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浅谈数学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19 07:17
tags:高中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圆题-高中数学必修1对数的运算

2020年9月19日发(作者:谷佑箴)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数学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王仪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如何用数与形结合的方法来解答高中的一些
题目。众 所周知,数指的是数据和式子,形指的是我们所学过的几何
图形(到高中阶段为止)。如何把它们有机地 结合起来是本文论述的
重点。
数形结合,是求解数学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应 该引
导学生创设数形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形成由形思数、由数想形相互渗
透的思想,把代数式的 精确刻划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有机结合起
来,从而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本文试举 例说明
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一、“由数化形”
根据题设条件正 确绘制相应的图形,使图形能充分反映出它们
相应的数量关系,提示出数与式的本质特征。
Y
y
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

y?x
2
?3x


解:分别画出函数
y?x
2
?3x




y?4

例1. 不等式
x
2
?3x?
4

y?4
的图象(图

1),从图象可
以看出满足不等式
x
2
?3x?
4
的解集是:
?
x??1或x?4
?




3
3 4 x -1 O
(图1)
2
〔评注〕:用数形结合法显得
(图1)
直观、简捷,若用代数法解,把不等式
x
2
?3x?
4化 为
x
2
?3x?
4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x
2
?3x?
-4来求解,则较为抽象繁琐。
y

恰有一个公共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

6
恰有两个公共点时,m的取值范围是___。


解:分别作出直线y=2x+m与曲线

,由图象
x
y?9?x
2
的图象(图4)


可知,-3-6





O







3
恰有一个公共点,此时-6≤m<6或

-3

(图4)
m?35
;恰有两个公共点时,


例2.直线y=2x+m与曲线
y?9?x
2

6≤
m?35


〔评注〕:“动”是绝对的,“静”
是相对的,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一条
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平移直线,运
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就得出所求的值。
例3:求函数y=
x
2
?1?x
2
?4x?8
最小值

分析:由题意可知,函数的定义域为 R,若从代数角度考虑,确
实比较复杂;若借助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转化为几何问题,则非常容
易解决

y?x
2
?1?x
2
?4x?8?
:< br>?
x?0
?
2
?
?
0?1
?
2?
?
x?2
?
2
?
?
0?2
?
2

Y B(2,2)
令 A (0,1) , B(2,2) , P(X,0)
A(0,1)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则问题化为:在X轴求一点P(X,0)使得
PA?PB
取最小值
X
?
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0,-1)
?PA?PB
?
mi n

A
?
B

A′(0,-1)
?
?< br>2?0
?
2
?
?
2?1
?
2
?13

注:此题也可这样问:当x取何值时y=
x
2
?1?x
2
?4x?8
的值最
小,X的取值是直线A′B与x轴的交点横坐 标。


总结评述:代数问题几何化,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二、“由形化数”
所谓形向数转化的问题就是如果用几何的角度来解或证明较为
困难 时且题目中的条件又容易转化成代数问题,于是便用代数法来求
解。现举例说明。
例1.在平 行四边形ABCD中,∠A是锐角,且
AC
2
?BD
2
?AB
4
?AD
4

求证:
?A?45
?

分 析:这个题目从几何角度来证明难度很大,因为题中条件有限:
∠A是锐角,且
AC
2
?BD
2
?AB
4
?AD
4
,而AC、BD、AB 、AD又不能在同
一三角形中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给证明带来困难,但借助代数法中
根与系数 的关系和余弦定理,此题便可较快的解答了,现解答如下:
证明:如图10,设AB=a,

AD=b,AC=m,BD=n,则∠A是锐角,

D C
m
b
n
A B
a
(图10)

m
2
?n
2
?2(a
2
?b
2
),
m
2
?n
2
?a
4
?b
4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由根与系数关系可知:
m
2

n
2
是方程
x
2
?2( a
2
?b
2
)x?a
4
?b
4
?0

的两根,
?x?a
2
?b
2
?2ab
,又∠A 是锐角,n
?n
2
?a
2
?b
2
?2ab
,
由余弦定理,得
n
2
?a
2
?b
2
?2abco sA

从而得到cosA=
2
,
??A?45
?

2
〔评注〕:代数法的引入大大简化题中隐含的难度“系数”。
三、“数形转换”
根据“数”与“形”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观察图形的形状,
分析数与式的结构,引起联想, 适时将它们相互转换,化抽象为直观
并提示隐含的数量关系。
例1:函数
y?
sinx?2
的值域。
cosx?2
分析 :本题可以把函数化为关于
x
的三角函数,然后利用其有界
性求值域,但其运算量大, 对学生的运算能力有较高要求,有一定难
度。此题可看成过两点
M

cosx ,sinx
),
P(2,?2)
构成直线的斜率的范
围,又
M

cosx,sinx
)在一个单位圆上,故可构造图像求此函数值域。
解:y?
y?
y?y
sinx?2
的形式类似于斜率公式
k?
21

cosx?2
x
2
?x
1
sinx?2< br>表示过两点
M

cosx,sinx
),
P(2,?2)构成直线的斜率
cosx?2

由于点
M
在单位圆
x
2
?y
2
?1
上,如图,
显然
k
P A
?y?k
PB
,设过
P
的圆的切线方程为
y?2?k(x ?2)

M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则有
2k?2
k
2
?1
?1
,解得
k?
?4?7?4?7
,即
k
PA
?

3
3
k
PA
?
?4?7
?4?7?4?7

∴?y?
3
33
?4?7?4?7
,]

33
∴函数值域为[

评注:本题考查了三角函数值域与直线斜率之间的内在 联系,考查学
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在解决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时,若把三角函数
的性质、化简 的形式通过构造思想融于函数的图象之中,将数(量)
与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使抽象复杂的数 量关系通过几何图
形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是解决三角函数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
例2设A=< br>{x|?2?x?a}
,B=
{y|y?2x?3,x?A}
,C=
{ z|z?x
2
,x?A}


C?B
,求实数
a< br>的取值范围。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依靠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求法确定集合
C, 进而用不等式将
C?B
这一集合语言加以转化。
解:∵
y?2x?3

[?2,a]
上是增函数,∴B=
{y|?1?y?2a?3}
作出函数
z?x
2
的图象,其定义域右端点
x?a
有三种不同的 位置
关系:

①当
?2?a?0
时,如图1,
a
2
?z?4
,即{z|
a
2
?z?4
}。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要使
C?B
,必须且只需
2a?3?4
,解得
a?
,与
?2?a?0
矛盾。
②当
0?a?2
时,如图2,
0?z?4
,即{z|
0?z?4< br>}.
要使
C?B
,必须且只需
?
?
2a?3?4< br>1
,解得
?a?2

2
?
0?a?2
1< br>2
③当
a?2
时,如图3,
0?z?a
2
,即{z|
0?z?a
2
}。
?
a
2
?2a?3
要 使
C?B
,必须且只需
?
,解得
2?a?3

?
a?2
④当
a??2
时,A=
?
,此时B=C=
?

C?B
成立。
综上所述,a的取值范围是
(??,?2)?[,3]

评注:解决集合问 题首先要看清元素究竟是什么,然后再把集合语
言“翻译”为数学语言,进而分析条件与结论的特点,再 将其转化
为图形语言,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
对于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应 抓住对称轴与所给区间
的相对位置关系,借助图象的直观形象,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数形结 合是数学中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其基本点在于把问题中
涉及到的数与形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根据不同问 题的不同特点,或
者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来研究。或者把数量关系问
题转化为图 形性质问题来研究,从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
具体化,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参考文献:《高中数学怎样学》 鲁鹤鸣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年4月出版。
《中学数学教育学》 章士藻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7月出版。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 钱佩玲 邵光华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1999年7月出版。
1
2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高中数学知识分布表百度文库-怎样做高中数学ppt模板


高中数学精解题技巧-高中数学高三数学题


高中数学专用术语英语-高中数学三角形面积课件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降次公式-河北省高中数学书有几本书


高中数学 教研活动简报-高中数学整除教案


山西省高中数学学会-高中数学苏教版 选修


2020寒假高中数学竞赛培训班南昌-2019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答案


临沂考编真题高中数学-高中数学多次方程



本文更新与2020-09-19 07: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4030.html

浅谈数学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