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初高中数学培训班衔接教材学生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07 05:13
tags:高中数学培训班

洛必达法则例题带答案高中数学-高中数学题求阴影面积

2020年10月7日发(作者:云布龙)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初高中数学衔接点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 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
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 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 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 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
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 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 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
不大的应用题型 ,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 函数关于原点,轴、
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 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
常成为高考综合 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 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
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 绝对值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b
表示在数轴上数
a
和数
b< br>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
x?1?x?3
>4.
解法一 :由
x?1?0
,得
x?1
;由
x?3?0
,得
x ?3

①若
x?1
,不等式可变为
?(x?1)?(x?3)?4


?2x?4
>4,解得x<0,
又x<1,
∴x<0;
②若
1?x?2
,不等式可变为
(x?1)?(x?3)?4

即1>4,
∴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
x?3
,不等式可变为
(x?1)?(x?3)?4


2x?4
>4, 解得x>4.
又x≥3,∴x>4.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0,或x>4.
解法二:如图1.1-1,
x?1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之间的距离|PA|,即|PA|
=|x-1|;|x-3|表示 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之间的距离|PB|,即|PB|=|x-3|.
义即为
所以,不等式
x?1?x?3
>4的几何意
|PA|+|PB|>4.
由|AB|=2,可知
点P 在点C(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x-3|
A
P
C
B
D
在点D(坐标为4)的右
侧.
x
0
1 3 4
x
x<0,或x>4.
|x-1|

图1.1-1
1.选择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
a?b
,则
a?b
(B)若
a?b
,则
a?b

(C)若
a?b
,则
a?b
(D)若
a?b
,则
a??b

2..化简:|x-5|-|2x

13|(x>5).

1.1.2. 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a?b )(a
2
?ab?
2
b)?
3
a?

3< br>b

(2)立方差公式
(a?b)(a
2
?ab?
2
b)?
3
a?

3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a?b?c)
2
?a
2
?
2
b?
2
c2?(ab?bc?

)

ac
(4)两数和立方公式
(a?b)
3
?a
3
?3a
2
b?3a
2
b?

3
b

(5)两数差立方公式
(a?b)
3
?a3
?3a
2
b?3a
2
b?

3
b
例1 计算:
(x?1)(x?1)(x
2
?x? 1)(x
2
?x?1)

解法一:原式=
(x
2
?1)
?
?
(x
2
?1)
2
?x
2
?
?

=
(x
2
?1)(x
4
?x
2
?1)

=
x
6
?1

解法二:原式=
(x?1)(x
2
?x?1)(x?1)(x
2
?x?1)

=
(x
3
?1)(x
3
?1)

=
x
6
?1

例2 已知
a?b?c?4
,< br>ab?bc?ac?4
,求
a
2
?b
2
?c
2
的值.
解:
a
2
?b
2
?c
2?(a?b?c)
2
?2(ab?bc?ac)?8

1.选择题:
(1)若
x
2
?
1
2
mx?k
是一个完全 平方式,则
k
等于 (
(A)
m
2
(B)
11
4
m
2
(C)
1
3
m
2
(D)
16
m
2

(2)不论
a

b为何实数,
a
2
?b
2
?2a?4b?8
的值 (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可以是零 (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已知
x?y?1
,求
x
3?y
3
?3xy
的值.

1.1.3.二次根式
1.分母(子)有理化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二次根式
a
2
的意义
例1 计算:
3?(3?3)

例2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12?11

11?10
; (2)
2

22-6
.
6?4
1 化简:(1)
9?45
; (2)
x
2
?
1
?2(0?x?1)

x
2
3?2
,y?
3?2
x?1?
5
3若
x?,则
2
x?1?
2 已知
x?
3?2
,求
3x
2
?5xy?3y
2
的值 .
3?2
x?1x?1?x?1
??
______ __.
x?1x?1?x?1
a
2
?1?1?a
2
4.
b ?
,求
a?b
的值.
a?1
5 若
?a?b?2ab??b??a
,则( )
(A)
a?b
(B)
a?b
(C)
a?b?0
(D)
b?a?0

6 计算
a?

1
等于( )(A)
?a
(B)
a
(C)
??a
(D)
?a

a
1.1.4.分式

1.分式的意义
形如
AAA
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
B?0
,则称为分式.当M≠0时,分式具有下列性质:
BBB
AA?M
?
BB?M

AA?M
?
BB?M
2.繁分式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m?n?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2m
n?p
5x?4AB
??
例1 若,求常数
A,B
的值.

x(x?2)xx?2
111
??
例2 (1)试证:(其中n是正整数);
n(n?1)nn?1
111
???
(2)计算:;
1?22?39?10
11
??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有
2?33?4
c
例3 设
e?< br>,且e>1,2c
2
-5ac+2a
2
=0,求e的值.
a

a
b

c?d
?
11
?

n(n?1)2
1.填空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
11
?
(
?
对任意的正整数n,);
n(n?2)
nn?2
2x?y2x
6
54
?
,则 =( ) (A)1 (B) (C) (D) 2.若
y
x?y3< br>5
45
x?y
3.正数
x,y
满足
x
2?y
2
?2xy
,求的值.
x?y
x
2
?3 xy?y
2
4若
x?xy?2y?0
,则
?
__ __;
x
2
?y
2
1111
5计算
????< br>1?32?43?59?11
1
111
???
6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 n,有<
4

1?2?32?3?4n(n?1)(n?2)
22

1.2 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 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
及待定系数法.
例1 分解因式:
(1)
x
3
?9?3x
2
?3x
; (2)
2x
2
?xy?y
2
?4x?5y?6

例2 把下列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
x
2
?2x?1
; (2)
x
2
?4xy?4y
2

1
b
2
?c
2
?2ab?2ac?2bc
; 2
3x
2
?5xy?2y
2
?x?9y?4

3
x
2
?22x?3
; 4
(x
2
?2x)
2
?7(x
2
?2x)? 12

4.
?ABC
三边
a

b
c
满足
a
2
?b
2
?c
2
?ab?b c?ca
,试判定
?ABC
的形状.
5.分解因式:x
2
+x-(a
2
-a).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b
2
?4ac
x
1

2
=;
2a
(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
x
1
=x
2
=-;
2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1 判定下列关于x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
(1) x
2
-ax+(a-1)=0; (2)x
2
-2x+a=0.

1.试判定当m取何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 次方程m
2
x
2
-(2m+1)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
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c
b
如果ax
2
+bx+c=0(a≠0)的两 根分别是x
1
,x
2
,那么x
1
+x
2

?
,x
1
·x
2

a
a
例1 已知关于x的方程x
2
+2(m

2)x+m
2
+4=0有 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
的积大21,求m的值.
解:设x
1
,x
2
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
x
1
+x
2
=-2(m

2),x
1
·x
2
=m
2
+4.
∵x
1
2
+ x
2
2
-x
1
·x
2
=21,
2
∴(x
1
+x
2
)-3 x
1
·x
2
=21,
即 [-2(m

2)]
2
-3(m
2
+4)=21,
化简,得 m
2
-16m-17=0,
解得 m=-1,或m=17.
当m=-1时,方程为x
2
+6x+5=0,Δ>0,满足题意;
当m=1 7时,方程为x
2
+30x+293=0,Δ=30
2
-4×1×293<0 ,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m=17.
例2 若x
1
和x
2< br>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
+5x-3=0的两根.
11
(1)求| x
1
-x
2
|的值; (2)求
2
?
2
的值;(3)x
1
3
+x
2
3

x
1
x
2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 程2x
2
-8x+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
等于 ( ) (A)
3
(B)3 (C)6 (D)9 < br>2如果关于x的方程x
2
-2(1-m)x+m
2
=0有两实数根α, 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11
( ) (A)α+β≥ (B)α+β≤ (C)α+β≥1 (D)α+β≤1
22
c
3已知a,b,c是ΔABC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
2
+(a+b)x+=0的根的情况是
4
( )
(A)没有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有两个异号实数根
4.已知关于x的方程x
2
-kx-2=0.
(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
和x
2
,如果2(x
1
+x
2
)>x
1
x2
,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5.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 a≠0)的两根为x
1
和x
2
.求:
x?x
(1)| x
1
-x
2
|和
12

2
33
(2)x
1
+x
2


6.关于x的方程x
2
+4x+m=0的两根为x
1
,x
2
满足| x
1
-x
2
|=2,求实数m的值.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
y

ax
2

bx

c
的图像和性质

二次函数y=ax
2
+bx+c(a≠0)具有下列性质:
b4ac?b
2
)
,对称轴为直线x(1)当a>0时,函数y=ax+bx+c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 br>(?,
2a4a
b
bbb
=-;当x<
?
时,y随着 x的增大而减小;当x>
?
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
?
时,
2a
2a2a2a
4ac?b
2
函数取最小值y=.
4a
b4ac?b
2
2
)
,对称轴为直线x(2)当a<0时,函数y=ax+ bx+c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
(?,
2a4a
2


学习必 备 欢迎下载
b
bbb
=-;当x<
?
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
?
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
?
时,
2a
2a2a2a
4ac?b
2
函数取最大值y=.
4a
二次函数y=a(x+h)
2
+k(a≠0)中,a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 大小及方向;h决定了二次函数图
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正左移,h负右移”;k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 的上下平移,而且“k正上移,k负
下移”.

例1 把二次函数y=x
2
+bx+c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
2
的图像 ,
求b,c的值
b
2
b
2
解:y=x+bx+c=(x+ )
?c?
,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
4
2< br>bb
2
2
y?(x??4)?c??2
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x2
的图像,所以,
24
?
b
??4?0,
?
?
2

?
解得b=-8,c=14.
2
b
?
c??2?0,
?
4
?
2
例2 已知函数y=x
2
,-2≤x≤ a,其中a≥-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
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
解:(1)当a=-2时,函数y=x
2
的图象仅仅对应着一个点(-2,4) ,所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4,此时
x=-2;
(2)当-2<a<0时,由图2. 2-6①可知,当x=-2时,函数取最大值y=4;当x=a时,函数取最小值y=a
2

(3)当0≤a<2时,由图2.2-6②可知,当x=-2时,函数取最大值y=4;当x=0时,函 数取最小值y=0;
(4)当a≥2时,由图2.2-6③可知,当x=a时,函数取最大值y=a< br>2
;当x=0时,函数取最小值y=0.

y
y
y
y

2
4

a
4




4

2
a


a
2




x O
a
2
x
O
O
a
x
-2
a
-2
-2

















图2.2-6


1 函数y=2(x-1)
2
+2是将函数y=2x
2
( )
(A)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B)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C)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D)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2.已知函数y=-x
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
函数取最大( 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1)x≤-2;(2)x≤2;(3)-2≤x≤1;(4)0≤x≤3.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1.一般式:y=ax
2
+bx+c(a≠0);
2.顶点式:y=a(x+h)
2
+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
3.交点式:y=a(x-x
1
) (x-x
2
) (a≠0),其中x
1
,x
2
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 3,-1),求二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次函数的解析式.
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而最大值一定是其顶点的纵坐标,
∴顶点的纵坐标为2.
又顶点在直线y=x+1上,
所以,2=x+1,∴x=1.
∴顶点坐标是(1,2).
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a(x?2)
2
?1(a?0)

∵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1),

?1?a(3?2)
2
?1
,解得a=-2.
∴二次函 数的解析式为
y??2(x?2)
2
?1
,即y=-2x
2
+8x-7.
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
∴可设二次函数为y=a(x+3) (x-1) (a≠0),
展开,得 y=ax
2
+2ax-3a,
?12a
2
?4a
2
??4a
, 顶点的纵坐标为
4a
由于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2,
1

2
1
2
31
2
3
所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x?x?,或y=-
x?x?

2222
∴|-4a|=2,即a=
?
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设该二次函数为y=ax
2
+bx+c(a≠0).
由函数图象过点(-1,-22),(0,-8),(2,8),可得
?
?22?a?b?c,
?

?
?8?c,
?
8?4a?2b?c,
?
解得 a=-2,b=12,c=-8.
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2x
2
+12x-8.
1
1 函数y=-
2
(x+1)
2
+2的顶点坐标是 ( )
(A)(1,2) (B)(1,-2) (C)(-1,2) (D)(-1,-2)
2.填空: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 经过与x轴交于点(-1,0)和(2,0),则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设为y=a
(a≠0) .
(2)二次函数y=-x
2
+23x+1的函数图象与x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
3.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图象经过点(1,-2),(0,-3),(-1,-6);
(2)当x=3时,函数有最小值5,且经过点(1,11);
(3)函数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1-2,0)和(1+2,0),并与y轴交于(0,-2).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一、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与对称变换
1.平移变换
例1 求把二次函数y=x
2
-4x+3的图象经过下列平移变换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1)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1个单位;
(2)向上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
2.对称变换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例2 求把二次函数y=2x
2
-4x+1的图象关于下列直线对称后所得到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1)直线x=-1;
(2)直线y=1.
二、分段函数

一般地,如果自变量在不同取值范围内时,函数由不同的解析式给出,这种函数,叫作分段函
数.

例3如图所示,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的边上有一个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 CD移动一
周后,回到A点.设点A移动的路程为x,ΔPAC的面积为y.
(1)求函数y的解析式;
D
C
(2)画出函数y的图像;
(3)求函数y的取值范围.

P



A
B




分析:要对点P所在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
解:(1)①当点P在线段AB上移动(如图2.2-10①),即0<x≤2时,
1
y=
AP?BC
=x;
2
②当点P在线段BC上移动(如图2.2-10②),即2<x<4时,
11
y=
PC?AB

(4?x)?2
=4-x;
22
③当点P在线段CD上移动(如图2.2-10③),即4<x≤6时,
11
y=
PC?AD

(x?4)?2
=x-4;
2
2
④当点P在线段DA上移动(如图2.2-10④),即6<x<8时,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方程
x?2xy?y?x?y?6?0

是一个含有 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二次方程.其中
22
x
2
,
2xy
,
y
2
叫做这个方程的二次 项,
x
,
y
叫做一次项,6叫做常数项.

?
x
2
?4y
2
?4?0,

例1 解方程组
?


?
x?2y?2?0.
解:由②,得
x=2y+2, ③
把③代入①,整理,得
8y
2
+8y=0,
即 y(y+1)=0.
解得 y
1
=0,y
2
=-1.
把y
1
=0代入③, 得 x
1
=2;
把y
2
=-1代入③, 得x
2
=0.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

?
x
1
?2,

?
y
1
?0,
?
x
2
?0,
< br>?
?
y
2
??1.
说明:在解类似于本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时 ,通常采用本例所介绍的代入消元法来求解.
例2 解方程组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
x?y?7,

?

xy?12.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解法一:由①,得

x?7?y.

把③代入②,整理,得

y?7y?12?0

解这个方程,得

y
1
?3,y
2
?4


y
1
?3
代入③,得
x
1
?4


y2
?4
代入③,得
x
2
?3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

?
2
?
x
1
?4,

y?3,
?
1
?
x
2
?3,

?
y?4.
?
2
解法二:对这个方程组,也可以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 的关系,把
x,y
看作一个一元二次方
程的两个根,通过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来求x,y

这个方程组的
x,y
是一元二次方程

z?7z?12?0

的两个根,解这个方程,得

z?3
,或
z?4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
2
?
x
1
?4,
?
x
2
?3,

?


?
y
1
?3;
?
y
2
?4.
1.解下列方程组:
?
y?x?5,
?
x?y?3,
(1)
?
2
(2)
?
2
?
xy??10;
?
x?y?625;
?
x
2
y
2
2
?
?1,
?
y?2x,
?
?
(3)
?
5
(4)
?
2

4
2
?
?
x?y?8.?
y?x?3;
?
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例1 解不等式:
(1)x
2
+2x-3≤0; (2)x

x
2
+6<0;
(3)4x
2
+4x+1≥0; (4)x
2
-6x+9≤0;
(5)-4+x-x
2
<0.
例2 已知不等式
ax
2
?bx?c?0(a?0)
的解是
x?2,或x?3
求不等式
bx
2
?ax?c?0
的解.
2
解:由不等式
ax?bx?c?0(a?0)
的解为
x?2,或x?3< br>,可知
a?0
,且方程
ax
2
?bx?c?0
的两 根分别为2和3,
bc
?6
, ∴
??5,
aa
bc
?6
. 即
??5,
aa
2
由于
a?0
,所以不等式
bx?ax?c ?0
可变为
b
2
c

x?x??0

aa
2
即 -
5x?x?6?0,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整理,得

5x?x?6?0,
2
2

所以,不等式
bx?ax?c?0
的解是
6
x<-1,或x> .
5

1 解关于
x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x
2
?ax?1?0(a
为实数).
2
解:
?
?a?4
,
2
①当
??0,即a??2或a?2时,

方程x?ax?1?0的解是
?a?a
2
?4?a?a
2
?4
x
1
?,x< br>2
?.

22
?a?a
2
?4
?a?a2
?4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x?

,

x?
2
2
②当Δ=0,即a=±2时,原不等式的解为
a
x≠- ;
2
③当
??0,即?2?a?2时,原不等式的解
为一切实数 .
综上,当a≤-2,或a≥2时,原不等式的解是
?a?a
2
?4
?a?a
2
?4

x?

,

x?
2
2

?2?a?2时,原不等式的解
为一切实数.
2 已知函数y=x
2
-2ax+1(a为常数)在-2≤x≤1上的最小值为n, 试将n用a表示出来.
解:∵y=(x

a)
2
+1-a
2

∴抛物线y=x
2
-2ax+1的对称轴方程是x=a.
(1)若-2≤a≤1,由图2.3-3①可知,当x=a时,该函数取最小值
n=1-a
2

(2)若a<-2时, 由图2.3-3②可知, 当x=-2时,该函数取最小值
n=4a+5;
(2)若a>1时, 由图2.3-3③可知, 当x=1时,该函数取最小值
n=-2a+2.

3.1 相似形
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AB DE
ABDE
?
=
如图3.1-2,
l
1
l
2
l
3
,有.当然,也可以得出.在运用该定理解决问题
ACDF
BCEF
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线段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对应”线段成比例.
例1 如图3.1-2,
l
1
l
2
l
3


AB=2,BC=3,DF=4,

DE,EF
.

Ql
1
l
2
l
3
,
ABDE2
= =

,
BCEF3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8312
DE?DF?,EF?DF?.

2?352?35

例2 在⊿ABC中,
D,E
为边
AB,AC
上的点,
DEBC

求证:
证明(1)
ADAEDE
.
??
ABACBC
DEBC,??ADE??ABC,?AED??ACB,

图3.1-2
ADAEDE
??.

ABACBC
证明(2) 如图3.1-3,过
A
作直线
lBC

⊿ADE∽⊿ABC,
?
lDEBC,

ADAE
?
.
ABAC

E

EFAB

AB

D
,得
BDEF

因而
DE?BF.

图3.1-3
AEBFDE
EFAB,???.

ACBCBC
ADAEDE
???.

ABACBC


例3 已知⊿ABC,
D

AC
上,
AD:DC ?2:1
,能否在
AB
上找到一点
E
,使得线段
EC

中点在
BD
上.






ABBD
=
例4 在⊿ABC中,
AD
为∠BAC的平分线,求证:.
ACDC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可叙述为角平分线分对边成比例(等于该角的两
边之比).

1.如图,在⊿ABC中,∠BAC的外角平分线
AD

BC的延长线
ABBD
=
于点
D
,求证:.
ACDC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如图,在⊿ABC的边AB、AC上分别取D、E两点,使BD=CE,DE延长线交B C的延长
DFAC
线于F.求证:.
=
EFAB



3.1.2.相似形
例5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AC为直角,AD⊥BC.
求证:(1)AB
2
=B
D
·BC (2)AC
2
=DC·BC(3)AD
2
=BD·DC(射
影定理)




1.如图,已知⊿ABC中,AE:EB=1:3,BD: DC=2:1,AD与CE相交于F,
EFAF
+
则的值为( )
FCFD
13
A. B.1 C. D.2
2 2
2.如图,已知⊿ABC周长为1,连结⊿ABC三边的中点构成第二个三角形,再连
结第二 个对角线三边中点构成第三个三角形,依此类推,第2003个三角形周长
为( )
11
11
A. B. C.
2002
D.
2003

22
20022003

3.2
三角形的“四心”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三角 形的重心在三角形的内
部,恰好是每条中线的三等分点.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是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心在三角形的内部,
它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相交 于一点,该点称为三角形的垂心.锐角三角形的垂心一定
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垂心为他的直角 顶点,钝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的外部.
过不共线的三点A、B、C有且只有一个圆,该圆是三角形 ABC的外接圆,圆心O为三
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是各边的垂直平分线的 交点.

1 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S,且三边长分别为
a、b、c
,则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_______

2S
____;
a?b?c

2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a、b、c
(其中c
为斜边长),则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a?b?c
___________. 并请说明理由.

2
3.3.1圆·
直线与圆相切时,如图,
PA,PB
为圆
O
的切线,得
PA?PB
,
OA?PA.
,且在R
T
AOP
中,
PO
2
?PA
2
?OA
2
.





如图,
PT
为 圆
O
的切线,
PAB
为圆
O
的割线,我们可以证得⊿
PAT∽

PTB
,因而
PT
2
?PA?PB
.






例 如图,已知⊙O的半径OB=5cm,弦AB=6cm,D是AB的中
点,求弦BD的长度。



设圆
O
1
与圆
O
2
半径分别 为
R,r(R?r)
,它们可能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图3.3-7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3.2 点的轨迹
在几何中,点的轨迹就是点按照某个条件运动形成的图形,它是符合某个条件的 所有点
组成的.例如,把长度为
r
的线段的一个端点固定,另一个端点绕这个定点旋转 一周就得到一
个圆,这个圆上的每一个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
r
;同时,到定点的距离 等于
r
的所有点都
在这个圆上.这个圆就叫做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r
的点的轨迹.
我们把符合某一条件的所有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这里含有 两
层意思:(1)图形是由符合条件的那些点组成的,就是说,图形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条件;
(2)图形包含了符合条件的所有的点,就是说,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都在图形上.
下面,我们讨论一些常见的平面内的点的轨迹.
从上面对圆的讨论,可以得出:
(1)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我们学过,线 段垂直平分线上的每一点,和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和线段
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都在 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有下面的轨迹:
(2) 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由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同样可以得到另一个轨迹:
(3) 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图3.3-11
例 ⊙O过两个已知点
A

B
,圆心
O
的轨迹是什么?画出它的 图形.
分析 如图3.3-11,如果以点
O
为圆心的圆经过点
A

B
,那么
OA=OB
;反过来,
如果一个点
O

A

B
两点距离相等,即
OA=OB
,那么以
O
为圆心,OA为半径
的圆一定经过
A

B
两点.
这就是说,过
A

B
点的圆的圆心的轨迹,就是到
A
B
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即
和线段
AB
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
答:经过
A

B
两点的圆的圆心O的轨迹是线段
AB< br>的垂直平分线.

练习
1.画图说明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轨迹:
(1) 到定点
A
的距离等于
3cm
的点的轨迹;
(2) 到直线
l
的距离等于
2cm
的点的轨迹;
(3) 已知直线
ABCD
,到
AB

CD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2.画图说明,到直线
l
的距离等于定长
d
的点的轨迹.



高中数学编书-高中数学赢在微点电子版


广州高中数学教师工资-高中数学教案范文集合


南宁高中数学版本-2018全国高中数学竞赛 江苏获奖名单


高中数学竞赛常考考定理-高中数学各章节视频讲解


高中数学竞赛圆不动点-关于高中数学手抄报写的内容


高中数学必修四常考-高中数学书例题大全


有关高中数学2-2的经典题-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测试题


高中数学对数函数测试题-新亮剑高中数学2020答案



本文更新与2020-10-07 05:1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11635.html

初高中数学培训班衔接教材学生版的相关文章