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文科公式表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21 14:33
tags:高中数学文科

高中数学必修一单调性与最(大)小值ppt-高中数学 坐标平移

2020年9月21日发(作者:师丹)


一、函数与导数的公式和部分重要结论

①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函数定义域 ②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非负,零次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1
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
④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
注意定义域用集合表示。

①直接法(简单函数)②配方法(含有二次函数)③换元

(y=ax+b+
cx?d
)④逆求法(知道某变量的范围)⑤判别式法
2
求函数的值

(y=
ax
2
?bx?c
dx2
?ex?f
(
ad?
0)
)⑥导数法(连续函数)⑦不等式法 (一正
二定三相等)。
3 恒成立问题 f(x)>g(x)恒成立指f(x)的最小值比g(x)的最大值大。
f(x)〈g(x)恒成立指f(x)的最大值比g(x)的最小值小。

编号 公 式 名 称 内 容
1
f
?
(x)

f
?
(x)?y
?
?
?yf(x??x)?f(x)

?
lim
x?0
?x< br>?
?
lim
x?0
?x
.
2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 br>y-y
0
=k(x-x
0
)=
f
?
(
x
0
)
(x-x
0
)

①C
1
=0 (C为常数)② (x
n
)
1
=nx
n-1
(n
?
Q)
3
常见四种函数的导数 ③(Sinx)
1
=cosx④(cosx)
1
=-sinx


①和差(u
?
v)
1
4
=u
1
?
v
1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② 积(uv)
1
=u
1
v+uv
1
③商(
u
1
u
1
v?uv
1
v
)=
v
2
( v≠0)

一般地,函数f(x)在某个区间可导 ,f
1
(x) >0 f(x)在这个区间是增函数
一般地,函数f(x)在某个区间可导 ,f
1
(x)〈0 f(x)在这个区间是减函数
5 一般地,函数f(x)在某个区间可导, f(x)在这个区间是增函数 f
1
(x)≥0
一般地,函数f(x)在某个区间可导, f(x)在这个区间是减函数 f
1
(x)≤0
6

一般地,连续函数f(x)在点x
0
处有极值 f
1
(x
0
)=0

求函数的极值的一般步骤:(1)求导(2)解f
1
(x)=0(3)列表确定极值。
7
一般地,函数在f(x)点x
0
连续时,如果x
0
附近 左侧f
1
(x
0
)>0,右侧f
1
(x
0
)<0,那么f(x
0
)
是极大值。一般地,函数在f(x)点x
0
连续时,如果x
0
附近左侧f
1
(x
0
)<0,右侧f1
(x
0
)>0,
那么f(x
0
)是极小值。

函数在区间内只有一个点使f
1
(x)=0成立,如果函数在这点有极大( 小)值,那么
8
不与端点值比较,也可以说这就是最大(小)值。如果没有一个点使f
1
(x)=0成立,
则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必定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
9 F
1
(x
0
)表示函数图象在点x
0
处的切线的斜率
10 S
1
(t)表示物体在时刻t处的瞬时速度

4、x轴上的角:
?
= k
?
y轴上的角:
?
= k
?
+
?
2
其中k
?z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点p(x,y)是角
?
终边上 的任意的一点(原点除外),r代表点到原点的距离,
则sin
?
=
y
r
cos
?
=
x
r
tan
?
=
y
x
cot
?
=
x
y

二正弦 一全正


三正切
四余弦

6、同角的基本关系:
倒数关系 tan
?
?cot
?
=1商数关系 sin
?
cos
?
= tan
?
cos
?
sin
?
= cot
?

平方关系
sin
2
?
?cos
2
?
?1
7、诱导公式口诀:符号看象限,奇变偶不变。如:
sin(
3
?
2?
?
)?
?cos
?

8、和角与差角公式 : < br>sin(
?
?
?
)?sin
?
cos
??cos
?
sin
?
;
cos(
?
?< br>?
)?cos
?
cos
?
msin
?
sin
?
;
tan(
?
?
?
)?
tan
?
?tan
?
1
m
tan
?
tan
?< br> 变用:tan
?
±tan
?
=tan(
?
±
?
)(1
?
tan
?
tan
?
)
9、二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
?
?cos
2
?
?sin
2
?
?2cos
2
?
?1?1?2sin
2
?
.
tan2
?
?< br>2tan
?
1?tan
2
?

变用:
cos
2
?
?
1?cos2
?
2
1?cos2
?
2

sin
?
?
2

10、合一变形:
asin
?
?bcos
?
=
a
2
?b
2
sin(
?
?
?
)

(辅助角φ所在象限由点(a,b)的象限决定,
tan
?
?
ba
).
11.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y=sin(ωx+φ),x∈R 及函数y=cos(ωx+φ),x∈R(A,ω,φ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
T?
2
?
?

函数y=tan(ωx+φ),
x?k
?
?
?
2
,
k?Z
(A,ω,φ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 br>T?
?
?

12、三角函数的值域最值的求法:
① 对于形 如
asin
?
?bcos
?
的三角函数可以先进行合一变形,然后考 虑角的范围,利用三角函数
的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最值。


② 对于 形如y=asin
2
?
+bsin
?
+c的函数,可以用换元法,令 sin
?
=t,(注意t的范围)转化成二次
函数来求函数的值域和最值。
③ 对于含有sin
?
?cos
?
,sin
?
?c os
?
的函数可以用换元法,令
t
2
sin
?
?c os
?
?t,则sin
?
cos
?
?
?1
2
,(注意t的范围)转化成二次函数来求函数的值
域和最值。
14、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y?sinx
的递增区间是
??
?
?
2k
?
?
2
,2k
?
?
?
?
2
?
?
(k?Z)
,递减区间是
?
?
?
2k
?
?
?
2
,2k
??
3
?
?
2
?
?
(k?Z)

y?cosx
的递增区间是
?
2k
?
?
?
,2k
?
?
(k?Z)
,递减区间是
?
2k
?
, 2k
?
?
?
?
(k?Z)
,函数
y?Asin(< br>?
x?
?
)?B
(其中A?0,
?
?0)
的 最大值是
A?B
,最小值是
B?A
,周期是
T?
2
?
?
,频
率是
f?
?
2
?
,相位是
?
x?
?
,初相是
?
;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
?
x?
?
?k
?
?
?
2
(k?Z)
,凡是该
图象与直线
y?B
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数列公式和重要结论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a
1
?(n?1)d?dn?a
1
?d(n?N
*
)

其前n项和公式
s
n(a
1
?a
n
)
n
?
2
?na
n(n?1)
1
?
2
d
.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 a
1
q
n-1
(q≠0)
?
a
1(1?q
n
)
?
a
1
?a
其前n项的和公式< br>s?
?
?
1?q
,q?1

s
?
n
q
,q?1
n
?
n
?
?
1?q

?
na
?
1
,q?1
?
na
1
, q?1
3、
a?
?
?
s
1
,n?1
n?
s
( 数列
{a
n
}
的前n项的和为
sn
?a
1
?a
2
?L?a
n
).
n
?s
n?1
,n?2
4、
等差数列{a
n
}中,如 果m+n=p+q,则a
m
+a
n
=a
p
+a
q< br>,特殊地,2m=p+q时,则2a
m
= a
p
+a
q
,a
m
是a
p
、a
q
的等差中项。
等比数列{ a
n
}中,如果m+n=p+q,则a
m
a
n
=a
p
a
q
,特殊地,2m=p+q时,则a
m
2
= a
p
a
q
,a
m
是a
p

a
q< br>的等比中项。
5、等差数列被均匀分段求和后,得到的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即S
m,S
2m-m,
S
3m-2m
成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被均匀分 段求和后,得到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即S
m
,S
2m-m,
S
3m -2m
成等比数列。
6、等差数列{a
n
}中,其前n项和S
n< br>=An
2
+Bn,当公差d=0时,A=0,当公差d>0时,A>0,
当公差 d<0时,A<0。
7、数列的通项的求法:已知S
n
=f(n)或f(a
n
)用分步讨论法;已知a
n
=pa
n-1
+q (p,q为常数)用换元法;
已知a
n
- a
n-1
= f(n)用叠加;已知a
n
a
n-1
= f(n)用叠乘。
8、数列求和的方法:一套二分三拆四错五倒,最后一定要牢记,公比为1不为1
已知 数列是等差或等比直接套公式;已知a
n
=b
n
+c
n
(b
n
、c
n
等差或等比)
已知a
1
n
=< br>b
(b
n
等差)已知a
n
= b
n
·
c
n
(b
n
等差、c
n
等比)用错位相减。
n
c
n
9、1
2
+2
2
+3
2
+4
2
+…+n
2
=
n(n?1)(2n?1)
6


立体几何公式和重要结论
编号 公式名称 内 容
1 线面角
?
sin
?
=∣cos<
AB,n
?
?

2 二面角
?
????
=〈
m,n?

?
-〈
m,n?


点面距(P点
??
3
到平面的距
h=│PA││
cos?PA,n?

离)
4 体积、面积 V


=43
?
R
3
V

=Sh V

=13 Sh S

=4
?
R
2
5 长方体的对
角线
L=
a
2
?b
2
?c
2

解析几何公式和重要结论
1、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种形式是:
y
2
?2px,y
2
??2px,x
2
?2py,x
2
??2p y。

2、抛物线
y
2
?2px
的焦点坐标是:
?
?
p
?
2
,0
?
?
?
,准线方程 是:
x??
p
2

若点
P
(
x
2
p
0
,
y
0
)
是抛物线
y?2px上一点,则该点到抛物线的焦点的距离(称为焦半径)是:
x
0
?
2
过该抛物线的焦点且垂直于抛物线对称轴的弦(称为通径)的长是:
2p
。 < /p>


2222
3、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是:
x
a
2?
y
b
2
?1

y
a
2
?< br>x
b
2
?
1

(a?b?0)

4、椭圆
x
2
a
?
y
2
a
2
c< br>2
b
2
?1
(a?b?0)
的焦点坐标是
(?c,0 )
,准线方程是
x??
c
,离心率是
e?
a
,通径
的长是
2b
2
a
。其中
c
2
?a
2
?b
2

22
5、若点
P(x
0
,y
0
)
是椭圆
x
a
2
?
y
b
2
?1
(a?b?0)
上一点,
F
1
、F
2是其左、右焦点,则点P的焦半径的
长是
PF
1
?a?ex
0< br>和
PF
2
?a?ex
0

2222
6、双 曲线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是:
x
a
2
?
y
b
2?1

y
a
2
?
x
b
2
?< br>1
(a?0,b?0)

x
2
7、双曲线
y
2
ab
?1
的焦点坐标是
(?c,0)
,准线方程是
x? ?
a
2
c
,离心率是
e?
c
a
,通径的长 是
2b
2
2
?
2
a

渐近线方程是
x
2
a
?
y
2
b
。其中
c
2< br>?a
2
?b
2
22
?
0

222 22
8、与双曲线
xyxyxy
2
a
2
?
b
2
?1
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是
a
2
?
b
2< br>?
?
(
?
?0)
。与双曲线
a
2
?
b
2
?1

焦点的双曲线系方程是
x
2
a
2
?k
?
y
2
b
2
?k
?
1

9、若直线
y?kx?b
与圆锥曲线交于两点A(x
1,y
1
),B(x
2
,y
2
),则弦长为
AB?(1?k
2
)(x
2
1
?x
2
)

若直线
x?my?t
与圆锥曲线交于两点A(x
1
,y
1
),B(x
2
,y
2
),则弦长为
AB?(1 ?m
2
)(y
1
?y
2
)
2

向量重要公式和结论
1、 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b(b≠0 ),a∥b
?
存在实数λ使a=λb.
2、 如果
a?(x
1,y
1
),b?(x
2
,y
2
)

a ?b?(x
1
?x
2
,y
1
?y
2
)
3、 如果A(x
1
,y
1
),B(x
2
, y
2
),则
AB?(x
2
?x
1
,y
2< br>?y
1
)

4、 实数与向量的积λa,当λ>0时,λa与a同向 ,且|λa|=λ|a|;当λ<0时,λa与a反向,且|λa|=|
λ||a|。
5、 向量a、b的数量积a·b=|a|| b |cos< a, b>
6、 向量a、b的夹角cos< a, b>=
a?b

ab
2
7、
a
2
?
a
=
a?a

8.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a=
(x
1
,y
1
)
, b=
(x
2
,y
2
)
,且b
?
0,则
a||b
?
b=λa
?x
1
y
2
?x< br>2
y
1
?0
.
a
?
b(a
?0)
?
a·b=0
?x
1
x
2
?y
1
y
2
?0

9.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uuuru


d
A,B
=
|AB|?AB
uur
?
u
AB
uur
?(x
2
?x
1
)
2
?(y
2
?y
1
)
2
(A
(x
1
,y
1
)
,B
(x
2
,y
2
)
).
10.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
P(x(x
,
?
是实数,且< br>u
PP
uuruuur
11
,y
1
)
P
22
,y
2
)

P(x,y)
是线段
P
1
P
2
的分点
1
?
?
PP
2

?
x
1
?
?
x

?
?
x?
2
?
1?
?
?
y?

???1)

?
?
y?
1
?
y
2
1?
?
11.点的平移公式
?
?
?
x
'
?x?h
?
'
uuur
uuur
uuur
?
?< br>?
?
y
'
?y?k
?
x?x?h
?
?
?OP
'
?OP?PP
'
(图形F上的任意一点P(x,y)在 平移后
?
y
'
图形
F
'
上的对应点为
P< br>'
(x
'
,y
'
)
u
y
uu
?
r
k
,且
PP
'
的坐标为
(h,k)
).
12.正弦定理?
a
sinA
?
b
sinB
?
c
sinC
?2R
.
变形公式:a=2RsinA b=2RsinB C=2RsinC
SinA=
a
SinB=
b
SinC=
c
2R2R2R

13余弦定 理
a
2
?b
2
?c
2
?2bccosA
;
b
2
?c
2
?a
2
?2cacosBc
2
?a
2
?b
2
?2abcosC
.
变形公式:cosA=
b
2
?c
2
?a
2

2bc

14.面积定理(1)
S?
1
2
ah< br>1
2
bh
1
a
?
b
?
2
c h
c

h
a
、h
b
、h
c
分别表 示a、b、c边上的高).
(2)
S?
1
2
absinC?
1
2
bcsinA?
1
2
casinB

15、在△ABC 中:
sin(A+B)=sinCcos(A+B) ?-cosCtan(A+B) ?-tanC


sin
A?B
2
?cos
CA?BCA?BC
2

cos
2
?sin
2

tg
2
?ctg
2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16.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x
1
,y
1
)

B(x
2
,y
2
)

C(x
3
,y
3
)
,则△ABC
的重心 的坐标是
G(
x
1
?x
2
?x
3
y
1
?y
2
?y
3
,)
.
33
17、如 果A=(x
1
,y
1
,z
1
),B=(x
2
,y
2
,z
2
)则∣
AB
∣=
(x
1< br>?x
2
)
2
?(y
1
?y
2
)2
?(z
1
?z
2
)
2

向量重要公式和结论
a?b
?ab

2
a?b?c
3
三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
?abc

3
1、两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
n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
a
1
?a
2
???a
n
n
?a
1
a
2
?a
n

n
2、两个正数
a、b
的调和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均方根之间的关系是
a?ba
2
?b
2

?ab??
11
22
?
ab
2
1、 双向不等式是:
a?b?a?b?a?b

左边在
ab?0(?0)
时取得等号,右边在
ab?0(?0)
时取得等号。
聪明在于学习 知识在于积累

高中数学竞赛广东复试-高中数学课程课堂实录


高中数学非线性回归问题-高中数学基础训练课程纲要


2015年高中数学联赛获奖-高中数学蒙题技巧1002无标题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下载-2019年安徽省高中数学竞赛初赛试题


帮助学高中数学的软件-高中数学必修二目录北师大版


没有圆锥曲线 高中数学-2018年高中数学国赛获奖名单


高中数学抛物线是必修几-高中数学实习


高中数学必修4上册一-程伟高中数学



本文更新与2020-09-21 14: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7054.html

高中数学文科公式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