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总复习资料汇总(必修1345)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21 21:01
tags:高中数学复习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广东-2018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北京省一

2020年9月21日发(作者:周海媚)


高中数学总复习资料汇总(必修1-5 )
高考数学复习必修1
第一章、集合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定义1 一般地,一组确定的、互异的 、无序的对象的全体构成集合,简称集,用大写字母
来表示;集合中的各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来 表示,元素
x
在集合A中,称
x
属于A,
记为
x?A
,否则称
x
不属于A,记作
x?A

例如,通常用N,Z,Q, B,Q+分别表示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正有理
数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用
?
来表示。集合分有限集和无限集两种。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将 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并用逗号隔开表示集
合的方法,如{1,2,3};描述法:将 集合中的元素的属性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有理数},
{xx?0}
分 别表示有理数集和正实数集。
定义2 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 是集合B中的元素,
则A叫做B的子集,记为
A?B
,例如
N?Z
。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果A是
B的子集,B也是A的子集,则称A与B相等。如果A是B的子集 ,而且B中存在元素不
属于A,则A叫B的真子集。
便于理解:
A?B
包含两个意思:①A与B相等 、②A是B的真子集
定义3 交集,
定义4 并集,
A?B?{xx?A且x?B}.
A?B?{xx?A或x?B}.


称为A在I中的补集。 定义5 补集,若
定义6 集合
A?I,则C
1
A?{xx?I,且x?A}
{xa?x?b,x?R,a?b}
记作开区间
(a,b)
,集合
{xa?x?b,x?R,a?b}
记作闭区间
[a,b ]
,R记作
(??,??).

定义7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补充知识点 对集合中元素三大性质的理解
(1)确定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对于集合
A
和元素
a
,要么
a?A
,要么
a?A
,二者
必居其一.比如:“ 所有大于100的数”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而“较大
的整数”就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因为它的对象是不确定的.再如,“较大的树”、“较高的人”
等都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

1


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 素一定是不同的.任何两个相同的对象在同一集合中
2
a
a
时,只能算作这个 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如:由,组成一个集合,则
a
的取值不能是
0

1.
(3)无序性
,2,3
组成一个集合,也可以写成
1,3,2
组成一 集合中的元素的次序无先后之分.如:由
1
个集合,它们都表示同一个集合.
帮你总结:学习集合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
a

二者 的关系是
?
a
?
的区别.
a
是集合
?
a< br>?
的一个元素,而
?
a
?
是含有一个元素
a
的集合,

a?
?
a
?
(2)注意
?

?
0
?
的区别.
?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而
?< br>0
?
是含有元素
0
的集合.
?
R
?
来表示实数集
R
这一类错误,(3)在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一定不能犯用{实数集}或因为这里“大括号”已包含了“所有”的意思.
用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要特别注意这 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它应具备哪些特
征性质,从而准确地理解集合的意义.例如:
(x,y)y?x
??
集合中的元素是
(x,y)
,这个集合表 示二元方程
y?
者理解为曲线
y?
x
的解集,或
x
上的点组成的点集;
x
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x
中函数值
y
的取值范围;
xy?x
??
集 合中的元素是
x
,这个集合表示函数
y?
yy?x
??
y< br> 集合中的元素是,这个集合表示函数
y?
集合
?
y?x
?
中的元素只有一个(方程
y?
?
x
),它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单元 素集合.
(4)常见题型方法:当集合中有n个元素时,有2n个子集,有2n-1个真子集,有2n -2个
非空真子集。
二、基础例题(必会)
例1 已知
A?yy?x2
?4x?3,x?R
?

B?
?
yy??x
2
?2x?2,x?R
?
,求
A?B

22
∵y?x?4x?3?(x?2)?1≥?1
, 正解:
22
y??x?2x?2??(x?1)?3≤3



∴A?
?
y≥y?1
?

B?
?yy≤3
?


∴A?B?
?
y?1≤y≤3?
解析:这道题要注意研究的元素(看竖线前的元素),均是y,所以要求出两个集合中y的

2


范围再求交集,A中的y范围是求表达式的值域、因此此题是表示两个函数值域的集合.
例2 若
A?
?
2,4,a
3
?2a
2
?a?7
?

1
??
B?
?
1,a?1,a2
?2a?2,?(a
2
?3a?8),a
3
?a
2< br>?3a?7
?
5
?
2
??
,且
A?B??
2,
,试求实数
a


32
a?2a?a?7?5
, 正解:∵A∩B={2,5},∴由
解得
a?2

a??1

当a=1时,
a?2a?2?1
与元素的互异性矛盾,故舍去
a?1


a??1
时,
舍去
a??1

2
B?
?
10,,5,2,4
?
,此时
A?B?
?
2 ,4,5
?
,这与
A?B?
?
2,5
?
矛盾,故又
A?
?
2,4,5
?
B?
?
13,,2,5,25
?
A?B?
?
2,5
?

a?2
时,,, 此时满足题意,故
a?2
为所
求.
解析:此题紧紧抓住集合的三大性质:①确定性 ②互异性 ③无序性

三、趋近高考(必懂)
1.(2010年江苏高考1)设集合A={-1,1,3},B={ a+2,a2+4},A∩B={3},则实数
a=______________
方法:将集合B两个表达式都等于3,且抓住集合三大性质。【答案】1.
x
2y
2
{(x,y)|??1}
x
{(x,y)|y?3}
,则A ∩B的子集
416
2.(2010.湖北卷2.)设集合A=,B=
的个数是( )
A. 4 B.3 C.2 D.1
方法:注意研究元素,是点的形 式存在,A是椭圆,B是指数函数,有数形结合方法,交于
两个点,说明集合中有两个元素,还要注意, 题目求子集个数,所以是22=4【答案】A
集合穿针 转化引线(最新)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2
p:3x?8x?4?0,q:(x?1)(x?2)? 0
,则
?
p

?
q
的( )3.若.
(A)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B)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2
p:3x?8x?4?0
,即 解析:∵
x?
2
3

x?2


3


?
p:
2
≤x≤2
3
∴.

q:(x?1)(x?2)?0
,即
x??1

x?2

?

q:?1≤x≤2

????
p
由集合关系知:
p?q
,而
q
?


?
p

?
q
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故选(A).
x
2
y
2
??1
k?Rk?3
k?3k?3
4. 若,则“”是“方程表示双曲线”的( ).
(A)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B)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x
2
y
2
??1
解析:方程
k?3k?3
表示双曲线

?(k?3)k(?
二、集合与函数
5.已知集合
3?)?0k

?
k??3
.故选(A).
P?{yy??x
2
?2,x?R},Q?{xy??x?2,x?R}
,那么
P?Q
等于
( ).
(A)(0,2),(1,1) (B){(0,2),(1,1)}
(C){1,2} (D)
{yy≤2}

2
y??x?2
中的y的取值范 解析:由 代表元素可知两集合均为数集,又P集合是函数
2
y??x?2
的值域.而Q集合则为 函数
y??x?2
的定义域,围,故P集合的实质是函数
从而易知
P?Q?{ yy≤2}
,选(D).
评注:认识一个集合,首先要看其代表元素,再看该元素的属性 ,本题易因误看代表元
素而错选(B)或(C).
三、集合与方程
6.已知< br>A?{xx
2
?(p?2)x?1?0,x?R},B?{xx?0}
,且A?B??
,求实数p的取
值范围.
2
x
解析:集合A是方程
?(p?2)x?1?0
的解集,
则由
A?B??
,可得两种情况:

4


2
??(p?2)?4?0
,得
?4?p?0

A??
①,则由
2
xx?1?0

x
② 方程
?(p?2)x?1?0
无正实根,因为
12
?
?≥0,
?
?(p?2)?0,
则有
?
于是
p≥0

综上,实数p的取值范围为
四、集合与不等式
7. 已知集合
{pp??4}

A?{aax
2
?4x?1≥?2x< br>2
?a
恒成立
},B?{xx
2
?(2m?1)x?m(m? 1)?0}


A?B??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析:由不等式
ax?4x?1≥?2x?a
恒成立,
2
(a?2x)?4x?a(?≥1

)

0
可得
22
(※)
(1)当
a?2?0
,即
a?? 2
时,(※)式可化为
x≥
3
4
,显然不符合题意.
?
a?2?0,
?
?≤0,

a?2?0
(2 )当时,欲使(※)式对任意x均成立,必需满足
?
?
a??2,
?
2
4?4(a?2)(a?1)≤0,

?

解得
A?{aa≥2}

2
x
集合B是不等式
?(2m?1)x?m(m?1)?0
的解集,
可求得
B?{xm?x?m?1}

结合数轴,只要
m?1?2
即可,解得
m?1

五、集合与解析几何
例6 已知集合
A?{(x,y)x
2
?mx?y?2 ?0}

B?{(x,y)x?y?1?0,≤0x≤2}

如果
A?B??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
(x,y)
x?mx?y?2?0
及 解析:从代表元素看,这两个集合 均为点集,又
x?y?1?0
是两个曲线方程,故
A?B??
的实质为两个曲 线有交点的问题,我们将其译

5


2
x
成数学语言 即为:“抛物线
?mx?y?2?0
与线段
x?y?1?0(0≤x≤2)
有 公共点,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
x
2
?mx?y?2?0,< br>?
x?y?1?0(0≤x≤2),

?
,得
2
x?(m?1)x?1?≤0(≤0x

2)


A?B??

∴方程①在区间[0,2]上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首先,由
??(m?1)?4≥0
,得
m≥3

m≤?1

当m≥3时,由
2
x
1
?x
2
??(m?1) ?0

x
1
x
2
?1
知,方程①只有负根,不符合 要求;
x
1
?x
2
??(m?1)?0

x1
x
2
?1?0
知,方程①有两个互为倒数的正 当
m≤?1
时,由
1]
内,从而方程①至少有一个根在区间[0,2]内. 根,故必有一根在区间
(0,
?1]
. 综上,所求m的取值范围是
(??,
第二章、函数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定义1 映射,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依对应法则f,若对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B
中都有唯一一个元素与之对应,则称f: A→B为一个映射。
定义2 函数,映射f: A→B中,若A,B都是非空数集,则这个映射为函数。A称为它的
定义域,若x∈A, y∈B,且f (x)=y(即x对应B中的y),则y叫做x的象,x叫y的原象。
集合{f(x)|x∈A}叫函数 的值域。通常函数由解析式给出,此时函数定义域就是使解析式有意
义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如函数y= 3
x
-1的定义域为{x|x≥0,x∈R}.
定义3 反函数,若函数f: A→B(通常记作y=f(x))是一一映射,则它的逆映射f-1: A→B
叫原函数的反函数,通常写作y=f-1(x). 这里求反函数的过程是:在解析式y=f(x)中反解x
得x=f-1(y),然后将x, y互换得y =f-1(x),最后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例如:
11
函数y=
1? x
的反函数是y=1-
x
(x
?
0).
补充知识点:
定理1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定理2 在定义域上为增(减)函数的函数,其反函数必为增(减)函数。
定义4 函数的性质。
(1)单调性:设函数f(x)在区间I上满足对任意的x1, x2∈I并且x1< x2,总有f( x1))>f(x2)),则称f(x)在区间I上是增(减)函数,区间I称 为单调增(减)区间。
(2)奇偶性: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D,且D是关于原点对称的数集 ,若对于任意的x
∈D,都有f(-x)=-f(x),则称f(x)是奇函数;若对任意的x∈D,都 有f(-x)=f(x),则称f(x)是

6


偶函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3)周 期性: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不为零的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每一个
数时,f(x+T )=f(x)总成立,则称f(x)为周期函数,T称为这个函数的周期,如果周期中存在
最小的正数T 0,则这个正数叫做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
定义5 如果实数a∈R}记作闭区间[a,b],集合{x|a开区间[a, b),集合{x|x>a}记作开区间(a, +∞),集合{x|x≤a}记作半开半闭区间(-∞,a].
定义6 函数的图象,点集{(x,y)|y=f(x), x∈D}称为函数y=f(x)的图象,其中D为f(x)的 定义
域。通过画图不难得出函数y=f(x)的图象与其他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a,b>0);
(1)向右平移a个单位得到y=f(x-a)的图象;
(2)向左平移a个单位得到y=f(x+a)的图象;
(3)向下平移b个单位得到y=f(x)-b的图象;
(4)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5)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6)与函数y=f-1(x) 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7)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1
定理3 复合函数y=f[g(x)]的单调性,记住四个字:“同增异减”。例如y=
2?x
, u= 2-x在(-
11
∞,2)上是减函数,y=
u
在(0,+∞)上是减函数, 所以y=
2?x
在(-∞,2)上是增函数。
注: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为同增异减。这里不做严格论证,求导之后是显然的。

一、基础知识(初中知识 必会)
1.二次函数:当
a?
0时,y=ax2 +bx+c或f(x)=ax2+bx+c称为关于x的二次函数,其对称
bb
轴为直线x=-
2a
,另外配方可得f(x)=a(x-x0)2+f(x0),其中x0=-
2a< br>,下同。
2.二次函数的性质:当a>0时,f(x)的图象开口向上,在区间(-∞,x0] 上随自变量x增大
函数值减小(简称递减),在[x0, -∞)上随自变量增大函数值增大(简称递增)。当a<0时,
情况相反。
3.当a>0时, 方程f(x)=0即ax2+bx+c=0?①和不等式ax2+bx+c>0?②及ax2+bx+c<0?③
与函数f(x)的关系如下(记△=b2-4ac)。
1)当△>0时,方程①有两个不等实 根,设x1,x2(x1是{x|xx2}和{ x|x1成f(x)= a(x-x1)(x-x2).
?
2)当△=0时,方程①有两个相等的实根x1=x2=x 0=
b
2a
,不等式②和不等式③的解集分别
??
是{x|x
b
2a
}和空集
?
,f(x)的图象与x轴有唯一公共点。
3) 当△<0时,方程①无解,不等式②和不等式③的解集分别是R和
?
.f(x)图象与x轴无公

7


共点。
当a<0时,请读者自己分析。
4 ac?b
2
4a
4.二次函数的最值:若a>0,当x=x0时,f(x)取最小值f (x0)=,若a<0,则当
b
4ac?b
2
?
4a
x=x 0=
2a
时,f(x)取最大值f(x0)=.对于给定区间[m,n]上的二次函数
f(x)=ax2+bx+c(a>0),当x0∈[m, n]时,f(x)在[m, n]上的最小值为f(x0); 当x0[m, n]上的最小值为f(m);当x0>n时,f(x)在[m, n]上的最小值为f(n)(以上结论由二次函数
图象即可得出)。
定义1 能判断真假的 语句叫命题,如“3>5”是命题,“萝卜好大”不是命题。不含逻辑联
结词“或”、“且”、“非”的 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由复合
命题。
一定注意: “p或q ”复合命题只有当p,q同为假命题时为假,否则为真命题;“p且q”
复合命题只有当p,q同时为真 命题时为真,否则为假命题;p与“非p”即“p”恰好一真
一假。
定义2 原命题:若p 则q(p为条件,q为结论);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非p则q;
逆否命题:若非q则非p。
一定注意: 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假。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同真假。
一定注意: 反证法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的排中律,而未必是证明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定义3 如果命题“若p则q ”为真,则记为p
?
q否则记作p
?
q.在命题“若p则q”中,
如 果已知p
?
q,则p是q的充分条件;如果q
?
p,则称p是q的必要条件; 如果p
?
q但
q不
?
p,则称p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如果p不< br>?
q但p
?
q,则p称为q的必要非充
分条件;若p
?
q且q
?
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二、基础例题(必懂)
1.数形结合法。
y
1
1
例1(09.江西) 求方程|x-1|=
x
的正根的个数.
1
【解】 分别画出y=|x-1| 和y=
x
的图象,由图象可知两者有唯一交点,所以
方程有一个正根。

例2 (2010.广西模拟) 求函数f(x)=
【解】 f(x)=
1
x
x
4
?3x
2
?6x?13?x
4
? x
2
?1
的最大值。
(x
2
?2)
2
? (x?3)
2
?(x
2
?1)
2
?(x?0)
2< br>,记点P(x, x-2),A(3,2),

8


B(0,1 ),则f(x)表示动点P到点A和B距离的差。
因为|PA|-|PA|≤|AB|=
时等号 成立。
所以f(x)max=
10.


2.函数性质的应用。

3
2
?(2?1)
2
?10
,当且仅当P为AB 延长线与抛物线y=x2的交点
2
?
?
(x?1)?1997(x?1)?? 1
?
?
(y?1)
3
?1997(y?1)?1
?
例3 (10、全国) 设x, y∈R,且满足,求x+y.
【解】 设f(t)=t3+199 7t,先证f(t)在(-∞,+∞)上递增。事实上,若af(b)-f(a)=b3-a3 +1997(b-a)=(b-a)(b2+ba+a2+1997)>0,所以f(t)递增。
由题设f(x-1)=-1=f(1-y),所以x-1=1-y,所以x+y=2.

例4 (10、全国) 奇函数f(x)在定义域(-1,1)内是减函数,又f(1-a)+f(1- a2)<0,求a的
取值范围。
【解】 因为f(x) 是奇函数,所以f(1-a2)=-f(a2-1),由题设f(1-a)又f(x)在定义域(-1,1)上递减,所以-1<1-a
例5 (10、全国) 设f(x)是定义在(-∞,+∞)上以2为周期的函数,对k∈Z, 用Ik表示
区间(2k-1, 2k+1],已知当x∈I0时,f(x)=x2,求f(x)在Ik上的解析式。
【解】 设x∈Ik,则2k-1所以f(x-2k)=(x-2k)2.
又因为f(x)是以2为周期的函数,
所以当x∈Ik时,f(x)=f(x-2k)=(x-2k)2.

22
9x?6x?5?14x?12x?13
+1)=0. 例6 (10?全国) 解方程:(3x-1)()+(2x-3)(
【解】 令m=3x-1, n=2x-3,方程化为
m(
m?4
+1)+n(
n?4
+1)=0. ①
若m=0,则由①得n=0,但m, n不同时为0,所以m
?
0, n
?
0.
2
t?4
+1),则f(t)在ⅰ)若m>0,则由①得 n<0,设f(t)=t((0,+∞)上是增函数。又f(m)=f(-n),
22
4
.
5
所以m=-n,所以3x-1+2x-3=0,所以x=

9


4
ⅱ)若m<0,且n>0。同理有m+n=0,x=
5
,但与m <0矛盾。
4
.
综上,方程有唯一实数解x=
5

3.配方法。
例7 (经典例题) 求函数y=x+
2x?1
的值域。
1
【解】 y=x+
2x?1
=
2
[2x+1+2
2x?1
+1]-1
111
=
2
(
2x?1
+1)-1≥
2
- 1=-
2
.
111
当x=-
2
时,y取最小值-
2
,所以函数值域是[-
2
,+∞)。
4.换元法。
2
1?x1?x
1?x
例8 (经典例题) 求函数y=(++2)(+1),x∈[0,1]的值域。
2
【解】令
1?x
+
1?x
=u,因为x∈[0,1],所以2≤u2=2+2
1?x
≤4, 所以
2
≤u≤2,
u?2
u
2
2?2
u?2
2

2
≤2,1≤
2
≤2,所以y=
2
,u2∈ [
2
+2,8]。 所以
所以该函数值域为[2+
2
,8]。
5.判别式法。
x
2
?3x?4
2
例9 求函数y=
x?3x?4
的值域。
【解】由函数解析式得(y-1)x2+3(y+1)x+4y-4=0. ①
当y
?
1时,①式是关于x的方程有实根。
1
所以△=9(y+1)2-16(y-1)2≥0,解得
7
≤y≤1.
又当y=1时,存在x=0使解析式成立,
1
所以函数值域为[
7
,7]。
6.关于反函数。
例10 (10年宁夏)若函数y=f(x)定义域、值域均为R,且存在反函数。若f(x)在(-∞,+ ∞)
上递增,求证:y=f-1(x)在(-∞,+ ∞)上也是增函数。

10


【证明】设x1在(-∞,+ ∞)上递增,所以x1≥x2与假设矛盾,所以y1即y=f-1(x)在(-∞,+ ∞)递增。

4x?1
例11 (经典例题)设函数f(x)=
3x?2
,解方程:f(x)=f-1(x).
4
21
【解】 首先f(x)定义域为(-∞,-
3
)∪[-
4
,+∞);其次,设x1, x2是定义域内变量,
5(x
2
?x
1
)
2
4x< br>2
?1
?
4x
1
?1
且x13< br>;
3x
2
?2
3x
1
?2
=
(3x
2
?2)(3x
1
?2)
>0,
21
所以f(x )在(-∞,-
3
)上递增,同理f(x)在[-
4
,+∞)上递增。 在方程f(x)=f-1(x)中,记f(x)=f-1(x)=y,则y≥0,又由f-1(x)=y得f (y)=x,所以x≥0,所以
1
x,y∈[-
4
,+∞).
若x
?
y,设x同理若x>y也可得出矛盾。所以x=y.
即f(x)=x,化简得3x5+2x4-4x-1=0,
即(x-1)(3x4+5x3+5x2+5x+1)=0,
因为x≥0,所以3x4+5x3+5x2+5x+1>0,所以x=1.
7.待定系数法。
例1 (经典例题) 设方程x2-x+1=0的两根是α,β,求满足f(α)=β,f(β)=α, f(1)=1的二
次函数f(x).
【解】 设f(x)=ax2+bx+c(a
?
0),
则由已知f(α)=β,f(β)=α相减并整理得(α-β)[(α+β)a+b+1]=0,
因为方程x2-x+1=0中△
?
0,
所以α
?
β,所以(α+β)a+b+1=0.
又α+β=1,所以a+b+1=0.
又因为f(1)=a+b+c=1,
所以c-1=1,所以c=2.
又b=-(a+1),所以f(x)=ax2-(a+1)x+2.
再由f(α)=β得aα2-(a+1)α+2=β,
所以aα2-aα+2=α+β=1,所以aα2-aα+1=0.
即a(α2-α+1)+1-a=0,即1-a=0,
所以a=1,
所以f(x)=x2-2x+2.
8.方程的思想
例2 (10.全国) 已知f(x)=ax2-c满足-4≤f(1)≤-1, -1≤f(2)≤5,求f(3)的取值范围。
【解】 因为-4≤f(1)=a-c≤-1,

11


所以1≤-f(1)=c-a≤4.
85
又-1≤f(2)=4a-c≤5, f(3)=
3
f(2)-
3
f(1),
8585
所以3
?(-1)+
3
≤f(3)≤
3
×5+
3
× 4,
所以-1≤f(3)≤20.
9.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
例3 (经典例题) 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c(a,b,c∈R, a
?
0),若方程f(x)=x无实根,求
证:方程f(f(x))=x也无实根。
【证明】若a>0,因为f(x)=x无实根,所以二次函数g(x)=f(x)-x图象与x轴无公共 点且开口
向上,所以对任意的x∈R,f(x)-x>0即f(x)>x,从而f(f(x))>f(x )。
所以f(f(x))>x,所以方程f(f(x))=x无实根。
注:请读者思考例3的逆命题是否正确。
10.利用二次函数表达式解题。
例4 (经典例题)设二次函数f(x)=ax2+bx+c(a>0),方程f(x)=x的两根x1, x2满足
1
0a
,
(Ⅰ)当x∈(0, x1)时,求证:xx
1
.
(Ⅱ)设函数f(x)的图 象关于x=x0对称,求证:x0<
2

【证明】 因为x1, x2是方程f(x)-x=0的两根,所以f(x)-x=a(x-x1)(x-x2),
即f(x)=a(x-x1)(x-x2)+x.
(Ⅰ)当x∈(0, x1)时,x-x1<0, x-x2<0, a>0,所以f(x)>x.
1
其次f(x) -x1=(x-x1)[a(x-x2)+1]=a(x-x1)[x-x2+
a
]<0,所以 f(x)综上,x(Ⅱ)f(x)=a(x-x1)(x-x 2)+x=ax2+[1-a(x1+x2)]x+ax1x2,
a(x
1
?x2
)?1x
1
?x
2
1
??
2a22a
, 所以x0=
x
0
?
所以
x
1
x
2< br>11
?
1
?
???
?
x
2
?
?
?0
222a2
?
a
?

x
1
.
2
所以
x
0
?
11.构造二次函数解题。
例5 (经典例题) 已知关于x的方程(ax+1)2=a2(a-x2), a>1,求证:方程的正根比1小,负
根比-1大。

12


【证明】 方程化为2a2x2+2ax+1-a2=0.
构造f(x)=2a2x2+2ax+1-a2,
f(1)=(a+1)2>0, f(-1)=(a-1)2>0, f(0)=1-a2<0, 即△>0,
所以f(x)在区间(-1,0)和(0,1)上各有一根。
即方程的正根比1小,负根比-1大。
12.定义在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x
4
?x
2
?5
22
(x?1)
例6 (经典例题)当x取何值时,函数y=取最小值?求出这个最小值。
15
1
?
?
222
2
x?1(x?1)
【解】 y=1-,令
x?1
u,则01
?
1919
?
?
?
u?
?
?
102020
,
?
y=5u2-u+1=5
?
u?
且当

2
119
10
即x=
?
3时,ymin=
20
.
1
例7 设变量x满足x2+bx≤-x(b<-1),并且x2+bx的最小值是
2
,求b的值。
?
【解】 由x2+bx≤-x(b<-1),得0≤x≤-(b+1).
bb
2
b
2
1
,???
42
,ⅰ)-
2
≤-(b+1),即b≤-2时,x2+bx的最小值为-
4
所以b2=2,所以b??2
(舍去)。
b
ⅱ) -
2
>-(b+1),即b>-2时,x2+bx在[0,-(b+1)]上是减函数, 13
所以x2+bx的最小值为b+1,b+1=-
2
,b=-
2
.
3
综上,b=-
2
.
13.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的解法。
?
x
2
?x?a?a
2
?0
?
x?2a? 1
例8 (经典例题) 已知不等式组
?
①②的整数解恰好有两个,求a
的取值范围。
【解】 因为方程x2-x+a-a2=0的两根为x1=a, x2=1-a,
若a≤0,则x11-2a.
因为1-2a≥1-a,所以a≤0,所以不等式组无解。

13


1
若a>0,ⅰ)当02
时,x1因为01
ⅱ)当a=
2
时,a=1-a,①无解。
1
ⅲ)当a>
2
时,a>1-a,由②得x>1-2a,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a又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恰有2个,
所以a-(1-a)>1且a-(1-a)≤3,
所以1综上,a的取值范围是114.充分性与必要性。
例9 (经典例题) 设定数A,B,C使得不等式
A(x-y)(x-z)+B(y-z)(y-x)+C(z-x)(z-y)≥0 ①
对一切实数x,y,z都成立,问A,B,C应满足怎样的条件?(要求写出充分必要条件,而且
限定 用只涉及A,B,C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条件)
【解】 充要条件为A,B,C≥0且A2+B2+C2≤2(AB+BC+CA).
先证必要性,①可改写为A(x-y)2-(B-A-C)(y-z)(x-y)+C(y-z)2≥0 ②
若A=0,则由②对一切x,y,z∈R成立,则只有B=C,再由①知B=C=0,若A
?
0,则因为②
恒成立,所以A>0,△=(B-A-C)2(y-z)2-4AC(y-z) 2≤0恒成立,所以(B-A-C)2-4AC≤0,即
A2+B2+C2≤2(AB+BC+CA)
同理有B≥0,C≥0,所以必要性成立。
再证充分性,若A≥0,B≥0,C≥0且A2+B2+C2≤2(AB+BC+CA),
1 )若A=0,则由B2+C2≤2BC得(B-C)2≤0,所以B=C,所以△=0,所以②成立,①成立。
2)若A>0,则由③知△≤0,所以②成立,所以①成立。
综上,充分性得证。
15.常用结论。
定理1 若a, b∈R, |a|-|b|≤|a+b|≤|a|+|b|.——绝对值不等式
【证明】 因为-|a|≤a≤|a|,-|b|≤b≤|b|,所以-(|a|+|b|)≤a+b≤|a|+|b|,
所以|a+b|≤|a|+|b|(注:若m>0,则-m≤x≤m等价于|x|≤m).
又|a|=|a+b-b|≤|a+b|+|-b|,
即|a|-|b|≤|a+b|.综上定理1得证。
定理2 若a,b∈R, 则a2+b2≥2ab;若x,y∈R+,则x+y≥
2xy.

注 定理2可以推广到n个正数的情况,在不等式证明一章中详细论证。

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
一、基础知识(必会)
1.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形如y=ax(a>0, a
?1)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定义域为R,值域为
(0,+∞),当01时,y=ax为增函数,它的图象恒过定点

14


(0,1)。
a?
n
a,a
2.分数指数幂:1
n
m
n
?
n
a
m
,a
?n
1
?
n
?
n
,a?
a
m
1
n
a
m

3.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形如y=logax(a>0, a< br>?
1)的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其定义域为(0,+∞),
值域为R,图象过定点(1,0 )。当01时,y=logax为增函
数。
4.对数的性质(M>0, N>0);
1)ax=M
?
x=logaM(a>0, a
?
1);
2)loga(MN)= loga M+ loga N;
M
3)loga(
N
)= loga M- loga N;4)loga Mn=n loga M(万能恒等式)
5)loga
n
log
c
b
1
M
=
n
loga M;6)aloga M=M; 7) loga b=
log
c
a
(a,b,c>0, a, c
?
1).
a
5. 函数y=x+
x
(a>0)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a< br>和
?
??
a,??
?
,单调递减区间为
?
? a,0
?

0,a
。(请同学自己用定义证明)
6.连续函数的性质:若a有一个实根。
二、基础例题(必懂)
1.构造函数解题。
例1 已知a, b, c∈(-1, 1),求证:ab+bc+ca+1>0.
【证明】 设f(x)=(b+c)x+bc+1 (x∈(-1, 1)),则f(x)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
所以要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f(-1)>0且f(1)>0(因为-1因为f(-1)=-(b+c)+bc+1=(1-b)(1-c)>0,
f(1)=b+c+bc+a=(1+b)(1+c)>0,
所以f(a)>0,即ab+bc+ca+1>0.

例2 (06) (柯西不等式)若a1, a2,?,an是不全为0的实数,b1, b2,?,bn∈R,则
??

?
a
i?1
n
2
i
)?(
?
b
i?1
n
2
i
)≥(
?
ab
i
i?1
2
i
n
i
)2,等号当且仅当存在
?< br>?
R,使ai=
?
b
i
, i=1, 2, ?, n
n
时成立。
【证明】 令f(x)= (
?
a
i?1
n
)x2-2(
?
ab
i
i?1
n
i)x+
?
b
?
(a
2
i
i?1
ni
x?b
i
)
2
, =
i?1
因为
?
a
i?1
n
2
i
>0,且对任意x∈R, f(x)≥0,

15


所以△=4(
?
ab
i
i ?1
n
2
i
n
i
)-4(
?
a
i ?1
n
2
i
)(
n
?
b
i?1
i i
n
2
i
)≤0.
展开得(
?
a
i?1
)(
?
b
i?1
n
2
i
)≥(
?
ab
i?1
)2。
等号成立等价于f(x)=0有实根,即存在
?
,使ai=
?
b
i
, i=1, 2, ?, n。
** *注释:根据许多省市的2011年高考大纲,柯西不等式已经淡化,同学只需大致了解就即
可,不需深 入做题。
1
?
?
1
?
?
??
x?y?< br>??
??
xy
??
??
的最小例3(10.全国卷) 设x, y∈R+, x+y=c, c为常数且c∈(0, 2],求u=
值。
1
?
?
1
?
xy
xy1
1
?
?
y?
?
??
?
x?
?
?
??
x
??
y
?
=xy+
yxxy
≥xy+
xy
+2?
yx
【解】u=
?
1
=xy+
xy
+2. 1
(x?y)
2
c
2
c
2
?.
44< br>,设f(t)=t+
t
,04
令xy=t,则0?
c
c
2
?
?
0,
4
因为04
≤1,所以f(t)在
?
2
?
?
?
上单调递减。
c
2
c
2
4
c
2
4
22
所以f(t)min=f(
4
)=
4
+
c
,所以u≥
4
+
c
+2.
c
c
2
4
2
当x=y=
2
时,等号成立. 所以u的最小值为
4
+
c
+2.
2.指数和对数的运算技巧。
q
例4 (经典例题) 设p, q∈R+且满足log9p= log12q= log16(p+q),求
p
的值。
【解】 令log9p= log12q= log16(p+q)=t,则p=9 t , q=12 t , p+q=16t,
t2t?
4
??
4
?
??
?
??
.
?
3
?
所以9 t +12 t =16 t,即1+
?
3
?
q12
t
?
4
?
1?5
?
t
?
??
x?.
p3
9
??
,则1+x=x2,解得
2
记x=
t

16


qq
1?5
.
pp
2
又>0,所以=

例5 (经典例题)对于正整数a, b, c(a≤b≤c)和实数x, y, z, w ,若ax=by=cz=70w,且
1111
???
xyzw
,求证:a+b =c.
【证明】 由ax=by=cz=70w取常用对数得xlga=ylgb=zlgc=wlg70.
1
11
111
所以
w
lga=
x
lg70,
w
lgb=
y
lg70,
w
lgc=
z
lg70,
?
111
?
1 111
1
??
??
???
?
xyz
?
?< br>lg70,由题设
xyzw
, 相加得
w
(lga+lgb+lgc) =
?
所以lga+lgb+lgc=lg70,所以lgabc=lg70.
所以abc=70=2?5?7.
若a=1,则因为xlga=wlg70,所以w=0与题设矛盾,所以a>1.
又a≤b≤c,且a, b, c为70的正约数,所以只有a=2, b=5, c=7.
所以a+b=c.
例6 (经典例题) 已知x
?
1, ac
?
1, a
?
1, c
?
1. 且logax+logcx=2logbx,求证c2=(ac)logab.
【证明】 由题设logax+logcx=2logbx,化为以a为底的对数,得
log
a
x?
log
a
x2log
a
x
?
log
a
clog
a
b

因为ac>0, ac
?
1,所以logab=logacc2,所以c2=(ac)logab.
注:指数与对数式互化,取对数,换元,换底公式往往是解题的桥梁。
3.指数与对数方程的解法。
解此类方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指对数的运算和换元等进行化简求 解。值得注意的是函数单调
性的应用和未知数范围的讨论。

例7 (经典例题)解方程:3x+4 x +5 x =6 x.
?
1
??
2< br>??
5
?
??
?
??
?
??
?3
??
6
?
=1。设f(x)= 【解】 方程可化为
?2
?
xxx
?
1
??
2
??
5
?
??
?
??
?
??
?
2
??
3
??
6
?
, 则f(x)在(-
xxx
∞,+∞)上是减 函数,因为f(3)=1,所以方程只有一个解x=3.
x?y
?
?y
12
?
x
?
x?y
?
y?x
3
?
例8 (经典例题) 解方程组:(其中x, y∈R+).
?
(x?y)lgx?12lgy.
?
(x?y)lgy?3glx
①② 【解】 两边取对数,则原方程组 可化为
?
把①代入②得(x+y)2lgx=36lgx,所以[(x+y)2-36]lgx =0.
由lgx=0得x=1,由(x+y)2-36=0(x, y∈R+)得x+y=6,

17


代入①得lgx=2lgy,即x=y2,所以y2+y-6=0.
又y>0,所以y=2, x=4.
?
?
x
1
?1
?
?
x
2
?4
;
??
??
y?1
?
y
2
?2
.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
1

例9 已知a>0, a
?
1,试求使方程loga(x-ak)=loga2(x2-a2)有解的k的取值范围。
?
(x?ak)
2
?x
2
?a
2
?
?
x?ak?0
?
x
2
?a
2
?0
【解 】由对数性质知,原方程的解x应满足
?
.①②③
若①、②同时成立,则③必成立,
?
(x?ak)
2
?x
2
?a
2
?
x?ak?0
故只需解
?
.
由①可得2kx=a(1+k2), ④
a(1?k
2
)1?k
2
2k
当k=0时,④无解;当k< br>?
0时,④的解是x=,代入②得
2k
>k.
若k<0,则k2>1,所以k<-1;若k>0,则k2<1,所以0综上,当k∈(-∞,-1) ∪(0, 1)时,原方程有解。




高考数学复习必修3
**** 在各省市中,必修三算法、统计、初等概率(选修 部分是重点),不会考解
答大题,所以同学要重视这本书中的选择填空题!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1)四种基本的程序框


(2)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18



顺序结构 条件结构 循环结构
(3)基本算法语句
(一)
输入语句
单个变量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多个变量


INPUT

“提示内容1,提示内容2,提示内容3,?”;变量1,变量2,变量3,?

(二)
输出语句


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

(三)
赋值语句

变量=表达式


(四)条件语句
IF-THEN-ELSE格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1



满足条件?

ELSE


语句2
语句1


语句2
19






当计算机执行上述语句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
行T HEN后的语句1,否则执行ELSE后的语句2。其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如上右
图)
IF-THEN格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


满足条件?

语句
END IF
计算机执行这种形式的条件 语句时,也是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
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的语句,如果条件不符合 ,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转而
执行其他语句。其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如上右图)
(五)循环语句
(1)WHILE语句






WHILE 条件
循环体




循环体


满足条件?
其中循环体是由计算机反复执行的一组语句构成的。WHLIE后面的“条件”是用于控

制计算机执行循环体或跳出循环体的。

当计算机遇到WHILE语句时,先判断 条件的真假,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WHILE与
WEND之间的循环体;然后再检查上述条件,如果条 件仍符合,再次执行循环体,这个过
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不符合为止。这时,计算机将不执行循 环体,直接跳到WEND
语句后,接着执行WEND之后的语句。因此,当型循环有时也称为“前测试型 ”循环。其
对应的程序结构框图为:(如上右图)
(2)UNTIL语句



DO

循环体


20
LOOP UNTIL
条件










循环体





满足条件?




其对应的程序结构框图为:(如上右图)

(4)算法案例
案例1 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案例2 秦九韶算法
案例3 排序法: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
案例4 进位制
二.基础例题(必会)
例1 写一个算法程序,计算1+2+3+?+n的值(要求可以输入任意大于1的正自然数)
解:INPUT “n=”;n
i=1
sum=0
WHILE i<=n
sum=sum+i
i=i+1
WEND
PRINT sum
END
思考:在上述程序语句中我们使用了WHILE格式的循环语句,能不能使用UNTIL循环?

例2 设计一个程序框图对数字3,1,6,9,8进行排序(利用冒泡排序法)


21


开始
输入
a
1
,a
2
,a
3
,a
4
,a
5
r=1
i=1< br>a
i
>a
i+1


x=a
i
a< br>i
=a
i+1
a
i+1
=x
i=i+1r=r+1< br>i=5


r=5


输出
a
1< br>,a
2
,a
3
,a
4
,a
5
结束< br>
思考:上述程序框图中哪些是顺序结构?哪些是条件结构?哪些是循环结构?
例3 把十进制数53转化为二进制数.
解:53=1?2
5
+1?2
4
+0?2
3
+1?2
2
+0?2
1
+1?2
0

=110101

2


例4 利用辗转相除法求3869与6497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解:6497=3869?1+2628
3869=2628?1+1241
2628=1241*2+146
1241=146?8+73
146=73?2+0
所以3869与6497的最大公约数为73
最小公倍数为3869?649773=344341
思考:上述计算方法能否设计为程序框图?
三、趋近高考(必懂)
1.(2010浙江理)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
若输出的S=57,则判断框内位

22


(A)
k
>4?
(B)
k
>5?
(C)
k
>6?
(D)
k
>7?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程序框图的结构,
以及与数列有关的简
单运算,属容易题

2.(2010辽宁理)如果执行右面的程序框图,输入正整数n,m,
满足n≥m ,那么输出的P等于
m?1
(A)
C
n

m?1
(B)
A
n

m
(C)
C
n

m
(D)
A
n

【答案】D
【解析】第一次循环:
k
=1,
p
=1,p
=
n
-
m
+1;
第二次循环:< br>k
=2,
p
=(
n
-
m
+1)(
n
-
m
+2);
第三次循环:
k
=3,< br>p
=(
n
-
m
+1) (
n
-
m
+2) (
n
-
m
+3)
??

m
次循环:
k
=3,
p
=(
n
-
m
+1) (
n
-
m
+2) (
n
-
m
+3)?(
n
-1)
n

此时结束循环,输出
p
=(
n
-
m
+1) (
n
-
m
+2) (
n
-
m
+3)?(
n
-1)
n
=
A
n

3.(201 0广东理)某城市缺水问题比较突出,为了制定节水管理
办法,对全市居民某年的月均用水量进行了抽样 调查,其中n位居
民的月均用水量分别为x
1
?x
n
(单位:吨), 根据图2所示的程序框
图,若n=2,且x
1,
x
2
分别为1,2,则输出地结果s为 .
m

23


【答案】
3

2
1?1.5?1.5?263
s???

442

4.(2010广东文)某城市缺水问题比较突出,为了制定节水管
理办法,对全市居民某年的月均用水量进行了
抽样调查,其中4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分别为
(单位:吨)。根据图2所示的程序框图,若分
别为1,1.5,1.5,2,则输出的结果
s
为 .
第一(
i?1
)步:
s
1
?s
1
?x
i
?0? 1?1

第二(
i?2
)步:
s
1
?s
1
?x
i
?1?1.5?2.5

第三(
i?3
) 步:
s
1
?s
1
?x
i
?2.5?1.5?4
第四(
i?4
)步:
s
1
?s
1
? x
i
?4?2?6

s?
第五(
i?5
)步:i?5?4
,输出
s?

4.(2010安徽文)如图所示,程序框图(算法流程图)的输出值x=
【答案】 12
【解析】程序运行如下:
13
?6?

42
3

2
x?1,x?2,x?4,x?5,x?6,x?8,x ?9,x?10,x?12
,输出12。
【规律总结】这类问题,通常由开始一步一步运行, 根据判断条件,要么几步后就会输出结
果,要么就会出现规律,如周期性,等差或等比数列型.
5.(2010江苏卷)右图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则输出S的值是_____________

24
【解析】考查流程图理解。
1?2?2???2?31?33,
输出
S?1?2?2???2?63

25
6.(2009浙江卷理)某 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该程序运行后输出的
k

值是 ( )

24


A.
4
B.
5
C.
6
D.
7

【解析】对于
k?0,s?1,?k?1
,而对于
k?1,s?3,?k?2
,则
k?2,s?3?8,?k?3
,后面是k?3,s?3?8?2
11
,?k?4
,不
符合条件时输出的
k?4

答案 A
7、(2009年广东卷 文)某篮球队6名主力队员在最近三场比赛中投进的三分球个数
如下表所示:
队员i
三分球个数
1 2 3 4 5 6
a
1

a
2

a
3

a
4

a
5

a
6

下图(右)是统计该6名队员在最近 三场比赛中投进的三分球总数的程序框图,则图中判
断框应填 ,输出的s=
(注:框图中的赋值符号“=”也可以写成“←”或“:=”)









【解析】顺为是统计该6名队员在最 近三场比赛中投进的三分球总数的程序框图,所图中
判断框应填
i?6
,输出的s=< br>a
1
?a
2
???a
6
.
8、(2009山东卷理)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输出的T= .

【解析】:按照程序框图依次执行为S=5,n=2,T=2;
S=10,n=4,T=2+4=6;S=15,n=6,T=6+6=12;
S=20,n =8,T=12+8=20;S=25,n=10,T=20+10=30>S,输出T=30
答案 30




25


S=0,T=0,n

T>S

S=S+5
n=n+2
T=T+n


输出

结束












高考数学复习必修4
第一章 基本初等函数II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定义1 角,一条射线绕 着它的端点旋转得到的图形叫做角。若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
角为正角,若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则角为负角,若不旋转则为零角。角的大小是任意的。
定义2 角度制,把一周角360等分,每一 等价为一度,弧度制:把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
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360度=2π弧度。若圆心角的 弧长为L,则其弧度数的绝对值|α|=
L
,
r
其中r是圆的半径。
定义3 三角函数,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把角α的顶点放在原点,始边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
在角的终边上任意取一个不同于原点的点P,设它的坐标为(x,y),到原点的距离为r,则正
xyy
x
,余弦函数cosα=,正切函数tanα=,余切函数cotα=,正割函数se c
r
rx
y
r
r
α=,余割函数cscα=
.
x
y
弦函数sinα=
定理1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11
,sinα=,cosα=;
cot
?
csc
?< br>sec
?
sin
?
cos
?
,cot
??
商数关系:tanα=;
cos
?
sin
?
倒数关 系:tanα=
乘积关系:tanα?cosα=sinα,cotα?sinα=cosα;
平方关系:sin
2
α+cos
2
α=1, tan
2
α+1=sec
2
α, cot
2
α+1=csc
2
α.
定理2 诱导公式(Ⅰ)sin(α+π)=-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
α;(Ⅱ)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Ⅲ)sin(π-α)=sin
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Ⅳ)sin
?
co s
?
?
?
?
?
?
?
=cosα,
?
2
?
?
?
??
?
?

?
?
?
=sinα, tan
?
?
?
?< br>=cotα(记法: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22
????
?
?定理3(根据图像去记) 正弦函数的性质:根据图象可得y=sinx(x∈R)的性质如下。单
?
3
??
,2k
?
?
?
?
上为减函22
?
22
??
?
数,最小正周期为2
?
. 奇偶数. 有界性:当且仅当x=2kx+时,y取最大值1,当且仅当
2
调区间:在区间?
2k
?
?
?
,2k
?
?
?
?
?
上为增函数,在区间
?
2k
?
?

26


x=3k
?
-
??
时, y取最小值-1。对称性:直线x=k
?
+均为其对称轴,点(k
?
, 0)均为其对
22
称中心,值域为[-1,1]。这里k∈Z.
定理4 (根据图像去记) 余弦函数的性质:根据图象可得y=cosx(x∈R)的性质。单调区间:
在区间[2kπ, 2kπ+π]上单调递减,在区间[2kπ-π, 2kπ]上单调递增。最小正周期为2π。奇偶性:
偶函数。对称性:直线x=kπ均为其对称轴,点
?
k
?
?
?
?
?
?
,0
?
均为其对称中心。有界性:当
2
?
且仅当x=2kπ时,y取最大值1;当且仅当x=2kπ- π时,y取最小值-1。值域为[-1,1]。这里
k∈Z.
?
)在开区间
2
?
??
(kπ-, kπ+)上为增函数, 最小正周期为π,值域为(-∞,+∞),点(kπ,0),(kπ+,0)
222
定理5 (根据图像去记) 正切函数的性质:由图象知奇函数y=tanx(x
?
kπ+
均为其对称中心。
定理6 两角和与差的基本关系式:cos(α
?
β)=cosαcosβ
?
sinαsinβ,sin(α
?
β)=sinα
cosβ
?cosαsinβ; tan(α
?
β)=
(tan
?
?tan
?
)
.

(1
?
tan
?
tan
?
)
定理7 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
?
?
?
?
??
?
?< br>?
??
?
?
?
??
?
?
?
?
?
cos
??
,sinα- sinβ=2sin
??
cos
??
,
2222
???? ????
?
?
?
?
??
?
?
?
? ?
?
?
?
??
?
?
?
?
cosα +cosβ=2cos
??
cos
??
, cosα- cosβ=-2sin
??
sin
??
,
2222
??? ?????
11
sinαcosβ=[sin(α+β)+sin(α-β)],cosαsi nβ=[sin(α+β)-sin(α-β)],
22
11
cosαcosβ=[ cos(α+β)+cos(α-β)],sinαsinβ=-[cos(α+β)-cos(α-β)].
22
sinα+sinβ=2sin
?
口诀记忆:
积化和差:1
前系数:“有余为正,无余为负”“前和后差”“同名皆余,异名皆正”“余后
2
为和,正后为差” 和差化积:正弦之和正余弦、正弦之差余正弦、余弦之和得余弦、余弦
之差负正弦
定理8 倍角公式(常考):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
2< br>α-sin
2
α=2cos
2
α-1=1-2sin
2
α,

tan2α=
2tan
?
.

(1? tan
2
?
)
(1?cos
?
)(1?cos
?< br>)
?
?
??
?
?
,cos
??
=< br>?
,
?
=
?
22
22
????
s in
?
(1?cos
?
)
(1?cos
?
)
?
?
?
?.
tan
??
=
?
=
sin
?
(1?cos
?
)
(1?cos
?
)< br>?
2
?
?
?
??
?
?
2tan??
1?tan
2
??
?
2
?
,
cos
?
?
?
2
?
, 定理10 万能公式:
sin
?
?
?
?
??
?
?
1?t an
2
??
1?tan
2
??
?
2
??< br>2
?
定理9 半角公式:sin
?

27


?
?
?
2tan
??
?
2
?
.< br>
tan
?
?
?
?
?
1?tan
2
??
?
2
?
定理11 ****【必考】辅助角公式:如果a, b是实数且a
2
+b
2
?
0,则取始边在x轴正半轴,
终边 经过点(a, b)的一个角为β,则sinβ=
22
asinα+bcosα=
(a ?b)
sin(α+β).
b
a?b
22
,cosβ=
a
a?b
22
,对任意的角α.
定理12 正弦定理:在任意△ABC中有
abc
???2R
,其中a, b, c分别是
sinAsinBsinC
角A,B,C的对边,R为△ABC外接圆半径。
定理13 余弦定理:在任意△ABC中有a
2
=b
2
+c
2
-2bcosA,其中a,b,c分别是角A,B,C的
对边。
定理14 图 象之间的关系:y=sinx的图象经上下平移得y=sinx+k的图象;经左右平移得
y=sin( x+
?
)的图象(相位变换);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1
?
,得到y=sin
?
x
(
?
?0
)
的图象(周期变 换);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得到y=Asinx的图象(振幅变
换);y=Asin(
?
x+
?
)(
?
>0)的图象(周期变换);横坐标不变,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得
到y=Asinx的图象(振幅变换);y=Asin(
?
x+
?
)(
?
,
?
>0)(|A|叫作振幅)的图象向右 平移
个单位得到y=Asin
?
x的图象。
定义4 函数y=sinx< br>?
?
x?
?
?
?
?
?
?
?
??
?
?
,
?
?
?
的反函数叫反正弦函数 ,记作y=arcsinx(x∈[-1, 1]),函
22
??
?
数y=cosx(x∈[0, π]) 的反函数叫反余弦函数,记作y=arccosx(x∈[-1, 1]). 函数
y=tanx
?
?
x?
?
?
?
?
?
??
?< br>?
的反函数叫反正切函数。记作y=arctanx(x∈[-∞, +∞]). y=cosx(x∈[0,
,
?
?
?
?
22
?< br>?
π])的反函数称为反余切函数,记作y=arccotx(x∈[-∞, +∞]).
定理15 三角方程的解集,如果a∈(-1,1),方程sinx=a的解集是{x|x=nπ+( -1)
n
arcsina, n∈Z}。
方程cosx=a的解集是{x|x=2kx
?
arccosa, k∈Z}. 如果a∈R,方程tanx=a的解集是
{x|x=kπ+arctana, k∈Z}。恒等式:arcsina+arccosa=
定理16 若
x?
?
0,

二、基础例题(必会)
1.结合图象解题。
例1 求方程sinx=lg|x|的解的个数。
【解】在 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函数y=sinx与y=lg|x|的图象(见图),由图象可知两者有6个交
点,故 方程有6个解。
2.三角函数性质的应用。
例2 设x∈(0, π), 试比较cos(sinx)与sin(cosx)的大小。
【解】 若
x?
?
?
?
;arctana+arccota=.
22
?
?
?
?
,则sinx?
2
?
?
?
??
?
?
,
?
?
,则cosx≤1且cosx>-1,所以cos
x?
?
?,0
?

?
2
??
2
?
所以sin(cosx) ≤0,又00,
所以cos(sinx)>sin(cosx).

28



x?
?
0,?
,则因为
?
2
?
?
2
?
???
2
??
?2
(sinxcos+sincos x)=
2
sin(x+)≤
sinx?cosx
sinx+cosx=
2
?
2
?
444
2
??
?
2
< ,
2
??
所以022
?
所以cos(sinx)>cos(-cosx)=sin(cosx).
2
综上,当x∈(0,π)时,总有cos(sinx)?
?
?
?
?
cos
?
?
?
cos< br>?
?
?
?
?
?
例3 已知α,β为锐角,且x?(α+β-)>0,求证:
?
?
?2.

??
2
?
sin
?
?
?
sin
?
?
??
?
【证明】 若α+β>,则x>0,由α>-β>0得cosα222
?
cos
?
cos
?
所以0<<1,又sinα>sin(-β)=c osβ, 所以0<<1,
2sin
?
sin
?
?
cos
?
?
?
cos
?
?
?
cos
?< br>?
?
cos
?
?
??
??
所以
?< br>
??
?
sin
?
??
sin
?
?
?
?
?
sin
?
?
?2.

si n
?
??
??
?
??
?
?
??
?
若α+β<,则x<0,由0<α<-β<得cosα>cos(-β)=sinβ>0,
2 222
?
cos
?
cos
?
所以>1。又01,
2sin
?
sin
?
?cos
?
?
?
cos
?
?
?
cos< br>?
?
?
cos
?
?
???
???
?
所以
?
???
?2
,得证。
?
sin
?
???
??
?
sin
?
?
?
sin
?
?
?
sin
?
?
注:以上两例用到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和有界性及辅助角公式,值得注意的是角的讨论。
3.最小正周期的确定。
例4 求函数y=sin(2cos|x|)的最小正周期。
【解】 首先,T=2π是函数的周期(事实 上,因为cos(-x)=cosx,所以co|x|=cosx);其次,
当且仅当x=kπ+
x
x
0
0
x
x
0
0
x
x
?
时,y=0(因为|2cosx|≤2<π),
2
所以若最小正周期为T
0
,则T
0
=mπ, m∈N+
,又sin(2cos0)=sin2
?
sin(2cosπ),所以T
0
=2π。
4.三角最值问题。
例5 已知函数y=sinx+
1?cos
2
x
,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法一】 令sinx=
2cos
?
,1?cosx?
则有y=
2cos
?
?
因为
2
3
??
?
2 sin
?
?
?0?
?
?
,
4
??
4
2sin
?
?2sin(
?
?
?
4
) .

?
4
?0?
3
??
?
,所以
?
?
??
?

424
所以
0?sin(
?
?
?
4
)
≤1,

29


所以当
?
?


?
?

3
?
?
,即x=2kπ-(k∈Z)时,y
min
=0,
4
2
?
4
,即x=2kπ+
?
(k∈Z)时,y< br>max
=2.
2
例6 设0<
?
<π,求sin
?
2
(1?cos
?
)
的最大值。
??
>0, cos>0.
22
22
???
??
2
?
所以si n(1+cos
?
)=2sin?cos
2
=
2?2sin?cos
2
?cos
2

222
222
【解】因为0<< br>?
<π,所以
0?
?
?
?
,所以sin
??
??
2
?
?cos
2
?cos
2
??2sin
222
?
=
16
?
43
.

2?
?
3
279
??
??
??

当且仅当2sin
2
3
????
22
=cos
2
, 即tan=,
?
=2arctan时,sin(1+cos
?
)取得最大值
222
2
2
2
43

9
例7 若A,B,C为△ABC三个内角,试求sinA+sinB+sinC的最大值。
【解】 因为sinA+sinB=2sin
A?B
A?BA?B
?2sin
cos, ①
2
22
sinC+sin
?
3
C?
?2sin
2
?
3
cos
C?
2
C?
2
?< br>3
?2sin
C?
2
?
3
, ②
?
3
?2sin
又因为
sin
4
?
?由①,②,③得sinA+sinB+sinC+sin≤4sin,
33
?
33
所以sinA+sinB+sinC≤3sin=,
3
2
?
33
当A=B=C=时,(sinA+sinB+sinC)
m ax
=.
3
2
A?B
?sin
2
A?B?C?< br>?
3
cos
A?B?C?
4
?
3
?2sin
?
,③
3
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sinx|≤1、|cosx|≤1、 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均值不等式、柯
西不等式、函数的单调性等是解三角最值的常用手段。
5.换元法的使用。
sinxcosx
的值域。
1?sinx?cosx
?
2
?
2
?
??
?2sin(x?).

sinx?cosx
【解】 设t=sinx+cosx=
2
?
2
?
24
??
例8 求
y?

30


因为
?1?sin(x?)?1,

4
所以
?2?t?2.

又因为t
2
=1+2sinxcosx,
?
x
2
?1
t
2
?1
2
?
t?1
, 所以sinxcos x=,所以
y?
1?t2
2
?2?12?1
所以
?y?.< br>
22
t?1
??1
,所以y
?
-1. 因为t?
-1,所以
2
?
2?1
??
2?1
?
?
?1,,?1
?
?
所以函数值域为
y?
?
?< br>?
.

??
22
????

例9 已知a
0
=1, a
n
=
1?a
n?1
2?1a
n?1
(n∈N
+
),求证:a
n
>
?.
2
n?2
【证明】 由题设a
n
>0,令a
n
=tana
n
, a
n

?
0,
?
?
?
?
,则 < br>2
??
a
n
=
1?tan
2
a
n? 1
?1
tana
n?1
?
seca
n?1
?11? cosa
n?1
a
??tan
n?1
?tana
n
.

2
tana
n?1
sina
n?1
n
a
1
?
?
?
?
1
?
因为
n?1< br>,a
n

?
0,
?
,所以a
n
=< br>a
n?1
,所以a
n
=
??
a
0
.

2
2
?
2
?
?
2
?
? ?
?
1
?
又因为a
0
=tana
1
=1, 所以a
0
=,所以
a
n
?
??
?。
44
?
2
?
?
??
又因为当0x,所以< br>a
n
?tan
n?2
?
n?2
.

2
22
注:换元法的关键是保持换元前后变量取值范围的一致性。
另外当x ∈
?
0,
n
?
?
?
?
时,有tanx>x >sinx,这是个熟知的结论,暂时不证明,学完导数后,证
?
2
?
明是很 容易的。
6.图象变换【常考】:y=sinx(x∈R)与y=Asin(
?
x+
?
)(A,
?
,
?
>0).
由y=sinx 的图象向左平移
?
个单位,然后保持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然后
再保持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1
?
,得到y=Asin(
?
x+< br>?
)的图象;也可以由y=sinx
的图象先保持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 再保持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
?
个单位,得到y=Asin(
?
x+< br>?
)的图象。
??
例10 例10 已知f(x)=sin(
?
x+
?
)(
?
>0, 0≤?
≤π)是R上的偶函数,其图象关于点
?
3
?
??
?
?
M
?
,0
?
对称,且在区间
?
0,?
上是单调函数,求
?

?
的值。
?
4
??
2
?
【解】 由f(x)是偶函数,所以f(-x )=f(x),所以sin(
?
+
?
)=sin(-
?
x+
?
),所以cos
?
sinx=0,

1
,最后向 左平移
对任意x∈R成立。

31


?

2
33
?
3
?
?
因为f(x)图象关于
M
?
,0
?
对称,所以
f(
?
?x)?f(
??x)
=0。
44
?
4
?
3
?
??
3
?
取x=0,得
f(
?
)
=0,所以sin?
?
?
?
?0.

4
2
??
4
2
3
??
?
?k
?
?
(k∈Z),即< br>?
=(2k+1) (k∈Z). 所以
3
42
??

?
>0,取k=0时,此时f(x)=sin(2x+)在[0,]上是减函数;
22??
取k=1时,
?
=2,此时f(x)=sin(2x+)在[0,]上是减函 数;
22
10
??
取k=2时,
?
≥,此时f(x)=s in(
?
x+)在[0,]上不是单调函数,
322
又0≤
?≤π,解得
?
=
综上,
?
=
2
或2。
3
7.三角公式的应用。
例11 已知sin(α-β)=
的值。 55
?
?
??
3
?
?
,sin(α+β)=- ,且α-β∈
?
,
?
?
,α+β∈
?
求sin2α ,cos2β
,2
?
?

1313
?
2
? ?
2
?
12
?
?
?
,
?
?
,所以cos(α-β)=-
1?sin
2
(
?
?
?)??.

13
?
2
?
12
?
3?
?
又因为α+β∈
?
,2
?
?
,所以cos (α+β)=
1?sin
2
(
?
?
?
)?.

13
?
2
?
120
所以sin2α=sin[(α+β )+(α-β)]=sin(α+β)cos(α-β)+cos(α+β)sin(α-β)=,
169
【解】 因为α-β∈
?
cos2β=cos[(α+β)-(α -β)]=cos(α+β)cos(α-β)+sin(α+β)sin(α-β)=-1.
例12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且
112
???
,试求
co sAcosCcosB
cos
A?C
的值。
2
A?C
=cos(60
0
-C),
2
1111cos(120
0
?C)?cosC
又由于
? ???
00
cosAcosC
cos(120?C)
cosC
cos Ccos(120?C)
【解】 因为A=120
0
-C,所以cos
???22

11
[ cos120
0
?cos(120
0
?2C)]cos(120
0< br>?2C)?
22
A?C
2
A?C
?2cos?32
= 0。 所以
42cos
22
A?C2A?C32
???
解得
cos

cos

2228
=
2cos60
0< br>cos(60
0
?C)2cos(60
0
?C)

32



cos
A?C
A?C2
>0,所以
cos

?
2
22
??
??
例13 求证:tan20+4cos70.
sin20
?
?
【解】 tan20+4cos70=+4sin20
?
cos20
sin20
?< br>?4sin20
?
cos20
?
sin20
?
?2s in40
?
??

cos20
?
cos20
?sin20
?
?sin40
?
?sin40
?
2sin 30
?
cos10
?
?sin40
?
??

cos20
?
cos20
?

sin80
?
?sin40
?
2sin60
?
cos20
?
???3.

cos20
?
cos20
?

三、趋近高考(必懂)
1.(四川省成都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理科)计算cot15°-tan15?的结果是( )
(A)

【答案】D
3

2
(B)
6

2
(C)3
3
(D)2
3


2.(成都201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文科)计算cos45?cos15?-sin45?cos75 ?的结果是( )
(A)
3

2
(B)
2

2
1
(C)
2
(D)1
【答案】C
【解析】cos45?cos15?-sin45?cos75? =cos45?cos15?-sin45?sin15? =cos(45?+15?)
1
=cos60? =
2
π
3. (成都201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文科)先把 函数f(x)=sinx-
3
cosx的图象按向量a=(,
3
1
0 )平移得到曲线y=g(x),再把曲线y=g(x)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保
2< br>持不变,得到曲线y=h(x),则曲线y=h(x)的函数表达式为( )

33



(A)h(x)=sin(x-)
3
=4sinx
【答案】A
π
【解析】f(x)=2sin(x-),
3

(B)h(x)=sinx (C)h(x)=4sin (x-)
3
(D)h (x)
π2π
按向量a=(,0)平移后,得到曲线y=g(x) =2sin(x-) 33

1
再把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保持不变,得到曲线y=h(x) =sin(x-)
3
2
4. (成都201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理科)已知sin( α+β)cosα-cos(α+β)sinα=
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
3
,则cos2β
3
【解析】因为sin( α+β)cosα-cos(α+β)sinα =sin[(α+β)-α] =sinβ=
于是cos2β=1-2sin
2
2β=1-
3

3
21
?

33
6.(绵阳2010年4月高三三诊理科试题)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ABC中, 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B、C成等差数列,b=1,记角A=x,a+c=f (x).
(Ⅰ)当x∈[
?
6

?
3
]时,求f (x)的取值范围;
(Ⅱ)若
f(x?
?
6
)?
,求sin2x的值.
65
解:(I)由已知 A、B、C成等差数列,得2B=A+C,
∵ 在△ABC中, A+B+C=π,于是解得
B?
∵ 在△ABC中,
?
3

A?C?
2
?

3
abc
,b=1,
??
sinAsinBsinC
11
232
?
[sinA?sin(?A)]

a?c??sinA ?sinC
?
??
33
sinsin
33
?
232
?
2
?
?
[sinA?sincosA?cossinA]
?3sinA?cosA
?2sin(A?)

333
6

f(x)?2sin(x?

?
6
)
. ??????????????????????6分
?
6
≤x≤
?
3

?
3
≤x+
?
6

?
2< br>,于是
3

f(x)
≤2,
即f (x)的取值范围为[
3
,2] . ??????????????????8分
(Ⅱ)∵
f(x?

?
6
)?2sin(x?
?< br>6
?
?
6
)?
63
,即
sinx?

55
34


4

cosx??1?sin
2
x??
. ????????????????????9分
5
42
3
?
2< br>?
4

cosx??
,此时由
???
知x>,这与< br>A?C?
矛盾.
52
5
43
4
∴ x为锐角,故
cosx?
. ????????????????????11分
5
24
.……………………………………………………12分
25
7.(雅安201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科)
(本题满分12分)

sin2x?2sinxcosx?

?
??
三角形的 三内角
A,B,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
a,b,c
,设向量
m?(c? a,b?a)

n?

???
(a?b,c)
,若
mn

(1)求角B的大小;
(2)求
sinA?sinC
的取值范围。

8.(自贡2010届高三三诊理科试题)(本小题满分12分)


< br>????????
如图4,已知△ABC中,
|AC|?1
,∠ABC=120 °,∠BAC=
?
,记
f(
?
)?AB?BC

(I)求
f(
?
)
关于
?
的表达式;
(II)求
f(
?
)
的值域。
解:(Ⅰ),由正弦定理有:
|BC|1
?

sin
?
sin120?
|AB|
????(2分)
sin(60??
?
)

35



|BC|?

1sin(60??
?
)
sin
?
,
|AB|?
????(4分)
sin120?sin120?

f
f
(
(
0< br>?
)
)
?AB?BC?sin?sin(60??)?

4
?
3
?
1
2

131?cos2
?
231
2
?
?)

(cos
?
?sin
?
)sin
?

( sin
322
322

sin(2
?
?)?
< br>(0?
?
?
1
3
?
?
6
6
1
6
?
3
)
????(8分)

(Ⅱ)
0?
?
?

?
3
=>
?2
?
?
?
6
?
1
1
?

f(
?
)?(0,]
???(12分)
?s in(2
?
?)?1
6
26
的对边分别为a、b、c,
4s in
2
5
?
,
6
9.(南充2010届高三4月月考理科试题)(本小题满分12分) 在

ABC中,角A、B、C
A?B7
?cos2C?,a?b?5,c?7

22
(1)求角C的大小;
(2)求

ABC的面积.
A?B7C7
解:(1)由
4sin
2
?cos2C?,得4cos
2
?cos2C

2222
∴ 4cos
2
C-4cosC+1=0
1
解得
cosC?
∴ C=60°
2
(2)由余弦定理得C
2
=a
2
+b< br>2
-2ab cos C 即 7=a
2
+b
2
-ab ①
又a+b=5 ∴a
2
+b
2
+2ab=25 ②
由①②得ab=6
133
∴ S

ABC

absinC?

22
10.(资阳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理)(本小题满分12分)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若角α的始边为x轴的非负半轴,终边为射线l:
y?2x (x?0)

(Ⅰ)求
tan2
?
的值;
2cos2
(Ⅱ)求
?
2
?2sin(
?
?
?
)?1
的值.
7
?
2cos(
?
?)
4
解:(Ⅰ)在终边l上取一点
P(?1,?2)
,则
tan
?
?
tan2
?
?
?2
·················· ·················2分
?2
,·
?1
2?24
. ·················· ·················································· ·····4分
??
1?2
2
3
?
2cos
2< br>?2sin(
?
?
?
)?1
cos
?
?2s in
?
cos
?
?2sin
?
2
?
(Ⅱ) ························8分
?
?
7
?
cos
?
?sin
?
2cos(
?
?)
2cos (
?
?)
4
4

36


?
1?2tan
?
1?2?2
???5

1?tan
?
1?2
12分
11.(四川省攀枝花市2010年4 月高三第二次统考文科试题)(12分)在
?ABC
中,

A,B,C所对的边分别是
a,b,c

a
2
?c
2
?b
2
?
1
ac
2
.
sin
2
(Ⅰ)求
A?C
?cos2B
2
的值;
(Ⅱ)若
b?2
,求
?ABC
面积的最大值.
cosB?
解:(Ⅰ)由余弦定理:
1
4


co sB?
(Ⅱ)由
115
1
a
2
?c
2
?b
2
?ac
,得sinB?.
2

44

b?2

a
2
?c
2
?

8
11
ac?
ac?b
2
?ac?4?2ac
3
< br>22
,从而

S
?ABC
?
115
acsi nB?
23
(当且仅当
a?c
时取等号)
12.(成都石室中学2010届高三三诊模拟理科)
(12分)
已知
? ABC
中,
sinA(sinB?3cosB)?3sinC.

(I)求角A的大小;
(II)若BC=3,求
?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
解:(I)
A?B?C?
?


sinC?sin(A?B)
代入已知条件得
sinAsinB?3cossinB

?sinB?0
,由此得
tanA?3,A?
(II)由上可知:
B?C?
由正弦定理得:
?
3
????6分
2
?
2
?
,?C??B

33

37


AB?AC?2R(sinB?sinC)?23(sinB?sin(
即得:
AB?AC?23(sinB?
2
?
?B))

3
3
2
3
?
cosB)?6sin(B?)

26
2
?
1
?
得?sin(B?)?1

326
?3?AB?AC?6

0?B?
??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为
?
6,9
?

????12分
5_u.c o*m
第二章 平面向量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定义1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称为向量。画图时 用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向
量的模。向量的符号用两个大写字母上面加箭头,或一个小写字母 上面加箭头表示。书中用
黑体表示向量,如a. |a|表示向量的模,模为零的向量称为零向量,规定 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
的。零向量和零不同,模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最近几年常考】。
定义2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称为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意一个非零
向量平行和结合律。
定理1 向量的运算,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规,减法满足三角形法则。加法和减法都满足
交换律和结合律。
定理2 非零向量a, b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
?
?
0,使得a=
?
b.
f
定理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若平面内的向量a, b不共线,则对同一平面内任意向是c,
存在唯一一对实数x, y,使得c=xa+yb,其中a, b称为一组基底。
定义3 向量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取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 j作为
基底,任取一个向量c,由定理3可知存在唯一一组实数x, y,使得c=xi+yi,则(x, y)叫
做c坐标。
定义4 向量的数量积,若非零向量a, b的夹角为
?
,则a, b的数量积记作
a?b=|a|?|b|cos
?
=|a|?|b|cos,也称内积,其中|b|cos
?
叫做b在a上的投影(注:投影
可能为负值)。
定理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若a=(x
1
, y
1
), b=(x
2
, y
2
),
1.a+b=(x
1
+x
2
, y
1
+y
2
), a-b=(x
1
-x
2
, y
1
-y
2
),
2.λa=(λx
1
, λy
1
), a?(b+c)=a?b+a?c,
3.a?b=x
1
x
2
+y
1
y
2
, cos(a, b)=
x< br>1
x
2
?y
1
y
2
x?y?x?y
2
1
2
1
2
2
2
2
(a, b
?
0),
4. ab
?
x
1
y
2=x
2
y
1
, a
?
b
?
x1x2+y
1
y
2
=0.
定义5 若点P是直线P
1
P
2
上异于p
1
,p
2
的一点,则存在唯一实数λ,使
P
1
P?
?
PP
2
,λ
叫P分
P
若O为平面内任意一点,则
OP?
1
P
2
所成的比,
OP
1
?
?
OP
2
。由此可得若P
1

1?
?
?
x
1< br>?
?
x
2
x?
?
x?x
1
y?y< br>1
?
1?
?
P,P
2
的坐标分别为(x
1< br>, y
1
), (x, y), (x
2
, y
2
),则
?
.
?
??.

x?xy?y
22
?
y?
y
1
?
?
y
2
?
1?
?
?

38


定义6 设F是坐标平面内的一个图形,将F上所有的点按照向量a=(h, k)的方向,平移
|a|=
h
2
?k
2
个单位得到图形
F'
,这一过程叫做平移。设 p(x, y)是F上任意一点,平移到
F'
上对应的点为
p'(x',y')
,则
?
?
x'?x?h
称为平移公式。
?
y'?y?k
定理5 对于任意向量a=(x
1
, y
1
), b=(x
2
, y
2
), |a?b|≤|a|?|b|,并且|a+b|≤|a|+|b|.
222
【证明】 因为 |a|
2
?|b|
2
-|a?b|
2
=
(x
1
又|a?b|≥0,
?y
1
2
)(x
2
?y
2
)
-(x
1
x
2
+y
1
y2
)
2
=(x
1
y
2
-x
2
y
1
)
2
≥0,
|a|?|b|≥0,
所以|a|?|b|≥|a?b|.
由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及直线段最短定理可得|a+b|≤|a|+|b|.
注:本定理的两个结论均可推广。1)对n维向量,a=(x
1
, x
2
,?,x
n
),b=(y
1
, y
2
, ?, y
n
),
22222
同样有|a?b|≤| a|?|b|,化简即为柯西不等式:
(x
1
?x
2
???x
n
)(y
1
2
?y
2
???y
n
)?< br>
(x
1
y
1
+x
2
y
2
+?+x
n
y
n
)
2
≥0,又|a?b|≥0, |a|?|b|≥0,
所以|a|?|b|≥|a?b|.
由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及直线段最短定理可得|a+b|≤|a|+|b|.
注:本定理的两个结论均可推广。1)对n维向量,a=(x
1
, x
2
,?,x
n
), b=(y
1
, y
2
, ?, y
n
),
同样有|a?b|≤|a|?|b|,化简 即为柯西不等式:
2222
(x
1
2
?x
2
??? x
n
)(y
1
2
?y
2
???y
n
)?
(x
1
y
1
+x
2
y
2
+ ?+x
n
y
n
)
2

2)对于任意n个向量,a
1
, a
2
, ?,a
n
,有| a
1
, a
2
, ?,a
n
|≤| a
1
|+|a
2
|+?+|a
n
|。
二、基础例题【必会】
1.向量定义和运算法则的运用
例1 设O是正n边形A
1
A
2
?A
n
的中心,求证:
OA
1?OA
2
???OA
n
?O.

【证明】 记
S?OA
1
?OA
2
???OA
n
,若
S?O< br>,则将正n边形绕中心O旋转
后与原正n边形重合,所以
S
不变,这不可能,所 以
S?O.

例2 给定△ABC,求证:G是△ABC重心的充要条件是
GA?GB?GC?O.

【证 明】必要性。如图所示,设各边中点分别为D,E,F,延长AD至P,使DP=GD,

AG ?2GD?GP.

又因为BC与GP互相平分,
所以BPCG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G

PC,所以
GB?CP.

所以
GA?GB?GC?GC?CP?PG?O.

充分性。若
GA ?GB?GC?O
,延长AG交BC于D,使GP=AG,连结CP,则
GA?PG.
因为
GC?PG?PC?O
,则
GB?PC
,所以GB

CP ,所以AG平分BC。
同理BG平分CA。
所以G为重心。
例3 在凸四边形 ABCD中,P和Q分别为对角线BD和AC的中点,求证:
2
AB+BC
2
+CD
2
+DA
2
=AC
2
+BD
2
+4 PQ
2

【证明】 如图所示,结结BQ,QD。
因为
BP?PQ?BQ,DP?PQ?DQ

所以
BQ?DQ?(BP?PQ)?(DP?PQ)

=
BP?DP?2PQ?2BP
?
PQ?2DP?PQ

=
BP?DP?2PQ?2(BP?DP)?PQ?BP?DP?2PQ.

又因为
BQ?QC?BC,BQ?QA?BA,QA?QC?O,


39
222222
2
?
n
22
22
22 2


同理
BA?BC?QA?QC?2BQ
, ②
22222
CD?DA?QA?QC?2QD
, ③
由①,②,③可得
BA?BC?CD?4QA?2(BQ?QD)

2222 22
222222
22222
?AC?2(2BP?2PQ)?AC?BD?4PQ< br>。得证。
2.证利用定理证明共线
例4 △ABC外心为O,垂心为H,重心为G。求证:O,G,H为共线,且OG:GH=1:
【证明】 首先
OG?OA?AG?OA?
=
OA?
2
AM

3
11
(AB?AC)?OA?(2AO?OB?OC)

33
1
?(OA?OB?OC).

3
其次设BO交外接圆于另一点E,则连结CE后得CE
?BC.

又AH
?
BC,所以AHCE。
又EA
?
AB,CH
?
AB,所以AHCE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AH?EC,

所以
OH?OA?AH?OA?EC?OA?EO?OC?OA?OB?OC

所以
OH?3OG

所以
OG

OH
共线,所以O,G,H共线。
所以OG:GH=1:2。
3.利用数量积证明垂直
例5 给定非零向量a, b. 求证:|a+b|=|a-b|的充要条件是a
?
b.
【证明】|a+b|= |a-b|
?
(a+b)
2
=(a-b)
2
?
a< br>2
+2a?b+b
2
=a
2
-2a?b+b
2
?
a?b=0
?
a
?
b.
例6 已知△ABC内接于 ⊙O,AB=AC,D为AB中点,E为△ACD重心。求证:OE
?
CD。
【证明】 设
OA?a,OB?b,OC?c

1
(a?b)

2
1
?
111
?
1
OE?
?
a?c?(a?b)
?
?c?a?b.
3
?
226
?
3
1

CD?(a?b)?c< br>,
2
11
??
11
?
1
?
所以< br>OE?CD?
?
a?c?b
?
?
?
a?b?c
?

36
??
22
?
2
?
11111< br>?a
2
?b
2
?c
2
?a?b?a?c

412333
1
?
a?(b-c). (因为|a|
2
= |b|
2
=|c|
2
=|OH|
2

3

OD?
又因为AB=AC,OB=OC,所以OA为BC的中垂线。
所以a?(b-c)=0. 所以OE
?
CD。
4.向量的坐标运算
例7 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AC,AC=CE,EC的延长线交BA的延长线于
点F,求证:AF=AE。
【证明】 如图所示,以CD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C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正方

40


形边长为1,则A,B坐标分别为(-1,1)和(0,1),设E点的坐标为(x, y),则
BE
=(x,
y-1),
AC?(1,?1)
,因为
BEAC
,所以-x-(y-1)=0.
又因为
|CE|?|AC|
,所以x
2
+y
2
=2.
1?31?3
,y?.

22
?
3?3?1?3
?
?
,|AE|
2
?4?23.

,
所以
A E?
?
?
2
?
2
??
由①,②解得
x?< br>设
F(x',1)
,则
CF?(x',1)
。由
CF

CE
共线得
所以
x'??(2?3)
,即F
(?2?3, 1)

所以
|AF|
2
=4+
23?|AE|
2
,所以AF=AE。
1?31?3
x'??0.

22
三、趋近高考【必懂】
1.(成都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理科)已知向量 a=(-3,2),b=(2,1),则|a+2 b|的值为( )
(A)3
2
(B)7 (C)
17
(D)
13?25

【答案】C
【解析】因为a+2 b=(1,4)
故|a+2 b|=
?1
2
?4
2
?17

2. (绵阳市20 10年4月高三三诊理科试题)已知向量a、b不共线,若向量a+λb与b+λa的
方向相反,则λ= ( C )
(A)1 (B)0 (C)-1 (D)±1 < br>??
3.(雅安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科)已知
a,b
为非零向 量,函数
????
则使
f(x)
的图象为关于
y
轴对称的抛 物线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f(x)?(xa?b)?(a?xb)

是( C )

??
A.
a?b

??
B.
ab

????
C.
|a|?|b|

??
D.
a?b

4.(资阳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三 次高考模拟理)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A(1,
????????
1),B(2,4),C (-1,3),则
|AB?AC|?
( B )
(A)
22
(B)
10

5.(泸州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
(C)8 (D)10
诊断性考试理科)如图:正六边形
ABCDEF
中,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C )

????????????????
A.
AC
?
AD?A D
?
AB

????????????
B.
AD?2AB?AF



41


????????????
C.
AC?AF?2BC

????????????????????????
AD
?
AFEF?EF
?
AFAD
D.
????

6.(四川省攀枝花市2010 年4月高三第二次统考文科试题)已知
???????
a?1,b?6
?
,a b?a?2
??
??
,则向量
a
与向量
b
的夹角是 ( C )
??
??
A.
6
B.
4
C.
3
D.
2

7. (成都市石室中学2010届高三三诊模拟理科)已知
a,b
是非零向量且满足
(3a?b)?a,(4a?b)?b
,则
a与b
的夹角是

A.
( A )
?

6
B.
?

3
C.
2
?

3
D.
5
?

6

二、填空题:
8.(自贡市2010届高三三诊理科试题)有下列命题:






22

a?b

a?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 ??????
1
????
2
????
2
????
2

OP?OQ?(OP?OQ?PQ)

2
③若函数
f( x)
满足
f(x?1)?1?f(x)
,则
f(x)
是周期函数;
④如果一组数据中,每个数都加上同一个非零常数c,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都改变。
其中错误命题的序号为 (要求填写所有错误命题的序号)。①④
??? ???????
9.(眉山市2010年4月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设
e
1,e
2
,e
3
,e
4
是平面内的四个单位向
? ???????????????
?
量,其中
e
1
?e
2< br>,e
3

e
4
的夹角为
135
,对这个平面 内的任一个向量
a?xe
1
?ye
2
,规定
????
y
???
??????
经过一次“斜二测变换”得到向量
a
1?xe
3
?e
4
,设向量
v?3e
1
?4e< br>2
,则经过一次“斜
2
??
??
二测变换”得到向量
v
1
的模
v
1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62

[
???
b?10
,10.(省泸州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理科)已知向量
a?(2,1),a
?

??
a?b?52
,则
?
b?
5 .
??
11.(泸州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文科)已知向量
a ?(1,n),b?(?1,n)


42


?
?? ?
a?

2a?b

b
垂直,则 2 .
12.(四川省攀枝花市2010年4月高三第二次统
?
?????
A (?1,?5)
a?(2,3)
考文科试题)已知点和向量,若
AB?3a
, 则点
B
的坐标
为 .

13.(攀枝花市2010年4月高三第 二次统考文科试题)(12分)已知椭圆
?
5,4
?

1
x
2
y
2
??1(a?b?0)
a
2
b
2
的离心率为
2
,且其焦点
F(c,0)(c?0)
到相应准线l
的距离为3,
过焦点
F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
A,B
两点.
(Ⅰ)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Ⅱ)设
M
为椭圆的右顶点,则直线
A M,BM
与准线
l
分别交于
P,Q
两点(
P,Q
两 点不
????????
FQ?0
. 重合),求证:
FP
?
【解析】


43


∴直线AB的方程为
y?k(x?1),k?0

又设
A(x
1
,y
1
),B(x
2
,y
2
) ,P(x
3
,y
3
),Q(x
4
,y
4
)

?
y?k(x?1)
?
2
y
2
?
x
??1
2222
?
(3?4k)x?8kx?4k?12?0

43
?
联立 消y得
8k
2
4k
2
?1 2
x
1
?x
2
?,x
1
x
2
?< br>2
3?4k3?4k
2

?9k
2
y
1
y
2
?k(x
1
?1)(x
2
?1) ?
3?4k
2

2
y
3
?
又∵A、M、 P三点共线,∴
2y
1
x
1
?2

y
4
?
同理
2y
2
x
2
?2

2y< br>2
2y
1
)FQ?(3,)
x
2
?2
x
1
?2

4y
1
y
2
?0
x
1
x
2
?2(x
1
?x
2
)?4

[
FP?(3,

FP?FQ?9?

综上所述:< br>FP?FQ?0











《高考数学总复习系列》——高中数学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在本章中约定用A,B,C分别表示△ABC的三个内角,a, b, c分别表示它们所对的各

44


边长,
p?
a?b?c
为半周长。
2
abc
??
1.正弦定理:=2R(R为△ABC外接圆半径)。
sinAsinBsinC
111
推论1:△ABC的面积为S

ABC< br>=
absinC?bcsinA?casinB.

222
推论2:在△ABC中,有bcosC+ccosB=a.
推论3:在△ABC中,A+B=
?
,解a满足
ab
,则a=A.
?
sinasin(
?
?a)
1
absinC
;再 证推论2,因为B+C=
?
-A,
2
正弦定理可以在外接圆中由定义证明得到 ,这里不再给出,下证推论。先证推论1,由
正弦函数定义,BC边上的高为bsinC,所以S

ABC
=
所以sin(B+C)=sinA,即sinBcosC+cosBsi nC=sinA,两边同乘以2R得bcosC+ccosB=a;再证
ab
sinasin(
?
?a)
?
,所以,即sinasin(
?
-A)=sin (
?
-a)sinA,
?
sinAsinB
sinAsin(
?
?A)
11
等价于
?
[cos(
?
-A+a) -cos(
?
-A-a)]=
?
[cos(
?
-a+A) -cos(
?
-a-A)],等价于
22
?
-a+A<
?< br>. 所以只有
?
-A+a=
?
-a+A,cos(
?
-A+a)=cos(
?
-a+A),因为0<
?
-A+a,所以a=A,< br>推论4,由正弦定理
得证。
b
2
?c
2
?a
2
2.余弦定理:a=b+c-2bccosA
?cosA?
,下面用余弦定理证明 几个
2bc
222
常用的结论。
(1)斯特瓦特定理【了解】:在△ABC 中,D是BC边上任意一点,BD=p,DC=q,则
b
2
p?c
2
q
AD=
?pq.
(1)
p?q
2
【证明】 因为c
2
=AB
2
=AD
2
+BD
2
-2 AD?BDcos
?ADB

所以c
2
=AD
2
+p
2
-2AD?pcos
?ADB.

同理b< br>2
=AD
2
+q
2
-2AD?qcos
?ADC, ②
因为
?
ADB+
?
ADC=
?

所以cos
?
ADB+cos
?
ADC=0,
所以q?①+p?②得
b
2
p?c
2
q
qc+p b=(p+q)AD+pq(p+q),即AD=
?pq.

p?q
2222
2b
2
?2c
2
?a
2
注:在(1)式中,若p= q,则为中线长公式
AD?.

2
1
22
1
22< br>1
222
?
2
2
(2)海伦公式:因为
S
? ABC
?
bcsinA=bc (1-cosA)= bc
44
4
?
(b
2
?c
2
?a
2
)
2
?< br>1
22 2
2
[(b+c)-a][a-(b-c)]=p(p-a)(p-b)(p-c).
?
?
1?
?
22
4bc
??
16
a?b ?c
.
这里
p?
2
所以S

ABC
=< br>p(p?a)(p?b)(p?c).


二、基础例题【必会】


45


1.面积法
例1 (共线关系的张角公式)如图所示,从O点发出的三条射线满足
另外OP,OQ,OR的长分别为u, w, v,这里α,β,α+β∈(0,
?
),
?POQ?
?
,? QOR?
?

则P,Q,R的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sin
?
sin
?
sin(
?
?
?
)
??.
uvw
【证明】P,Q,R共线
?S
ΔPQR
?0?S
?OPR
?S
?OPQ
?S
?ORQ

?
11
1
uvsin
(α+β)=uwsinα+vwsinβ < br>22
2
sin(
?
?
?
)sin
?
sin
?
???
,得证。
wuv
2.正弦定理的应用
例2 如图所示,△ABC内有一点P,使得
?
BPC-
?
BAC =
?
CPA-
?
CBA=
?
APB-
?
A CB。
求证:AP?BC=BP?CA=CP?AB。
【证明】 过点P作PD
?
BC,PE
?
AC,PF
?
AB,垂足分别为D,E,F,则P, D,
C,E;P,E,A,F;P,D,B,F三组四点共圆,所以
?
EDF=
?
PDE+
?
PDF=
?
PCA+
?
PBA=< br>?
BPC-
?
BAC。由题设及
?
BPC+
?
CPA+
?
APB=360
0
可得
?
BAC+
?
CBA+
?
ACB=180
0

所以
?
BPC-
?
BAC=
?
CPA-
?
CBA=
?APB-
?
ACB=60
0

所以
?
EDF =60
0
,同理
?
DEF=60
0
,所以△DEF是正三角 形。
所以DE=EF=DF,由正弦定理,CDsin
?
ACB=APsin
?
BAC=BPsin
?
ABC,两边同时
乘以△ABC的外接圆直径2R ,得CP?BA=AP?BC=BP?AC,得证:
例3 如图所示,△ABC的各边分别与两圆⊙ O
1
,⊙O
2
相切,直线GF与DE交于P,求
证:PA
?
BC。
【证明】 延长PA交GD于M,
GM
O
1
A
AF
??.

MD
A O
2
AE
APAFPAAE
?,?
由正弦定理,
sin(
?
??1)sin
?
sin(
?
??2)sin
?
AEsin?1sin
?
??.
所以
AFsin?2sin
?
GMPMMDPM
?,?
另一方面,,
sin
?
sin?1sin
?
sin?2
GMsin?2s in
?
??
所以,
MDsin?1sin
?
GMAF?
所以,所以PAO
1
G,
MDAE
因为O
1
G
?
BC,O
2
D
?
BC,所以只需证
即PA< br>?
BC,得证。
3.一个常用的代换:在△ABC中,记点A,B,C到内切圆的切线长分别为x, y, z,则
a=y+z, b=z+x, c=x+y.
例4 在△ABC中,求证:a
2
(b+c-a)+b
2
(c+a-b)+c
2
(a+b-c) ≤3abc.
【证明】 令a=y+z, b=z+x, c=x+y,则
abc=(x+y)(y+z)(z+x)

?8xy?yz?zx
=8xyz=(b+c-a)(a+c-b)(a+b-c)
=a
2
(b+c-a)+b
2
(c+a-b)+c
2
(a+ b-c)-2abc.

46


所以a
2
(b+c -a)+b
2
(c+a-b)+c
2
(a+b-c) ≤3abc.
4.三角换元。
例5 设a, b, c∈R
+
,且abc+a+c=b,试求
P?
【解】 由题设
b?
223
??
的最大值。
a
2
?1b< br>2
?1c
2
?1
a?c
,令a=tanα, c=tanγ, b=tanβ,
1?ac
2
10
1
?
10
?则tanβ=tan(α+γ), P=2sinγsin(2α+γ)+3cos
2
γ≤
?3
?
sin
?
?
?
?

3< br>3
?
3
?
1
?
10
22
当且仅当α +β=,sinγ=,即a=时,P
max
=
.

,b?2,c?
3
23
24
1
例6 在△ABC中,若a+b+c=1,求证: a
2
+b
2
+c
2
+4abc<
.

2
?
?
?
【证明】 设a=sin
2
αcos
2
β, b=cos
2
αcos
2
β, c=sin
2
β, β
?
?
0,
?
.
?
2
?
1
因为a, b, c为三边长,所以c<, c>|a-b|,
2
?
?
?
从而
?
?
?
0,
?
,所以sin
2
β>|cos
2
α?cos
2
β|.
?
4
?
2222
因为
1=(a +b+c)=a+b+c+2(ab+bc+ca),
所以a
2
+b
2+c
2
+4abc=1-2(ab+bc+ca-2abc).
又ab+bc+ca-2abc=c(a+b)+ab(1-2c)
=sin
2βcos
2
β+sin
2
αcos
2
α?cos
4
β?cos2β
1
=[1-cos
2
2β+(1-cos2
2α)cos
4
βcos2β]
4
11
=+cos 2β(cos
4
β-cos
2
2αcos
4
β-cos2β )
44
111
>+cos2β(cos
4
β-sin
4< br>β-cos
2
β)=
.
444
1
所以a
2
+b
2
+c
2
+4abc<
.

2
三、趋近高考【必懂】
Ab?c9
??
2
22c10< br>,c=5,求△ABC的内切圆半径.

1.(全国10高考)在△ABC中,cos< br>b?c9
?
2c10
,∴ b=4 【解析】:∵ c=5,
A1?cosAb?c
??
2
22c
又cos
2
b
∴ cosA=
c

b
2
?c
2
?a
2
2bc
又cosA=

47


b
2
?c
2
?a
2
b
?
2bcc

∴ b
2
+c
2
-a
2
=2b
2

∴ a
2
+b
2
=c
2

∴ △ABC是以角C为直角的三角形.
a=
c?b
=3
22
1
∴ △ABC的内切圆半径r=
2
(b+a-c)=1.
2.(全国10高考)R是△ABC的外接圆半径,若ab<4R
2
cosAcosB ,则外心位于△ABC的
外部.
【解析】:∵ ab<4R
2
cosAcosB
由正弦定理得a=2RsinA,b=2RsinB
∴ 4R
2
sinAsinB<4R
2
cosAcosB
∴ cosAcosB>sinAsinB
∴ cosAcosB-sinAsinB>0
∴ cos(A+B)>0
∵ cos(A+B)=-cosC
∴ -cosC>0
∴ cosC<0
∴ 90°<C<180°
∴ △ABC是钝角三角形
∴ 三角形的外心位于三角形的外部.

3.( 全国10高考)半径为R的圆外接于△ABC,且2R(sin
2
A-sin
2
C)=(
3
a-b)sinB.
(1)求角C;
(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abc
???2R
【解析】:(1)∵
sinAsinBsinC

acb
?si
2
nA?()< br>2
,si
2
nC?()
2
,siBn?
2R2R2R

∵ 2R(sin
2
A-sin
2
C)=(3
a

b)sinB
acb
∴ 2R[(
2R< br>)
2
-(
2R
)
2
]=(
3
a-b )·
2R

∴ a
2
-c
2

3
ab-b
2

a
2
?b
2
?c
2
3
?
2ab2

3
∴ cosC=
2
,∴ C=30°
R
2
11
(2)∵ S=
2
absinC =
2
·2RsinA·2RsinB·sinC =R
2
sinAsinB =-
2
[cos(A
+B)-cos(A-B)]
R
2
R
2
3

2
[cos(A-B)+cosC] =
2
[cos(A-B)+
2


48


当cos(A-B)=1时,S有最大值
第二章 数列
*******毋庸置疑,数列是历年各省市解答题中必出的内容。因此同
学要熟练百倍!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定义1 数列,按顺序给出的一列数,例如1,2,3,?,n,?. 数列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
列两种,数列{ a
n
}的一般形式通常记作a
1
, a
2
, a
3
,?,a
n
或a
1
, a
2
, a< br>3
,?,a
n
?。其中a
1
叫做数
列的首项,an
是关于n的具体表达式,称为数列的通项。
定理1 若S
n
表示{ a
n
}的前n项和,则S
1
=a
1
, 当n>1时,a
n
=S
n
-S
n-1
.
定义2 等差数列,如果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a
n+1
-a
n
=d(常数),则{ a
n
}称为等差数列,
d叫做公差。若三个数a, b, c成等差数列,即2b=a+c,则称b为a和c的等差中项,若公差
为d, 则a=b-d, c=b+d.
定理2 *****【必考】等差数列的性质:1)通项公式a
n
= a
1
+(n-1)d;2)前n项和公式:
S
n
=
n(a< br>1
?a
n
)
n(n?1)
?na
1
?d;3)a
n
-a
m
=(n-m)d,其中n, m为正整数;4)若n+ m=p+q,
22
则a
n
+a
m
=a
p
+ a
q
;5)对任意正整数p, q,恒有a
p
-a
q
=(p -q)(a
2
-a
1
);6)若A,B至少有一个不
为零,则{a< br>n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Sn=An
2
+Bn.
定义3 等比 数列,若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
a
n?1
?q
,则{a
n
}称为等比数列,q叫做公
a
n
比。
定理3 *****【必考】等比数 列的性质:1)a
n
=a
1
q
n-1
;2)前n项和Sn
,当q
?
1时,
a
1
(1?q
n
)
S
n
=;当q=1时,S
n
=na
1
;3)如果a , b, c成等比数列,即b
2
=ac(b
?
0),则b叫
1?q
做a, c的等比中项;4)若m+n=p+q,则a
m
a
n
=a< br>p
a
q

定义4 极限,给定数列{a
n
}和实 数A,若对任意的
?
>0,存在M,对任意的n>M(n∈N),
都有|a
n
-A|<
?
,则称A为n→+∞时数列{a
n
}的极限,记作
lima
n
?A.

n??
定义5 无穷递缩等比数列,若等比 数列{a
n
}的公比q满足|q|<1,则称之为无穷递增等比数
列,其前n项和S< br>n
的极限(即其所有项的和)为
a
1
(由极限的定义可得)。
1?q
定理4 数学归纳法:给定命题p(n),若:(1)p(n
0
)成 立;(2)当p(n)时n=k成立时能推出
p(n)对n=k+1成立,则由(1),(2)可得命题 p(n)对一切自然数n≥n
0
成立。

【补充知识点】
定理5 第二数学归纳法:给定命题p(n),若:(1)p(n
0
)成立;(2)当p(n)对一切n ≤k的自
然数n都成立时(k≥n
0
)可推出p(k+1)成立,则由(1),(2) 可得命题p(n)对一切自然数n
≥n
0
成立。
定理6 对于齐次二阶线 性递归数列x
n
=ax
n-1
+bx
n-2
,设它的特征方 程x
2
=ax+b的两个根为α,
β:(1)若α
?
β,则x
n
=c
1
a
n-1
+c
2
β
n-1,其中c
1
, c
2
由初始条件x
1
, x
2
的值确定;(2)若α=β,
则x
n
=(c
1
n+c
2
) α
n-1
,其中c
1
, c
2
的值由x
1
, x
2
的值确定。
二、基础例题【必会】

1.不完全归纳法。
这种方法是从特殊情况出发去总结更一般的规律,当然结论未必都是正确的,但却是人类探

49


索未知世界的普遍方式。通常解题方式为:特殊→猜想→数学归纳法证明。
例1 试给出以下几个数列的通项(不要求证明);1)0,3,8,15,24,35,?;2)1 ,5,
19,65,?;3)-1,0,3,8,15,?。
【解】1)a
n
=n
2
-1;2)a
n
=3
n
-2
n
; 3)a
n
=n
2
-2n.
例2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
=
【解】 因为a
1
=
1
,a
1
+a
2
+?+a
n
=n2
a
n
, n≥1,求通项a
n
.
2
1,又a
1
+a
2
=2
2
?a
2
, < br>2
a?a
1
1
1
所以a
2
=,a
3
=
?
2
2
?
,猜想
a
n
?
(n≥1).
3?2
3?4
n(n?1)
3?1
1
证明 ;1)当n=1时,a
1
=,猜想正确。2)假设当n≤k时猜想成立。
2?1
当n=k+1时,由归纳假设及题设,a
1
+ a
1
+?+a
1
=[(k+1)
2
-1] a
k+1
,,
111
=k(k+2)a
k+1
, ??
?
?
2?13?2k?(k?1)
11111

1 ????
?
??
=k(k+2)a
k+1
,
223kk?1
k
1
.
所以=k(k+2)a
k+1,所以a
k+1
=
k?1
(k?1)(k?2)
1
.< br>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猜想成立,所以
a
n
?
n(n?1)
1< br>例3 设0n
}满足a
n
=1+a, a
n-1
=a+,求证:对任意n∈N
+
,有a
n
>1.
a
n
所以
【证明】 证明更强的结论:1n
≤1+a.
1)当n=1时,11
=1+a,①式成立;
2)假设n=k时,①式成立,即1n
≤1+a,则当n=k+1时,有
1?a?a
k?1
111?a?a
2
1?a
??a??a???1 .

1?a1?a1?a
a
k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①式成立,所以原命题得证。
2.迭代法
数列的通项a
n
或前n项和S
n
中的n通常是 对任意n∈N成立,因此可将其中的n换成n+1
或n-1等,这种办法通常称迭代或递推。
例4 数列{a
n
}满足a
n
+pa
n-1
+q a
n-2
=0, n≥3,q
?
0,求证:存在常数c,使得
22n
a
n?1
?pa
n?1
?a
n
+
qan
?cq?0.

2222
【证明】
a
n?1
?pa
n?1
?a
n+1
+
qa
n?1
?a
n?2
(pa
n+1
+a
n+2
)+
qa
n?1
=a
n+2
?(-qa
n
)+
qa
n?1
=
2222
q(a
n?1
?a
n
a
n?2
)?q[a
n?1
+a
n
(pq
n+1
+qa
n
)]=q(
a
n?1
?pa
n?1
a
n
? qa
n
).
2

a
2
?pa
2
a
1
?qa
1
2
=0,则对任意n,
a
n?1< br>?pa
n?1
a
n
+
qa
n
=0,取c=0 即可.
2

a
2
?pa
2
a
1
?qa
1
2
?
0,则{
a
n?1
?pa
n ?1
a
n
+
qa
n
}是首项为
a
2
?pa
2
a
1
?qa
1
,公式为
22
2 2
22
q的等比数列。
22
n
所以
a
n?1?pa
n?1
a
n
+
qa
n
=
(a< br>2
?pa
2
a
1
?qa
1
)
?q.
22

c??(a
2
?pa
1
a
2
?qa
1
)
?
综上,结论成立。
22
1
即可.
q

50


例5 已知a
1
=0, a< br>n+1
=5a
n
+
24a
n
?1
,求证:a
n
都是整数,n∈N
+
.
【证明】 因为a
1
=0, a
2
=1,所以由题设知当n≥1时a
n+1
>a
n
. < br>又由a
n+1
=5a
n
+
24a
n
?1移项、平方得
22
a
n?1
?10a
n
a
n ?1
?a
n
?1?0.

22
当n≥2时 ,把①式中的n换成n-1得
a
n
?10a
n
a
n?1?a
n?1
?1?0
,即
22
a
n?1
?1 0a
n
a
n?1
?a
n
?1?0.

2
因为a
n-1
n+1
,所以①式和②式说明a< br>n-1
, a
n+1
是方程x
2
-10a
n
x+
a
n
-1=0的两个不等根。由韦
2
2
达定理得an+1
+ a
n-1
=10a
n
(n≥2).
再由a
1
=0, a
2
=1及③式可知,当n∈N
+
时,a
n
都是整数。
****3.数列求和法。
数列求和法主要有倒写相加、裂项求和法、错项相消法等。
1
(n=1, 2, ?),求S
99
=a
1
+a
2
+?+a
99
.
4
n
?2
100
11
2?2
100
?4
n
?4
100?n
1
【 解】 因为a
n
+a
100-n
=
n
+=,
?< br>100100?n100
100100n100?n100
4?24?2
4?2 ?2(4?4)2
1
99
19999
所以S
99
=
?
(a
n
?a
100?n
)??
100
?
101
.

2
n?1
2
22
11
1
?
.
例7 求和:
S
n
?
+?+
1?2?32?3?4
n(n ?1)(n?2)
1k?2?k
?
【解】 一般地,
k(k?1)(k?2)2k(k?1)(k?2)
例6 已知a
n
=
?
1
?
11
??

?
??
2
?
k(k?1)(k?1)(k?2)
?
n
1
所以S
n
=
?

k?1
k(k?1)(k?2 )
?
1
?
111111

?
?
????< br>?
??
2
?
1?22?32?33?4n(n?1)(n?1)(n? 2)
?
?
?

?
?
1
?
11
?
?

2
?
2(n?1)(n?2)
??
11
??.

42(n?1)(n?2)
例8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a
2
=1,a
n+2
=a
n+1
+a
n, S
n
为数列
?
?
a
n
?
的前n项 和,求证:S
n
<2。
n
?
?
2
?
【证明】 由递推公式可知,数列{a
n
}前几项为1,1,2,3,5,8,13。
因为S
n
?
所以
a
112358
?
2
?< br>3
?
4
?
5
?
6
???
n
, ①
2
222222
n
a
11235
。 ②
S
n
?
2
?
3
?
4
?
5
???
n
n
?1
2
22222

51


a
n?2
111
?
11
????
由 ①-②得
S
n
??
2
?
2
22
2
?
2
n?2
?
2
2
a
111
所以
S
n
??S
n?2
?
n
n

?1
224
2
a
又因为S
n-2
n

n
n
>0,
?1
2
11111
所以
S
n< br>??
S
n
, 所以
S
n
?

22 442
?
a
n
?
?
?
2
n?1

?
所以S
n
<2,得证。
4.特征方程法
例9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
=3, a
2
=6, a
n+2
=4
n+1
-4a
n
,求a
n
.
【解】 由特征方程x
2
=4x-4得x
1
=x
2
=2.
故设a
n
=(α+βn)?2
n-1
,其中
?
?
3 ?
?
?
?

6?(
?
?2
?
)?2
?
所以α=3,β=0,
所以a
n
=3?2
n-1
.
例10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
=3, a
2
=6, a
n+2
=2a
n+1
+3a
n
,求通项a
n
.
【解】 由特征方程x
2
=2x+3得x
1
=3, x
2
=-1,
?
3?3
?
?
?
所以a< br>n
=α?3+β?(-1),其中
?

6?9
?
?
?
?
33
解得α=,β
??

44
1< br>n?1n?1
所以
a
n
?[3?(?1)
?3]。
4
nn
5.构造等差或等比数列
例11 正数列a
0
, a
1
,?,a
n
,?满足
a
n
a
n?2< br>?a
n?1
a
n?2
=2a
n-1
(n≥2)且a< br>0
=a
1
=1,求通项。
【解】 由
a
n
a
n?2
?a
n?1
a
n?2
?2a
n?1
a
n
a
?2
n?1
=1,
a
n? 1
a
n?2
?
a
?
a
nn?1
?

?1?2?1
?
.

?
a
n?2
?a
n?1
??
令b
n
=
a
n
a
1
+1,则{b
n
}是首项为+1=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a
n?1
a
0
所以b
n
=
a
n
a
+1=2
n
,所以
n
=(2
n
-1)
2

a
n?1
a
n?1
n
a
n
a
n? 1
a
2
a
1
k2
所以a
n
=????a< br>0
=
?
(2?1).

a
1
a
0< br>a
n?1
a
n?2
k?1
注:
?
C
i?1
n
i
?
C
1
?C
2
???C
n
.
2
x
n
?2
例12 已知数列{x
n
}满足x
1
=2, x
n+1
=,n∈N
+
, 求通项。
2x
n

52


x
2
?2x
2
?2
【解】 考虑函数f(x)=的不动点,由=x得x=
?2.

2x2x
2
x
n
?2
因为x
1
=2, x
n+1
=,可知{x
n
}的每项均为正数。
2x
n2

x
n
+2≥
22x
n
,所以x
n +1

2
(n≥1)。又
2
x
n
?2
( x
n
?2)
2
X
n+1
-
2
=, ①
?2
=
2x
n
2x
n
2
x
n
?2
(x
n
?2)
2
X
n+1
+
2
=, ②
?2
=
2x
n
2 x
n
?
x?2
?
由①÷②得
?
?
n
?
。 ③
x
n?1
?2
?
?
x
n
?2
?
?
x
1
?2
x
n?1
?2

2
x
1
?2
>0,
?< br>x
n?1
?2
??
x
n
?2
?
由③ 可知对任意n∈N
+
,>0且
lg
??
?2lg
??
,
x?2x?2
x
n
?2
????
?
n?1< br>??
n
?
?
x
n
?2
?
?
2?2
?
所以
lg
??
是首项为
lg
??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x?22?2
??
??
?
n
?< br>x
n
?2
所以
lg
?
2?2
?
x< br>n
?2
?
2?2
?
,所以
?2
n?1
?
lg
?
?
?
?
?
2?2
2?2
x
n
?2x?2
??
??
n
x
n
?2< br>2
n?1

解得
x
n
?2
?
(2 ?2)
(2?2)
2
n?1
2
n?1
?(2?2)
?(2?2)
2
n?1
2
n?1

注意:本例解法是借助于不动点,具有普遍意义。
三、趋近高考【必懂】
1.(2 010.北京)设
f(n)?2?2
4
?2
7
?2
10???2
3k?10
,则
f(n)
?
( ).
2
n
2
(8?1)
(B)
(8
n?2
?1)

77
2
n?3
2
n?4
(C)
(8?1)
(D)
(8?1)

77
(A)
2,2,2
,?,
2
解析:数列
2,
4710
3n?10
是以2为首项,8为公比的等 比数列,给出的这个数列
2(8
n?4
?1)2
n?4
?(8?1)
.选(D)共有
(n?4)
项,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有
S
n?

8?17
2.(2010.广东)在德国不来梅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期间 ,某商店橱窗里用同样的乒乓球堆
成若干堆“正三棱锥”形的展品,其中第1堆只有1层,就一个球;第 2,3,4,?堆最底
层(第一层)分别按下图所示方式固定摆放,从第二层开始,每层的小球自然垒放 在下一层
之上,第
n
堆第
n
层就放一个乒乓球,以
f(n)
表示第
n
堆的乒乓球总数,则
f(3)?
_____;

53


f(n)?
=_____(答案用
n
表示).
【解析】:观察归纳,
f(3)?6?3?1?10
; 观察图示,不难发现第
n
堆最底层(第一层)
的乒乓球数
a
n
?1?2?3???n?< br>层数之和,

f(n)?a
1
?a
2
?a
3
???a
n
?
n(n?1)
,第
n
堆的乒乓球总 数相当于
n
堆乒乓球的底
2
1
2
1n(n?1)n(n?1 )(n?2)
(1?2
2
?3
2
???n
2
)?? ?

2226
品:数列求和,无论等差还是等比数列,分清项数及规律都尤为重要.
3.(2010.北京)设等差 数列
{a
n
}
的首项
a
1
及公差
d
都为整数,前
n
项和为
S
n

(1)若
a
11
?0,S
14
?98
,求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
(2)若
a
1
≥6,a
11
?0,S
14
≤77
,求所有可能的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
【解析】:(1)由
?
?
S
14
?98 ,
?
2a
1
?13d?14,
,即
?

?
a
11
?0,
?
a
1
?10d?0,
解得
d??2,a
1
?20

因此,
{a
n
}
的通项公式是
a
n
?22?2n,n?1,2,3,?

?
S
14
≤77,
?
(2)由
?
a< br>11
?0,
,得
?
a≥6,
?
1

?
2a
1
?13d≤11
?
?
a
1
?1 0d?0,

?
a≥6,
?
1
, (1)
?
2a
1
?13d≤11
?
(2)

?
?2a
1
?20d?0,
?
?2a≤?12. (3)
1
?
11

7
1
由①+③,得
13d≤?1
,即
d≤?

13
111
所以
??d≤?

713

d?Z
,故
d??1

由①+②,得
?7d?11
,即
d??

d??1
代入①、②,得
10?a
1
≤12


a
1
?Z< br>,故
a
1
?11

a
1
?12

所以,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是
a
n
?12?n

a
n
?13?n,n?1,2,3,?


54


品:利用等差(比)数列的定义构造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是常用的解题方法. < br>4.(2010.江苏)设数列
{a
n
}{,b
n
}{,c< br>n
}
满足
b
n
?a
n
?a
n?2< br>,c
n
?a
n
?2a
n?1
?3a
n?2< br>
(n?1,2,3,?)
,证明
{a
n
}
为等差数 列的充要条件是
{c
n
}
为等差数列且
b
n
≤b< br>n?1
(n?1,2,3,?)

【解析】:必要性:设
{a
n
}
是公差为
d
1
的等差数列,

bn?1
?b
n
?(a
n?1
?a
n?3
)?( a
n
?a
n?2
)


?(a
n?1?a
n
)?(a
n?3
?a
n?2
)?d
1< br>?d
1
?0

易知
b
n
≤b
n?1
(n?1,2,3,?)
成立.
由递推关系
c
n?1
?c
n
?(a
n?1?a
n
)?2(a
n?2
?a
n?1
)?3(a
n?3
?a
n?2
)?d
1
?2d
1
?3d1
?6d
1

(常数)(
n
=1,2,3,?).
所以数列
{c
n
}
为等差数列.
充分性:设数列{c
n
}
是公差为
d
2
的等差数列,且
bn
≤b
n?1
(n?1,2,3,?)


c
n
?a
n
?2a
n?1
?3a
n?2
, ①
② ∴
c
n?2
?a
n?2
?2a
n?3
?3a
n?4

由①
?
②,得
c
n
?c
n?2
?(a
n
?a
n?2
)?2(a
n?1
?a
n?3
)?3(a
n?2
?a
n?4
)?b< br>n
?2b
n?1
?3b
n?2


c
n
?c
n?2
??2d
2


b
n
?2b
n?1
?3b
n?2
??2d2
, ③


从而有
b
n?1
?2b
n?2
?3b
n?3
??2d
2


?
③,得
(b
n?1
?b
n
)?2(b
n?2?b
n?1
)?3(b
n?3
?b
n?2
)?0


b
n?1
?b
n
≥0,b
n?2
?b
n?1
≥0,b
n?3
?b
n?2
≥0

∴由⑤得
b
n?1
?b
n
?0(n?1,2,3,?)
由此不妨设
b
n
?d
3
(n?1,2,3,?)


a
n
?a
n?2
?d
3
(常数).

55


由此
c
n
?a
n?2a
n?1
?3a
n?2
?4a
n
?2a
n ?1
?3d
3

从而
c
n?1
?4a
n ?1
?2a
n?2
?3d
3
,两式相减得
c
n?1
?c
n
?2(a
n?1
?a
n
)?2d
3

因此
a
n?1
?a
n
?
11(c
n?1
?c
n
)?d
3
?d
2
? d
3
(常数)(
n
=1,2,3,?),即数列
{a
n}

22
等差数列.
品:利用递推关系式是解决数列问题的重要方法,要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
式.
5.(2010.福建)已知数列
{a
n
}
满足
a
1
?1,a
n?1
?2a
n
?1

(1)求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
(2)若
41
?4
2
???4
n
k?1k?1
k?1
?( a
n
?1)
k
n
,b
n
?k
n
, 证明
{b
n
}
是等差数列.
【解析】:(1)∵
a< br>n?1
?2a
n
?1(n?N
?
)
,∴
a< br>n?1
?1?2(a
n
?1)


{a
n
?1}
是以
a
1
?1?2
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a
n
?1?2
n
,即
a
n
?2
n
?1

(2)∵
4
1
?4
2
?4
n
k?1k?1
k?1
?(a
n
?1)
k
(k
1
?k
2
?
?
?k
n
)?n
利用
{a
n
}
的通项公式,有
4?2
nk
n


2[(b
1
?b
2
???bn
)?n]?nb
n
.①
构建递推关系

2[( b
1
?b
2
???b
n
?b
n?1
)?( n?1)]?(n?1)b
n?1

②-①,得
(n?1)b
n?1
?nb
n
?2?0
,③
从而 有
nb
n?2
?(n?1)b
n?1
?2?0
,④

?
④,得
nb
n?2
?2nb
n?1
?nb
n
?0
,即
b
n?2
?2b
n?1
?b
n
?0


{b
n
}
是等差数列.
[方法:]由递推式求数列的通项,常常构造新的辅助数列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用迭代法、累
加 法或累乘法求其通项.

第三章 不等式

56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必会】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a>b
?
a-b>0; (2)a>b, b>c
?
a>c;
(3)a>b
?
a+c>b+c; (4)a>b, c>0
?
ac>bc;
(5)a>b, c<0
?
acb>0, c>d>0
?
ac>bd;
(7)a>b>0, n∈N
+
?
a
n
>b
n
; (8)a>b>0, n∈N
+
?
n
a?
n
b
;
(9)a>0, |x|?
-aa
?
x>a或x<-a;
(10)a, b∈R,则|a|-|b|≤|a+b|≤|a|+|b|;
(11)a, b∈R,则(a-b)< br>2
≥0
?
a
2
+b
2
≥2ab;
(12)x, y, z∈R
+
,则x+y≥2
xy
, x+y+z
?3
3
xyz.

因为前五条是显然的,以下从第六条开始给出证明。
(6)因为a>b>0, c>d>0,所以ac>bc, bc>bd,所以ac>bd;重复利用性质(6),可得性质(7);
再证性质(8),用反证法,若
n
a?
n
b
,由性质(7)得(
n
a)
n
?(
n
b)
n
,即a≤b ,与a>b
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
n
a?
n
b
;由绝 对值的意义知(9)成立;-|a|≤a≤|a|, -|b|≤b≤|b|,
所以-(|a|+|b| )≤a+b≤|a|+|b|,所以|a+b|≤|a|+|b|;下面再证(10)的左边,因为|a|=|a +b-b|≤|a+b|+|b|,
所以|a|-|b|≤|a+b|,所以(10)成立;(11)显 然成立;下证(12),因为x+y-2
xy?(x?y)
2
≥0,
所以x+ y≥
2xy
,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再证另一不等式,令
3
x?a,
3
y?b,
3
z?c

因为x
3
+b3
+c
3
-3abc =(a+b)
3
+c
3
-3a
2
b-3ab
2
-3abc
=(a+b)
3
+c
3
-3ab(a+b+c)=(a+b+c)[(a+b)
2
-(a+ b)c+c
2
]-3ab(a+b+c)=(a+b+c)(a
2
+b
2
+c
2
-ab-bc-ca)=
1
(a+b+c)[(a-b )
2
+(b-c)
2
+(c-a)
2
] ≥0,所以a3
+b
3
+c
3
≥3abc,即x+y+z≥
3
3
xyz
,等号当且仅当
2
x=y=z时成立。
二、基础例题【必会】
1.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1)比较法,在证明A>B或A1比较大小,最后得出结论。
例1 设a, b, c∈R
+
,试证:对任意实数
A
(A,B>0)与
B
x, y, z, 有
?
a?babcb?cc?a
?
?
xy?yz?xz
?
x+y+z
?2
??
.

(a?b)(b?c) (c?a)
?
cab
?
222
【证明】 左边-右边= x
2
+y
2
+z
2
?2
abbc
xy?2yz
(b?c)(c?a)(a?b)(c?a)
?2
2
cab
2
abac
xz?x?2xy?y
2
?y
2
?
(a?b)(b?c)b?c(b?c)(c?a)c?ac?a
bcb
2
a2
cac
yz?z?z?2xz?x
2
?

(a?b) (c?a)a?ba?b(a?b)(b?c)b?c
222
?
ba
??cb
??
ac
?
??
?
??
?
?x?yy?zz?x
?
?0.

?
b?c
?????< br>c?a
??
c?aa?b
??
a?bb?c
??
所以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例2 若aa
(1-x )|与|log
a
(1+x)|.
【解】 因为1-x
?
1,所以log
a
(1-x)
?
0,
|log
a
(1?x)|
1
=|log
(1-x)
(1+ x)|=-log
(1-x)
(1+x)=log
(1-x)
>log
(1-x)
(1-x)=1(因为0<1-x
2
<1,所以
1?x
|log
a
(1?x)|

57


1
>1-x>0, 0<1-x<1).
1?x
所以|lo g
a
(1+x)|>|log
a
(1-x)|.
(2)分析法,即 从欲证不等式出发,层层推出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已知为止,
叙述方式为:要证??,只需证?? 。
例3 已知a, b, c∈R
+
,求证:a+b+c-3
3
abc
≥a+b
?2ab.

【证明】 要证a+b+c
?33
c?a?b
≥a+b
?2ab.
只需证
c?2ab?3
3
abc

因为
c?2ab?c?ab?ab?3
3
c ?a?b?3
3
abc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例4 已知实数a, b, c满足0【证明】 因为01
211
,求证:
??.

2
c(1?c)a(1?b)b(1?a)
1
,由二次函数性质可证a(1-a) ≤b(1-b) ≤c(1-c),
2
111
??
所以,
a(1?a)b(1?b)c(1?c)
1122
???
所以,
a (1?a)b(1?b)b(1?b)c(1?c)
1111
???
所以只需证明,
a(1?a)b(1?b)a(1?b)b(1?a)
a?ba?b
?
也就是 证,
a(1?a)(1?b)b(1?a)(1?b)
只需证b(a-b) ≤a(a-b),即(a-b)
2
≥0,显然成立。所以命题成立。
(3)数学归纳法。
例5 对任意正整数n(≥3),求证:n
n+1
>(n+1)
n
.
【证明】 1)当n=3时,因为3
4
=81>64=4
3
,所以命题成立。
(k?1)
k?2
2)设n=k时有k>(k+1),当n=k+1时,只需证(k+1)>( k+2),即>1. 因
(k?2)
k?1
k+1kk+2k+1
k
k?1
(k?1)
k?2
k
k?1
2k+2k+1
为,所以 只需证,即证(k+1)>[k(k+2)],只需证
?1?
kk?1k
(k?1)( k?2)(k?1)
(k+1)
2
>k(k+2),即证k
2
+2k +1>k
2
+2k. 显然成立。
所以由数学归纳法,命题成立。
(4)反证法。
例6 设实数a
0
, a
1
,?,a< br>n
满足a
0
=a
n
=0,且a
0
-2a1
+a
2
≥0, a
1
-2a
2
+a
3
≥0,?, a
n-2
-2a
n-1
+a
n
≥0,求
证a
k
≤0(k= 1, 2,?, n-1).
【证明】 假设a
k
(k=1, 2,?,n-1) 中至少有一个正数,不妨设a
r
是a
1
, a
2
,?, a
n-1
中第一
个出现的正数,则a
1
≤0, a
2
≤0,?, a
r-1
≤0, a
r
>0. 于是a< br>r
-a
r-1
>0,依题设a
k+1
-a
k
≥a
k
-a
k-1
(k=1, 2, ?,
n-1)。
所以从k=r起有a
n
-a
k-1
≥a
n-1
-a
n-2
≥?≥a
r
-a
r-1
>0.
因为a
n
≥a
k-1
≥?≥a
r+1
≥a
r
>0与a
n
=0矛盾。故命题获证。
(5)分类讨论法。
x2
?y
2
y
2
?z
2
z
2
? x
2
例7 已知x, y, z∈R,求证:
???0.

y?zz?xx?y
+
【证明】 不妨设x≥y, x≥z.
ⅰ)x≥y ≥z,则
111
??
,x
2
≥y
2
≥z
2
,由排序原理可得
x?yx?zy?z

58


x
2
y
2
z
2
y
2
z
2
x
2
,原不等式成立。
?????
y?zz?xx?yy?zz?xx?y< br>111
??
ⅱ)x≥z≥y,则,x
2
≥z
2
≥y< br>2
,由排序原理可得
x?zx?yy?z
x
2
y
2
z
2
y
2
z
2
x
2
,原不等式成 立。
?????
y?zz?xx?yy?zz?xx?y

(6)放缩法,即要证A>B,可证A>C
1
, C
1
≥C
2
,?,C
n-1
≥C
n
, C
n
>B(n∈N
+
).
111
??
?
?
n
?n(n?2).

2 3
2?1
1111
?
11
?
11
??
1< br>?1??
?
?
?
?
?
?
?
n
?
n
?
?
?
n
?
【证明】
1?? ?
?
?
n
232
?
44
?
2?12
??
22
?
??
??????
例8 求证:
1?
2
n?1
?
1n?11n
?1???
,得证。
nn
22
22
例9 已知a, b, c是△ABC的三条边长,m>0,求证:
abc
??.

a?mb?mc?m
ababa?bm
?????1?
【证明】
a?mb?ma?b?ma?b?ma?b?ma?b?m
mc
?1??
(因为a+ b>c),得证。
c?mc?m
(7)引入参变量法。
b
3
例10 已知x, y∈R, l, a, b为待定正数,求f(x, y)=
2
?
2
的最小值。
xy
+
a
3< br>ylkl
(1?k)
2
,y?
【解】 设
?k
,则
x?
,f(x,y)=
x1?k1?k
l
2
?
3< br>b
3
?
?
?
a?
k
2
?
?
?

??
??
??
11
3
1
33 333
1
3
1
32
?
a?b?ak?ak?b?
2
?b??b??ak
?
?
2
(a
3
+b
3
+3a
2
b+3ab
2
)=
2
k
??< br>k
??
l
?
kl
???
?
???????? ?
??
??
??
(a?b)
3
(a?b)
3
ab
.
,等号当且仅当
?
时成立。所以f(x, y)
min
=
xy
l
2
l
2
例11 设x
1
≥x
2
≥x
3
≥x
4
≥2, x< br>2
+x
3
+x
4
≥x
1
,求证:(x
1
+x
2
+x
3
+x
4
)
2
≤ 4x
1
x
2
x
3
x
4
.
【证明】 设x
1
=k(x
2
+x
3
+x
4
),依题设有
(1+k)
2
(x
2
+x
3+x
4
)
2
≤4kx
2
x
3
x
4
(x
2
+x
3
+x
4
),即
1
≤k≤1, x
3
x
4
≥4,原不等式等价于
3
1
?
1
?
(1?k)
2
(x
2
+ x
3
+x
4
) ≤x
2
x
3
x
4
,因为f(k)=k+在
?
,1
?
上递减,
k
?
3
?
4k
11
(1?k)
2
所以(x
2< br>+x
3
+x
4
)=
(k??2)
(x
2+x
3
+x
4
)
4k
4k
1
3?? 2
3

?3x
2
=4x
2
≤x
2
x
3
x
4
.
4

59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8)局部不等式。
例12 已知x, y, z∈R
+
,且x
2
+y
2
+z
2
= 1,求证:
【证明】 先证
xyz33
?.

??
222
2
1?x1?y1?z
x33
2
?x.

2
1?x
2
1
?
2
?
2
?
??
?
,
2
?
3
?
33
3
1
?2x< br>2
(1?x
2
)
2
?
因为x(1-x
2)=
2
xx
2
x
2
33
2
所以
???x.

2
2
1?x
2
x(1?x
2
)
33
同理
y33
2
?y

2
2
1?y
z33
2
?z

2
2
1?z
xyz33
2
33
22
所以
???(x? y?z)?.

22
1?x
2
1?y
2
1?z2
abc
??
例13 已知0≤a, b, c≤1,求证:
≤2。
bc?1ca?1ab?1
a2a
?.
① 【证明】 先证
bc?1a?b?c
即a+b+c≤2bc+2.
即证(b-1)(c-1)+1+bc≥a.
因为0≤a, b, c≤1,所以①式成立。
同理
b2bc2c
?,?.

ca?1a?b?cab?1a?b? c
111
??
的最
a?bb?cc?a
55
,以下证明f( a, b, c) ≥.
22
三个不等式相加即得原不等式成立。
(9)利用函数的思想。
例14 已知非负实数a, b, c满足ab+bc+ca=1,求f(a, b, c)=
小值。
【解】 当a, b, c中有一个为0,另两个为1时,f(a, b, c)=
不妨设a≥b≥c,则0≤c≤
2c a?b1
3
?
2
?.
, f(a, b, c)=
2c?1c?1
a?b
3
(a?b)
2
因为1=(a+b)c+a b≤+(a+b)c,
4
解关于a+b的不等式得a+b≥2(
c
2
?1
-c).
t1
?
, g(t)在[
c
2
?1,??
)上单调递增。
2
c?1
t
3
又因为0≤c≤,所以3c
2
≤1. 所以c
2
+a≥4c
2
. 所以2
(c
2
?1?c)

c
2
?1.

3
考虑函数g(t)=

60


所以f(a, b, c)=
2ca?b1
??

c
2
?1c
2
?1
a?b
2c2(c
2
?1?c)1
??

2< br>
2
c?1c
2
?1
2(c?1?c)
2cc
2
?1?c
=
2

?
c?1c
2
?1< br>?
1
?
c3c
2
?1
2
?c?1
?
=
2
?

?
2
?
?
2
?
2
?
c?1
?
c3c
2
?153(1?c
2
?1)c

4?????
.

22222
下证
3(1?c
2
?1)?c?
0 ①
?3?c?3c
2
?1?
c
2
+6c+9≥9c
2
+9
?c
?
?
3
?
?c
?
≥0
?
4
?
3
33
?c?.
因为
c??
,所以①式成立。
4
34
55
所以f(a, b, c) ≥,所以f(a, b, c)
min
=
.

22
2.几个常用的不等式——《选修4-5不等式选讲》
(1)【只需了解】柯西不等式:若a
i
∈R, b
i
∈R, i=1, 2, ?, n,则
nnn
(
?
a)(
?
b)? (
?
a
i
b
i
)
2
.

2
i
2
i
i?1i?1i?1
等号当且仅当存在λ∈R,使得对任意 i=1, 2, , n, a
i
=λb
i
,
变式1:若a
i
∈R, b
i
∈R, i=1, 2, ?, n, 则
(
a
)?
?
i?1
b
i
n
2< br>i
(
?
a
i
)
2
(
?
b< br>i
)
2
i?1
i?1
n
n
.

等号成立条件为a
i
=λb
i
,(i=1, 2, ?, n)。
变式2:设a
i
, b
i
同号且不为0(i=1, 2, ?, n ),则
a
i
?
?
b
i?1
i
n
(
?
a
i
)
2
n
?
ab
i
i?1
i?1
n
.

i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b
1=b
2
=?=b
n
.
(2)【必会】平均值不等式:设a
1
, a
2
,?,a
n
∈R
+
,记H
n
=
n
111
????a
1
a
2
a
n
,
222
a?a?? ?aa?a???a
12n12n
G
n
=
n
a
1< br>a
2
?a
n
, A
n
=,则H
n
≤ G
n
≤A
n
≤Q
n
. 即
,Q
n
?
nn
调和平均≤几何平均≤算术平均≤平方平均。
其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均为a
1
=a
2
=?=a
n
.
【证明】 由柯西不等式得A
n
≤Q
n
,再由G
n
≤A
n
可得H
n
≤G
n
,以下仅证G
n
≤A
n
.
1)当n=2时,显然成立;
2)设n=k时有G
k
≤A
k
,当n=k+1时,记
1?k
a
1
a
2
?
a
k
a
k?1
=G
k+1
.

61


因为a
1
+a
2
+?+a
k
+a
k+1
+(k-1)G
k+1

k
k
a
1
a
2
?a
k
?k
k
ak?1
?G
k?1


2k
2k
a
1
a
2
?a
k?1
G
k?1
?
2k
2k
G
k?1
?
2kG
k+1
,
所以a
1
+a
2
+?+a
k+1
≥(k+1)G
k+1
,即A
k+1
≥G
k+1
.
所以由数学归纳法,结论成立。
(3)排序不等式:
22
2
a
n
a
n
a
1
2
a
2
?1
例15 已知a
1
, a
2
,?,a
n
∈R,求证;
??
?
???
a
1
+a
2
+?+a
n
.
a
2
a
3
a
n
a
1
+
k?12k
k?1
22
2
a
n
a
a
1
2
a
2【证明】证法一:因为?,
?1
?a
n
?2a
n?1
,
n
?a
1

?a
1
?2a
1
,? a
3
?2a
2

a
2
a
3
an
a
1
≥2a
n
.
22
2
a
n
a
n
a
1
2
a
2
?1
上述不 等式相加即得
≥a
1
+a
2
+?+a
n
.
??
?
??
a
2
a
3
a
n
a< br>1
22
2
?
a
1
2
a
2
?
a
n
a
?1n
?
证法二:由柯西不等式
?
(a
1
+a
2
+?+a
n
)≥(a
1
+a
2
+?+a
n
)
2

??
?
? ?
?
aa
n
a
1
?
?
2
a
3
?
22
2
a
n
a
n
a
12
a
2
?1
因为a
1
+a
2
+?+a
n
>0,所以
≥a
1
+a
2
+?+a
n
.
??
?
??
a
2
a
3
a
n
a1
222
证法三: 设a
1
, a
2
,?,a
n
从小到大排列为
a
i
?a
i
???a
i
,则
a
i
?a
i
???a
i

12
n
12
n
111
,由排序原理可得
??
?
?< br>a
i
a
i
a
i
n
n?11

22
2
a
n
a
n
a
1
2
a2
?1
a
i
?a
i
???a
i
=a< br>1
+a
2
+?+a
n

,得证。
???
??
n
12
a
2
a
3
a
n
a
1
注:本讲的每种方法、定理都有极广泛的应用,希望读者在解题中再加以总结。

三、趋近高考【必懂】
1.(成都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理科)不等式
(A){x|-1≤x≤2}
(C){x|-1≤x<2}
【答案】B
[
x?2
?0
的解集为( )
x?1
(B) {x|-1<x≤2}
(D){x|-1<x<2}
]
【解析】原不等式等价于< br>?
?
(x?1)(x?2)?0

?
x?1?0
解得-1<x≤2
2.(成都市2010理)某物流公司有6 辆甲型卡车和4辆乙型卡车,此公司承接了每天至少
运送280t货物的业务,已知每辆甲型卡车每天的 运输量为30t,运输成本费用为0.9千元;
每辆乙型卡车每天的运输量为40t,运输成本为1千元 ,则当每天运输成本费用最低时,所
需甲型卡车的数量是( )
(A)6 (B)5 (C)4 (D)3
y
【答案】C
z=0.9x+y
【解析】设需要甲型卡车x辆,乙型卡车y辆
4
A
3x+4y=28

62
x
0
6


?
30x? 40y?280
?
由题意
?
0?x?6
且x、y∈Z
?
0?y?4
?
运输成本目标函数z=0.9x+y
画出可行域(如图)可知,当目标函数经过A(4,4)时,z最小7.6千元
及需要甲型卡车和乙型卡车各4辆。
3.(绵阳2010年)把圆C:
x
2
?y
2
?
1
按向量a=(h,-1)平移后得圆C
1
,若圆C
1
在不等式x+y+1
2
3

3
(D)
?
≥0所确定的平面区域内,则h的最小值为( A )
(A)1 (B)-1 (C)
3

3
4.(雅安市2010 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科)已知函数
f(x)
的定义域为
[?3,??)
,部
分函数值如表所示,其导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若正数
a

b
满 足
f(2a?b)?1
,则
的取值范围是( B )
b?2
a?2


A.
(,1)

2
5
B.
(,4)

2
5
C.
(1,4)
D.
(??,)?(4,??)

2
5
5.(2010四川省攀枝花市文)已知函数
f(x)?ax
2
?bx?1
?
a,b?R
?
.
(Ⅰ)若
f(?1)?0
且对任意实数
x
均有
f(x)?0
成立,求实数
a,b
的值;
(Ⅱ)在(Ⅰ)的条件下,当
值范围.
【解析】)
?f(?1)?0
x?
?
?2,2
?
时 ,
g(x)?f(x)?kx
是单调函数,求实数
k
的取
?a?b ?1?0即b?a?1

又对任意实数
x
均有
f(x)
?
0成立
2< br>???b
2
?4a?0
恒成立,即
(a?1)?0
恒成立
?a?1,b?2

22
f(x)?x?2x?1?g(x)?x?(2?k)x?1
(Ⅱ)由(Ⅰ)可知
?g(x)

x?
[-2,2]时是单调函数,

?[?2,2]?(??,
k?2k?2
]或[?2,2]?[,??)
22

63


?2?





k?2k?2
或??2
22
即实数
k
的取值范围为
(??,?2]?[6,??)


64

高中数学中R-人教版高中数学a b版本区别


高中数学教程全集刘畅老师-高中数学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应培养哪些能力-高中数学校本课题研究手册


高中数学等比等差通项公式-漳州高中数学补课一对一多少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2018年新疆普通高中数学高考题


高中数学联赛考试用时多少-高中数学每个模块的分数


高中数学德育课-高中数学必修三标准差公式


高中数学三朵云-高中数学新老师指导



本文更新与2020-09-21 21:0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7448.html

高中数学总复习资料汇总(必修1345)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