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总结(精编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21 05:31
tags:苏教版高中数学

男朋友高中数学老师-高中数学巧妙

2020年9月21日发(作者:严参)


.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追人









要串





















整理范本


.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
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 br>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
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
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
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
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
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
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3个系列:

选修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
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选修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
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概率,统计案例。

选修系列4:由4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
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
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 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
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
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
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
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 :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
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
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 与性
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
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 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
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
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 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
置关系、线性规划、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
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轨迹问题、圆锥曲线 的应用
⑼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
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
棱 锥、球、空间向量
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
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
抽样、正态分布
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整理范本


.




必修1数学
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
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
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 性、无
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
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
N
*

N
?
,整数 集合:
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
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1)定 义法:设
x
1
、x
2
?[a,b],x
1
?x2
那么
f(x
1
)?f(x
2
)?0?f(x)在[ a,b]
上是增函数;
f(x
1
)?f(x
2
)?0?f (x)在[a,b]
上是减函数.
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格式:解 :设
x
1
,x
2
?
?
a,b
?

x
1
?x
2
,则:
f
?
x
1?
?f
?
x
2
?
=…
(2)导数法:设函 数
y?f(x)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f
?
(x)?0,则
f(x)
为增函数;

f
?
(x)?0
,则
f(x)
为减函数.
§1.3.2、奇偶性
1、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
f
?
x
?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Z
,有理数集合:
Q
,实数集合:
R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区间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 br>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
合B的子集。记作
A?B
.
2、 如果集合
A?B
,但存在元素
x?B
,且
x?A
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
.并规定:
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如果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
2
个子
集,
2
?
1
个真子集.
n
x
,都有
f
?
?x
?
?f
?
x
?
,那么就称函数
f
?
x
?

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2、 一般 地,如果对于函数
f
?
x
?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
,都有
f
?
?x
?
??f
?
x
?
,那么就称函数
f
?
x
?

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 称.
知识链接:函数与导数
1、函数
y?f(x)
在点
x
0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 br>函数
y?f(x)
在点
x
0
处的导数是曲线
y?f( x)

n
P(x
0
,f(x
0
))
处的切 线的斜率
f
?
(x
0
)
,相应的切线方
程是
y?y
0
?f
?
(
x
0
)(
x?x0
)
.
2、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

C
? 0
;②
(x)?nx
'
n'n?1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
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
A?B
.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
组成的集合 ,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
A?B
.
3、全集、补集?
C
UA?
{
x
|
x?U
,
且x?U
}

§1.2.1、函数的概念
1、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
关系
f
,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
x
,在集

f:A? B
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
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
f
?
x
?
和它对应,那么就
作:
y?f
?
x
?
, x?A
.
2、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

'

(sinx)
?
cosx
; ④
(cosx)??sinx


(
a
)?
a
ln
a
; ⑥
(e)?e

x'xx'x

(log
a
x )?
'
'
1
1
'
;⑧
(lnx)?

x
xlna
''
3、导数的运算法则
(1)
(u?v)?u?v
.
(2)
(uv)?uv?uv
.
'''
u
'
u
'
v?uv
'
(v?0)
.
(3)
()?
vv
2
整理范本


.
4、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复合函数
y?f(g(x))
的导数和函数
y?f(u),u?g(x)
的导数间的关系为
y
x
?
?y
u
?
?u
x
?


y

x
的导数等于
y

u
的导数与
u

x
的导 数的
乘积.
解题步骤:分层—层层求导—作积还原.



5、函数的极值
(1)极值定义:
极值是在
x
0
附 近所有的点,都有
f(x)

f(x
0
)

f
(
x
0
)
是函数
f(x)
的极大值;
极值是在
x
0
附近所有的点,都有
f(x)
f(x
0
)


f
(
x
0
)
是函数
f(x)
的极小值.
(2)判别方法:
①如果在
x
0
附近的左侧
f
'
(x)
>0,右侧
f
'
(x)
<0,
那么
f
(
x
0
)
是极大值;
②如果在
x
0
附近的左侧
f(x)
<0,右侧
f(x)
>0,
那么
f
(
x
0
)
是极小值.
6、求函数的最值
(1)求
y?f(x)

(a,b)
内的极值(极大或者极小值)
(2)将
y?f(x)
的各极值点与
f(a),f(b)
比较,其中
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极小值。
注:极值是在局部对函数值进行比较(局部性质);最值是在整体区间上对函数值进行比较(整体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 一般地,如果
x
?
a
,那么
x
叫做
a

n
次方根。
n
''
?
a?0,m,n?N

a
?n
*
,m?1

?
?
1
?
n?
0
?

n
a
r?s
4、 运算性质:

aa
?
a
rs
?
a
?0,
r
,
s
?Q
?


a
r
??
s
?
a
rs
?
a
?0,
r
,
s
?
Q?

rr

?
ab
?
?
ab
?
a
?0,
b
?0,
r
?
Q
?
.
r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记住图象:
y?a
?
a?0,a?1
?

x





2、性质:




y
y=a
x
01
ox
a>1
a?1

0?a?1

1
1
-4-2
0
-1

-4-2
0
-1


(1)定义域:R

(2)值域:(0,+∞)

(3)过定点(0,1),即x=0时,y=1
(4)在 R上是增函数 (4)在R上是减函数
(5)
x?
0,
a?
1
;
x
x?0,0?a?1

x
(5)
x?
0,0
?a?
1
;
x
x?0,a?1

x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x
1、指数与对数互化式:
a?N?x?
log
a
N

2、对数恒等式:
a
log
a
N
?N
.
3、基本性质:
log
a
1?0

log
a
a?1
.
4、运算性质:当
a?0,a?1,M?0,N?0
时:
⑴< br>log
a
?
MN
?
?log
a
M
? log
a
N


log
a
?
其中
n?1,n?N
?
.
2、 当
n
为奇数时,
n
a
n
?
a


n
为偶数时,
a
?
a
.
n
n
3、 我们规定:

a
n
m
?
M
?
N
?
?
?log
a
M
? log
a
N

?
?
m
a
n

整理范本
n

log
a
M
?
n
log
a
M
.


.
5、换底公式:
log
a
b?
log
c
b

log
c
a

?
函数
y?f
?
x
?
有零点.
2、 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
y?f
?
x
?
在区间
?
a,b
?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
的一条曲线,并且有
f
?
a
?
?f
?
b
?
?0
,那么函数
?
a?0,a?1,c?0,c?1,b?0
?
.
6、重要公式:
log
a
n
b?
m
m
log
a
b

n
7、倒数关系:
log
a
b?
1
?
a? 0,a?1,b?0,b?1
?
.
log
b
a
y?f?
x
?
在区间
?
a,b
?
内有零点,即存在< br>c?
?
a,b
?

使得
f
?
c?
?0
,这个
c
也就是方程
f
?
x
?
?0
的根.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掌握二分法.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
1、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先画散点图,再用适当的函
数拟合,最后检验.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1、记住图象:
y?log
a
x
?
a?0,a?1
?






2、性质:




-1
2.5
1.5
y
y=log
a
x
0o
1
a>1
x
必修2数学
知识点
0?a?1

2.5
1.5
a?1

1
0
1
0.50.5
-0.5
1
-1
0
-0.5
1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常见的 旋转体有:
圆柱、圆锥、圆台、球。


⑵棱柱: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
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
成的多面体 叫做棱柱。

-1
-1
-1.5
-1.5
-2
-2.5

-2
-2.5

(1)定义域:(0,+∞)

(2)值域:R
,即x=1时,y=0

(3)过定点(1,0)
(5)
x?1,log
a
x?0

0?x?1,log
a
x?0

0?x?1,log
a
x?0

§2.3、幂函数
1、几种幂函数的图象:
(4)在 (0,+∞)上是增函数
(5)
x?1,log
a
x?0

(4)在(0,+∞)上是减函数
⑶棱台:
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 底面与
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
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 射下的投影叫
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⑴圆柱侧面积;
S
侧面
?2
?
?r?l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方程
f
?
x
?
?0
有实根
< br>?
函数
y?f
?
x
?
的图象与
x
轴 有交点

⑵圆锥侧面积:
S
侧面
?
?
?r?l





整理范本


.
⑶圆台侧面积:S
侧面
?
?
?r?l?
?
?R?l

⑷体积公式:
1、倾斜角与斜率:
k?tan
?
?
2、直线方程:
⑴点 斜式:
y?y
0
?k
?
x?x
0
?

⑵斜截式:
y?kx?b

⑶两点式:
y
2
?y
1

x
2
? x
1
V
柱体
?S?h

V
锥体
?
1
S?h

3
V
台体
1
?S

?S

?S

?S

h

3
??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4
S

?4
?
R
2
,V

?
?
R
3
.
3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
直线在此平面内。
y?y
1
y
2
?y
1
?

x?x
1
x
2
?x
1
⑷截距式:
xy
??
1

ab
2、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br>3、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
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 直线。
⑸一般式:
Ax?By?C?0


3、对于直线: 4、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定理:
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
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l
1
:y?k
1
x?b
1
,l
2
:y ?k
2
x?b
2
有:
6、线线位置关系:
平行、相交、异面。
7、线面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平行、直
线和平面相交。
?
k
1
?k
2

l
1
l
2
?
?

b?b
2
?
1

l
1< br>和
l
2
相交
?k
1
?k
2

8、面面位置关系:
平行、相交。
9、线面平行:
⑴判定:
平面 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
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简称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⑵性质: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
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 直线平行(简称线面平行,则
线线平行)。
?
k
1
?k
2

l
1

l
2
重合
?
?

b?b
2
?
1

l
1
?l
2
?k
1
k
2
??
1
.
4、对于直线: 10、面面平行:
⑴判定: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则这两个 平面平行(简称线面平行,则面面平行)。
l
1
:A
1
x?B1
y?C
1
?0,
l
2
:A
2
x?B
2
y?C
2
?0

l
1
l
2?
?
有:
⑵性质: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简称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11、线面垂直:
⑴定义:
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简称线线垂 直,则线面垂直)。
?
A
1
B
2
?A
2
B
1

?
B
1
C
2
?B
2C
1

l
1

l
2
相交
?A
1
B
2
?A
2
B
1

⑶性质: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12、面面垂直:
⑴定义:
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
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 br>A
1
B
2
?A
2
B
1

l
1

l
2
重合
?
?

BC?B C
21
?
12

l
1
?l
2
?A
1
A
2
?B
1
B
2
?
0
.

5、两点间距离公式:
⑵判定:
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 ,则这两个
平面垂直(简称线面垂直,则面面垂直)。
⑶性质: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
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简称面面垂直,则线面垂直)。
P1
P
2
?
?
x
2
?x
1
?< br>2
?
?
y
2
?y
1
?
2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6、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整理范本


.
d?
Ax
0
?By
0
?CA?B
22
3、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
⑴顺序结构示意图:



(图 1)

⑵条件结构示意图:
①IF-THEN- ELSE格式:






语句n+1
语句n
7、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
当型循环结构

?
直到型循环结构
l
1

Ax?By?C
1
?0< br>与
l
2

Ax?By?C
2
?0
平行则d?
C
1
?C
2
A?B
22

第四章:圆与方程
1、圆的方程:
2
⑴标准方程:
?
x ?a
?
?
?
y?b
?
?r

22
其中圆心为
(a,b)
,半径为
r
.
⑵一般方程:
x?y?Dx?Ey?F?
0
.
22

满足条件?

语句1

其中圆心为
(
?
D
22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
E
半径为
r?
)

1
2
D< br>2
?E
2
?4F
.
语句2

22
直线
Ax?By?C?0
与圆
(x?a)?(y?b)?r
2

(图2)
②IF-THEN格式:









满足条件?

语句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d?r?相离???0
;
d?r?相切???0
;
d?r?相交???0
.
弦长公式:
l?2r?d

22
?1?k
2
(x< br>1
?x
2
)
2
?4x
1
x
2

3、两圆位置关系:
d?O
1
O
2

⑴外离:
d?R?r

⑵外切:
d?R?r

⑶相交:
R?r?d?R?r

⑷内切:
d?R?r

⑸内含:
d?R?r
.
3、空间中两点间距离公式:
(图3)
⑶循环结构示意图:
①当型(WHILE型)循环结构示意图:







循环体

满足条件?


P
1
P
2
?
?
x
2
?x
1
?
2
?
?
y
2
?y< br>1
?
2
?
?
z
2
?z
1
?
2

必修3数学
知识点
(图4)
②直到型(UNTIL型)循环结构示意图:






第一章:算法
1、算法三种语言:
自然语言、流程图、程序语言;
2、流程图中的图框:
起止框、输入输出框、处理框、判断框、流程线等
规范表示方法;
循环体


满足条件?

整理范本


.

(图5)

4、基本算法语句:
①输入语句的一般格式:INPUT“提示内容”;变量
②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PRINT“提示内容”;表达式
③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变量=表达式
(“=”有时也用“←”).
④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有两种:
IF—THEN—ELSE语句的一般格式为:

IF 条件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图2)

END IF


IF—THEN语句的一般格式为:


IF 条件 THEN

语句

END IF
(图3)


⑤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是两种:
当型循环(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

WHILE 条件

循环体

(图
4)

WEND


直到型循环(UNTIL)语句的一般格式:


DO

循环体

LOOP UNTIL 条件

(图
5)




⑹算法案例:
①辗转相除法—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而得到
利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ⅰ):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 br>S
0

一个余数
R
0

ⅱ):若
R
0
=0,则n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
R
0
≠0,则用除数n除 以余数
R
0
得到一个商
S
1
和一个余

R
1

ⅲ):若
R
1
=0,则
R
1
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
R
1
≠0,则用除数
R
0
除以 余数
R
1
得到一个商
S
2
和一个余

R< br>2
;……
依次计算直至
R
n
=0,此时所得到的
R
n?1
即为所求
的最大公约数。
②更相减损术—结果是以减数与差相等而得到
利用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ⅰ):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
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
ⅱ):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
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 操作,直
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
最大公约数。
③进位制
十进制数化为k进制数—除k取余法
k进制数化为十进制数
第二章:统计
1、抽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个数较少)
②系统抽样(总体个数较多)
③分层抽样(总体中差异明显)
注意:在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出n个个体组成样本,
n
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概率)均为。
N
2、总体分布的估计:
⑴一表二图:
①频率分布表——数据详实
②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布直观
③频率分布折线图——便于观察总体分布趋势
注: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为1。
⑵茎叶图:
①茎叶图适用于数据较少的情况,从中便于看出数据
的分布,以及中位数、众位数等。
②个位数为叶,十位数为茎,右侧数据按照从小到大
书写,相同的数据重复写。
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平均数:
x?
x
1
?x
2
?x
3
???x
n

n
取值为
x< br>1
,x
2
,?,x
n
的频率分别为
p
1,p
2
,?,p
n
,则其
平均数为
x
1
p
1
?x
2
p
2
???x
n
p
n

注意:频率分布表计算平均数要取组中值。
⑵方差与标准差:一组样本数据< br>x
1
,x
2
,?,x
n

1
方差:
s
2
?
n
?
(x
i?1
n
2i
?x)

整理范本


.
标准差:
s?
1
n
?
(x
i?1
n
2
i
? x)

⑶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的概率,
等于事件A,B发生的概率的和,
即:
P(A?B)?P(A)?P(B)

⑷如果事件
A
1
,A
2
,?,A
n
彼此互斥,则有:
P(A
1< br>?A
2
???A
n
)?P(A
1
)?P(A
2
)???P(A
n
)

注:方差与标准差越小,说明样本数据越稳定。
平均数反映数据总体水平;方差与标准差反映数据的
稳定水平。
⑶线性回归方程
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
③线性回归方程:
y?bx?a
(最小二乘法)
n
?
x< br>i
y
i
?nxy
?
?
i?1
?
?< br>b?
n
2

2
?
x?nx
?
i?
i?1
?
?
?
a?y?bx
⑸对立事件:两个互斥事 件中必有一个要发生,则称
这两个事件为对立事件。
①事件
A
的对立事件记作
A

P(A)?P(A)?1,P(A)?1?P(A)

?
②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
件。
必修4数学
知识点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1、任意角
1、 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
2、 与角
?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
(x,y)

第三章:概率
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⑴事件: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用大写英文字母
表示;
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⑶随机事件A的概率:
P
(< br>A
)?
m
,0?P(A)?1
.
n
?
??
?
?
?2k
?
,k?Z
?
.
§1.1.2、弧度制
1、 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
的角.
2、
?
?
2、古典概型:
⑴基本事件: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基本结果;
⑵古典概型的特点:
①所有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⑶古典概型概率 计算公式:一次试验的等可能基本事
件共有n个,事件A包含了其中的m个基本事件,则
事件A 发生的概率
P(A)?
m
.
n
l
.
r
n
?
R
?
?
R
.
1803、弧长公式:
l?
n
?
R
2
1
?
l R
. 4、扇形面积公式:
S?
3602
§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 设
?
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
3、几何概型:
⑴几何概型的特点:
①所有的基本事件是无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⑵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
P(A)?
d的测度

D的测度
P
?
x,y
?
,那么:
sin
?
?y,cos< br>?
?x,tan
?
?
2、 设点
A
?
x,y
y

x
那么:(设
?为角
?
终边上任意一点,
r?x
2
?y
2


sin
?
?
其中测度根据题目确定,一般为线段、角度、面积、
体积等。
4、互斥事件:
⑴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称为互斥事件;
⑵如果事件
A
1
,A
2
,?,A
n
任意两个都是互 斥事件,则称
事件
A
1
,A
2
,?,A
n
彼此互斥。
x
y
xy
cot
?
?

co s
?
?

tan
?
?
,,
y
r< br>rx
3、
sin
?

cos
?

tan
?
在四个象限的符号和三角
函数线的画法.
y

正弦线:MP;
余弦线:OM;
P
T
O
M
A
x
整理范本


.
正切线:AT
5、 特殊角0°,30°,45°,60°,
90°,180°,270等的三角函数值.
0
?

?
6
sin
?
?
?
?
?
?sin
?
,

cos
?
?
?
?
?
??cos
?
,

?
?

4
?
3
?
2

2
?
3

3
?
4


3
?
2

2
?

tan
?
?
?
?
?
??tan
?
.
5、诱导公式五:

sin
?
























0








?
?
?
sin
?
?
?
?
?cos
?
,
?
2
?
?
c os
?
?
?
?
?sin
?
.
?
2
?
?
?

cos
?

tan
?

6、诱导公式六:
§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 平方关系:
sin
?
?
cos
?
?
1
.
22
sin
?
.
cos
?
3、 倒数关系:
tan
?
cot
?
?1

2、 商数关系:
tan
?
?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概括为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k?Z

1、 诱导公式一:
?
?
?
sin
?
?
?
?< br>?cos
?
,
?
2
?


?
??
cos
?
?
?
?
??sin
?
.
?
2
?
§1.4.1、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记住正弦、余弦函数图象:

y
y=sinx

?
3
?
7
?
-5
?
-
1

2
22
2
o
?
?
4
?
x
-2
?
-3
?
-
?
2
?
5
?3< br>?

-4
?
-7
?
-3
?
-122
2
2

y

y=cosx
?
3
?
7
?
-5
?

1
-
-
?
2
3
?
2
-3
?
2
?
2

-7
?
o
?
4
?
x
-2
?
-3
?
2
?5
?
- 4
?
-1
2

2
2
2
2、能够对照图象讲 出正弦、余弦函数的相关性质:定
义域、值域、最大最小值、对称轴、对称中心、
奇偶性、单调 性、周期性.
3、会用五点法作图.
sin
?
?
?2k
?
?
?sin
?
,
cos
?
?
?2k?
?
?cos
?
,
(其中:
k?Z

tan
?
?
?2k
?
?
?tan
?
.< br>2、 诱导公式二:
sin
?
?
?
?
?
? ?sin
?
,

cos
?
?
?
?< br>?
??cos
?
,

tan
?
?
?
?
?
?tan
?
.
3、诱导公式三:
sin
?
?
?
?
??sin
?
,

cos
?
?
?
?
?cos
?
,

y?sinx

x?[0,2
?
]
上的五个关键点为: < br>tan
?
?
?
?
??tan
?
.
4 、诱导公式四:

§1.4.3、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记住正切 函数的图象:
y
?
3
?
(0,0)(,,1)(,
?
,0)(,,-1)(,2
?
,0).
22



2、记住余切函数的图象:
y
y=tanx
y=cotx
-
3
?
2
-
?
-
?
2
o
?
2
?
3
?
2
x
-
?
-
?
2
o
?
2
?
3
?
2
2
?
x

3、能够对照图象讲出正切函数的相关性质:定义域、值域、对称中心、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
整理范本


.

周期函数定义:对于函数
f
?
x
?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
x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 值时,都有
f
?
x?T
?
?f
?
x
?,那么函数
f
?
x
?
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 的周期.
图表归纳: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y?sinx

y?cosx

y?tanx


图象

定义域
值域
x?2k
?
?

R

[-1,1]
?
2
R

[-1,1]

{x|x?
?
2
?k
?
,k?Z}

R




,k?Z时,y
max
?1
最值
x?2k
?
?
?
2

,k?Z时,y
mi n
??1
x?2k
?
,k?Z时,y
max
?1
x ?2k
?
?
?
,k?Z时,y
min
??1

周期性
奇偶性
单调性
2
T?2
?


2
T?2
?


T?
?



(k
?
?
?
,k
?
??
)
上单调递增
22

[2k
?
?
?
,2k
?
?
?
]
上单调递增

[2k
?
?
?
,2k
?
]
上单调递增
k?Z


[2k
?
?
?
,2k
?
?
3
?
]
上单调递减

[2k
?,2k
?
?
?
]
上单调递减
22
对称性 < br>对称轴方程:
x?k
?
?
对称中心
(k
?
, 0)

?
2

对称轴方程:
x?k
?

对称中心
(
k
?
?
无对称轴
对称中心
(
k?Z

?
2
,0)

k
?
2
,0)

§1.5、函数
y?Asin?
?
x?
?
?
的图象
1、对于函数:

横坐标不变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
y?Asin
?
x?
?
?

y?Asin
?
?
x?
?
?

y?Asi n
?
?
x?
?
?
?B
?
A?0,
?
?0
?
有:振幅A,周

T?

纵坐标不变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
平移
|B|
个单位

(上加下减)
2
?
?
,初相
?
,相位
?
x?
?
,频率
f?
1
T
?
?
2< br>?
.
1
?
|

2、能够讲出函数
y?sinx
的图象与
y?Asin
?
?
x?
?
?
?B
的图象之间的平移伸缩变
换关系.
① 先平移后伸缩:
y?Asin
?
?
x?
?
?
?B


② 先伸缩后平移:
y?sinx

平移
|
?
|
个单位

y?sin
?
x?
?
?

y?sinx

横坐标不变
y?Asinx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
整理范本
(左加右减)


.

纵坐标不变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
平移
?
?
y?Asin
?x

6、
tan
?
?
?
?
?
?
tan
?
?tan
?
1?tan
?
tan
?
.
1
?
|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
sin2
?
?2sin
?
cos
?

变形:
sin
?
cos
?
?
1
s in2
?
.
2
2、
cos2
?
?cos
?
?sin
?

22
个单位

y?Asin
?
?
x?
?
?

(左加右减)
平移
|B|
个单位

(上加下减)
y?Asin
?
?
x?
?
?
?B

?2cos
2
?
?1

?1?2sin
2
?
.
变形如下:
2
?
?
1?cos2
?
?2cos
?
升幂公式:
?

2
?
?
1?cos2
?
? 2sin
?
3、三角函数的周期,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函数
y?sin(?
x?
?
)
,x∈R及函数
y?cos(
?
x ?
?
)

x∈R(A,
?
,
?
为常数,且 A≠0)的周期
T?
2
?
;函数
|
?
|
y ?tan(
?
x?
?
)

x?k
?
?且A≠0)的周期
T?
?
2
,k?Z
(A,ω,
?为常数,
?
.
|
?
|
对于
y?Asin(< br>?
x?
?
)

y?Acos(
?
x?
?
)

说,对称中心与零点相联系,对称轴与最值点联系.
求函数
y?Asin(
?
x?
?
)
图像的对称轴与对称中心,
只 需令
?
x?
?
?k
?
?
?
cos
2
?
?
1
(1?cos2
?
)
?
2
降幂公式:
?

2
1
?
sin
?
?(1 ?cos2
?
)
?2
3、
tan2
?
?
?
2
解出
x
即可.余弦函数可与正弦函数类比可得.
4、由图像确定三角函数的解析式
利用图像特征:
A?
(
k?Z< br>)

?
x?
?
?k
?
(k?Z)

4、
tan
?
?
2tan
?
.
2
1?tan
?
sin2
?
1?cos2
?

?< br>1?cos2
?
sin2
?
y
max
?y
m in
y?y
min

B?
max
.
22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1、 注意正切化弦、平方降次.
2、辅助角公式
?
要根据周期来求,
?
要用图像的关键点来求.
§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1、 要求熟悉课本例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记住15°的三角函数值:
?

cos
?

sin
?

?
12
y?asinx?bcosx?a
2
?b
2
sin(x?
?
)

(其中辅助角< br>?
所在象限由点
(a,b)
的象限决
定,
tan
?< br>?
b
).
a
tan
?

2?3


6?2
4

6?2
4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
sin
?
?
?
?
?
?sin
?
cos
?
?cos< br>?
sin
?

2、
sin
?
?
?< br>?
?
?sin
?
cos
?
?cos
?
sin
?

3、
cos
?
?
?
?
?
?cos
?
cos
?
?sin
?
sin
?

4、
cos
?
?
?
?
?
? cos
?
cos
?
?sin
?
sin
?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1、向量的物理背景与概念
1、 了解四种常见向量:力、位移、速度、加速度.
2、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1.2、向量的几何表示
1、 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有向线段包含三
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2、 向量AB
的大小,也就是向量
AB
的长度(或称模),
uuur
记作
AB
;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长度等
于1个单位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3、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共
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2.1.3、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
1、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整理范本
tan
?
?tan
?
5、
tan
?
?
?
?
?
?
1?tan
?
tan?
.


.
§2.2.1、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1、 三角形加法法则和平行四边形加法法则.






2、
a?b

a?b
.
§2.2.2、向量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1、 与
a
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
a
的相反向量.
2、 三角形减法法则和平行四边形减法法则.






§2.2.3、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1、 规定:实数
?
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
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
?
a
,它 的长度和方向
规定如下:

?
a?
?
a
,
⑵当
?
?0
时,
?
a
的方向与
a
的方向相同;当

a?b ?
?
x
1
?x
2
,y
1
?y
2< br>?


a?b?
?
x
1
?x
2< br>,y
1
?y
2
?


?
a??
?
x
1
,
?
y
1
?
, < br>⑷
ab?x
1
y
2
?x
2
y
1.
2、 设
A
?
x
1
,y
1
?,B
?
x
2
,y
2
?
,则:

AB?
?
x
2
?x
1
,y
2
?y
1
?
.
§2.3.4、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1、设
A
?
x
1
,y
1
?
,B
?
x2
,y
2
?
,C
?
x
3
,y
3
?
,则
?
⑵△ABC的重心坐标为
?
⑴线段AB中点坐标为
1、
a?b?abcos
?
.
x
1
?x
2
2
y
2

,
y
1
?
2
?
x
1
?x
2
?x< br>3
3
,
y
1
?y
3
2
?y
3
.
?
§2.4.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
2、
a

b
方向上的投影为:
acos
?
.
3、
a?a
.
4、
a?
2
2
a
.
2
5、
a?b?a?b?0
.
§2.4.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
1、 设
a?
?
x
1
,y
1
?
, b?
?
x
2
,y
2
?
,则:

a?b?x
1
x
2
?y
1
y
2


a?
?
?0
时,
?
a
的方向与
a
的方向相反.
2、 平面向量共线定理:向量
aa?0

b
共线,当
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
?
,使
b?
?
a
.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
e
1,e
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
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任一向量
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1
,
?
2
,使a?
?
1
e
1
?
?
2
e
2< br>.
§2.3.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1、
a?xi?yj?
?
x,y
?
.
§2.3.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 设
a?
?
x
1
,y
1
?
,b?
?
x
2
,y
2< br>?
,则:
??
x
1
2
?y
1
2

rrrr

a?b?a?b?0?x
1
x
2
?y
1
y
2
?0

rrrr

ab?a?
?
b? x
1
y
2
?x
2
y
1
?0

2、 设
A
?
x
1
,y
1
?
,B
?
x
2
,y
2
?
,则:
AB?
?
x
2
?x
1
?
2
?
?
y
2
?y
1
?
2
x
1
x
2
?y< br>1
y
2
.
3、 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rr
a?b

cos
?
?
rr
?
ab
整理范本
x?y ?x
2
?y
2
2
1
2
1
22


.
4、点的平移公式
平移前的点为
P(x,y)
(原坐标),平移后的对应点
2、 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⑴线线平行
uuur
???

P(x,y)
(新坐标),平移向量为
PP
?
?(h,k)

rr
b
,则要证明
l
1

设直线
l< br>1
,l
2
的方向向量分别是
a、
?
x
??x?h

?

?
y?y?k.
?
r
函数
y?f(x)
的图像按向量
a?(h,k)
平移后的
图像的解析 式为
y?k?f(x?h).

§2.5.1、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2.5.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

知识链接:空间向量
空间向量 的许多知识可由平面向量的知识类比而得.
下面对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证明,求值的应用进行
总结归纳.
1、
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⑴.直线的方向向量:
rr
rr
l
2
,只需证明
a

b
,即
a?kb(k?R)
.
即:两直线平行或重合
⑵线面平行
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共线。
r
①(法一)设直线
l
的方向向量是a
,平面
?
的法向
rrrrr
?
量是
u
,则要证明
l
∥,只需证明
a?u
,即
a?u?0
.
即: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的方向向量与该平面
的法向量垂直且直线在平面外
②(法二 )要证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也可
以在平面内找一个向量与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
向 量即可.
⑶面面平行
r
r
若平面
?
的法向量为
u
,平面
?
的法向量为
v
,要
r
r
rr< br>证
?

?
,只需证
u

v
,即证< br>u?
?
v
.
即:两平面平行或重合两平面的法向量共线。
uuur
若A、B是直线
l
上的任意两点,则
AB
为直 线
l

uuur
一个方向向量;与
AB
平行的任意非零向量 也是直线
l
的方向向量.
⑵.平面的法向量:
3、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的垂直关系
⑴线线垂直
r
若向量
n
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
?
,则称这个向量
rrr
垂直于平面
?
,记作
n?
?
,如果
n?
?
,那么向量
n
叫做平面
?
的法向量.
⑶.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待定系数法):
①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rr
b
,则要证明
设直线
l
1
,l
2
的方向向量分别是
a、
rrrr
l
1
?l
2
,只需证明
a?b
,即
a?b?0
.
即:两直线垂直
⑵线面垂直
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
r
②设平面
?
的法向量为
n?(x,y,z)

③求出平面内两个不共线向量的坐标
r
①(法一)设直线
l
的方向向量是a
,平面
?
的法向
rrrrr
量是
u
,则要证 明
l?
?
,只需证明
a

u
,即
a??
u
.
rur
a?(a
1
,a
2
, a
3
),b?(b
1
,b
2
,b
3
)
rr
?
?
n?a?0
④根据法向量定义建立方程组
?
rr
.
?
?
n?b?0
(如图)



r
②(法二)设直线
l
的方向向量是
a
,平面< br>?
内的两
rur
uruur
?
?
a?m?0
n
,若
?
rr
,则l?
?
.

个相交向量 分别为
m

?
?
a?n?0
⑤解方程组,取其中一组解,即 得平面
?
的法向量.
即:直线与平面垂直
法向量共线
直线的方向 向量与平面的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内两条不共线

直线的方向向量都垂直。
整理范本


.
⑶面面垂直
r
r
若平 面
?
的法向量为
u
,平面
?
的法向量为
v
,要
rrrr

?
?
?
,只需证
u?v
, 即证
u?v?0
.
即:两平面垂直两平面的法向量垂直。
?
或其补角
?
?
?
.

根据具体图形确定
?
是锐角或是钝角:
4、利用向量求空间角
⑴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已知
a,b
为两异面直线,A,C与B,D分别是< br>a,b

的任意两点,
a,b
所成的角为
?
urr
m?n
◆如果
?
是锐角,则
cos
?
?
cos
?
?
urr

mn
urr
m?n

?
?
arccos
urr

mn
urr
m?n
◆ 如果
?
是钝角,则
cos< br>?
??cos
?
??
urr

mn
urr
?
m?n
?

?
?
arccos
?
?
urr
?
.
?
mn
?
??
5、利用法向量求空间距离
⑴点Q到直线
l
距离
uuuruuur
AC?BD

cos
?
?
uuuruuur
.

ACBD
⑵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
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 br>r
②求法:设直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a
,平面
?
的法向量
rrr

u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

a

u
的夹角为
?


?

?
的余角或
?
的补角
的余角.即有:
若Q为直线
l
外的一点,
P
在直线< br>l
上,
a
为直线
l

r
r
r
uuu
方向向量,
b
=
PQ
,则点Q到直线
l
距 离为
1
r
r
2
r
r
2
h?
r
(|a||b|)?(a?b)

|a|
⑵点A到平面
?
的距离
若点
P
为平面?
外一点,点
M
为平面
?
内任一点,
rr
a ?u
sin
?
?cos
?
?
r
.

au
r
平面
?
的法向量为
n
,则P到平面
?的距离就等于
r
uuur
MP
在法向量
n
方向上的投影 的绝对值.
uuurruuuur

d?MPcosn,MP

ruuur
uuur
n?MP

?MP?
ruuur

nMP
ruuur
n?MP

?
r
n
⑶直线
a
与平面
?
之间的距离
⑶求二面角
①定义: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的每一部分叫做半 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
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
角的棱,每个 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指在二面角
?
?l?
?< br>的棱上
任取一点O,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射线
AO?l,BO?l
,则
?AOB
为二面角
?
?l?
?
的平
面角.
如图:



A
B
O
l
B
②求法:设二面角
?
?l?
?
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
O
A
当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各点到平
面的距离相等。由此可知,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可转化
为求直线上任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即转化为点面距离。

urrurr
n
,再设
m、n
的夹角为
?
,二面角
分别为
m

urr
n
的夹角
?
?l??
的平面角为
?
,则二面角
?

m、

ruuur
n?MP

d?
r
.

n
整理范本


.
⑷两平行平面
?
,
?
之间的距离
利用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将两平行平
面间的距离转化为求点面距离。
?a?2RsinA,b?2RsinB,c?2RsinC;

?sinA?
ruuur
n?MP

d?
r
.

n
abc
,sinB?,sinC?;

2R2R2R
?a:b:c?sinA:sinB:sinC.

⑸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
元素。

2、余弦定理:
r
设向量
n
与两异面直线
a,b
都垂直,
M? a,P?b,
r
uuur
则两异面直线
a,b
间的距离
d< br>就是
MP
在向量
n
方向
上投影的绝对值。
ruuur
n?MP

d?
r
.

n
?
a
2
?b
2
?c
2
?2bccosA,
?
222
?
b?a?c?2accosB,

?
c
2
?a
2
?b
2
?2abcosC.
?
?
b
2
?c
2
?a
2
,
?
cosA ?
2bc
?
a
2
?c
2
?b
2
?
,

?
cosB?
2ac
?
?
a
2
?b
2
?c
2
.
?
cosC?
2ab< br>?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它元素。
6、三余弦定理
设AC是平面
?
内的任一条直线,AD是
?
的一
条斜线AB在
?
内的射影,且BD⊥AD,垂足为D.设
AB与
?
(AD)所成的角为
?
1
, AD与AC所成的角为
?
2
, AB与AC所成的角为
?
.则
cos
?
?cos
?
1
cos
?
2
.

B


A
?
?
1
?
2
?
做题中两个定理经常结合使用.
D
C
3、三角形面积公式:

7、 面积射影定理
S
?ABC
?
111
ab sinC?bcsinA?acsinB

222
已知平面
?
内一个 多边形的面积为
SS

,它在
平面
?
内的射影图形的面积为
S
?
?
S

?
,平面
?
与平
?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锐二面角
?
,则
??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中,有
S
'
S


cos
?
?=.

SS

8、一个结论
长度为
l
的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的射
A?B?C?
?
?C?
?
?(A?B)

C
?
A?B
???
?2C?2
?
?2(A?B)
.
222
5、一个常用结论:

?ABC
中,
a?b?sinA?sinB?A?B;
< br>若
sin2
A?
sin2
B
,
则A?B或A?B?< br>?
2
sinA?sinB?A?B
不成立。
影长分别为
l< br>1
、l
2
、l
3
,夹角分别为
?
1

?
2

?
3
,则有
在三角函数中,

l
2
?l
1
2
? l
2
2
?l
3
2
?cos
2
?
1
?cos
2
?
2
?cos
2
?
3
?1

.
特别注意,
?sin
2
?
1
?sin
2
?
2
?sin
2
?
3
?2.
(立体几何中长方体对角线长的公式是其特例).

第二章:数列
1、数列中
a
n

S
n
之间的关系:

必修5数学
知识点
第一章: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
,(n? 1)
?
S
1
a
n
?
?
注意通项能否合并。
S?S,(n?2).
n?1
?
n
2、等差数列:
⑴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
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
a
n

a
n?1
=d ,(n≥
2,n∈N),
整理范本
?
abc
???2R
.
sinAsinBsinC
(其中
R

?ABC
外接圆的半径)


.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等差中项:若三数
a、A、b
成等差数列
①若
m?n?p?q??
?
m,n,p,q?N
?
?
,则
a?b

?A?
2
⑶通项公式:
a
n
?a
1
?(n?1)d?a
m
?(n?m)d


a
n
?pn?q
(
p、q是常数).

⑷前
n
项和公式:
a
m
?a
n
?a
p
?a
q
; < br>②
a
k
,
a
k?m
,
a
k?2m< br>,?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
q
(下标成
k
等差数列,则对应的项 成等比数列)
③数列
?
?
a
n
?

?< br>为不等于零的常数)仍是公比为
q

等比数列;正项等比数列
?
a
n
?
;则
?
lga
n
?
是公差为n
?
n?1
?
n
?
a
1
?a
n
?
S
n
?na
1
?d?

22
⑸常用性质:
①若
m?n?p?q??
?
m,n,p ,q?N
?
?
,则
lgq
的等差数列;
1
④若< br>?
a
n
?
是等比数列,则
?
ca
n
?


??


?
a
n
2
?

?
a
n
?
2
1
r
q,q, ,q
r
.
是等比数列,公比依次是
a(r?Z)
?
n?
q
??
a
m
?a
n
?a
p
?a
q

②下标为等差数列的项
?
a
k
,
a
k?m
,
a
k?2m
,?
?
,仍组成
等差数列;
③数列
?
?
a
n
?
b
?
?
,b
为常数)仍为等差数列;
④若
{
a
n
}

{b
n
}
是等差数列,则
{ka
n
}

{ka
n
?pb
n
}

(< br>k

p
是非零常数)、
{a
p?nq
}(p,q?N )
、,…也成等
*
⑤单调性:
a
1
?0,q?1或a1
?0,0?q?1
?
?
a
n
?
为递增数列;
a
1
?0,0?q?1或a
1
?0,q?1?
?
a
n
?
为递减数列;
q?1?
?
a
n
?
为常数列;
q?0?
?
a
n
?
为摆动数列;
⑥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是常数列。
⑦若等比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
S
n
,则
S
k< br>、
S
2k
?S
k

差数列。
⑤单调性:
?
a
n
?
的公差为
d
,则:
ⅰ)
d?0?
?
a
n
?
为递增数列;
ⅱ)
d?0?
?
a
n
?
为递减数列;
ⅲ)
d?0?
?
a
n
?
为常数列;
⑥数 列{
a
n
}为等差数列
?a
n
?pn?q
(p,q 是常数)
⑦若等差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
S
n
,则
S
k

S
2k
?S
k

S
3k
?S
2k
… 是等比数列.
4、非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类型Ⅰ 观察法:已知数列前若干项,求该数列< br>的通项时,一般对所给的项观察分析,寻找规律,从
而根据规律写出此数列的一个通项。
的关系,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
a
n
可 用公式
类型Ⅱ 公式法:若已知数列的前
n
项和
S
n

a
n
S
3k
?S
2k… 是等差数列。
3、等比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
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
比数列。
G、b
成等比数 列
?G?ab,
⑵等比中项:若三数
a、
2
,(n?1)
?
S
1
a
n
?
?
构造两式作差求解。
S? S,(n?2)
n?1
?
n
用此公式时要注意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 br>分为二”,即分段式;另一种是“合二为一”,即
a
1

a
n
合为一个表达,(要先分
n?1

n?2
两种情况分别进
行 运算,然后验证能否统一)。
类型Ⅲ 累加法:
形如
a
n?1
?a
n
?f
(
n
)
型的递推数列(其中
f(n)
是关

ab
同号)。反之不一定成立。
⑶通项公式:
a< br>n
?a
1
q
n?1
?a
m
q
n?m

⑷前
n
项和公式:
S
n
?
⑸常用性质
a
1
?
1?q
n
?
1?q
?
a< br>1
?a
n
q

1?q
整理范本


.
?
a
n
?a
n?1
?f(n? 1)
?
a?a?f(n?2)
?
n?1n?2

n
的函数)可
构造:
?

?
...
?
?
a
2
?a
1
?f(1)
将上述
n?1
个式子两边分别 相加,可得:
a
n
?f(n?1)?f(n?2)?...f(2)?f(1)?a< br>1
,(n?2)

①若
f(n)
是关于
n
的 一次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
数列求和;
② 若
f(n)
是关于
n
的指数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
比数列求和;
③若
f(n)
是关于
n
的二次函数,累加后可分组求和;
④若
f(n)
是关于
n
的分式函数,累加后可裂项求和.
类型Ⅳ 累乘法:

法一:

a
n?1
?
?
?p(a
n
?
?
)
,展开移项整理得
a
n?1
?pa
n
?(p?1)
?
,与题设
an?1
?pa
n
?q
比较系
数(待定系数法)得
??
qqq
,(p?0)?a
n?1
??p(a
n
?)< br>p?1p?1p?1
?a
n
?
?
qq
q
?< br>?p(a
n?1
?)
,即
?
a
n
?
?
构成
p?1p?1
p?1
??

a
1
?
q
为首项,以
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再利用
p?1
等比数列 的通项公式求出
?
a
n
?
?
?
q
?
?
的通项整理可
p?1
?

a
n
.
< br>法二:

a
n?1
?
pa
n
?
q< br>得
a
n
?pa
n?1
?q(n?2)
两式
相 减并整理得
?
a
?
形如
a
n?1
?a
n< br>?f(n)
?
n?1
?f(n)
?
型的递推数列(其
?
a
n
?
a
n?1
?a
n
?p,

?
a
n?1
?a
n
?
构成以
a
n
?a
n?1
?
a
n
?
a
n?1
?a
n
?
的通项再转化为类型Ⅲ(累加法)便可求
?
a
?f (n?1)
?
n?1

a
n
.

?an?1
?f(n?2)
?

f(n)
是关于
n
的函数)
可构造:
?
a
n?2

㈡形如
a
n?1
?pa
n
?f(n)
(p?1)
型的递推式:
?
...
?
⑴当
f(n)
为一次函数类型(即等差数列)时:
a
?
2
?
a
?f(1)
?
1
法一:
a
n
?An?B?p
?
a
n?1
?A(n? 1)?B
?

将上述
n?1
个式子两边分别相乘,可得:
通 过待定系数法确定
A、
转化成以
a
1
?A?B
B
的 值,
a
n
?f(n?1)?f(n?2)?...?f(2)f(1)a
1< br>,(n?2)

为首项,以
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a
n
?An?B
?
,再利
有时若不能直接用,可变形成这种形式,然后 用这
种方法求解。
类型Ⅴ 构造数列法:
㈠形如
a
n?1< br>?
pa
n
?
q
(其中
p,q
均为常数且p?0

型的递推式:
(1)若
p?1
时,数列{
a
n
}为等差数列;
(2)若
q?0
时,数列{
a
n
}为等比数列;
(3)若
p?1

q?0
时,数列{
a
n
}为线性 递推数列,
其通项可通过待定系数法构造等比数列来求.方法有如
下两种:
用等比数 列的通项公式求出
?
a
n
?An?B
?
的通项整
理 可得
a
n
.

a
2
?a
1
为首项 ,以
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求出
法二:

f(n)
的公差为
d
时,由递推式得:
a
n?1
?pa
n
?f(n)

a
n
?pa
n?1
?f(n?1)
两式相减得:
a
n?1
?a
n
?p(a
n
?a
n?1
)?d
,令
b
n
?a
n?1
?a
n
得:
b
n
?pb
n?1
?d
转化为类型Ⅴ㈠求出
b
n
,再用类型Ⅲ
(累加法)便可求出
a
n
.
整理范本


.
⑵当
f(n)
为指数函数类型(即等比数列)时:
lga
n?1< br>?qlga
n
?lgp
,令
b
n
?lga
n
得:
b
n?1
?qb
n
?lgp
,化归为
a
n?1
?pa
n
?q
型,求出
b
n
之后 得
a
n
?
10
n
.
(注意:底数不一定要取10, 可根据
b
法一:

a
n
?
?
f(n)?p
?
a
n?1
?
?
f(n?1)
?
,通过< br>待定系数法确定
?
的值,转化成以
a
1
?
?
f(1)
为首项,

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a
n< br>?
?
f
(
n
)
?
,再利用等比数
列 的通项公式求出
?
a
n
?
?
f
(
n
)
?
的通项整理可得
a
n
.

题意选择)。
类型Ⅶ 倒数变换法:
形如
a
n?1
?a
n
?pa
n?1
a
n

p
为常数且
p?0
) 的递推
式:两边同除于
a
n?1
a
n
,转化为
法二 :

f(n)
的公比为
q
时,由递推式得:
a
n? 1
?pa
n
?f(n)
——①,
a
n
?pa
n?1
?f(n?1)
,两
边同时乘以
q

a
n
q?pqa
n?1
?qf(n?1)
——②,由
①②两式相减得a
n?1
?a
n
q?p(a
n
?qa
n?1< br>)
,即
11
??p
形式,
a
n
a
n ?1
化归为
a
n?1
?
pa
n
?
q
型求出
1
的表达式,再求
a
n

a
n
还有形如
a
n?1
?
ma
n
的递推式,也可采用取倒数方< br>pa
n
?q
法转化成
1
?
m1
?
m
形式,化归为
a
n?1
?
pa
n
?
qa
n?1
qa
n
p
型求出
1
的表达式,再求< br>a
n
.
a
n
a
n?1
?qa
n< br>?p
,在转化为类型Ⅴ㈠便可求出
a
n
.

a
n
?qa
n?1
法三:
递推公式为
a
n?1
?p a
n
?q
n
(其中p,q均
n
为常数)或
a
n?1
?pa
n
?rq
(其中p,q, r均为常数)

类型Ⅷ 形如
a
n?2
?pa
n?1
?qa
n
型的递推式:
用待定系数法,化为特殊数列
{
a
n
?a
n?1
}
的形式
求解。方法为:设
a
n?2
?ka
n?1
? h
(
a
n?1
?ka
n
)
,比较
时,要先 在原递推公式两边同时除以
q
n?1
,得:
a
n?1
pa
n
1
???
,引入辅助数列
?
b
n
?
(其中
q
n?1
q
q
n
q
b
n
?
a
n
p1
b?b?
),得:
再应用类型Ⅴ㈠的方
n?1n
q
n
qq
k
,于是系数得
h?k?p,? hk?q
,可解得
h、
{a
n?1
?ka
n
}是公比为
h
的等比数列,这样就化归为
a
n?1
?pa
n
?q
型。
总之,求数列通项公式可根据数列特点采用以上
不同方法求解, 对不能转化为以上方法求解的数列,
可用归纳、猜想、证明方法求出数列通项公式
a
n
.


5、非等差、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求法
⑴错位相减法
①若数列
?
a
n
?
为等差数列,数 列
?
b
n
?
为等比数列,
则数列
?
an
?b
n
?
的求和就要采用此法.
②将数列
?
a
n
?b
n
?
的每一项分别乘以
?
b
n
?
的公比,
整理范本
法解决。
⑶当
f(n)
为任意数列时,可用通法:
n?1

a
n?1
?pa
n
?f(n)
两边同时除以
p
可得 到
a
n
a
n?1
a
n
f(n)f(n)
? ??bb?b?
,令,则,
n
n?1n
p
n
p
n? 1
p
n
p
n?1
p
n?1
n
在转化为类型 Ⅲ(累加法),求出
b
n
之后得
a
n
?pb
n.

类型Ⅵ 对数变换法:
q
形如
a
n?1< br>?pa(p?0,a
n
?0)
型的递推式:
q
在原递推式< br>a
n?1
?pa
两边取对数得


.
然后在错位 相减,进而可得到数列
?
a
n
?b
n
?
的前
n

和.
如果一个数列
?
a
n
?
,与 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
首末两项之和,则可用把正着写与倒着写的两个和式
相加,就得到 了一个常数列的和,这种求和方法称为
倒序相加法。特征:
a
1
?a
n
?a
2
?a
n?1
?...

⑸记住常见数列的前
n
项和:

1?2?3?...?n?
此法是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
法.
⑵裂项相消法
c
一般地,当数列的通项
a
n
?

(an?b1
)(an?b
2
)
(a,b
1
,b
2
,c为常数)
时,往往可将
a
n
变成两项的差,
采用裂项相消法求 和.
可用待定系数法进行裂项:

a
n
?
n(n?1)
;

2
2

1?3?5?...?(2n?1)?n;

1?2?3?...?n?
2222
1
n(n?1)(2n?1).
< br>6
?
an?b
1
?
?
an?b
2
, 通分整理后与原式相
第三章: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对称性)
a?b?b?a

②(传递性)
a?b,b?c?a?c

③(可加性)
a?b?a?c?b?c

(同向可加性)
a
?
b
,
c
?
d
?
a
?
c
?
b
?
d

(异向可减性)
a
?
b
,
c
?
d
?
a
?
c
?
b
?
d

④(可积性)
a
?
b
,
c
?0?
ac
?
bc

a
?
b
,
c
?0?
ac
?
bc


(同向正数可乘性)
a?b?0,c?d?0?ac?bd

(异向正数可除性)
a?b?0,0?c?d?
a
?
b

cd
比较,根据对应项系数相等得
?
?
c
,从而可得
b
2
?b
1
cc11
=(?).

(an ?b
1
)(an?b
2
)(b
2
?b
1
) an?b
1
an?b
2

常见的拆项公式有:
111
??;


n(n?1)nn?1

⑥(平 方法则)
a?b?
0
?a
n
?b
n
(
n? N
,
且n?
1)

1111
?(?);

(2n?1)(2n?1)22n?12n?1
⑦(开方法则)
a?b?
0
?
n
a?
n
b
(
n?N
,
且n?
1)


(倒数法则)
a?b?0?
2、几个重要不等式

a?b?2ab
?
a,b?R
?
,(当且仅当
a?b时取
22
11
?(a?b);


a?b
a? b

C
n
m?1mm
?C
n?1
?C
n< br>;

1111
?;a?b?0??

abab

n?n!?(n?1)!?n!.


⑶分组法求和
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 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
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一般分两
步:①找 通向项公式②由通项公式确定如何分组.

⑷倒序相加法
a
2
?b
2
.

?
号). 变形公式:
ab?
2
②(基本不等式)
a?b
?ab

?
a,b?R
?
?
,(当
2
且仅当
a?b
时取到等号).
?
a?b
?
变形公式:
a?b?2ab

ab?
??
.

2
??
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
大),要注意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 三相等”.

2
整理范本


.
③(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④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b?c
3
?abc
(a、b、c?R
?
)
(当且仅当
3< br>(a
2
?b
2
)(c
2
?d
2
)? (ac?bd)
2
(a,b,c,d?R).
当且
仅当
ad?bc< br>时,等号成立.
⑤三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b?c
时取到等号). < br>④
a
2
?b
2
?c
2
?ab?bc?ca< br>?
a,b?R
?

(当且仅当
a?b?c
时取到等号).

a?b?c?3abc(a?0,b?0,c?0)

(当且仅当
a?b?c
时取到等号).
333
(a
12
?a
2
2
?a
3
2
)(b
1
2
?b
2
2
?b
3
2
)?(a
1
b
1
?a
2
b
2
?a
3
b
3< br>)
2
.
⑥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a
1
2
?a
2
2
?...?a
n
2
)(b
1
2
?b
2
2
?...?b
n
2
)

ba
??
2
(当仅当a=b时取等号)
ab
ba
若ab?0,则???2
(当仅当a=b时取等号)
ab
bb?ma?na

??1??

aa?mb?nb< br>⑥
若ab?
0,

其中
(a?b?0,m?0,n?0)
规律:小于1同加则变大,大于1同加则变小.

当a?0时,x?a?x< br>2
?a
2
?x??a或x?a;

?(a
1
b
1
?a
2
b
2
?...?a
n
b
n
)
2
.

⑦向量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urur
urururur
?
,
?
设是两个向量,则
?
?
?
?
??
,
当且仅当
ur
urur
?
是零 向量,或存在实数
k
,使
?
?k
?
时,等号成
立.
⑧排序不等式(排序原理):

a
1
?a
2
?. ..?a
n
,b
1
?b
2
?...?b
n
为两组实
数.
c
1
,c
2
,...,c
n

b
1
,b
2
,...,b
n
的任一排列,则
x?a?x
2
?a
2
??a?x?a.

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a?b?a?b?a?b.


3、几个著名不等式
a
1
b
n
?a
2
b
n?1
?...?a
n
b
1
?a
1
c1
?a
2
c
2
?...?a
n
c
n< br>
?a
1
b
1
?a
2
b
2
?...?a
n
b
n
.
(反序和
?
乱序和
?
顺序和)
当且仅当
a
1
?a
2
?...?a< br>n

b
1
?b
2
?...?b
n
时 ,反序
和等于顺序和.
⑨琴生不等式:(特例:凸函数、凹函数)
若定义在某区间 上的函数
f(x)
,对于定义域中任
意两点
x
1
,x
2
(x
1
?x
2
),

f(
x
1
?x
2
f(x
1
)?f(x
2
)
)? 或
22
f(
x
1
?x
2
f(x
1
)?f(x
2
)

)?.
22
2a?ba
2
?b
2
①平均不等式:
?1

?ab??
?1
a ?b22
?
a,b?R
?
,(当且仅当
a?b
时取
?
号).
?
(即调和平均
?
几何平均
?
算术平均
?
平方平均).
变形公式:
22
?
a?b
?
a?b
ab?
?
;

?
?
22
??
2
(a?b)
2
a?b?.

2
22
②幂平均不等式:
1
a
1
2
?a
2
2
?...?a
n
2
?(a
1
?a2
?...?a
n
)
2
.

n
③二维形式的三角不等式:
则称f(x)为凸(或凹)函数.
4、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
常用方法有:比较法(作差,作商法)、综合法、
分析法;
其它方法有:换元法、反证法、放缩法、构造法,
函数单调性法,数学归纳法等.
常见不等式的放缩方法:
①舍去或加上一些项,如
(a?)?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缩小),如
x< br>1
2
?y
1
2
?x
2
2
?y
2
2
?(x
1
?x
2
)
2
?(y
1
?y
2
)
2

(x
1
,y
1
,x
2
,y
2
?R).

1
2
2
31
?(a?)
2
;

42
1111
?,?,


22
kk(k?1)kk(k?1)
整理范本


.
212
(??)?,

2kk?kkk?k?1
12
?(k?N
*
,k?1)
等.
kk?k?1
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求一元二次不等式
ax?bx?c?0(或?0)

2
2
9、指数不等式的解法:
⑴当
a?1
时,
a
f(x)
?a
g(x)
?f(x)?g(x)

f(x)
⑵当
0?a?1
时,
a?a
g(x)
?f(x)?g(x)

规律: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转化.
10、对数不等式的解法
⑴当
a?1
时,
(a?0,??b
2
?4ac?0)
解集的步骤:
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
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
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象.
五解集: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规律:
当二次项系数为正时,小于取中间,大于取两边.
6、高次不等式的解法:穿根法.
分解因式,把根标在数轴上,从右上方依次往下穿
(奇穿偶切),结合原式不等号的方向,写出不等式的
解集.
7、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先移项通分标准化,则
?
f(x)?0
?
log
a
f(x)?log
a
g(x)?
?
g(x)?0< br>
?
f(x)?g(x)
?
⑵当
0?a?1
时, < br>?
f(x)?0
?
log
a
f(x)?log
ag(x)?
?
g(x)?0.

?
f(x)?g(x)
?
规律: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转化.
1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
a(a?0)
⑴定义法:
a?
?
.

? a(a?0)
?
⑵平方法:
f(x)?g(x)?f
2
(x)?g< br>2
(x).

f(x)
?0?f(x)?g(x)?0
g(x )
?
f(x)?g(x)?0
f(x)
?0?
?
g(x)< br>?
g(x)?0
(时同理)
“?或?”
⑶同解变形法,其同解定理有:

x?a??a?x?a(a?0);


x?a?x?a或x??a(a?0);


f(x)?g(x)??g(x)?f(x)?g(x)(g(x)?0)


f(x)?g(x)?f(x)?g(x)或f(x)??g(x)(g(x)?0)

规律:关键是去掉绝对值的符号.
1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规律:找零点、划区间、分段讨论去绝对值、每段中
取交集,最后取各段的并集.
13、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
解形如
ax?bx?c?0
且含参数的不等式 时,要
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分类讨论的标准有:
⑴讨论
a
与0的大小;
⑵讨论
?
与0的大小;
⑶讨论两根的大小.
14、恒成立问题
⑴不等式
ax?bx?c?0
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
立)的条件是:
①当
a?0

?b?0,c?0;

2
2
规律:把分式不等式等价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
8、无理不等式的解法:转化为有理不等式求解

?
f(x)?0
f(x)?a(a?0)?
?

2
?
f(x)?a
?
f(x)?0
f(x)?a(a?0)?
?

2
f(x)?a
?
?
f(x)?0
?
f(x)?0
?
f(x)?g(x)?
?
g(x)?0

?

g(x)?0
?
f(x)?[g(x)]
2
?
?



?
f(x)?0
?
f(x)?g(x)?
?
g(x)?0

?
f(x)?[g(x)]
2
?
?
f(x)?0
?
f(x)?g(x)?
?
g(x)?0< br>
?
f(x)?g(x)
?

规律:把无理不等式等价转化为 有理不等式,诀窍在
于从“小”的一边分析求解.
整理范本


.
②当
a?0

?
?
2
?
a?0

?
??0.
如果目标函数
z?Ax?By

x、y
即为公共区域
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最值存在,则这些最值都
在该公共区域的边界角点处 取得,将这些角点的坐标
代入目标函数,得到一组对应
z
值,最大的那个数为
目标函数
z
的最大值,最小的那个数为目标函数
z

最小值
法二:画——移——定——求: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可行域;第二步,
作直线
l
0
:Ax?By?0
,平移直线
l
0
( 据可行域,将
直线
l
0
平行移动)确定最优解;第三步,求出最优解
⑵不等式
ax?bx?c?0
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
立)的条件是:
①当
a?0

?b?0,c?0;

②当
a?0

?
?
?
a?0

?
??0.

f(x)?a
恒成立
?f(x)
max
?a;

f(x)?a
恒成立
?f(x)
max
?a;


f(x)?a
恒成立
?f(x)
min
?a;

(x,y)
;第四步,将最优解
(x,y)
代入目标函数
z?Ax? By
即可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
第二步中最优解的确定方法:
利用
z
的几何意义:
y??
纵截距.
①若
B?0 ,
则使目标函数
z?Ax?By
所表示直
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
z
取得最大值,使直线的
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
z
取得最小值;
② 若
B?0,
则使目标函数
z?Ax?By
所表示直
线的纵截距最大的 角点处,
z
取得最小值,使直线的
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
z
取得最大 值.
⑷常见的目标函数的类型:
①“截距”型:
z?Ax?By;

f(x)?a
恒成立
?f(x)
min
?a.

15、线性规划问题
⑴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断:
法一:取点定域法:
由于直线
Ax?By?C?0
的同一侧的所有点的
坐标 代入
Ax?By?C
后所得的实数的符号相同.所
以,在实际判断时,往往只需在直线 某一侧任取一特
殊点
(x
0
,y
0
)
(如原点), 由
Ax
0
?By
0
?C
的正负即可
判断出
Ax?By?C?0
(

?0)
表示直线哪一侧的
平面区域.
即:直线定边界,分清虚实;选点定区域,常选
原点.
法二:根据
Ax?B y?C?0
(

?0)
,观察
B

Azz
x?
,
为直线的
BB
B
Ax?By?C?0
(
符号 与不等式开口的符号,若同号,

?0)
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若异号,则表示直线上
方的区域.即:同号上方,异号下方.
⑵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
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⑶利用线性规划求目标函数
z?Ax?By(A,B
为常
数)的最值:
法一:角点法:
②“斜率”型:
z?
y
y?b
;

z?
x?a
x
22
③“距离”型:
z?x?y

z?x
2
?y
2
;

z?(x?a)
2
?(y?b)2

z?(x?a)
2
?(y?b)
2
.
< br>在求该“三型”的目标函数的最值时,可结合线
性规划与代数式的几何意义求解,从而使问题简单 化.
整理范本


.
选修数学
知识点
专题一: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就叫做逻辑
联结词;
简单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 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
p

q

r

s
,……表示命
题.
2、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⑴、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⑵、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
没有关系.
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⑴、一般地,如果已知
p?q
,那么就 说:
p

q

Ⅱ、从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上看:
已知< br>A?xx
满足条件
p
?

B?xx
满足条件
q
?

①若
A?B
,则
p

q
充分条件;
②若
B?A
,则
p

q
必要条件;
③若A B,则
p

q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④若B A,则
p

q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⑤若
A?B


p

q
的充要条件; < br>⑥若
A?B

B?A
,则
p

q
的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条件.
4、复合命题
⑴复合命题有三种形式:
p

q

p?q
);
p

q

p ?q
);非
p

?p
).
⑵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

p

q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一真必真;

p

q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一假必假;
“非
p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真假相对.
?
?
充分条件,
q

p
的必要条件;

p?q
,则
p

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⑵、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主要用来区分命
题的条件
p
与结论
q
之间的关系:
Ⅰ、从逻辑推理关系上看:
①若
p?q
,则
p

q
充分条件,
q< br>是
p
的必要条件;
②若
p?q
,但
q

p
,则
p

q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③若
p

q
,但
q?p
,则
p

q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
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
量词,并用符号“
?
”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
做全称命题.
⑵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
短语“存在 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
存在量词,并用符号“
?
”表示.含有存在量 词的命题,
叫做特称命题.
⑶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符号表示及否定
①全称命题< br>p

?x??,p(x)
,它的否定
?p

?x0
??,?p(x
0
).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④若< br>p?q

q?p
,则
p

q
的充要条件;
⑤若
p

q

q

p
,则
p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条件.
②特称命题
p

?x
0
??,p(x
0
),,它的否定
?p

?x??,?p(x).
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整理范本


.



专题二:圆锥曲线与方程
1.椭圆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
x
轴上
焦点在
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x
2
y
2
?
2
?1
?
a?b?0
?

2
ab
y
2
x
2
?
2
?1
?
a?b?0
?

2
ab
第一定义
第二定义
范围
F
2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
a
, 即
|MF
1
|?|MF
2
|?2a

2a?|F< br>1
F
2
|

到两定点
F
1
与一定点的距离和到一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
e
,即
MF
?e
(0
?e?
1)

d
?a?x?a

?b?y?b

?
1
?
?a,0
?

?
2
?
a,0
?

?b?x?b

?a?y?a

?
1
?
0 ,?a
?

?
2
?
0,a
?

顶点
?
1
?
0,?b
?

?
2
?
0,b
?

轴长
对称性
焦点
焦距
?
1
?
?b,0
?

?
2
?b,0
?

长轴的长
?2a
短轴的长
?2b

关于
x
轴、
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F
1< br>?
?c,0
?

F
2
?
c,0
?< br>
F
1
?
0,?c
?

F
2
?
0,c
?

F
1
F
2
?2c(c2
?a
2
?b
2
)

cc
2
a
2
?b
2
b
2
e????1?
222
a aaa
a
2
x??

c
左焦半径:
MF
1
?a?ex
0

右焦半径:
MF
2
?a?ex
0

离心率
(0?e?1)

a
2
y??

c
准线方程
焦半径
下焦半径:
MF
1
?a?ey
0

上焦半径:
MF
2
?a?ey
0

M(x
0,
y
0
)

焦点三角形面积
S
?MF
1
F
2
?b
2
tan
?
2
(
?
??F
1
MF
2
)

整理范本


.
通径
b
2
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叫通径:
HH
?
?

a
A(x
1,
y
1
),B(x
2,
y2
)

AB?1?k
2
x
1
?x
2< br>?1?k
2
(x
1
?x
2
)
2
?4 x
1
x
2

(焦点)弦长公式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
x
轴上
焦点在
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x
2
y
2
??1
?
a?0,b?0
?

a
2
b
2
y
2
x
2
??1
?
a?0,b?0
?

a
2
b
2
第一定义
第二定义
范围
顶点
轴长
对称性
焦点
焦距
F
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2a
,即
|MF
1
|?|MF
2
|?2a

0?2a?|F
1
F
2
|

到两定点
F
1

与一定点的距离和到一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
,即
MF
?e
(
e?
1)

d
x??a

x?a

y?R

y??a

y?a

x?R

?
1
?
?a,0
?

?
2
?
a,0
?

?
1
?
0,?a
?

?
2
?
0,a
?

实轴的长
?2a
虚轴的长
?2b

关于
x
轴、
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F
1< br>?
?c,0
?

F
2
?
c,0
?< br>
F
1
?
0,?c
?

F
2
?
0,c
?

F
1
F
2
?2c(c2
?a
2
?b
2
)

cc
2
a
2
?b
2
b
2
e????1?
222
a aaa
a
2
x??

c
离心率
(e?1)

a
2
y??

c
准线方程
渐近线方程
y??
b
x

a
y??
a
x

b
焦半径
?MF
1
?ex
0
?a
?
左焦:

M
在右支
?
右焦:MF?ex?a
?
20
?
?M F
1
?ey
0
?a
?
左焦:

M
在上支
?
右焦:MF?ey?a
?
20
?
M(x
0 ,
y
0
)

?MF
1
??ex
0
?a
?
左焦:
M
在左支
?
MF
2
??ex
0
?a
?
?
右焦:
?MF
1
??ey
0
?a
?左焦:

M
在下支
?
MF
2
??ey
0
?a
?
?
右焦:
焦点三角形
面积
S
? MF
1
F
2
?b
2
cot
整理范本
?< br>2
(
?
??F
1
MF
2
)


.
通径
b
2
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叫通径:
HH
?
?



图形

2.双曲线



3.抛物线
a




整理范本


.
y
2
?2px

标准方程
y
2
??2px

x
2
?2py

x
2
??2py

?
p?0
?

定义
顶点
离心率
对称轴
范围
?
p?0
?

?
p?0
?

?
p?0
?

与一定点
F
和一条定直线
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
F
不在定直线
l
上)
?
0,0
?

e?1

x

y

x?0

?
p
?
F
?
,0
?

?
2
?
x?0

?
p
?
F
?
?,0
?

?
2
?
y?0

p
??
F
?
0,
?

2
??
y?0

p
??
F
?
0,?
?

2
??
焦点
准线方程
焦半径
x??
p

2
x?
p

2
y??
p

2
y?
p

2
M(x
0,
y
0
)

通径
焦点弦长
公式
参数
p
的几
何意义
MF?x
0
?
p

2
MF??x
0
?
p

2
MF?y
0
?
p

2
MF??y
0
?
p

2
过抛物线的焦点 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称为通径:
HH
?
?2p

AB?x
1
?x
2
?p

参数
p
表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p
越大,开口越阔
关于抛物线焦点弦的几个结论:
B(x
2
,y
2
)
,直线
AB
的倾斜角为
?
,则

AB
为过抛物 线
y
2
?2px(p?0)
焦点的弦,
A(x
1
, y
1
)、
p
2
2p
,y
1
y
2< br>??p
2
;

AB?;


x
1
x
2
?
2
4
sin
?
⑶ 以
AB
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B
在准线上射影的张角为⑷ 焦点
F

A、

?
2


112
??.
|FA||FB|P
专题三:推理与证明
整理范本


.
知识结构
合情推理
推理





证明
间接证明
数学归纳法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具有性质
P
,
S

M
的一个子集,那么
S
中所有元素也
都具有性质P.



从推理所得的结论来看,合情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
确,有待进一步证明;演绎推理在前提和推理形式都
正确的前提下,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比较法
直接证明

综合法

分析法

反证法

5、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⑴综合法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
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
的结论成立.
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⑵分析法:从要 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
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
一个明 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
等)为止.
1、归纳推理
把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称为归
纳推理(简称归纳).
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
推理。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
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
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
(猜想);
?
证明(视题目要求,可有可无).
2、类比推理
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 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
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
理称为类比推理( 简称类比).
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
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
?
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
从而得出一个猜想;
?
检验猜想。
3、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 过观
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
出猜想的推理.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统称为合情推理,通俗地说,
合情推理是指“合乎情理”的推理.
4、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
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
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三段论”,
包括
⑴大前提 -----已知的一般原理;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⑶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若集合
M
中的所有元素都
框图表示:
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
⑶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
推理,最后 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
了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
反证法法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
(1)(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推理)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直到导出矛盾为止;
(3)(归谬)断言假设不成立;
(4)(结论)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
6、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关于正整数
n
的命题的一种方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
*
(1)(归纳奠基)证明当
n
取 第一个值
n
0
(n
0
?N)
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
n?k(k?n
0
,k?N)
时命
题成 立,推证当
n?k?1
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了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 题对从
n
0

始的所有正整数
n
都成立.
用数学 归纳法可以证明许多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
命题,其中包括恒等式、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几
何 中的计算问题等.

专题四: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1、复数的概念
⑴虚数单位
i

⑵复数的代数形式
z?a?bi(a,b?R)

整理范本


.
⑶复数的实部、虚部,虚数与纯虚数.
2、复数的分类
复数
z?a?bi
一一对应
复数
z?a?bi?????
复平面内 的点
Z(a,b)

?
a,b?R
?


uuur
复数
z?a?bi?????
平面向量
OZ
一一对应
?
实数
(b?0)
?
?
纯虚数
(a? 0,b?0)

?
?
虚数
(b?0)
?
非纯虚数< br>(a?0,b?0)
?
?
3、相关公式

a?bi?c?di?a?b,且c?d


a?bi?0?a?b?0


z?a?bi?
专题五: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1、基本计数原理
⑴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类相加)
做一件事情,完成它有
n
类办法,在 第一类办法中有
m
1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
m
2
种不同的方
法……在第
n
类办法中有
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 么完成
这件事情共有
N?m
1
?m
2
???m
n< br>种不同的方法.
⑵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步相乘)
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n
个步骤,做第一个步骤有
a
2
?b
2


z?a?bi

z,z
指两复数实部相同,虚部互为相反数(互为共
轭复数).

4、复数运算
⑴复数加减法:
?
a?bi
?
?
?
c?di
?
?
?
a?c
?
?
?
b ?d
?
i

⑵复数的乘法:
m
1
种不同的方法, 做第二个步骤有
m
2
种不同的方
法……做第
n
个步骤有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
件事情共有
N?m
1
? m
2
???m
n
种不同的方法.
2、排列与组合
⑴排列 定义:一般地,从
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
?
a?bi
??
c ?di
?
?
?
ac?bd
?
?
?
bc?a d
?
i

a?bi
?
a?bi
??
c? di
?
?
⑶复数的除法:

c?di
?
c?di< br>??
c?di
?
?
m
?
m?n
?
个 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
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
m
个元素的一 个排列.
⑵组合定义:一般地,从
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
m
?m?n
?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n
个不同的元素中

任取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⑶排列数:从
n
个不同的元素 中任取
m
?
m?n
?
个元素
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
m
m
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作
A
n
.
?
ac?bd
?
?
?
bc?ad
?< br>i
?
ac?bd
?
bc?ad
i
c?d
22
c?d
22
c?d
22
(类似于无理数除法的分母有理化
?
虚数除法的分
母实数化)
5、常见的运算规律
(1)z?z;
2
(2)z?z?2a,z?z?2bi;

222
(3)z?z?z?z?a?b;(4)z?z;(5)z?z?z?R

⑷ 组合数:从
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
m
?
m?n
?
个 元素
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
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
m
m
个元素的组合数,记作
C
n
.
(6)i
4n?1
?i,i
4n?2
??1,i
4n?3
??i,i
4n?4
?1;< br>z
z
1
?
1

z
2
z
2< br>2
(7)
?
1?i
?
2
1?i1?i
?1?i
?
??i;(8)?i,??i,
?
??i

?
1?i1?i
?
2
?
?1?3i
是1的立方虚根,则
2
⑸排列数公式:
m

A
n
?n
?
n ?1
??
n?2
?
?
?
n?m?1
?
< br>(9)

?
?
m
A
n
?
n!

?
n?m
?
!
1?
?
?
?
2
?0

?
3n?1
?
?
,
?
3 n?2
?
?
,
?
3n?3
?1

6、复数的几何意义
复平面:用来表示复数的直角坐标系,其中
x
轴叫做复平面的实轴,
y
轴叫做复平面的虚轴.
n

A
n
?
n!
,规定
0!?1
.
⑹组合数公式:
①< br>C
n
?
m
n
?
n?1
??
n?2< br>?
?
?
n?m?1
?

m!
整理范本


.
m
C
n
?
n!

m !
?
n?m
?
!

(
ax?b
)
的展开式中,第
r?1
项的二项式系数
n

C
n
, 第
r?1
项的系数为
C
n
a
r
rn?r
1
b
r
;而
(x?)
n

x
mn?m
0

C
n
?C
n
,规定
C
n
? 1
.
展开式中的系数等于二项式系数;二项式系数一定为
正,而项的系数不一定为正.

?
1?x
?
的展开式:
n
1n?12n?2n0
?
1?x
?
n
?C
n
0
x
n
?C< br>n
x?C
n
x???C
n
x

⑺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有顺序,组合无顺序.
mmm
⑻排列与组合的联系:A
n
?C
n
?A
m
,即排列就是先
组合再全排 列.
m
A
n
n?(n?1)?L?(n?m?1)n!
C?
m
??(m?n)
A
m
m?(m?1)?L?2?1m!
?
n?m
?
!
m
n
若令
x?1
,则有
12n
.
?
1?1
?
n
?2
n
?C
n
0
?C
n
?C
n
???C
n
⑼排列与组合的两个性质性质
mmm?1mmm?1
排列
A
n
; 组合
C
n
.

?1
?A
n
?mA
n?1
?C
n
?C
n
二项式奇数项系数的和等于二项式偶数项系数< br>0213
?C
n
?????C
n
?C
n
?? ???2
n?1

的和.即
C
n
⑽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方法
①特殊元素、特殊位置优先法(元素优先法:先考虑
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 ;位置优
先法:先考虑有限制条件的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
位置).
②间接法(对有限制条件的问题,先从总体考虑,再
把不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去掉).
③相邻问题捆绑法(把相邻的若干个特殊元素“捆绑”
为一个大元素,然后再与其余“普通元素”全排 列,
最后再“松绑”,将特殊元素在这些位置上全排列).
④不相邻(相间)问题插空法(某 些元素不能相邻或某些
元素要在某特殊位置时可采用插空法,即先安排好没
有限制元条件的元素 ,然后再把有限制条件的元素按
要求插入排好的元素之间).
⑤有序问题组合法.
⑥选取问题先选后排法.
⑦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
⑧相同元素分组可采用隔板法.
⑨分组问题:要注意区分是平均分组还是非平均分组,
平均分成n组问题别忘除以n!.
3、二项式定理
⑴二项展开公式:
⑸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1)对称性: 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个二项
mn?m
式系数相等,即
C
n
?C
n

(2)增减性与最大值:当
r?
数C
r
当< br>r?
n
的值逐渐增大,
n?1
时,二项式系
2
n?1
时,C
r
n
的值逐渐减小,
2
n
且在中间取得最大 值。当n为偶数时,中间一项(第
2
+1项)的二项式系数
C
取得最大值.当 n为奇数时,
中间两项(第
n
2
n
n?1n?1
和+1项) 的二项式系数
22
C
n?1
2
n
?C
n?1
2
n
相等并同时取最大值.
⑹系数最大项的求法
?
A
r
?A
r?1
设第
r
项的系数
A
r
最大, 由不等式组
?

A?A
r?1
?
r
可确定
r
.
⑺赋值法
n2n

(ax?b)?a
0
?a
1
x?a
2
x?...?a
n
x,

?
a?b
?
n
0n1n?12n?22rn?rr
?C
n
a?C
n
ab ?C
n
ab?L?C
n
ab

?L?C
n
b
nn
?
n?N
?
?
.
则设
f
(
x
)
?
(
ax?b
).
有:
n
⑵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rn?rr
T
r?1
? C
n
ab
?
0?r?n,r?N,n?N
?
?
.主 要用途

a
0
?f(0);


a
0?a
1
?a
2
?...?a
n
?f(1);

n

a
0
?a
1
?a
2
?a3
?...?(?1)a
n
?f(?1);

是求指定的项.
⑶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
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当
二项式的两 个项的系数都为1时,系数就是二项式系
数.如

a
0
?a
2
?a
4
?a
6
?...?
f(1)?f(?1)
;

2
整理范本


.

a
1< br>?a
3
?a
5
?a
7
?...?
f(1)? f(?1)
.

2
②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
如果在1次试验中某 事件发生的概率是
p
,那么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试验恰好发生
k
次的概率

kkn?k
P
n
(k)?C
n
p(1?p)

专题六: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知识结构
?
k?0,1,2,Ln
?
.

⑸条件概率:对任意事件A 和事件B,在已知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记作
P(B|A), 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

公式:
P(BA)?
P(AB)
,P(A)?0.

P(A)
1、基本概念
⑴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
如果事 件
A、B、C
,其中任何两个都是互斥事
件,则说事件
A、B、C
彼 此互斥.

A、B
是互斥事件时,那么事件
A?B
发生(即
A、B
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
A、B
分别发
生的概率的和,即

P(A?B)?P(A)?P(B)
.
⑵对立事件:其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事件

2、离散型随机变量
⑴随机变量:如果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
来表示,那么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常用
字母
X,Y,
?
,
?
等表示.
⑵离 散型随机变量: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
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
随机变量.
⑶连续型随机变量: 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
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就叫做连续型
随机变量.
⑷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区别与联
系: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都是用 变量表
示随机试验的结果;但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结果可以
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而连续性随机 变量的结果不可
以一一列出.

X
是随机变量,则
Y
Y ?aX?b(a,b
是常数)
也是随机变量 并且不改变其属性(离散型、连续型).
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⑴概率分布(分布列)
A
的对立事件通常记着
A
.
对立事件的概率和等于1.
P(A)?1?P(A)
.
特别提醒:“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都是就
两个事件而言的,互斥事件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
事件,而对立事件是其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 ,
因此,对立事件必然是互斥事件,但互斥事件不一定
是对立事件,也就是说“互斥”是“对立 ”的必要但
不充分的条件.
⑶相互独立事件:事件
A
(或
B
)是否发生对事件
B
(或
A
)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即其中一个事件是< br>否发生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
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当< br>A、B
是相互独立事件时,那么事件
A?B
发生
(即
A、B< br>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
A、B
分别发
生的概率的积.即
设离散 型随机变量
X
可能取的不同值为
x
1
,x
2
,…,
x
i
,…,
x
n

X
的每一个值
x
i

i?1,2,?,n
)的概率
P(X?x
i
)?p
i
,则称表
X

x
1

x
2


x
i


x
n

P

p
1

p
2


p
i


p
n

为随机变量
X
的概率分布,简称
X
的分布列.
性质:①< br>p
i
?
0,
i?
1,2,...
n
;

⑵两点分布
如果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列为
n

P(A?B)?P(A)?P(B)
.
若A、B两事件相互独立,则A与
B

A
与B、
A

B
也都是相互独立的.
⑷独立重复试验
①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
n
次试验称为
n
次独立重复试验.
?
p
i?1
i
?1.

整理范本


.

0 1
X


p


P

1?p



则称
X
服从两点分布,并称
p?P(X?1)
为成功概
率.
⑶二项分布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
p
,那么在
n< br>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
k
次的概率是
kk
P(X?k)?C
n
p(1?p)
n?k
.

P

p
1

p
2


p
i


p
n

则称
E?
X
?
?x
1
p
1
?x
2
p
2
?L?x
i
p
i
?L?x
n
p
n
为离散型
随机变量
X
的均值或数学期望(简称期望).它反映了
离 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
性质:①
E(aX?b)?aE(X)?b.

②若
X
服从两点分布,则
E(X)?p.
③若
X~B
?
n,p
?
,则
E(X)?np.

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列为
其中
k?0,1,2,...,n,q?1?p
,于是得到随机

k
变量
X
的概率分布如下:
X

0 1
k

kn?k

n
n

n
00n11n?1
P

C
n
pq

C
n
pq


C
n
pq


C
n
pq

0
我们称这样的随机变量
X
服从二项分布,记作
X

x
1

x
2


x
i


x
n

P

p
1

p
2


p
i


p
n

则称
X~B
?
n,p
?
,并称
p
为成功概率.
判断一个随机变量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关键有三点:
①对立性:即一次试验中事件发生与否二者必居其一;
②重复性:即试验是独立重复地进行了
n
次;
③等概率性:在每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均相等.
注:⑴二项分布的模型是有放回抽样;
⑵二项分布中的参数是
p,k,n.

⑷超几何分布
一般地, 在 含有
M
件次品的
N
件产品中,任取
n
件,其中恰有
X
件次品数,则事件
?
X?k
?
发生的概率
kn?k
C
M
C
N?M

P
(
X?k
)
?
(
k?
0,1,2,
L
,
m
)
,于是得
n
C
N
D(X)?
?
(x
i
?E(X))
2
p
i
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X

i?1
n< br>方差,并称其算术平方根
D(X)
为随机变量
X
的标
准差.它 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
中与离散的程度.

D(X)越小,
X
的稳定性越高,波动越小,取值
越集中;
D(X)
越大 ,
X
的稳定性越差,波动越大,
取值越分散.
性质:①
D(aX?b)?aD(X).

0 1 …

2
到随机变量
X
的概率分布如下:

其中
m?m in
?
M,n
?
,
n≤N,M≤N,n,M,N?N
.
*
X


m

我们称这样的随机变量
X< br>的分布列为超几何分布列,
且称随机变量
X
服从超几何分布.
注:⑴超几何分布的模型是不放回抽样;
⑵超几何分布中的参数是
M,N,n.
其意义分别是
总体中的个体总数、N中一类的总数、样本容量.
4、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
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列为
0n?01n?1mn?m
C
M
C
N
CCC
?MMN?M M
C
N?M


P

nnn
C
N
C
N
C
N
②若
X
服从两点分布,则
D(X)?p(1?P).

③若
X~B
?
n,p
?
,则
D(X)?np(1?P).

5、正态分布
正态变量概率密度曲线函数表达式:
X

x
1

x
2


x
i


x
n

f
?
x
?
?
1
2
?
?
?
e
?
?
x?
?
?
2
2
?
2
,x?R
,其中
?
,
?
是参数,
整理范本


.

?
?0,? ??
?
???
.记作
N(
?
,
?
).如下图:
2
反之,越弱。

K
2
?3.841时,X与Y无关;
K
2
?3.841
时,
X与Y有95%可能性 有关;
K?6.635
时X与Y有
99%可能性有关.

2
专题七:统计案例
1、回归分析
?
?a?bx
, 回归直线方程
y
专题八:矩阵与变换

?
?
x
i< br>?x
??
y
i
?y
?
?
x
i
y
i
?nxy
?
?
?
b?
i?1
n?
i?1
n
2
其中
?
x?xx
i
2< br>?nx
2
??
??
i
?
i?1i?1
??
a?y?bx
nn

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
1.矩阵的相关概念
?
ab
?
(1)由4个数a,b,c,d排成 的正方形数表
??
称为
cd
??
二阶矩阵,数a,b,c,d称为矩 阵的元素。在二阶矩阵中,
横的叫行,从上到下依次称为矩阵的第一行、第二行;
竖的叫列,从 左到右依次称为矩阵的第一列、第二列。
矩阵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A,B,C,…表示。
相 关系数:
r?
?
?
x
i?1
n
i?1
n< br>i
?x
??
y
i
?y
?
2
n

2
?
?
x
i
?x
?
?
?y
i
?y
?
i?1
?
?
xy?nxy
ii
i?1
n
?
00
?
(2)二阶矩阵
??
称为零矩阵,简记为0,矩阵
00
??

?
22
??22
?
x?nxy?ny
?
?
i
??
?
i
?
?
i?1
??
i?1
?
nn
?10
?
?
01
?
称为二阶单位矩阵,记作E
2

??
(3)对于两个二阶矩阵A,B,如果它们的对应元素
分别相等,则称矩阵A 与矩阵B相等,记作A=B,设
A=
?
2、独立性检验
假设有两个分类变量X和Y,它们的值域分另为{x
1
,
x
2
}和{y
1
, y
2
},其样本频数2
?
2列联表为:

x
1

x
2

y
1

a
c
y
2

b
d
b+d
总计
a+b
c+d
a+b+c+d
?
a
1
b1
??
a
2
,B=
??
c
?
c
1
d
1
??
2
b
2
?
,若A=B,则< br>?
d
2
?
总计
a+c
a
1
?a
2
,b
1
?b
2
,c
1
?c
2< br>,d
1
?d
2

2.线性变换的相关概念
若 要推断的论述为H
1
:“X与Y有关系”,可以
利用独立性检验来考察两个变量是否有 关系,并且能
较精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可靠程度.







具体的做法是,由表中的数据算出随机变量
K
的值< br>2
?
x
?
?ax?by
(
?
)
的几 何变换叫做(1)我们把形如
?
?
y?cx?dy
?
线性变换,(?)
式叫做这个线性变换的坐标变换公式,
P
?
(x
?
,y
?
)

P(x,y)
在这个线性变换作用下的像。
(2)常见的线性变换有旋转变换、反射变换、伸
缩变换、投影变换、切变变换。
( 3)对同一个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两个线性变换
?

?
,如果对平面内任意一点 P,都有
?
(P)=
?
(P),则称这个两个线性变换相等,简记为
?
=
?


?

?
所对应的二阶矩阵分别 为A,B,则A=B。
注:旋转变换
R
?
,平行于x轴,y轴的切变变换,
n(ad?bc)
2
K?
,其中
(a?b)(c?d)(a?c)( b?d)
2
n?a?b?c?d
为样本容量,K
2
的值越大,说明“ X
与Y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随机变量
K
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
2
整理范本


.
对应的二阶矩阵分别是:
?
cos
?
?
sin
?
?
?sin
?
??
1,k
??< br>1,0
?

k
是非零常数。
,
?
,
????
cos
?
??
01
??
k1
?
逆的,则A的逆矩阵是唯一的。
(2)性质2 设A,B是二阶矩阵,如果A,B都
可逆,则 AB也可逆,且(AB)
-1
=B
-1
A
-1

5.逆矩阵的判定及求法
定理:二阶矩阵A=
?
3.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
?
ab??
x
?
设A=
??
,α=
?
y
?< br>,则
cd
????
Aα=
?
?
ab
??
是可逆的,当且仅当
cd
??
?
ab
?
可逆 时,
?
?
cd
?
?
ab
??
x
? ?
ax?by
?
=
?
.
????
?
cd
??
y
??
cx?dy
?
detA=ad- bc≠0,当矩阵A=
?
4.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
设A是一个二阶矩阵,α,β是平面上的任意两个
向量,λ是一个任意实数,
(1)性质1 ①A(λα)=λAα.
②A(α+β)=Aα+Aβ.
(2)定理1
A(
?
1
?
?
?
2?
)?
?
1
A
?
?
?
2
A< br>?

(3)定理2 二阶矩阵对应的变换(线性变换)
把平面上的直线变成直线(或一点)。
二、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及逆变换与逆矩阵
1.二阶矩阵的乘法
一般的, 设A=
?
?
d
?
detA
-1
A=
??
?c
?
?
detA
?b
?
detA
?
?

a
?
detA
?
?
6.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
(1)定理 如果关于变量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线
性方程组)
?
?ax?by?e
?
ab
?
的系数矩阵A=
??
可逆cx?dy?fcd
???
?1
?
a
1
b
1< br>??
a
2
,B=
??
ccd
?
11
??
2
b
2
?
,则
?
d
2
??
x
??
ab
??
e
?
时,那么该方程组有唯 一解
??
?
???
f
?

ycd
??????
(2)推论 关于变量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a
1
b
1
?
AB=
??
?
c
1
d
1
?
?
a
2
?
c
?
2
b
2
??
a
1
a
2
?b
1b
2
=
?
d
2
?
??
c
1< br>a
2
?d
1
c
2
a
1
b
2
?b
1
d
2
?

c
1
b
2
?d
1
d
2
?
?
?
ax?by?0,其中a,b,c,d是不全为零的常数,有非
?
cx?dy?0
?
零解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数矩阵的行列式
对直角坐标系xOy内任意向量α,有A(Bα)=(AB)
α。
2.矩阵乘法的性质
(1)结合律
设A,B,C是任意的三个二阶矩阵,则A(BC)
=(AB)C。
(2)二阶矩阵A的方幂的性质
ab
?
0

cd
注:利用矩阵知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
ax?by?e
是(先将二元一次 方程组化为
?
的形式,
cx?dy?f
?
其次判断系数矩形A=?
A
0
?E
2
,A
k
A
l
? A
k?l
,(A
k
)
l
?A
kl
(k,l ?N).

3.逆变换与逆矩阵
(1)一般地,设
?
是一个线性变 换,如果存在线
性变换
?
,使得
?
?
ab
?
是否可逆,若可逆则求
?
?
cd
?
?
=
?

?
=
I
,则称变换
?
可逆,
de?bf
?
x?
?
|A|
?
|A|
,代入
?
求解 ;若A不可逆,当
?ce?af
?
y?
?
|A|
?
并且称
?

?
的逆变换。
(2)一般地,设A是一个二阶矩阵,如 果存在二
阶矩阵B,使得BA=AB=E
2
,则称矩阵A可逆,并且
称B是A 的逆矩阵。
4.逆矩阵的性质
(1)性质1 设A是一个二阶矩阵,如果A是可
a beabe
??
时,方程组有无数个解,当
??
时,
cdfcdf< br>方程组无解。)
三、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
1.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相关概念
整理范本


.
(1)定义 设矩阵A=
?
?
ab
?
,如果存在实数?
?
?
cd
?
变换
?
:
?
?
x
?
?
?
?x,(
?
?0),
的作用下, 点
P(x,y)

?
y
?
?
?
?y,(< br>?
?0).
以及非零向量
?
,使得A
?
=
?
?
,则称
?
是矩阵A的
一个特征值,
?
是矩阵A的 属于特征值
?
的一个特征
向量。
(2)一般地,设
?
是矩 阵A的属于特征值
?
的一
个特征向量,则对任意的非零常数
k
k
?
也矩阵A
的属于特征值
?
的特征向量。
(3)一般地,属于矩阵的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不共线。
(4)设矩阵A=
?
应到点
P
?
(x
?
,y
?
)
,称
?
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伸
缩变换,简称伸缩变换。
2、极坐标系的概念
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
O
,叫做极点;自极点
O

一条射线
Ox
叫做极轴;再选定一个长度单位、一个角
度单位(通 常取弧度)及其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向),
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极坐标系。



M
(
?
,
?
)

?

?
?a?b
?
ab
?
,称
f
(
?
)
?
?
?c
?
?d
?
cd
?为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方程
?
?a
?c
?b
=0为矩
?
?d

?

x

O



图1



M
的极坐标:设
M
是平面内一点,极点
O


M
的距离
|OM|
叫 做点
M
的极径,记为
?
;以极

Ox
为始边,射线
OM
为终边的
?xOM
叫做点
M
的极角,记为
?< br>。有序数对
(
?
,
?
)
叫做点
M
的 极坐标,
记为
M(
?
,
?
)
.
注:
极坐标
(
?
,
?
)

(
?
,
?
?2k
?
)(k?Z)
表示同一个
点。极点
O
的坐标为
(0,
?
)(
?
?R)
.

?
?0
,则
?
?
?0
,规定点
(?
?
,
?
)
与点
(
?
,
?
)关于极点对称,即
(?
?
,
?
)

(
?
,
?
?
?
)
表示同一点。
如果规定
?
?0,0?
?
?2
?
,那么除极点外,平
面内的点可用唯一 的极坐标
(
?
,
?
)
表示(即一一对应
的关系); 同时,极坐标
(
?
,
?
)
表示的点也是唯一确定
的 。
极坐标与直角坐标都是一对有序实数确定平面
上一个点,在极坐标系下,一对有序实数?

?
对应
惟一点
P
(
?

?
),但平面内任一个点
P
的极坐标不惟
一.一个点可以有无数个坐标,这些 坐标又有规律可
阵A的特征方程。
2.特征向量的应用
(1)设A是一个二阶矩阵 ,
?
是矩阵A的属于
特征值
?
的任意一个特征向量,
则A
n
?
=
?
n
?
(n∈N
*
)
(2)性质1 设
?
1

?
2
是二阶矩阵A的两 个不同
特征值,
?
1

?
2
是矩阵A的分别属于特 征值
?
1

?
2

特征向量,对于任意的非零平面 向量
?
,设
?
=
t
1
?
1
?t< br>2
?
2
(其中t
1
,t
2
这实数)
,则对任意的正整
nnn
数n,有
A
?
?t
1
?< br>1
?
1
?t
2
?
2
?
2
.

注:求二阶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步骤是:(1)
求出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
f(
?
)
;(2)令
f(
?
)
=0,求
出矩阵A的特征值
?
1

?
2
;(3)分别就
?< br>1

?
2
列出相
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对应的特征向量< br>?
1

?
2


专题九: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
设点
P(x,y)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在
整理范本


.
循的,
P
(
?
,)的全部坐标为(?
,
?

2k
?
)
?
(极点除外)< br>或(
?
?

?

(2k?1)
?
) ,(
k?
Z).极点的极径为0,
而极角任意取.若对
?

?
的取值范围加以限制.则
除极点外,平面上点的极坐标就惟一了,如限定
?
>0,
0≤
?

2
?

?
<0,
?
?

?

?
等.
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不同是, 直角坐标系中,点
与坐标是一一对应的,而极坐标系中,点与坐标是一
多对应的.即一个点的极 坐标是不惟一的.
3、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M
是平面内任意一点 ,它的直角坐标是
(x,y)

极坐标是
(
?
,
?
)
,从图中可以得出:
⑵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①过极点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是
?
?
?
(
?
?0)


?
?
?
?
?
(
?
?0)
. (如图1)
x?
?
cos
?
,y?
?
sin?

y
(x?0).
x
②过点
A(a,0)(a?0)
,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
l
的极坐
标方程是
?
cos
?
?a
. 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x?a
.
(如图2)
③过 点
A
(
a
,
?
2
?x
2
?y2
,tan
?
?
y




x

M
N

?


y

?


O

H
?

x

?

?

cos

?

2

2

2

?

?

?

?

x

y

?

?

?


?

?

?

?

?

?

?

?

y

sin

y

?
?


?
?


tan

?

?

(

x

?

0

)

x



(直极互化图)
4、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⑴圆的极坐标方程
①以极点为圆心,
a
为半径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如图1)
?
?a

?
2
)
且平行于极 轴的直线
l
的极坐标方程

?
sin
?
?a
. 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y?a
.(如图
4)
?
?
M
( , )
M
?
?
0< br>M
?
a
?
Ox
?
O
图1
?
?
?
0
a
O
图2
?
?
a
cos< br>?
图3
?
??
a
cos
?
?
?M
( , )
M
?
a
②以
(a,0)(a?0)
为圆心,
a
为半径的圆的极坐标
方程是
?
?2acos
?
;(如图2)
③以
(
a
,
?
?
O
M
O
?
a
a
O
N
(a,
?
)
p
图4
图5
?
??
?
2
)
(a?0)
为圆心,
a
为半径的圆的极坐标
a
?
?
sin
?
a
sin
?
图6
?
?
a
cos(
?
?
?
)
5、柱坐标系 与球坐标系
⑴柱坐标:空间点
P
的直角坐标
(x,y,z)
与柱坐 标
整理范本
方程是
?
?2asin
?
;(如图4)


.
?
x?
?
cos
?
?
(
?
,
?
,z)
的变换关系为:
?
y?
?
sin
?
.
?
z?z
?
⑵球坐标系
空 间点
P
直角坐标
(x,y,z)
与球坐标
(r,
?
,
?
)
的变
y
2
x
2
双曲线
2< br>?
2
?1(a?b?0)
的参数方程
ab
?
x?bcot
?

?
为参数);
?
?
y?acsc
?

?
x
2
? y
2
?z
2
?r
2
?
?
x?rsin?
cos
?
换关系:
?
.
?
y?rsin< br>?
sin
?
?
?
z?rcos
?
6、参数方 程的概念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
x?2pt
2
(4)抛物线
y?2px
参数方程
?

(t
为参< br>?
y?2pt
2
数,
t?
1
);
tan< br>?
参数
t
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上除顶点外的任意一点
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的倒数.
(6)过定点
P
(
x
0
,
y
0
)
、倾斜角为
?
(
?
?
的参数方程
??
x?f(t),
并且对于
t

x,y
都是某个变数
t
的函数
?
?
y?g(t),
每一个允许值,由这个方程所 确定的点
M(x,y)
都在
这条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曲线的参数方
程,联系变数
x,y
的变数
t
叫做参变数,简称参数。
相对于参数方程而言,直接给出点的坐标间关系的方
程叫做普通方程。
7、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
(1)圆
(x?a)?(y?b)?r
的参数方程 为
222
?
2
)
的直线
?
x?x
0
?tcos
?

t
为参数).
y?y?tsin
?
0
?
8、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之间的互化 在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时,要注明参数及参数的取
值范围。在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中,必须使
x,y
的取值范围保持一致.
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的关键是消参数,并且要保证等价性。若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同解变形,则一定要
通过
x?f(t),y?g(t)。根据t的取值范围导出
x,y
?
x?a?rcos
?

?
为参数);
?
?
y?b?rsin
?
(2)椭圆
的取值范围.


xy
??1(a?b?0)
的参数方程为
22
ab
22
?
x?acos
?

?
为参数); < br>?
?
y?bsin
?
y
2
x
2
椭圆
2
?
2
?1(a?b?0)
的参数方程为
ab
?< br>x?bcos
?

?
为参数);
?
y?asin
?
?

x
2
y
2
(3)双曲线
2
?
2
?1(a?b?0)
的参数方程
ab
?
x?asec
?

?
为参数);
?
y?btan
?
?
整理范本

高中数学有哪些定理教学设计-入学考试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统计初步高中数学-高中数学基础练习哪个好


高中数学必修2食品-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答案解析


高中数学竞赛公式方法-适合高中数学教师读的书


一个班的高中数学基本情况分析-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图像平移伸缩变换


大庆高中数学教育-吴川三中高中数学老师


高中数学学科素养相关书籍-高中数学教师的职责


高中数学 笔记 贴吧-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试卷



本文更新与2020-09-21 05:3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6446.html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总结(精编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总结(精编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