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新课标 人教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9 05:50
tags:高中数学思想方法

2016高中数学一试卷-高中数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2020年9月19日发(作者:沈启贤)


高中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必须弄清集合 的元素是什么,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
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2 .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
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 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
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一个语句是否 为命题,关键要看能否判断真假,陈述句、反诘问句都
是命题,而祁使句、疑问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
4.判断命题的真假要以真值表为依据。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
题 ,逆命题与其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一真俱真,一假俱假,当一个
命题的真假不易判断时,可考虑判断其等价命题的真假;
5. 判断命题充要条件的三种方法:(1)定义法;(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
关系判断,若
A?B< br>,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
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3)等价法:即 利用等价关系
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
A?B?B?A
判断,
一般运用等价法;
6.(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
n
,真子集 (非空子集)个数为
2
n
-1;
(2)
A?B?A?B?A?A?B?B;

(3)
C
I
(A?B)?C
I
A?C
I
B,C
I
(A?B)? C
I
A?C
I
B;

二、函数: 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1.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 义域求法:若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
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 (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
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 f(x)
的定义域);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2.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f(x)
;
(2)定义域含零的奇函数必过原点(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 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
f(?x)
??

1< br>f(x)
f(x)
≠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 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
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 于对称中心(对称
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
1
与C2
的对称性,即证明C
1
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
称轴)的对称点仍在 C
2
上,反之亦然;
(3)曲线C
1
:f(x,y)=0,关于y =x+a(y=-x+a)的对称曲线C
2
的方程为f(y
-a,x+a)=0(或f (-y+a,-x+a)=0);
(4)曲线C
1
:f(x,y)=0关于点(a, b)的对称曲线C
2
方程为:f(2a-x,2b
-y)=0;
(5)若函 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
关于直线x=a 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a?b
对称;
2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 +a)=f(x-a) 或f(x-2a )=f(x) (a>0)恒成立,则
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 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
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 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
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
a?b
的周 期函
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 (x)是周期
为2
a?b
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
?
1
,则y=f(x)是
f(x)
周期为2
a
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
?
k∈D(D为f(x)的值域);


6.a≥f(x)
?
a≥[f(x)]
max,
; a≤f(x)
?
a≤[f(x)]
min
;
7.(1)
log
a
b?log
a
n
b
n
(a>0,a≠1,b>0,n∈R
+
);
(2) l og
a
N=
log
b
N
( a>0,a≠1,b>0,b≠1);
log
b
a
(3) l og
a
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 a
log a N
= N ( a>0,a≠1,N>0 );
8.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9.判断对应是否为 映射时,抓住两点:(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 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
的象;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1)定义域上的单 调函数必有
反函数;(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
的偶函数不 存在反函数;(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
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5) y=f(x)与y=f
-1
(x)互为反函数,设f(x)
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 则有f[f
-1
(x)]=x(x∈B),f
-1
[f(x)]=x(x∈A ).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
求最值问题用 “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
对位置关系;
12.恒成立问题的处 理方法:(1)分离参数法;(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
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1 3.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
?
f(a)?0
?
f(a)?0
f(u)?g(x)u?h(x)?0(或?0)(a?u?b)?(或
?
)
; 范围问题:
?
?
f(b)?0
?
f(b )?0
14.掌握函数
y?








ax?bb?acc
?a?(b?ac?0);y?x?(c?0)
的图象和性质;
x?cx?cx
ax?bb?aca
y??a?y?x?(a?0

x?cx?cx
(b – ac≠0)

(??,?c)?(c,??)

(??,a)?(a,??)

(??,0)?(0,??)

(??,?2a]?[2a,??)













非奇非偶函数
当b-ac>0时:
分别在
(??,?c),(c,??)
上单调

奇函数

(??,?a],[a,??)

单调递增;

[?a,0),(0,a]
上单调
递增;
递减;
当b-ac<0时:
分别在
(??,?c),(c,??)
上单调







三、数列
递增;


Y=a
y

y
o
X=-c
o
X
x
1.由S
n
求a
n

a
n
={
S
1
(n?1)
S
n
?Sn?1
(n?2,n?N)
*
注意验证a
1
是否包含在后面a
n

的公式中,若不符合要单独列出 。一般已知条件中含a
n
与S
n
的关系的
数列题均可考虑用上述公式 ;
2.等差数列
{a
n
}?a
n
?a
n?1< br>?d(d为常数)?2a
n
?a
n?1
?a
n?1
( n?2,n?N*)

?a
n
?an?b?s
n
?An< br>2
?Bn

3.等比数列
{a
n
}?a
n
?a
n-1
?a
n?1
(n?2,n?N)?a
n
?a
1
?q
n-1
;

4.首项为正(或为负)的递减( 或递增)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或
a
n
?0
?
?
a< br>n
?0
?
解决; 最小)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
?

?
?
?
??
?
a
n?1
?0
?
?
a
n?1
?0
?
2


5.熟记等差 、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在用等比数
列前n项和公式时,勿忘分类讨论思想;
6.等差数列中, a
m
=a
n
+ (n-m)d,
q=
n?m
a
n
a
m
d?
a
m
?a< br>n
m?n
; 等比数列中,a
n
=a
m
q
n-m
;
;
7.当m+n=p+q(m、n、p、q∈N

)时,对等差数列{a
n
} 有:a
m
+a
n
=a
p
+a
q

对等比数列{a
n
}有:a
m
a
n
=a
p
a
q

8.若{a
n
}、{b
n
}是等差数列, 则{ka
n
+bb
n
}(k、b、a是非零常数)是等差数
列;若{ a
n
}、{b
n
}是等比数列,则{ka
n
}、{a
n
b
n
}等也是等比数列;
9.等差(或等比)数列的“间隔相等的连续 等长片断和序列”(如
a
1
+a
2
+a
3
,a4
+a
5
+a
6
,a
7
+a
8
+a
9
…)仍是等差(或等比)数列;
10.对等差数列{a
n
},当项数为2n时,S

—S

=nd;项数为2n-1时,
S< br>奇
-S

=a

(n∈N*);
11.若一阶线性 递归数列a
n
=ka
n

1
+b(k≠0,k≠1),则总 可以将其改写变形
成如下形式:
a
n
?
b
?k(a
n?1
?
b
)
(n≥2),于是可依据等比数列的定义
k?1k?1
求出其通项公式;
四、三角函数
1.三角函数符号规律记忆口诀:一全正,二正弦,三是切,四余弦;
2.对于诱导公式,可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概括;
3.记住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性
质;
4.熟 知正弦、余弦、正切的和、差、倍公式,正余弦定理,处理三角形
内的三角函数问题勿忘三内角和等于1 80
0
,一般用正余弦定理实施边
角互化;
5.正弦型函数
y?A sin(
?
x?
?
)
的对称轴为
x?
中心为
(
k
?
?
?
2
?
?
?
对称(k?Z)

k
?
?
?
,0)(k?Z)
;类 似可得余弦函数型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
2S
?ABC
a?b?c
6.(1)正弦平方差公式:sin
2
A-sin
2
B=sin(A+B) sin(A-B);(2)三角
形的内切圆半径r=;(3)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
abc
??;
2R=
sinAsinBsinC


五、平面向量
1.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设a=(x
1
,y
1
),b=(x
2
,y
2
),
?
为实数。(1)向量
式:a∥b(b≠0)< br>?
a=
?
b;(2)坐标式:a∥b(b≠0)
?
x
1
y
2
-x
2
y
1
=0;
2.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设a=(x
1
,y
1
),b=(x
2
,y
2
), (1)向量式:a⊥
b(b≠0)
?
a
?
b=0; (2)坐标式: a⊥b
?
x
1
x
2
+y
1
y
2< br>=0;
3.设a=(x
1
,y
1
),b=(x
2< br>,y
2
),则a
?
b=
abcos
?
=x< br>1
x
2
+y
1
y
2
;其几何意义是a
?
b
等于a的长度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4.设A(x
1,x
2
)、B(x
2
,y
2
),则S

AOB

1
x
1
y
2
?x
2
y
1

2
5.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1)若a=(x1
,y
1
),b=(x
2
,y
2
),则
a
?
b=x
1
x
2
+y
1
y
2
;
AB?(x
1
?x
2
)
2
?(y
1
?y
2
)
2
;
?
(2)若a=(x,y), 则a
2
=a
?
a=x
2
+y
2
,
a?x
2
?y
2
;
六、不等式
1.掌握不等式性质,注意使用条件;
2.掌握几类不等式(一元一次、二次、绝对值不等式 、简单的指数、对
数不等式)的解法,尤其注意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含参数的不等式;
勿忘数轴 标根法,零点分区间法;
3.掌握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在使用a+b≥
2ab
(a>0,b>0)时要
符合“一正二定三相等”;注意均值不等式的一些变形,如
a
2
?b
2
a?b
2
a?b
2
?();ab?()

222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
1.设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A(x
1
,y
1
)、B(x
2
,y
2
)、C(x
3
,y
3
),则⊿ABC的
重心G为(
x
1
?x< br>2
?x
3
,
y
1
?y
2
?y
3
);
33
2.直线l
1
:A
1
x+B
1
y+C
1
=0与l
2
: A
2
x+B
2
y+C
2
=0垂直的充要条件是
A
1
A
2
+B
1
B
2
=0;
3.两条平行线Ax+By+C
1
=0与 Ax+By+C
2
=0的 距离是
d?
C
1
?C
2

22
A?B< br>
2
+Bxy+Cy
2
+Dx+Ey+F=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 :A=C≠0且B=0且
D
2
+E
2
-4AF>0;
5. 过圆x
2
+y
2
=r
2
上的点M(x
0
, y
0
)的切线方程为:x
0
x+y
0
y=r
2;


6.以A(x
1
,y
2
)、B(x
2
,y
2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x-x
1
)(x-x
2< br>)+(y-y
1
)(y
-y
2
)=0;
7.求解线 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1)根据实际问题的约束条件列出不等
式;(2)作出可行域,写出目标函数; (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位置,
从而获得最优解;
八、圆锥曲线方程
22
1.椭圆焦半径公式:设P(x
0
,y
0
)为椭圆
x
2< br>?
y
2
?1
(a>b>0)上任一点,
ab
焦点为F
1
(-c,0),F
2
(c,0),则
PF

1
?a?ex
0
,PF
2
?a?ex
0
(e为离心率 )
2
2
2.双曲线焦半径公式:设P(x
0
,y
0
)为双曲线
x
2
?
y
2
?1
(a>0,b>0)上
ab
任一点,焦点为F
1
(-c,0),F
2
(c,0), 则:
(1)当P点在右支上时,
PF
1
?a?ex
0
,P F
2
??a?ex
0

(2)当P点在左支上时,
PF
(e为离心率);
1
??a?ex
0
,PF
2
?a?ex
0

22
22另:双曲线
x
2
?
y
2
?1
(a>0,b>0 )的渐进线方程为
x
2
?
y
2
?0

a bab
3.抛物线焦半径公式:设P(x
0
,y
0
)为抛物线y2
=2px(p>0)上任意一点,
p
F为焦点,则
PF?x
0
?
;y
2
=2px(p<0)上任意一点,F为焦点,则
2
p
PF??x
0
?

2
4.涉及圆锥曲线的问题勿忘用定义解题;
2
2
5.共渐进线< br>y??
b
x
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x
2
?
y< br>2
?
?
(
?
为参数,
?
≠0);
a
ab
6.计算焦点弦长可利用上面的焦半径公式,
一般地,若斜率为k的直线被圆锥曲线所截得的弦为AB, A、B
两点分别为A(x
1
,y
1
)、B(x
2
,y
2
),则弦长
AB?1?k
2
?x
2
?x
1
?(1?k
2)[(x
1
?x
2
)
2
?4x
1
x< br>2
]

?1?
1
?y
2
?y
1?
k
2
(1?
1
)?[(y
1
?y
2
)
2
?4y
1
y
2
]
,这里体现了解析几 何
2
k
2
“设而不求”的解题思想;
7.椭圆、双曲线的通径(最 短弦)为
2b
,焦准距为p=
b
,抛物线的
a
2
c


2
2
y
x
通径为2p,焦准距为p; 双曲线
2
?
2
?1
(a>0,b>0)的焦点到渐进
ab
线的距 离为b;
8.中心在原点,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双曲线方程可设为Ax
2
+Bx
2
=1;
9.抛物线y
2
=2px(p>0)的焦点弦(过焦点的 弦)为AB,A(x
1
,y
1
)、B(x
2
,y
2
),
2
则有如下结论:(1)
AB
=x
1
+x2
+p;(2)y
1
y
2
=-p
2
,x
1
x
2
=
p
;
4
22
xy
1 0.过椭圆
2
?
2
?1
(a>b>0)左焦点的焦点弦为AB,则< br>ab
AB?2a?e(x
1
?x
2
)
,过右焦点的弦
AB?2a?e(x
1
?x
2
)

2
y
0
11.对于y=2px(p≠0)抛物线上的点的坐标可设为(,y
0
), 以简化计
2p
2
算;
12.处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弦中点问题常用代 点相减法,设A(x
1

22
xy
y
1
)、B(x
2
,y
2
)为椭圆
2
?
2
?1
( a>b>0)上不同的两点,M(x
0
,y
0
)是AB
ab
2
2
2
的中点,则K
AB
K
OM
=
?b
2
;对于双曲线
x
2
?
y
2
?1< br>(a>0,b>0),类似
a
ab
b
2
可得:K
AB
.K
OM
=
2
;对于y
2
=2px(p≠0)抛物 线有K
AB

2p

y
1
?y
2
a
13.求轨迹的常用方法:
(1) 直接法:直接通过建立x、y之间的关系,构成F(x,y)=0,是求
轨迹的最基本的方法;
(2)待定系数法:所求曲线是所学过的曲线:如直线,圆锥曲线等,
可先根据条件列出所求曲线的方 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代回
所列的方程即可;
(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 若动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x
1
,y
1
)
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Q(x
1
,y
1
)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x、y的代
数 式表示x
1
、y
1
,再将x
1
、y
1
带入 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
(4)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 br>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方程;
(5)参数法:当动点P(x,y)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 ,也没有
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将x、y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
数方程,再消去 参数得普通方程。


九、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1.从一点O出发的三条射 线OA、OB、OC,若∠AOB=∠AOC,则点
A在平面∠BOC上的射影在∠BOC的平分线上;
2. 已知:直二面角M-AB-N中,AE
?
M,BF
?
N ,∠EAB=
?
1
,∠
ABF=
?
2
,异面直线A E与BF所成的角为
?
,则
cos
?
?cos
?
1
cos
?
2
;

3.立平斜公式:如图,AB和平面所成的 角是
?
1
,AC在平面内,AC和
AB的射影AB成
?
2< br>,设∠BAC=
?
3
,则cos
?
1
cos
?
2
=cos
?
3

4.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中选择一特殊点,作另一条的
平行线;
(2 )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平
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其目的在于容易 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5.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的锐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平
面的垂线段、斜线段及斜线段在平面上的射影。通常通过斜线上某个
特殊点作出平面的垂线段,垂足和斜足的连线,是产生线面角的关键;
6.二面角的求法
(1)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分别在两个半
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 用定义法时,要认真观察图形的特
性;
(2)三垂线法: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一个 面的垂线,用三
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3)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 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
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由此可知,二面角的平面< br>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
(4)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S

=S

cos
?
,其中
?
为平面角的大小,
此方法不必在图形中 画出平面角;
特别:对于一类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延伸两个半平面,使之相
交出现棱, 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尤其要考虑射影法)。
7.空间距离的求法
(1)两异面直线间的距 离,高考要求是给出公垂线,所以一般先利用
垂直作出公垂线,然后再进行计算;
(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再求解;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 是用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来作,


因此,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二是不作出公 垂线,转化为求三棱
锥的高,利用等体积法列方程求解;
8.正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 相等,记为
?
,则S

cos
?
=S


9.已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
?
,
?< br>,
?
,
因此有cos
2
?
+cos
2
?
+cos
2
?
=1; 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
侧 面所成的角分别为
?
,
?
,
?
,
则有cos
2
?
+cos
2
?
+cos
2
?
=2;
10.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等与其体对角线长;
11.欧拉公式:如果简单多面体 的顶点数为V,面数为F,棱数为E.那么V+F
-E=2;并且棱数E=各顶点连着的棱数和的一半= 各面边数和的一半;
12.球的体积公式V=
?
R
3
,表面积公式
S?4
?
R
2
;掌握球面上两点A、
B间的距离求法:(1 )计算线段AB的长,(2)计算球心角∠AOB的
弧度数;(3)用弧长公式计算劣弧AB的长;
十、排列组合和概率
1.排列数公式:
A
n
m
=n(n- 1)(n-2)…(n-m+1)=
(n?m)!
(m≤n,m、n∈N*),当
m= n时为全排列
A
n
n
=n(n-1)(n-2)…3.2.1;
m
0n
A
n
n?(n?1)???(n?m?1)
(m≤n)
?C
n
?1
;2.组合数公式:,
C
n

C??< br>m!m?(m?1)?(m?2)???3?2?1
m
n
4
3
n!
mn?mrr?1r
3.组合数性质:
C
n
?C
n;C
n
?C
n
?C
n?1

4.常用性质: n.n!=(n+1)!-n!;即
rrrr?1
nn?1n
nA
n
?A
n?1
?A
n
;
C
r
?C
r?1?????C
n
?C
r?1
;
(1≤r≤n);
5. 二项式定理:(1)掌握二项展开式的通项:
rn?rr
T
r?1
?C
n
ab(r?0,1,2,...,n);

(2)注意第r+1项二项式系数与第r+1系数的区别;
6.二项式系数具有下列性质:
(1) 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n
(2) 若n为偶数,中间一项( 第+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若n为
2
n?1n?1
奇数,中间两项(第和+1项) 的二项式系数最大;
22


012n0213
?C
n
?C
n
?????C
n
?2
n
;C
n
?C
n
?????C
n
?C
n
?????2
n?1;
(3)
C
n
7.F(x)=(ax+b)
n
展开式 的各项系数和为f(1);奇数项系数和为
11
[f(1)?f(?1)]
;偶数项的 系数和为
[f(1)?f(?1)]

22
8.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1)P(A)=
n
;(2)互斥事件分别发生
m
的概率公式为:P(A+B) =P(A)+P(B);(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
率公式为P(AB)=P(A)P(B);( 4)独立重复试验概率公式
k
?p
k
(1?p)
n?k
;< br>(5)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与
B

A
Pn(k)=
C
n

B
及事件
A

B
也都是互斥事件 ;(6)如果事件A、B相互独立,
那么事件A、B至少有一个不发生的概率是1-P(AB)=1-P (A)P(B);
(6)如果事件A、B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B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
率是1 -P(
A
?
B
)=1-P(
A
)P(
B
) ;
理科选修内容基本知识
十、概率与统计
1.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 定义,能够写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
分布列,由概率的性质可知,任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都具有下述
两个性质:(1)p
i
≥0,i=1,2,…; (2) p
1
+p
2
+…=1;
k
p
k
q
n?k
,
2.二项分布:记作
?
~B(n,p),其中n,p为参数,P(
?
?k)?C
n
k
p
k
q
n?k
?b(k;n,p)
; 并记
C
n
3.记住以下重要公式和结论:

x
1
X
2

?

P P
1
P
2



x
n

Pn


(1)期望值E
?
= x
1
p
1
+ x
2
p
2
+ … + x
n
p
n
+ …
(2)方差D
?
(x
1
?E
?
)
2
p
1
?(x
2
?E
?
)
2
p
2
?????(x
n< br>?E
?
)
2
p
n
????

( 3)标准差
??
?D
?
;E(a
?
?b)?aE
?
?b;D(a
?
?b)?a
2
D
?


(4)若
?
~B(n,p),则E
?
=np, D
?
=npq,这里q=1- p;
4.掌握抽样的三种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 (包括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2)系统抽样,也叫等距离抽样;(3)分层抽样,常用于某个总体由
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形;
5.总体分布的估计: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研究统计问题的一 个基本思想
方法,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要求能画出频率
分布表和频率分 布直方图;
6.正态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
f(x)?
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7.正态曲线的性质:(1)曲线在x=
?
时处于最高点,由这一点向左、
向右两边延伸时,曲线逐渐降低;(2)曲线的对称轴位置由确定;曲
线的形状由确定,越大,曲线越矮 胖;反过来曲线越高瘦;(3)曲线
在x轴上方,并且关于直线x=
?
对称; 8.利用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数值表计算一般正态分布
N(
?
,
?< br>2
)

概率 P(x
1
<
?
2
),可由变换
(x
1
<
?
2
)=?
(
x
2
?
?
)?
?
(
1< br>2
??
(x?
?
)
2
e
2
?
2
,x?R,
式中
?
,
?
是参数,
x?
?
?
?
?t
而得
F(x)?
?
(
)

x?
?
?
)
,于是有P
x
1
??
?
9.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1)提出统计假设,确定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

N(
?
,
?
2
)
;(2)确定一次试验中的取值a 是否落入范围
(
?
?3
?
,
?
?3
?)
;(3)作出推断:如果a∈
(
?
?3
?
,
?
?3
?
)
,接受统计
假设;如果a
?
(
?
?3
?
,
?
?3
?
)
,由于这是小概率 事件,就拒绝假设;
十一、极限
1.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其步骤是: (1)验证命题
对于第一个自然数n=n
0
(k≥n
0
)时成立; (2)假设n=k时成立,从而证
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3)得出结论。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 全归
纳法,其中两步在推理中的作用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
递推的依据,二者缺一 不可。第二步证明时要一凑假设,二凑结论;


2. 数列极限(1)掌握数列极限的直 观描述性定义;(2)掌握数列极限
的四则运算法则,注意其适用条件:一是数列{a
n
}{b
n
}的极限都存在;
二是仅适用于有限个数列的和、差、积、商,对于无限个 数列的和(或
积),应先求和(或积),再求极限;(3)常用的几个数列极限:
limC?C
n??
(C为常数);
lim
n??
1
q
n
?0

lim
n??
n
?0

a
<1, q为常数); (4)无穷递缩
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
S?limS
n
?
n??
a
1
(0<
1?q
q?1
);
3.函数的极限:
(1)当x趋向于无穷大时,函数的极限为a
?limf(x)?limf(x)?a

n???n???
(2)当
x?x
0
时函数的极限为a
?l im
?
f(x)?lim
?
f(x)?a
:
x?x
0
x?x
0
(3)掌握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4.函数的连续性:(1)如果对函数f(x)在点x=x
0
处及其附近有定义,而
且 还有
limf(x)?f(x
0
)
,就说函数f(x)在点x
0处连续;(2)若f(x)与
x?x
0
g(x)都在点x
0
处连 续,则f(x)±g(x),f(x)g(x),
f(x)
(g(x)≠0)也在点x
0

g(x)
连续;(3)若u(x)在点x
0
处连续,且f(u) 在u
0
=u(x
0
)处连续,则复合函
数f[u(x)]在点x0
处也连续;
5.初等函数的连续性: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都属于基初< br>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在定义域内每一点处都连续;②基本初等函数及常
数函数经有限次四则运算 和复合后所得到的函数,都是初等函数.初等函
数在定义域内每一点处都连续;③连续函数的极限运算: 如果函数在点x
0
处有极限,那么
limf(x)?f(x
0
)
x?x
0
十二、导数
1.导数的定义:f(x)在点x
0
处的导数记作
y
?
x?x
0
?f
?
(x< br>0
)?lim
?x?0
f(x
0
??x)?f(x
0
)

?x
2.根据导数的定义,求函数的导数步骤为:
(1)求函数的增量
(2)
?y?f(x??x)?f(x);
(2)求平 均变化率
?y
?
f(x??x)?f(x)
;
?x ?x


(3)取极限,得导数
f
?
(x)?lim
?y
;
?x?0
?x
3.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如果函数y=f(x)在点x0
处可导,那么函数y=f(x)
在点x
0
处连续;但是y=f(x)在 点x
0
处连续却不一定可导;
4.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y=f(x)在点P(x< br>0
,f(x
0
))处的切线的斜率

f
?
( x
0
).
相应地,切线方程是
y?y
0
?f
?(x
0
)(x?x
0
);

5.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u?v)
?
?u
?
?v
?
;(uv)
?
?u
?
v?uv
?
;()
?
?
6.常见函 数的导数公
式:
C
?
?0(C为常数);(x
m
)
?
?mx
m-1
(m?Q);(sinx)
?
?cosx;

(cosx)
?
?-sinx;(e
x
)
?
?e< br>x
;(a
x
)?a
x
lna;(lnx)
?
?
??
7.复合函数的导数:
y
?
x
?y
u
?u
x
;

u
v
u
?
v?uv
?
;

2
v
11
x

;(log
a
)
?
?log
e
a
;
xx
8.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y=f(x)在某个区间内可
导,如果
f< br>?
(x)?0,
那么f(x)为增函数;如果
f
?
(x)?0 ,
那么f(x)为减函
数;如果在某个区间内恒有
f
?
(x)?0,
那么f(x)为常数;
(2)求可导函数极值的步骤:①求导数
f
?
(x)
;②求方程
f
?
(x)?0

根;③检验
f
?
(x)
在方程
f
?
(x)?0
根的左右的符号 ,如果左正右负,那
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最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y=f(x)
在这个根处取得最小值;
(3)求可导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①求y=f(x)在(a ,b)内的极值;
②将y=f(x)在各极值点的极值与f(a)、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十四、复数
1.理解复数、实数、虚数、纯虚数、模 、辐角、辐角主值、共轭复数的
概念和复数的几何表示;
2.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以下结论: (1)a+bi=c+di
?
a=c且c=d(a,b,c,d∈
R);(2)复数是 实数的条件:①z=a+bi∈R
?
b=0 (a,b∈R);②z∈R
?
z =
z
;
③z∈R
?
z
2
≥0;
3.复数是纯虚数的条件: ①z=a+bi是纯虚数
?
a=0且b≠0(a,b∈R); ②


z是 纯虚数
?
z+
z
=0(z≠0);③z是纯虚数
?
z
2
<0;
4.解答复数问题,要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求解(整体思想贯
穿整个复数内容)。如果遇到复数就设z=a+bi(a,b∈R),则有时会给问题
的解答带来不必要 的运算上困难,若能把握住复数的整体性质,充分
运用整体思想,则能事半功倍;
5.复数的 代数形式及其运算:(1)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按以下法
则进行,设z
1
= a + bi , z
2
= c + di (a,b,c,d∈R) z
1
± z
2
= (a + b) ± (c +
d)i. z
1
.z
2
= (a+bi)·
?bdbc?ad
(z≠0) (c+di)=(ac-bd)+ (ad+bc)I z
1
÷z
2
=
ac
2
?
2
i
222
c?d
2
c?d
6.几个重要的结论:
(1)z1
?z
2
?z
1
?z
2
?2(z
1< br>?z
2
);(2)z?z?z?z;(3)若z为虚数,则z?z
2
;

222222
6.运算律仍然成立:(1)
z
m
?zn
?z
m?n
;(2)(z
m
)
n
?z
mn
;(3)(z
1
?z
2
)
m
?z
1
z
2
(m,n?N);

mm
7.进行复数的运算时,常要 注意
i,
?
的性质,
或适当变形创造条件,从而
转化为关于
i,
?

计算问题.注意以下结论的灵活应用:
?
1
?(1?i)
2
??2i;
?
2
?
1?i
?i;
1?i
??i;

1?i1?i
(3)
?
n
?
?
n?1
?
?
n?2
?0(n?N);(4) i
n
?i
n?1
?i
n?2
?i
n?3
? 0(n?N);

1

z
文科选修内容基本知识
十、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与总体的期望和方差
1.掌握抽样的二种方法:(1)简单随 机抽样(包括抽签符和随机数表法);
(2)分层抽样,常用于某个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形 ;
2.总体分布的估计: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研究统计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
方法,一般地,样 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要求能画出频率
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3.总体特征数 的估计:(1)学会用样本平均数
8.
z?1?zz?1?z?
11
n
x?(x
1
?x
2
?????x
n
)?
?
x
i
nn
i?1
S
2
?
去估计总体平均数;(2 )学会用样本方差
1
[(x
1
?x)
2
?(x
2< br>?x)
2
?????(x
n
?x)
2
]
< br>n


?
2
1
n
1
n
222去估计总体方差
?
及总体标准差;(2)学会
(x?x)?(x?nx)
??
ii
n
i?1
n
i?1
用修正的样本方差
S< br>*
2
?
1
[(x
1
?x)
2
?(x
2
?x)
2
?????(x
n
?x)
2
]
去估计
n?1
总体方差
?
2
,会用
S*
去 估计
?

十一、导数及应用
1.导数的定义:f(x)在点x
0
处的导数记作
y
?
x?x
0
?f
?
(x< br>0
)?lim
?x?0
f(x
0
??x)?f(x
0
)

?x
2.根据导数的定义,求函数的导数步骤为:
(1)求函数的增量
?y?f(x??x)?f(x);

(2)求平均变化率
?y
?
f(x??x)?f(x)
;
?x?x
(3)取极限,得导数
f
?
(x)?lim
?y
;
?x?0
?x
3.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y=f(x) 在点P(x
0
,f(x
0
))处的切线的斜率

f
?
(x
0< br>).
相应地,切线方程是
y?y
0
?f
?
(x
0
)(x?x
0
);

4.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C?
?0(C为常数);(x
m
)
?
?mx
m-1
(m?Q);

5.导数的应用:(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y=f(x)在
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
f
?
(x)?0,
那么f(x)为增函数;如 果
f
?
(x)?0,

么f(x)为减函数;如果在某个区间内恒有
f
?
(x)?0,
那么f(x)为常数;
(2)求可导函数极值的 步骤:①求导数
f
?
(x)
;②求方程
f
?
(x) ?0
的根;
③检验
f
?
(x)
在方程
f
?
(x)?0
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
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最 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y=f(x)在这
个根处取得最小值;
(3)求可导函数最大 值与最小值的步骤:①求y=f(x)在(a,b)内的极值;
②将y=f(x)在各极值点的极值与f (a)、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
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中学数学重要数学思想
一、 函数方程思想


函数方程思想就是用函 数、方程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变量或未知数之间的关
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数学思 想。
1.函数思想:把某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相互制约的变量用函数关系表达出来,
并研究这些 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后解决问题,这就是函数思想;
2.应用函数思想解题,确立变量之间的函数 关系是一关键步骤,大体可分为
下面两个步骤:(1)根据题意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把问题转化 为
相应的函数问题;(2)根据需要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方程思想 :在某变化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一些要求,确定某些变量
的值,这时常常列出这些变量的方程或(方程 组),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
求出它们,这就是方程思想;
3.函数与方程是两个有着密切 联系的数学概念,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很多方
程的问题需要用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很多函数的问题也 需要用方程的
方法的支援,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函数方程思想。
二、 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四种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对于所研究的代数问题,
有时可 研究其对应几何的性质使问题得以解决(以形助数);或者对于所研
究的几何问题,可借助于对应图形的 数量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以数助形),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数形结合。
1.数形结合 与数形转化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发挥数的思
路的规范性与严密性,两者相辅相成,扬 长避短。
2.恩格斯是这样来定义数学的:“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
式的科 学”。这就是说:数形结合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不
是数和形的和谐的统一。因此,数学 学习中突出数形结合思想正是充分把
握住了数学的精髓和灵魂。
3.数形结合的本质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反映了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决定了几
何图形的性质。
4.华罗庚先生曾指出:“数缺性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
好,隔裂分家万事 非。”数形结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大致分为两
种情形:或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 性,或者借助于形的几何直
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
5.把数作为手段的数形结合主要 体现在解析几何中,历年高考的解答题都有
关于这个方面的考查(即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而以形 为手段的数形
结合在高考客观题中体现。
6.我们要抓住以下几点数形结合的解题要领:
(1) 对于研究距离、角或面积的问题,可直接从几何图形入手进行求解即可;
(2) 对 于研究函数、方程或不等式(最值)的问题,可通过函数的图象求解
(函数的零点,顶点是关键点),作 好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
(3) 对于以下类型的问题需要注意:


y?a< br>;(3)Ax?By;
(4)F(cos
?
,sin
?
);( 5)a
2
?ab?b
2
;
x?b
可分别通过构造距离函数、 斜率函数、截距函数、单位圆x
2
+y
2
=1上的点
(1)(x?a )
2
?(y?b)
2
;(2)
(cos
?
,sin
?
)
及余弦定理进行转化达到解题目的。
三、 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当问题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
就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 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给出每一类的结
果,最终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
1.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问题需要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引起分类讨论的
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
(1)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讨论的;
(2)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
(3)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性;
(4)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不同取值导致不同的结果的;
(5)较复杂或非常规的数学问题,需要采取分类讨论的解题策略来解决的。
2.分类讨论是 一种逻辑方法,在中学数学中有极广泛的应用。根据不同标准
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分类必须从同一 标准出发,做到不重复,不遗
漏 ,包含各种情况,同时要有利于问题研究。
四、 化归与转化思想
所谓化归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
题通 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复杂的问题
通过变化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难解 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
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
立体几何中常用的转化手段有
1.通过辅助平面转化为平面问题,把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聚集 在一个平面
内,实现点线、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转化;
2.平移和射影,通过平移或射影达到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化未
知为已知的目的;
3.等积与割补;
4.类比和联想;
5.曲与直的转化;
6.体积比,面积比,长度比的转化;
7.解析几何本身的创建过程就是“数”与“形”之间 互相转化的过程。解析
几何把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数量关系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把代数与几何
融合为一体。
中学数学常用解题方法
1. 配方法


配方法是指将 一代数形式变形成一个或几个代数式平方的形式,其基
本形式是:ax
2
+bx+c=
a(x?
b
)
2
?
4ac?b
(a?0)
.高考中常见的基本配方
2
2a4a
形式有:
(1) a
2
+b
2
= (a + b)
2
- 2a b = (a -b)
2
+ 2 ab;
(2) (2) a
2
+ b
2
+ ab =
(a?
1
b)
2
?(
3
b)
2
;
22
(3) (3)a
2
+ b
2
+c
2
= (a+b + c)
2
- 2 ab – 2 a c – 2 bc;
(4) (4) a
2
+ b
2
+ c
2
- a b – bc – a c =
(5)
x
2
?
11
2
?(x?)?2
;
x
2
x
1
[ ( a - b)
2
+ (b - c)
2
+ (a - c)
2
];
2
配方法主要 适用于与二次项有关的函数、方程、等式、不等式的讨论,
求解与证明及二次曲线的讨论。
2.待定系数法
㈠ 待定系数法是把具有某种确定性时的数学问题,通过引入一些待定的系< br>数,转化为方程组来解决。待定系数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1)多项式f(x)=g(x)的充要条件是:对于任意一个值a,都有f(a)=g(a);
(2)多项式f(x) ≡g(x)的充要条件是:两个多项式各同类项的系数对应相
等;
㈡ 运用待定系数法的步骤是:
(1)确定所给问题含待定系数的解析式(或曲线方程等);
(2)根据恒等条件,列出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
(3)解方程或消去待定系数,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㈢ 待定系数法主要适用于:求函数的解析式,求曲线的方程,因式分解等。
3.换元法
换元法 是指引入一个或几个新的变量代替原来的某些变量(或代数
式),对新的变量求出结果之后,返回去求原 变量的结果。换元法通过引入
新的元素将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或者把隐含的条件显示出来,或者把条< br>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问题。其理论根据是等量代换。高中
数学中换元法主要有以下 两类:
(1)整体换元:以“元”换“式”; (2)三角换元 ,以“式”换
“元”;
(3)此外,还有对称换元、均值换元、万能换元等;换元法应用比较 广泛。
如解方程,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求函数的值域,求数列的通项与和等,
另外在解析几 何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运用换元法解题时要注意新元的约束
条件和整体置换的策略。
4.向量法


向量法是运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解题常用下列知识:
(1)向量的几何表示,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及其理论;
(3)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两点间距离公式、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平移公式;
5.分析法、综合法
( 1)分析法是从所求证的结果出发,逐步推出能使它成立的条件,直至已
知的事实为止;分析法是一种“ 执果索因”的直接证法。
(2)综合法是从已经证明的结论、公式出发,逐步推出所要求证的结论。< br>综合法是一种“由因导果”,叙述流畅的直接证法。
(3)分析法、 综合法是证明数学问题的 两大最基本的方法。分析法“执
果索因”的分析方法,思路清晰,容易找到解题路子,但书写格式要求较
高,不容易叙述清楚,所以分析法、综合法常常交替使用。分析法、 综合
法应用很广,几乎所有题都可以用这两个方法来解。
6.反证法
反证法是数学 证明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命题p与它的否定非p的真
假相反,所以要证一个命题为真,只要证它的否定 为假即可。这种从证明
矛盾命题(即命题的否定)为假进而证明命题为真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㈠ 反证法证明的一般步骤是:
(1)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归谬:从命题的条件和所作的结论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论证,得出矛
盾的结果;
(3)结论:有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的结论正确;
㈡ 反证法的适用范围:(1)已知条件很少或由已知条件能推得的结论很少
时的命题;
(2)结 论的反面是比原结论更具体、更简单的命题,特别是结论是否定形
式(“不是”、“不可能”、“不可得 ”)等的命题;(3)涉及各种无限结论的
命题;(4)以“最多(少)、若干个”为结论的命题;(5 )存在性命题;(6)
唯一性命题;(7)某些定理的逆定理;
(8)一般关系不明确或难于直接证明的不等式等。
㈢ 反证法的逻辑依据是“矛盾律”和“排中律”。
7.另外:还有数学归纳法、同一法、整体代换法等.

初三时应否学高中数学-高中数学联赛什么辅导书好


适合高中数学老师看的杂志-高中数学如何使用托勒密定理


同学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三-高中数学手写课堂笔记


2014年姜堰高中数学老师-用包饺子形容高中数学


陕西高中数学必修几最难-高中数学考试满分图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教师用书-高中数学新的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必修4RJA-高中数学 函数难题


高中数学精美课件-高中数学必修5网课



本文更新与2020-09-19 05:5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3883.html

高中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新课标 人教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高中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新课标 人教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