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大题与答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21 07:39
tags:高中数学立体几何

高中数学圆-高中数学教师年度总结个人总结

2020年9月21日发(作者:庞崇穆)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大题及答案解析(理)
1.(2009全国卷 Ⅰ)如图,四棱锥
S?ABCD
中,底面
ABCD
为矩
形,
SD?
底面
ABCD

AD?2

DC?SD?2
,点
M
在侧

SC
上,
∠ABM=60

(I)证明:
M
是侧棱
SC
的中点;
?
??
?
求二面角
S?AM?B
的大小。

2.(2009全国卷Ⅱ)如图,直三棱柱ABC-A
1
B
1C
1
中,AB⊥AC,D、E分别为AA
1
、B
1
C的 中点,
DE⊥平面BCC
1
(Ⅰ)证明:AB=AC(Ⅱ)设二面角A-BD- C为60°,求B
1
C与平面BCD所成
A
1
C
1
的角的大小





B
1
D

A
B
E

C
3.(2009浙 江卷)如图,
DC?
平面
ABC

EBDC

AC ?BC?EB?2DC?2

?ACB?120

P,Q
分别为AE,AB
的中点.(I)证明:
(II)求
AD
与平面
ABE
所成角的正
PQ
平面
ACD

值.















4.(2009北京卷) 如图,四棱锥
P?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
PD?底面ABCD
,点E在棱 PB上.(Ⅰ)求证:平面
AEC?平面PDB
;(Ⅱ)当
PD?2AB
且E 为PB的中点时,
求AE与平面PDB所成的角的大小.






M
P
5.(2009江西卷)如图,在四棱锥
P?AB CD
中,底面
ABCD
是矩
A

D
O
B
C



形,
PA?平面
ABCD

PA?AD?4

AB?2
.以
BD
的中点
O
为球心、
BD
为直径的球面

PD
于点
M

(1)求证:平面
ABM
⊥平面
PCD

(2)求直线
PC
与平面
ABM
所成的角;
(3)求点
O
到平面
ABM
的距离.




6.(2009四川卷)如图,正方形
ABCD
所在平面与平面 四边形
ABEF
所在
平面互相垂直,△
AB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r>AB?AE,FA?FE,?AEF?45
?
(I)求证:
EF?平面BCE< br>;
(II)设线段
CD

AE
的中点分别为
P
M
,求证:
PM

平面BCE

(III)求二面角
F?BD?A
的大小。












7.(2009湖北卷文)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SD⊥平 面ABCD,SD=AD=a,点
E是SD上的点,且DE=
?
a(0<
?< br>≦1).
(Ⅰ)求证:对任意的
?
?
(0、1),都有AC⊥BE:
(Ⅱ)若二面角C-AE-D的大小为60
0
C,求
?
的值。




8.(2009湖南卷)如图3,在正三棱柱
AB C?A
1
B
1
C
1
中,
AB
=4
,
AA
1
?7
,点
D

BC
的中点,点
E

AC
上,且
DE
?
A
1
E. (Ⅰ)证明:平面
A
1
DE
?
平面
ACC
1
A
1
;(Ⅱ)求
直线
AD
和平面
A
1
D E
所成角的正弦值。




9.(2009四川卷)如 图,正方形
ABCD
所在平面与平面四边形
ABEF
所在平面互相垂直,△< br>AB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E,FA?FE,?AEF?45

(I)求证:
EF?平面BCE

(II)设线段
CD

AE
的中点分别为
P

M

求证:
PM

平面BCE

(III)求二面角
F?BD?A
的大小。






10.(2009重庆卷文)如题(18)图,在五面体
AB CDEF
中,
AB

DC

?BAD?
?
?
2

CD?AD?2
,四边形
ABFE
为平行四边形,< br>FA?
平面
ABCD

FC?3,ED?7
.求:
(Ⅰ)直线
AB
到平面
EFCD
的距离;
(Ⅱ)二面角
F?AD?E
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11.如 图,四棱锥
P
-
ABCD
中,底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
DAB
=60°,
AB
=2
AD

PD
⊥底

ABCD.

(1)证明:
PA

BD

(2)设
PD
AD
,求二面角
A

PB

C
的余 弦值.










12(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的底面为等腰梯形,ABCD,AC
?
BD,垂



足为H,
PH是四棱锥的高 ,E为AD中点
(1) 证明:PE
?
BC
(2) 若
?
APB=
?
ADB=60°,求直线PA与平面PEH所成角的正弦值


参考答案
1、【解析】(I)解法一:作
MN
SD

CD
于N,作
NE?AB

AB
于E,
连ME、NB,则
MN?

ABCD

ME?AB
,
NE?AD?

MN?x
,则
NC?EB?x
,

RT?MEB
中,
2

?MBE?60?
?ME?3x

22222

RT?M NE
中由
ME?NE?MN?3x?x?2

解得
x?1
,从而
MN?
1
SD
?
M为侧棱
SC
的中点M.
2



解法二:过
M

CD
的平行线.


( II)分析一:利用三垂线定理求解。在新教材中弱化了三垂线定理。这两年高考中求二面角
也基本上不 用三垂线定理的方法求作二面角。

M

MJ

CD
SD

J
,作
SH?AJ

AJ

H
,作
HK?AM

AM

K
,则
JM

CD
,
JM?

SAD
,面
SA D
?

MBA
,
SH?

AMB
?
?SKH
即为所求二面角的补角.
法二:利用二面角的定义。在等边三角形
ABM
中过点
B

BF?AM

AM
于点
F,则

F
为AM的中点,取SA的中点G,连GF,易证
GF?AM,则
?GFB
即为所求二面角.
解法二、分别以DA、DC、DS为x、y、z 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
A(2,0,0),B(2,2,0),C(0,0,2), S(0,0,2)

z
S
M
C
D
A
B
x

y



(Ⅰ)设
M(0,a,b)(a?0,b?0)
,则
BA?(0,?2,0),BM?(?2,a?2,b),SM?(0,a,b?2)

SC?(0,2,?2)
,由题得
1
?
cos?BA,BM??
?
2
,即
?
?
SMSC
?
?2(a?2)1
?
?
?
22?
2?(a?2)?b?2
2
解之个方程组得
a?1,b?1

M(0,1,1)

?
?
?2a?2(b?2)
所以
M
是侧棱
SC
的中点。
法2:设
SM?
?
MC
,则
M(0,
2
?
22?2
,),MB?(2,,)

1?
?
1?
?
1?
?
1?
?

AB?(0,2,0),?MB,AB??60
o


MB?AB?|MB|?|AB|cos60
o
,即
42
2
2
2
?2?()?()
,解得
?
?1
1?
?
1?
?
1?
?
所以
M
是侧棱< br>SC
的中点。
(Ⅱ)由(Ⅰ)得
M(0,1,1),MA?(2,?1,?1 )
,又
AS?(?2,0,2)

AB?(0,2,0)


n
1
?(x
1
,y
1
,z
1
),n
2
?(x
2
,y
2
,z
2
)
分别是平面
SAM

MAB
的法向量,则
?
?
?
2x
2
?y
2
?z
2
?0
?
n
1
?MA?0
?
?
n
2
?MA?0
?2x
1
?y
1
?z
1
?0
?

?
,即
?

?

?
?
2y?0
?
?
?
2
?
?2x
1
?2z
1
? 0
?
n
1
?AS?0
?
?
n
1
? AB?0
分别令
x
1
?x
2
?2

z1
?1,y
1
?1,y
2
?0,z
2
?2,即
n
1
?(2,1,1),n
2
?(2,0,2)




cos?n
1
,n
2
??
2?0?2
2?6
?
6

3
二面 角
S?AM?B
的大小
?
?arccos
6

3
2、解法一:(Ⅰ)取BC中点F,连接EF,则EF
1
B
1
B,从而EFDA。
2
连接AF,则ADEF为平行四边形,从而AFDE。又DE⊥平面
BCC
1
,故AF⊥平面
BCC
1
,从
而AF⊥B C,即AF为BC的垂直平分线,所以AB=AC。
(Ⅱ)作AG⊥BD,垂足为G,连接CG。由三垂线定理知CG⊥BD,故∠AGC为二面角A- BD-C
的平面角。由题设知,∠AGC=60
0.
.

设 AC=2,则AG=
2
。又AB=2,BC=
22
,故AF=
2
3

AB?AD?AG?BD
得2AD=
2
.AD
2
?2
2
,解得AD=
2

3

故AD=AF。又AD⊥AF,所以四边形ADEF为正方形。
因为BC⊥AF,BC⊥AD,AF∩AD=A,故BC⊥平面DEF,因此平面BCD⊥平面DEF。
连接AE、DF,设AE∩DF=H,则EH⊥DF,EH⊥平面BCD。
连接CH,则∠ECH为
B
1
C
与平面BCD所成的角。
因ADEF为正方形,AD=
2
,故EH=1,又EC=
1
B
1C
=2,
2
所以∠ECH=30
0
,即
B
1
C
与平面BCD所成的角为30
0
.



解法二:
(Ⅰ)以A为坐标原点,射线AB为x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
的直角坐标系A—xyz。
设B(1,0,0),C(0,b,0),D(0,0,c),则
B
1
(1, 0,
2c),E(
1b
2

2
,c).
?
于是
DE
=(
1
2

b
?
2
, 0),
BC
=(-1,b,0).由DE⊥平面
BCC
1
知DE⊥B C,
得b=1,所以 AB=AC。
?
(Ⅱ)设平面BCD的法向量
AN?(x,y,z),

AN
?
?BC
?
?0,AN?
?BD
?
?0.

?

BC
=(-1,1, 0),
BD
?
=(-1,0,c),故
?
?
?x?y?0

?
?x?cz?0
x=1, 则y=1, z=
1
?

c
,
AN
=(1,1,
1
c
).
又平面
ABD
的法向量
AC
=(0,1,0)
由二面角
A?BD?C
为60°知,
AN,AC
=60°,

AN?AC?AN?AC?cos60
°,求得
c?
1
2

于是
AN?(1,1,2)

CB
1
?(1,?1,2)

cosAN,CB
?CB1
1
1
?
AN
AN?CB
?
1
2

AN,CB
1
?60
°
所以
B
1
C
与平面
BCD
所成的角为30°

DE
?
?BC
?
=0,求



3、(Ⅰ)证明:连接
DP,CQ
, 在
?ABE
中,
P,Q
分别是
AE,AB
的中点,所以
PQ
1

B E

??
2

DC
1
所以
PQDC
,又
PQ?
平面ACD ,DC
?
平面ACD, 所以
PQ
平面ACD
BE

??
2
??
(Ⅱ)在
?ABC
中,
AC?BC?2,AQ?BQ
,所以
CQ?A B

而DC
?
平面ABC,
EBDC
,所以
EB?
平面ABC

EB?
平面ABE, 所以平面ABE
?
平面ABC, 所以
CQ?
平面ABE
由(Ⅰ)知四边形DCQP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DPCQ

所以
DP?
平面ABE, 所以直线AD在平面ABE内的射影是AP,
所以直线AD与平面ABE所成角是
?DAP


Rt?APD
中 ,
AD?
所以
sin?DAP?
AC
2
?DC
2< br>?2
2
?1
2
?5

DP?CQ?2sin?CAQ?1

DP15

??
A D5
5
4、【解法1】(Ⅰ)∵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BD,

PD?底面ABCD

∴PD⊥AC,∴AC⊥平面PDB,
∴平面
AEC?平面PDB
.
(Ⅱ)设AC∩BD=O,连接OE,
由(Ⅰ)知AC⊥平面PDB于O,
∴∠AEO为AE与平面PDB所的角,
∴O,E分别为DB、PB的中点,
∴OEPD,
OE?
1
PD
,又∵
PD?底面ABCD

2
∴OE⊥底面ABCD,OE⊥AO,



在Rt△AOE中,
OE?
?
12
PD?AB?AO

22
?

?AOE?45
,即AE与平面PDB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45
.
【解法2】如图,以D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


AB?a,PD?h,


A
?
a,0,0
?< br>,B
?
a,a,0
?
,C
?
0,a,0
?< br>,D
?
0,0,0
?
,P
?
0,0,h
?< br>,
(Ⅰ)∵
AC?
?
?a,a,0
?
,DP??
0,0,h
?
,DB?
?
a,a,0
?


AC?DP?0,AC?DB?0

∴AC⊥DP,AC⊥DB,∴AC⊥平面PDB,
∴平面
AEC?平面PDB
.
(Ⅱ)当
PD?
?
112
?
2AB
且E为PB的中点时,
P0,0,2a,E
?
a,a,a
?

?
22
?
2
??
??
设AC∩BD=O,连接OE,
由(Ⅰ)知AC⊥平面PDB于O,
∴∠AEO为AE与平面PDB所的角,

EA?
?
?
1?
12
?
2
?
a,?a,?a,EO?0,0,?a
?

??
?
2
???
22
?
2
? ??
EA?EO
EA?EO
?
2

2
?

cos?AEO?

?AOE?45
,即AE与平面PDB所成的角的大小 为
45
.
?
?
多面体ABCDEF的体积为V
E
—ABCD+V
E
—BCF=
22

5、解:方法(一):
(1)证:依题设,M在以BD为直径的球面上,则BM⊥PD.



因为PA⊥平面ABCD,则PA⊥AB,又AB⊥AD,
所以AB⊥平面PAD,则AB⊥PD,因此有PD⊥平面ABM,所以平面ABM⊥平面PCD. < br>(2)设平面ABM与PC交于点N,因为AB∥CD,所以A
B∥平面PCD,则AB∥MN∥ CD,
由(1)知,PD⊥平面ABM,则MN是PN在平面ABM上的
射影,
所以
?PNM
就是
PC
与平面
ABM
所成的角,

?PNM??PCD

A
N
D
y
zP
M
PD
tan?PNM?tan?PCD??22

DC
O
B
x
C
所求角为
arctan22

(3)因为O是BD的中点,则O点到平面ABM的距离等于D点到平面ABM距离的一半,由
(1)知,PD⊥平面ABM于M,则|DM|就是D点到平面ABM距离.
因为在Rt△PAD中,
PA?AD?4

PD?AM
,所以
M

PD中点,
DM?22
,则O点
到平面ABM的距离等于
2


方法二:
(1)同方法一;
(2)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A(0,0,0)

P(0,0,4)

B(2,0,0)

C(2,4,0)

D(0,4,0)

M(0,2,2)
,?AM
设平面
ABM
的一个法向量
n?(x,y,z)< br>,由
n?ABn

y?1
,即
n?(0,1,?1)
.设所求角为
?
,则
sin
?
?
可得:
?
?
2x?0
,令
z??1

?
2y?2z?0
PC ?n
PCn
?
22

3
所求角的大小为
arcsin
22
.
3
(3) 设所求距离为
h
,由
O(1,2,0),AO?(1,2,0)
,得:
h?
AO?n
n
?2



6、【解析】解法一:
因为平面ABEF⊥平面ABCD,BC
?
平面AB CD,BC⊥AB,平面ABEF∩平面ABCD=AB,
所以BC⊥平面ABEF.
所以BC⊥EF.
因为⊿AB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E,
所以∠AEB=45°,
又因为∠AEF=45,
所以∠FEB=90°,即EF⊥BE.
因为BC
?
平面ABCD, BE
?
平面BCE,
BC∩BE=B
所以
EF?平面BCE

…………………………………………6分
(II)取BE的中点N,连结CN,MN,则MN
1
AB
2
PC
∴ PMNC为平行四边形,所以PM∥CN.
∵ CN在平面BCE内,PM不在平面BCE内,
∴ PM∥平面BCE. …………………………………………8分
(III)由EA⊥AB,平面ABEF⊥平面ABCD,易知EA⊥平面ABCD.
作FG⊥AB,交BA的延长线于G,则FG∥EA.从而FG⊥平面ABCD,
作GH⊥BD于H,连结FH,则由三垂线定理知BD⊥FH.
∴ ∠FHG为二面角F- BD-A的平面角.



∵ FA=FE,∠AEF=45°,
∠AEF=90°, ∠FAG=45°.
2
1
设AB=1,则AE=1,AF=
2
,则
FG?AF?sinFAG?
2

在Rt⊿BGH中, ∠GBH=45°,BG=AB+AG=1+
1
2
=
3
2
,
GH?BG?sinGBH?
32
2
?
2
?
32< br>4
,
在Rt⊿FGH中,
tanFHG?
FG
GH
?
2
3
,
∴ 二面角
F?BD?A
的大小为
arctan
2
3

…………………………………………12分
解法二: 因
?ABE
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E
,所以
AE?AB

又因为平面
ABEF?平面ABCD?AB
,所以
AE
⊥平面
ABCD

所以
AE?AD


AD、AB、AE
两两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I) 设< br>AB?1
,则
AE?1

B(0,1,0),D(1,0,0),E( 0,0,1),C(1,1,0)


FA?FE,?AEF?45?
,∴
?AFE=90
0

从而
F(0,-
1

1
22


EF?(0,?
1
2
,?
1
2
)

BE? (0,?1,1),BC?(1,0,0)

于是
EF?BE?0?
1
2
?
1
2
?0

EF?BC?0


EF

BE
,
EF

BC





BE
?
平面< br>BCE

BC
?
平面
BCE

BC?BE? B


EF?平面BCE

111
,0)
,从而
PM?(?1,?,)

222
111111
于是
PM?EF?(?1,?,)?(0,?,?)?0???0

222244
(II)
M(0,0,),P(1,

PM

EF
,又
EF
⊥平面
BCE
,直线
PM
不在平面
BCE
内,

PM
∥平面
BCE

(III)设平面
BDF
的 一个法向量为
n
1
,并设
n
1
=(
x,y,z)< br>

BD?(1,?1,0),BF?(0,?
1
2
31
,)

22
?
x?y?0
?
?
n
1
?BD?0< br>?

?

?
3

1
?y?z?0
?
?
?
n
1
?BF?0
2
?
2

y?1
,则
x?1

z?3
,从而
n
1
=(1,1,3)
取平面
ABD
D的一个法向量为
n
2
?(0,0,1)


cos?n
1
、n
2
??
n
1?n
2
n
1
?n
2
?
3
11?1?
311
11

故二面角
F?BD?A
的大小为
arccos
311

11
7、(Ⅰ)证发1:连接BD,由底面是正方形可得AC
?
BD。

?
SD
?
平面ABCD,
?
BD是BE在平 面ABCD上的射影,
由三垂线定理得AC
?
BE.
(II)解法1:< br>?
SD
?
平面ABCD,CD
?
平面ABCD,
?< br> SD
?
CD.
又底面ABCD是正方形,
?
CD?
AD,又SD
?
AD=D,
?
CD
?
平面S AD。



过点D在平面SAD内做DF
?AE于F,连接CF,则CF
?
AE,

?
CFD是二面角C-AE-D 的平面角,即
?
CFD=60°
在Rt△ADE中,
?
AD=
a
, DE=
于是,DF=
?
a
, AE=
a
?
2
?1


AD?DE
?
AE
?
a
?
?1
2
在Rt△CDF中,由cot6 0°=
DF
?
CD
?
?
?1
2



?
?
?1
2
?
3
, 即
3
?
2
?3
=3
?

3
?
?(0,1]
, 解得
?
=
2
2
8、解:(Ⅰ)如图所示,由正三棱柱
ABC?A
1
B
1C
1
的性质知
AA
1
?
平面
ABC
.

DE
?
平面
ABC
,所以
DE
?AA< br>1
.
而DE
?
A
1
E

AA
1
所以
DE
⊥平面
ACC
1
A
1
.又< br>DE

?
平面
A
1
DE

故平面
A
1
DE
⊥平面
ACC
1
A
1
.
(Ⅱ)解法 1: 过点
A

AF
垂直
A
1< br>E
于点
F
,
连接
DF
.由(Ⅰ)知,平面
A
1
DE
⊥平面
ACC
1
A
1


A
1
E?A
1
,



所以
AF
?
平面
A
1DE
,故
?ADF
是直线
AD

平面
A1
DE
所成的角。因为
DE
?
ACC
1
A1

所以
DE
?
AC.

?
ABC
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
于是
AD
=
23

AE =
4
-CE
=4
-
1
CD
=3.
2A
又因为
AA
1
E?
1
?7
,所以
1
E
=
AAA
1
2
?AE
2
?(7)2
?3
2
=
4,

AF?
AF21
AE?AA
1
37
?
,
sin?ADF?
.
?
AD8
A
1
E4
21

8
.
即直线
AD
和平面
A
1
D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解法2 : 如图所示,设O是AC的中点,以O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是A(2,0,0,),
A
1
(2,0,
7
), D(-1,
3
,0), E(-1,0,0).
易知
A
1
D
=(-3,
3
,-
7
),
DE
=(0,-
3
,0),
AD
=(-3,
3
,0).
r

n?(x,y,z)
是平面
A
1
DE
的一个法向量,则
r
uuuv
?
n?DE??3y?0,
?

?r
uuuv
?
?
n?A
1
D??3x?3y?7z?0 .
解得
x??
7
z,y?0
.
3
r
故可取
n?(7,0,?3)
.于是
ruuurruuur
n?AD
?3721
cosn,AD?
ruuu
??
r
=
8
n?AD
4?23
.

由此即 知,直线
AD
和平面
A
1
D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 1

8
.
所以ME与BN不共面,它们是异面直线。 ……..12分



9、【解析】解法一:
因 为平面ABEF⊥平面ABCD,BC
?
平面ABCD,BC⊥AB,平面ABEF∩平面AB CD=AB,
所以BC⊥平面ABEF.
所以BC⊥EF.
因为⊿AB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E,
所以∠AEB=45°,
又因为∠AEF=45,
所以∠FEB=90°,即EF⊥BE.
因为BC
?
平面ABCD, BE
?
平面BCE,
BC∩BE=B
所以
EF?平面BCE
………………6分
(II)取BE的中点N,连结CN,MN,则MN
1
AB
2
PC
∴ PMNC为平行四边形,所以PM∥CN.
∵ CN在平面BCE内,PM不在平面BCE内,
∴ PM∥平面BCE. …………………………………………8分
(III)由EA⊥AB,平面ABEF⊥平面ABCD,易知EA⊥平面ABCD.
作FG⊥AB,交BA的延长线于G,则FG∥EA.从而FG⊥平面ABCD,
作GH⊥BD于H,连结FH,则由三垂线定理知BD⊥FH.
∴ ∠FHG为二面角F- BD-A的平面角.
∵ FA=FE,∠AEF=45°,∠AEF=90°, ∠FAG=45°.



设AB=1,则AE=1,AF =
2
1
,则
FG?AF?sinFAG?

2
2
在Rt⊿BGH中, ∠GBH=45°,BG=AB+AG=1+
13
=,
22

GH ?BG?sinGBH?
3232
??
,
224
FG2
?< br>,
GH3
在Rt⊿FGH中,
tanFHG?
∴ 二面角
F?BD?A
的大小为
arctan
2
………………12分
3
解法二: 因
?ABE
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E
,所以
AE?AB

又因为平面
ABEF?平面ABCD?AB
,所以
AE
⊥平面
ABCD
,所以
AE?AD


AD、AB、AE
两两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I) 设< br>AB?1
,则
AE?1

B(0,1,0),D(1,0,0),E( 0,0,1),C(1,1,0)










FA?FE,?AEF?45?
,∴
?AFE=90
0




11

22
11
EF?(0,?,?)

BE?(0,?1,1),BC?(1,0,0)

22
11
于是
EF?BE?0???0

EF?BC?0< br>
22
从而
F(0,-,)

EF

BE
,
EF

BC


BE
?
平面
BCE

BC
?
平面
BCE

BC?BE?B


EF?平面BCE

111
,0)
,从而
PM?(?1,?,)

222
111111
于是
PM?EF?(?1,?,)?(0,?,?)?0???0

222244
(II)
M(0,0,),P(1,

PM

EF
,又
EF
⊥平面
BCE
,直线
PM
不在平面
BCE
内,

PM
∥平面
BCE

(III)设平面
BDF
的 一个法向量为
n
1
,并设
n
1
=(
x,y,z)< br>

BD?(1,?1,0),BF?(0,?
1
2
31
,)

22
?
x?y?0
?
?
n
1
?BD?0< br>?

?

?
3

1
?y?z?0
?
?
?
n
1
?BF?0
2
?
2

y?1
,则
x?1

z?3
,从而
n
1
=(1,1,3)
取平面
ABD
D的一个法向量为
n
2
?(0,0,1)


cos?n
1
、n
2
??
n
1?n
2
n
1
?n
2
?
3
11?1?
311
11

故二面角
F?BD?A
的大小为
arccos
10、解法一:(Ⅰ)

311

11
ABDC,DC?
平面
EFCD
,
?
AB到面
EFCD
的距离等于点A到面


< br>过点A作
AG?FD
于G,因
?BAD?
EFCD
的距离,< br>?
2

CD?AD
AB

DC
,;又
FA?
平面
ABCD
,由三垂线定理可知,
CD?FD
,故
CD?面FAD
,知
CD?AG
,所以AG为
所求直线AB到面
E FCD
的距离。

Rt△ABC
中,
FD?FC
2
?CD
2
?9?4?5

FD
2
?AD
2
?5?4?1

FA?
平面
ABCD
,得
FA?
AD,从而在
Rt△FAD
中,< br>FA?
?
AG?
25
FA?AD225
。即直线
AB
到平面
EFCD
的距离为。
??
5
FD5
5(Ⅱ)由己知,
FA?
平面
ABCD
,得
FA?
AD, 又由
?BAD?
平面ABFE
?
2
,知
AD?AB
,故
AD?
?
DA?AE
,所以,
?FAE
为二面角F?AD?E
的平面角,记为
?
.

Rt△AED
中,
AE?ED
2
?AD
2?7?4?3
,由
ABCD
得,
FEBA
,从而
?AF E?
?
2


Rt△AEF
中,
FE?AE
2
?AF
2
?3?1?2
,故
tan
?
?
FE
?2

FA
z
F
E
所以二面角
F?AD?E
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
2
.
解法二:
(Ⅰ)如图以A点为坐标原点,
AB,AD,AF
的方向为x
B
G
A
x,y,z
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数,则


A(0,0,0) C(2,2,0) D(0,2,0) 设
F (0,0,z
0
)

2?2?z
0
?3
,解得F(0,0,1)


222
C
D
y
( z
0
?0)
可得
FC?(2,2,?z
0
)
,由< br>|FC|?3
.
AB

DC



设A点在
DC?

EFCD
,所以直线AB到面
EFCD< br>的距离等于点A到面
EFCD
的距离。
平面
EFCD
上的射影 点为
G(x
1
,y
1
,z
1
)
,则
AG?(x
1
,y
1
,z
1
)

AG ?DF?0

AG?CD?0
,而
DF?(0,?2,1)

?
?2y
1
?z
1
?0
CD?(?2,0,0)
,此即
?
解得
x
1
?0
① ,知G点在
yoz
面上,故G点在FD
?
?2x
1
?0
上.
GFD F
,
GF?(?x
1
,?y
1
,?z
1
? 1)
故有
y
1
24
??z
1
?1
② 联立①,②解得,
G(0,,)

552
.
25
24
?
|AG|
为直线AB到面
EFCD
的距离. 而
AG?(0,,)
所以
|AG|?

5
55
(Ⅱ)因四边形
ABFE
为平行四边形,则可设
E(x
0
,0,1 )(x
0
?0)
,
ED?(?x
0
2,?1)
.由
2
|ED|?7

x
0
?2
2
?1 ?7
,解得
x
0
??2
.即
E(?2,0,1)
. 故
AE?(?2,0,1)


AD?(0,2,0)
,
A F?(0,0,1)

AD?AE?0
,
AD?AF?0
,故
?FAE
为二面角
F?AD?E
的平面角,又
tan?FAE?
| EF|
?2
|FA|
EF?(2,0,0)
,
|EF|?2
,
|AF|?1
,所以
1111
11.解:(1)因为∠
DAB=60°,
AB
=2
AD
,由余弦定理得
BD?3AD
.
从而
BD
2

AD
2

AB
2
,故
BD

AD.


PD
⊥底面
ABCD
,可得
BD

PD.

所以
BD
⊥平面
PAD.

PA

BD.

(2)如图, 以
D
为坐标原点,
AD
的长为单位长,射线
DA

x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Dxyz
.则
A
(1,0 ,0),
B
(0,
3
,0),
C
(-1,
3
,0),
P
(0,0,1).




AB
=(-1,
3
,0),
PB
=(0,
3
,-1),
BC
=(-1,0,0).
设平面
PAB
的法向量为
n
=(
x

y

z
),则?
?
?
n?AB?0
?
?
n?PB?0

?
?
?x?3y?0

?

?
?
3y?z?0
因此可取
n
=(
3
,1,
3
). < br>?
?
m?PB?0
设平面
PBC
的法向量为
m
,则
?

?
?
m?BC?0
可取
m
=( 0,-1,-
3
),
cosm,n?
故二面角
A
-
PB
-
C
的余弦值为
?
?427
.
??
7
27
27
.
7
12.解:以
H
为原点,
HA,HB,HP
分别为
x,y,z
轴,线段
HA
的长为单位长, 建立空间直角
坐标系如图, 则
A(1,0,0),B(0,1,0)

(Ⅰ)设
C(m,0,0),P(0,0,n)(m

D(0,m,0E),
0,n0)

1m
(,

,0).
22
1m
可得
PE?(,,?n)BC,?m(?,1,

0).
22
mm
因为
PE?BC???0?0

22
所以
PE?BC

(Ⅱ)由已知条件可得
m??
33
,n?1,故 C(?,0,0)

33

D(0,?
313
,0),E(,?,0),P(0,0,1)

326

n?(x,y,x)
为平面
PEH
的法向量



?
1
x?
3
y?0
?n?HE?,o
?
?
26

?

?

?
?
?
n?HP?,o
?
z?0< br>因此可以取
n?(1,3,0)


PA?(1,0,?1)

n?
可得
cosPA,
2

4
2

4
所以直线PA
与平面
PEH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 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 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


一对一高中数学辅导的形式-高中数学统计本质


高中数学教程全集下载-高中数学函数 教案 doc


武汉四月调考分析高中数学-高中数学题目怎么那么难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基础试题及答案-高中数学任课教师工作总结


高中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方案-葛军讲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课本人教版b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算法语句书写


怎样准备高中数学奥赛-高中数学三分钟演讲


高中数学面试无生讲课-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案例研究



本文更新与2020-09-21 07: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6654.html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大题与答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