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课件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8 16:00
tags:高中数学课件

湖北高中数学教材顺序-向量在高中数学第几册学到

2020年9月18日发(作者:于克)



职教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
1、 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1)集合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元素
a
和集合A之间的关系:
a∈A,

a
?
A

2、子集定义:A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则A叫B的子集 ;记作:A
?
B,
注意:A
?
B时,A有两种情况:A=φ与A≠φ
3、真子集定义:A是B的子集 ,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记作:
A?B

4、补集定义:
C
U
A?{x|x?U,且x?A}

5、交集与并集 交集:
A?B?{x|x?A且x?B}
;并集:
A?B ?{x|x?A或x?B}

6、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若集合
A
中有
n
个元素,则集合
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
_________, 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二.简易逻辑:
1.复合命题: 三种形式:p或q、p且q、非p;
判断复合命题真假:
2.真值表:p或q,同假为假,否则为真;p且q,同真为真;非p,真假相反。
3.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逆命题
原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若q则p
若p则q
否命题:若
?
p则
?
q; 逆否命题:若
?
q则
?
p;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p?q
,则
p

q
的充分条件;
逆否命
否命题

p?q
,则
p

q
的必要条件;


?
p则


p?q
,则
p
叫< br>q
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特殊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中间值比较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
1.内容: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即:若
a,b?0
,则
仅当
a?b
时取等号)
2.基本变形:①
a?b?
;②若
a,b?R
,则
a?b?2ab

3.基本应用:求函数最值:
注意: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如:①函数
y?4x?
②若正数
x,y
满足< br>x?2y?1
,则
22
a?b
?ab
(当且
2
91
(x?)
的最小值 。
2?4x2
11
?
的最小值 。
xy
- 1 -



三、绝对值不等式:
|a|?|b|?|a?b|?|a|?|b|
,注意:上述等号 “=”成立的条件;
五、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判别式:△=
b
-4
ac

二次函数
y
2
??0


y
??0


??0

y

f(x)?ax
2
?bx?c(a?0)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数根
x
1
O
x
2
x
O
x
1
=x
2
x
O
没有实数根

R
x
有两相等实数根
ax
2
?bx?c?0(a?0)
的根
一元二次不等式
x
1
,x
2
(x
1
?x
2
)
< br>x
1
?x
2
??
{x|x?x
1
,x?x< br>2
}

“>”取两边
ax
2
?bx?c?0(a?0)
的解

一元二次不等式
b

2a
b
{x|x??}

2a
{x|x
1
?x?x
2
}

“<”取中间
?

?

ax
2
?bx?c?0(a?0)
的解

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取两边,“<”取中间)
(1)当
a?0
时,
|x|?a
的解集是
{x|x??a,x?a}

|x|?a
的解集是
{x|?a?x?a}

(2)当
c?0
时,|ax?b|?c?ax?b??c,ax?b?c

|ax?b|?c??c?ax?b?c

4.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f(x)f(x)
?0?

?0?
; (2)
g(x)g(x)
5.高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数轴标根法。

第三章 函数
一. 函数
1、映射:按照某种对应法则
f
,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记作
f
:A→B,若
a?A,b?B
,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b叫a的象,a叫b的原象。 < br>2、函数:(1)、定义:设A,B是非空数集,若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f
,对于集合 A中的任意一
个数
x
,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
f

x< br>)和它对应,就称
f
: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
数,记作
y= f

x
),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3、求定义域的一般方法:①整式:全体实数R;②分式:分母
?0
,0次幂:底数
? 0

③偶次根式:被开方式
?0
,例:
y?
4、求值域的一般方法:
- 2 -
1
25?x
2
;④对数:真数
?0
, 例:
y?log
a
(1?)

x



①图象观察法:
y?0.2
;②单调函数法:
y?log
2
(3x?1),x?[,3]

③二次函数配方法:
y?x?4x,x?[1,5)

y?
④“一 次”分式反函数法:
y?
2
|x|
1
3
?x
2?2x?2

x
;⑥换元法:
y?x?1?2x

2x?1
5、求函数解析式
f

x
)的一般方法:
①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
f

x
),且满足
3f(x?1)?2f (x?1)?2x?17
,求
f

x

②配凑法:
f(x?)?x?
6、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区间D上任 意两个值
x
1
,x
2
,若
x
1
?x
2
时有
f(x
1
)?f(x
2
)
,称
f (x)
为D上增函数;

x
1
?x
2
时有
f(x
1
)?f(x
2
)
,称
f(x)
为D上减 函数。(一致为增,不同为减)
(2)区间D叫函数
f(x)
的单调区间,单调区间
?
定义域;
(3)复合函数
y?f[h(x)]
的单调性:即同增异减;
7.奇偶性:
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
f(x) -f(-x)=0
?
f(x) =f(-x)
?
f(x)为偶函数;
f(x)+f(-x)=0
?
f(x) =-f(-x)
?
f(x)为奇函数。
8.周期性:
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 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9.函数图像变换:
(1)平移变换 y=f(x)→y=f(x+a),y=f(x)+b;(2)法则:加左减右,加上减下
(3)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a
(m,n)平移 的意义。
10.反函数:
(1)定义:函数
y?f(x)
的反函数为y?f
?1
1
x
2
1
;③换元法:
f(x?1 )?x?2x
,求
f

x

,

f
x

2
x
(x)
;函数
y?f(x)

y?f
?1
?1
(x)
互为反函数;
?1
( 2)反函数的求法:①由
y?f(x)
,反解出
x?f

y?f?1
(y)
,②
x,y
互换,写成
y?f(x)
,③写
(x)
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1
(3)反函数的性质:函数y?f(x)
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
y?f
函数
y?f(x)< br>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
y?f

y?x
的对称点为(
b,a

第四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
(x)
的值域、定义域;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y? x
对称;点(
a,b
)关于直线
1. 指数及其运算性质:当
n为奇数时,
n
a?a
;当
n
为偶数时,
a?|a|?< br>?
n
n
n
?
a(a?0)

?a(a?0)
?
- 3 -



2.分数指数幂:正分数指数幂:
a
3.对数及其运算性质:
(1)定义: 如果
a?N(a?0,a?1)
,以10为底叫常用对数,记为
lgN
,以e =2.7182828…为
底叫自然对数,记为
lnN
(2)性质:①负数和零没有 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
log
a
1?0
,③底的对数等于1:
l og
a
a?1

④积的对数:
log
a
(MN)? log
a
M?log
a
N
, 商的对数:
log
a
b
m
n
?a
;负分数指数幂:
a
n
m< br>?
m
n
?
1
a
m
n

M
?log
a
M?log
a
N

N1
n
幂的对数:
log
a
M?nlog
a
M< br>, 方根的对数:
log
a
n
M?log
a
M

n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函数
定义


图象

y?a
x

a?0且a?1

a>1






y
0y=a
x


y=a
x
y
y?log
a
x

a?0且a?1

a>1

y
y=log
a
x
0
y
x
1
O
x
1
O
x
O
1
x
O
1
y=log
a
x







定义域
值域
(-∞,+∞)
(-∞,+∞)
(0,+∞)
(0,+∞)
(0,+∞)
(-∞,+∞)
在(0,+∞)
上是增函数
在(0,+∞)
上是减函数
单调性 在(-∞,+∞) 在(-∞,+∞)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函数值
变化
?
?1,x?0
?
a
x
?
?1,x?0

?
?1,x?0
?
?
?1,x?0
?
a
x
?
?1,x?0

?
?1,x?0
?
?
? 0,x?1
?
log
a
x
?
?0,x?1log
a
?
?0,0?x?1
?

?
?0,x?1
?
x
?
?0,x?1

?
?0,0?x?1
?
图 定 点
?a
0
?1,?
过定点(0,1)


图象
?a
x
?0,?
图象在x轴上方
特征
图象
关系
?
log
a
1?0,?
过定点(1,0)
?x?0,?
图象在y轴右边
y?a
x
的图象与
y?lo g
a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y?x
对称
第五章 三角函数 < br>1、角:与
?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
?
|
?
??
?k?360,k?Z
}
2、弧度制:(1)定义: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做单位叫弧度制。
?
- 4 -



(2)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
180?
?
弧度,1弧度
?(
?
180
?
)

11
lr??|
?
|r
2

22
(3)弧长公式:
l?|
?
|r

?
是角的弧度数) 扇形面积:
S?
3、三角函数 定义:(如图)
sin
?
?
yyr
   tan
?
?   sec
?
?  

rxx
xxr
cos
?
?    cot
?
?   csc
?
?
ryy
4、同角三角函数基 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 (2)商数关系: (3)倒数关系:
r?x
2
?y
2
?0
y
P(x,y)

r
0
?

x
sin
2
?
?cos
2
?
?1

ta
?
n?
si
?
n

tan
?
cot
?
?1

co
?
s
5、诱导公式(理解记忆方法: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公式一:
sin(
?
?k?360?)?sin
?  
c os(
?
?k?360?)?cos
?  
tan(
?
?k ?360?)?tan
?

公式二: 公式三: 公式四: 公式五:
sin(180??
?
)?sin< br>?
sin(?
?
)??sin
?
cos(180??
?
)??cos
?

cos(180??
?
)??cos
?

cos(360??
?
)?cos
?  

cos(?
?
)?cos
?

tan(?
?< br>)??tan
?
tan(180??
?
)??tan
?
tan(180??
?
)?tan
?
tan(360??
?
)??tan
?
sin(180??
?
)??sin
?
s in(360??
?
)??sin
?  
?
公式六: 公式七: 公式八: 公式九:
3
?
3
?
sin(?
?
)??cos
?
sin(?
?
)?cos
?
sin(?
?
)??cos
?sin(?
?
)?cos
?
2
2
2
2
3
?
?
3
?
?
cos(?
?
)?sin< br>?

cos(?
?
)??sin
?

cos(?
?
)??sin
?

cos(?
?
)?sin
?

2
2
22
3
?
?
3
?
?
tan(?
?
)??cot
?
tan(?
?
)?cot
?
tan(?< br>?
)?cot
?
tan(?
?
)??cot
?
2
2
2
2
?

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S
(
?
?
?
)

sin(
?
?
?
)?sin
?
cos
?
?cos
?
s in
?

S
(
?
?
?
)

sin(
?
?
?
)?sin
?
cos
?< br>?cos
?
sin
?

C
(
?
?< br>?
)

cos(a?
?
)?cos
?
cos
?
?sin
?
sin
?

C
(
?
?
?
)

cos(a?
?
)?cos
?
cos
?
?sin
?
sin
?

T
(
?
?
?
)

tan(
?< br>?
?
)?
tan
?
?tan
?
tan
?
?tan
?

T
(
?
?
?
)

tan(
?
?
?
)?

1?tan
?tan
?
1?tan
?
tan
?
7、辅助角公式:asinx?bcosx?a
2
?b
2
(sinx?cos
?< br>?cosx?sin
?
)?a
2
?b
2
?sin(x ?
?
)

(其中
?
称为辅助角,
?
的终边 过点
(a,b)

tan
?
?
b

a
8、二倍角公式:(1)、
S
2
?

sin2
?
?2sin
?
cos
?
(2)、降次公式:
- 5 -



C
2
?

cos2
?
?cos
2
?
?sin
2
?

sin
?
cos
?
?

?1?2sin
2
1
sin2
?

2
?
?2cos
2
?
?1
< br>sin
2
?
?
1?cos2
?
11
??co s2
?
?

222
2ta
?
n1?cos2
?
11
2
T
2
?

ta2

n
?
?
cos
?
??cos2
?
?
222
1?ta
2
n
?
9、三角函数的图象性质
(1)函数的周期性:
①定义:对于函数
f

x
),若存 在一个非零常数T,当
x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f

x< br>+T)
= f

x
),那么函数
f

x)叫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这个函数的周期;
②如果函数
f

x< br>)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这个最小的正数叫
f

x
)的最 小正周期。
(2)函数的奇偶性:
①定义:对于函数
f

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
x
,都有:
f

-x

= - f

x
),则称
f

x
)是奇
函数,
f

-x

= f

x
),则称
f

x
)是偶函数
②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3)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性质(
k?Z

函数 定义域 值域
[
-
1,1]
周期

奇偶

奇函

偶函

奇函

递增区间 递减区间
y?sinx

x?R

T?2
?

?< br>3
?
?
?
?
?
?
?
??2k
?
,?2k
?
?
?
?2k
?
,?2k
?
?

?
2
?
2
?
2
?
?
2

y?cosx

x?R

{x|x?
[
-
1,1]
T?2
?

?
(2k?1)
?
,2k
?
?

?
2k
?
,(2k?1)
?
?

?
?
?
?
?
??k
?
,?k
?
?
2
?
2
?
y?tanx


-
∞,+∞)
T?
?
?
?k
?
}
2




?
3
?
,1),(
?
,0),(,< br>-
1),(
2
?
,0);
2
2
?
3
?
,0),(
2
?
,1);
y?cosx
图象 的五个关键点:(0,1),(,0),(
?

-
1),(
2
2
y?sinx
图象的五个关键点:(0,0),(














y
1
0
-1
y
?
?

?

?
2
y?sinx
?
2

?

3
?
2

2
?

x
?
?

?

?
2
1
0
-1
y?cosx

?
2

- 6 -
?

3
?
2

2
?

x













y
?
?

?
3
?

2
?
?

2
?

o
?

2
3
?

2
x
y?tanx

(4)、函数
y?Asin(
?
x?
?
)(A?0,
??0)
的相关概念:
函数 定义域 值域 振幅
A
周期 频率

初相
?
x?
?

?

相位 图象
五点法
y?Asin(
?
x?
?
)

x?R

[
-
A,A]
T?
2
?
?
f?
1
?

?
T2
?
y?Asin(
?
x?
?
)
的图象与y?sinx
的关系:
当A
?1
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A倍
①振幅变换:
y?sinx


0?
A
?1
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A倍
y?Asinx



?
?1
时,图象上各点的纵 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②周期变换:
y?sinx

y?sin
?
x

1

0?

?
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
?
?1
时,
1
?



?0
时,图象上的各点向左平移
?
个单位倍
?
③相位变换:
y?sinx

y?sin(x?
?
)


?
?0
时, 图象上的各点向右平移
|
?
|
个单位倍
10.反三角函数:
11、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
?
?
(2)正,余弦定理
①正弦定理:
111
absinC?acsinB?bcsinA

222
abc
???2R,或a?2RsinA, b?2RsinB, c?2Rsin
sinAsinBsinC
a
2
?b
2
?c
2
?2bc?cosA
222
②余弦定理:
b?a?c?2ac?cosB< br>
c
2
?a
2
?b
2
?2abcosC?( a?b)
2
?2ab(1?cocC)
b
2
?c
2
?a
2
a
2
?c
2
?b
2
a
2< br>?b
2
?c
2
    
cosB?
    
cosC?
求角:
cosA?

2bc2ac2ab


第六章 数列
a
n
?
?
一.数列:(1)前n项和:(2) 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 系:
S
n
?a
1
?a
2
?a
3
? ??a
n

?
a
1
?S
1
(n?1)
?
S
n
?S
n?1
(n?2)

- 7 -



二.等差数列 :
1.定义:
a
n?1
?a
n
? d
。2.通项公式:
a
n
?a
1
?(n?1)d
(关于n的一次函数),
3.前n项和:(1).
S
n
?
4.等差中项:
A?n(a
1
?a
n
)
n(n?1)
2
d
(即S
n
= An+Bn) (2).
S
n
?na
1
?
2
2
a?b

2A?a?b

2
5.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1)等差数列
?
a
n?
,若
n?m?p?q
,则
a
n
?a
m
?a
p
?a
q

a
1
?a
n
???????????
a,a
2
,a
3
,
?
,a
n?2
,a
n?1
,a
n

?a
2
?a
n?1
?a
3
?a
n?2
???
,如图所示 :
1
?????????
a
2
?a
n?1
*
(2)若数列
?
a
n
?
是等差数列,
S
n
是其前n项的和,
k?N
,则
S
k

S
2k?S
k

S
3k
?S
2k
成等
也就是 :
a
1
?a
n
S
3k
????????????? ????????????
a
1
?a
2
?a
3
?< br>?
?a
k
?a
k?1
?
?
?a
2k
?a
2k?1
?
?
?a
3k
差数列。如下图所示 :
???????????????????????
S
k
S
2k< br>?S
k
S
3k
?S
2k
三.等比数列:
a
n?1
1.定义:
n?1
?q(q?0)
;2.通项公式:
a
n
?a
1
q
(其中:首项是
a
1
,公比 是
q

a
n
na
1
,(q?1)
??
n
3.前n项和]:
S
n
?
?
a
1
?a
n
q
a
1
(1?q)
(推导方法:乘公比,错 位相减)
?,(q?1)
?
1?q
?
1?q
a?a
n
q
a
1
(1?q
n
)
(q?1)


说明:①
S
n
?
2
S
n
?1
3当
q
(q?1)


1?q
1?q?1
时为常数列,
S
n
?na
1

4.等比 中项:
Gb
2
?
,即
G
aG
?ab
(或< br>G??ab
,等比中项有两个)
5.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1)等比数列
?
a
n
?
,若
n?m?u?v
,则
an
?a
m
?a
u
?a
v

a
1
?a
n
???????????
a,a
2
,a
3
,
?
,a
n?2
,a
n?1
,a
n

?a
2
?a
n?1
?a
3
?a
n?2
???
。如图所示:
1
?????????
a
2
? a
n?1
也就是:
a
1
?a
n
(2)若数列
?
a
n
?
是等比数列,
S
n
是前n项的和,k?N
*
,则
S
k

S
2k
?Sk

S
3k
?S
2k
成等比数列。
S
3k
?????????????????????????
a
1
?a2
?a
3
?
?
?a
k
?a
k?1?
?
?a
2k
?a
2k?1
?
?
?a
3k
如下图所示:
???????????????????????
S< br>k
S
2k
?S
k
S
3k
?S
2k< br>四.求数列的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分析通项,寻求解法
n
1.公式法:等差等比数列 ;2.分部求和法:如a
n
=2n+3
3.裂项相消法:如a
n
=
1
n
;4.错位相减法:“差比之积”的数列:如a
n
=(2n-1 )2
n(n?1)
第七章 平面向量


1.向量的有关概 念: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
量。
- 8 -



2.向量的运算:(1)、向量的加减法:

向量的减法
向量的加法

三角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a


b
b

ba


a
b


a?ba?b
b

a

b
a?b


a
a

首位连结
指向被减向量
(2)实数与 向量的积:①定义:实数
?
与向量
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
?a

②它的长度:
|
?
a|?|
?
|?|a|
; < br>?
a

a
的方向相同;
?
a

a< br>的方向相反;
?
a
=
0
;③:它的方向:当
?
?0
,当
?
?0
,当
?
?0
时,
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
e
1
,e
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 量,那么对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1
,
?
2
,使
a?
?
1
e
1
?
?
2
e
2

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坐标运 算:设
a?
?
x
1
,y
1
?
,b?
?
x
2
,y
2
?
,则
a?b?
?
x
1
?x
2
,y
1
?y
2
?

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
,y
1
),(x
2
,y
2
),则
AB?
?
x
2
?x
1,y
2
?y
1
?
.
(2)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
a?
?
x,y
?
,则λ
a?
?
?
x,y
?
?
?
?
x,
?
y
?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
?
????
00
?
①定义:
a?b?a?bcos
?
?
a?0,b?0,0?
??180
?

0?a?0
.
??
????
????
?
?
?
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向量
a
的长度|
a
|与
b

a
的方向上的投影|
b
|
cos
?
的乘积;
③、坐标运算:设
a?
?
x
1
,y
1
?
,b?
?
x
2
,y
2
?
,则
a?b?x
1
x
2
?y
1
y
2

向量
a
的模|
a
|:
|a|
2
?a?a
?x?y
;模|
a
|
?
??
22
????
x
2
?y
2

x1
x
2
?y
1
y
2
x
1
?y
1
22
④、设
?
是向量
a?
?
x
1
,y
1
?
,b?
?
x
2
,y
2
?
的夹角,则
cos
?
?
5、重要结论:
(1)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x
2
?y
2
22


a?
?< br>x
1
,y
1
?
,b?
?
x
2
,y
2
?
,则
ab?a?
?
b?

x< br>1
y
2
?x
2
y
1
?0

(
?
?R)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 9 -
??
????




a?
?
x
1
,y
1
?
,b ?
?
x
2
,y
2
?
,则
a?b?a?b ?0?x
1
x
2
?y
1
y
2
?0

(3)两点
A
?
x
1
,y
1
?
, B
?
x
2
,y
2
?
的距离:
|AB|?< br>?
??
????
(x
1
?x
2
)
2
?(y
1
?y
2
)
2

?
(4) P(x,y)分线段P
1
P
2
的定比满足
P
1
P?
?
PP
2
,且P
1
(x
1
,y
1
) ,P
2
(x
2
,y
2

?
x?
?
?
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
?
y?
?
?
x
1
?
?
x
2
x
1
?x2
?
x?
?
1?
?
, 中点坐标公式
?
2

?
y
1
?
?
y
2
?
y?
y
1
?y
2
?
1?
?
2
?
?
'
?
?
x?x?h,(5)平移公式:如果点 P(x,y)按向量
a?
?
h,k
?
平移至P′(x′,y′),则
?

'
?
?
y?y?k.
第八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一、直线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α∈[0,π).(2)直线的斜率,即
k?tan
?
(
?
?90
0
)

(3) 斜率公式:经过两点P
1
(x
1
,y
1
)、P
2< br>(x
2
,y
2
)的直线的斜率为
k?
2.直线的方程
(1)点斜式 :y-y
0
=k(x-x
0
) (2)斜截式:y=kx+b
(3)两点式:
y
2
?y
1
(x
2
?x
1
?0)

x
2
?x
1
y?y
1
x?x
1
xy
?
(4)截距式:
??1

y
2
?y
1
x
2
?x
1
ab
(5)一般式 Ax+By+C=0 (A、B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当直线
l
1

l
2
有斜截式方程时,k
1
=k
2
且 b
1
≠b
2

(2)重合:当
l
1
和< br>l
2
有斜截式方程时,k
1
=k
2
且b
1< br>=b
2

(3)相交:当
l
1

l2
是斜截式方程时,k
1
≠k
2
(4)垂直:设两条直线l
1

l
2
的斜率分别为
k
1
k
2
,则有
l
1
?l
2
?k
1
k
2
??1

一般式方程时,
l
1
? l
2
?A
1
A
2
?B
1
B
2?0
(优点:对斜率是否存在不讨论)
(5)到角:直线
l
1

l
2
的角,是指直线
l
1
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 br>l
2
重合时所转动的角
?

k?k
它的范围是
(0,
?
)
,当
?
?90
?

tan< br>?
?
21
.
1?k
1
k
2
(6) 夹角:两条相交直线
l
1

l
2
的夹角,是指由
l
1

l
2
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最小的正角
?
,又称
k
2
?k
1
?
?
?
?
0,tan
?
?

l
1

l
2
所成的角,它 的取值范围是
?
,当,则有.
?
?90
?
2
?< br>1?kk
?
?
12
(7)交点:求两直线交点,即解方程组
?
?
A
1
x?B
1
y?C
1
?0

?
A
2
x?B
2
y?C
2
?0
- 10 -



4.点到直线的距离:设点
P(x
0
,y
0
)
,直 线
l:Ax?By?C?0,P

l
的距离为
d?
Ax0
?By
0
?C
A?B
22
.
5.两条平行 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平行直线
l
1
:Ax?By?C
1
?0,l
2
:Ax?By?C
2
?0(C
1
?C
2
)
,它们之
间的距离为
d
,则有
d?
C
1
?C
2
A?B
22
.
6.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利用直线垂直,平行等解决
7.简单的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的三种类型:
1.截距型:形如z=ax+by, 把z看作是y轴上的截距,目标函数的最值就转化为y轴上的截距的
最值。
2.斜率型:形如
z?
y?a
时,把z看作是动点
P(x,y)
与定点
Q(b ,a)
连线的斜率,目标函数的最
x?b
22
值就转化为PQ连线斜率的最值 。
3.距离型:形如
z?(x?a)?(y?b)
时,可把z看作是动点
P (x,y)
与定点
Q(a,b)
距离的平方,
这样目标函数的最值就转化为P Q距离平方的最值。
二、曲线和方程:求曲线方程的步骤:①建系,设点;②列式;③代入④化简;⑤证明.
三、圆
1..圆的方程:
222
(1)标准方程(x-a)+(y-b)=r.(a,b)为圆心,r为半径.
(2) 圆的一般方程:
x
2
?y
2
?Dx?Ey?F?0

D?E?4F>0
.)
(3)圆的参数方程:
?
?
x ?a?rcos
?

?
为参数).
y?b?rsin
?< br>?
22
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给定点
M(x
0
,y
0
)
及圆
C:(x?a)
2
?(y?b)
2
?r< br>2
.

M
在圆
C

?d?(x
0
?a)
2
?(y
0
?b)
2
<r
2
;②
M
在圆
C

?d?(x
0
?a)
2
?(y
0
?b)
2
?r
2

222

M
在圆
C

?d?(x
0
?a)?(y
0
?b)>r

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圆
C

(x?a)?(y?b)?r(r>0)
; 直线
l

Ax?By?C?0(A
2
?B
2
?0)

圆心
C(a,b)
到直线
l
的距离
d?
Aa? Bb?C
A?B
22
222
.
①几何法:
d?r
时,
l

C
相切;
d<r
时,
l

C
相交;
d>r
时,
l

C
相离.
?
?
(x?a)
2
?(y?b)
2
?r
2
② 代数法:方程组
?
用代入法,得关于
x
(或
y
)的一元 二次方程,其判别式
?
Ax?Bx?C?0
?

?
,则:< br>??0?l

C
相切;
?>0?l

C
相交 ;
?<0?l

C
相离.
注意:几何法优于代数法
4.求圆的切线方法
- 11 -



①若已知切点(x
0
,y
0
)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利用相切条 件求k值即可。
②若已知切线过圆外一点(x
0
,y
0
),则设切 线方程为y-y
0
=k(x-x
0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这
时必 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轴的切线.
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已知两圆圆心分别为O
1
、O
2
,半径分别为r
1
、r
2
,则
(1)两圆外切?|O
1
O
2
|=r
1
+r
2
(2)两圆内切?|O
1
O
2
|=|r
1
- r
2
|;
(3)两圆相交?|r
1
-r
2
|<|O
1
O
2
|<r
1
+r
2



第九章 圆锥曲线
一.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
平面内与两 个定点
F
1

F
2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
|F
1
F
2
|
)的点的轨
第一
定义 定义
第二
定义
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
距.若
M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
|MF
1
|?|MF
2
|?2a

a
2
c
平面内与定点
F(c,0)< br>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
l

x?
的距离比是常数
c
a< br>(
a?c?0
)的轨迹叫椭圆.定点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定直线
l
是 椭
圆的一条准线,常数
e
椭圆的离心率
y
2
x
2
?
2
?1(a?b?0)

2
ab
方程



图像
x
2
y
2
?
2
?1(a?b?0)

2
ab


a,b,c
关系
焦点
范围
对称

顶点
长短

离心


准线
c
2
?a
2
?b
2

(?c,0)

|x|?a,|y|?b

(0,?c)

|x|?b,|y|?a

坐标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对称中心.
(?a,0),(0,?b)

A
1
A
2
?2a, B
1
B
2
?2b

(?b,0),(0,?a)

e?
a
2
x??

c
c
(0a
a
2
y??

c
二.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
- 12 -



定义 第一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F
1

F
2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
|F
1
F
2
|
)的点的 轨
定义
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双曲线的焦距.
第二
定义
a
2
c
平面内与定点
F(c,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
l

x?
的距离比是常数
c
a
a?c?0
)的轨迹叫双曲线.定点F是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定直线
l
是双曲线
的一条准线,常数
e
双曲线的离心率
方程
图像
y
B
2
a
A
1
O
B
1
x
2
y
2
?
2
?1(a?0,b?0)

2
ab
y
2
x
2
??1(a?0,b?0)

a
2
b
2
b
A
2



x


y

B
1
a
A
2
b
B
2
x
O
A
1
a,b,c
关系
焦点
范围
对成性
顶点
实轴 虚轴
离心率
准线
c
2
?a
2
?b
2

(?c,0)

|x|?a

(0,?c)

||y|?a

坐标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对称中心.
(?a,0)

实轴:A
1
A
2
?2a,虚轴:B
1
B
2
?2b

(0,?a)

e?
a
2
x??

c
c
(e>1)
a
a
2
y??

c
渐近线
x
2
y
2
b
b
y??x

2
?
2?0?
y??x

a
ab
a
y??
a
x

b
三.抛物线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简单几何性质
定义
标准方

图形
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F叫做抛物< br>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x
2
??2py

y
2
??2px

x
2
?2py

y
2
?2px


y

y
y

y
x
O
x
O
x
O
xO


- 13 -



焦点
准线
范围
对称轴
顶点
离心率
F(
p
,0)

2
p

2
x

F(?
x?
p
,0)

2
p

2
F(0,
y??
p
)

2
p

2
F(0,?
y?
p
)

2
x??
p

2
x?0,y?R

x?0,y?R

x?R,y?0

x?R,y?0

y

(0,0)
e?1

三.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1. 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1)代数法:直线
l

Ax
+
By
+
C
=0和圆锥曲线
C

f
(
x

y
)=0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相交、相切、相
离.
设直线< br>l
:
Ax
+
By
+
C
=0,圆锥曲线
C

f
(
x
,
y
)=0 由
?
?
Ax?By?C?0
消去
y
(或
x
)得:
?
F(x,y)?0
ax< br>2
+
bx
+
c
=0 (
a
≠0) ;令Δ=
b
2
-4
ac
, 则Δ>0?相交;Δ=0?相切;Δ<0?相离.
(2)几何法:求大致位置和满足条件的直线时可用,精确计算时不可用。
2.弦长的计算:弦长公式
AB?1?k|x
1
?x
2
|?1?k
22
(x< br>1
?x
2
)
2
?4x
1
?x
2.
第十章 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三个公理及推论。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3.直线与平面
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
共点(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和平判 定 定 理
面平行
性 质 定 理
a
β
b

a
b
α
直线与平判 定 定 理
面垂直
l
α
性 质 定 理
b
a

0
α
直线与平
面所成的

n
m
α


(1)平面的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2)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定义这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直角
0
(3)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定义它和平面所成的角是0的角
三垂线定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垂
理 直。
- 14 -



三垂线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
定 理 直。
4.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两个
平面
平行
判 定 性 质
(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平(1)两个平面平行,其 中一个平面内的直
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2)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
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3)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
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相交
的两
平面
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 角,这条直线叫二面
角的线,这两个半平面叫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 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另作垂直棱的两条
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平面角是 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
角。
两平
面垂

判 定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
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性 质
(1)若二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
直于它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2)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
平面内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
第一个平 面内
5. 常用证明方法:
(1)判断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
①a∥b,b∥c,
③a⊥α,b⊥α
a∥c;②a∥α,a β,α∩β=b a∥b
a∥b a∥b;④α∥β,α∩γ=a,β∩γ=b
(2)判定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a⊥α,b α a⊥b; ②b∥c,a⊥c a⊥b
③a⊥α,b∥α a⊥b; ④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3)判定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①定义 ②a α,bα且a∥b a∥α.③α∥β,a β a∥β;
(4)判定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c⊥a,c⊥b且a
③α∥β且a⊥α
α,b α,a,b无公共点 c⊥α;②a∥b且a⊥α b⊥α
a⊥β
(5)判定面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①a、b β,a∩b=A,若a∥α,b∥α
α∥β
- 15 -
α∥β
②a⊥α,α⊥β



③α∥β,β∥r α∥γ
(6)判定面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a⊥α,a β α⊥β ②α∥β,b⊥r
α⊥β
β⊥r
③a⊥β,a∥α
6.棱柱
(1)棱柱的定义、分类,直棱柱、正棱柱的性质;(2)长方体的性质。
(3)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体这些几何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以及它 们的特有性质。
(4)S

=各侧面的面积和;(5)V=Sh。
7.棱锥
1.棱锥的定义、正棱锥的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2.相关计算:S

=各侧面的面积和 ,V=
8.球的相关概念:(1)S

=4πR V


2
1
Sh
3
4
3
πR (2)球面距离的概念
3
9.计算问题:计算步骤:一作、二证、三算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范围:0°<θ≤90° 方法:①平移法;②向量法.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范围:0°≤θ≤90° 方法: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
( 3)二面角方法:①定义法;②射影面积法:
S
′=
S
cosθ三垂线法;③ 向量法.
其中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①定义法:由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做出平面角;
②三垂线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4)两点之间的距离.(5)点到直线的距离.
(6)点到平面的距离: (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 等体积法. (3) 向量

(7)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8)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 (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向量

(9)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10)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11)球面距离
第十一章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
一.排列组合
1.计数原理
①分 类原理:N=n
1
+n
2
+n
3
+…+n
M
(分类) ②分步原理:N=n
1
·n
2
·n
3
· …n
M
(分步)
2.排列(有序)与组合(无序)
A
n=n(n-1)(n-2)(n-3)…(n-m+1)=
m
m
n!
n< br> A
n
=n!
(n?m)!
C
n
=
n(n?1)(n?2)?(n?m?1)n!
mn-mmm+1m+1
C
n
= C
n
C
n
+C
n
= C
n+1
k?k!=(k+1)!-k!
?
m!(n?m)!m!
二.排列、组合问题几大解法:总原则:先选后排,先分再排
1、多排问题直排法:把n个元素排成若干排的问题,若没其他的特殊要求,可用统一排成一排的
方法来处理.
2、特殊元素优先法:对于特殊元素的排列组合问题,一般先考虑特殊元素,再考虑其 他元素的安
排。在操作时,针对实际问题,有时“元素优先”,有时“位置优先”。
- 16 -



3、相邻问题捆绑法:对于某些元素要求相邻排列的问题,可先将相邻元素捆绑成整体并看作一
个元素再与其它元素进行排列,同时对相邻元素内部进行自排。
4、不相邻问题插空法:对于某几个 元素不相邻的排列问题,可先将其他元素排好,再将不相
邻的元素在已排好的元素之间及两端的空隙之间 插入即可(有时候两端的空隙的插法是不符合
题意的)
5、正难则反排除法(或淘汰法):对 于含有否定词语“至多”,“至少”类的问题,从正面解
决不容易,可以考虑从其反面来解决。即总体中 把不符合要求的除去,应注意既不能多减也不
能少减。
6、元素重复问题住店法(或映射法) :解决“允许重复排列”的问题要注意区分两类元素:一类
元素可重复,另一类元素不能重复。把不能重 复的元素看着“客”,能重复的元素看着“店”,再
利用分步计数原理直接求解的方法称为“住店法”。
三、二项式定理:
n0x1n-112n-223n-33rn-rr n-1n-1nn
1.(a+b)=C
n
a+C
n
ab+ C
n
ab+ C
n
ab+…+ C
n
ab+…+ C
n
ab+ C
n
b
n122rrnn
特别地:(1 +x)=1+C
n
x+C
n
x+…+C
n
x+…+C
n
x
rn-rr
2.通项为第r+1项: T
r+1
= C
n
ab 作用:处理与指定项、特定项、常数项、有理项等有关问题。
mn-m
3.主要性质和主要结论:对称性C
n
=C
n

最大二项式系数在中间。(要注意n为奇数还是偶数,答案是中间一项还是中间两项)
01234rnn
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C
n
+C
n
+C
n
+ C
n
+ C
n
+…+C
n
+…+C
n
=2
奇数项二项式系数的和=偶数项而是系数的和
0246813579n -1
C
n
+C
n
+C
n
+ C
n
+ C
n
+…=C
n
+C
n
+C
n
+ C
n
+ C
n
+…=2

四.概率1.必然事件: P(A)=1;不可能事件: P(A)=0;随机事件的定义: 02.等可能事 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年n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
等,那么,每一个基 本事件的概率都是

P(A)?
m
.
n
1
,如果 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
n
3.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 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即
A、B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 、B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B)=P(A)+P(B);
推广:
P(A
1< br>?A
2
???A
n
)?P(A
1
)?P(A
2
)???P(A
n
)
.
4.对立事件:两个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 互斥事件叫对立事件.(A、B互斥,即事件A、B不可能同
...............
时发生)(A、B对立,即事件A、B不可能同时发生,但A、B中必然有一个发生。P(A)+ P(B)
=1
5.相互独立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的概率 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
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如果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 发生的概率的积,即
P(A·B)=P(A)·P(B).
推广:若事件
A
1
,A
2
,?,A
n
相互独立,则
P(A
1
?
A
2
?
A
n
)
?
P(A
1< br>)
?
P(A
2
)
?
P(A
n
).
6.独立重复事件:若n次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结果的概率都不依赖于其他各次试验的结果, 则
称这n次试验是独立的.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 br>kn?k
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P
n
(k)?C
k。特殊:令k=0 得: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
n
P(1?P)
事件A没有发生 的概率为
........
P
n
=C
n
p(1-p) =( 1-p)令k=n得: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n)nn0n
全部发生的概率为
........
P
n
=C
n
p(1-p) =p
- 17 -
(0)00nn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课本-高中数学比修二课件


高中数学必修2模块测试题答案-高中数学解题格式怎么写


高中数学模考试卷及答案-高中数学七大模型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开题报告-高中数学不会的题怎么蒙


高中数学竞赛对高考有好处吗-北师大版高中数学电子教材百度


合肥168中学高中数学老师-高中数学选修理


方正飞腾排高中数学试卷-高中数学极坐标怎么变换


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考点-高中数学a版必修2课后答案



本文更新与2020-09-18 16: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3243.html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课件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