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选修2-1主要内容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20 08:10
tags:高中数学选修

河北高中数学考纲-高中数学函数定点

2020年9月20日发(作者:单银木)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 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
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 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 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
p,则q”或者 “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
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
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 br>叫做假命题.

四种命题:定义1: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 论分别是另一个
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 ,
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定义2: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 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
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 命题叫做原命题,
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定义3: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 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
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 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
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形式:
原命题:若P,则q.则: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说 明符号“¬”的含义:符号“¬”叫做否定符号.“¬p”表示
p的否定;即不是p;非p)
逆否命题:若¬q,则¬P.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逆命题和否命题也是互为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如下: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
是p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既有p?q ,又有q?p 就记作 p ? q.
此时,我们说,那么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 条件.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
q也是p的充要条件.概括地说,如果p ? q,那么p 与 q互为充要条件.

一般地,
若p?q ,但q ?? p,则称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若p??q,但q ? p,则称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若p??q,且q ?? p,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连接词

一般地,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
读作“p且q”。
一般地,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p∨q,
读作“p或q”。
一般地,我们规定:
当p,q都是真命题时,p ∧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是假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 个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
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
一般地 ,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
的否定”。
若p是真命题,则¬p必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p必是真命题;
命题的否定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命题是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进行否
定。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所有的”“任意一个” 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在 指定的范围内都表示整体或全部,
这样的词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
?
”表示,含有全 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整体的一 部分的词叫做存
在量词。并用符号“
?
”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或 存在命题)。
一般地,对于含有一个量词的全称命题的否定,有下面的结论:
全称命题P:
?x?M,p(x)

它的否定¬P
¬P(x)



特称命题P:
?x?M,p(x)

它的否定¬P:
?x∈M,¬P(x)
全称命题和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曲线与方程

(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 式,再用坐
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 br>2
+y
2
=k
2
的圆周的距离等于k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
(2)过点A(a,o)作圆O∶x
2
+y
2
=R
2
(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
对(1)分析:
动点P的轨 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
或|OP|=0.
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
即x
2
+ y
2
=4R
2
或x
2
+y
2
=0. 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
2
+y
2
=4R
2
或x< br>2
+y
2
=0.
对(2)分析:
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 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
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 率互为负倒数.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
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
则OM⊥AM.
∵k
OM
·k
AM
=-1,

其轨迹是以OA为直径的圆在圆O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
2.定义法
利用所学 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
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 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


差为定值的条件,或 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

直平分线l交半径OQ于点P(见图2-45),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分析:
∵点P在AQ的垂直平分线上,
∴|PQ|=|PA|.
又P在半径OQ上.
∴|PO|+|PQ|=R,即|PO|+|PA|=R.
故P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是定值,可用椭圆定义
写出P点的轨迹方程.
解:连接PA ∵l⊥PQ,∴|PA|=|PQ|.
又P在半径OQ上.
∴|PO|+|PQ|=2.

由椭圆定义可知:P点轨迹是以O、A为焦点的椭圆.

3.相关点法
若 动点P(x,y)随已知曲线上的点Q(x
0
,y
0
)的变动而变动,且x< br>0
、y
0
可用x、y表示,则将
Q点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 得点P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相关点法(或代换
法).
例3 已知抛物线y
2
=x+1,定点A(3,1)、B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P在线段AB上,
且有BP∶PA= 1∶2,当B点在抛物线上变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分析:
P点运动的原因是B点在抛物线上运动,因此B可作为相关点,应先找出点P与点B的联
系.
解:设点P(x,y),且设点B(x
0
,y
0
)



∵BP∶PA=1∶2,且P为线段AB的内分点.



4.待定系数法
求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求.
例4 已知抛物线y
2
=4x和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

曲线方程.
分析:
因为双曲线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所以可设双曲线方


ax
2
-4b
2
x+a
2
b
2
=0
∵抛物线和双曲线仅有两个公共点,根据它们的对称性,这两个点的横坐标应相等,因此方
程ax
2
-4b
2
x+a
2
b
2
=0应有等根. ∴△=166
4
-4Q
4
b
2
=0,即a
2< br>=2b.
(以下由学生完成)

由弦长公式得:



即a
2
b
2
=4b
2
-a
2



2.2 椭圆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F
1< br>,
F
2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F
1
F
2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ellipse).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 叫做椭圆的焦距.即当动点
设为
M
时,椭圆即为点集
P?
M|MF< br>1
?MF
2
?2a

??
x
2
y
2
焦点在
x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2
?
2
?1(a?b?0)

ab
y
2
x
2
焦点在
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2
?
2
?1
?
a?b?0
?

ab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y
2
x
2
①范围: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得,
2
?1 ?
2
?0
,进一步得:
?a?x?a
,同理
ba
可 得:
?b?y?b
,即椭圆位于直线
x??a

y??b
所 围成的矩形框图里;
②对称性:由以
?x

x
,以
?y< br>代
y

?x

x
,且以
?y
y
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椭
圆的标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椭圆是以
x
轴和
y
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
③顶点:先给出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 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线的交点
叫做圆锥曲线的顶点.因此椭圆有四个顶点,由于椭圆的对称轴有 长短之分,较长的对称轴
叫做长轴,较短的叫做短轴;

④离心率: 椭圆的焦距与长 轴长的比
e?
c
叫做椭圆的离心率(
0?e?1
),
a?
当e?1时
,c
?a
,,b
?0
?
当e?0 时
,c
?0
,b
?a

?

?
?
椭圆图形越扁
?
椭圆越接近于圆


椭圆的第二定义
c

(0?e?1)
时,
a
个点的轨迹是椭圆.定点是椭圆的焦点,定直线叫做椭圆的准线,常数
e
是椭圆的离 心率.
当点
M
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
e?< br>x
2
y
2
a
2
对于椭圆
2
?
2
?1
,相应于焦点
F(c,0)
的准线方程是
x?
.根 据对称性,相应于焦
c
ab
y
2
x
2
a
2
a
2

F
?
(?c,0)
的准线方程是
x ??
.对于椭圆
2
?
2
?1
的准线方程是
y??< br>.
cc
ab
可见椭圆的离心率就是椭圆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相应准线距离 的比,这就是离心率的几
何意义.
由椭圆的第二定义
?
|MF|
? e
可得:右焦半径公式为
d
a
2
a
2
|MF

|?ed?e|x?|?a?ex
;左焦半径公式为
|MF

| ?ed?e|x?(?)|?a?ex

cc
定义:椭圆上任意一点与两焦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焦点三角形。
x
2
y
2
性质一:已知椭圆方程为
2
?
2
?1(a?b ?0),
两焦点分别为
F
1
,F
2
,
设焦点三角形
ab
PF
1
F
2

?F
1
PF< br>2
?
?
,

S
?F
1
PF
2
?b
2
tan
?
2

?(2c)
2< br>?F
1
F
2
2
?PF
1
?PF
2< br>?2PF
1
PF
2
cos
?
22
?(PF< br>1
?PF
2
)
2
?2PF
1
PF
2
(1?cos
?
)

?PF
1
PF
2?
(PF
1
?PF
2
)
2
?4c
2< br>2(1?cos
?
)
4a
2
?4c
2
2b< br>2

??
2(1?cos
?
)1?cos
?
?S
?F
1
PF
2
1b
2
?
?PF
1
PF
2
sin
?
?sin
?
?b
2< br>tan

21?cos
?
2
x
2
y
2
性质二:已知椭圆方程为
2
?
2
?1(a?b?0),
左 右两焦点分别为
F
1
,F
2
,
设焦点三角形
ab< br>PF
1
F
2
,若
?F
1
PF
2最大,则点P为椭圆短轴的端点。
证明:设
P(x
o
,y
o< br>)
,由焦半径公式可知:
PF
1
?a?ex
o
PF
1
?a?ex
o


?F
1
PF
2
中,
cos
?
?
PF
1
?PF
1
?F
1
F
2
2PF
1
PF
2
2 22
?
(PF
1
?PF
2
)
2
?2PF< br>1
PF
2
?4c
2
2PF
1
PF
2


4a
2
?4c
2
4b
2
2b
2

??1??1
=
2
?1

22
2PF
1< br>PF
2
2(a?ex
o
)(a?ex
o
)
a ?ex
o
2
?a
2

??a?x
0
?a

?x
o

x
2
y
2
性质三:已知椭圆方程为
2
?
2
?1(a?b?0),
两焦点分别为
F
1
,
F
2< br>,
设焦点三角形
ab
PF
1
F
2

?F
1
PF
2
?
?
,

cos
?
?1?2e
2
.

证明:设
PF
1
?r< br>1
,PF
2
?r
2
,
则在
?F
1< br>PF
2
中,由余弦定理得:
r
1
2
?r
2
2
?F
1
F
2
(r
1
?r
2)
2
?2r
1
r
2
?4c
2
2a2
?2c
2

cos
?
????
1

2r
1
r
2
2r
1
r
2
2r
1
r
2
2a< br>2
?2c
2
2a
2
?2c
2
2
?1 ??
1
?
1
?
2
e
.
命题得证。

?
2
r
1
?r
22
2a
2()
2
x
2
y
2
(2000 年高考题)已知椭圆
2
?
2
?
1(
a?b?
0)< br>的两焦点分别为
F
1
,
F
2
,
若椭圆上存在
ab
一点
P,
使得
?F
1
PF
2
?
120,
求椭圆的离心率
e
的取值范围。
简解:由椭圆焦点三角 形性质可知
cos120?1?2e.

?
于是得到
e
的取 值范围是
?
02
0
2
1
?1?2e
2
,
2
?
3
?
,1
?
.

??
2
?
x
2
y
2
性质四:已知椭圆方程为2
?
2
?1(a?b?0),
两焦点分别为
F
1
,F
2
,
设焦点三角形
ab
PF
1
F
2

?PF
1
F
2
?
?
,?PF
2
F
1
?
?
,
则椭圆的离心率
e?
?PF< br>1
F
2
?
?
,?PF
2
F
1
?
?
,

由正弦定理得:
sin(
?
?
?
)

s in
?
?sin
?
F
1
F
2
sin(18 0?
?
?
?
)
o
?
PF
2
sin
?

?
PF
1
sin
?

由等比 定理得:
F
1
F
2
sin(
?
?
?
)
?
PF
1
?PF
2
sin
?
?sin
?


PF
1
?PF
2
2c2a
而,< br>??
sin(
?
?
?
)sin(
?
?
?
)sin
?
?sin
?
sin
?
?sin?
e?
csin(
?
?
?
)
?

asin
?
?sin
?
F
1
F
2

已知椭圆的焦点是F
1
(-1,0)、F
2
(1,0),P为椭圆 上一点,且|F
1
F
2
|是|PF
1
|和|
PF< br>2
|的等差中项.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P F
1
F
2
=120°,求tanF
1
PF
2


解:(1)由题设2|F
1
F
2
|=|PF
1
|+|PF
2

x
2
y
2
?
∴2a=4,又2c=2,∴b=
3
∴椭圆的方程为=1.
43
(2)设∠F
1
PF
2

θ
,则∠PF
2
F
1
=60°-
θ

1
1sin(180
o
?
?
)
?
椭圆的离心率
e?

??oo
2
2
sin120?sin(60?
?
)
sin< br>?
3
?sin(60
o
?
?
)
2

整理得:5sin
θ

3
(1+cos
θ
) 3
?
3
sin
?
3
5
?
53
. ∴故
tan?
,tanF
1
PF
2
=tan
θ

?
3
1?cos
?
5
11
25
1?
25

2?
2.3 双曲线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br>F
1

F
2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
F< br>1
F
2
)的点的轨迹
叫做双曲线(hyperbola).其中这两个 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双曲线
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
M
时,双曲 线即为点集
P?
MMF
1
?MF
2
?2a
??
x
2
y
2
焦点在
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双 曲线的标准方程
2
?
2
?1(a?b?0)

ab
y
2
x
2
焦点在
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
?
2
?1(a?b?0)

ab
y
2
x
2
①范围: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得,
2
?
2
?1 ?0
,进一步得:
x??a
,或
x?a
.这
ba
说 明双曲线在不等式
x??a
,或
x?a
所表示的区域;

②对称性:由以
?x

x
,以
?y

y

?x

x
,且以
?y

y
这三个方面 来研究双
曲线的标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双曲线是以
x
轴和
y
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
③顶点: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 线的交点叫做圆
锥曲线的顶点.因此双曲线有两个顶点,由于双曲线的对称轴有实虚之分,焦点所在的对 称
轴叫做实轴,焦点不在的对称轴叫做虚轴;
x
2
y
2
b
④渐近线:直线
y??x
叫做双曲线
2
?
2
?1< br>的渐近线;
ab
a
c
叫做双曲线的离心率(
e?1
).
a
a
2
双曲线第二定义:当动点M(x,y) 到一定点F(c,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
l:x?

c
⑤离心率: 双曲 线的焦距与实轴长的比
e?
距离之比是常数
e?
c
?1
时, 这个动点M(x,y)的轨迹是双曲线。其中定点F(c,0)是双曲线
a
a
2
的一个焦点,定直线
l:x?
叫双曲线的一条准线,常数e是双曲线的离心率。双曲线上c
任一点到焦点的线段称为焦半径。例如PF是双曲线的焦半径。

2.4 抛物线





(1)抛物线只位于半个坐标平面内,虽然它也可以无限延伸,但是没有渐近线.
(2)抛物 线只有一条对称轴,这条对称轴垂直于抛物线的准线或与顶点和焦点的连线重
合,抛物线没有中心.
(3)抛物线只有一个顶点,它是焦点和焦点在准线上射影的中点.
(4)抛物线的离心率要 联系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并和抛物线的定义作比较.其结
果是应规定抛物线的离心率为1.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如同平面向量的概念,我们把空间中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与平面向量一样,空间向 量也用有向线段表示,并且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
量或相等的向量.
空间任意两个 向量都可以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有向线段表示.因此我们说空间任意两个
向量是共面的.
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的定义与平面向量的运算一样:
空间向量加法与数乘向量有如下运算律:


⑴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⑵加法结合律:(
a
+
b
)
+ c
=
a
+ (
b
+
c
);(课件验证)
⑶数乘分配律:
λ
(
a
+
b
)

=
λa
+
λb

空间向量加法的运算律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等于由起始向量的起点指向末尾向量的终点的向量.即:
A1
A
2
?A
2
A
3
?A
3
A
4
???A
n?1
A
n
?A
1
A
n

因此,求空间若干向量之和时,可通过平移使它们转化为首尾相接的向量.
⑵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若构成一个封闭图形,则它们的和为零向量.即:
A
1
A
2
?A
2
A
3
?A
3
A
4< br>???A
n?1
A
n
?A
n
A
1
? 0

⑶两个向量相加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空间仍然成立.



1.共线(平行)向量:
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 量叫做共线向量或
r
r
r
r
平行向量。读作:
a
平 行于
b
,记作:
ab

2.共线向量定理:
r
r
r
rr
r
r
r
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
a,b(b? 0),a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
?
,使
a?
?
b

?
唯一).
r
推论:如果
l
为经过已知点
A< br>,且平行于已知向量
a
的直线,那么对任一点
O
,点
P
在直线
uuuruuuruuur
r
l
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
t
,满足等式
OP?OA?tAB
①,其中向量
a
叫做直线
l
的方向
uuur
r
uuuruuuruuur
uuuruuuruu ur
向量。在
l
上取
AB?a
,则①式可化为
OP?OA? tAB

OP?(1?t)OA?tOB

uuur
1
u uuruuur
1

t?
时,点
P
是线段
AB的中点,此时
OP?(OA?OB)

22
①和②都叫空间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③是线段
AB
的中点公式.

3.向量与平面平行:
l
P
B
a
A
u uur
r
r
已知平面
?
和向量
a
,作
OA ?a
,如果直线
OA
平行于
?
或在
?
内,那么我们 说向
r
rr
a


a
平行于平面
?
,记作:
a
?

通常我们把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O
r
a

?


说明:空间任意的两向量都是共面的.
4.共面向量定理:
r
r
r
r
r
如果两个向量< br>a,b
不共线,
p
与向量
a,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 br>x,y
使
r
rr
p?xa?yb

1.空间向量的夹角及其表示:
uuur
r
uuur
r
r
r
r
已知两非零向量
a,b
,在空间任取一点
O
, 作
OA?a,OB?b
,则
?AOB
叫做向量
a
r
r
rr
r
r
r
r
r

b
的夹角, 记作
?a,b?
;且规定
0??a,b??
?
,显然有
?a ,b???b,a?

r
r
?
r
r
r
r

?a,b??
,则称
a

b
互相垂直,记作:< br>a?b

2

2.向量的模:
uuur
r
uuur
r
r

OA?a
,则有向线段
OA
的长 度叫做向量
a
的长度或模,记作:
|a|


3.向量的数量积:
r
r
r
rr
r
r
r
已知向量
a,b
,则
|a|?|b|?cos?a,b?
叫做
a,b
的数量积,记
r
r
r
r
r
r
r< br>r

a?b
,即
a?b?
|a|?|b|?cos?a,b?

uuur
r
r
AB?a
和轴
l
e

l
上与
l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已知向量
uuuur
作点
A

l
上的射影
A
?
,作点
B

l
上的射影
B
?
,则
A
?
B
?
叫做
uuuruuuur
r
向量
AB
在轴
l
上或在
e
上的正射影;可以证明
A
?
B
?的长度
uuuuruuur
rrrr
??
|AB|?|AB|cos?a ,e??|a?e|


4.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rrrrr
(1)
a?e?|a|cos?a,e?

r
e

B

A
?

B
?

A

C

r
r
r
r
(2)
a?b?a?b?0

r
2
rr
(3)
|a|?a?a


5.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律:
r
r
r
r
r
r(1)
(
?
a)?b?
?
(a?b)?a?(
?
b)

r
rr
r
(2)
a?b?b?a
(交换律).
r r
rrrrr
(3)
a?(b?c)?a?b?a?c
(分配律).


1.几个概念
(1) 轴上有向线段的值:设有一轴< br>u

AB
是轴
u
上的有向线段,如果数
?
满 足
?
?AB
,且当
AB
与轴
u
同向时
?< br>是正的,当
AB
与轴
u
反向时
?
是负的,那么数?

做轴
u
上有向线段
AB
的值,记做AB,即
?
?AB
。设e是与
u
轴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则
AB?
?
e

(2) 设A、B、C是u轴上任意三点,不论三点的相互位置如何,总有
AC?AB?BC

(3) 两向量夹角的概念:设有两个非零向量
a
和b,任取空间一点O,作
OA?a

OB?b
,规定不超过
?

?AOB
称 为向量
a
和b的夹角,记为
(a,b)

(4) 空间一点A在轴< br>u
上的投影:通过点A作轴
u
的垂直平面,该平面与轴
u
的交 点
A
'
叫做点A在轴
u
上的投影。
(5) 向量
AB
在轴
u
上的投影:设已知向量
AB
的起点A和终点B在轴
u
上的投影分别
为点
A
'

B
'
,那么 轴
u
上的有向线段的值
A
'
B
'
叫做向量
AB
在轴
u
上的投影,记做
?
Prj
u
AB

2.投影定理
性质1:向量在轴
u
上的投影等于向量的模乘以轴与向 量的夹角
?
的余弦:
Prj
u
AB?ABcos
?

性质2:两个向量的和在轴上的投影等于两个向量在该轴上的投影的和,即
Prj
u
(a
1
?a
2
)?Prja
1< br>?Prja
2

性质3:向量与数的乘法在轴上的投影等于向量在轴上的投影与数的乘法。即
Prj
u
(
?
a)?
?
Prja

注意:向量在坐标轴上的分向量与向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有本质区别。


向量a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是三个数a
x
、a
y
、a
z

向量a在坐标轴上的分向量是三个向量a
x
i 、 a
y
j 、 a
z
k.
2.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a?{a
x,a
y
,a
z
}

b?{b
x
,b< br>y
,b
z
}

a?a
x
i?a
y< br>j?a
z
k

b?b
x
i?b
y
j ?b
z
k



(1) 加法:
a?b? (a
x
?b
x
)i?(a
y
?b
y
)j? (a
z
?b
z
)k

◆ 减法:
◆ 乘数:
◆ 或
a?b?(a
x
?b
x
)i?(a
y< br>?b
y
)j?(a
z
?b
z
)k

?
a?(
?
a
x
)i?(
?
a
y
)j?(
?
a
z
)k

a?b?{a
x
? b
x
,a
y
?b
y
,a
z
?b
z
}

a?b?{a
x
?b
x
,a
y
?b
y
,a
z
?b
z
}

?
a ?{
?
a
x
,
?
a
y
,
?
a
z
}

◆ 平行:若a≠0时,向量
ba
相当于
b?
?
a
,即
{b
x
,b
y
,b
z
}?
?
{a
x
,a
y
,a
z
}

也相当于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即
b
x
b
y
b
z

??
a
x
a
y
a
z
三、向量的模与方向余弦的坐标表示式
设< br>a?{a
x
,a
y
,a
z
}
,可以用它与三 个坐标轴的夹

?

?

?
(均大于等于0,小于 等于
?
)来表示它
的方向,称
?

?

?
为非零向量a的方向角,见图7
-6,其余弦表示形式
cos
?
、c os
?
、cos
?
称为方向余
弦。
1. 模
222
a?a
x
?a
y
?a
z

图 7-6

2. 方向余弦
?
a?MMcos?
?acos
?
12
?
x
?
222
由 性质1知
?
a
y
?M
1
M
2
cos
?
?acos
?
,当
a?a
x
?a
y
? a
z
?0
时,有
?
a?M
1
M
2
cos
?
?acos
?
?
?
z


?
aa
x
?
cos
?
?
x
?
22< br>a
?
a
x
?a
y
?a
z
2
?
a
y
a
y
?

cos
?
??< br>?
222
a
a
x
?a
y
?a
z?
?
aa
z
?cos
?
?
z
?
222
a
?
a?a?a
xyz
?
◆ 任意向量的方向余弦 有性质:
cos
?
?cos
?
?cos
?
?1
◆ 与非零向量a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为:
222
a
0
?

a
a
?
1
a
{a
x
,a
y
,a
z
}?{cos
?
,cos
?
,cos
?
}

3.2 立体集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利用向量方法求解空间距离问题,可以回避此类问题中大量的作图、证明等步骤,而转化为向量间的计算问题.
例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F分别是 AB、AD的中点,
GC⊥平面ABCD,且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分析: 由题设可知CG、CB、CD两两互相垂直,可以由此建立空间直角坐
标系.用向量法求解,就是求出过 B且垂直于平面EFG的向量,它的长即为点
B到平面EFG的距离.
解:如图,设
CD?
4i,
CB?
4j,
CG?
2k,
以i、j、k为坐 标向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由题设C(0,0,0),A(4,4,0),B(0,4, 0),D(4,0,0),
E(2,4,0),F(4,2,0),G(0,0,2).
uuuruuur

BE?(2,0,0)

BF?(4,?2,0)

uuuuruuur

BG?(0,?4,2)

GE?(2,4,?2)

uuur
EF?(2,?2,0)


BM?
平面EFG ,M为垂足,则M、G、E、F四点共面,由共面向量定
uuuuruuuruuuruuuur
理知,存在实数a、b、c,使得
BM?aBE?bBF?cBG
(a?b?c?1)

uuuur

BM?a(2,0,0)?b(4,?2,0)?c(0,?4 ,2)
=(2a+4b,-2b-4c,2c).

BM
平面EFG,得< br>BM?GE

BM?EF
,于是
?
uuuuruuuruuuuruuur

BM?GE?0

BM?EF?0

?
(2a?4b,?2b?4c,2c)?(2,4,?2)?0
?

?
(2a?4b,?2b?4c,2c)?(2,?2,0)?0

?
a?b?c?1
?


15
?
a?
?
11a?5c?0
?
?
7
?
?
整理得:
?
a?3b?2c?0
,解得
?
b??

11
?
a ?b?c?1
?
?
3
?
c?
?
11
?226

BM
=(2a+4b,-2b-4c,2c)=
(,,)

111 111
222
uuuur
211
?
2
??
2
??
6
?

|BM|?
??
?
??
?
??
?

11111111
??????
故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为
211
. < br>11
说明:用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常不必作出垂线段,只需利用垂足在
平面内、 共面向量定理、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解出垂线段对应的向量就可以
了.
例2已知正方体A BCD-
A'B'C'D'
的棱长为1,求直线
DA

'
与 AC的距离.
分析:设异面直线
DA'
、AC的公垂线是直线l,则线段
AA '
在直线l上的射
影就是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所以此题可以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求
解.
解:如图,设
B'A'?
i,
B'C'?
j,
B'B?
k,以i、j、k为坐标向量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
B'
-xyz, 则有
A'(1,0,0)

D(1,1,1)

A(1,0,1)

C(0,1,1)

uuuuruuuuruuuur
DA'?(0,?1,?1)

AC?(?1,1,0)

A'A?(0 ,0,1)

设n
?(x,y,z)
是直线l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则
x
2
?y
2
?z
2
?1

∵ n
?DA'
,n
?AC

?
?y?z?0
3
3
?

?
?x?y?0
,解得
x?y?

?z?
x?y??z??
3
3
?
x
2
?y
2
?z
2
?1
?
取n
?(
333
,,?)
, 则向量
A'A
在直线l上的投影为
333
(

n·
A'A
?
3333
,,?)
·
(

0,0,1)
??
3333


由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知,直线
DA'
与AC的距离为
3
3


向量的内积与二面角的计算
在《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第一章向量代数的教学中 ,讲到几何空间的
内积时,有一个例题(见[1],p53)要求证明如下的公式:
cos< br>?
?cos
?
cos
?
?sin
?
sin< br>?
cos
?
,
(1)
其中点O是二面角P-MN-Q的棱MN上的点,OA、OB分别在平面P和平面Q
内。
?AON?
?

?BON?
?

?AOB?
?

?
为二面角P-MN-Q(见图1)。
z
D
P
A
?
a
?
M
O
?
?
b
x
y
N
B
Q

图1

公式(1)可以利用向量的内积来加以证明:
以Q为坐标平面,直线MN为y轴,如图1建立直角坐标系。 记xOz平面
与平面P的交线为射线OD,则
OD?MN
,得
?AOD?< br>?
2
?
?

?DOx?
?

?DO z?
?
2
?
?

?
?
?
?分别沿射线OA、OB的方向上作单位向量
a

b
,则
a,b?
?

?
?
由计算知
a

b
的坐标分别为
(s in
?
cos
?
,cos
?
,sin
?
s in
?
)

(sin
?
,cos
?
,0)

于是,
?
?
?
?
a?b
cos?
?
?
?
?a?b?cos
?
cos
?
?sin
?
sin
?
cos
?

|a|?|b |
公式(1)在立体几何计算二面角的平面角时是有用的。我们来介绍如下的
两个应用。


例1.立方体ABCD-A
1
B
1
C
1
D
1
的边长为1,E、F、G、H、I分别为A
1
D
1
、< br>A
1
A、A
1
B
1
、B
1
C
1
、B
1
B的中点。
求面EFG和面GHI的夹角
?
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解 由于图 2中所画的两平面EFG和GHI只有一个公共点,没有交线,所
以我们可以将该立方体沿AB方向平移 1个单位。这样就使平面EFG平移至平

HIG
?
。而
?
就是二面角G-IH-
G
?
(见图3)。利用公式(1),只要知道了
?
?

?
的大小,我们就能求出
?

D1
C
1
E
G
H
A
1
B
1F
D
I
C
A
B

图2
由已知条件,
?GHI

?HIG
?
均为等边三角形,所以
?
?
?
?
?
3

?
??GIG
?
?< br>?
2
。因此,
D
1
C
1
E
HG
G'
A
1
B
1
F
D
I
C< br>AB

图3

cos
?
?cos
?
cos
?
?sin
??
2333
sin
3
cos< br>?


0?
1
2
?
1
2
?
33
2
?
2
cos
?

解得


11
cos
?
??

?
?
?
?arccos

33
当然,在建立了直 角坐标系之后,通过计算向量的外积可计算出两平面的法
向量,利用法向量同样也可算出夹角
?
来。
例2.计算正十二面体的两个相邻面的夹角
?
的大小。
解 我们知道正十二面体的每个面都是大小相同的正五边形,且在正十二面
体的每个顶点上均有3个面围绕。 设P和Q是两个相邻的面,MN是它们的交线
(如图4),则公式(1)中的
?
?

?
分别为:
?
??AMN

?
??BMN

?
??AMB

因此它们均为正五边形的内角。所以
?
?
?
?
?
?108?

N
P
M
A
B
Q

图4
所以,由公式(1)知
cos108??cos108??cos108??sin108? ?sin108??cos
?


cos
?
?
cos108?(1?cos108?)5
??

5
sin
2108?
因此,
?
?
?
?arccos
5
,或
?
?116?33
?
54
??

5
如果不使用公式(1),要求出例2中的夹角
?
的大小在计算上要复杂很多。
利用例2的结果,我们可以容易地计算出单位棱长正十二面体的体积V。
设单位棱长正十二面 体的中心为O,则该十二面体可以切割成十二个全等的
正五棱锥,每个五棱锥以该多面体的一个面为底面 、以O为其顶点。设该正五
棱锥为
?
,从而可知:
V?12V
?
再设
?
的底面积为S、高为h,设
O
?
为单位边长 正五边形(即
?
的底)的中


心,A、B为该五边形的两个相邻的顶点, H为AB的中点,
|O
?
H|?a
,则
11a5
tan?O'AH?tan54?

S?5??tan54?

2224
h
?
仍设
?
为正十二面体两相邻面的夹角,则
?tan
。所以
?O'AH?54?

a?
但是,
从而





V?7.6631


a2
h?
1
2
tan54?tan
?
2

tan
?
1?cos
?
5?
2
?
1?co s
?
?
1
2

V?12V
?
?4Sh


?4?
?
?
5
?
4
tan54?
?
?
?
?
?
1
?
2
tan54?tan
?
?
2?
?


?
5
(tan54?)
2
?
2
tan
2


?
55?255?
2
?
5
?
1
2


?
15?75
4




伸缩变换在高中数学的应用-高中数学讲课15分钟视频下载


高中数学函数研课标说教材-高中数学理科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年度思想工作总结-高中数学空间中投影


高中数学培训学案-苏教版高中数学理科课本


高中数学课例分析-高中数学必会基础题极坐标


高中数学课本简介-高中数学诱导公式求角


高中数学选修4-6 pdf-高中数学课时作业165


贵州省高中数学全国联赛试题-高中数学必修一视频百度云



本文更新与2020-09-20 08:1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5320.html

高中数学选修2-1主要内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