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概念总结(高考必看之经典)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09-22 13:25
tags:高中数学高考

河北易县找高中数学家教-高中数学必修五八十九页答案江苏版

2020年9月22日发(作者:骆文盛)


高中数学概念总结
一、 函数
n
n
1.若集合
A
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
A
的子集个数为:
2
,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2?2
.
?
b4ac?b
2
b
2.二次函的对称 轴是
x??
,顶点坐标是
?
?
?
2a

4 a
2a
?

二、 三角函数
?
x
1
?x
2
??
b
a
?
?
c
?
?
.韦达定理
x
1
x
2
?
?
a
?

1, 在角
?
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
P(x,y)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
r

则sin
?
=
yxy
cos
?
= tan
?
=
r
rx
sin
?

cos< br>?
22
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sin
?
?cos
?
?1

tan
?
?
3、 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其中A?0,
?
?0)4.函数
y?Asin(
?
x?
?
)?B
的最大值:< br>A?B
,最小值:
B?A

周期:
T?
2
?
?

5.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y?sinx
增区间
?
2k
?
?
?
?
?
2
,2k
?
?
?
?
?
3
?
??
(k?Z)(k?Z)
; , 减区间
2k
?< br>?,2k
?
?
???
2
?
22
??
y?cosx
增区间
?
2k
?
?
?
,2k
?
?
(k?Z)
,减区间
?
2k
?
,2k
?
?
?
?
(k?Z)

??
??
y?t gx
增区间
?
k
?
?,k
?
?
?
(k?Z)

22
??
6、
sin(
?
?
?
)?sin
?
cos
?
?cos
?
sin?

cos(
?
?
?
)?cos
?
cos
?
?sin
?
sin
?

tg(
?
?
?
)?
tg
?
?tg
?

1 ?
tg
?
?tg
?
7、sin2
?
=
2s in
?
?cos
?
; tg2
?
=
2tg
?
;
2
1?tg
?
第 1 页


cos2
?
=
cos
?
?sin
?
=
2cos
??1
=
1?2sin
?

9、升幂公式是:
1?cos
?
?2cos
2
2222
?
22
1?c os2
?
1?cos2
?
22
10、降幂公式是:
sin< br>?
?

cos
?
?

22
11、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1?cos
?
?2sin
2
?

?

sin
?

0
?

6
1

2
?

4
2

2
2

2
1
?

3
3

2
1

2
?

2
1
?

0
3
?

2
?1

0
cos
?
1
3

2
3

3
0
?1

0
tg
?
0
3

3

3
不存在 0 不存在
ctg
?
不存在
3

1 0 不存在 0

12、正弦定理是(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abc
???2R

sinAsinBsinC
a?2RsinA,b?2RsinB,c?2RsinC

a
2
?c
2
?b
2
13、余弦定理:
b< br>=
a?c?2accosB
, cosB=
2ac
2
22
14、三角形的面积用S表示, ①
S?
11
a?h
a
??
;②
S?bcsinA??

22
15、在△ABC 中,
A?B?sinA?sinB
,…
16.在△ABC 中:
sin(A+B)=sinC
三、不等式
1.基本不等式:
a?b?2ab(a,b?R
?
)

a?b?2ab

22
cos(A+B) ?-cosCtg(A+B) ?-tgC

第 2 页


a?b
2
a
2
?b
2
ab?()

ab?

2
2< br>a?b
2.两个正数
a、b
,则有
?ab??
11
2
?
ab
4、 数列
2a
2
?b
2
2
1.等差数列:
a
n
?a
1
?(n?1)d

a
n
?a
m
?(n?m)d

S
n
?
n(a
1
?a
n
)
1
=
na
1
?n(n?1)d

2
2
?
na
1
(q?1)
?
n
2、等比数列
a
n
?a
1
q
n?1

a
n
?a
m
qn?m

S
n
?
?
a
1
(1?q)

(q ?1)
?
?
1?q
4、若m

n

p
q∈N,且
m?n?p?q
,那么:
当数列等差数列时,有
a
m
?a
n
?a
p
?a
q
;当数列是等比 数列时,有
a
m
?a
n
?a
p
?a
q

四、解析几何
1.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
AB?x
B
?x
A

2.两点间距离公式:
P
1
P
2
?
?
x?xy?y
2
?
(x
1
?x
2
)
2
?(y< br>1
?y
2
)
2
中点坐标公式
?
12
,
1
?

2
??2

ABC
的重心
G
的坐标是
?
?
x
1
?x
2
?x
3
y
1
?y
2?y
3
?

?

33
??
y
2
?y
1

x
2< br>?x
1
3、求直线斜率的定义式为k=
tg
?
,两点式为k=
4、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点斜式:
y?y
0
?k(x?x
0
)
, 斜截式:
y?kx?b
, 截距式:
两点式:
xy
??1

ab
y?y
1
x?x
1
, 一般式:
Ax?By?C?0

?
y
2
?y
1x
2
?x
1
第 3 页


5.直线
l
1

l
2
的夹角θ满足:
tg
?
?
k
2
?k
1

1?k
1
k
2
A x
0
?By
0
?C
A?B
22
6.点
P( x
0
,y
0
)
到直线
l:Ax?By?C?0
的距 离:
d?

7.两条平行直线
l
1
:Ax?By?C
1
?0,l
2
:Ax?By?C
2
?0
距离是
d ?
8.圆的标准方程是:
(x?a)
2
?(y?b)
2
?r
2

9.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
(x?x
1
)(x ?x
2
)?(y?y
1
)(y?y
2
)?0

C
1
?C
2
A?B
22

10.抛物线标 准方程的四种形式是:
y
2
?2px,y
2
??2px,

x
2
?2py,x
2
??2py。
11.抛物线
y
2
?2px
的焦点坐标是:
?
p
?
p
?< br>,0
?
,准线方程是:
x??

2
?
2< br>?
x
2
y
2
y
2
x
2
12 .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是:
2
?
2
?1

2
?
2
?1
(a?b?0)

abab
c
x
2
y
2
a
2
0)
,准线方程:
x??
13 .椭圆
2
?
2
?1
的焦点坐标:
(?c,
,离心率 :
e?

a
c
ab
2b
2
222
通径的长:,焦半径公式:
PF
2
?a?ex
0
,其中
c ?a?b

1
?a?ex
0

PF
a
x< br>2
y
2
y
2
x
2
14、双曲线标准方程的两 种形式是:
2
?
2
?1

2
?
2
?1
(a?0,b?0)

abab
c
x
2
y< br>2
a
2
0)
,准线方程是
x??
15、双曲线
2
?
2
?1
的焦点坐标是
(?c,
,离心率是
e ?

a
c
ab
2b
2
x
2
y
2
通径的长是,渐近线方程是
2
?
2
?0
, < br>a
ab
焦半径公式:
PF
1
?ex
0
?a< br>和
PF
1
?ex
0
?a
,其中
c?a?b

222
x
2
y
2
x
2
y
2
16、与双曲线
2
?
2
?1
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是
2
?
2
?
?
(
??0)

abab
x
2
y
2
x
2< br>y
2
?
2
?1
与双曲线
2
?
2< br>?1
共焦点的双曲线系方程是
2
a?kb?k
ab
第 4 页


17、弦长公式为:
AB?
三、
2
(1?k
2
)
?
?
x
1
?x
2
?
?4x
1
x
2
?

??
极坐标、参数方程
经 过点
P
0
(x
0
,y
0
)
的直线参数方程 的一般形式是:
?
1、
?
x?x
0
?at
(t是参数)

?
y?y
0
?bt
2、 若直线
l
经过点
P
0
(x
0
,y
0
),倾斜角为
?
,则直 线参数方程的标准形式是:
?
x?x
0
?tcos
?
(t是 参数)
。其中点P对应的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有向线段
P
0
P
的数 量。
?
?
y?y
0
?tsin
?
若点P
1
、P
2
、P是直线
l
上的点,它们在上述参数方程中对应的参数分 别是
t
1
、t
2
和t,
则:
P
1
P
2
?t
1
?t
2

当点P分有向线段
P
?
时,
t?
1
P
2
成定比
t
1< br>?
?
t
2
t?t
2
;当点P是线段P
1P
2
的中点时,
t?
1

1?
?
2
3、圆心在点
C(a,b)
,半径为
r
的圆的参数方程是:
?
3、
?
x?a?rcos
?
?
y?b?rsin
?
(
?
是参数)

若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 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点P的极坐标为
(
?
,
?
),
直角坐标 为
(x,y)
,则
x?
?
cos
?

y?
?
sin
?

?
?
4、
x
2
?y
2
,tg
?
?
y
。 < br>x
经过极点,倾斜角为
?
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
?
?
?

?
?
?
?
?

经过点
( a,0)
,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
?
cos
?
?a< br>,
经过点
(a,)
且平行于极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
?
sin
?
?a

?
2
经过点
(
?
0

?
0
)
且倾斜角为
?
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 :
?
sin(
?
?
?
)?
5、 圆心在极点,半径为r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
?r

?
0
sin(
?
0
?
?
)

0),半径为a
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
?2acos
?
; 圆心在点
(a,
圆心在点
(a,),半径为a
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
?2asin
?

?
2
2
圆心在点
(< br>?
0

?
0
)
,半径为
r
的圆的极 坐标方程是
?
2
?
?
0
?2
??
0
cos(
?
?
?
0
)?r
2

6、
四、
若点M
(
?
1

?
1
)< br>、N
(
?
2

?
2
)
,则
MN?
立体几何
2
?
1
2
?
?
2
?2
?
1
?
2
cos(
?
1
?
?
2
)

第 5 页


1、求二面角的射影公式 是
cos
?
?
S
?
,其中各个符号的含义是:
S< br>是二面角的一个面内图形F的面积,
S
?

S
图形F在二面角 的另一个面内的射影,
?
是二面角的大小。
2、若直线
l
在平面< br>?
内的射影是直线
l
?
,直线m是平面
?
内经过l
的斜足的一条直线,
l

l
?
所成的角为
?
1

l
?
与m所成的角为
?
2
,
l
与m所成的角为θ,则这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是
cos
?
?cos
?
1
?cos
?
2

3、体积公式:
柱 体:
V?S?h
,圆柱体:
V?
?
r
2
?h

斜棱柱体积:
V?S
?
?l
(其中,
S
?
是直截面面积,
l
是侧棱长);
锥体:
V?
1< br>3
S?h
,圆锥体:
V?
1
3
?
r
2
?h

台体:
V?
1
3
?h(S?S? S
?
?S
?
)

球体:
V?
4
3
?
r
3

3、 侧面积: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 c
?
?l

正棱锥侧面积:
S?
1
2
c ?h
?
,正棱台侧面积:
S?
1
2
(c?c
?)h
?

圆柱侧面积:
S?c?h?2
?
rh
,圆锥侧面积:
S?
1
2
c?l?
?
rl
, < br>圆台侧面积:
S?
1
2
(c?c
?
)l?
?
(R?r)l
,球的表面积:
S?4
?
r
2
5、几个基本公式:
弧长公式:
l?
?
?r

?
是圆心角的弧度数,
?
>0);
扇形面积公式:
S?
1
2
l?r

第 6 页
V?
1
3
?
h(R
2
?R?r?r
2
)


圆台体:


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公式:
?
?
r
?2
?

l
R?r
?2
?

l
圆台侧面展开图(扇环)的圆心角公式:
?
?
经过圆锥顶点的最大截面的面积为(圆锥的母线长为
l
,轴截面顶角是θ):
??
1
2
?lsin
?
(0?
?
?)
?
22

S?
?
1
?
?
?l
2(?
?
?
?
)
2
?
2
十一、比例的几 个性质
ac
??ad?bc

bd
acbd
2、反比定理:
???

bdac
acab
3、更比定理:
???

bdcd
aca?bc?d
?
4、 合比定理;
??

bdbd
aca?bc?d
?
5、 分比定理:
??

bdbd
aca?bc?d
?
6、 合分比定理:
??

bda?bc?d
aca?bc?d
?
7、 分合比定理:
??

bda?bc?d
1、比例基本性质:
8、 等 比定理:若
aa?a
2
?a
3
?
?
?a
n
a
1
a
1
a
2
a
3
?????< br>n

b
1
?b
2
?b
3
???b< br>n
?0

?
。则
1

b
1
b
2
b
3
b
n
b
1
?b
2
?b
3
?
?
?b
n
b
1
十二、复合二次 根式的化简
A?B?
A?A
2
?B
?
2
A?A< br>2
?B

2
2

A?0,B?0,A?B
是 一个完全平方数时,对形如
A?B
的根式使用上述公式化简比较方便。

18、

第 7 页

王新敞高中数学教程视频下载-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广西赛区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考几门-冀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b


高中数学第一章测试卷-高中数学神招在哪里有卖


智勋高中数学老师-高中数学的三大数学工具


上海初高中数学 试卷-高中数学教师底线清单


高中数学与新冠病毒-高中数学竞赛卡特兰数


高中数学选修4 胡亚平-2015年6月广西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数学函数单调性知识点百度-高中数学必修相关性ppt



本文更新与2020-09-22 13: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8436.html

高中数学概念总结(高考必看之经典)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