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版a全册说课稿-高中数学趣味性赛课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设计
课题: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科目:数学
授课形式:课堂实用复习
一、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几何的向量解法是空间解析几何的雏形,为学生今后进一步
教学对象:高三文科学生
课时:第1课时(共3课时)
深造打下良好的思维、能力基础,同样也给学生们一
个学习方向的
选择。立体几何有几何法、代数法两种,在方法的选择上,学生很
自由,对于不同
思维形式的学生,可以选择对应的方法,在本节教
学中侧重于数形的互联互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点的位置向量的概念,理
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概念,
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的垂直、平行关系,掌握
求直线的方向向
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念的
理解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感知和梳理知识的能力;由具体
问题的解决到解题方法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
的探索、操作和归纳能力;用数
学语言描述几何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独立获
取数
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的学
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
勤于思考
的科学精神,渗透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学生
的数学涵
养和综合素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
力和代数运算能力,
很自然就过渡到二者综合运用的层次;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这两块知识,但学
生的数学底子薄,数学思维能力有所欠缺,认知结构不太健全,学生会对向量
和几何的综合运用产生畏
惧感,担心学不好。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践、启发与讲练相结合
,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思想。
本教学过程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的推
进方法来实现本节的教学目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通过导语和复习,让学生认识到上节课的例5,例6就是用
向量解决立体
几何的例子,继而得出其他立体几何问题也可以用向量解决,由于传统的综合
法很
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第二步:师生协作、形成概念
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
是点的位置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三个
概念的理解。首先,采用提问、阅读、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有一个
总体上的认识,规范数学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利
用多媒体结合图形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这三个概念,特别是直线的方向向量和
平面的法向量;最
后,在以上基础之上,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归
纳总结出求这两种向量的坐标的方法,以达到
理解概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的目的。
第三步:课堂会话,深化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例题求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第四步:精讲例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2、难点: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的应用及求解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深入理解直线的方向
1、引导学生用向量表示空
间中的
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的引导学生
点.线.面。尤其是直线的方向向量及
概念,为
解决问题做好铺回顾新课
平面的法向量的概念。
垫
引导学生
思考并
深入理解所
2、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探究用向
明白公式是
推导公式,知道如何用待
量表示线线角,线面角及点到平面的
用向量解决
距离公式,演示用待定系数法求平面
定系数法求平面的法向
立体几何问
的法向量的步骤
量
题的关键
充分利
用学生已有
的用平面向
3、类似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理解用空间
向量解决量解决平面
何问题的“三步曲”,引导学生理解立体几何问题,是用平面几何问题的
用
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知识基础和
步曲”
的发展,体会知识的升学习经验,自
华。
己体会新旧
知识之间的
类比,达到温
故知新的效
果。
引导学生
试着处理相
应的实际问
题
提升学生
总结能力
4、精讲例1、例2 ,例4 师生共同完成
5、课堂小结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 价 标 准
由学生总结,教师完
善知识点
能够理解可以用向量解决立
体几何问题
了解可以用向量表示空间中
的点线面
能否准确的求解直线的方向
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
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
小组协作交流情况:小组成员
间配合默契,彼此协作愉快,
互帮互助
对本内容兴趣浓厚,提出了有
深度的问题。
你在学习本节课时所遇到的困
难,是否向教师提出较合理的
教学建议。
评价我自己:
学生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小教
自
优良一较
评
组师
评 评
秀 好 般 差
等级
八、板书设计
一、 回顾 向量 与 立体几何中的基本概念
二、
线线角,线面角及点到面的距离公式
三、 例题精讲
四、 总结与后续延伸,悬念
九.教学反思
?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协作,理
解概念”环节对学生掌握概
念的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会话,深化理解”环节进行诊断性评<
br>价。纵观教学全过程,我讲得少学生动得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
主人翁作用,在“协作
”“会话”的过程中,我适当的点拔和充分的肯定让
他们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
能力。
洪山区高中数学教研员-高中数学典型
高中数学 推理论证-李永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
高中数学凤凰新学案选修2 3-高中数学必修一A
高中数学考察的是模仿能力-高中数学考自学
高中数学测试卷答案-帮助高中数学的软件
浙江宁波高中数学出版社-高中数学排列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必修五线性规划课件-小马高中数学必修二空间角
高中数学一共几单元-高中数学必修五二元一次不等式
-
上一篇:【精品】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篇(新课标)
下一篇: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建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