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抛物线-高考经典例题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06 00:06
tags:高中数学抛物线

高中数学思维框架图-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平面例题

2020年10月6日发(作者:明解)


.
1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 物线,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
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2抛物线的图形和性质:
①顶点是焦点向准线所作垂线段中点。
②焦准距:
FK?p

③通径:过焦点垂直于轴的弦长为
2p

④顶点平分焦点到准线的垂线段:
OF?OK?
p

2
M
2
C
N
K
M
1
P
⑤焦半径为半径的圆:以 P为圆心、FP为半径的圆必与准线相切。所有这样的圆过定点F、
o
Q
准线是公切线 。
⑥焦半径为直径的圆:以焦半径 FP为直径的圆必与过顶点垂直于轴的直线相切。所有这样
的圆过定点F、过顶点垂直于轴的直线是公切线。
F
⑦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以焦点弦PQ为 直径的圆必与准线相切。所有这样的圆的公切线是准线。
3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种形式:
y
2
?2px,y
2
??2px,x
2
?2py,x
2
??2py。

4抛物线
y
?
2px
的图像和性质:
2
y
M
2
?
p
?
0
?
, ①焦点坐标是:
?

2
??
②准线方程是:
x??
P
p

2
2
K
M
1
o
F
Q
x
③焦半径公式:若点
P
(
x
0
,
y
0
)
是抛物线
y?2px
上一点,则该点到抛物线的焦点的距离(称 为
焦半径)是:
PF?x
0
?
p

2
p p
?x
2
??x
1
?x
2
?p

22
2
④焦点弦长公式:过焦点弦长
PQ?x
1
?
y
2
2
2
⑤抛物线
y
?
2px
上的动点可设为P< br>(
?
,y
?
)

P(2pt,2pt)
或P
(x
?
,y
?
)其中y
?
?2px
?
2p
5一般情况归纳:
方程 图象 焦点 准线 定义特征
.


.
k>0时开口向右 到焦点(k4,0)的距离等
y
2
=kx (k4,0) x= ─k4 于到准线x= ─k4的距
k<0时开口向左

k>0时开口向上 到焦点(0,k4)的距离等
x
2
=ky (0,k4) y= ─k4 于到准线y= ─k4的距
k<0时开口向下

抛物线的定义:
例1:点
M
与点
F
(-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
l
x
-6=0的距离4.2,求点
M
的轨迹
程.
分析 :点
M
到点
F
的距离与到直线
x
=4的距离恰好相等,符合 抛物线定义.
答案:
y
2
=-16
x
例2:斜率为1的 直线
l
经过抛物线
y
2
=4
x
的焦点,与抛物线相 交于点
A

B
,求线段
A

B
的长. < br>分析:这是灵活运用抛物线定义的题目.基本思路是:把求弦长
AB
转化为求
A

B
两点到准线距离的和.
解:如图8-3-1,
y
2
=4
x
的焦点为
F
(1,0),则
l
的方程为
y
=
x
-1.

?
?
y
2
?4x
消去
y

x
2
?x?1
-6
x
+1=0.
?
y

A
(
x
1

y
1
),
B
(
x
2

y
2
) 则
x
1
+
x
2
=6.

A
、< br>B
两点到准线的距离为
A
?

B
?
,则 < br>AA
?
?BB
?
?
?
x
1
?1?
?
?
x
2
?1
?
?
?
x< br>1
?x
2
?
?2?6?2?8

点评:抛物线的定义本身也是抛物线最本质的性质,在解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3:(1) 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y
2
=10
x
,求 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
F
(0,3)求它的标准方程;
(3) 已知抛物线方程为
y
=-
mx
2
(
m
>0)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


.
(4) 求经过
P
(-4,-2)点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分析:这是为掌握抛物线四类标准方程而设计的基础 题,解题时首先分清属哪类标准型,再录求
P
值(注意
p
>0).特
别是(3)题,要先化为标准形式:
x
2
??
答案:(1)
F
?
,0
?

x??
11

y< br>,则
2p?
.(4)题满足条件的抛物线有向左和向下开口的两条,因此有两解.
mm
?
5
?
2
?
?
1
?
51< br>?
.(2)
x
2
=12
y
(3)
F
?
0,?
,;(4)
y
2
=-
x
x
2
=-8
y

y?
?
4m
?
24m
?
例4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求对应抛物线的准线方程:
(1)过点(-3,2);
(2)焦点在直线
x
-2
y
-4=0上

分析:从 方程形式看,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仅需确定一个待定系数
p
;从实际分析,一般需确定
p
和确定开口方向两
个条件,否则,应展开相应的讨论

解:(1)设所求的 抛物线方程为
y
2
=-2
px

x
2
=2
py

p
>0),
∵过点(-3,2),
∴4=-2
p
(-3)或9=2
p
·2


p
=
29

p
=

34
∴所求的抛物线方程为
y
2
=-
4919
x

x
2
=
y
,前者的准线方程是
x
=,后者的准线方程是
y
=-

3238
(2)令
x
=0得
y
=-2,令
y
=0得
x
=4,
∴抛物线的焦点为(4,0)或(0,-2)

当焦点为(4,0)时,
p
=4,
2

p
=8, 此时抛物线方程
y
2
=16
x

焦点为(0,-2)时,
p
=2,
2

p
=4, 此时抛物线方程为
x
2
=-8
y

∴所求的抛物线的方程为
y
2
=16
x

x
2
=-8
y< br>,
对应的准线方程分别是
x
=-4,
y
=2


.


.
常用结论
① 过抛物线y
2
=2px的焦点F的弦AB长的最小值为2p
② 设A(x
1
,y),
1
B(x
2
,y
2
)是抛物线y
2
=2px上的两点, 则AB过F的充要条件是y
1
y
2
=-p
2

③ 设A, B是抛物线y
2
=2px上的两点,O为原点, 则OA⊥OB的充要条件是直线AB恒过定点(2p,0)

例5:过抛物线
y
2
=2
px
(
p
>0 )的顶点
O
作弦
OA

OB
,与抛物线分别交于
A
(
x
1

y
1
),
B
(
x
2

y
2
)两点,求证:
y
1
y
2
=-4
p
2

分析:由
OA

OB
,得到
OA

OB
斜率之积等于-1,从而得到
x
1

x
2

y
1

y
2
之间的关系.又
A

B
是抛物线上的
点,故(
x
1

y
1
)、(
x
2

y
2
)满足抛物线方程.从这几个关系式可以得到
y
1

y
2
的值.
证:由
OA

OB
,得
K
OA
? K
OB
2
2
y
1
y
2
y
1
2
y
2
y
1
2
y
2
????
1
,即
y
1
y
2
=-
x
1
x
2
,又
x
1
?

x
2
?
,所以 :
x
1
x
2
?

2
x
1
x
2
2p2p
4p
2
y
1
2
y
2

y
1
y
2
??
. 而
y
1y
2
≠0.所以
y
1
y
2
=-4
p< br>2

2
4p
弦的问题
例1 A,B是抛物线y
2
=2px(p>0)上的两点,满足OAOB(O为坐标原点)求证:(1)A,B两点的横坐标之积 ,纵坐标之
积为定值;
(2)直线AB经过一个定点

(3)作OMAB于M,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1)设A(x
1
,y
1
), B(x
2
,y
2
), 则y
1
2
=2px
1
, y
2
2
=2px
2
,
∴y
1
2
y
2
2
=4p
2
x
1
x
2
,
∵OAOB, ∴x
1
x
2
+y
1
y
2
=0,
由此即可解得:x
1
x
2
=4p
2
, y
1
y
2
=─4p
2
(定值)

(2) 直线AB的斜率k=
y
2
?y
1
y?y
1
2p=
2
2
=,
x
2
?x
1
y
2
y
1
2
y
1
?y
2
?
2p2 p
y
1
2
2p
∴直线AB的方程为y─y
1
=(x ─),
2p
y
1
?y
2
.


.
即y(y
1
+y
2
)─y
1
y
2
=2px, 由(1)可得 y=
2p
(x─2p),
y
1
?y
2
直线AB过定点C(2p,0)

(3)解法1:设M(x,y), 由(2)知y=
2p
(x─2p) (i),
y
1
?y
2
2p
y
·= ─1 (ii)
y
1
?y
2
x
又ABOM, 故两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 即
由(i),(ii)得x
2
─2px+y
2
=0 (x0)

解法2: 由OMAB知点M的轨迹是以原点和点(2p,0)为直径的圆(除去原点) 立即可求出
例2 定 长为3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在抛物线y
2
=x上移动,AB的中点为M,求点M到y轴的最短 距离,并求此时
点M的坐标

解:如图,设A(x
1
,y
1
), B(x
2
,y
2
),M(x,y), 则x=
y?y
2
x
1
?x
2
, y=
1
,
2
2
又设点A,B,M在准线
l
:x= ─14上的射影分别为A

,B

,M

, MM

与y轴的交点为N,
则|AF|=|AA

|=x
1< br>+
11
,|BF|=|BB

|=x
2
+,
44
111115
∴x=(x
1
+x
2
)=(|AF|+| BF|─)(|AB|─)=

222224
等号在直线AB过焦点时成立,此时直线 AB的方程为y=k(x─
1
)

4
1
?
y?k( x?)
?

?
4
得16k
2
x
2
─8(k
2
+2)x+k
2
=0

?
y
2
?x
?
?
1?k
2
依题意|AB|=
1?k
|x
1
─x
2
|=
1?k
×
==3,
16k
2
k
2
22
2
8(k?2)
51
∴ k
2
=12, 此时x=(x
1
+x
2
)==
2
24
2?16k
∴y= ±
22
5
2
5
即M(,), N(,─)

22
4
2
4
例3设一动直线过定点A(2, 0)且与抛物线
y?x?
2
相交于B、C两点,点B、C在
x
轴上的射影分别为
B
1
,C
1
, P是线段BC
2
.


.
上的点,且适合
BP
BB
1
?
,求
?POA
的重心Q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该轨迹是什么图形
PCCC
1
解析: 设
B
(
x
1
,
y
1
),
C
(
x
2
,
y
2),
P
(
x
0
,
y
0
)
,< br>Q(x,y)

?
y
BP
BB
1
??
1
?
?
,
?y
0
?
PCCC
1
y
2
y
1
?
y
1
?y
2
y2
2y
1
y
2

?
y
1
y< br>1
?y
2
1?
y
2
?
y?x
2?2
222

?

y?
(
k?
4k
)
y?
6
k?
0

?
y?k(x? 2)
2?6k
2
12k
?y
0
?
2
?
k?4k
k?4

y
0
?
k< br>代入①式得
y
0
?
4
x
0
?
4
x
0
?2
x
0
?2
?
x?
?
?
x
0
?3x?2
?
3

?

?
代入②式得:
12x?3y?4?0

y
?
y
0
?3y
?
y?
0
?
3
?< br>由
??0

k?4?26

k?4?26
, 又由① 式知
y
0
关于
k
是减函数且
y
0
?12< br>
?12?46?y
0
?12?46
,
4?
4646
?y?4?

y?4

33
所以Q点轨迹为一线段(抠去一点):
12x?3y?4?0

(
4?
4646
?y?4?

y?4
)
33
2
例4 已知抛物线
y?2px,(p?0)
,焦点为F,一直 线
l
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且
AF?BF?8
,且AB的垂直平分线恒过
定点S(6, 0)

①求抛物线方程; ②求
?ABS
面积的最大值

解: ①设
A
(
x< br>1
,
y
1
),
B
(
x
2
,
y
2
)
, AB中点
M(x
0
,y
0
)


AF?BF?8< br>得
x
1
?x
2
?p?8,?x
0
?4?p

2
.


.
2
?
p
?
y
1
?2px
1
22

?

y
1

?y?2p(x?x),?y?
2120
2
k
?
?
y
2
?2px
2
p
pp
k
所以
M(4?
,)
依题意
?k??1
,
?p?4

p
2k
4??6
2
抛物线方程为
y
?
8x

2
②由
M
(2,
y< br>0
)

k
l
?

y?0

x
K
?2?
2
44
(x?2)
,
l
A B
:y?y
0
?
y
0
y
0
1
2< br>y
0

4
4
2
?
16
?
0

(x?2)
得:
y
2
?
2
y
0
y?
2
y
0
y
0
又由
y
?
8x

l
AB
:y?y
0
?
?S
?ABS?
111
222
?KS?y
2
?y
1
?(4? y
0
)4y
0
?4(2y
0
?16)

2 24
?S
?ABS
?
1
42
22
(16?y
0
)(32?2y
0
)?
264
3
64
()?6

839
例5 定长为3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在抛物线y
2
=x 上移动,AB的中点为M,求点M到y轴的最短距离,并求此时
点M的坐标

解:如图,设A(x
1
,y
1
), B(x
2
,y
2
),M(x,y), 则x=
y?y
2
x
1
?x
2
, y=
1
,
2
2
又设点A,B,M在准线
l
:x= ─14上的射影分别为A

,B

,M

, MM

与y轴的交点为N,
则|AF|=|AA

|=x
1< br>+
11
,|BF|=|BB

|=x
2
+,
44
111115
∴x=(x
1
+x
2
)=(|AF|+| BF|─)(|AB|─)=

222224
等号在直线AB过焦点时成立,此时直线 AB的方程为y=k(x─
1
)

4
1
?
y?k( x?)
?

?
4
得16k
2
x
2
─8(k
2
+2)x+k
2
=0

?
y
2
?x
?
?
1?k
2
依题意|AB|=
1?k
|x
1
─x
2
|=
1?k
×
==3,
16k
2
k
2
22
.


.
2
8(k?2)
51
∴k
2
=12, 此时x=(x
1
+x
2
)==
2
2?16k
2
4
∴y= ±


22
5
2
5
即M(,), N(,─)

22
4
2
4
综合类(几何)

例1 过抛物线焦 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两点
P、Q
,通过点
P
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准线于点
M
,如何证明直线
MQ
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
解:思路一:求出
M、Q
的纵坐标并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则
MQx
轴,为此,将方程
y
2
?2px,y?k(x?
解出
p
)
联立,
2
p(k
2
?1?1)
2
p(1?k
2
?1)p(k
2
?1?1)
2
p(1?k
2
?1)
P(,),Q (,)

22
kk
2k2k
直线
OP
的方程为y?
2k(1?k
2
?1)
(k
2
?1?1)
2
?2(1?k
2
?1)
x.

x
,
即< br>y?
k
p(1?k
2
?1)
p
?y
Q
得证. 令
x??
,得
M
点纵坐标
y
M
?
k
2
由此可见,按这一思路去证,运算较为繁琐.
思路二:利用命题“如果过抛物 线
y
?
2px
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两上交点的纵坐标为y
1

y
2
,那
2

y
1< br>y
2
??p
”来证.

P
(
x
1
,
y
1
)

Q(x
2
,y
2)

M(x
3
,y
3
)
,并从
y?2 px

y?k(x?
2
2
p
)
中消去
x< br>,得到
ky
2
?2py?kp
2
?0
,则有结
2
?p
2

y
1
y
2
??p
, 即
y
2
?

y
1
2
又直线
OP
的方程为
y?
?py
1
y
1
p
x

x??
,得
y
3
?

2x
1
x
1
2
2
y
因为
P
(
x
1,
y
1
)
在抛物线上,所以
2x
1
?
1

p
.


.
py
1
pp2
从而
y
3
??(?py
1
)?
2
? ??y
2

2x
1
y
1
y
1
这一证法运算较小.
y
p
思路三:直线
MQ
的方程为
y?y
o
的充要条件 是
M(?,y
0
),Q(
0
,y
0
)

22p
将直线
MO
的方程
y??
2
2py
2y
0
p
和直线
QF
的方程
y?
2
0(x?)
联立,它的解(
x ,y
)就是点
P
的坐标,消去y
o
p
2
y
o
?p
2
的充要条件是点
P
在抛物线上,得证.这一证法巧用了充要条件来进行逆向思维,运算量也较小.
说明:本题中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与x轴垂直时(即斜率不存在),容易证明成立.
例2 已 知过抛物线
y?
2
px
(
p?
0)
的焦点且斜率为 1的直线交抛物线于
A、B
两点,点
R
是含抛物线顶点
O
的 弧
2
AB
上一点,求
△RAB
的最大面积.
分析:求RAB
的最大面积,因过焦点且斜率为1的弦长为定值,故可以
AB
为三角形的底 ,只要确定高的最大值即可.
解:设
AB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y?x?
2
p
. < br>2
22
将其代入抛物线方程
y
?
2px
,消去
x

y?2py?p?0

?AB?2y
1
?y
2
?2?(y
1
?y
2
)
2
?4y
1y
2
?4p

当过
R
的直线
l
平行于
AB
且与抛物线相切时,
△RAB
的面积有最大值.
设直线
l
方程为
y?x?b
.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y?
2
py?< br>2
pb?
0

2

??
4
p?8
pb?
0,

b?
2
2
pp
p ,这时
R(,p)
.它到
AB
的距离为
h?
2
22

△RAB
的最大面积为
1
AB?h?2p
2

2
例3 直线
l
1
过点
M(?1,0)
,与 抛物线
y
2
?4x
交于
P
1

P
2
两点,
P
是线段
P
1
P
2
的中点,直线
l
2

P
和抛物线的焦点
F
,设直线
l< br>1
的斜率为
k

(1)将直线
l
2
的斜率 与直线
l
1
的斜率之比表示为
k
的函数
f(k)

(2)求出
f(k)
的定义域及单调区间.
分析:
l
2< br>过点
P

F
,利用两点的斜率公式,可将
l
2
的斜率用
k
表示出来,从而写出
f(k)
,由函数
f(k)
的特点求得
.


.
其定义域及单调区间.
解:(1)设
l
1
的方程为:
y?k(x?1)
,将它代入方程
y?4x
,得
2
k
2
x
2
?(2k
2
? 4)x?k
2
?0

4?2k
2
2?k
2
,x?

P

1
(
x
1
,
y
1
)
、P
2(
x
2
,
y
2
)
、P
(
x< br>,
y
)
,则
x
1
?x
2
?
k
2
k
2
2?k
2
2?k
2
2
2
,)
. 将
x?
代入
y?k(x?1)
得:
y?< br>,即
P
点坐标为
(
2
2
k
kk
k< br>2
k
2
k

y
?
4x
,知焦点F(1,0)
,∴直线
l
2
的斜率
k
2
?
?
22
2?k1?k
?1
k
2
∴函数
f(k)?
1

1?k
2
224
(2)∵
l< br>2
与抛物线有两上交点,∴
k?0

??(2k?4)?4k?0
解得
?1?k?0

0?k?1

∴函数
f?(k)
的定义域为
k?1?k?0或0?k?1


k?(?1,0)
时,
f(k)
为增函数.
例4 如图 所示:直线
l
过抛物线
y
?
2px
的焦点,并且与这抛物线 相交于
A、B
两点,求证:
2
??
对于这抛物线的任何给定的一条弦
CD
,直线
l
不是
CD
的垂直平分线.
分析:本 题所要证的命题结论是否定形式,一方面可根据垂直且平分列方程得矛盾结论;
别一方面也可以根据l
上任一点到
C、D
距离相等来得矛盾结论.
证法一:假设直线
l
是抛物线的弦
CD
的垂直平方线,因为直线
l
与抛物线交于A、B
两点,
所以直线
l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零;直线
CD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

C、D
的坐标分别为
(2
pt1
,2
pt
1
)

(2pt
2
,2p t
2
)
.则
k
CD
?
2
2
1
t
1
?t
2

l
的方程为
y??( t
1
?t
2
)?(x?
∵直线
l
平分弦CD
p
)

2
.


.

CD
的中点
(
p
(
t
1
?t
2
),< br>p
(
t
1
?t
2
))
在直线
l上,
22
2

p(t
1
?t
2
)? ?(t
1
?t
2
)[p(t
1
2
?t
2< br>)?
2

p
(
t
1
?t
2
)
?
0

t
1
2
?t
2
?
p1
2
]
,化简得:
p(t
1
?t
2
) (t
1
2
?t
2
?)?0

22
1
?0
得到矛盾,所以直线
l
不可能是抛物线的弦
CD
的垂直平分线 .
2
证法二:假设直线
l
是弦
CD
的垂直平分线
∵焦点
F
在直线
l
上,∴
CF?DF

由 抛物线定义,
C
(
x
1
,
y
1
),
D
(
x
2
,
y
2
)
到抛物线的准线x??

x
1
?x
2
,y
1
??y< br>2


CD
的垂直平分线
l

y?0与直线
l
和抛物线有两上交点矛盾,下略.
例5 设过抛物线
y?2
px
(
p?
0)
的顶点
O
的两弦
O A、OB
互相垂直,求抛物线顶点
O

AB
上射影
N
的轨迹方程.
2
p
的距离相等.
2
分析:求与抛物线有关的轨 迹方程,可先把
N
看成定点
(
x
0
,
y
0
)
;待求得
x
0
、y
0
的关系后再用动点坐标(x,y)
来表示,
也可结合几何知识,通过巧妙替换,简化运算.
解法一:设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
N
(
x
0
,
y
0
),

2
y
1
2?y
2
则:
y?2px
1
,y?2px
2
,< br>?x
1
x
2
?

4p
2
2
1
2
2
?OA?OB

?k
OA
?k
OB
??1

x
1
x
2
?y
1
y2
?0

2
y
1
2
y
2
?? y
1
y
2
?0

4p
2
?y
1< br>y
2
?0

?y
1
y
2
??4p< br>2


N
点看作定点,则
AB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y?y
0
??
2
x
0
(
x?x
0
),
显然
x
0< br>?0

y
0
yy?(x?y
0
)
2
222
代入
y?2px,
化简整理得:
x
0
y?2py0
y?2p(x
0
?y
0
)?0

?x?0
?x
0
22
?2p(x
0
?y
0
)
?x
0
?0

?y
1
y
2
?
x
0
22
?2p(x
0
?y
0
)
22
由①、②得:
?4p?
, 化简得
x
0
?y
0
?2px
0
?0(x
0
?0)

x
0
2
.


.

x、y
分别表示
x
0
、y
0
得:
x?y ?2px?0(x?0)

22
解法二:点
N
在以
OA、O B
为直径的两圆的交点(非原点)的轨迹上,设
A
(2
pt
,2pt
)
,则以
OA
为直径的圆方程为:
2
(x?pt< br>2
)
2
?(y?pt)
2
?p
2
(t
4
?t
2
)

x
2
?y
2
?2pt
2
?2pty?0


B
(2
pt
1
,2
pt
1
)

OA⊥OB
,则
t
1
t??1?t
1
??

2
1
t
在求以OB为直径的圆方程时以
?

t
1
,可得
1
t
t
2
(x
2< br>?y
2
)?2px?2pty?0

由①+②得:
(1
?t
)(
x?y?
2
px
)
?
0

222
?x
2
?y
2
?2px?0(x?0)
< br>例6如图所示,直线
l
1

l
2
相交于点M,
l
1

l
2
,点
N?l
1
,以
A、B
为端点的曲线段
C
上的任一点到
l
2
的距离与到
N
的距离相等,若△
AMN
为锐角三角形,
AM?7

AN?3
,且
BN?6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曲线段
C
的方
程.
分析:因为曲线段
C
上的任一点是以点N为焦点,以
l< br>2
为准线的抛物线的一段,所以本题关键是建立适当坐标系,确

C
所 满足的抛物线方程.
解:以
l
1
为x轴,
MN
的中点为坐 标原点
O
,建立直角坐
标系.
由题意,曲线段
C

N
为焦点,以
l
2
为准线的抛物线的一
段的两端点.
段 ,其中
A、B
分别为曲线
∴设曲线段
C
满足的抛物线方程为:
y?
2
px
(
p?
0)(
x
A
?x?x
B
,
y?
0),
其中
x
A

x< br>B

A、B
的横坐标
2

MN?p,
则< br>M(?
pp
,0),N(
,0)

?AM?17,AN?3< br>
22
.


.
?
(x?
?
?
A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方程组:
?
?
(x?
A?
?
p
2
)?2px
A
?17
2
< br>p
2
)?2px
A
?9
2
解得
?
?
p?4
?
p?2

?

x?2
x?1?
A
?
A
p
?x
A
,则
p?4

x
A
?1

2
p
?
6
?
2
?
4

2
∵△
AMN
为锐角三角形,∴

B
在曲线段
C上,
?x
B
?BN?
则曲线段
C
的方程为
y?
8
x
(1
?x?
4,
y?
0).

2
例7如图所示,设抛物线
y?
2
px
(0
?p?
1)
与圆
(x?5)?y?9

x
轴上方的交点为
A、B
,与圆
(x?6)?y?27
22222

x
由上方的交点 为
C、D,P

AB
中点,
Q

CD
的中 点.(1)求
PQ
.(2)求△
ABQ
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由于
P、Q
均为弦
AB、CD
的中点,故可用韦达定理表示出
P、Q两点坐标,由两点距离公式即可求出
PQ

解:(1)设
A
(
x
A
,
y
A
),
B
(
x
B
,
y
B
),
C
(
x
C
,
y
C
),
D
(
x
D
,
y
D),
P
(
x
1
,
y
1
),
Q
(
x
2
,
y
2
)

22
?
?
(x?5)?y?9
2

?
得:
x?
2(5
?p
)
x?
16
?
0

2
?
?
y?2px
?x
1
?
x
A
?xB
?5?P

2
y
1
?
2p
y
A
?y
B
?(x
A
?x
B
)
22
2p
?x
A
?x
B
?2x
A
x
B
2

2p
?2(5?p)?8
2
?9p?p
2
.


.
22
?
?
(x?6)?y?27
2
?

x?
2(6
?p
)
x?
9?
0

2
?
?
y?2px
?x
2< br>?
x
C
?x
D
?6?p

2
2p
(x
C
?x
D
)

2y
2
?
y
C
?y
D
?
2
同< br>y
1
类似,
y
2
?9p?p
2


x
1
?x
2
?
1,
y
1
?y2
?
0

?PQ?1

(2)
S
?A BQ
?S
?APQ
?S
?BPQ
?
1
PQ?yA
?y
B
?
2
2P
10?2p?8?
2
2P
2
x
A
?x
B

?p(1?p)

?0?p?1
,∴当
p?
11
时,
S
?ABQ取最大值.
22
例8 已知直线
l
过原点,抛物线
C
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
x
轴的正半轴上,且点
A(?1,0)
和点
B (0,8)
关于直线
l

对称点都在
C
上,求直线
l
和抛物线
C
的方程.
分析:设出直线
l
和抛物线
C
的方程,由点
A

B
关于直线
l
对称,求出对 称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抛物线方程.或设
?B
'
Ox?
?
,利用对称 的几何性质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
解法一:设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y
?
2px
(p?0)
,直线
l
的方程为
y?kx(k?0)

2
则有点
A(?1,0)
,点
B(0,8)
关 于直线
l
的对称点为
A
(
x
1
,
y
1
)

B(x
2
,y
2
)

''
2
x
1
?1
?
y
1
?
k?1
?k?,
x?,
?
?
2
?
2
?
1
k
2
?1
则有
?
解得
?

y?
1
?k??1,
?
y?
?2k
;
1
?
?
k
2
?1
?
?
x
1
?1.


.
x
2
16k
?
y
2< br>?8
?
?k?,
x?,
2
?
?
2
?
2
?k
2
?1
解得
?

?
y?8
2
?
2
?
y?
8(k?1)
.
?k??1 ,
2
?
?
k
2
?1
?
?
x
2
如图,
A
'

B
'
在抛物线上
< br>?
4k
2
k
2
?1
?2p?
2
,< br>?
22
k?1
?
(k?1)

?

22
?
64(k?1)
?2p?
16k
.
22
?< br>k
2
?1
?
(k?1)
两式相除,消去
p
, 整理,得
k
2
?k?
1
?
0
,故
k?1?5

2

p?0

k?0
,得
k?
1?51?525
.把
k?
代入,得
p?

225
∴直线
l
的方程为
y
?
1?545
x
,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y
2
?x

25
''
解法二:设点
A

B
关于
l
的对称点为
A
(
x
1
,
y
1
)

B(x< br>2
,y
2
)

又设
?B
'
Ox?
?
,依题意,有
OA
'
?OA?
1

OB
'
?OB?8


x
2
?
8cos?

y
2
?8sin
?


?BO A?90?
,知
?
B
'
OA
'
?90?


x
1
?
cos(
?
?
90
?< br>)
?
sin
?

y
1
?sin(
?
?90?)??cos
?


x
1
?
0

x
2
?0
,故
?
为第一象限的角.

A
(sin
?
,
?
cos
?
)

B(8cos
?
,8sin
?
)

''
2
?
?
cos
?
?2psin
?
,
A

B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

2
?< br>?
64sin
?
?16pcos
?
.
''
.


.

8sin
3
?
?cos
3< br>?
,即
tan
?
?
525
1
从而
s in
?
?

cos
?
?

55
2

p?
2545
2
x
. ,得抛物 线
C
的方程为
y?
55
又直线
l
平分
?< br>B
'
OB
,得
l
的倾斜角为
?
?

k?tan(
90??
??
??45?

22
?
2
?45?)?
sin(
?
?90?)cos
?
1 ?5

??
1?cos(
?
?90?)1?sin
?2
1?5
x

2
∴直线
l
的方程为
y
?
说明:
(1) 本题属于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解法一是解对称点问题的基本方法,它的思路明确,但运算量大,若不仔细、沉
着,难于解得正确结果.解法二是利用对称图形的性质来解,它的技巧性较强,一时难于想到.
(2)本题是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的方程和抛物线方程.在已知曲线的类型求曲线方程时,这种方法是最常规方 法,需要
重点掌握.
例9 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
AB
在直线
l:y?x?4
上,
C

D
两点在抛物线
y?x
上,求正方形
ABCD
的面积.
2

分析:本题考 查抛物线的概念及其位置关系,方程和方程组的解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 能力.
解:∵直线
AB:y?x?4

ABCD
,∴设
C D
的方程为
y?x?b
,且
C
(
x
1
,< br>y
1
)

D(x
2
,y
2
)

?
y
2
?x
2
由方程组
?
,消去< br>x
,得
y?y?b?
0
,于是
?
y?x?b
y
1
?y
2
?1

y
1
y
2< br>?b
,∴
CD?1?
1
y
1
?y
2
(其中
k?1
)
2
k
.


.

CD?
2
?
(
y
1
?y
2
)2
?
4
y
1
y
2
?
2(1
?
4
b
)

由已知,
ABCD
为正方形,
CD?AD


CD
可视为平行直线
AB

CD
间的距离,则有
CD?
4?b
2
,于是得
2(1?4b)?
4?b
2

两边平方后,整理得,
b
2
?
8
b?
12
?
0
,∴
b??6

b??2


b??6
时,正方形
ABCD
的面积
S?CD?
2(1< br>?
24)
?
50


b??2
时,正方形
ABCD
的面积
S?CD?
2(1
?
8)
?
18

∴正方形
ABCD
的面积为18或50.
说明:运用方 程(组)的思想和方法求某些几何量的值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贯穿始终的方法,本题应充分考虑正
方 形这一条件.
例10 设有一颗彗星围绕地球沿一抛物线轨道运行,地球恰好位于抛物线轨道的焦点处 ,当此彗星离地球为
d?10
4
km
时,经过地球与彗星的直线与抛物线的轴 的夹角为
30?
,求这彗星与地球的最短距离.
分析:利用抛物线有关性质求解.
解:如图,设彗星轨道方程为
y
?
2px

p?0
,焦点为
F(
2
2
2
p
,0)

2彗星位于点
P
(
x
0
,
y
0
)
处.直线
PF
的方程为
y?
3p
(x?)

32

?
y
2
?2px,
(7?43)p
?
x?
解方程组
?


3p
2
(x?),
?
y?
32
?
.


.

x
0
?
(7?43)p

2
23p23(7?43)pp
|x
0
?|?|?|?(4?23) p

32322
2?3
d

2
PF?

(4?23)p?d
,得
p
?
由于顶点为抛物线上到焦点距离最近 的点,所以顶点是抛物线上到焦点距离最近的点.焦点到抛物线顶点的距离为
p2?3
2?32 ?3
?d
,所以彗星与地球的最短距离为
d?10
4
km

d?10
4
km
,(
P
点在
F
点的左边与 右边时,所
24
44
求距离取不同的值).
说明:
(1)此题结论有两个,不要漏解;
(2)本题用到抛物线一个重要结论:顶点为抛物线上的 点到焦点距离最近的点,其证明如下:设
P
(
x
0
,
y0
)
为抛物线
y
2
?2px
上一点,焦点为
F (
pppp
,0)
,准线方程为
x??
,依抛物线定义,有
PF??x
0
?
(x
0
?0)
,当
x
0< br>?0
时,
2222
PF
最小,故抛物线上到焦点距离最近的点是抛物线 的顶点.
例11 如图,抛物线顶点在原点,圆
x
?
y
?
4x
的圆心是抛物线的焦点,直线
l
过抛物线的焦点,且斜率为2,直
22< br>线
l
交抛物线与圆依次为
A

B

C

D
四点,求
AB?CD
的值.

分析:本题考查抛物 线的定义,圆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把
AB?CD
转化
为直线被圆锥曲线所截得的弦长问题.
解:由圆的方程
x
?
y?
4x
,即
(x?2)?y?4
可知,圆心为
F(2,0),半径为2,又由抛物线焦点为已知圆的圆
2222
心,得到抛物线焦点为
F(2 ,0)
,设抛物线方程为
y
?
8x

2
.


.
AB?CD?AD?BC


BC
为已 知圆的直径,∴
BC?4
,则
AB?CD?AD?4


A
(
x
1
,
y
1
)

D(x2
,y
2
)
,∵
AD?AF?FD
,而
A
D
在抛物线上,
由已知可知,直线
l
方程为
y?2(x?2)
,于是,由方程组 < br>?
y
2
?8,
消去
y
,得
x
2?
6
x?
4
?
0
,∴
x
1
? x
2
?6

?
?
y?2(x?2).

AD?6?4?10
,因此,
AB?CD?10?4?6

说明:本题如果 分别求
AB

CD
则很麻烦,因此把
AB?CD
转化成AD?BC?AD?4
是关键所在,在求
AD
时,又巧妙地运用了抛物线的定义, 从而避免了一些繁杂的运算.
11.已知抛物线y
2
=2px(p>0),过焦点F 的弦的倾斜角为θ(θ≠0),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
(1)求证:|AB|=
2p
;
sin
2
?
(2)求|AB|的最小值.
(1)证明:如右图,焦点F的坐标为F(
p
,0).
2

设过焦点、倾斜角为θ的直线方程为y=tanθ·(x-
22
p?tan
?
tan
2
θ·x
2
-(2p+ptan
2
θ)x+=0.
4
p
),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消去y并整理,得
2
2p?ptan
2
?
此方程的两根应为交点A、B的横坐标,根据韦达定理,有x
1
+x
2
=.
2
tan
?
设A、B到抛物线的准线x=-< br>p
的距离分别为|AQ|和|BN|,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有
2
|AB|=|A F|+|FB|=|AQ|+|BN|=x
1
+x
2
+p=
(2)解 析:因|AB|=
2p
.
2
sin
?
2p
的定义 域是0<θ<π,又sin
2
θ≤1,
2
sin
?
.


.
所以,当θ=
?
时,|AB|有最小值2p.
2
11
?
为定值,本题若推广到椭圆、双
mn
12.已知抛物线y< br>2
=2px(p>0)的一条焦点弦AB被焦点F分成m、n两部分,求证:
曲线,你能 得到什么结论?
解析:(1)当AB⊥x轴时,m=n=p,

11
2
?
=
.
mn
p
p
),
2
(2)当AB不垂直于x轴时,设AB: y=k(x-
A(x
1
,y
1
),B(x
2
,y< br>2
),|AF|=m,|BF|=n,
∴m=
pp
+x
1
,n=+x
2
.
22
将AB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22
kp
k
2
x
2
-(k
2
p+2p)x+=0,
4
?
k< br>2
p?2p
x?x
2
?,
?
2
?
1
k

?

?
x?x?
p
2
.12
?
4
?

=
11m?n

?=
mnmn
x
1
?x
2
?p
2
. < br>?
2
p
pp
x
1
x
2
?(x
1
?x
2
)?
24
本题若推广到椭圆,则有
11
2
;若推广到双曲线,则要求弦AB与双曲线交于同一支,此时,
?
=
(e是 椭圆的离心率)
mn
ep
同样有
11
2
?
=
(e为双曲线的离心率).
mn
ep
t
OM
+(1-t)
ON
(t∈R),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M(1,-3)、N(5,1 ),若点C满足
OC
=
点C的轨迹与抛物线y
2
=4x交于A、B两 点.
(1)求证:
OA

OB
;
.


.
(2)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m,0),使得过点P任作抛物线的一条 弦,并以该弦为直径的圆都过原点.若存在,请求出m
的值及圆心的轨迹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由
OC
=t
OM
+(1-t)
ON
( t∈R)知点C的轨迹是M、N两点所在的直线,故点C的轨迹方程是:
y+3=
1?(?3)
·(x-1),即y=x-4.
4
?
y?x?4,
?
(x -4)
2
=4x
?
x
2
-12x+16=0. 由
?
2
?
y?4x,
∴x
1
x
2
=16,x
1
+x
2
=12,
∴y
1
y
2
=(x
1
-4)(x
2
-4)=x
1
x
2
-4(x
1
+x
2
)+16=-16.
∴x
1
x
2
+y
1
y
2
=0.故
OA

O B
.
(2)解析:存在点P(4,0),使得过点P任作抛物线的一条弦,以该弦为直径的圆都过原点.
由题意知:弦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不为零,
故设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x=ky+4,代入y< br>2
=x,得y
2
-4ky-16=0,
∴y
1
+y
2
=4k,y
1
y
2
=-16.
k
OA
·k
OB
=
y
1
y
2
yy
161 6
??
1
2
?
2
2
??
=-1.
x
1
x
2
y
1
y
2
?16
y< br>1
y
2
44
∴OA⊥OB,故以AB为直径的圆都过原点.
设弦AB的中点为M(x,y),
则x=
11
(x
1
+x
2
),y=(y
1
+y
2
).
22
x< br>1
+x
2
=ky
1
+4+ky
2
+4=k( y
1
+y
2
)+8=k·(4k)+8=4k
2
+8. < br>?
x?2k
2
?4,
∴弦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
?消去k,得y
2
=2x-8.
?
y?2k,

.

曼哈顿距离 高中数学-莱西88年高中数学状元


高中数学12月份总结-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直线与圆


高中数学选择题大全-高中数学必修四1.1.2视频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计划-高中数学数列课件免费


2017高中数学新课标培训试题-高中数学阳光课堂下载


高中数学必修五不等式典型例题-高中数学必修三公式概念定理


高中数学必修四6-金太阳高中数学必修一试卷


2019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江苏赛区-高中数学高考内容双向细目表



本文更新与2020-10-06 00: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10078.html

高中数学抛物线-高考经典例题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