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问题常用方法经典例题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22 06:52
tags:高中数学圆锥曲线

高中数学教材 旧版 pdf-解透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三

2020年9月22日发(作者:纪亭榭)


专题: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方法(一)

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以下方法:
【学习要点】
1、定义法
(1)椭圆有两 种定义。第一定义中,
r
1
+r
2
=2a。第二定义中,r
1
=ed
1
r
2
=ed
2

(2)双曲线有两种定义。第一定
义中,
r?r
12
?2a
,当r< br>1
>r
2
时,注意r
2
的最
小值为c-a:第二定义 中,r
1
=ed
1
,r
2
=ed
2
尤其应注意第二定义的应用,常常将
半径与“点到准线距离”互相转化。
( 3)抛物线只有一种定义,而此
定义的作用较椭圆、双曲线更大,很多
抛物线问题用定义解决更 直接简明。


2、韦达定理法
因直线的方程是一次的,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
问题常转化为方程组关系问题,最终转
化为一元二次 方程问题,故用韦达定理
及判别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点
方法之一,尤其是弦中点问题,弦 长问
题,可用韦达定理直接解决,但应注意
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
3、解 析几何的运算中,常设一些
量而并不解解出这些量,利用这些量过
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法 称为“设
而不求法”。设而不求法对于直线与圆


锥曲线相交而产生的弦中点问题 ,常用
“点差法”,即设弦的两个端点
A(x
1
,y
1
), B(x
2
,y
2
),弦AB中点为M(x
0
,y
0
),
将点A、B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
差后,产生弦中点与弦斜率的关系,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而不求”法,具体有:
(1)
x
2
y
2
?
2
?1(a?b?0)
2
ab
与直线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
0
,y
0
),则有
x
0y
0
?
2
k?0
2
ab

x
2
y
2
??1(a?0,b?0)
a
2
b
2 (2)与直线l相交于
A、B,设弦AB中点为M(x
0
,y
0
)则有
x
0
y
0
?
2
k?0
2< br>ab

(3)y
2
=2px(p>0)与直线l相交于


A、B设弦AB中点为M(x
0
,y
0
),则有
2y
0
k=2p,即y
0
k=p.

【典型例题】

例1、(1)抛物线C:y
2
=4x上一点P到
点A(3,4
2
) 与到准线的距离和最小,则点
P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
(2)抛物线C: y
2
=4x上一点Q到点
B(4,1)与到焦点F的距离和最小, 则点Q
的坐标为 。
分析:(1)A在抛物线外,如图,
连PF,则
PH?PF
,因而易发现,当
A、P、F三点共线时,距离和最小。 (2)B在抛物线内,如图,作QR⊥l
A
Q
H
P
F
B


交于R,则当B、Q、R三点共线时,距
离和最小。
解:(1)(2,
2

连PF,当A、P、F三点共线时,
AP? PH?AP?PF
42?0
(x?1)
3?1
最小,此时AF的方程为
y?
即 y=2
2
(x-1),代入y
2
=4x得
P( 2,2
2
),(注:另一交点为(
1
它为
,?2
),
2
直线AF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舍去)
(2)(
1
,1
) < br>4
过Q作QR⊥l交于R,当B、Q、R
三点共线时,
BQ?QF?BQ?QR
最小,此时Q
点的纵坐标为1,代入y
2
=4x得x=
1

4


∴Q(
1
,1
)
4
点评:这是 利用定义将“点点距离”
与“点线距离”互相转化的一个典型例
题,请仔细体会。
例 2、F是椭圆
x
2
y
2
??1
43
的右焦点,y
A
F
0

F
P
H
x
A(1 ,1)为椭圆内一定点,P为椭圆
上一动点。
(1)
PA?PF
的最小值为
(2)
PA?2PF
的最小值为
分析:P F为椭圆的一个焦半径,常需
将另一焦半径
PF
?
或准线作出来考虑问
题。
解:(1)4-
5


设另一焦点为
F
?
,则
F
?
(-1,0)连
A
F
?< br>,P
F
?


PA?PF?PA?2a?PF
?
?2a?(PF
?
?PA)?2a?AF
?
?4?5

当P是
F
?
A的延长线与椭圆的交点时,
PA?PF
取得最小值为4-
5

(2)3
作 出右准线l,作PH⊥l交于H,因
a
2
=4,b
2
=3,c
2
=1, a=2,c=1,e=
1

2
PH,即2PF?PH

PF?
1
2

PA?2PF?PA?PH

当A 、P、H三点共线时,其和最小,
最小值为
a
2
?x
A
?4 ?1?3
c



例3、动圆M与圆C
1
:( x+1)
2
+y
2
=36内
切,与圆C
2
:(x- 1)
2
+y
2
=4外切,求圆心M的
轨迹方程。
分析:作 图时,要注意相切时
的“图形特征”:两个圆心与切
点这三点共线(如图中的A、M、
C共线,B、D、M共线)。列式的主要
途径是动圆的“半径等于半径”(如图
中的
M C?MD
)。
解:如图,
MC?MD


AC?MA?MB?DB即6?MA?MB?2


MA?MB?8
(*)
y
M
D
C
5
x
A
0
B


∴点M的轨迹为椭圆,2a=8,a= 4,
c=1,b=15轨迹方程为
2
x
2
y
2
?? 1
1615

点评:得到方程(*)后,应直接利
用椭圆的定义写出方程,而 无需再用距
离公式列式求解,即列出
(x?1)
2
?y
2
? (x?1)
2
?y
2
?4
,再移项,平方,…
相当于将椭圆 标准方程推导了一遍,较
繁琐!
例4、△ABC中,B(-5,0),C(5,0),且
3
sinC- sinB=
5
sinA,求点A的轨迹方程。
分析:由于sinA、sinB、si nC的关系
为一次齐次式,两边乘以2R(R为外接
圆半径),可转化为边长的关系。


解:sinC-sinB=
3
5
sinA
3
2RsinC-2RsinB=
5
·2RsinA
3

AB?AC?
5
BC


AB?AC?6
(*)
∴点A的轨迹为双曲线的右支(去掉
顶点)
∵2a=6,2c=10
∴a=3, c=5, b=4
所求轨迹方程为
x
2
y
2
??1
916
(x>3)
点评:要注意利用定义直接解题,这
里由(*)式直接用定义说明了轨迹(双曲线右支)
例5、定长为3的线段AB的两个端


点在y=x
2< br>上移动,AB中点为M,求点
M到x轴的最短距离。
分析:(1)可直接利用抛物线设 点,
如设A(x
1
,x
1
2
),B(x
2
,X
2
2
),又设AB中
点为M(x
0
y
0
)用弦长公式及中点公式得
出y
0
关于x
0
的函数表达式,再用函 数
思想求出最短距离。
(2)M到x轴的距离是一种“点线
距离”,可先考虑M到准 线的距离,想
到用定义法。
解法一:设A(x
1
,x
1
2
),B(x
2
,x
2
2
),
AB中点M(x
0
,y
0
)



22
?
(x1
?x
2
)
2
?(x
1
2
?x
2
)?9
?
?
x
1
?x
2
?2x
0
?
22
?
x
1
?x
2
?2y
0



由①得(x
1
-x
2
)2
[1+(x
1
+x
2
)
2
]=9
即[(x
1
+x
2
)
2
-4x
1
x
2
]·[1+(x
1
+x
2
)
2
]=9 ④
由②、③得2x
1
x
2
=(2x
0
)
2< br>-2y
0
=4x
0
2
-2y
0

代入④得
[(2x
0
)
2
-(8x
0
2
-4y
0
)]·[1+(2x
0
)
2
]=9
4y
0
2
?4x
0
?
9
2
1?4x
0


2
4y
0
?4x
0?
99
2
?(4x?1)??1
0
22
4x
0
4x
0
?1

29?1?5,

y
0
?
5
4

2
2
当4x
0
2
+1=3 即
x
0< br>??
时,
(y)
0min
?
5
4



M(?
25
,)

24
法二:如图,2MM

MM

2
2
?AA
2
?BB
2
?AF?BF?AB?3

B
?
3
2
, 即
MM
1
?
13
?
42

A
A
1
A
2
y
M
5
MM
1
?
4
, 当AB经过焦点F
0
M
1
M
2
B
1
B
2
x
时取得最小值。
∴M到x轴的最短距离为
5

4
点评:解法一是列出方程组,利用整
体消元思想消x
1
,x
2
,从而形成y
0
关于x
0
的函数,这是一种“设而不求”的方
法。而解法二充分利用了抛物线的定义,巧妙地将中点M到x轴的距离转


化为它到准线的距离,再利用梯形的中
位线,转化为A、B到准线的距离和,
结合定义与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边(当三角形“压 扁”时,两边之和
等于第三边)的属性,简捷地求解出结
果的,但此解法中有缺点,即没有验证
AB是否能经过焦点F,而且点M的坐
标也不能直接得出。
例6、已知椭圆
x
2
y
2
??1(2?m?5)
mm?1
过其左焦
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与椭圆及准线从
左到右依次变于A、B、C、D、设
f(m)=
A B?CD
,(1)求f(m),(2)求f(m)
的最值。


分析:此 题初看很复杂,对f(m)的结
构不知如何运算,因A、B来源于“不
同系统”,A在准线上, B在椭圆上,同
样C在椭圆上,D在准线上,可见直接
求解较繁,将这些线段“投影”到x轴< br>上,立即可得防
f(m)?(x
B
?x
A
)2?(x
D
?x
C
)2?2(x
B
?x
A
)?(x
D
?X
C
)

y
C
F
1
0
F
2
D

?

?
2(x
B
?x
C
)?( x
A
?x
D
)

A
B
x
2(x
B
?X
C
)

此时问题已明朗化,只需用韦达定理
即可。
解:(1)椭圆
x
2< br>y
2
??1
mm?1
中,a
2
=m,b
2< br>=m-1,


c
2
=1,左焦点F
1
(-1,0 )
则BC:y=x+1,代入椭圆方程即
(m-1)x
2
+my
2
-m(m-1)=0
得(m-1)x
2
+m(x+1)
2
-m
2
+m=0
∴(2m-1)x
2
+2mx+2m-m
2
=0
2m设B(x
1
,y
1
),C(x
2
,y
2
),则x
1
+x
2
=-
2m
(2?m?5)
< br>?1
f(m)?AB?CD?2(x
B
?x
A
)?(x
D
?x
C
)
2m
?2(x
1
?x
2)?(x
A
?x
C
)?2x
1
?x
2
?2?
2m?1

(2)
f(m)?2
2m?1?11
?2 (1?)
2m?12m?1

∴当m=5时,
f(m)
min
?
102
9

当m=2时,
f(m)
max
?
42
3


点评:此题因最终需求
x
B
?x
C
,而BC
斜率 已知为1,故可也用“点差法”设
BC中点为M(x
0
,y
0
),通 过将B、C坐标代
y
??k?0
,将y
0
=x
0
+ 1,k=1入作差,得
x
mm?1
00
代入得
x
B
?x
C
??
x
0
x
0
?1
??0
mm?1
,∴
x
0
??
m
2m?1
,可见
2m
2m?1

AB?CD
当然,解本题的关键在于对
f(m)?< br>的认识,通过线段在x轴的“投影”发

f(m)?x

【同步练习】
B
?x
C
是解此题的要点。

x< br>1、已知:F
1
,F
2
是双曲线
a
2
2y
2
?
2
?1
b
的左、
右焦点,过F
1
作直线交双曲线左支于点


A、B,若
AB?m
,△ABF< br>2
的周长为( )
A、4a B、4a+m
C、4a+2m D、4a-m
2、若点P到点F(4,0)的距离比它
到直线x+5=0的距离小1,则P点的轨
迹方程是

( )
A、y
2
=-16x B、y
2
=-32x
C、y
2
=16x D、y
2
=32x
3、已知△ABC的三边AB、BC、AC
的长依次成等差数列,且
AB?AC
,点B 、
C的坐标分别为(-1,0),(1,0),则顶


点A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
y
2
??1
43
B、
x
2
y
2
??1(x?0)
43

D、C、
x
2
y
2
??1(x?0)
43
x
2
y
2
??1(x?0且y?0)
43

4、过原点的椭 圆的一个焦点为F(1,
0),其长轴长为4,则椭圆中心的轨迹
方程是

( )
A、
19
(x?)
2
?y
2?(x??1)
24
B、
19
(x?)
2
? y
2
?(x??1)
24

D、C、
19
x
2
?(y?)
2
?(x??1)
24


1 9
x
2
?(y?)
2
?(x??1)
24

x
2
y
2
??1
916
5、已知双曲线上一点M的横坐标为4,则点M到左焦点的距离是
6、抛物线y=2x
2
截一组斜率为2的平
行直线,所得弦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7、已知抛物线y
2
=2x的弦AB所在直
线过定点p(-2,0),则弦A B中点的轨
迹方程是

8、过双曲线x
2
-y
2
=4的焦点且平行于
虚轴的弦长为
9、直线y=kx+1与双曲线x
2
-y
2
=1的
交点个数 只有一个,则k=


10、设点P是椭圆
x2
y
2
??1
259
上的动点,
F
1
,F
2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求sin∠F
1
PF
2
的最大值 。




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x轴上 ,左焦点到坐标原点、右焦点、
右准线的距离依次成等差数列,若直线
l与此椭圆相交于A、B 两点,且AB中
点M为(-2,1),
AB?43
,求直线l的方
程和椭圆方 程。






12、已知直线l和双曲线
x
2
y
2
??1(a?0,b?0)
a
2
b
2
及其渐近线的交点从左到右依次为A、
B、C、D。求证:
AB?CD









1、C
【参考答案】
AF
2
?AF
1
? 2a,BF
2
?BF
1
?2a

选C ∴
AF< br>2
?BF
2
?AB?4a,AF
2
?BF
2
?AB?4a?2m,
2、C
点P到F与到x+4=0等距离,P点轨
迹为抛物线 p=8开口向右,则方程为
y
2
=16x,选C
3、D

AB?AC?2?2
,且
AB?AC

∵点A的轨迹为椭 圆在y轴右方的部
分、又A、B、C三点不共线,即y≠0,
故选D。


4、A
设中心为(x,y),则另一焦点为(2x-1,
2y),则 原点到两焦点距离和为4得
1?(2x?1)
2
?(2y)
2
?4< br>,∴
(x?
1
)
2
2
?y
2
?9
4

①又c(x?1)
2
?y
2
?2

∴(x-1)
2
+y
2
<4 ②,由①,②得x≠-1,
选A
5、
29

3
左准线为x =-
9
,M到左准线距离为
5
929
d?4?(?)?
55
ed?
52929
??
353
则M到左焦点的距离为

1
(y?)
6、
x?
1
22


设弦 为AB,A(x
1
,y
1
),B(x
2
,y
2)AB
中点为(x,y),则y
1
=2x
1
2
,y2
=2x
2
2

y
1
-y
2
=2(x
1
2
-x
2
2
)
?y

y
x?x
1
1
2
?2(x
1
?x
2)
2
∴2=2·2x,
x?
1

2
21

x?
1
代入y=2x得
y?
,轨迹方程是
22
x?
1
2
(y>
1
)
2
7、y
2
=x+2(x>2)
设A(x
1
,y
1
),B(x
2
,y
2
),AB中点M(x,
y) ,则
22
y
1
2
?2x
1
,y
2
?2x
2
,y
1
2
?y
2
?2(x
1< br>?x
2
),
y
1
?y
2
?(y
1< br>?y
2
)?2

x
1
?x
2
k
AB
?k
MP
?
y?0
x?2
y
2
?2y?2
,即y=x+2 ,∴
x?2
又弦中点在已知抛物线内P,即y
2
<2x,即x+2<2x,∴x>2


8、4
a< br>2
?b
2
?4,c
2
?8,c?22
,令
x ?22
代入方程得
8-y
2
=4
∴y
2
=4,y=±2,弦长为4
9、
?2或?1
y=kx+1代入x
2
-y
2
=1得x
2
-(kx+1 )
2
-1=0
∴(1-k
2
)x
2
-2kx-2=0

?1?k
2
?0
?
?
??0
得4k
2
+ 8(1-k
2
)=0,k=
?2

②1-k
2
=0得k=±1
y
10、解:a
2
= 25,b
2
=9,c
2
=16
P

设F
1
、F
2
为左、右焦点,则F
1
(-4,0)F
2
( 4,

0)
x
F
1
F
2

P F?r,PF
112
?r
2
,?F
1
PF
2
?
?


r?r?2
?

?
?
r?r?2rrcos
?
?(2c)
12
?
1
22
2
2
12

2
-②得2r
1
r
2
(1+cosθ)=4b
2

∴1+cosθ=4b
2
2b
2
?
2r
1
r
2
r
1
r
2
∵r
1
+r
2
?2r
1
r
2

∴r
1
r
2
的最大值为a
2

∴1+co sθ的最小值为
?
18
25
2b
2
a
2
, 即1+cosθ

0?
?
?
?
?arccos
7< br>25
7
cosθ
??
25
, 则当
?
?
?
时,
2
sinθ取值得最大值1,
即sin∠F
1
PF
2
的最大值为1。
11、设椭圆方程 为
由题意:C、2C、

a
2
4c?c??c即a
2
?2c
2
c
x
2
y
2
??1(a?b?0)a
2
b
2

a
2
?c
c
成等差数列,


∴ a
2
=2(a
2
-b
2
),∴a
2
=2b
2

椭圆方程为
x
2
y
2
?
2< br>?1
2
2bb
,设A(x
1
,y
1
),B( x
2

y
2
)

x
22
1y
2b
2
?
1
b
2
?1

x
22
2
2b
2
?
y
2
b
2?1

①-②得
x
2
x
22
1
?< br>2
y
2
1
2b
2
?
?y
2
b
2
?0


x
m
2b
2
?y
m
b
2
?k?0


?2
2
?k?0
∴k=1
直线AB方程为y-1=x +2即y=x+3,
入椭圆方程即x
2
+2y
2
-2b
2< br>=0
x
2
+2(x+3)
2
-2b
2
=0
∴3x
2
+12x+18-2b
2
=0
AB?x
1
1
?x
2
1?1?
3
12
2
?12(18 ?2b
2
)2?43






解得b=12, ∴椭圆方程为
直线l方程为x-y+3=0
2< br>x
2
y
2
??1
2412

12、证明:设 A(x
1
,y
1
),D(x
2
,y
2
),
AD中点为M(x
0
,y
0
)直线l的斜率为k,
?
x
1
2
y
1
2
??1
?
?
a
2
b
2
?
22
?
x
2
?
y
2
?1
?
?
a
2
b
2




①-②得
2
a
x

12200
0
2
?
2y
0
?k?0
2b


B(x
?
,y
?
),C(x
?
,y
?
),BC中点为M
?
(x
?
,y
?
)

1




< br>④-⑤得
2
a
x
?
?
2
b
y
?k?0

1
2
1
0
2
?
x
1
2
y
1
2
?
1
2
?
1
2
?0
?
ab
?
1
22
y
1
?
x
22
?
2
?0
?
b
?
a
2
2x2y
??k?0
由③、⑥知M、
M
?
均在直线l
?
:
ab
22
上,而M、
M
?
又在 直线l上 ,
若l过原点,则B、C重合于原点,


命题成立
若l与x轴垂直,则由对称性知命题
成立
若l不过原点且与x轴不垂直,则

M
?
重合

AB?CD

M

洛必达法则背景高中数学试题-高中数学空间向量平面内动点问题


高中数学第一课 ppt-湖南岳阳高中数学教材


2017莆田高中数学质量-用python重学高中数学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 3目录-人教版b版高中数学课后答案


徐州高中数学上门辅导-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基础公式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高中数学教师资格 物理


高中数学符号大全及表达意思-日本高中数学课程目录


东南大学高中数学建模竞赛-高中数学培训简介



本文更新与2020-09-22 06: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7986.html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问题常用方法经典例题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