升,则取出的种子中含有
麦诱病的种子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病种子在这1升中的分布可以看作是随机的,取得的10 毫克种子可视作构成事件的区域,1升
种子可视作试验的所有结果构成的区域,可用“体积比”公式计算 其概率。
解:取出10毫升种子,其中“含有病种子”这一事件记为A,则
P(A)=
储藏石油的大陆架面积
40
==0.004.
所有海域的大陆架面积
10000
取出的种子体积
10
==0.01.
所有种子的体积
1000
答:取出的种子中含有麦诱病的种子的概率是0.01.
例5 取一根长度为3m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都不小于1m的概率有多大?
分 析:在任意位置剪断绳子,则剪断位置到一端点的距离取遍[0,3]内的任意数,并且每一个实数被取
到都是等可能的。因此在任意位置剪断绳子的所有结果(基本事件)对应[0,3]上的均匀随机数,其中
取得的[1,2]内的随机数就表示剪断位置与端点距离在[1,2]内,也就是剪得两段长都不小于1m。这
样取得的[1,2]内的随机数个数与[0,3]内个数之比就是事件A发生的概率。
解法1 :(1)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一组0到1区间的均匀随机数a
1
=RAND.
(2)经过伸缩变换,a=a
1
*3.
(3)统计出[1,2]内随机数的个数N
1
和[0,3] 内随机数的个数N. < br>(4)计算频率f
n
(A)=
N
1
即为概率P(A)的近似值 .
N
解法2:做一个带有指针的圆盘,把圆周三等分,标上刻度[0,3](这里3和0重合 ).转动圆盘记下
指针在[1,2](表示剪断绳子位置在[1,2]范围内)的次数N
1及试验总次数N,则f
n
(A)=
P(A)的近似值.
小结:用随机数 模拟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中事件A及基本事件总体对应的区域转化为随机数的范围。解
N
1即为概率
N


法2用转盘产生随机数,这种方法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但费时费 力,试验次数不可能很大;解法1用计
算机产生随机数,可以产生大量的随机数,又可以自动统计试验的 结果,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
试验,可以对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规律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4、课堂小结:1、几何概型是区别于古典概型的又一概率模型,使用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时,一定要注意
其适用条件: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成比例;
2、均匀随机数在日常 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产生均匀随机数,从
而来模拟随机试验,其具 体方法是:建立一个概率模型,它与某些我们感兴趣的量(如概率值、常数 )
有关,然后设计适当的试验,并通过这个试验的结果来确定这些量.
5、自我评价与课堂练习:
1.在500ml的水中有一个草履虫,现从中随机取出2ml水 样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则发现草履虫的概率
是( ) A.0.5 B.0.4 C.0.004 D.不能确定
2.平面上画了一些彼此相 距2a的平行线,把一枚半径r何一条平行线相碰的概率 .
3.某班有45个,现要选出1人去检查其他班的卫生,若每个人被选到的机会均等,则恰好选中学 生甲
主机会有多大?
答案:1.C(提示:由于取水样的随机性,所求事件
2ml的 水样中有草履虫”的概率等于水样的体积与总
A:“在取出
2
=0.004)
500
2.解:把“硬币不与任一条平行线相碰”的事件记为
确定硬币的位置,由硬币中心O 向靠得最近的平行线
足为M,如图所示,这样线段OM长度(记作OM)的取
[o,a],只有 当r<OM≤a时硬币不与平行线相碰,所
的概率就是P(A)=
M
2a r
o
体积之比
事件A,为了
引垂线OM,垂
值范围就是
以所 求事件A
(r,a]的长度
a?r
=
[0,a]的长度
a
7、作业:课本
P
155 A组1、2 B组1
五、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3.3模拟方法――概率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2、紧密结合实际,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验概率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难点:对例2题意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探究交流,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人寿保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保险意识也随之而提高,知道为什么不同年龄的人人寿 保险费是不一样吗?
中国人寿保险是根据什么来确定人寿保险费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表格。
例2.生命表又称死亡表,是人寿保险费率计算的主要依据,如下图是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的中国人寿保险经验生命表,(1990-1993年)的部分摘录,根据表格估算下列概率(结果保留4个有 效数
字)
(1)某人今年61岁,他当年死亡的概率.
(2)某人今年31岁,他活到62岁的概率.
(3)一个80岁的人在当年死亡的概率是多少?
(4)如果有10000个80岁的人参加 寿险投保,当年
死亡的人均赔偿金为a元,那么估计保险公司需支付
当年死亡的人的赔偿金额为 多少元?
师提示:对lx、dx 的含义举例说明:对于出生
的每百万人,活到30岁的人数 l30=976611人(x=
30),其中有部分人活不到31岁,我们看看在30岁
这一年 龄死亡的人数d30=755人,活到30岁的人数
l30=976611人减去当年死亡的人数755 就等于活到
31岁的人数l31975856(人).
师提示:活到61岁的人数有多少?当年死亡的
人数有多少?如何求一个61的人当年死亡的概率?
解(1) 由表知,61岁的生存人数l61=867685,61
岁的死亡人数=d6110 853,所以所求死亡的概率
年龄x
0
1
30
31
61
62
63
64
79
80
81
82
生存人数lx 死亡人数dx
1000000
997091
976611
975856
867685
856832
845026
832209
488988
456246
422898
389141
2909
2010
755
789
10853
11806
12817
13875
32742
33348
33757
33930

d
P=
l
61
?
61
10853
?0. 01251
867685

师提示:活到30岁的人数有多少?其中能活到62岁的人有多少?一个31岁的人能活到62 岁的概
率怎么求?
856832
2) 由表知,l31=975856, l62=856832,所以所求的概率:
p?
l
62
??0.8780
(二)交通事故
l
31
975856
寿命的增长、保险意识的提高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道路建设,交

高中数学平板-高中数学评课维度表


2018江苏高中数学竞赛初赛pdf-免费高中数学师徒结对徒弟计划


高中数学曲线名称-高中数学必修是啥意思


一节高中数学课的教育叙事-高中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图像


江西教师考试高中数学真题答案-王后雄学案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不等式答案解析-高中数学带目录 pdf


高中数学必修5免费测试题-高中数学三角平行


高中数学对数说课ppt课件-高中数学上海和外地



本文更新与2020-09-18 09: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2842.html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