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人教版高中数学《平面向量》全部教案汇编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20 20:37
tags:高中数学向量

高中数学必修五不等式性质-120分高中数学题结构

2020年9月20日发(作者:冉茂魁)


第五章 平面向量
第一教时
教材:向量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向 量的意义、表示方法以及有关概念,并能作一个向量与已
知向量相等,根据图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线 、相等。
过程:
一、开场白:课本P93(略)
实例:老鼠由A向西北逃窜,猫在B处向东追去,
问:猫能否追到老鼠?(画图)
结论:猫的速度再快也没用,因为方向错了。
A B
二、
提出课题:平面向量

1.意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例:力、速度、加速度、冲量

注意:1数量与向量的区别:
数量只有大小,是一个代数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大
小;
向量有方向,大小,双重性,不能比较大小。
2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向量就成为一套优良通性的数
学体系,用以研究空间性质。
2.
向量的表示方法:

a
B
1几何表示法:点—射线
(终点)
有向线段——具有一定方向的线段
A(起点)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记作(注意起讫)
2字母表示法:
AB
可表示为
a
(印刷时用黑体字)
B

P95 例 用1cm表示5n mail(海里)
3.
模的概念:向量
AB
的大小——长度称为向量的模。

A
记作:|
AB
| 模是可以比较大小的

4.
两个特殊的向量:

1零向量——长度(模)为0的向量,记作
0

0
的方向是任意的。
注意
0
与0的区别
2单位向量——长度(模)为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例:温度有零上零下之分,“温度”是否向量?
答:不是。因为零上零下也只是大小之分。
例:
AB

BA
是否同一向量?


答:不是同一向量。
例:有几个单位向量?单位向量的大小是否相等?单位向量是否都相等?
答:有无数个单位向量,单位向量大小相等,单位向量不一定相等。

三、
向量间的关系:

1.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
记作:
a

b

c

规定:
0
与任一向量平行
2.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a
b
c
记作:
a
=
b

规定:
0
=
0

任两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用一有向线段表示,与起点无关。

3.
共线向量: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移到同一条直线上 ,

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


C O B A


OA
=
a

OB
=
b

OC
=
c

例:(P95)略
变式一:与向量长度相等的向量有多少个?(11个)
变式二:是否存在与向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存在)
变式三:与向量共线的向量有哪些?(
CB,DO,FE


四、
小结:

五、
作业:P96 练习 习题5.1

第二教时
教材:向量的加法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意义,并能运用三角形 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
几个向量的和向量。能表述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它进行向
量计算。
过程:
六、复习:向量的定义以及有关概念
强调:1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相
等。
2正因为如此,我们研究的向量是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即任
何向量可以在不改变它的方向和大小的前 提下,移到任何位置。
七、
提出课题:向量是否能进行运算?

5.某人从A到B,再从B按原方向到C,
A B C


则两次的位移和:
AB?BC?AC

6.若上题改为从A到B,再从B按反方向到C,
则两次的位移和:
AB?BC?AC

7.某车从A到B,再从B改变方向到C,
则两次的位移和:
AB?BC?AC

8.船速为
AB
,水速为
BC

则两速度和:
AB?BC?AC

提出课题:向量的加法
A B
三、1.定义:求两个向量的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注意:;两个向量的和仍旧是向量(简称和向量)
2.三角形法则:
a
a

a
C
b
b


a+b

a
b
a+b
a+b

A

A C
C
A
B
B
强调:
B
1“向量平移”(自由向量):使前一个向量的终点为后一个向量的
起点
2可以推广到n个向量连加
3
4
a?0?0?a?a

A B
C
C A B
C
不共线向量都可以采用这种法则——三角形法则
3.例一、已 知向量
a

b
,求作向量
a
+
b

作法:在平面内取一点,

OA?a

AB?b


OB?a?b

a
b
O
b
a
a
A
b
4.加法的交换律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B
上题中
b
+
a
的结果与
a
+
b
是否相同 验证结果相同
从而得到:1
2
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向量加法的交换律:
a
+
b
=
b
+
a

D
9.向量加法的结合律:(
a
+
b
) +
c
=
a
+ (
b
+
c
)
a+b+c
b+c
a+b
c
C
A


证:如图:使
AB?a
,
BC?b
,
CD?c

则(
a
+
b
) +
c
=
AC?CD?AD


a
+ (
b
+
c
) =
AB?BD?AD

∴(
a
+
b
) +
c
=
a
+ (
b
+
c
)
从而,多个向量的加法运算可以按照任意的次序、任意的组合来进行。
四、例二(P98—99)略
五、小结:1向量加法的几何法则
2交换律和结合律
3注意:|
a
+
b
| > |
a
| + |
b
|不一定成立,因为共线向量不然。
六、作业:P99—100 练习 P102 习题5.2 1—3
第三教时
教材:向量的减法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向量减法的意义与几何运算,并清楚向量减法与加法的关系。
过程:
八、复习:向量加法的法则: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
向量加法的运算定律:
D C
例:在四边形中,
CB?BA?BA?
CD

解:
CB?BA?BA?CB?BA?AD?CD

九、
提出课题:向量的减法

A B
1.用“相反向量”定义向量的减法
1“相反向量”的定义:与a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向量。记作
a
2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a) = a
任一向量与它的相反向量的和是零向量。a + (a) = 0
如果a、b互为相反向量,则a = b, b = a, a + b = 0
3向量减法的定义:向量a加上的b相反向量,叫做a与b的差。
即:a b = a + (b) 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
2.用加法的逆运算定义向量的减法:
向量的减法是向量加法的逆运算:
若b + x = a,则x叫做a与b的差,记作a b
3.求作差向量:已知向量a、b,求作向量
∵(ab) + b = a + (b) + b = a + 0 = a
a
作法:在平面内取一点O,
a
O

OA
= a,
AB
= b
b
B
b
ab



BA
= a
即a
量。
注意:1
b
b可以表示为从向量b的终点指向向量a的终点的向
b。强调:差向量“箭头”指向被减数
AB
表示a
2用“相反向量”定义法作差向量,a b = a + (b)
显然,此法作图较繁,但最后作图可统一。

B’

B
a
a+ (b)

b

a
O
A

b
b


4.a∥b∥c
B
a b = a + (b) a b
a
ab

ab
O B

A
A
B’
O
B
b


ab
a
ab

A
b
O
b

A
B
B
O
十、例题:
例一、(P101 例三)已知向量a、b、c、d,求作向量ab、cd。
解:在平面上取一点O,作
OA
= a,
OB
= b,
OC
= c,
OD
= d,

BA
,
DC
, 则
BA
= a






b,
DC
= c
A
a
b
d
c
O
C
D C
d
B
D
例二、平行四边形中,,用表示向量,
解: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

AC
= a + b,
DB
=
AB?AD
= ab
A B

变式一:当a, b满足什么条件时,a+b与ab垂直?(|a| = |b|)
变式二:当a, b满足什么条件时,|a+b| = |ab|?(a, b互相垂直)
变式三:a+b与ab可能是相当向量吗?(不可能,∵ 对角线方向不
同)
十一、 小结:向量减法的定义、作图法|


十二、 作业: P102 练习
P103 习题5.2 4—8
第四教时
教材:向量、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综合练习《教学与测试》64、65、66课
目的:通 过练习要求学生明确掌握向量的概念、几何表示、共线向量的概念,掌
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与几何 运算。
过程:
十三、 复习:
1?向量的概念:定义、表示法、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
相等向量、共线向量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定义、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运算定律
十四、
1.
处理《教学与测试》P135—136 第64课 (略)
2.处理《教学与测试》P137—138 第65课
例一、设a表示“向东走3km”,b表示“向北走3km”,
则a + b表示向东北走
32
km
解:
OB
=
OA
+
AB


OB?3
2
?3
2
?32
(km)
B

a+b b

O a A
例二、试用向量方法证明: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由向量加法法则:
D C

AB
=
AO
+
OB
,
DC
=
DO
+
OC

由已知:
AO
=
OC
,
DO
=
OB

A B
O

AB
=
DC
即AB与CD平行且相等
∴ABCD为平行四边形
例三、在正六边形中,若
OA
= a,
OE
= b,试用


向量a、b将
OB

OC

OD
表示出来。
O P C

解:设正六边形中心为P



OB?OP?PB?(OA?OE)?OA?
a + b + a


E F
A B

OC?OP?PC?
a + b + a + b
由对称性:
OD
= b + b + a
3.处理《教学与测试》P139—140 第66课 (略)
十五、 有时间可处理“备用题”:


例一、化简
AB?DF?CD?BC?FA

解:
AB?DF?CD?BC?FA
=
AB?BC?CD?DF?FA

=
AC?CD?DF?FA
=
AD?DF?FA
=
AF?FA
= 0
例二、在静水中划船的速度是每分钟40,水流的速度是每分 钟20,如果
船从岸边出发,径直沿垂直与水流的航线到达对岸,那么船行进
的方向应该指向何 处?
D C
解:如图:船航行的方向是
与河岸垂直方向成30?夹角,
下游
上游
即指向河的上游。
30
?


十六、
作业:上述三课中的练习部分(选)


A B
第五教时
教材:实数与向量的积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运算律,理解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过程:一、复习:向量的加法、减法的定义、运算法则。
????
二、1.引入新课:已知非零向量
a
作出
a
+
a
+
a
和(



?
a
)+(
?
a
)+(
?
a
)
?
a

?
?a

O
N
?
a

?
?a
A
M
?
a

?
?a
B
Q
?
a

?
?a
C
P
????
OC
=
OA?AB?BC
=
a
+
a
+
a< br>=3
a

????
PN
=
PQ?QM?MN
=(
a
)+(
a
)+(
a
)=3
a

????
讨论:13
a

a
方向相同且 |3
a
|=3|
a
|
????
23
a

a
方向相反且|3
a
|=3|
a
|
2.从而提出课题:实数与向量的积
??
实数λ与向量
a
的积,记作:λ
a

??
定义:实数λ与向量
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a

??
1|λ
a
|=|λ||
a
|
?????
λ>0时λ
a

a
方向相同;λ<0时λ
a
a
方向相反;λ=0时λ
a
=
0

??
3.运算定律:结合律:λ(μ
a
)=(λμ)
a

???
第一分配律:(λ+μ)
a

a

a

?
?
?
?
第二分配律:λ(
a
+
b
)=λ
a

b

2


结合律证明:
?
如果λ=0,μ=0,
a
=
0
至少有一个成立,则①式成立
如果 λ0,μ
?
0,
a
???
0
有:|λ(μ
a
)|=|λ||μ
a
|=|λ||μ||
a
|
???
|(λμ)
a
|=|λμ||
a
|=|λ||μ||
a
|
??
∴|λ(μ
a
)|=|(λμ)
a
|
?
如果λ、μ同号,则①式两端向量的方向都与
a
同向;
?
如果λ、μ异号,则①式两端向量的方向都与
a
反向。
??
从而λ(μ
a
)=(λμ)
a

第一分配律证明:
?
如果λ=0,μ=0,
a
=
0
至少有一个成立,则②式显然成立
如果λ0,μ
?
0,
a
0

??
当λ、μ同号时,则λ
a
和μ
a
同向,
?? ?
∴|(λ+μ)
a
|=|λ+μ||
a
|=(|λ|+|μ|)|
a
|
???????

a

a
|= |λ
a
|+|μ
a
|=|λ||
a
|+|μ||
a
|=(|λ|+|μ|)|
a
|
?
∵λ、μ同号 ∴②两边向量方向都与
a
同向
???
即:|(λ+μ)
a
|=|λ
a

a
|
?
当λ、μ异号,当λ>μ时 ②两边向量的方向都与λ
a
同向
?
当λ<μ时 ②两边向量的方向都与μ
a
同向
???
还 可证:|(λ+μ)
a
|=|λ
a

a
|
∴②式成立
第二分配律证明:
?
?
如果
a
=< br>0

b
=
0
中至少有一个成立,或λ=0,λ=1则③式显然 成立
?

a
1
?
0

b
0且λ0,λ1时
B
1
1时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B
??
??

OA?
a

AB?
b

OA
1
?
λ
a

A
1
B
1
?
λ
b

?< br>?
?
?

OB?
a
+
b

OB
1
?
λ
a

b

O
A
当λ>0且λ
A
1
由作法知:
AB

A
1
B
1


|OA
1
|
|O A|
?
|A
1
B
1
|
|AB|
OAB=O A
1
B
1
|
AB
|=λ|
A
1
B
1
|
?
λ ∴△OAB∽△OA
1
B
1




|OB
1
|
|OB|
?
λ AOB= A
1
OB
1

因此,O,B,B
1
在同一直 线上,|
OB
1
|=|λ
OB
|
OB
1
与λ
OB
方向也
相同
?
?
?
?
λ(
a
+
b
)=λ
a

b

?
?
?
?
当λ<0时 可类似证明:λ(
a
+
b
)=λ
a

b

A
1
∴ ③式成立
4.例一 (见P104)略
B
1
O
B
A
三、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向量共线定理)
??
???
1.若有向量
a
(
a
0
)、
b
,实数λ,使
b
=λ< br>a
则由实数与向量积的定
?
?
义知:
a
b
为共线向量
?
?
?

a

b共线(
a
??
??
?
?
0
)且|
b< br>|:|
a
|=μ,则当
a

b
同向时
b
a


?
?
?
?

a

b
反向时
b

a

?
?
从而得:向量
b
与非零 向量
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
λ
?
?
使
b

a

2.例二(P104-105 略)
三、小结:
四、作业: 课本 P105 练习 P107-108 习题5.3 1、2
第六教时
教材: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能用两个不共线向量表示一个向量;
或一个向量分解 为两个向量。
过程:一、复习:1.向量的加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2.实数与向量的积 3.向量共线定理
二、由平行四边形想到:
1.是不是每一个向量都可以分解成两个不共线向量?且分解是唯一?
2.对于平面上两个不 共线向量
e
1

e
2
是不是平面上的所有向量都可以用它们


来表示?
——提出课题: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
三、新授: 1.(P105-106)
e
1

e
2
是不共线向量,a
是平面内任一向量


e
1

a

M
C
?
N B
OA
=
e
1

OM

1
e
1

OC
=a
=
OM
+
ON

1
e
1

2
e
2

OB
=
e
2

ON

2
e
2

e
2

O
得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
e
1

e
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
??
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a
,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
1
,λ
2
使
a

1
e
1
+
λ
2
e
2

注意几个问题:1
组基底
2
3
这个定理也叫共面向量定理

e
1

e
2
必须不共线,且它是这一平面内所 有向量的一
?
λ
1
,λ
2
是被
a

e
1

e
2
唯一确定的数量
2.5
e
1
+3
e
2

CB
2.例一( P106例三)已知向量
e
1

e
2
求作向量

作法:1 取点O,作
OA
=2.5
e
1

OB
=3
e
2
e


2
A
2
O
?
?
AD
=
b
,例二、(P106例4)如图 ABCD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M,且
AB
=
a

作 OACB,
OC
即为所求
e
1

+
N
?
?

a

b
表示
MA

MB< br>,
MC

MD


ABCD中
b
D
C
:在

?
?
A
AC
=
AB
+
AD
a
=
a
+
b

B
=
AB
M
?
AD
=
a
?
b



MA
=
1
AC
=
2
1
?
?1
?
1
?
b
(
a
+
b
)=
a
222
11
?
?
1
?
1
?11
?
1
?
b

MC
=
AC
=
a
+
b

MB==(
a
b
)=
a
2222222
11
?1
?
MD
=
MB
==
a
+
b

222
例三、已知 ABCD的两条对角线AC与BD交于E,O是任意一点, 求证:
OA
+
OB
+
OC
+
OD
=4
OE

证:∵E是对角线AC和BD的交点

AE
=
EC
=

BE
=
ED
=
CE

D
O
E
C
DE

A B
在△OAE中
OA
+
AE
=
OE

同理:
OB
+
BE
=
OE

OC
+
CE
=
OE

OD
+
DE
=
OE

以上各式相加,得:
OA
+
OB
+
OC
+
OD
=4
OE


例四、(P107 例五)如图,
OA

OB
不共线 ,
AP
=t
AB
(t
OP

R)用
OA
,
OB
表示
解:∵
AP
=t
AB


P
OP
=
OA
+
AP
=
OA
+ t
AB


O
A
B
=
OA
+ t(
OB
OA
)

=
OA
+ t
OB
t
OA

=(1
t)
OA
+ t
OB

四、小结:平面向量基本定 理,其实质在于:同一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表


示为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
五、作业: 课本 P107 练习 P108 习题5.3 3-7
第七教时
教材:5.3实数与向量的积综合练习《教学与测试》P141-144 67、68课
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实数与积,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平面向量的基本
定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用 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过程:一、复习:1.实数与向量的积 (强调:“模”与“方向”两点)
2.三个运算定律(结合律,第一分配律,
第二分配律)
3.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定理的本身及其实
质)
二、处理《教学与测试》
1.当 λ
?
?
?
?
Z时,验证:λ(
a
+
b)=λ
a

b

?
?
?
?
证:当λ=0时,左边=0
?
(
a
+
b
)=
0 右边=0
?
a
+0
?
b
=
0
分配律成立
当λ为正整数时,令λ=n, 则有:
?
?
?
?
?
?
?
?
n(
a
+
b
)=(< br>a
+
b
)+(
a
+
b
)+…+(
a
+
b
)
?
???
???
?
?
=
a
+
a
+…+
a
+
b
+
b
+
b
+…+
b
=n
a
+n
b

即λ为正整数时,分配律成立
当为负整数时,令λ=n(n为正整数),有
??
?
?
?
?
n(
a
+
b
)= n[(
a
+
b
)]=n[(
a
)+(
b
) ]=n(
?
a
)+n(
?
b
)=
?
na
+(
?
n
b
)=
?
n
a
?
n
b

分配律仍成立
?
?
?
?
综上所述,当λ为整数时,λ(
a
+
b
)=λ
a

b
恒成立 。
?
?
2.如图,在△ABC中,
AB
=
a
,
BC
=
b
AD为边BC的中线,G为△
ABC的重心,求向量
AG

?
?
11
?
解一:∵
AB
=
a
,
BC
=
b

BD
=
BC
=
b

22
A
?
1
?
2

AD
=
AB
+
BD=
a
+
b

AG
=
AD

23
a
B
b
D C


2
?
1
?

AG
=
a
+
b

33
解二:过G作BC的平行线,交
AB、AC于E、F
∵△AEF∽△ABC
A
22
?
AB
=
a

AE
=
33
a
E
22
G
?
F< br>EF
=
BC
=
b

3
b
3
D
BC
11
?

EG
=
EF
=
b

23
2
?
1
?

AG
=
AE
+
EG
=
a
+
b< br>
33
?
??
?
3.在 ABCD中,设对角 线
AC
=
a

BD
=
b
试用
a< br>,
b
表示
AB

BC

1
?
11
?
解一:
AO
=
OC
=
a

BO
=
BD
=
b

222
1
?
1
?
D
b

AB
=
AO
+
OB
=
AOBO
=
a
2 2
1
?
1
?

BC
=
BO
+OC
=
OC
+
BO
=
a
+
b

22
A
C
O
B
解二:设
AB
=
x

BC
=
y

?
1
?

AB
+
BC
=
AC

x
+
y
=
a

x
=(
a
2
?
b
)

AD
1
?
?
y
=(
a
+
b
)
2
AB
=
BD

x
?
y
=
b

1
?
即:
AB
=(
a
2
?1
?
?
b
)
BC
=(
a
+
b
)
2
4.设
e
1
,
e
2
是两个不共线向量,已知
A B
=2
e
1
+k
e
2
,
CB
=
e
1
+3
e
2
,
CD
=2
e
1
e
2
, 若三点A, B, D共线,求k的值。
解:
BD
=
CD
CB
=(2
e
1
e
2
)(
e
1
+3
e
2)=
e
1
4
e
2

∵A, B, D共线 ∴
AB
,
BD
共线 ∴存在λ使
AB

BD

即2
e
1
+k
e
2
=λ(
e
1
?
2?
?
4e
2
) ∴
?

∴k=
k??4
?
?
8


5.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B∥CD且AB=2CD,M, N分别是DC, AB
?
??
?
中点,设
AD
=
a
,
AB
=
b
,试以
a
,
b
为基底表示
DC
,
BC
,
MN

11
?
解:
DC
=
AB
=
b

22
连ND 则DC╩ND

BC
=
ND
=
AD
N
?
1
?< br>M
AN
=
a
b

2
O

A
MB
11
?
DM
=
DC
=
b

24

MN
=
DN
DM
=
CB
DM
=
BC
D
C

DM

?
1
?
?< br>1
?
1
?
b
=
b
a
=(
a
+
b
)
244
6.1kg的重物在两根细绳的支持下,处于平衡状 态(如图),已知两细绳
与水平线分别成30, 60角,问两细绳各受到多大的力?
解:将重力在两根细绳方向上分解,两细绳间夹角为90
|OP|
=1 (kg) P
1
OP=60
=1
?
=1
?
P
2
OP=30

|OP
1
|
=
|OP |
cos60
1
=0.5 (kg)
2
30

60

P
1
|OP
2
|
=
|O P|
cos30
3
=0.87 (kg)
2
P
2
即两根细绳上承受的拉力分别为0.5 kg和0.87 kg
三、作业:《教学与测试》67、68课练习


P
第八教时
教材:向量的坐标表示与坐标运算
目的:要求学生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较熟练地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过程:一、复习:1.复习向量相等的概念

O
y
A
C

?

a
自由向量
B
x


OA
=
BC

?
2.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基底)
a

1
e
1
+ λ
2
e
2

其实质:同一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表示为两个不
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
二、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1.在坐标系下,平面上任何一点都可用一对实数(坐标)来表示
问题:在坐标系下,向量是否可以用坐标来表示呢?
?
取x轴、y轴上两个单位向量
i
,
j
作基底,则平面内 作一向量
a
=x
i
+y
j

??
记作:
a
=(x, y) 称作向量
a
的坐标
?
如:=
OA
=(2, 2)
i
=(1,
a
A
0)
c
O
y
?
a

b

B

b
=
OB
=(2,
x
?
1)
j
=(0, 1)
C

c
=
OC
=(1, 5)
j
=(0, 0)

2.注意:1
2
3
每一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是唯一的;
设A(x
1
, y
1
) B(x
2
, y
2
) 则
AB
=(x
2
x
1
, y
2
y
1
)
两个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是两个向量坐标相等。
3.例一:(P109)略
三、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
??
?
?
?
1.问题:1已知
a
(x
1
, y
1
)
b
(x
2
, y
2
) 求
a
+
b

a
b
的坐标
??
2已知
a
(x, y)和实数λ, 求λ
a
的坐标
?
?
2.解:
a
+
b
=(x
1
i
+y
1
j
)+( x
2
i
+y
2
j
)=(x
1
+ x
2
)
i
+ (y
1
+y
2
)
j

?
?
即:
a
+
b
=(x
1
+ x
2
, y
1
+y
2
)
?
同理:
a
?
b
=(x
1
x
2
, y
1
y
2
)
3.结论:两个向量和与差的坐标分别等于这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与差。


同 理可得: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
坐标。

用减法法则:

AB
=
OB
= (x
2
OA
=( x
2,
y
2
)
A(x
1
,y
1
)
y
B(x
2
,y
2
)
(x
1
, y
1
)
O
x
?
4.实数与向量积的坐标运算:已知
a
=(x, y) 实数λ
?
则λ
a
=λ(x
i
+y
j
)=λx
i
+λy< br>j

?
∴λ
a
=(λx, λy)
结论: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的向量相应的坐标。
四、例二(P110例二)
例三(P111例三)
例四(P145例一)已知三个力
F
1
(3, 4),
F
2
(2, 5),
F
3
(x, y)的合力
x
1
, y
2
y
1
)
F
1
+
F
2
+
F
3
=
0


F
3
的坐标。
解:由题设
F
1
+F
2
+
F
3
=
0
得:(3, 4)+ (2, 5)+(x, y)=(0, 0)
5,1)
1, 3), C(3, 4),求点D
?
3?2?x?0
?
x??5
即:
?

?

F
3
(
4?5?y?0y?1
??
例五、已知平面上三点的坐标分别为A(

解:当平行四边形为ABCD时,
仿例三得:D
1
=(2, 2)
当平行四边形为ACDB时,
仿例三得:D
2
=(4, 6)
当平行四边形为DACB时,
仿上得:D
3
=(6, 0)
D
3
2, 1), B(
的坐标使这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四个顶点。
y
C
B
D
1
A
O
x
D
2
五、小结:1.向量的坐标概念 2.向量运算
六、作业:P112 练习 1—3 习题5.4 1—6
第九教时
教材: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目的:复习巩固平面向量坐标 的概念,掌握平行向量充要条件的坐标表示,并且
能用它解决向量平行(共线)的有关问题。
过程:一、复习:1.向量的坐标表示 (强调基底不共线,《教学与测试》P145
例三)
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法则
1
练习:1.若M(3, -2) N(-5, -1) 且
MP?
MN
, 求P点的坐标;
2
11
解:设P(x, y) 则(x-3, y+2)=(-8, 1)=(-4, )
22
4x??1
??
3
?
x?3??
?
?
y?2?
1

?
y??
3

P点坐标为(-1, -)
2
?
?
2
2
?
?
2.若A(0, 1), B(1, 2), C(3, 4) 则
AB
2
BC
=(-3,-3)
3.已知:四点A(5, 1), B(3, 4), C(1, 3), D(5, -3) 求证:四边形ABCD是
梯形。
解:∵
AB
=(-2, 3)
DC
=(-4, 6) ∴
AB
=2
DC


AB

DC
且 |
AB
||
DC
| ∴四边形ABCD是梯形
??
二、1.提出问题: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得
b
a
,那
么这个充要条件如何用坐标来表示呢?
??
?
2.推导:设
a
=(x
1
, y
1
)
b
=(x
2
, y
2
) 其中
b
?
a

?
?
x?
?
x2
?

a

b
(x
1
, y
1
) =λ(x
2
, y
2
)
?
?
1

消去λ:
?< br>y
1
?
?
y
2
x
1
y
2< br>-x
2
y
1
=0
?
??
结论:
a

b
(
b
注意 :1
0
)的充要条件是x
1
y
2
-x
2
y
1
=0
0

?
消去λ时不能两式相除,∵y
1
, y
2
有可能为0, ∵
b
∴x
2
, y
2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2充要条件不能写成
y
1
y
2
?
∵x
1
, x
2
有可能为0
x
1
x
2< br>0
)
?
3
?
??
从而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有两种形式 :
a

b
(
b
a?
?
b
x
1
y
2
?x
2
y
1
?0
三 、应用举例


例一(P111例四) 例二(P111例五)
?
?
例三 若向量
a
=(-1,x)与
b
=(-x, 2)共线且方向相同,求x
?
?
解:∵
a
=(-1,x)与
b
=(-x, 2) 共线 ∴(-1)×2- x
?
(-
x
)=0
?
?
∴x=±
2

a

b
方向相同 ∴x=
2

例四 已知A(-1, -1) B(1,3) C(1,5) D(2,7) 向量
AB

CD
平行吗?直线AB
与平行于直线CD吗?
解:∵
AB
=(1-(-1), 3-(-1))=(2, 4)
CD
=(2-1,7-5)=(1,2)
又:∵2×2-4-1=0 ∴
AB

CD

又:
AC
=(1-(-1), 5-(-1))=(2,6)
AB
=(2, 4)
2×4-2×60 ∴
AC

AB
不平行
∴A,B,C不共线 ∴AB与CD不重合 ∴AB∥CD
四、练习:1.已知点A(0,1) B(1,0) C(1,2) D(2,1) 求证:AB∥CD
2.证明下列各组点共线:1 A(1,2) B(-3,4) C(2,3.5)
2 P(-1,2) Q(0.5,0) R(5,-6)
?
??
?
3.已知向量
a
=(-1,3)
b
=(x,-1)且
a

b
求x
五、小结: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坐标表示)
六、作业:P112 练习 4 习题5.4 7、8、9
《教学与测试》P146 4、5、6、7、8及思考题
第十教时
教材:线段的定比分点
目的:要求学生理解点P分有向线段
P< br>1
P
2
所成的比λ的含义和有向线段的定比
分点公式,并能应用解题。
过程:一、复习:1.向量的加减,实数与向量积的运算法则
2.向量的坐标运算
二、提出问题:线段的定比分点
1.线段的定比分点及λ
P
1
, P
2
是直线l上的两点,P是l上不同于P
1
, P
2
的任一点,存在实
数λ,


使
P
1
P

PP
2
λ叫做点P分
P
1
P
2
所成的比,有三种情况:

P
1
P
P
2

P
1

P
2

P P
P
1

P
2

λ>0(内分) (外分) λ<0 (λ<-1) ( 外分)λ
<0 (-1<λ<0)
2.定比分点公式的获得:

P
1
P

PP
2

P
2

P
1
, P, P
2
坐标为
P
(x
1
,y
1
) (x,y) (x
2
,y
2
)

1
由向量的坐标运算


PP
2
=( x
2
-x
1
, y
2
-y
1
)
P
1
P
=(x-x
1
,y-y
1
)
O

P
1
P

(x-x
1
,y-y
1) =λ( x
2
-x
1
, y
2
-y
1
)
P
PP
2

?
?
x?
?
x?x
1
?
?
(x< br>2
?x)

?

??
y?y?
?
(y?y)
12
?
?
y?
?
x
1
?
?
x
2
1?
?
定比分 点坐标公式
y
1
?
?
y
2
1?
?
x?x
2
x?
1
2

3.中点公式:若P是
P
1
P
2
中点时,λ=
1
y?y
2
y?
1
2
4.注意几个问题:1 λ是关键,λ>0内分 λ<0外分 λ-1
若P与P
1
重合,λ=0
P与P
2
重合 λ不存在
2
3
4
中点公式是定比分点公式的特例
1
始点终点很重要,如P分
P
的定比λ= 则P分
P
2
PP
121
的定比λ=2
2
公式:如 x
1
, x
2
, x, λ 知三求一
三、例题:例一 (P114例一) 知三求一
例二 (P114例二) △重心公式
例三 若P分有向线段
AB
的比为,则A分
BP
所成比为
?
(作示意图)
例四 过点P
1
(2, 3), P
2
(6, -1)的直线上有一点,使| P
1
P|:| PP
2
|=3, 求P点
坐标
解:当P
P
1

=3 内分
P
1
P
2
时 λ
?

?

3
4
7
3
P
P
2

?

?

P’
O



当P外分
P
1
P
2
时λ=-3
当λ=3得P(5,0)
当λ=-3得P(8,-3)

例五 △ABC顶点A(1, 1), B(-2, 10), C(3, 7)
D,
求D点坐标
解:∵AD平分角
22
BAC平分线交BC边于
B
BAC
D
C
|AC|=
2?6?210

|AB|=
(?3)
2
?9
2
?310

∴D分向量
CB
所成比λ
2
=
3
A
< br>3?
2
2
(?2)
7?10?
3
3
?
41

?1

y?
2
2
5
1 ?
1?
3
3
设D点坐标(x, y) 则
x?
∴D点坐标为:(1,
41
)
5
四、小结:定比分点公式,中点公式
五、作业:P115-116 练习 习题5.5
第十一教时
教材: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
目的:掌握平面向量的 数量积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和它的一些简单应用。
过程:
十七、 复习:前面已经学过:向量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乘法。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运算的结果还是向量。
但这种运算与实数的运算有了很大的区别。
F
十八、
导入新课:


5.力做的功:W = |F|?|s|cos
s
是F与s的夹角
6.定义: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a?b = |a||b|cos,
并规定0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C
7.向量夹角的概念:范围0
≤≤
180
A
B
A

A
= 0
A

O
B
A
B
= 180
O
O

A

B
O
B


B
O
O





C
8.注意的几个问题;——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同实数积有很大区别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的符号所
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
a×b,而ab是两个数量的 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
3在实数中,若a0,且a?b=0,则b=0;但是在 数量积中,若a
0,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有可能为0。这就得
性质 2。
4已知实数a、b、c(b0),则ab=bc
?
a=c。但是a?b = b?c ? a =
c
a
如右图:a?b = |a||b|cos = |b||OA|
c
b?c = |b||c|cos = |b||OA|


O b
?ab=bc 但a c
A
5在实数中,有(a?b)c = a(b?c),但是(a?b)c a(b?c)
显然,这是因为左端是与c共线的向量,而右端是与a共线的向量,
而一般a与c不共线。
9.例题、P116—117 例一 (略)
十九、 投影的概念及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1.“投影”的概念:作图

B
B
B

O
O
O

b
b
b





O
(B)
a
A
A
A a
O
1
a
BO
1
B
1

O
O
O
O O
O
叫做向量b在a方向上的投影。 定义:|b|cos
注意:1投影也是一个数量,不是向量。
2当为锐角时投影为正值;
当为钝角时投影为负值;
当为直角时投影为0;
当 = 0时投影为 |b|;
当 = 180时投影为 |b|。
2.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与b在a方向上投影|b|cos的乘积。
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设a、b为两个非零向量,e是与b同向的单位向量。
1e?a = a?e =|a|cos
2ab a?b = 0
3当a与b同向时,a?b = |a||b|;当a与b反向时,a?b = |a||b|。
特别的a?a = |a|
2

|a|?a?a


4cos =
a?b

|a||b|
5|a?b|
≤ |
a||b|
二十、 例题:《教学与测试》P151 第72课 例一(略)
二十一、 小结: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几何意义、性质、投影
二十二、 作业: P119 练习
习题5.6 1—6

第十二教时
教材: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明确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过程:
二十三、 复习:
1.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性质
2.判断下列各题正确与否:
1若a = 0,则对任一向量b,有a?b = 0。 ( √ )
2若a 0,则对任一非零向量b,有a?b 0。 ( × )
3若a 0,a?b = 0,则b = 0。 ( × )
4若a?b = 0,则a 、b至少有一个为零。 ( × )
5若a 0,a?b = a?c,则b = c。 ( × )
6若a?b = a?c,则b = c当且仅当a 0时成立。 ( × )
7对任意向量a、b、c,有(a?b)?c a?(b?c)。 ( × )
8对任意向量a,有a
2
= |a|
2
。 ( √ )
二十四、
平面向量的运算律

10. 交换律:a ? b = b ? a
证:设a,b夹角为,则a ? b = |a||b|cos,b ? a = |b||a|cos
∴a ? b = b ? a
11. (
?
a)?b =
?
(a?b) = a?(
?
b)
证:若
?
> 0,(
?
a)?b =
?
|a||b|cos,

?
(a?b) =
?
|a||b|cos,
a?(
?
b) =
?
|a||b|cos,

?
< 0,(
?
a)?b =|
?
a||b|cos() = cos)
?
|a||b|(
=
?
|a||b|cos,

?
(a?b) =
?
|a||b|cos,
a?(
?
b) =|a||
?
b|cos() = cos)
?
|a||b|(
=
?
|a||b|cos。
12. (a + b)?c = a?c + b?c
在平面内取一点O,作
OA
= a,
AB
= b,
OC
= c,
A
∵a + b (即
OB
)在c方向上的投影
等于a、b在c方向上的投影和,
即:|a + b| cos = |a| cos
1
+ |b| cos
2

O
b
a

B
A
c
B
C


∴| c | |a + b| cos =|c| |a| cos
1
+ |c| |b| cos
2

∴c?(a + b) = c?a + c?b 即:(a + b)?c = a?c + b?c
13. 例题:P118—119 例二、例三、例四 (从略)
二十五、 应用例题:(《教学与测试》第27课P156 例二、例三)
例一、已知a、b都是非零向量,且a + 3b与7a 5b垂直,
a 4b与7a 2b垂直,求a与b的夹角。
解:由(a + 3b)(7a 5b) = 0 ? 7a
2
+ 16a?b 15b
2
= 0 ①
(a 4b)(7a 2b) = 0 ? 7a
2
30a?b + 8b
2
= 0 ②
两式相减:2a?b = b
2

代入①或②得:a
2
= b
2

设a、b的夹角为,则cos

例二、求证: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
解:如图: AB CD中:
AB?DC

AD?BC

AC
=
AB? AD

∴|
AC
|=
|AB?AD|?AB?AD?2AB?AD


BD
=
AB?AD

∴|
BD
|=
|AB?AD|?AB?AD?2AB?AD

∴|
AC
2
2
22
a?bb
2
1
= ∴ = 60
??
|a||b|
2|b|
2
2
2
2
22
D C
A B
|
2
+ |
BD
|
2
= 2
AB?2AD
22
=
|AB|
2
?|BC|
2
?|DC|
2
?|AD|
2

二十六、 小结:运算律
二十七、 作业: P119 习题5.6 7、8
《教学与测试》P152 练习

第十三教时
教材: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掌握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
要条件。
过程:
二十八、 复习:
1.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加、减、实数与向量的乘积的坐标表示
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3.两平面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4.两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二十九、
课题:平面两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14. 设a = (x
1
, y
1
),b = (x
2
, y
2
),x轴上单位向量i,y轴上单位向量j,


则:i
?
i = 1,j?j = 1,i?j = j?i = 0
15. 推导坐标公式:
∵a = x
1
i + y
1
j, b = x
2
i + y
2
j
∴a?b = (x
1
i + y
1
j )(x
2
i + y
2
j) = x
1
x
2
i
2
+ x
1
y
1
i?j + x
2
y
1
i?j + y
1
y
2
j
2
= x
1
x
2
+ y
1
y
2

从而获得公式:a?b = x
1
x
2
+ y
1
y
2

例一、设a = (5, ?7),b = (?6, ?4),求a?b
解:a?b = 5×(?6) + (?7)×(?4) = ?30 + 28 = ?2
16. 长度、角度、垂直的坐标表示
1?a = (x, y) ? |a|
2
= x
2
+ y
2
? |a| =
x
2
?y
2

2?若A = (x
1
, y
1
),B = (x
2
, y
2),则
AB
=
(x
1
?x
2
)
2?(y
1
?y
2
)
2

3? cos? =
a?b
?
|a|?|b|
x
1
x
2
?y
1
y
2
x
1
?y
1
22
x
2
?y
2
22

4?∵a?b ? a?b = 0 即x
1
x
2
+ y
1
y
2
= 0(注意与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原
则)
17. 例二、已知A(1, 2),B(2, 3),C(?2, 5),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
AB
=(2?1, 3?2) = (1, 1),
AC
= (?2?1, 5?2) = (?3, 3)

AB
?
AC
=1×(?3) + 1×3 = 0 ∴
AB
?
AC

∴△ABC是直角三角形
三、补充例题:处理《教学与测试》P153 第73课
例三、已知a = (3, ?1),b = (1, 2),求满足x?a = 9与x?b = ?4的向量x。
解:设x = (t, s),
由x?a = 9 ? 3t ? s = 9 t = 2
?

由x?a = 9 ? 3t ? s = 9 s = ?3
∴x = (2, ?3)
例四、如图,以原点和A(5, 2)为顶点作等腰直角△OAB,使?B = 90?,
求点B和向量
AB
的坐标。
解:设B点坐标(x, y),则
OB
= (x, y),
AB
= (x?5, y?2)
O

OB
?
AB
∴x(x?5) + y(y?2) = 0即:x
2
+ y
2
?5x ? 2y = 0
又∵|
OB
| = |
AB
| ∴x
2
+ y
2
= (x?5)
2
+ (y?2)
2
即:10x + 4y = 29
?
73
?
x?x?
?
x?y?5x? 2y?0
?
?
2
2
?
1
2
?
?< br>或
?

?

37
?
10 x?4y?29
?
y
1
??
?
y
2
??
2
?
2
?
22
B
A


73373773
∴B点坐标
(,?)

(,)

AB
=
(?,?)

(?,)

2222
2222
例五、在△ABC中,
AB
=(2, 3),
AC
=(1, k),且△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
求k值。
解:当A = 90?时,
AB
?
AC
= 0,∴2×1 +3×k = 0 ∴k =
?
3

2
当B = 90?时,
AB
?
BC
= 0,
BC
=
AC
?
AB
= (1?2, k?3) = (?1, k?3)
∴2×(?1) +3×(k?3) = 0 ∴k =
11

3
3?13

2
当C = 90?时,
AC
?
BC
= 0,∴?1 + k(k?3) = 0 ∴k =
四、小结:两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长度、夹角、垂直的坐标表示
五、作业: P121 练习及习题5.7
《教学与测试》P154 5、6、7、8,思考题


第十四教时
教材:平移
目的:要求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和平移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平移公式,能运< br>用公式解决有关具体问题。
过程:
三十、 平移的概念:点的位置、图形的位置改变 ,而形状、大小没有改变,
从而导致函数的解析式也随着改变。这个过程称做图形的平移。(作图、讲解)
三十一、
平移公式的推导:

18. 设P(x, y)是图形F上的任意一点,它在平移后的
a
F’
图象F’上的对应点为P’(x’, y’)——
P’
P
a
可以看出一个平移实质上是一个向量。
F
19. 设
PP'
= (h, k),即:
OP'?OP?PP'

O
a
?
x'?x?h
∴(x’, y’) = (x, y) + (h, k) ∴
?
—— 平移公式
y'?y?k
?
20. 注意:1?它反映了平移后的新坐标与原坐标间的关系
2?知二求一
3这个公式是坐标系不动,点P(x, y)按向量a = (h, k)平移到点
P’(x’, y’)。另一种平移是:点不动,把坐标系平移向量a,
?
x'?x?h
即:
?
。这两种变换使点在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是一
y'?y ?k
?


样的,
这两个公式作用是一致的。
三十二、 应用:
例一、(P121 例一)
1.把点A(2, 1)按a = (3, 2)平移,求对应点A’的坐标(x’, y’)。
2.点M(8, 10)按a平移后对应点M’的坐标为(7, 4),求a。
?
x'??2?3?1
解:1.由平移公式:
?
即对应点A’的坐标为(1, 3)
y'?1?2?3
?
?
?7?8?h
?
h??15
2.由平移公式:
?
即a的坐标为(
?
?
?
4??10?k
?
k?14
15, 14)
例二、将函数y = 2x的图象l按a = (0, 3)平移到l’,求l’的函数解析式。
解:设P(x, y)为l上任一点,它在l’上的对应点为P’(x’, y’)
?
x'?x?0
?
x?x'
由平移公式:
?

?
?
?
y'?y?3
?
y?y'?3
a
P
代入y = 2x得:y’ 3 = 2x’ 即:y’ = 2x’ + 3
按习惯,将x’、y’写成x、y得l’的解析式:y = 2x + 3
O
(实际上是图象向上平移了3个单位)
P
例三、已知抛物线y = x
2
+ 4x + 7,
1.求抛物线顶点坐标。
2.求将这条抛物线平移到顶点与原点重合时的函数解析式。
解:1.设抛物线y = x
2
+ 4x + 7的顶点O’坐标为(h, k)
则h = 2, k = 3 ∴顶点O’坐标为(2, 3)
3.按题设,这种平移是使点O’ (2, 3)移到O(0, 0),
?
m?0?(?2)?2
O'O
设= (m, n) 则
?

n?0?3??3
?
设P(x, y)是抛物线y = x
2
+ 4x + 7上任一点,对应点P’为(x’, y’)
?
x'?x?2
?
x?x'?2

?
代入y = x
2
+ 4x + 7得:y’ = x’
2

?
?
?
y'?y?3
?
y?y'?3
即:y = x
2
三十三、 小结:平移公式、应用
三十四、 作业: P123 练习
P124 习题5.8

第十五教时
教材: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移的综合练习课
目的:使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意义、运算有更 深的理解,并能较熟练地处理
有关长度、角度、垂直的问题。
过程:


三十五、 复习:
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运算、运算律
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关长度、角度、垂直的处理方法
3.平移的有关概念、公式
三十六、
例题

例一、a、b均为非零向量,则 |a+b| = |a?b| 是 的………………(C)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若|a+b| = |a?b| ? |a+b|
2
= |a?b|
2
? |a|
2
+ 2a?b + |b|
2
= |a|
2
? 2a?b + |b|
2



? a?b = 0 ? a?b
?
例二、向量a与b夹角为,|a| = 2,|b| = 1,求|a+b|?|a?b|的值。
3
?
解:|a+b|
2
= |a|
2
+ 2a?b + |b|
2
= 4 + 2×2×1×cos + 1 = 7
3
∴|a+b| =
7
, 同理:|a?b|
2
= 3, |a?b| =
3
∴|a+b|?|a?b| =
21

例三、 ABCD中,
AB
= a,
BC
= b,
CD
= c,
DA
= d,

且a?b = b?c = c?d = d?a,问ABCD是怎样的四边形?
解:由题设:|a|?|b|cosB = |b|?|c|cosC = |c|?|d|cosD = |d|?|a|cosA
∵|a| = |c| , |b| = |d| ∴cosA = cosB = cosC = cosD = 0
∴ ABCD是矩形
例四、 如图△ABC中,
AB
= c,
BC
= a,
CA
= b,
b
C
a
则下列推导不正确的是……………(D)
A.若a ?b < 0,则△ABC为钝角三角形。
cB
A
B.若a ?b = 0,则△ABC为直角三角形。
C.若a ?b = b?c,则△ABC为等腰三角形。
D.若c?(a + b + c) = 0,则△ABC为正三角形。
解:A.a?b = |a||b|cos? < 0,则cos? < 0,?为钝角
B.显然成立
C.由题设:|a|cosC = |c|cosA,即a、c在b上的投影相等
D.∵a + b + c = 0, ∴上式必为0,∴不能说明△ABC为正三角形
例五、 已知:|a| =
2
,|b| = 3,a与b夹角为45?,求使a+
?
b 与
?
a+b夹
角为锐角的
?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设:a?b = |a||b|cos? = 3×
2
×
2
= 3
2
(a+
?
b)?(
?
a+b) =
?
|a|
2
+
?
|b|
2
+ (
?
2
+ 1)a?b = 3
?
2
+ 11
?
+ 3
∵夹角为锐角 ∴必得3
?
2
+ 11
?
+ 3 > 0

??
?11?85?11?85

??

66


例六、i、j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x轴、y轴正方向上的两个单位向量,

AB
= 4i + 2j,
AC
=3i + 4j,
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并求它的面积。
解:
AB
= (4, 2),
AC
= (3, 4), 则
BC
= (3?4, 4?2) = (?1, 2),
BA
= (?4, ?2),

BA
?
BC
= (?1)×(?4) + (?2)×2 = 0 ∴
BA
?
BC

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
AB
| =
4
2
?2
2
?25
, |
BC
| =
(?1)
2
?(?2)
2
?5
, 且?B =
90?,
1
?25?5?5

2
例七、用向量方法证明: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S

ABC
=
证:设
AB
=
DC
= a ,
AD
=
BC
= b
∵ABCD为菱形 ∴|a| = |b|
A
a
D
C
b
B

AC
?
BD
= (b + a)(b ? a) = b
2
? a
2
= |b|
2
? |a|
2
= 0

AC
?
BD

例八、已知a、b都是非零向量,且a + 3b与7a ? 5b垂直,
a ? 4b与7a ? 2b垂直,求a与b的夹角。
解:由(a + 3b)(7a ? 5b) = 0 ? 7a
2
+ 16a?b ?15b
2
= 0 ①
(a ? 4b)(7a ? 2b) = 0 ? 7a
2
? 30a?b + 8b
2
= 0 ②
两式相减:2a?b = b
2

代入①或②得:a
2
= b
2

a?bb
2
1
设a、b的夹角为?,则cos? = ∴? = 60?
??
2
|a||b|
2|b|
2
三十七、
作业: P150 复习参考五 A组 19—26

B组 1—6

第十六教时
教材:续第十五教时 《教学与测试》第74、75课
目的:同第十五教时
过程:
三十八、 处理《教学与测试》第74、75课 (略)
三十九、
补充例题(视教学情况选用):

21. a、b为非零向量,当a + tb(tR)的模取最小值时,
1求t的值 2求证:b与a + tb垂直
解:1 |a + tb|
2
= |a|
2
+ t
2
|b|
2
+ 2t|a||b|


∴当t =
?
2a?ba?b
??
时, |a + tb|最小
2
|b|
2|b|
2 ∵b
?
(a + tb) = a
?
b

|b|
2
a?b
= 0 ∴b与a + tb垂直
|b|
A
E
F
H
C
22. 如图,AD、BE、CF是△ABC的三条高,
求证:AD、BE、CF相交于一点。
证:设BE、CF交于一点H,
AB
= a,
AC
= b,
AH
= h,

BH
= h

BH

a ,
CH
= h
AB

B
b ,
BC
= b a
D
AC
,
CH
(h? a)?b?0
?
?
?(h?a)?b?(h?b)?a?h?(b?a)?0

(h?a)?a?0
?
BC

AH
又∵点D在AH的延长线上,∴AD、BE、CF相交于一点
23. 已知O为△ABC所在平面内一点,且满足
|
OA
| + |
BC
| = |
OB
| + |
CA
| = |
OC
| + |
AB
|,
求证:
AB
OC

B
O
C
222222
A
证:设
OA
= a,
OB
= b,
OC
= c,

BC
= c b,
CA
= a c,
AB
= b a
由题设:
OA
2
+
BC
2
=
OB
2
+
CA
2
=
OC
2
+
AB
2

化简:a
2
+ (c b)
2
= b
2
+ (a
得: c
?
b = a
?
c = b
?
a
从而
AB
?
OC
= (b

AB
a)
?
c = b
?
c
c)
2
= c
2
+ (b
a
?
c = 0
OB

a)
2

OC
同理:
BC
OA
,
CA
四十、 作业: 《教学与测试》P156 4—9
P158 4—7

第十七教时
教材:正弦定理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并能应用解斜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 一、引言:在直角三角形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
函数,可以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 未知的边和角。
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提出课题:正弦定理、余弦定

二、1.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sinA= sinB= sinC=1 即:
c=
abcabc
c= c= ∴==
sin AsinBsinCsinAsinBsinC
a
c
b
c
A
b
C
c
B
a
2.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证明一(传统证法)在任意斜△ABC当中:
S

ABC
=
absinC?acsinB?bcsinA

1
abc
两边同除以
abc
即得:==
2
1
2
1
2
1
2
sinAsinBsinC
B
3.用向量证明:
B



j

A C
j

A
C
证二:过A作单位向量
j
垂直于
AC

AC
+
CB
=
AB
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
j

j
?
(
AC
+< br>CB
)=
j
?
AB

则:
j
?AC
+
j
?
CB
=
j
?
AB

∴|
j
|
?
|
AC
|cos90+|
j< br>|
?
|
CB
|cos(90
ac
=
sinAsinC
cbabc
= ∴==
sinCsinBsinAs inBsinC
C)=|
j
|
?
|
AB
|cos( 90A)

asinC?csinA

同理:若过C作
j
垂直于
CB
得:
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设
AC

A>90 过A作单位向量
j
垂直于向量
4.突出几点:1

比相等,即:< br>正弦定理的叙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
abc
==它适合于任何三角形 。
sinAsinBsinC


2
3
可以证明
abc
===2R (R为△ABC外接圆半径)
sinAsinBsinC
每个等式可视为一个方程:知三求一
三、正弦定理的应用
从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例一、在△ABC中,已知
c?10
A=45
字)
解略 见P128 注意强调“对”
例二、在△ABC中,已知
a?20
b=28 A=40
(保留
两个有效数字)
解略 见P129 注意由
ab
=求出sinB=0.8999 B角有两解
sinAsinB
C=30 求b(保留两个有效数
求B (精确到1)和c
例三、在△ABC中,已知
a?60
b=50 A=38
(保留
两个有效数字)
求B (精确到1)和c
解略 见P129 注意由b四、小结:正弦定理,两种应用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解斜三角形有两解或一解(见图示)


b
C
a
A
b
B
2
a
C
a
B
1
A
b
C
a
C
b
a
B
bsinA?a?b


A

A
B
c

a?bsinA


B



a?b

a?b

一解 两解
一解
五、作业:P131练习1、2 P132 1、2、3
第十八教时
教材:余弦定理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并能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过程:一、复习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能够解决的两类问题。
提出问题:1.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能否解三角形?
2.在Rt△ABC中(若C=90)有:
c
2
?a
2
?b
2

C
b
a


斜三角形中一边的平方与其余两边平方和及其夹角还有什么关系呢?
二、提出课题:余弦定理
1.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
设△ABC三边长分别为a, b, c

AC
=
AB
+
BC

AC
?
AC
=(
AB
+
BC
)
?
(
AB
+< br>BC
)=
AB
2
+2
AB
?
BC
+
BC
2

=|

AB
|
2
+2|
AB
|
? |
BC
|cos(180-
B)+|
BC
|
2
=
c
2
?2accosB?a
2

即:
b
2
?a
2
?c
2
?2accosB

同理可得:a
2
?b
2
?c
2
?2bccosA

c
2
?a
2
?b
2
?2abcosC
< br>2.语言叙述: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
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 两倍。
3.强调几个问题:1
2
3
4
当夹角为90
熟悉定理的结构,注意“平方”“夹角”“余弦”等
时,即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时即为勾股定理(特例)

a
2
?c
2
?b
2
cosB?

2ac
知三求一
b
2
?c
2
?a
2变形:
cosA?
2bc
a
2
?b
2
?c2
cosC?

2ac
三、余弦定理的应用
能解决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角
2.已知三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例一、(P130例4) 在△ABC中,已知a=7, b=10, c=6 求A,B,C(精确到期
1
解略
例二、(P131例5) 在△ABC中,已知a=2.730, b=3.696, C=82

形(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期1’)
解略
?
??
?
例三、设
a
=(x
1
, y
1
)
b
=(x
2
, y
2
)
a

b
的夹角为 (0
≤≤
),求证:

28’解这个三


?
?
x
1
x
2
+ y
1
y
2
=|
a
||
b
|cos
?
?
证:如图:设
a
,
b
起点在原点,终点为A,B
?
则A=(x
1
, y
1
) B=(x
2
, y
2
)
AB
=
b
?
a

B
A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
?
?
2
?
2
?
2
?
?
|
b
a
|=|
a
|+|
b
|2|
a
||
b
| cos
?
∵|
b

?
b

O
?
a

?
a
|
2
=|
AB
|
2
=|(x
2
-x
1
, y
2
-y< br>1
)|
2
=(x
2
-x
1
)
2+( y
2
-y
1
)
2
?
2
?222
|
a
|=x
1
+y
1
|
b
|= x
2
2
+y
2
2

∴(x
2
-x
1
)+( y
2
-y
1
)
22
= x
1
2
+y
1
2
+ x
2
2
+y
2
2
?
?
2|
a
||
b
| cos

?
?
∴x
1
x
2
+ y
1
y
2
=|
a
||
b
|cos
?
?
?
?
b
即有
a
?
= x
1
x
2
+ y
1
y
2
=|
a< br>||
b
|cos
四、小结: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五、作业:P131练习 P132 习题5.9 余下部分
第十九教时
教材: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复习《教学与测试》76、77课
目的:通过复习、小结要求学生对两个定理的掌握更加牢固,应用更自如。
过程:一、复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解斜三角形
二、例一 证明在△ABC中
圆半径
证略 见P159
注意:1.这是正弦定理的又一种证法(现在共用三种方法证明)
2.正弦定理的三种表示方法(P159)
例二 在任一△ABC中求证:
abc< br>===2R,其中R是三角形外接
sinAsinBsinC
a(sinB?sinC) ?b(sinC?sinA)?c(sinA?sinB)?0

证:左边
=
2RsinA(sinB?sinC)?2RsinB(sinC?sinA)?2RsinC(sinA?si nB)

=
2R[sinAsinB?sinAsinC?sinBsinC?sin BsinA?sinCsinA?sinCsinB]
=0=右边


例三 在△ABC中,已知
a?3

b?2
,B=45 求A、C及
c

asinB3sin45
?
3
解一:由正弦 定理得:
sinA?

??
b2
2
∵B=45
当A=60
<90 即
b
bsinC
?
c?
sinB
2sin75
?
?
sin45
?
或120
6?2

2
6?2

2

时C= 75
当A=120时C=15
bsinC2sin15
?
??
< br>c?
?
sinB
sin45
解二:设
c
=x由余弦定 理
b
2
?a
2
?c
2
?2accosB

将已知条件代入,整理:
x
2
?6x?1?0

解之:
x?
6?2

2

c?
6?22
)?3
b?c?a1?3?
6?2
2
???
cosA?
2
2bc
6?22(3?1)
2
2?2?
2
222
2?(
从而A=60

c?
C=75
C=15
6?2
时同理可求得:A=120
2
例四 试用坐标法证明余弦定理
证略见P161
例五 在△ABC中,BC=a, AC=b, a, b是方程
x
2
?23x?2?0
的两个根,且
2cos(A+B)=1 求 1
解:1
2
cosC=cos[
角C的度数 2
(A+B)]=
AB的长度 3△ABC的面积
1
cos(A+B)= ∴C=120
2
?
a?b?23
由题设:
?

?
a ?b?2
222

AB=AC+BC2AC
?
BC
?
osC
?a
2
?b
2
?2abcos120
?

?a
2
?b
2
?ab
?(a?b)
2
?a b?(23)
2
?2?10
即AB=
10


3
11133
?
S
△ABC
=
absinC?a bsin120
?
??2?

22222
例六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D
BCD=135 求BC的长
解:在△ABD中,设BD=x
CD, AD=10, AB=14,
D
C
BDA=60,

BA
2
?BD
2
?AD
2
?2BD?AD?cos?BDA


14
2?x
2
?10
2
?2?10x?cos60
?

整理得:
x
2
?10x?96?0

解之:
x
1
?16

x
2
??6
(舍去)
BCBD16
?

BC???sin30?82

?
sin?CDBsin?BCD
sin135
例七 (备用)△ABC中,若已知三边为连续正整数,最大角为钝角,
A
B
由余弦定理:
1求最大角 2求以此最大角为内角,夹此角两边之和为4的平
行四边形的最大面积。
解:1设三边
a?k?1,b?k,c?k?1

k?N
?

k?1

a
2
?b
2
?c
2
k?4
??0
解得
1?k?4
∵C为钝角 ∴
cosC?
2ac2(k?1)

k?N
?

k?2
或3 但
k?2
时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
1

k?3

a?2,b?3,c?4,cosC??,C?109
?

4
2设夹C角的两边为
x,y

x?y?4

1515
??(?x
2
?4x)

44
S
?xysinC?x(4?x)?

x?2
时S
最大
=
15

三、作业:《教学与测试》76、77课中练习
a
2
?b
2
b
2
?c
2
c
2
?a
2
?? ?0
补充:1.在△ABC中,求证:
cosA?cosBcosB?cosCcosC?c osA
D
A
2.如图AB
BCD=75
C
BC CD=33
BDC=45
ACB=30
求AB的长
B


(112)







第二十教时
教材:解斜三角形的应用
目的:要求学生利用数学建模思想,结合正弦 定理、余弦定理和解任意三角形
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有关问题。
过程:一、提出课题:解斜三角形的应用
二、例一 (课本P132 例一) 略
例二[变题] 假定自动卸货汽车装有一车货物,货物与车箱的底部的滑动摩擦
系数为0 .3,油泵顶点B与车箱支点A之间的距离为1.95米,AB与水
平线之间的夹角为6
长。
C
解: 设车箱倾斜角 为
20’,AC长为1.40米,求货物开始下滑时AC的
,货物重量为
mg


f?
?
N?
?
mgcos
?


A

?
mgcos
?
?mgsin
?

?
?tan
?< br>时货物下
B

f
mgsin
?
?arctan0.3?16
?
42'

mgcos

mg

?
?tan
?

0.3?tan
?

16
?
42'?6
?
20'?23
?
02'


在△ABC中:
BC
2
?AB
2
?AC
2
?2AB?ACcos?BAC


?1.95
2
?1.40
2
?2?1 .95?1.40?cos23
?
02'?10.787

BC?3.28

例三 (课本P133 例二) 略
例四 我舰在敌岛A南50西相距12 nmile的B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


10西的方向 以10nmileh的速度航行,问:我舰需要以多大速度,
BAC=40+80=120
沿什么方向航行才能用功小时追上敌舰?
解:在△ABC中:AB=12 AC=10×2=20
BC
2
?AB
2
?AC
2
?2AB?ACcos?BAC

1
?12
2
?20
2< br>?2?12?20?(?)?784
BC=28
2
即追击速度为14mileh
ACBC
又:∵△ABC中,由正弦定理:
?
sinBsinA

sinB?
ACsinA5353
?

B?arcsin

BC1414
53
)

14
∴我舰航行方向为北
(50
?
?arcsin
三、作业:P134 练习 1、2 习题5.10 1—4

第二十二教时
教材:复习一——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
目的:通过复习对上述内容作一次梳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到一个
新的水平。
过程:
四十一、 知识(概念)的梳理:
1.向量:定义、表示法、模、几种特殊向量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法则(作图)、运算律
3.实数与向量的积:定义、运算律、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义
四十二、
例题:

24. 若命题M:
AA'
=
BB'
;命题N:四边形ABB’A’是平行四边形。
则M是N的 ( C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若
AA'
=
BB'
,则 |
AA'
|=|
BB'
|,且
AA'
,
BB'
方向相同
∴AA’∥BB’ 从而ABB’A’是平行四边形,即:M?N
若ABB’A’是平行四边形,则|AA’|=|BB’|,且AA’∥BB’
∴|
AA'
|=|
BB'
| 从而
AA'
=
BB'
,即:N?M
25. 设A、B、C、D、O是平面上的任意五点,试化简:


1
解:1
2
3
AB?BC?CD
2
DB?AC?BD
3
?OA?OC?OB?CO

原式=
(AB?BC)?CD?AC?CD?AD

原式=
(DB?BD)?AC?0?AC?AC

原式=
(OB?OA)?(?OC?CO)?AB?(OC?CO)?AB?0?AB

26. a =“向东走5km”,b =“向西走12km”,试求a+b的长度与方向。
解:如图:
|OB|?5
2
?12
2
?13
(km)
O
12
tanAOB = arctan
a+b
5
a
12
∴a + b的长为13km,方向与
OA
成arctan的角。
5
B
b
A
27. 如图:1已知a、b、c、d,求作向量a?b、c?d。
2已知a、b、c,求作a + c b
a
c
a+c

a b
a
b
a

a+c
a
c
d
d
b
c
b

c

c
1
28. 设x为未知向量,a、b为已知向量,解方程2x(5a+3x4b)+a
2
3b=0
1
9
解:原方程可化为:(2x 3x) + (5a +a) + (4b3b) = 0 ∴x =
?
a
2
2
+ b
29. 设非零向量a、b不共线,c=ka+b,d=a+kb (kR),若c∥d,试求
k。
解:∵c∥d ∴由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得:c =λd (λR)
即:ka+b=λ(a+kb) ∴(kλ)a + (1λk)b = 0
12
AOB = , ∴
5
?
k?
?
?0
又∵a、b不共线 ∴由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
?k??1

1?k
?
?0
?
30. 如图:已知在 ABCD中,AH=HD ,BF=MC=
试用a、b分别表示
AM

MH

AF
解:∵ ABCD中,BF=MC=
∴FM=
D
a
H
B
1
BC,设
AB
=a,
AD
=b,
4
F
M
C
1
BC,
2
11
BC=AD=AH ∴FM AH
A
22
∴四边形AHMF也是平行四边形,∴AF=HM
b


33311
BC?AD?
a , 而
FB??BC??
b
44444
31

AM?AB?BM
= a +b ,
MH?FA?FB?BA
= b
44
11

AF??FA?
(b a) = b + a
44
四十三、
作业: 《导学
?
创新》§5.1 §5.2

又:
BM?
a
第二十三教时
教材:复习二——实数与向量的数量积(续)
目的:继续复习有关知识,提高学生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
四十四、
继续复习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平面向量的基本
定理——平几问题

A
31. 如图:已知MN是△ABC的中位线,
1
求证:MN=BC, 且MN∥BC
2
N
M
证:∵MN是△ABC的中位线,
11

AM?AB
,
AN?AC

B
C
22
1111

MN?AN?AM?AC?AB?(AC?AB )?BC

2222
1
∴MN=BC, 且MN∥BC
2
32. 证明:三角形重心与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的两倍。
1
证:设
AC
= b,
CB
= a,则
AD
=
AC
+
CD
= b+a,
EB?EC?CB
=
2
A
∵A, G, D共线,B, G, E共线
∴可设
AG

AD

EG
= μ
EB
,
F
11

AG

AD
=λ(b+a)=λb+λa,
G
22
11

EG
= μ
EB
= μ(b+a)=
μb+μa,
B
22
D
111

AE?EG?AG
即:b + (
μb+μa) =λb+
λa
222
111
∴(μλ)a + (
μλ+
)b = 0 ∵a, b不平行,
222
2
1
?
?
?
?
?
?
?
?0
?
?
3
?AG?
2
AD

2
?
?

?
111
3
?
?
?
?
??0
?
?
?
23
?
2
?
即:AG = 2GD 同理可化:AG = 2GD , CG = 2GF
E
C


33. 设
AB
=
2
(a+5b),
BC
=
2
2a + 8b,
CD
=3(a b),求证:A,B,D
三点共线。
证:
AD
=
AB
+
BC
+
CD
=
2
(a+5b) + (
2
2a + 8b) + 3(a b)
= (1+
222
)a + (5 + 5)b = (1+)(a + 5b)
222
2
(a+5b) ∴
AD
= (
2
+ 1)
AB

2

AB
=
又∵
AD
,
AB
有公共点 ∴A,B,D三点共线
34. 求证:起点相同的三个非零向量a、b、3a
上。
证:依题意,可设
OA
= a,
OB
= b,
OC
= 3a
=
OB
b)

AC
= 2 由于
AC
,起点均为A,∴三点A,B,C共线,
OA
= b
2b的终点在同一直线
2b
2b a = 2(a a ,
AC
=
OCOB
= 3a
即起点相同的三个非零向量a、b、3a 2b的终点在同一直线上
35. 已知:平面上三点O、A、B不共线,求证:平面上任一点C与A、
B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和μ,使
OC

OA
+ μ
OB
,且λ+ μ =
1。
证:必要性:设A,B,C三点共线,则可设
AC
= t (t

OC
=
OA
+
AC
=
OA
+ t=
OA
+ t(
OB
令1
OA
) = (1
R)
t)
OA
+ t
OB

t =λ,t = μ,则有:
OC

OA
+ μ
OB
,且λ+

μ = 1
OA

OA
+ μ
OB
OA
= (λ充分性:
AC
=
OC
=
1)
OA
+ μ
OB

μ
OA
+ μ
OB
= μ(
OB
OA
) = μ
∴三点A、B、C共线
36. 某人骑车以每小时a公里的速度向东行驶,感到风从正东方向吹来,< br>而当速度为2a时,感到风从东北方向吹来,试求实际风速和方向。
解:设a表示此人以每小时a公里的速度向东行驶的向量,
P
无风时此人感到风速为a,
v
B
2a
A
v
O


设实际风速为v,
那么此时人感到的风速为v

OA
= a,
OB
= 2a
a,

PO
+
OA
=
PA

PA
= v
风速,

PO
+
OB
=
PB

PB
= v
a,这就是感到由正北方向吹来的
2a,于是当此人的速度 是原来的2
倍时所感受到由东北方向吹来的风速就是
PB

由题意:PBO = 45, PABO, BA = AO
从而,△P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O = PB =
2
a 即:|v |
=
2
a
∴实际风速是
2
a的西北风
四十五、
作业: 《导学
?
创新》 §5.3

第二十四教时
教材:复习三——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定比分点
过程:
四十六、 复习:平面向量坐标的概念,运算法则,定比分点
四十七、
例题:

37. 已知四边形的顶点坐标为A(1,2),B(2,5),C(8,14),D(3,5),
求证:四边形ABCD是一个梯形。
证:∵
AD
=(2,3),
BC
=(6,9) 且2×9
又∵
AB
=(1,3),
CD
=(
AB

CD

3×6=0 ∴
AD

BC

9)3×(5)0 ∴5,9) 而1×(
∴ABCD为梯形
38. 设a = (1,x),b = (1,3),且2a + b∥a 2b,试求x。
解:2a + b = (1,), a 2b = (3, x6)
∵2a + b∥a 2b ∴1×(x6) (2x+3)×3 = 0 ? x =
39. 已知:A(1,2),B(2,1),C(3,2),D(2,3),
1求证:A,B,C三点不共线
2以
AB

AC
为一组基 底来表示
AD
+
BD
+
CD


AB
=(1,3),
AC
=(2,4) ∵1×43×2
3
解:10 ∴
AB

AC

∴A,B,C三点不共线


2
AD
+
BD
+
CD
=(3,5)+(4,2)+(5,1) = (12,8)
设:
AD
+
BD
+
CD
= m
AB
+ n
AC

即:(12,8) = (m + 2n, 3m + 4n)
?
?12?m?2n
?
m?32

?

AD
+
BD
+
CD
= 32AB
?
?
8?3m?4nn??22
??
22
AC
40. 已知M(1,3),N(4,6),P(x,3),且三点共线,求点P分有向线段MN所成的比λ及x的值。
x?13?(?3)
解:
?
?

?
4?x6?3
解得:λ= 2, x = 3
41. 已知△ABC的顶点是A(x
1
, y
1
),B(x
2
, y
2
),C(x
3
, y
3
),求△ABC的重心
G的坐标(x, y)。
C
解:如图:∵D是BC中点,
D
∴D点的坐标(
x
2
?x
3
y
2
?y
3
,
)
22
G
B
且G分有向线段AD所成的比λ=2
A x
2
?x
3
?
x?
1
?
x
1
?x
2
?x
3
?
2
x?
x?
?< br>?
?
3
1?2
∴G的坐标
?

?
?
y
2
?y
3
y
1
?y
2
?y3
??
y?y
1
?
23
?
?
y??
1?2
?
∴△ABC的重心G的坐标是(
42. 已知A(1,2), B(1,3),C(2,
x
1
?x
2
?x
3
y1
?y
2
?y
3
,
)
33
2),点M分
BA
的比λ为3
:
1,点N
B
2
在线段BC上,且
S
AMNC
?S
?ABC
,求 点N的坐标。
M
3
A
3
解:由题设:
BM
=3
MA

BM
=
BA

4
21
N
又:
S
AMNC
?S
?ABC

S
?BMN
?S
?ABC

33
111
即:|
BM
||
BN
|sinABC =
?
|
BA
||
BC
|sinABC
232
34
C
又 |
BM
| =|
BA
| ∴ |
BN
| = |
BC
|
49


4

BN
=
NC
即N分
BC
的比为4
:
5, 设N(x, y)
5
4< br>?
?1??2
?
1
5
?
?
x?
4< br>3
?
1?
?
17
5
∴点N的坐标是
(,)

?
4
39
?
3??(?2 )
7
5
?
y??
?
4
9
1?
?< br>5
?
43. 已知点M(2,3),N(8,4),点P在线段MN上,且
MP ?
?
PN?
?
2
MN

求点P坐标和λ。
解:设点P坐标为(x, y),由
MP?
?
PN

??
又∵
?
PN?
?
2
MN
可知λ
从而
PN?(?
?
)NM
, ∴
?
?
?
x?2y?3
?

8?x4?y
0,且
PN?
?
MN

8?x4?y

?
2?83?4
?
x?2y?3y?3??
x?2
?
??
?
?
?
?
?
??
???
8?x4?y4?y

8?x
(?)?
?
?

?
8?x
?
?
?
?
8 ?x
?
4?y
?
?
?
?
?
?
?< br>?
4?y
?
?
2?8
?
2?83?43?4
??
?

x?28?x
??0解得:x?11?35

8?x2?8
y?34?y9?5

??0解得:y?
4?y3?4 2
??
?
x?11?35
?
x?11?35
??
9 ?59?5
??
代入检验(*):
?
y?

?
y?

22
??
?1?5
?
?
?
?
?
?
?1?5
??
22
??
∴点P 坐标
(11?35,
9?5?1?5
),
?
?

22
9?5?1?5
),
?
?

22
或点P坐标
(11?35,
四十八、
作业: 《导学
?
创新》 §5.4 §5.5


第二十五教时
教材:复习四——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
目的:要求学生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理解 更清晰,并能教熟练地应用于平
行、垂直等问题。
过程:
四十九、 复习:
1.定义、其结果是一个数量。
2.a
?
b>0?0

< 90;a
?
b=0?==90 即ab;a
?
b<0?90

180
3.性质1 —5
4.运算律
五十、
例题:

44. 已知|a| = 5,|b| = 8,a 与b的夹角为60,求 |a + b |
1
解:a
?
b = |a||b|cos60 = 5×8×= 20
2
∴|a + b |
2
= (a + b)
2
= |a|
2
+ |b|
2
+ 2a
?
b = 129
∴|a + b | =
129

45. 求证:|a + b |

|a| + |b|
证:|a + b |
2
= (a + b)
2
= |a|
2
+ |b|
2
+ 2a
?
b = |a|
2
+ |b|
2
+ 2|a||b|cos
222

|a| + |b| + 2|a||b| = ( |a| + |b| )
即:|a + b |

|a| + |b|
46. 设非零向量a、b、c、d,满足d = (a
?
c) b (a
?
b)c,求证:ad
证:内积a
?
c与a
?
b均为实数,
∴a
?
d = a
?[
(a
?
c) b (a
?
b)c] = a
?[
(a
?
c) b] a
?
[(a
?
b)c]
= (a
?
b)(a
?
c) (a
?
c)(a
?
b) = 0
∴ad
47. 已知非零向量a、b,满足a ±b,
求证:ba垂直于a+b的充要条件是|a| = |b|
证:由题设:ba与a+b均为非零向量
必要性:设ba垂直于a+b,则(ba)(a+b) = 0
又:(ba)(a+b) = b
2
a
2
= |b|
2
|a|
2

∴|b|
2
|a|
2
= 0 即:|a| = |b|
充分性:设|a| = |b|,则(ba)(a+b) = b
2
a
2
= |b|
2
|a|
2
= 0
即:(ba)(a+b) = 0 ∴(ba) (a+b)
5.已知a、b都是非零向量,且a + 3b与7a ? 5b垂直,
a ? 4b与7a ? 2b垂直,求a与b的夹角。
解:由(a + 3b)(7a ? 5b) = 0 ? 7a
2
+ 16a?b ?15b
2
= 0 ①
(a ? 4b)(7a ? 2b) = 0 ? 7a
2
? 30a?b + 8b
2
= 0 ②
两式相减:2a?b = b
2

代入①或②得:a
2
= b
2

<


a?bb
2
1
设a、b的夹角为?,则cos? =
??
2
|a||b|
2|b|
2
∴? = 60?
6.用向量方法证明: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证:设
AB
=
DC
= a ,
AD
=
BC
= b
∵ABCD为菱形 ∴|a| = |b|
2 22
D
A
a
2
C
b
B

AC
?
BD
= (b + a)(b ? a) = b? a = |b|? |a| = 0

AC
?
BD

7.如图,AD、BE、CF是△ABC的三条高,
求证:AD、BE、CF相交于一点。
证:设BE、CF交于一点H,
AB
= a,
AC
= b,
AH
= h,
A
E

BH
= h

BH

a ,
CH
= h
AB

b ,
BC
= b
B
F
a
H
C
AC
,
CH
D
(h?a)?b?0
?
?
?(h?a)?b?(h ?b)?a?h?(b?a)?0

(h?a)?a?0
?
BC

AH
又∵点D在AH的延长线上,∴AD、BE、CF相交于一点
五十一、
作业:《导学
?
创新》 §5.6

第二十六教时
教材:复习五——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移
目的:让学生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理 解更深刻,尤其在两个非零向量垂直与平
行的充要条件的平行上更熟练。
过程:
五十二、 复习:设向量a = (x
1
,y
1
),b = (x
2
,y
2
),
1.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
?
b = x
1
x
2
+ y
1
y
2

2.关于距离公式
3.
ab a∥b

存在唯一λ R ? x
1
x
2
+ y
1
y
2
= 0
a
?
b = 0 ? x
1
x
2
+ y
1
y
2
= 0


使a =λb成立
五十三、
例题:

48. 已知|a| = 3,b = (1,2),且a∥b,求a的坐标。
解:设a = (x,y) ∵|a| = 3 ∴
x
2
?y
2
?3
…①


又:∵a∥b ∴1
?
y
?
x?
?
?
解之:
?
?
y?
?
?
2
?
x = 0 …②
?
3535
x??
?
5

?
5

?
65
?
y??
65
?
55
?
即:a = (
35653565
,,?
) 或a = (
?
)
5555
49. 设p = (2,7),q = (x,3),求x的取值范围使得:
①p与q的夹角为钝角 ②p与q的夹角为锐角。
解:①p与q的夹角为钝角
∞,
p
?
q<02x21<0
x?
21
即x
2
(
21
)
2
p
?
q>02x21>0
D
②p与q的夹角为锐角
(
x?
21
即x
2
C
21
,+∞)
2
50. 求证: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证:设B(b
1
,0),D(d
1
,d
2
),

AB
= (b
1
,0),
AD
= (d
1
,d
2
)
O
(A)
B
于是
AC
=
AB
+
AD
= (b
1
,0) + (d
1
,d
2
) = (b
1
+d
1
,d
2
)
BD
=
ADAB
= (d
1
b
1
,d
2
)

AC
?
BD
= (b
1
+d
1
)(d
1

= |
AD
|
2

AC
BD

b
1
) + d
2
d
2
= (d
1
2
+ d
2
2
) b
1
2

b
1
2
= b
1
2

D
F
b
1
2
= |
AB
|
2
b
1
2
= 0
1

C
51. 如图:ABCD是正方形,M是BC的中点,
将正方形折起使点A与M重合,设折痕为EF,
M
若正方形面积为64,求△AEM的面积。
N
解: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
O
(A)
B
E
显然EF是AM的中垂线,
∴N是AM的中点,又正方形边长为8 ∴M(8,4), N(4,2)
设点E(e,0),则
AM
=(8,4),
AN
=( 4,2),
AE
=(e,0),
EN
=(4

AM
EN
得:
AM
?
EN
= 0 即:(8,4)
?
(4
e,2),
e,2) = 0


11
解之:e = 5 即|
AE
| = 5 ∴S

AEM
=|
AE
||
BM
| =×5×4 = 10
22
52. 求证:cos() = coscos + sinsin
证:设、终边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分别为a、b,夹角为,
则 = 2k± (kZ)
∵a = (|a|cos, |a|sin) b = (|b|cos, |b|sin)
∴a
?
b = |a|cos
?
|b|cos + |a|sin
?
|b|sin =|a||b|(coscos +
sinsin)
又:∴a
?
b = |a||b|cos = |a||b|cos[2k±()] = |a||b|cos (
)
∴|a||b|(coscos + sinsin) = |a||b|cos ()
∵a 0 , b 0 ∴cos() = coscos + sinsin

53. 将点A(3,2)平移到点P(2,4),按此方式,若点B平移后的 坐标
为(5,1),试求点B的坐标。
解:依题意:平移向量a =
AP
= (5,6),
?
?5?x?5
?
x??10设B的坐标为(x,y),由平移公式:
?

?
?
1?y?6y?7
??
即点B坐标为(10,7)
54. 将函数 y = 2x
2
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平移可得到 y = 2x
2
4x + 3的
图象?
解:y = 2x
2
4x + 3 = 2(x 1)
2
+1
即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即按a = (1,1)的方向平移即得的图象。
55. 已知函数 y = 2(x 2)
2
1的图象经过按a平移后使得抛物线
顶点在y轴上,且在x轴上截得的弦长为4,求平移后函数解析式 和a。
解:依题意:平移后的函数解析式为:y = 2x
2
+ n
平移前顶点为(2,1),平移后顶点为(0,n),
∴a = (02,n(1)) = (2,n+1)
在y = 2x
2
+ n中, 令y = 0,x =±
n

2
n
= 2,∴n = 8,
2
∵函数在x轴上截得的弦长为4 ∴
∴平移后的解析式为:y = 2x
2
+ 8,且a = (
五十四、
作业: 《导学
?
创新》 §5.7 §5.8

2,9)。
第二十七教时
教材:复习六——解斜三角形
目的:巩固对正弦、余弦的掌握,并能较熟练地应用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


五十五、 复习:1两个定理 2两个定理能解决的问题
五十六、
例题:

56. 证明射影定理:a = bcosC + ccosB;b = acosC + ccosA;c = acosB +
bcosA
a
2
?b
2
?c
2
a
2
?c
2
?b
2
2a
2
?c??a
= 左边 证一:右边 =
b
2ab2ac2a
证二:右边 = 2RsinBcosC + 2RsinCcosB=2Rsin(B+C)=2RsinA= a = 左

其余两式同
57. 已知:在△ABC中,A=45,AB=
6
,BC=2,解此三角形。
6?
2
2
?
3

22
解一:
AB BCACABsinA
???sinC??
sinCsinAsinBBC
∴当
∴当
C = 60
C = 120
时,
时,
B = 75
B = 15

AC?
BCsinB
?3?1

sinA
BCsinB

AC??3?1

sinA
解二:设AC = b,由余弦定理:
4?b
2
?(6)
2
?26bcos45
?

即:
b
2
?23b?2?0
解得:
b?3?1

1
再由余弦定理:
cosC??

2
或15
C = 60或120, B = 75
tanAa
2
?
58. 在△ABC中,若,判断△ABC的形状。 < br>tanB
b
2
解一:由正弦定理
n

sAciBos n
2
Asic
? 即:
sBciAo
s
n
2
A
s
i
c
nosAsinB
??s2A?is2Bn

i
sBsinA
n
o
∴2A = 2B 或 2A = 180 2B 即:A= B 或 A + B = 90
∴△ABC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aa2
?c
2
?b
2
?
sinAcosBa
2a
2
2R2ac
??
2
?
2
解二: 由题设 :
cosAsinB
b
2
b?c
2
?a
2
bb
?
2bc2R

化简:b
2
(a
2
+ c
2
b
2
) = a
2
(b
2
+ c
2
a
2
) ∴(a
2
b
2
)(a
2
+ b
2

c
2
)=0
∴a = b或 a
2
+ b
2
= c
2
∴△ABC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C
50
D
A
15
100


45
B


59. 如图:在斜度一定的山坡上的一点A测得
山顶上一建筑物顶端C对于山坡的斜度为
15,向山顶前进100m后,又从点B测得
斜度为45,假设建筑物高50m,
求此山对于地平面的斜度。
解:在△ABC中,AB = 100m , CAB = 15, ACB = 4515
= 30
100BC
由正弦定理: ∴BC = 200sin15
?
sin30
?
sin15
?
在△DBC中,CD = 50m , CBD = 45, CDB = 90 +
50200sin15
?< br>由正弦定理:
?
?
sin45sin(90
?
?
?< br>)
cos =
3?1

A
D
B

=
42.94
60. 一块直径为30cm的圆形铁板,已经截去直径分
别为20cm,10cm的圆形铁板各一块,现要求
在所剩余的铁板中,再截出同样大小的铁板两块,
问:这两块铁板的半径最大有多少cm?
解:设所求最大圆的半径为x,
C
15
2
?(10?x)2
?(5?x)
2
30?x
?
则在△ABC中:
cos ??

2?15?(10?x)30?3x
(10?x)
2
?52
?(15?x)
2
5x?10
?
又在△ACD中:
c os??

2?(10?x)?5x?10

30?x5x?1030
??7x
2
?40x?300?0?x
1
?,x
2
??1 0(舍去 )

30?3xx?107
61. 某船在海上航行中不幸遇险,并发出呼 救信号,我海上救生艇在A
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船的方位角为45,与之相距10 nmail的C
处,还测得该船正沿方位角105的方向以每小时9 nmail的速度向一
小岛靠近,我海上救生艇立即以每小时21 nmail的速度前往营救,试
求出该海上救生艇的航向及与呼救船相遇所需时间。
解:设所需时间为t小时,
C
105
在点B处相遇(如图)

B
在△ABC中,ACB = 120,
45
A
AC = 100, AB = 21t, BC = 9t
222
由余弦定理:(21t) = 10 + (9t) 2×10×9t×cos120
25
整理得:36t
2
9t 10 = 0 解得:
t
1
?,t
2
??
(舍去)
312
由正弦定理:


23
(9?)?
ABBC
32
?33

??sin?CAB?
2
14
sin120
?< br>sin?CAB
21?
3
∴CAB = 2147’
62. 在湖面上高h处,测得云彩仰角为,而湖中云彩影的俯角为
求云彩高。
C
解:C、C’关于点B对称,设云高CE = x,

五十七、
则CD = x h,C’D = x + h,
A

D
在Rt△ACD中,
AD?
CDx?h

tan?
?
tan?

B
E
在Rt△AC ’D中,
AD?
C'D
tan?
?
x?h
tan?

x?hx?htan??tan?
C'

tan?
?
tan?
解得:
x?h?
t an??tan?
?h?
sin(???)
sin(???)

作业: 《导学
?
创新》 §5.9 §5.10

高中数学旋转知识点-高中数学书序言


高中数学全视频下载-高中数学复杂方程式


高中数学多元课堂模式的应用-1)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高中数学必修四专题强化训练-山东省高中数学教材几本书


高中数学老师如何上课-高中数学数学与测试


高中数学空间向量是哪本书-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极限哪一册-高中数学导数原函数找不到


高中数学引入向量的好处-上海市高中数学平面向量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平面向量》全部教案汇编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