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知识讲解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05 21:43
tags:高中数学基础知识

有关高中数学的 电影-高中数学磨课实践与探索

2020年10月5日发(作者:强金成)


学习资料
第一部分 集合
3.(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 br>n
,真子集数为2
n
-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
n
-2;
(2)
A?B?A?B?A?A?B?B;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A?
?
的情况。
4.
?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第二部分 函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a?b
ab??
2
x
a< br>2
?b
2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
2
绝 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a

sinx

cosx等);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 ...

f(x)
是奇函数
?
f(-x)=-f(x)
;< br>f(x)
是偶函数
?
f(-x)= f(x)

⑶奇函数
f(x)
在原点有定义,则
f(0)?0

⑷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⑸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6.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

f(x)
在区间
M
上是增函数
??x
1
,x
2
?M,

x
1
?x2
时有
f(x
1
)?f(x
2
)


f(x)
在区间
M
上是减函数
??x
1
,x2
?M,

x
1
?x
2
时有
f(x< br>1
)?f(x
2
)

⑵单调性的判定
① 定义法 :一般要将式子
f(x
1
)?f(x
2
)
化为几个因式作积 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
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④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 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x
,若有
f(x?T)?f(x)
(其中
T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f(x)
为周期函数,
T
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2)三角函数的周期

y?sinx:T?2
?
;②
y?cosx:T?2
?
;③
y?tanx:T?
?


y?Asin(
?
x?
?
),y?Acos(
?
x?
?
):T?
( 3)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仅供学习与参考
?
2
?
;⑤
y?tan
?
x:T?

|
?
|
|
?
|


学习资料
f(x?a)?f(x?a)

f(x?2a)?f(x)(a?0)

?
f(x)
的周期为
2a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⑴幂函数:
y?x

?
?R)
;⑵指数函数:
y?a(a?0,a?1)

x
⑶对数函数:
y?log
a
x(a?0,a?1)
;⑷正弦函数 :
y?sinx

⑸余弦函数:
y?cosx
;(6)正切函数:
y?tanx
;⑺一元二次函数:
ax?bx?c?0

⑻其它常用函数:
① 正比例函数:
y?kx(k?0)
;②反比例函数:
y?
9.二次函数:
⑴解析式:
①一般式:
f(x)?ax?bx?c
;②顶点式:
f (x)?a(x?h)?k

(h,k)
为顶点;
③零点式:
f( x)?a(x?x
1
)(x?x
2
)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22
2
ka
(k?0)
;③函数
y?x?(a?0)

xx< br>?
b4ac?b
2
?
b
?
二次函数
y?ax ?bx?c
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
x??
,顶点坐标是
?
。 10 .函数
?,
??
2a
4a
??
2a
2
图象 :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
⑵图象变换:
① 平移变换:ⅰ)
y?f(x)?y?f(x?a)
(a?0)
———左“+”右“-”;
ⅱ)
y?f(x)?y?f(x)?k,(k?0)
———上“+”下“-”;
??
y??f(?x)
;ⅱ
y?f(x)
???
y??f(x)
; ② 对称变换:ⅰ
y?f(x)
??
?
x?f(y)
; ⅲ
y?f(x)
???
y?f(?x)
; ⅳ
y?f(x)
???
③ 翻转变换:
ⅰ)
y?f(x)?y?f (|x|)
———右不动,右向左翻(
f(x)

y
左侧图象去掉) ;
ⅱ)
y?f(x)?y?|f(x)|
———上不动,下向上翻(|
f( x)
|在
x
下面无图象);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
y?f(x)
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 对称点仍在图
像上;
(2)证明函数
y?f(x)

y?g(x)
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
y?f(x)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
x?0y ?x
(0,0)y?0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称轴)的对称点在
y?g(x)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①曲线C
1
:f(x,y)=0关于点(0,0)的对称曲线C
2
方程为:f(-x,-y) =0;
②曲线C
1
:f(x,y)=0关于直线x=0的对称曲线C
2方程为:f(-x, y)=0;
曲线C
1
:f(x,y)=0关于直线y= 0的对称曲线C
2
方程为:f(x, -y)=0;
曲线C
1
:f (x,y)=0关于直线y=x的对称曲线C
2
方程为:f(y, x)=0
③f(a+x)=f(b-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
a?b
对称;
2
特别地:f(a+x)=f(a-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⑴直接法(求
f(x)?0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
(4)零点定理 :若y=f(x)在[a,b]上满足f(a)f(b)<0,则y=f(x)在(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
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
?
弧度
?180

1?
?
?
?
180
弧度,
1
弧度
?(
180
?
)
?
?57
?
18
'

11
⑵弧长公式:
l?
?R
;扇形面积公式:
S?
?
R
2
?Rl
。 < br>22
2.三角函数定义:角
α
中边上任意一P点为
(x,y)
,设
|OP|?r
则:
sin
?
?
y
,cos?
?
x
,
tan
?
?
y

rr
x
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
5.⑴
y?Asin (
?
x?
?
)
对称轴:
?
x?
?
?k
?
?
?
2
;对称中心:
(
k
?
?
k
?
?
?
,0)(k?Z)

?
,0)(k?Z)

?
2

y?Acos(
?
x?
?
)
对称轴:
?
x?
?
? k
?
;对称中心:
(
?
?
?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 本关系:
sin
2
x?cos
2
x?1;
7.三角函数的单 调区间:

y?sinx
的递增区间是
?
2k
?
?
sinx
?tanx

cosx
?
?
?2
,2k
?
?
?
?
2
?
?
( k?Z)
,递减区间是
?
3
?
??
2k
?
?,2k
?
?
2k
?
?
(k?Z)
,递减区间是< br>(k?Z)

y?cosx
的递增区间是
?
2k
?< br>?
?

??
22
??
??
??
?< br>2k
?
,2k
?
?
?
?
(k?Z)

y?tgx
的递增区间是
?
k
?
?,k
?
?
?
(k?Z)

y?ctgx
的递减区间
?
2 2
?

?
k
?
,k
?
?
?
?
(k?Z)

8.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
sin(< br>?
?
?
)?sin
?
cos
?
?cos?
sin
?
;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cos(
?
?
?
)? cos
?
cos
?
?sin
?
sin
?
;

tan(
?
?
?
)?
9.二倍角公式:①
sin2
?
?2sin
?
cos
?


cos2
?
?cos
2
tan
?
?tan
?
1?tan
?
tan
?
?
?sin
2< br>?
?2cos
2
?
?1?1?2sin
2
?
;③
tan2
?
?
2tan
?

2
1? tan
?
(sin
?
?cos
?
)
2
?1 ?2sin
?
cos
?
?1?sin2
?

11。几个公式: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S
?ABC
?
11
ah?absinC

22
第四部分 立体几何
1.三视图与直观图: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表面积:S= S

+2S

;②侧面积:S

=
2
?< br>rh
;③体积:V=S

h
⑵锥体:①表面积:S=S

+S

;②侧面积:S

=
?
rl
;③体 积:V=
'
1
S

h:
3
1
(S+
SS
'
?S
'
)h;
3
⑶台体:①表面积:S=S

+S
上底
S
下底
;②侧面积:S

=
?
(r?r)l
;③体积:V=
⑷球体 :①表面积:S=
4
?
R
;②体积:V=
?
R

2
4
3
3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公理4;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
?
线面平行。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⑸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①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②用向量法: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用向量法:
r
r

cos
?
?|cos?a,b?|
uuurr

sin
?
?|cos?AB,n?|
5.求距离:(步骤------- Ⅰ。找或作垂线段;Ⅱ。求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①等体积法;②向量法:
d?
6.结论:
⑴长方体从一个 顶点出发的三条棱长分别为a,b,c,则对角线长为
2ab+2bc+2ca,体积V=abc。
⑵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对角线长为
|AB?n|
|n|

a?b ?c
222
,全面积为
3a
,全面积为6a
2
,体积V=a
3

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接球直径2R等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对角线长。
⑷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
a
,则正四面体的: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① 高:
h?
6266
a
;②对 棱间距离:
a
;③内切球半径:
a
;④外接球半径:
a

32124
第五部分 直线与圆
1.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
y?y
?
?k(x?x
?
)
;⑵斜截式:
y?kx?b
;⑶截距式:
⑷两点式:
xy
??1

ab
y?y
1
x?x
1
?
;⑸一般式:
Ax?By?C?0
,(A,B不全为0)。
y
2
? y
1
x
2
?x
1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方程 平行的充要条件 垂直的充要条件 备注
l
1
:y?k
1
x?b
1
l
2
: y?k
2
x?b
2

k
1
?k
2
,b
1
?b
2

k
1
?k
2
??1

l
1
,l
2
有斜率
已知l
1
:A
1
x+B
1
y+C
1
=0,l
2
:A
2
x+B
2
y+C
2
=0,则l
1
⊥l
2
的充要条件是A
1
A
2
+B
1
B
2
=0。
4.几个公式
⑴设A(x
1
,y
1
)、B(x
2
,y
2
)、C(x
3
,y
3
),⊿AB C的重心G:(
x
1
?x
2
?x
3
,
y< br>1
?y
2
?y
3
);
33
⑵点P(x0,
y
0
)到直线Ax+By+C=0的距离:
d?
Ax
0
?By
0
?C
A?B
22

⑶两条平行线Ax+By+C
1
=0与 Ax+By+C
2
=0的距离是
d?
5.圆的方程:
C
1
?C
2
A?B
22

⑴标准方程:①
(x?a)?(y?b)?r
;②
x?y?r

⑵一般方程:
x?y?Dx?Ey?F?0

D?E?4F?0)

注:Ax
2
+Bxy+Cy
2+Dx+Ey+F=0表示圆
?
A=C≠0且B=0且D
2
+E
2
-4AF>0;
6.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
7.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d
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d?R?点在圆上;②
d?R?
点在圆内;③
d?R?
点在圆外。
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d
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R?
相切;②
d?R?
相交;③
d?R?
相离。
⑶圆与圆的位 置关系:(
d
表示圆心距,
R,r
表示两圆半径,且
R?r


d?R?r?
相离;②
d?R?r?
外切;③
R?r ?d?R?r?
相交;

d?R?r?
内切;⑤
0?d?R?r?
内含。
8、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AB|?2r
2
?d
2

2222
222222
第七部分 平面向量
⑴设a=(x
1
,y
1
),b=(x
2
,y
2
),则: ① a∥b(b≠0)
?
a=
?
b (
?
?R)
?x
1
y
2
-x
2
y
1
=0;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② a⊥b(a、b≠0)
?< br>a·b=0
?
x
1
x
2
+y
1
y< br>2
=0 ⑵a·b=|a||b|cos=x
2
+y
1< br>y
2

注:①|a|cos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b|c os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
① a·b的几何意义:a·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的乘积。
⑶cos=
a?b

|a||b|
uuuruuuru uur
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B三点共线
?
OP?xOA?yOB且x?y ?1

uuuruuuruuuruuur
(理科)P,A,B,C四点共面
?
OP?xOA?yOB?zOC,且x?y?z?1

第十一部分 概率
1.事件的关系:
⑴事件B包含事件A: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
A?B

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若
A?B,B?A
,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 ⑶并(和)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
A?B
(或
A ?B
);
⑷并(积)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
A?B
(或
AB
) ;
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若
A?B
为不 可能事件(
A?B?
?
),则事件A与互斥;
﹙6﹚对立事件:
A ?B
为不可能事件,
A?B
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
2.概率公式:
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P(A+B)=P(A)+P(B);
⑵古典概型:
P(A)?
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基本事件的总数
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等)

试验的全部结 果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等)
⑶几何概型:
P(A)?
第十二部分 统计与统计案例
1.抽样方法
⑴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通过逐个 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简单随机抽 样。
注: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n

N
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
⑵系统抽样: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
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
注:步骤:①编号;②分段;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
l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⑶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 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总体分
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 叫分层抽样。
注: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
?
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n
⑴样本平均数
x?
1
(x
1
?x
2
? ????x
n
)?
1
?
x
i

nn
i?1
仅供学习与参考
n

N


学习资料
n
⑵样本方差
S
2
?
1
[(x
1
?x)
2
?(x
2
?x)2
?????(x
n
?x)
2
]
?
1
?
(x
i
?x)
2

n
n
i?1n
⑶样本标准差
S?
1
[(x
1
?x)
2?(x
2
?x)
2
?????(x
n
?x)
2
]
=
1
(x?x)
2

?
i
n
n
i?1
3.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r?
?(x
i?1
n
i
?x)(y
i
?y)
n
?
(x
i?1
n

i
?x)
2
?
(y
i
?y)
2
i?1
注:⑴
r
>0时,变量< br>x,y
正相关;
r
<0时,变量
x,y
负相关;⑵①
|r|
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
性相关性越强;②
|r|
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4.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⑴ 总偏差平方和:
?
(y
i?1
n
i
?y)
2
⑵残差:
e
i
?y
i
?y
i
;⑶残差平方和:< br>;
??
?
(yi?yi)
i?1
n
?
2
⑷回归平方和:
?
(y
i?1
n
i
?y )

?
(yi?yi)
2
;⑸相关指数
R
2
?1?
2
n
?
?
(y
?
(y
i?1i?1
n
n
i
?y
i
)
2
?
i?1
i
?y
i
)
2
注:①
R得知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R
越接近于1,,则回归效果越好。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随机变量
K
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第十三部分 算法初步
1.程序框图:
⑴图形符号:
① 终端框(起止况);② 输入、输出框;


处理框(执行框);④ 判断框;⑤ 流程线 ;

⑵程序框图分类:
①顺序结构: ②条件结构: ③循环结构:
r=0? 否
求n除以i的余数

输入n


n不是质素 n是质数 i=i+1
i=2
i
?
n或r=0?否

注:循环结构分为:Ⅰ.当型(while型)——先判断条件,再执行循环体;
仅供学习与参考
2
2
2


学习资料
Ⅱ.直到型(until型)——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
2.基本算法语句:
⑴输入语句: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输出语句: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

赋值语句: 变量=表达式
⑵条件语句:① ②
IF 条件 THEN IF 条件 THEN
语句体 语句体1
END IF ELSE
语句体2


⑶循环语句:①当型:
WHILE 条件
循环体
WEND


仅供学习与参考
END IF
②直到型:
DO
循环体
LOOP UNTIL 条件




高中数学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考吗-高中数学必修三条件语句视频


朝阳高中数学特级老师-高中数学必修高考比例分值


个人研修计划高中数学-河南省高中数学竞赛有几个奖项


2020年河北省高中数学是a版还是b版-高中数学函数性质的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2-1零失误-高中数学面试难度


高中数学选修3 2-高中数学自学从哪里开始


高中数学知识点手写笔记整理-高中数学竞赛 一对一


高中数学老师作业本不做的-1加1高中数学



本文更新与2020-10-05 21: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09987.html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知识讲解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