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同名12824)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06 23:04
tags:沪教版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数学联赛a卷与b卷

2020年10月6日发(作者:卜清华)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集合与命题
1.主要内容:集合的基本概念、空集、子集和真子集、集合的相等;集合的交、
并、补运算。四种命题形式、等价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基本要求:理解集合、空集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理解子集、
真子集、集合相等等概念,能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理解
交集、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知道有关的基本运算性质,理解全集的意
义,能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理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能写出一个
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的意义,能在简单问题的情景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
3.重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难点
是对集合有关的理解,命题的证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
4.集合之间的关系:(1)子集:如果A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那么A是B的
子集,记作A
?
B.(2)相等的集合:如果A
?
B,且B
?
A,那么A=B.(3).真子集:
A
?
B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记作A
?
B.
5.集合的运算:(1)交集:
A?B?{xx?A且x?B}.

(2 )并集:
A?B?{xx?A或x?B}.
(3)补集:
C
U
A?{ xx?U且x?A}.

6.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如果
P
?Q
,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
P
?Q
,那么P是Q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命题P与命题Q是等价命题。
有关概念:1.我们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
2.数集有: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3.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4.用平面区域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集合的图示法,所用图
叫做文氏图。


5.真子集,交集,并集,全集,补集。
6.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等价命题。
7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注意:1.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各不相同的。
2集合与元素的属于关系与几何之间的包含关系,两者不能混淆。
3.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1)充分性的证明:A
?
B.(2)必要性的证明:
B
?
A.
4.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假),因此它们是等价命题,逆命题与否
命题互为逆否命题。
第二章 不等式
1.主要内容:不等式基本性质、不等式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分时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无理不等式的解法、某些高次不
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
2.基本要求: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常用的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一元二次不
等式的解法,掌握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及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会解简单的无
理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掌握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
路,并会用这些方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重难点:重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及
其证明。难点是分式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的应用,比较
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如果
a?b,b?c;那么a?c.

2. 如果
a?b,那么a?c?b?c.

3.如果
a?b,c?0,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bc.

4.如果
a?b,c?d,
那么a?c?b?d.

5.如果
a?b?0,c?d?0,那么ac?bd.

6.如果
a?b?0
,那么
0?
11
?.

ab
7.如果
a?b?0
,那么
a
n
?b
n
(n?N
?
)
.


8.如果
a?b?0
,那么n
a?
n
b(n?N
?
,n?1).

一元二 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可根据
?
与0的关系来求解,注意
解的区间的表 示,不等式组也是一样。解分式不等式的方法就是将它转化为解整
式不等式。
两个基本不等式 :1.对于任意实数
a和b,

a
2
?b
2
?2a b,
当且仅当
a?b
时等号
a
2
?b
2
?ab
,当且仅当
a?b
时等号 成立。 2.对任意正数
a和b,

2
a
2
?b
2
和ab
分别叫做正数
a、b
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成立。我们把
2
第三章 函数的基本性质
1.主要内容:函数、函数的运算;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函数的最大
值或最小值。
2.基本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使用函数的记号
y?f(x)
表示
y是x的函数
,会
求函数值
f(a)
,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理解函数运算意义,会求两
个函数的和与积。掌握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重难点:重点是函数关系的建立,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等的判定,以
及由函数图像研究其性质和由函数性质研究其图像的一般方法。难点是求函数
的值域、最大值和最小值。
注意:⑴函数的运算中一定要考虑函数自变量的定义域,定义域会随着函数的运
算改变而改变。
⑵函数讲到奇偶性时其定义域一定要关于原点对称。
⑶偶函数的性质:
f(x)
=
f(?x)
.
⑷奇函数的性质:
f(x)??f(?x)
.
⑸单调性和最值性。
⑹零点的概念,实际上,函数
y?f(x)
的零点就是方程
f( x)
=0的解,也
就是函数
y?f(x)
的图像与
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第四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1.主要内容: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在
(0,??)
内的单调性。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基本要求:掌握幂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性质,特别是在
(0,??)
内的单调性会画 幂
函数的图像,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3.重难点:重点是幂函数性质的探求,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难点是幂函数性
质的运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注意: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
y?x
k(k为常数,k?Q)
叫做幂函数。
2.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 br>y?a
x
(a?0且a?1)
叫做指数函数。其
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形式一定要区分开。
指数函数的性质:1.指数函数
y?a
x
的函数值恒大于零.性质
2.指数函数
y?a
x
的图像经过点(0,1).
3.函数
y?a
x

a
>1)在
(??,??)
内 是增函数;
函数
y?a
x
(0<< br>a
<1)在
(??,??)
内是减函数.


高一(下)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
1.主 要内容: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在
(0,??)
内的单调性。对数;反函数;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2.基本要求:掌握幂函数的定义域及 其性质,特别是在
(0,??)
内的单调性。会画
幂函数的图像,熟练地将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对数积、商、幂的运算性质,
掌握换底公式并会灵活运用,掌握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在定义域、值域以及图像
上的关系。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结论,会解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
数方程。
3.重难点:幂函数性质的探求及其运用。对数的意义与运算性质,反函数的概念,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单调性)。


说明:①幂函数
y?x
?
(
?
?Q,
?
是常数)
的定义域
D
由 常数
?
确定,但总有
(0,+?)?D.D不外乎是(0,+?),[0,+?),( -?,0)?(0,+?),(-?,+?)
四种。当
D?(??,0)U(0,??)或D= (-?,+?)时
,幂函数
y?x
?
是奇函数或偶函数,因此研
究幂 函数的性质,主要是研究幂函数在
(0,??)
上的性质。当
?
?0时,y? x
?
在(0,+?)+?)
是增函数;当
?
?0时,y?x
?
在(0,
上是减函数,
幂函数的图像都经过
(1,1)

②指数函数
y?a
x
(a?0,且a?1)
有些同学常会与幂函数
y?x
?
(
?
?Q,
?
是常数)

混淆。
③换底公式
log
b
N?
log
a
N.(其中a?0,a?1,b?0,b?1,N?0)

log
a
b< br>④函数
y?f(x)
的定义域是它的反函数
y?f
?1
(x)
的值域;函数
y?f(x)
的值域
就是它的反函数
y?f
? 1
(x)
的定义域。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
y?x
对称。 < br>⑤对数函数
y?log
a
x(a?0,且a?1)
与指数函数
y?a
x
(a?0,且a?1)
互为反函数。
⑥在解对数方程时必须对求得的 解进行检验,因为在利用对数的性质将对数方程
变形的过程中,如果未知数的允许值范围扩大,那么可能会产生增根。
第五章 三角比
第1节 任意角的三角比
1.主要内容: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与某个角有重
合终边(包括这个角本身)的角的集合,弧度制,角度与弧度的互化,圆的弧
长公式,扇形的面积公式。任意角的六个三角比(正弦、余弦、正切、余切、
正割、余割)的定义及它们在各象限的符号。终边相同的两个角的同名三角比
的关系,单位圆。
2.重难点:任意角的三角比的定义,由角的范围求三角比的取值范围和由三角比
的取值范围求角的范围。


第2节 三角恒等式
1.主要内容: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倒数关系、商数关系和平方关系)、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两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半角的正弦、
余弦和正切。【理】三角比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2.重难点:三角恒等变形,如何灵活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形,三角公式
的变式训练。
第3节 解斜三角形
1.主要内容: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三角形的面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扩充的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重难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六章 三角函数
第1节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主要内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大值和最小值、周期性、
奇偶性、单调性。正切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正弦
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
2.重难点:掌握正弦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并领悟有关方法。在此基础上类似地
研究并掌握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研究三角函数式的性质,设法把已知函数表
达式转化为形如
y?Asin(
?
x?
?
)(A?0,
?
?0)< br>的表达式。
第2节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1.主要内容:反正弦函数、反余弦函数、反正切函数。最简三角方程,简单的三
角方程。
2.重难点:掌握反正弦函数的概念并领悟其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掌握
反余弦函数和反正切函数。含字母系数的简单三角方程的实数解的讨论。三角
函数的图像分析方法。

高二(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1.主要内容:第1节数列: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等差中项


与等比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2节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第3节数列的极限:数列极限的概念,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常用
的数列极限公式,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2.基本要求:第1节数列: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
会求等差中项与等比数列,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含义,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
列的通项公式。
第2节数学归纳法:会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整除问题及证明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
等式,领会“归纳—猜想—论证”的思想方法。
第3节数列的极限: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常用的数列极限公式,掌握无
穷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极限公式。
3.重难点:第1节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概念及由计算
数列的前若干项,通过归纳得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2节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及通过
归纳猜想命题的一般结论。
第3节数列的极限: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的应用。
公式 :(1)等差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
a
n
?a
1
?(n?1)d
.
(2)等差数列
{a
n
}
的前n项和公式:
S
n
?
n(a
1
?a
n
)
n(n?1)
?na
1
?d
.
22
(3)等比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 br>a
n
?a
1
q
n?1
.

(4)等比数列
{a
n
}
的前n项和公式:
S
n
? na
1
(q?1)

a?a
n
q
a
1(1?q
n
)
或S
n
?
1
(q?1)

S
n
?
1?q1?q
(5)当
q?1时,l imq
n
?0
,
lim
1
?0
(
n??< br>)
n
a
1
(q?1)
.
1?q
(6)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S?
第八章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1.主要内容:平面向量及其运算,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基向量、平面
向量分解定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夹角,平面向量
的平行和垂直。
2.基本要求:理解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的方向,向量的模,单位向量,位
置向量,负向量,向量的相等,向量的平行,向量的垂直,向量的夹角,向量
的加减法,向量的数乘,向量的数量积,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上的投影等。
掌握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掌握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
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和中点公式。会判别两个向量的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会
运用两个非零向量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理解基向量和
平面向量分解定理。
3.重难点:重点是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向量的夹角。难
点是向量的夹角的概念和向量的数量积。
?
?
x?
注意:(1)有向线段的 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
?
?
y?
?
x
1
?
?
x
2
1?
?

?
??1

y
1
?
?
y
2
1?
?
(2)向量
a与向量b
的夹角
?
的取值范围是
0?
?
?
?
.
(3)向量
a与向量b
的数量积:
a?b?abcos
?

(4)向量
a与向量b
垂直的充要条件是:
a?b?0

(5)向量
a?(x,y)
的模的计算公式:
a?x
2
?y
2
.
第九章 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1.主要内容:矩阵及矩阵有关运算,二阶行列式、三阶行列式,二元、三元线性
方程组的矩阵表示,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讨论。

2.基本要求:理解矩阵的意义,会进行矩阵的数乘、加法、乘法运算。掌握行列
式的意义,理解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示形式,掌握二阶、三阶行列
式的对角线展开法则,掌握三阶行列式按照某一行(列)的代数余子式展开的
方法,会运用行列式解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并会对含字母系数的二元、三
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进行讨论,会根据二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判断直


角坐标系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重难点:重点是运用行列式研究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难点是对含字母系数
的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进行讨论。
注意:(1)经过往年高考试题分析代数余子式这个知 识点常考,一般是出在填空
?
a
1
x?b
1
y?c
1
题; (2)二元一次方程组
?

?
)的解的判别:(i)D≠ 0,方程组
ax?by?c
22
?
2

?
)有唯一 解.(ii)D=0:①
D
x
、D
y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方程组 (
?
)无
解;②
D
x
?D
y
?0
,方程组(
?
)有无穷多解。
第十章 算法初步
1.算法的表述:主要有三种表述方法:(1)通常语言(2)程序框图(3)计算机
程序
2.算法的思想方法:主要是将接替过程数值化、程序化、机械化的方法。
3.高考每年必考一道填空题,学生大部分能做对,难度不大。

高二(下)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十一章 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1.主要内容: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点斜式方程、直线方
程的一般式、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等。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直线的夹角以及两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基本要求:掌握求直线的方法,熟练转化确定直线方向的不同条件(例如:直
线方向向量、法向量、斜率、倾斜角等)。熟练判断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
不同位置,能正确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及两直线的夹角大小。

3.重难点:初步建立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观念,正确将几何条件与代数表示
进行转化,定量地研究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根据两个独立条件
求出直线方程。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1)图形与方程


图形
直线l
方 程

ax?by?c?0
(
a,b
不同时为零) ①
(2)直线的几何特征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代数特征
几何特征
点A在直线上
直线l的法方向
直线l平行的向量
倾斜角
(3)直线的已知条件与所选直线方程的形式
直线的已知条件
已 知直线
l
经过点
A(x
0
,y
0
)
且与向 量
d
=(u,v)平行
已知直线
l
经过点
A(x
0
,y
0
)
且与向量
n
=(a,b)垂直
已知直 线
l
经过点
A(x
1
,y
1
)
和点
B(x
2
,y
2
)

已知直线
l
的斜率 为k,且经
过点
A(x
0
,y
0
)



(4)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l
i
:y?k
i
x?b
i
(i?1,2).

位置关系
l
1
与l
2
相交
代 数 特 征
点A的坐标(x,y)是方程①的解。
r
法向量
n?(a,b)

r
方向向量
d?

b
,
?a

a
斜率k=
?

b
所选择直线方程的形式
点方向式方程
x?x
0
y?y
0
?

uv

点法向式方程
a(x?x
0
)?b(y?y
0
)?0


一般式方程
ax?by?c?0


点斜式方程
y?y
0
?k(x?x
0
)

系 数 关 系

k
1
?k
2


l
1
与l
2
平行
k
1
?k
2

b
1
?b
2

l
1
与l
2
重合
l
1
与l
2
垂直
k
1
?k
2

b
1
?b
2


k
1
?k
2
??1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br>d?
ax
0
?by
0
?c
a?b
22

(6)两直线的夹角公式
cos
?
?
a
1
a< br>2
?b
1
b
2
a
1
?b
1
22
a
2
?b
2
22

?
(7)直线的倾 斜角
?
的范围是
0?
?
<
?
,当直线
l< br>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的倾斜
.

2
第十二章 圆锥曲线
1.主要内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C是方程F(x,y)=0的曲线及方程F(x,y)
=0是曲线C的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及圆的一般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的标准方程及它们的性质。
2.基本要求: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意义,利用代数方法判断定点是
否在曲线上及求曲线的交点。掌握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和求这
些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求曲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及交点的中点坐标。利用
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判定,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并利用解析
法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
3.重难点:建立数形结合的概念,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掌握代数研究
几何的方法,掌握把已知条件转化为等价的代数表示,通过代数方法解决几
何问题。



4.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表格


椭 圆 双 曲 线 抛 物 线





























线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
F
1
,F
2
的距离和等于
平面内与两个定 点
F
1
,F
2
的距离之差的绝

平面上与一定点< br>F

一条直线
l

F
不在
l
上)的 距离相等
常数
2a(2a?F
1
F
2
)

对值等于常数
2a(2a?F
1
F
2
)

x
2
y
2
x
2
y
2
?
2
?1(a?b?0)

2
?
2
?1(a?0,b?0)
2< br>ab
ab
y
2
?2px

x
2
?2py
(p?0)


(p?0)

其中
c
2
?a
2
?b
2
其中
c
2
?a
2
?b
2

x
轴,长轴为2
a

y
轴,短轴为2
b


原点都对称
x
轴,
y
轴,

x

y

(?a,0)

(a,0)

(0,?b)

(0,b)

(?a,0)

(a,0)


原点

(?a
2
?b
2
,0)

(a
2
?b
2
,0)

(?a
2
?b
2
,0)

(a
2
?b
2
,0)


p
(,0)

2

p
(0,)

2


y??
b
x

a




线




x??
p

2
y??
p

2
第十三章 复数
1.主要内容:⑴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虚数,纯虚数,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复
数的相等,复数的共轭。⑵复平面的有关概念:复平面,实轴与虚轴,复数的
坐标表示,复数的向量表示,复数的模,复平面上两点的距离。⑶复数的运算:
加、减、乘、除、乘方,平方根,立方根(仅限于1的平方根的应用),复数
的积、商与乘法的模,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2.基本要求: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复平面的有关概念,会进行复数的四则
运算法则,会求复数的平方根,会利用1的平方根求复数的立方根。会求复数
的模,会计算两个复数的积、商、与乘方的模,掌握结论
z?z?z
的结论,
会求复数的模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会在复数集内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3.重难点:复数的模,模是实数,复数的模的综合问题。
2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十四章 空间直线与平面
1.主要内容:平面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平面的基本性质,用“斜二测”方法画
简单的直观图,简单几何体的截面,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
等角定理,异面直线的概念,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基本要求:掌握画空间图形的基本技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理解异面直线所
成角的概念,会画简单图形中的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
3.重难点:平面的基本性质和平行线的传递性,空间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


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其各种表示法,用反证法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运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进行说理证明问题。
知识结构图






线



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
相交
平面的基本性质

3个公理及3个推论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
关系



平行
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相 交




第十五章 简单几何体
图形的性质
?
多面体
??
?简单几何体
??
--
?
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旋转体
??
?
直观图的画法
?


1.“斜二 侧”画图法:图中的x轴、y轴、z轴分别表示现实中的前后方向、左
右方向、铅垂方向。现实中1cm 长的线段,在x轴、y轴、z轴方向上的直
观图中的长度分别是0.5cm、1cm、1cm.
2.祖恒定理:用一组平行线去截两个空间图形,若在任意等高处的截面面积相
等则这两空间 图形的体积必然相等。
3.多面体和旋转体共同性质和度量公式:

柱体
锥体

多面体
棱柱
棱锥

旋转体
圆柱
圆锥

主要特征
侧棱或母线平行,两底面平行
侧棱或母线共点,只有一个底面
球面上的点到球心的距离相等
体 积
S?h

1
Sh

3
4
3
?
r

3
4.设几何体的底面周 长为
c
(有两个不同底面时,周长分别记为
c
1
,c
2),母线
或斜高长为
h
'
.
(1)圆柱和直棱柱 的表面积分别为
S
圆柱
=
?
c
2
2
?ch
'

S

?
ch
'
+地面面积
? 2

(2)圆锥和正棱锥的表面积分别为
S
圆锥
?
?
c
2
?ch
'
2

S

?
1< br>'
ch
+底面面积
2
(3)半径为
r
的球的表面积 为
S

?
4
?
r
2
.
5.球面距离:通过球面上两点的大圆劣弧的弧长。
第十六章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1 .乘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
n
个步骤,第1步有
m
1
种不同的 方法,第2
步有
m
2
种不同的方法,……,第
n
步有
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


N?m
1
m
2
?m
n
种不同的方法。
2.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有
n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
m
1
种不同的方法,
在第2类办法中有
m
2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
m
n
种不同的



法,那么完成这 件事共有
N?m
1
?m
2
???m
n
种不同的方法 。
3.排列: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
?n
)个元素,按一定的次序排成
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4.排列数公式:
P
nm
?n(n?1)(n?2)?(n?m?1).

特别地:
P< br>n
n
?n(n?1)(n?2)???3?2?1?n!
. 此外排列数公式还可写成

P
n
m
?
n!
.
(n?m)!
5.组合: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
?n
)个元素组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P
n
m
n(n?1)(n?2)?(n?m?1)
6.组合数公式:
C?
m
?.
(其中
m?n
)此外组合
m!
P
m
m
n
m
?
数公式还可以写成
C
n
n!
.

m!(n?m)!
m
n?m
m
m
m?1
7.组合数性质:①
C
n=
C
n
. ②
C
n
+
C
n
=
C
n?1
.
8.二项式定理:一般地,对于任意正整数
n

0n1n?11rn?rr nn
a?C
n
ab???C
n
ab???C
n
b< br>
(a?b)
n
?C
n
rn?rr
ab.< br>(
n?N
?

T
r?1
?C
n
9.二项式系数的性质:①
(a?b)
n
的二项式展开式中,与首末两项“等距离”
的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②(a?b)
n
的二项式展开式中 ,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等于
2
n
.

10.本章数学思想:化归思想和分类计数法。

第十七、十八章 概率论初步、基本统计方法
知识结构图:

样本空间
?




随机事件A、B
对立事件
A

P(A)

事件的和
A?B

独立事件的积
A?B

P(A?B)

P(A?B)

样本空间
?

随机变量
?

分布律
数学期望
方差
标准差









知识点:基本事件、随机事件、试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对立事件、随机
事件的概率、 概率的基本性质、随即事件的频率、频率的“大数定律”性质、互
不相容事件、独立事件、事件和的概率 、独立事件积的概率、随机变量、数学期
望。
1.在古典概率中,事件A出现的概率为
P(A)?
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试验中所有的基本事件数
2.必然 事件记作
?
,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记作
?
,其概率为0.
3.E和F叫做对立事件,如果⑴
E?F??;

E?F??

P(A)?P(A)?1

4.频率的大数定律:频率在大数次试验中稳定于某一个常数(概率)。
5.总体;统计问题中,研究对象的全体。总体的每一个对象叫做个体。
6.总体均值
?
?
1
(x
1
?x
2
???x
N
)

N
7.中位数:把总体的各个个体依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当N为奇数时,位于该数
列正中位置的数。当N为偶数时,位于正中位置两个数的平均数。
8.总体方差公式:< br>?
2
?
1
[(x
1
?
?
)
2
?(x
2
?
?
)
2
???(x
N
?
?
)
2
]
,总体方差
?
2

N
映的是数据的离散程度。其中
?
叫做总体标准差。
9.总体 均值的点估计值公式:
x?
x
1
?x
2
???x
n

n
(x
1
?x)
2
?(x
2
? x)
2
???(x
n
?x)
2
总体标准差的点估计值公式:
s?

n?1
10.抽样方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人教版高中数学有几本书-想重新学习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理论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全套a版


高中数学中临界值表-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数学基础题有哪些-龙岗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参数方程常考题-高中数学要做笔记


高中数学老师得话-高中数学公式总集


高中数学培优育尖的教学案例-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重要性


2018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在数学活动中紧握高中数学本质



本文更新与2020-10-06 23: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11384.html

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同名12824)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