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职业高中常用数学公式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9 02:45
tags:高中数学公式下载

高中数学椭圆教学-2019全国高中数学1

2020年9月19日发(作者:姚醒吾)


职业高中常用数学公式
一、 解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
(a?0,x
1
,x
2
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

判别式
一元二
次不等
式的解

2
△﹥0 △=0
?b

}
2a
△﹤0
ax?bx?c?0

{x|x?x
1
或x?x
2
}

{x|x?
R

ax
2
?bx?c?0

{x|x
1
?x?x
2
}

?

?

﹡2、分式不等式:



ax?b
?0
cx?d
?
(ax?b)(cx?d)?0

(ax?b)(cx?d)?0
?
?

?
?
cx?d?0

ax?b
?0
cx?d
ax?b
?0
cx?d

?
(ax?b)(cx?d)?0

(ax?b)(cx?d)?0
?
?

?
?
cx? d?0

ax?b
?0
cx?d
﹡3、绝对值不等式:(
c
> 0 )

|ax?b|?c
?
?c?ax?b?c

?
ax?b??c或ax?b?c

?
?c?ax?b?c

?
ax?b??c或ax?b?c


|ax?b|?c

|ax?b|?c

|ax?b|?c
二、函数部分


1、 几种常见函数的定义域
⑴整式形式:
?
f(x)?a x?b
?
一元一次函数:
定义域为R。
2
f(x)?ax?bx? c
?
一元二次函数:
g(x)
﹡⑵分式形式:
F(x)?
f (x)
要求分母
g(x)?0
不为零
﹡⑶二次根式形式:
F(x)?f(x)
要求被开方数
f(x)?0

⑷指数函数:
y?a
x
(a?0且a?1)
,定义域为R
﹡⑸对数函数:
y?log
a
x(a?0且a?1)
,定义域为(0,+∞)
对数形式的函数:
y?log
a
f(x)
,要求
f(x )?0

⑹三角函数:
?
?
正弦函数:y?sinx的定义域为R
?

?
余弦函数:y?cosx的定义域为R
?
?
?
正切函数:y?tanx的定义 域为{|x|x?k
?
?,k?Z}
2
?
⑺几种形式综合在一起的, 求定义域即在求满足条件的各式解集的交
集。
2、常见函数求值域
⑴一次函数
f(x)?ax?b
:值域为R
﹡⑵一元二次函数
f(x)?ax
2
?bx?c(a?0)
?
4ac?b
2
当a?0时,值域为{y|y?}
?
?
4a

?
2
?
当a?0时,值域为{y|y?
4ac?b< br>}
?
4a
?
﹡⑶形如函数
f(x)?
a
ax ?b
(其中
a
为分
(cx?d?0)
的值域:
{y|y?}

c
cx?d
子中
x
的系数,
b
为分母中
x
的系数);


⑷指数函数:
y?a
x
(a?0且a?1)
值域为(0,+∞)
⑸对数函数:
y?log
a
x(a?0且a?1)
,值域为R
⑹三角函数:
1]
?
?正弦函数:y?sinx的值域为[?1,
?
1]

?
?余弦函数:y?cosx的值域为[?1,
?
正切函数:y?tanx的 值域为R
?

函数
y?Asin(
?
x?
?
)
的值域为[-A,A]
3、函数的性质
﹡ ⑴奇偶性

?
?
奇函数: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
偶函数:f(? x)?f(x),图像关于y轴对称

②判断或证明奇偶函数的步骤:
第一步:求函数的定义域,判断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第二步:如果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为非奇非偶函数;如果
对称,则求
f(?x)

第三步:若
f(?x)??f(x)
,则函数为奇函数

f(?x)?f(x)
,则函数为偶函数
﹡⑵单调性
①判断或证明函数为单调增、减函数的步骤:
第一步:在给定区间(如果没给定,一定要先求 函数的定义域)
内任取
x
1

x
2

x< br>1
<
x
2

第二步:做差
f(x
1
)?f(x
2
)
变形整理;
f(x
1
)?f(x
2
)?0,为减函数
第三步:
?

?
?
f(x
1
)?f(x
2
)?0, 为增函数


②几种常见函数形式的单调区间:
一次函数
f(x)?ax?b

??)上单调递增
?
当a?0时,在(-?,

?
??)上单调递减
?
当a?0时,在(-?,
二次函数
f(x)?ax? bx?c(a?0)

-b-b
?
当a?0时,在(-?,)上单调递减, 在(,??)上单调递增;
?
2a2a
指数
?
-b-b
?
当a?0时,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
2a2a
?< br>2
函数
y?a
x
(a?0且a?1)
?
对数函数
?
a?1,在(??,??)上单调递增
??)上单调递减
?
0?a ?1,在(-?,

y?log
a
x(a?0且a?1)
?
?
a?1,在(0,??)上单调递增
??)上单调递减
?
0?a?1,在( 0,

⑶周期性(主要针对三角函数)
?
正弦函数:y?sinx的最小正周期为2
?
﹡①
?
?
余弦函数:y?cosx的最小正周期为2
?

?
正切函数:y?tanx的最小正周期为
?
?
﹡②函数
y?Asin(
?
x?
?
)
的最小正周期
T?
﹡4 、反函数
⑴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
2
?
?

① 原函数的定义域是反函数的值域;原函数的值域是反函数的定义

② 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像关于
y?x
对称
⑵求反函数的步骤:



第一步:求原函数的值域,它是反函数定义域;
第二步: 由
y?f(x)
解析式求出
x?f
?1
(y)

第 三步:对换
x
y
得到反函数
y?f
?1
(x)
注明 它的定义域
⑶掌握几种常见的函数的反函数求法:
① 求一元一次函数
y?ax?b
的反函数
② 求形如
y?
ax?b
函数的反函数
cx?d
﹡三、指数部分与对数部分常用公式
1、指数部分:

⑴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a
r
rsr?s
?a
s
?a
r?s

(a)?a

(a?b)
r
?a
r
?b
r

⑵分数指数幂与根式形式的互化:

a?a

a
n
m
m
n
?
m
n
?
1
n
a
m
(m、n?N*,且n?1)

⑶一些其它结论:
0

a?1

(
n
a)
n
?a

n
a
n
?
?
?
a,当n为奇数

|a|,当n为偶数
?
2、对数部分:


l og
a
a?1
;⑵
log
a
1?0
;⑶对数恒等式:
a
log
a
N
?N


log
a
(M?N)?log
a
M?log
a
N< br>

log
a
(
M
)?log
a
M ?log
a
N

N
p

log
a
M?plog
a
M

log
c
b

log
c
a
⑺换底公式:
log
a
b?


﹡四、三角部分公式

1、弧度与角度
⑴换算公式:180
0
=
?
,1
0
=
1rad=
180
0
?
rad
180?
?
57
0
18
'
=57.30
0

l
(在这里
R
⑵弧长、圆心角与半径之间关系式:
|
?< br>|?
?
为弧度,
l
为弧长,
R
为半径)
2 、角
?
终边经过点P
(x,y)

r?x
2
?y< br>2
,则

sin
?
?
yxy

cos
?
?

tan
?
?

rrx
2、 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情况:
sin
?

+ +
- -
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cos
?

- +

- +
tan
?

- +

+ -
4、同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平方关系
sin
2
?
?cos
2
?
=1
sin
?
?1?cos
?

22
倒数关系 商数关系
sin
?

cos
?
cos
?

cot
?
?

sin
?
tan
?
·
cot
?
=1
1

cot
?
1

cot
?
=< br>tan
?

tan
?
?
tan
?
=
cos
2
?
?1?sin
2
?

5、简化公式:
?
sin(?
?
)??sin
?
?


?
cos(?
?
)?cos
?

?
tan(?
?
)??tan
?
?
?
sin(2
?
?
?
)??sin
?
?
?
c os(2
?
?
?
)?cos
?

?
tan (2
?
?
?
)??tan
?
?


?< br>sin(
?
?
?
)?sin
?
?

?
cos(
?
?
?
)??cos
?

?
tan(
?
?
?
)??tan
?
?
?
sin(
?
?
?
)??sin
?
??
cos(
?
?
?
)??cos
?

?
tan(
?
?
?
)?tan
?
?
??
sin(?
?
)?cos
?
?
?
sin(2 k
?
?
?
)?sin
?
2
?
?
?

?
cos(2k
?
?
?
)?cos
?< br>(k
??
)⑥
?
cos(?
?
)?sin
?

?
2
?
tan(2k
?
?
?
) ?tan
?
?
?
?
tan(
?
?
?
)?cot
?
?
2
?
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⑴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sin(
?
?
?
)?sin?
cos
?
?cos
?
sin
?

s in(
?
?
?
)?sin
?
cos
?
?c os
?
sin
?

⑵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cos(
?
?
?
)?cos
?
cos
?
?sin
?
sin
?

cos(
?
?
?
)?cos
?
cos
?
?sin
?
sin
?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tan(
?
?
?
)?tan(
?
?
?
)?
7、二倍角公式:
⑴二倍 角的正弦:
sin2
?
?2sin
?
cos
?

tan
?
?tan
?

1?tan
?
ta n
?
tan
?
?tan
?

1?tan
?
tan
?

⑵二倍角的余弦:
c os2
?
?cos
2
?
?sin
2
?

=
1?2sin
2
?
=
2cos
2
?
?1


⑶二倍角的正切:
tan2
?
?
8、解斜三角形:
2tan
?
1?tan
2
?

b
2
?c
2
?a
2
⑴余弦定理:
a?b?c?2bccosA

cosA?

2bc
222
222
a?c?b

b< br>2
?a
2
?c
2
?2accosB

cos B?

2ac
a
2
?b
2
?c
2

c?a?b?2abcosC

cosC?

2ac
222
abc
??
⑵正弦定理:
sinAsinBsinC
五、几何部分
1、 向量
⑴几何形式的运算:
??
?
?
三角形法则:AB?BC?AC
①< br>加法:
?

??
?
AB?AD?AC
?
平行 四边形法则:
?
??

减法:三角形法则AB?AC?CB

????
|
?
a|?|
?
|?|a|
?

?
?0,
?
a与a同向,
?
?
??
?

?
?0,
?
a?0?a?0

数乘向量:
?
a?
?

????
?

?
?0,
?a与a反向,|
?
a|?|
?
|?|a|
?
?
?
?
?
④向量的数量积:
a?b?|a|?|b|?cos
?
(其中
?
为两个向量的夹角)
?
?
﹡ ⑵代数方式的运算:设< br>a?(a
1
,a
2
)

b?(b
1,
b
2
)

?
?
①加法:
a?b?(a
1
?b
1
,a
2
?b
2
)

?< br>?
②减法:
a?b?(a
1
?b
1
,a
2< br>?b
2
)

?
③数乘向量:
?
a?(
?
a
1
,
?
a
2
)

< br>?
?
④向量的数量积:
a?b?a
1
b
1
? a
2
b
2
(结果为实数)
?
?
⑶两个向量平行与 垂直的判定:设
a?(a
1
,a
2
)

b?(b< br>1,
b
2
)

?
?
?
?
b?
?
a
b
a
??
a
1
b
2?a
2
b
1
①平行的判定:∥
?
?
?
?
②垂直的判定:
a

b
?
a?b?0
?
a
1
b
1
?a
2
b
2
?0

?
?
⑷其它公式:设
a?(a
1
,a
2)

b?(b
1,
b
2
)

?
22
①向量的长度:
|a|?a
1
?a
2
?
|
AB|?(x
2
?x
1
)
2
?(y
2< br>?y
1
)
2

﹡③设
M
(

?
﹡②设
A(x
1
,y
1
),B(x
2
,y
2
)
,则
AB?(x
2
?x
1
,y< br>2
?y
1
)

A(x
1
,y
1< br>),B(x
2
,y
2
)
,则线段AB的中点M的坐标为
x
1
?x
2
y
1
?y
2
,)

22
﹡④两个向量的夹角为
?
?
?
a?b
,则cos
?
?
?
?
?
|a||b|
a
1
b
1
?a
2
b
2
a
1
?a
2
22
b
1
?b
2
'
22

⑤ 平移公式:图形F上点P(x,y)对应平移后的图形
F
上的点
'
?
x?x?h
?
'''
'
P(x,y)
平移向量
PP?(h, k)
,则
?
'

?
y?y?k
2、 直线部分
⑴斜率公式:①
k?tan
?
(
?
为直线的倾斜角,
?
?90
0



k?
y
2?y
1
(x
1
?x
2
)

x
2
?x
1
⑵直线方程的形式:
① 点斜式:
y?y
0
?k(x?x
0
)

k
为斜率,
(x
0
,y
0
)
为直线过的
点);


② 斜截式:
y?kx?b

k
为斜率,
b
为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
③ 一般式:
Ax?By?C?0(A ?0)
(斜率
k??
⑶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
① 两条直线斜率为< br>k
1
,k
2
,且不重合则
l
1

l
2
?
k
1
?k
2

② 两条直线的斜率为
k
1
,k
2
,则
l
1

l
2
?
k
1
?k
2
??1

⑷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设夹角为
?
):

k
1
?k
2
时,
l
1
∥l
2
,夹角
?
=
0
0

②k
1
?k
2< br>??1时,
l
1
⊥l
2
,则夹角
?
=90
0


tan
?
?|
k
1
?k
2
|

k
1
?k
2
?? 1

1?k
1
k
2
AC
,b??
) < br>BB
⑷点
(x
0
,y
0
)
到直线
A x?By?C?0
的距离公式:

d?|
Ax
0
?By
0
?C
|

22
A?B
⑸两平行线
l
1
:Ax?By?C
1
? 0

l
2
:Ax?By?C
2
?0
间距离

d?|
C
1
?C
2
|

22
A?B
3、圆部分
⑴圆的方程:
① 标准方程:(x?a)
2
?(y?b)
2
?r
2
(其中圆心为(a,b)
,半径为
r
)
② 一般方程:
x
2
?y
2
?Dx?Ey?F?0
(其中圆心为
(?

r?< br>D
2
?E
2
?4F

2
DE
,? )
,半径
22


?
相交
?
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相切
,判定方法有两种:
?
相离
?
① 代数法: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方程组,消元后得一二元一次 方
?
??0时,直线与圆相交
?
程。当
?
??0时,直线与 圆相切

?
??0时,直线与圆相离
?
② 几何法:先求圆心到直线 的距离
d
,由
d
与半径
r
的大小情况来判
?
d?r,直线与圆相离
?

?
d?r,直线与圆相切

?
d?r,直线与圆相交
?
4、椭圆部分
⑴定义式:
|MF
1
|?|MF
2
|?2a(2a?|F
1
F
2
|)

⑵椭圆的标准方程与性质:
焦点位置
图象
焦点在
x
轴上

y

焦点在
y
轴上

y





0

0
0
x




x




椭圆的标
准方程
焦点坐标
顶点坐标
其它

x
2
y
2
??1(a?b?0)

a
2< br>b
2
y
2
x
2
??1(a?b?0)

a
2
b
2
(?c,0)

(?a,0)

(0,?b)

(0,?c)

(?b,0)

(0,?a)

长轴长:
2a
;短轴长:
2b
;焦距:
2c

长半轴长:
a
; 短半轴长:
b

焦半距:
c

5、双曲线部分


⑴定义式:
||MF
1
|?|MF
2
||?2a(2a?|F
1
F
2
|)

⑵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性质:
6、抛物线部分 < br>⑴抛物线定义:平面内到定点F与定直线
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为
抛物线。( 定点F为焦点,定直线
l
称为准线)
⑵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图像、焦点坐标、准线方程:(p>0)
标准方程 图像

y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y
2
?2px

l

0 F
x


p
F(,0)

2
x??
p

2
y
2
??2px


y


l

F 0
x


F(?
p
,0)

2
x?
p

2
x
2
?2py


y

F
0
x

p
F(0,)

2
y??
p

2
l

x
2
??2py


y

l

0
x

F

p
F(0,?)

2
y?
p

2

六、数列


?
s
1
(n?1)
1、 已知前
n
项和公式
S
n

a
n
?
?

s?s(n?2,n?Z)
n?1
?
n
2、 等差数列:
⑴通项公式
a
n
?a
1
?(n?1)d

a
1
是首项;
d
为公差

n
为项数;
a
n
为通项即第
n
项)
a?b
(或2A?a?b)

2
⑵等差公式:a,A,b三数成等差 数列,A为a与b的等差中项,

A?
⑶前
n
项和公式:

S
n
?a
1
n?
n(n?1)
d(已知
a
1
,d,n
时应用此公式)
2

S
n
?
n(a
1
?a
n
)
(已知
a
1
,a
n
,n
时应用此公式)
2
③特殊地:当数 列为常数列
a,a,a,
----时,
S
n
?na

3、等比数列:
⑴通项公式:
a
n
?a
1
q
n?1

⑵等比中项公式:若a,A,b三数成等比数列,则A为a与b
2
的等比中项,则
A? a?b(或A??a?b)

⑶前
n
项和公式:
a
1
(1?q
n
)

S
n
?(q?1)
(已知
a
1
,q,n
时应用)
1?q

S
n
?
a
1
?a
n
q)
(q?1)
(已知
a
1
,a< br>n
,n
时应用)
1?q
③当
q?1
时,数列为常数列,则
S
n
?na
1

七、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⑴排列:


m
①选排列:
P
n
?n(n?1)(n?2)

(n?m?1)=
n!

(n?m)!
n
②全排列:
P
n?n!?n(n?1)(n?2)

?2?1

③特殊的:0!=1 < br>m
P
n!
m
n
C??
⑵组合:①
n

m
m!(n?m)!
P
m
特殊地:
C
n
? C
n
?1

C
n
mn?m

C
n
?C
n

0n
1
?n

⑶二项式定理:
①二项式定理:(等号右边称二项展开式)
0n1n?12 n?22rn?rrn?1nn
(a?b)
n
?C
n
a?C
n
ab?C
n
ab?????C
n
ab?????C
nab
n?1
?C
n
b

rn?rr
②通 项公式:
T
r?1
?C
n
ab(r?0,1,2,3???)

③二项式系数:
C
n

④性质一:与首末两端等 距离的两项二项式系数相等:
C
n
?C
n
mn?m
r

性质二:当
n
为偶数时,展开式有
n?1
项为奇数 ,中间一项的二项
式系数最大;当
n
为奇数时,展开式有
n?1
项为 偶数,中间
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且最大。
性质三:
C
nm?1mm
?C
n
?C
n?1

012nn
性 质四:
C
n
?C
n
?C
n
?????C
n
?2

高中数学一模试卷分析-云南高中数学会考试卷


高中数学各章知识框架-信息化教学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统计极差-鼓楼区高中数学补习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思想-西安铁一中高中数学谁教的好


高中数学100分以上-高中数学那本书例题多


高中数学试讲讲课哪一块知识好讲-高中数学题型及思路


高中数学必修一涵数教学视频-思路巧妙的高中数学题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高中数学必3公式



本文更新与2020-09-19 02:4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3794.html

职业高中常用数学公式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