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必修五完整笔记含习题和答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21 19:39
tags:高中数学笔记

高中数学必修三北师大版第二章习题-高中数学奥赛讲义在线阅读

2020年9月21日发(作者:严英)



必修5知识点总结
1、正弦定理:在
???C
中,
a

b

c
分别为角
?

?

C
的对边,
R

???C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
有< br>abc
???2R

sin?sin?sinC
2、正弦定理的变形 公式:①
a?2Rsin?

b?2Rsin?

c?2RsinC

abc

sin??

sinC?
;③
a:b:c?sin?:sin?:sinC

2R2R2R
a?b?cabc
???
④.
sin??sin?? sinCsin?sin?sinC

sin??
(正弦定理主要用来解决两类问题: 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两角
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况)
如: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A(A为锐角)求B。具体的做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画出图:法一:把a扰着C点旋转,看所得轨迹以AD有无交点:
当无交点则B无解、
当有一个交点则B有一解、
当有两个交点则B有两个解。
法二:是算出CD=bsinA,看a的情况:
当a当bsinA当a=bsinA或a>b时,B有一解
注:当A为钝角或是直角时以此类推既可。
111
3、三角形面积公式:
S
???C
?bcsin??absinC?acsin?

222
A
b
bsinA
D
a
C
4、余弦定理:在
???C
中,有
a
2
?b
2
? c
2
?2bccos?

b
2
?a
2
?c
2
?2accos?

c
2
?a
2
?b
2
?2abcosC

b
2
?c
2
?a
2
a
2
?c2
?b
2
a
2
?b
2
?c
2
5、余弦定理的推论:
cos??

cos??

cosC?

2bc2ab
2ac
(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 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6、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设
a

b

c

???C
的角
?

?

C
的对边,则:①若
a
2
?b
2
?c
2
,则
C?90

- 1 -



②若
a
2
?b
2
?c
2
,则
C?90
;③若
a
2
?b
2
?c
2
,则
C?90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A、B,
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
3
千米的C、D两点,
并测得∠ACB=75
O
, ∠BCD=45
O
, ∠ADC=30
O
,
∠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
本题解答过程略


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7、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8、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9、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10、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11、递增数列:从第 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
n+1
>a
n
). 12、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
n+1
n
).
13、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即:a
n+1
=a
n
).
14、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5 、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
?
a
n
?
的第
n
项与 序号
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6、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
a
n
与它的前一项
a
n?1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O
B
A
C D
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 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符号表示:a
n?1
?a
n
?d
。注: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 法:

a
n
?a
n?1
?d(n?2,d为常数)< br>②2
a
n
?a
n?1
?a
n?1
(
n?2
) ③
a
n
?kn?b
(
n,k
为常数
18、由三个数
a

?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 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
?
称为
a

b
的等差中项.若b?
a?c
,则称
b

a

c
的等差 中项.
2
19、若等差数列
?
a
n
?
的首项是< br>a
,公差是
d
,则
a
1
n
?a
1< br>?
?
n?1
?
d

a
n
?a1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
a
n
?a
m
?
?
n?m
?
d
;②
a
1
?a
n
?< br>?
n?1
?
d
;③
d?

n?1
a
n
?a
m
a
n
?a
1
d?
?1
;⑤④
n?

n?m
d
- 2 -



21、若
?
a
n
?
是等差数列, 且
m?n?p?q

m

n

p

q??
*
),则
a
m
?a
n
数列,且
2 n?p?q

n

p

q??
*
),则< br>2a
n
?a
p
?a
q
;若
?
an
?
是等差
?a
p
?a
q

n?
a
1
?a
n
?
n
?
n?1
?
S?
S?na?d
.③
s
n
?a
1
?a
2
?
22、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公式:①
n
;②
n1
2
2
23、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 br>2n
?
n??
*
?
,则
S
2n
?a
n

?n
?
a
n
?a
n?1
?< br>,且
S

?S

?nd

S
a
?
n

S

a
n?1
②若项数为
2n?1
?
n??
*
?
,则
S
2n?1< br>?
?
2n?1
?
a
n
,且
S
?S

?a
n


S

?
?
n?1
?
a
n

24、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
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 的公比.符号表示:
号位上的值同号)
注: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2

a
n
?a
n?1
q(n?2,q为常数,且?0)< br>

a
n
?a
n?1
?a
n?1
(
n?2

a
n
a
n?1
a
n?1?0
)
S

n
(其中
S

?na< br>?
n

S

n?1
a
n?1
?q< br>(注:①等比数列中不会出现值为0的项;②同
a
n

a
n< br>?cq
n
(
c,q
为非零常数).
④正数列{
a< br>n
}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
log
x
a
n
}(< br>x?1
)成等比数列.
25、在
a

b
中间插入一 个数
G
,使
a

G

b
成等比数列,则< br>G
称为
a

b
的等比中项.若
G
2
?ab

则称
G

a

b
的等比中项.( 注:由
G
2
?ab
不能得出
a

G
b
成等比,由
a

G

b
?
G
2
?ab

26、若等比数列
?
a
n
?
的首项是
a
1
,公比是
q
,则
a
n
?a
1
q
n?1

27、通项公式的变形:①
a
n< br>?a
m
q
n?m
;②
a
1
?a
n< br>q
?
?
n?1
?
;③
q
n?1
?< br>a
a
n
n?m
?
n
. ;④
q
a< br>m
a
1
28、若
?
a
n
?
是等比数 列,且
m?n?p?q

m

n

p
、< br>q??
*
),则
a
m
?a
n
?a
p
?a
q
;若
?
a
n
?
是等比数
列 ,且
2n?p?q

n

p

q??
*< br>),则
a
n
2
?a
p
?a
q

- 3 -



?
na
1
?q?1
?
?
29、等比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的公式:①
S
n
?
?
a
1?
1?q
n
?
a?aq
.②
s
n
1n
?
?
q?1
?
?
1?q1?q
?
?
s
1
?a
1
(n?1)
a?
30、对任意的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
S
n
与通项
a
n
的关系:
n
?

?
s
n
?s
n?1
(n?2)
?a
1
?a
2
??a
n

[注]: ①
a
n
?a
1
?
?
n?1?
d?nd?
?
a
1
?d
?

d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常数列也是等差
数列)→若
d
不为0 ,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
d
?
2
?
d
?
d< br>②等差{
a
n
}前
n
项和
S
n
?A n
2
?Bn?
?
??
n?
?
a
1
?
?
n
→可以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的充要条件→
?
2
??
2
?
2

d
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d
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③非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
附: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
⑴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为< br>S
n
,在
d?0
时,有最大值. 如何确定使
S
n
取最大值时的
n
值,有两种方法:
一是求 使
a
n
?0,a
n?1
?
0
,成立的
n< br>值;二是由
S
n
?n
2
?(a
1
?)n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
n
的值.
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对应关系如下:
数列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数列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我们用函数的观点揭开了数列神秘的“面纱”,将数列的通项 公式以及前n项和看成是关于n的函数,
为我们解决数列有关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例题:1、等差数列
分析:因为
中,,则 .
前n项和公式 对应函数
(时为二次函数)
通项公式

对应函数
(时为一次函数)
d
2
d
2
(指数型函数)
(指数型函数)
是等差数列,所以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 4 -



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则(n,m),(m,n),(m+n,)三点共线,
所以利用每 两点形成直线斜率相等,即
例题:2、等差数列中,,前n项和为,若
,得=0(图像如上)
,n为何值时最大?分析:等
差数列前n项和可以看成关于n的二次函数=,是抛物线=
上的离散点,根据题意,,则因为欲求最大值,故其对应二次函数图
像开口向下,并且对称轴为,即当 时,最大。
⑵如果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乘积,求此数列前
n
项和可依照等比数
列前
n
项和的推倒导方法:错位相减求和. 例如:
1?,3,...(2n?1)
1
2
1
4
1
2
n
,...

⑶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亦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此等差数列的首项就是 原两个数列的第一个相同
项,公差是两个数列公差
d
1
,d
2
的最小公倍数.
2. 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1)定义法:对于n≥ 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
a
n
?a
n?1
(
a
n)
为同一常数。(2)通项公式法。(3)中项公式法:验证
2a
n?1
?a
n
?a
n?2
a
n?1
2
(a
n?1
?a
n
a
n?2
)n?N
都成立。
?
a
m
?0
3. 在等差数列{
a
n
}中,有关S
n
的最值问题:(1)当
a
1
>0,d<0时,满足
?
的项数m使得
s
m

?
a
m?1
?0
最大值. (2)当
a
1
<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
s
m
取最小值。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 注意
转化思想的应用。
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 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
c
?
2.裂项相消法:适用于
??
其中{
a< br>n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
aa
?
n n?1
?
阶乘的数列等。
- 5 -



例题: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为a
n
=
11
解:观察后 发现:a
n
=
?

nn?1
1
,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S
n
.
n(n?1)
s
n
?a
1
?a
2
?????a
n

11111
?(1?)?(?)?????(?)

223nn? 1
1
?1?
n?1
3.错位相减法:适用于
?
a
n
b
n
?
其中{
a
n
}是等差数列,
?< br>b
n
?
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例题:已知数列{a
n< br>}的通项公式为
a
n
?n?2
n
,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之和< br>s
n

解:由题设得:
s
n
?a
1?a
2
?a
3
?????a
n

=1?2
1
?2?2
2
?3?2
3
?????n?2n


s
n
=
1?2
1
?2?2< br>2
?3?2
3
?????n?2
n

把①式两边同乘2后得
2s
n
=
1?2
2
?2? 2
3
?3?2
4
?????n?2
n?1

用①-②,即:
s
n
=
1?2
1
?2?2
2
?3?2
3
?????n?2
n

2s< br>n
=
1?2
2
?2?2
3
?3?2
4
?????n?2
n?1


?s
n
?1?2? 2
2
?2
3
?????2
n
?n?2
n?1
2(1?2
n
)
??n?2
n?1
1?2
?2
n ?1
?2?n?2
n?1
?(1?n)2
n?1
?2
s
n
?(n?1)2
n?1
?2

4.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 6 -




5.常用结论
n(n?1)
?
1
?
1): 1+2+3+...+n = 2) 1+3+5+...+(2n-1) =
n
2
3)
1
3
?2
3
???n
3
?
?
n(n?1)
?

2
?
2
?
2
4)
1
2< br>?2
2
?3
2
???n
2
?
1111111
1
n(n?1)(2n?1)
5)
???(?)

6)
1
pq
?
111
q?p
(
p
?
q
)


- 7 -

6
n(n?1)nn?1n(n?2)2nn?2
(p?q)



含参不等式
一、判别式法:
若所求问题可转 化为二次不等式,则可考虑应用判别式法解题。一般地,对于二次函数
f(x)?ax
2
?bx?c(a?0,x?R)
,有
?
a?0
1)
f(x)?0

x?R
恒成立
?
?

?
??0
?
a?0
2)
f(x)?0

x?R
恒成立
?< br>?

??0
?
例1.已知函数
y?lg[x
2< br>?(a?1)x?a
2
]
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
解:由题设可将问题转化为不等式
x
2
?(a?1)x?a
2< br>?0

x?R
恒成立,
1
即有
??(a?1)2
?4a
2
?0
解得
a??1或a?

3< br>1
所以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
(??,?1)?(,??)

3
若二次不等式中
x
的取值范围有限制,则可利用根的分布解决问题。 例2.设
f(x)?x
2
?2mx?2
,当
x?[?1,??)
时,
f(x)?m
恒成立,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解:设
F(x)?x
2
?2mx?2?m
,则当
x?[?1,??)
时,
F(x)?0
恒成立

??4(m?1)(m?2)?0即?2?m ?1
时,
F(x)?0
显然成立;

??0
时,如图,
F(x)?0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为:
?
?
??0
?
?
F(?1)?0
解得
?3?m?? 2

?
?2m
?
???1
2
?
y
x
-1
O
x
综上可得实数
m
的取值范围为
[?3,1)

二、最值法
将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转化为求函数最值问题的一种处理方法,其一般类型有:
1)
f(x)?a
恒成立
?a?f(x)
min

2)
f(x)?a
恒成立
?a?f(x)
max

- 8 -



例3.已知
f(x)?7x
2
?28x?a,g(x)?2x
3
?4x
2
?40x
, 当
x?[?3,3]
时,
f(x)?g(x)
恒成立,求实数
a的取值范围。
解:设
F(x)?f(x)?g(x)??2x
3
?3x
2
?12x?c
,则由题可知
F(x)?0
对任意
x?[? 3,3]
恒成立

F
'
(x)??6x
2
?6x ?12?0
,得
x??1或x?2


F(?1)??7a,F(2 )?20?a,F(?3)?45?a,F(3)?9?a,


F(x)
m ax
?45?a?0
,∴
a?45
即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 br>[45,??)

x
2
?2x?a
,x?[1,??),若对任意
x?[1,??)

f(x)?0
恒成立,求实数
a
的取值例4.已知函数
f(x)?
x
范围。
x
2
?2x?a
?0
恒成立, 解:若对任意
x?[1,? ?)

f(x)?0
恒成立,即对
x?[1,??)

f( x)?
x
考虑到不等式的分母
x?[1,??)
,只需
x
2
?2x?a?0

x?[1,??)
时恒成立而得
而抛物线
g(x)?x
2
?2x?a

x?[1,??)
的最小值
g
min
(x)?g(1)?3?a?0

a??3

注: 本题还可将
f(x)
变形为
f(x)?x?
a
?2
,讨论其 单调性从而求出
f(x)
最小值。
x
三、分离变量法
若所给的不 等式能通过恒等变形使参数与主元分离于不等式两端,从而问题转化为求主元函数的
最值,进而求出参数 范围。这种方法本质也还是求最值,但它思路更清晰,操作性更强。一般地有:
1)
f(x) ?g(a)(a为参数)
恒成立
?g(a)?f(x)
max

2)
f(x)?g(a)(a为参数)
恒成立
?g(a)?f(x)
max

实际上,上题就可利用此法解决。略解:
x
2
?2x?a?0

x?[1,??)
时恒成立,只要
a??x
2
?2x
x?[1,??)
时恒成立。而易求得二次函数
h(x)??x
2
?2x

[1,??)
上的最大值为
?3
,所以
a??3

例5.已知函数
f(x)?ax?4x?x
2
,x?(0,4]

f(x)?0
恒成立,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 将问题转 化为
a?
4x?x
2

x?(0,4]
恒成立,令
g(x)?
x
4x?x
2
,则
a?g(x)
min

x

g(x)?
4x?x
2
?
x
4
?1
可知
g(x)

(0,4]
上为减函数,故
g(x)
min
?g(4)?0

x

a?0

a
的取值范围为
(??,0)

- 9 -



注:分离参数后,方向明确,思路清晰能使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四、变换主元法
处理含参不等式恒成立的某些问题时,若能适时的把主元变量和参数变量进行 “换位”思考,往
往会使问题降次、简化。
例6.对任意
a?[?1,1]
,不等式
x
2
?(a?4)x?4?2a?0
恒成立,求
x
的取值范围。
分析:题中的不等式是关于
x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但若把
a< br>看成主元,则问题可转化为一次不等

(x?2)a?x
2
?4x?4 ?0

a?[?1,1]
上恒成立的问题。
解:令
f(a)?(x ?2)a?x
2
?4x?4
,则原问题转化为
f(a)?0
恒成立(
a?[?1,1]
)。

x?2
时,可得
f(a)?0
,不合题意。
?
f(1)?0
x?2
当时,应有
?
解之得
x?1或x?3

?
f(?1)?0

x
的取值范围为
(??,1)?(3, ??)

?
f(
?
)?0
注:一般地,一次函数
f(x)?kx?b(k?0)

[
?
,
?
]
上恒 有
f(x)?0
的充要条件为
?

f(
?
)?0
?
五、数形结合法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充分说明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妙处,
在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中它同样 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函数图象和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1)
f(x)?g(x)?< br>函数
f(x)
图象恒在函数
g(x)
图象上方;
2)
f(x)?g(x)?
函数
f(x)
图象恒在函数
g(x)
图象下 上方。
例7.设
f(x)??x
2
?4x
,
g(x) ?
4
x?1?a
,若恒有
f(x)?g(x)
成立,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3
y
解: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
f(x)

g(x)
的图象 如图所示,
f(x)
的图象是半圆
(x?2)
2
?y
2< br>?4(y?0)

g(x)
的图象是平行的直线系
4x?3y?3?3a?0

-2
要使
f(x)?g(x)
恒成立,
则圆心
(?2,0)
到直线
4x?3y?3?3a?0
的距离
满足
d?
?8?3?3a
5
?2
,解得
a?? 5或a?
5
(舍去)
3
-4
-4
O
x < br>由上可见,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因其覆盖知识点多,方法也多种多样,但其核心思想还是等价
转 化,抓住了这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当然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领悟、体会和总结。
- 10 -



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不等式.



??0

??0

??0


二次函数
y?ax
2
?bx?c

y?ax
2
?bx?c

y?ax
2
?bx?c

y?ax
2
?bx?c


a?0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根

2

有两相等实根
b
x
1
?x
2
??

2a


ax?bx?c?0
?
a?0
?
的根
ax
2
?bx?c?0
(a?0)的解集
ax
2
?bx?c?0
(a?0)的解集
x
1
,x
2
(x
1
?x
2
)

无实根

R


?
xx?x或x?x
?

12
?
b
?
xx??
??

2a
??

?


?
xx
1
?x?x
2
?


?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 将二次项系数化为“+”:A=
ax
2
?bx?c
>0(或<0)(a>0)
② 计算判别式
?
,分析不等式的解的情况:
?
若A?0,则x? x
1
或?x
2

ⅰ.
?
>0时,求根
x< br>1
<
x
2

?

?
若A?0,则x
1
?x?x
2
.
?
若A?0,则x?x
0
的一切实数;
?
ⅱ.
?
=0时,求根
x
1

x
2

x
0

?
若A?0,则x?
?< br>;

?
若A?0,则x?x.
0
?
?
若A? 0,则x?R;
ⅲ.
?
<0时,方程无解,
?

?
若A?0,则x?
?
.
③ 写出解集.
一元二次方程a x
2
+bx+c=0(a>0)的实根的分布常借助二次函数图像来分析:
设ax< br>2
+bx+c=0的两根为
?

?
,f(x)=ax
2
+bx+c,那么:
- 11 -


y
< br>?
??0
?
①若两根都大于0,即
?
?0,
?
?0
,则有
?
?
?
?
?0

?
?
?
?
?0
?
o
?

x




?
称轴x=
?
b

2a
?
?? 0
?
b
?
②若两根都小于0,即
?
?0,
?
?0
,则有
?
??0

?
2a
?
?
f(0)?0





③若两根有一根小于0一根大于0,即
?
?0?
?
,则有
f(0)?0




④若两根在两实数m,n之间,即< br>m?
?
?
?
?n

y
y
y
?

对称轴x=
?
?

b

2a
o x
?

o x
?

?
??0
?
b
?
?n
?
m??
则有
?
2a
?
f(m)?0
?

?

o
m
?
?
b
?
f(n)?0
X=
?

2a
⑤若两个根在三个实数之间,即
m?
?
?t?
?
?n< br>,
y
n
x
?
f(m)?0
?
则有
?
f(t)?0

?
f(n)?0
?



- 12 -

o m
?
X=
?
t
?

n
x
b

2a




常由根的分布情况来求解出现在a、b、c位置上的参数
例如:若方程
x
2
?2(m?1)x?m
2
?2m?3?0
有两个正实数根,求
m的取值范围。
?
4(m?1)
2
?4(m
2
?2m? 3)?0
?
??0
?
m??1
??
?
解:由①型得
?
?
?
?
?0
?
?
2(m?1)?0?
?
m??1
?
m?3

?
?
??
?0
?
m??1,或m?3
?
m
2
?2m? 3?0
??
?
所以方程有两个正实数根时,
m?3

又如 :方程
x
2
?x?m
2
?1?0
的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 1,求
m
的范围。
?
55
22
?
??0
(?1)?4(m?1)?0
?
?
?m?
?
?
解:因为有两 个不同的根,所以由
?
?
?
2
?
?
22
?
?1?m?1

2
?
?
f(1)?0
?
1 ?1?m?1?0
?
?1?m?1
?

训练:二次方程
ax
2
?bx?c?0
的两根为
?2

3
,且
a?0
,那么
ax
2
?bx?c?0

的解集为( C ).
(A)
xx?3或x??2
(B)
xx?2或x??2
(C)
?
x?2?x?3
?
(D)
?
x?3?x?2
?

练习:
1.下列不等式:①
x
2
?0
;②
?x
2
?x?5
;③
ax
2
?2
;④
x
3
?5x?6?0


mx
2
?5y?0
;⑥
ax
2
?bx?c?0
.其中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 C )个.
(A)
5
(B)
4
(C)
3
(D)
2

2.不等式
?
x?1
??
2?x
?
?0
的 解集为( C ).
(A)
?
?2,1
?
(B)
?
?1,2
?
(C)
?
??,?1
?
?
?
2,??
?
(D)
?
??,?2
?
?
?
?1,??
?

3.已知
x
2
?5x?6?0,M?x
2
?5x?6
,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C ).
(A)
M?20
(B)R (C)
20?M?30
(D)
0?M?30

4.已知二次不等式
ax
2
?bx?1?0
的解集为
?
x? 2?x?1
?
,则
a,b
的值为( D ).
1
(A )
a??1,b??2
(B)
a??2,b??1
(C)
a?1,b ?2
(D)
a?b??

2
????
5.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mx
2
?8mx?21?0
的解集为
?
x?7?x??1
?
,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B ).
(A)
1
(B)
3
(C)
7
(D)
8

6.若集合
A ?xx
2
?4x?3?0,B?
?
x
?
x?2
??
x?5
?
?0
?
,则
A?B?
?
x2?x ?3
?
.
- 13 -

??



7.函数
y?x
2
?x?12
的定义域是
?
x?4?x? 3
?
.
8.方程
x
2
?
?
m?3
?
x?m?0
有两不等个实根,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mm?1或m?9
?
.
9.不等式
ax
2?bx?2?0
的解集是
?
?
?
x?
11
?< br>2
?x?
3
?
?
,试确定
a?b
的值.
【小可爱老师说】注意“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解:由解集的形式和韦达定理可知
?
?
1
?
1b

?
?< br>?
23
??
a
,
?
a??12,
?a?b? ?10
.
?
?
1
?
12
?
?
b ??2,
?
?
?
?
?
2
?
?
?< br>3
?
a
,
?
【小可爱老师说】注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 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
10.求函数
f
?
x
?
?
lg
?
x?4
?
2x
2
?x?1
的定义域.
【小可爱老师说】以解析式给出的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
x
的集合.
解:由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

?
?
x?4?0,
?x??4,
?
?
x??4,
?
2x
2
?x?1 ?0,

?
?
?
2x?1
??
x?1
?< br>?0,
?
?
?
?
x??
1
2
或x? 1,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
?
?
?
x?4?x??1
?
2
或x?1
?
?
.
【小可爱老师说】求定义域的实质就是解不等式组.
练习
1.若关于
x< br>的不等式
x
2
?ax?a?0的解为
?
??,?
?< br>,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4?a?0
.
2.在R上定义 运算
?:x?y?x
?
1?y
?
,
若不等式
?x?a
?
?
?
x?a
?
?1
对任意实数
x
均成立,则( C
(A)
?1?a?1
(B)
0?a?2

(C)
?
1331
2
?a?
2
(D)
?
2
?a?
2


- 14 -

. )



均值不等式

a
、< br>b
是两个正数,则
a?b
称为正数
a

b
的 算术平均数,
ab
称为正数
a

b
的几何平均数

2
22
(2)若
a,b?R
,则
ab?
a?b 1. (1)若
a,b?R
,则
a
2
?b
2
?2ab

2. (1)若
a,b?R
*
,则
*
2
(当且仅当
a?b
时取“=”)
a?b
*

?ab
(2)若
a,b?R
,则
a?b?2ab
(当且仅当
a?b
时取“=”
2
2
a?b
?
( 当且仅当
a?b
时取“=”(3)若
a,b?R
,则
ab?
?

??
?
2
?
3.若
x?0
,则x?

x?0
,则
x?
1
?2
(当且仅当
x?1
时取“=”)
x
1
??2
(当且仅当
x??1
时取“=”)
x
xxx

x?0,则
x?
1
?2即x?
1
?2或x?
1
?-2
(当且仅当
a?b
时取“=”)
4.若
ab?0
,则
a
?
b
?2
(当且仅当
a?b
时取“=”)
ba

ab?0
,则
ababab

??2即??2或??-2
(当且仅当
a?b
时取“=”
bab aba
a?b
2
a
2
?b
2
5.若
a,b ?R
,则
(
(当且仅当
a?b
时取“=”)
)?
22

『ps.(1)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和的最小 值,当两个正数的和为定植时,可以求它
们的积的最小值,正所谓“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2)求最值的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
(3)均值定理在求最值、比较大小、求变量的 取值范围、证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广泛的应
用』
a?b
?ab
. 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
a?0

b?0
,则
a?b?2ab
,即
2
极值定理:设
x

y
都为正数,则有:
s
2
⑴若
x?y?s
(和为定值),则当
x?y
时,积
xy
取得最大值.⑵若
xy?p
(积为定值),则当
x?y
4时,和
x?y
取得最小值
2p

例:已知
x?
解:∵
x?
51
,求函数
f(x)?4x?2?
的最大值。
44x?5
5
,∴
4x?5?0
,由原式可以化为:
4
- 15 -




f(x)? 4x?5?5?2?
1
5?4x?
4x?5
??(5?4x)?
11 1
?3??[(5?4x)?]?3??(5?4x)??3??1?3?2
5?4x5?4x 5?4x

13
,即
(
时取到“=”号也就是说当
x?1< br>时有
f(x)
max
?2

5?4)x
2
1 ?
?
x?1,或x?(舍去)
5?4x2
应用一:求最值

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1
(1)y=3x
2

2x
2
(2)y=x+
x

1
解:(1)y=3x
2

2x
2
≥2
1
3x
2
·
2x
2
=6 ∴值域为[6 ,+∞)
1

x
=2;
1

x
=-2
1
(2)当x>0时,y=x+
x
≥2
11
当x<0时, y=x+
x
= -(- x-
x
)≤-2
∴值域为(-∞,-2]∪[2,+∞)

解题技巧
技巧一:凑项
5
例 已知
x?
,求函数
y?4x?2?
1
的最大值。
4
4x?5
解:因
4x?5?0
,所以首先要“调整” 符号,又
(4x?2)
1
不是常数,所以对
4x?2
要进
4 x?5
行拆、凑项,
5
11
??
x?,?5?4x?0

?y?4x?2???
?
5?4x?
?
?3
??2?3?1

4
4x?55?4x
??
1
,即
x?1
时,上式等号成立,故当
x?1
时,
y
max
?1

5?4x
评注:本题需要调整项的符号,又要配凑项的系数,使其积为定值。
技巧二:凑系数
当且仅当
5?4x?
例1. 当
解析:由
时,求
y?x(8?2x)
的最大值。
知,,利用均值 不等式求最值,必须和为定值或积为定值,此题为两个
式子积的形式,但其和不是定值。注意到
2x?(8?2x)?8
为定值,故只需将
y?x(8?2x)
凑上一个系
数 即可。

当,即x=2时取等号 当x=2时,
y?x(8?2x)
的最大值为8。
评注:本题无法直接运用均值不等 式求解,但凑系数后可得到和为定值,从而可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
大值。
- 16 -



变式:设
0?x?
3
,求函数
y?4x(3?2x)
的最大值。
2
2
3
2x?3?2x9
??
解:∵
0?x?

3?2x?0

y?4x(3?2 x)?2?2x(3?2x)?2
??
?

2
22
??当且仅当
2x?3?2x,

x?
技巧三: 分离
3
?
3
?
?
?
0,
?
时等号成立。
4?
2
?
x
2
?7x?10
(x??1)
的值域 。 例3. 求
y?
x?1
解析一:本题看似无法运用均值不等式,不妨将分子配方凑 出含有(x+1)的项,再将其分离。

当,即时,
y?2(x?1)?
4
?5?9
(当且仅当x=1时取“=”号)。
x?1
技巧四:换元
解析二:本题看似无法运用均值不等式,可先换元,令t=x+1,化简原式在分离求最值。
(t?1)
2
?7(t?1)+10t
2
?5t?44
y?=?t? ?5

ttt
当,即t=时,
y?2t?
4
?5?9
(当t=2即x=1时取“=”号)。
t
评注:分式函数求最值,通常直接将分子配凑后将 式子分开或将分母换元后将式子分开再利用不等式
求最值。即化为
y?mg(x)?
最 值。
技巧五:在应用最值定理求最值时,若遇等号取不到的情况,结合函数
f(x)?x?< br>例:求函数
y?
a
的单调性。
x
A
?B(A?0, B?0)
,g(x)恒正或恒负的形式,然后运用均值不等式来求
g(x)
x
2
?5
x?4
2
的值域。
1
?t?(t?2)

t
x
2
?4
1
2
解:令
x
2?4?t(t?2)
,则
y?
x?5
?x
2
?4?x
2
?4
11

t?0,t??1
,但
t?< br>解得
t??1
不在区间
?
2,??
?
,故等号不成立 ,考虑单调性。
t
t
15
因为
y?t?
在区间
?
1,??
?
单调递增,所以在其子区间
?
2,??
?
为单调递增函数,故
y?

t2
- 17 -



?
5
?
所以,所求函数的值域为
?
,??
?

?
2
?
练习.求下列函数的最小值,并求取得最小值时,x 的值.
1
1
x
2
?3x?1
y?2sinx?,x?(0,
?< br>)

y?2x?,x?3
,(x?0)
(2)(1)
y?
(3)
sinx
x?3
x
2.已知< br>0?x?1
,求函数
y?x(1?x)
的最大值.;3.
0?x?条件求最值
1.若实数满足
a?b?2
,则
3
a
?3
b
的最小值是 .
分析:“和”到“积”是一个缩小的过程,而 且
3
a
?3
b
定值,因此考虑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小值,
解:
3
a
和3
b
都是正数,
3
a
?3
b

23
a
?3
b
?23
a?b< br>?6


3
a
?3
b
时等号成立,由
a?b?2

3
a
?3
b

a?b?1
即当
a?b?1
时,
3
a
?3
b
的最小值是6.
2
,求函数
y?x(2?3x)
的最大值.
3
11
变式:若
log
4
x?log
4
y?2
,求
?< br>的最小值.并求x,y的值
xy
技巧六:整体代换
多次连用最值定理求最值时,要注意取等号的条件的一致性,否则就会出错。。
19
2:已知
x?0,y?0
,且
??1
,求
x?y
的最小值。
xy
错解:
..
19
19
?
9
x?0,y ?0
,且
??1

?
x?y?
?
?x?y?22x y?12

?
x?y
?
min
?12

??
??
xy
xy
?
xy
?
错因:解法中 两次连用均值不等式,在
x?y?2xy
等号成立条件是
x?y
,在
1
?
9
?2
9
等号成立条
xyxy
件是
1 9
?

y?9x
,取等号的条件的不一致,产生错误。因此,在利用均值不等 式处理问题时,列出
xy
等号成立条件是解题的必要步骤,而且是检验转换是否有误的一种方法 。
19
?
y9x
正解:
x?0,y?0,
1
?< br>9
?1

?x?y?
?
x?y
?
?
?
?
?
???10?6?10?16

xy
?
xy
?
xy
当且仅当
19
y9x
?
时,上式等号成立, 又
??1
,可得
x?4,y?12
时,
?
x?y
?
min
?16

xy
xy
?
变式: (1)若
x,y?R

2x?y?1
,求
1
?
1
的 最小值
xy
?
(2)已知
a,b,x,y?R

a
?
b
?1
,求
x?y
的最小值
xy
- 18 -



技巧七
y
2
已知x,y为正实数,且x+
2
=1,求x1+y
2
的最大值.
2
a
2
+b
2
分析:因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二次和一次,故采用公式ab≤
2

1
同时还应化简1+y
2
中y
2
前面的系数为
2
, x1+y
2
=x
下面将x,
1y
2
2

2
分别看成两个因式:
x+(
2
2
1y
2
2
1
2
y
+ )x+ +
2222

3
2
= = 即x1+y =2 ·x
224
1+y
2

2
=2 x·
1y
2
2

2


2
1y
2
2

2

1y
2
3
2

2

4

技巧八:
1
已知a,b为正实数,2b+ab+a=30,求函数y=
ab
的最小值.
分析:这是一个二元函数的最值问题,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消元,转化为一元函数问 题,再用
单调性或基本不等式求解,对本题来说,这种途径是可行的;二是直接用基本不等式,对本题来 说,
因已知条件中既有和的形式,又有积的形式,不能一步到位求出最值,考虑用基本不等式放缩后,再
通过解不等式的途径进行。
30-2b30-2b-2 b
2
+30b
法一:a= , ab= ·b=
b+1b+1b+1
由a>0得,0<b<15
-2t
2
+34t-31
1616
令t=b+1,1<t<16,ab= =-2(t+ )+34∵t+
ttt
≥2
1
∴ ab≤18 ∴ y≥
18
当且仅当t=4,即b=3,a=6时,等号成立。
法二:由已知得:30-ab=a+2b∵ a+2b≥22 ab ∴ 30-ab≥22 ab
令u=ab 则u
2
+22 u-30≤0, -52 ≤u≤32
1
∴ab ≤32 ,ab≤18,∴y≥
18

a?b
?ab
(a,b?R
?

点评:①本题考查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的解法及 运算能力;②如何由已知不
2
等式
ab?a?2b?30
出发求得
a b
的范围,关键是寻找到
a?b与ab
之间的关系,由此想到不
(a,b?R
?

16

t
=8
- 19 -



a?b
?ab
(a,b?R
?

,这样将已知条件转换为含
ab
的不等式,进而解得
ab
的范围.
2
变式:1.已知a>0,b>0,ab-(a+b)=1,求a+b的最小值。
2.若直角三角形周长为1,求它的面积最大值。
技巧九、取平方
等式
5、已知x,y为正实数,3x+2y=10,求函数W=3x +2y 的最值.
a+ba
2
+b
2
解法一:若利用算术平均与平方平均之间的不等关系,
2

2
,本题很简单
3x +2y ≤2 (3x )
2
+(2y )
2
=2 3x+2y =25
解法二:条件与结论均为和的形式,设法直接用 基本不等式,应通过平方化函数式为积的形式,再向
“和为定值”条件靠拢。
W>0,W
2
=3x+2y+23x ·2y =10+23x ·2y ≤10+(3x )
2
·(2y )
2
=10+(3x+2y)=20
∴ W≤20 =25
变式: 求函数
y?2x?1?5?2x(
1
?x?
5
)
的最大值。
22
解析:注意到
2x?1

5?2x
的和为定值。 y
2
?(2x?1?5?2x)
2
?4?2(2x?1)(5?2x)? 4?(2x?1)?(5?2x)?8


y?0
,所以
0?y?22

3
时取等号。 故
y
max
?22

2
评注:本题将解析式两边平方构造出“和为定值”,为利用均值不等式创造了条件。
总之,我们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一定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变形技巧,
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均值不等式。
应用二: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
当且仅当
2x ?1
=
5?2x
,即
x?
1.已知
a,b,c
为两 两不相等的实数,求证:
a?b?c?ab?bc?ca

222
1)正数a ,b,c满足a+b+c=1,求证:(1-a)(1-b)(1-c)≥8abc
?
1??
1
??
1
?
例6:已知a、b、c
?R
?
,且
a?b?c?1
。求证:
?
?1
??
?1??
?1
?
?8

?
a
??
b
??
c
?
分析:不等式右边数字8,使我们联想到左边因式分别使用均值不等式可得 三个“2”连乘,又
11?ab?c2bc
,可由此变形入手。
?1???
aaaa
解:a、b、c
?R
?

a?b?c?1

?
?1?
述三个不等式两边均为正,分别相乘,得
- 20 -
1
a
12ac
1?ab?c2bc
12ab
。同理
?1 ?

?1?
。上
??
bb
aaa
cc



1
?
1
??
1
??
1
?2bc2ac2ab
a?b?c?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1?1?1??8< br>??????
3
abcabc
??????
应用三:均值不等式与恒成 立问题
19
例:已知
x?0,y?0

??1
,求使不等 式
x?y?m
恒成立的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xy
解:令< br>x?y?k,x?0,y?0,
?1?
19x?y9x?9y10y9x
??1

???1.????1

xykxkykkxky
103
?2?

?k?16

m?
?
??,16
?

kk
应用四:均值定理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
1a?b
)
,则
P,Q,R
的大小关系是 . 例:若< br>a?b?1,P?lga?lgb,Q?(lga?lgb),R?lg(
22
分析:∵
a?b?1

lga?0,lgb?0

1

lga?lgb)?lga?lgb?p

2
a?b1
R?lg()?lgab?lgab?Q
∴R>Q>P。
22

Q?


- 21 -



整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
穿根法(零点分段法)
求解 不等式:
a
0
x
n
?a
1
x
n?1
?a
2
x
n?2
?
?
?a
n
?0(?0 )(a
0
?0)

解法:①将不等式化为a
0
(x-x1
)(x-x
2
)…(x-x
m
)>0(<0)形式,并将各因 式x的系数化“+”;(为了
统一方便)
②求根,并将根按从小到大的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表示出来;
③由右上方穿线(即从右向左、 从上往下:偶次根穿而不过,奇次根一穿而过),经过数轴上表
示各根的点(为什么?);
④ 若不等式(x的系数化“+”后)是“>0”,则找“线”在x轴上方的区间;若不等式是“<0”,
则 找“线”在x轴下方的区间.







(自右向左正负相间)
例题:求不等式
x
2
?3x
2?6x?8?0
的解集。
+
+
1
+

X
1
+


X
2
X
3
X
n-2
+

X
n-1

X
n
+

X

?
-
?
4
x
解:将原不等式因式分解为:
(x?2)(x?1)(x?4)?0

由方程:
(x?2)(x?1)(x?4)?0
解得
x
1
??2,x
2
?1,x
3
?4

将这三个根按从小到大顺序在数轴上标出来,如图
由图可看出不等式
x
2
? 3x
2
?6x?8?0
的解集为:
?
x|?2?x?1,或x?4< br>?

例题:求解不等式

(x?1)(x?2)(x?5)
?0
的解集。
(x?6)(x?4)

- 22 -



分式不等式




- 23 -



绝对值不等式

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基本形式:
①型如:|x|<a (a>0)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
?
x|?a?x?a
?

②型如:|x|>a (a>0)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
?
x|x??a,或x?a
?

变型:
|ax?b|?c(c?0)型的不等式的解集可以由
?
x|?c? ax?b?c
?
解得。其中-c?
ax?b?c

?
在解-c?
ax?b ??c
ax?b?c(c?0)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可以由
?
x|ax?b?c ,或ax?b??c
?
来解。
③对于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绝对值的不等式: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来解.
- 24 -



④绝对值不等式解法中常用几何法:即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例题:求解不等式
|x?2|?1

例题:求解不等式:
|x?2|?|x?3|?10

解:零点分类讨论法:
分别令
x?2?0和x?3?0

解得:
x??3和x?2

在数轴上,-3和2就把数轴分成了三部分,如右上图
①当
x??3
时,(去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
3 2
x
11
?
?(x?2)?(x?3)?10
x??
?
11?

?
?
?
2
?
??x??3

2
?
x??3
?
x??3
?
②当
?3?x?2
时,(去 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
?3?x?2
?
?3?x?2
?< br>?
?
?3?x?2

?
?(x?2)?(x?3)?10x? R
??
③当
x?2
时,(去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
x?2
?
x?2
9
?
2?x?

??
?
9
?
2
?
(x?2)?(x?3)?10
?
x?
?2
119
??
由①②③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br>x|??x?
?
(注:是把①②③的解集并在一起)
22
??
y
函数图像法:

f(x)?|x?2|?|x?3|

f(x)
=10
5
o
11
?3

2
?
?2x?1(x ??3)
?
?
则有:
f(x)?
?
5(?3?x?2)
?
2x?1(x?2)
?
?
?
2
9

2
x
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此分段函数及
f(x)?10
的图像如图
119
??
由图像可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x|??x?
?

22
??
- 25 -



不等式关系
a?b?0?a?b

a?b?0?a?b

a?b?0?a?b< br>.
不等式的性质: ①
a?b?b?a
;②
a?b,b?c?a?c
;③
a?b?a?c?b?c


a?b,c?0?ac?bc< br>,
a?b,c?0?ac?bc
;⑤
a?b,c?d?a?c?b?d

d?0ac
a
?bd

?
;⑦
?b?0?a< br>


n
?b
n
?
n??,n?1
?

a?b?0?
n
a?
n
b
?
n??,n?1
?

线性归纳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x??y?C ?0
,坐标平面内的点
?
?
x
0
,y
0
?

①若
??0

?x
0
??y
0
?C?0
,则点
?
?
x
0
,y
0
?在直线
?x??y?C?0
的上方.
②若
??0

? x
0
??y
0
?C?0
,则点
?
?
x0
,y
0
?
在直线
?x??y?C?0
的下方.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x??y?C?0

(一)由B确定:
①若
??0
,则
?x??y?C?0
表 示直线
?x??y?C?0
上方的区域;
?x??y?C?0
表示直线
?x??y?C?0
下方的区域.
②若
??0
,则
?x??y? C?0
表示直线
?x??y?C?0
下方的区域;
?x??y?C?0
表示直线
?x??y?C?0
上方的区域.
(二)由A的符号来确定:
先把x的系数A化为正后,看不等号方向:
①若是“>”号,则
?x??y?C?0
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l:
?x??y?C?0
的右边部分。
②若是“<”号,则
?x??y?C?0
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l:
?x??y?C?0
的左边部分。
- 26 -



(三)确定不等式组所表示区域的步骤:
①画线:画出不等式所对应的方程所表示的直线
②定测:由上面(一)(二)来确定
③求交:取出满足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区域的公共部分。
?
2x?y?5?0
?
例题:画出不等式组
?
y?3x?5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
2y?x?5?0
?
解:略
3、线性约束条件:由
x< br>,
y
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
x

y
的线性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
x

y
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
x

y
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
?
x,y
?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 27 -

高中数学零基础怎么办-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例题


2011年高中数学联赛试题-高中数学解题微课


高中数学学生小论文-歙县中学高中数学顺序安排


高中数学双曲线基础题-高中数学老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


高中数学视频在哪看-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组合竞赛难学吗-高中数学教材解析必修一答案


审题能力对高中数学解题的影响-高中数学专题题型分类大全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题卷首语-2018年高中数学自主招生题目



本文更新与2020-09-21 19: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7365.html

高中数学必修五完整笔记含习题和答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